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2-06-20 22:46: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财务会计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财务会计报告

篇1

(一)财务报告将呈实时报告模式

未来的财务报告通过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为经营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服务。这里所讲的“实时”有相对实时和绝对实时之分。企业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视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可以每发生一笔交易就报告一次,实施绝对的实时报告,也可实施相对的实时报告,如十天、半个月报告一次。以有效地解决信息的时效性问题。当然,实时财务报告系统,对企业的IT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但它对于适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财务会计报告呈多元计价模式

财务报告将由历史成本计量逐渐过渡到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如*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就已经把历史成本不能客观反映的资产改为由公允价值计量。此外,财务会计报告在披露信息的范围上也将有很大的扩展,将反映更多非货币性信息,如关于企业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的信息。

(三)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向决策有用观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会计的目标逐渐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同样,将来财务报告目标也将继续锁定在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现有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更要将企业推向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注意。为做到这些,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要向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随时向外提供信息,同时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仍然要坚持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更偏向于相关性。

二、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局限性

(一)自然资源资产的会计信息反映不够

人们在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认识资源本身价值的客观存在,没有形成系统理论和计量方法,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不计成本或者只计狭义成本而没有全面考虑其广义成本的现象较为普遍,致使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损失浪费的现象极为严重,这不仅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损失,而且使我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使人类开始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从而严重地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会计活动作为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但在目前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中,对资源型企业会计问题的理论研究相对来讲比较薄弱,因而有必要加强对其专门研究。对于资源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二)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不足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和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信息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生存的竞争,但是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可以进行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而对大量非货币计量的非财务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由于企业间竞争加剧,诸如产品销售渠道、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企业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主要竞争对手以及企业发展目标、企业管理当局的分析评价、有关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企业管理能力、职员结构及主要素质等非财务信息显得越发重要。非财务信息不仅是企业管理者的有关政府部门了解企业,并加强对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也是投资人、债权人等其他利害相关者分析企业未来发展前景所必需的信息,缺少了这部分信息,他们对未来的盈利分析必然会受到影响,也就很难达到财务报告真实公允反映财务状况的目标,更无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全面揭示。因此,企业应该将相关的非财务信息作为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缺乏前瞻性财务信息

现行的财务报告主要提供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财务信息,缺少有关企业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风险与报酬机会以及种种不确定信息的披露。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披露不足,缺少对决策有用的、体现企业现行及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的披露。对经营业务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反映使得现行财务报告无法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估计和判断等“不确定性”充斥于整个会计处理过程。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缺乏前瞻性和预测性,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了投资者,使其判断失误。

(四)涉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太少

现行财务报告很少涉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不能全面反映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忽视了企业与周围环境关系方面的信息,只侧重于反映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兼顾经济的增长与社会责任的承担,要对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资源损耗、人员安全、事故损失、土地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核算和计量,并对这些信息予以披露,而这样导致的管理成本足以影响企业今后长远的经营业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所以企业财务报告中应加入经济责任观念。从会计角度来讲,较为系统地专门研究社会责任方面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现有财务会计报告局限性成因

为了改进现有财务报告模式的局限性,需要对现有财务报告局限性的成因进行细致的分析。

(一)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分析

现行的财务报告实际上是一种通用财务报告。它提供给不同使用者以相同的报告,并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予以标准化,所以它本质上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模式。这一模式是基于以下假设的:一是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相同的;二是财务报告的提供者事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或至少知道他们制定决策的模型。然而,即使从决策有用观来看,由于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使用不同的会计责任基础,其信息要求也是多样化的。不同使用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因为很难事先确认使用者的所有信息需求和需要的决策模型,因此使得现有财务报告的局限性日益显著。

(二)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分析

尽管现有通用型财务报告有很多的局限性,但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讲却应用广泛,究其原因在于:

1.通过与使用者沟通,可事先获得使用者的一些信息需求,从而满足使用者的一些共同需求;

2.有助于保持不同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3.标准化财务信息,使拥有有限资源的监管者、准则制定者以及审计人员能更经济、有效、实用和方便地监督公司的财务报告行为,而并不在意它能否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全部信息需求。

四、财务报告的发展模式

(一)多栏式报告模式

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是相同的假设,暗含了所有使用者对公司业务都持有相同的看法,这导致当存在多种会计方法时,只使用一种方法并提供单一信息。单一信息不便于比较不同计量和确认方法下得出的结论,也不能确认不同信息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这样提供的信息通常与决策无关,并且无法实现真实和公允原则,还会产生会计数据固化,因此,应当引入多栏式报告模式。即对同一经济业务按多种会计方法加以处理,并将由此得到的不同信息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使得单一信息走向多元化信息。使用这一报告模式时要防止信息超载问题。

(二)“事项”报告模式和数据库会计模式

预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这一假设导致财务报告数据的高度综合性。综合信息最严重的弊端是阻止使用者按他们自己的需求来重新编制报表;另外,加工综合信息的过程还会导致信息的丢失与扭曲。同时,综合信息也忽略了使用者认知方式的差异,为管理当局操纵会计数字进行盈利管理提供了空间;使信息变得不及时,并为有效审计和使用信息设置了障碍,还排斥了使用者参与编报的过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又提出了其他模式,如“事项”报告模式和数据库会计模式。中国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索特(G·H·Sorter)在1969年提出的“事项会计”(EventsAccounting)理论,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索特指出,在不完全了解信息使用的需求和决策模型的情况下,会计应立足于提供与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的信息,由使用者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即将数据综合的任务交给信息使用者。因此,财务报告应包括足够的明细数据以便使用者能重构发生过的经济事项。所谓事项,是指可观察的,亦可用会计数据来表现其特性的具体活动、交易和事件。据此,资产负债表是企业创立以来通过账户分别汇总后以余额间接表现的各种事项的报表,收益表是直接表现企业于某个期间所发生经营事项的报表。从数据处理角度来看,事项会计以“事项”作为数据处理目标,经济事项发生之后,通过各业务处理子系统进入数据库,根据各类事项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实时自动处理,以期达到反映和控制各种经济活动的目的。

数据库会计模式旨在提供一个数据库以便信息使用者从中提取不同明细程度的数据,它是在数据库环境中对“事项”报告模式的拓展,但与“事项”报告模式有不尽相同的取向。“事项”报告模式强调编制明细一些的财务报表,而数据库会计模式则着重于储存和维护最原始的数据。这时,对信息使用者的专业要求更高了,他们应该成为财务分析专家。

(三)差别报告模式

差别报告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实施。一个层面是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由报告单位为不同使用者提供内容(或在时间上)有差别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的权力(途径或方式)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已不满足于通用财务报告了。因此,企业可以有选择地、有重点地对外披露某些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特殊需要的信息。

篇2

实质重于形式这是会计的基本特征之一,也就是说会计资料要真实的反映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的交易或事项。因此,财务会计报告的提供就要依据企业真实发生的经济事项,而不仅仅是依据固定的会计报告形式进行核算。在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交易或事项与报告形式出现不一致时,会计核算应该以真实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账簿的处理。但是,在实际经济事务中,往往是出现形式重于实质的局面,只注重形式给会计处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比如,目前财务会计的核算方式依然受到资产稳定性惯例的影响,完全没有以企业持续经营的角度进行考虑。

