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34: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质测量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煤矿企业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难以避免会遇到一系列的突发事件,这些事件有人为造成的,也有自然原因造成的。而自然原因造成的突发事件,往往与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存在较大关系。要想有效地对这些由地质问题所引发的灾害加以预防,就应当充分借助煤矿地质测量的力量。从煤矿地质测量的功能性来说,其无法对地下的所有地质情况进行完整的、全面的测量,单凭煤矿地质测量是无法对井下开采过程中遇到的自然灾害采取预防措施的,但是由于煤矿地质测量工作可以对地下的水文情况实施有效的把握,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开采过程中水患灾害的发生,减少水患灾害对煤矿开采所造成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煤矿地质测量工作越来越精确化,能够对井下的储水层予以准确定位,这对于提升煤矿开采工作的质量发挥着积极作用。
1.2为矿井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矿井在建设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矿井加以适当的选址,还会涉及到矿井的设计等工作,而煤矿地质测量工作是上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借助于煤矿地质测量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对相关区域内的地质特征的有效的测量,并通过数据的形式将其有效地展现出来,才能保障煤矿工程设计的正确性。同时也只有通过煤矿地质测量工作的展开,才可以科学地确定所选区域是否适合煤矿的建设,这对于保障煤矿的生产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煤矿的选址出现问题,不仅将导致煤矿企业在经济效益上受到影响,并且由于地质环境上的不确定,还会对煤矿开采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所以,在进行煤矿地质测量的过程中,煤矿地质测量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方面,提供基础的地质预测信息。基础的地质预测信息主要是对煤矿选址进行初步的确认,这一部分的工作主要包括对煤层储量、开采难度、地质构造等方面进行基础的测量。另一方面,对相关部门的资料进行整合。煤矿地质测量工作并不是一项单方面的工作,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得出最正确的结果。因此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有关测量人员不仅要对地质进行一定的测量,还要与其他部门进行一定的沟通,将各部门的资料进行有效的收集,以保障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在进行部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测绘人员尤其要注重对设计部门以及施工部门资料的搜集,这对于确保煤矿建设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要进行针对性的精密测量。为了确保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进行,在对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后,煤矿地质测量工作人员会对地质情况进行精密性的测量,这部分的工作一般是为了完善回采工作面的设计,通过确定具体的煤层情况以及地质构造,确保工程设计以及施工的正确性,保障煤矿投入使用后的安全生产。
2煤矿地质测量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2.1重视准备工作,搞好基础测量
鉴于煤矿地质测量工作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有关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对测量的基础工作有足够的重视。首先要重视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往往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要对测量器材、测量技术进行充分的准备,其二则是要对测量人员开展系统化的培训,此类培训主要是侧重技术的应用以及设备的操作,确保测量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除此之外,要搞好基础测量。基础测量是一切工作展开的基础,所以,在测量的过程中,煤矿地质测量工作人员应积极地搞好基础测量,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煤矿地质进行测量,以保障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2强化技术应用,注意设备更新
煤矿地质测量由于是对地表下方的地质的测量与预测,这便要求测量工作人员借助大量的设备与技术以弥补人力上的不足,为了保障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煤矿地质测量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强化技术的应用。煤矿地质测量用到的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了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为了让技术在煤矿地质测量中发挥出最大化的作用,工作人员应积极地对测量技术进行一定的管理,全面认识到技术本身存在的弊端,通过内部创新、外部引进等方式保持技术的先进状态,减少测量技术不足对煤矿地质测量工作造成的阻碍。同时,还应当注重设备的更新。在煤矿地质测量的过程中会应用到大量的测量设备,这些测量设备是针对人力自身的不足而制造的,可以实现对地下环境的测量。因此,务必要注重设备的更新,加强设备的维护与检修,并减少外界环境对设备带来的影响,保持设备处于灵敏状态,使其更好地为煤矿地质测量工作服务。
2.3严格测量标准,维护企业利益
我国政府部门以及煤矿企业都对煤矿地质测量制定了许多测量标准,这些标准对于规范煤矿地质测量、修正煤矿选址等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测量人员应当重视对国家相关标准的了解与掌握,严格测量过程中的测量标准,并时刻注重对企业利益的维护,加强测量过程中的严谨度,逐步形成有效的自我修正体系,通过企业监督或个人反省等方式,来强化煤矿地质测量工作的准确性,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打好坚实的基础。
(1)设计人员对作业情况勘察和调查分析较少。由于设计人员不深入作业一线,所以对作业区具体情况缺乏必要的勘察和调查,对于设计方案的正确性不能及时进行检查,而且发现问题后不能及时进行处理。
(2)编写依据不科学。部分设计人员对现行的法规和技术标准缺乏深入的了解,对相关的地质工程测量产品的定额管和装备标准也缺乏重视,这就导致在编写过程中存在着较多不科学的地方,由于过多的参考过进的教材和规范,则会导致所编辑的测量方案与实际存在较多不符合的地方。
