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34: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本科学员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影响当前我国新建本科高校发展原因分析
政府方面引导模糊而又简单僵化。根据我国相关立法规定,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有权监督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并且负责制定对其评估办法。这一规定没有考虑大众化教育时代所出现的分层、分类教育的现实情况。这导致我国许多高校不能从实际出发,盲目追求实现表面的标准化建设,忽略自身优势和特色发展,从而导致高校教学模式化、无差异、无特色,最终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降低了人才竞争力。此外,我国希望通过政府财政支持,积极建设“985计划”与“211工程”等高水平大学。这使得为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许多院校盲目扩大规模,丰富学科门类,片面追求学校外部结构的高大上,忽略学校本身的内部建设和提高。而一些新建高校更是盲目追求高目标,致使专升本、本科由普通升重点、争硕士点博士点现象层出不穷。当前高校的运行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学校是一个整体,是由高校领导、教职员和学生组成的大家庭。生存和发展是所有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每一个校领导、教工和学生应当关注的大事。高校的定位不仅要反映出校领导高层的意志,也要体现教职工的想法,更主要的是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所以高校的定位应达成全校共识后,进而得到全校教职员工在心理上的高度认同,并将其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最终实现定位中的目标。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官本位和行政等级意识浓厚,对学术权力和民主管理的重视越来越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以人为本,平等自由的理念。没有教工的真正参与,高校定位仅仅是管理层的事情。具体制度出台后,缺乏教工的认可,从而造成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运行不畅,缺少向心力和凝聚力。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定位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传统文化为我国的进步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国人的思维和价值取向。如大同思想,在主张特色化高等教育的今天,仍强调同一的思维模式与单一的价值取向,不利于形成与其他高校不同的高校定位。再如,中国传统文化推崇道家闭关、佛教参禅,这些无一不采用自我反省的修养方式。现今的高等教育发展如果继续采取“自省”的方式,将因循守旧的思想贯穿其中,就不能及时关注外部环境需求的变化,必然使高校在竞争激烈时代遭淘汰。此外,西方文化比较重视科技文化的发展,而中国文化重视伦理,轻器物、轻技术,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职业有偏见。长期的偏见,使得高等教育人才分配不均,一些专业门庭若市,另一些专业却无人问津。
2本科院校投资学课程改革措施
因投资学本身的特殊性,在改革上应结合该学科的特点,进行以下方面的改革:
2.1教材选择应科学适当
在教材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该教材内容是否顺应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动态;其次,教材所涉及到的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兴趣方向;此外,在教材的难易程度上要由浅至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并有利于学生的自学;最后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内容必须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致,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要求.
2.2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使经济专业教学内容变更的频率较快,尤其是投资学科,其本身的性质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由“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开动自己的思维,在接受知识时由被动变为主动,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利用实训室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去搜索查询数据、资料,培养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加强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搭建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据统计,在美国有66%的院校开展了本科生科研项目,并设有专门的科研办公室,通过科研活动,可让学生从最初的学习者演变为开发者、探索者,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才能,增强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
2.3科学调整课程设置
课程的设置是专业学科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安排的比较密集,出现了大量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因此,有效调整课程设置,也是投资学科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应适当的删减一些不重要或重复的课程,这样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度把握重要的知识,从而达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2.4加强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投资学课程中,数据分析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课程内容.其中,模板的处理作为投资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本科院校常以学习知识理论为目的,忽略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很多学生连最基础的EXCEL数据处理分析都不会运用,对投资学的实践性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在投资学的课程中,可考虑开设一些与其相关的软件应用课程,不但可以使学生在软件操作上得心应手,更为今后投资学的学习做好有效铺垫.