2.对成本过于重视。

成本在会计学里面是表示资产的存量概念,但是价值是表示资产的流量特性,这就可以与目前的财务会计报告方式相联系。传统财务会计的特征就包含了稳定性以及准确性,从这些特征我们可以得知,目前的财务会计核算过于重视成本的现象是因为考虑到财务报告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稳定性,所以说对价值的重视往往是停留在理论之中,因为重价值是要以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主张为出发点的。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稳定性和相关性一样重要,因此,二者需要相互牵制,已达到平衡的最佳状态。

3.对未来可能的经济事项不重视。

从现有的会计核算方式来看,我们可以得知目前的财务会计报告实际上就是一张会计数据记录表。虽然很早就提出了财务会计报告要成为科学决策的必备材料的会计目标,但事,在实际的经济事务中却与目标有很大的偏颇,而且这与会计的根本准则——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不相符。因此,我们应该从最根本的会计理论出发,对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目标以及会计对象作为出发点,从全方位进行科学合理的解决和革新。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往往企业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不考虑企业长远的发展,把企业在将来潜在的经济活动给忽略了。我们都知道经济事务的发生只是会计对象进行简单的价值活动,企业要想促使会计对象能够进行增值运动,那就要不能着眼于现在,而是要放眼未来,把握潜在的经济价值。

4.财务会计信息的内容不够完整。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完整也是相对的。这也就给目前的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留下了一个共同的缺陷,当然这也是固有的的漏洞。当然,这也和传统的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大的相关性,在某种角度来说甚至可以认为是之前弊端所形成的一种寄生物。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的不完整性同样体现在诸多状况之中,但是它们有一种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企图使财务会计信息模糊化。在现代化经济体制下,专业的会计行业不断深入发展,众多企业都在追逐一种具有专业化的财务会计报告。

5.财务会计报告信息不够及时。

及时性是评价会计信息价值的主要标准之一。现阶段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报告的提供很多都存在滞后性,提供的时间以及速度不能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及时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趋于白热化,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整个大的经济环境相比以前也有很大的改变,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企业面临风险的几率也大大地提升了。因此,更需要财务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会计信息及时准确的提供是企业进行管理决策的必要保证。

6.企业财务报告形式存在不足。

企业财务报告形式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财务会计报告的具体项目以及报表的结构不稳定,科学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财务会计报表中具体的项目不够详尽,资产类中的应该把预付款项严格列出来,而不是可有可无。同时,绝大多数企业对待财务会计报告中的附注不够重视,造成附注内容简单不详尽,只是一种形式。还有对企业财务状况的阐述格式单一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给企业的决策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二、财务会计报告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企业外部的因素。

第一,监督机制不健全,政府部门对企业会计行为的管理存在重复性,政府各部门没有形成合理有秩序的监管体系,促使企业被迫只能依据不同的监管部门提供不同标准的财务会计报告。第二,社会监督机构自身存在弊端。因为会计行业是与金钱息息相关的,加上原有企业自律性不强,企业内部监督制度不健全,进一步为企业的会计的作弊造假提供了便利。第三,针对会计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会计的监督做不到有法可依,而且对会计造假行为的打击的执行力不强,以及种种原因促使企业有漏洞可钻。

(二)企业内部的因素。

导致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出现不足的内部原因还是由于企业本身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点:首先,是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不合理。其次,企业内部监管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而且企业的管理者的法制观念不强。最后,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达不到要求,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三、针对财务会计报告的问题采取的应对策略

(一)开拓财务报告信息的内容。

对企业提供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完善和总结,为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可靠地依据。因此,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进行几个方面的革新。首先,要添加对衍生金融收益和风险的信息模块,能够确保金融产品的透明度。其次,要加大对有关知识产权以及专利等软实力信息的透明度,还有要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明确化。最后,要对有关企业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履行的义务等方面的信息公开;同时还要对一些上市企业的股东股份和权益等细节的信息进行公开化透明化。

(二)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及时性。

现阶段诸多企业都遇到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产品在市场的生命周期不断地缩短,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因素也就相对较多,进一步造成财务会计信息在管理决策的过程中不稳定性。因此,确保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及时准确性,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会计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等高科技信息技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管理,这样就能够以最快捷的速度传达会计信息,给企业决策提供可靠地依据。

(三)对报表的形式进行变革。

会计报表的形式不合理也导致了财务会计报告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去解决问题,对不合理的报表形式进行革新。首先,要对不合理的财务报表结构进行改革,不能将会计信息笼统的对待,将会计信息有重点有次序的进行划分,做到有主流有支流。

四、财务会计报告的未来的发展方向

1.与未来发展相结合完善财务会计报表的信息。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报告总是注重过去,忽视了会计信息对未来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可以借助财务会计信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因此,在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管理者可以运用现有的以及过去的财务会计信息去预测企业以后的发展方向。

2.报表信息图像化。

3.目前的财务会计报告是以文字为主的形式对企业内外进行提供,我们可以对会计信息进行图像化的加工,促使会计信息的表达更加直接清晰,同时确保会计信息更加详尽,对管理进行决策也提供了便利。

4.财务报告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会计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等高科技信息技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管理,这样就能够以最快捷的速度传达会计信息,给企业决策提供可靠地依据。网络的普及,促使会计信息的沟通交流通畅无阻,企业管理者可以实际的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选择,更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合理化。

篇3

二、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成因

虚假的财务报告从出现的原因来看,我们将其进行分析并主要从内因以及外因来列举。(一)利益驱动导致。可以说,财产报告问题出现的根源是为企业内部牟取不义之财,也就是说是利益的驱动。有时候,当双方之间的利益发生分歧甚至冲突时,对相关财务负责报告的相关部门就成为了关键。通常,财务报告的部门一方面为了保障自身的既有利益;另一方面又不得罪另外两方的任何一方,会擅自对财务的报告进行更改,这样一来,并不能真实、客观反映实际情况的虚假财务报告就对其使用者产生了蒙蔽效应。而财务人员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境地:要么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会造成他们违法乱纪,影响自己的前途;要么拒绝接受负责人的命令,那么他们在公司的地位和职务也就岌岌可危。(二)会计人员职业水平不高。说到导致虚假财务报告原因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就是相关工作人员本身的职业水平,它同时也是影响一家企业在财务和会计方面工作质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从实际情况来分析,不难发现,有些会计人员并没有提高自身的自觉,甚至并不重视学习,这样一来客观上使财务核算以及财务报告有失准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和企业主要把注意力放在了对会计人员在财务方面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和挑选,没有注意会计人员的思想认识和职业操守等方面,因此在会计的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中专业技能成为了重点,导致了大部分会计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道德水平以及思想约束力来约束他们的行为。(三)内部控制不完善。企业的财务会计部门工作人员的行为通常是由该企业治理的结构来确定的,如果企业内部没有一个相对健全和完善的监督控制体系,那么就容易忽视对于防范由会计所带来的风险以及内部的控制,这样一来,管理层的高层领导负责人就容易钻空子,对命令会计人员进行虚假财务的报告成为了可能。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通常是一些自身游离于公司企业之外的投资者,一方面他们不可能时时刻刻来监督所投资的所有公司内部的财会人员,对公司内部财务资金的流动情况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公司内部的经理由于其利益是相对于公司决策层而独立的,他完全可以有机会依靠财会部门的假账而从中捞一笔油水。(四)监督机制不完善。由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依法监管和指导注册会计师在各个地方所成立的协会、对注册会计师本人以及其事务所的应该是省级的财政部门。但实际上,省级及更高级的财政部门通常将工作重心和精力放在了对于公共财政预算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上,而地级市等相较于省级更低的财政部门又无权过问,导致了社会全体的监管不力。一般出现了问题,审计机关会给财政部门,之后就是由于各种理由最终不了了之。

