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2-04-23 13:25: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说课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说课设计

篇1

说课是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研究,表述具体课题的活动教学设计及其设计依据。通俗地讲就是本课题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这么教。说课以说为主,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分析和说明,是一种口头叙述为主的教学内容分析,本文以渗透检测课程中的“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方法”为例,从教材、学情、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以此与广大同仁交流探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介绍。教材选用辽宁省特种设计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编著的、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渗透检测》教材,突出体现应知应会理论、工艺与实际工作关系等方面内容,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普及,又密切联系实际,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满足学生、教学、社会的需要,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2.教学内容。授课内容是第七章第三节“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方法”,本节内容涵盖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方法的优点及缺点,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的操作过程等,结合无损检测技能鉴定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方法的操作,了解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方法的优点及缺点。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IIC-d法对试件进行渗透检测。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理念。

4.重点难点。依据所选教材并结合无损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IIC-d法,难点是多余渗透剂的去除方法及显像剂的施加方法。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职3+2检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他们已经学习了无损检测概论、特种设备基础知识、金属材料学等相关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高职院学生特点比较鲜明,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习基础较差、推理及计算分析能力较弱,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但相比于理论学习,他们更热衷于动手实践操作。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授,根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对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方法的新知识有初步的印象和基本了解。

2.启发法。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方法的典型特点就是,在去除多余渗透剂的方法上选择使用溶剂去除,对照之前学过的水洗型渗透检测方法、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方法,提出溶剂去除型检测方法有什么优点及缺点。通过启发,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推导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给出几种渗透剂,如去除剂、显像剂,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绕被检工件特点分析讨论选择哪种检测方法。

4.演示法。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的难点是,将多余渗透剂的去除及显像剂的施加。通过教师的实操演示,解读本节课的难点,采用讲练结合,让学生边学边练,手脑并用,就能既快又好地掌握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方法。

5.情境教学法。模拟考证环境,完成技能鉴定的实操考核。这种基于实际工作过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的考证情境,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达到学做合一的目的,为学生日后顺利通过考证打下基础。

四、学习方法

1.主动学习。学生充分利用微课、网络资源和自习室。进行独立思考和搜集资料,预习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的操作方法、使用范围及技能标准要求。

2.反馈练习。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习题,检验并强化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的理论知识;通过实操实践IIC-d法实现教学实践一体化,最终完成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对照PPT共同回顾水洗型渗透检测方法、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方法的操作过程,为本节课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的学习建立学习框架,构建学生的形象思维。

2.导入新课。视频演示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方法操作过程,学生对照之前学过的水洗型渗透检测方法、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方法,分析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导入本次课内容。

3.讲授新课。(1)分析优缺点。评价学生讨论的结果,板书设计提炼出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方法的优缺点。(2)操作过程。结合视频演示讲解,强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了突破本次课的难点,由教师实际演示IIC-d法的操作过程,讲练结合,使实操更加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便于记忆。(3)强化重点。创设实训考核情境,检验学生对本次课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既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5.课堂反馈。共同回答问题并给予评讲。

篇2

关键词:音乐说课设计;《黄水谣》;三“P”教学模式

Abstract:The song“song of Yellow River”as an example,expound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music comprehensive course teaching from five aspects.From the three“P”in English teaching mode of teaching to design the teaching process.

Key words:Music lesson design“song of Yellow River”three“P”teaching model

说课,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高度结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八至十二分钟)向听众阐明一节音乐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通过说课能直观地反映出一名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素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方面,并且说课不受时间环境空间限制。因此,不论在各学校的教师招聘中,或是教师专业比赛中说课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环节。本文旨在探究音乐说课的各个环节,通过借鉴英语教学中的三P模式使说课过程结构清晰,内容紧凑,环环相扣。本节课设计五个环节,其中对教学过程的阐述是音乐课说课的核心环节。

第一环节: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

一、开场白——在开场白中提炼说课过程

为了使听众对你的所说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概括性的了解,你需要在自我介绍的环节里提炼你的说课过程。设计如下:

尊敬的各位老师,我是**来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黄水谣》。我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说本课:一是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二是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三是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采用;四是对教学过程的阐述;五总结。

二、说教材、说学情——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语言简洁、准确

《黄水谣》是有是**教材第*册的一首独唱作品,选自谢星海的《黄水谣》第四乐章,歌曲为a b a’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情绪富于戏剧性可以概括为美好——悲惨——凄惨。从学情上看,学生第四单元《保卫黄河》中已接触和了解《黄河大合唱》的相关知识,但对《黄水谣》尚不熟悉。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二环节: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一、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准确,教学重难点清晰、教学方法科学新颖。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可以准确把握《黄水谣》的首准节奏,理解歌曲内涵。