2.5改进考试方式
首先,应构建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可通过课堂布置小论文的形式来锻炼学生在知识运用过程中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一小组自主选择一个科研项目进行研究,用科研结果进行这方面的成绩评定;最后便是闭卷考核.通过以上三方面考核的综合结果,来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从事本科教育的时间“新”,更应当是在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等方面有所创新,成为真正有别于老牌本科院校的“新型”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呈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社会需求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基础:这既是为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2)专业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特征:有别于传统普通本科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提法,而是“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3)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途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打破传统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而要走合作办教育之路,打破学校边界,专业边界,课程边界,课堂边界,教师隶属的边界等通过高校与业界的相互支持,多方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实现多赢格局。4)注重绩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特色:强调经营思想,依靠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以及合理使用来提高办学绩效,努力实现“两个充分”,即充分利用开拓外部社会资源;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潜力,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政策引导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动力:在国家对重点高校和高职高专发展已有明确指向的情况下,应该更加重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出台政策,引导推进,明确这类学校的地位与价值,构建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建多元参与的合作教育体制等。
2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对教育环境新常态认识不到位
从外部环境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产业升级换代、调结构优化重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都急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必将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和发展机遇,面对经济进入换档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新建本科院校必然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目标、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亮点工程等以提升办学的科学化水平,适应新形势,服务新常态。从学校内部管理看,现行的学生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机制跟不上学校升本的新形势,这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会遇到的发展瓶颈。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几所学校合校升本或原有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来,培养目标、生源质量、学生心理特征、学习内生动力、毕业去向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过去。这种差异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很多旧的管理办法已无法适应科学高效管理的新需求。新的管理制度、体制机制尚未完全跟进,虽然已从专科升格为本科,但管理理念和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原有水平层次,学生管理工作要么简单跟随与其他高校有同质化发展趋势缺乏特色,要么是对自身原有专科阶段学生管理方法手段的简单延伸,对于怎样改革和优化缺乏系统、科学、理性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缺乏对管理制度、机制和工作平台的统和、协调和联动。
2.2辅导员工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是主力军,通常是见子打子,抓具体工作多,推改革少、促发展少、提亮点少、创特色少,辅导员无心无力也无暇跳出事务性工作的束缚,抓不住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辅导员未能摆脱“110”“119”“保姆”的角色扮演,加之各校普遍人员配备不足且人员流动变动较大,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等综合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低效的重要原因。
2.3学生管理与教学科研同步联动不够
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基础,教学工作是中心,二者如何围绕育人目标相辅相成,相互搭台,需要建立科学和谐的互动关系,而不是两张皮各画各的圈,只有通过良好的互动联动机制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学生活动中融入学科知识,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才能更高效地达成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
2.4部分学校硬件配置尚不健全
不够人性化,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学习生活设施陈旧落后,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应的也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不破不立,有破才有立。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急需新的“立意”。
3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突破方向与创新思路
3.1对育人和管理理念的重新审视
3.1.1人学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从哲学层面对人进行了深层次思考,是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需要、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体系。它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社会性,必须注重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环境需求联系起来,将学生按社会需求培养成不同层次的人,而不是与社会脱节的大学生;必须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不仅要尊重人的本性,还要尊重人的需要;人要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去追求,为发展创造条件,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我们的工作才有根本性的意义。
3.1.2科学发展观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其中发展是第一要义,它要求我们要学习吸收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和模式,全面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要尽快填补上新建本科院校新旧制度衔接过渡不及时不到位的空白。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创造性活动也是一份“良心活”,要以维护大学生群体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统筹兼顾的理念都要求我们在管理方法、管理内容、建章立制、运行机制等各方面积极探索、整体推进,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合力,发挥1+1>2的效应。
3.1.3柔性管理理论及其运用
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基础上对管理对象施加教育影响的管理方式,具有情感性、亲和力和人文色彩,使被管理者容易达到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的目的。这要求我们在工作方式上循序渐进,建立互动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特别是针对学生表面服从心里不服且具有可塑性的特点,避开高大上的单纯说教,从他们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入手,切忌简单生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心灵沟通的方式来进行。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二者相结合能够帮助我们达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最佳效果。
