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导论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5: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命科学导论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73-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强调教育必须是完整的教育,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培养更多具有完善知识结构、满足科学创新、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1]。生命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2005年教育部高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非生物学类专业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议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生物学普及教育的核心课程为《生命科学导论》课程[2]。但是,生命科学的研究内容涉及面宽,对教与学都是一种挑战,如何在教学组织、教学体系优化和教学过程综合化等方面开展《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是目前教育领域内面临的主要难点。因此,作者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生命科学素质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结合几年来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进行《生命科学导论》讲授的体会和感受,谈几点认识。

一、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重要性

《生命科学导论》是面向高校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一门综合性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大学生不断提高对现代生命科技的认识,激起对生命科学热点问题的兴趣,加深对科学交叉、渗透、融合的理解,激发探索和创造激情,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开设是非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逐步改变着高校基础教学的结构体系。2002年国家教育部专门发文件积极促进非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生物教学的实施,要求具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必须面对全校非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以培养交叉学科的研究人才,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生命科学知识结合,产生新思路,开拓新领域,也为了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健康与环保意识[3,4]。所以,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前,全国很多院校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相关的生物学素质教育课程[3,5-7],课程性质多样化,在教学计划实施中充分体现了非生物类专业教学的特色。我校结合实际情况也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制订了具体的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常识、了解该学科的主要领域和进展,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生命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鉴于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基础层次参差不齐,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4,8,9],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选、整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内容。面向文科学生时,采用讲座形式组织教学内容,主要以生命科学的热点问题和发展方向为主,结合介绍基础知识,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新发展及其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趋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生命科学观,参与社会发展的决策。面向理工科学生时,教学内容侧重学科交叉意识的培养,采用系统讲授、部分自学的教学方式,以生命科学系统知识为主线,同时介绍生命科学领域内的最新进展,使学生理解、认识一些生命现象和过程,启迪学生的跨学科创新思维。

另外,学生对部分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如分类、形态、结构等生物学专业知识,因此提倡一些“开放性”内容由学生自学,激发学生思考与自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如组织学生参观生物标本馆、生物园地等基地,以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其他高校相关方面的经验,编写了适合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教材《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新陈代谢、细胞与细胞工程、生物体内的信号和传递、人体的防御系统、遗传及其分子基础、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与伦理问题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对生命科学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考虑到非生物学类专业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较浅,内容编排由浅入深,力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可启发学生思维,开阔思路。(2)从适合非生物专业文、理工类学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出发,选择以生命基本特征为主线,以生命活动的重要方面为主题,综合性地介绍生命本质,同时以生命科学的热点理论、应用和问题为切入点,采取专题综述、论证、探究等多种形式,在不同层次上启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和开展深入思考。(3)在各章节内容后附上思考练习题,便于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四、多元化的考试方式

考试是测评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必要手段之一,好的考试方式不仅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且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增加了过程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等多元化学生成绩评定方法,以利于促使学生注重自身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2]。通常采用平时考核(如专题演讲报告、课堂讨论和考勤等)、撰写课程论文和期末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不但评价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完成作业的质量,又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多元化的考试方式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的思想压力,且避免了少数学生平时不学习,通过考前突击准备获得较高分数,导致课程成绩不合理的情况发生[10]。

总之,为了提高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在非生物类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在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基础上,建立了本校非生物类专业《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体系,以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发现学科间的交叉点,为今后的跨学科学习、研究奠定基础,从而促进科学研究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明,杨艳燕.公共生命科学教育与教学课程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3,(2):84-87.

[2]宋怡玲,杨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6,(6):37-39.

[3]张万海.高师院校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课程的思考与实践[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5):72-74.

[4]王玉芳.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0-21.

[5]李弘剑.浅谈非生物类专业的生物学基础教育[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23):104-107.

[6]王国强,吴敏,丁鸣.非生物类专业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0):116-119.

