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34: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国经济问题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中国崇尚实用主义,擅长总结经验而非创新;
3、“学而优则仕”的第一追求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读书人的思想被束缚在名利上,过度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缺乏数字进行管理。
二、主观因素的影响
1.闭关锁国政策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我们国家没有积极走出去了解其他国家而是一直以“天朝大国”自居,在其他国家开展科技革命的时候,自认为我们国家物产富饶,固步自封,仍旧过着三跪九叩的生活。这种夜郎自大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我们国家各个方面日趋落后,严重阻碍了我国近代科技前进的步伐,甚至成为挨打的罪魁祸首。
2.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上,忽视了资本主义萌芽。我国古代一直是“重农”,这固然无可厚非,但“抑商”政策的实行却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严重阻碍了社会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并与之紧密相连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这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还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的物质生活,但是对商人采取严格的限制管理措施,压制商业经济的发展,这些苛刻的条件严重地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正是因为工商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压制的这种现象到了近代中国依然没有缓解,从而使我国没有充分产生和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经济。
所谓信用,就是建立在约定双方的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受到信任的人无需立即付现即可获取商品或者服务,授信人对受信人的承诺表示信任。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信用是一项重要的发展要素,良好的信用对于经济的稳定运行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加强经济发展中的信用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建设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1 中国经济发展中信用危机所涉及的方面
就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异,产生不同形式的信任危机,主要体现在社会、企业及政府等多个方面。
1.1 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
信用经济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发展也不够完善,导致社会主义经济时代下,社会对于信用经济并为足够重视,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普遍比较薄弱,有待于进行培养和加强。就国家和社会层面来看,缺乏合理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守信的氛围也不够浓厚,缺乏可靠的守信社会环境,对于失信行为也并未采取可行的控制措施,导致我国信用缺失问题严重,这对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产生严重的影响。
1.2 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
我国企业内部的信用情况堪忧,不履行合约的现象频频出现,对于企业的信用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在后期面临经济纠纷,对于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当前我国企业内部缺乏切实可行的信用管理制度,尤其是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对商品销售进行管理,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是保证企业经济往来的可靠性基础,信用管理制度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失信行为的出现。与此同时,我国企业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导致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信用评估机制和债权保障机制等缺乏可靠的时间经验,因而对贸易风险缺乏有效的掌控,从而流失了多元化的贸易机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1.3 我国信用中介服务十分落后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信用服务仍处于初级阶段,尽管我国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也提供信用服务,以一些信用调查机构、资信评估机构以及信用产品等为主要体现,但是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规模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经营方式有待完善,信用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较低,企业的信用状况并不能够得到科学且准确的评估,不利于市场机制实际作用的有效发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也就是说,我国信用中介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企业的信用管理和经济运行也具有重要作用。
1.4 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
当前我国信用管理体系明显存在弊端,相关立法及执法体系存在漏洞,严重制约着国家信用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失信惩戒机制的不健全,并不能够合理的规范信用行业的行为,导致对信用行业的监督管理缺乏可靠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政府对社会的信用教育和信用管理的研究和探索并不深入,不利于全社会守信氛围的塑造。我国关于诚信的法律法规对犯罪行为提出处罚,但是不足以对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制约和监管,因而我国信用制度和法规仍有待完善。
2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经验
2.1 发达国家的信用体系
当前发展形势下,发到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尤其是美国,在信用体系的建设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信用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立,为信用行业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与此同时,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运行,促进了社会信用经济的发展,一定何曾堵上实现了对信用行业的科学化管理。
2.2 发展中国家的信用体系
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重视信用制度的建设,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发展中国家建市信用制度的实践经验有以下几点:(1)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其商业银行系统所承担的信用风险往往最大,所以多数发展中国家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都由银行推动。(2)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发展中普遍同国际大公司合作,这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信用中介机构的技术、管理和服务水平。(3)虽然注重信用管理的法律体系建设,但信用立法仍不完善,因此制约了信用服务业的发展。
3 建立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议
3.1 要在全社会进行信用教育。树立起全民信用意识,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
讲信用、守契约,是市场经济对企业和个人的最基本要求,是市场经济道德体系最基本的规范。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维护社会信用的主体。要加快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使企业真正把信誉当成企业的生命,合法经营,讲究信誉。
3.2 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构架
按照国家和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定位,我国信用体系的架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市场交易人为主体的基础信用。市场是以合同为纽带、以信用为保障的资源配置机制。市场主体遵循诚信原则,建立相互信赖、遵守承诺的关系,形成诚实守信的健康环境是信用体系的基础。二是以法律制度、国际惯例和商业习惯为主导的制度信用。制度信用中的“制度”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法规等以立法方式形成的规则之外.还包括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在长期国际商事活动中形成的国际贸易与投资等惯例和规则,以及在一些地区形成并沿用至今的商业习惯。三是以政府监管为主的监督信用。作为市场监管主体,政府行使广泛的监督职权.通过支持引导守信行为,及时惩戒失信行为,保障基础信用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杜会信用的建立。
3.3 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法制监管
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应当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信用经济的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我国应当积极加强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这四个原则,促进信用法律制度的系统性建设,尽快弥补信用制度上的空白领域,建立健全信用相关的法律制度,全面提高信用制度的实际执行力,将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结束语
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信用经济的建设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强信用经济的建设是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国家的治理和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层面来看,诚信社会环境形成之日,就是中国真真与国家社会接轨之时。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系统的和独立的理论,它的出现大约在本世纪40年代, 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展,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等。 一、金融自由化的风险。 金融全球化的本质是金融资本的全球高速流动以寻求最大利润。巨额资本的快速流动增加了金融系统的潜在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健全、具体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产生金融危机的诱因可以说无处不存,无时不在。主要是因为: 1.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国际游资频繁在各国外汇、股票市场流动,具有投资、投机两重性。短期资本的大量涌入造成了经济结构性失衡,形成“泡沫经济”,一旦出现逆差或货币贬值,资金便迅速抽逃,导致国际信用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便是典型例子。据IM F估计,国际短期游资多达7.2 万亿美元,约占世界总额的20%。其投机性、流动性和逐利性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金融经济安全的严重威胁。