3.1.4“因材施教”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是教育的普遍原则,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该理论的指导。作为管理者必须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这种个体差异。要允许并且指导大一新生结合自身特点、兴趣、爱好、特长、志向等综合考虑来设计自身的发展道路,确定不同的奋斗目标。应该鼓励并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量身定制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成长计划。比如有的同学对专业理论知识很感兴趣可引导其在学术研究上发展,考虑毕业后继续深造,有的同学喜欢操作,动手能力较强,可多带领参加竞赛活动,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更要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或就业或考研或自主创业,总之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能搞一刀切。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找到各自的“最近发展区”,扬长避短,尽快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初体验,或是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和进步,为后续发展提供动能支持。
3.2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突破口
学风建设是高校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的根本。建设优良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学风建设无疑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风建设有无成效对学生学业影响最直接最大,要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应把关注点放在加强学风建设这一环节上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新建本科院校多数由专科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学校整体学术水平较低,基础比较薄弱,学生整体水平也要低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加之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给学风建设带来了较大阻碍,加之有的专业老师只管上课下课走人,有的老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课堂纪律松散不闻不问,学校层面喊得多动得少,且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明显效果,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学习风气的形成和蔓延。表现为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贪睡懒觉,上课玩手机,成绩不理想补考现象严重,沉迷网络等。这样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人,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二级学院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选择、授课手段等全面推陈出新,课堂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重难点组织教学,以达到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企业满意为目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2)及早开展专业教育、指导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了解行业现状与前景,看到未来发展的巨大商机和美好愿景,提升学习动力。3)抓好教风建设,以教风促学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身作则把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带来的人格魅力、学术风采彰显出来,进而增强学生对教师个人和课堂的吸引力,教书与育人不能相互割裂。4)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平台。可组织开展专题读书分享会、把这里建成各类学习小组、创新创业团队聚会讨论问题之所、学术讲座的殿堂、文化名人、大师、各界精英、校友的出入之所,让此处不仅环境优雅舒适,更能让人找到精神和心灵的家园,以书为友,以书为武。目前图书馆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显然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5)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如增加评选“优良学风班”“学霸寝室”“学习之星”“自强之星”,树立典型,大力宣传,突显合作与竞争,设立各种学习单项奖,鼓励学生在学习、文体、科技等各方面发挥特长,取得优异成绩,设立学习进步奖,鼓励后进生学业进步,激发和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加强学业警示机制度。
3.3学生活动与教学科研工作的融合创新
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尽快探索建立一整套运转灵活而富有弹性、有利于潜能发挥和个性张扬的整体管理机制。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以教学质量为抓手,把学生活动作为育人的重要第二课堂和平台,把学生管理中的各项内容如日常管理、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课外活动要尽可能融入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管理、活动主题的策划设计、组织开展、效果评价、后续跟踪等环节与专业引导、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与反思等方面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融合机制,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能在学生活动中得到运用和实践,以验证巩固所学理论的科学性,同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以达到教学和学生活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应证的促进关系。具体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学生班级管理要服务于课堂教学,而不是为管理管理,要通过完善制度和优化学习评价体系,加强管理,创造有序高效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风气。2)学生活动要能促进教学与科研。学生活动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动员学生积极投入到与专业素养发展相关的活动中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并让学生快速成长进步,同时体现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强的培养特色。3)组织开展的学生活动要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活动应贯彻“一学院一精品,一专业一特色,一竞赛一平台”的发展思路,树立精品意识,提倡学生活动要有整体规划,活动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选择那些学生既感兴趣又能把学院的优势学科、前沿领域的科技知识和、基本技能、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活动来开展,打造亮点品牌,助推创新创业联动发展,比如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可指导学生组队参赛:机械器人设计大赛、无碳小车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通过参与甚至获奖能进一步扩大和增强本学科、本专业在高校中、行业内的影响力,开拓师生学术视野,还可进一步结合市场调查、专业课老师的指导申报专利产口和技术开拓市场,增强产、学、研的联动效应。
4结语
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是个系统工程,要使其上台阶、更高效、更实效需要尽快优化整合、在观念上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创新,以人为本、科学、联动、和谐、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将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整体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作者:李健怡 单位:成都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高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现状研究[J].知识经济,2015(24):178.
[4]魏圆圆.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理论依据浅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6):104-106.
[5]王立刚,李蓉.浅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5):113-115.
[6]陈钊,杨晶.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向的突破与创新:以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12):159-160.
[7]贺正宜.新升本科院校优良学风建设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159.
“技术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形态,主要是在本科教育层次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为期四年的学术和职业准备的教育。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必须紧紧围绕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变革传统教学中的观念、方式和手段,积极探索课程教学与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契合点,为培养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宽口径、厚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深化教学目的
