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34: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理财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第一部分通过各种有趣味的物理现象介绍,可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普遍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不仅感到物理知识很有趣,而且也不难学。
通过这一部分教材的学习,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本教材所注重要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部分教材的学习,可为后面学习打下一个牢固的知识基矗这点不仅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更适应了少年儿童的学习心理。
如本书中的光学部分,总是以具体形象的光学现象和光学实验为依据来说明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成像规律、光的色散规律等。书中采取的方法是列举大量光学事实、光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来认识和发现各种光学现象中的固有规律。而不是通过什么物理概念的繁衍,或数学、逻辑的推理得出规律。其实,前六章的知识结构都是这样的模式。即是就事论事地让学生了解各种基本现象,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如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力的单位、平均速度、温度、熔化过程、凝固过程、液化过程、光线等等。
1.语用学研究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及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的不同用法,乃至不同的表达效果,侧重于语言的实用。
2.语用学注重语言本身的使用,以语言为基本的要素,讲究语言的组织与驾驭,特别在乎语言在特殊环境里的特殊表意效果,讲究语言规律的内在探索。
3.语用学始终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发展的速度越快,语用学的内容也就越充实。它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仅仅以语言教学为目的,随着社会的前进,它的运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4.语用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内在联系。只是它更侧重语言的基础性特点。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说专门对语用学进行过介绍,然而高考却并没有缺少对语言运用的具体而实在的考查,只是我们的注意力不是那么强罢了。而这一点也造成了目前语文教育效率不高的真正原因。如此重要的一条规则,语文教材与教学在有意无意之中忽视了。
二、教材体系应考虑的问题
根据教学大纲规定,我们应当以语言训练为其要点,这样,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从语言学习的角度出发,大讲特讲语用学,以语用学的科学体系作为最终出发点,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出路所在。实际上,教材中大量具有相当文学水准的作品离学生的认知水平本来就远,实用倾向也不明显,训练体系严重不足。教材内容和形式单一的这种倾向,恐怕是语文教学效益不高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建立以语用学为目标的学科教材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1.语汇运用体系。如果说,在小学时期还比较注重字汇的学习,上了初中以后,字汇的积累没有能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到了高中,更是忽略了词汇的进一步提高。语言是建立在大量的词汇基础上的,但是语文教材并不注重母语词汇体系的教学。
2.口语体系。“几百年来,书面语一直是文学的工具,也是判断语言优劣的标准的根据。人们认为书面语使语言具有永久性和权威性。因而,语法规则无一例外地都是用书面语作为例子。相反,日常用语却被忽视或被谴责为只表现出粗心和没有组织,是不值得研究的课题。”“一个人倘不把已有的文化积累——包括语言——尽可能地占为己有,并且从这个基础上跨开步去,那他实际上是不懂得利用条件,让自己处在优势的地位。”“不过作为语言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毕竟还是来自活人——尤其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在我们的教材里,口语体系与书面语体系各自的作用并没有被引起重视。在教材里相当多的口语语汇系统,口语的语法系统更是付诸阙如。
3.书面语体系。现代汉语沿袭了古代汉语的深远影响。“在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以前,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实际上是古今语的区别。文言……往下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叶。”可惜,教材在这方面也没有太大的突破。
4.口语与书面语的语法运用体系。“书面语能精心组织,表达更紧凑、更复杂的结构话语的单位。”而相反的事实是,“口语的自发性和快速性使复杂的事先计划的机会减少到最低程度,并且助长了说话人当机立断的特征——比较松散的结构、重复、重新措辞、插入语、以及用语调或停顿把话语分割成易懂的意群。”“书面语展示出数种独有的特点,如标点符号、大写、空格、色彩和其他图文效果。口语中几乎没有与此相对应的特征。例如:口语中问号可以用升调表达;感叹号和划线部分可能用放大音量表示;插入语可能用减速、降低音量或音调来表示。”“有些结构只能在书面语里找到。词汇里的某些词条很少或从来不用在口语中,如许许多多音节的化学术语,或较神秘的法律术语。反之亦然,口语里使用的某些词一般不用于书面语,以及某些俚语和猥亵的词。”比较我们的教材,其语法系统,虽然多年以来有所创建,但是至今还是没有一点是关于口语方面的。
5.篇章运用体系。文章通常以篇章驭段落,以段落驭句群,以句群驭句子,以句子为基本构成单位,实现其表意功能。现存教材侧重了完整的文章,忽视了用选段的方式来实现其篇章的灵活性和巧妙性。与此带来的结果是,增大了学习的难度,大大减少了学生大量占有信息,进行对比学习的机会。
6.综合文体运用体系。教材中的文体通常以记叙、说明、议论的三分法为标准。对各种新兴的文体往往视而不见,远远落后于实际和时代的需要。也就难怪教师在教学中无法用新颖的知识为内容吸引学生,学生学习起来也觉得枯燥难耐了。
7.语文与文学体系。语文当然离不开文学。但是在教材中怎样处理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却是一件值得研讨的事情。我们的教材中,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相当大,但是缺乏一个明确的准则。并且在教学中是以无形中拔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为前提的。我们以为只要在教学中对范文进行一番分析就能达到目的了,因而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往往有一种文学化的教学倾向。文学的创造是要讲很多因素的,我们却忽视了这些因素。西瓜没有拣到,芝麻也丢了。
8.语文与文化体系。语文绝不是单纯的一门学科,文化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与文化联系密切,它是以广阔的历史文化为深厚的背景的。反之,我们也能从语言中窥测出历史的长久渊源。可惜,语文教材以表面化的思想教育体系取代了语言丰富的文化意义。
“文化语言学从一问世就呈现出它令人目不暇接的丰富性:方言与历史人文地理,言语交际中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语法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通约性,汉语言史与汉民族文化交融史,古汉字与先民的意识特征,……几乎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每一个分支都可以打开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化视界。”(《语文的阐释》申小龙p612)教材中,有关文化方面的范例只有一二篇知识短文和少数几个练习,没有较为适当的选文。这或许就是当代学生缺乏文化的根源。
9.语文与多学科体系。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最能及时反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在语文教材中我们却发现并没有一点有关这方面的材料,而高考却无中生有地出很多这一类型的考题。这几年,高考题中这一类考题分值都在10%以上,范围十分广泛。
