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34: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际会计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浅谈金融危机与国际会计准则
3.国际会计的研究起点与线索
4.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5.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趋同研究
6.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几点异同的分析
7.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进展及对我国的影响
8.国际会计租赁准则变革对我国航运企业的影响
9.国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与股票价值相关性研究
10.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
11.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化研究
12.由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引发的思考
13.试论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14.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对策
15.中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盈余管理方面的比较分析
16.我国固定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
17.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与等效
18.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总体构思
19.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研究
20.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21.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22.新版企业合并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变化分析
23.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思考
24.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及启迪
25.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26.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27.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具体运用的研究
28.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研究的最新进展
29.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重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权的博弈
30.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31.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具体运用的研究
32.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趋同建议
33.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与趋同的基本态度和所面临的问题
34.浅议美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
35.浅议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趋同
36.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在会计课程建设中的运用
37.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38.国际会计准则全球化路径博弈分析
39.金融危机和国际会计准则改进研究
40.国际会计的基本概念
41.我国在国际会计协调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2.中国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会计大公司的差异及发展对策
43.国际会计界推行中小企业差别财务报告模式综述
44.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中国-东盟国际会计趋同
45.从国际会计准则的变迁看我国会计体系的发展方向
46.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介
47.国际会计准则变迁与后WTO时代中国会计的展望
48.论国际会计趋同的局限性
49.会计国际协调的衡量
50.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运用的比较
51.国际会计新准则:对生物资产与农产品的会计规范
52.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
53.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研究
54.衍生金融工具的国际会计准则研究
55.新旧资产减值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比较
56.论我国会计准则须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57.财务报表的组成及列报要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
58.浅议美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
59.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化与趋同所面临问题的分析
60.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性分析
61.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探究
62.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的分析
63.碳排放权交易国际会计准则问题研究及借鉴
64.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效力分析
65.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与协同
66.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回顾与展望
67.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协调化分析
68.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变化对我国会计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69.我国生物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与分析
70.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及其对资产评估的要求
71.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差异分析——以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为例
72.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兼谈GAAP与IAS的冲突与趋同
73.新旧资产减值核算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对比
74.国际会计准则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75.演化博弈视角下的国际会计准则变迁路径——基于历史期间动态演化进程分析
76.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77.浅议国际会计准则的变迁史
78.国际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收入确认的影响(英文)
79.国际会计准则——一种未来全球公认的会计模式
80.我国关联方披露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研究
81.关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从接轨到趋同的若干思考
82.中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比研究
83.租赁会计国际准则的新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84.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比较研究
85.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其启示
86.会计准则趋同背景下的国际会计双语教学研究
87.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比较与分析
88.关于国际会计协调若干问题的思考
89.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原因分析
90.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对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
91.关于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认识与思考
92.国际会计准则改革新动向
93.会计国际化与国际会计准则
94.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进程与现状
95.论国际会计准则关于会计报告的新发展
96.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环境因素
97.合并会计报表:特殊目的实体——国际会计准则的视角
一、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含义
经过近年来的研讨,目前多数人认为,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可以表述为:以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为促动力,通过学习、借鉴,使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逐步协调。但此处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国际化的中国会计是指哪些方面?二是国际会计惯例是什么?三是何谓协调?
