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小学生学习指导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4: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生学习指导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生学习指导论文

篇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就业服务,通过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目前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高职的初次就业率56%,2004年为61%,2005年为62.1%。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不能适应就业的市场化形势,现状令人堪忧。

1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1.1就业指导观念的短视性

高职院校很多是由中等职业教育升格转化而来,办学时间较短,尚处于“增容”阶段,学校的主要精力放在争取生源、扩大招生规模上,即重视“进口”;有些老牌高职院校也受到新升格高职院校抢夺生源形势所迫,也纷纷在招生工作上给予更多关注,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相对倾斜,但对于“出口”,即就业方面,重视程度则明显不够。俗话说:出口畅,进口才能旺。从学校长远发展看,对学生就业工作不重视,将最终制约高校自身的发展。

1.2就业指导模式的滞后性

2002年前一般院校就业指导模式是“纯就业中心模式”,只设学校一级就业工作机构和人员,直接对学生开展就业信息服务、指导与咨询工作。主要是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帮助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等。这种模式只能适用于毕业生很少、供不应求的情况。2002年以后,随着毕业生的增加,大多学校进行了改革,由“纯就业中心”模式改为“学校就业指导办+系部就业联络员”模式,校就业指导办负责为全校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与咨询等服务,而系部就业联络员则主要为毕业生提供教育、辅导、咨询等服务。这一模式较前虽有所改进,仍不能满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不断增加的服务需求,亟待创新。

1.3就业指导工作的低层次性

目前,就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来说,主要由辅导员及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兼代,这些人员流动性大,工作任务多头,就业指导能力不强,管理人员更换频繁,队伍不稳定,大多没有取得国家正规的职业指导资格证书,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状况。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原有管理机构的单纯控制管理职能已不能适应形势要求,就业市场走向、分析预测研究、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等方面的职能越来越重要,因而这种状况是很难适应的。

1.4就业指导内容的单一性

现有就业指导模式主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就业信息的等,就业指导缺乏总体规划,内容乏味,千人一面,没有结合专业特点和专业发展前景来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因而专业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够理想。从形式和手段上看,也是灌输多,互动少;请进来多,走出去少;一般化教育多,个性化指导少;坐等用人单位上门多,主动搜集用人单位信息少等,所有这些制约了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2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2.1强化实践技能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从表面上看,是历年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的结果,实际上则是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结构、体制及就业途径不畅等诸多方面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必然结果。通过对用人单位及往届毕业生的调查,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是动手实践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高职提高竞争力的砝码。我们对扬州职业大学2007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有62.2%学生认为“就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技能、能力”,当问“毕业生目前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有48.7%人认为“没有过硬的技术、技能。”因此,就业指导应围绕实践技能这个核心,培养受社会欢迎的高职毕业生,可通过以下途径:

2.1.1围绕就业指导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例如,学习期间开展见习、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和职业体验活动,举办成功人士求职报告会、往届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追寻优秀毕业生成功轨迹的采风活动、开展招聘模拟活动等,增加毕业生对就业的感性认识和自信心,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

2.1.2增加就业实践体验性机会,提高实践技能

就业指导工作单纯依靠就业指导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全校各部门的配合,需要学校政策措施的配套。因此,一方面,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对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等进行改革并创新,特别是要改革目前高校专业设置过细过偏的弊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改变重传承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要增加实践课课时比例,增加实践性环节的经费投入,提供学生充分的实践体验机会,提高实践技能。

2.1.3建立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完善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学生实践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放到相关的工厂企事业单位中去,充分发挥实验实训基地的优势互补,让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寻找毕业设计课题,熟悉生产流程,接受工厂技术人员指导,实现学生实践实习、毕业设计、学生就业三者统一。高职院校要正确处理职业性与学术性的关系,改变那种培养学生基础理论不如本科,实践技能不如中专,毫无高职特色的现状。通过建立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完善职业技能考核体系,鼓励学生参加技能考核鉴定,使之成为具有职业技能且被认可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体现高职特色,提高就业率。

2.2为地方经济服务

坚持紧密贴近地方支柱产业和发展需求,拓展学生的就业之路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向,以江苏扬州为例,从1978年至2006年,扬州产业结构呈现以下变化:第一产业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升有降,第三产业上升最为明显,从轻重工业的比例来看,重工业高于轻工业。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必须及时向学生介绍地方支柱产业的发展状况,公布招聘信息,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制订产学研、校企合作的长期计划,使高职毕业生成为地方经济主力军。同时积极向外拓展,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要建立联系,疏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做好毕业生推荐工作。

2.3加强正确的职业观、创业观、诚信观教育

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现状,关键是就业观念的问题。高职院校培养的应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广大的企业、基层是他们大显伸手的地方。学校必须围绕高职人才定位开展正确的职业观和创业观教育,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并把就业指导与“两课”课程相结合,与专业课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时间最多影响最深的专业教育渠道,全方位地渗透职业观特别是创业观教育。在对扬州职业大学2007届毕业生的调查中,有39.1%学生认为“创业风险太大,有勇气的人才能创业”,具有55.4%学生认为“先就业,积累经验后再创业”,其余学生认为“人不一定创业”。因此,创业观教育任重道远,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将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诚信观教育也是毕业生教育中必须重视的方面,如“对毕业生毕业后频繁跳槽、任意毁约现象的看法”时,有10.7%的学生认为“很正常”,有l8.2%的学生认为“人向高处走,很正常,无须指责”。因此,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校树立良好的人才品牌信誉,保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4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篇2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和撰写教育论文不同于专业理论工作者和专业研究人员,存在着时间紧、精力少、资料不足,接触面不广的局限性。本文试从教师的特点出发,谈谈教育科研课题选择和教育论文写作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课题的选择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英国科学家J·D·内纳也说过: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这充分说明了选题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选好一个课题,等于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选题呢?下面谈谈课题的来源和选题的原则。

课题的来源

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和撰写论文,课题一般有以下三个来源。

1、从教育实践中选择课题

这是课题的主要来源,它包括四个方面。

(1)教育经验总结

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会在某些方面积累较丰富的经验,掌握一定的规律,但这些经验常常是零碎的、粗浅的。我们可以从中选题,进行专题研究,使这些经验系统化、理论化,逐渐完善,形成某种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我们也可以用教育理论去分析、论证、评价这些教育经验,使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从而更具有科学性、典型性。

(2)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困难、问题,迫切需要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尽快解决。有的问题还有一定的普遍性,解决好了,不仅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帮助,而且对其他老师也有启发和指导作用,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我们的科研课题。例如: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转化提高后进生等等。

(3)教育实践中的热点和有争论的问题

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入,常常会出现了些教育热点问题。比如:“如何克服片面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教师下海”,“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冲击”等等。这些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特征,很值得进行研究。在教育实践工作中,教师还会对一些教育教学理论、方法产生不同的看法,进行争论。例如:“小学作文可不可以虚构?”“教师教案要不要检查”“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市场经济意识的培养”等等。

(4)一些教育现象引发的思考

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每天可耳闻目睹各种教育现象,有的尽管很普通,很微小,只要有心,常常会引发我们作一些较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找出一些有普遍意义,反映本质问题的课题来。比如,小学生喜欢告状,经常来找老师说×××同学怎么怎么,这是一种很平常的现象,但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小学生喜欢告状?如何对待学生告状?如何引导他们正确评价别人?类似这样的现象很多,只要有心,都可以从中找到我们科研的课题。

2、从教育理论文献中发掘课题

我们经常要学习一些教育理论文献,阅读各种教育刊物,这些文章都是他人研究的成果。我们在学习阅读时,不仅要了解学习掌握别人的教育思想,观点和方法,还要结合实际进行思考,从中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来。比如:别人已经研究了结果的课题,我们可以再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观点;对己有定论的观点、方法,可以重新实验论证;可以运用文献的理论观点来解释,论证自己的教育经验或剖析各种教育现象;还可以把文献中的一些观点方法迁移到另一方面,从而确定新的课题。

3、积极参加各个教育部门和教育刊物组织的论文评选活动

为了推动教育科研,许多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刊物经常会组织各种各样的论文评选活动,提出一些科研课题和论文题目。这些活动紧密结合当前教育实践,结合教师特点,选题范围比较集中单一,针对性强,很适宜教师进行研究和撰写论文。

二、选题的原则

1、需要性。教师科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业务水平。因此,要选择那些紧密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对自己工作改善和业务提高有明显帮助,能帮助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的课题。

2、实用性。选择的课题要有实际价值,对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可操作性强,容易仿效推广。那种比较空玄的纯理论性的阐述推导论证,不适宜教师去搞。

3、可能性。选择的课题必须是自己具备了进行相应研究条件的。具有这方面的理论知识;熟悉有关这一课题的情况,有较丰富的感情认识和实践体会;已经或可以获得所需要的材料、数据等等。

4、专题性。教师进行科研的课题涉及的范围不应太大,最好集中某一专题研究,容易钻深钻透。范围较大的课题,对教师来讲,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时间精力有限,难以占有众多的材料,也没有科研经费等等,不容易早出成果,甚至会中途而废。

5、典型性。所选的课题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普遍性。研究的成果对多数教师来说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启发作用、推广价值。

三、教育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理论性。要用理论统率材料,不是就事论事泛泛而谈,不是堆砌材料,谈谈体会,而是注意用理论去分析教育现象、教育过程,把感性认识、经验体会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揭示教育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概括出一些带有规律性典型性指导性的观点和方法来。

