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5: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阅读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师阅读论文

篇1

二、课堂实践

如果说,广泛阅读是青年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基础,那么做课题研究的另外一个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青年教师能够把其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即课堂实践中。笔者从自己开设选修讲堂的课堂实践过程中,得到启示:课题研究对于一个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锻炼了青年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选修讲堂的开设针对的对象跟平时课堂教学有所不同,所以,我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掌握他们对外国文学、对莎士比亚、对悲剧的已有认知程度等情况。经过对参加这门选修课的学生实际情况的真实了解,我才能根据他们的所需和我所掌握的资源进行梳理、归类、整合。找出跟学生实际相结合比较紧密的地方进行讲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让课堂既能扣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让学生最大限度掌握我的课题研究的精髓所在。二是锻炼了青年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课前的精心筛选和准备,并对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提炼,这正好能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应用材料的能力。从而让自己的各种零散的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完备。对于教学设计,也能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提炼出最精准最恰当的素材,整个的教学流程当然也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课堂实践这个环节,青年教师必将能在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教研提升

篇2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83-01

1 文艺理论缺失

1.1 文艺理论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隔膜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理论对自身的文艺理论的更新和发展很少关注,更莫说借鉴和应用了。另一方面,文艺理论研究工作中往往只是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很少关注中学语文教育,这就导致了文艺理论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隔膜,理论和实践的脱离。文艺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新缓慢,没有及时有效地介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因此说这种更新是极其缓慢的。

1.2 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缺失

诚如倪文锦所说:“在我国,文学理论界、文学批评界远离语文教学、文学鉴赏教学的研究,已经见怪不怪。”

2 产生的问题

2.1 阅读教学理论单一落后

中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受到文章文体学的影响,讲记叙文必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议论文必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讲说明文必是说明顺序、方法和结构,讲戏剧也必是开端、发展、和结尾。教学顺序也差不多是“先泛读,扫除生词(字)、难句,了解文体特征;再精读,梳理结构,揭示题旨,推敲文字,辨析风格;三研读,整体理解、消化、吸收。读解终结,要求熟读或背诵,完成练习,转化为能力,最终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简化和活化,达到有所发现和创造的目的。”

2.2 学生主体性丧失

在文章学理论指导下的语文阅读教学,重讲解、重分析的“讲读法”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事实上这也使学生丧失了阅读的主体地位,“沦落为一种特殊的工具,一种技术过程的中介。”教师这种肢解式的、琐碎的讲解,重讲读轻思考、重分析轻体验、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机械地训练轻熏陶,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因为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使语文教学变得毫无生气、毫无活力,它不但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习作的时间,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而且扼杀了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热情与创造性。”

2.3 阅读教学效率低下

在文艺理论缺失的情况下,在各种考试的压力下,语文教师选择了传统的、简便的、有利于灌输的阅读教学方式,安于现状,视野狭窄,盲目乐观;会造成学生阅读自觉性的泯灭,语文教师本身阅读知识的匮乏,理论的滞后,再加上乏味的、条分缕析式的、模式化的对课文的“肢解”,把优美的文学作品鉴赏课上成知识训练课、思想教育课,同时又由于语文教师忽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造成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提不起阅读兴趣,视阅读为畏途,始终游离于阅读之外。

3 改革建议

3.1 嫁接文艺理论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针对文艺理论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隔膜,我们认为应该嫁接文艺理论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使文艺理论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实现良性互动,一方面文艺理论积极介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不断更新的文艺理论要及时转化为阅读教学理论来指导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另一方面,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产生的问题也要及时地向文艺理论进行反馈,并不断推动文艺理论的发展、更新。

3.2 语文教师要加强文艺理论的学习

一是职前大学阶段的学习,这个时期文学理论的学习非常重要而且必要。因此,在这个阶段,文艺理论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文艺理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多关注文艺理论研究的前沿和最新动态.根本原因就是局限于具体文本,而不能前后贯通,使教学目的之一的鉴赏能力的提高不能得以实现。二是职后的自觉学习。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的语文教师,要注意自身的提高,不仅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更要关注文艺理论的发展、更新,不断地从中吸取新鲜的知识来优化自己的阅读教学理念。

3.3 阅读教学中不断更新文艺理论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文艺理论,不断地把新的、适合语文阅读教学改善的文艺理论引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让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及时地分享到最新的文艺理论成果。最近几年来,把符号论美学引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把接受美学引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从语言学角度审视语文教学,从海德格尔文艺观审视语文教学等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初步实现了文艺理论和语文阅读教学的嫁接。