[7]朱振元.现代生物学导论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07,(2):56-57.

[8]向波,龙德清,王锋尖.关于我校《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67-68.

篇2

上海海洋大学是一个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一所地方高校,水产科学是我校鲜明的特点。而对于人文和理工及生命和农学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都是一次跨多个学科的交流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人的科研工作中运用多种生命科学技术,自2011年开始讲授生命伦理学,是面向上海海洋大学全部专业的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在过去的5个学期96个学时的授课后,根据教学效果以及对同学的问卷调查,提出对该课程教学上的一些改革。依据生命伦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性质,其教学方式应区别于一般社会科学,又区别于一般的自然科学,它既不能过于机械、实证,也不能够过于抽象、理论化。同时,作为一门选修课,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在教学方法上应灵活多样,既能教给学生必要的生命伦理学知识,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人从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安排

主要参考教材是翟晓梅、邱仁宗主编的《生命伦理学导论》。授课对象为我校本科各专业学生,学生人数100人以下。课时16学时,以多媒体授课为主。

二、课程内容

伴随科技发展,不断更新上课内容,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技术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之前的上课内容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干细胞研究、克隆技术、辅助生殖、器官移植、安乐死、临终关怀、脑死亡、转基因及食品安全等。结合近几年的科技发展,其中已经引发广泛讨论的最新技术,如2012年获得医学诺贝尔奖的“体细胞重编程技术”、神经科学、纳米技术等不断添加进教学内容中。并且考虑到我校的科研教学工作中,会用到大量陆生、水生生物作为实验材料,所以动物伦理在上课过程中也会有所介绍。

针对生命伦理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专业特点,热点问题较多,但本课程的课时有限。因此,计划每学期第一次课绪论(2个学时)介绍结束后,列出目前生命伦理学上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课堂调查学生兴趣的内容,以此安排后面的14个课时的课程内容,加强教学针对性。

三、教学方法

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选修学生的专业很多,有会计、金融、食品科学、包装、电器、海洋生物、生物技术等,学生掌握生命科学知识的水平参差不齐。而生命伦理学是生命科学与人文的交叉学科,讲解清楚每种生物技术的特点是学生理解该技术引发伦理问题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复杂、高深的生命科学技术。并且通过案例法、提问等方式,调动起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兴趣。比如在讲解人类基因组计划时,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问同学们有多少人了解基因。然后告诉他们其实基因离我们很近,比如,热播的美容产品广告词“基因决定肌底”,我们食用的大豆油、玉米油很多都是转基因农作物加工而成,这样的介绍总是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接下来,再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讲解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的基因组就是全部的遗传信息,是一条很长的基因链,一个个片段就是一个个基因,在体内发挥着生物学作用。在之前,大家对基因的研究就像是小猫钓鱼,钓上来那个基因就研究哪一个,而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把人类所有的基因片段通过撒网,全部捕上来然后再逐个研究他们的功能。如此的讲解,几乎所有的学生就对人类基因组计划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就更易于理解由此引发的伦理争论。

我校网络教学平台(EOL平台)是教学的重要工具,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在线备课工具和网络施教环境,并提供了充分的师生互动功能。在生命伦理学的授课过程中,借助该平台进行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调查问卷、作业布置的上传,极大拓宽了课程教学空间。比如,在每个学期中,利用该平台设计调查问卷针对选课学生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此也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四、考核方式