2.作为资本流动载体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最大特点便是其“杠杆效应”,能以较少“定金”买卖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于定金合约金额的金融产品,如远期合同、期货、期权和互换等,形成以证券料汇、利率和商品行情的信息预期为客体的金融衍生资本。一家金融机构的少量交易即可牵动整个国家经济甚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金融链条上的任何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使整个金融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 3.“对冲基金”规模不大,但借贷能力特别强,能够迅速筹集资金投放市场。一批基金联手再加上众多世界级银行财团的支持及其在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中的强大游说能力,足以将任何一个市场置于危机之中。 [中 华 励 志 网 Www.ZHLzw.Com] 二、 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美元霸权霸权。 虽然从理论上说,国际美元本位像任何关键货币一样,对于提高国际交换效率和降低国际交易成本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后布雷顿森林会议体系中,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美元毕竟只是由美国政府法令强制使用的一种纯粹的、完全不兑现纸币,它的“生产”完全受到美国国家机器的控制,它所服从的完全是美国政府的政策制订者所愿意奉行的任何国内规则。所以美国不会,也没有义务把别的国家的利益置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之上。 三、 货币一体化理论。 货币一体化就是各成员国联合起来,结成固定的汇率,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西方学者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一体化进行了划分:(1)汇率同盟。(2)假汇率同盟。(3)货币一体化。(4)货币联盟。
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风雨之路,从总体上看,应该说成绩是主要的。①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解放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很快。到1997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2016万千瓦,比 1952年的 18万千瓦增加了 2333倍;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增加到 689051台,比 1952年的 1307台增加了 526倍;农用载重汽车875571辆,比 1952年的 280辆增加T 3126倍。与此同时,农村电力等也都是从无到有,得到了巨大的发展。②农业机械化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态;农业机械的使用促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③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农机生产和推广体系。培养了一支达二千万人的农机科研科技队伍。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过程中,农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科技素质。各种基层农机厂、农机站为后来的农村工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④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由国家统配变为非控商品进A了市场。农民拥有了选择购买农业机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自主权,农机投资主体发生了由国家投资为主到以农民私人投入为主的转变,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另外,农业机械推广运用领域不断拓宽。
但是,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失误也不少,值得反思和总结;①在过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没有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经济技术发展过程,不讲经济效益,不算经济总帐,而是采用行政命令、政治运动的方式推进,试图速战速决,超越了生产实际需要和经济可能,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给农业机械化声誉带来了不良影响。②在改革开放之前,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的倾向,没能注意到我国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农机在我国不同地区需求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③改革开放时期,在对改革前20多年农机化中“左”的影响进行清理时,矫枉过正,出现了80年代初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否定论。认为“石油农业”在我国行不通,只搞生物技术就行了。认识的模糊造成实践中的混乱。农业机械失营失控,有些地方农机具被拆分,或因无人管理而报废。农机教育网络受到严重冲击。
纵观我国农业机械化所走过的道路,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误的教训。但因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失误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暂时困难而对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持否定态度是不足取的,笔者认为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方向是正确的。机械化代替手工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农业机械化是当今各国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有人说中国要绕过“6油农业”,X搞“生态农业”也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其实,重视“生态农业”是对的,但不能片面地把“生态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对立起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态农业”是要靠农业机械化这个手段去实现的。我们应当从广义上理解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本身就是与机械化相辅相成的,农业运输、农产品加工和林、牧、渔业现代化也离不开机械化。可以说,整个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机械化。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反对只片面强调其必然性而不顾客观条件的冒进,又要反对只片面强调客观条件性而消极等待,在认识上则不应消极回避它,而应该积极正视它,决不能低估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第一,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①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落后。就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手段而言,我国农村广泛使用的仍然是原始的手工工具:犁、耙、锄头、镰刀等,普遍存在的还是人力播种,人办收割;就劳动对象而言,耕地过于分散零碎,土地利用率低,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受损;就劳动力而言,我国农业劳动人口多,但素质差。只有大力提倡科教兴农,推广农业机械化,才能改变生产力落后状态,使农业生产上一个新台阶。②发展农业产业化,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农业的专业化、企业化的集约化经营。而集约化农业要求有更多的技术和资金的投。人,其中校人大量农业机械则是一项基本要求。②生产工具和基础设施的落后,使一些农业高新技术得不到有效采用,制约了土地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激烈的竞争,发展机械化,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竞争力已势在必行。
第二,农业机械化道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农业现代化包括技术(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在技术上就是采用现代的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装备农业,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科技体系。机械技术就是机械化,它是从机械操作斤始,进而达到自动化,其作用主要是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工效和劳动生产率,生物核,术包括土壤改良、植物保护、良种培育、化肥、农药、除草剂以及农田灌溉等。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农产品的单产和质量,着重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只有把机械化和生物技术适当地结合起来,两重并举,才能既提高劳动生产率,又提高土地生产率,,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过去曾走过了一些弯路,但现在都基本上把机械化和生物技术结合起来了,而且一配合得较好,从而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生产组织上实行专业化、一体化和管理方法上的科学化。如运用系统分析法。电脑和通讯网络等科学技术。而这些先进技术实施的每一环节,都必须以机械化为基础和手段。可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农业机械化道路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
第三,发展农业机械化,它可以成为我因经济新的增长点。农业机械化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提高农业各生产部门的劳动在产率,降低成本,为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创造条件。农业机械化不仅有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的间接经济效益。农机行业是。联系农业和工业的纽带,发展农业机械化,扩大‘咱需”,农机行业可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①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各种类型的农用机器、电力设备,促使农机科研投入大量资金,加快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多层次的农机供应,促使农机制造、销售、修配、电子、电力等部门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可”以大大刺激城市工业和#镇企业的发展。②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及水利等基础工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刺激建筑、建材、交通、能源等部门规模的扩大、生产的发展。③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大量的农机人员*发农民学习农机知识的热潮,可以进一步刺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展农业机械化,能刺激工业对农机的投资和农村的消费,只要引导得当,农机行业一定能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四,发展农业机械化具有社会政治意义。发展.农业机械化人近期来看农民解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同时增加了收入,有助于农民身体健康与生活舒适,缩小了工农和城乡差别。从长期来看,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减少农业人.a,为我国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过渡创造条件。另外,我们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发展农业机械化具有社会政治意义。 三、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困难和对策
任何一项生产力的突破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虽然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切不可忽视存在的困难。最突出的困难是:
第一,劳动力转移困难。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和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农业劳动力很难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客观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另外,发展农业机械化对劳动力需求的数量减少,但素质要求提高。而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多,素质差。据统计,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仅占0.31%,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gi%,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2.83%,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占总劳动力的46.75%,这也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困难之一。