3.4 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艺理论

第一有批判地继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打破,也要继承,“打破的只是传统中僵死的消极的部分。如果什么都打破,否定一切,那就要翻跟头,就走向。”第二,有选择性的发掘。我们要选择那些真正适合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能为我们所用的来进行借鉴吸收。第三,有意识的发展。站在我国传统文艺理论高高的肩膀上,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固步自封,我们要有意识的发展,不断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理论,让我国传统文艺理论焕发新的光彩,实现新的发展。

总之,文艺理论缺失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产生的问题是极其严重的,不仅不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会影响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实现文艺理论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嫁接,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选择。

篇3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有效达成《新课标》的规定呢? 

我认为散文阅读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从而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即注重现代散文教学的实效性。 

当代散文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特征:日益注重“理性”、“理趣”。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但是,散文的理性、理趣,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议论,而是寓理于事、于情、于景、于物。也就是说,它和散文的形象性,并不矛盾。 

仅仅抓住散文的特征来提高教学实效,当然是不够的。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一言堂,无论在散文教学还是任何其他文体的教学中,教师都要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找准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肖伯纳说:“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的前方。”我们是学生求学路上的伴侣,是一个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的引路人。 

20 世纪 30 年代 , 美国学者詹姆斯•默盖尔提出了阅读层次论 ,我认为其中的知识性阅读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教师只要指导和督促学生掌握就可以了。而理解性阅读、探索性阅读层次才是提高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层面,所谓理解性阅读,包括转换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类能力;推断能力等。所谓探索性阅读能力,包括审美能力 ; 评价能力; 创新能力。而提高这些能力,首先教师就要有必要的讲解和恰当的指导。 

比如对于文章整体的把握, 根据散文文体特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就要有三种意识: 

一是“独特意识”。抓住散文的特征 ——“ 贵在有我”,引导学生潜心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深入挖掘作品的“独特与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个“我”,体悟出“我”的个性。 

二是“鉴赏意识”。引导学生循着“感受”——理解——鉴赏”拾级而上。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师首先让学生多媒体展示的课文相关图片,然后倾听配乐朗诵,然后准备说说济南的冬天美在哪里。这就是对济南的冬天进行审美阅读,前一个步骤是“审美的感受”,后一个步骤是“鉴赏”。审美阅读能力,包含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下一个环节是在感受的基础上,提升“理性认知 ” ——品读 2 、 3 、 5 段文字,不仅感受它的美,而且要从遣词造句、音韵节奏、文脉气势、修辞手法上分析它何以产生美的效果。让学生“跳出来反观”,依托审美的感性认识,深化其思想涵义的深刻精妙之处,精化其人文情怀的感人之处。 

三是“语言意识”。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高度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高质量地培养语感。抓住作品中那些最有教学价值的语言加以咀嚼,如朱自清的,《春》中,对主题“春花图”中几个关键词:让,赶趟儿,闹着,散,眨等,写出了百花争春的繁盛,最后三段中的娃娃新,姑娘美,健壮青年,不仅包含比喻、排比等修辞,而且抓住事物特征,突出主题,以及抒情式的表达,熟练掌握和运用鉴赏语言的方法。 

提高课堂实效的另一方面则是了解初中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原有生活体验,激起阅读兴趣。 

初中生正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感性向理性过渡的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但水平还不高。同时初中学生思维的品质尤其是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点。 

所以,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无论课堂教学的实效与长效,都要立足于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的原有水平,或精心设计教学切入点,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合理评价学生,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或拓展学习空间,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或寻找美点,让语文课奉献一份美丽的心灵鸡汤,注重感悟,让语文课绽放一束美丽的理性之花……总之就是要让他们有兴趣、有参与体验、有情感共鸣、有思维活动、有诵读感悟、有交流碰撞。 充分发挥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开启关闭的心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提高散文教学实效性的策略还有很多,比如恰当运用测评手段,量化测评后进行量化分析,适时运用多媒体,将阅读教学适当转化为在阅读中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注意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进行猜测、想象和假定; 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做出即时的反映并通过讨论修正他们的观点;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而不是由教师问问题和等待特定的答案; 鼓励学生表达、交流个人的文学阅读感受和经验; 重视学生阅读经验的唤起和回顾,引导他们联想、比较正在阅读和曾经阅读的文本等也是提高散文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篇4

培根曾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有其普遍意义。学习方法从大范围上来讲是学习艺术,也可以归结为学习科学的范畴。而本文仅就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作一探讨。