10.语文与信息语言体系(机器语言、计算机语言)。“电视、传真、复印、录像、激光照排、卫星通信、模式识别、各种语言分析合成仪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出现,更把语言的运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随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应用语言学的领域越来越广,已经包括文字创制、语言政策制订、语言疾病治疗、通信技术研究乃至人工智能研究等等。”可是我们的语文教材却对此置若罔闻,视而不见。这无疑是对语文自身科学性的怀疑和否定。
11.语言与风格学体系。《文心雕龙·体性》把文章风格分为八种类型“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并且进一步指出:“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将风格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由于交际的场合、媒介、对手、目的、内容等的不同,语言的运用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的文体。”“语言里最常用的语音、词汇、句法项目是全民共用的,然而,每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对这些项目常须作出不同的选择。”“对于语言中一个项目的运用,有约定俗成的常规,然而,在人们运用的时候,常对常规作或大或小的变异。”直到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对此都还没有任何反应。比如高中教材全文选文140余篇,讲解课文68篇,48位作者,作品风格的单调可见一般。
三、出路与思考
1.文章内容信息量太少、运用语言的几率不多
现行的教材是按文章本体的方式编排的,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全面了解作者的意图;知道作者为设计篇章而付出的辛劳;缺点是夸大了篇章的实用功能;减少了语言本身的规律化的运用机会;增强了学习难度;忽视了语言的操作水平。为此,我们不妨学一学西方一些教材编辑法,把教材编辑为教程的方式,通过大量选文的方式实现信息的集约化处理。比如现今世界上有名的几部英文教材《循序渐进美国英语》、《新概念英语》、《主导英语》等等。首先侧重语言本身的科学规律,表意的功能,其次才考虑它的其他方面,而不是首先把个性化学习的文学色彩放在第一位。
2.文体对比性信息欠缺
我国的文体学具有悠久的传统。“文辞以体制为先。”古人就是通过研究分析文体来教人写作的。现代社会的发展为文体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当人们已经把文体当作一种“美的创造”时,我们的教材还停留在极为古旧的自以为是的贫乏的说法之中。这实在是一种不相称的事情。为此,在新的语文教材中,我们必须考虑适当增加各种新型实用的文体,以适应学生认知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上海H版等多种版本已从阅读能力方面要求,并不怎么看重三分法,对社会需要的文体样式如报纸、期刊、书信、工具书、书目、读物介绍等设置单元进行专门训练。这无疑为文章读写提供了新的思路。
3.辩证理解缺乏层次
美国沃尔夫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塑造者,它决定人们的思维,甚至决定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日本的语言学家时枝诚记也说:“语言是思想的表达或理解,思想的表达过程和理解过程本身就是语言。”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是得到公认的。高考对思维能力的测试也无一例外放过,但检诸教材,却不能发现有系统的训练模式。学生能否理解得深刻,还得看老师的教学修养如何,学生的天资有无差错。否则就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材时必须考虑的是怎样把语言的思辨功能加以强调。
4.练习设计无梯度
统观我们的练习,很容易发现它的随意性和杂乱性,即使教了多年的老教师也很难找到这其中的内在联系。由于以文章为本体,所以练习就成了附属产品。它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明显的不足:
①练习无梯度。高三的文章可以初一读,初一的文章放在高三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与之对应的是,高一的学生做高三的考试题不会在话下,而高三的学生做高一的写作也就同样一回事。初中的语文知识体系是由拼音、字词、标点符号、字典词典到写作,高中的语文知识体系也无一例外。聪明的学生只需要在初中努一把力,上了高中往往就会应付裕如。这样一来即使老师使劲教,也等于做了无用功。
②练习频度低。比较西方一些有名的教材,都十分重视练习的设计,往往为学生配有大量的操作练习题;练习与教材之间差不多50%的比率;并且还十分重视练习的简易性和难度大小,不需要学生另起炉灶,在教材上就可以通过操作来完成,从而得到提高。相反,我们的教材,由于选文侧重文章本体,所以很容易忽视练习在课本中的独特作用。有很多练习就是思考思考,如果要做,就得大动干戈,不是准备笔,就是准备纸,教师还得费心费力使劲改,总之问题一大堆。这样一来,操作不便,工作量增加,学生厌烦,老师也不愿意。
5.其他
语文教学包含着互相包容、互相作用的许多因素。但是,我国当前的语文教学形成了识字—读书—作文章这样一个程序,语文教学被完全孤立起来,“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既是中国文化、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关系发展和国际文化发展的需要。使语文教学与教育科学和语言科学的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纳入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轨道,提高教学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语用学的角度把握语文教学的本体性质,研究语文教材,看来确实是改革语文教学的一条捷径。
[1]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M]。
[2]剑桥语言百科全书[M]。
[3]孙犁.作家要铸炼语言[M]。
[4]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M].152。
[5]剑桥语言百科全书[M].283。
[6]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M]。
[7]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M]。
学了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后,为了让学生对鲁迅有深刻的认识,就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布置《我心目中的鲁迅》作业,让学生通过上网、请教别人,读有关写鲁迅的和鲁迅著的书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几天后,组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大胆自由地阐述自己的看法及理由。这不仅使学生在心目中树立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鲁迅形象,而且引导学生多渠道地学习语言。
±?:《气象学家竺可桢》
学了《气象学家竺可桢》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凭借课文为竺可桢举办一次事迹展览。合作提纲可以这样列:“展览内容分几部分?每部分的标题怎么定?该选择哪些典型事例?怎么编排?展览名叫什么?”这样的作业,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应用性,它源于课文,跟课文紧密相连又高于课文,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语文实践能力。
例3:《春》
学习朱自清的《春》之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谚语、古诗、文章、成语等,再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体验春之美。学习课文时,让学生背背有关春的诗句,看看在大自然中摄下的活动照、风光照。学了课文后,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吟春颂春,“音乐能手”选择唱歌,“语言能手”选择配乐朗诵,“绘画能手”选择画图,“写作能手”选择作诗……学生在这样开放的作业中,自主参与,不仅丰富了春的知识,又使学生个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开发。
例4:《桂林山水》