以论文作业的方式进行考核时选修课常规采用的方式,也将是生命伦理学选修课采取的主要方式。但作为选修课,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由于课堂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并播放了相关的视频,学生可以任意选取感兴趣的视频或领域发表自己观点,也可以写课后布置的命题论文。在论文评分上主要从其选题、构思以及内容上进行评分,并根据学生上课出勤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考查学生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这也符合高等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针对生命伦理学的课程性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改革。教学内容上适应科学发展,反映时代特色,尊重学生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上通过案例、提问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增进各专业学生对生命科学和相应的伦理问题的理解,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拓宽教学空间。灵活的考核方式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篇3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及加深印象,在教学过程中,先从当前社会热点入手,更会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例如讲解蛋白质的元素构成这一章节,从之前沸沸扬扬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入手,因为三聚氰胺是一种含有大量氮元素的化工原料,被一些不良厂家添加在食品中提高检测食品中蛋白质检测数值。这样学生对蛋白质中含有氮元素并且可以通过检测氮元素含量来确定蛋白质含量这一知识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例如近段时间的H7N9禽流感病毒让人们谈鸡色变,借用这一事件,引入对病毒特征的讲解。

1.2以著名实验为例子加深印象

《生命科学导论》是一门选修课,没有开设实验课,这就导致学生只能单一的接受课本和老师讲授的知识,如果适当的介绍一些著名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激发兴趣。例如介绍胃液的分泌时,介绍了一个“假饲”实验,这是巴普诺夫用于验证胃液的头期分泌的实验,学生们记住了那只“吃不饱”的可怜狗。在讲到条件反射的建立时,当提到了巴普诺夫,学生们立刻反应:“那只可怜狗这次又为科学做出怎样的牺牲呢?”这时见学生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兴趣一下被激发了。

1.3变知识为常识

常识是日常的见识或普通的见识,它是日常生活(日常思维和日常行动)赖以进行的知识源泉。[2]它是最普遍的知识。有时候被记住的常识性的东西往往比被动接受的知识要更深刻。在讲解了蛋白质变性这一特点后,我告诉学生们:沾有血渍或者牛奶的衣服不易用热水洗净,这是因为蛋白质遇热会发生变性。学生们这时频频点头,看得出他们接受了这一信息。我相信同学们以后在清洗沾有血渍或者牛奶的衣服的时候,会记住我所讲的这句话的。

2素质教育贯穿教学之中

2.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

作为一门对非生物专业学生开设的公选课,其目标并不在于培养学生精深的专业技能,而在于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课。而作为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公选课,能够把素质教育融入其中,更能够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课程里经常会讲到各种疾病以及疾病的治疗方法,借此激发学生的关爱之心,对患者不能歧视和嘲笑,要多一些理解和关爱,在能力范围内伸出援手,人们的理解和帮助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2.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除了关爱他人,也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了如何自我保护,才能去保护他人,这一点我时常在授课过程中提到。例如讲解艾滋病时,除了病因我还侧重预防方面的讲解,目的在于提醒学生珍视生命。讲到遗传病方面的知识,我也重点提出了近亲结婚的危害,引起学生的重视。

2.3提升社会责任感

当今社会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有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淡化,有重才轻德的倾向,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势在必行。基于这种现状,我会不定期开展课堂讨论,比如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克隆人等问题。学生们开始觉得事不关己的问题,在查阅文献资料,并在课堂上发言倾听之后,觉得其实只要自己认识上和行动上的一点点改变对社会都是有帮助的。

3考评方法的改革

多种形式的考评方法代替传统的期末一次书面考试。课堂讨论、作业、课程论文和考勤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评方法更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及重视程度。[3]为了杜绝作业和课程论文相互抄袭的现象,采取同班同学之间作业和论文的办法,重复率高的便相应扣除一定分数。这种方法有效的杜绝了抄袭现象,让学生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篇4

高校生命科学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一)课程、教材内容的更新和现代化

1.课程、教材内容的更新和现代化

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课程的现代化。我们要根据现代生命科学发展趋势、前沿、热点,实现生命科学课程、教材内容与结构的更新和现代化,不断容纳生命科学的前沿与新兴领域,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基础,尤其是学科发展的前沿以及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领域。新的前沿领域或新的学科生长点,要坚持反映现代、融入前沿的原则,课程内容更新、更现代化主要是通过教材更新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把编制新教材(或外文原版)放在核心位置,创新现代化的课程、教材新内容和新体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完成编写了高水平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等教材,其中《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当时被列入国家教委生物学科重点教材,另编写有国家级生物学教材3种,规划编写45本教材。清华大学将培养学生影响最大、最重要的课程纳入精品课建设计划,2005年就已立项建设精品课共105项。