(3)对利用已有资料的情况分析不全。目前在测量方案设计时,由于对所参考的资料缺乏了解,部分资料由于时间较久,或是不是本单位所测,再加之一些资料很难收集到,同时在对这些资料利用时,缺乏必要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盲目的对这些类似资料中的分析结查进行照搬,从而导致设计方案的科学性缺乏。
(4)标准意识差。地质工程测量方案由于缺乏统一的法规和标准,这就导致无论是文字、公式、数据和图表等都存在着不准确的地方,而且有关的名词、术语、符号、代号及计量单位等在表述上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由于缺乏一定的标准意识,这就导致在对技术方案、作业方法和设计思想的评价中存在着不客观性,普遍存在评价偏高的情况。
(5)设计不深入。在设计中,不仅没有从作业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且在设计过程中对于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等应用的较少,这就导致所选择的设计方案不是最佳的,同时对于所选择的措施也缺乏深入的研究,无法实现取期的效果。
1.2地质工程测量项目中的问题
(1)在控制测量与碎部测量中可能难以对后期工作的需求进行认真考虑,造成后期工作的被动,增加整体测量上的工作量。
(2)在控制测量布网中可能使测区精度要求布局不合理。
(3)可能使测区有的地方控制布网漏布。后期补充布网不仅会增加控制测量的工作量。还会使原的统一性受到损害。
(4)在片面追求节省经费、缩短工期的前提下,抛弃分级布网的基本原则,采用缺乏校核条件的一次性布网形式,其结果是缺乏误差控制方法,造成误差的过大积累,精度难以满足工程要求。有时甚至出现地质事故不能及时发现,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这样,不仅使节省经费、缩短工期的最初目的没有达到,反而使测量工作处于极度被动的状态。
(5)有些测量人员对测量方案设计缺乏认识,甚至还往往错误使用概念,以至出现一些不应有的概念与应用错误。
2提高地质工程测量成图质量的具体措施
2.1有效提高地质工程测量人员的技术素养目前从事地质工程测量的人员多为新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这些人员对于计算机较为熟悉,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在培训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技能和基本功的培训,通过野外实则并与讲授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地质工程测量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
2.2观测员在工作前应仔细检查仪器在测量过程中,观测号不仅需要与跑迟员之间做好配合工作,同时还要在安置好相关测量仪器后,做好仪器的检查工作,确保仪器安置与输入高度都没有差错时,还需要对后视方向相关站点进行观测检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所以做为一名观测员需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
耕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农业资源,关系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然而,我国各地乱占耕地现象非常严重,保护耕地、防止耕地资源流失是当前一项非常迫切的战略任务。实施耕地资源核算,建立耕地资源核算制度,能够加强对耕地的监控和管理,是防止耕地资源流失的有效措施。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2亿hm2这条“红线”,实际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用耕地的各种因素不会减弱,反而有可能增强,守住这条“红线”的前景并不乐观。实施耕地资源核算,能够从源头上掌握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情况,适时进行政策调控,有利于加强耕地资源的管理。
1实施耕地资源核算的意义
耕地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刻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耕地资源,在充分调查、准确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实物量的核算,以及利用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其进行价值量的测算的过程。耕地资源核算的结果反映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存量状况和动态变化情况。实施耕地资源核算具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1.1实施耕地资源核算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农业的各个要素中,耕地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各地占用耕地的现象非常普遍。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22亿hm2,而2000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28亿hm2,我国耕地6年净减少约666.67万hm2。耕地数量的大幅减少必然会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要想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防止耕地资源的进一步流失。当前我国耕地统计核算制度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很难及时发现耕地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这无法适应国家社会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必须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耕地资源核算制度,每年对耕地资源进行核算,发挥其“监控器”和“报警器”的功能,实现对耕地资源的有效控制和管理,确保耕地绝对数量不减少。
1.2实施耕地资源核算是加强耕地管理的需要
由于人口增加、农民生计所迫和社会需求强烈等原因,掠夺式生产经营方式未得到根本改变,致使近年来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现在耕地中劣质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5%—45%。然而,我们国家在耕地管理方面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严重。实际工作只停留在耕地丈量的范畴,缺失质量核算这就使国家无法准确全面地把握土地资源的经济社会价值现状,更难以防范耕地资源的隐性流失。实施耕地资源核算将会解决这一问题,耕地资源核算不仅对耕地的实物量进行核算,同时还对耕地的价值量进行核算,客观地反映耕地的质量情况,能够对耕地资源作出全面系统的评价,从而提高耕地的管理水平。
