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硕士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5: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土木工程硕士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土木工程硕士论文

篇1

学科专业: 岩土工程

1 课题来源、选题依据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水平、存在问题,并附主要参考文献:

1.1 课题来源

淮南矿区已进入深部开采,厚硬顶板难冒问题突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此,淮南矿业集团高度重视,XX年组织集团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到山西等多个矿业集团考察,并邀请相关科研单位论证分析淮南矿区综采面压架机理,并决定联合有关科研单位开展“煤与瓦斯突出煤层综采工作面顶板深孔预裂爆破技术”研究。

1.2 选题依据背景情况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煤炭约占70%左右。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家对煤炭等能源需求量越来越大。XX年我国原煤产量为28亿吨,XX年原煤产量29.6亿吨,XX年原煤产量超过30.0亿吨,XX年原煤产量为35.2亿吨,预计XX年原煤产量将达到37.9亿吨。我国煤炭浅部资或赋存条件相对简单资源日益减少,煤矿相继进入深部开采期,随之而来就面临着厚硬顶板控制问题。厚硬顶板由于整体性好、强度高,难于冒落,如不及时采取强制处理,将形成采空区大面积悬顶。大面积悬顶一旦垮落,一方面由于岩层折断时产生的强烈动载荷会损坏或推倒大量工作面支架,从而顶板常沿煤壁切断造成工作面垮冒事故;另一方面,采空区积存的大量高浓度瓦斯气体,沿风巷、机巷涌出,造成瓦斯超限,并形成破坏力很风,在风暴所经过之处,其强烈的冲击作用,摧毁结构。采工作面及其邻近巷道中的支架、风门和砖墙密闭,甚至使矿车翻倒,轨道弯曲,对井下人员及设备造成严重的危害。例如,潘一矿1402(3)(压架2套)、潘一矿1602(3)、潘三矿17110(3)(压架2套)等多个工作面压架和出水现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此,淮南矿业集团XX年组织集团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到山西等多个矿业集团考察,并邀请相关科研单位论证分析淮南矿区综采面压架机理,并决定联合有关科研单位开展“煤与瓦斯突出煤层综采工作面顶板深孔预裂爆破技术”研究。

1.3 课题研究目的

以往煤层强制放顶爆破采用的是常规炸药,炸药爆破过程的重要特性是炸药通过高速的化学反应,在装药孔壁上产生巨大的气体压力,使周围的介质破坏和破碎。但它存在着施工量大;炸药消耗大、污染井下空气,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稍微不慎可能会造成瓦斯爆炸、煤层坍塌等重大问题。压力注水弱化顶板法就是在工作面预先向顶板钻孔注压力水,利用水对岩体的压裂和软化作用,破坏顶板的完整性和降低顶板岩石强度,当工作面采过后,顶板可正常垮落,减小来压对工作面的威胁。压力注水法具有改变顶板力学特性,变难冒为易冒,实现长壁综合机械化采煤,提高资源回收率;同时可降低工作面粉尘含量,改善劳动环境;注水与回采作业平行,预先释放部分瓦斯等优点等优点。

1.4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水平、存在问题

我国厚硬顶板控制的研究始于60年代,已有近50年历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靳钟铭、徐林生、钱鸣高等通过对厚硬顶板的研究,较全面地分析了厚硬顶板采场矿山压力及其显现规律、采场来压预测预报、厚硬顶板采场支架受力分析、厚硬顶板的处理方法等;

王开,康天合等对坚硬顶板控制放顶方式及合理悬顶长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厚硬顶板合理的冒落步距计算方法;

靳钟铭[2]根据大同矿务局的现场试验结果,在总结其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顶板注水弱化的方法做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陈荣华等[34][35]采用repa2d软件对注水软化厚硬顶板(关键层)做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随软化系数的减小和软化厚度的增加,上覆岩层初始冒落步距及来压显著减小:若厚硬岩层岩样本身能被注水软化,而实际采场由于地质构造及开采工艺的影响未必适宜单独采用注水软化法,可选用其他弱化厚岩层的方法,或注水软化法与其他弱化方法共同使用,从而有效控制采场矿山压力。