第二,资金困难。农业机械化的农机科研开发、投入生产和农民购买农机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一方面,自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户为单位经营后,农业资金难以集中使用。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财政暂时拿不出很多的资金来投入农业机械化,这对农业机械化造成了很大困难。
第三,土地过于分散零碎。农业机械化要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然而,我国不到15亿亩土地被分给2亿多农户,户均6-7亩耕地,土地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不便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发展农业机械化不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特征
长久以来,在国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的市场经济理论对于完善和发展社会经济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家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对于经济制度的理解都仅仅停留在表面意义之上,没有把握其实质上的真实意思,有时还会和其他经济制度混淆,这对于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1]。因此,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意义和本质特征,对于国家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都是十分关键的。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具有科学合理的社会化发展目标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革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较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经济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技术现代化趋势也变得越来越明显,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分工的变化,与之前相比,当前的社会分工变得更加明确和细化[2]。另外,对于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讲,跨部门甚至跨国家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及时做出反应,从而有利于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发展,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生产秩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对现代社会经济理论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制度,因此,设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目标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直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国内和国际形势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经过漫长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形成[3]。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不变的经济制度也难以适应社会形式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在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一般都是在继承和批判原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运用辩证主义的思想对原有经济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使经济制度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4]。也就是说,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与当前的初级阶段相适应,由此可以预见,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未来的社会制度经济理论一定会具有较大的差别,并且未来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是在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完善和发展而来的。可以说,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社会制度相适应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发展的整体形势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密切相关,作为上层建筑的基础,经济水平的发展对于社会的整体形势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5]。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的整体发展情况,所以,要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参考因素。从图1可以看出,进入到21世纪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所以在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应该在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对既有的经济理论做出适当的变通,从而使其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提升服务,使经济理论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在此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也可以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理论。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以公有制?橹魈宓木?济发展形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发展实践中,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有经济来说,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公有资产在社会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公有制资产的发展情况也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走向[6]。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也说明,公有制经济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支配地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优势,从而更好地体现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体现其制度价值。在当前形势下,公有制经济既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资产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在经济制度变革的不同阶段,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形势
信息经济学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交叉性学科,为了更好地促进信息经济学在国内的发展,由国家级学会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主办、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第28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暨第9届博士生论坛于2016年11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大会包括中国杰出学者论坛、博士生论坛以及学术年会3个主要议程,颁发了中国信息经济学乌家培奖、理论贡献奖、青年创新奖和最佳审稿人四个奖项,表彰优秀贡献个人和团队34个。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的200多名信息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代表出席了此次大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汪同三和国家发改委的张长春在大会上分别就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作了深刻分析,指出了我国经济增长中积累的矛盾和风险交织呈现,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驱动力创新。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是我国信息经济学界展示学术前沿成果最具影响力的顶级学术交流平台,本届年会以“信息经济理论创新与中国问题”为主题,聚焦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经济与信息管理创新研究,顺信息技术发展之势而为,应我国数据驱动型经济而谋,体现出重塑行业结构新思路的智慧韬略。为了帮助学界了解在本次学术论坛上各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精准把握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动态,本文以“信息经济统计测算与预测研究”、“政府管理的信息经济学研究”、“ICT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研究”和“用户信息行为研究”4个方面为主题综述此次论坛的研究成果,发现研究成绩和存在问题,指出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1信息经济统计测算与预测研究
1.1信息经济统计测算研究信息经济学较有代表性的研究领域是关于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研究,即通过对涉及信息活动有关的国民经济活动进行统计测算,从宏观上分析信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情况[1]。中山大学的谢康、廖雪华和肖静华利用随机前沿非参数估计模型,分析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质量和路径以及融合路径对企业规模扩张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影响,其结果指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路径对企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总体是递增的;同时,南开大学的李坤望基于企业异质性理论,对中国企业在地区-行业-企业层面上进行了实证研究,探寻信息化密度、信息基础设施和企业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2],结果表明信息化密度高的企业具有更好的出口绩效,并且在其他相同条件下,这种效应会在信息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地区放大。前述两项研究均采用了面板数据集,较好地测算了趋同和演化过程,有助于理顺企业信息技术投入和企业经济效益增长之间的结构关系。此外,重庆大学的朱安明等利用优化权重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2014年39个工业行业的综合效率和优化权重,略显不足的是,信息化的投入指标仅用其所拥有的计算机数和网站数来表示,指标选取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完整代表性,建议还可以考虑信息系统应用覆盖率、信息资源覆盖率、信息技术贡献率等指标。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蔡跃洲和张钧南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进行细致分解,以此分析了信息通讯技术(ICT)的替代效应和渗透效应[3],结果表明ICT在2010-2012年间的平均贡献率已经接近10%,同时,ICT的使用能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高宏观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表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已经非常显著。本研究的缺憾之处在于结论中表明ICT渗透效应的体现需要5年时间,该时间周期略显过长。前述可知,多位学者从宏观上计算了ICT对国家或行业的经济增长贡献情况,为我国的信息化战略实施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和政策制定依据。未来研究还可以采用多案例的研究方法,从微观上分析ICT对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1.2信息经济预测研究经济预测是通过科学的理论、方法和计算过程预测经济的未来发展状况,从事信息经济研究的人员积极探索“互联网+”情景下的经济分析手段,取得了一些较为显著的成果。中国科学院的汪寿阳介绍了“TEI@I”方法在复杂经济问题预测中的应用,该方法用传统计量模型处理经济活动中的主要趋势,用文本挖掘和专家系统处理现实对象中的突现性和不稳定性,最后基于集成的思想,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技术对其进行非线性集成,从而获得一个更为精确的预测结果。该方法用情境知识引导经济预测过程,将一些难以显式出现在预测模型中的影响因素考虑进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在发生随机事件冲击时预测误差较大的难题。此外,清华大学的刘涛雄和徐晓飞提出了“两步法”预测宏观经济[4],该方法先穷尽结构化数据,再引入互联网搜索行为的非结构化信息进行变量挑选,一共使用6种模型,比较了采用不同类型信息的预测效果,经过不断的比较和挑选过程,从而确定最优模型。其结果表明对于宏观经济预测而言,单纯使用互联网搜索行为数据,由于大量信息噪音的缘故,其预测效果并不理想,而在结构化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增加互联网搜索行为数据则可以帮助改进预测效果,证实了互联网搜索行为数据并不能替代现有的结构化统计数据,而是其有益的补充和完善。由此可见,上述两个研究均是针对宏观经济总量预测的复杂问题,分别强调了不同预测方法的结合和互联网情景下的非结构化数据与传统结构化数据的结合。值得拓展的是,未来的研究还可以深度开发其他互联网在线信息,用于如公共卫生、房地产市场需求预测等方面,从而进一步检验其预测效果。