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实质就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理论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良好岗位适应性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一种实施技术基本训练的教育。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其中创新能力更是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在完成课程本身的培养要求的同时,还必须树立只有创新教学才能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在教学目的上,不仅要以增加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为己任,更要针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深层目的,转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与失衡状态,促使二者的相互融合、渗透与协调发展。
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古人说:“诗无达话”,西方也有“一千个人里面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类似说法,就是鼓励人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技术本科院校的学生终日埋头于公式数据的演算或实践技能的操作中,其思维方式普遍具有科学严谨性,往往关注于答案的唯一和操作的准确,而忽视了发散性思考的训练,甚至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大学语文课程可以让他们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地去理解和体会文章,有利于改变已有的思维模式,拓展思维空间。经验表明,加强文学阅读、丰富情感,是提高想象力、改善思维习惯、促进科学创造的一个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以文学想象力激发技术创造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人才的创新是最直接、最有针对性的创新,而创新的关键点是想象力。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理智状态中认知事物多采取理性的逻辑的方式,但如拘泥于此,很容易陷于对人与事物关系认识的唯一性,而忽略了世界存在的多样性。文学与现实世界建立一种想象的、丰富而复杂的关系,在文学阅读过程中其想象和联想活动都极为活跃,心灵空间特别开阔,想象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激发。另外,大学语文中的写作训练也是一种高度的精神劳动和思维创造,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获得启发,从而为技术创造得以实现提供前提和基础。
二、调整教学内容
第一,注重教学拓展,向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开掘。“应用型本科不同于普通木科,也不是三年制高职高专的增容。它和普通本科相比,更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它和专科层次相比,强调一定的基础教育,强调一定的后续发展。”大学语文课在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仅是基础课,更应该是提高课。特别是在学生基础文化课程不多的情况下,大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在有限的课堂中,以文本为中心,由文字而文章,由文章而文学,由文学而文化,积极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偏向于理工科的技术应用型院校学生来说,在单调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大学语文不仅能让他们了解许多优秀的文学经典,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可缓解或替工科课程的枯燥和单一。更能通过语文课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在丰富语文知识、汲取文化精髓营养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鉴赏品味,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有利于他们在日后工作中走向管理岗位以致承担领导角色。
第二,针对职业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技术观。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一线科学技术人才的地方。在教育学生科学求“真”的同时,更应赋予科学技术教育以“美”和“善”的目的。大学语文教学应结合不同篇目的讲读,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技术观。首先,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道德观念,千百年来不知影响了多少志士仁人。通过对有关篇章的讲解,让学生明确理解自己所从事的学习、工作应如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人类进步服务;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执著的科学精神。爱因斯坦用“深挚的宗教感情”来形容他探究科学奥秘的虔诚态度和执著追求,而这样的科学精神对于日后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技术人才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再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现代科技分工越来越细,团队已成为普遍工作模式。可以借助大学语文《张中传后叙》中许远、张巡、南雾云合作抗敌的故事,在语文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感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对他们进行团队精神教育。此外,还可结合《大自然在反抗》这样的文章,介绍科技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会由于对生态的破坏给自然、环境、人类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让学生更加关注科学技术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语文技能的培养。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也应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对学生语文技能的培养训练。在专业技能方面,语文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在个人技能方面,则能够强化他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技能。而在公民技能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文字处理能力及对多元文化进行客观分析的能力。普通话训练、课堂讨论、课后随笔、阅读笔记、演讲比赛、社会调查、学期论文、读书活动、系列讲座,等等,都可作为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内容,丰富教学,落实课程的技能培养目标。
三、革新评价体系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课业任务较重。以一次考试的成败来论英雄,既给学生加重了课业负担,难以考出他们的真实水平,还往往冷却了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试题考试的方式,对学生平时的创造性表现也难以评价,对其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更是难以考察。因此,必须建立能够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开放式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新型考核评价体系。
大学语文考核应以学生为中心,以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语文能力为目的。课程考核采取闭卷考核、开卷考核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方式。理论部分采取闭卷方式,考试设计基于但又不局限于教学内容,适当关注当前语文研究问题。主要考查学习者理解与掌握大学语文的基本知识的程度,考查他们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实践部分采取开卷方式,考核形式以自主阅读、写作为主,只做统一要求,不出统一试题,不设固定答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把被动应试变成主动思考、辨析、创新和提高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及学习全过程,给予相应评价。在日常学中设置普通话练习、演讲、讨论、辩论等小环节,对积极参与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这样,采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平时与期末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学习与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让考核评价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评价体系,以此来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四、加强课程外延建设
为了使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在课程内部挖潜的同时,还要积极加强课程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等课程外延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许多国家标准、实验方法、实验规范都发生了变化,造成了实验教材原有的内容滞后于最新的企业生产。
1.2建筑材料实验课程教学缺乏独立性,学时少
建筑材料实验课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一部分,与理论教学相比,处于附属地位,缺乏独立性。实验课授课学时只是理论学时的1/3,实验只能对理论教学的某个概念、原理进行验证,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综合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只能实验结束后交一份实验报告,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3建筑材料实验课程师资薄弱,设备少