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过理解歌曲内涵前提下,驾驭歌曲情绪,生动的表现歌曲。

在情感目标方面:通过教学再现中华民族曾经的血雨胜风,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团结努力。

二、说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确定重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黄河谣》的音准、节奏。因为旋律与节奏是音乐存在的两大基本要素。难点便是:对歌曲情绪的驾驭和表现。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演唱过程更是情感表达的过程,但这一过程通常因人而异,因此把贴近作曲家的意图,更生动地表达歌曲情绪作为难点。

第三环节:是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采用

为了实践教学目标,强化重难点,我主要来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展示法。以此激发学生感性认识,进入歌曲情境。

2、讲解示范法。教师直观清晰向学生传达知识。

3、学生互学法与游戏练习法。前者是让一部分学生在第四环节扮演指挥家,歌唱家、舞蹈家、音乐教师等角色,实现学生互学;后者用“开火车”游戏使第三环节“跟琴填词”中,原本枯燥的学习新知过程更加紧张生动。

准备的教具有:多媒体、钢琴。

第四环节:是对教学过程的阐述

教学过程是说课的核心环节。用实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贯穿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借鉴使用了教学中的PPP模式,即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

一、presentation呈现

本阶段旨在唤起学生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头脑中呈现原有有关本科主题的知识体系,情绪上进入教学氛围。

导入环节:观赏抗战图片及大合唱《保卫黄河》视频,通过提问“你对《黄河大合唱》的了解?”引出冼星海及《黄河大合唱》,简介冼星海生平及《黄河大合唱》乐章。引出本节课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乐章《黄水谣》。此阶段课堂时间约为五分钟,

二、practice练习

本阶段旨在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歌曲结构,旋律,情绪、演唱等知识和技能。强化重难点,做到新旧知识的融合和统一。

新授环节:

1、范唱。带着“歌曲有几段”的问题,听教师范唱。

2、配乐朗诵。带着“分别用两个形容词表达三段的情绪”的思考朗诵歌词。

3、识谱。教学实践证明,个体识谱音准节奏的偏差放在集体演唱中会有很好的改善。因此在此阶段主要采用集体视唱教学。

4、跟琴填词,此阶段是准确把握歌曲音准节奏的关键。此阶段我采用“开火车”游戏法,即一组一句接龙,活跃课堂气氛,并且容易发现学生演唱的不足之处。

5、巩固重难点。在游戏接龙中巩固教学重点、强化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通过游戏法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比简单的弹唱更容易让学生把握。

三、production产品

这一阶段是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和自由运用,形象的说,就是使所学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产品。我是这样设计的:

1、创作。在教师是引导下,分两到三组演唱《黄水谣》。可选择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指挥朗诵,独唱,齐唱,即兴舞蹈等。试一试、赛一赛。

2、颁奖。设立“最佳创意奖”“最佳演唱奖”“最佳表演奖”。力争让勇于参与的同学都能得到相应的奖励。我用的奖品便是一张卡片制作的荣誉证书。

此环节号召学生加入创作表演的队伍,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主体性”教学,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此阶段约需10分钟。

第五环节:总结

将整节课进行艺术或情感上的升华。最后我将作以下总结: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歌词中的妻离子散、扶老携幼、四处逃亡的一片凄凉景象不只出现在战争时期,近年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2013年的雅安地震,各种灾难使成千上万的同胞失去家园。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人祸后者是天灾。面对这些困境,同胞们怀着必胜的信心顽强战斗,一次次从废墟中站起,因为我们的民族百折不挠,我们的人民自强不息!(作者单位: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9-1

篇3

“认识圆”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不论内容本身的一些名称,还是研究图形有关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第一课时先安排“认识圆”,通过教学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及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归纳一系列方法促进对所学知识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使用圆规画圆;理解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难点:用圆规正确画圆。

这一节课所需要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圆柱形物体、大小不一的圆形纸片、圆规、直尺、剪刀。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画图、折纸、量度一系列动手操作的活动,通过观察发现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完成课堂教学。

(2)《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根据这一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完成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一节课的开始,我就出示一段“动物运动会”汽车比赛的动画片,让学生观察、猜想:它们谁会赢呢?并让学生说说怎么猜的。学生回答后我就播放了动画片,紧接着我提出了“为什么小灰兔的小汽车跑得又稳又快呢?究竟圆有什么基本特征呢?又是怎么画的?