2、科学性。材料真实、数据确凿,观点正确,说理透彻,揭示了问题的本质特征,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3、新颖性。角度新、观点新、材料新、见解新,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充分运用新思想、新的成果、新的方法,揭示新的内涵。

4、逻辑性。论据充分,推理严密,因果相承,前后联系,环环紧扣,浑然一体。

篇3

本论文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班主任专业化”总课题的研究子课题《关于有效开展小学家长会的研究》论文。

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小学家长会一直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状况的主要途径。但长期以来,陈旧的家长会从形式、措施和体制都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严重地影响了学校与家长的合作,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形成合力,有时甚至适得其反。鉴于此,我们明确认识到,家长会开展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加以解决。

一、问题的症结

找到小学家长会开展形式、方法上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以相对更有效的对策开展家长会,才能实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直接沟通。笔者通过对本校及周边小学家长会的调查,得出:64%的家长认为家长会没有实在意义,76%的学生认为开家长会对自己心情紧张,不愿向家长如实反映情况。调查研究大多数小学家长会的开展情况,整体看来“流于形式多,单向灌输多,一味要求多”是当前家长会最为突出的问题。

具体分析其开展性质几乎可以概括为“以会开会”,流于形式居多,大多数家长会已变成“新闻会”“告状会”“工作布置会”“培训会”等。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整体上均想把家长会作为承载校内教育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遗留问题的形式和载体。学校是教育的实施主体,也是引导主体。不论在道德素质,还是在智力素质上,学校的教育都是不可替代的。而过分依赖或者想一劳永逸地通过家长会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是上述现象的思想根源和形成原因。笔者认为,除必要的告知、通报、培训外,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明确认识到,家长会只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渠道,不是结果和总结,而应该是开始和启发。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把家长会作为家校联系的“焊接”点

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约束能力较差,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修养还在不断养成阶段。所以,在课内外的生活学习中他们往往存在学习目标不清、方法不适、思想意识波动性较大等问题,而解决这些教育难题需要家校双方长期不断的紧密合作,以培育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素质。但由于种种限制,学校、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不可能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及其生活、家庭教育等情况,这是摆在家校之间的现实难题。而家长会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它具有单一、笼统、不及时的缺憾。因此,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应建立更多良好的互通交流方式,并适时地进行信息交换与沟通,使家庭、学校全面掌握孩子的第一手成长信息,协同教育,以不同的形式促进家校联合,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最终把家长会作为弥补漏洞、解决突出、普遍、棘手教育问题的形式和手段,“焊接”住一些漏洞和缝隙,实现家校信息无缝隙衔接,这样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二)把家长会作为家校共同教育的创新点

近年来,小学家长会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家长的参与率、参与热情不高,或者是不能持续给予支持和关注。原因是家长会模式陈旧、内容空泛、目的不明。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以提高家长会的开展水平,丰富家长会的开展方式。简言之,就是要创新家长会的开展模式,把家长会作为家校共同教育的创新点。

首先,学校、班主任要解决小学家长会在召开过程中的盲区、误区,提高校方、教师及家长自身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把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普遍、个别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侧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和微观探究,剔除简单认识的盲区、误区,进而总结出家长会上的要探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对策,以实际解决问题,使家校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如:借助家长会这个平台,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特长,并以此为契机对家长进行恰当的教育理念引导,让家长真正从理论上提高认识,并能有效地运用到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其次,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家长会的开展模式。如在开展过程中,可以以互动交流,问卷调查,专题探讨,心得体会,报告,学习先进教育事迹、实例、成果等形式完善、丰富家长会开展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此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合作、共进的原则,切忌“一言堂”的训话模式,以充分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其参与热情和智慧,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

(三)把家长会作为学校教育的评测点

学校教育是对学生智力、道德品质、人格进行不断塑造的过程,而教育者把教育成果、失误加以总结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更是教育者必备的素质。我们可把家长会作为总结、探索教育成败的一个评测点,这是对整个教育总结的有益补充。笔者认为,在家长会开展前、中、后期,学校要实行过程监督、指导,教师要有专题记录、总结和报告,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机制,并努力使其具有互动性、适时性、适用性,形成实实在在的可借鉴、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为进一步更好地开展家长会和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实践依据。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践,整体上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家长会开展环境和氛围,教育效果会不断提高和呈现出来,能使学生及时完成学前到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教育的过渡,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能使家校双方及时调整、改进教育举措,掌握学生接受教育的动态变化信息,彼此间增进信任;可以形成良好的校内外育人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有效开展小学家长会将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了解,不仅能为家长之间、家校之间互相交流创建良好的平台,也能为提升整个小学阶段教育水平、拓展教育模式做出贡献,进而为构筑和谐的小学教育环境开辟新途径。

篇4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开发。由此,各种综合的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在不同地域及不同学校开始呈现出积极上升的趋势。许多学者、专家对小学美术教育校本课程也进行了大量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特别是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已成为我们一直期待的教育问题。在推进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谈几点策略。

一、探求符合我国国情主体的美术教育道路

由于艺术与时代有着密切而互动的关系,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不同的艺术观念也会产生不同的美学标准。为此,在未来的农村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发上,应充分强调美感的多元化,应包含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及不同形式的美学观和价值体,乡土艺术、民族艺术及特殊族群和特殊阶层的艺术均应融入课程之中。由于美感领域的扩大,美感的标准也呈多元化,美的感受力的训练也需要配合着多元化的发展。同时,在多元文化的趋势下,更应加强学生对自我和本土文化的了解,以及学习如何适应大环境并接纳、了解、尊重其他不同的文化。美术课程中美感经验的学习也有能够结合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宗教、道德、神话传说、政治、社会、经济、家庭、人文等),因为这些都是与人类的存在息息相关的。我国台湾省新竹师院美教系的张权称先生认为:“当今社会,科技急速发展,资讯及交通日益便捷,人与人、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如何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及文化模式、思维方式保持自己本身的特色,进而发展成充满活力的多元文化,将是美术课程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美术教育来说,“农村学校设施差、师资弱、信息闭塞,年轻教师观念转变快,年龄稍大的教师适应新教材比较困难等。既便在同一学校、同一年级、同一年龄段的教师,也引起个人文化素养、责任意识、情感投入等的差异,也会产生高低有别的课程效果”。为了平衡各地的发展水平,建议除增加课程改革的投入外,应加大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在地方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修养,使教师关注教育理论与知识信息的更新,并能充分利用本地区或本学校的资源,依据地区学校发展和学生的需要出发进行教学。

因此,在开发农村小学美术课程中,更应注重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以及改变原来美术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的现象,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紧密联系,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重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的趋势。我国在构建这种小学美术课程时就有过这样的范例,如:曾营小学是一所建在福建省厦门市杏林区郊区农村的学校,在美术课程改革实验中,有力地把与学生的生活与家庭巧妙的与美术课程相结合,率先提出并开设了“家庭课程”。这所学校把周四定位“家长开放日”,定期开设美术公开观摩课,在不影响家长工作的情况下要求家长参与。在美术教师的带领下,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创造。孩子们踊跃的发表自己的创作体会,家长们积极地发表自己的创作感受,美术教师对每位学生今后的美术学习提出自己的建议并于家长进行交流。成功地将美术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家庭之中,为学生的美术学习营造了更加优化的学习环境。还有日本的美化商业街活动、美国的史前文化学习香港的造纸活动等范例,都是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经验等的丰富结合。

二、开发丰富的美术校本资源

在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上校长、教师都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地方政府也挖掘潜力,积极推进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开拓其他经费渠道,使两者之间形成地区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资的基础教育投资体系”。在农村资源开发中,要注重实物资源、信息资源和交流渠道。实物资源包括实验室、教学设备、网络设施、标本、模型、挂图以及校园环境和其他活动场所、设施等。通过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欲望、探究美术的兴趣和好奇心,并设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景。在美术学习中,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是信息源。建立稳固的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提供交流的机会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开发资源的维护和管理系统,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不断的发展。农村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以及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美术课程的资源。再者,各地区都蕴含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美术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本地区的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也应当因地制宜的加以利用(如: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生产与生活经验等)。学校也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美术教师也应高度重视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美术用美术的意识,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课程的事实过程中,教师也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生活的环境中,还存在着很多容易被教师忽略的教育资源,如家庭、街道、商店、森林、河流、乡间小道等都可以为美术课程所利用。

三、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和实施

在新的美术校本课程编制完成后,为有效地发挥美术课程校内、外资源的作用,在对它的管理和实施也应加强。具体要求如下:

1.根据标准的要求,逐步建立、完善美术课程的各种课程、设备、教材等,配置必要的美术教师。通过其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使用,使资源达到最优化的作用。

2.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发教学素材,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如教学材料、教学论文、CAI课件、图片、录相带、幻灯片、学生优秀作业以及小作文等,形成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3.发挥师生的信息源作用,建立稳固的信息交流渠道。如美术讨论会、校园墙报、广播站、小学生艺术刊物等。不管是在管理上还是实施中,都应强调美术探究的地位和作用,尽量给学生提供开展美术探究的机会,因此,对课程资源的作用、配置与管理的要求要十分的重视。