1.3实施耕地资源核算是改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重视经济产值及其增加速度,资源消耗无法在国民经济中反映出来。一个国家的矿产耗尽,森林大量减少,水源短缺,空气污染,可是国民经济核算却表明收益增加,经济运行良好,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在这种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下,必将导致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造成自然资源的毁灭性破坏。因此,必须改革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自然资源核算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综合反映经济增加值和对资源造成的消耗。然而,我国资源核算的理论和实践并不成熟,尚未形成涵盖所有资源的核算理论和方法。实施耕地资源核算能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资源核算的内容,加速资源核算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推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EEA)的实施。
2耕地资源核算的基本理论
耕地资源核算作为资源核算体系的一部分,其基本理论和资源核算是一致的,其内容以资源核算和土地资源核算为基础。
2.1耕地资源核算的主体
耕地资源核算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应该指定专门的机构(例如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等)来实施核算。耕地资源核算至少每年开展一次,实际核算过程应按照行政级别自上而下地进行部署、自下而上地逐级汇总核算。
2.2耕地资源核算的内容
与土地资源核算相对照,耕地资源核算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实物量核算,另一方面是价值量核算。所谓实物量核算,是指对耕地数量方面的测算,侧重于“量”的确定,主要使用土地丈量等基本方法,实物量核算是耕地资源核算的基础;价值量核算,是对耕地的价值水平进行合理的评估,综合反映耕地的经济价值,侧重于“质”的评定,由于土地的“质”属于数学上边界难以准确划分和界定的处理对象,因此这一过程可通过模糊数学的手段来实现。价值量核算是耕地资源核算的重点,是耕地转化为货币形态的重要过程。
实物量和价值量又都包括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存量和流量反映耕地资源的不同属性。存量记录某一时刻的数值,侧重描述量的多少,是静态数据;流量反应不同期间数值的变化,侧重反应变化的程度,是动态数据。耕地资源核算应该包括实物量存量、实物量流量、价值量存量和价值量流量四个数据指标。
2.3耕地资源核算的程序
一项完整的耕地资源核算主要包括界定核算对象,实物量核算,价值量核算,存量和流量核算以及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部分。
实施中,首先应该确定核算对象,界定核算的范围和特征,其次进行实物量核算,之后通过数学模型估计测算耕地的价值量。这时实物量和价值量都是存量数据,最后通过相邻两次存量数据的比较得出流量数据,反映耕地资源的增减变化,这就是流量核算。
耕地资源核算乃至资源核算的最终目标是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核算。但从当前形势看,绿色GDP核算的实施还存在很大的难度,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需要时间。因此,现阶段我们先不考虑耕地资源核算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问题,等到条件成熟再将其纳人国民经济核算。
3耕地资源核算方法
一项完整的耕地资源核算包括耕地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两部分,既要进行存量核算也要进行流量核算。
3.1耕地资源的实物量核算
耕地资源实物量核算主要反映耕地核算期初和期末的实物存量以及期内的变动情况,目的是采集有关耕地属性的精确数据。实物量核算主要是耕地测量,在技术方面主要采用土地丈量的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土地丈量已发展为更为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主要有GPS技术、电磁感应技术等。耕地实物量核算的应用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不是本文研究的范畴。
实物量核算可以借助账户来完成,这些账户通常都采用会计账户形式和复式核算方法,一般包含期初结存数、本期增加、本期减少和期末结存数等内容。这些内容满足基本平衡关系:期末存量二期初存量+本期增加一本期减少。
3.2耕地资源的价值量核算
价值量核算赋予耕地资源一种货币性价值,是反映和揭示耕地质量的一种方法。耕地价值量核算的方法比较多,目前能够为多方面接受的是收益还原法。这种方法以土地收益为理论依据,认为土地价格是土地收益的资本化,土地价格的高低取决于土地收益的大小。
这种方法的基本公式为:
MV=a/r
其中MV为耕地的市场价值,a为耕地的年纯收人,r为耕地的还原利率。
首先要确定耕地的年纯收人,其在数值上等于耕地的总收益减去耕地的总费用。
耕地总收益的计算取决于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以及主产品和副产品当年的产量和市场价格。计算时可根据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对各作物收益进行加权求和。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R为耕地总收益,m;为第i种农作物的客观产量,P"为第i种农作物的平均市场价格,k;为第i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n为农作物种类数。
耕地总费用主要包括物质费用、人工费用、投资机会成本和相关的农业税费等,其中人工费用采用工作日乘以劳动日工资价格来计算,投资机会成本等于物质费用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乘积。
其次要确定还原利率。还原利率的确定是评估耕地市场价值的关键。具体测算耕地的还原利率时,通常采用”安全利率+风险调整值”的方法进行测算。通常取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安全利率。对于一般种植业用地来讲,其风险调整值可以在1%—2%左右,而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的农地风险调整值可以大于5%甚至10%。
1.1像片控制方式
近景摄影测量的像片控制全部采用控制点方式。每个立体像应布设保证有图形良好的4个控制点,控制点为全野外实测标志点,共20个,标志点大小为50′50cm,保证其在比例尺最小的像片上有足够分辨率的构像(f>0.25mm)。
1.2像片控制测量
像片控制点坐标采用大地测量方法测定,使用WILDTC型全站仪,测角中误差为±22,测距中误差为3mm+2ppm。1~19号控制点平面坐标采用极坐标测量,20号点采用前方交会法测量,所有控制点高程均采用三角高程法测得。
1.3控制点的坐标精度
根据作业区的工作条件,不计首级网误差,最大观测距离不超过200m,高度不超过±10°,由精度计算公式导出极坐标法平面点位中误差为±3.8mm,高程中误差为±1.0mm,前方交会基线不短于60m,由精度计算公式导出前方交会法平面点位中误差为±9.1mm,高程中误差为±2.2mm。由此可见,像片控制点坐标精度已远远高于本次作业所需精度要求。
2立体像对的拍摄
2.1作业摄影机
拍摄使用瑞士WILDP31全能近景摄影机,影像畸变差<4mm,感光材料为GB27°全色航空摄影胶片。
2.2像对拍摄
根据现场地质、地形条件及作业要求,溢洪道上首起约120m长的边坡,以4个立体像对覆盖(像片编号为11-12、21-22、31-32和41-42),摄影方式为正直或等偏方式。摄影纵距在40~60m之间,摄影基线在5~6m之间,基线与纵距比(B/Y)在1/7左右,最弱不小于1/10。影像比例尺为1/400到1/600。溢洪道中下部边坡长约170m,以6个摄影站成航线形式形成多重覆盖(像片编号为91-50-51-52-53和54),近似正直摄影方式。摄影纵距约200m,摄影基线在25~27m之间,基线与纵距比最弱不小于1/8。影像比例尺为1/2000,所摄像对影像清晰、反差适中、分辨率高、质量优良。