(抓住小学生喜欢动画片的心理,一开始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复习了旧的知识。再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然后设计悬念自然过渡到新知)

2.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组织画圆活动“下面我们开始一个‘闭眼画圆’的活动,要求闭上眼睛,借助桌面的圆柱物体,绕着底部画一个圆,能不能?”活动一开始我就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我表扬了画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并展示了这些作品,让学生充满了自信。接着我又让学生把圆剪下来。(新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的学生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我依据这个理念,设计了‘闭眼画圆’的活动,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感知:圆是一个曲线平面图形,更好地理解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又集中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为下面学习做好了铺垫)

接着开展折、量、填、说活动

①把剪下来的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问题?”从而引出了圆心的概念,接着让学生归纳出半径、直径的概念,并让学生把各个名称在圆纸上画下来。

②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以下表格和问题,并对每个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要求:1个同学量度,1个同学观察,1个同学记录,1个同学汇报。

(数据允许误差到0.1)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回答得又快又对?

A.在同一个(或相等)圆内,有( )条半径,有( )条直径。

B.在同一个(或相等)圆内,所有的半径都( ),所有的直径都( )。

C.在同一个(或相等)圆内,直径等于半径的( )。

在学生完成折、量、填、说这些活动后,我让学生对自己、对同学进行了客观评价。

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互帮互学,自主地探索新知、揭示规律。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是高涨,我只是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走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启发以及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出示了“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俗语。你听说过“无规矩不成方圆吗?”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理解呀?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理解,最后我出示了正确的意义,鼓励学生:古代人都能用圆规画圆,你们能不能?

(设计意图:语文课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特色,应用到数学课教学,很能刺激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特征,从而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学生回答后,我就介绍了圆规并提出了“怎么才能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出一个圆呢?”

我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随意画一个圆,学生纷纷动手画圆,这时检查就发现:有的画得比较大,有的比较小,有的画不圆,有的通过转动练习本在画圆、还有的画出了练习本外面等等不规范的操作。我列举了刚才的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出用圆规画圆的要诀:

A.定点(就是确定圆心的位置)

B.定长(就是半径的距离,也就是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

C.旋转一周

最后再要求学生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方式,经历尝试――领会――掌握――体验成功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要求)

为了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开阔思维,我设计了以下题目:

(1) 基础性练习

①判断

A.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是直径。( )

B.两条半径相连就是直径。( )

C.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②填表

(2)发散性练习

想一想,看一看。你想到了什么?

四、说板书设计

定点

篇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62

Abstract Presentation of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eachers. Tablet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solid dosage forms in pharmaceutics.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ation of teaching design of the “tablet” chapter was carried out.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method, study method, teaching process and blackboard design we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Thus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was increased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was improved.

Key words presentation of teaching; Pharmaceutics; teaching ability

说课是教师以教育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所讲课题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述该课题教学的具体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①通过说课可以引导教师思考“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理清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对“药剂学”课程片剂章节进行了说课设计,具体如下所述。

1 说教材

1.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药剂学主要介绍药物剂型的概念,各种剂型的特点,基本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标准等内容,为学生从事药物制剂的理论研究、生产及管理等打下基础。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沈阳药科大学崔福德教授主编的《药剂学》第7版。本教材涵盖面广,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注重结合最新研究成果。②根据大纲要求,药剂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片剂的学习,它是现代药物制剂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制剂之一。

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普通剂型与制备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看,它详述了各有关单元操作,并安排了许多处方实例,其实践性很强。片剂(药片)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熟识的,它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1.2 教学目标

本课是制药工程本科的专业必修课,本次课旨在使学生达到的知识目标:掌握片剂的概念、分类、特点和质量要求,常用辅料的分类、特点和应用;掌握湿法制粒压片工艺,单冲压片机的装卸和使用;熟悉其它压片法的一般工艺过程,片剂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了解制粒的常用设备和片剂的包装。

能力目标:能制备片剂,能分析压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能正确操作压片机,对片剂进行质量检查;具有分析典型处方的能力。

思想目标: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于社会。

2 说教法

药剂学的研究与人类的生命息息相关,片剂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在教法的安排上:采用“化繁为简,突出重点;培养能力,注重应用;激发学习兴趣,提倡课外学习”的教学设计思想。将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并在课后与学生交流反馈。

课堂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导,辅以白板或黑板,将授课内容以声音、图像、动画结合在一起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对本课的知识有更深入和更具体的了解,从而真正参与到教学之中去。

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节的内容,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逐步引深法:按“散剂―颗粒剂―片剂”思路,导入新课。前期教学已经讲授了固体制剂中散剂、颗粒剂,这些剂型制备过程的前处理经历相同的单元操作。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从固体制剂的制备工艺流程引出片剂,讲授其概念、发展、启发学生结合平时生活说出片剂的优缺点,由此展开教学过程。