2政府管理的信息经济学研究
2.1政府契约设计的研究信息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有效使用并分配信息资源[5],契约是进行市场交易的前提,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属性的差异性决定了契约机制设计的多样性[6]。中国人民大学的聂辉华针对中国政企合谋的现象,建立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的3层博弈模型,论证了从政府合谋到政企合作的路径,该研究聚焦中国现实且敏感的话题,解释了普遍的政企合谋和中央对地方生产活动的周期性干预现象,为合谋理论提供了新思路[7];湖南大学的马滔构建了一个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探讨了平台方如何通过机制设计规制需求方行为,以解决供给方资源共享激励不足的问题,结果指出政府平台方通过建立保证金与保障金机制,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共享效率。委托理论运用中,重庆邮电大学的万晓榆和龙宇运用委托理论构建了第三方公众参与下的激励-监督模型,结果表明政府的监督惩罚机制和公众评价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服务商的努力水平,有助于引导服务商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此外,中山大学的陈斌、北京大学的翁翕团队等基于契约设计,分享了中国政府如何激励创新的系列研究成果。上述可知,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共同点均是聚焦于中国的现有现象和现存问题,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从博弈论和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制度对于经济行为的影响,优化了我国现有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政府与各个共享经济平台合作共治的机制,以及在政府架构的设计过程中如何平衡物权、人权、契约、效率等关系。
2.2政府社会化公众服务研究互联网的技术创新成果和理论成果已经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催生了较多的社会化公众服务平台。在我国,社会治理是由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多方治理主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社会化服务平台为公众参与治理活动提供了新思路。湖南大学的周莎和刘征驰提出了私人力量协同政府供给公共品的内在逻辑,创新了社会化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政府职能之间的合作,充分挖掘了其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可能性,弥补了现有研究对众筹领域社会价值挖掘的局限性,未来研究关于众筹能否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化公众共同管理事务的新模式,其实施的可行性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证明。
3ICT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研究
3.1ICT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新常态下,“互联网+”给实体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力,企业纷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流程再造和价值链重组。中央财经大学的吴溪等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探讨了“互联网+”的企业战略选择、市场反应和转型业绩,对传统企业实施“互联网+”战略的动因和后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销售费用率较高的公司更有动机选择“互联网+”战略,而上市公司采用该战略后,并没有显著提升公司的会计业绩,由于仅使用一年的数据,忽略了信息战略投资回报的周期性,因而研究期限过短是造成结论经济贡献不明显的因素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陈猛、刘和福利用资源优势理论和服务主导逻辑理论,通过制造业和服务的对比研究,研究了IT能力如何影响服务创新和财务绩效,发现IT探索能力对利用式服务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北京大学的董小英等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从资源观、服务观、价值观、交互观和系统观对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进行深入探讨,总结归纳了共性,对比分析了企业间的差异性,区分出了互联网企业、高转型度企业和低转型度企业的差异。文章略显不足的是仅对6家企业实施了调研,其结论的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验证。可见,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绩效研究中,学者们的关注对象从上市公司、传统企业到企业IT能力,体现了研究对象的丰富性,研究方法既有定量的实证分析,也有定性的案例研究。未来研究可以从前述的研究融合中入手,如可以关注非上市公司的研究和其他业绩表现因素的影响,研究IT能力如何影响财务绩效中,除了可以关注效用的变化,也可以从成本等其他视角去考量。
3.2ICT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研究现代市场竞争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否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能否与供应链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建立密切联系,因而供应链绩效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地质大学的朱镇分析了企业如何利用IT使能的整合能力提高分销渠道的敏捷绩效,并进一步探究了新兴经济体市场的内外部制度环境对上述关系所起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平台整合和知识整合对敏捷绩效的影响存在结构性差异,然而研究中采用问卷形式研究绩效问题值得商榷。不难发现,上述研究均从不同角度拓展了现有ICT对企业管理研究的范式和内容,值得指出的是,研究方法和样本数据的获取仍需完善,如应考虑用纵向数据替代截面数据,用实验法替代问卷法等,从而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效度和科学性。
4用户信息行为研究
用户行为是用户有意为之的主体性活动[8],用户行为的研究也是信息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周军杰研究了老年人在虚拟社区的参与行为,具体比较了其知识贡献和知识接受行为的异同,识别出社会氛围、认知因素和老年人特征3个因素显著影响老年人的知识参与行为。其研究价值在于重视了老年人群体在虚拟社区的参与行为和知识贡献行为。中南大学的朱张祥等针对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研究了对移动慢病管理服务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发现采纳行为存在经验距离的差异,该研究对移动慢病服务提供商的推广实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中南大学的曹仙叶等也研究了在线医疗的相关行为,具体为线上咨询的信息质量和边缘信息对其线下就诊采纳意向的影响,结果指出医生回答的相关性、信息量、简洁性以及医患的在线交互因素均能影响患者的线下就诊决策,但研究样本只针对少数几种病种,也并考虑患者特征。山东财经大学的李旭和刘鲁川基于心理契约的视角,研究了用户对社会化阅读APP的不采纳行为,即忽略和退出行为,研究发现系统本身的质量对用户的影响程度已经逐渐减弱,阅读内容和社交性的功能则对其影响正逐渐增大。该研究对运营商采取不同措施提高用户活跃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华侨大学的王伟将众筹项目的文本语言依据说服风格进行分类,利用文本挖掘的方法建立了语料库,并构建了语言说服风格对项目筹资影响的计量模型[9],研究发现认知过程和心理状态同时调节投资行为,并且语言说服性可以对这两个变量产生影响。该研究通过向筹资者提供最适合的说服风格指导,从而提高平台的总体筹资成功率。但研究只考虑了项目摘要的小部分文本信息,并未细致考虑详细描述文本的语言说服风格。综上,用户行为是信息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领域,深入研究有助于信息服务提供方准确把握用户行为特征,从而更好地改进系统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10]。学者们对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更加突出社会网络的应用情景,如众筹、虚拟社区等,研究对象也从活跃的中青年用户向老年用户转向。不难发现,信息技术大跨度地实现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和经济共享,为科学研究人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未来研究还值得进一步拓展,如可以从多视角研究老年人参与各种社群平台的行为特征,可以对照不同的语言平台,探索众筹项目发起者在说服风格使用上的差异等。但也需要指出的是,研究在量表开发上不能一味地模仿国外量表,而应针对我国现实情况,开发适合本土化的量表;在数据采集方面,需要更加注重搜索平台等互联网产生的客观数据,正如清华大学的陈国青提出的大数据驱动的研究思考,即必须同时重视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尤其是多源数据的融合和外部视角的引入。此外,在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等领域,本届论坛也呈现出了一批成果。如在信息系统开发的成功因素探寻方面,中国人民大学的李高勇和毛基业采用单案例的研究方法,发现用户的参与行为可以消除和开发者之间的各种差异,确保需求的准确传递,促使系统的成功开发;在电子商务服务补救质量研究方面,山东财经大学的马良从商家和消费者的双重视角,探究了服务补救质量对于消费者感知公平和补救满意的影响,检验了消费者涉入的调节效应和感知公平的中介效应;在IT能力转型研究方面,中山大学的刘意运用单案例研究的方法,从企业和消费者交互的视角出发,探讨企业IT能力转型的实现机制,弥补了IT能力转型实现路径的研究盲点。
5结论
本届年会重点关注互联网环境下中国的信息经济理论创新和管理实践创新,与会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根植于本土企业,围绕经济预测、制度设计、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等议题展开,许多方法和视角都极具创新,不仅深化了信息经济学的现有研究,也开拓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本届年会呈现的诸多学术成果,其研究方法逐渐趋向规范化和多元化,并在此过程中追求理论贡献,尤其在用户行为研究方面,依据了丰富的理论模型,如社会心理学的解释水平理论和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组织行为学的跨边界理论等,丰富了信息行为情景化的研究成果;同时研究重视文献理论与现实实践的对话,特别强调复杂情景下的多视角和多方法的结合,特别是为大数据环境下如何处理复杂问题,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客观数据并结合传统的信息分析手段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需要指明的是,未来研究中,还要进一步注重样本选择、概念界定、操作化测量、数据呈现和解释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以期提升现有的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费成.信息经济学及其相关术语—与姚健同志商榷[J].图书与情报,1995,(2):1-3.