宁宇[36]等采用了有限元计算和模型试验对坚硬顶板注水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进行研究。强调顶板注水后,顶板岩体发生塑化,改变了顶板岩层中的应力分布和顶板变形位移特征。顶板岩层中的拉、压力峰值转移到了采区上方的悬顶中,从而有利于顶板在采空区上方断裂并分层次垮落,减小岩层折断时对支架的冲击载荷和传力系数,减小顶板来压强度,从理论上进一步说明了向顶板高压注水是控制坚硬难冒顶板的有效技术途径。

以上研究从模拟或实验上对注水后岩体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或从宏观上对注水软化上的机理进行了阐述,而从微观上对高压水注水的机理研究分析的较少。

1.5 主要参考文献

[1]宋永津,控制煤层坚硬难冒顶板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XX,9.

[2]靳钟铭,徐林生,煤矿坚硬顶板控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4.

[3]钱鸣高,石平五,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XX,11.

[4]王桂尧,孙宗顺,徐纪成,岩石压剪断裂机理及强度准则的探讨,岩土工程学报,1996,18(4):68~74.

[5]rebinder p a,sehreiner l a,zhigach k f.h,aridness reducers in

drilling:a physico—chemical method of facilitating mechanical destruction

of rocks during[m].moscow:akad naunk,tansl.by melboune:csiro,1994.

[6]汤连生,张鹏程,王思敬,水——岩化学作用之岩石断裂力学效应的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XX,21(6):22~27.

[7]郑少河,朱维中,裂隙岩体渗流损伤耦合模型的理论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XX,20(2):156~159.

[8]周维垣,高等岩石力学[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90.

[9]y.p chugh,effects of moisture on strata control in coal mines,engineering geology,1981(17):241~255.

[10]康红普,水对岩石的损伤,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1994,(2):39~40.

[11]朱珍德,胡定,裂隙水压力对岩体强度的影响,岩土力学,XX,21(1):6l~67.

[12]闫少宏,宁宇,康立军等,用水力压裂处理坚硬顶板的机理及实验研究,煤炭学报,XX,25(1):32~35.

[13]a.巴内基等,a.k.雷,g.辛格,高压注水控制坚硬顶板,中国煤炭,XX,30(12):73~74.

[14]陈荣华,张连英,厚硬顶板采场注水软化的数值模拟,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XX,3:85~86.

[15]陈荣华,钱鸣高,缪协兴,注水软化法控制厚硬关键层采场来压数值模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XX,z4(13):2266~2271.

[16]宁宇,陈晖,坚硬顶板注水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的有限元计算和模型试验研究,煤炭学报,1990,15(1):83~92.

[17]刘东燕,严春风,陈彦峰,压剪应力作用下岩体裂纹扩展概率模型研究,岩土工程学报,1999,21(1):56~59.

[18]孙广忠,岩体结构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 课题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意义,完成课题的条件(包括个人业务水平、所在系或学科组的技术、设备条件)和拟采取的技术措施和办法:

2.1 课题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意义

本项目拟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计算机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的综合研究方法,开展对淮南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煤层厚硬顶板综采面高压预注水弱化砂岩顶板技术研究,使坚硬顶板弱化,使难冒顶板转化为可冒落顶板,改善坚硬顶板的冒落性,减少采空区的悬顶面积,从而减轻周期来压对工作面支架的影响,保证本工作面的安全顺利回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水对裂隙岩体强度的影响,重点讨论水对岩石的化学损伤机理和压力水作用下岩体的断裂强度。

(2)研究水在岩体中的渗流问题,建立流固耦合的渗流方程,并用有限元法对建立的流固耦合模型进行求解。

(3)研究定向水压致裂的机理,为在坚硬顶板中采用高压水定向分层提供理论依据。

2.2 主要技术路线

2.3 完成课题的条件(包括个人业务水平、所在系或学科组的技术、设备条件)和拟采取的技术措施和办法:

本人在本科阶段主修土木工程,在理论分析上对地上、地下结构,以及煤矿等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在导师的指导和带领下,专门学习了煤矿岩巷、煤巷掘进理论知识和亲自到掘进工作面松动爆破实践,并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另外,国内关于坚硬顶板控制资料相对较多,基于目前国内外对高压注水的研究成果、我国煤矿掘进爆破工程实例以及我国能源政策的大力支持,给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足够的理论和实践资料。

在课题准备阶段,在导师徐颖教授的指导下,以上各项条件均为本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 课题工作量及进展计划(包括各阶段计划完成的内容和所需的时间等)。

(1)XX年2月~4月:资料收集、查阅文献资料等;

(2)XX年5月~8月:厚硬顶板高压预注水机理研究分析

(3)XX年8月~10月:对高压注水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得出结论

篇2

一、引言

建设类的在职研究生主要是指面向建设行业培养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产学研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现今我国已设立38个专业学位类型,这其中与建设行业有关的有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工程管理等硕士层次和2011年新增设的工程博士研究生教育,其中工程硕士中又有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等8个属于建设类的研究领域。我校作为省属高校面向本地区开展建设类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积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有以下策略:首先是明确目标,培养目标是核心,是设定培养过程和进行培养评价的依据,具有指导作用。其次是教学培养,培养过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其中又涉及课程教学、学位论文工作、实践环节等几部分,各部分均对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直接的影响。第三是培养评价,评价是对培养过程的监控,是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最终环节,其中包括教育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二、明确目标,制定和修订培养方案。

明确目标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专业学位是与学术性学位并行的另一种类型的学位,两种类型学位的规格不同,各有侧重。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特定职业的需要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因此,两种学位教育对招生的办法、教学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论文的要求、师资队伍的要求以及质量评估的标准也不同。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市场需要为导向,正确认识和把握专业学位,深化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改革。在各类专业学位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坚持独特的培养理念是专业学位发展的根本所在。对于我校来说,必须整合内外部教学资源,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制定和修订合理的培养方案。

三、精心设计培养环节,确保培养质量

1.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设计课程体系和每门课程教学内容时,要立足基础理、突出实践性、加强选择性。充分听取企业导师意见,紧紧把握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现代科技知识的掌握;理论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设必要的选修课,供学生根据各自的基础和知识结构进行选修;还要兼顾行业任职资格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及时纳入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将案例研讨和试验模拟与传统的课堂讲解结合起来;邀请企业导师来校做前沿知识讲座,甚至承担部分理论课程的讲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建立网路教育平台,将课堂搬到网上,使因工作关系耽误课程的学生能够随时补修;加强教材建设,尽量选择教指委推荐教材,鼓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编教材或学习指导书。

2.整合内外部教学资源,配备校内外师资。

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破学院系所之间的壁垒,将校内优质资源整合利用,聘请其他院系的老师作为研究生导师或是课程教授,弥补自身师资不足的缺点,如:我校工程硕士中的工业设计工程领域有个景观设计方向,就是以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学学科为主,将农学院的风景园林学和美术学院的设计学的部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另外,我们也积极动员校外导师承担部分理论教学任务,如: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现代施工技术与管理等就是邀请房地产公司的老总和优秀的项目经理来讲授,并为他们配备了相关专业的年轻老师做助教,大多数青年教师,是直接从硕士读到博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师给在职研究生上课,就知道讲什么、如何讲,就能够讲授有关本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以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成为最受工程硕士生欢迎的好老师。这种校内外教学团队每月要开一次研讨会,在一起说课和交流。