(2)视觉画图法:讲解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运用板书、幻灯片、动画等直观教具,让学生视听结合,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还能增加学习兴趣。例如片剂制备必不可少的步骤――压片,可结合图片讲解、flash演示单冲压片机,课外观看录像学习、实验及GMP仿真实训加以强化。

(3)对比法:在讲授片剂各类常用辅料的应用情况时,可利用表格进行归纳、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可开展课堂讨论,拓展教材内容,对知识点进行关联。如:比较崩解剂三种加入方法(外加法、内加法、内外加法)的崩解速度及溶出速度。

3 说学法

药剂学的研究涉及到许多相关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技术科学。本课在制药工程专业第六学期开设,学生已学习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化学等主干课程,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但这些主干课程主要为化学化工类基础课程,学生缺乏制剂相关课程学习经历。本课程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具有较浓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宜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结合实际加以引导,深入浅出以利于学生接受。

为更好地落实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体地位,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中,引导他们通过启发式提问、讨论参与、直观的观察以及实验实践这些方法进行学习,帮助他们展开思维,形成技能,从而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当然,任何一节好课都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具的参与,因此鉴于以上各种情况,结合学生特点,以及多媒体科教具有直观形象、视听冲击力大和信息承载力强的特色,针对教学中活动的设置,制作多媒体课件作为本课最主要的教学用具。

4 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过程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讨论)巩固复习(分析)布置作业,如图1所示,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查阅药典、处方分析等相结合,具体环节分配如下:

5 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本课采用纲目式板书设计。授课开始时先在黑板上写出本课课题,过程中逐步完善纲目,整体布局如图2所示。在讲授新课结束时的小结环节,投影片上循序渐进放映板书设计,进行总结回顾。

6 结语

本次课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固体制剂共有单元操作)衔接新知识,将两者有机结合导入新课,运用课堂讨论、视频动画、处方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5

《数蛤蟆》是广西版小学音乐第三册第一单元“各族童谣”中的一首四川游戏歌。通过对歌曲的学习,让学生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2.教学目标:

1)通过歌唱让学生感受四川民歌的风格特点。

2)能声情并茂地进行歌唱表演。

3)学会改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3.重难点:

重点:体验四川民歌的风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准确演唱歌曲中的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

二、媒体应用分析

我借助多媒体将有关材料进行编辑、合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给音乐课注入了活力,改变了教师生硬传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进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音乐新课标中提出“以审美为核心、重视情感体验的基本理念”,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手段创设情境,以情境教学法为主,韵律节奏法、听唱法、音乐游戏法为辅。

2.学法: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信息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用对口令的形式考学生的乘法口诀。(课前激发兴趣、活跃思维,为本课的数蛤蟆作铺垫。)

(二)新课教学

1.激趣导入。(1)猜谜语。(2)观察、了解蛤蟆的特点。(借助多媒体呈现谜底——蛤蟆的动画视频,让学生非常直观地观察并认识蛤蟆。)

2.歌曲范唱。我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制作生动、形象的歌曲动画并创设情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在初次感受歌曲时就能很好地感受蛤蟆活蹦乱跳、小朋友数蛤蟆时机智灵敏的形象,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

3.学习歌谱、歌词。(1)大屏幕投影歌片,教师范唱曲谱,请学生找出自己觉得难唱的地方,让学生自主地学习。(2)理解、唱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借助多媒体制作“附点小精灵”的声音,介绍附点的含义及作用,以及让学生模仿多媒体播放的步枪的声音节奏,再用对比法、韵律节奏法唱准有关乐句。利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枯燥的乐理知识简单化、趣味化,学生感觉亲切而生动,乐于去学习。(3)大屏幕投影歌词,教师用四川话范读歌词,学生感受节拍、找出歌词的特别之处。(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不用一直捧着课本,能脱离课本自由地打节拍,给予学生活动与感受的广阔空间。)

4.学唱歌曲。传统的教唱歌曲无非是跟录音带唱或一句一句跟教师唱,学生学得非常被动、机械,也很乏味,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厌恶的情绪。因此,我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制作生动形象的歌曲动画,通过媒体播放歌曲动画,让学生用听唱法轻声练唱,学生学得非常轻松,更利于激感。

5.集体随着多媒体播放的动画歌曲,分蛤蟆、小朋友的角色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综合性艺术的表演能力。

(三)数数接龙游戏

(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为了丰富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反应和表现能力,设计了数数接龙游戏环节。)

考考学生:两只、三只、或更多只蛤蟆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各小组讨论后由组长带领用小组接龙的形式进行表演唱,然后进行民主评价。(因为学生的学习都存在个体差异,为此,利用多媒体出示情境画面,能较好地提高一些学困生数数的效果。)