3摄影测量内业整理
3.1内业仪器
摄影测量内业仪器为WILDBC2解析立体测图仪,属目前摄影测量采用的精度最高的立体测绘仪器。仪器对像片坐标的量测精度达到1~3mm。像片坐标到物方空间坐标的过程为全数字流程,不带入其它误差。
3.2内业整理过程
在BC2解析测图仪上,以像对为单元进行立体测绘。
A像对定向及精度
经内定向、相对定向、绝对定向后建立目标几何模型。内定向残余误差平均7mm(最大10mm);相对定向残余上下视差平均7mm(最大9mm);绝对定向后控制点坐标残余误差平均4cm(最大8cm);检查点坐标残余误差为5cm,代表了近景摄影测量的坐标平均精度。
B构造线测绘
由地质人员在立体镜或测图仪上对立体影像判读,在对应的放大像片上标注地质构造线或结构面在地表的投影线;测绘专业人员在地质人员的指导下,在解析测图仪上完成对构造线的空间位置测绘。所有测点线均以坐标对形式记录在统一的空间坐标系中,即控制网采用的大地坐标系中。
C结构面产状量测
对需测定产状的结构面,在解析测图仪上量测并记录结构面上三个以上点的空间坐标(X、Y、Z),用于产状要素计算。
DY方向等值线图测绘
边坡延伸方向与大地坐标系X方向基本一致,Y方面则垂直于边坡延伸方向。Y方向等值线图能有效、直观、定量地反映出边坡的空间几何形态,即在边坡开挖验收时,计算边坡的超挖或欠挖情况。
在解析测图仪上以1m等值距测绘Y等值线。摄影测量所测等值线均为实测点组成,故等值线空间精度等同于点位测量精度。
4产状要素计算
前言
地基基础质量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很大,是工程建设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地基基础质量检测工作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桩基检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暴露出来许多问题,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对工程施工造成一定影响,留下安全隐患。对桩基基础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是提高桩基施工质量的重要途径。
1.目前地基基础质量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1.1检测机构缺乏规范性管理。如今我们国家的检测机构市场,分为一般的中介检测还有国家的专业机构检测,这两种检测形式,但是这样两种检测机构是不统一的。整个国家对于检测机构的市场管理也是不规范,所以说这些检测机构往往都是利用监管的空档,为了企业机构自己的经济利益,视建筑工程安全于不顾,监测工作中为了尽可能的获得利益,就会故意的压低报价,或者就是转手自己的检测资质,给工程的检测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所以说归根结底主要就是市场管理的不规范导致的。
1.2地基基础检测工作存在安全隐患。主要就是地基基础的质量检测工作,一般开展过程中,都是和建筑工程的工作同时开展的,所以说,建筑工程施工环境本身就是检测工作的巨大干扰因素,而且同时,建筑工程和检测工作同时开展,就会出现作业环境比较恶劣,作业环境安全性不高的问题,而且很多时候检测人员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做的不到位,防护的器具也是准备不全,再加上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措施准备不足,所以就会导致检测工作中出现安全事故。
2.地基础质量检测应注意的问题
2.1低应变检测桩身完整性。地基基础的低应变检测方法是地基基础质量检测中使用做多的检测方法之一,也是通常使用的最主要的检测方法,有着快速,高效,而且经济性好的优点,在检测地基桩基础的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应用,能够快速的得到桩基础的强度,了解地基工程的质量。也有专门的《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对低应变的检测方法进行了规范,同时也说明低应变的检测方法可以用来检测桩基础的缺陷,可以检测质量出现问题的部位,能够有效地准确的检测质量。在确定桩身波速平均值的前提下,一般就都可以通过测量桩身应力波速度,然后通过数据得到的曲线来判定桩身的完整。所以说使低应变的检测方法就是要注意以下的问题:在使用这种检测方法是,必须要在随机且没有可比性的多跟地基中选取五个以上进行仔细的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计算平均值;活着就是需要通过工程使用的具体骨料情况,骨料的种类等来结合施工当地的情况,进行测量,综合判断。
2.2灌注桩时,一般都是采用桩端、桩侧后部位采用压浆的方法来提高桩基的承载能力,但是无法对其进行检测。一般来说在工程施工时,进行基桩的工艺选择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压浆工艺在灌注桩的桩端还有桩尾采用压浆的施工工艺,在进行了压浆之后,通常都能够有效地提高桩基的承载能力。确实通过了研究还有分析后得到了:基桩压浆灌注桩施工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桩基的真正承载能力,一半承载能力比压浆前高2到3倍,于是采用压浆工艺对于桩基强度提高确实有比较好的作用,虽然没有办法有效的检测压浆后的情况,但是可以说在施工前进行压浆的控制,就是对桩基质量采取的提前控制,以此保证桩基施工的质量;但是确实还是需要进行不断地研究,来发现压浆部位的有效检测方法,以此提升压浆工艺的作用效果,保证压浆工艺更好的推广。
2.3换填垫层检测时的问题。在对低层建筑进行地基基础检测检测时,通常都是选择换填垫层法来进行检测,对于部分对承载力要求不高的低层建筑,竣工验收时采用载荷试验检测垫层承载力几乎是没有必要的,就可以利用环刀法、静力触探、贯入仪、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等方法来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测。在必须要使用载荷试验来进行检测时,则需要注意其能够有效影响的深度问题。保证有效影响的深度一定要大于或等于换填垫层处理的深度,载荷试验压板的边长或直径也要确保大于或等于垫层厚度的三分之一。当垫层非常薄的时候,压板的边长或直径也就不需要过大。
3.地基基础质量检测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建立健全市场监督约束机制。建筑工程的地基基础检测工作,必须要提高对检测机构的约束力度,必须要保证检测机构处于一个严格的管控范围里面,通过有效的合同制度,通过有效的合同管理,通过合同的法律作用来起到对检测工作的约束作用;然后就是还要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作用,加强对于检测机构市场的检查力度,对于没有按照规定操作的检测机构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惩罚处理。
3.2制定地基基础检测的安全防护措施。筑工程施工环境本身就是检测工作的巨大干扰因素,而且同时,建筑工程和检测工作同时开展,就会出现作业环境比较恶劣,作业环境安全性不高的问题,而且很多时候检测人员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做的不到位,防护的器具也是准备不全,往往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措施准备也不足;所以说必须要提高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检测工作的安全性,这就要求检测机构必须要制定自己的安全规范措施,措施要具体要规范到每一个参与监测工作的工作人员个人,必须要提高检测人员的安全意识,坚强安全培训,加强对于作业过程中的安全工作管理,必须要对安全情况做出评估,才能够开展进行检测工作。