一、整体感知文章

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即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大体的思路与布局,获得总的初步印象;例如: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较快的通读全文,只求大体了解而不做细致推敲,只求粗略的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而不作精确的归纳,然后以这个总的印象为出发点和依据去深入理解分析文章和各个局部、片断,直至词句关系、意义,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把各个局部、片断连接起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高屋建瓴的分析阅读材料,思维上由粗到细,视野上由大到小,从而快速而准确的把握住要点。先从整体去感知文章是为精读详析做准备,对进一步深入阅读,透彻理解、全面把握文章的精髓,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从而使对文章的理解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掌握各种文体不同阅读要素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除了了解共同的阅读规律外,还要懂得各种体裁作品各自的阅读规律,在阅读时能恰当的应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体,阅读时应抓住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辩明记叙的顺序、寻找文章的线索。然后明确材料是通过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而抓住的文章的主旨。与记叙文相类似的散文应抓住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来阅读,还有小说应从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这三要素来阅读。应用各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来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是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可忽视的两个重点。而说明文在于说明事物的特点和阐明事理的文体,阅读时应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而后理清说明的顺序,重点在于分析说明的方法,最后品味说明的语言这一方法来阅读。对于议论文,它主要是论述作者的见解或主张的,因此阅读时要弄清作者所提出的主张(论点),明白作者采用什么材料――事实或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还要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来证明论点的(论证)……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好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以说带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阅读时,恰当的、充分的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即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老师可以借助录音磁带,范读,齐读等形式,特别是借助一些经典古诗词或美文(如朱自清的《春》,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来带动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的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篇5

少教多学教学方法主要是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教学主体入手的,少教是指教师进行启发式、针对性以及创造性引导式教学,多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积极地参与学习全过程,是一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高中语文阅读作为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感悟文章中的哲学原理以及人文精神等内涵,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重点。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少教多学教学策略,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并促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转型,促使语文阅读发挥作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忽视培养学生能力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学过度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按照教师已经预设好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致使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始终停留在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被动状态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主体地位被教师替代,与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相违背。

(二)过度重视教师讲解

“读”作为语文阅读的精髓,学生只有亲自阅读,感受文章内涵,才能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但是,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会进行范读,学生很难有身临其境、和文章内容产生共鸣的真实感受。教师片面的认为学生读不懂、读不透,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进而代替学生进行阅读,学生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培养长期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模式落后

传统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将文章段落标记出来,并通过阅读找到文章中的各类句型,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要表达的中心主旨等,学生按照教师固定教学模式,机械地回答教师的问题,不仅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且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四)练习代替阅读

目前,素质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趋势,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旧能够看到应试教育的影子,在高中最后阶段尤为突出。为了能够提高高考成绩,主要学科教师都采取题海战术,高中语文阅读主要形成了学生练习和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其阅读的主体地位,兴趣荡然无存,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有效对策

阅读作为学生语文知识的重要来源,通过阅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少教多学模式,要充分理解和把握少教多学内涵,侧重突出学生阅读主体地位,丰富阅读教学方法等。

(一)突出学生阅读主体地位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教师读、讲为主,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影响阅读效果以及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少教多学的内涵,明确自身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重视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章产生共鸣,要鼓励学生自主体会和感受文章情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在理解上出现错误,教师不要一味否定,要与学生交流其情感和感受,引导学生站在作者或者其生活背景角度去理解文章内涵,例如,在学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要为学生讲解杜甫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不幸遭遇,并引导学生理解杜甫在面对那样的窘境下,仍旧心系天下寒士,何时能够脱离无屋可居的困境,以及自己美好愿望的情感,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用简练的语言将文章中心表达出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突出学生阅读主题地位,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准确理解文章深层含义,增强学生阅读水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丰富阅读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入高效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创建情景,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首先,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阅读,并经常组织学生参与阅读活动,例如:建立读书角、开展阅读比赛等,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进行自主阅读,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们互相分享,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其次,合作阅读学习方法的实施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接受、理解等能力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起阅读,并讨论文章深层次含义,不同的学生的阅读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在进行合作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在体会、思想等方面进行交流,还能够培养学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了解并认识他人的世界,对于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积极开展教学评价

高中是学生心理相对敏感时期,很在乎教师、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肯定,充分利用评价机制的作用,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例如:在讲解某道题时,教师让同学们讲解自己的思路,一些学生虽然思路正确,但是,表述不清晰,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学生明确方向之后,再通过简练的语言将自己的思路讲出来,通过这种鼓励形式,不仅能够兼顾全体同学,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逐渐喜欢阅读,教师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篇6