[2]李坤望,邵文波,王永进.信息化密度、信息基础设施与企业出口绩效———基于企业异质性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5,(4):52-65.
[3]蔡跃洲,张钧南.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J].经济研究,2015,(12):100-114.
[4]刘涛雄,徐晓飞.互联网搜索行为能帮助我们预测宏观经济吗[J].经济研究,2015,(12):68-82.
[5]乌家培,谢康,肖静华.信息经济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11.
[6]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契约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3-47.
[7]聂辉华,张雨潇.分权、集权与政企合谋[J].世界经济,2015,(6):3-21.
[8]宋雪雁,王萍.用户信息行为研究述评[J].情报科学,2010,(4):625-629.
WTO有关环境关税的规则
若将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结合起来考察时,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世界贸易的基石即关贸总协定(GATT)。GATT作为WTO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了贸易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则。其中的非歧视待遇原则是GATT的基本出发点,构成了其他制度的基础,指导着一切贸易措施。
GATT1994可以理解为保护环境的环境关税制度,其第2条第2款规定,缔约国可以对于任何输入产品随时征收税费,其中(a)项规定,一国可以征收“与相同产品或这一输入产品赖以全部或部分制造或生产的物品按本协定第3条第2款征收的国内税相当的费用”。可见,GATT1994允许其成员根据主权征收关税,但必须是基于第3条第2款的规定,即“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不应对它直接或间接征收高于对相同的本国产品所直接或间接征收的国内税或其他国内费用”。也就是说,只要是基于国民待遇原则,成员国可以根据自己的环境计划,对进口的相同产品征收特别的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环境关税。因而,环境关税符合WTO的原则,是以关税手段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但它需要进出口双方的合作,是相互的,完全不同于国际贸易中的单边关税。
当然,征收环境关税不可避免地提高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削弱了竞争力,使发达国家消费者支付更多一点的费用,这样的后果看起来似乎不公正,但可以消除发展的不公平现状,并确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承担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方面的差别责任。今天,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仅陷入了“贫穷—加剧污染、出卖资源—生态环境恶化—更加贫穷”的恶性循环之中,还正承受着由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环境退化的代价。补偿这些损失一直是国际发展的目标,环境关税作为持续发展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向这一目标迈进,结束由发展中国家支付的不公开的非官方补偿。
环境关税的贸易效应分析
环境关税是重要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调控杠杆,在保护环境方面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概括起来,环境关税的贸易效应主要包括贸易结构效应、贸易优势效应和贸易歧视效应。
(一)贸易结构效应
环境关税的贸易结构效应是指环境关税对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环境关税通过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国际市场的效率和国际国内的资源配置,改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环境关税政策的实行引起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将促使人们改变对国际贸易商品的需求,在选择商品时倾向于选择那些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与安全等无害的产品,从而使该类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重上升。环境关税也会约束一些会产生外部性的产业贸易歧视效应,影响商品贸易的发展,如限制可能造成森林退化、渔业资源破坏、跨国污染、大气和水污染、温室效应、生态破坏、物种灭绝等的商品贸易的发展,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减少这些商品贸易的规模。环境关税措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配置和再配置,引起产业部门的此消彼长并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对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产生影响。
(二)贸易优势效应
为实现环境关税而推行的各种环境成本内部化措施,将引起比较优势在国家间的转移。现在各国赖以进行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基本上都是在不考虑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基础上确定的。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是比较成本理论,其比较成本没有反映环境成本。将国际贸易商品的环境成本内部化后,包含环境成本的比较成本才构成真正的国际贸易比较成本。由此可见,国际贸易商品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不仅会改变某些国家比较优势的大小,甚至会使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相互转化,从而改变目前的国际贸易格局。一方面,具有较低环境成本的国家将可能拥有新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从资源要素来说,同样的资源消耗可能会由于各国资源的禀赋与环境容量大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环境成本,这就使资源相对丰富或环境容量较大的国家更能保有比较优势。当然,即使是环境关税下的贸易竞争优势所考虑的也不仅仅是环境成本问题,贸易的发生与否最终还要在以最小的社会成本满足最大消费需求这一经济效率原则下来决定。
(三)贸易歧视效应
环境关税并不违背国际贸易协定的非歧视条款,而隐含歧视性。一方面,由于国与国之间的环保条件和偏好各不相同,而使得环境关税的实施不利于进口产品在进口国市场的竞争,从而产生针对进口产品的“隐含歧视”问题。一般说来,环境关税反映了一个国家对生产和消费的环境偏好。各国的有关部门、组织和产业界可能以影响环境关税的不同概念或内涵来反映其利益要求,从而对外国进口产品构成贸易歧视。另一方面,许多国家采取的环境关税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或阻碍某些商品贸易的作用。环境关税的目的在于降低产品在进出口国消费和生产的环境影响,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关税政策,多是根据非歧视原则制定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国际协调,这些环境关税政策的实施造成了国外厂商的适应性问题,事实上构成了贸易歧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的开展。
我国在环境关税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目前,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环境关税作为与环境有关的贸易措施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使用。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不仅经受着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困扰,也面临着来自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威胁,开展环境关税的研究并采取相关措施已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积极参与制定有关环境关税的国际规范
环境关税政策措施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它可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调整,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在不同国家间的分配。实际上,国际上许多与贸易相关的环境问题的争端其产生根源就在于国家间在贸易利益分配上的冲突。对环境关税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它是一种贸易政策创新的层次上,更要从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来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讲,国际贸易竞争是一场关于贸易规则的斗争。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根据环境关税的经济性质和贸易效应,积极参与磋商和制定WTO关于环境关税的国际规范,进一步扩大在国际环保立法和贸易立法方面的影响,遏制“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从而促进形成有利于我国的环境关税国际规则,以有效维护我国的环境权益和国家经济利益。我国应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环境关税上的合作,协调在环境关税上的立场,维护共同利益。同时也要共同对付一些发达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态侵略”,阻止国际贸易中环境污染的不正当转移,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制定和实施环境关税制度