学习《桂林山水》,看了桂林风光录像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荡舟在漓江上,面对如此秀美的风光,你最想做些什么?假如你是一名画家,假如你是一名歌手,假如你是一位摄影师,假如你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假如……能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学生闭上眼睛很快地入情入境了。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学韩愈赞美桂林山水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也水到渠成。然后,再引导学生课外搜集、阅读、背诵有关歌颂祖国名山大川的篇章,进而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吸收与积累。
例5:《笋芽儿》
学习“笋芽儿钻出地面来了,她睁开眼睛一看,哎呀,地面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桃花笑红了脸,柳枝摇着绿色的长辨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这一段时,先理解省略号的作用:表示列举的省略。然后,请学生结合古诗80首,结合课文插图,补充省略号内容:“笋芽儿还看到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这样,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例6:《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
《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的“速”常见义项有“招致”和“迅速”两义。先秦典籍中两义就同时存在。“速祸”的“速”,如果劝迅速”义,就今天来解释应该说是正确的。秦灭六国是秦国的既定国策,灭燕只有先后之分,并无招惹与否之别,不刺秦,秦也必然要灭燕,刺秦正贻秦以迅速灭燕的口实。但是这不符合苏洵的原意。苏洵引用荆轲刺秦,强调的是招来祸患。苏洵把六国分为三种类型:赂秦的韩、魏、楚,与嬴的齐和抗秦的燕赵,而燕之所以灭亡是由于荆轲刺秦而招祸。后文也说“刺客不行……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因此就苏洵《六国论》的本意说,“速”用的是“招致”义,不然,岂不是把今人的观点加之于古人了吗?再说,苏氏颇着重于六国灭亡的先后。其实六国相继被灭不过短短九年时间而已,苏氏所以强调时间早晚,也是为了证明赂秦者先亡,不赂秦者不致先亡或不致于灭亡的论点。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前的一段议论,主要论点是:盛衰之理在于人事,强调后唐庄宗宠信伶人导致国家灭亡的史实。其中一句说:“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如果把这句中的“困”字理解为“围困”,也不合史实。《伶官传》记了四个伶人: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门高)。敬新磨以诙谐谏庄宗,无劣迹,谋反杀死庄宗的只是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和他指挥的军队,并非数十伶人,所以这里的“困”理解为“困惑”“沉溺于某项事物”较为合适。这和最后“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困”同义,而且也是呼应的。
1.2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开放教育学员在学习方式方面具有自己的倾向和爱好,常见的学习方式有如下四种:①行动型。有些开放教育的学员倾向于“从做中学”,他们对教师详细的讲授往往会感到不耐烦,所以当教师提问的时候就会不经过思考就会给予答案。他们热心于新事物,喜欢新的体验。在集体学习活动中表现的也很积极、主动,很多情况下都处于领导者的地位。②深思型。这类学员主要表现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需要很长的考虑时间,经常犹豫不决,很难做出肯定的回答,在回答问题之前需要更多地信息。这类学员还喜欢和他人一起学习,因为这样便于收集更多的观点和信息。③理论型。这类学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喜欢先了解基本原理,然后提出假设,并采用循环渐进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他们常常用客观的、公正的和逻辑性较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且还不接受他人的主观判断和众多的不同观点,往往只看重自己的理解。④试验型。这类的学员喜欢尝试和应用新的观点。对于学习内容,一定要经过尝试后才会相信,而且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善于用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来解决问题。他们总是充满信息、精力充沛,因此就会觉得教师讲的太多,他们认为只有在新的情景下才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他们喜欢显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如果没有机会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很失望。
1.3学习需要的类型多样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需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外部需要和内部需要。内部需要如个人发展与进步的需要、认知兴趣的需要以及得到认同与尊重的需要;外部需要包括社会威望、群体活动等引起的外部期望以及服务于社会组织的需要等。可以概括外:职业提高的需求、社会交往的需要、社会刺激的需要、外部期望的需要、服务于社会组织的需要、认知兴趣的需要等。还有一些学员是为了培养素质、陶冶情操、满足自己的认知需求和兴趣。这类学员以学习充实精神生活,认为学习即享受。
2开放教育《财务管理》(省开)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程建设的普教化,忽视开放教育学员特色长时间以来,开放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学校普通教育的延伸或者补充,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上与普通教育相同或相似,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国家层面对开放教育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基本与普通教育相似,而忽视开放教育条件下的学员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诉求。二是《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相似。基于开放教育的补充或从属地位,在教师聘任、课程内容、教材征订等方面也基本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模式。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相似。随着学习型社会观点的提倡和深入,开放教育的形式越来越广泛多样,但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绝大多数还是沿用传统讲授的方法,学员在下面听,教师在上面讲,依然是开放教育教学的主导形式,没有的做到真正意义上开放教学。
2.2《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结构不够合理合理的结构是促进事物朝着预定目标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结构不合理,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事物的发展就会偏离原来的目标。目前,《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编排基本还是注重基础的财务理论,这种编排方式强调课程的学科性和理论的系统性,求全、求广、求深,但对符合开放教育需求的实践性、职业性、技能性和参与性的课程内容呈现则比较少,甚至是没有。课程教学大纲等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环节被相应的忽视,甚至实践环节只是理论上的存在,在实际实施活动中,根本没有开设,这种课堂学习与实际运用脱节,理论学习不能指导社会生产实践,使《财务管理》课程的效用将大大地打了折扣,导致学员学非所用或用非所学,使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变成了应付考试和混文凭,真正到了企业财务管理一线,还是不能完成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
