时间:2023-03-16 17:34: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会统计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本科专业设置于2003年,目前已有六届毕业生。经过学院和学校层面的努力,统计学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四成学生继续读研深造,就业的学生大都在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上,就业率一直在85%左右。
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在培养方案中是6个学分。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始选择指导教师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经过前6个学期的系统理论学习,统计学专业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了正确的统计思想和较强的统计软件应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等综合能力。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是统计学专业学生将上述基础和能力进一步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研究是必要和有意义的。[4]
一、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分析
从论文完成情况来看,每届的毕业论文基本都能达到论文教学环节的要求,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2007~2011年四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毕业论文及格率为99.18%。
从毕业论文研究的类型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理论研究型论文和实证型论文,理论研究型论文表现为总结和论述现有统计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实证型论文主要表现为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运用所学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金融、医学、生物、工程、环境等领域进行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本文由收集整理
从论文知识点范围的分析来看,学生论文绝大多数是统计专业问题,极少数是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分析,发现毕业论文中研究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占总数的6.50%,主要包括:一是其他科目的应用研究(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运筹学及空间解析几何等),占总数的1.63%。二是数学专业教育和数学思维的研究,占总数的4.87%。研究统计学专业问题的毕业论文占绝大部分,比例为93.50%,选题内容广泛且多为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医疗卫生、教育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由于受学校人文环境影响,很大比例的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民生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约占总学生人数的30.08%。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抽样调查、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方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常用统计方法。
此外,统计分析显示学生成绩普遍偏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尤其是实证类论文,存在着可以大量使用背景介绍和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的特点,因此,一些论文没有创新性和学术含量,但具有较大的篇幅,与理学院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成绩比较,其平均成绩相对较高,约80.42分。
二、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关系到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直接体现了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果,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论文和考评结果的具体分析,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创新性、理论深度及论文写作常识多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
1.创新性不够
学生的毕业论文表现为理论性研究非常少,大都是实证型论文,并且多是简单的统计方法应用,缺少创新性研究和思考。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理论研究型论文只占4.89%,与实证型论文的比例为1︰19.45,比例悬殊,体现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大的选题过程中,避重就轻,缺乏创新的特点。如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选择“我国人均gdp的预测”这类针对某经济指标进行预测的题目,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arma、灰色预测或者趋势外推方法等一种或多种方法对时间序列数据做简单建模和分析,论文没有对指标本身的意义以及国内国际的社会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方法简单套用性质的论文占有很大的比重。
2.选题过大、内容空泛,缺乏深入研究,存在抄袭、拼凑现象
有些学生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往往不能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和社会实践情况进行准确定位,只是一味的盲目的选择一些过大过空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难以看到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本质。如有的学生针对cpi做研究,没有深入了解问题的实质,只是收集了一些文献,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研究角度,造成了材料堆积且过于散乱,论文变成了一些材料的简单拼凑。有些论文针对某一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的主题只是针对现有数据利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对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以及方法的适用性不做针对性讨论,对所得的结论也不结合社会经济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导致论文质量不高。
3.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
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统计分析能力没有实质性提升。学生论文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其中回归分析方法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约41.46%,其他各统计方法使用的比例分别为:聚类分析为5.69%,判别分析为7.32%,相关性分析为14.63%,多元统计方法为2.44%,时间序列分析为3.25%,极少有学生使用教科书外的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
4.论文写作上存在结构不合理、没有相关研究介绍、创新点表述不清、参考文献不会正确标注等问题
从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论文写作不规范,专业性差。主要存在论文形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题目含糊、有些论文杂乱无章、口语化严重、可读性差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统计学系通过对论文进行详细审查以及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座谈,发现毕业论文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论文不够重视
部分学生由于忙于考研学习而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研究,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忙于外出找工作、实习而无心认真撰写论文。论文撰写所需的必要时间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学生应付了事,从而无法保证论文的深度。此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一个教学环节,与考研的好坏无关,存在只要写了论文,教师都会让自己通过的侥幸心理,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缺乏指导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指导教师所带毕业生人数过多,使得导师的工作量呈现超负荷状态,无法保证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从而致使部分学生的论文规范性较差,没有对存在的问题反复修改,使得学生论文存在诸多问题。
3.学生的专业训练还不够
大部分本科生没有经历过论文的写作训练,写作水平较低,不了解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及其格式,不知如何从科研的角度构思文章、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表达的观点不够准确清楚,论据亦不能很好地支持论点。另外,一些同学为了完成任务,直接将在网络中搜索到的资料不假思索的拼凑在一起,使得内容不成体系,观点混乱。
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和实践
1.加强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讲座、课堂传授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任何教学环节都不能替代的,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进行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2.选题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论文的创新性
在选择课题时,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指导教师协商,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制定课题方案。统计学专业的教师一般除了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这类对理论性和创新性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外,很多教师还主持或参加有相应的应用研究类项目。应用类项目大都需要实地调研(以及问卷涉及和数据分析)或者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建模。引导学生参加这类项目来设计和完成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潜力。此外,鼓励和引导一些成绩较好,如让具备保研资格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讨论班或者课题组,选择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具备了保研资格的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就能投入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中。