新建本科院校的新设专业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匮乏,学科梯队断层,职称不合理,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教师少。同时因为建筑材料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实验室建设面临设备少,设备不全的客观条件。以上客观条件也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建筑材料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建筑材料实验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我校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思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2.1修订新教学大纲,修订教学内容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修订新的教学大纲,根据大纲要求,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设计性实验是指老师给出实验目的及条件,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完成,综合性实验是设计课本多个知识点的整合,但不是知识点的简单叠加。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锻炼了学生对于理论教学知识点的分析运用能力,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及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2根据大纲要求,编写新的实验指导书
针对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相关知识日新月异,许多国家标准、实验方法、实验规范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实际情况,定期查看相关新标准、新规范、新方法,定期更新实验项目,定期更新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做到与现实企业生产的同步性。
2.3合理分配实验时间,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根据修定的培养方案,教学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需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时间来完成,显然当前的教学时间是不能满足的,故我们进行实验室开放。通过合理分配实验时间,实验室开放,保证了每一个同学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杜绝部分同学眼高手低,激发了广大同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了每一个同学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每一位同学的动手实践能力,每一个同学都通过实验产生了成就感,提高了理论课的学习效率。
2.4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新设专业师资薄弱,设备少的客观情况,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思路,一是去高水平院校聘请高水平的专家教授作为我们的兼职教授;二是与有建筑材料检测资质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通过合作,实现了双方的共赢,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能力,为企业的经营项目和从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企业选派技术骨干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参与科研,充实实践教学,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以企业承接的社会检测项目作为实践项目让学生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得学生了解了学习该门课程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
2.5改革建筑材料实验课的考核评价方式
原有实验教学的考核只要求完成一份实验报告,考核方式单一,存在互相抄袭实验数据,考核标准不一致等情况。为了配合建筑材料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依据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的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全面深层次地来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思考、设计、分析以及创新能力,尤其重视实验操作、思考、创新能力的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最终的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包含纪律卫生、考勤、预习、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等各个方面,综合各方面给出每个实验的成绩,综合每次实验得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分为操作和笔试两部分。
女子本科院校的特色学科建设,应立足地方,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结合本校传统和办学实际打造优势学科,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女子本科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女性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本地区提供智力支持等职能,因此必须以本地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建立并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特色优势学科,培育和发展自身的品牌,这也是学校进一步办出特色和提高知名度的有效途径。在学科设置上,女子本科院校应体现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掘利用地方特有的办学资源,立足于区域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1.2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高校在对学科建设进行投入时,如果采用平均投入、一碗水端平的做法,就容易造成各学科齐头并进、发展均相对缓慢的结果。目前,高校之间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学科研水平的竞争,也就是学科专业建设的竞争。女子本科院校必须突出重点,在优势、特色学科上有所侧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思想,凸显学科优势和特色,努力培育特色学科群,并以此带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
1.3准确定位,差异发展,凸显女校特色
女子本科院校要想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凸显自身优势,集中优势资源建设特色学科,采取错位竞争策略,实现差异化发展。差异化发展就是指学校在学科建设时,有与众不同的优势和特色,求异存同,关键是发掘异质和特质,并做大做强,引领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错位竞争就是在学科方向进一步细化和细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构建学科平台、学术研究等方面加强针对性,并在资源配置上有所侧重,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女子本科院校在学科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女校特色,只有在“女”字上做文章,才能在我国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特色学科建设首先要有科学的定位,女校的学科设置既要与男女混合院校的学科设置有所区别,女校与女校之间的学科设置也要有所不同,各具自身特色。
二、女子本科院校特色学科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2.1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各项工作的核心,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对于学科建设和发展而言是首要问题。一般来说,学科发展规划以大力发展重点学科、优先发展特色学科、适度发展一般学科为原则。高校应以校级重点学科为支撑,以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为龙头,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特色学科,并提高学科整体水平。我国现有女子本科院校设有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学前教育、社会工作、英语、音乐表演、旅游管理、会计学等20多个本科专业,涉及法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经济学、工学、艺术学、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这些女子本科院校紧紧围绕“女”字做文章,始终坚持以女性教育与女性文化研究为龙头,以促进女性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根本,弘扬先进的性别文化,在女性教育与文化、女性礼仪与家政、女性心理与健康等领域形成了突出的学科优势。
2.2加大学科带头人培育力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特色学科团队
师资队伍是支撑特色学科大厦的人才保证,进行特色学科建设必须依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女子本科院校今后应更加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构建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形成梯队的学科团队。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千方百计地引进和培养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注意避免教师“单兵作战”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尤其注重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以及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培训、进修和各类学术活动,引导青年教师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湖南女子学院、山东女子学院等新建女子本科院校近年来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加大了人才的内培外引力度,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教授、博士,特别是加大了女性学、家政学、现代礼仪和社会工作等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引进力度,这些特色学科的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不断完善,师资队伍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2.3凝练特色学科研究方向,打造女子高校学术特色