环境关税体现着关税的环境保护职能,环境关税的发展将会引发一场关税制度改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的多数国家已确定环境保护思想在设计关税制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并把涉及环境关税的结构性调整作为21世纪关税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推行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关税,以配合其他方面的政府政策,共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迄今为止,我国关税制度改革中还没有贯穿生态环境保护这一指导思想。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程中,我国需要发挥关税的环境保护职能。我国应从现在做起,成立专门的部门开展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对国际贸易中的商品进行分类分级,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国内的研究和组织准备工作。还应注意根据环境关税的主要特征和贸易效应,开展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关税制度改革,构建我国的环境关税制度,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有必要对原有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改革、重构。当然,重构的目的并不是彻底的废除原有的农村金融体系,那样是不客观的,而是要在原有的农村金融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因此,我觉得,现阶段建立以政策性金融组织为基础、合作性金融组织为主导、商业性金融组织为发展方向的互有分工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应坚持“五农原则”—务农、支农、助农、促农和富农的原则。
一、重新界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
让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挥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点,加大资金投入,在目前农村金融的问题上首要的的就是“三农”问题,政府的决策意义重大。根据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单一化,很难发挥出它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方面进行改正,重新界定它的业务方向,要在保证国家收购农产品资金的同时积极开展加大对农业水利,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重点企业项目的扶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使其尽快脱贫等业务。
二、中国农业银行应该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服务力度
对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的地区实施的策略要不一样,在发达地区,中国农业银行要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来满足农户的需要,充分发挥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强大拉动力。在不发达地区农业银行要更新观念、树立商业化的经营理念、立足实际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深化营销方式改革、提高经济管理质量。
三、合作金融应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主要形式
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但不宜“一眼看到底”。我觉得,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应该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具体设想如下:
1.在经济条件较为发达,基础条件好的东部沿海地区,可以将农村合作信用社进行适应当地的改革,可以根据公司法,改组成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村合作银行,以这样的方式来满足不同人群得需求,从而来弥补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退出后的空缺。
2.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规定来加强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使合作的性质真正的回归到农村,真正的走进农户,这样的金融才是农民需要的金融。通过逐步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使农村信用合作社办成农村、农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地方金融机构,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更好的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改革。
四、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1.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层支行要与银监会的基层机构形成有效的、快捷的协调机制,相互之间要做到彼此信息的互通和广泛的业务合作。同时,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也开始向农村进行渗透,农村的金融市场已经不再局限在信贷市场,要加强与除信贷的其它金融业务监管部门的合作,进行联合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
2.银监会基层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监管也应增强。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内部的文化氛围,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权威的内部控制机构,通过农商行产权制度的改革着力构建一个现代化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开展起部门或者岗位的互查机制,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自查与稽查制度。扩充现有的中国银行业协会农村金融工作委员会,将其改变成一个专门的自律性的组织,从而来为广大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各地也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范围的不同,在当地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指导下建立起一个民间的监管组织,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共享,协助政府和监管机构进行多种措施的监管。
五、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必须实现多样化
1.实现结构的多样化
(1)在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形式农村金融组织的同时,需要形成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与传统大型银行,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合作共同生存的模式,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2)通过国家信用的退出、建立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打破信用社地域和业务限制等来建立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以增加信贷供给总量;通过深化商业银行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建立良好公司治理来加强利润的激励和约束力,提高以高风险获取高收益的积极性,增强对风险较大的农村信贷市场提供信贷的能力
(3)通过确立稳定与效率并重的银行监管目标,减少监管对银行竞争的限制和对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的副作用,增强对信贷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通过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来扩大信贷市场的规模和深度
2.实现服务的多样化
要形成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包括保险、证券、担保机构在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将这些金融机构的网点深入农村,以满足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在存款、贷款、汇款和保险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其次,要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为农村金融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不断提高创造良好条件。
随着城市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不断升级,农村的金融环境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会向农村转移。金融机构的管理是灵魂,要建立起完善科学管理机制,建立起一个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只有这样,各个机构才能协调发展,才能主动为新农村的建设,农村体制的改革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的变革仍在不断深化之中,全国各地新的农村金融的体制变革、机构变化、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但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政策还要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创造,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然要靠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大胆探索。
