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咖啡文化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5: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国咖啡文化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国咖啡文化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近日,央视的一则关于星巴克在中国暴利营销的报道将星巴克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报道称:一杯中杯星巴克(354毫升)拿铁咖啡在北京的售价为27元,这一价格比美国售价贵三分之一,比印度售价贵一倍。而且据上海咖啡专业委员会会长王振东的解释,一杯中杯拿铁的物料成本为:1.6元的咖啡豆、2元的奶精、1元的纸杯等一次性用品,整个物料成本不足5元,由此推算星巴克存在“暴利”。星巴克存在暴利吗?为此我们来探究一下。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商品的价格不是完全由它的制造成本来决定的,商品的价格更依赖于供求关系。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商品的价格就会低,反之,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商品价格就会较高。况且商品的成本也不仅仅局限于制造成本,我们还需要考虑店面的租赁费、仓储费、物流费、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等,这样的大成本计算出来的一杯咖啡的价格要远远高于5元。这里我们还没有考虑品牌的附加值。如果把这些因素全部加总起来,一杯星巴克咖啡的价格也就接近30元了。星巴克咖啡的价格虽高,但它并没有形成垄断,消费者有完全的自主消费权,如果嫌价格高可以不消费,毕竟咖啡不是生活必需品,而且你还可以选择更为便宜的咖啡店或者是超市的速溶咖啡。消费者之所以愿意选择高价的星巴克是因为他们来这里消费的不仅仅是一杯咖啡,带给他们更多的是对星巴克文化的欣赏。为什么星巴克咖啡高价但却依然有众多的消费者?这归功于其成功的营销策略,本文就带领大家去了解一下星巴克独特的文化营销策略。

一、独特的品牌定位

星巴克将自己定位于独立于家庭、工作室以外的“第三空间”,它的目标市场是享受生活、崇尚知识、积极努力工作的时尚城市白领,而不是天天柴米油盐酱醋的普通消费大众。星巴克希望给予消费者的是一个轻松、和谐、舒适的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完全放松自己,将办公室的尔虞我诈,家庭的琐事都抛之脑后,真正的将自己释放。人们经常听到的“我不是在星巴克,就是在去往星巴克的路上”这句颇具小资情调的话足以体现现代白领一族对星巴克的热爱。星巴克已然代表着身份、地位,代表着有格调的小资生活。星巴克认为他们出售的不是咖啡而是人们对咖啡的体验,力图做到让每一位来到星巴克的顾客都能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报酬。所以一杯制造成本为5元的咖啡售价为27元,对于城市白领一族来说并不是暴利。来星巴克不单纯的是喝咖啡,人们更多是享受这里独特的格调和氛围。

二、保证优质的原材料

一般产品在品牌价值的创造上大都是依赖于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因此大都企业在产品的广告费上都是高额投入。比如宝洁公司旗下的 Pampers 品牌,一年要投入 3000 多万美元的广告费。而星巴克的广告费用20年只有2000万美元,平均一年不到100万美元。那么星巴克是靠什么手段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的哪?星巴克的副总裁安妮·麦克格尼格尔一语道破天机,她说,星巴克是通过向消费者提供独一无二的最好的咖啡,通过人们的口碑来让更多的人认识星巴克,认知星巴克。为了保证咖啡的质量,星巴克对原料的选取,工艺流程的管理都甚为苛刻。星巴克有专门的原料采购系统,每一颗咖啡豆都是采用的极品,对于咖啡豆的颜色、形状都要由专家进行品评,并在西雅图进行烘焙。品评专家每年要品评十万杯以上的咖啡,以保证端给顾客的每一杯星巴克咖啡都是优质的。

三、提供高价值的附加服务

星巴克除了提供高品质的咖啡外,还有很多附加服务也使消费者驻足。星巴克通过与网络公司合作,为消费者提供了无线网络服务。在星巴克你可以一边品评着诱人的咖啡,一边上网聊天娱乐或者办公。走进星巴克,你眼中看到的是高雅古朴的原木家具,耳边萦绕着美国乡村音乐,鼻尖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气。此外店内还会安装音乐试听设备,用来供顾客试听歌曲。消费者还可以在店里的数据库中选择喜欢的歌曲或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对音乐进行编辑和收录,做成有个性的光盘带回家。

四、坚持直营销售模式

在渠道的扩张方式上,面对加盟连锁店分担费用这一诱人方式下,星巴克依然坚持直营模式。直营是指由公司总部直接经营、投资、管理各个零售点的经营形态。在直营模式下可以保证每个连锁店都由总公司统一管理,以控制品质标准。每个店的员工都是由总部统一训练,以确保百分之百的美国星巴克血统。这样做虽然初期投入的资本较大,但是由总部统一培训出来的职员的专业素质高,建立了同业中最专业的形象,使得星巴克品牌的扩张也更加有力。星巴克进入中国初期,由于中国对外资零售业的法律限制,使其最初进入中国不得不采取授予国内企业权并占据一定股份的方式,随着中国法律对外资零售业的全面放开,星巴克已经开始逐渐通过回购股份和独资的方式来实现在华直营。

加盟店只能复制星巴克的外表,不能复制星巴克独特的价值观和相应的管理体制。星巴克特别强调同顾客进行交流, 咖啡生需能够预感顾客的需求,在耐心解释咖啡的不同口感、香味的同时,要大胆地与顾客进行眼神接触。为此每一个咖啡生都要接受24小时培训,包括客户服务、基本销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识、咖啡的制作技巧等。

五、占据有竞争优势的分销渠道

在分销渠道的选择上,星巴克采取的策略是在最繁华的黄金路段密集发展。星巴克在店面选址上基本是选择在大城市市中心区、繁华的商业路段或交通枢纽等。好的位置不仅给星巴克带来了较大的客流量,还带来的显著的广告效应。同时这种繁华地段的店址属于稀缺资源,可以给新进入者造成了较高的壁垒和障碍。星巴克还打破了方圆多少米不能重复开店的商业常规,在一个地区会集中开设多家门店,这样不仅给顾客提供更好的便利性,而且密集的占据空间使得竞争对手难以介入,以更好地应对竞争。

六、让员工成为你的合伙人

星巴克的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认为,“每个员工都是品牌的形象代言人”, 他认为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伙伴关系”。他说:“如果说有一种令我在星巴克感到最自豪的成就,那就是我们在公司工作的员工中间建立起的这种信任和自信的关系。”在星巴克,员工得到的福利待遇要远远高于同行业。1988年,星巴克是第一家为临时工提供完善医疗保健的私营企业。1991年,星巴克对内部员工实施了“咖啡豆股票”的激励机制。每个星巴克员工(包括兼职员工)都拥有公司的股票,让员工成为公司的主人,把每个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总体利益联系起来。从公司的CEO到每一个员工在每个财政年度内,都必须为星巴克工作500个小时,这样才能保证在派发股票时仍能在星巴克工作。

星巴克知道品牌的扩大和尊重员工同样重要。星巴克进入市场从不依靠广告,而是依赖于员工的口碑宣传。星巴克营业收入的85%是来自与消费者面对面接触的门市,员工与消费者每一次互动,是品牌印象最大决定因素。为此星巴克把一般公司投入在广告上的高额费用都用于员工的培训和福利。董事长舒尔兹坚持员工利益第一位,尊重员工所做出的贡献,将会带来一流的顾客服务水平,自然会给公司带来良好的投资回报。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星巴克的员工跳槽率仅为 60%,远远低于快餐行业钟点工的 140%到 300%的跳槽率。

综上所述,星巴克正是依靠自己独特的文化营销策略来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即使价格略高,依然有众多的忠实顾客,这正是星巴克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陈思.星巴克的品牌经济分析.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

[2]查星茹.星巴克品牌策略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6.

[3]贾灿.星巴克的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篇2

读书高三议论文800字1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同是一杯咖啡,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

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咖啡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乐之境。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读书乐之境呢?