学生拥有研究性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建构的自、探究目标和意图的自主决定权。作为教师应该自己设计或者研究情境脉络,不应该全部灌输给学生,而应该为学生留又一定的自主空间和情景构建,从而使教学中单向的交往实践转变成双向的、对话式的交往实践模式。以下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探究学习的意识进行具体地阐述。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一)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起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目的,但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创造性并不意味着可以自由的进行解读,可以不理会文章的核心价值观,完全随心所欲的进行解读。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时候需要强调价值观,学生要通过阅读学习他人的优秀内涵,需要在现实意义下进行内容的解读。

(二)提升学生的阅读智慧,成就学生的成功喜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了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之外,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我理解、自我体验的审美方式,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智慧,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的融入到作品描绘的场景中来,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阅读的内容。因此小学阅读课堂教学应当充分的探讨语言文字的美感,深入挖掘文字背后隐含的情感,重视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思考,使学生与作品直接能够产生一种情感的联系,或体会、或感悟,真正理解作者的爱憎,真正的理解文章的内涵,这才是阅读最好的效果。

(三)有利于小学生个性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教师比较偏重于对教案的预设,一般喜欢把教学目标分解成一块一块的,然后在教案中以几个问题解决某几个目标,几个板块解决某个目标,详尽而缜密,而对课堂中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对学生探究过程中会提出预设外的问题不作太多的思考,即使在课堂中发生了也视而不见,避实就虚,依然坚决地“将预案进行到底”。这无疑与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主体学习精神相违背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的策略

(一)积极主动地阅读

对探究目标的自主建构强调以一定的社会协商为背景。在面临探究情境时,常常需要把学生引入共同体,引入共同体的社会协商中,引入共同体建构起的问题中。学生可以只探索自己个人生活中自然出现的问题,学习的主题可以由自己来。

例如小学教师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预设的目标内容有三条:①了解内容,感受小兴安岭景色的美丽。②体会用词的准确,积累优美词句。③复述课文。我就着重抓住第一、二条紧密结合进行教学。在目标实施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写春天的这一部分,让学生不但理解内容,而且掌握学习方法,接着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学习夏、秋、冬三个部分。这样的目标拟定较为科学,且具有操作性,更体现了三维目标的紧密结合。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兴趣是读书的前提也是激发学生阅读的最佳方式,兴趣是要学生有主动阅读的想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就是要让学生面对课文时有主动阅读的想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所需教授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激励。但是,这个过程不应当话费太多时间,通常情况下文章中的一个细节都可能是吸引学生的关键,主要能够恰当的选择,并加以生动的描述就能实现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这一环节中有两点技巧:一是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的方式,当遇到不理解或需要加以探讨的问题时提出来,之后再带着提出的问题返回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结论,这是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式;另外一个技巧是将课本中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对重要问题深入的研读课本,细细的品味作者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情绪变化,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之后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个人的见解。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学习自我阅读的过程,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掌握自我阅读的方法,并积累了相关的阅读经验。

(三)教学预设,推敲中演绎个性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能“焕发生命活力”的沃土。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被禁锢,教师教学的灵活创造精神难以形成”。在新课标角度下,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进行课前预设。这个预设应当是心中有人,过去一种固定的预设方案改变为多种假设方案,且假设方案应当包括教案、学生、情景、生活以及自己,此外还需要对与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加以准备,推敲中演绎个性,增加教案的宽度、深度以及广度,多样的预设演绎课堂才能使教学更加的精彩。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这篇文章目标内容有三条分别是:了解西沙群岛的富饶,激发学生对西沙群岛的热气、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认识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激发学生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和领略迷人景色,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和陶冶情操;充分感知总分结构的写作方法,练习写作。这三点内容中最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第三条,写景作文是本册课本的重点,让学生掌握先总起后分述的写作方法,可以较为有效地为写景作文的教学打好基础。而许多学生对此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一窍不通,写出来的文章结构混乱、记流水账,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透彻的讲解。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是从学生的整体发展着想,创造了和谐的师生研讨氛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促使他们在生动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使教与学呈现出高度协调、和谐的特点,这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篇7

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它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同时与非智力因素的其他方面,如兴趣、信念、内驱动力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学生的个性发展过程中,情感起着一种侦察机构的动力功能,监视着信息的流动,唤起主体对信息的追求。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更是贯彻情感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充满积极情感的和谐的语文教学情感氛围,师生双方才能融洽,语文课堂教学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激感因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提出以下看法:

一、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是语文教育的客观依据,其中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新课标下的现有的众多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注重了文学艺术品质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多地体现了时代精神。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悉心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再通过创设情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这样,才有可能选择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创设出一种极富陶冶力量的情境,通过引导和培育,潜移默化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展示情感过程,保证教材内容的引人入胜。因此,我们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常常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辅以声情并茂的朗读、烘托渲染的背景穿插等手段,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达到文意的理解与情感体验的统一。例如,在讲授《归去来兮辞》一文,教师可以采用朗读引发先声夺人,再补充人物介绍及背景材料,放图片和录像,让学生增进了解,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讲解《滕王阁序》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幅海天一色的壮丽秀美的风光图景,并让学生听录音,看课件,通过渲染气氛,以强烈的感情引发学生的兴致,自己疏通文章的内容。这样在生动形象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既学到了相关知识,又得到了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升华。

二、充分调动教师自我的教学情感,以情带情,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果教师把对事业的爱与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那么,他的教学一定是充满激情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情感是学生情感培育的催化剂,教师应该用他深刻的思想内容,丰富的情感世界,飞扬的激情,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从而使枯燥的语文教学成为一次学生的情感体验之旅.要做到这样,首先,教师必须挚爱和尊重自己的学生。爱这种情感是最有感染力的,也是学生最能敏感体会的,学生对老师也因此更尊敬,更喜爱,并且,还常常会因为爱老师而爱上老师所教的学科。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没有情感、没有爱,也不会有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语文老师付出赤诚的爱心,才能以情动情,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语文老师的爱,首先是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以充沛的精力、忘我的工作、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之中,才能使学生对老师及其事业产生敬佩之情进而喜欢上语文课。其次,教师应深入体验教材蕴涵的情感。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自己首先要被课文中的情感所感染和打动。因此教师首要的是练好内功,不断夯实思想内涵,提高文学艺术修养,丰富人生阅历,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如是,教师以愉快的心情,和蔼的表情,亲切的语言,充沛的情感,飞扬的激情,必能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与情感激荡的海洋里畅游,让语文学习回归到它应有的要义。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以真心热爱学生,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坦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生就会向老师敞开心灵的大门,愿意和老师保持心心相印的关系,向老师传达出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受。师生这种真诚相待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营造情感氛围的基础,从而能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人格被尊重、被欣赏,那么他们就会全心全意地与教师配合上好语文课,也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忠告与批评,使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能够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活泼、生机盎然地开展,以达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全方位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阅读教学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在语文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借助网络下载软件、网上查寻资料等与学生相互交流等方法来完成语文的自主性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扬长避短,而不能不顾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运用多媒体的情况而一味地配上多媒体课件。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选文,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感,在情感的陶冶下,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此类选文就不宜用多媒体课件从头到尾讲解,而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品读中领悟,在情感的浸润下获得新知和美的享受。而相反,有些知识的学习就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才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在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更生动,而且还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采用讨论式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讨论式教学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情感。此外,启发式、辩论式、对话式等教学方式以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写小论文等有趣的教学方式,都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促进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和培育学生情感世界,重视情感因素的激发和体验,对于活跃语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贯彻素质教育原则,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回归语文学习根本目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篇8

一、从抓中心词入手。

有些课文可采用提炼中心词为直奔中心的突破口。我在讲授《一个苹果》一文时,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在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出自阶级友爱的战友间的关怀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做的泪花。)直奔句中的中心词“关怀”,再抓住各相关部分迂回开拓,牵动起因、经过。如: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有哪些人物,苹果是怎样来的;战士间是如何传递苹果的,一共传递几次;找出描写苹果的句子,画出描写战友们干渴的句子等问题。通过认真思考,仔细琢磨,反复读、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开拓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二、从抓中心句入手。

《幸福是什么》这篇阅读课文,讲的是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导下,经过亲身的劳动实践,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义的故事。文字浅显易懂,篇未点题,中心突出,如果教学仍从部分出发,沿着字、词、句、段的顺序讲读,学生则会感到味如嚼蜡。教学时,我在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单刀直入中心句“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作为突破口,再顺着这条中心线索向前逆推、读、议全文。根据文章的结构,我是这样处理的:在学生掌握中心句后,然后用“三个牧童有着不同的经历,他们是怎样体会到自己‘幸福是什么’这个念头的?”“三个牧童做了一件什么事?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逆推扩散去理解课文,最后根据板书内容,按作者的写作)顺序总结全文理顺作者思路,这样把学生的思路和文章的思路统一起来,收到了点面结合的整体性效果。