篇4

在现代企业中,财务报告是向投资者及其他利害关系人提供会计信息的文件。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最终体现在财务会计报告上,所以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经营者、股东、债权人及潜在的投资者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发展水平的主要信息来源。传统财务报告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核心,采用通用、规范的格式。它反映了定期、定时,但并不完整的财务信息。近期我国的企业会计规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从2007年起将陆续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它意味着我国企业会计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企业会计准则主导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历史发展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会计与财务管理都受到了冲击与挑战,传统财务报告所能提供的真正有用的信息似乎越来越少。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总是要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用户需要的改变而改变的。未来财务报告如何发展,怎样建立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财务报告体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了使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能够理解和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所揭示的真正的经济内涵,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就必须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以适应企业财务及时了解财务状况和做出正确决策之需。

一、财务报告的发展过程

财务报表是以传统会计的三个特征为支柱的。那就是:记录按复式簿记系统;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量采用历史成本属性。因此,人们把传统的财务会计分别称为复式簿记会计、权责发生制(即应计制)会计和历史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的会计报表分析主要是为银行服务的信用分析,后来扩展到为投资人和改善内部管理服务。针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统一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财政部于1997年起相继了十几个企业具体会计准则。为了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完整,国务院于2000年6月公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实行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标准,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等文件,意味着我国企业会计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企业会计准则主导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所公布的上述具体会计准则、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及企业会计制度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会计规范体系,它们属于行政法规性的规范性文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有关企业必须执行。

二、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的不足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在提供信息方面日益显示出缺陷和不足,亟需尽快改进和完善。

1.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现行财务报告无法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典型表现在于对一些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以及一些潜力巨大的公司的巨额无形资产在财务报告中不能得到反映。从而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预测的需要。

2.传统财务报告不注重社会贡献信息的披露。2008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提每股社会贡献值,《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通知》规定,公司可以在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每股社会贡献值,即在公司为股东创造的基本每股收益的基础上,增加公司年内为国家创造的税收、向员工支付的工资、向银行等债权人给付的借款利息、公司对外捐赠额等为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的价值额,并扣除公司因环境污染等造成的其他社会成本,计算形成的公司为社会创造的每股增值额,从而帮助社会公众更全面地了解公司为其股东、员工、客户、债权人、社区以及整个社会所创造的真正价值。

3.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风险信息和不确定性信息披露的要求。由于估计和判断的客观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充斥着整个会计处理过程。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具有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有时可能为给企业带来巨额的金融利润,但有时也可能给企业带来巨额的损失。英国巴林银行的破产,以及我国上交所“3.27事件”,都是典型事例。这种巨额的金融风险已越来越引起投资者的重视。但是,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受传统会计理论的制约,不能完全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及报告等问题。

4.财务报告系统所依据的会计原则和基本前提的局限性。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在决策有用性的原则下,现有的部分会计核算原则和基本前提正日益受到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成本原则的局限性、货币计量的局限性、会计主体假设的局限性、会计分期假设的局限性

历史成本信息源于当时交易的记载,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这些信息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富。而投资者最关心的不是企业的过去状况,而是未来如何;不是资产的过去价值,而是资产的现实价值或市场价值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价值。采用市场价值或现值更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掌握企业的趋势,反映企业价值运动的实际情况。

以货币作为计量手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一是货币作为会计统一的计量单位是建立在货币本身价值不变这一假设基础上的,但现实货币在其运动中其价值量是经常变动的,这就不能不使财务报告的货币表述偏离企业实际进行的价值运动。二是财务报告以货币计量掩盖了许多企业经营活动中非货币化的信息。如企业管理者的水平、企业的人才资源、企业的经营环境等,但这些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

知识经济环境下会计主体假设面临的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日益多样复杂化,会计主体的典型形态多样。企业变得越来越模糊。如何界定这些实体的外延,如何核算和管理这些不确定性的实体;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显得无能为力。

会计分期假设面临的难题。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加速,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难以预计,不时有意外收益和损失发生的可能,使得估计的人为主观性与客观现实的矛盾日益尖锐,并成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性原因,知识经济时代使会计分期假设理论上固有的缺陷凸显出来。

三、国际财务报告发展趋势

财务报告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未来报告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模式,现在自然难以下结论。但是,英国ASB、美国FASB、IASC和“G4+1”(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英国和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IASB派出观察员参加)都已经开始在研究公司财务报告改进问题。1992年10月,英国ASBFRS 3《财务报告准则》,要求企业编报“全部已确认得利和损失表”,将其作为对外报告的“第四张”主要财务报表,它与损益表一起共同反映企业全部业绩。1997年6月,美国FASBFAS 130“报告全面收益”,它沿用FAS 6公告中全面收益的概念,将收益划分为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净收益依旧包括持续经营收益、非持续经营收益、非常项目和会计原则变动累计影响等四个方面。其他全面收益,是指绕过损益表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其本质属于损益性质的一些项目。FAS 130鼓励采用以下两种格式报告全面收益:一是设计一张“全面损益表”,与损益表一起共同反映公司全部业绩;二是将上述两表合一,以“收益和全面收益表”报告公司全部业绩。

1997年8月,IASC公布修订后IAS 1《财务报表的表述》,提出以下两种方法披露已确认得利和损失的方式:一是通过权益变动表反映;二是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上披露。1999年8月,“G4+1”的“财务报告业绩”意见稿认为:(1)所有已确认的财务业绩都应在财务业绩报表中反映,不应与所有者投资和分派款项所引起的权益变动一起报告。将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分开来报告,已成为国际会计发展趋势。(2)单个汇总数据如本期损益,已不能充分反映会计主体财务业绩信息。为提供更有效的财务业绩信息,应根据不同性质对项目加以分类。“G4+1”认为,将财务业绩分三部分报告:一是销售经营活动的财务结果;二是理财与其他财务活动财务结果;三是其他得利和损失。(3)全部财务业绩项目在一张财务业绩报表中反映比在两张报表 中报告更合适。

在美国,2000年2月,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向美国SEC提交用XBRL制作的10-K年报电子文件的公司。全美各主要商业银行正在积极研究利用XBRL提高对融资对象的信用风险控制。微软、NASDAQ、PWC这三家公司目前存在共同开展企业利用XBRL提供财务报表的推广工作。美国银行业的监管者联邦储备保险公司为提高金融监督的及时和有效性,要求每家银行报送的季度报告使用XBRL标准。2001年,美国的财务管理性病共同项目(JFMIP)在其机构刊物中发文指出,将在政府机构中采用XBRL。在欧洲,各国中央银行和其他地区监管者了在积极推动各自的XBRL项目。2001年,路透社成为在欧洲上市的企业中第一人采用XBRL提供财务报表的企业。在英国,财务服务行业的监管者金融服务监管局(FSA)已宣布下在采纳XBRL标准。英国国内税收局(UK Inland Revenue)于2003年3月开始电子申报纳税工作,并从2003年第四季度开始接受XBRL标准和税务电子文件。该税务局还与英国XBRL组织合作,制订了符合英国税务特征的XBRL TAXONOMY。同时,英国电子政府(e-Government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e-GIF)指出,为推进政府、国民、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提高行政效率,将在e-GIF中实现与XBRLR的整合。

