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产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4: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软件产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软件产业论文

篇1

1美国硅谷地区软件产业集群实证研究

硅谷开明的意识、开放的环境、活跃的人才流动使得人们有机会学到更多新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了地区的经济活力。硅谷知识流动频繁。伴随着人才的流动,知识,尤其是创新性的高新技术,在硅谷区域内由政府、学校、研究机构、公司以及一些培训机构之间建立的复杂网络关系中不断地产生、流动、传播和再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硅谷的发展,成为了硅谷迅猛发展的“血液”。硅谷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11950年代以前:硅谷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形成阶段

到1950年代硅谷已经完成了演化的第一阶段即软件产业创新集群形成阶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集群单元已经形成。这个集群单元就是以惠普公司为主导的若干关联企业和大学等机构有机结合所构成的集合体。(2)聚集条件已经具备。一种适应于使硅谷发展成为创新型集群的基础设施、技术基础、制度基础以及文化基础均已基本形成,聚集功能开始产生。

1.21950——1980年代:硅谷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成长阶段

从1950年代至1980年代硅谷已经完成了演化的第二阶段——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成长阶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外部企业和相关机构大量涌人的同时,集群内大量企业衍生,使硅谷技术创新集群规模迅速扩大。(2)风险投资体系不断完善,创业条件不断得到优化。

1.31980年代到现在:硅谷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成熟阶段

1980年代到现在硅谷进入了演化的第三阶段——软件产业创新集群成熟阶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软件产业创新集群各方面的功能已发育完善,配套的功能齐全,企业创新倾向更加突出。(2)企业之间的横向与纵向协作关系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创新网络更加完善,产业链条更加发达,整个技术创新集群发育成了一个网络型的价值链群。(3)企业进入和企业衍生的速度减缓,经济内在联系更加高度互动。

2复制硅谷的理论支持

硅谷的巨大成功给世界很大的启发,一般认为软件产业由于资源依赖程度低,对区位指向因素的依赖性不显著,因此这种软件产业集聚易于复制,理论界也认为复制硅谷,在世界其他地方重建一个“硅谷”(软件产业园区)是可能的。理论界对硅谷的复制学说重要基于以下几点:

2.1基于要素学说的理论

Castells和Hall在总结硅谷成功的经验时,指出硅谷高技术活动的要素: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紧密联系;把政府的空间防卫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一个非联盟的产业传统;当地风险资本的存在;一个完善的通讯网络。他特别强调市场机制对硅谷发展成功的影响。Larson和Rogers观察到,硅谷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诀窍、风险资本、工作流动性、信息交换网络、学习性企业和基础设施等。在这些因素中,刺激企业家孵化风险企业的是风险资本和其它基础设施。

2.2环境要素投入的理论

钱颖一认为,硅谷是由一种非常分散的决策过程造成的奇迹,而非是计划得到的。从制度的角度分析,分散的决策、个人的积极性、创造力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政府只是一种辅助作用。吴敬琏提出应为硅谷式科学园的创业活动创造有利的制度和环境条件。中国创业企业的栖息地应当具备四个基本要素:高素质专业(技术和商业)人才的集聚、广阔宽松的创业空间、良好的法治环境、充裕的资金供应。徐康宁认为,创建中国的硅谷,需要从资金途径、人才途径、制度途径、环境途径几个方面人手,尤其需要加强制度要素和环境要素的投入。

2.3基于制度的创建形成理论

蒋春燕和赵曙明发现硅谷的成功源于企业和行业之间广泛的联系,而不仅仅是企业集中所产生的集聚优势。一个国家的技术基础体现在其管理人员、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也体现在行业的整体领先性和企业之间密切的关系网络上。张剑文认为,硅谷效应不仅仅是元素问题,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将这些元素结合并产生强大生产力的对接办法,这种办法就是美国的经济制度和企业文化,如果在制度方面硅谷化,将比仅简单地复制硅谷的组织结构和元素构成,达到更好的境界和技术高度。

3复制硅谷实践的困惑和理论解释的困扰

硅谷的巨大成功和带来的巨大的积聚效应,溢出效应使世界各国爆发了复制硅谷模式热潮,一时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硅谷”,“硅岛”,“硅湖”,“硅山”等,但是大多没有达到复制硅谷的预期目标相。在产业集聚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复制硅谷模式远比复制其他产业模式要困难的多,培养和扶持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难度超出了人们的初始预期,软件企业的地理集中,并没有自动产生一个创新中心。

从要素的角度来说,产业应该集聚在资源禀赋丰富,交通便利和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但世界最早成功的软件集聚地并不具备上述条件;软件产业属于智力型产业,对于知识结构和科学技术的要求较高,对于高科技技术人才的需求高,对于自然资源的要求低,对区位指向因素依赖性不高,因此具有产业要素流动性强的特征,流动性要素相对自然资源不可迁移要素来说,在不同地域移植的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说软件产业积聚是易于复制的,但实践的结果显示了相反的结果;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力理论中强调国家和区域政府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发现,很多软件产业最初期就是由国家发起和推动的,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在大学和科研院校云集的地方,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设施配备,但只是地理上的集中却没有形成如硅谷般的技术创新中心;从制度的角度来说,而国际上许多软件产业集聚模式的“移植”都是在同一种体制下,既市场经济制度下进行的,但多数没能移植成功,可见经济体制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市场制度并不是软件产业集聚的充分条件。

面对这种种困惑,我们有必要从理论的角度找到软件产业集聚的真正本质,对于不同地域的不同的语言环境、文化传统、区位优势、经济制度、政府规制等角度出发,找到适合该地域本身的软件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

根据实践经验,软件产业的集群效应大于传统产业的,其创新性和外部性也远优于传统产业。软件产业集群与传统的产业集群是有所不同的,而对于软件产业集群特征的认识,在理论界还不成熟,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还不丰富,因此对软件产业集群机理的深入研究是理论研究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任务。

4软件产业积聚的本质研究

4.1软件产品积聚:逻辑分析的起点

软件产业集聚首先是软件产品(或者服务)供给和需求的集聚。软件产业集聚是软件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的汇集点,是对软件产品绝对数量庞大、所占分额较大的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一个概括,也是对软件产业的不平衡布局,集聚在极少数地区的一个概括。

4.2软件产业集聚的本质分析

所谓“供应链”的说法很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美国的史迪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哈里森(Harrison)进而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络。”该概念重点强调了供应链的战略伙伴关系问题。供应链理论摆脱了现实企业组织边界的限制,强调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合作和交流,生产部门被细化成了专业分工的组织,企业致力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将其他的非核心的零件或产品委托其他企业生产,采取“业务外包”(outsourcing)的模式,形成所谓的“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或者“扩展企业”(ExtendedCorporation)。这种合作和紧密联系正是产业积聚的动因和促进因素。

软件产业集聚区输出其产品和服务参与市场竞争,而产品和服务与其说是由软件企业供给的,还不如烁是由供应链供给的。软件产业集聚不再仅仅是软件企业的集聚,其本质是软件产业的供应链集聚,多个软件企业通过供应链实现核心技术和信息的共享,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整合。同时,由于区位优势,成本优势,创新优势等原因,多条软件企业供应链逐渐形成集聚,同时积聚内部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的网络结构,最终成为软件产业集聚。

另外一个与供应链相关的词是产业链。所谓完整的产业链就是指产品的研发到原料采集、运输、半成品、成品生产,到产品进入分销渠道,最终到达消费者,实现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整个过程,包括新产品的R&D,调研产品市场信息,产品生产流程控制,品质管理和投放市场,所有这个过程涉及生产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和利润分配。本文认为产业集聚并不是产业链的集聚。产业链以生产过程为基础,一个生产过程就是一个产业链,无法描述产业集聚的内部状态。

参考文献

[1]刘友金.硅谷技术创新集群演进及其阶段性特征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3):83-86.

[2]CastellsM.,HallP.TechnopolesoftheWorld:TheMakingoftheTwenty-first-centuryIndustrialComplexes[M].London:Routledge,1994:22-26.

[3]LarsenK.,RogersM.SiliconValley:Theriseandfallingoffofentrepreneurialfever,creatingthetechnopoles[M].Massachusetts:Ballinger,1988:31-37.

[4]钱颖一.硅谷不是计划出来的[J].开放导报,1999,(10):7-11.

[5]吴敬琏.中国怎样才能有自己的“硅谷”[J].经贸导报,2001,(9):11-17.