2.3《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相对落后,教材更新较慢,学员学习兴趣不高开放教育的课程内容相对落后,教材更新较慢,满足不了学员在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利于开放教育学员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现在不少教育管理机构对开放教育不重视,不少的人对开放不了解,有部分人甚至把开放教育当作是不正规教育形式,是在糊弄学员。由于不重视,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师资力量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根本无法投入更多的人力与物力进行科学研究与创新。在我国,由于开放教育发展时间比短,理论指导实践的不足,与开放教育相关教材体系还不完善,因此在现有《财务管理》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上,很少有体现开放教育学习特点的开放教育教材,内容相对来陈旧,对于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出现的新问题,涉及很少,学生不能从《财务管理》课程中得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财务管理》课程缺失应有的感召力,再加上《财务管理》课程又有一定的难度,公式较多,计算较为复杂,而开放教育学员的基础又不是太好,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对《财务管理》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完全是为了应付毕业学分。
2.4《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资源单一,考核方式不够灵活,适应不了学员的多方位学习需求当前《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资源还主要是文字教材为主,主要是主教材、导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和期末复习资料等,充分利用网络和微信等多种媒体的移动学习资源还几乎没有。《财务管理》的仿真虚拟实践软件也比较缺乏,学员的真正实践机会很少。考核方式还是以期末的纸质试卷为主和平时形成的性考核成绩两部分理论考试组成,学员技能的考核和实践方面的考核非常少,考核只注重了死记硬背,对财务知识的灵活运用考核不多。
3基于开放教育财务管理课程(省开)建设模式构建
3.1根据专业需求设计财务管理课程资源财务管理是开放教育工商管理学科中所有专业学生都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但是不同专业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的需求也不相同。因此,在课程建设方面就需要对财务管理课程分层次建设,以此满足不同专业学员的需求。目前,开放教育的财务管理课程很多使用的是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的财务管理学教材,部分学校在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物业、物流等省管课程的财务管理课程也是使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财务管理教材,在课程难度上对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明显偏大,而不同专业学员采用同一标准的教材,也不符合学员们的实际需求。因此,对于开放大学的财务管理课程建设,可以分为会计专业财务管理课程和其他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对于会计专业要采用国家开放大学的统一财务管理教材,统一参加国家开放大学的考试,而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其他专业财务管理是省设课课程,要结合学员实际和需求尽量去自建财务管理课程资源。在省设课的财务管理课程资源建设中,对工商管理、市场销售、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等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只需要了解基本的理财方法和必要的理财技术即可,财务管理基础作为财务管理的入门课程就可满足需要,同时减少较深理论知识,增加好学易懂的经典案例和理财技能指导的内容,这样学员学习也较为容易,因此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增加。
3.2实现开放教育的财务管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财务管理课程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材为基础由教师进行课堂讲授,而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即使做案例教学也无法将理论基础及应用解释得清楚明白,而开放教育的学员大多都有实际企业工作与管理经历,可能也接触过企业的财务管理实际,因此对教师理论教学感到和企业管理实际不一样,因此学习的动力就会不足,教师也缺乏感染力。此外,单纯由教师讲授的知识往往只会让学员被动接受,不去主动思考所学知识如何使用以及用于企业管理何处,只有将所学财务知识直接用于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加以应用。本人经过多年的开放教育财务管理教学实践和探索,认为从以下方面实现开放教育财务管理课程学习与实践的对接是较为可行的方法,并且效果显著。
①ERP沙盘模拟和财务管理模拟实训。ERP沙盘的财务管理模块和财务管理模拟实训平台,作为开放教育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手段是非常有效的。ERP沙盘是模拟企业供、产、销实际中遇到的财务行为,促使学员去思考,怎样顺利完成相应的财务活动,这样结合企业实际的教学,学员容易接受,财务技能也相应的掌握。开发财务管理网上模拟实训平台,也是强化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手段,通过模拟设计企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利润的分配、财务分析等财务活动,使学员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活动,并且能够独立完成相应财务管理活动。每学期都组织学员进行ERP实训比赛,学员通过实训,使实践技能得到提高。
②企业情景模拟实践教学。由于财务管理实训教学软件较少,并且真正到企业实际实践的机会更少,这给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主设计模拟实践教学的资料。做法就是将一个教学班模拟成为一个公司或者企业,然后根据公司的组织机构将学生分组担任不同的角色进行仿真扮演,通过模拟操作,促使学生熟练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活动,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③深入企业财务部门调研考查,撰写调查报告。开放教育的学员一般都有实际工作岗位,教师可以动员学员到自己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调研和考查,和企业的一线财务人员进行交流、取经,体会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异,探索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并写出相应的心得体会和调研报告。
④在岗实践。开放教育的学员大部分都是有工作的,这就要求学员运用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并且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设计投资、统筹、利润分配以及流动资产管理等具体方案,通过这种方案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有效结合,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然后进行总结,学员还可以在网上教学时相互交流,有时也作为教学案例在课堂上讨论解决。
⑤邀请企业一线财务人员或财务专家到学校进行具体财务管理的实践讲座,以此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每个学期可以邀请一些企业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或财务主管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录用会计和财务人员的标准,以及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这样学生也会有针对性的去提高自己的应聘能力和应对实际财务工作的能力。