在亚洲,日本国税厅已从2004年2月起正式开始采用XBRL进行企业的税务申报;东京证券交易所对1998年启用的TD net系统进行了修改,目前上市公司向交易所报送的财务报告已部分采用XBRL格式。韩国证券市场(KOSDAQ)推出了“XBRL Pilot Service”项目,在网上披露15家公司的详细财务数据和XBRL实例文档。在澳大利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监管者澳大利亚金融监管局(APRA)是世界上第一个引进XBRL标准,并用于银行与向该银行进行报告的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换的机构。2001年,APRA决定要求11000家银行今后采用XBRL提供财务报告,然后再将这些XBRL数据提供给澳大利亚统计局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以减少这些数据转送过程 中的大量繁重任务,在加拿大,多伦多股票交易所(TSX)已开始用XBRL格式2003年年终财务报告。

2005年,美国约有8200家金融机构使用XBRL向美国银行监管当局提交季度财务报告;2006年,美国SEC了将加入早已要求银行使用该系统的美联储和货币监管局的行列。SEC将放弃现有EDGAR数据模型的信息披露系统,要求上市公司广泛使用XBRL“互动数据”系统向SEC报告财务信息。

在我国,2002年底,中国证监会在上海、深圳两家证交所对XBRL标准进行了研究,并结合中国国情制订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通过将XBRL标准应用于我国证券业,将会推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信息传输效率,方便信息中介改善服务质量,进一步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等。根据沪、深两地交易所的试点和实践,可以预计XBRL标准将在国内证券业,乃至我国所有营利和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现代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注意的重点

面对竞争、高新技术和全球化的三股力量汇合的挑战,适应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信息提出的新需求。在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加以改进时,一定要解决好继续和发展的问题。要改进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中与会计环境不相适宜的部分。总的来说,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改进应是一种扬弃;具体来看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改革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并不意味着对之完全否定,相反,在GAAP没有改变之前,构成财务报告核心的应还是财务报表。我们应该继承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即它们必须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与可靠性等四项标准。并将它列为财务报告的第一部分,但是建议将这三张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个部分。对于核心会计信息,应该更加注意其计量的可靠性;而对于非核心的会计信息,则可以相对地采取可靠性不如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等。尤其应该注意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能够表明投资报酬、财务弹性和变现能力的会计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借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做法,在损益表的下端附加披露全部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

2.对财务报告中可采用的计量单位不以货币量度为限,并进行广义解释。这一点,其实并未动摇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以货币为计量基础的假设。因为货币仍然是财务报告特别是其中的财务报表的基本量度。只是,应当同意,甚至应当鼓励同时使用其他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补充。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总有可以量化的属性。问题仅在于量化的精确程度有所不同。现代企业具有如此复杂的经济活动,会计在计量问题上若不跳出货币度量的框框,恐怕很难在确认和披露上有所前进。

3.要充分发挥“披露”在财务报告中的作用。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应注意披露各种表外融资方式的特征和风险。在财务报表的补充资料之中,披露企业物价变动的会计信息;另外,可以适当披露采用“区间”或“范围”估计数量报表项目的有关信息,借以消除报表项目貌似确定而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的误导。在其他财务报告中,着重披露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特征、经营活动重大的不确定性――存在的显著风险和报酬机会、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和关于企业“软资产”(如人力资源)以及评估的商誉的信息,并尽可能披露关于竞争对手或同行业其他相关企业的信息。

4.尽可能及时提供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必要时可以缩短财务报告提供的周期,如采用季度财务报告或适当发表临时财务报告,简化年度财务报告等。

5.要尽量注意“效益>成本”这个普遍的约束条件。在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在保护商业秘密和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之间进行权衡,要尽量避免会计信息披露过载现象。要根据会计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兼顾财务会计的固有特征,并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夏博辉:财务会计理论研究[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9

[2]谢国新顾兆峰:未来会计发展前瞻[J].上海会计,2003,(6)

篇5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报告的要求也呈现多元化、高层次的特征,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已经体现出诸多弊端,因此,必须对当前财务会计报告进行改进,才能更好地为企业与投资者提供必要信息。

 

一、会计报告质量要求

 

(一)完整性要求

 

财务会计报告必须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内部资金、资产、预算执行状况,不得有疏漏。

 

(二)时效性要求

 

会计报告必须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最新信息,报告才可成为有效报告,使用者才能根据报告信息对工作进行调整,避免问题积压。

 

(三)真实性要求

 

真实性要求是财务会计报告质量要求的首要条件,财务会计报告数据必须与企业实际经营数据一致,不得隐瞒,不能造虚假报告。

 

二、当前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披露不完整

 

经济的发展使得投资主体正呈现多元化态势,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满足多方需求。然而,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中的项目体系大多反映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不对某一项目、业务或特定交易特征进行表露,浓缩程度太强,掩盖了部分信息,无法让报告使用者全面掌握企业的实际状况,为报告使用相关利益主体决策、执行、控制等行为带来阻碍。

 

(二)时效性不足

 

时效性是有效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市场波动频繁的状态下,能否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及企业经营信息将直接影响决策的有效性,决定了投资者是否能够抓住商机。由于较长的报告周期,企业可能在这段时期内进行幕后工作,报告出具前,企业可能已经变更了资产、现金流等关键信息,如我国上市公司中,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作为通常在年底报表编制之前。

 

(三)真实性不够

 

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的基本特征之一,当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交易事项与报告形式不一致时,会计核算应当以真实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账簿处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计报告很容易出现形式重于实质的问题。例如,当前财务会计的核算方式依然受到资产稳定性管理的影响,结构上不充分考虑企业持续经营,需求体现不完整。

 

三、优化财务会计报告的建议

 

(一)优化报告结构

 

财务会计报告结构的优化早已是业界探讨的热点,要对财务会计报告进行整体优化,就必须优化报告结构。针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可以适当对财务会计报告结构进行优化。

 

(二)强化信息化应用,构建实时报告机制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增加,会计信息的可用实效也会缩短。因此,建议利用信息化系统,更好地满足使用者需求。

 

(三)强化基础数据获取真实性,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财务会计报告体现的信息由企业财务部门收集并经过会计处理得来,因此,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受到企业财务部门会计工作的影响。在优化财务会计报告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应当积极改革财务管理方式,强化会计内部控制效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财务会计报告发展展望

 

基于会计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完整性基本要求,以及市场报告使用者的多元化、专门化需求,财务会计信息报表的发展方向归结起来应当包括两方面。第一,财务会计报表应当能够表露出极强的预见性,为市场波动中的决策主体提供更科学、更合理的预测。第二,图像化发展。图像往往能比文字传递更多信息,多元化需求下,图像所能表征的信息更能符合现代市场经济中使用主体的要求。

 

五、结语

 