[6]徐康宁.中国硅谷产生的条件与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0,(6):101-106.

[7]蒋春燕,赵曙明.“拷贝硅谷”能否成为中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之途[J].生产力研究,2001,(1):107-113.

[8]张剑文.克隆硅谷[J].中国中小企业,1999,(3):101-106.

[9]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87-93.

篇2

一、办学定位与战略布局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面向软件产业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的综合资源,依托计算机学科的优势,坚持“国际化,工业化,高质量,高速度”的办学理念,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求实创新,探索进取”,创办一流的软件学院,营造一流的办学环境,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培育一流的软件产业人才。

哈工大软件学院依托学校综合优势,面向软件产业人才需求,积极开展与欧美著名企业和高校合作;依托哈工大深圳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院的资源优势和与香港的合作基础,面向珠江三角洲和粤港的软件产业人才需求办学;同时利用哈工大威海分校的教育资源和与对日韩的合作基础,面向环渤海经济圈、胶东半岛日韩在华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先后成立了软件学院深圳分院和威海分院,形成了以哈尔滨为本部,辐射深圳,拓展威海的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的战略布局,借助IT产业发达地区的地理优势、政策优势和大量的人才需求,实现快速发展。

二、师资队伍结构

为实现高质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化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软件学院国际化、工业化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建立一支国际化、工业化教师队伍是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哈工大软件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国际化,强调工业化,形成工业化专职教师为主、校内兼职基础型教师为辅、国内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软件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0人,校内兼职基础型教师40余人,有来自爱尔兰、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著名高校和企业的兼职教师100余人。

三、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增强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

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引进国外成功经验与资源,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软件产业人才的重要保证。哈工大软件学院与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建立了深入、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行了学士学位联合培养、引进爱尔兰工业化先进办学理念和教育体系以及质量保证体系、教师培训、聘请师资等全方位合作,双方合作获得欧盟“Asia-link”计划软件工业化教育项目EMERSION的支持。哈工大软件学院分别与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合作,联合硕士学位研究生。另外还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华盛顿大学、英国伍尔福汉普顿大学、韩国汉阳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师培训、聘请教师讲学、课件引进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每年都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大学教师和工业界专家来哈工大软件学院授课,大多数课程采用外语教材和双语授课,已形成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人才的国际化办学氛围。

由哈工大软件学院发起并主办了两届中欧软件工业人才教育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爱尔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韩国的教育界和企业界的代表参加会议或撰写论文,在国内外软件产业人才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提升了哈工大软件学院国际化办学知名度。该会将每年举办一次,由中国和欧洲大学轮流举办,第三届中欧软件工业人才教育国际研讨会将在爱尔兰举行。

四、完善工业化软件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产业急需人才

1.培养目标

坚持“国际化,工业化,高质量,高速度”的办学理念,引进国外工业化软件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合作,产学研相结合,使学生系统掌握软件工程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分析与设计、项目管理、企业管理与企业经营能力,有较强的外语应用交流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工业实践经历,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实现“多证多能”,成为有哈工大特色和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产业高级(高端)人才。

2.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是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经管等多学科的交叉性学科。哈工大软件学院以“建立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软件产业高级/高端人才”为办学目标,结合软件工程人才的学科交叉性、偏重实用、职业定位等特点,系统深入地研究软件产业对技术型、管理型的人才需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参考和借鉴了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的工业型人才需求观、IEEE CCSE 的学生培养目标、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学体系和印度NIIT的教学体系,确定了“五大系列,三大方向”的课程体系架构原则,在理论、计算机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工程和管理等五大系列课程上循序渐进地充实学生各个能力域上的能力。同时,根据哈工大计算机学科在网络、数字化企业以及数字化媒体等方面的优势和软件产业的专业人才需求,使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数字化企业与电子商务、数字化媒体与语言信息处理三个方向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同时根据威海分院对日韩合作需求,增设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专业方向。

3.实践教学与工业实践

哈工大软件学院与国内著名IT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把校企合作引入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特色鲜明的工业化实践教育体系。软件学院与企业合作成立了3个校内实习基地、3个联合实验室、30个校外工业实习基地,另有40余家企业实际接收软件学院的学生实习。学生毕业前,须在实习基地进行为期1年的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实践,在实际项目开发中得到锻炼。

4.全方位营造工业化人才培养氛围,增强学生工业经历

工业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教育界、企业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全方位营造工业化人才培养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软件学院创建了企业家论坛系列活动,定期聘请软件企业家与技术专家定期作讲座或报告,使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动态、企业文化、企业最新需求,扩大知识面和阅历。学生自发成立了蓝线、零度、易点、亦飞、软锋、博创6个工业化特色鲜明的学生俱乐部,模拟企业经营方式,由学生独立运作、自主管理、自负盈亏,俱乐部承接很多实际项目,使学生不仅得到了实战的技术实践,还开始学习公司运营与管理方式,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学院成立了国际IT技术认证培训中心,使学生们在校期间获得更多的技术认证,达到“多证多能”,满足企业的多种需求,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走出象牙塔,亲临中国IT企业”,每年暑假,学院组织部分学生去深圳、北京等地的IT企业参观,回来后进行总结,并在学生们中宣讲。哈工大软件学院每年举办一次校企合作高级研讨会,已成功主办了四次,与IT企业共同探索校企合作方式、培养体系和教学计划,增强了企业参与办学的意识。校企合作在工业化软件产业人才培养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全面打造高质量工业化软件产业人才创造了优良的环境。

五、培养模式与办学规模

在培养模式上,参照国际标准,将自主培养、课程引进与联合培养相结合,国际化、工业化、多模式、全方位培养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如表1所示。

软件学院成立了实验中心,设软件、开放、网络工程和硬件4个实验室;每年招收本科生235人(含HIT-DIT联合培养班50人),招收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300人(含深圳、威海)。软件学院现有本科生1168人,硕士研究生655人,在校生共计1923人。哈工大软件学院已向企业输送了555名本科毕业生,387名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

六、总结与体会

篇3

中图分类号: T012; F490.3 文献标志码: C

Bottlenecks and thinking of independent CAE software industry construction

MAO Huohua, WANG Feifei, LU Zhongji

(Shanghai CAE Technology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Shanghai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The bottleneck problems of independent CAE software industry construction are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CI and GDP, and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independent CAE software industry construction in China needs social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the participation and help of social science scholars.

Key words: 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SCI; GDP;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social resource integration

科学计算已成为科学技术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研究手段,与传统的理论研究及实验研究一起构成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设计中相互补充、相互关联的研究方法,被称为21世纪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之一,以“计算科学”为核心的CAE软件产业已成为毋庸置疑的战略新兴产业.

2007年下半年,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呈送《关于发展事关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安全战略的CAE软件产业的建议》的报告,指出:CAE软件技术可对工程结构与产品的性能及其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分析、模拟、预测、评价和优化,是所谓“虚拟制造”“数字化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我国制造业和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科协[1]、中国工程院以及香山科学会议[2]等都相继围绕自主CAE软件产业建设建言献策,发展和建设自主CAE软件产业无疑是当前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 SCI或是自主CAE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

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创办出版的世界著名的引文数据库.围绕将SCI作为科研评价的一种依据,近年来学术界和工程界议论纷纭.在科研院所,SCI论文就是“学术GDP”,在暂无其他更理想量化的指标替代时,要立刻取消是不现实的.学术研究与工程应用的性质不同,前者追求创新性,而后者的实践性强,因此,用同样的指标衡量和评价工程应用行不通.

科研院所大多以学术成果为先行优势,组织资源有限的团队开发软件并进入市场,但一般很难长久地体现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1)对内,SCI标准考核不容易过关,原因是学术成果的突破具有长期积累的爆发性,很难保持持续的新颖性;(2)对外,难以适应用户的个性化要求,原因是工程项目的应用面向社会各领域、各阶段,引用的对象和环境都是“非学术性”的,要将工程师和工程科学家的任务集于一身,会造成各自性价比都有不同程度的贬值.没有整体的资源整合和合理分工,难以推动CAE软件产业的发展.

自主产业的建设和形成需要不断完善的“产业生态链”来组成.自主CAE软件产业应有效实现行业应用和工程需求中技术转移与知识获取的优势互补,有效提高企业获取和利用技术成果的能力.对于行业内的主导企业,他们既希望得到最新技术并有所突破,也希望能有机会在实践中指导和规范行业的应用与发展方向;对于软件系统集成的企业,他们结合工程实践,不仅在为行业进行生产和反馈的循环中使软件系统得以完善和提高,而且以企业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为基础,拓展具有多工程应用背景的生产业雏形.