1中国会计国际化包括哪些方面。许多人将中国会计的国际化理解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这虽然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但却是不全面的。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目的主要是增进我国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可解性。制定一套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准则无疑为实现该目的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否一定能实现该目的还要看会计实务的状况。会计实务来源于会计准则,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似乎代表着会计实务的国际化。但实际上,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与会计实务的国际化并非完全相同,因为会计实务可能会偏离会计准则。弗雷德里克、乔伊等(1999)将这种偏离解释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很多国家对不遵守官方会计公告的处罚很微弱或无效;第二,公司可能会自愿地报告比所要求的更多的信息;第三,一些国家允许公司脱离会计准则,如果这样能更好地反映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话。从以上几方面看,一国会计实务的水平可能高于会计准则的要求,也可能低于准则要求。一国会计实务的国际化才是该国会计真正的国际化,而会计准则国际化只是为会计实务国际化提供一套基本标准。我们认为,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应该包括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化两个方面(广义的国际化还应包括会计职业的国际化以及审计标准的国际化等)。
2什么是国际会计惯例问题。世界各国的会计惯例一般都具有明显的国家色彩,某一国的会计惯例或各国会计惯例的综合都不能称为国际会计惯例。因此,我们赞同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即把大多数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或规则看作是国际会计惯例,并且倾向于以国际会计准则和英、美会计惯例为主,因为国际会计准则和英、美会计惯例将是国际会计惯例的主流。首先,国际会计准则毕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套成文的、可资借鉴的惯例,且已被大多数国家和众多国际组织所认可。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其国内准则,有些国家甚至直接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国内准则。其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输出资本、技术、管理、文化的同时,也输出了会计思想和惯例。再次,即使一些发达国家,也越来越多的受到美、英会计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如英国的“真实与公允”观念已使欧盟成员国的会计发生了某些变化,法国证券管理委员会(COB)“试图使法国接受世界级的会计和报告准则———至少对较大的公开上市的法国公司而言”。(弗雷德里克,乔伊,1999)最后,美国和英国会计被认为是“公允反映”会计,与“遵循法规”的会计相比,质量更高。
3什么是协调。协调既可以理解成一种存在状态,又可以理解成一个过程。会计协调作为一种存在状态,表示各国会计存在协调一致的关系或联系。协调一致包括各国会计计量方法、披露实务及会计准则的统一性和逻辑上的一致性而不发生冲突,即统一性和逻辑上的不冲突是会计协调的两种状态。会计国际化所要达到的就是这两种状态。会计协调化作为一个过程,是指对会计实务、会计准则设定限度以消除各国会计间存在的差异或减少逻辑冲突的活动过程。会计协调化过程的目标或结果,就是为了使各国会计实现协调的状态。
二、中国会计的国际化程度
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主要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非常迅速。以下从两个方面对我国会计的国际化程度作一概要分析。
1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程度。首先,会计规范的形式问题。世界上多数国家的会计规范采用“准则”的形式,但也有的国家采用“制度”或“法律”的形式。会计规范采用何种形式并不是判断会计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关键是看规范的具体内容是否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因此,我国目前采用的准则加制度的形式并不存在是否符合国际化要求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准则与制度的关系。同样,也不能把是否在将来取消会计制度看成是否国际化的标志。其次,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目前世界上存在三种模式:由民间机构制定,由政府制定,由政府和民间机构联合制定。一个国家采用何种模式主要取决于该国的法律制度、经济体制和政治传统,没有一种模式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但一般认为,准则制定者的广泛代表性有利于产生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采用由政府制定的形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没有必要学习英、美模式。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这种模式也越来越暴露出不足,如准则制定者缺乏广泛的代表性、社会的参与意识不强、制定过程的透明度不够高等,这些都是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再次,准则制定程序。科学合理的准则制定程序是高质量准则的重要保证。财政部在1994年就拟定了我国准则制定的程序。从程序的四个阶段来看,与英、美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准则的程序是非常接近的,只是“在征询意见的范围、征询意见的广泛性、对征询意见的汇总和反馈的规范化与已的准则的衔接和定稿方式等方面还有改进的必要”。(曲晓辉,1999)最后,会计准则的内容。我国已的具体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尤其是已实施的具体准则的国际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因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参考依据主要就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通过比较以上准则,找出其共有特点,再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我国每一准则中的定义以及确认计量标准。我国已实施的具体准则中的内容大部分都可以找到其国际性出处。但从已实施的准则的数量来说,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
2会计实务的国际化程度。如前所说,即使我国把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国内准则,也不一定就能说明我国会计已经完全国际化了,只有会计实务实现了国际化才能达到会计国际化的目的。从我国现实情况看,会计准则国际化相对容易,而会计实务国际化的任务则更加艰巨。第一,会计准则及新会计制度的实施结果并不理想。企业仍坚持这样的原则,即怎么有利怎么做,怎么简单怎么做,许多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程序、方法难以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得到体现。第二,由于会计人员水平的局限、对财务会计信息作用的轻视以及利益的驱动,我国会计工作中对会计政策运用的随意性、不准确甚至滥用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我国会计信息严重失实,失实的会计信息自然也就谈不上国际可比性。我国会计实务远没有达到会计准则要求的质量和国际化水平。第三,国际化追求高水平的会计实务。高水平会计实务不但要求严格执行高水平的会计准则,也要求企业自愿披露更多的人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要求不拘泥于会计准则而去更好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我国文化传统的原因,要形成如此的会计实务是有相当难度的。
总之,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已走上了正确的国际化道路,并且进展很快,而我国会计实务的国际化水平则远远落后于会计准则。
三、努力提高我国会计的国际化水平
1提高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水平。在制定准则的过程中,我们时刻面对着如下问题:如何处理国际化与我国环境的关系?以美国、英国的会计惯例及国际会计准则为制定我国会计准则的主要参考依据(当然需以其他发达国家的惯例为辅助)必然会带来一个问题,即如何看待和处理环境差异?我国的具体环境与美、英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环境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决定着人们的观念,此观念使得我们在决策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时不得不在国家化和国际化之间作出艰难的选择。笔者认为,我们不应把环境对会计的影响作用扩大化。环境毫无疑问对会计产生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主要是历史上的,即在世界会计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环境导致了有差别的甚至是有重大差别的各种国家的会计。但是,现实的状况却是,各国会计之间的差别正在变得越来越小甚至越来越难以辨认。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各国的环境在相互的交往中变得越来越接近外,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越来越弱也是重要原因。越来越弱的主要表现是:政治对会计的影响越来越淡化;法律尤其是税法也不再完全要求会计实务与其亦步亦趋;文化的影响越来越让位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影响也在变得更加调和。另外,各国会计都在处理着相同或相近的经济交易或事项,不同国家间的交易或事项本身无本质差别。因此,处理这些交易或事项的程序和方法应该或者可以是相同或相通的。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制定准则的过程中似可无须过多地强调中国特色。对于那些政治的、法律的不可控因素的要求,当然应该在会计准则中得到体现,但应尽量做到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除此之外,凡是与国际上相同或类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尽量采用国际会计惯例,对于会计术语和定义,也应尽量采用国际流行的表述方法,只要符合我国的语言习惯就行。
2努力提高会计实务质量。会计实务的质量标准当然主要应该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但仅以会计准则、制度作为评价依据显得过于简单化了。配普等人曾提出过评价公司会计质量的如下程序:(1)辩明关键的会计政策;(2)评价会计的灵活性;(3)评价会计战略;(4)评价披露质量;(5)辩明潜在亏损;(6)消除会计扭曲(弗雷德里克,乔伊,1999)。我们可以把以上程序变通为评价会计实务质量的如下标准:会计政策选择的恰当性、会计灵活性、会计战略的明确性、披露质量、潜在亏损的程度、能否消除会计扭曲。若以这些标准评价,则我国会计实务质量是非常低的,主要表现就是,会计政策和估计的抉择有时过分死板而有时又过于随意,甚至滥用会计政策和根据利益需要变更会计估计;会计披露质量低劣;潜在亏损广泛而严重存在,等等。会计实务的低质量抵消了我们为会计准则国际化所做的努力,影响了我国会计以及企业的国际信誉,也影响了我国的投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信息的失实将会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预警机制,使经济危机特别是金融危机的风险性加大。要提高我国会计实务质量,首先应大力抓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执行,使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与会计实务的国际化齐头并进;其次,提高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再次,应大力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努力改变会计信息严重失实的现状;最后,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他们恰当选择会计政策和职业判断的能力,规范和鼓励企业对信息的充分披露,提高披露水平。