3.面向生产实际开展论文工作。

在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首先应把好选题关,传统工学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多局限于科研课题,在相当大程度上从属于研究生导师的科研方向;而工程硕士论文的选题来源于生产实践,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实用价值,应结合本单位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生产关键,或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等课题,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或是大项目中相对独立完整的部分。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下实行密切配合的双导师制,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由学校导师负责,在做课题时,由校方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这种联合指导方式不仅有利于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而且是学校教师再学习、再提高的好机会。在论文选题时,除了研究生必须撰写文献综述及选题报告外,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工作评议小组对选题进行审议,并对实验条件、经费、工作进度等进行审议。论文评价方面,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的质量以“研究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成果的先进性,独立的研究开发能力”,“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评价。[1]

四、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保证培养质量。

在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多个利益相关方,包括国家(政府)、社会和个体。其中,社会作为评价主体,可以包括各种社会组织,如企业、事业单位、专业评价组织等,个体作为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家庭以及高校自身。他们各自对在职研究生教育有不同的需要,各自从自身需要出发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

在我国目前社会机构评价还未起步,政府在公共责任方面对在职研究生教育的起着价值引领的作用。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政府在推行资质评估、质量分析和跟踪调研、培养质量评估制度等质量保证措施的同时,由全国工程硕士教指委、领域教育协作组、质量分析组及培养指导组构成宏观监管组织,就各院校的培养特色、课程教学、学位论文、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实行不定期检查和考评;结合市场的动态需求,制订整体招生计划,在不同专业学位及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总体协调。

我校重视开展建立企业及学员的评价反馈机制,定期与企业交流,采用向企业发放问卷,向企业征求需求意见等方式获得反馈意见,评价院校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及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或者通过企业对参与学习的学员的评价来间接评价院校的办学状况。学员是工程硕士教育最直接的受益主体,他们更注重学校教育对个人能力的提升,因而学员评价对院校的借鉴意义也更为直接。学员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在接受培养期间,将学员过程评价作为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参考依据;在学员回归企业后,通过跟踪调查的结果评价来改进院校培养思路与培养模式。[2]

另外,高校的自律管理也十分重要,高校要不断通过自我分析、自我鉴定、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自主调节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诸方面以及其间关系的平衡。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制度,规范管理流程,我校建立包括专业硕士领导小组评估检查机制、学术委员会监控机制和学员监督反馈机制在内的三级质量监控体系,严把质量关。将管理人员与老师的职位晋升、薪酬待遇、荣誉授予等与学员评价、校友反馈以及社会舆论评估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注重把教育在操作性、务实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等方面的成效与激励约束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在相关主体的监控、评价下,不断完善,自主发展。

五、结语

培养在职研究生既要考虑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在职攻读的特殊情况;既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又要充分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既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又要考虑企业工作性质及工作的总体安排。也就是说培养在职研究生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培养的方式,走校企合作培养之路,集高校雄厚的人力资源、先进的设备与企业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一体,达到资源优势互补,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受到聊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科研立项的支持,是课题的最终成果。本文提出的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策略在目前我校的在职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本满足了学生对于建设类知识的培训要求,学员对课程设置满意度较高,为以后的全面开展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工作和成人教育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篇3

工程硕士教育在所有的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是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1]。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自1997年开始招生以来,全国招收和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科研院校目前已发展到218所,招收专业发展到40个,到2007年已有114945人被授予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程硕士教育的迅速推广,教育规模迅速扩展,教育质量难免会出现质量不高、浮于形式等现象。

1 工程硕士教育中的质量现状

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2]是“主要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学生通过工程硕士的学习,在专业水平、应用能力和个人学习能力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3],为科学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做出重要贡献。从培养的角度来讲,工程硕士的教育成果是显著的,这也达到了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为工矿企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的再学习、再深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但随着工程硕士教育的迅速扩展,教育质量也出现局部下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生源质量

培养单位没有固定的生源渠道,其招生受到企业需求的制约。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来说,来自同一企业或同一工程背景的工程硕士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所以学校没有什么过多的选择,部分学校为创收,对这些人往往资格审查不严,专业基础和综合考试不规范、不严格,超低分录取。