建立自主的新兴产业需要有自主的核心技术作为支撑,若依然以SCI为标准进行评判,那么该评判标准就成为自主CAE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3]

2 GDP或是自主CAE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

国务院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4]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能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产业,对传统产业具有提升竞争能力、对产业结构全局调整具有长远发展作用;在筹划实施时应具有知识资本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等特点;微观要素落实不仅要符合现代企业的体系和机制,更要形成“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在自主CAE软件技术和应用领域中,我国有核心技术,有开发人才,有国家内需,但缺乏可以积累知识成果和软件系统的国家层面的自主集成平台.目前,垄断市场的主流CAE软件来自国外,但许多技术和软件模块却是由中国人研发的,且由中国人在本土为全世界的用户做服务,这种业态已完全颠覆制造业所推崇的“微笑曲线”价值链基本模式.

CAE技术的数值模拟分析能力和作用在发达国家已经达到较普及和实用的阶段.2005年以来,美国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和国家基金会[5]不断从战略高度将计算科学认定为“国家经济竞争力和安全的关键”,且提醒美国政府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计算科学的潜力,认为短期资助和局部的战略计划会使国家忽略那些具有深远意义的、大范围的可持续性研究.显而易见,CAE技术代表着科技发展和先进生产力的方向,是未来世界各国主要竞争的产业领域.

虽然中科院向国务院呈送过《关于发展事关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安全战略的CAE软件产业的建议》的报告,行业中也立刻分别以“发展CAE软件产业的战略对策”[2]和“我国高性能计算的发展与对策”[6]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作为响应和呼吁,但并未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原因是CAE软件产业有其自身的弱点——较看重知识服务(生产性咨询解决方案),以及提供技术和软件服务后企业产生的间接效益;而就纯软件开发和销售来看,其GDP产值太低,所以在各地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中至今都没被看中.2009年底,有报告显示“2008年CAE行业产值增幅达27.1%,市场容量为5.38亿人民币”,这与其他新兴产业相比市场规模显然不大,与大飞机等重大专项相比,其GDP数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3 社会资源整合与自主CAE软件产业的建立

以个体的能力开发出知名商业软件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需要的是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对于新兴软件产业建设,从公司层面上看,应利用资本的力量采取“收购”“兼并”扩大势力;运营层面上应依托当地的资源进行“渠道”“”开展营销;开发层面上可以广纳全球技术人才进行全天候的资源集聚.因此,建立自主软件产业不仅是工程科学的事,更是社会科学要解决的问题.工程科学的人以前大多不太关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问题,光靠朴素的感情来急国家之所急是不行的,必须按照科学的市场规律办事;社会科学的人也要了解工程科学所拥有的条件和能力,没有自主核心技术,仅靠“低碳”“绿色”等概念就大干快上,不仅花的钱得不偿失,甚至积重难返[7].

4 结束语

近年来,国内有关CAE的科技论坛不再局限于学术研讨本身,时常增加产业建设探讨的话题,这是工程科学家们力图实现学术研究成果的社会工程应用、实现工程科学市场新兴产业的一种外在努力,但与专业社会科学者统领全局的指点相比有一定差距.对于自主CAE软件产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社会科学者的参与、讨论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王以芳. 中国科协第223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在长沙召开[EB/OL]. (2010-11)[2011-03]. .

[2] 香山科学会议办公室. “发展CAE软件产业的战略对策”学术论文会将于12月23日在北京召开[EB/OL]. (2008-11)[2011-03]. http:///Web/news/BulletinDetail.asp?infono=1027.

[3] 陆仲绩. SCI 或自主CAE软件产业的瓶颈[EB/OL]. (2010-11)[2011-03]. http:///blog/static/624378272010109104920782/.

[4] . 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EB/OL]. (2009-11)[2011-03]. http:///ldhd/2009-11/23/content_1471208.htm.

篇4

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 《计算机辅助工程》杂志社

二、 承办单位

上海海事大学

三、 时间与地点

1 会议时间:2011年4月23─24日,2011年4月22日报到

2 会议地点: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市临港新城海港大道1550号)

四、 会议组织机构

1 大会主席:张洪武 马宪国

2 学术委员会

主 任:钟万勰 崔俊芝 程耿东 申长雨

秘 书:楼 进

3 组织委员会

主 任:杨勇生

副主任:章 青 袁林新 楼 进

秘 书:于 杰

五、 征文范围

1 CAE基础理论

(1)计算力学基础理论、结构力学、材料力学、仿生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和爆破力学等;

(2)CAE仿真、优化技术;

(3)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及应用;

(4)前后处理技术;

(5)产品结构强度分析、疲劳寿命分析、振动及噪声仿真分析和碰撞仿真等;

(6)先进材料/结构优化技术;

(7)可靠性分析与CAE工程稳健设计;

(8)CAE验证与确认.2 CAE应用

(1)工程数值分析在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海洋、汽车、铁道机车、装备制造、电子、材料和土木等工程中的应用;

(2)新材料、新工艺和复合材料的CAE;

(3)各类工程中的施工力学、工艺力学问题的CAE;

(4)CAE技术在国家重大工程与装备中的应用.

3 CAE软件开发

(1)自主CAE软件研发;

(2)智能化CAD/CAE集成;

(3)虚拟产品开发平台(VPD);

(4)分布式仿真平台技术与协同仿真;

(5)产品研发仿真流程和工程数据库.

六、 征文要求

1 围绕主题内容充实、数据准确、文字通顺,字数在5千字以内,未在正式刊物上发表.

2 文稿录入请使用Word 2003系统,版面为A4纸规格,双栏排版,上页边距为2.2 cm,下、左、右页边距均取2 cm.

3 标题(二号黑体)居中;作者姓名(四号楷体)位于标题下方居中;作者单位(单位+二级部门)、地区(省+市)、邮编(小五号楷体)位于作者姓名下方;摘要、关键词(五号楷体)位于作者单位下方(空一行);正文用五号宋体,一、二、三级标题序号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如“1”、“1.1”、“1.1.1” );图、表尽量排列紧凑,线条清晰;正文后列出参考文献(六号楷体)简介.

4 论文最后附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详细信息,包括性别、民族、籍贯(省+县)、职称、学历、职务、研究方向以及E,mail,手机,办公室电话,邮编和详细通信地址等联系方式.

5 论文请不要;涉及军工等敏感方向的论文,请作者提供有效的保密审查证明原件.

6 论文请务必在2011年1月15日前发送到或,并在邮件主题注明“投稿:计算机辅助工程及其理论研讨会2011”.

七、 论文评审

会议学术委员会将对论文进行严格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向作者发出录用通知.评选出的优秀论文作者将获证书和奖品.优秀论文将安排在《计算机辅助工程》上发表.

八、 联系方式

如需了解详细信息,请致电或发邮件咨询.

电 话:021,38284908 传 真:021,38284916

E,mail:

地 址:上海临港新城海港大道1550号A30# 邮 编:201306

联系人:于 杰 陈锋杰

网 址: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21-0029-04

软件产业既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具有战略性质的基础产业,又是能将现代IT技术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融合的创意型产业。软件产业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国防建设现代化、社会信息化,推动新技术的发展和新产业的产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软件是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我国虽然是软件应用大国,但目前还不是软件产业大国。为此,我国近年来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扶持软件产业的发展,如《关于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文件)、《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至2005)[2002]47号文件等。随着政策环境不断改善,我国软件产值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98年的325亿增长到2005年的3900亿,软件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促进了新学科的发展和新产业的建立。但与发达国家速度相比,我国软件产业仍有较大的差距。

目前,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品牌化、规模化和多元化发展的主要瓶颈是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具体表现为:

(1) 高端人才供给匮乏,缺乏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即缺乏能够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掌握符合国际标准的软件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具有大型系统的开发管理经验,熟练运用一门以上外语,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而能够参与国际软件发展与竞争的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如成都市软件协会分布的《成都市软件从业人员2007年上半年供需报告》称,2007年成都市软件从业人员缺口约8900人,而其中的高端人才缺口约6900人。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对软件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国内高校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数量日益攀升,但是高端软件工程人才的匮乏却严重阻碍了我国IT企业的发展。