(四)创编歌词

根据新课标中“鼓励音乐创造”的基本理念,教师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为他们营造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可以让学生个人、小组合作,根据自己喜爱的动物改编歌曲,并且借助媒体播放歌曲伴奏及动物的动画素材,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五)思想升华

意图:通过畅谈感受以及收获,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然后,让学生跟着动画歌曲进行集体歌表演,尽情地歌舞,享受音乐的乐趣,将课堂推向,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体现整合。

篇6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的概念,功的要素,功的计算公式,并能理解正负功的意义,会求多个力做的功。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了解物理学常用的,通过特殊性得出普遍性的研究方法,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前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可采用讲授法、点拨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课是概念教学课,分析、推理成分居多,所以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可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新课引入

由一段视频引出功的概念,然后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图片中都有什么形式的能量发生变化,再通过对三幅图片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力的作用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从教学心理角度来看,这种讲法有助于消除学生因学习新课带来的懈怠感。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谈到做功就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对什么物体做功?在什么过程做功?

环节2.讲解功的计算公式

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的知识提出问题,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力做功应如何计算?这样设问可以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分析、推理,得出W=Flcosα.教材上的处理方法是分解力。在教学中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介绍另一种方法,即把位移l分解,同样可以得出W=Flcosα,不要小看这短短一笔,它能更好地开阔学生思路。在公式中,F—力的大小,l—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夹角。由于公式中都是数值的乘积,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功的计算公式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恒力做功,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简单介绍。在讨论公式时,可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cosα可能取的值,让学生自己总结力对物体做功的三种形式。教师应注意分析正负功的意义,并让学生理解透彻,这样做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环节3.多个力做功的求法

通过对教材例题的分析讲解,介绍功的求解方法,借机为学生复习一下合力的求法。

环节4.本章小结

最后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记忆的深度。

环节5.习题设计和作业布置

物理学科讲究学以致用,所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有适当难度的习题,让学生分析解决。然后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果。

篇7

说课是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是重点考察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说课是新兴的教研形式,是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人员进述对某节课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辨,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教研活动。近日,参加甘肃省卫生职业教育年会中举办的基础课说课比赛,收获颇多,现将执教的《病理学》中“水肿”一节的说课设计与同仁探讨。

说教学内容

说教材:主要反映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本课程选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杨红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教材。经部分章节内容的筛选与调整很适合于3年制护理大专学生使用。

说内容:“水肿”属于教材中病理生理学中的内容,与前节课的“脱水”同属于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疾病中的共同规律,掌握水肿的本质,为日后在临床针对水肿患者所采取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通过教材分析,依据教学大纲,结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三年制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等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水肿的概念、机制及常见水肿的特点;熟悉原因和分类;了解特点、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护理措施。②能力目标: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解释针对水肿患者所采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的机制。③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患者的病痛所在,从而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

说重、难点: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通过对学生学情的分析,确立了重点为概念、机制;难点是机制。处理重点和难点的关键是:强化重点、转化难点。在强化重点上,首先在课件上加以标注,引起学生关注;其次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最后通过动画、图片、箭头示意等方法强化学习。通过复习相关的生理学知识转化难点,使学生明白血管内外、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就会导致机体水肿,真正知道水的来源,达到了教学目标。

说授课对象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学情分析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了水、电解质代谢的生理、生化基础知识;另外,通过相关章节-“脱水”的学习,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难。但遗忘是难以避免,所以课前复习很关键。

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这是各科教学必须遵守的一个通用原则。处理好“有法”、“无法”和“得法”的关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本节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

案例引导: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前引入一个典型病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教师围绕案例讲解,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课程结束时,再次回到该病例上,同时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已的观点,进行讨论及论证,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媒体演示: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动画,让学生理解水肿的部位、水肿的发生机制。尤其是水肿发生机制的视频动画直观、生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更有助于理解。

问题切入:通过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讲解水肿的概念前,启发学生思考平时生活中所见到的水肿是什么样的表现,肿到了哪里,从而引入水肿概念,明白水肿的部位。在讲解水肿的发病机制前,提出社会广泛关注的奶粉引起的“大头娃娃”的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如何用水肿机制解释,激发学生兴趣,层层深入讲解剖析,达到教学目标。

归纳比较:有比较的学习才能明了学习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比“水肿”与“脱水”,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对比“水肿”组织与正常组织,让学生明白“肿”的部位;通过对比“漏出液”与“渗出液”,让学生明白水肿液的性质及原因;通过对比常见的四种类型水肿的首现部位,强化学生对该水肿机制的理解。

课后反馈:课堂反馈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和试金石。通过提问和讨论时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矫正。