1.2 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工程硕士的理论学习时间有限,理论基础学习后,也只是应付考试,做做试题,不能真正领会理论基础的观点与概念。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院校负责人、指导教师还是工程硕士本人都认为外语基础、数学基础、专业理论基础的欠缺是工程硕士当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真正碰到工程中需要用科学理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不能灵活运用了。而最新的科学技术都是建立在抽象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数学基础上的,只有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

1.3 论文水平不高

学位论文最能体现个人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工程硕士研究生都是在职工作人员,对论文写作不缺乏工程实例,因此论文选题也大部分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自选题。但部分学生所采用的工程实例并没有采用当前最新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对于科学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也就无从谈起,其学位论文的理论水平也就很难提高。当前工程硕士论文的学术水平不被指导教师和培养单位研究生院负责人所看好,有近一半的培养单位研究生院负责人认为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性不强。

2 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

2.1 学生因素

2.1.1 工作与学习要并举。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是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行政管理骨干,工作压力较大。虽然他们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他们以前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多为较陈旧的观点与提法。他们迫切需要更新理论与专业知识。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做好繁重工作的同时,又要搞好学习,难度相当大,在时间安排上往往会有冲突。

2.1.2 年龄偏大使学生学习最新的科学技术理论难度加大。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年龄一般都在30岁以上,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占75%,超过40岁的还有10%[4]。这个年龄段的人与工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为20~30岁年龄段)比较起来,记忆力明显减退,抽象思维能力也远不及年轻人。要达到与工学硕士相当的理论水平,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2.1.3学科理论结构老化。工程硕士一般是毕业十多年的本科生,以前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到现在已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如建筑工程中大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计算,十多年前只需要按材料力学的基本方法,按规范考虑一定的安全富余即可满足要求。而现在的规范要求按极限平衡原理和有限元法计算,这从理论上已提高了一个层次。科学技术理论水平的更新,就意味着观点与思维方式的更新,对正处事业发展期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刚刚形成了固定的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又要再次更新思维,引进新的思维方式,是相当困难的。

目前工程硕士研究生大部分已成家有了子女。成家立业之后,不仅在经济上需要“养家糊口”,平时还要照顾家庭,照顾子女学习等,这必将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2.2 教师因素

大学专职教师大部分都是“科班出身”,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属教学研究性或研究性的。但工程硕士教育的目的是将当前发达的高科技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工程、技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是工程应用实践与抽象的理论基础的关系,工程硕士的教育是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高校的专职教师也需要将高科技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这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学习。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个导师指导的学生越来越多,不仅有工程硕士,还有大量的工学硕士。这就很难保证用大量的时间对硕士研究生,特别是工程硕士研究生进行指导。

目前工程硕士教育大部分都是采用双导师制。校外导师多为应用性的人员,缺乏对最新科学理论全面的了解,且一般校外导师都是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工作繁忙,指导时间有限。

2.3 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缺乏积极性

企业在工程硕士教育中担任重要角色,其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工程硕士的生命力所在,也间接影响了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企业参与工程硕士教育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其积极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首先,科研院所需要向企业证明,参与工程硕士教育能增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这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制定合理科学的培养方案,并得到企业的认可。

其次,部分企业负责人存在人力资源使用上的短期行为。他们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却忽视了科学技术只有武装到人才能形成真正的生产力。某些企业负责人尽管十分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运作上舍得将资金用在设备的购置上,而不愿用于人力资源的培训。甚至认为,人用完了可以再聘,无须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

再次,目前社会上人才的流动性较大,缺乏对企业培养人才、投资教育事业强有力的利益保障。

2.4 培养模式

工程硕士教育属在职人员教育,采用的培养模式一般是不脱产学习。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一般比较少,这不便于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给工程硕士的教育与培养带来不便。

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不在学校,都分散在各个工作岗位,不但学生与导师之间交流困难,学生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学习心得交流,更谈不上统一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总之,目前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存在大量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学生与导师的交流不畅通、学生个人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学生知识结构不够全面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