(2) 人才规模不足,离产业发展需求还有差距;现在我国共有一万多家企业在从事软件开发及相关业务,而目前全国的软件工程人才总量与之相差甚远,缺口很大。

(3) 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的软件工程人才主要集中于编程人员,而软件架构师、项目管理、文档管理、测试等等人才比较缺乏。缺少面向产业、适应企业需求、工程能力强的人才,学生进入企业要“转型”,形成企业人才的“滞后”现象。

1面向校企合作,优化和完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相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我们认为软件工程专业应重点培养工程与技术方面的人才,更强调软件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重用性。

为此,我们参考和借鉴IEEE在2003年推出的软件工程课程大纲以及IEEE/ACM软件工程学科组于2004年5月公布的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CCSE2004 SEEK),认为软件工程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应包括通用的软件工程知识、软件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具体软件工具和环境的知识几个方面。其中通用的软件工程知识应涵盖软件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而软件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指还应该具有行业领域的知识,如嵌入式软件工程硕士必须具备特定行业,如移动设备、数字家电、数控机床、汽车电子、医疗电子、航空航天、工业控制等领域的相关知识,才能胜任工作。

为此,在进行软件工程教学方案与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动态调整课程设置,逐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从学校来讲,要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和IT发展出发,制定适应企业需求的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体系,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在多模式校企合作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定制式课程建设框架。即将选修课划分成若干模块,以适应不同企业需求。同时, 由于不同层次软件工程人才的定位不同, 相应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也应有明显的区别。其中软件工程本科教育定位在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本科生在校期间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学习较多,形成思维定势,但开发大项目实践经验很少,没有切身体会,如果没有经常性的编程练习,学习兴趣逐渐消失,因此对本科生而言,重点应放在编程与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上。基于此,我们开设的软件工程核心课程包括软件工程概论、软件测试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课程。软件工程硕士教育定位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注重软件工程方法与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职工程硕士,他们在工作中有很多机会接触项目,参与程度较深,工作经验丰富,深感系统开发中方法和管理的重要性,对研究开发方法、过程、工具有实际需求,深感软件工程对于解决实际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很有帮助,他们希望对新技术、新方法有更多的介绍,希望通过课程能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对于他们,应以实例学习和管理为主线,介绍软件系统开发的实例和软件项目管理的基础。其课程的设置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前瞻性和国际性,基于此,我们开设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体系结构、系统分析与设计等高级课程。

对软件工程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还应根据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及与企业接轨,动态调整课程设置,逐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其中部分课程(如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体系结构、人机交互技术等)尝试实施双语教学,通过引进国外软件工程经典和优秀教材,从使用英文教材、中英文结合教学入门,逐步增加英语授课比例,最后过渡到全英语教学。

2改革实践教学,构建适应企业需求的立体化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是实用性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必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才能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1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离为融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组织和鼓励师生参加实践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采用最新、最有用的知识,紧跟社会潮流;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要求授课教师既讲授理论知识,又指导上机实验,充分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育思想。同时,在教学计划的指定上,加大实验学时比例,理论教学精讲,实验教学多练,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建立企业实际项目库,以企业实际项目开发为背景,科学设置实验题目,通过实验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重视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素质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的整合,在培养计划中进行统筹安排,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加强实习、工程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的工程训练,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贯穿于培养计划的始终。

2.2在课题研究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引进软件企业的实际项目,让学生结合实际项目进行软件开发综合训练。软件开发实训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开发流程进行,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进行指导,通过软件开发实训,既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同时又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毕业设计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们和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紫金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建立了苏州大学摩托罗拉单片机实验室、江苏省嵌入式软件技术中心苏州大学分中心等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实验室,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学院成立了自己的开放实验室,主要为学院学习成绩优异且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生提供了进行创新性实验的条件,并制定了完善的开放实验室条例,规定了其运行机制及运行模式。如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必须结成科研小组,采用自主选题、指导教师指定课题或企业提供课题等方式,经开放实验室评审委员会评定后才能进入开放实验室。科研小组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提交课题总结报告或论文。由于开放实验室必须以课题小组形式申报课题,开放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开发能力。因此,开放实验室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激情,为其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2.3在各种专业竞赛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经常组织开展各种软件设计程序竞赛,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软件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迎接挑战的能力。近年来,多次组队参加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并获得铜奖。参加省程序设计大赛获一等奖,参加微软“创新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开发大赛等。这些专业竞赛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与产业水平同步的工程实践环境

工程实践环境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其重点在于构建一个和产业技术水平同步的高水平的学生工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项目开发机会,使得学生能在毕业前深入体会企业文化,完善自身职业素质和工程能力。

3.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我们已在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的摩托罗拉、A M D、罗技、旺宏等世界知名I T 企业建立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与实习基地,并与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昆山成立了苏州大学中创软件工程学院实习基地,与福华先进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联合招收嵌入式软件工程硕士。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使得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我们将企业实习划分成三个阶段。一是认知实习,时间一般为一周,主要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各企业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当前流行的开发工具和软硬件平台。二是暑期社会实践,时间为50天,主要让学生利用暑假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一些小型项目或一些模块的开发,甚至是文档的整理工作,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到底能如何运用、并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实际项目开发的能力。三是毕业实习,时间为一学期,主要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较为完整的项目开发,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具备独立胜任项目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在实习基地建设中,应注重学生管理与质量监控。以毕业设计为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毕业设计的规章制度,如毕业设计计划、毕业设计选题原则与类型、毕业设计的步骤、校外毕业设计试行办法等条例,并发放企业严格执行。对于安排毕业实习生多的企业,我们还专门安排指导教师长驻企业,从而确保了毕业设计和论文的质量。

3.2聘请国内外著名企业的高水平专家,拉近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距离

我们聘请企业授课教师、高水平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校课程指导小组顾问,并定期聘请国内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技术骨干为学生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最大限度地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我们还定期举办专场讲座或技术报告会,请一些著名IT 公司的高级技术、管理专家给学生作专题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业界动态,跟踪I T 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保证了学生既能掌握软件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又能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最先进技术方法和实用的技术手段,让他们有较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去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每位软件工程硕士生除了配备双向选择的校内指导教师以外,还配备由实习单位推荐的一位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校外企业指导教师。企业导师着重对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指导和严格把关,校内导师则是对学生进行设计思想的理论指导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同时,学院还设专人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跟踪、指导与控制,在双导师之间积极促成沟通,共同完成对软件工程研究生的指导。

3.3搭建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的交流平台

由于学生在兴趣、专长和职业规划上的差异,因而他们对实习企业有各自的选择标准,但同时企业也要选择适合本单位要求的学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实习单位,企业能招收符合自身要求的学生,学院通过网上公布实习单位及其相关信息,学生自主报名、学院推荐,实习单位进行笔试、面试等考核程序,确定学生的实习单位。通过这种选择,企业与学生之间一开始就有了很好的信任度,双方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结束语

信息化需要大批软件工程人才,各高校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目前要特别重视软件工程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实践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当前国内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主要不足,从改革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的几点做法,为高质量、实用性的软件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 教育部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软件工程学科教程CCSE2004[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

[3] 杨芙清.中国软件工程二十六年.2006中国计算机大会特邀报告[R].北京,2006,10.

[4] 骆斌. 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计算机教育, 2005,(4): 25~28.