⑥加强对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开放教育的多数教师都是一直从事课堂教学和研究的,很少有机会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也缺少企业实际财务工作的经验,对于财务管理课程案例的理解多来源于文献资料,因此就会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学科的现象,很难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是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基础,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事业单位的课题研究等方式锻炼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并且丰富教师的财务管理经验。
⑦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一些大中型企业和会计事务所建立合作关系,并将这些企业作为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以此增加学员的财务管理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由于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资金运作的方方面面,就需要学员从资金筹集、资金储备再到资金投放等进行合理的安排,以此从财务管理实务中去了解和体会,增加对财务活动的感性认识。
3.3基于开放教育学员特点建设有适应性财务管理课程资源开放教育的学员一般都是有工作在身,有的还有家庭,大多是在工作之余,家务完成后才有时间学习,因此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很难做到去听面授课和圆满完成书面作业。因此在财务管理课程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开发课程资源,把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网络化,使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够利用电脑、手机等现代通信工具利用点滴的时间进行学习和完成作业。在财务管理课程资源建设中,要注重学习的过程,把考核融入学习过程之中,只要完成学习任务,就算考核合格,不再采用传统的期末集中纸质的考核方式,做到随学随考,学完考过。在课程网络资源中要有学员与教师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随时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习者完成课程学习任务。
课例二:某教师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整时”,准备在课件中设计一段动画,反映一个学生一天的活动内容,以便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钟表上的时间。教科书上以图片的形式描述了一学生7时刷牙,8时上学,10时课间操等内容。但在设计课件时,由于制作能力限制,很难做出跟教科书上图片一致的动画内容。于是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动画片中截取了几段:有大头儿子7时起床,9时逛商场,4时踢足球等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就结合课件中的动画进行了“整时”的认识教学。对此,一些同志在评课时争执不休,争论的焦点就是抛开教科书的内容设计课件是不是一个遗憾。联系上一课例中专家的点评,不难发现,这样争论的纯属多余。
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要素,都是课程资源。学生原有的经验是认识事物、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相联系,更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认识钟表”这一目标来讲,教科书设计的图片是符合上述要求的课程资源,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一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中截取的生活片断,同样能在课堂上引起孩子们的共鸣。(笔者听课时就明显地感受到了学生在观看这段动画时发出了愉快的笑声。)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教师可使用的教学资源有很多种,教科书只是其中之一。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必要去讨论该不该抛开教科书呢?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用课程标准来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用”教材,意味着教材是一种工具,可以取舍,可以编辑,教师可以自主地驾驭;“教”教材,意味着教材就是样本,是圣旨,只能照搬,教师成了教材的工具。教师和教材二者之间,教师必须处于主体地位。那么,教师应该主要依据什么去开展教学活动呢?
学校教育包括三个要素,教师、学生和课程。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接受教育的对象,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发生关系的媒介。课程标准的功能就在于对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程问题进行规范和设定,根据社会的期望以及学生身心的特征而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确立基本的学习水平,以更好地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课程标准是国家和学校管理课程,进行评价的依据,是教师的行动指南。教师要真正实施新课程,必须首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自己所教课程的基本理念,熟记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领域,知道应达到什么水平以及如何进行评价,这才是真正理解新课程,才是为实施新课程奠定基础。
因此,教材只是为了统一达到课程目标的途径、规范基本的教学内容,而制定的一些实施课程的媒介,仅此而已。开展新课改,不能迷信教材,不要有了教材就完全根据教材去教学,没有教材就不知所措。教材只是对教学内容作了一些基本的、书面化的材料性规定,优点是标准、规范,但缺点也随之而来:它固定、僵化,用不好就约束了教师的创造性,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造成那种“新教材就是新课程标准”偏狭观念,严重违背课改初衷。一句话,对实现课程目标最关键的,还是课程标准有关的规定。
参考书目:
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材文本的正确处理,就应该以作者文本为案例、编者文本为导向、教者文本为手段、读者文本为根本。这既是新时期文本解读理论的要求,也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语文教学应弱化作者文本
因为作者文本的一元特征,如果执着于探索文本的本来意义,以解题、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为课堂内容呈现,势必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和创新性解读,使内容陈旧腐化,课堂沉闷僵化,不利于培养具有个性和创新性的新时期人才。
事实上,教学拘泥于作者文本的本来意义既不可行也无必要。首先,学生只是一个“学者”,不是“批评家”,不可能像“批评家”那样去研究作者的前世今生,作品的微言大义。――当然,如果学生能够像“批评家”那样去解读作者文本,自然也没问题。学生通常更多地从自己的角度来看作品,而较少地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作品,这非但不影响他们对作品的欣赏,有时甚至会使他们的阅读更有张力。就像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当我们丧失了对作者的准确把握以后,其作品的魅力不减反增。
其次,当作者文本成为教材,注入了编者的思想以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就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作品,成为了编者文本。如果再死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前后章节等,则可能陷入教学歧途,教学效果将乏善可陈。就像鲁迅的《社戏》,当它被选入人教版七下教材后,它还是鲁迅笔下的《社戏》吗?你能读出鲁迅的“呐喊”意味吗?恐怕不能!这个时候,你还需要引入写作背景,还需要补充作者成年以后在北京的两次看戏经历吗?恐怕也不需要!