学科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新建女子本科院校在学科设置上,往往存在着各学科之间缺乏交叉关联性,力量被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所承担项目散而小,经费短缺,无后续研究,现有研究呈零敲碎打、散兵作战的状态,没有抱团合作精神的问题。因此,女子本科院校在特色学科的选取与组建时应充分考虑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关联性,努力将教师个人的分散的研究方向统一整合为学科研究方向,集中科研力量进行集体攻关,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同时,在整合学科研究方向时,应尽量体现女校特色,坚持以女性教育与女性文化研究为突破口,力争使科研成果也能充分体现女校特色。例如,湖南女子学院现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企业管理两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还有设计艺术学、旅游管理、社会学等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其中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东西方女性文学与文化以及性别文化的比较研究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中华女子学院在中国妇女发展研究、中国妇女人权研究、中国婚姻家庭法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科研成就。山东女子学院在性别平等理论研究、齐鲁文化与山东女性发展、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领域也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
2.4坚持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三结合,培养特色女性人才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建设,三者相辅相成,其中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建设是依托,课程建设是基础。女子本科院校坚持走“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三结合,培育和发展特色学科”的学科建设之路,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和遵循女性成才规律,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积极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以省级、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为龙头,开设了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学前教育、社会工作、英语、音乐表演、旅游管理、会计学等20多个本科专业。这些专业既适应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又充分体现了女校特色。同时,这些学校还根据女大学生的自身优势和身心特点,开设了女性经济学、女性心理学、女性与社会、女性与法律、现代礼仪、家庭生活科学、女子形体学、插花与茶道、手工编织、女性职业形象设计等一系列具有女性特色的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凸显女校特色,从而为培养出更多具有“四自”精神、创新意识和传统美德的高素质女性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论文必须使用规范的汉字A4纸打印,不得小于或大于此规格,字迹清晰。
2.论文一律在左侧装订。
论文装订顺序如下:
(1)论文封面:使用网络教育学院统一提供的封面,不得使用复印件,并将封面上的有关信息填写准确、完整、清晰;
(2)论文评定纸:使用由网络教育学院统一提供的评定纸;
(3)论文原创声明:论文原创声明的格式参见附件1,须打印后亲笔签名;
(4)内容摘要:内容摘要一般为300字。在内容摘要所在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关键词一般为3-5个;(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均为小四号宋体字,具体格式参见附件2)
(5)论文目录:要求使用三级目录;
(6)论文正文:论文正文格式要求参照本要求的第二部分;
(7)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参照本要求的第三部分。
3.页面设置:
(1)页边距:上下左右均应大于2cm;
(2)行间距:20磅(操作:格式 段落 行距 固定值 设置值20磅);
(3)字间距:加宽1磅(操作:格式 字体 间距 加宽 磅值1磅);
(4)页码居页面底端靠右排列。
二、正文格式要求
1.论文题目:用小二号黑体字居中打印;
2.正文以及标题采用小四号宋体字,注释采取小五号字;
3.标题序号:一级标题为“一”、“二”、“三”;二级标题为“(一)”、“(二)”、“(三)”;三级标题为“1”、“2”、“3”;四级标题为“(1)”、“(2)”、“(3)”。一级标题和三级标题后必须加顿号,二级标题和四级标题之后不许加顿号,即带括号的标题不许加顿号。
例:
一、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
(一)特殊的过错原则
1、医疗事故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
(1)我国现行立法概况
4.论文脚注:论文脚注一律采用word自动添加引注的格式,引注采用脚注方式,脚注位于每页底端,采取连续编号方式。(操作:插入引用 脚注尾注)
脚注格式(脚注格式部分内容引自梁慧星著:《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1-42页。略有改动。):
(1)论文类:
作者:“文章名称”,刊载出版物及版次,页码。
例:
苏号朋:“论信用权”,载《法律科学》1995年第2期,第12页。
尹田:“论动产善意取得的理论基础及相关问题”,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9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207页。
梁慧星:“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7月13日,第5版。
(2)著作类:
作者:《书名》,出版社及版次,页号。
例:
梁慧星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102页。
李双元、徐国建主编:《国际民商新秩序的理论构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3)网上作品类:
作者:“文章名”,具体网址,最后检索日期。
例:
李扬:“技术措施权及其反思”,载privatelaw.com.cn,2006年3月24日最后检索。 (4)法律法规类:
《法律法规名称》第x条第x款。(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91条。(即不可使用“第九十一条”)
(5)法律文书类:
法律文书号。
例:
浙江省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1)温经初字第481号民事判决书。
三、参考文献格式
1.参考文献为小四号宋体字。一般应将参考文献区分为期刊类、著作类、法律文书类。
2.具体格式:
(1)期刊类:
作者:“文章名称”,《期刊名称》,卷号或期数。
例:
苏号朋:“论信用权”,《法律科学》,1995年第2期。
(2)著作类:
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年月及版次。
例:
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
(3)法律文书类:
法律文书号。
例:
浙江省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1)温经初字第481号民事判决书。
四、其它事项
1.认真进行文字校对,论文错别字将直接影响论文得分。
2.正文所有小标题、各段段首必须空两格(即空出两个中文字符的位置),格式错误将直接影响论文得分。
3.论文所有标点必须采用中文标点(除外文文献外,一律不许使用英文标点);所有数字必须采用半角,禁止全角数字。误用标点符号和数字将直接影响论文得分。
4.注意论文的学术规范,杜绝抄袭。
附件1:
北京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一、毕业论文资料的组成、填写与装订
毕业论文包括:任务书、中外文摘要、说明书、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译文及原文影印件、封面等。
毕业论文按统一标准装订,装订顺序为:封面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论文说明书目录中外文摘要正文注释(尾注)参考文献译文及原件影印件其他辅助说明材料。
要求:毕业论文资料按要求认真填写,字迹要工整,页面要整洁,手写一律用蓝黑墨水笔或黑墨水笔填写,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填写。
二、毕业论文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1.标题简短、明确、有概括性,字数在35个汉字以内。
2.摘要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成果和结论,应能反映整个内容的精华。中外文摘要以200—300字为宜。
3.目录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即:一、(一)、1.),标题应层次清晰。目录中标题应与正文中标题一致。
4.绪论应说明本课题的意义、目的、研究范围及要求,达到的技术参数,简述本课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5.正文概念清晰,分析严谨,立论正确,能反映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
6.结论应明确、精练、完整、准确。
7. 注释论文中引文出处说明及有关注释一律采用尾注的方式。标号使用上标格式“①、②、③??”,例如:“渺渺兮予怀①”。引文出处表达格式应规范书写,注明页码为“页**”或“**页”,字体为小四号、仿宋体。例如:
①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页**.