3.3地基基础检测应以相关的技术规范为依据。对于所有的地基基础检测,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规范,把行业规范,落实到每一个检测机构的工作过程中,所有的检测方法使用,检测报告单出具等都要严格的按照规范要求来进行。
3.4全面提高检测人员综合素质。对于地基基础质量检测中出现的人员素质不达标的情况,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改进;主要就是要提高监测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必须要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同时,要不定期的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工作,要不断地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还要深化所有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通过不断的思想教育工作,从检测机构的检测人员身上来提高检测工作的质量,提高检测工作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检测结果的客观性。
结束语
地基基础检测工作是一项事无巨细的活动过程,根据项目的施工情况的不同可采取的管理办法也不同。作为基础检测人员,要不断开拓新的管理思路,通过加强基础检测力度,不断探索改进质量监督管理模式,从而提高参与方对质量的重视,确保地基施工的安全,实现保证质量、控制进度和提高效益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超.基桩常见问题及低应变在其检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1(26)
1.煤矿地质测量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
1.1测量工作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
煤矿地质测量工作在我国是煤炭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煤矿的勘探、安全生产, 都要从地质测量工作抓起。煤矿井下生产工作是一项地下施工的艰苦工作,危险性大,不确定因素多,特别是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给巷道的掘进、煤炭的回采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给安全工作提出一道难解的课题,也是需要我们必须破解的问题。为处理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有准确的地质预测预报资料。准确的地质预测预报资料是煤矿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最好的“预防”工具。
准确的测量为煤矿从事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安全技术保障,特别是井下导线点和高程点的精度控制尤为重要。没有高精度的导线点,必将给地质测量工作带来较大的误差,也给生产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有了精确的数据,才能使施工单位合理、有效地控制施工中遇到的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才能正确处理好贯通巷道的安全生产工作。
1.2 地质测量是保障煤矿安全技术运用的有力支撑
煤矿作业是在地下进行的,连续的地下开矿作业会造成矿山开采煤层、开采规模、开采方式的不同,对地下的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所以地下结构会产生漏洞,造成地表不均匀的现象。所以地质测量工作要保障煤矿安全技术的运用,减少煤矿开采事故的发生,而且各种煤矿的采煤技术的运用要结合实际的地质测量情况进行具体的分配和落实。在施工中要采取工作面设计的方法,整合资料并提出地质特殊情况的全面分析和工作设计,所以在每一项地质测量工作结束之后要对开采作业进行工作总结,并提出有效地针对地质特点的开采计划,从而保障技术的有效落实,确保工程施工建设和煤矿的安全生产过程,地质测量工作能全面展开,有效执行。
2. 我国煤矿地质测量工作中现存问题分析
2.1制定的方案效用差
笔者经研究发现,部分地质测量工作的设计方案,只单纯套用于实际测量工作,使之与现实条件不能相符。同时,部分设计方案中缺乏实质性,主要表现在方案的规范问题与形式问题,如:①由于不同设计方案的编制时间、编制项目与编制人员各异。因此,相关设计方案极易出现不同封面,且其方案内容中的文字格式、图片格式等不具备统一性;②部分设计方案编制人员在编写的过程中,将已经形成的技术设计,或已过时的教材作为主要参考资料,而忽略最新颁布的相关技术标准或相关技术法规,忽略地质测量产品的相关生产定额与相似工程的技术总结;③部分工作人员设计技术方案时,极少对作业区进行亲自勘察与考察,也极少对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而导致了设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无法检测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2.2 测量技术落后
在实际地质测量工作中,部分工作人员在开展工程量较小的项目前,忽视对相关设计方案的审查,而直接将其运用于相关测量工作,从而引发以下技术问题:①在进行碎部测量及控制测量前,相关工作人员往往忽略后期工作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后期工作的延误,增加了地质测量工作的整体工作量;②在测量工作前期,部分工作人员忽略对部分测量区域进行布网控制,从而造成了后期补充布网工作增加测量工作的控制成本,并使原网的整体性遭到破坏;③为了最大限度的缩短地质测量时间,节省测量经费,部分工作人员极易忽视分级布网的重要性,而选用缺乏校对的一次性布网模式,导致测量误差值的过多积累,从而使测量精确度无法满足相关项目的标准或要求,致使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给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④在进行测量控制布网时,部分布网过程缺乏整体布局所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 解决煤矿地质测量问题的对策
3.1完善地质测量管理制度
煤矿地质测量制度分别有矿井地质测量制度、地质测量联系制度及水文地质测量制度等,完善各项地质测量管理制度,质测量人员工程设立金标准,在管理制度的约束下,提升测量信息的准确程度,有效防止煤矿开采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
3.2强化地质测量人员综合素质培训
强化地质测量人员综合素质培训,要求丰富地质测量人员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各种先进测量技术,通过全面培训内容对地质测量人员进行教育,让地质测量人员学习到更多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地质测量技能[3]。培养地质测量人员的对地质测量信息资料的精确查阅、管理,让地质测量人员更好的了解到矿区地质分布的各种规律,有效防止煤矿开采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
3.3实现煤矿地质测量信息化