作者文本固然重要,但它不是语文课堂的全部。教师只有有针对性地弱化作者文本在教学中的分量,将作者文本视作为达成一个个教学目标的案例文本,关注文本本身的意义,才可能有开创性的课堂建设,才可能带来顺应潮流的教学新风。
二、语文教学应重视读者文本
当代文本解读思想已经由作者文本观转变为读者文本观,它摒弃了过去只注重“作家――作品”的解读模式,把文本解读的重心转向“文本――读者”,视读者的解读为文本的本体存在,把解读活动作为文本构成不可或缺的本体层次。在读者文本观下,读者文本凸显了文本本身的被建构性,它邀请读者像作者一样,或者和作者一起来构建文本的意义。这就要求语文课堂重视读者文本,尊重学生对作者文本的重新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人生经验不同,学生的阅读理解也必然会出现多元化的特点,学生的这些独特体验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教师应立足于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重视读者文本,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和阶段性区别,尊重学生做出的与其个体化和阶段性相一致的文本解读,以系统性眼光和发展性视觉来包容和欣赏学生的每一次阅读活动。就像小学生读《少年闰土》,他应该也只能看到“我”与闰土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而中学生学《故乡》,则可以感受到以闰土为代表的农民在封建政权的压迫、剥削、愚弄、毒害下痛苦的生活和麻木的精神状态。这是阶段性导致的读者文本的差异。再比如,读《红楼梦》,诗人读出诗,药师读出药,美食家读出美食,建筑家读出建筑……这是个体化导致的读者文本的差异。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的这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可建构特性,给了读者对作者文本的再构建的巨大空间。教师要做的就是立足于读者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其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
三、语文教学应接纳编者文本和教者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互动的四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多元化的对话结构,正好揭示出学生、教师、编者、作者在语文教学中的密不可分而又角色不同的关系。在语文课堂上,这种关系又外化为作者文本、编者文本、教者文本、读者文本,形成不同文本之间的碰撞。弱化作者文本,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对作者文本的解读;重视读者文本,也不意味着排斥编者文本、教者文本。事实上,只有充分尊重和接纳编者文本、教者文本,才能开启读者文本的活泼而不失根本的天地。
学生与教师是这场对话的主体,教师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担负着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或激发兴趣,或启发思维,或引领点拨,让学生充分地走进文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欣赏、赞美学生呈现的读者文本外,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编者文本,更要敢于构建富于个性的教者文本。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挥出“引导者”的关键作用。
二、教师要“以爱育爱”,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爱心教育
曾经有人说过: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有爱心,并将爱心传递下去,今天播下挚爱的种子,明天将会出现一片热爱人类的情感之花。这就要就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严禁以教师高高在上的态度要求或训斥自己的学生,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会对教师及其所教学科产生厌烦。作为班主任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开展谈心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正确的发展把握好方向。教师也要利用课间、集体活动之余去班级活动,这样既与学生交真心的朋友,进行情感的交流,也可以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辅助答案,寓教于乐。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了情感做基础,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得笔者在执教《记账》一课时,开始上课没直接呈现课题内容,而是与学生拉起了家常,以教师关心生活的角度询问学生,今天是月初,大家是否又收到父母给我们寄来的生活费呢?那么你们上个月的生活费是如何话费的?当学生听到我的提问立刻流露出一种十分幸福的笑容,他们感觉到老师不但时时刻刻都在关心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在关注他们的生活,这样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加贴近了,师生也达到了情感交流的目的。其实我这几句简单的关心也在有意地为导入新课做铺垫,教师很自然的导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记账》,这样使新知识的学习从亲切的问候开始,又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友好情感。中职生这个年龄正是充满活力、富有生机、有着极其丰富情感的年龄,而并非一个仅仅用来装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就应该是指导者、帮助者或服务者,而不是领导者。教师要严禁用我讲你听,教师说多少学生几多少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个师生互动与交流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情感是一座能量之山,学生的情感力量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目前社会也在积极倡导传递社会正能量,要调动学生积极的能量,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满关爱,充满热情,以心换心,以情激情。学生在老师情感的感召下,就会焕发巨大的学习热情,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就会成为师生间情感与情感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三、充分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激发他们产生学好会计专业课的内在动力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要进行有序的财务管理活动,自主开展投资、筹资及利润分配活动,并进行相关的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水平,财务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市场需要高校财会专业培养能参与财务管理工作的高质量人才,这对财会专业核心课程——财务管理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课程除了应教授一些具体的技术方法、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外,更应注重对学生财务思想、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适应商业环境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将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学以致用,以此作为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
(一)知识具有综合性
财务管理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边缘科学,内容涉及了经济管理、金融、证券、会计、税法、经济法规、数学、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它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二)信息量大,系统性强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及其运动,资金运动过程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它包含着有机联系的三个基本内容:资金筹集;资金投放和使用;资金收入和分配。财务管理内容特点决定了财务管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三)理论性与务实性强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跨学科课程,不仅理论性强,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务实性。财务管理的务实性主要表现在该学科属于应用学科,用以解决具体的财务问题、金融问题。如:如何进行筹资,如何进行投资等。财务管理学产生至今一百多年来教育学论文,其理论总是伴随这企业理财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因此,财务管理的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从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可以看出,财务管理是财会专业学生较难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认真分析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目前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
1.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往往需要通过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校内实践主要包括课堂的案例、讨论、习题以及校内实验课,校外则主要采取校企结合的方式论文开题报告。由于建设条件的限制,校内模拟实验室在硬件上很难仿真企业的理财环境,因此,大多数学校财务管理实验课开课率不足或者根本没有校内实验课;与企业结合也不紧密,让学生动手实践,参与企业具体管理的机会更少。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没有感性的认知和了解,更无法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有深刻的认识,从而不能真正了解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重要性,更无法了解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2.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重复
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中经常涉及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师仅重视本课程的教材、教案以及本课程的讲授,而忽视本课程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例如,在实际教学中,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是两门课程,其内容却有许多重复的现象,如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中的财务预测方法、投资决策方法、存货控制方法等。这样浪费不少时间,同时由于时间有限,对两门课程都不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和实践。
(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1.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不足