四、教师力求致力于新的教学观

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转变旧的思想观念,致力于新的教学观。也应参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基本法则来要求自己。那种试图以制造“知识容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全部知识与技能,并能用终身的思想已经不符合社会的现实要求了。“教学源于生活,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对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是教学引导的个人生活展开的方式。但是近年来,我国的教学在整体上缺乏现实感和生活感,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被定格在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之中,丧失了应有的完整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仍旧存在着一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倾向。以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让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喜爱和发现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并逐步培养学生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信心。从而使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们建筑”。布鲁纳也曾经讲过:“知识的获取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的因势利导是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最佳教学目的的良好的开端”。所以,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更加应该在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合理的充当学生的引路人而不是指挥者。

五、注重内部评价

在校本课程评价中,应重点注重内部评价,校本课程评价的功能在于通过评价从而加强学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责任心、针对性和适应性。校本课程评价主要是由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教师和学生来操作进行的。校本课程评价的操作系统更需要一个支持系统来保障,即:需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和支持,需要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学校在评价当中,也应结合实际,考虑周全制定相关材料进行评价。如:给教师在再课程评价当中也应该持有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多元智能观等更加先进的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评价。

总之,我国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必须依托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丰富的资源,同时我们还应重视思想、落实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观,这样定能够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能够促进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甚至还能推动整个美术教育的进步,从而使受教育者的素质的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顾平.美术教学导论[M].浙江: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篇5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A-0033-05

一、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研究缘起

(一)基于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基于儿童身心发展。首先,儿童是多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个性,我们要对个性迥异的儿童实施不同教育。第二,每一个儿童自身是多彩的,他们各自的素质、发展可能性都非常丰富,这也决定着教育必须是多元的;要针对儿童以感性为主的特征,给儿童多方位的刺激,激发他们某一方面或多种发展潜能。第三,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交融会形成新的多彩,我们要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有规律,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机会,儿童一定会发展得更精彩。我们追寻儿童多彩学习生活,不仅是基于学校本身的一种现实,更是基于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二)应答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建构主义理论也告诉我们:任何学习,不经过儿童的内化和吸收,是无意义的。我们强调“学习生活”,而非“教学生活”,就是因为新课程所依据的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育要以儿童为本,要以儿童的学习为本,以学定教。因而多彩学习生活课例研究,要从儿童出发,站在儿童角度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既然是以儿童为本,我们面向的就是每一个儿童。每一个儿童又是不相同的,所以每一个儿童的学习生活也是不一样的。由此,我们要面向每一个儿童设计多彩学习生活,这也是“多彩”的应有之意。在儿童与多彩学习生活中自觉形成儿童观,课程改革就能逐步走向成功,“儿童发展”也会从理想逐步成为现实。

(三)聚焦“四色学习单”的文化生长

2009年初,我校以小班化教学为背景,立足课堂,构建了以“四色学习单”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四色学习单是用四种颜色鲜明标识的,四种颜色可以代表不同的学习角色,可以分成不同的学习内容等。四色学习单在研究中不断发展,它由最初的四色作业单,生长为四色任务单、四色交流单、四色探究单、四色创意单……成为学生多元适性成长的文化载体,其所蕴含和表达的教育理解在于――每一名儿童都是独特的、个性的、精彩的、亮丽的,每一个小组都是独有的、生动的、变化的、美好的。[1]可以说,我校课堂研究中颇具特色的四色学习单,正悄悄地生长着为儿童设计多彩学习生活的教学文化。

(四)突破小班化探索的研究瓶颈

虽说很多学校加入了小班化研究行列,但关注的多是理念建构和教师怎样“教”,对儿童学习生活尤其多彩学习生活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小班化最大的优势在于,小班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好地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小班化是一种班额的变化,更是基于班额变化的一种教育理念、行为的变化。针对小班化和小班化教育之间存在的距离,我们提出“面向每一个”的教育理念。多彩学习生活就是让每一个孩子过不同的学习生活,而小班化教学环境下,就可以让每一个孩子获得多彩的学习生活,小班化教育就应该建构儿童多彩学习生活,小班化教育能更好地实现多彩学习生活。我们作为小班化教育示范学校,有责任、也必须引领儿童过好多彩学习生活。我们的课题就是以小班化教育为背景,立足课例研究,研究“儿童多彩学习生活”,推进学校小班化教育的发展。

二、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内涵与特征

小班环境实际指的是小班化教育的背景。小班化环境是在常态化的学习与生活中,关注“每一个”的环境,重视“这一个”的环境,融合“我们的”环境,是散发浓浓“儿童文化”味道的环境,是儿童尽各自所能“生长”的环境。[2]可以说,小班环境是内涵丰富的环境,始终追求每一个儿童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目标,始终追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儿童的发展。

儿童多彩的学习生活是基于儿童个性化学习的特征,通过生动、精彩、适性、快乐的教学组织,和多层次、多渠道、多平台、多形式的学习情境,使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个性化发展。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不能局限于教室,可以走出班级,走出校门。儿童学习生活不仅有集体的生活,还有个体的生活;学习生活本身不只是上课的生活、作业的生活、考试的生活,还有发展兴趣、张扬个性的生活。

课题组从儿童的角度、生活的角度、学科的角度等多个方向进行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特征的研究,认为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内涵特征是有童趣、有意义、有选择、有个性。这四个“有”的逻辑关系是递进的,是有内在关联性的,多维的关系也促进了儿童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有童趣”指小班化教学要站在儿童立场,激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和学习激情,引发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人去领悟、去探索,使学习生活充满趣味。

“有意义”是指多彩学习生活是一种以素养为核心的学习。学习者在学习生活中全身心投入,不仅认知能力得到了发展,情感和人格也获得了丰富和完善。

“有选择”是指儿童在多彩学习生活中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自由选择能让人身心放松,更好地投入学习。

“有个性”指教师应尊重儿童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儿童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儿童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研究载体与分析

(一)课例的呈现与分析框架

“课例”是研究的抓手,它以攫取实际发生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某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通过对教学问题和教学现场的再现和描述来揭示教与学的改进过程,讲述改进背后的观念和认识。儿童的学习生活融合在一个个鲜活的课例之中,课例研究承载着对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分析与思考,同时也更有利于推动儿童的多彩学习生活。

1.课例研究的类型

(1)问题呈现型: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学科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设法找到恰当的理论和策略来解决问题,以问题唤起反思和变革的行动。

(2)经验分享型:强调利用故事和叙事来获得知识和沟通能力。整个课例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资源、开发资源、拓展资源、共享资源的过程。

(3)理论验证型:尊崇理论价值,认为教学是将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际的结果,课例为印证理论、检验理论提供了实据。

(4)研究反思型:课例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课例真实地记载了教师成长历程,其中包含甘苦与困惑、迷茫与挣扎以及反复探寻之后的豁然开朗。

2.课例的分析框架

课例分析由以下四方面的要素构成:

(1)主题与背景

课例是一个个真实的教学案例。首先要交代背景,然后要阐明研究问题,即研究的主题。这个主题应围绕“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来确定,要有现实的研究价值,切口要小,便于掌控和深入。

(2)情境与描述

课例研究基础是课堂教学实录和对实际教学过程的描述。可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反思几方面,描述课的改进与变化。其中,可以有选择地运用《汉口路小学多彩学习课堂观察表》等,做定性定量分析。此外,还可对课堂教学中的轶事和突发事件等,采用教育叙事手法进行描述,力求准确、客观、生动。

(3)问题与讨论

围绕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特征,结合课堂观察中所发现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执教老师有什么困惑或两难的问题,师生之间发生了什么冲突,不同学生之间有何不同意见等,所有这些问题是如何发生的、怎样解决的,都有必要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在此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对关键片段的分析和讨论。

(4)诠释与研究

对课例的解读,除了具体的描述,还需要对其核心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纳和理性的诠释。课例研究试图以课说法,发现和提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核心问题。比如:在研究设计中是否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符合儿童个性化特质的学习任务与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体现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四个有”。

(二)课例的深度分析

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学习生活的多彩,是从一节节多彩课堂开始的。我们着力通过一节节课例研究,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彩学习课堂。多彩学习课堂以儿童学习活动为中心,围绕儿童实际需求,创设符合儿童个性化特质的学习情境,提供多种参与机会,引导学习过程;通过恰当评价和反馈机制,帮助儿童掌握学习过程,督促有效学习的发生。

课题组收集的课例覆盖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多彩社团课程。全校1-6年级所有教师参与课例研究,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单位,从“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四个要素进行课例研究,我们的研究步伐正行进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班背景下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和创新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以单纯应付考试取代全面发展,以单一的学习成绩作为判定学生发展水平的最终标准,以牺牲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获取测验卷面的“成功”等,使得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枯燥单一。我们通过一个个研究课例,努力做到:

呈现多种教学资源,创意多彩课程。如南京大学和我校仅一墙之隔,我校教师共同编写的《小学・大学》微型图本,即充分发掘南大“人”的资源和“物”的资源。其中《校训》一课,教学前,先让学生去南大采访,了解校训的由来和变迁,并与我校校训比对,形成问题。上课时汇报讨论:我校校训和南大校训的关联,再上网搜索其他大学的校训,说出感兴趣的校训以及原因。从众多校训中感受什么是校训,为什么要有校训,能否为自己的家庭和小组设计家训或组训。最后进行口语交际《家训或组训诞生记》。这一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调查、研究、发表观点,学习资料丰富、学习方法多样,学习所得多元,彰显了教师利用地域资源进行课程设计的功力。