2.课程内容国际化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生命科学的前沿、新兴领域、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学与国际组织开展农业科学合作研究[1]。清华大学为使教学内容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教学内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早在2000年以前,生物化学课程选定A.L.Leeehnig的Principle-ofBiochemistry作为基本教材,这门课程的教材与课堂板书全部采用英文。其他的几门必修骨干课和部分选修课也采用了国际上最新的教材作为参考书并随时更新。清华大学大四开设高水平的选修课10门:生物工程导论、基因分子生物学、膜生物学、分子酶学、神经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发育生物学等。以下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三、大四现在开设的课程,体现了课程的专业性和现代化。

大三:生物化学(下),生物化学实验,基础分子生物学,基础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普通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遗传学实验,免疫学,文献强化阅读与学术报告。大四:生物技术制药基础,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生物学综合实验。还开设选修课为:生理学实验,免疫学,文献强化阅读与学术报告,生物技术制药基础,现代生物技术导论。

(二)基础科学知识居重要地位

基础科学的知识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国“863”计划的八个领域,大都是从基础科学实验室里发展起来的,上世纪50年代初的遗传密码研究出来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出来了,遗传工程研究出来了,这些都是在原子、分子的结构研究得比较清楚的基础上,掌握了规律。我们必须加强基础、素质教育。使学生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北京大学始终把加强基础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把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重要专业必修课定为主干基础课。课程改革要加强增大基础课的比例和教育。各高校主要采取大一、大二加强基础科学知识的教育:开设公共必修基础课、理科必修基础课、专业必修基础课。

(1)早在九五期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设了8门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分子生物学。并确立了15门核心课程,要求学生用两年时间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2)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则是在低段开设专业基础必修骨干课程7门: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开设基地班重点建设课程: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3)经十多年的发展、改革与创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课程在大一、大二更加强化了课程的基础性。大一开设:高等数学(一、二),普通化学,普通化学实验,植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实验,物理学(一),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生物学野外实习。大二开设:物理学(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计算概论及上机,算法与数据结构及上机,普通物理实验,生物化学(上),生理学,生理学实验,生物统计学。

(三)课程、教材综合交叉

科学发展一方面不断分化和更加专门化,分支学科层出不穷,又高度交叉综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许多高科技的研究开发,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知识才能突破而出成果。

1.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和渗透

前沿科技领域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导致新学科诞生。生命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新的交叉、边缘学科的兴起和发展。这些科学往往代表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2.多种方法、思维研究

自然科学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的现象与规律是多维的、复杂的,仅靠现有的生命科学的知识与方法来开展研究,很难系统地、全面地、准确地揭示真正的生命本质。因此,未来生命科学要将手段、技术和方法的创新纳入重要的领域,予以优先发展,大力提倡学科交叉,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思考生命活动的规律,鼓励发展原创性方法和技术。主要涉及的学科如认知科学、心理学、生物力学、组织工程学等。要注意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的碰撞与融合。

3.课程和教材交叉融合和渗透

我们必须根据生命科学综合交叉化趋势,创新交叉综合的科学知识、课程和教材,不仅在学科内、还要在学科间构建相互交叉融合、相互联系渗透、综合的课程。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来设置的植物学,由植物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的知识联系起来,综合重新编制改为植物生物学;同样动物学也改动物生物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基地班”将生物化学中信息及调控部分放入分子生物学,将内容扩展后开设了基础分子生物学。