首先,要忘记苦境。如果忘不了苦,那么就无法在意义上体会到乐。当今的学生,大多说读书苦。固然,考试与升学的压力,扼杀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但学生不会从读书中找到乐子,也是不争的事实。古人读书,大多摇头晃脑,乐此不疲;今人读书,大多愁眉苦脸,见书生厌。古今读书之心境为何有如此之差异?不可否认的原因之一,就是当今的快节奏生活无法让人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久而久之,看到书就心烦气躁,但我认为,这绝对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我们这批新新人类的“心境”出了问题。

心不净(静),则难成事。不是读书苦,而是我们无法抑制那颗动荡不安的心。当今的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早已俘虏了我们的心。读书与娱乐相比,读书当然是苦的。此外,读书之悲苦,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向往俗世的功利。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见林语堂《论读书》)读书本是无功利的。带着功利之心读书,读书还有趣吗?还是林老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见林语堂《论读书》)。因此,快乐读书的前提就是安顿好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阅读。唯有如此,读书之乐境才会如那“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豁然开朗。我以为,读书应该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自己的眼睛来读书,这是低级的阅读。另一种就是用生命来读书,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也只有用生命来读书的人,才算是真正会读书的人,此时,读书不是负担生活,而是享受生活。

其实,畅游书海,我们的生命才会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在书中,我们可以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大师对话;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我们无所不去。在书中,我们会认识孔子和庄子,认识屈原和文天祥。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荷马与巴尔扎克,了解雨果与华兹华斯,了解了卢梭与康德。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我们的人格得到了完善,思想得到了提升,甚至可以成为大师——没有一个大师不是书滋润出来的。

当然,读书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半空坠”是常有的事情。如今的我们太怕考试分数低,太怕输,太怕老师和父母失望的眼神,太怕孤独。我认为,分数大多与读书无关,分数低绝不是因为书读得太多,而是读得太少。

如果,书是帆,良好的心境是风,那么,读书之乐便是那探险的远航之船了。

读书高三议论文800字2在人生的旅途中,或有欢乐,或有悲伤,但这一切的情感一旦通过阅读的洗礼,一切情感都已全无,只剩读书之乐。

或许有人会说:“书是一杯不加糖的咖啡,品起来可真苦啊!”可是不然,你殊不知,口感越苦,越会使人振奋,口感越苦,越能使人体味深刻,正如钱钟书的那句:“真正的读书的快乐是不放糖的咖啡,在苦中能品出甜味来,苦才真正是读书的快乐的引诱。”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书中,我们可以重返《三国》的激烈战场,感受《水浒》英雄的英姿飒爽,身临《西游记》的神人怪鬼之界,垂怜《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在书中,从孔子的《论语》鲁迅的的《彷徨》《呐喊》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从冰心的《小桔灯》《繁星?春水》到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四季轮回,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读书令我们感受到了从古至今,由国内到国外,从老一辈到新一代的改变与不同,博览群书,生活是如此充实。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读书,才能为未来的蓝图染上光辉的色彩。是故有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邻光,更有程门立雪,囊萤映雪,燃糠自照,最终终成一代名人。因此,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可以造就一个人,何乐而不为呢?

在现在,多数同学只重视读课本,而不重视课外阅读,只重视考试成绩而不重视身心感悟,只重视表面意思而不重视深层涵意,这并不是真正的阅读,这样读书只会觉得乏味,枯槁,必会感到苦了,而只有用心,用爱去读书,读书之乐必会令你乐得合不拢嘴。

读书会有苦,但苦即为一种乐,读书会感到快乐,而必须是在经历苦的条件之后,是亦苦即是乐,乐必经苦,这便是读书的苦乐之境了。

读书高三议论文800字3书——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需要的,就与吃饭睡觉一样。可是有些人厌恶读书,认为读书十分枯燥无味,而我却认为读书可以给我带来乐趣。

书好象是一位懂得许多知识、有许多经验的智者,可以从她的谈吐中学到各种知识,这倒应验作家歌德的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书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有用的知识,她在各个方面还是我们有用的向导,如果我在学习上遇到难题,便可以去请教工具书;如果我在生活上遇上麻烦,可以去请有关生活方面的书来帮忙......读书还可以交流作者与读者的感情。作者在写一本书时都会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章中去,读者读到他的书时,便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

读不同的书给人的感受都不一样。读历史书能让人回到那遥远的过去,了解各种各样古代的事情;读小说能让人变成书中的主人公,去亲身体验一下主人公的经历;读科幻书能让人置身于新奇的幻想世界;读科普书能让那些复杂而深奥的科学原理通过图片与文字展现在你面前......

我最喜欢的书是美国作家房龙所写的《人类的故事》。这本书图文并茂,里面有367幅世界名画和60多幅经典照片,介绍了人类历的各种大事,有罗马兴衰、埃及女王、希腊与波斯之战、、一次世界大战......等等。

我们一家人中,不仅我一个人爱读书,爸爸妈妈也都很爱读书。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都在家中,我在全神贯注地读课外读物,爸爸正在津津有味地读一本小说,妈妈把切好的肉放在锅里烧,趁肉没熟,自己去看看书,不知过了多久,妈妈闻到了一股糊味,大叫一声:“肉糊了!”,来到厨房,发现肉已经黑糊糊的了,我笑着说:“看来咱们啃书本的味儿比吃肉还香!”大家都笑了。

说到读书,我想起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到图书馆去还书,图书管理员发现他的书又破又烂,便问:“为什么你的书破成这样?”那个人答道:“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管理员又问:“为什么这两页不见了?”那个人又答道:“高尔基说过,‘看一本书就象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两页我吃了。”——我们读书可不能象他这样呀!

读书高三议论文800字4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如同鸟儿没有翅膀。高尔基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一种享受。”古今中外,没有一位诗人不读书,就可写出优美的.诗集;没有一位作家不读书,就可写出优美的散文。然而,他们都为书儿痴迷。

期间,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有句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好书,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帮助。不仅是我,可能读好书的人都会感觉到这一点。总而言之,读好书,会带来很多益处,同时它也会帮你奠定一个坚固的“地基”。

读书高三议论文800字5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她对于这个世界是重要的,对于我也是一样。我说不清对书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微妙,似乎是朋友,似乎又是亲人,又好像是师生,难以琢磨。对待她,我与孙犁就有些志同道合了,“惟对于书,不能忘情。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净手,阅后安置……”之一句话;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我和书之间有的是一种师生情。每当我困惑、懵懂了,她填补了我的无知,充实了我的心灵,开拓了我的见识,给予我人生的智慧。她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不幸而有顽强的一生,告诉我,人要坚强;她用十八本《语文》把我引进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海洋;她用一本泱泱万字的《上下五千年》为我讲述了中国这只雄师鲜为人知的过去。书,她是我的良师,给我带来智慧与见识。

我和书之间有的是一种友谊。每当我寂寞、无聊时,是书给我带来娱乐、轻松、解脱。每当沉浸在福尔摩斯的悬念侦探世界中,我的空洞一时间被满足,跟随她揭破一个又一个阴谋;每当我漫游在二月河描写的宫廷宦海中,看着康熙斗螯拜、清黄河、撤三藩,似乎我也投身在着起伏翻滚的动荡宫廷,见证一个又一个气势辉煌的里程碑……书,她是我的益友,与我分享那一份刺激与喜悦。

篇3

 

在人际交往中礼貌是制约人们选择语言形式或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Leech看来,交际中人们有效地运用语言属于一种修辞现象。修辞的范围十分广泛,可由交际双方相互遵循的一系列原则与准则构成。其中之一是制约人际交往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总的来说礼貌原则共包括六条准则,每条准则还包括两条次则。

一、得体准则(tact maxim):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

a.尽量让别人少吃亏;

b.尽量让别人多受益。

例如,甲: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乙:请赏光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在这两句话中乙使听话人得到的益处更多些,因此礼貌程度更高。反之,如果某一行为对听话人所产生的驱使程度越大,即听话人的选择余地越少,该话语就显得越不礼貌。

例如,Diner: There’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sehot dogs.

Waiter: Well, don’t tell it to me; I’m only a waiter, not a veterinarian.

在这则对话里,饭店的服务员几乎没有给顾客留有任何余地,让顾客没有受到任何益处,甚至可以说是威胁面子的行为。

二、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表达有利于自己的观点。

a.尽量让自己少受益;

b.尽量让自己多吃亏。

例如,A: A cup of coffee.

B: A cup of coffee, please.

C: Could you give me a cup of coffee, please?

在这三句话中礼貌的程度是依次渐进的。A的话语较生硬,有可能遭拒绝,B的语气和蔼了一些,让听话人多少有些受益;C让自己的收益程度做到了最小,吃亏程度做到了最大,让听话人就是想拒绝也无法拒绝,并且会非常高兴地准备一杯美味的咖啡给说话人。免费论文参考网。

再例如,A: What time is it, please?