3加快国际化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以适应我国经济高速国际化的需要。提高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国际透明度,加强会计的国际交流,扩大我国会计的国际影响。
一、会计业的发展演变纵观近现代会计发展的历史轨迹,会计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每一次飞跃都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关。
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越重要。也可以说,经济越发达,会计水平越先进。11世纪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一些工商业城市出现,为记录复杂的债权和债务关系,金融家逐渐发明掌握了一种“借”、“贷”记账方法。这种方法经过300多年的演变完善,已成为今天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记账原理。18世纪以后,英国通过产业革命,迅速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早期工业化,公司制这一企业组织形式就是在这一时期的英国最早产生的。英国政府于1894年修订《公司法》时规定:社会上的职业会计师可代行监督公司会计事项职能。这一修改使会计师职业合法化。为规范会计师执业,1853年,世界上第一个会计师职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成立,标志着现代注册会计师行业正式诞生。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后,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一经产生,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发展至今,除发达国家外,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有了自己的会计准则。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国际贸易的活跃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加,制定协调和规范各国会计行为的国际会计准则显得十分迫切。1973年6月,澳、加、法、德、日、墨、荷、英、美等9个国的16个主要会计职业团体在伦敦成立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制订和国际会计准则。至90年代末,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加入了这一组织。该组织先后了30多项国际会计准则。严格来说,我国的会计历史还不长,但发展还是较快的,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对会计制度、会计模式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初步建立了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方法体系。
1.在会计师建设方面,1985年正式颁布和实施了较为完整和规范的《会计法》,并在1993年和1999年先后两次进行修订,特别是1999年修订,于2000年7月1日实施的《会计法》,不仅对各企业单位会计核算作出了详细规定,而且进一步明确了会计责任,加大了处罚力度,对规范我国会计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颁布了一系列的会计法规、条例、规范、制度,会计工作的法制化日益加强。
2.在会计事务管理方面,强化了财务部门在我国会计工作中的统一管理权,各级财政部门均设置专门会计管理机构,有些地区还设置独立的会计局。近两年我国各地推行的会计委派、财务总监等做法,加大了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行政事业单位等的财务会计管理力度。
3.在会计职业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条例,明确规定了会计人员的职责和义务,实行了会计任职资格考试和评聘相结合的制度,选拔了一批会计专业人才,在大中型企业设置总会计师岗位,会计人员的地位和工作热情得到了提高。
4.在会计理论研究和方法探讨方面,大兴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理论方法,如管理会计的引进与运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西方会计准则评价和研究,更是为制定我国会计准则提供了理论参考。1992年底我国相继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大大拉近了与国际会计的距离,推动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8年以来,针对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等具体准则。我们相信,通过有关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将为各行业、各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竞争的会计制度环境。
二、加入WTO我国会计业的对策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无疑给我国会计市场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和冲击。
如何应对“入世”给会计市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和研究相应对策,促进我国会计业的大提高、大发展。
1.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创新要直面市场经济最前沿。加入WTO间接地推动各个会计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入世后,会计观念要转变,应重新定位会计职能,摆正会计在市场中的位置,更好地发挥会计为市场经济服务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会计市场的开放,以及建立管理会计的专门机构,会计独立理论研究也将重新启动;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一些技术落后、竞争力差的企业将加速被淘汰出局,这就会推动“兼并会计”、“破产会计”的研究和发展;随着金融资本市场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导致外币业务和投资的增加,这必将加快“金融会计”、“信托投资会计”、“投资基金会计”的研究步伐;随着会计人才市场的开放,国际人才的流动,引进优秀人才和对人力资本的重视,也将促进“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与实践;入世后还会引起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下岗失业不可避免,“社会保险会计”的研究呼之欲出;由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会计人员管理将向所有者独立管理体制演变,将进一步深化会计委派、财会集中核算、财务总监制的理论研究。
2.会计改革要依据国情,使中国特色与国际化相协调。会计的特色问题,不仅中国有,西方国家之间也存在不同差别,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会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服务,会计工作是基于一定的国际背景的,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历史传统,就有什么样的会计,不同的国情孕育不同形式的会计,这是会计改革必须结合国情的基本原因。入世后,我国资本市场范围逐步扩大,跨国筹资与投资日益频繁。各国会计差异越小,就越有利于投资者和管理者评价和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跨国公司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的业务活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要求各国会计尽可能协调,不发达国家要对外开放,吸引跨国的投资,就必须与之相协调;通货膨胀、偷漏税款、环境污染、会计信息失真等会计国际公害需要各国协调行动,共同治理。世界贸易组织不要求其成员要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只要求相互协调,可以保留各自特色。因此,我国会计改革的国际化与中国特色将长期协调,其国际化程度将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程度的加大而逐步加大。
近年来,会计国际化在我国倍受关注,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各方面都与世界惯例接轨之际,会计作为企业间贸易交往的媒介——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自然也要尽快地与国际惯例接轨,逐步融入到国际会计中去。
经过十几年的引进和吸收,中国会计界对有关会计国际化方面的理论和实务已有比较成熟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已取得积极进展,开始了一定层面的对话,但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特征,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过程仍很漫长。
一、会计国际化——必然趋势
1.会计国际化的含义
经过近几年的探讨,目前,人们认为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
中国会计国际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准则国际化,即在制定、修正和完善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体现国际会计惯例,使会计准则指导下的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可比和有效;二是会计实务国际化,即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在这两方面中,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处于核心地位,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程度体现着一国会计发展的国际化程度。
2.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1)会计国际化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竞争的加剧、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加快以及市场的变化无常,使得跨国公司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跨国公司通过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并享有其控制权和经营决策权而达到节约成本、降低税负和风险、优势互补、增加利润、保持市场份额等目标。母公司为了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需各子公司提供统一可比的会计信息,并编制合并报表;东道国以及居住国政府处于财政、税收等方面的考虑和对跨国公司的监管,也要了解跨国公司整体的经营绩效、财务状况及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另外,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这就需要消除各国之间会计的差异,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跨国公司的经济业务。
(2)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十年以来,各国双边、多边贸易活动日益增多,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企业从事对外贸易,必然通过客户提供的财务报告来分析评价客户的资产实力、资信状况和风险状况。会计信息已成为各市场主体达成市场交易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市场交易质量的高低,并影响全球范围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应按照国际惯例,提供可比和有效的会计信息,以提高国际贸易的高效率。