(四)课程、教材、教学计划多元化

各高校生命科学院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科学的、灵活的设置课程。1.必修计划大一、大二开设公共必修基础课、理科必修基础课、专业必修基础课。例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现在本科四年开设的课程:(1)基础课大一、大二开设公共必修基础课,理科必修基础课和专业必修基础课。

大一:高等数学(一、二),普通化学,普通化学实验,植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实验,物理学(一),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生物学野外实习。

大二:物理学(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计算概论及上机,算法与数据结构及上机,普通物理实验,生物化学(上),生理学,生理学实验,生物统计学。(2)专业课大三、大四开设必修专业课。

大三:生物化学(下),生物化学实验,基础分子生物学,基础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普通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遗传学实验,免疫学,文献强化阅读与学术报告。大四:生物技术制药基础,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生物学综合实验。2.选修计划低段开设通识选修课。

北京大学对必修课作了一定的压缩。增大选修课的比例。许多高校突破专业选修课的范围,开设跨学科、跨年级、跨系别的选修课程。大三普遍增大专业任选修课的比例。大四还开设选修课:生理学实验,免疫学,文献强化阅读与学术报告,生物技术制药基础,现代生物技术导论。3.特色优势计划教材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模式多样化等。

(五)课程、教材知识应用性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中,尤其是选修课中我们要渗入高科技的教育和研究。

(六)课程、教材个性化

北京大学实行灵活的自由选课制度和转系、转专业制度。谋求学力水准、速度的个别化,尤其电脑、网络的运用,学分制及教学计划的多样化,加大选修课比重,增大了课程的灵活化、弹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个性。还有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趋势,课程设置在价值体系上的整体融合趋势。

确立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编制原则、教学培养模式

理科本科学制四年,要着力加强素质教育。许多大学本科教育修订了新的教学计划,要坚持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的专业口径要进一步拓宽,专业目录中的专业种数要进一步精简。

(1)北京大学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专业基础和通识教育并重。要按科学性原则、高校生命科学课程发展趋势及生命科学、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改革,科学创新高校现代生命科学课程。即要按专业基础和通识教育并重;课程、教材要融入、体现先进的内容和结构,现代教学方法、教材的可读性,即反应现代,融入前沿的课程现代化原则;“综合交叉”的知识结构即综合化原则;课程多样化原则;应用化原则;增加选修课比例,增大课程的灵活性、弹性化原则;“因材施教,分流培养”

即个性化原则;还要求课程设置在价值体系上的整体融合;科学与人文的结合;重视思想性;实践性,加强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的能力培养原则。我们本科阶段的课程、教材、教师要注意在系统和重点的基础上划分授课范围,减少重叠内容,特别就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和衔接问题。

(2)教学模式多样化。本科教育,要确立“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科学实验”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融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为一体,把义务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

教学模式多样化:有条件的学校,学生进校就定向,确定直读硕士、直读博士人选;实行联合培养,跨学校、中国科学院、外国大学交流培养等办学制度

篇5

建立院系两级管理制度。学院进行宏观管理的同时,鼓励各系所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尝试各种新的管理方法。“生物技术”专业的择优选导师制度颇有特色。它要求指导教师对成人教育本科生所做的科研有全面的了解能提出适合作为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学生按学分积排序的先后,选择自己理想的题目及导师,指导教师如对学生不满意也可以适当调配。这种择优选导师的方法,调动了教师、学生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一批高水平、有价值的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产生。

二、重视管理环节,提高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是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在毕业论文的管理过程中,学院采取了系统化手段,即明确选题原则、规范审题程序、深入中期检查、严格论文答辩、合理评定成绩、全面总结归档。毕业论文的选题直接影响论文的水平,学院确定论文选题体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原则,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结合科学研究、生产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要适合成人教育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在审题程序上,各专业虽不尽相同,但均有一定的规范要求,或由本专业具有指导论文的教师拟定题目或由系所为本专业学生提供选题指南,学生自主拟题目但需经指导教师批准。