说学习方法

教法的效果如何,最终体现在学法的效果上。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要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掌握学法。

课前预习:初步熟悉课程内容,找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写出预习笔记。

课堂学习:课堂上要精神饱满,注意听讲,积极配合老师;认真做好听课笔记;认真思考重点、难点,解决疑点。

课后复习:课后及时与水肿相关的内容如炎症、肝硬化、肾炎等章节一起复习,进行分析、归纳小结,纵横渗透,使各个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结成网。构建出一个立体的知识体系,减少遗忘;查阅相关书籍,做好摘要,扩大知识面。

说程序设计

依据教学大纲安排“水肿”用2学时讲授,用时80分钟。总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复习旧课(3分钟)导入新课(2分钟)新课教学(70分钟)课堂反馈(3分钟)归纳总结(2分钟)。

篇8

关键词:化学专业;生物化学;糖酵解;说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50-02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领导,在规定的时间里,针对某一具体课题,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同行专家评议,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研活动[1,2]。

《生物化学》是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由于其内容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科方面的知识,内容抽象,分子结构庞大、复杂[2,3],对于化学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较难的专业课程。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糖酵解”为例阐述《生物化学》课程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结合化学专业实际,我们主要选择由古练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3]因为这本教材主要是根据化学专业学生的需要和知识基础,更多的应用化学的观点和理论来探讨生命现象的问题。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内容是《生物化学》第七章《生物代谢》的第二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静态生物化学的知识及动态生物化学第一节的知识《生物代谢的特点及规律》,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糖酵解是糖的分解代谢中很重要的一种代谢途径,并且其中的糖的酵解途径还是后面学习《糖的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等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本节内容在《糖代谢》这一节,《生物代谢》这一章,甚至整个《生物化学》课程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并且在整个教材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

2.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化学专业的特点,制定了本节教学内容为:糖酵解的定义及发生部位、糖酵解的反应历程、丙酮酸的去路、糖酵解的生理意义五大部分[2]。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内容我制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掌握糖酵解的定义、反应部位、主要反应过程;掌握糖酵解的特点和生理意义以及丙酮酸的去向问题;了解肌肉细胞的糖酵解和发酵基础知识。

技能目标。能运用《生物化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生物化学实际问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培养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掌握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观念,树立知识创造价值,知识为人类服务的信念。

3.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本门课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并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糖酵解”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糖酵解主要代谢过程(即关键步骤、产能步骤);丙酮酸的去路;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糖酵解的代谢过程及其代谢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学情分析

1.认知状况分析。《生物化学》是大学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课,授课对象是三年级化学专业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课程的知识,也学习了静态生物化学的知识,对糖的结构、功能、消化、吸收等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能力羁龇治觥R丫弑噶艘欢ǚ治鑫侍狻⒔饩鑫侍獾哪芰Γ但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分析。《生物化学》在我院作为一门专业任选课开设,大多数学生的重视不够,缺乏学习兴趣,并且生物知识薄弱,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学中心放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上[2]。

三、教法策略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采用“从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综合地、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课程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在不降低教学水平情况下使之以学生喜欢的面目出现、发展和深入下去。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全程引导和监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能动性[4],构建有效课堂。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有归纳总结、形象记忆、比较分析、编制口诀、实例分析、讨论互动等;在学法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且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安排90分钟,教学程序由回顾要点,导入新课、联系实际,讲授新课、延伸拓展,归纳小结、布置作业,能力迁移4个部分组成。

1.回顾要点,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和学生以边问边答或提示关键字眼的形式回顾上一节课教学内容的要点:一是回顾糖的概念、分类、消化及吸收;二是温习糖的生理功能;三是温习糖代谢概况。从知识回顾中提出问题“糖类物质是如何为机体供能的?有哪些途径?”并结合日常生活状态体验,在不同的运动、营养和呼吸等状态下,是否会有不同的情况?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糖的分解代谢途径之一“糖的无氧酵解”。

2.联系实际,讲授新课(70分钟)。讲授新课环节的过程按以下思路进行。首先,联系生活实际,激烈运动后的生理体验,提出问题,“为什么激烈运动后会感觉肌肉酸痛?”进而分析讲解糖酵解的概念:“当机体处于相对缺氧(如剧烈运动)时,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产生乳酸并产生少量能量的过程”。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式提问:“在此过程中,乳酸是如何产生的呢?”然后逐步展开糖酵解途径:糖酵解反应过程直至生成乳酸,其中重点讲解乳酸生成的关键反应机制和能量生成,使同学们理解其与激烈运动后肌肉酸痛的关系[5]。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请学生讨论:“短跑冠军百米速度是否可无限制提高?为什么?”这样将理论联系实际,层层设疑,引出本节课的难点:糖酵解的调控机制,关键的调节步骤和调节酶。