3.重视平时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尽可能早地接触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工作,切身体会到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了解本学科的实际业务,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专业知识的把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学生在大二和大三阶段参加校级和国家级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申请“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以及研究报告的写作,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目前,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参与率在70%以上。此外,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有力地保障了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4.加强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训练
加强平时课堂上大作业的规范化,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通过平时的实践活动,如学生数学建模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等各类实践
性项目来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5.实施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课程建设及其一般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建立起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以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作为新建地方院校的广西财经学院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结合该校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一、围绕应用型人才类型定位,科学制定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教育部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经济管理类统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结合广西财经学院实际,我校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经济学、管理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思想,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体表现为“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高素质”培养目标要求。“宽口径”是指所培养的学生有广泛的适应性,既是统计人才又是经济管理人才,其知识结构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厚基础”是指所培养的学生有较扎实的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统计学基础、计算机基础和数学基础,增强学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重应用”指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应用型经济管理统计人才,要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经济理论和统计方法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包括调查研究、分析和预测和参与政策咨询和决策的能力等,体现了作为方法论、管理工具的统计学学科性质;“高素质”是指所培养的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养、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2.以“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框架构建应用型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知识、素质、能力一体化教育的思想,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一是保证统计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夯实专业基础;二是给足统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学时、学分,力求专业主干课能讲深讲透;三是强化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四是突出统计学专业“市场调查与定量分析”核心竞争能力培养要求;五是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更好地适应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从2006级统计学专业开始,我们按照学校的统一架框要求,按照“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框架构建了应用型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双体系”是指在人才培养中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构建教学与科研互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其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数学、计算机和经济学、管理学等重在夯实专业基础;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分为两个模块:模块一为学校各专业统一规定的军训、就业指导等实践课程,模块二则是根据统计学专业要求设置的独立实践实验模块。“双平台”是指加强通识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修养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平台,以及帮助学生拓宽口径、加厚基础,以适应专业和人生发展的统计学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等8门,约占理论课程总学分的25%,该模块作为统计学专业核心内容,既保证了统计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教学,也突出了统计学专业的核心知识、能力培养。“多模块”是以“双体系”、“双平台”为基础支撑,按照统计学科专业的服务方向和人才规格要求以及学生的兴趣特长、人生志向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设计多个不同的学习模块,即“社会经济统计”、“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风险管理与精算”三个专业方向,让学生自主选择,因材施教。三个方向的课程设置,既突出本方向的知识、能力要求,也考虑到了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1.整合、优化实践课程体系设计,突出统计应用主线
从2005级到2009级,我们每年都在不断总结、逐步完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到2008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实验课程学分超过总学分的26%。实践实验课程包括两方面:一是独立实验实践课。以ERP(企业资源计划)为平台,构建以统计核算、分析为主,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相互支持的企业实践课程群,使学生了解、把握企业的创办与整体运作,用数据解读企业经营,此课程群包括ERP沙盘模拟对抗、创业计划实训等。同时,结合统计工作过程,设置了SPSS软件应用、统计分析综合实训等独立实训课程,从应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数据到分析报告撰写进行强化,加强统计学专业核心能力的掌握。二是课内同步实验实践课。主要包括专业主干课程的课内同步实验实践课,如多元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课内实验,一般安排本课程总课时的1/4课时,主要实训内容为EXCEL、SPSS应用、课程论文等。
2.加强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为学生提供实战型实训平台
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重点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是校内实验室建设。这几年来,我校重点建设了一批专业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并努力使其成为集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统计学专业建成了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实验室――财经科学实验中心分室的统计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以及目前广西高校唯一的市场调查与数据挖掘中心,配备了SPSS、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等先进统计教学软件。二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已经建成了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实践教学基地等多个实践实训基地,每年安排统计学专业学生到基地实习,参与实习单位研究项目的数据收集、数据处理等工作。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在共同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吸引和聘请基地依托单位的专家和相关人员一起参与实习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校作为广西高校唯一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帮助基地依托单位开展职工统计业务及软件应用培训等,合作开展项目研究与开发,使实习基地同时成为人才培训和师生科研的基地。
3.充分利用好课外实践创新平台,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纳入本科教学全过程
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等第一课堂,还需要结合统计学专业特点,积极指导、组织学生开展学术讲座、创业大赛、市场调查和数学建模等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外实践活动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这对于促进统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明确统计学专业学习目标,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等具有积极意义。这几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的主要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有:一是开展学生科研项目立项,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另外,也吸收了一些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研究。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三是组织学生参与广西统计信息服务中心、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实习单位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等统计工作,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培养了实际工作能力。四是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增强学生的就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如会计从业资格、统计职称等,邀请政府部门、企业高管或相关业务专家到校开展专题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此外,为了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指导学生学习和成才,我们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业和就业等各方面进行更系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4.改革毕业实习方式,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的现实性和专业特色