中期检查是导师把握学生参考文献的查阅和实验环节中的实际工作量,防止抄袭、偷工减料和实验数据不准确现象发生的重要手段。我院规定,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字数要在8000—10000字左右,毕业论文中必须要有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图表等,一律用A4打印纸并统一格式和封面,装订成册顺序是:(一)封面;(二)内容摘要;(三)目录;(四)正文;(五)参考文献;(六)审批表;(七)指导教师评语;(八)答辩记录。每个学生都必须进行论文答辩,论文成绩以答辩委员会评定的分数为准,各系所组成的答辩委员会,按照规定程序对学生论文逐个答辩,并且有详细的答辩记录。确保论文质量和成绩的公证性。

三、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锻造优秀毕业论文

篇6

现代生命科学是近半个世纪才发展起来的。因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以及它与人类的生存、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高度相关性及社会需求的广泛性,不仅成为众多科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而且已成为自然科学向前飞速发展的带头学科。目前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解决阻碍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疑难杂症等问题必须依赖于生命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因此,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掌握部分生物基础知识的高校各专业学生通过对生命科学通识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不仅可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并构建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在学会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认知社会和自然的同时提高思辨创新能力。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普及的条件下,有效开展生命科学通识教育能从年轻一代开始快速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二、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现状

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课在美国开展较早,并有了成熟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可观的开课规模。目前,在诸多知名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生命科学类课程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如此,香港及台湾地区也是如此,其在较长时间都处在文化较为开放的环境,积累了较多经验,且生命科学就是通识教育选修课划定的重要范畴之一。我国教育界是近年来才接受和认同通将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目前,全国已有几十所高校开设了非生物类本科生“生命科学导论”等生物学课程,为满足非生物类专业读者的需求,不同类型的教材、教学大纲、网络课程及科普读物等被编写和出版。但在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特别是在非生物专业学生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仍然有相当部分普通高校存在许多不足。比如:部分高校将自己的优势学科、优势教学团队的教学方向等作为通识课的教学内容,认为这就是开展通识教育的目的。还有些高校为片面追求学生就业率,干脆直接把学生比较感兴趣或者社会急需的学科作为通识课的教学内容,他们完全把通识教育当成了提高就业率和吸引生源的方式。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从国家发展与稳定角度出发,将通识教育理念与公民科学素质的快速提高结合起来构建生命科学通识教学目标及其内容,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和探索的问题。

三、“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理念下开展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学生学科知识结构特点,调整教学目标

由于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学生接受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学生对基础和普适性课程基本原理及方法的学习是通识教育常采用的策略。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也可以通过把与公民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基本常识等内容列入通识教育课程中来实现,但不应把过多的生命科学领域的高新发现、发明及国家层面上的重点研究内容和方向以吸引眼球的方式“变形”地灌输给学生。建议将高校生命科学通识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针对与生命科学关联性较远的文科以及部分理科专业的学生,其课程目标可以设置为通过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其如何和谐相处,在增强科学世界观基础上树立现代健康意识,通过改善知识结构和拓展知识面全面提高综合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针对与生命科学关系较为密切的一些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其已经掌握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原理基础上,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并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培养其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尤其是使他们认识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并有意识地综合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利于其成长并使之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层次跨学科人才。

(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而定

对于生物学基础层次不同和知识结构差异较大的文理科学生,在上述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以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优先考虑与生活、工作过程具有紧密联系的生命科学知识,在培养学生浓厚兴趣的同时提高科学素质。并且还要使相关生命科学知识系统化、层次化,以利于学生吸收、掌握,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身面对的自然与社会问题的能力。对生命科学的重大学科方向、重大理论和应用问题可以适当讲解,但仍应以增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交叉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主。实践中,部分高校已有不少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的经验和成果,其中可供选择开设的课程很多,比如:生物学与人类文明、应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疾病与保健、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性科学与性教育、遗传与优生、生理心理学、生物学前沿、遗传与健康、生物科学技术及实验等等。就我个人而言,更推崇前三个教学内容,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知识系统化后有针对性地传输给学生。总体来说,通过丰富生活常识和专业知识,有选择地多模式地开展生命科学通识课程,能在满足大学生对不同专业领域知识渴求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其科学素质。