设计多样教学形式,创意多彩课堂。如从同课异构对比中寻求更有意义的学习、从走班制让学生感受不同老师的教学个性……课题中期汇报时,尝试由三位老师同上一节课《南大的建筑》。三位教师根据学情,提供便于学生选择的学习目标。一节可选择的课例研究就诞生了。本节课尝试将课堂交给学生,选择相同学习内容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分别由三位老师指导“建筑文化组”、“数学测绘组”、“美术创想组”的学习。让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师生在一种互助形式下完成教与学。整节课体现课堂学习的选择性,彰显了学生个性,展示了有趣的多彩课堂学习生活。

建构多种教学样式,创意多彩生活。老师们在研究中创造了多种教学样式,体现了鲜明的教学个性,给学生的学习生涯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如周婷老师的“情趣导引―美读浸染―个性绽放”的魅力语文,王蕾老师的“尝试作画、不断发现”的教学思考,朱静老师的“你动、我动、大家动”的律动课堂,徐皓明老师的“四色分层 五步教学”模式,何世民老师的“多彩 丰厚 灵动”的风格……都是以追求学生自主发展为教学目标,在缤纷多彩的课堂中,学生的个性空间得以放大,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愿望能够因良好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不断得到唤醒和强化。

2.小班背景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建构和践行

学校除收集整理所有老师的课例,还在学生中开展了以“我们喜爱这样的美丽课堂”为主题的课案书写活动。从学生写的课案中发现,学生对开放的、形式多样的课堂很喜爱,尤其对以“四色学习单”为组织形式的课堂活动更加偏爱。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创设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构建民主平等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促进学生获得自由、全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从课例分析和学生的课案中,我们也可以窥见:

有童趣皆有可能。如苏教版第二册14课《鲜花和星星》生字学习,“真”这个生字是难点。从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来看,低年段儿童空间直觉虽有相当大的发展,但是直觉的精确性和分化性发展水平不高。[3]基于这样的学情,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真”就像一个“斜带十字小帽,身穿条纹上衣,脚蹬八字小皮鞋”的娃娃。这充满童趣的比喻,调动了儿童的有意注意,儿童在趣味性学习活动中准确掌握了生字词的书写。

有选择才有个性。小班环境下的课堂,更能体现教学的灵动,这种灵动给师生营造了一种可以选择、彰显个性的多彩课堂学习生活。对学生来说,一次自主选择意味着增加一次塑造个性的经历。如张璇老师的课例《Food》一课,老师将学习分为了课前活动与课堂活动两个部分:

【课前准备】在前一课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相应的小组,课后进行了调查研究活动。

红:Find some photos about the food at the Food Festival.

黄:Find the English names of these food on the Internet.

蓝:Introduce what they are made of.

绿:Show all of these in English.

【课堂活动】学习小组用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形式来展示。

这样的设计为儿童营造了有选择的学习生活。课前准备的四色讨论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通过这些主题进行分组活动。课堂活动中的成果展示环节,学生通过多种学习形式,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凸显个性化学习的成效。这一过程,学生各显神通,自主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以提升,课堂也更加生动。

有意义成就发展。当然有童趣、有选择的课堂并非一味追求“趣味”和学生自愿,而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以学习者学习素养养成为核心的“寓教于乐”,也才能真正实现多彩课堂的价值追求。

如《分数除法教学》一课,看似内容简单,其实对学生思维水平要求很高。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数学体验活动:“9/10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可以做3件,做一件要多少米花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画一画、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估计、求解、比较、分析、交流、验证、归纳几个环节,从而真正领会分数除法计算的科学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上课例让学生经历、体验,让学生在自由的时空里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发现,自信地表达,快乐地运用,让数学生活充满理趣,正是对理念新课程的有力佐证。

3.小班背景下学校办学理念的验证和丰盈

课例研究的背景是基于学校课堂特色“四色学习单”,在研究中,我们进一步提出了“四色教育”的构想。四色教育中的“四色”可以指红、黄、蓝、绿四种颜色,也可以泛指四种颜色的共同体、融合体。“四色”其实是多色、多彩,寓意不同人的不同本色和天性,寓意在教育过程中人在人和人、人和环境相互交融中的成长与变化。“四色教育”承认和重视“人”的先天个性与差异,又重视后天教育教学对“人”的改变与提升,由内而外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应然状态,体现了我校小班化教育“在这里,每一个都重要”的价值追求。“四色教育”即在充分尊重学生天性和差异的前提下,通过丰富多彩、不断生成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为学生打造充满童年梦想、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

“四色教育”是“四色学习单”的提升与超越,是一个具有校本特点的教育概念。它是在前期关于四色学习单的教学研究中,和现在进行的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课题进程中,融合学校文化的梳理与反思,自然生成的一种教育形态,是学校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代表。它为学校小班化教育的高品位、高层次发展提供了策源与愿景,是学校下一步发展的整体设计,必将促进学校办学品牌的形成和办学水平的提升,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全体师生的共同成长。可以说,“四色教育”是学校课题研究进入新阶段后的理性思考与愿景构想,更是学校小班化办学新的规划与行动纲领,它倾注了汉小人无限的教育真情与教育智慧,进一步丰盈了“在这里,每一个都重要”的办学理念。

四、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研究成果与反思

一是深化了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认识。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引导和建构老师们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力图深度改变课堂、改变教学,真正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小班化教育环境,努力构建儿童多彩学习生活。

二是撬动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变革。在研究中,以“儿童多彩学习生活”为抓手,形成了适合小班课例研究的呈现与分析框架,催生了教师研究方式的嬗变,撬动了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变革,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是促进了学生的生动活泼的成长。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在有童趣、有意义、有个性、有选择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投入教学过程,品尝获取知识的愉悦,师生在多元、多向、多层次互动中释放天性、彰显个性、快乐学习、自由成长。

四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文本材料。围绕课题前期研究,出版了五本专著――《魅力语文》《四色学习单文化生长》《边玩边学语文》等,还有《小学・大学》《花样可乐・健身足球》两套校本教材,其中《四色学习单的文化生长》一书获得南京市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校本教材《花样可乐・健身足球》已于2014年11月被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收录在校本教材15项推荐共享名录中,《小学・大学》微型图本的创意实践被《南京日报》《扬子晚报》报道。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的课例不断推向省、市内外,让兄弟学校老师分享。数十篇论文、课例获省、市一等奖,多篇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研究》《语文教学通讯》等期刊上,其中三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学校形成了论文集《儿童多彩学习生活:一种校本化的理解与认识》与课例集《伴随儿童的成长脚步》。

当然,我们的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

我们的一个个课例是属于课堂的,同时也是学校四色教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让“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课例研究”成为文化脉络的延续、创新和生长?这是我们一直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例研究的呈现与分析框架还不能完全凸显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特质,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在研究中发现,现阶段我们对儿童多彩学习生活内涵的理解与把握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翻转课堂;慕课;微视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11-0010-04

慕课(MOOC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的音译。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上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课后学生完成作业为主的教学模式而言的;它是指课前学生在家观看教学微视频,完成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课堂上完成作业,深化讨论,动手操作,探究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慕课+翻转课堂”是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完美结合,因为慕课教学可以高效地传递知识,而课堂上面对面的讨论式教学则更有利于思维的深化与拓展、情感的沟通、体验的丰富等,二者优势互补。

华师慕课:从初步建立到茁壮成长

中国基础教育取得的成就让全世界瞩目,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在就学人口多、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兴趣、爱好等很难得到激发和发展。课堂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问题和困惑很难得到及时解决。如何解决这些难题,让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让教学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始终是让我们困惑的问题。

2012年,一场由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顶尖名校掀起的教育风暴——慕课,震动了整个高等教育界。无独有偶,在基础教育界,借助于数字化技术,一场以“翻转课堂”为手段的变革也迅速地到来。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敏锐地意识到,信息技术催生的这些实践对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会有重要帮助。

与此同时,随着第三次信息技术浪潮的到来,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社会也已经从工业文明时代开始步入信息文明时代,信息化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交流方式,教育不可能不受这一趋势的影响,否则教育就是自甘落后于时代潮流。为顺应这一时代的要求,华东师范大学于2013年8月专门成立了慕课中心,探索与研究新时期慕课的发展。华东师大慕课中心牵头,联合清华大学附中、华东师大二附中等全国20余所知名高中,北京三十五中初中部、上海育才中学等20余所知名初中,上海一师附小、成都泡桐路小学等20余所知名小学,分别组建了C20慕课联盟(高中)、C20慕课联盟(初中)与C20慕课联盟(小学)。华东师大慕课中心和慕课联盟学校一起,共同探索开发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微视频,推动全国各地“慕课”的建设;借助于“慕课”平台,促进学校“翻转课堂”的实施;积极探索个别化、自主性与互动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

从2013年8月至今,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与C20慕课联盟分别在广东省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上海市七宝中学、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江苏省镇江外国语学校、江苏省苏州国际外国语学校、青岛二中、青岛经济开发区实验初中、常州北郊初中、上海金山第二实验小学、上海大宁国际小学等地先后召开了19场“慕课与翻转课堂现场观摩与研讨会”,逾6000名中小学教师与会。这些活动受到联盟校教师极大的欢迎。

2014年6月,鉴于更多的学校有志于从事慕课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广州市教育局、苏州市教育局与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协商,联合发起成立C20慕课联盟(地市教育局)。该联盟旨在共同探讨“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综合素质本位的转化,推动教育公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全面提升我国基础教育质量。该倡议很快得到了众多地区教育部门的响应,目前已有20家地市教育局加盟,共同参与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