8.参考文献与附录参考文献为小四号、仿宋体,其书写格式如下:
[顺序号]作者姓名.文献名称[文献标识码].出版地:出版社,年.月.期刊号.
例如:
[1]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王富仁.如何看待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9.
9.谢辞
谢辞应以简短的文字对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已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其中“谢辞”两字为小二号宋体、加粗、居中,谢辞内容字体为小四号、宋体,首行缩进两个字体,行距为1.5倍,谢辞另起一页。
三、毕业论文的书写格式要求
1.一律采用计算机排版、A4纸张打印。页边距分别为:上2.5厘米,下2.5厘米,左订口3厘米,右翻口2厘米。
2.毕业论文封面、任务书、说明书,由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印制与发放。毕业论文封面在人文学院网站下载。(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下载中心—人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3.目录:“目录”两字为小二号宋体、加粗、居中。下空两行为章、节、小节及其开始页码,字
体为小四号、宋体。
例如:
目录
一、对某某概念的阐释...... ........... 1
(一)理论.............. 2
1.概念.......... ... 3
4.论文正文部分
题目:字体为小二号、黑体、居中;“人文学院**专业2008届王红”一行字体采用小三号黑体、居中。
例如:
论某某作品的接受历程
人文学院**专业2010届王红
(空一行)
摘要(中文):“摘要”两字为小四号、仿宋体、加粗,摘要内容字体为小四号、仿宋体,首行缩进二个字。
(空一行)
关键词:关键词以3—5个为宜。“关键词”两字为小四号、仿宋体、加粗,其后关键词字体为小四号、仿宋体,各关键词之间空两个字,最后一个关键词后面无标点符号。
(空两行)
Abstract(英文摘要):“Abstract”字体用Time New Roman正体、小四号、加粗;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相同,字体采用Time New Roman正体、小四号,专有名词转写为汉语拼音者应采用斜体。如:Lu Xun
例如:The reverberation, comments, arguments and research toward Lu Xun's works lasted for half of a century.
(空一行)
Key words(关键词):????小四号
(下空两行为正文内容)
论文正文内容字体为小四号、宋体,首行缩进两个字体,行距为1.5倍。其中一级标题及其内容为三号、宋体、加黑;二级标题及其内容为小三号、宋体、加黑;三级标题及其内容为四号、宋体、加黑。页码格式为“1”、“2”、“3”等,居中设置。
5.标题层次
正文章节编号方法如下:
第一级为:一、二、三、??,如在标题前书写则加顿号,如:“一、”。
第二级为:(一)、(二)、(三)??,此序号后不加标点符号,如:“(一)”。
(一)实践教学目标模糊且体系不完善
在财务管理专业上,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目标没有有机统一,前后衔接与课程设置体系没有厘清,如表现为理论课程设置泛而不精、精而不专,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目标设置空洞而实施无针对性。由此带来的结果为:一是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衔接不连贯,原因是过多地追求所谓技能(尤其是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而忽视理论课程对实践教学的基础性作用;二是理论课程内容学习之后一方面是没有及时开设相应实践课程来提升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是理论课程内容弱化(或随意增减)给实践教学带来操作困难。
(二)会计专业色彩明显
纵观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占据主要比重,主要围绕手工会计操作、ERP技能、会计电算化、ERP沙盘、综合会计模拟实训等课程为主,少部分将财务管理综合实训等专业实践课程列于其中。这也是为什么应用型本科院校较少同时开设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原因,这其中主要来自两个专业开设课程几乎相同只是时间分布不完全一致,以致缺乏各自的专业特色。
尽管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都是以资金作为反映客体,但是会计更多的是从量上来反映与监督,以实务中资金运动为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而财务管理是从质上对资金进行管理,进行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并通过一系列管理环节对资金进行综合管理的过程。
因此,会计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是为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不是全部。
(三)实践教学师资水平低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师资水平。财务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专业,不仅需要学习者学习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来提高实践技能。作为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丰富的财务经验,而现有的情况是,该专业师资主要来源于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的高校毕业学生,这就使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偏重理论教学。与此同时,受制度和管理方面的制约,教师缺乏与市场用人单位充分深入的交流,使得实践教学依然是以理论为主,辅以一些高度理想化的案例,而缺少一些仿真的实践教学。
(四)校内外实践基地形式大于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践基地主要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实现,通过双赢合作达成。一是学校为市场用人单位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理论上的解决方案或为其职工提供培训服务;二是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财务管理业务环境,为锻炼学生的财务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等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沟通等职业素养提供实战场所。上述中,前者往往容易实现,但后者由于涉及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用人单位常以财务重大决策或盈利、税收情况等关乎商业机密为由,使得参与实践的学生仅仅停留在了解财务部门机构设置和生产业务流程等参观的层面,而真正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和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机会则较少。