现如今,已逐步迈入信息、科技化时代,煤矿企业为了紧随时代潮流,要不断提高煤矿地质测量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煤矿地质测量的显著特征就是变化性以及动态性,这种特征使地质测量工作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为了满足现代化的煤矿安全生产,要打破传统的人工测量分析以及整理地质测量数据信息的方法,采用更加先进科学的方式进行地质测量工作。就好比,通过对当下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实现煤矿地质测量工作的信息化,有效提地质测量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一、引言
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房地产行业出现较大的波动,则会影响到钢铁价格、家装设计、农民工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如今国内的房地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从依靠政府扶持向市场调节转变,销售方式也呈现按揭、预售、代销等多样化,在房地产行业大量资金增长过程中,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准确性是急需考虑的问题。
二、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质量的问题
房地产行业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它随着销售手段、房企状况、业绩信息等差异,在执行会计准则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由于其行业特殊性,很多会计信息未能很好的贯彻会计准则中的规定,造成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出现各种问题。
1.销售收入伴随销售方式改变
每个房地产企业均会开发多个项目,其项目建设期的实际成本费用会大于预期费用;随着地价的增长,后期项目建设成本远高于前期建设费用,各期项目间的损益浮动较大。当房地产项目取到预售许可证后,根据其项目体量和行业发展状况,房产营销部门会不定期改变销售策略,如总房款打折、限期垫付、赠送设备平台等,同一项目、同一楼层、同一房型、同一面积的房屋可能因销售方法与售出时间不同,其总房款也不一样。因房地产开发产品价值较高,购买者多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因此造成收款期与房屋交付期不一致。总之,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收入与其营销手段、营销节点、付款方式有很大关系,且销售收入确定的随意性较大,将造成会计信息和质量的问题。
2.各期业绩信息可比性较差
房地产企业从拿地到土地开发短则一年,长则三四年,其项目分为一期、二期乃至多期工程,项目在建设期投资数额巨大,大量费用将计入到当期损益中。项目在持续开发和预售中,因可能采用分期或垫付的销售形式,总房款不能按照预期期限收回,而且随着项目的投资成本扩大,房地产企业每年的损益表所反映的企业利润波动较大,换句话来说,其财务报表不能准确的反映其财务状况。证监会为了房地产企业能够真实的反映其会计信息,要求预收的房产款能够体现出期初余额、期末余额、预售状况等,但从近几年的报表情况来看,各房企的核算方法不同所披露的信息标准也有所差异。
3.现金流信息披露不完全
房地产市场受政策影响较大,当贷款、限购、认购等政策松弛时,房地产销售总量会呈现上升趋势,因而所产生的销售收入则会增加。房地产企业为了增加销售和树立品牌形象,在每个重要节点会举办各种活动,其物资物料的开支和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均以企业为单位,房地产企业从拿地、筹建、预售、活动准备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所有的投资均通过销售产生现金流入。因房地产行业项目开发维持时间长,经营活动中现金流出与流入相对于其他企业具有更大的异步性。
三、完善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对策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国家财政部与证监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会计改革的政策,对提升房地产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积极作用。除此以外,从建立房地产行业的会计规范体系、完善房地产行业的内部会计核算、准确反映房地产企业的会计信息等方面也能更好的改善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质量。
1.建立房地产行业的会计规范体系
会计准则是针对财务岗位职责和内容所制定的,但建筑工程类项目因筹建费用大、期限长、任务重,一个知名房地产项目的投建可能会促进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房地产行业对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其行业特殊性,因对房地产及相关工程建设行业会计信息做定向规范,一是更能够准确披露出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状况;二是也能够保障房地产企业的既得利益。从大方向上要求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的规范性,是保障房企正常运营的基础。
2.完善房地产行业的内部会计核算
很多房企财务部门执行的是国家统一的财会标准,并未根据企业现状制定相应的内部会计核算制定,有些刻意避开国家税收政策,内外账不统一,重视企业征缴需要做的报表,忽略了财务内部核算的规范性。无论筹建项目大小,都需要一个相对完善的会计内部核算制度,它是真实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基础。处理好房地产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状况,对促进项目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3.准确反映房地产企业的会计信息
准确反映房地产企业的会计信息是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有本质区别,从每月、季度、年度报表中能够体现出房地产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若内部会计信息存在偏差,那么将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建设与销售。将每笔涉及销售的会计信息真实、准确、有效的记录下来,并与其他项目筹建期的开支做比较,就能够反映出整个项目的利润额。
四、总结语
近年来,我国会计制度逐步完善,陆续出现质量成本会计、物价变动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等分支,极大地提升了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针对如今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出现账目不清、数据不真及披露不完全等问题,应从会计制度、行业准则、岗位职责等多方面加以规范,以达到改善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辉,赵华丰;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的探讨.[D].中国市场;2013年40期.