(三)激发学习兴趣与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并重

教师不应仅限于教授书本框定的知识,更应帮学生树立多学科知识交叉撞击所形成的现代科学观。在此基础上,提升他们的视野、科学素养和洞察能力,从而完善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生命科学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教学方法同等重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诠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命科学相关问题时被触发,教学方法本身又可以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革新。比如:依据教学目标开展相关内容的科普系列讲座;通过交流研讨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加播放揭示生命奥秘和展现生命丰富多彩的可视化影像材料。辅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把枯燥、乏味、陌生的生命科学理念、技术原理、操作过程以及生命进化过程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

(四)评价考核方法多样化

以提高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生命科学通识教育应该强调多层面、多方式和多标准,重视对综合素质与综合知识运用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程度。因此,开展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对推动教育发展有积极作用。可参考的方式除了期中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以外,还可以笔试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另外,生命科学相关的社会焦点问题和自然常识也可作为讨论的题目,以课堂交流、随堂提问、社会焦点问题小论文以及对本课程提出建设性建议和可行性操作方式等作为平时成绩。

篇7

课堂交互反馈系统是一种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互动技术工具,在课堂的互动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抛出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互动投票,参与讨论,投票结果可以实时。教师根据系统给出的反馈数据结果,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笔者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生命科学导论”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例,对课堂交互反馈系统这一教学技术工具在课堂教学应用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和经验进行探讨、总结和展望。

基于课堂交互反馈系统的教学实践

1.大班教学带来的问题

大班教?W是高校常见的授课形式,上海交通大学从2009年9月开始开设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此举成为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举措,该课程也是大班教学比较集中的课程。笔者以“生命科学导论”这门受广大学生喜爱的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例,对2014―2015和2015―2016两个年度“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学生选课和个人信息数据进行数据采集,并发现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班级规模大

从选课人数来看,选课的班级人数最高值达到205人,平均人数也达到70~80人左右,教室空间较大,这就造成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与学生的紧密交流受到人数和空间环境的阻碍。

(2)学生异质性,组成结构分散

笔者对2015―2016春季学期的一个173名学生的班级进行了数据统计,结果显示选课学生来自17个院系,学生的年级结构横跨了四个年级。这种情况就会造成班级的学生互不相识,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互动也因而受阻。

(3)由此带来的教学困扰和难题

一是教师无法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大班教学中,学生无法和教师进行一对一的互动,也无法将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和疑惑即时反馈给教师,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没有形成双向反馈机制。

二是教师无法即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由于学生所在的年级、认知结构和先修知识水平的差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难把握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不知道授课进度安排是否合理,而且也无法即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三是课堂互动的人数有限。在大班教学中,面对上百人的课堂,教师一方面要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一方面又要与学生交流互动,然而班级人数较多,时间有限,要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互动是不现实的。

笔者提出的课堂交互反馈系统则能够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通过教学技术工具的运用辅助教师解决教学难题。

2.基于课堂交互反馈系统的教学实践过程

课堂交互反馈系统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中的应用实施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导入环节应用课堂交互反馈系统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其对后续课程内容的思考和问题的带入,这是进行课堂学习的预热环节。

例如,在讲解“生物大分子”一节时,教师首先利用课堂交互反馈系统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哪类食物更有营养?”“以下哪类食物你最喜欢?”实时统计的反馈数据表明,多数学生认为肉类更有营养,而且多数学生也更偏爱肉类和甜食。接着,引导学生探讨肉类、甜食等主要成分是什么,什么是营养,为什么多数人偏爱肉类和甜食,进而拉近学生与蛋白质、核酸、脂类、多糖等生物学概念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这四大类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其主要生物学功能的兴趣。