最后给同学们讲授糖酵解的生理意义,在讲到第一个生理意义“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时,提出问题:“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哪些情况下,机体处于缺氧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在病理情况下,当呼吸或循环功能障碍(严重贫血,大失血,呼吸障碍,肺、心血管疾病等)时,都可引起机体缺氧,导致机体糖酵解加强。”然后,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机体糖酵解加强会产生什么后果呢?让学生简单了解乳酸代谢及乳酸中毒的知识。在讲到第二个生理意义“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如:红细胞”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然后教师讲授:因为红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氧化获取能量。这时继续提问:“还有哪些细胞和红细胞一样,不能进行有氧氧化呢?”引出《糖酵解与肿瘤》,让学生了解抑制糖酵解具有抑制增殖和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应该结合专业特色,从实际到理论再到应用,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在激发兴趣、⒌纤伎贾薪内容枯燥、理解困难的代谢理论转变成有趣、有用的知识储备、能力训练和素质养成,每节课的熏陶和养成就是大学生潜移默化、逐步成长的最好媒介[3]。

3.延伸拓展,归纳小结(10分钟)。教师需要用简短的时间对本节课所授知识:糖酵解的反应部位、反应过程、关键步骤、调节机制、能量生成方式和数量进行教学重点小结。此过程主要起到强调重点、加强记忆的作用[5]。

4.布置作业,能力迁移(5分钟)。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课堂作业先让学生试做以检验学习效果,教师根据做题情况再进行讲解。课后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类型,学生从自身实际情况或兴趣出发,选择完成全部或一部分。作业成绩=必做题得分+选作题得分。

整个教学从课堂学习到课堂检验,再到课后训练和拓展,重视全程学习和过程评价,既有基本要求又有提高空间,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体现个性特征和人文关怀[5]。

参考文献:

[1]齐海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研教改方法――说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127-128.

[2]李静.“糖代谢”说课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71-72.

篇9

1、说教材

1.1教材分析

本次课内容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李晓松主编的《基础护理技术》(第二版)第十五章第二节“静脉输血技术”。静脉输血是临床疾病治疗与抢救常用的重要措施之一,作为一名护士,应准确运用有关静脉输血的知识,熟练掌握静脉输血的操作技术,使病人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促进病人康复。

1.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确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输血前准备;学会间接静脉输血技术

(2)能力目标:能根据病人病情进行静脉输血

(3)情感目标:形成高尚的职业修养,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1.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输血前准备;间接静脉输血技术

难点:间接静脉输血技术操作

1.4课时安排

2、学时

2、说教法

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指导下,采用案例分析法、情境模拟法、直观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使课程变得生动、充实、详尽,有声有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说学法

3.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中职二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学、护理知识;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动手能力较强,乐于实践、乐于进行护理操作。但普遍厌倦枯燥的理论课堂,所学技能不愿多加练习,熟练程度不够,学生学习自觉性欠佳。

学习本次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静脉输液技术,并且进行了真人注射,建立了较强的无菌观念和查对意识,这为学习本节“静脉输血”打下了良好基础。

3.2学习方法

采用任务引领下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动手实践等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

4、说教学过程

4.1导入新课

按照内在动机激发论的思想,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渗透护理专业思想。课堂活动开始,PPT图片出示2008年汶川地震时医护人员奋战在抗震第一线及全国人民纷纷献血的场景,配合背景音乐及教师的旁白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油生了对医护人员的敬佩及对护理专业的热爱,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心,实现情感目标。

4.2学习新课

教师:展示课前发放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案例,提出问题:(1)为病人输什么血?(2)输血前需做好哪些准备? (3)如何输入?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

4.2.1输血前准备(12分钟)

学生:根据发放的输血申请单和取血单对照高仿真自制血制品进行查对,由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归纳出“三查八对”的内容及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以发生在临床工作中的一起暗藏玄机的真实事故进行“临床真实情境再现”,请同学们分析讨论哪个环节的错误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使同学们认识到严格、正确查对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4.2.2间接静脉输血技术

(1)流程图分解讲解输血操作。(8分钟)

护理技能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已学完静脉输液,流程图的初步归纳讲解使同学们对静脉输血操作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轮廓。

(2)“情境模拟法”完美展现静脉输血操作(15分钟)

准备好高仿真自制血液、输液手臂,学生当病人,背景音乐响起、学生现场配音操作要点,教师与学生配合,将输血前准备和间接静脉输血操作进行完美串接。

学生:观看表演,找出与静脉输液操作的不同之处。

通过“情境模拟”给了学生们全方位立体视听刺激,不知不觉实现知识内化,并加深了学生对护理职业美的感悟。

(3)实践探究(40分钟)