针对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毕业实习难、分散形式效果较差的现实,我们在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的同时,逐步改革毕业实习方式,变“放羊式”毕业实习为集中实习为主、集中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切实提高实习效果。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一是改革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将社会实践、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学生平时的一些竞赛活动与毕业论文紧密结合,使学生较早了解毕业论文的有关要求及素材积累;二是向实习单位或用人单位征集部分毕业论文(设计)现实问题选题,并且适当邀请实践基地部分专家或业务骨干参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通过毕业论文撰写为实际工作部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是进一步强调统计学的专业特色,要求论文必须用数据说话,以检验学生综合统计分析能力,减少抄袭现象的发生。
三、整合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建设,突出实践应用
根据统计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要求,以打破“学科本位”,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我们对课程体系的各知识点进行合理梳理、归类,特别是对统计专业课程中内容交叉重复部分进行整合,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内容归属,合理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不重不漏,课程内容更科学适用。之后,将各门课程按照内在联系和教学要求归并成若干个课程模块,分块建设。制定分阶段课程建设规划,重点是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课件、参考材料、试题库、课程网站等内容,进而形成了每一门课程完整的课程档案。
在教材的选用与建设方面,对于专业课程,选用理论内容体系较完整、丰富,与经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实践性强,面向21世纪的优秀新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或国外优秀教材;对于实践课程,目前部分选用兄弟院校现成教材、实验指导书,部分实训教材通过自编完成。下一步,我们计划用1-2年时间完成本专业完整的实践教材体系建设,形成本专业特色系列实践教材,如统计学案例教程、商务研究方法与应用等。这些实验(实训)教材可作为一些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步实验教材,也可作为统计学专业独立实验教材。
四、以人为本,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确定后,如何教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鼓励教师探索不同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近年来,我们尝试对《统计学》课程内容进行分模块、与非统计专业的专业教师合作进行教学,即将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分解为“统计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统计理论与方法在本专业中的应用”两大模块,前一部分内容由统计专业教师上课,后一部分内容由统计专业教师和非统计专业的专业教师合作上课,将统计方法教学与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分析结合起来。在《统计学》(或《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试行“读(阅读)写(写作)议(讨论)讲(讲课)”教学模式改革。“读”是指在课外阅读统计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料,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读好书、会读书,奠定学生良好的理论素养和数据意识;“写”是指学生在阅读基础上,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撰写读书笔记、调查报告、课程小论文等;“议”是组织学生开展案例讨论、课堂辩论,实施交互式教学;“讲”是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就统计教材或现实某一问题进行讲解,之后教师进行评议。分模块教学、“读写议讲”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统计理论方法与非统计学专业的专业学习、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分模块教学、“读写议讲”教学方式改革得到了学生普遍好评,教学效果显著。《多元统计分析》、《市场调查与分析》等专业主干课程也借鉴此思路进行了教学改革,采取“课堂讲授+实验(实践)教学+课程论文”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写”(分析)的能力,强调统计理论方法在社会实践和现代经济管理中的运用。目前,我们正在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分别制定各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方案,将“重思想、重应用”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每一门主干课程教学过程中。经过上述训练,学生应用统计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研究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相成.经济管理类统计专业的改革发展思路[J].统计研究,2008,(5).
[2] 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以合肥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8,(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高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将他们分为观察组(A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另外一组为对照组(B组),采用常规性护理,每组各50例。男70例,女30例,年龄77~88岁,平均82.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病期以及血压上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
1.2 治疗方法:①对医护人员进行难治性高血压、循证护理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以求护理人员能够掌握这些技能知识。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药学论文,泌尿论文,妇产科论文在循环护理阶段,医生要准确确定高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所要求的循环护理问题,这就需要从血压的测量、心理上、护理认知能力等方面着手[2];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药学论文,泌尿论文,妇产科论文②指导患者学会一些基本上的护理。一是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认知能力、身体状况等方面原因,可以教这些患者使用血压测量器;在体重上,引导他们适当的控制体重;对于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适当的结合他们圣体状况采用,尤其要戒烟限酒。
1.3 观察指标[3]: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仔细观察两组患者在体重上的控制、使用血压测量方法、遵守医嘱等方面的变化。遵守医嘱所包含患者的心理改善状况、自我控制能力、戒烟戒酒、户外运动时间、饮食等方面。判断的标准:平均分为50分,以上的为较好,以下的为较差。
1.2不同研究领域方法运用的独特性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足球运动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对足球教学、训练、比赛和实际管理工作以及足球运动发展和变革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自然离不开对相关社会影响因素的调查.因此,除文献法外,足球教学训练研究论文运用频次最高的就是调查法(表1),说明研究人员充分认识到只有多途径、多视角地研究该领域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该领域论文研究方法运用频数较高的还有统计法、观察法、逻辑法等.比赛分析研究论文主要通过观察法来实现研究资料收集,文献法也是该领域论文研究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由于该领域的研究需要准确地用数量这一客观证据来描述和分析足球比赛的特征和规律,统计法的运用频数是四个研究领域中最高的,大量运用了推断和多元统计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比赛分析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人体科学应用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频数依次为统计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等,说明其研究方法运用秉承了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传统,即/以实验为基础,以客观量化的统计数据为依据0[6].由于是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方法在足球领域的应用研究,研究有时需要对具体的研究对象或有关专家进行调查,调查法也是该领域研究使用频数较高的方法之一.
人文社会学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频数依次为文献法、调查法、统计法、逻辑法等,其方法运用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烙印.研究的实证资料主要通过调查方法来收集,研究的理论资料主要通过文献法来收集.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研究,如足球文化、球迷现象、道德伦理、足球运动发展的历史、足球运动与社会体育关系研究等,主要通过具体的逻辑方法,如比较与类比、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辩证地揭示足球社会现象,探索足球社会发展规律.任何具体研究方法都有其方法学的理论基础和具体要求[5],由表1可知,除文献法在各个研究领域的论文中都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外,随着我国足球科学的发展,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逐渐明确,研究内容不断明晰,科研人员能按照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内容等实际需要而灵活运用[7],不同研究领域论文方法运用的独特性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如除文献法外,足球教学训练和人文社会学这2个研究领域的论文主要常用研究方法是调查法和统计法,但是,在它们各自的具体研究领域,也反映出方法的独特性,如足球教学、运动训练问题的研究方法与足球运动市场经济、俱乐部经营管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区别;比赛分析研究论文主要通过观察法来实现研究资料收集,同时,其统计法的运用频数是四个研究领域中最高的;人体科学应用研究主要采用统计法,实验法的运用频数是四个研究领域中最高的.