基于一年的实践,联盟学校发现“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改变特殊儿童具有显著的效果,无论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是人际交流方面的表现,都非常令人惊喜。为此,华东师大慕课中心正酝酿成立C20慕课联盟(特殊学校),共同探索“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影响。

华师慕课的价值追求开发高质量在线课程,使优质教育资源为全社会共享;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华师慕课永恒的追求。

1. 优质教育资源全民共享

华师慕课具有“分享”的情怀,华师慕课网站(c20mooc.cn)上无论是 “名师名课”“名校名栏”,还是“获奖佳作”“翻转课堂精选”等,一律都可以无障碍免费观看;凡是华师慕课中心举办的活动,无论是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专家讲座,都会免费对外开放。“审视今日,慕课带来的是超时空的变革。不仅在全球各个角落我们都能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还是移动的,可以走到哪学到哪,甚至可以反复学,十年、二十年后再学。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变革,是‘继班级授课制以后最大的一次革命’,它使教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全球共享、全民共享。”

陶夏新(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教育不公平主要是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其核心还是优质教师资源的不平衡。他建议转换发展思路,借助慕课促进教育公平。

2. 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其学习的方式、学习节奏、对学习材料的要求等都是不同的。教育应尽可能提供适应每个孩子需要的教育,激发和发展个体的最大潜能。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一个班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教师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为改善这一状况提供了可能。课前学生一个人在家里或是学校内,学会了可以快进,学不会可以反复学,在线或当面求助教师或同学,自主性大大提高。课堂上,基于学习程度学生分组学习,教师的指导也会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 让教育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

“让教育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是指,教育要从以往只注重知识的掌握走向既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其中主要是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还有注重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健康。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价值观的养成,是基础教育阶段自始至终的重要任务,当前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2012年9月,联合国总部启动了《教育第一》的全球倡议行动,倡议指出:教育应充分发挥其培育为人之道的核心作用,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帮助人们构建更公平、和谐和包容的社会。在教育内容上更加强调价值观的培养。

有不少人一直在质疑:慕课是否适合于中小学教育。在他们看来,中小学是孩子们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阶段,虚拟的网络世界阻断了师生之间,甚至阻断了生生之间面对面的交往,这种交往的缺失,必然地导致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缺失。事实上,在中小学,慕课一开始就是以“微视频+翻转课堂”为基本模式的,这一模式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更深入交流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为他们之间更深刻地相互影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4. 让学生远离家教

在中国,慕课还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让学生远离家教。网上或者下载下来的视频材料,可以方便地将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最生动的课程带回家给学生学习。有便捷网络的家庭,学生学习或者做练习遇到困难时,可以随时请教老师或者寻找其他同学的帮助。如此,则可以免去家教带来的高昂成本和由各种原因(比如遥远的路途、滥竽充数的教师,甚至还有商业欺诈)产生的低效学习,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慕课+翻转课堂”:华师慕课的实践探索

慕课,起源于国外的高等学校,学习主体往往是大学生或成年人,学员主要是在网上学习,网上观看视频、完成作业、讨论交流等,课程学完后,学员获得学分或讲课教师的认可。显然,单纯慕课的学习形式不适合中小学生,中小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和同伴、教师共同交流、研讨等。如何利用慕课学习的优势,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将慕课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就成了主要的课题。我们认为,在中小学比较理想的实施方案,就是“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教学微视频和其他学习资料,达到对知识点的基本理解,完成进阶作业。课堂上师生、生生一起解决没有学会的内容,完成作业,进行更深入和有针对性的讨论等。

华师慕课从成立之初起,就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慕课学习不能代替课堂内学习,视频教学不能替代师生交流。慕课学习和课堂内学习是两种重要的学习形式,各有优势与不足,“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旨在充分发挥两种学习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当然,国内基础教育和国外的基础教育在教学制度、学生管理等方面有着很多不同,国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不能完全照搬到国内的学校中来,探索适应我们本土实践需求的“慕课+翻转课堂”教学形式,是华师慕课的重要使命。

从现有的实践来看,通过微视频学习和实施翻转课堂,学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通过学习微视频和实施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师生反映最多的一个方面。教学微视频知识讲解清楚,富有条理,呈现形式生动活泼。学生可在家自主观看,还可以和家人分享。通过微视频和教材等多种形式学习,以及网上的交流和求助,学生基本掌握了知识内容。在这种背景下,课堂学习的形式更加灵活,课堂氛围更活跃,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更多,对学生的帮助更具针对性。“学生当然喜欢这样的课堂”,是教师们普遍的反映。

2. 学生学习参与度的提高

传统的课堂上,由于时间限制,孩子们在课堂上思考问题,难以进入深度思考状态;现在,孩子们有了前期的学习过程,更有基础和条件进行深度思考,学生课堂参与的机会更多了,参与的愿望也更强了。深圳麒麟中学的杨哲老师对此也深有体会:“在翻转课堂的第一节课上,有一个以前从来不肯认真上课的孩子,举手回答对了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这就是点燃翻转实验热情的星星之火!”

3. 学生学业质量的有效保障

实施微视频学习和翻转课堂,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作业完成在程序上有了足够的保障。视频教学资源可以反复看;进阶作业完不成,就不能进入下个环节的学习;如果还没有学会,课堂上还可以再请教老师和同学。因而,学生学业质量可以有充分的保障。

青岛二中高一语文老师郝敬宏给自己教的两个班出了一份针对前段知识学习的10道小测查题,一个班18位学生全对,另一个班则有27位。“即使排除两个班的差异,这个结果也可以说明慕课与翻转课堂的魅力。”郝老师说,因为前者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后者则采用了慕课与翻转课堂的形式。杭州市第十四中学邱锋校长更是尝到了在高三学段学生进行微视频学习和翻转课堂实验的甜头,在平行班和实验班两个班级的比较中,阶段性学业诊断测试彰显出了实验的积极成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提升。

4. 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在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八年级的科学课“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课堂上,如何通过应用所学知识,使用通气软管把桌上的碎屑清除掉?学生们又是往软管里面吹气,又是用力吸气,又是使用电吹风,效果不甚理想。在学生们困惑与苦恼之际,教师提醒一句:“别忘了我们学过的‘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学生们深受启发,开始稍稍用力晃动软管,碎屑开始陆续被摇出。紧接着的一个实验“如何解决深圳滨海大道地下通道不通风的问题”,学生在iPad上画出了各种方案,在展示研讨中,有的方案很有想象力,有的方案和专家设计出来的基本一样,这大大增加了孩子们的信心和成就感。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除了上述学生的变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也被不少教师所提及。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进行慕课建设与翻转课堂的实施已经将近一年,该校校长程显栋说:翻转课堂实验不到一年,学校已实现了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课堂显现出减负增效、快乐激增的新变化。“翻转课堂”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尊重孩子的差异,努力实现每位学生获得课堂学习机会的均等和有效。

实验的初步成功让我们兴奋不已,也让部分C20盟校尝到了甜头,慕课和翻转课堂实践的学科从最初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延伸到了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

华师慕课发展展望

为期一年的实践,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为全社会共享、推进教育公平的教育理想,华师慕课付出了很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展望未来,我们将持续开展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持续研讨“慕课+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实践

华师慕课每月在联盟学校组织1~2次“慕课+翻转课堂”的课例观摩研讨会,将全国各地有志于教学改革的教师聚到一起,相互交流,把问题呈现出来,听取专家有针对性的建议,促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研讨的问题多种多样,如教学微视频如何制作与完善、课前学习的成效、在线交流如何有效实施、翻转后的课堂如何上、教师角色如何转变、哪些学科的哪些主题便于实施该教学模式等。

2. 建设与完善在线学习平台

在线学习平台是“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载体,载体是否完善直接决定“慕课+翻转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华师慕课”学习平台(c20.org.cn/portal/login)的开通意味着更广范围的学生将有机会享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已有不少学校开始使用。当然,对平台逐步进行完善,让它更适合中小学师生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教学,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

华师慕课学习平台以“孩子身边的名师”与“师生交流平台”为己任,旨在更好地服务更多孩子的成长,满足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优质资源的全民共享。

3. 微视频资源结构化

没有微视频资源的学习平台只是一个空壳,缺乏内在逻辑的微视频资源库就像缺乏设计的高楼大厦,经不起岁月的推敲。眼下,我们的C20慕课联盟正紧锣密鼓地厘清知识图谱,制作高质量的微视频,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优质教学资源。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的慕课与西方并不完全相同,我们的慕课课程是有体系的,是建立在学校教育的逻辑性、系统性之上的,它呈现出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片段,而是有逻辑层次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的课程设置将以知识单元来划分,让有需要的学生按照知识图谱学习。

另外,我们举办的全国中小学教师/高等院校师范生大奖赛也越来越趋向于征集模块化的教学微视频,即以一个知识模块为基础,由一组微视频组成,每个微视频一般不超过10分钟。微视频资源库的充实和结构化,为学习平台的优化,为更多孩子更好地学习奠定了基础。

4. 招募师范生志愿者,提供在线答疑

华师慕课平台上的慕课将每一个知识单元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并按知识点制作微视频,每一个微视频大约在7~10分钟。学生在看完后必须完成几道测试题,只有全部答对通过了,才能进入下一个微视频的学习;如果答错没有通过,那么需要重新学习。如果视频学习和进阶作业遇到困难,学生除了咨询自己的同学或教师,还可以咨询我们强大的师范生志愿者团队。师范生志愿者团队是我们的一大特色,他们都是来自各个学校不同学科的佼佼者,具备学科知识最基本的素养,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现场反馈,完成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工作。师范生志愿者的招募,可以帮助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

“让优质教育全民共享,促进教育公平;让教学更具个性,提升教育质量”是华师慕课的永恒追求,我们将为此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于天贞.从“督者”到“学者”——基础教育翻转课堂背景下家长角色重新定位及其路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5).