(3)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必然要求。目前,跨国上市和发行债券等国际性筹资活动日益增多,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过程中,不仅资本的供需双方需要了解彼此的财务状况,满足各自需求,而且国际证券监管机构为实施有效监管,也要按照国际标准,严格审核跨国筹资公司的财务报告。这就要求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公司按照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而无须对原有财务报告进行重编或调整。这样,对于减少跨过发行证券和股票上市的成本、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以及跨国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倾向
1.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及认可程度
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由主要发达国家的会计职业团体于1973年发起并创立的,30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遵守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协调。尽管IASC是非官方组织,其成员也大多为民间会计团体,不具备强制实施其准则的权利,但由于其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国际会计准则质量的不断提高,国际会计准则在全世界的认可和实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96年IASC对67个国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56个国家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本国的会计准则或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来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得到了世界大多数证券交易所的承认。截至2001年底,有90多家跨国公司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1999年,IASC完成了“核心准则”的制定工作,2000年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对核心准则的审核,并向其成员推荐,这样,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只要遵循本国的会计要求和IASC核心准则,或者其本国的会计准则已经符合国际会计核心准则,这家公司就可以在世界各地接受国际会计核心准则的证券交易所上市,而无须重编或调整其财务报表。IASC正逐渐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其规模也正日益扩大。
2.中国会计准则的倾向
中国会计准则在中国的实践首先体现在1985年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实现了我国会计模式由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转换,是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在随后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始终注意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量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充分协调。目前,采用中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的企业,在境内发行B股和到香港发行H股,按国际会计标准所要做的调整已经较少。
尽管中国会计准则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有些是由中国特定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环境所决定的,也有一些是由于国际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的技术性问题所造成的。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又要重视其本身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三、中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1.增进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水平
首先,要尽快建立中国自己的会计原则框架。国际会计准则有一个概念框架作为参照,以此来制定具体的会计准则,但中国还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框架,只就中外会计准则的差异分项处理,这就无法有逻辑地发展一套在原则上连贯一致的具体会计准则。其次,加快制定新的具体会计准则,继续修改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别的准则。当前,中国尚未对许多会计问题具体准则,如企业合并、金融工具、所得税、资产减值等,要加强这方面具体准则的制定工作;同时,在商品销售和提供劳务收入的计算、债务准备的计量、利润分配方案等方面的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还存在差异,应及时修改,使之与国际会计准则尽量保持一致。
2.正确处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会计制度侧重于如何记账,会计准则是就某个会计要素或经济事项的不同情况,规定如何合理核算并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从长期看,会计制度是一定时期的过渡办法,在我国现阶段,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将并存,二者不能相互代替,缺一不可,必须做好两者的相互协调与配合。
3.加快培育国际会计人才
依托于方便快捷的网络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的各业务部门完全可以实现各种会计信息及时地传输到财务部门,使得财务信息的处理效率大大提高。财务部门也可以将处理后的信息及时反馈,提高会计反映和控制各类交易的功能。
(五)财务管理成本降低
网络会计是网络经济的一部分。通过网络,企业的财务管理降低了信息收集成本,节约交易成本、审计监督成本和纳税申报费用。网络会计还可以实现多个模块化的会计程序,满足不同投资者和客户的信息需求,从而降低沟通成本。
二、我国网络会计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网络会计发展时间比西方国家要更晚些,网络会计实施的许多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但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企业信息化程度提高,网络会计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网络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必然出现新的趋势。
(一)网络会计风险防范意识增强
网络会计拓展了企业经济资源的范围,使企业资源趋于多元化,再加之信息时代信息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经营风险明显加大,同时也给会计操作带来很大风险。因此,企业应该认识到不能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是会计的最大风险,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在此基础上,深化对风险本质的认识,将各种重要的资源以适当的方法列入会计系统,并尽可能地反映会计事项中的内在风险,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降低会计风险。
(二)关于网络会计安全手段的加强
从1986年开始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条文,有力地保障了计算机系统和信息安全。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网络会计安全方面的专项法律。制定和完善我国网络会计的相关法律,使我国网络会计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法制化轨道是必然的趋势。此外,数字签名和认证是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尚处于协议应用阶段,要实现协议安全支付就必须有CA认证中心。一个完整的认证中心来规范网络会计行为也是迫切需要的。我国网络会计安全问题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必将不断加强。
(三)网络会计管理职能显明
网络会计的职能主要有反映和管理两个职能。反映职能是指详细的、全面的会计工作的结果向信息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揭示。管理职能是指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者及经营者的需要,会计工作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由于网络的快捷便利使得会计人员能够通过在线访问及时得到企业相关的会计信息又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横向比较和正确决策。随着网络经济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网络会计的管理职能会日益显明。
(四)财务会计软件和网络的不断改进
我国会计软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企业会计信息化在政府、企业和会计软件开发商等的通力协作下,得以不断的发展进步。会计软件开发经历了从自主开发、委托定点开发到标准化、通用化、商品化、专业化阶段。会计软件应用从过去的单项业务处理到核算管理一体化,从事后记账到事中预警、控制、事前预测,管理模式由分布式向集中式发展。网络会计对会计信息系统的通信质量和运作效率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我国网络会计要成为一个安全的会计信息系统,首先必须具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会计信息安全快捷地传递;其次就是保证财务管理软件的安全及性能良好。
(五)网络会计信息监督加强
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企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从而赋予了会计监督更为重要的使命。在这种新形势下,会计监督的内涵正在发生变革,较之原来意义上的会计监督变得更有广度和深度,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网络会计的信息监督。网络会计使得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直接采集。一方面,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增强,有效地避免了会计处理的“黑箱”操作,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变得十分方便快捷,不会像传统会计一样留下盖章签字,所以今后网络会计的发展需要增设监控岗位,将会计人员的操作和数据同步记录在监控人员的数据库中,以便审查和跟踪调查,以实现有效监督控制。
(六)网络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
网络会计需要系统内部有效的控制体制来加强安全。在会计操作系统中建立数据保护机制,健全日志机制。会计信息系统必然需要自动识别有效的终端入口,防止非法用户登录和错误口令超限额使用情况发生,并立即报警。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
「参考文献
[1]刘忠玉。会计信息化:21世纪财务会计发展大趋势[J].财经问题研究,2004,(8)。