1.3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明显增强马樟生等的研究提出/足球科研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待进一步加强0[8],为了了解论文科研方法综合运用的状况,对其运用的研究方法数量进行了统计.由表2可知,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数量统计结果相比较于李仪的研究结果(1种方法占74.10%、2种方法占21.26%、3种及以上方法占4.64%)[9],运用1种研究方法的论文比例明显减少,运用3种及以上研究方法的论文比例明显增加(占58.8%),并且远远超过运用单一或2种研究方法的论文,足球论文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能力明显加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当代的足球科学研究正向高度综合性发展[10],需要探讨和研究的因素不断增加,因此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并发挥研究的综合作用,以增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能力;此外,随着整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供选择的科学方法明显增多[5],为足球科学综合运用研究方法创造了方法学条件.
1.4重视定性与定量方法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之间虽有歧异却并不排斥和矛盾[11],如果能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使用,不仅能克服单一运用某种方法带来的缺陷,而且,必然在方法的使用上表现出更为全面的优势.调查发现,四个研究领域的论文在逻辑思辨的基础上,较好地结合了统计方法(足球教学训练研究为66篇,占48.2%、比赛分析研究为55篇,占74.3%、人体科学应用研究为27篇,占64.3%、人文社会学研究为48篇,占37.5%),利用统计方法对大量调查、观察、实验和测量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有效地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较准确地用数量来揭示影响所研究问题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较精确地描述了研究结果的本质与规律,从而对问题做出了客观的阐释和理解,提升了研究的科学化水平.
1.5统计学方法运用水平明显提高统计发现,有196篇,占51.4%的论文运用了统计学方法对大量数据资料进行处理.研究人员大量运用了假设检验、非参数检验、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差异性分析、聚类分析等复杂的推断性统计方法,远远超出了/大部分论文所运用的数学方法还停留在百分比、平均数的水平0[4],统计学方法运用水平明显提高,如论文对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使复杂的、多变量的研究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较准确地用数量来揭示了影响所研究问题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提升了研究成果的理论深度.
1.6实证主义倾向表现明显统计发现,除比赛分析论文外,其他三个研究领域的足球论文大量运用了多种类型的调查法(表3),特别是对问卷调查法的使用,问卷调查法由于具有实证性质,有助于获得定量化事实材料,能帮助我们收集系统的数量化资料、经验理论假设[12],体现了足球科学注重采取定量的手段,依据客观的验证来分析和研究具体足球问题的研究特征.此外,人体科学应用研究有38.1%的16篇足球论文运用了可靠性、科学性。较强,能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并具有实证性质的实验法.由此可见,足球论文的研究中重视/借助于调查、实验等实证方法,获得更多的支撑论据,通过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做到有理有据,得出可靠的结论0[11],说明足球论文的研究中比较重视对研究对象的测量与客观分析,强调客观事实,实证主义倾向表现明显.
1.7参考的文献资料类型全面由表4可知,论文的参考文献种类较全面,涉及图书、期刊、论文集、学位论文、标准、报纸、汇编、报告、电子文献和未定义类型文件(该类型文件只做一种统计)等10种类型的参考文献,这表明论文获取文献信息的途径进一步拓宽,参考文献的分布正在逐步扩散.期刊、图书长期以来都是我国足球科研人员主要和习惯参阅的文献类型,参阅频数排在前两位;值得一提的是电子文献,由于其知识覆盖面广,时效高并且随着网络的普及获得更加快捷、轻松,正日益受到我国足球科研人员的关注,参阅频数排在第三位,将来有可能成为我国足球科研的主要参考文献类型.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参阅频数也较高,说明我国足球方向的硕、博士研究生教育与科研水平正在提高,最能代表其科研水平的学位论文正日益受到我国足球科研人员的关注;其他类型的文献资料虽然参阅频数不高,但它们正日益丰富、充实着我国足球科学的文献资料库,使我国足球科研的文献资料更加全面.
1.8资料收集、加工手段日趋科学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可供足球科学研究使用的先进科学技术日益增加,这些技术的运用为足球科学研究提供了研究条件与应用保障,促进了足球科学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发展.调查发现,大部分足球科研人员都掌握了较为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利用计算机联机检索系统和各种机构或专业网站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实现了文献资料的计算机检索,文献资料收集手段日益现代化,从而保证了文献资料的全面性、时效性.此外,科研人员大部分都能利用各种统计软件如SPSS、Excel对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部分科研人员还把Poiar遥测心率手表、奥林巴斯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新型身体机能测试系统、QualisysMCU500GC红外光点运动捕捉系统和SIMIOmotion7.3三维运动图像解析系统等现代科学的高新技术运用到具体的研究项目中,从而保证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先进性,提高了研究成果的科学化水平.由此可见,我国足球科研人员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利用正在逐步加强,研究资料收集、加工手段日趋科学化.