篇6

传统财务会计报告注重体现其可计量性、可靠性和相关性标准,注重对企业有形资产反映和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全速发展的阶段,信息技术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在企业各项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提升企业价值方面的作用逐渐超过了其他有形资产。可以这样说,软性资产才是企业存亡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无形资产相对于有形资产来说,其显著特征就是会计计量的复杂性和未来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这也是部分导致传统财务会计报表对其不予以重点分析的原因。没有注重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财务信息对于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财务信息不能有效说明企业经营活动和价值增长的动态过程,财务信息的短期性使其在说明企业长远价值时缺乏说服力。良好的财务指标只能说明企业过去和目前的良好的经营状况,但是不能排除企业短期的优良财务和经营状况会影响长远价值增长的可能。因此,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加入一定比重的非财务信息就显得很有必要,只有把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的结合,才能发挥财务会计报告对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摘要作用。

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受财务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影响较大。一方面,财务会计报告的部分内容只能进行估计,这本身就存在这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或者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有时候为了企业或个人利益,会对财务会计报告加以一定程度的粉饰,加大了财务会计信息失准的可能。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措施分析加强对未来预测信息的预测和分析。历史财务信息对于企业决策制定者来说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决定企业未来前景的却是未来信息。投资者考虑投资一个企业,必然会慎重的分析这家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和投资风险因素。因此,财务会计报告应该更多的披露未来预测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状况,让企业自身、政府以及社会投资者更好的了解论文企业光明的发展前景,以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增强社会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从西方发达国家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实践经验来看,编制完整的财务预测报告对我国财务会计报告变革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改变我国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以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为主要内容的局面,拓宽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范围和内容。

未来的财务报财务会计报告的变革,要求企业财务报告在及时提供三种基本财务会计报表的同时,还需要及时披露企业经营社会边际成本。除此之外,适当增加报表附注,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表外信息,满足其对企业信息的了解和需求。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上述举措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所以在进行上述内容的调整时一定要坚持效益最大化原则,同时也不能超出财务会计的范畴。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在保证公司财产安全与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控制风险等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企业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再加上我国加入了WTO,国内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开放,我国企业面临着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如何分析、防范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依据。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加快信息化、市场化建设和管理理念创新、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努力做到与世界接轨,以完善的内部控制去系统推进企业体制的深化改革。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降低财务造假机率,保证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也可以发现企业现行财务制度中的缺陷。

篇7

关键词:

会计信息;相关性;决策者;辨别能力;高校

一般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与其可靠性共同存在的,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但是,二者的关系是反相关的。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越强,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就越低,会使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反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越强,相关性就较差,但没有任何实质研究的意义。结合高校目前在财务会计报告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高校财务会计相关的决策者应该灵活运用会计信息方面相关性的本质特征,使得自己在战略高度上可以做出科学的决策。这样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对该校财务会计报告工作发挥出强大的推动作用。文中将从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视角出发,找到适合高校财务会计报告决策者采用的科学方法[1]。

一、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综述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内涵正在被不断地丰富和引用。有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概念,最具代表性的是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共同制定并推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主要内容包括:(1)信息的获得离不开使用者的相关决策,二者是统一的整体。同时,这些信息具备左右决策者在具体经济工作中的预判能力;(2)决策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价值,主要是针对信息来源获取过程中的预测阶段,最终可以使决策者的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3)衡量信息对决策是否具有价值,主要是看信息失效的截止日期之前能否及时地传达给决策者,否则相关的信息就变得毫无意义。我国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研究方面,成熟的理论并不多,只有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简单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及时地进行。因此,我国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方面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的专业研究者通过不断地分析探讨实践,弥补会计信息相关性方面的空白。

二、高校财务会计报告中会计信息相关性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会计信息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高校的财务会计随着改革的步伐也正发生深刻的变化。高校作为社会的非营利组织,在财务管理制度方面,有着自己的特征元素。但是,随着国家对高校相关财务会计方面政策的实施,高校财务会计报告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信息的推广范围有限高校作为我国教育部门主管的非营利组织,它的会计信息来源主要是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及高校内部。加上现阶段我国的很多企业都会对高校进行一定的捐赠,建立相关的基金会,使得高校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变得越来越多。其中就有教职工、捐资者、投资者及对高校会计信息渴望了解的学生。这些人会对高校的财务状况、固定资产、教学实力、社会认可度、贷款偿还能力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一定的评估,进而做出自己的决策。但是,目前高校财务会计报告中显示出来的会计信息,无法满足相关者的实际需求。比如,高校向有关单位贷款时,这些单位就会评估高校所有资产的价值,特别是高校的有形资产。但是,高校目前的有形资产所体现的价值,无法达到相关单位批准贷款的制度要求[2]。

2.会计信息的过时性当今的时代,信息化产业正在大力发展,对于高校的会计信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是,高校的会计信息依然按照过去的传统方法去对待每一项工作,使得最终的结果与实际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很多网络资源都是共享的。会计信息也应该及时地紧跟网络的步伐去发展。但是高校却在利用网络资源传播会计信息方面的工作时,提供给相关使用者的信息非常少,使得这些持有信息的使用者无法对高校的财务状况和相关的综合实力做出正确的决策,导致相关的信息变成了无关的信息。

3.会计信息的更新速度过慢及时地更新会计信息,才能使相关的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判断。缺乏时效性的会计信息对于决策者没有任何的意义。依据高校财务会计的特点,它的编制和对外发送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在实际的财务会计报告过程中,高校并没有把自己最近发生的经济活动及时地告诉使用者,致使使用者无法预测真实的信息价值,也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最终使得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变得毫无意义。

4.透露信息的方式太少收入的记录表、资产的评估表、相关的附带说明信息及收入与支出的统计表,是高校对外发送会计报表信息的主要内容。这种报表是以实际花费的数额作为主要的记录方式,以比较固定的数据来记录高校的实际财务状况。这就使得高校的这些财务方面的记录表包含的信息太少,忽略了非财务方面的信息,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参考数据。同时,固定的数据记录高校的实际财务状况,对于直观的理解观察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对于信息的使用者来说,这种记录的方式实际参考意义不大,无法满足决策者的实际需要。

三、高校财务会计报告改进的相关措施

高校在财务会计报告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不同的模式转变和改革方向的探索,最终的目的是为高校的教育会计市场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使得使用者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高校财务会计报告应该在提供信息的及时有效性和价值信息的数量方面做出必要的改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记录信息的表格应该拓展丰富对于高校信息使用者来说,他们对信息的使用方式和所要达到的利益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利用有用的信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高校在记录信息的表格方面,应该要有一定的侧重点。对于和政府毫不相关的潜在投资者及其他渴望获得信息的使用者,高校应该透露出更多的有用信息,满足这些投资者的需要。尤其是在办学成本、收入与支出费用、教师资源、教学规模等方面的价值予以公开。对于自己的专利成果及可能创造价值的科研项目等方面的无形资产,也应该主动释放出更多的信息。

2.处理好会计信息中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关系会计信息中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的关系是呈反相关的。过分注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就会使信息的相关性失去存在的意义。对于高校过去保留的虽具有可靠性却失去相关性的信息,可以用公允价值计价的信息来完善失效的信息。利用公允价值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的快速流通,让更多的信息被人了解的过程能够早日实现。

3.主动透露更多的非财务信息不同的子系统通过一定的方式形成了高校统一完整的系统,包括人文地理信息系统、自然科学系统、人文科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发出的信息与高校的财务信息没有太大的关联。信息的使用者也不能因为这些系统显示的信息与财务部门没有太大的关联,就认为信息是无用的。高校在这些非财务系统中,通过加入一些类似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学校未来某些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使用者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信息掌握,做出正确的决策,也将有效地提升高校会计信息的预判能力水平。