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大多数还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部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传统的课堂讲授采取板书的方式,形式呆板,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传达的信息量也十分有限,不利于学生快速有效掌握知识,也不利于教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教师,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多数也把ppt课件制作成教案的电子版,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甚至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信息传输量大,课件制作水平不高,反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及时消化吸收课程知识,致使多媒体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在财务管理的教学方式上通常都采用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学生练习来展开,教师通过讲授将大量的理论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虽然注重内容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育学论文,但教学方法呆板、单一、枯燥。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和意图被动地理解和接受,不易形成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教师布置的复习思考题和习题,往往只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虽有一定的思考作用,但难以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对课程逐渐失去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思维没有个性和创造性,动手能力很弱,综合素质难以提高,进入社会,难以学以致用,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三)考核方法单一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数高校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考核仍然以期末闭卷考试为关键词解释题、简答题、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案例题等,大部分题目学生只能考记忆解决,题型死板僵化。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只要考前背笔记、恶补专业知识就可以过关。这种单一的考试方式容易助长学生的惰性,抑制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准确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更不能公正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改进该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师生互动平台
转变教学观念主要是财务管理教学要从“以教师为主体”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体”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记、练为辅。学生被动参与到教学中,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即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掌握所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解疑和总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不应当把学习过程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应该构建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大多数学生习惯使用的网络工具,建立课程博客、开设空间、聊天群等等方式,一方面可以将课程的相关知识更好的呈现给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利用学生惯用的方式进行交流,也利于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信任感,最终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制定科学的授课计划,协调与相关课程关系
财会专业的三门核心专业课——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诸多研究者为此一直争论不休。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避免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所导致的教学资源浪费,教学效率低下等情况?在每学期授课前,财务管理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计划中各门专业课的开课顺序教育学论文,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合理安排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例如,部分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开课学期在管理会计之前,就可以将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课程当中的相同内容,包括财务预测方法、投资决策方法、存货控制方法、财务预算方法等放在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中,同时增加财务管理课程的课时。如果管理会计开课学期在财务管理之前,就可以根据由易入难的规律,在管理会计中讲授基本理论和方法,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在适当增加知识的难度和深度。同时,各课程授课教师应通过专题讨论、座谈等方式加强沟通,及时交流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课程重复之处进行分配,制定科学的授课计划。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财务管理课程信息量大、应用性强,传统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授课方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财务管理课程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节省教师板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通过多样化的展示方式也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所学知识,教学效果良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课程知识,还要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方法。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应力求满足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在课件的总体设计上力求美观、简洁、图文并茂,以增加学生的直观理解,对于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及难点采用图解说明,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采用表格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讲解。突出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论文开题报告。在课件制作上还应该增加教学案例分析内容,增加例题和习题的讲解,便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系列工具和方法的集成,各种工具和方法的每一种新的组合,就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目前提出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复案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等。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摘要求。
(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习题、案例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其次,建立财务管理仿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习。财务管理各章节内容衔接紧密,系统性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整体把握课程内容。通过模拟实习教育学论文,一方面可以将企业财务管理过程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总体掌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最后,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所掌握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六)改革课程考核体系
为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应根据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和特点选择多样化的考试方式。首先,课程总成绩可以由笔试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两部分组成。笔试成绩重点考察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平时成绩侧重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与教师的互动情况,实践成绩取决于实验课、实习调查报告等。其次,学期内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选择考核方式。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大致可分为基本理论、财务决策、财务专题三个部分。基本理论可主要采取闭卷加笔试方式,财务决策可采取开放式的考核方式,如面试、案例分析等,财务专题则可通过调研报告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学期内可以分阶段测试。分阶段测试可以与课程内容进程结合起来进行,例如将总学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学习与基本理论内容结合,基本理论部分按百分制占课程内容总分值的20-30%(可由教师灵活掌握),在学时进行到第一阶段末时进行一次测验,期末将其换算到总成绩中即可。这种考核方法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知识,避免学生边学边忘;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考核工作分散到学期内进行,减轻了学生期末复习压力和教师期末出卷改卷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韩志丽.基于行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 会计之友(中旬刊),2006,(07)
[2]胡爱荣.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5,(04)
[3]林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02)
[4]张前.论“学生为本”理念下的高校会计教学改革[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7,(07)
[5]沈航.关于“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07,(19)
[6]何云亭.高校应以学生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1)