【关键词】
统计学; 社会经济; 关系
1 统计学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统计学在社会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为收集经济数据提供必要的方法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必须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经济数量模型,开展定量分析。因此首先有必要收集必要的经济数据。经济统计学给出了各种经济统计指标的科学定义和计算口径,给出了具体收集各种指标的方法和途径。离开了统计学的支撑,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能够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经济数据。
1.2 为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提供方法
社会经济的个别现象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了相当多的偶然因素,只有通过统计的大量观察法,才能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总结出现象变动的数量特征。微观经济学中著名的恩格尔曲线(Engel’s curve)与宏观经济学中的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就是通过统计观察发现数量特征的典型事例。
1.3 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程度提供方法论基础
任何经济理论都只是相对真理,只能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较好地解释某些经济现实。因此需要人们利用经济数据去检验这些理论是否能够与实际情况相符。这种分析被称为实证分析。实证分析所获得的新知识常常为实质性学科的研究开辟新的领域,例如消费函数。
2 社会经济统计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
美国著名统计学家Tukey1962年发表了题为“数据分析的未来”的长篇文章,论及对数理统计研究的评价标准。对分析数据工作有无直接作用。是否发明了新的统计方法或者将一些统计方法组合应用于新的领域。对分析数据工作有无间接作用。虽然未发明新的统计方法,但就学科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学科的发展、揭示新的方向或思路,或开辟新的研究分支和领域。如费歇在1921年发表的题为《理论统计学的数学基础》和1925年发表的题为《点估计理论》的文章,虽则并末提出新的统计方法,但其中所提出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主导了以后许多年的数理统计学的研究思路影响延续至今。成果的数学水平。解决或推进有统计学背景的数学问题方面有独到和创新之处。
对于社会经济统计研究来说,衡量社会经济统计研究成果也可以有类似的三个标准:
第一,经济学标准。通过对经济数据的分析,发现了新的经济规律,或者是很好地论证和说明了某种经济现象发展的趋势和数量变动规律。
第二,对经济数据分析工作的直接作用。提出了新的经济指标及其核算方法、发明了新的分析方法或者是将产生于其他领域的方法成功地应用于经济社会领域,或者是巧妙地结合运用已有的方法等等。
第三,对经济数据分析工作的间接作用。虽然未提出新的方法,但就学科的理论框架进行有益的探讨,为学科的发展、揭示新的方向或思路,或开辟新的研究分支和领域。关于大统计学科的讨论等等,经济统计领域大国民核算体系的提出等等也属于类似的工作。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理统计学界,采用发展纯数学的方法去发展统计学,特别是在成果评价方面,重理论轻实用。这种“政策导向”使许多数理统计学者对实用问题不感兴趣。研究内容流于空疏,无补于实际。
我国的经济统计学界没有很好地将现代统计方法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去得到一些非统计专业的经济学者难以得到的很有参考价值的定量分析结论。因此,难于获得社会的支持。使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无法形成。相当一部分经济统计学论文的统计特色不够鲜明,不会江统计学深入运用到社会经济领域。与经济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没有明显的区别。个别论文甚至只有文字的论述或数学公式的推导,而很少统计方法与统计数据的应用。
3 统计学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正确运用
3.1 坚持统计学的正确方向
对社会经济进行研究时,需要应用通用的统计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密切结合有关经济理论,建立和完善以有关经济现象为对象的特定的统计方法。因此,搞经济统计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西方经济理论,而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要密切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将研究适合经济领域特有的统计方法作为研究的重点,同时积极参与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发挥经济统计学的作用。
3.2 经济研究最重要的是经济思想而不是数学公式
不能以数学水平的高低来衡量经济学家的水平,也不能以运用数学的多少和它的难易程度来作为评判经济学论文质量高低的标准。我们在对社会经济进行深入研究时,不能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不注意问题的实质和方法的适用条件,片面追求复杂的方法和复杂的模型。我们应该找的最佳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复杂问题。
3.3 重视社会经济思想的运用
在肯定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需要指出:经济学不是数学。在经济研究中,经济思想是最重要的,数学和计量方法只是体现和执行经济想法的工具。经济学的主要领域是靠经济学知识而不是数学取胜。
【参考文献】
[1]陈希孺:数理统计学及其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关系[J].中国统计,2001年第7期。
我国在统计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培养目标不清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在培养目标上,表述不清楚,主要以培养教学和科研的理论人才为主,特别是数理统计学,因为数理统计在统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之前为数学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其培养仍然是数学人才,与当今对统计学的要求相差较远。而从学生的就业角度来看,应为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为主。就从培养目标来看,学校和学生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如何将这几者统一在一起,发挥培养目标的导向性作用,变得非常重要。大部分没有明确要掌握的统计工具、数据来源问题。
数据来源主要分为四大类:问卷调查、网络数据、数据库、试验设计。针对这四大类数据来源,必须有相应的培养目标。如调查数据,就涉及到问卷设计、数据获取、数据自动提取、数据处理;网络数据如何利用爬虫技术?如何从大数据数据库提取数据?
2.课程体系陈旧、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统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后,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课程设置都不再适合统计学研究生的培养。而且以前的统计学的课程设置本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1)课程涉及的领域不能更好地体现统计的应用性。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适应面非常广的应用型的学科。而目前很多统计学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过分注重理论的研究,比如数理统计学就过分注重数学基础类课程的学习,经济统计学只注重经济问题的一些简单理论分析。导致课程设置的范围狭窄,开设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课程较少,大多数研究生都被束缚在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上,致使研究生视野不够宽调,科研能力和适应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2)前沿性知识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不足。统计学课程内容较为陈旧,研究性、前沿性不够,有些课程内容没有反映出统计学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反映统计学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的研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前沿性的知识,很少能够及时地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3)研究生课程创新性不足。统计学研究生层次差距很大,比如数理统计学的研究生很多本科为数学专业,很多统计学的基础课程没有开设,而有些同学本科为统计学专业,致使硕士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大都采取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授课方法,部分课程因为没有较严格的课外文献的阅读要求,致使课堂上的讨论较难深入,考试以论文形式,学生通过率很高,课程结束后学生收获不大。
3.实践环节未得到应该的重视和体现。传统的统计学研究生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比较欠缺,不重视诸如统计软件、实习实训、实验课程、产学研合作等,缺乏数据环境。
4.考核制度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考核制度起着筛选、分流、淘汰、激励的作用,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但实际中很难真正落实。一方面,是因为研究氛围不浓造成的,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为就业奔波,投放在论文上的精力不够,再加上经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统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还需要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去研究与实践。
二、统计学硕士生人才培养构建
如何构建统计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必须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要构建新的培养模式?新的培养模式主要有哪些内容?怎样进行构建?必须明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而适应当今社会对统计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必须明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培养目标,从而进行具体构建。