3 提高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关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工程硕士的理论水平

3.1.1 加强工程硕士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是确保工程硕士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在课程建设方面,根据工程硕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出一批质量较高的工程硕士重点建设课程及教材。着手制订并完善工程硕士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的专门标准,并定期进行考核,选拔出一批既有深厚理论基础、较强课程教学能力和具备工程背景并有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进行工程硕士课程教学和指导,并有意识地与学历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和论文研究相区分。根据工程硕士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但基础偏弱、接受新知较慢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指导。其次,对于企业的兼职导师,目前的状况基本上是处于不要求状态,或是仅有职称等简单标准要求,今后也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定期进行审批,从工程实践经验、基础理论和指导能力及精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核,否则双导师制度就会流于形式。

3.1.2 加强工程硕士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加强继续教育是所有一流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现代科学发展,出现了既分化又综合的趋势。各自然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并在实际工程技术领域得到强化和放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既要学有专长,在特定领域很深入,又要广泛涉猎,熟悉相关学科知识。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任何一个受过专门教育的教师,都必须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扩充、拓宽知识底蕴,更新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不断增强适应能力,提高教学及指导素质。这一点在工程硕士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3.1.3 完善双导师制。由于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客观上造成了学员与校方导师接触较少,影响了校方导师的及时指导。加之部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不够,指导起来存在困难。副导师与学员接触较密切、手头工作与学员相同或相近、工程经验丰富等优点就凸显出来。但副导师由于长期从事工程技术研究,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不够,指导经验相对不足,这种情况下校方导师应利用自身优势指导学员将研究引向深入,加强理论总结及提升,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双方导师在优势互补方面十分明显,可以说双导师制度是工程硕士培养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独有优势。调查显示,57%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认为校内导师对工程硕士培养,特别是对论文的指导发挥了很强和较强的作用;47%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认为校外兼职导师对工程硕士的培养,特别是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发挥了很强和较强的作用[3]。

3.2 利用先进的通信设施,推进信息化建设

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比较,最大的特点在于工程硕士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学校,不能及时与学校、校内导师进行当面沟通。采用远程教育、网络教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迫切要求学校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重要手段,突破时空限制,逐步完善各个环节,以满足工程硕士教育的需求。现代远程教学优点明显,除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外,还具有教师控制手段和方法更加科学化、减轻学习压力,轻松学习等特点,不失为一种快捷方便的教育方式。但远程教育需要良好的网络通信设施,对个别网络通信条件较差的地区会受到一定限制。

3.3 加强产学研模式的构建

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建立生产与研究之间的紧密联系。科学研究来源于生产实践,是对生产实践过程的本质认识与原理分析。认识是否正确,原理分析是否合理,都需要在工程实践中去检验。工程实践的生产需要科学研究的理论去指导,这样可以使生产事半功倍。工程硕士的教育需要将最新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带到工程实践的生产中去,同时又反馈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正是建立它们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加强产学研究模式的构建,首要是加强工程硕士教育质量。通过加强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让学生毕业后能真正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理论,解决实践中的工程问题,发展企业的生产力,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其次,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这是高校积极参与的动力。再次,工程硕士本身要发挥重要作用,在联系高校与企业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实现着产、学界优势的互补,并使学校的教学由课堂延伸到企业的生产实际,使学员的研究由实验室延伸到工程现场;从而真正达到了产、学界的双赢。

3.4 加强工程硕士工作管理,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交流平台

由于工程硕士学生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学校,缺乏与教师相互沟通的平台。远程教育也不能为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面对面的互动,碰到专业问题不能及时与教师联系。远程教育还缺乏教师当面授课时的互动,教学效果得不到及时的检验。建立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平台,需要建立教师、科研院所、企业与学生等之间的紧密联系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联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定期交流可以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3.5 制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