根据发放的案例,下达任务,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并给予及时反馈,然后一小组代表反示教,教师、学生点评。

通过情境设置,使学生身临其境,使其有注重沟通和人文关爱意识;通过亲自的动手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精髓,体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4.3达标测评

列出与本次课相关的护士资格证考题,考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4布置作业

(1)发放一组新的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做完整记录。

(2)下次课按“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分组进行静脉输血操作展示。

(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无偿献血的宣传板报

5.板书设计

第十五章 静脉输血

第二节 静脉输血技术

6.教学反思

本次课教学形式新颖,学生沉浸其中,课程结束时不自觉地纷纷发表感言,希望教师多以这种形式进行教学,笔者对本次课特点总结如下:

(1)首尾呼应,课程开始时通过医护人员奋战在抗震第一线及全国各地群众纷纷献血的场景激发学生对护理工作的热情及爱心,结尾通过生命安全教育及无偿献血呼吁激发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很多学生泪光闪烁,课程结束时掌声雷动,很好地完成情感目标。

(2)对输血操作的学习,摒弃以往看视频的平面、死板、不灵活的缺点,采用“情境模拟”将本次课内容进行了串接,和学生配合,音乐、旁白、现场熟练又完美的操作给学生以全方位立体视听刺激及享受,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输血操作,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教、学、做”的一体化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与护考紧密结合,体现了教学内容与执业考试相对接,教学过程与临床实践相对接。

篇10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设计制作课。主要是对构成设计单元内容作一个全面的总结,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分类、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作全面的了解。标志是一门实用崐性很强的设计艺术,它要求以简洁明了的图形、强烈的视觉刺激效果,给每位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课以大量的标志为主线、辅以生动的讲解,使学生从标志应用与审美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进行审美创造的愿望。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标志的分类和功能以及设计的创作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标志的强烈实用性,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标志的应用分类、形象分类和构成手段分类。它对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标志有重要意义,由于学生绘画水平不同和观察生活的感受不同,所以把难点定为创意设计。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下列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投影、挂图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美术课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画,而不是其它的。

三、学法指导

标志是实用性很强的设计艺术,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标志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和制作过程的演示,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思路前提下,启发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穿插打出学生都熟悉的标志,增加了直观性。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新授、巡回指导、小结四个环节组成。

1.导入

上课以后,我先向学生出示印有各种标识的产品和印刷品,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归类,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再具体分析一种标志,得出标志的概念:象征性的表达事物特性和类别的一种设计形式。从而引出新课《标志设计》。

2.讲授新课

<1>让学生掌握标志的基本分类

结合课本30页左上角图例讲受标志分类。集团标识:最早的标志,如原始部落的图腾,现在多是各种组织、机构的徽志;商标:经过登记注册的商品标记。节庆徽志:个别传统节庆活动和大型文体活动均设置专用徽志,有以宣传号召人们积极参加。识别符号:在公共场所、道路交通中用以代替文字的简洁形象,约定俗成为民众公认的标识。

<2>标志的图形类别[分别打出幻灯]

具象:有写实的、有写意的;有直观的、有指代象征的两大类别。具体如:白猫洗衣粉、稻米消费宣传;动物园、加拿大复职代办处。

抽象:有简单的几何形的组合,也有刻意构造的抽象形的组合。前者如:奥林匹克运动,用五个圆环表示五大洲紧密团结在一起;后者如:加利福尼亚葡萄酒,用三十个圆点表示葡萄,圆点组成的图形则表示盛满酒的酒杯。

文字符号:有中文变形组合、有英文变形组合,还有汉语拼音、阿拉伯数字和其它的图形组合。‘中国铁路’是中文工和人的组合,‘美国柯达胶卷’和‘日本制帽公司’是英文变形。

<3>标志的构成手段

因为标志是平面设计的一个种类,几乎所有的平面构成原则都可以为标志设计所应用。如课本31页右列所示的对称、适合、反复、渐变、特异,均是标志设计的常用形式。

举例介绍中国银行设计思路和三金牌西瓜霜的标志设计整包装情况,并出示实物。

2、作业要求

1)展示课前制作标志---禁止吸烟。以教师亲手制作的标志为范例向学生讲授介绍制作过程:1)确定制作标志的大小

2)画出大体轮廓和比例

3)进行细部的加工

4)填充颜色

2)学生作业

从课本中选择太阳神、三联电子等标志中的一个标志,然后按要求进行临摹练习。(教师作巡回指导)

3、课堂小结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并对学生作业做简单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