一、结构清晰,内容详尽,系统性强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是宏观经济学导论,主要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定位、发展历程及基本研究方法。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对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三个方面对宏观经济学所包含的最基本的理论作全面的介绍。从第五章到第十一章分别就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部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总供给和总需求、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等作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第十二章对当代西方的主流宏观经济学流派的的发展、基本观点、分歧及新近动向作了简单的介绍。从全书的目录可以看到,作者对其中每个部分的理论和实践案例部分作了若干详细划分,结构清晰。同时,对本学科每部分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系统地阐述和辨析。这是此书区别于其他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语言通俗易懂,可接受性强
宏观经济学在进入中国的很长时间里,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高不可攀,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得懂、听得明白的学科,认为那是政府官员的事情,和普通百姓生活没有关系。因此,很多的教材、专著对于宏观经济学的介绍基本上采用的是晦涩难懂的语言,让人敬而远之。读过这部宏观经济学教材后发现作者叙述的语言简练、直白,让读者看后能够感到宏观经济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是可以学得懂的。尤其是其中引入的案例,其语言直白、透彻,把经济中的问题用百姓的话说了出来,让人更容易接受。语言的通俗性是这本教材的一大优点。
三、反映了学科的重要进展与主流成果,具有前沿性
作者不但介绍了已较为成熟的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而且还加入了近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把新理论、新观点和新资料及时反映了出来。如在国民收入核算部分对当前热门话题绿色GDP的介绍,失业与通货膨胀部分对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分析等,这些都是目前政府关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大量的这些前沿性研究资料的引用是本书的特点之一。有学者在讨论我国学术界的学术规范性时曾说过,判断一本学术著作或论文的价值之高低,资料来源的多寡和可靠性不能不视为一个重要的标准。从这方面来看,本书的资料是丰富、新颖而又可靠的。
四、宏观理论实践化,兼顾理论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宏观经济学真正的舞台是阐释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也由于充满了理性而足以开发心智,令人乐而忘返。在对理论介绍的同时,书中在每一个重要章节甚至知识点之后,都附有相关的案例及分析。例如,为什么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通货膨胀水平和失业率如此之低?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是什么?……这些案例大都分析透彻、精辟到位,能很好地体现出真实世界中所蕴涵的经济学原理。同时,书中出现的案例,大部分都是发生在中国国内的宏观经济问题,包括了一些作者对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所积累的成果。这就克服了时下不少翻译出版的国外宏观经济学著作在联系中国实际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邮轮经济与WTO海运服务贸易
(一)邮轮经济概述
邮轮经济目前学者并没有权威的、统一的界定。一般来说,是指以邮轮运输为中心环节而衍生的其它与旅游观光、餐饮、购物、造船、港口规划与建设等一系列产业相关联的经济体。[1]邮轮经济被称为“海上流动度假村”和“港口都市的一个重要增长极”,是由于邮轮产业的运行与发展而推动相关产业,形成多产业共同发展的经济现象。“邮轮产业”是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邮轮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2]自20世纪末以来,邮轮旅游保持着平均每年7.4%的增长速度,已成为世界范围休闲旅游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邮轮市场正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邮轮经济迎来“亚洲时刻”。据WTO预计,亚太地区和中国将是未来邮轮市场发展最快的区域。该区域不仅为西方市场的邮轮游客提供全新的旅游景点,也提供了全新的邮轮客源市场,使世界主要的邮轮经营者把重心转向亚洲。中国以其地跨东北亚和东南亚两大区的地理优势、博大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巨大的潜力客源市场,吸引众多世界知名邮轮公司纷纷进驻。据统计,我国大陆2010年共接待国际邮轮223航次,同比增长42.9%。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以前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国际邮轮市场。邮轮公司抢滩中国带来了我国邮轮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发展邮轮产业与服务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邮轮经济在一方面会涉及到海上旅客运输,另一方面会涉及到跨境旅游服务。因此我国邮轮经济的发展与GATS联系密切,一方面关系到我国入世承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关系到我国在海运服务贸易谈判中的话语权问题。
(二)WTO海运服务贸易法律规范体系
自1994年4月,谈判范围包括港口设施使用、国际海运、在约定时间内取消限制、海运辅助服务等的全球海运服务谈判正式起航。现如今国际社会在海运服务的开放领域正处于一种僵持、未达成共识的状态,国际上对海运服务业的法律规制,主要是指法律文件。《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是一个基础性的法律文件。GATS在WTO海运服务贸易法律规范体系之中处于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则是以《关于海运服务谈判的部长决议》为主的相关决定、决议等。这三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是相辅相成且相互依托的,上一层次的法律规范为下一层次提供价值取向、立法精神和效力根据的指引,而下一层次的法律规范则是将上一层次规范的主旨、意图落到实处,使之能够更加具体,并且赋予它们明确的权利、义务的内涵。
除此之外,海运服务贸易也涉及到《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附件2和附件3的内容。在海运服务贸易所引发的争端及海运服务贸易政策评审问题上,应分别适用附件2《争端解决与程序谅解》和附件3《贸易政策评审机制》的相关规定,此时,它们与GATS等海运服务规范便形成了特别法与普通法的关系,此种情况下特别法将得到优先适用。
二、WTO有关原则对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及邮轮产业的影响
从服务贸易的多边谈判的背景资料来看,积极倡导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达国家,也十分重视国民待遇的规则及其解释,它们清醒的认识到,只有依靠国民待遇才能真正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大门,因此,关于服务业的实质意义上的谈判,主要是围绕着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两大问题来进行的。[3]
(一)市场准入制度的影响
海运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从各国实践来看,海运辅助服务市场准入多有限制,大多数国家不允许外国公司在本国境内从事诸如货代、揽货、集装箱场站、船代、仓储、结关和堆场等此类业务,即使有些国家或地区允许从事,也仅仅限于为其本国自有船舶运输业务提供相关服务。其主要目的在于减少外国航运公司在本国国内市场所占的份额,从而保护本国航运企业的利益。
限制海运市场准入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对海运服务提供者的数量限制、对海运服务雇员总数的限制、对海运服务交易总额的限制、对海运服务总量的限制、对提供海运服务的实体的形式、对外资参与比例的限制。其中,前四种是数量限制,后两种为形式限制。
众所周知,在众多海运国家中,作为航运大国和贸易大国,我国的海运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之广、开放程度之深是其他海运服务实体所不具备的。市场准入属于GATS规定的具体承诺义务,因此,成员国可提供有条件的“市场准入”,即在承诺减让表中订立一些条件和限制,在此前提下准许我国对海运实体的中外资比例和存在形式进行了市场准入的限制,规定允许外国服务者设立合资船运公司,外资不得超过合资企业注册资本的49%,合资企业的董事会主席和总经理由中方任命,在提供海运服务的其他商业存在形式上,则不作承诺。[4]不作承诺指将来可能新增或维持违背国民待遇或市场开放的措施。
邮轮产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综合性,它不同于传统的海运服务形式。在WTO框架下,各国对于海运市场一般都奉行对等互惠原则,而对中国而言,旅游产业是最早对外开放的产业,国家政策鼓励并支持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但邮轮产业由于我国在立法上是空白,因此对于邮轮市场的准入制度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2011年10月15日原中国交通运输部水运管理局局长宋德星在天津表示,中国已允许外国邮轮公司在华独资经营,并为其所有或经营的船舶提供揽客、签发客票等辅经营服务。目前,首家外国邮轮公司提交的申请已获批准。批准邮轮公司进驻实际是市场准入不做承诺的表现形式。
(二)国民待遇原则的影响
我国在加入WTO谈判中承诺的基本内容是:无货载方面的限制;允许外商在华设立中方控股的合资船公司并可享受国民待遇;允许外商设立合资企业从事海运附属服务并享受国民待遇;保证外国船舶可在不受歧视和合理的条件下使用港口服务。[4]在港口建设与经营服务方面,我国积极鼓励外商参与投资建设与经营公用码头设施,并且允许控股或独资建设与经营港口公用码头设施吸引外资等政策,希望以此能够大力促进我国的港口事业的蓬勃发展。可以说,国外经济组织和个人在投资建设和经营港口方面,都可以享受国民待遇。
我国交通部于1992年4月1日对港口收费规则进行了修订,统一了国轮与外轮的收费标准,施行无差别待遇。与此同时向中外籍船舶统一提供非歧视性的港口辅助服务,包括燃油及淡水和食品供应、应急修理设施、引航、污水处理、拖轮协助、垃圾收集、锚地及泊位和移泊服务以及岸上服务。其中引航、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这三项为强制性的,其余几项均为非强制性。根据以上规定,外轮在港口服务收费和使用港口设施上,都已享受完整的国民待遇。此处仅是指货运及单纯的旅客运输。但迄今为止,中国在邮轮经济的大潮下可以作为邮轮挂靠港或母港的几个港口如上海、天津、大连、厦门等彼此收费不统一。这必然会导致各方为争夺挂靠港彼此之间的恶性竞争。
(三)最惠国待遇原则的影响