首先需明确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措施,以下主要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具体内容、思路和方法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探索。
1.培养目标的明确及其导向作用的发挥。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培养以教学和科研的理论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特别是统计学本身就是应用型的学科。研究生人才成为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力量,所以应用复合型的人才更多地被社会所需要,所以明确培养目标是研究生教育成功的第一步,而真正发挥科学的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是研究生教育成功的关键。
2.统计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完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统计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统计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统计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应在思想方法上真正重视统计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真正体现课程建设的创新性,不断加快和完善统计学硕士生课程体系的设计、创新、内容修订和评估体系,以适应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并精选课程内容,编写高质量教材和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建立合理、完善的课程检査评估体系,为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统计软件应用能力。开始针对统计学研究生的实验课程体系,强化统计学软件如SAS、R、SPSS等编程与实际问题的实现等,强化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从毕业论文、专业实习等方面加强合作,提升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其初步具有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同时需要强化研究生的统计软件的学习和应用,现今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结构越来越复杂,使得要解决实际问题必须熟练掌握统计软件的使用和编程,否则无法很好地完成处理、分析数据的实际需要。
4.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现在大多数考核仍为考试驱动型,学生只会考试,没有形成有效知识结构,应用实践能力弱。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一类课程应该从大作业、专题报告、程序编写、软件应用、讨论、上机操作、考试等多维度进行知识水平测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多样化、多元化的考评范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调课前、课中、课后的相互联系,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强化师生互动,把学生从应考能手培养成具有创新意思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科研好手。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学术规范,将其纳人考核范围之内,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共同遵守的学术规范,对学术不端行为加以监督和惩处,以净化研究生的学术环境。要不断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并将其作为考核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项指标。
三、培养模式构建的具体内容
1.重构统计学硕士课程体系:学位课,基础课,实验课,实践课。学位课注重统计学基础的搭建,基础课拓展学生统计基本方法,实验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课的培养让学生适应数据环境。大数据分析需要的基本知识领域:(1)数据的存储、管理: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云计算、分布式、动态式存储;(2)数据ETL、处理:多源异构、非结构化数据的清洗、转换、综合、优化,文本处理、日志处理、图像、视频处理等,注重数据质量、数据管理等;(3)数据统计分析与挖掘:时序、多源、多元、面板、大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的统计、预测、挖掘、开发等;(4)数据可视化i可视化是基本要求,可视化易于接受,直观形象;(5)大数据分析案例:必须引入金融、电信、电商、移动互联、医药、零售、能源等领域的大数据真实案例,丰富认识。
2.合理分配各课程模块的学分和学时,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大部分院校硕士生课程主要以理论为主,强化实践教学及其重要。
3.主动适应大数据,开设大数据相关课程,如大数据平台、计算平台、编程平台、数据平台、可视化平台等。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前沿性知识课程所占比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这对高等学校科技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由数量提高逐步转向质量提升,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成为地方院校未来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学校必须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我们在总体规划发展目标中提出期望“科技创新、服务社会能力大幅提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创新科技评价激励机制”,为了调动广大教师踊跃投身到科技工作中,学校分别在2008年,2011年对科研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以期科技工作迈向新台阶,达到规划的目标。为此,我们对2006―2014年学院的部分科技工作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对修订前后的科研管理条例进行回顾,分析的数据也可以为以后的科技工作及政策制定提供数据依据。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 V13.0,三个总体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 t 检验。
1 2006―2014年我院取得的部分科研成绩
从数量来看,我院的科研工作成绩稳步上升,时间节点与学校科研管理条例的修订时间相符,科研工作与管理政策呈现相互促进的态势。经过分析,获得横向课题经费的金额无明显差异,横向课题数量、文章、四大索引均有统计学的差异(P
2 各部分科研成绩的分析
2.1 发表文章数量的分析
各个阶段我院教师发表的文章呈平稳增长之态,但经过分析,第3阶段阶段发表的文章明显多于第一阶段(P
2.2 四大索引收录数量的分析
第1,第2阶段被四大索引收录的文章相近,第3阶段被收录的文章数明显多于第1阶段(P
2.3 横向课题项目的分析
从直观上看,课题数量呈现阶梯式上升趋势,3个阶段总体均数有差异(P
2.4 横向课题经费的分析
多年来获得的科研总经费逐年增长,但经过统计学分析,3个阶段的总体均数差异不够显著,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性。
3 小结
由表1可以看到,我院2006―2014年的论文数量、横向课题逐年增加,由此说明我院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在不断提高,反映广大教师踊跃参加各种类型各种级别的科研工作,这样的现象与学校的政策导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反映出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反之亦然。2008年,学校对科研成果奖励条例进行修订,其中就包括鼓励全体教师发表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大幅提高高水平论文的奖励等内容。修订的政策出台后,我院教师受政策的鼓舞,撰写论文的热情大大提高,如图1图2所示,2009年以来发表的论文大幅度提高。然而,由统计的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中文期刊的论文数量明显多于四大索引的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点数高的英文文章数量比较少。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引导教师拓宽视野,加强与高水平学校的专业合作,包括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科研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才能撰写并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为了鼓励教师积极争取社会上的各类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对学校科学研究的支持与投入,2011年学校对横向课题的管理费这部分细则进行下调的修改,修改后的条例更有利于教师开展各种类型的横向合作。如图3所示,横向课题的数量大幅增加,说明在政策的引导下,教师们的目光、视野逐渐放远、变宽,横向合作的类型,内容,范围随之不断扩大。图4显示的横向课题经费直观上逐年增长,但没有统计学的差异,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我们跟不同单位合作的横向课题可能存在只有广度没有深度的问题,提示我们在以后的科研合作中,要更加努力的取得合作单位的深度认可,合作研究的内容与范围才能更加的深入,取得的研究经费才能进一步扩增,如此,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数据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依据,科研管理工作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科研工作的统计数据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充分利用科研统计数据是制定科研政策、编制科技发展规划的数据基础和支撑。通过观察科研统计工作获得的数据,可以深入了解到学校的科研工作现状,揭示学校科研工作的变化规律。通过对积累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检验和评价过去科研管理政策和规划的实施效果,促进科研管理工作者及时调整政策方向,使管理工作更快的适应需要。关于科研统计数据与科研管理的关系,不少科研管理工作者都发表了基本一致的意见[1-6]。我们应该从积累的数据中发现问题,预见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令管理政策更加的科学,有成效,以及人性化。
【参考文献】
[1]王硕,冯莉,何俗非,等.加强科技统计工作,提升科教管理水平[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5):303-305.