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重在科学技术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其培养方案、课程结构的设置也应与此相适应。目前我国大部分工程硕士研究生对科研院所制定的课程培养计划还是适应或比较适应,但也有少数研究生(抽样调查约16%)不适应现行的课程设置方案。工程硕士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工程专业硕士来说,掌握必要的法律、经管、文学等公共常识也是有必要的(抽样调查约6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3]。同时,对于专业内部不同的研究方向,课程的设置也应有所差别。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应遵循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材、强调学科结构的系统性、重视在实践应用中的适用性等原则。

3.6 结合高校资源,突出特点,创立品牌

工程硕士的教育是与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水平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研发水平是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与保证。即使在一流的综合性高等院校里,所有招收工程硕士的专业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是相当不容易的。对于大部分科研院所来说,突出专业特点,创立自己的品牌工程硕士专业,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发展方向。

3.7 把握工程硕士培养的生源质量关

招生是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入口。首先,要扩大宣传。可以借鉴高考招生的成功经验,深入到企事业单位中去,宣传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对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大家积极报考。其次,在扩大宣传、优化生源的基础上,严把招生关。要严格报考条件,要把那些符合报考条件的工程技术骨干招进来;要严格专业综合入学考试,强调覆盖面;要加强面试和录取工作,面试应结合具体的工程问题,着重考察其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把有培养潜力的优秀学员录取进来。这样方能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3.8 规范培养过程

首先,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环节。工程硕士课程主要采用“集中授课、分散消化、分段学习”的方式进行授课。课程开设实践可根据学员单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灵活安排,但主要的课程教学环节一定要保证在校内进行。通过教学、实验、研讨、讲座等多种形式,给工程硕士学员补充知识、技术手段、检测手段等,特别是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其次,要有合适的教材,教材的选择既要注意保证水平,体现与本科生教材的不同,又要照顾工程人员的实际应用。再就是把握好进校环节,一般的课程学习在学员单位进行,这样可兼顾到学员在岗工作,但有些课程必须在校内完成,而且要严格考核环节。

3.9 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工程硕士科研院所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日常工程硕士的培养和管理。要制定出符合工程硕士特点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以及一系列相配套的规章制度,特别要加强异地工程硕士班的管理,以规范整个培养过程。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好工程硕士的培养基地,共同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4 结论与展望

4.1 工程硕士的教育是促进科学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的重要纽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对教育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也显得更为关键。

4.2 工程硕士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提高工程硕士教育的质量水平。教育质量抓不上去,教育浮于形式,最后极有可能出现“出钱买文凭”的现象,严重影响在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4.3 科研院所与企业双赢的结果是他们之间进一步合作的前提。让所有参与者都得到应有的权利与利益,才是工程硕士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4.4 调动企业参与工程硕士教育的积极性与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为抓好工程硕士教育创造了条件;教育质量提高了,能更加促进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与加强工程硕士质量教育等两项工作同时并举,相互促进,才能为构建良好的产学研模式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华.工程硕士培养中有关问题的思考[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 (4):18~21.

篇4

1.引言

当今时代,文献信息资源不仅仅是印刷型文献而且还包括电子出版物、网上虚拟馆藏、数据库等数字文献各类型文献互为补充、共同存在,形成了二、三次文献与原始文献互补共存、共享的资源保障体系。文献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不断积累的工程,其发展水平、质量、结构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校图书馆作为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文献信息中心,为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保障的信息服务。

2.制定适合高等院校发展的图书馆馆藏文献采购计划和采购原则

首先,了解馆藏经费,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当前的工作之重,了解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发展水平,了解文献信息出版状况,制定采购计划和采购原则。

山东建筑大学目前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土木、建筑学为特色,工、管、文、法、农等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多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和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方,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共有15个学院(部)和成教学院。拥有45个本科专业,涉及6个学科门类的22个一级学科,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管理工程3个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31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一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先后有6个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成为全国6个建筑学专业均通过国家评估的8所高校之一,土建类专业建设水平步入全国高校先进行列。