2田爱丽,吴志鋐.翻转课堂的特征及其有效实施——以理科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4(8).

3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

4慕课与翻转课堂:数字化时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的变革——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专访[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9).

篇7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受到各级社会和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育技术学在发展过程中的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学科内部,也是及其学科外部。因此,更深地了解教育技术学,并更好的解决教育技术学所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教育技术科研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观瞻我国教育技术研究30多年的沧海桑田,我国学者在教育技术学方面做出了许多研究:南国农先生在电化教育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认为运用现代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在这方面下工夫就会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刘美凤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关键是对其理论知识和实践队伍的学科背景的研究以及素质教育的提高。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期,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经济还不算发达,还不完善,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因此,在一些有关教育技术学的政策问题的认识上还比较模糊,不能给出精确的答案,在这里我们进一步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管理者的认知水平,教育技术研究队伍的建设问题以及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进行研究。论文大全,解决策略。

1管理者认知水平的不足

著名管理大师爱迪斯认为:“没有管理就失去了正确的指引,向荒唐的目标挺进,我们一事无成,回过头来才发现走得越远,越无知”[1]。不言而喻,管理对于教育技术学同样重要。由于受到外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影响,我国政府也已经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以前,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使电化教育出现了大好的发展局面。但在以后的一段时间教育技术却停滞不前,究其原因,发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干部的思想观念问题。由于我国没有对教育技术学得到充分的认识,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非常少,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技术只作为提供教室、电教设备、电教资料的服务机构,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受重视;教育技术的教学功能得不到发挥;大量的电教用房和设备在教学中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教育技术研究队伍的建设问题

教育的发展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会加快世界经济的竞争,因而也会激发教育发展内部需求。教育需求的增加会促使更多的有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关注“如何教育”的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这正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趋势[2]。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陆续开始在中小学设置计算机的课程,目前,计算机信息教育又成为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因此,未来的学校教育和教师将不再是“多媒体或先进媒体”盲;更多的其他学科人员也参与到软件制作过程中来等。其实,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技术学的专业人员已经感到了这种迹现象的存在,那就是,对于教育技术方面“竞争对手”会越来越多。

因此,在这种形势下,被定位于多媒体及其教育应用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优势正在不断减弱,而我们目前自己的弱势(心理学方面的训练)却在新的需求和形势下日趋明显。这样,目前的情况是:以多媒体作为定位的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优势在不断的减弱,而这个领域潜在的研究队伍却又分散在教育学院、心理学院、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或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各个地方[3]。如果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仍停留在媒体研究方面,而不在广义教育技术学定位上得以发展,那么,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存在的危机就会就会更加凸显。因此,我们要避开这些误区去寻求教育技术学的更大发展。

3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

目前许多刊物、专著和论文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内涵和学科内许多术语的定义,有的还模糊不清,用法混乱。教育技术就出现许多称谓,如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教育信息技术、远程教育等,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定位混乱。同时各校教育技术单位隶属的领导单位也不同,有的属于教育科学学院、网络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由于属性有异,也会使人们对学科的性质造成不同的体会。另外对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借用多,对特色的学科理论则论述少。再如对学科的培养目标太广泛,结合学科特点的课程体系还没完全建立。

二、上述问题的解决对策

1教育观念的转变

从心理学上讲,人们的意识决定他们的行为。对于教育技术学的管理者来说,只要他们能从过去的观念中得到一定的改变,那么,教育技术学就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教育观念作为人们通过教育活动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获得的教育认识或教育思想,对人们所采取的教育行动具有指导意义和决定作用。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还不先进,社会制度也不够完善,应试教育体系没被打破,现代教育观念就不可能会形成。比如,现在经常有人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此,只要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得到一定的改变。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就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培养一支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队伍

由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知识涉及许多专业理论,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其知识的结构来调整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除此之外,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鼓励性政策,吸引本专业与教育学、哲学、经济、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从事教育技术学相关领域的工作,使这些人员在实际的教学与研究中进行很好的合作,把教育成果进一步扩大,最终达到研究队伍的完美整合。

3理顺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培养目标

正确的定位是每个学科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他不仅影响到该学科当前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也影响到将来的健康发展[4]。论文大全,解决策略。首先,从发展历史上看,教育技术学是在视听教育及程序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引进,使教学手段不断得到更新和充实,促使教学方法不断变化和丰富,从而形成多媒体技术这一领域。因而可以认为,教育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从教学方法中独立出来的学科。其次,从教育技术的有关学科内容及相关知识结构来看,也属于教育学科的内容。论文大全,解决策略。再次,在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也是将教育技术学列入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因此,可以将教育技术学列为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因此,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仍在形成和完善之中的新兴交叉学科,学科本身还缺乏完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5]。

经研究发现,对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研究者从“电化教育”和“技术”两方面进行了分析。论文大全,解决策略。论文大全,解决策略。一部分学者认为媒体在教育当中的应用,就是他们给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定位。比如,张楚廷先生的著作《教学论纲》是这样评定教育技术学的:教学中老师借助其他工具和手段,这是古之有之的。然而,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当代高新科技的突飞猛进,使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一门新型的教育学科―教育技术学迅速兴起。另一部分学者则从“技术”的本质来对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进行定位。我们应当尽可能发展广义的教育技术学,既要运用媒体,也不能缺乏技术,应该吸取教育学,教育哲学,传播学,心理学,认知论,计算机科学等一系列学科的精华作为自己的特色理论与实践方法。因此,我们并不能单独从电化教育或技术的本质来定位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性质,应从不同方面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学的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连接性的特性,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育最优化”为目标,来更好的来定位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

另外,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脱离实践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此颇有微词,连教育技术科研工作者自己也感觉到这种危机。诚如我们所知,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一方面根据教育技术事业本身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入,另一方面,作为教育技术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他又要指导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实践的进步,并且在教育技术实践中受到检验。因此,对于这样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研究,其理论脱离实际情况是不能任之长期存在下去的。只要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就会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这样不仅会使教育技术学的就业前景一片光明,而且不会让教育技术的人才大面积流失。同时由于在这方面的研究人才增多,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水平就会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就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迅猛发展。

总之,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定位问题以及人们的教育观念也正经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给我们描绘出了教育技术学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美好前景。论文大全,解决策略。我们应该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教育技术学必将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参考文献

[1]爱迪斯.完美管理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2-13.

[2]刘美凤.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09.

[3]刘美凤.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3.(201).

[4]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二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

[5]赵宏,杨开城,李秀兰.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基本框架的思考[J].2003.(4)

篇8

观瞻我国教育技术研究30多年的沧海桑田,我国学者在教育技术学方面做出了许多研究。南国农先生在电化教育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认为运用现代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在这方面下工夫就会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刘美凤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关键是对其理论知识和实践队伍的学科背景的研究以及素质教育的提高。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期,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经济还存在差异,经济体制还不完善,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因此,在一些有关教育技术学政策问题的认识上还比较模糊,不能给出精确的答案,在这里我们进一步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管理者的认知水平、教育技术研究队伍的建设问题以及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进行研究。

1.管理者认知水平的不足

著名管理大师爱迪斯认为:“没有管理就失去了正确的指引,向荒唐的目标挺进,我们一事无成,回过头来才发现走得越远,越无知”。不言而喻,管理对于教育技术学同样重要。由于受到外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影响,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前,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使电化教育出现了大好的发展局面。但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教育技术却停滞不前,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干部的思想观念问题。由于我国没有对教育技术学得到充分的认知,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非常少,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技术只作为提供教室、电教设备、电教资料的服务机构,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受重视,教育技术的教学功能得不到发挥,大量的电教用房和设备在教学中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教育技术研究队伍的建设问题

教育的发展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会加快世界经济的竞争,因而也会激发教育发展内部需求。教育需求的增加会促使更多有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关注“如何教育”的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这正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小学设置计算机的课程,目前,计算机信息教育又成为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因此,未来的学校教育和教师将不再是“多媒体或先进媒体”盲,更多的其他学科人员也参与到软件制作过程中来。其实,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的专业人员已经感到了这种现象,也就是说,对于教育技术方面“竞争对手”会越来越多。

因此,在这种形势下,被定位于多媒体及其教育应用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优势正在不断减弱,而我们目前自己的弱势(心理学方面的训练)却在新的需求和形势下日趋明显。这样,目前的情况是:以多媒体作为定位的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优势在不断的减弱,而这个领域潜在的研究队伍却又分散在教育学院、心理学院、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或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各个地方。如果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仍停留在媒体研究方面,而不在广义教育技术学定位上得以发展,那么,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存在的危机就会更加凸显。因此,我们要避开这些误区去寻求教育技术学的更大发展。