B: I am not here to tell you the time.

在这则对话里A吧自己的收益程度将到最低,给对方留有余地,让对方感到友好,符合慷慨准则,而B却给对方没有留余地,直接表示了拒绝,让对方受损,完全没有符合礼貌原则,这在我们日常人际交往中应尽量避免。

三、赞誉准则(praise maxim):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a.尽量少贬低别人;

b.尽量多赞誉别人。

此准则以听话人或他人为出发点,涉及说话人的评价或批评。例如,

甲:你认为我的新发型怎么样?

乙1:怎么这么难看!

乙2:马马虎虎吧。

乙3:真漂亮,正是我喜欢的那种。

在三个人的评价中,乙1违反了赞誉准则,没有赞誉对方甚至贬低对方,可想而知对方听了后心情肯定不好,马上会降低对乙1的好感,如果是两个好朋友以后都有可能分道扬镳;乙2虽然没有直接贬低对方但缺少赞誉,也不会给对方带来好感;只有乙3符合了赞誉准则,一点也没有贬低对方而是尽可能给对方多的赞美。这样的话语在人际交往中才会受欢迎。

四、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a.尽量少赞誉自己;

b.尽量多贬低自己。

此准则以说话人为出发点,它和“赞誉准则”构成一对姐妹准则。自夸往往是不礼貌的,因此贬低自己会显得更得体,更礼貌。而这点正好符合了我们中国人一向谦逊的传统。例如,甲:听说你孩子学习很好呀!

乙:哪里哪里,一般一般。

在这则对话中,乙的回答虽然是“哪里哪里”,但并不代表着他的孩子学习不好,真的一般,他只是尽量的贬低自己以表达对甲的礼貌。这对中国人来说都很好理解,但 如果一个西方人听了乙的话,有可能会真的认为他的孩子学习一般,因为西方人对待别人的赞誉一回答的是“Thank you”,所以礼貌准则的符合与否也要和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免费论文参考网。再例如,Tom: I used to shoot tigers in Africa.

Jack: Nonsense!There are no tigers in Africa.

Tom: Right youare. I shoot them all!

在这则对话中Tom虽然违反了谦逊准则,尽量的赞誉自己,甚至夸大事实,但却是典型的西方人的幽默。

五、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a.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b.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此准则关注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观点、看法是否一致。保持了一致就显得有礼貌。例如,甲:今天去游泳怎么样?

乙1:太累了,不能玩点轻松地吗?

乙2:好吧,如果实在没有别的活动的话。

乙3:太好了,我最喜欢游泳了。

这则对话中,乙1直接表明了分歧,与一致准则相违背;乙2虽然没有直接表明分歧,但没有对说话人表示赞同,保持一致,只有乙3最大限度的增加了和说话人的一致,符合一致准则,属于礼貌的言语。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永远符合别人,有时有必要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如果不得不和说话人产生分歧时,我们可以采取委婉的语气或是幽默的说法,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和不愉快,甚至即使是分歧让对方听了也乐于接受。例如,Father(angrily): You can get rid of moneyfaster than any man I know!

Son: True,dad, but listen. By getting rid of it quickly I save lots of time, and time ismoney.

这则对话虽然是个笑话,但儿子幽默的应对愤怒的父亲,而避免了直接和父亲顶撞也不失位聪明之举。

六、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此准则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双方的心理感受。例如,甲:我这两天感冒了。

乙1:我知道,肯定是那天游泳游的。

乙2:怎么自己都不知道注意。免费论文参考网。

乙3:真不幸,这两天一定要多注意休息。

在这三个人的回答中,甲没有从乙1和乙2得到期待的同情,甚至得到了责备,容易让甲产生反感,只有乙3的话语增加了同情,显得更得体、更礼貌。

结语: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论哪个语言集团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礼貌原则应该是存在区别的,而非一概而论。我们在日常交际的时候也要针对不同的听话人,比如说东方人和西方人,针对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灵活的运用礼貌原则,真正做到任何场合,任何背景下的礼貌与得体。

参考文献:

1、冉永平. 语用学:现象与分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何自然、冉永平. 语用学概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

篇4

一、法国咖啡文化以及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咖啡在1643年被引入法国,然而当时并不被法国民众所接受。咖啡在二十多年后的1669年才开始盛行起来。当时的太阳王路易十四被咖啡迷住,自此喝咖啡在法国盛行。随后出现了许多因为咖啡而形成的文艺沙龙。普洛可甫咖啡馆是巴黎第一家开张的咖啡馆。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都是这家咖啡馆的常客。一些著名的咖啡馆里长期聚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艺术家,他们在这里构建了全世界作家和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和精神家园。正是在这些沙龙和咖啡馆中,法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政治、社会、历史事件被推向整个社会。另外,咖啡的价格非常平民化。这使得咖啡不仅在文人、思想家当中流行,也使咖啡走进了普通民众,成为一种举国饮品。咖啡也在法国发展出了多种制作工艺。咖啡种类多、制作方法多样而精良,使咖啡愈加受到法国人的喜爱,逐渐发展出了法国独特的咖啡文化。

1636年,荷兰商人把中国的茶叶转运至法国巴黎。茶叶传入法国初期,饮茶是否有利健康使医药界人士争论不休。1685年,菲利普・杜福尔出版了《关于咖啡、茶与巧克力的新奇论文》,这是在法国最早论述有关茶叶的书籍之一。书中称赞茶叶是医治头痛及帮助消化的妙叶,它甚至可以当作处方笺来开。饮茶有利于健康的观点取得了胜利。在法国,在茶叶刚刚输入之际,由于价格昂贵,茶叶被视为奢侈品,饮茶只在贵族之间流行。皇室贵族一般也是将茶视为医治疾病的良药。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祖父马萨林枢机主教患有痛风病,他坚信经常喝茶可以减轻他的病痛。进入18世纪,饮茶有利于防病、治病的观念在法国上层社会中仍盛行不衰。茶叶在巴黎及凡尔赛逐渐赢得了许多热情的支持者。法国大革命后,随着贵族阶级的消失,茶叶也不再被人们视为贵族饮料,饮茶之风在广大民众中逐渐推广。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前,普通法国人仍很少饮茶。饮茶者大多是资产阶级及英、美、苏诸国的侨民。在普通法国人的眼中,茶和保健药剂大致可以划上等号,它只适宜于感冒或者消化不良时饮用,或是女士们为保持苗条身材而饮用的减肥饮料。

二、法国咖啡文化以及茶文化现状

如今普通法国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咖啡。咖啡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一种饮品,它还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遍布城市与乡村的咖啡馆是法国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志。本世纪以来,咖啡馆成了社会活动的中心。法国的咖啡馆遍布大街小巷,成为法国人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可以在咖啡馆里聊天、休息、学习或者与朋友聚会,学者或艺术家也常在一起边喝咖啡边探讨学问。伟大的艺术灵感往往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咖啡文化被法兰西民族带到一个近乎脱俗的境界,成了一种精神象征。在法国,咖啡的价格也很低廉。一杯咖啡通常是三欧元左右,这对于平均月薪约一千多欧元的法国人来说实在不算什么。即使到了深夜,星罗棋布的咖啡馆里还是灯火通明、高朋满座,演绎着其独有的咖啡文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法国的人均茶叶消费实现了快速增长,一股茶文化热在法国悄然兴起。可以说,在法国,茶文化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流行、这样具有吸引力。法国人认为,茶是一种最富有诗意的饮料。饮茶也是一种文化和一种人人都可以从中受到熏陶的礼仪。法国人饮茶一般习惯饮下午茶,分为清饮和调饮两种。其中清饮和我国目前饮茶方式相似;调饮则加方糖或新鲜薄荷叶,使茶味甘甜。法国人以饮用红茶的人口最多,饮法与英国人类似,取茶一小撮或一小包,冲入沸水后,配以糖或牛奶。沱茶因为具有特殊的药理功能,所以也深受法国注重养生的中老年消费者的青睐。除饮用外,法国人还大力开发茶叶的其他用途。如不少法国厨师制作菜肴或点心时,习惯使用茶叶作为烹饪调料。如今法国人已开发出了各式茶叶饼干、茶糖、茶冻等食品。法国人甚至还把茶叶添加到蜡烛、香水、洗发香波、牙膏、奶油、巧克力甚至酒中。法国人还喜欢洗茶叶澡,认为茶有美容护肤、减肥的功效。