[2]姚友胜。基于网络的企业内部控制及要素特征[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6)。
[3]崔晓清。21世纪网络会计[J].财务与会计,2003,(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养老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有关部门预计我国的人口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2050年老龄人口将上升到全国人口的28%以上。当前,我国以约占世界5%的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着世界20%的老人。提供真实、完善、及时的会计信息,满足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需要,对解决我国比发达国家还要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退休金会计的概述
(一)我国退休金会计的定义
退休金会计亦称养老金会计,是反映退休金资产、基金、负债和成本等事项的会计处理及报告程序。退休金的会计处理视退休办法而定。
对退休金性质的理解主要有二种观点:
一是社会福利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企业职工在职时领取工资得到报酬,这是按劳分配的体现;职工退休后领取退休金则是一种社会福利,是对剩余价值的分配。这种观点体现在会计处理上,就是将退休金作为费用列入“营业外支出”,且在平时不计提,只是在实际发生支付时才加以确认。我国原来实行的职工退休工资制度就是典型的社会福利观点,而对职工退休工资的会计处理就是根据这种观点来进行的。
二是劳动报酬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退休金是职工在工作期间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职工在职时领取的工资,只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就递延到了退休以后作为退休金领取,因此,退休金是递延的劳动报酬。随着对这一问题讨论的深入,劳动报酬观这一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1985年12月颁布的87号准则(FAS87)中就明确支持这种观点,并要求公司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退休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即公司在员工为本公司提供服务的期间,除支付工薪外,还要及时计提这部分递延的劳动报酬,计入当期成本,同时确认为负债。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并按照递延报酬的程序对退休金进行会计处理。
(二)我国退休金计划概述
退休金计划指一种企业和职工之间关于职工退休后退休金支付的协议,企业承诺在职工退休时,按协议上规定的方法,计算给付一定的退休金。企业将退休金计划作为其对职工工资报酬计划的一部分。目前我国采用“多层次”的退休金计划,在会计处理上实行规定受益计划和规定缴费制相结合,即在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社会统筹部分实行规定受益制,而在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行的是规定缴费制。但我国尚无退休金会计准则规范退休金会计处理,故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完善我国的退休金会计制度。
二、我国的退休金会计处理模式
(一)企业基本退休金费用的会计处理
当期退休金的计提作为“统账结合”的基本退休金,企业只需按在职职工工资总额加养老保险有关费用之和的一定比例提取拨付给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企业每期向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拨付的基本退休金,只需在提取时计入当期损益,列入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也可考虑借鉴国际惯例,设置“退休金费用”账户,专门核算计提的退休金费用。对以前年度基本退休金的补提。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在制度转轨时期,对职工以前年度的基本退休金如何补偿。为了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有足够的资金运转,同时为了维护职工享受正当的基本养老保险权利,就应该对职工以前年度的基本退休金进行补充计提。至于补提的资金来源及方式如何,补提多少,补提的基本退休金如何计入成本费用等,是个复杂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企业补充退休金费用的确认
企业补充退休金由企业按国家规定,在按时足额缴纳基本退休金后,根据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由企业与职工共同协商确定退休金的补充方式、待遇标准、发放形式及经办机构等。我国企业补充退休金的给付形式是规定缴费制,补充退休金费用也应按规定缴费制来确定。企业为补充退休金个人账户的供款,一般按照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对有特殊贡献的人员,可以规定较高的供款水平。因此企业各期应确认的补充退休金费用通常就是当期应计提数。如何对补充退休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我国还没有明确规定。然而企业的补充退休金计划属于半强制性的,它不同于强制性的基本退休金计划,如果对补充退休金费用的会计处理不做必要的引导与约束,一些企业就可能巧立名目,以给职工计提补充退休金费用之名,故意转移收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三、对我国退休金会计处理改革的建议
(一)关于退休金性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企业股份制改革与科学管理模式的引进,应把退休金的“社会福利观”逐渐向“劳动报酬观”转变,把退休金理解为递延工资;因此,在企业的会计处理中,退休金由营业外支出,向企业的当期成本转变。同时由于考虑社会稳定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的贡献,世界各国会计界普遍接受企业有义务为职工提存退休金,现行退休金会计核算也是建立在此观点的基础上。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退休金是职工在工作期间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职工在职时领取的工资,只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递延到了退休以后作为退休金领取,因此,退休金是递延的劳动报酬。随着对这一问题讨论的深入,劳动报酬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1985年12月颁布的87号准则(FAS87)中就明确支持这种观点,并要求公司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退休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即公司在员工为本公司提供服务的期间,除支付工薪外,还要及时计提这部分递延的劳动报酬,计入当期成本,同时确认为负债。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并按递延报酬的程序对退休金进行会计处理。我国理论界关于退休金的性质也有过争论。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普遍持社会福利的观点,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开始讨论退休金的性质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退休金的劳动报酬观最终将得到理论界的认同。
(二)对退休金的确认
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是和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一起由财政和社会保障部门通过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统筹,按照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建立的。对于企业来说,应按期足额地向社会保障基金拨付。在此,就有一个退休金费用的确认问题。按照当今企业退休金会计的国际惯例,退休金费用的确认应该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即企业应作为当期的退休金负债。这种做法很值得我国企业参考。为此,企业应该设置“退休金费用”、“应付退休金(负债)”或相应的科目,每期计提退休金时,应按计提的金额借记“退休金费用”,贷记“应付退休金”,向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拨付退休金时,按拨付的金额借记“应付退休金”,贷记“银行存款”。
(三)对退休金的计量
对退休金费用的计量,一般采用保险统计估计方法,具体估计方法很多。因此,为了避免采用不同的估计方法确认的退休金费用所产生的差异而导致相关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有必要通过会计准则对企业在计量退休金负债、费用时所应用的方法做出规定。目前,国外应用于会计核算的保险统计估计法基本上有两类:一类可归为成本分配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估计出的职工退休时可领取的全部退休金,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条件下,分配到各个会计期间,同时使得各期间的退休金成本与利息成本总和等于职工退休时领取的退休金总额。另一类是利益分配法,其思路是将职工在各个会计期间提供服务而取得的退休金折算为退休日的现值,并以该现值为服务成本,各期现值的总和即为企业应付给职工的全部退休金。我国在制定退休金会计准则时,可以参考国外的这些做法。
(四)对退休金的披露
由于退休金事项的发生形成了企业的负债及退休金费用,同时退休金的拨付也会引起一些资产负债项目的变动,因此,企业在其财务报表中至少要对以下事项进行揭示,
1.当期发生的“退休金费用”,应在当期损益表的管理费用项目下列示;
2.当期“预付退休金费用”作为资产在当期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项目下列示;
3.本期已计提、尚未拨付的退休金,作为“应付退休金”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负债或长期负债项目下列示。
另外,由于退休金是一种“递延劳动报酬”,企业对退休金负债及拨付的基金资产经常会由于一些不确定事项的发生而加以延期确认,这就使得在退休金会计处理中,一些及时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在财务报表中得不到体现。因此有必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这类信息进行披露,如尚未摊销的前期服务成本、尚未摊销的利得和损失以及摊销的方法等。
同时,由于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退休金费用”、“退休金负债”等项目的金额是非常概括的数字,因此,与这一数字相关的一些项目,如:退休金计划的类型、职工参加退休金计划的情况、退休金费用、利益等计量所采用的保险统计估计方法、拨付退休金的方式以及当期退休金费用的构成等,也应该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
我国养老保险体制、资本市场、税收制度和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及现实状况和西方国家都有较大差异,这就造成中西方在企业年金的会计处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准则的制定应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并适当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绝不能全盘照搬西方国家的准则蓝本。为提高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的质量,应制定既适应于我国实际情况又与国际趋同的年金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彭洋.我国企业退休金会计问题研究.中南大学,2004,(9).