3.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

目前许多刊物、专著和论文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内涵和学科内许多术语的定义,有的还模糊不清、用法混乱。有关教育技术的称谓就出现许多,如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教育信息技术、远程教育等,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定位混乱。同时各校教育技术单位隶属的领导单位也不同,有的属于教育科学学院、网络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由于属性有异,也会使人们对学科的性质造成不同的体会。另外对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借用多,对特色的学科理论则论述少。再如对学科的培养目标太广泛,结合学科特点的课程体系还没完全建立。

二、解决对策

1.教育观念的转变

从心理学上讲,人们的意识决定各自的行为。对于教育技术学的管理者来说,只要他们能从过去的观念中得到一定的改变,那么,教育技术学就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教育观念作为人们通过教育活动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获得的教育认识或教育思想,对人们所采取的教育行动具有指导意义和决定作用。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还不高,社会制度也不够完善,应试教育体系还未被打破,现代教育观念就不可能会形成。比如,现在还经常有人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此,只有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得到一定的改变,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培养一支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队伍

由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知识涉及许多专业理论,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其知识的结构来调整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除此之外,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鼓励性政策,吸引本专业与教育学、哲学、经济、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从事教育技术学相关领域的工作,使这些人员在实际的教学与研究中进行很好的合作,把教育成果进一步扩大,最终达到研究队伍的完美整合。

3.理顺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培养目标

正确的定位是每个学科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它不仅影响到该学科当前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也影响到将来的健康发展。首先,从其发展历史上看,教育技术学是在视听教育及程序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引进,使教学手段不断得到更新和充实,促使教学方法不断变化和丰富,从而形成多媒体技术这一领域。因此可以认为,教育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从教学方法中独立出来的学科。其次,从教育技术的有关学科内容及相关知识结构来看,也属于教育学科的内容。再次,在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也是将教育技术学列入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可以将教育技术学列为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仍在形成和完善之中的新兴交叉学科,学科本身还缺乏完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

经研究发现,对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研究者从“电化教育”和“技术”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一部分学者认为媒体在教育当中的应用,就是他们给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定位。比如,张楚廷先生的著作《教学论纲》是这样评定教育技术学的:“教学中老师借助其他工具和手段,这是古之有之的。然而,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当代高新科技的突飞猛进,使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一门新型的教育学科―教育技术学迅速兴起。”另一部分学者则从“技术”的本质来对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进行定位。我们应当尽可能发展广义的教育技术学,既要运用媒体,也不能缺乏技术,应该吸取教育学、教育哲学、传播学、心理学、认知论、计算机科学等一系列学科的精华作为自己的特色理论与实践方法。因此,我们并不能单独从电化教育或技术的本质来定位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性质,应从不同方面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学的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连接性的特性,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育最优化”为目标,来更好地定位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

另外,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脱离实践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此颇有微词,连教育技术科研工作者自己也感觉到这种危机。诚如我们所知,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一方面根据教育技术事业本身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入,另一方面,作为教育技术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他又要指导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实践的进步,并且在教育技术实践中受到检验。因此,对于这样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研究,其理论脱离实际情况是不能任之长期存在下去的。只要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就会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这样不仅会使教育技术学的就业前景一片光明,而且不会让教育技术的人才大面积流失。同时由于在这方面的研究人才增多,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水平就会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就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迅猛发展。

总之,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定位问题以及人们的教育观念也正经历着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给我们描绘出了教育技术学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美好前景。我们应该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教育技术学必将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参考文献

[1] 爱迪斯.完美管理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 刘美凤.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刘美凤.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3,201

篇9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1-0079-05

高校体育专业教材应该具备目标功能、教育功能、训练功能、辅导功能、示范功能、讲解功能、检测与评价功能等7大功能;与此相对应的系列教材形式结构应该包括4大功能系统,即导学系统、知识呈现系统、学习辅助系统和练习系统。练习系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教”和学生“学”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练习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活动形式之一,学生专业概念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方法与技能的训练、创新意识的培养等都离不开练习这一基本环节。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材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教材中练习系统的设计与功能实现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本研究对依据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编写的,经过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在全国高校得到广泛使用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教育专业14门主干课程教材文本练习系统设计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材练习系统设计的优化策略。

1 教材练习系统质的要求

1.1 体育教育专业教材练习系统的内涵

教材区别于其他著作的一大特点就是教材还要为检测学习效果、强化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发展服务。对于学生来讲,专业能力主要是靠自己对教材的内化实现的,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所以,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指导,系列教材应该最大限度地提供和保障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些确定性的学习内容,成为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学本”和“范例”。练习系统就是要完成教材的训练功能,系列教材不仅要落实对学生专业能力训练的内容,还要合理设计和安排训练的程序、方法和检测。基于这些认识,我们认为系列教材的练习系统是编者对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静态指导的一种方式,是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之一;练习系统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各学科领域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在系列教材的具体贯彻和主要的落实途径,它按照学生学科知能发展层级水平和培养目标,在系列教材中有计划设计出一系列的练习题目,并提示方法和检测评价,体现一定的专业训练序列和训练结构,它是学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形成专业能力、发展专业思维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练习系统与导学系统、学习辅助系统和知识呈现系统密切配合,把比较抽象的学习目标化为具体的练习任务;知识系统为练习的设计提供内容,导学和学习辅助系统为练习系统的成功达成提供指导和帮助,它们共同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密切配合。因此,练习系统是高校体育专业教材必备的内容之一,而不是处在一种附庸的地位。

1.2 体育教育专业教材练习系统设计的要求

各类课程领域教学指导纲要要求系列教材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强调应用性。考虑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身的特性和目前教师的教学素养,以及在《课程方案》制定者、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编写者、学科教师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的与课程改革理念的距离,必须要增强教材练习系统所展示的练习内容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1)系列教材设计练习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训练体教专业学生的能力;不同的练习设计应指向某一类具体的目标。不管是认知学习目标还是运动技能学习目标都要体现出各个学科要求学生发展的学习结果和水平,体现通过练习要获得的能力的类型和最低的能力水平要求、获得该项能力必须的具体知识技能或条件的提示和限制、练习的内容对象;需要提示所要练习内容的相关知识,展示所要练习内容的相关技能,提供练习的方法。

(2)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教材练习系统要把各主干课程重要练习的内容、要求与学生现实学习环境和未来工作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情境化设计,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综合地发展专业学习的各项能力。

(3)学生在学习各门主干课程中的起点水平和能力是不同的,因此练习系统的设计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安排。由于练习系统的练习设计与教材的知识体系相关,练习对象与教材的内容相关,故练习的难度应与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

(4)根据学习的顺应――同化――顺应的反复循环发展的原理,练习系统要保证一定的练习量;同时,由于体育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学习活动,因此,练习的类型和数量应考虑体育教学特点和不同学科要求进行设计。

2 教材练习系统的分类与功能

教材练习系统主要由正文和围绕章节知识设计的思考练习组成。目前,教材设计的练习依据所处位置与功能的不同主要有两类:一是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要求的思考、理解,把练习设计安排在正文之中的课内练习;一是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要求的总结、评价,把练习设计安排在正文之后的课后练习。

课内练习题是指穿插在正文中,要求学生回答、回忆、总结、深入思考等,一般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课内练习题首先具有唤起学生注意的功能。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疑问、矛盾、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设计课内练习,可以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其次,它具有诱导功能。通过在正文内设计练习题,可以产生导致学习最终目标实现的诱导功能,可以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缩小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不断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第三,从“以学生为本”的教材功能看,教材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内容,而且更要逐步向学生展示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逐步体验到如何从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认识和解决问题,逐步从模仿发展到独立思考,从学习发展到创新。

课后练习题安排于章节正文之后,用于巩固所学内容。课后练习具有以下功能:一是,它具有认知发展功能。课后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和拓展学科知识、发展学科认知能力,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体验学习过程。二是,具有知识技能实践功能。练习系统中很大一部分是要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进行的实践活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不仅要学习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体育教育专业学习的方法和技能,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需要不断地进

行实践。系列教材练习系统设置的练习,如要求学生制作各种训练计划、上网查找资料、开展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等,就为培养锻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空间。三是,它具有检测评价反馈功能。任何阶段、层次的学习,学习效果的及时检测和学习结果的及时评价反馈都是十分重要的。课后练习就是一种很好的检测、评价、反馈方式。国外高校体育专业教材课后练习通常采用的栏目名称就是“评价与测验”。

3 系列教材练习系统设计的研究分析

3.1 系列教材练习系统设计现状

在教材发展史上,缺少习题作业的教材被看作体例结构不完善的教材。系列教材各文本都设计了数量不等的课后练习,有的设置一个练习栏目,有的设置了2个以上的练习栏目,如《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操》、《篮球》、《排球》等教材,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练习系统重要性和功能的认识。系列教材练习系统通常采用的栏目名称包括:复习题、思考题、复习与思考题、作业题、研讨题、实践题等;按照练习的功能,习题可以分为认知性练习和活动性练习,认知性练习依据难度又可分为巩固性习题、理解性习题和思考性习题。巩固性习题是指主要为了记忆和巩固陈述性知识的习题,一般是对教材所学知识的再现(判断的标准是看问题的答案是否能直接从教材上找到);理解性习题是指为了锻炼和考查学生从记忆知识的表象到形成对知识本质认识能力的习题,一般要求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对已学陈述性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从本质上把握体育原理与体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关系等;思考性习题是指为了训练和考查学生在记忆和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材呈现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体育实践中问题的习题,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体育专业程序性知识,既有专业智慧技能的运用,也有认识策略的参与和控制;活动性习题是指为了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以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以个人行动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感知、体验或解决与体育教育专业有关问题的练习;活动性习题一般采用调查、搜集资料、设计具体计划或活动方案等方式。