为了尽早找到地热资源,为社会服务,造福人类。在详细研究火山构造的基础上,选择磨盘山地热显示范围内采用地质测量、地球化学测量、放射性测量、高精度磁测及激电测深等方法,大致了解火山构造的分布及特征,确定地热存在与否,初步圈定地热显示范围,同时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情况,为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地质依据。投入激电测深工作目的是解决含水构造问题。
1.区域地质概况
本区处于小兴安岭~松嫩地块和伊春~张广才岭早古生代陆相构造带之结合部位与第二沉降带松辽平原接壤,玉泉断陷中偏西部,玉泉背斜构成基底。测区位于玉泉背斜南西翼,其上沉积上二叠统五道岭组和下白垩统宁远村组,陆相火山喷发沉积建造地层。
测区内地层上古生代以来出露较全,分布较广泛。从上古生界到新生界均有出露,其中上古生界、中生界地层出露较好,主要岩性为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占测区面积的大部分。上古生界,约占测区总面积的30%。以中生界分布较广,约占测区总面积的50%。新生界分布在河谷及地形低洼地带,约占测区总面积的6%。
2.测区岩石电性特征及工作办法:
测区主要岩性为流纹岩,其电阻率常见变化范围为463—1425.5,常见值为666.0;极化率常见变化范围为0.41—0.87%,常见值为0.58%。岩石呈高阻低极化特征。
区内有火山机构一处,周边构造发育,深部有高温热异常,如果能发现深部含水构造,就可以开发地热资源。
激电测深法找水及寻找深部构造,应用十分广泛。本次工作应用的方法为对称四极装置激电测深,也就是IP测深。观测参数为电阻率、极化率及半衰时、衰减度。
极距的选择
极距的选择为温纳装置[8],即保持AB/2及MN/2的等比关系(见激电测深极距表)。
激电测深极距表[M]
No
1
2
3
4
5
6
7
8
AB/2
1.5
2.2
3.2
4.6
7.0
10
15
22
MN/2
0.15
0.22
0.32
0.46
0.7
1.0
1.5
2.2
No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B/2
32
46
70
100
150
220
320
460
MN/2
3.2
4.6
7.0
10
15
22
32
46
No
17
18
19
AB/2
700
1000
1500
MN/2
1922年4月21日,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组成“中亚古生物考察团”,
该考察团组织40人、5辆汽车及数十匹骆驼,由张家口出发,4月25日到达二连盐池西驻扎。
在二连地区伊尔丁曼哈组发现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在二连盐池达布苏组首次发现了恐龙及恐龙蛋化石,揭开了二连恐龙动物群研究的帷幕。尤其是恐龙蛋的首次发现,证实了恐龙是卵生的爬行动物。
这项工作进行了10年,有关的考察成果由伯基,格兰杰和吉尔摩分别于1922年、1927年、1933年发表。
发现的恐龙种类有:霸王龙科的欧氏阿莱龙、似鸟龙科的亚洲似鸟龙、蒙古龙属的坦齿蒙古龙、鸭嘴龙科的姜氏巴克龙和蒙古满洲龙以及吉尔摩龙等等。目前,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依然陈列着二连达布苏组出土的恐龙化石的正模标本及装架标本。1930年有9名中国古生物专家参与了该团的考察工作,其中有著名的古生物学家、中国恐龙研究的奠基人杨钟键教授。古生物学家张席教授担任中方团长。1932年该团结束考察活动回国后,发表了《中亚的新征服》考察报告,立即轰动世界。这次考察工作,在亚洲及世界古生物化石研究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1958―1999年,内蒙古地质局先后成立了“呼和浩特幅”1/100万区调队、内蒙古区测队、内蒙古第二区测队等单位,先后在全区开展了1/100万、1/20万、1/5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测量工作。通过地质测量及调查,在白垩纪地层中采集到大量的恐龙化石,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外检。通过对恐龙化石及其他门类古生物化石的研究,首次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白垩纪地层系统,并成立了研究古生物化石的古生物组和综合研究分队,专门从事包括恐龙化石在内的多门类古生物化石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出版了《内蒙古古生物图册》等多种地层、古生物专著。
1959年,中国与前苏联科学院联合组织的“中国科学院一苏联科学院古生物考察团”在二连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发掘工作,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考察营地设在二连盐池,考察团中方团长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周明镇教授;苏方团长是洛日杰特文斯基,考察团约80余人,有13辆大小汽车,发掘时使用斯大林100号推土机。1960年考察中止。出土的化石种类有:鸭嘴龙两个属(Bactrosaurus和Gilmoreosaurus)、似鸟龙(Orithomimus)及肉食龙、甲龙、蜥脚龙等。其中部分化石曾在中国古动物馆展出。
1987―1990年,由中国、加拿大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中加恐龙考察团”。
在达布苏组又进行了考察、发掘。加方团长为国际知名古生物学家、加拿大国家博物馆馆长戴尔・拉赛尔?罗素博士,中方团长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恐龙研究专家董枝明,考察队队员40余人。这次考察工作对了解全球恐龙分类、揭示恐龙绝灭之谜、北美与中亚两大陆的连接和分离、远古动物群的迁徙及有关古地理、古气候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5年,由中国内蒙古博物馆与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院联合组织的“中比联合考察发掘队”,在二连盐池发现了一处分布面积近40平方米的骨化石层,发掘到至少四具巴克龙化石。初步研究表明,二连达布苏组的时代为晚白垩世早期,比原定的晚白垩世晚期大约提前了1,000万年。
1998年,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原内蒙古地质矿产厅)接受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下达的前沿科技项目,开始对内蒙古地区进行首次大范围的恐龙化石专项普查和研究工作,该项研究工作由内蒙古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承担。
自2000年起,内蒙古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先后在二连浩特地区开展了多项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发表了数篇论文,建立了杨氏内蒙古龙、美掌二连龙、锡林郭勒计尔摩龙、赛罕高毕苏尼特龙等恐龙种类。
[中图分类号] P621+.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100-1