篇6

不可否认,以上的原因确实是推动印度软件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然而,正如陈珏宇和张振指出的那样:“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是深深根植于这个地区的非正式制度,特别是社会文化制度的土壤之上的。”遗憾的是,从文化的视角研究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文献却显得凤毛麟角。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印度文化充满了宗教色彩。在当今的印度社会,除了我们相对较为熟悉的佛教之外,还有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耆那教、锡克教、拜火教等等。这就使得印度文化呈现出纷繁复杂的色彩,让人感到无从入手对其进行分析。第二,无论是印度教还是佛教,都是比较“出世”的宗教,其宣扬“轮回转世”的宗教理论,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解脱为最高境界。这就使得人们在直观上很难将具有因循守旧色彩的印度文化和以创新精神为特征的高技术产业联系在一起。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本文的研究将表明,印度文化在近年来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印度文化对软件产业发展的影响

如前所述,印度文化充满了宗教色彩。不仅如此,印度实际上是世界上宗教传统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印度,宗教不仅是一种个人信仰和精神寄托,而且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宗教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个人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民众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甚至外交,都深受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印度社会一直是一个忠于宗教的社会,并因此而闻名于世。在印度人看来,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绝大多数人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无不与宗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在印度文化中,不仅是特有的,而且是重要的。在当今的印度社会,信仰印度教的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82%以上,印度教是印度的主体宗教,也是印度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因此,本文的研究将以印度教文化为主,并着重分析敬业的文化、合作的文化和创新的文化对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敬业的文化对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影响

萨珀斯坦和罗斯指出“辛勤劳动的价值观念是印度人民在全球创新经济中尤为宝贵的特点。印度人努力工作的美德是一笔社会财富,这正是大型跨国公司的管理机构最看重的一点,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跨国公司会在印度这个存在不适当的基础设施和行政障碍的地方建立发展中心的原因。”尽管劳动力的充分供给和劳动力之间的激烈竞争或许可以部分地解释印度人超负荷工作的动力之所在。但是,印度文化的影响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印度教强调自我克制的苦行,认为自愿忍受痛苦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修炼方法,它能使灵魂摆脱尘世欲念而通达神性,进而获得一种控制天神和自然的强大力量。印度教徒认为,苦行不仅是一种获得超人力量和自我解脱世俗束缚的重要方法,而且是一种用来提高种姓的捷径。因此,对于低种姓的人来说,苦行具有特别强大的吸引力。或许只有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印度人的工作观和生活观:活着是为了工作,是为了“还债”,是为了“来世”的解脱。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的消费与他们通过工作所获得的财富相比,小得微不足道、不成比例。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要想在软件产业这样的全球竞争性产业中获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速度,换句话说,“时间就是市场”。尽管印度的软件产业在近年来迅猛发展,然而,大部分增长实际上都是由低附加价值业务驱动的。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印度几乎完全被限制在软件生产的低附加价值环节,例如编码、检测和维修。大部分这类业务都是采用海外现场服务,即劳务输出的形式完成的。虽然现在更多的工作都是离岸的,而且,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也已经开始提供较高附加价值的设计业务,不过,印度的大多数软件业务和“及时采购”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如果考虑到印度软件产业的出口业务构成情况(如下图所示),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敬业的文化是影响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文化因素。

(二)合作的文化对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影响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所有的东西都必须落实到纸上,以保证后面接手的人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跟上思路和进度,从而避免出现大多数灵感只汇集于少数一两个人的头脑里的现象,而产生诸多后遗症的局面。这就意味着,对于软件产品的开发而言,软件工程师之间的相互信任和通力合作是软件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众所周知,通力合作的基础是相互信任。张维迎的研究表明“信仰宗教的人比不信仰宗教的人更值得信任”。事实上,马歇尔早就发现“宗教的力量和经济的力量是无时无刻不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的两大力量”,汪丁丁也指出“是有效用的”,这是因为:第一,宗教教导人们,信仰将为他们带来“未来的好处”;第二,宗教行为表明,即使在“现世”,只要诚信,也可以获得心理上的好处。而且,信仰的效用是巨大的,它改变着信仰者对一切消费品的评价。

印度人通常认为,“利”是人生的四大目的之一。所谓“利”,是指对物质生活条件,即财富的获得,是“还债”所必须的。而且,只有有了“利”,自己才有幸福的生活可言。但是,如果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了“利”,将来决不会有好的下场。印度教徒相信,采取罪恶手段获得财富的人将会下地狱;而采取正当手段获得财富的人则是为升天准备了阶梯。在印度文化的影响下,印度软件开发团队充满了相互信任和通力合作的精神。不仅如此,在印度,软件产业被视为“国家的神经”,软件工程师也被视为“民族的英雄”。印度的IT部长有一段在印度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言“我希望印度的IT产业成为10亿人的产业,而不是成为五星级大酒店中少部分富有精英的产业。我相信,IT能够为贫困者擦去泪水,能够改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印度软件工程师更多地是将发展印度的软件产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不仅仅是为了某个公司或行业工作。正如萨珀斯坦和罗斯指出的那样“印度软件工程师的优势在于,不管他们在哪里,他们都知道自己是印度人,他们都抱有自己的传统,与生俱来的意识、干劲和谦逊。他们都在为改善国家的贫穷状况而努力工作。”这显然意味着,在合作的文化的影响下,印度软件公司内部和软件公司之间进行合作的交易费用可以大大降低。

(三)创新的文化对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影响

印度教社会的基本风尚是重视宗教解脱、企慕来生、耽于沉思、偏于灵性,而淡泊现世人生。印度人一向爱好神学辩论。印度教徒认为“凡知道关于宇宙真理者,即能因之而得到解脱。”埃利奥特指出“印度人最有见解的主张是认为知识或智慧之道即是真道”;婆罗门所喜爱的主题是,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应该从事学习,成年时期应该奉行世俗人的职责和仪式,老年时期则应该致力于微妙的沉思。印度教徒倾向于认为,最高的生活就是全神贯注的沉思。印度教重视沉思,也重视静坐。在印度教徒看来,静坐不仅被赞扬为一种有用的锻炼,而且被公认为与祭礼、祈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或者被认为是超过了祭礼和祈祷之上的宗教生活的重大活动之一,甚至被认为是宗教生活的唯一正当活动。《奥义书》上说:瑜珈六法是“克制呼吸、克制感官、静坐沉思、注意力集中、思考研究、一心不乱”,而现代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静坐沉思是激发创造力的最好状态之一。

篇7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2001年12月,国家批准建立了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一大批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即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工程型软件人才。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加强对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实训模式,在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培养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

2008年1月,教育部张尧学司长在北京大学软微学院调研时提出:“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定位是精英式工程教育,是培养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我们培养的这些人才经过5年左右的发展,要在某一领域起到领导作用,要能较好地与国际交流,要能预测软件工程事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这就明确了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这种类型的人才也恰恰是企业急需的中高端软件人才。目前,软件企业需要三类人才:第一类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国际化软件高级人才;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中级人才;第三类是熟练的程序员和操作员,人才需求模型呈“金字塔”型。据IDC公司2008年数据分析,中国软件及服务市场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都将超过15%,至2012年总体产值将至少翻一番,人才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增加近2倍。按照三类人才需求数量的比例为1:2:7计算,中高端人才数量应该占30%,但目前仅为10%,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印度的软件产业在近十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从业人员达到了41万人,拥有近3000家的软件企业,预计2008年印度信息服务业的总产值将达到780亿美元。充足的人力资本对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支持高等院校培养中高级软件人才,印度政府增加了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印度理工学院的财政投入,并计划将全国43所地区性工程学院提升到印度理工学院的水平。印度软件教育的突出特色是与产业互动,重视应用培训,学校课程的设置围绕软件企业的需求,讲授的是最新的技术发展动向。加上英语教育的优势,使得印度的软件毕业生一出学校就已经具备了较全面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也是硅谷特别偏爱印度工程师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我国的软件产业要想赶超印度,就必须加大对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力度。

2 四位一体的实训模式框架

2.1 四位一体实训模式的角色分工

“四位一体”即“官、产、学、生”四位一体。四位角色不同,但目标相同,共同推动实训模式的建立和发展。

“官”即政府,政府起行政推动作用。国发办《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国家商务部“千百十工程”、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政策都为建立实训基地起到了政策支撑作用。辽宁省、大连市高度重视软件人才培养工作,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实训基地也获批辽宁省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和大连市软件人才(大连理工大学)实训基地。

“产”即企业,企业是实训模式的关键角色。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实训基地引进IBM、微软、RENESAS国际知名企业,坚持“强强联合”的原则,将国际大企业的管理经验、项目经理和实训项目引进学校。企业提供项目经理、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实训项目,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完全感受到企业环境、企业文化、职业素养、项目管理、时间管理等,企业随时提出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学生就业技巧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学”即学校,学校是实训模式的主体。学校将企业引入到校园,提供专门的场地,建立虚拟公司,投入设备和管理力量,建立模拟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实训基地拥有完全企业化的管理系统、考勤系统、安全系统,与企业一起选拔可塑性强、基础好的学生到实训基地完成3到9个月的实训,结合实训项目完成团队式毕业论文。

“生”即学生,学生是实训模式的主要受益者。实训模式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外语基础,要通过企业和学校联合组织的初试方可进入实训基地学习。实训过程中学生分组分工,协同合作,扮演不同的角色,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位一体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学校聘请企业老总、政府官员、教授、高年级学生代表成立教育教学咨询组,共同指导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实训模式等。