三、两种文化在法国发展不同的原因分析

咖啡和茶作为17世纪同时传入法国的饮品,法国咖啡文化成为法国文化的象征,见证了法国文艺的复兴,和法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然而相比咖啡,作为同时期传入到法国的饮品,茶的历史显得略为暗淡,茶在初传到法国的时候,基本上只在贵族等社会上层中流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普通法国人仍很少饮茶,只在最近几十年,茶文化才悄然在少部分法国人中间兴起。而探究起茶文化在法国发展落后于咖啡文化的原因,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一)饮用体验上不同

咖啡由于含有较高的卡路里,在传播过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可以用来当“饭”吃的,可以说,咖啡不仅是一种饮料,而且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佐餐饮品。早饭时,吃着香喷喷的羊角面包,配上一杯香甜的牛奶咖啡;中午休息时,工作之余,课间休息,来一杯咖啡提提神儿,填填肚子,才能精神振奋地继续工作或学习。并且西方人对咖啡的饮用方式多种多样:加奶,加糖,打碎粉末饮用等等都丰富了咖啡的可饮用性。而喝过茶的人都知道,喝茶后不但感觉没有能量补充,喝完还很快就会感到饥饿。这跟茶叶有去脂去腻,健胃消食的作用有关。所以在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方面,茶落后于咖啡。

(二)文化认同方面

由于茶来自中国,中国的茶文化中包含着一种独特的精神。茶入口时比较苦涩,品完后会感觉醇香,回味无穷,品一杯茶的过程就蕴含着先苦后甜的生活哲理。法国文化则截然不同。法国是一个会享受的民族,他们哀叹人生苦短,宣扬及时行乐,而这与茶文化中包含的中国文化中有些忍辱负重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是相违背的。

(三)内含成分比例不同。

我们比较每100克咖啡豆和干茶叶的营养成分表,其中茶以铁观音为例: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同等重量的干茶叶和咖啡豆相比,干茶叶要含有更多的咖啡因。但一杯普通的咖啡,其咖啡因含量往往是一杯普通茶水的3倍――因为泡制同样的一杯咖啡需要更多的咖啡豆。咖啡因是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能够暂时的驱走睡意并恢复精力。因此,在提神醒脑方面,喝咖啡要比喝茶更有效果。另外,由于咖啡因含量较高,经常喝咖啡,身体可对其产生轻度依赖,产生类似“上瘾”的感觉,一旦停止,可能会有诸如头疼、疲劳、焦虑、易怒、抑郁和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症状的出现,虽然这些症状只会持续几天,但足可以使人养成喝咖啡的习惯了。

四、在法国推广茶文化的策略

通过上文对于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在法国发展的对比分析,可以使我们今后在法国大力发展茶文化得到一些启示。

(一)饮用方式丰富化

法国是一个热爱美食的民族,他们的味蕾更喜欢有丰富味道的饮品,而不是像传统的茶叶一样的清淡式饮品,这从法国人更喜欢去掉了大量苦、涩味的红茶就可见一斑。像法国本土就已经出现了改良过的茶饮法,比如将茶经过烹调改造,添加了大量糖,奶,形成了受更多人欢迎的英式红茶,以及更后来,更香甜厚重的奶茶的出现给我们指出了一个茶饮方式在法国改良的方向。花茶的前景也颇为看好。餐前、餐后喝杯带花香的茶,去除油腻、齿颊留香,神清气爽极了,本来就爱花喜香的法国人,定会对花茶产生浓厚的兴趣。总之,就是在我国直接冲饮清茶的方式上稍作变幻,添加些类似方糖、薄荷叶、花瓣、蜂蜜等配料,应会更易被法国人接受。

(二)茶品牌化

世界10大咖啡连锁都是在二战后建立的,而茶叶连锁还在发展中,至少比咖啡要晚了50年。西方立顿公司一年的产值比中国所有的茶厂的总和都要多。这说明茶叶品牌化,规范化发展是以后茶文化发展的方向。我国的茶叶企业应该扩大市场份额、成立联合营销、打造知名品牌、实施标准化生产,以品牌化运作,规模化经营来赢得市场。西方已经进入热量过剩,普遍肥胖的后工业时代,而不含糖、低脂肪低热量的茶叶会大有作为的。

篇5

引言

教育部在对四六级进行改革的方案中明确提出,2007年后的四六级考试不再设及格线,不颁发合格证书,并且再次重申高校不必把考试跟学位和毕业证书挂钩,甚至其改革还有可能放宽对考研和用人单位招聘的政策。并且2017年的高考改革方案也将降低英语的分值。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许多人在猜测全民学英语的要求和现状是否要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更有一些学生欢呼雀跃:“终于要摆脱学英语的噩梦了。”这样的反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英语教学的状态,因为追求超高目标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部分学生学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纸证书能继续学业、得到好工作或提升在工作单位的职位,这两项改革使得学生学习英语的最重要外因动机有相当程度的弱化。众所周知,在各个领域的学习行为中,动机都是影响学习成绩和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英语的学习和教学方面也是如此。语言学家Gardner(1985)把学习外语的动机分为以下四个方面:⑴学习这种语言的目标;⑵学习中做出的努力;⑶实行目标的愿望;⑷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作为既非本国语又非官方语言的英语,失去了考试的目标,又很难营造“自然习得”的语言环境,树立和实现学习英语的愿望自然就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对其的热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首先采取积极的态度,从别的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重新激发起对英语学习及其知识积累的渴望,从而产生主观学习的能动性。在此过程中,努力开发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很多著名人物也都对兴趣在学习行为中的重要性做出过评论,可见兴趣是一种多么重要的无形动力。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经历中体会到,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个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语言和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生成和发展都是由某种文化决定,并反映这种文化,同时又起到传播这种文化的作用。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语言,但也只有在了解有关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才能充分地理解反映这种文化的语言。

以笔者多年来从事教学的经历对比认为,由郑树棠为总主编、每册均含《读写教程》、《听说教程》、《泛读教程》、《快速阅读》和《综合训练》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选题广泛,内容多样,信息性强,文化内涵丰富,在巩固和强化专项能力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升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不仅使其较为熟练地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而且非常适用于准备相应的考试特别是四级考试的学生。但是在目前追求考试的目标弱化的情况下,该如何使学生激发起学习英语的动机,笔者就将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为例来说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入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所起到的作用。

文化背景知识在理解内容过程中的作用

1.寓教于乐

在调查学生学习英语方面最大的困难问题上,大多数学生众口一词的是“记单词”。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础之基础,且量之巨大令许多人头疼。那些之所以学不好英语的人,皆是因为缺乏记忆单词的巧妙方法,导致从学习开始阶段就记忆困难,从而面对更多的词汇时失去兴趣和信心而放弃。然而记忆的规律又确实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机械过程,因此,要想改善词汇方面的记忆,就需要赋予词汇记忆以趣味性,开发出学生对学习单词的兴趣,使枯燥的重复模式首先变成形象的认知,进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最终激发学生记单词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课后练习中设置有Word Building一项,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总结、训练前缀、后缀和合成词中了解及习得英语构词法的方法和规律,期望对理解、背诵单词所有帮助。但是,如果只是把这个练习当作是纯粹的记忆掌握行为,那也是很单调的。这时候,教师引入一些文化背景,不仅可以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转被动为主动。比如,第二册Unit 3的单词表里出现A-OK一词,虽然学生已经非常熟悉ok这一表达,但并不了解这一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典型、最成功的美国英语”用法的来源。经讲解,他们才会从故事中知道,原来O.K.与美国第八任总统Martin Van Buren有关,是Old Kinderhook的缩写。而A-OK居然是误打误撞造出来的一个词。

一些学生把听力课当作是睡觉、放松的时间,因为大家都知道听力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量达到质的飞跃,就是强化性地反复主动接收所听信息,一旦思想神游,就会越走越远,跟不上内容节奏,进而昏昏欲睡。教师戏称听力课上的英语简直就是催眠曲。而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内,若是为了提醒、迫使每个学生都能始终保持清醒状态而采用频繁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也是不可行的。因此,教师就需要心细,在每次内容中找出几点可以引发学生趣味的文化知识来调节下心不在焉、无精打采的氛围。比如听说教程的第二册Unit 3 Homework部分里的文章材料提到“many people believed that getting a divorce was a luxury that only the rich could afford”和“Hollywood has always been known as the divorce capital of the world”,教师就可以提供一些有关明星离婚财产分割的花边新闻给学生,学生肯定会立刻活跃起来,并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不再仅是停留在表面,而是会留下一定印象。