GATS中最惠国待遇的对象是服务和服务提供者。就海运服务而言,另一成员方的服务是指按照另一成员方的法律注册的船舶,或由另一方的人员通过对一船舶的全部或部分的营运和/或利用所提供的服务。另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则是指具有另一成员方国籍的海运企业或悬挂另一成员方国籍的船舶。根据本条的词句来看,服务贸易领域采取的是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而根据《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第2条最惠国待遇豁免清单中的规定,运输服务属于最惠国豁免的内容。①然而邮轮产业作为海运服务和旅游服务结合的产业,具备了运输、服务和旅游的多重特性。
依《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最惠国待遇是一项一般性的义务。在海运服务业领域不符合最惠国待遇的情况比较突出,以为传统上海运的对外交往多是以政府间签订的双边海运协定的方法来实现的。如果要履行最惠国待遇会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各国的市场和服务的开放程度存在差异,因此难免会存在“搭便车”的现象。例如,如果A国和B国根据对等原则相互开放本国的海运市场,在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原则下,这种优惠待遇将会自动赋予与AB两国有条约关系的第三国,而此第三国无需对AB两国对等开放市场。显然这对于AB两国而言是不利的,且对于开放幅度越大的国家越不利。
作为一个对海运服务业一直持自由与开放政策的海运大国,目前看来我国海运市场开放程度已接近甚至超过许多发达国家水平。因而,邮轮产业是否属于最惠国待遇义务方面内容中关系着我国邮轮市场安全系数。
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在对未来国际海运服务贸易开放的形态作出充分的预测之后,在国际上尚未形成国际海运服务贸易约束性法律机制之前,我国可以充分利用该“间隙”,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培育和发展符合未来GATS法律框架的海运服务业,积极发展我国邮轮产业,形成我国海运服务贸易产业群。其意义在于,可以为未来我国的海运服务贸易谈判积累相关经验,提高我国开放海运服务水平,从而增强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更有以培育我国邮轮的本土市场。
三、我国海运业及邮轮产业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国内法的有关规定空白
我国国内立法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的规定,这类规定存在不足,且法律效力不高。我国在海运服务软环境建设上特别是法制建设上,我国与美国欧盟比较,还比较落后,没有促成具有创新型法律模式的生成。我国有关邮轮的法律规定更是捉肘见襟。仅有2008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促进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1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提出“要支持有条件地区发展邮轮、游艇等新兴旅游;把邮轮、游艇等旅游装备制造业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尽管有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但有关邮轮制度的法律规定现在为止实属空白,在国内社会转型、法律环境逐步健全的过程中,应继续推进相关法规建设。
(二)国家政策保护不足导致国际竞争劣势
在加入WTO前后,我国已经逐步取消了货载保留、造船优惠贷款、进口船减免税收和港口收费优惠等政府对本国海运企业的优惠政策,尤其是货载保留政策。美欧韩等海运强国均保留了这种传统的国家保护措施。入世后我国海运市场的开放度进一步增大,外国航运企业凭借其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高效的管理手段与国内企业进行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新的态势下,国内企业将失去一部分原来属于自己的国内市场,特别是对于部分技术状态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的国内航运企业来说,其面临的处境将更加艰难。根据我国政府在GATS下做出的国民待遇承诺和我国现有的税收政策,外国海运企业在中国在一些领域享有国民待遇,甚至还享受到了超国民待遇。如在港口码头投资经营方面,外商享有种种优惠待遇,而国内的国营远洋公司想要投资兴建并经营自己的码头,却受种种限制;再如国家对造船业实行倾斜补贴政策,外国船公司在我国造船,我国造船可享受出口信贷优惠的补贴政策,而我国船舶公司在国内造船却不享受这种补贴,使我国海运企业的竞争力与对手不可同日而语。我国海运业的发展劣势,直接会影响到到我国邮轮产业的发展。
(三)船舶制造以及配套设备业的发展先天不足
依照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相关协定和我国先前对外所作出的的承诺,我国在国际海运服务贸易方面须就有影响国际海运服务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向WTO及其成员方公布或者通报,并且接受WTO对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政策的审议和监督,并参加WTO对其他成员方的国际海运服务贸易政策的审议和监督。虽然我国为船舶制造大国,但在邮轮制造方面却不具备优势可言。邮轮旅客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产业类型具有极大的升值拓展空间,邮轮经济可以促进旅游业、航运技术及港口建设等多方面的发展,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战略的一个重心。
中国的邮轮产业刚刚起步,从造船到邮轮服务公司皆不成熟。对中国投资者来说对邮轮服务进行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外国邮轮公司的成功运作给国内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压力。国内邮轮产业从船舶涉及建造到公司运营皆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还没有中国制造的邮轮。在邮轮建造的法律问题上,我们还缺少相关的法律规定或合同范本,诸如邮轮建造融资、具有可操作性的格式合同范本。
四、我国应对邮轮产业热潮的对策
(一)履行入世承诺,细化国内法
面对邮轮经济热潮我国应结合WTO服务贸易协议及双边协定,履行入世承诺,制定进一步有序开放航运市场的细则。我国应率先完善《海商法》、《反垄断法》、《国际海运条例》、《国际货物运输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港口法》等航运配套立法。
在符合我国入世承诺的前提下制定国际航运服务准入、待遇、行业标准,做到有法可依。简化航运手续和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能。尽快制定港口航运业投融资地方法规和规章,如研究制定“在建中船舶抵押融资”等法规,梳理并完善港口安全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地方港口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加强软环境之法制环境的创新型模式的构建。
(二)做好邮轮经济发展的软件硬件建设
首先加强海运服务贸易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打造一批具有一定服务功能的专业性的邮轮服务基地。着重发展和集聚维护保养、补给采购、船供物流、集疏通关等企业,做好邮轮产业的服务建设。在硬件设施上,与国际接轨,各项安全措施、人才培养和人员配备形成规范,安全预警设施形成并制定成统一标准,从而为邮轮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从邮轮码头的设施建设上来讲,要配备高效、安全、规范、便捷的登轮设施,营造环境良好的开放空间、作业空间以及亲水空间。码头周边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要良好,形成邮轮经济的良性辐射效应。其次要加强海运服务贸易的软件建设。我国应加大对国内外邮轮专业旅行社的扶持和发展,聚集旅行社等旅游相关的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我国应建设服务性商业中心,吸引为邮轮服务的高端服务业的集聚。邮轮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金融配套措施的形成,加大邮轮融资方面金融投入力度,加快促进本土邮轮产业的发展。我国应建立与国际邮轮经济接轨的邮轮产业发展和运作机制,鼓励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的国内外邮轮公司主体参与建设、经营和管理,为我国的邮轮产业发展形成良性的规模效应。
(三)加强邮轮经济“智库”建设
在邮轮经济热潮来临之际,人才梯队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我们应健全邮轮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发展有关高校与世界知名邮轮公司进行产学研合作,引入邮轮培训实践课程,从而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具二元人才。支持高校开设邮轮专业,邮轮专业的设立是在熟悉有关WTO法和国外邮轮法律制度基础上设立。积极吸引培养各类邮轮人才,在相应的国内游轮公司可以引进国外邮轮公司高管等邮轮高端人才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邮轮产业作为海运服务业一种形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邮轮经纪、邮轮保险、邮轮金融、海事仲裁等方面,我国需要加强此方面专业人才培养和储备工作。
注释:
①《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第2条最惠国待遇豁免清单包括: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和簿记服务;税收服务;工程服务;建筑设计服务;医疗和牙医服务;计算机及其相关服务;房地产服务;广告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石油服务;摄影服务;会议服务;维修服务;租赁服务;通信服务;电信服务;视听服务;零售服务;批发服务;佣金服务;教育服务;所有保险及相关服务;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运输服务;证券服务;饭店餐馆。http://.cn/news_show.php?id=13005.2013年5月8日访问。
参考文献:
[1]王海英,马得懿.海运服务贸易法的“区域性”考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58.
[2]林匡平.邮轮经济:外商投资中国的新商机[EB/OL],2013.
[3]单文华.外资国民待遇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载于陈安《国际经济法论丛》第1卷)[M].法律出版社,1997:260-265.
[4]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以及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编号:017470/WT2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