2.2 实训模式的主要内容

(1) 培养目标精英化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通过实训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掌握外语技能、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项目规范和流程等实践技能。通过真实的环境,让学生体验跨国大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流程,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通过仿真的商业案例,让学生完全掌握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培养学生对项目的掌控能力;通过学生在实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实训模式最终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职业素质能力、应用开发的流程和方法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国际化、应用型高端软件人才。这些人才进入公司工作5年以后,能够成为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师等行业精英。

(2) 实训内容系统化

实训学生经过前期的专业基础课和语言强化学习后,经过企业和学校的联合选拔,进入实训基地。如图1所示,项目开工之前先对学生进行团队建设训练,项目经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学生分成各个项目组,每组成员5-10人不等。启动实训项目后,各组学生按照分工不同,均须完成业务理解、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直至项目验收等完整一套软件项目开发流程。在此期间穿插对学生沟通技巧、时间管理、演示技巧的强化训练,并进行企业文化、团队合作等模拟职场氛围的熏陶。仿真商业项目案例均为可替代模块,根据社会和产业需求调整案例内容,保证实训结果的实用化。

(3) 管理模式企业化

实训过程对学生采用模拟企业化管理,如图2所示。实训项目的总经理由企业指派高级项目经理担任,项目经理由企业指派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和学校指派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人事、财物、IT支持、安全、后勤、工会等部门人员分别由参训学生担任,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学生角色与公司员工角色一致,参训学生佩戴胸卡,刷卡考勤管理,每天填写工作日志,每周进行项目进度交流,足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国际大公司的工作方式。

(4) 实训过程规范化

实训的整个过程采用规范化管理,制定完善的《实训基地学员规章制度》、《学员考核办法》。实训中的所有文档均参照IBM、Microsoft等公司的标准模版执行,参训学生能真实接触到宏观设计规范、界面设计规范、微观设计规范、类图设计规范、编码规范、测试用例书写规范等。在完全掌握技术方面的规范以外,还要掌握演示技巧、面试技巧、沟通技巧、着装要求等软技能。

(5) 实训师资队伍专家化

实训模式不仅培养了一批高端工程型软件人才,也建立了一批专家化的师资队伍。我校实训师资队伍结构为校企联动、专兼结合,既有来自企业的项目经理长期驻扎在学校,也有来自学校的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实训的同时,能充分了解企业的业务走向,结合实训开展很多研发工作和教学改革的探索;企业在参与实训的同时也能了解人才的结构和现状。

3 实训模式一举多赢的效果

四位一体的实训模式试办2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首先,从教与学的角度看,强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实训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体系,构建了一个科学的精英化、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研究型大学在培养工程型人才上的一个有益尝试,推动了学院的教学改革。在实训课程建设上充分体现了创新性、实用性的特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从就业角度看,采用实训模式培养出来的高端实用型软件人才深受企业欢迎。据统计,我院通过实训模式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就业率为100%,近65%的学生留在了大连企业,近30%的学生去了世界500强企业,有些企业因为学生参加了实训而取消了入职试用期,即毕业就拿全额工资。97.5%的学生都认为,在实训工程中,自身素养和技能都得到提高。实训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的“选材难”问题。

再次,从政府角度看,实训模式为中高端软件人才的培养搭建了一个平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大连市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将软件与服务外包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中高端人才短缺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政府不惜斥重资去引进人才,但效果不明显。实训模式及其辐射作用培养了一批实用的软件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实践证明,四位一体的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研究型大学培养工程型人才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对发展软件产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受政府、企业、学校、学生欢迎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标号:1672-5913 (2007) 15-0040-03

1引言

我国的软件工程基础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软件开发方法学成为研究热点。许多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陆续开展了软件开发方法学、CASE工具和环境、面向对象技术等软件工程基础技术的研究。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软件产业和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2000年了1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2001年经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全国成立了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我国软件工程教育开始走向成熟[1] 。

但目前软件工程专业仍然是一个崭新的专业,各高校都在摸索阶段,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因此也存在各自的一些问题。有的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工程特点不明显,忽视对学生工程能力和素质的教育,只是在原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几门软件工程方面的课程;有的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与应用领域结合不紧,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学思路;有的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与软件产业结合不紧,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社会的需求,就业困难;还有的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忽视交流能力的培养。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从2005年开始招生,是河南省最早开办软件工程专业的学校,目前有在校生120余人,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我们总结出了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一套办学思路。

2制定培养计划的思路

2.1培养目标

我们借鉴SE2004,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以日文软件外包和日文软件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较宽的专业面,规范的软件开发和项目组织能力,较强的国际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从事软件项目的系统分析、设计、测试、管理及质量控制等工作的高级软件工程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突出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突出团队精神的培养,突出工程技术能力的掌握。

2.2课程设置

2004年5月定稿的、由ACM/IEEE联合工作组制定的CCSE2004 SEEK(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Knowledge)将软件工程知识领域分为以下十个领域,总学时为494小时:计算的本质(172小时)、数学与工程基础(89小时)、职业训练(35小时)、软件建模与分析(53小时)、软件设计(45小时)、软件验证(42小时)、软件进化(10小时)、软件过程(13小时)、软件质量(16小时)、软件管理(19小时)。

CCSE2004报告强调软件工程是“以系统的、学科的、定量的途径,把工程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营和维护;同时,开展对上述过程中各种方法和途径的研究”,突出了软件工程领域内的“工程学”和“方法学”的研究和应用方向,对我国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我校以IEEE SWEBOK 和IEEE CC2001SE 的知识体系为主体,结合中国软件产业和本校办学的具体实际,以我国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制定了自己的课程体系。我们的课程体系设计分解为四个层次,即公共必修课程,学科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拓宽专业任选课程。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1) 巩固基础,拓宽专业

我们一方面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重点突出数学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在数学方面除了高数,还开设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以满足该专业所需数学基础,同时又保证计算机科学主干课程的完整,使学生具有完整的计算机科学知识结构,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拓宽专业,开设拓宽专业的任选课程,通过技术平台引入、技术专题讲座、专业课程指导使学生了解最新IT技术与工具,掌握软件工程的新理论及新技术,以满足社会或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

(2) 注重学生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加大实践性环节,实施规范化项目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维护及项目管理各环节的工程训练,加强动手能力培养。除学校统一要求的实践环节外,还安排了C++语言、Windows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软件开发过程、软件工程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设计,以及校内外软件工程基地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 等实践环节,总计60周。其中软件工程基地实训要求学生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半年时间,进行一个软件工程项目的完整训练。整个实践环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一个企业级的平台,一个设计、编程、调试和项目管理的工具,使学生具备书写软件工程文档的能力,具有20000行以上代码编程和系统化、工程化地进行软件项目开发的经验。

(3) 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

在一、二年级开设大学英语,在三年级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且大部分软件工程的核心课程采取双语教学或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毕业设计期间完成外语文献翻译和文献综述。通过以上各个环节,逐步提高外文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以适应软件工程专业的需要。

(4) 强化日语学习

我们培养的学生是社会需要的人才。通过我们的实地调研,目前我国迫切需要懂日文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以满足日文外包软件开发人员的需要。我们设置了一组日文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较集中的日文学习,较熟练地掌握日语,能够阅读软件开发日文技术文档,可用日语进行工作交流。通过贯穿五、六、七三个学期的日语学习,使所有学生达到日语三级,部分学生达到日语二级,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

(5) 加强科研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项目指导教师的协助下,按团队形式完成一定规模软件项目,或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专业竞赛等途径,完成2个科研学分,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除此之外,还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导师制、专业讲座、第二课堂等,以保证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6) 重视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

软件开发是一项工程性很强的活动,它必须遵循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按照工程的客观规律来实施。这就要求每一个从业人员有很强的职业精神,我们注重培养学生敬业、诚实守信的精神,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目前企业最需要的人才是能拿项目的人才,因为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争取项目的能力是企业和个人素质的全面反映,是综合竞争力的集中表现。首先需要对市场、技术和用户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其次要撰写好各种申报材料,最后还要有出色的演讲、交流、答辩和公关能力。[1]

我们对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强调科学性,层次性、完整性,注意课程之间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