[7]温如春.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创新模式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8,(01)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以规模和增长速度为价值取向,忽视了投入资金的效率和效益,即办学质量和效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经费供求矛盾更加突出,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为主题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开始出现。在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开始应用到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领域。
一、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
(一)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拨款制度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即财政部门根据教育投入的成本为基础,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定额标准,计算出“综合定额”;根据高校发展的各种特殊需求和政府专项资助的重大工程,如实施“211工程”、“985工程”项目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一系列建设项目等,给予“专项补助”。现行拨款制度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以数量和规模为导向,忽视办学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现行的高校财政拨款采用“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拨款依据是在校学生数量,生均成本,实际是往年的决算数而非合理的成本。由于拨款的标准无法体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社会效益方面的差别,在校生数量多的学校获得更多的拨款,导致高校在数量和层次结构上盲目扩张和升级,并由于缺乏绩效评价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滑和教育经费的浪费。
2.以“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为导向,忽视规范性和公正性
由于隶属关系和地区的差别,导致部属院校与地方院校、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和专科院校在政府拨款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某些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一般,但由于隶属于中央各部委,所获得的办学经费,远远高于同等质量和水平的地方高校。这导致部分质量水平较高的地方院校拼命“升格”。专科与本科的学费标准和财政拨款也存在较大差别,导致了近几年“专升本”热。“211工程”、“985工程”项目的实施,对一批部省属重点大学实施拨款倾斜重点支持政策,客观上加剧了未达标学校争设专业、争合并以及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等现象。
3.以争取更多拨款为导向,忽视学科和专业设置
部分高校不是以自身优势为主,而是设法增加所谓低成本专业。无法引导高校实现教育数量与教育质量的统一,也无法引导高校提高办学效益。
(二)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专门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近几年,部分省份(如广东、湖南、江苏等)出台了地方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案,并选择相关项目和学科专项等进行试点。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在实务工作中不断完善。而专门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还只处于理论探讨中,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评价体系。具体表现:一是如何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进行科学分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学生层次的开支具有不同的特点;二是评价指标的通用性。由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公共性与复杂性,找到合适的指标来反映所有的项目难度较大;三是评价标准如何制定。即使同属一省,由于各类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使得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和可比性值得深究。
2.未建立对应的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
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的缺失,使得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目前部分高校在预算管理上只重视争取更多的经费和把钱花出去,而忽视了预算资金的有效性和效率性,没有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绩效和低绩效的教育投入项目,在教育投资责任上也没有形成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导致已经实施的高等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流于形式。
3.未形成有效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监控机制
目前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监督制度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等,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审计或检查的内容仍只注重于合法性和合规性审核,未转向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评价;监督工具以事后审计为主,没有引入以事情定目标、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的效益审计。二、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路
(一)树立“绩效预算”的理念
绩效预算的核心思想就是“绩效与结果相挂钩,预算以绩效为依据”,具体包括三方面:第一,以结果为导向。这种结果是一种社会效益,是产出的进一步延伸。例如,政府修建了一条高速公路,这条路就是产出,而这条路带来的效益——社会综合效益(如公众的交通便利、企业的运输成本减少、地方经济的带动等)才是结果。第二,以绩效为依据。资源的配置必须以产生的绩效即社会综合效益为依据,绩效越大,获得的资源越多,反之则越少。而传统预算模式下仅以产出即这条路本身为依据作为获取财政支出甚至申报政绩的筹码。第三,以评价为核心。绩效的确定最终依靠评价指标来衡量,如高速公路绩效的衡量可以通过车流量、人流量来计量。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成为绩效预算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
绩效预算在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的应用过程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步骤:第一,绩效目标设定。给每个支出项目设定若干绩效目标指标,并评价指标的合理性,为确定项目拨款额以及事后评价提供依据。第二,绩效拨款。根据确定的绩效目标和成本,计算预定拨款额度,将实施环节委托有关行政部门。第三,绩效评价。评价绩效目标达成情况,为结算提供依据。根据目标的完成程度,以增减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奖励或惩罚,同时分析单位未达到目标指标的原因,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引入绩效拨款机制
从高等教育目前的情况看,对高校实行完全的预算经费与绩效指标挂钩的绩效预算制度是不现实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大部分开支相对比较稳定,而绩效预算相对波动性较大,立即实行完全的绩效拨款机制在实际运作中阻力较大;另一方面,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度量存在难度,例如经济效益、人口素质、综合国力等,作为绩效指标的客观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很难兼顾,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求证。
因此,从可行性的角度来说,可以先实行部分绩效拨款制度。即将总预算资金分为普通拨款和绩效拨款,比例大致可以按7:3或8:2确定;普通拨款按照生均定额与学生规模的乘积获得,绩效拨款通过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来确定,绩效好的予以奖励,绩效差的适当核减下一年度的预算经费。
(三)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1.评价原理
上海财经大学马国贤教授认为:“绩效管理”是根据财政效率原则及其方法论,形成以绩效目的为主的公共支出管理制度。他将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体系归结为“一观三论”,即“‘花钱买服务、花钱买效果’的预算观”、“公共委托理论”、“目标结果导向理论”和“为顾客服务理论”。该理论对于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成为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石。
2.评价原则
评价原则应当借鉴西方国家政府支出绩效评价的“3E”原则,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并将三者作为相辅相成的整体来看待。
3.指标设计原则
绩效拨款机制的核心部分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指标的选择,关系到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如何设计和选择指标成为指标体系的关键。总结以美国为代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应该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绩效指标的系统性。指标不仅考虑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办学成果的各个方面,博士、硕士、本专科等不同层次,而且要关注高等教育资金的投入、使用(过程)和产出这三个不同阶段。二是绩效指标的合适性。指标的选择必须结合高等学校的共同情况和特殊情况,通过收集大量的基础数据,经过多次测算获取。既要包括通用指标,也要包括个性指标。三是绩效指标的发展性。随着外部环境和时间的变化,各个指标本身及其对应的权重也会改变。因此,为了保证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必须及时根据客观环境进行调整和修正。
三、总结
以绩效预算思想为主导的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不断推进,成为解决财政资金紧张与教育规模扩大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还有可能继续扩大,使得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面临巨大的压力,政府开始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开始逐步改革预算管理模式,最终目的是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模式及其相应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罗晓华,陈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绩效拨款模式改革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8,(4):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