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学科构成、重点学科,我馆经过实践和探索,制定出适合我馆馆藏特色的馆藏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用书优先保障,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重点补充,新上专业适当补充,其他专业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品种,减少复本,同时兼顾课外阅读的需要。另外,加大数字资源的采购,以拟补纸质文献品种的不足,满足各层次读者的阅读需要。

3.围绕学校发展规划,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3.1印刷型文献建设

虽然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来数字资源的增多,添补了纸质文献的不足,但纸质文献仍是高校图书馆采购的主体,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一是每个学校图书馆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规划,学科特点及各院系资料室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经费,确定收藏重点,不断优化藏书结构,变大而全的泛泛采购为特色性采购,突出馆藏特色。二是合理优化印刷型纸质文献和数据库馆藏,使各学科文献结构合理,保证学校重点专业、重点学科的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突出学校专业特色,还要照顾其他各专业读者需要,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对文献的需求。几年来馆藏建设证明,我校图书馆馆藏政策,对我馆文献信息的收藏,学科的发展,特别是重点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优先保障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用书,我校是工科为主的高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院用书时间比较集中,对复本要求较高,又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一环,考虑到学生使用的方便,此类文献以纸质文献为主,电子文献为辅。

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重点补充,我馆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建筑城规、热能、土木等我校重点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藏书体系,此类文献在尽量保障品种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复本,以满足借阅的需要。

充分调动文献供应商的积极性,一方面,通过多途径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国内外各类型文献,另一方面,积极和各院系学科带头人、专家保持联系,通过他们获取一些学科前沿的会议、论文等资料,鼓励他们向图书馆呈交他们的专著,论文等,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设议,有针对性地采购,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

任何一个图书馆,无论经费有多少,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都不可能收藏全所有学科所有类型的文献,同样,也不能采购全重点学科重点专业所涉及的所有文献,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与书商的联系,拓宽采购渠道;加强民间各种社团的协作;鼓励他们向图书馆捐赠文献;促进馆与馆间的共建与共享。

3.2数字资源建设

3.2.1听取专家意见,购进数字资源

我馆根据经费情况,合理分配经费,购进数字资源,不断调整纸质图书、期刊、数字资源的比例,加大与学校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数字资源的购买力度。不断加强超星数字图书,各类型数据库的采购,听取专家的意见与建议,重点学科,特色专业数据库重点购买,相关专业数据库经过全面论证其效益后确定是否引进,不相关数据一概不买,经过专家分析,图书馆有关领导审议,我馆先后购买了《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近40种中外文大型数据库,基本涵盖了我校所涉及的学科,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3.2.2围绕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建设具有自己馆藏特色的数据库

我校是以土木、建筑城规为主要特色的高校,建筑城规、土木相应地成为我馆收藏的重点,此类书刊经过历年的积累,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馆藏体系,以此为基础,我馆自建馆藏特色数据库,如《山东建筑大学图书馆建筑专题书目数据库》,这个特色数据库对我校的重点学科和专业的教学科研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也是对购进数字资源的一个较好的补充。

为优化特色数据库建构,学校图书馆领导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与研究生共建我校硕士论文印刷版与电子版同时呈交制度,建立了《硕士论文库》。从2009年开始建立了《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数据库》,从而在制度上确保本校优秀论文的全面收集,在网上为读者提供参考资料服务。

4.加强与各院系资料室合作,优化馆藏文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每个学院资料室都是学校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收藏的文献都是本专业所需资料,其中也包含了一些会议、论文等,从2004年开始我馆对所有资料室的文献进行回溯建库,逐一审查,纠正错误,保证整个馆藏文献数据的质量,同时,图书馆采购人员通过资料员,找到有关权威专家、教授,了解学科前沿,推荐采购优秀文献,使我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在数量、质量上不断更上新台阶,得到读者好评。

5.结束语

在当今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必须以学校实际为基础,立足本校教学、科研,虚心接受专家建议,听取读者意见,密切与文献供应商的合作与交流,开拓思路,加快资源共建共享的步伐,为教学、科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