篇9

1.1 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当前举国上下都在推行素质教育。然而,中学的素质教育测评最终还是以应试教育的考试分数高低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大部分语文老师对语文知识的传授比较重视,却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即使安排了一定的阅读形式,也是走过场,根本不求实效。

1.2 忽视课外阅读指导。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课外书藉的认识不够重视。他们认为只要弄懂书本知识,完成相关练习即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仅仅靠课内的篇目和时间是永远不够的。

1.3 忽视指导方法。许多语文教师分析起课文来条理清楚,头头是道,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对指导学生阅读缺少方法,眉毛胡子一把抓。就知识来说,却不提出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深入体会。特别是文章的抑扬顿挫、节奏、表情和韵律等都不提出,有些教师只是授人以鱼,根本不授人的渔。

1.4 忽视阅读主体(学生)。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着一种盲目性和随意性。不了解各年龄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接受情况,缺乏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

2、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2.1 享受阅读,给学生的心灵带来诗意的韵味。语文教材选择篇目,又都是从这些浩繁卷帙的传世书海中撷取的精华,文质兼美,他们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无疑有着持久而深广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些文化中的精品、瑰宝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转化为个人的素养,这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阅读这些篇目,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能够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去与文本对话,进行思想的砥砺和碰撞,情感的体悟和对流,美感的激发与生成,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真、善、美的境界。

2.2 重视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发展,也是扩大知识视野,提高能力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有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语文成绩一般名列前茅,而且作文水平很高,有的还发表了作品。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较强,其它学科成绩也不错。可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今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3 重视语文课外活动指导。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扩展。它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技能、智力等各方面都需要配合。因此,这种补充、扩展和多样化的训练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诗歌朗诵、讲故事、演讲、作文竞赛、手抄报和读书卡片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望。

2.4 关注新大纲、新课改、新教材和新教法。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新课改,了解各年级阅读训练的内容、重点、难点、特点和要求。结合当地学生实际,研究新教材、新课改和新教法。重点指导学生去学会泛读和精读。因为泛读是知识的横向积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精读是对知识的纵向钻研,使学生去认真领悟文章的主旨。这样就会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

2.5 既重视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的培养,又重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时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树立为人生而读书的信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听、说、读、写的关系。既重视形式的多样性,又讲求实效。

2.6 重视阅读技能和方法训练。根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阅读教学任务,按照新大纲的规定,结合当前中学阅读教学改革的实际,重点加强阅读技能训练。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方法得当,读书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阅读方法有:朗读、精读、默读、速读。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来进行指导。

2.7 重视诵读。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诵读。很早就有“读万卷书,行万理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真义自见”的古训。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既符合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可以说古人语文教育的成就不得归功于诵读的结果。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好,趁早把信息“输入”学生大脑,逐步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内涵,将来大有用处。背诵一定数量的课文、古诗,对塑造学生的文化灵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10

二、传授批注方法,鼓励自主应用

掌握和运用恰当的批注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学习了批注方法,就能“借力发力”,游刃有余地投身到批注阅读的实践中去。由此可见,传授批注式阅读方法是实现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必然之选。学生如果得到教师的“授渔”之法,必能全面轻松地把握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变“单向输血”为“循环造血”。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情感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评价式批注、符号批注法、鉴赏式批注、联想式批注、体验式批注”(沈萍.阅读批注法的益处及指导步骤.甘肃教育,2007.3)等等。这些阅读方法都符合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了批注式阅读的要领,在批注时就能深浅自如,游刃有余。笔者在讲解《赵普》一文的时候充分利用“评价式批注”的特点,引导学生对“赵普”和“龌龊者”进行人物评价。有学生在掌握文本内容的前提下写出了以下的评论:“作为一位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赵普,有超出一般读书人的学习意志,有‘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有不计较个人荣辱安危,一心为国的坚定意志。他才是真正的伟丈夫”。还有学生从“宋太祖”的角度来评价:“作为一国之君,并没有固执不化,而是能知人善用,知错就改,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也正是这样的精神才被后人尊称为一代明君”。从这两位学生的评价式批注内容来看,学生已经提前掌握了教师想要拓展的内容。这种自我学习的成果正是批注式阅读方法带来的效果。

三、关注批注阅读后的反馈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