[2]吴华建.我国企业退休金会计研究.暨南大学,2002,(13).
理论研究的深入是管理会计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仍停留在概念到概念,不仅解释不了管理会计的现象,更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实际上,我国现阶段的管理会计理念大多数是源于西方的经验,虽然引进了一些所谓的前沿,但是却使人可望而不可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本土的理论体系建设。进而导致了管理会计内容的不确定性和方法的单调性,限制了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实践推广。
2.行政利益为导向的企业目标
企业运行以完成上级规定的各项指标作为目标,管理上领导者的意志主宰了一切,其往往会采取一些短期行为,进而忽视企业长远的市场价值,不会考虑到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中的作用,也不会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系统,从而制约了管理会计的发展。
3.缺乏高素质的应用主体
从事管理会计的人员不仅需精通财务会计和相关法律政策,并且还需掌握丰富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而由于我国管理会计推广较迟,掌握和学习管理会计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因此造成这方面的人才非常匮乏。
4.与财务会计重叠
当下很多企业都没有单独配备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人员,虽然有不少企业已将管理会计运用于实践,但是仅把相关任务分解到财务会计等职能中去,例如将预算职能分配给财务部门,将控制职能分配给生产部门等。这样,管理会计的作用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5.缺乏统一标准的应用体系
当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尚处于无序状态,没有明确的系统理论作为指导。加上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比较薄弱,且公有制的产权结构较私有制更加复杂,因此设立统一的管理会计标准并加以规范势在必行。
二、推进我国特色管理会计的迅速发展
1.构建我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年初财政部的《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有四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其中就将理论体系的建设作为第一项任务来抓,可见理论建设对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而理论体系的建设需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和企业的实践,进一步增强与企业实际情况的契合度。《征求意见稿》对构建我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要求是加强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和工具方法的研究。
2.发展有利于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企业文化
培育先进的管理思想、共同的价值理念、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最大限度激发员工作用机制等的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需具备的市场观念、风险观念、人本观念、时间价值观念和竞争观念等,对推进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3.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
要形成我国特色的管理会计,要求管理会计应用主体能很好掌握企业的具体情况,依据现有的资料,并采用一定的管理会计方法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要完成这一活动,就需要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使其具备更强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其他相关能力。《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具体措施有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内容,增加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比重;从高校入手,加强对管理会计专业方向的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的培养;形成以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企业事业单位总会计师和会计后备人才为框架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尝试建立管理会计行业自律组织。由于我国会计人员数量众多,可以参考国外管理会计师管理模式,设立管理会计师协会,实现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的自律管理和自我服务。
4.加快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管理会计理念与方法的实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管理会计要行使其计划、决策、控制、评价等功能,一切都要以信息为依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各单位建立起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势在必行,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以发挥管理会计的功能。当下的网络技术应用已经使信息技术从工具变成会计工作的环境,同时与组织的构架、企业文化、业务领域等因素相互作用,推进了会计形态的变化,财务共享的实施就是很好的例子,其不仅体现了规模优势带来的成本降低,同时使得会计工作形成了专业化分工,管理会计工作得以从原有会计部门中分离出来。打造管理会计的“利器”,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学术界以及研究机构的支持,而更重要的则是企业自身的实践。以会计信息化建设支撑管理会计的发展,以管理会计发展促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开拓我国会计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体制以及法律环境的影响
高度灵敏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是管理会计有效的基本保障条件。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出发,国家的宏观调控仍然举足轻重,而有些企业的经营决策会因此受到影响,甚至,有些企业不能独立进行经营决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的在企业中的应用。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许多地方政策法规还有不透明和歧视性等缺陷的存在,这些因素都将导致企业所获取的外部信息不够完整和真实,进而影响企业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运用程度。
2.学术理论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
管理会计的理论是建立在确定经济环境基础上的,通用性比较差,因此,企业在运用时必须考虑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问题,不能对理论生搬硬套。近两年,管理会计的研究在我国理论界掀起一阵热潮,但多数理论研究是建立在完美的假设条件下的,难以将错综复杂的现实因素考虑进来。还有部分理论研究是针对我国少数的已经成功运用管理会计的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并总结其经验,但这些理论往往不存在普遍适用性,研究者很少真正关注管理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应用问题。
3.企业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认知不全面
内部环境以及企业文化对管理会计能否得到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企业文化。领导对管理会计的应用不重视,对管理会计的认知比较片面,不能深刻的认识到管理会计的价值,加之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一般也不能胜任管理会计的工作,导致企业决策者认为财务会计才是会计人员的重要任务,而管理、经营和决策等都是领导者的工作。所以,企业的决策者在进行企业的重大问题决策时,往往会忽略会计人员的作用,这也不利于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的发展。
4.我国缺乏管理会计人才
目前,我国有大量持有会计证的人员,但是高级管理会计却寥寥无几。与财务会计相比,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需要具有更强和更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从表面数据挖掘出隐藏于企业内部的问题。由于管理会计要参与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问题,因此管理会计不仅要灵活且深入的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而且要熟悉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现其发展规律,能够对其以后的发展进行准确的预测和控制。
三、针对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问题需采取的对策
1.创建良好的管理会计环境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运用过程中,不仅受到自身理论的限制,更要受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想发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价值,我们除了要不断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也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管理会计外部环境。我们要积极改善和适应管理会计赖以生存的市场经济环境,积极促进管理会计在决策中的应用。在宏观上,打破行业垄断,建立完全竞争市场机制,健全企业内部决策环境,为管理会计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不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管理会计相关法律制度,使管理会计的运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规范管理会计的行为。只有这样,管理会计才能发挥其创造价值的作用,帮助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