[2]沈晓红,谢楠.基于科技统计指标的高校科技激励对策分析[J].丽水学院学报,2014,36(2):93-96.
[3]夏雪,陈永富,郎青,等.发挥科技统计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6):249-25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目前教学的主要方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理论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
目前高校统计学的教学,大多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中,教师注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对于课本中的案例,也是结合理论知识进行一个简单介绍,很少做到把原理与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结合起来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属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使用统计软件的能力也相当缺乏。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反感,因而学习的兴趣也不高。
1.2 实验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
对于实验部分,目前主要有两种编写方式:(1)基于某一种统计分析软件独立编写的实验教材;(2)理论教材中穿插实验作为单独的一节来编写。使用单独的实验教材来讲授实验课程,一般按照教学安排往往将实验放在所有理论学习之后再来讲授,这时候学生对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已经生疏,需要重头复习理论知识,因此对统计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就体会得不深了,学习的兴趣自然也不会很高;将实验作为每一章最后一节这种形式,可以解决上面所提及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以后及时的进行上机操作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可这种上机操作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连贯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1.3 主要的考核形式
考核形式决定了学生平时学习的动力及侧重点,目前大多数学校对于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法都是按照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来考核的。期末考试是以考卷的形式出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如何,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主要是指平时出勤、上机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平时成绩占最终成绩的30%。这种考核方式强调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未来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及措施
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其中,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主要职能。对于统计专业教师来说,要好好思考的就是如何对现有的统计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真正做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缓解就业压力,使我们的毕业生成为适应社会的有用之才。针对上述分析及个人的教学实践,本文认为对未来统计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2.1 选择一本好的教材
统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统计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材,因此教材的选择尤为重要。①结合统计专业的特点,选择教材一定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鲜明的特点,这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要结合实实在在的案例来进一步讲解;另一方面是实际案例要结合计算机实际操作来进一步加深。这种教材的组织形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通过进一步的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统计的神奇和统计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 教学过程一定要突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这一特点
在教学过程当中,除了要讲授统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统计软件的使用以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可增加课程设计这样一个模块。这个模块的设置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统计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一些相关技能,下面就具体地阐述一下这一模块可以如何开展。
第一个阶段是有关课程设计时间的安排。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完成这一环节的任务,课程设计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中,也就是在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显示,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时间数列分析,指数分析,抽样推断,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这些基本理论内容学习完以后,接着就可以明确提出具体的要求。
第二个阶段是明确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首先要求学生3~4人分成一个小组,然后每个小组确定一个主题,指导老师可给出一些参考题目,例如:我国人口的统计分析(可从男女比例、城乡比例、年龄结构等方面来分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从总量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也可利用趋势方程、移动平均、指数平滑等预测方法做简单预测)、我国就业人员的变动情况(可从产业结构、城乡数量差异等方面来分析),类似这样的一些题目主题。确定主题以后,然后明确最终所需要提交的成果是怎样的。可要求学生按照论文的形式提交,特别要强调论文中必须要有现状分析这一部分,这一部分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1)相应的数据——主要考察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能力。(2)对应图表——主要考察学生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的处理能力。(3)发展趋势的分析——主要考察学生根据所得处理结果对数据的分析能力,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给出主要结论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小组最终需要提交Word版本的课程设计论文以及相应的陈述答辩PPT。
第三个阶段就是检查成果阶段。这一阶段也是课程设计的考核阶段,由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员陈述自己所选主体所做论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其他小组负责打分并可自由提问,由小组成员负责答疑,综合考虑给予一定的分数。最终可将各个小组的成绩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来划分。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增加这一环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使他们意识到统计分析的实用性,而且在论文的写作、PPT制作、答辩陈述的过程当中也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相关能力,真正实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2.3 考核评定不拘泥于单纯的闭卷考试分数
课程考核是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也决定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侧重点。针对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课程考核也应该突出对能力目标的考核。因此,在考核方式上不能再拘泥于以笔试为主,考验学生的“背功”,这与课程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差甚远。结合课程设计环节,对于考核形式,可改为期末考试与课程设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期末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掌握情况,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及平时的表现;课程设计考核则主要考查学生在课程设计这一环节当中的表现,主要包括论文和答辩两个方面。这样的考核方式,可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体现出来,也可以避免单纯闭卷考试的负面影响,让考核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的一个辅助手段。
3 结语
21世纪是信息经济的时代,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准确性,这些都离不开统计学的进一步发展。开展统计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统计人才成为时代的一大任务。统计教学模式需要顺应时展的要求,这样才能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经历着不断尝试、不断改革创新的曲曲折折,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出它的对与否。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统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一定会紧跟时代的步伐,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统计人才。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10-02
针对科研工作的特点及其规律,应用心理学专业基本科研能力结构包括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1]。可见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特别重视这两种能力。统计是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的科学。数据无处不在,作为一门和数据打交道的科学,统计学已被应用到各个科研领域。科研统计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目的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做准备,并为以后解决实际科研问题提供方法和手段。统计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恰当的方式描述数据[2]。但不同专业教材倾向使用不同的例子,如心理统计多使用问卷、量表的例子,同时侧重于统计思想的培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增强科研能力,参与科研项目,撰写论文,笔者是日常教学做了一些探索。