4.增加不同信息的科学分类化在现阶段,高校的会计信息都是经过相同的系统同时的,实质就是指导不同信息的使用者可以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信息的有效筛选,从而做出决策。但在实际的信息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对于信息的需求是各不相同的,他们需要高校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而不是统一的标准。高校应该对于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进行一定的调查,然后依据信息使用量的大小,进行必要的分类。通过对信息的分类,使用者可以利用自己所需的高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对高校的会计信息的改进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高校也应该尝试在校园中举办不同的宣传活动。这些活动的宣传过程最好结合现代先进的计算机处理技术,使整个活动的信息量变得丰富,可以向使用者透露更多的信息。使用者便可以根据这些不同的活动选择出自己所需的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3]。

四、结束语

在会计信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相关性一直是其研究的重点内容。使用者能否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进而实现自己在决策中具备辨别不同信息的能力。高校的财务会计报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对于财务方面透露信息量的各种弊端仍然使得自身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高校应该对于自己会计财务报告方面的工作,做出更多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晗.新准则实施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篇8

一、企业经营业绩分析

1.分析企业收入的构成情况

企业的收入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是企业最重要的收入指标,对该指标的分析,可采用本期收入和以前年度同期相比较,一般使用最近三年的数据为好。在主营业务收入分析过程中还要注意各收入项目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以便了解企业主营业务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主营业务收入应占有企业总收入的绝对份额,否则,该企业被认为是处于非正常经济状态或主营业务不突出。

2.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

利润指标是企业最重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之一,通过对该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盈利水平和企业发展前景。通过观察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及营业外净收入在企业利润总额中所占的份额,还可以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

3.分析成本费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成本费用是影响企业经营利润的重要因素,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成本费用越低,企业的利润就越大,反之亦然。这可通过销售利润率或成本费用利润率来验证。同时需要对成本费用作进一步的分解,以便了解各成本费用项目所占的比重,从而使企业管理者可以有的放矢的压缩有关开支,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

二、资产管理效率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各项资产运转能力的强弱,体现了管理者对现有资产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资产使用效率越高,周转速度越快,反映了资产的流动性越好,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强,企业的资产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对投资报酬率的分析主要是看投资期限和投资回收期,从而可知企业的投资是否有效,投资风险的程度有多大。

对三大资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总资产)周转率的分析,主要是看企业对资产的使用效率,是否有不良资产。

三、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包括偿还短期和中长期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是债权人最关心的,鉴于对企业安全性的考虑,也越来越受到股东和投资者的普遍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主要是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来进行。

1.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为2时比较理想。但对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要求,如非生产性企业,由于存货较少,流动性资产主要是现金和变现能力较强的应收帐款。其流动比率较低也是合理的。

2.一般而言,速动比率1比较适合。但由于流动资产中有可能存在帐龄较长的应收帐款,所以,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会受到影响。为弥补该比率的局限性,较客观的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还可以用超速动比率来进行评价。

3.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为60%较适宜。比率过低,说明企业负债经营的意识不强,比率过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太大。

4.对于股东权益比,该指标值大,说明高风险的财务结构,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较低;而该指标的值小,是低风险的财务结构。

5.利息保障倍数说明的企业利润偿还借款利息以后还有多大盈余。该指标值越高,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小,偿还债务的能力就越强。

四、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表是用来反映企业创造净现金流量的能力。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有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流出的信息及变动的原因,预测未来期间的现金流量,评价企业的财务结构和偿还债务的能力,判断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对现金收支进行调节的余地,揭示企业盈利水平与现金流量关系。由于现金流量的客观性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可以对其他指标的分析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1.现金流量与销售收入比。该比率说明了每实现一元销售收入所获得的现金流量。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经营产生现金流量的效果越好,支付能力越强。

2.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该比率说明了每实现一元营业利润所获得的现金流量。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实现帐面中流入现金的利润越多,企业的营业质量越高。

3.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该比率说明了每实现一元净利润中所获得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的数量,反映企业净利润的收现水平及企业分红派息的能力。

4.资产的现金净流量回报率。该比率反映了每一元资产所获得的现金流量。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

五、对财务会计报表附注的分析

由于会计报表中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和规定性,只有提供定量的财务信息。而会计报表附注作为会计报表的重要补充,主要对会计报表不能包括的内容或者披露不详尽的内容作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对这些重要事项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报告使用者进一步了解企业动态,从这些附注中找出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从而作出投资决策。这些附注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来说有价值的主要包含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和关联易。

1.对或有事项的分析。企业的或有事项指可能导致企业发生损益的不确定状态或情形。因为或有事项的后果尚需待未来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予以证实,所以企业一般不应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但必须在报表中披露,这些常见的或有事项有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形成的或有负债、未决诉讼、仲裁形成的或有负债、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形成的或有负债等,这些事项可能导致企业资金的损失,是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

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指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这些事项对企业来说有有利的和不利的方面,财务报告报告使用者通过对日后事项的分析,可以快速判断这些重要事项将对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还是企业将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3.关联易。企业的关联易,是关联企业之间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交易。对这些交易,我们应着重了解其交易的实质,了解企业被交换出去的资产是否是企业的非重要性资产,而被交易进来的资产是否能在未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总之,企业财务报告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和细致的工作。目的是通过分析,找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评判当前企业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经营者、债权人、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通过分析报告,可从不同的角度及时了解企业的信息,从而为各自的目的对该企业作出一系列的决策。

篇9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财务报告粉饰是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采用编造、伪造等手段改变报表数据,有意图地传递虚假会计信息,是一种人为操作手段。在当今,非常普遍且具有一定危害性,财务报告粉饰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会计信息失真,给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错误判断。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相关机构及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等,他们通过财务报告或了解企业投资价值,或掌控偿债能力及发展前景,但若企业财务报告经历粉饰,则背离真实可靠性,歪曲了使用者的客观判断,进而做出错误决策。那么,财务报告粉饰动机是什么?作为信息使用者的我们该如何解读财务报告?

二、财务报告粉饰的动机

财务报告粉饰往往出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相关压力,企业内部压力主要来源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经济利益与工作业绩相关的压力和内部员工个人发展及价值实现的压力;外部压力主要源于投资者决策,债权人评估企业偿债能力、证券市场上市及避免退市的压力等。具体的主客观原因可从如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企业内部业绩考核的需要。企业对高级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往往会通过财务报告中的一些指标来反映。例如,相关利润完成率、投资回报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都是可以反映业绩的重要指标;另外,应收账款中有多少还未及时收回的款项,产生坏账的可能性,资产的流动性也是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存货中有多少库存积压,是否存在腐烂变质的风险,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考核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工作的成效。可见,基于业绩考核的财务报告粉饰是最常见的动机。

(二)税负减少的诱惑。所得税是企业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增额和调减额,将会计利润调整成应纳税所得额,乘以相对应的所得税税率,从而得出应纳所得税额。因此,有些企业基于少交税或推迟交税等目的,往往会钻税法的漏洞,虚增成本,做低收入,从而将利润虚减,减少税负,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因此,基于偷税、推迟纳税等目的,企业往往会采用粉饰手段。也有的企业为了减少股利,故意调整企业资产配额,将应付股利挪作他用,侵占所有者权益,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公司章程和法律规定,但企业管理层仍会为自身利益铤而走险。当然也有的企业出于资金筹措和操纵股价等考虑,不惜采用虚构利润,调增所得税,以获取债权人和投资者信心。