对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4本系列教材练习系统的设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在14本系列教材中,每本教材平均习题总数为97.2题,习题总数在1~50题的有3本,51~100题的有6本,101~150题的有3本,150~200题的有2本;最多的《体育心理学》有182题,最少的《学校体育学》只有13题。系列教材每章平均习题数为6.4题,每章平均在1~3题的有1本,3.1~6.0题的有5本,6.1~9.0题的有6本,9.1题以上的有2本;其中《运动生物化学》以平均每章9.3题排名第一。从练习类型设计角度分析,除《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外,其它12本系列教材设计的练习类型较为丰富,涵盖了巩固性习题、理解性习题、思考性习题和活动性习题。巩固性习题比例平均为54.9%,低于40.0%的有3本,41.0%~60.0%的有5本,60.1%以上的有6本,最高的《武术》所占比例高达85.7%;理解性习题比例平均为14.6%,低于10.0%的有5本,10.1%~20.0%的有5本,20.1%以上的有4本;思考性习题比例平均为17.1%,低于10.0%的有4本,10.1%~20.0%的有4本,20.1%以上的有6本;活动性习题比例平均为13.4%,低于10.0%的有9本,10.1%~20.0%的有4本,20.1%以上的有1本。

通过对学科类教材和术科类教材数据进行分组方差分析,除了活动性习题的百分比单侧检验的概率P=0.029

3.2 系列教材练习系统设计特点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看出,系列教材在练习系统的设计上体现了不同的设计思路和特点;《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操》、《排球》等教材的习题总数和每章平均数都超过平均水平,而且层次及类型比较清晰,如《运动生物化学》和《体操》教材设计了“复习题”、“思考题”、“作业题”3个练习栏目,将巩固性练习与思考性练习、活动性练习分开设置,让教师和学生一目了然,不仅有利于教师进行教设计,而且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的课题。从练习类型分析,系列教材明显改变了传统体育专业教材突出巩固性习题的做法,大大减少了巩固性习题的比重,同时进一步强化了思考性习题,加强了活动性习题。巩固性习题的比重由过去的90.0%以上降到了54.9%,活动性习题由过去的不足1.0%增加到了13.4%左右,《学校体育学》更是达到了92.3%。这说明系列教材淡化了巩固性习题而强化了思考性习题和活动性习题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符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改革的理念和精神。综合分析系列教材的练习系统设计,主要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1)练习系统设计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感受。

教材设计理论要求练习题切忌空泛,练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专业能力得到增长。从系列教材14本教材文本来看,系列教材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上,有着精心的安排。系列教材的复习思考题有针对章节所学的学科专业知识、技术动作练习后的思考与探索,它遵循体育教育专业学习的客观规律,关注学生积累、感悟、探究的过程,以此为出发点设计的练习题,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例如:“练习完单杠后,正握、反握和宽握引体向上哪一种更容易?为什么?肌肉感觉有什么不同?并写出你的感受”。又如:“请你观察并体验俯卧撑时,抬高手的位置、手和脚在同一平面、抬高脚的位置等3种姿势哪一种更费力?为什么?请写出你的感受”。这两道练习题使学生在身体素质练习之后,把实践中的体验表达出来,并且学会解决体育锻炼过程中问题。不仅教学生锻炼的方法,并且通过思考,使学生掌握怎样练习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2)练习题目的明确,启发得当,注重课外研究与探讨。

系列教材练习题目的明确。通过设计巩固性的练习培养学生记忆的准确性,积累学科知识;通过设计理解性和思考性练习,培养学生阅读时对教材知识内容组成部分的理解与把握,以便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结构体系;通过设计活动性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设计解释、问答、列举、联想、概括、归类、比较、分析等题型以培养学生的想像、思辨、批判等各种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系列教材的学习中能够形成较好的思维品质。与传统教材不同的是,练习设计中有很多与同学共同讨论、合作等适合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题目,增加了同学间交流的机会,还有一些有创意的应用性较强的题目。

3)练习形式具有实践性、合作性和拓展性。

针对传统体育专业教材练习设计的内容偏重对教材知识的复述或记忆,问题标准答案的唯一性对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束缚,系列教材设计强调开放性、拓展性、体验性的练习,强调问题答案的个性化思考与体验,试图通过学生之间的探究、讨论、交流和合作来拓展学生知识面,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些练习的问题设计一般都不能轻易的在教材中找到答案,强调激发学生思考的独创性,强调答案不嫌多,新奇不足惧。教材练习的实践性不仅表现在某一活动应用中,而且表现为通过这些活动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亲历参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如《学校体育学》设计了合作性的实践活动,有角色扮演、模拟情境、观点共享、讨论辩论、同伴反馈等环节,通过这些开放性和拓展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4)练习系统情境化设计不足,缺乏学科间联系。

系列教材的练习设计与传统体育专业教材练习设计相比虽然有很多创新,但也存在着明显的薄弱环节,那就是大多数教材文本练习题的情境化不足,练习缺乏趣味性。若没有教师的硬性要求,几乎没有学生会主动去完成练习。系列教材的练习基本都是以文字的方式出现的,题型几乎全部是记忆、理解、思考等主观性练习题,没有判断、选择、填图表题、自我评测等题型。无趣味的原因是与生活联系较少,与学生自身的生活距离较远,虽然练习题使用“你”这样的方式达一百多处,但有些说法并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是把一些想法强加给学生后让学生去体会或理解,这样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是系列教材练习系统设计与“以学生为本”教材设计理念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的地方。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体育专业教材的练习设计特别强调练习具有情景性和生活化,它通常把教材中的知识运用情境迁移到现实生活,以假设教材中的知识发展、技能学习与实践运用发生在自己身边,假想读者处于此情此境的所思所感来拓展情境,模拟现实生活和实践。这样的练习思考题旨在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进行拓展,在模拟生活的情境中解决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不仅促进了思考问题能力的拓展,并在练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主动思考、加强沟通、磨砺思想、自我反思以发展他们的合作能力、自我评估能力、适应生活的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系列教材练习设计的另一重要缺失是练习缺乏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在知识运用层次上还停留在以单一知识点为中心进行实践运用和思考问题;而国外体育专业教材的练习设计除了实践应用外,其“为生活学习”、“跨学科活动”体现了更高层次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

4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材练习系统设计的优化策略

4.1 进行目标任务分析,建立一个合理的练习序列

体育教育专业教材的练习设计应该有一定目标,但不是精确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系列教材练习的设计应该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但不是追求严密的线性逻辑顺序。这个合理的任务目标是学科教学目标与具体任务目标的统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体育专业教材训练体系的追寻和建构,使得体育教育专业教材的练习设计显得机械拼凑和孤立肢解,并没有取得我们预想的效果。学生专业学习的累积性、整体性以及与人生经历、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体育学科一定程度上的笼统性、综合性,给体育教育专业教材练习系统的设计以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灵活并不代表没有整体的安排,作为编写者要把握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明确学科教学的目标任务,依据《课程方案》和学科领域教学指导纲要的目标作详细的分解,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学科教学的基本顺序,整体、有序地安排练习活动,形式上虽然是随机、松散的,但总体上是完整的、有序的。

4.2 围绕综合性专题活动进行练习设计

以往的体育专业教材练习设计总是限定在章节末,一般由复习题和思考题等组成。这种单一化模式的设计方式已渐渐被打破,练习活动除单项的复习、理解、思考等,还有围绕某一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和专题性活动。这些练习活动远远超出了章节总结和训练的作用,它的位置变得灵活,成为教材中较为独立的一部分,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性强、综合性强在教材编写中的具体体现。综合性专题活动一般是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这些主题大致可以把它们分为这样几类:设计多维性练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设计变异性练习,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设计比较性练习,培养聚合思维能力;设计推理性练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设计质疑性练习,培养批判思维能力;设计拓展性练习,培养创新能力。这些专题与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实践结合紧密,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引导学生在分析、综合、概括、评价、抽象、想象、质疑中提升认知水平。

4.3 练习设计要追求多样性和层次性,突出整体性

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多样性的练习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体现。多样性体现为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不能为多样而多样。层次性体现为基本要求和创新提高的统一,基本要求要面向全体,创新提高则要尊重个体需要。层次性还体现为合理的坡度和适当的难度,这既符合能力提高的规律,也符合认知规律。整体性体现在每章练习不论题目多寡,都要力图表现为一个整体;每章练习前后之间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系列教材练体上要形成一个能力水平递增的训练序列。

自练习活动被作为一个结构要素编写进体育专业教材以来,练习活动形式逐渐多样,内容日益丰富,设计练习活动的价值追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的帮助学生理解章节知识到追求学科能力的系统训练,再到追求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提高。正是由于练习活动在高校体育专业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和它无法被替代的价值和功能,使得它的变革在体育专业教材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教材只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载体,能否达到目标,还要看教师和学生是否合理地使用教材。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执行者,又是教材编写的参与者和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对教材练习系统的使用要有自己的钻研和解读,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总之,高校体育专业教材练习系统的设计仍存在不少问题,我们相信在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中,这些问题将得到解决;练习系统的设计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向阳,普通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35-139

[2]黄汉升,季克异,《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解读[J],体育学刊,2005,12(6):1-5

[3]范印哲,教材设计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6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