二、完善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为改变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不仅要从学校定位上转型为技术技能应用型,而且要采用实现培养目标明确且具有专业特色、实践教学课程与职业标准及实践教学过程与实务财务业务工作过程双对接、联合培养具有财务职业角色的现代学徒制等实践教学措施。
(一)培养目标明确且具有专业特色
针对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模糊和实践教学中专业特色不明确的问题,应做到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上定位以财务职业角色为主线设置教学课程。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此,该专业设置过程中一方面要以就业为导向,另一方面要与市场中产业需求充分对接。同时,通过市场来充分检验高校培养出的财务人才培养质量,以达到市场和高校的联动效应。
2.实践教学目标以财务职业角色为主线设置教学课程要改变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带有明显传统会计专业色彩的现状,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自身专业特色,以财务职业角色为主线,设置涉及在实务财务工作中如何组织财务活动、怎么协调财务关系、怎样高效完成每个管理环节等日常管理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实践教学体系始终要围绕其目标来开展,做到“宽口径、厚基础、够用”等会计知识实践教学为前提并服务于后续财务管理涉及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管理环节等具有财务职业角色的实践教学内容。
(二)实践教学课程与职业标准、实践教学过程与实务财务业务工作过程双对接
技术技能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除了要满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外,还应达到实践教学课程与职业标准、实践教学过程与实务财务业务工作过程双对接。
1.实践教学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
根据市场对财务人才职业标准调查,财务人才在从事财务工作时必须获得从业资格甚至中级会计师资格、具有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管理环节中财务分析能力、熟练操作财务软件等职业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是通过实践课程教学来实现,如从业资格需要进行电算化教学、财务软件需要综合理解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基础上在实践教学中学习熟练操作具体财务软件(如财务综合管理软件)、各种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及管理环节需要综合仿真模拟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实务业务操作能力。
2.实践教学过程与实务财务业务工作过程对接
实务财务业务过程通常包括出纳、资金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核算、财务报表流程、财务分析、财务战略制定与分析等主要内容。每个实务财务业务工作内容具体到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是项目或模块。例如,成本核算可以作为一个项目来进行实践教学,从起初设定成本核算目标任务开始,可采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理解项目在实务中具体目标如何实施、控制与反馈;财务分析以模块形式通过以实务中企业财务报告为主分析其财务各项指标得出如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潜力等,以综合评价企业财务情况。
(三)联合培养具有财务职业角色的现代学徒制
师资水平低与校内外实践基地形式大于内容已经成为制约转型为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为此,高校应该和市场用人单位联合培养具有财务职业角色的现代学徒制,具体可供选择的方式有两种。
1.“教学做一体化”方式
参考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方式具体采取过程为:通过外派教师挂职锻炼或者引进用人单位财务专业经理两条途径进入校内实践课堂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达到将实务财务业务搬进学校。
第一种途径:将师傅(即校内实践教师)外派至用人单位采取挂职锻炼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一段时间教师挂职锻炼后,学校与用人单位对挂职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教师才能进入校内实践课程教学,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校内实践课程教学。
第二种途径:通过将用人单位财务专业经理引入课堂进行实践课程教学,将实务业务展现并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达到学徒制教学模式。
2.“学中做,做中学”方式
“学中做,做中学”方式指的是,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的同时在校内建立用人单位财务工作室(或办公处)。在具体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时,将课堂放入校内用人单位工作室进行,通过校内理论教师和用人单位财务专业经理“双导师制”培养学徒方式,将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时进行,以达到“学中做,做中学”效果,最终形成理论和实践统一以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和实现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
(二)立体化原则金融行业分布主要是银行业、基金和证券业、保险业,因此在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训教学内容时,可以分为银行实训模块、证券实训模块和保险实训模块。对于每一个模块的设计可以将相关的课程整合起来,做到“能力分层,课程分群”,构建一套以产业金融为特色的,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训内容体系,促进各个实训环节的对接和协作,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该体系融合“一个理念”(创新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并重)“、二个训练阶段”(课程实验和课程群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校外实践)、“三个能力提升”(业务操作能力、金融分析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四个设计维度”(认知与操作、分析与判断、风险与检测、协调与管控)“、五个保障措施”(设计开发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立专责实践教学指导队伍、以实践化的理念指导教学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的构建原则(如图1所示)。
二、金融学专业立体化实训内容体系的具体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