(三)资金筹集的需要。企业资金筹集有两种来源,分别为债权人和所有者。当企业面临发展需要更多资金支持时,往往会从这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利用财务杠杆效应,通过包装财务报告,获取债权人(包括供应商及金融机构)足够信任,从而筹得所需资金;二是通过粉饰财务报告,塑造企业优良的业绩形象,积极争取上市及配股,以获取更多的股权资金,弥补资金缺口。因此,那些经营业绩不佳,财务状况不理想的企业往往会出于此类动机进行财务报告粉饰。

(四)证券市场上市及退市。《公司法》对企业上市有严格规定:企业必须三年赢利,且经营业绩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审批。对于拟上市公司而言,用财务包装的方式展示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以争取上市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多的筹资机会,这对企业未来的长期稳步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企业财务报告看起来经营业绩不那么“完美”,企业高层会通过粉饰的手段让财务报告看起来漂亮。而对于已上市公司,一份漂亮的财务报告不仅可以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也可以增进投资者必胜的信心,证监会也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企业亏损,那么第三年如果不能扭亏为盈的话,企业就会面临被迫退市的风险,这对于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是相当不利的。但是,扭亏为盈又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此时,企业大多会用粉饰的财务报告来美化企业实际的经营业绩,将其调整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以此避免退市,保住好不容易得来的上市公司资格。

(五)法律法规的不够完善。财务报告粉饰不同于财务报告舞弊的最重要区别在于粉饰是企业钻了法律法规的空子,正因为法律法规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也才出现了财务报告粉饰。而且国家对财务报告粉饰的惩罚力度不够大,企业相关人员也才会大胆地采用这种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财务报告粉饰的手段

(一)借助资产重组调节利润。资产重组是指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时将原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划分和结构调整,经过合并、分立等方式,将企业资产和组织重新组合和设置。现今,资产重组已被大多数企业广泛利用,作为调节利润的“神器”,资产重组能够迅速将企业利润扭亏为盈。常见的手段有:(1)利用会计报表的时间差,在会计年度末进行重大资产交易,以确认收入;(2)借助非货币易手段,在相关公司之间进行不等价交换,以调节利润,达到粉饰财务报告的目的。

(二)人为的变更会计政策。《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对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一定自主性。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方法,加速折旧法会使当期成本费用增加,利润虚减。再如,存货发出成本的计价,当存货成本逐步上涨时,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将先购入的价值稍低的存货先发出,当期成本偏低,利润虚增,从而达到财务报告粉饰的效果。还有资产减值准备,如果企业对资产多计提了减值准备,资产的账面净值减少,费用虚增,利润减少,从一定程度上也能认为调整企业的财务报告。

(三)利用“报表时间差”调节利润。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对于企业的会计核算有着一定的差别,因此对于同一笔经济业务,企业可能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选择,进而产生不一样的会计利润,对于急于包装财务报告的企业而言,会计政策的选择性无疑是一种手段。企业的会计核算一般为权责发生制,有些公司会通过与客户协商在会计报表期内签订假销售合同,变更销售收入的确认方式提前确认销售收入,增加应收账款,次年再以质量问题为由进行退货冲回。更有甚者,虚构客户,虚拟销售,从而虚增销售收入,达到优化财务报告的效果。也有的公司通过合同中先虚抬交易价格,后期再调低价格以补偿客户的方式来做高报告期销售收入,虚增当期利润。还有的企业会从材料的源头着手,通过少记原材料采购数量,从而低估了存货成本,做低存货价格,避免企业库存积压,生产周转欠佳的嫌疑,也有企业在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调整中做文章,将收益性支出资本化计入在建工程或研发支出,费用减少,资产增加,做到财务报告粉饰的效果。对于期间费用,也有通过调低的方法,企业业务招待费,企业的职工薪酬都有一定的计提比例,若在范围内可以税前减免,而超过部分则只能计入税后了。

(四)利用虚拟资产人为调节会计利润。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些待处理资产损益或递延资产项目,这些实际上已经发生是损失或费用又不具备资产本身的能够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总流入的项目称之为虚拟资产。比如,已不具备生产能力达三年以上的固定资产,三年及以上未收回的应收款项,超出受益年限的长期待摊费用,等等。这些列为资产的项目实际上早已不具备资产的确认条件,企业仍将其挂在资产中,企业管理层为了增加企业的业绩,往往利用这些虚拟资产人为粉饰调节企业的财务报告,达到虚增资产和利润的最终目的。

四、财务报告粉饰的识别

鉴于企业财务报告粉饰的诸多手段的分析,笔者分析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识别企业的财务报告,用技术手段看穿财务报告的真面目。

(一)慎析关联交易。鉴于企业常利用关联交易来粉饰财务报告,可借助关联交易剔除法来识别。所谓关联交易剔除法,就是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在确认后予以剔除,分析某一特定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以判断这一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关联交易收益常常体现在“主营业务利润”以外的“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账户中,因此可以通过计算关联收益占企业总收益的比重,借以分析企业关联交易的依赖度及存在的必要性;另外,也可以观察交易价格是否符合市场价格这一基础,是否存在价格的不公允性,从而判断和识别财务报告粉饰。

(二)辨别业绩真伪。上市公司应密切关注企业存货是否积压毁损,固定资产是否闲置过时,生产车间是否运转正常等现象,如果这些情况的存在并没有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业绩,那么或许存在业绩包装的可能。我们可以通过查看可疑原始单据,账簿记录判断是否存在已入账的收入未开具发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有无大额退货记录,分析这些退货记录中是否存在年末集中入账部分,从而辨别企业经营业绩的真伪。

(三)关注虚拟资产。利用虚拟资产粉饰财务报告是上市公司常用的手段,所以要识别财务报告,虚拟资产项目不容忽视。我们可以通过将虚拟资产对比正常资产来鉴别,如果虚拟资产波动较大,则企业利用虚拟资产虚增利润的可能性较大,这时应该从源头进行查找,包括虚拟资产明细账、虚增资产确认和摊销的会计政策是否有变动,特别留意增加幅度较大的项目。

(四)透析减值准备。分析财务报告时,不能忽视企业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一般而言,处于盈亏临界点或者面临退市的上市公司往往会大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于这类企业,我们可以利用与同行业其他行业企业类比,观察其中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存在巨大的差别,若差别较大,则基本可以确定存在异常。

五、防范财务报告粉饰的措施

(一)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应该是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将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立,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组成一个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2008年6月28日,国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离开了人的能动性作用,无论制定多好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也都无法产生作用。人员素质控制包括了:知人善任;加强对员工特别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定期对员工的技术进行考核和业绩抽查评分;制定奖惩制度;进行岗位轮换。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效;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为了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将作用发挥到最大,并能使之不断得到完善,企业还应当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

(二)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增加粉饰难度。从上市公司的挂账虚拟资产,变更会计政策以及用应收应付的手段来看,我国会计制度有待完善。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常常给报表粉饰提供一定的机会。另外,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告行为还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相关监管部门应重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意见,同时也可以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根据审计报告调整后的有关会计数据。