2.增强理解力

英语学习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言及文化之间的相互转换的思维方式,大部分学生,尤其理工科学生对于英语文化背景不熟悉,往往只是能够翻译出字面和语法方面的意思,但是对文章里更深层次的含义把握不了,更谈不上欣赏英文的优美表达了。笔者在从事大学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中发现,理工科学生对文化知识了解较少,从而限制了其对篇章内容的习得。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引导、帮助学生解决这方面的困难。《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中比较典型的一课就是“As His Name Is, So Is He!”。文章表现名字与人物性格之间关系的主题。不过其中列举太多我们中国学生仅是听过但对其意义完全没有概念的西方人名,造成在读的过程中被漫天的英文名字搞得眼花缭乱,读完后仍然稀里糊涂的结果。对这篇文章的讲解就必须导入与人名相关的文化背景。同时介入学生比较熟悉的中文名字加以比较,让学生理解得更全面、更清晰。比如,文章开头就给读者带来问题:为什么要把Debbie改成Lynne?为什么Debbie让人觉得应该是个厨师的名字?原来起源于希伯来语的这个名字往往被描绘为可爱、健康、健谈、活泼的人物形象,厨师常给人健壮的印象。Lynne在西班牙中的表现形式是 Linda,英格兰语中拼写为 Lynn, 意思是瀑布或水池。因此给人感觉姿态优美,身型高挑、纤细,个性独立。文章提到改名字的这个人物恰好长相漂亮,姿态优雅,所以为什么Lynne更适合她。整篇文章贯穿了这样的一一解释,完全了解了名字背后的故事才能到达卓有成效的结果。

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透彻理解。第三册的第四单元中Section A的文章 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就需要相当多文化背景知识的辅助才能对其五个各自独立但又相互之间关联的部分理解更深入。文章分别对这五个象征主要做了历史发展的讲解,但对其被看作美国象征的原因却没有明确地表述。其中的自由女神像最为中国学生所熟知,但她到底代表什么可能很多学生根本不明白。至于“美国哥特式”这幅画和野牛镍币,知道的人就更少了。这五样事物关联着一些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只有搞懂了这些,才能完全理解自由女神像反映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崇尚自由的理想;全世界小女孩心中渴求的芭比娃娃是美国人眼中美女的形象,代表美国女性;表现美国农民庄重自豪感的油画《美国哥特式》象征美国人所看重的顽强逆境的精神;野牛镍币应该代表了美国人敢做敢当、承认错误的勇气;身材高大、笑容可掬是美利坚民族和人民的形象。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代表美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些文章,仅从解读文字也能对内容及其主题理解得比较详细,但若是增加目的语文化知识,并通过与本民族文化的对比,会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得学生既获得更多他国文化的知识,同时又重温了本民族的文化。

3.扩充基本常识

有时候对于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应该具备的英语基础常识。比如,第一册里Unit 8中出现的 “black coffee”,许多学生都会翻译为“黑咖啡”,其实,这个表达涉及到英语中颜色词汇的用法,不加牛奶时的纯的“清咖啡”就是黑色的,由此可以让学生推导出“white coffee”应该是指加了奶的咖啡,这样的咖啡还可以叫做“milk coffee”,最近几年出现的马来西亚的所谓“白咖啡”其实就是一种加入奶精或炼乳的“white coffee”。接着再给学生补充从口味角度描述咖啡的表达“strong/weak coffee”,进而列出一些他们所熟悉的诸如“mocha”、“cappuccino”等几种咖啡的英文词汇。如果发现学生仍然热情高涨,可以趁热打铁再给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含有“black”的事物的表达。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情绪,还扩充了必要的知识。

结论

大学之前英语教材基本涵盖了所有语法知识,因此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应当是教授学生在巩固词汇量的基础之上获取更多信息的能力,以上的论述可以充分说明课堂上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是必不可少的。教授就要从诸如词语、社会风俗、价值观念、历史事件等多方面输入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享受。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

[2]郭亚莉:《如何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国英语教学》,2003。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马蓉:《合作学习研究评述》,《中国英语教学》,2003。

[5]屈延平:《文化对比语篇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6]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外语界》2001。

[7]魏望东:《英语语言教学中学习者自主性的影响因素》,《中国英语教学》2004。

[8]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外语界》2003。

[9]张金霞:《浅谈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10]赵厚:《论文化教学原则》,《外语教学》2002。

[11]Chan Victoria,“Learning Autonomously: the Learner’s Perspectives”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2001).

[12]Lado, Robert.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篇6

 

一、引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母语的交际双方往往会根据各自母语文化中的语言礼貌准则对交际的各方面进行诠释、理解(Gumperz andCook-Gumperz,1982)。论文写作,文化差异。当非英语母语者用英语和英语母语者交流时,文化差异的语用负迁移可能会引起对非母语者整个品质、形象错误的判断(Kotani,2002)。感谢语使用不当或应该使用时没有使用,会被视为无礼表现,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表达感谢要讲究策略。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汉英感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探索,以帮助减少或避免我国学生用英语表达感谢时的语用失误。

 

二、英文中感谢的表达方式

 

1.Thank you的使用范围

英文化中,thank you/thanks到处适用,特别是服务性行业,如商店、饭店、车站、机场等。因为自动、客套、机械的thank you/thanks(真诚的、发自肺腑的感谢除外),作为一种礼节,多数时候是表示一种认可:对服务的认可,对会话结束的认可等。Thank you的社会作用在于承认或认可从他人(的行为中)得到了好处,即便是很小的好处:如售票员递票给乘客,银行职员从柜台上递钱给顾客,侍者为顾客端来一杯咖啡等。并把英语中感谢的最基本形式Thank you/thanks的主要作用概括如下:(Thank you/thanks是最基本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增补和加强,以显得更礼貌,如:“Thank you very muchindeed”,“Thanks ever so”)

ⅰ承认得到好处;

ⅱ递给自己东西,认可得到好处;

ⅲ提前表达感谢(如服务,主动提供,许诺等);

ⅳ不再需要某人或某人的服务;

ⅴ接受会话结束的标志(特别是电话中);

ⅵ会话结束(e.g.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

ⅶ接受主动提供;

ⅷ寒暄(如:作为对“how are you”的回答,“fine,thanks”除了寒暄,几乎没有什么实际功能,仅仅是让问话的人感觉舒服而已。

ⅸ结合不同的音调,可以表示懊恼,讥讽,挖苦和唐突无礼(e.g.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Okamoto & Robinson,1997);

消极请求。如:“Thank you for notsmoking”——请求听话者不要抽烟。论文写作,文化差异。

(根据Aijmer(1996)整理)

Thank you/thanks在会话序列中出现的地方不同,作用也不同,如:Thank you 作为会话标志,表示服务的各个阶段。在餐馆里或售票处,我们可以常常听见以下的对话(Coulmas,1981):

(情景:售票员递来车票)

Conductor:Thank you.(递票时)

Passenger:Thank you.(接过票时)

Conductor:Thank you.(结束对话)

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通过自然观察、书面/口头问卷和角色模仿等方式,从英语母语者和母语主要为汉语、朝鲜语、日语、俄语和西班牙语、正在美国学习的学生(他们在美国的平均时间为两年)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这些英语水平很高的非英语母语者在受惠程度很高的情景下,找不到合适的言语方式来充分、恰当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不仅表现在语用语言方面,也表现在社会语用方面。其研究结果表明,外语学习者通常只认识到表达感谢的普遍性,没有意识到跨文化中的重大差异。

 

三、汉英感谢的差异

 

1.理解差异

汉语的感谢语多用于确实受人之惠时,少了西方文化中的客套,多了发自内心的真诚。因此,在我国的一些行业,特别是服务性行业,按照我们自己的社会文化礼貌准则,对方纯属工作范围内履行职责,没有必要说谢谢。我国偏重于集体主义文化,家庭成员、至亲好友被视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Scollon &Scollon,2001:145),“自己人”互相帮助,理所当然,如果道谢,反而见外了。