3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思路

3.1更新教育观念

在传统应试教育中严重的知识中心主义倾向及过窄的专业教育观念影响下,视循规蹈矩为好学生标准使传统教育体制铸就的学生往往患有下述弊病:思维同化、意志弱化、激情淡化、个性庸化、人格矮化。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较弱,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高分低能”是用人单位对高等学校部分毕业生的评价。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由于大学教育忽视创新教育所致。

首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人才观。应从以下方面转变教育思想:摒弃单纯传授具体知识的观念,强调培养分析、启发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教学;树立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以及加强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

3.2改进课堂教学

(1) 我们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的热情。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由“教给知识”向“教会学习”的转变。

(2) 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软件工程课程系统性很强,为了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认识,很多的专业课我们采用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一个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优秀的学生作业也可以作为教学案例。

(3) 工程概念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过去的计算机和软件教学中,我们强调程序设计基础,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熟悉编程语言的使用,而我们常常忽略了程序与软件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了解程序,却忽略了软件;了解了软件,又忽略了系统;熟悉了系统,却又冷落了工程(项目)。随着现代软件开发技术的进展,我们意识到,编程是软件行业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而软件开发能力却包含了从需求、设计到交付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和非技术知识,软件本身已经把程序设计和文档设计、工具使用、模块集成、资源库与模块重用、测试与安全性等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链”,任何一环断掉,都会影响软件开发的质量。软件工程的特点正是基于软件特殊的本性,这个抽象的、质量很难定性和定量的智力产品,其开发的过程和生命周期都包括了建模、信息组织和表示、变更管理等工程性因素[2]。

因此,软件工程教育应当给予学生“工程”的概念,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构建知识结构,将科学与工程有效结合,实施技术与管理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3.3强化实践教学

课程的实践环节共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是与课堂案例同步推进的课程作业;第二层是每个课程模块邻近结束时布置的课程实践;第三层是综合性的课程设计;第四层是鼓励他们参与学科竞赛以及老师指导下的创新实践和探索性课题研究。这些层次处于不同时期,反复锻炼学生的软件工程素质和能力。

3.4改革考试形式

中国上千年的应试教育偏离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宗旨,国外大学的考试方式是多样的。我们要培养软件工程人才,就要按照国际通行的模式,积极探索考试方式的改革。事实上,很多实践性强的课程是不适宜进行闭卷考试的。此外,“闭卷考试”本质上与“团队精神”格格不入。因此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环节中,考试改革势在必行。我们的考试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比如闭卷考试、开卷考试、上机报告、开发软件、演讲、作设计、写论文等。鼓励团队合作,对于不付出劳动的抄袭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同时对一些基础性较强的课程,进行闭卷考试。

4师资培养的思路

我们一方面引进软件工程高级人才,加强自身师资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外聘一些知名高校的资深教授做兼职,通过他们培训指导我们的师资队伍,另外我们分批派遣教师到软件公司进修,每人在公司实际做项目半年以上。

5结束语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也处于摸索阶段,我们需要时间来检验。我们的办学思路是要培养出能真正满足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培养受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教育,受过充分的实践训练,动手能力强,有职业道德,有团队精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乃琦 . 软件工程教育的特点与问题[J].计算机教育,2004,(10).

[2] 李彤.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4,(10).

篇9

一、前言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步入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灵魂,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全球软件市场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软件产业在投资、融资、税收、产业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大力支持,我国软件产业以年均超过30%的速度高速增长,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无论是发展速度、产业规模、产业结构、还是人力资源培训以及基础设施环境等,都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我国的软件产业起步较晚,经过二十几年的艰苦创业和发展,其总体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产业总体规模小、缺乏国际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低;其规模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当明显,即使与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郭斌,2004);(2)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薄弱、自主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少;由于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产品更新升级频繁、换代速度快等特点,软件产品高利润、高回报的主要源泉来自于持续不断的创新。然而目前我国软件企业乃至整个IT产业普遍表现出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软件产业链上游产品的研发投入水平较低、原始创新力不足等现象;(3)基础软件的研发设计需要较大的企业规模、较高的管理水平和较多的资金投入,这是国内企业目前难以胜任的,基于此国内软件企业更倾向于“二次开发”,往往是接到一个项目就做一个软件或者是专门的软件外包服务,所接业务要开发软件的通用性差,难以转移到其他项目,造成企业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经营成本高、长期利润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等问题(张云川和蔡淑琴,2005);由于基础软件研发方面的空乏导致我国软件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创新能力低,缺少自主设计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占有率高的软件名牌产品,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并因此使得大量利润流向国外企业,严重影响了我国软件产业的积累和循环能力,使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受制于人(Arora and Gambardella, 2004)。

由于我国软件产业在以上各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压力和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国软件产业必须探索出一条新型的企业战略发展道路,以促使企业的永续健康发展。现如今,有些软件类企业采取了自主研发的经营策略,对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型升级,即企业的业务不仅仅局限于软件外包业务更是在多领域多行业占有着一定的市场份额。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以软件类上市公司为例,针对软件企业从传统外包业务到自主研发的转型背景,深入分析转型阶段软件企业的财务特征,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设计

(一)软件企业财务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

通常来说,我们对一家企业的财务状况的考察主要从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来考核。(1)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一般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公司资产变现速度越快,公司能够转化为偿债资产的数量越大,说明偿债能力越强。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2)营运能力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用资金周转速度的相关指标去反映资金利用率,表明公司管理人员运用资金、经营管理的能力。生产经营资金周转的速度越快,表明资金利用的效率越高效果越好,公司管理团队的经营能力越强。反映营运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周转率以及总资产周转率。(3)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是公司管理效能和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主要取决于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发生的费用、成本等因素。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营业利润率、销售净利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投入资本回报率、营业成本率。(4)发展能力是反映企业在未来年度的成长前景以及持续经营潜力,是上市公司实力的综合体现。其主要分析指标有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

由于软件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基础软件等需要大量R&D投入的领域,商业机制和市场垄断造成了市场进入壁垒高,使得一般企业难以企及。但是在应用软件、专业服务等更为广泛的领域,为新的进入者提供了更多的平等竞争机会。因此综合考虑到软件行业的以上特征,我们应该重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同时公司营业状况也不可忽视(韩雪和方新,2002)。

然而针对本文所选取的十家软件产业的上市公司而言,由于其处于一个转型期,可能会在研究开发专利技术方面投入较多,企业的负债水平将会提升,因此可能会造成企业的盈利能力不稳定,企业的发展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综合上述分析,本文选取了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利息保障倍数、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基本每股收益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销售收到现金比率、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和企业自由现金流量这17个指标去全面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

(二)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规则,在计算机应用服务行业中选取了有自主研发趋向、正在进行转型升级的十家软件产业的上市公司,分别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同方股份、亿阳信通、长江通信、中天科技、恒生电子、东软集团、宝信软件、浙大网新、方正科技以及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海隆软件。以这10家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7个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这17个指标可以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现金流状况等方面反映上市公司的绩效。本文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数据的计算运用了SPSS17.0和Excel2007软件。

(三)分析方法

在多元统计分析中,因子分析是一种很有效的降维和信息萃取技术,它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在尽量减少信息丢失的前提下,将相关性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中的大部分信息,然后再根据各个因子的贡献率定以权重,从而计算出综合得分。这样的计算结果更为客观准确,操作性也比较强(刘艳楠和阴训法,2011)。因子分析中有多种确定因子变量个数的方法,如基于主成分分析模型的主成分分析法和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主轴因子法、极大似然法、最少二乘法等。其中基于主成分分析模型的主成分分析法是使用最多的确定因子变量个数的分析方法。整个因子分析方法的基本过程是:第一步:将原始数据标准化。第二步: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R。第三步:求R的特征根极其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第四步:对因子载荷阵施行最大正交旋转。第五步:计算因子得分。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得出了10家上市公司17个指标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流动比率的平均值是2.18,资产负债率均值为0.42,这表明企业的资产变现速度较快,偿债能力良好。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各个指标均值相差不大,但利息保障倍数的极大极小值差别悬殊,说明不同企业的盈利状况可能有显著差异。反映企业成长性的指标的均值最小为0.06,最大为0.26,相差较大,从指标方差的大小来看也是如此,这表明各个企业的发展不均衡。

四、因子分析

(一)数据标准化处理

首先对各样本单位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同向化的处理,例如在所选取的财务指标中,资产负债率是一个适度指标,即指标值有一定的范围受限,并不是指标数值越高越好,如果高于50%,反而表示企业实际成果越低,因此在分析结果的时候要考虑到其特殊性,指标处理的目的是为了让处理后的指标都具有正指标的性质。