(三)建立对公司经营者的长效激励机制。激励是企业高管通过支付报酬的形式让被管理者自愿付出,从而满足其利益需求的一种手段。要防范财务报告的粉饰行为,必须转变思路,将关注点从单一的财务报告转为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财务报告粉饰本质上是一种趋利行为,经理层收益和经营业绩相关,就会自发地激励经理层摈弃粉饰,转而关注企业经营,从而削弱会计信息造假的动机。

(四)加强对公司的外部监管。加强对企业的外部监控,是抑制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报表粉饰现象的防范手段。通过强化外部的监管,强制性地使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进入规范和法制的轨道,才能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五)改革相关政策,强化信息披露。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经营,应着力于:政府不干预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不单从数字,利润衡量,而应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经济的健康发展出发,同时要求财务报告的提供具有绝对的真实性。强化信息披露,有利于估计公司财务报告粉饰的方向及金额大小,剔除粉饰的影响。同时,上市公司披露的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及过程,应作为提高市场对有关公司管理当局财务报告粉饰了解的理论依据。

(六)改革现有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等规定。目前,配股条件只有“近3年净资产收益率每年在10%以上”,指标的单一化致使上市公司利用会计信息不对称操纵利润以获取配股权。所以建立货币实物双指标、财务数据和生产数据的多参数控制体系尤为必要,它可以综合衡量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公平、公正地确认配股资格,避免因指标单一操纵利润的行为。

(七)加大对财务报告粉饰的惩罚力度。任何法规都要严格执行。同样,加大会计法律对财务报告粉饰的惩罚力度是根本。目前,关键要明确粉饰的严重后果,进而将粉饰行为扼杀于萌芽中。监审中,依法行政,违者必究,严格执行法律规定,坚决对责任人追究责任。同时,建立投资者的赔偿机制,当他们面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时,提供法律支持,这也是加大粉饰成本,从根源解决动机问题。

六、结语

综上,通过对上市公司报表粉饰在动因、类型、手段、识别及对策的分析可以看出,财务报告的粉饰行为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顽疾。我国的证券市场正处于发展时期,还未成熟,而这一不成熟的表现交织在一起,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行为提供了机会。财务报告粉饰问题的防范和治理也是一个涉及证券和会计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加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建设,完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使公司本身和其管理层、会计人员没有粉饰的可乘之机和空间;规范高管人员行为,改善业绩评价方法,要改革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强化信息披露,增加粉饰难度,改革现有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等规定,通过这些方式,使相关人员不愿意再对报表进行粉饰;最后还要加强企业外部监管,加大粉饰操作的惩罚力度,使其不敢进行粉饰。从而系统性地确保对财务报告的粉饰进行有效的防范。

主要参考文献:

[1]梁琳.财务报告粉饰行为的识别及其防范[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2.

[2]王小红.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与治理对策[J].中国商论,2015.28.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的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以集团公司形式出现的公司日益增多,一个集团公司下面少则有十几家分子公司,多则有几十家分子公司,不断增加了集团公司层面合并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工作的复杂性和工作量。合并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是以集团公司下属各分子公司的个别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的,个别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质量直接影响着合并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质量,个别财务会计报告的一个错报或者漏报等问题可能要导致合并财务会计报告的局部,甚至是整体重新编制。因此,通过对财务会计报告编制的考评来提高财务会计报告整体编制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考评面临的主要问题

1.同一报告主体同类的编报问题重复出现。在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考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对考评对象起不到足够警示作用,同样一个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主体经常会出现重复性错误,即自己出现过的错误重复出现。

2.同样的编报问题在不同的报告主体中重复出现。在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过程中,由于缺少各个报告主体的联动机制,经常会出现同样的编报问题在不同的报告主体中重复出现,一个报告主体出现的编报问题,不能有效地传递到其他报告主体,引起其他报告主体的注意,即他人出过的错误自己重复出现。

3.同一报告主体由于编报人员的更换,新上岗人员频频出现新问题。在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轮岗过程中,由于工作交接不充分,导致新上岗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人员的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质量不高,不断出现新问题,即移交人让他人重复出现新问题。

4.不同报告主体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难度不同,同样给财务会计报告的考评带来了困难。不同的报告主体,在合并单位数量、涉及业务范围、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得不能对不同的报告主体采取同一考评标准对待,即要针对不同编报难度的报告主体区别、合理对待。

二、考评目标

基于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考评面临的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通过发挥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考评的导向性作用,达到“三不一统一”编报考评目标,即 “自己出现的编报错误不再重复出现,他人出过的编报错误自己不再重复出现,不让他人重复出现新编报问题,并且在同一平台上对不同复杂程度的报告主体进行统一考评。”

三、考评机制设计

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考评的机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考评的关键点和具体内容的设计,以达到“三不”的考评目标;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不同编报复杂程度报告主体得分根据难度权数进行修正,以达到“一统一”的考评目标。

1.考评关键点和具体内容的设计

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考评的关键点主要包括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四大方面,在这四大方面下可以再次根据各个报告主体的实际需要增加若干考评具体项目,每个考评项目根据重要性赋予一定分数,并且将各个参与考评的报告主体的编报问题和扣分情况置于同一考核表中,如下表:

表1 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考评评分表

在编报考评过程中,每月将各报告主体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应所扣的分数填写在考评表中,下发给各报告主体,使各个报告主体都能看到各自和其他报告主体在编报中出现的问题。

在考评标准设计上,对于第一次出现上述编报错误的报告主体,按照相应分数扣分;如果某报告主体重复出现本报告主体出现过的编报错误,按照相应分数三倍扣分;如果某报告主体出现重复出现其他报告主体出现过的编报错误,按照相应分数双倍扣分;同时对当月更换报告编制人的报告主体进行重点考评。

在以上考评标准计分设计的引导下,要求各报告主体在编制过程中:第一,每月需要认真填报,尽量减少财务会计报告编制错误的发生;第二,需要深入分析上月编制过程中出现的编报错误并举一反三,避免自己再次发生本报告主体已经发生过的编报错误,否则将三倍扣分;第三,需要仔细分析其他报告主体编制过程中的出现的编报错误并引以为戒,避免自己再次发生其他报告主体已经发生过的编报错误,否则双倍扣分;第四,在更换编报人员时,移交人和接交人要做好编报资料和编报方法等方面的移交,如果移交不充分,在移交当月可能会因为编报问题多并且由于是重点关注的编报对象而受到严格的考评扣分。

2.对不同编制难度报告主体得分根据难度权数进行修正

基于不同报告主体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复杂程度不同,在综合考虑不同的报告主体在编制难度方面存在的差异,并结合历史考评经验,确定各个报告主体的难度系数。在本文中,假设结合报告主体在合并单位数量、涉及业务范围、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结合历史考评经验,确定甲公司、乙公司、丙公司和其他公司的难度权数分别为0.85、0.75、0.80和0.95,则在年末根据各报告主体的基础分数和全年各月的扣分情况,可得到甲公司、乙公司、丙公司和其他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编制的最后的得分和排名情况,如下表:

表2 财务会计报告考评年度得分及排名表

通过难度权数对得分的修订,使不同难度层次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主体可以在一个水平基准上进行考评,解决了不同报告主体考评基础不统一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