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意识,设立科学的企业组织机构
应该大力向企业管理者宣传和倡导管理会计的作用,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意识,纠正其对管理会计的片面认知,使其加强对管理会计的重视。企业可以通过设立科学的组织机构,确保合理的会计信息流向,清晰明确的划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职能。公司对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职责的要求也要更趋向于管理者。在公司战略制定等重大问题上,决策者要充分听取管理会计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内部控制,运用有效的管理会计方法,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带来帮助。
3.加强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大学是输出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基地,所以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最好从大学开始。目前我国的大学本科阶段尚没有设立管理会计专业,管理会计只是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一门课程,并且大多是采用理论教学方法,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接受程度也不太高。但实际上,从事管理会计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不仅仅是财务会计知识,更多的是对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反应和对系统的编制等等。通过设立管理会计专业,采用案例教学法,增加管理会计模拟实习等课程,有助于学生对管理会计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培养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
众所周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占主导地位。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也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国有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其发展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2.国有企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是全球所拥有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国有企业占领了国民经济各领域之中几乎的所有行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国有企业数量上呈现出了不断减少的趋势,但是,在资产总量上,国有企业仍然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
二、目前国有企业常出现的会计核算问题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国有企业产权制度。
绝大部分的国有企业还未建立规范的公司体制,国有企业股份制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工作待进一步推进,特别是对于大型国有企业来说,产权改造的力度较弱,同时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原因是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有关国有资产的界定和分类不明晰、国有资本金的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欠佳,这就导致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不协调。
2.国企内部资金浪费严重,不重视成本控制的不健全体制。
国企的财务管理工作困难重重,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资金,资源的肆意浪费,忽视对的成本控制。“包赢不包亏”在国企中普遍存在,员工认为国有企业资源与经费是来自于国家财政收入,并由国家出资弥补漏洞。经费的使用上,极易出现使用效率低的状况。
3.财务管理人员知识能力不足,作风不正,透明度不足。
我国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又未能及时向社会展现公司的资金使用状况,使用出处。这就使国有企业的利益与效益受损,以致公信度下降。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对外的财务状况可以戏称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局面,遮遮掩掩,伪造事实。国企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伪造变造事实还有部分工程亏损原因交待不明,最终就会导致国企不良资产的增加。长期下去,国企的持续发展受到极大负面影响。
4.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问题。
与国外企业相比,国企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很大差距,核心竞争力数量少。加强自主创自能力能提高国企的软实力。自主创新工作存在以下四个需要注意的方面:第一,创新的意识弱,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国企科技少。第二,国有企业总体上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且待提高。再次,国有企业的在技术引进基础上消化吸收能力跟不上来,引进来的战略未能科学地运用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5.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国有企业改革创新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首先,我国尚未有真正的拥有国际竞争力且能与国外跨国公司抗衡的企业集团。第二,国外企业集团的并购是一个重大问题,跨国公司善于通过资本经营手段,直接并购中国企业,再次使竞争力下降。第三,我国国有企业正确制定和实施国际经营战略是当务之急,用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来进行针对性管理。从宏观管理角度看,有关对于海外投资的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金融环境不合适,从微观管理角度看,我国国有企业还缺少国际企业管理精英和具有适合本国发展的科学性经验。
6.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问题。
由于国有经济战略性的基本任务并没有实现导致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分布,制度,以及垄断行业是最为重要的三部分。首先,国有经济布局科学性欠佳,行业分布过宽,导致不能针对性培养某一行业导致针对性欠佳;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例如极度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且遗留问题多导致负担过重。第二大量的市场进入壁垒和退出障碍就导致了总体上影响生产要素的市场流动性,这就是体制和制度方面的具体表现,阻碍了非国有企业的发展,且不利于劣势企业的退出无法做到企业的兼并和强强联合,第三,垄断行业的问题十分突出,垄断性行业如何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的问题尚未解决。第四,多层次的、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工作还在待建立和完善。第五,在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中,对于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缺少着明确的界定。
三、完善国有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国有企业的地位导致了其发展中存在的的问题解决刻不容缓,关于如何才能使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整个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中心问题。
1.建立健全现有的国企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努力完善与改革的国企的财务管理制度,但直到现在仍然问题还是很多。国企的财务管理部门首先要改善人力资源使用的不合理、单位内部人员杂多、部门分工不明确,会计工作职责不分等现象,要坚决整治,从企业的管理使企业运转发展起来,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而对于现有的国企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一视同仁的做出惩戒才能保证其公平性,让国企单位的资金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把不必要的浪费降到最低,企业在中国甚至世界都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为中国国企树立了榜样,鼓舞了中国的国企发展的斗志。
2.构建一个健全的财务监督管理机构。
国家对国企的保护之下让其很可能不会更好适当目前社会市场的财务管理方式。加大监管的力度从而促进监督体系的更新是另一重要举措,遏制财务信息失真,有力的促进国有企业财务领导和监督机制,这两大举措是适合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良方。
3.提高管理层面能力。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企业领导者要在自身单位的工作中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还要对自身的员工进行科学的培训,从本质上的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达到知识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国有企业的人事、财务、资产等管理制度建设,加强透明化的管理让社会人士知道钱花在实处对国企口碑都有改观作用,再以先进的制度来吸引国际化经营精英人才,强化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全方面地管理层面的管理能力。