英语同其他语言进行对比时,差异在于对谁说thank you,何时说thank you,何地说thank you。论文写作,文化差异。受惠可分为两类:实体(如礼物,服务)和非实体(如祝福,赞扬,提供,建议等)。影响感谢最重要的因素是受惠的类型,同时双方的关系,受惠的程度。施惠者在时间、金钱、精力等方面的付出,场所 (work or at home)会相互作用。如施惠方作为朋友借给了受惠方500美元,英语母语者觉得“You’re a lifesaver.Thanks.I’llnever forget it.You really can’t imagine what this means to me” 恰当、充分地表达了内心的感激。但是,如果施惠方和受惠方的社会地位相差大,表达反而简短。

还有一个很大的差异:收到礼物时,中国人会把礼物放在一边,不会当着送礼者的面打开,以免显得贪婪,看重礼物而冷落送礼者;而一般西方文化的礼仪是当着送礼者的面打开并致谢。在某些情况下,受惠程度很高时,除了当面感谢,事后再打一个电话或写封短信,才合乎礼节。

2. 英语感谢表达差异

英语母语者表达感谢的形式在不断变化和创新。我们处在一个外语环境,同英语母语者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表达方式,也有可能导致交际失误。

譬如单词cheers和 ta 。非正式场合,随处可以听见 cheers 和 ta。举杯时常用的cheers可以用来表达感谢,也可以作为对感谢的回答。论文写作,文化差异。Ta用于感谢和道别,有good-bye的意思。如:

A:I’ll I’ll give her enough.

B:yes.

A:ta ta love.

又如:

A:The grapes please.

B.Seventy P.

A.Thanks very much.Ta verymuch.

B.Four twenty two.

A.Thanks.

B.Thank you.

A.Thanks.Thanks a lot.

从这个例句中,我们知道两点:a) ta 用来表示感谢或道别;b) thank you/thanks既可以用来感谢,也可以用来作为对感谢语的回答,表示一种认可。

4.感谢的音调

当需要表达真诚的感谢时,发自内心、不虚假的感激,相信英语母语者是能体会的。非母语者在用英语表达真挚谢意时,其音调缺乏母语者表达感激之情时的热情和真诚。可能因为是非母语表达,他们正忙于搜寻合适的词语,而忽略了语音语调。感谢表达说话人的一种认可和感谢的心理状态,少不了恰当的音调。

A:Don’t say anything dumb in your interview.

B:Well,thanksa lot.It’s nice to know you have confidence in me.

这里的thank you,结合音调,言外之意应该是懊恼或气愤。

 

四、结束语

 

会用英语说 thank you/thanks,并不表示我们已掌握英语里感谢的礼貌准则,能恰当、得体地加以运用。论文写作,文化差异。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感谢从理解、表达都有很大的差异,跨文化中的交际双方都应对此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当我们用英语表达感谢时,交际对方倾向于用英语文化中的准则对我们的言语行为进行评断。论文写作,文化差异。充分利用影视资料,让学生从中学习、体会和掌握言语行为的正确使用,是减少语用失误,增强学生语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Aijmer,K.Conversational Routines inEnglish [M].Longman,London.1996.

[2]Brown,P.& Levinson,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7.

[3]Coulmas,F.‘Poison to your soul’:thanks and apologiescontrastively viewed [A].In:Coulmas,F.(Ed.),Conversational Routine.Mouton,The Hague,1981.69-91.

[4]Gumperz,J.J.,& Cook-Gumperz,J.Introduction:language and the communicationof social identity[A].In J.J.Gumperz (Ed.),Language and Social Identity.1982:1-2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Hinkel,E.Pragmatics of interaction:expressing thanks in a secondlanguage [J].Applied Language Learning,1994,5(1):73-91.

篇7

 

一、引言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得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近年来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外国电影,领略它们的魅力与风采。电影巧妙地将声音和影像相结合,成为现实世界的一个缩影。犹如电影的品牌商标,电影片名有极强的“导视”作用,不仅能言简意赅地反映剧情,而且还会吸引观众的眼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随着大量国外电影的涌入,对这些国外电影片名的翻译成了翻译工作者们关注的首要问题。要想让中国观众真正地接受一部国外电影,电影片名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一个成功的电影片名的翻译既要符合语言的规范性,还要展现原语的语言特色。众所周知,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将片名与内容完美的结合起来,给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还能让观众享受艺术,陶冶情操。除此以外,成功的电影译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对电影本身也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推广的作用。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探讨了中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问题归化翻译策略,指出归化和异化在指导电影片名翻译方面各自起到的作用,并通过例子分析来具体应用这两种翻译策略,以期对往后电影片名的翻译有所帮助。

二、归化异化翻译理论

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指出,对于具有文化内涵的地方,翻译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意者可在这两种方法间进行选择[3]。受到施莱尔马赫的启发,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了“归化法”(domestication)和“异化法”(foreignization)两种翻译策略。

根据韦努蒂的定义,归化策略(domestication)是指“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言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进译入语文化”。以译入语为中心的归化翻译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规范,较好地满足译入语读者较少异味的阅读需求,易于使读者在付出最小努力的情况下便可达到最佳语境效果。同时,韦努蒂也明确指出,异化策略(foreignization)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5]。这种通过异化处理而保留下来的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有助于增强接受者的文化差异意识,给他们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原文本的既定功能。在翻译中,异化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中文的“咖啡”(coffee);“ivory tower”译为“象牙塔”;“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译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等。

三、归化异化理论与电影片名的翻译

将归化异化理论具体应用到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即可以产生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所谓归化翻译策略就是指用原汁原味的本土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情调取悦译语观众,其典型特征就是大量使用现成的表达方式;而异化翻译策略则完全忽略译语文化中现成的表达方式,采用新颖的,观众感到陌生的,甚至是不太流畅的语言表达。

3.1 归化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汉语和英语隶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也有其各自的特点。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东西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点同样也体现在语言表达上。由于语言表达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外电影的语言片名结构以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给中国观众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在翻译成汉语时不可能做到完全对等毕业论文格式。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不同于汉语文化的“异质”,然而这些“异质”很难在短时期内被汉语文化接受和吸收归化翻译策略,势必会使中国观众产生隔阂,此时若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进行处理是比较理想的。比如说,观众们非常熟悉的美国影片“Forest Gump”是一部关于人物传记的影片,该片从一个智商低下的人---- Forest Gump的视角来看待美国五六十年代的社会变革,用幽默的手法嘲讽当时的社会变迁。该片进入中国市场后被译为了“阿甘正传”,广受好评。采用归化法翻译该电影的片名既能从影片的切入视角忠实的传达该片的真正意图,同时也满足了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令观众很容易联想到鲁迅先生的作品《阿Q正传》,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比如说,中国观众都很熟悉的美国影片“Ghost”被译为“人鬼情未了”,汉语中“人”和“鬼”二字给中国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很容易联想到主人公阴阳相隔、难以相聚的情境,而“情未了”又表达出主人公缠绵悱恻的感情。采用这种译法既可以深刻地揭示该片的主题是一段生死离别,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又能引起中国观众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激起观众观看电影的强烈欲望。如果将片名直译为“鬼”,很容易让观众对影片产生误解,而且也没能反映出电影的深刻内涵。因此“人鬼情未了”是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期待的最佳译法。

让中国观众们耳熟能详的归化佳作数不胜数,采用归化法翻译片名能够迎合中国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拉近影片与观众间的距离,而且念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感。

3.2 异化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作为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桥梁,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观众在理解一些文化色彩浓厚的外国电影的片名和情节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甚至是误解。面对这种局面,翻译者为了尽可能的帮助中国观众理解电影剧情,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会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有些电影的片名带有浓厚的异域风采,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是在所难免的,也是必然的。比如说观众们非常熟悉的美国影片“A Walk in the Clouds”在引进时被翻译为“云中漫步”堪称异化佳作。该片以金黄色的怀旧色调来诉说一段气氛朦胧的爱情故事,并伴以浓厚的拉丁风味,葡萄园的美感亦相当怡人,令无数看过此片的中国观众心驰神往。“A Walk in the Clouds”按照字面意思可以翻译为“在云中走”,但是采用异化法使其锦上添花归化翻译策略,被译为“云中漫步”。这样既保持了英文原意,而且读起来非常有诗情画意,沁人心脾,让人浮想联翩,如同跟着主人公一起进入了如梦境般的葡萄园。

异化的翻译策略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是比较常见的,如“Rain Man”----“雨人”、“Sleep Less in Seattle”----“西雅图不眠夜”、 “The Shaw 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Harry Potter and theSorcerer’s Stone”----“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影片给中国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盛宴,让他们领略了异域风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影片名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众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的影响和制约。电影是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统一,所以电影的片名也要求兼具艺术和广告双重功能。这就要求译名既要反映出影片的主题,还要言简意赅,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精雕细琢,结合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发挥两种语言的文化优势,合理的采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展现各自特有的艺术魅力,最终使影片的片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影片本身产生积极的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1]Venuti, L. Stategies of Translation [A]. Baker, M. & Mlmkj. Routledge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240-244.