1现代科学技术在地质勘查领域的应用原则
现代社会对地质信息的要求和矿产资源的需求比以往都要迫切,为了迎合社会发展所需,地质勘查的要求也在变得严格起来,具体到实际的工程勘查中时,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理念广泛为人们所接收,已经形成三大原则:
(1)运用科技发展的新理念、新成就,地质勘查向多样化的趋势转变,极大的提高了勘查的效率与质量。
(2)强调对地质现场的研究总结,分析出地质形成的规律,作为纲领性意见,对地质勘查工作做出 指导。
(3)由于勘查方式的多元化,可结合多种方式的优势,扬长避短,综合利用,提高勘查效率。
2现代科学技术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地质勘查工作也不局限于传统的模式,而是面向海洋、陆地与天空的多种形式,手段包含化学、物理、航空航天、电子计算机等多方面的利用,总结起来,可分为如下方式:
2.1物理、化学勘查技术
由于物理、化学技术发展迅速,并且结合到地质勘查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成为一大手段。据统计:近二十余年,随着物理、化学勘查技术的应用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其投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投资额较之以前已有四倍多的增长,而物理、化学勘查法在发达国家的地质勘查总量中平均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并且利用物理、化学勘查技术所发现的矿床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2.2航空地质勘查技术
早在上世纪早期,随着航空技术的兴起,几乎在相同时间,航空技术就被应用到地质勘查工作当中,以飞机为主要载体,极大地提高了勘查的效率与质量。随着航空技术的进展与成熟,如今的航空勘查技术已不仅仅局限于运用飞机作为载体的单一形式,而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成套勘查方法,运用飞机运载、光学技术、红外成像以及航空物理、化学勘查方式,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据统计:约在1950至1970的二十年间,澳大利亚运用航空勘查技术,一年所取得的勘查成果占到勘查总数的近百分之八十,极大的节省了人力物力;而在菲律宾,1950至1960未使用航空勘查技术时,所取得的成果只有其后三年间,利用航空勘查技术取得成果的八分之一;加拿大利用航空电磁法,三年时间发现了最大的锌矿山,而在其之前的五十年间,由于矿产深度因素的影响,人们没有重要发现,证实航空勘查技术的利用,解决了这一难题。
2.3高速金刚石钻探勘查技术
在发达国家,高速金刚石钻探技术被广泛采用,随着绳索取心技术与高速钻进技术的成熟,其使用到勘查技术所取得的成果成倍增长,相对于硬质合金的钻探方式,高速金刚石钻探技术的优点是更快捷,而且效率更高。
2.4同位素勘查技术
同位素勘查法不仅可以测算出地质的成形年龄,而且对地质的物理化学各方面的因素都能做出科学的探究,不但为矿产资源的勘探提供技术依据,还为对地质成形的年龄提供理论基础。由于粒子研究理论的进展,同位素勘查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同时全球已建成多座同位素地质实验室。
2.5电子计算机勘查技术
电子计算机可以为地质勘查提供高效、科学的研究手段,其强大的功能,既可以对地质条件进行预测估算,还可以进行模拟演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勘查技术的结合,已经形成了智能化、自动化的趋势,其所带来的优势是传统的勘查技术所不可比拟的。此外,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于地质勘查甚至衍生出了一门新的学科―数学地质学,被认为是未来地质研究的发展趋势,将会对地质勘查产生深远的影响。
3现代测绘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在地质勘查方面,近年来,测绘技术受到广泛的重视,尤其是网络技术和航空技术的带动,已经形成了包括导航、遥感在内的多项测绘系统,并且这些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
3.1常规地质测量
常规测量一般需要测距仪、经纬仪、棱镜和普通测量工具,其方式一般为预先设置控制点,此类控制点通常是以国家高等级控制点为基础,然后再加密布置图根点。而常规测绘的具体工作即是对这些图根控制点详细测量,得到具体的测绘信息,最后绘出地质平面图。
3.2GPS-RTK地质勘查技术
此类测绘方式的优点是可以直接跳过加密控制,在确定了首级控制网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图根控制点的测量。并且可以信号和通讯条件好的未知点或已知控制点上设置基准站,经过控制点的查核之后,测绘站只要在高程限差的条件下即可以进行数据采集工作。并且多个测绘站可以工作在一个基站之下,对人力的要求也很低,同时测绘的速度快,效率高,由于这些优势,GPS-RTK地质勘查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3GPS地质勘查技术
随着卫星导航技术的民用化程度的提高,GPS导航技术在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GPS导航技术以其操作简易、提供三维坐标、测绘速度快、精度高、全方位、全时段和远程遥控的特点极大的革新了地质勘查技术。GPS测绘技术除了满足传统的测绘要求之外,并且对控制点的要求也弱化了,对图形的要求也不高,其应用和设计非常灵活,操作简单,此外由于地质勘查技术所衍生出来的行业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趋势
地质勘查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在经历着多项革新,以现今科技发展的趋势而言,地质勘查的趋势是朝着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涉及到对这些技术的融合与拓展,必然会衍生出更全面、更高质量的技术。地质勘查技术的重点方向是矿产勘探,对于日益紧张的能源需求,无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矿产勘探的压力。并且因为利用了航天航空的前沿技术,结合网络,地质勘探面向三维、立体的发展方向,实现多功能、数字化、实时化的趋势。地质勘查在引入GPS与ISS等技术的条件下,逐渐实现更新换代,在勘查的精确性与勘查质量和效率方面有传统勘查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
5结语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于地质勘查工作而言,既是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求,也是对勘查技术自身的创新与探索,为地质勘查工作得到更精确、更据操作性的方法,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包振杰.测绘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及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