4.提高核心竞争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主体;还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克服企业经营行为的短期化,找出自身优势,精益求精找寻一个突破口,抓重点探寻本企业独特核心竞争力,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吸引险投资基金,培养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逐步形成风险投资的良好氛围,与外国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下壮大自己,政府应考虑设立“企业科技创新风险基金”,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性融资和帮助,增强企业抵抗科技创新风险的能力。
完全成本又称为商品成本,是工厂成本加上产品在销售过程中的耗费的总和。完全成本法(FullAbsorptionCosting缩写为FAC)也称“吸收成本法”或“全部成本法”,是把企业某一会计期间发生的全部生产经营费用均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完全成本法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沿用至今的传统成本计算模式。《美国公认会计准则》(USGAAP)规定,企业的成本核算采用完全成本法。美国企业在提供给股东和税务机构的财务报告中都使用这种方法。美国的管理会计教材中,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进行比较,符合企业实际需要。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在产品成本项目构成方面的比较如右表所示。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对固定制造费用的会计处理上的不同是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根本区别所在。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则计入产品成本。美国管理会计专著在介绍变动成本法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进行比较,这样做符合美国企业内部管理与会计核算的需要,因为大多数的美国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在编制内部报告时使用变动成本法。虽然依据用途按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产品成本在数据处理时比较麻烦,但是现在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以及设计优良的会计软件系统使成本信息在会计核算上十分快捷,可以为企业同时提供编制财务报告和内部报告的所有数据。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在中国境内应用完全成本法的企业包括:美资企业(包括独资、合资等)、在美国上市的中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等。由于中美会计准则的不同,这些企业首先应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和报送财务会计报告并报送有关职能部门,然后根据完全成本法调整营业成本、期末存货成本和利润等相关项目后,编制出符合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或合并财务报告。
2.将变动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进行比较,符合我国国情。
(1)我国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回顾。
完全成本法在我国也有很长的应用历史。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大部分工业企业的成本计算都采用完全成本法。我国在进行会计改革之前,生产车间(或分厂)发生的间接费用都在“车间经费”科目核算,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包括采购、技术、质检、产品设计、会计、人事等)发生的费用,都归集在“企业管理费”科目。月末“,车间经费”和“企业管理费”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都分配计入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另外,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以及相关手续费等作为企业管理费的明细科目进行归集,然后再分配计入产品成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部分企业不单独设立销售机构或部门,而是将销售职能隶属于采购部门(称之为“供应科”或“供销科”),相关费用也一并计入企业管理费。相对于美国的完全成本法来讲,我国所采用的完全成本法的“完全”程度更高,更符合“完全成本”的理念。1992年我国进行会计改革,开始修改会计制度以便于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为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对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进行重大改革,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由“完全成本法”变为“制造成本法”(为了区别旧的成本核算模式,财政部将新的成本核算模式称为“制造成本法”)。制造成本法(ManufacturingCosting)是将企业直接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计入产品生产成本,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即制造费用),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制造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不再包括行政管理费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管理费用以及为销售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销售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此外,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以及相关手续费等也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1993年7月以来,制造成本法成为了我国企业广泛应用的成本计算方法,而制造成本法与从西方引进的变动成本法在产品成本项目的构成上又有所不同。鉴于此,在管理会计教材中应结合我国会计实践,将变动成本法与现行的制造成本法进行比较才符合我国国情。
(2)制造成本法与美国的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从表面上看,制造成本法与美国的完全成本法在成本项目构成内容上似乎没有差异,但是,这两种方法在制造费用(间接费用)核算的内容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美国企业完全成本法下的“制造费用”核算内容更加宽泛。我国企业作为期间费用核算的“管理费用”中,有很大一部分在美国企业是计入制造费用的,然后分摊计入产品成本,这其中包括土地使用权的摊销、劳动保险、存货差异、保险费用、工厂管理层人员的工资等。完全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在成本核算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性,建议国内学者在编著管理会计教材时,应充分考虑这一问题,在介绍变动成本法时,将变动成本法与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制造成本法对比分析,这样才能符合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与成本核算的实际需要,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误解。
二、标准成本法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应纳入成本会计体系范畴,不应包括在管理会计范畴内
标准成本法(StandardCosting),也称标准成本会计,是企业以预先制定出的直接材料标准成本(标准价格和标准用量)、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和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为基础,计算出产品的标准成本,然后用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现在西方国家普遍使用标准成本法来记录和反映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和结果,以实现企业对产品成本的控制。目前我国一些企业仍然沿用的计划成本法(PlanningCosting)实际上就是一种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材料成本的核算。
企业原材料的日常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计划成本计价,同时设置“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用来核算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月末,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将耗用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以此来计算完工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相对于实际成本法,采用计划成本法对于原材料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企业来讲可以大大减轻成本核算的工作量。
2.燃料和动力的核算。
企业根据实际耗用数量或者合理的分配标准对燃料和动力费用进行归集分配。生产部门直接用于生产的燃料和动力,直接计入生产成本;生产部门间接用于生产(如照明、取暖)的燃料和动力,计入制造费用。
3.直接人工成本的核算。
企业通过制定定额工时计划进行直接人工的分配。
4.制造费用的分配。
通常采用直接人工工资或直接人工工时作为分配制造费用的标准。标准成本法与计划成本法在成本核算方面有许多类似的地方,相对于计划成本法而言,标准成本法不仅含括了制定标准成本、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以及处理成本差异等环节,而且与ERP系统更加匹配,对于简化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进行成本分析更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结合我国会计实际情况,将计划成本法逐步升级为标准成本法并在我国企业进行推广,从理论和实际运用来讲,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有调查数据表明,参与调查的大中型企业中有77%的受访企业认为标准成本法很重要,有近18%的企业正在使用标准成本法。目前我国的会计学科理论将标准成本法放在管理会计中介绍,但从其实际应用方面看应将标准成本法纳入成本会计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