[2]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40-41。

[3]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24-26。

[4]韩子满文化失衡与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2000(2):39。

篇8

李伟平说自己是在二附小成长起来的,他太了解这个校园了,这样的了解让他工作起来游刃有余,老师们也了解他,所以有些事情无需用语言沟通,一个眼神也许就可以意会。从语文教师到学校管理者,李伟平可以说是靠教科研起家,当了校长后,他着力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技术支持,跟老师们一起备课、评课,一起搞课题,甚至给他们讲怎么写论文。让李伟平引以为自豪的是二附小的教师成长很快:“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这些技术称号,局小前几年还搞不过二附小。”

李伟平提到的“局小”是颇负盛名的局前街小学,常州市的一所百年老校,以它为参照进行比较所得的结果当然有说服力,这种比较的另一面则多少反映出老校的弱项。大约是看中李伟平的技术专长,2003年市教育局调他接手这所名校的校长职务。

我们不能不承认,老校、名校所承载的既有历史的辉煌,也有因走的路程太远而沉积下来的一些痼疾,如何使她步履轻快地登上新的制高点,其实是所有有着悠久历史的名校面临的现实课题。李伟平上任后,延续他一贯的做法,尽可能多地给教师专业发展以技术上的支持,搞了一段时间,他发现老师们缺少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引领。他说:“观念的转变很重要,如果教师的精神状态没有变化,你给他再多的技术支持,他也不会接受。所以我就双管齐下,在技术支持的同时,重建局小文化,这包括办公室的文化、教室的文化、课程的文化、学生的文化。”

现在学校文化成了个时髦的概念,许多学校都在提,但如何脚踏实地地构建,如何做真文化而不是表面的文化,其实是需要学校管理者认真去思考和践行的。李伟平的做法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新意,首先是给教师办讲座,给他们讲学习型组织的建立,讲要建立共同愿景、个人愿景,要自我超越,讲作为教师该具有什么样的儿童观、教育观、价值观。

然而这些理论使老师们感到新鲜,感到有一扇窗正在他们面前打开。听李伟平讲话就会相信,他是那种能把事情讲出味道的人,所以可以想象,他为教师描画了怎样一幅学校发展和教师自我发展的美好图景。“一个人只有当他生活在精神的世界里才是真正自由的。”这么说时,他厚厚镜片后面的眼睛闪着光。他说:“老师们开始时觉得我太理想主义,时间长了,也认同了我的观点。”

理想主义的李伟平深知教师这个知识分子群体更看重的是什么,他的策略是用自我价值的实现去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他以构建办公室文化为例:原来办公室里如果有两个老师经常谈论吃穿,就很容易在办公室形成一种谈论家长里短的氛围,我把她们分开,让另外两个经常切磋业务的老师引导办公室文化,目的是树立一个核心价值,他们谈教科研,谈论文,总之,谈和教育教学有关的事情。我了解老师,他们都是不服输的,融不到大家的谈话中去他们会没有归属感,别人的科研、获奖而自己毫无进步,他们会感到没面子。在这种引领下,大家会自然而然地进入职业状态,形成一种积极的办公室文化。

在外部环境的跟进上,李伟平也很讲策略。他把办公室外边的走廊利用起来,隔出一间主题聊天室,在不到4平方米的小空间里搭了台子,放置教育类的书刊报纸,还配了咖啡具、茶具,这样,同学科的老师没课时就可以进去边喝咖啡边研讨。做了一段时间,李伟平发现,这是相当有效的,比专门开会组织研讨效果还要好。于是他又建了3个这样的聊天室。“当时也有反对意见,说你弄了聊天室谁来管理呀?后来我发现,往往我们习惯于把人往坏处想,我就说,为什么不相信我们的老师呢?”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没有哪位老师浪费咖啡、茶叶,也没有哪组老师不随手清理完聊天室就离开。

对学生也是这样,相对于制订硬性的规定,告诉学生“不能”做什么,李伟平似乎更喜欢创设条件和环境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我在卫生间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大便却没带卫生纸,小孩子也有意思,他们有时候都会叫我帮他们去取。我就决定在卫生间装上卫生纸,并告诉学生这纸是应急的,要节约。有人说他们只会贪玩哪懂节约?第一个星期果然是一放上很快就用完了,我跟老师们说,不要急,道德的成长是需要过程的。我们刚在卫生间配备洗手液时也担心小孩子会因好玩而浪费,我就让负责清洁的老师先把洗手液稀释,让孩子们玩个够,过几天,他们就没兴趣了。”他颇为得意地说,“你看,现在孩子们的卫生习惯都非常好,谁也不会去糟蹋卫生纸和洗手液。”

“我相信人的道德发展是建立在信任而不是防范的基础上的。”李伟平在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中处处留心,设法去“懂”老师,“懂”学生。因为“懂得”,所以信任;因为信任,学校里形成了一种健康、向上的和谐生态。这一切,使得局前街小学这所百年老校前进的脚步轻快了许多。

李伟平小档案

1987年在江苏省常州师范二附小教语文

1994年担任该校副校长

篇9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77-02

在一种语言发展过程中,为了弥补自己语言表达上空白,不同语言开始相互接触,在这接触过程中便产生了借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只要有文化借贷,就可能把相关的词也借过来”①,在语言诸要素中,词语和文化关系最密切。汉语文化借词普遍是经文化交流和翻译活动被借入其他语言中,同时我国也为了弥补表达特定事物或文化概念时词汇不足的情况引进了一些外来词汇,这两者都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因此,本文在对汉语文化借词研究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对这些汉语文化借词进行分类,并对这些词语进行对比研究。

语言之间相互借用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汉语也不例外。汉语借鉴外来词语是历史悠久,且词汇中外来词数量不断上升。由于语言和文化存密不可分,因此我们能从借词中窥见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例如汉语输出和引进的借词主要涉及哪些方面,这些外来文化借词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又有何影响。这次论文中汉语引进与输出的外来词是以《现代汉语词典》和《牛津英语词典简编》这两本规范性词典为语料库来统计和分析。

一、汉语引进的文化借词的内容及其分类

《现代汉语词典》在中国最具权威性的一部词典,收词不仅包括本族词语,而且包括一定数量的外来词。《现代汉语词典》这里所说的外来词主要是音译词,不包括意译词。《现汉》(第6版)收录36个文化音借词中,就词义而言,可粗略分为如下十大类:

(一)佛教用语

阿鼻地狱、阿兰若、阿罗汉、比丘、比丘尼、菠萝蜜、刹那、刹禅、阿弥陀佛、佛陀、弥勒、魔婆、罗门教、菩萨、菩提、伽蓝等。

(二)科技、人文及社会名称

哀的美敦书、爱克斯射线、逻辑、德比、莱塞、来复线、歇斯底里、芭蕾舞、贝斯、蹦极、博客、的士等。

(三)日常生活中具体事物名称

梯恩梯、阿尔法粒子、安瓿、巴士、酒吧、保龄球、高尔夫球、贝雷帽、贝塔粒子、泵、大巴等。

(四)人、组织、地方名称

爱斯基摩人、阿訇、阿拉伯人、、安琪瓦斯、雪茄、呼啦圈、卡宾枪等。

(五)食品、酒水、饮料名称

白兰地、比萨饼、便当、冰激凌、刺身、伏特加、咖啡、咖啡因、啤酒、热狗等。

(六)表示有机化合物名称

吖嗪、吡啶、吡咯、卟吩、卟啉、哒嗪、蒽、菲、氟利昂、福尔马林、胍、咔唑等。

(七)大小、计量单位名称

盎司、磅、镑、打、吨、尔格、加仑、令、托、纳米、贝尔、比特、达因等。

(八)动植物名称

鸸鹋、霍加皮、几维鸟、康乃馨、可可、奇异果、沙丁鱼、三文鱼等。

(九)布料、衣服名称

的确良、法兰绒、卡其、开司米、尼龙、派力司、乔其纱、纱笼等。

(十)货币

比索、法郎、戈比、卢比、马克、欧元等。

以上是汉语中引进文化借词词汇的大致分类。首先,从词汇上看,在改革开放之前,汉语所吸收的外来词多出现在宗教领域。因为佛教传入我国时, 汉语从印度梵语中借入很多佛教用语,对中国佛教思想和宗教意识有很大影响,且流传至今。中国改革开放后,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大量外来词汇流入汉语,主要涉及政治、社会、科学、文化以及日常用品等方面,丰富了汉语词汇,这些外来文化借词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呈现出多方位、宽领域的特点。其次,我们还能看出汉语外来文化借词中最多是关于社会科技、人文及社科方面的词语,这些词语体现了科技对我国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同时有关西方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的人文词语也不断涌现,对我国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也有很大冲击。再次,是有关生活中具体事物词语,这些词语对我国新词语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总之,汉语中外来借词不仅弥补汉语词汇空缺,且丰富了汉语词汇表述能力。同时,这些外来借词输入,也丰富了汉语对外来文化表达,加深了国人对外来各个方面文化的认识,一方面使国人更进一步了解外来和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更好了解外来民族文化,为各国文化交流提供便利条件。

二、汉语输出词语的内容及其分类

《牛津英语词典简编》是一部英文权威词典,其中收录汉语词汇265个,足以代表汉语输出文化借词类别,大致可分为以下15类:

(一)饮食、酒水

茶点、乌龙、人参、番茄酱、豆腐、锅贴、油炸春卷、混沌、宫保鸡丁等。

(二)历史、政治、经济

走狗、纸老虎、衙门、透明度、督军、、工业合作社、、战国等。

(三)语言、文化

易经、八卦、风水、拼音、汉字、普通话、草书、拼音、红学、八股文等。

(四)节气、民俗

磕头、春节、端午节、阴历、元宵、龙舟等。

(五)哲学、宗教

阴阳、禅、道教、佛、神道教、儒教、和尚等。

(六)艺术、娱乐

赌场、二胡、麻将、秧歌、牌九、筝、琵琶等。

(七)体育、健身

武术、围棋、太极拳、七巧板、乒乓球、功夫等。

(八)具体人名、地名

少林、孙子、孔子、世外桃源、师傅、城管等。

(九)布料、衣服类

丝绸、旗袍、长衫、中山装等。

(十)古文物类

麒麟、龙眼、白墩子、高岭、瓷器、白底青花瓷等。

(十一)住宅、建筑类

长城、故宫、天坛等。

(十二)货币、度量衡

圆、分、人民币、角、里、两、亩等。

(十三)中医、中药类

针灸、麻醉、中药、把脉等。

(十四)其他

小费、哪儿去、不行、要面子、丢脸、不能做、看看、好久不见、热心等。

首先,借词中中国有关饮食、酒水类词语是输出最多的,主要是因为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在全世界享有盛名。其次,是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历史等生活中多个方面的词语,不难看出它们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记载着中华民族同外族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诸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中华民族很早就与外族有着密切的往来,早期的交流仅是物质上的礼物馈赠或者贸易往来, 于是在借词上也留有物质文化的因素。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文化的影响力逐步增大,不仅仅停留在物质文化的方面,更进一步迈向精神文化。再次,就是一些有关中国历史传统的词语,这些词语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底蕴,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很大。

三、结语

以上就是汉语引进和输出文化借词的内容及分类情况,从两者对比看,引进和输出的汉语借词有很大差异,这都与语言之间词汇空缺和语言接触是分不开的。从这些词汇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所蕴含的文化寓意, 它们记载着中华民族同外族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诸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且随着全球化的趋势,现在借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文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重要了。总之,汉语文化借词的引进和输出是两种语言接触的必然产物,也是文化相互融合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来自汉语的外来借词及表达方式必然会越来越多。

注释:

①陈原.语言与社会文化[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0.

【参考文献】

篇10

缤纷舞台 演绎人生别样情怀

“夜五更,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鸣凤脸上挂着凄凉的微笑,呼唤着‘三少爷’,一步步地走向湖底……”2013年11月25日晚,伴随着最后一幕“鸣凤沉湖”的结束,由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李元华执导的三幕现代民族歌剧《鸣凤》在成都首场试演成功。

极具张力的舞台表现、完美的音乐戏剧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融,巴老笔下的人物鲜活地展现在舞台上,加之气势宏大的现场演奏,歌剧《鸣凤》展现出完美的艺术魅力。

自《家》面世以来,鸣凤这一人物形象以各种艺术形式不断被搬上舞台和荧屏,但唯独没有歌剧。

为什么将《鸣凤》改编成歌剧?李元华告诉记者,巴金曾谈到了改编的剧本《家》中的一些情节,并指出在鸣凤投湖前的处理上,用大段台词也不足以表现鸣凤的心声,唯独以强烈的音乐形式才能抒发当时的情感。所以,这一出四川本土的精品歌剧应运而生。在接下来的巡演中,我们可以一睹风采。

除了本土的歌剧,话剧《绝不付账》、音乐剧《猫》等也纷纷抢占蓉城的舞台,让人应接不暇。

12月27日,东郊记忆演艺中心,首登话剧舞台的“中国好舌头”华少变身普通白领,操着一口地道的四川话,述说着对经济衰退、腐败现象的不满。《绝不付账》用犀利的讽刺手法和夸张的表现形式直面矛盾,复古夸张的服装造型、轻松明快的舞台效果、时尚前沿的热门话题,让观众在极为轻松的环境中感受了话剧的独特魅力。

乐声飘飘 用音符拨动心弦

2013年12月6日,四川交响乐团在锦城艺术宫为观众带来《第一交响序曲》《卡门》《费加罗的婚礼》等中外名曲。交响乐团的专家告诉记者:“《第一交响序曲》既有壮丽辉煌的乐章,又有柔情似水的优美旋律。整个交响乐音响对比度很大,会产生强大的爆棚效应,震撼人心。”

“以前觉得交响乐离我们很远,没想到现在如此亲民,现场互动特别棒,而且都是耳熟能详的曲子,大家都有认同感。以后我还会来听这样的音乐会。”不少家长也带着孩子来感受古典乐。刘女士告诉记者,11岁的孩子正在学习小提琴,这次专门带他来音乐会现场,让他体验古典乐的魅力,提升学习小提琴的兴趣。

由四川交响乐团举办的每月两次的系列音乐会则是针对专业和资深的交响乐迷。

12月13日,“丰收之季”四川交响乐团系列音乐会第79场在成都娇子音乐厅上演。本次演出共分为“古诺:浮士德”、“海顿:第99号交响曲”、“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三个章节,表演者们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抑扬顿挫,精湛的技艺受到了观众的热情赞许。

音乐厅里,璀璨的水晶灯下,不受限制的纯粹音色,浮动的气氛环境,仿佛带我们走进了神话般的领域,大家像是坐在了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里享受迷人的乐章。

当晚最耀眼的明星是指挥大师巴纳比·帕尔默,来自旧金山市抒情歌剧院的他,修长的双手挥洒自如,满怀激情地勾画出乐曲轮廓,让演奏者们将乐曲的精神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观众们因欣赏到如此高质量的演出而热血沸腾。

艺术沙龙 品味生活悠扬旋律

老旧的手风琴,粉笔画的屋顶,20世纪80年代的黑白电视机,木质的地板,轻柔的音乐,closer的氛围……坐落在新希望路4号曼哈顿里的青蜜咖啡馆,不只是喝咖啡的地方,它是一个生活馆,是一个分享交流空间,还是一个文化沙龙。坐在里面,我们可以谈论文学艺术,可以观影点评、欣赏爵士乐和小提琴、聊聊心理学、参加读书会……

“现在成都的年轻人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享受,他们喜欢在安静的氛围里读书、看电影,或者窝在沙发里聊天、上网、发呆。”青蜜咖啡馆的主人林小舒告诉记者,通过这个平台她认识了更多人,与他们聊天、分享,又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

每周六晚的电影沙龙,是文艺青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12月14日放映的是第8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老无所依》,晚上8点不到,青蜜的客厅就坐满了人。这是一部斗智斗勇以男性题材为主的西部片,绵绵忧伤和深刻的人文反思又细密地编织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中,刚好和正在热映的宁浩的《无人区》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