一、结合实际,因材施教
应用心理学专业同时招收文科和理科生,尤其文科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本科生经过前两年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基本上形成了聚合与发散、正逆则反、联想类比的固化思维模式[3]。但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安排高等数学的内容。同时文科生缺乏推理论证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而统计学是心理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对于没有数学基础的学生,接触统计学,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实例为主,结合上机练习,适当补充课后作业。而对于原理的讲解不是教学的重点,也就是在教学中应该重实践而轻理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类似真实的研究过程,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究问题答案,在此过程中锻炼统计应用能力。这一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脚手架,帮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升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数据、理解研究设计,以利于学生将统计思想融入生活实践和专业知识中。
二、夯实基础,突出重点
基于医学院校的传统,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负担比较繁重。如我校开设《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三门课程总课时为304学时。但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与分析》为113学时。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学习医学课程对于突出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特色,促进学生的心理学与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十分重要且必须。但统计学知识的内容多,较难理解,课时相对不足,这是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在统计课程的教学中,不需要把过多时间花在计算和公式推理上,而应该重点讲解研究设计的思路和软件的操作,同时结合课后的作业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种统计方法间的差异和关系。努力做到概念清晰,推理严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会方法。
三、选对教材,事半功倍
高质量的教材有两个基本要求:知识脉络清晰完整,反映当前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好的教材使得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目前在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使用的是《医学统计学》或《卫生统计学》教材。这些教材并没有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存在符号公式多,很多概念难以直观理解,或者案例、术语、符号和概念与心理学专业的表述不相符的情况。这类问题的存在,不仅为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心理学专业考研制造了障碍,也不便于追踪国外期刊,获取最新研究信息。特别是教材中的医学案例与心理学专业联系不紧密,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注意与《实验心理学》的教学结合,增加调查问卷设计和抽样设计的内容,也可以从心理学核心期刊中选择一些经典文章,组织学生讨论,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方法灵活,提高质量
利用科研实践、毕业论文撰写辅助教学。针对科研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我校在2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请学术造诣深厚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开始,导师对学生的科研统计能力进行全方位个性化的培养。教学形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使得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实际科研中普遍运用统计软件。计算机虽然可以使复杂的计算变得快速、简单,但也不能因突出上机操作而忽视原理的教学。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认识到思维比计算更重要。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软件完成的只是数值计算,但如何设计实验,选择那些样本,应用何种统计方法,如何解释数据都需要人去决定。如果对统计思想一无所知,就会出现“垃圾进垃圾出”现象。另外,一些新出现的统计方法未必有现成的软件可以使用。
五、强调思想,掌握内涵
统计思想主要包括:估计、相关、拟合、检验、均值、变异[4,5]。在教学中应该强调用统计的观念及思想,去探索事物背后的规律性。应该先谈谈估计思想:我们做实验的方法常常以样本推测总体,这是对同类事物探索其规律采用的由此及彼的认识方法。一般样本必须与总体具有很多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又受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这里强调置信区间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再谈谈相关思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千差万别,在这千差万别的事物中中能找到事物的普遍联系,从普遍联系中总是可以找到一些事物共变的情况。总体和个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是能找到一些相互关联的。再谈一下拟合思想: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互相之间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拟合的成果只是个模型,这种拟合思维方法反映的是一般趋势,而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反映的是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而以。然后谈到检验思想:统计方法是归纳性的思维方法,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所以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统计出来的判断不一定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然后谈谈均值思想:均值思想是指人们从总体上看问题,往往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尽量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求出事物的均值范围,也体现了思维的总体观。另外,最后谈谈变异思想:统计学研究同类事物、同种现象的总体特征,但是任何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总是存在着差异的,统计方法的使用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最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我们强调以上几个思想方法,真正掌握其中的内涵才能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
六、特色发展,发挥优势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统计能力,提升学生的复合竞争力和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在课程设置实施了学生复合竞争力提升暨“五个一工程”计划项目。主要措施是: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统计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专业外语》等核心课程为抓手,强调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组合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对科研统计的认识,特别是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教学实践中能体会到提倡组合式教学法是十分有利并有效的。按照我们现行的教学大纲,尚不能满足组合式教学法的需要,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去探讨。能否在本科高年级阶段推行组合式教学法已有“文献选读报告和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中我们指导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在一起研究探讨,互相启迪,同时结合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进行,这样可能比较有收获。今后在教学研究中更要注重指导学生统计学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培养训练。对继续要读研的同学,指导他们本科高年级学习阶段就奠定一定基础,重视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指导他们注重特色发展,尽可能发挥优势,提升专业方面能力与实践动手的能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科研统计教学能力要得到提升,对心理学专业教师们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心理学专业教师不仅要有相当娴熟的心理学知识,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还要求教师与时俱进能熟悉目前流行的各项统计软件,有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们的科研统计能力。
参考文献:
[1]夏世龙.陕西师范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1,(6):58-62.
需要指出,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
二、设计
设计是在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
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
三、实验与观察
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巴甫洛夫语)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
有些护理论文的撰写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四、资料搜集与处理
资料是构成论文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
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