(二)因子的提取及分析

1.运用SPSS17.0数据处理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得到因子提取结果,根据因子分析法原理,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由表1可知,有五个因子。由于前五个主因子的累计方差信息已达到86.031%,说明前五个主因子所含信息含量也达到86.031%,因此选取前五个主因子即可。

2.为了进一步更好的解释变量,使得各个因子的典型代表指标的意义相对突出,有必要通过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

通过表3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主要由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和营业利润率决定,这些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状况,因此称第一个主因子为盈利能力因子。传统意义上认为利息保障倍数是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但是该指标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它也反映了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小和企业盈利能力对债务支付的保障程度,因此该指标也可以归属为盈利能力指标。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对所有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为36.55%;第二个主因子在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基本每股收益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上有较高载荷,它基本反映了企业的成长性和发展能力,因此称它为发展能力因子,它对所有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为19.13%,排在第二位;第三个主因子是由于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三个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经营运转状况,因此称之为营运能力因子,该因子对所有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为12.35%。

前三个因子对这些公司财务特征的解释能力达到了68.032%,因此在对有自主研发趋向的软件企业在未来的财务状况进行考察时我们应着重关注公司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营运能力状况。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第四个主因子主要是由于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称为偿债能力因子,该因子在因子重要性排名中占第四位,其方差贡献率为9.7%;第五个主因子在企业自由现金流、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和销售收到现金比率上有较高载荷,它集中反映了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因此成为现金流因子,它对所有初始变量的解释能力为8.297%。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现金流状况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的自有资金偿付债务以及内部资金流动的情况,保持现金流稳健是可持续经营的基本保证,也是提高投资盈利性的基本条件,因此这也是我们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张钰,2005)。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法,我们发现软件企业在转型期间的突出财务特征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盈利能力,二是发展能力,三是营运能力,这三个因子对转型软件企业财务状况的解释能力达到了68.032%。

这说明,首先,针对这些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涉足新的领域以及自身发展的新规划,结合软件产业本身技术、资金、知识密集的特点,需要加强产业的R&D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投入能力,然而软件的开发研究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这些资金的投入在短期内得不到回报,因此会造成企业的盈利状况不稳定。其次,软件行业作为高技术产业, 研发投入市场风险很高,需要大量的资本注入(Kshetri,2005)。但是由于软件企业无形资产比重较大,在申请银行贷款时,没有固定资产抵押,因此很难取得贷款,造成企业经营运转过程受到影响。最后,企业要进行业务的拓展,盈利状况的波动以及负债水平的上升,会造成投资者信心不足,致使企业未来成长发展能力受到限制。

当然,除了要重视这些企业的前三个因子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第四和第五个因子,即反映企业偿债能力和现金流状况的因子,在转型期间也应该加以关注。

(二)对策建议

针对本文研究结论,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更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推动。软件行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经过多方共同的努力,我国软件产业取得了骄人成绩。尽管近年来我国软件产业的政策贯彻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软件政府采购、软件出口、投融资体系和机制建立以及软件市场监管等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付瑜,李文生,2007)。因此政府部门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政策导向,完善产业发展环境、落实产业政策,为鼓励我国软件产业继续又快又好地发展营造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2.我国软件产业与其他软件大国的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同质化、平淡化、过度无序竞争是资源的浪费,造成企业营业额大、利润小,可持续性发展差。因此企业要有自己的准确定位,专业分工,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相关产业链。首先我国软件应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市场份额。由于世界知名软件企业掌握着整个软件产业的技术方向和市场竞争规则,国内软件只有走出国门,更多的与国外厂商合作才能追随国际软件业最新的技术走向,不断缩短与国外软件企业的差距(代志华,2004)。

3.我国软件市场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随着行业信息化不断深入,各行业自身的行业背景和特性也就越发明显,我国软件产业应根据各行各业的特点并结合自身实力,充分发挥本土地域优势,提高创新能力,增强自主研发能力,研发适合企业用户的软件产品。

4.在软件产业的未来发展道路上不容忽视的还有人才的培养(朱敏锐,2005)。人才是知识密集型软件行业的核心,而由于我国现行的绩效考核以及薪酬福利制度的建设不科学、不完善,广大软件人才的积极性未能得到合理的调动,难以发挥其创新作用。因此,科学、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的建设,对于软件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 Arora A, Gambardella A.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Software Industry: Perspectiv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 NBER Working Paper, 2004, 4(1):12-19.

[2] Kshetri, Nir. Structural Shifts in the Chinese Software Industry[J]. IEEE Software, 2005, 22(4):86-93.

[3] 代志华.软件产业发展模式国际比较及借鉴[J].商业研究,2004(8).

[4] 付瑜,李文生.对我国软件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7(8).

[5] 郭斌.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科学学研究,2004(4).

[6] 韩雪,方新.中国软件产业差距分析和战略对策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1):11-14.

[7] 刘艳楠,阴训法.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经济研究,2011(1):29-30.

篇10

1 前言

宁波大红鹰学院软件学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自2004年9月开始,至今已有五年的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经验。2008年,软件技术专业成功申报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主要进行基于区域产业发展细分软件专业方向的研究工作。项目组分别对浙江省的产业发展及软件应用情况、软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作了调查,本文是基于产业及行业软件应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提出了在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适当地加入相关行业知识的观点。

2 浙江省区域产业发展概况

浙江产业集群涉及的产业分布在浙江工业中的110多个大小行业和经营性农业中的30多个农副产品方面,主要以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如纺织、服装、鞋业、普通机械制造、塑料等。据2006年12月国家统计局调查,在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浙江产量居前10位的有336种,占63%。根据统计,浙江省工业产值居前十位的行业有纺织、机械制造等,具体如表1所示。

3 软件在各大产业中的应用

基于同业竞争与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各大产业都在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以企业信息化为重点,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改造。据统计,80%以上的企业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80%的连续工艺过程实行计算机网络化控制;大中型企业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达到20%,重点骨干企业达到50%,100%的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电子商务发展特色明显,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互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优势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浙江省产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份,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各种硬件环境的搭建和软件的使用。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产值居前10位的行业中主要企业的软件使用情况,具体情况见表2所示。在表中,分别对管理软件和专业软件进行划分;考虑到不同行业的企业数量不同,调查过程中着重考虑总产值排名在前企业的软件使用情况。

通过统计发现,使用较为广泛的管理软件有:财务软件、ERP软件、考勤管理系统、OA办公软件、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生产管理软件、销售管理软件、进货管理软件、企业管理软件;而专业软件则根据行业的需要品种繁多。

4 依托产业发展,培养软件人才

浙江及长三角地区传统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非常巨大的应用需求和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给浙江的软件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使浙江的软件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自2000年以来,浙江省软件产业规模逐年增大,收入逐年提高,2008年软件产业的收入超过了300亿元。

在浙江,许多软件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行业软件上,因此浙江在行业软件上拥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行业应用类软件在全国领先。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不同层次的软件人才。因此具备相关行业专业知识的软件人才往往更受欢迎,而只具备计算机软件知识的人员往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行业实习后才能进入。

当前,在各高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里,与计算机技术无关的其他行业知识,如纺织、机械等浙江省优势产业的知识几乎没有。同时,“无缝连接”一直是各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所追求的境界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但真正能做到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如为某一确定的单位进行岗前培训或专门开设班级,但只有少数企业才有能力与教学单位进行合作,更多的单位是要到“人才市场”上去寻找自己所需的人才。所以在软件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加入我省优势产业的相关课程,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快地适应岗位的需要。

因此,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就要为更多的软件公司提供他们所急需的人才,让人才在市场上能找到更合适的买家;在软件业主要是对本省的各产业行业进行量身定制的大环境下,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自然就不能离开产业发展而只追求软件设计技术的掌握。

考虑到软件技术与其他行业在专业上的关联性不是很大,以及学生就业的可选性和行业的多样性,我们建议在软件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以选修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单项或多项选择。表3 就是根据浙江省的优势产业给出的相关选修课。

5 结论

在学习行业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着陆点,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接触、了解真实软件运行环境的过程。我们相信,既掌握软件设计技术又了解相关行业知识的人才,走出校门时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走上社会后能更快地回馈社会。

我们也希望,本论文能给各高校的软件人才培养提供积极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