(2)课堂重难点内容即时检测,教学策略调整

在讲授重难点知识时,教师抛出互动问题,通过投票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某个知识点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则可以开始进行下一步讲授;如果学生的投票比较分散,各持己见,教师则要针对该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对该知识点进行讲解并进行新一轮的投票,诊断教学效果。

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内容,除了在讲解相关知识点后,利用课堂交互反馈系统对学生掌握及理解的情况进行实时调查外,教师还可以在讲解前或初步讲解后,抛出1~2个学生容易理解错误的问题,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相关难点内容,而且还能锻炼学生表达、思辨以及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与卵子发育”一节时,教师不要先介绍和卵子的模式发育过程,可以先抛出如图1所示的问题。统计学生的反馈,可以发现多数学生将高龄孕妇胎儿染色体数畸形几率高归因于污染、体质等。接着,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了解为什么环境污染等原因并非主要原因。这时,教师再介绍减数分裂从男子青春期后开始,但初级卵母细胞早在胚胎期就开始了减数分裂,并停滞十几年到四十余年,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卵子特殊的发育方式与胎儿染色体数异常之间的关系,最终达成共识。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卵子、发育的相关知识,更能锻炼沟通交流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有针对性的分组,组织有效课堂讨论

通过课堂互动反馈的数据,教师可以更科学、有效地将学生进行同质或者异质分组,便于合理地开展课堂讨论。

例如,在讲授“新兴生物技术及其伦理”一课时,教师介绍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俗称试管婴儿技术)”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试管婴儿技术相关的代孕问题。接着,教师介绍发生在其他国家的一些滥用试管婴儿技术的负面案例,并组织学生讨论“我国严格禁止代孕的利与弊”,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堂交互反馈系统,根据学生的观点进行分组,引导学生从伦理、法律、亲情以及社会接受度等方面展开辩论。这样同组的学生均持相同观点,使得两组学生辩论起来非常真实,气氛也更热烈,并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课堂小测验,教学效果及时诊断

课堂交互反馈系统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新知识。

例如,在讲解“生物大分子”一课时,“手性”与“手性分子”是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理解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可以在介绍完相关概念后抛出测验题,通过课堂交互反馈系统就可以了解有多少学生掌握了“手性”的概念。接着,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掌握情况,相应地调整教学进程,如更换讲授方法或让答对的学生讲解自己是如何分析和理解的。

(5)问卷调查,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在互动课堂授课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并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技术逐渐磨砺出一节好课,最终形成正向的反馈机制,教学相长。

3.基于课堂交互反馈系统教学实践的反馈

(1)来自学生的反馈

笔者对学生使用课堂交互反馈系统的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集341份问卷,得到如图2所示的数据。

从问卷调查的满意度来看,75.48%的学生赞成对活跃课堂气氛很有帮助,78.66%的学生赞成师生间的互动程度有所提高,71.98%的学生赞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所提高,69.75%的学生赞成在课堂上进行思考的时间增多,71.33%的学生赞成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对于使用课堂反馈系统进行教学,学生的满意度达到50%以上,有些学生将投票终端称之为课堂神器。

(2)来自教师的反馈

笔者通过问卷和访谈获取了教师使用课堂交互反馈系统的满意度的数据。从数据可以得出,教师认为交互反馈系统在上课时最有帮助的功能是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诊断,教师认为课堂反馈系统中采集的互动数据能够带来的教学辅助有课程签到出勤率统计、纳入平时成绩管理、学习情况诊断和反馈、课程题库建设与使用、错题集集锦等多项功能(如图3)。90%的教师表示他们在后续学期还想继续使用互动工具进行教学。

教学实践的总结和经验

课程交互反馈系统为大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技术的支持,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总结了利用教学技术工具辅助教学的一些实施经验。

1.熟练地掌握教学技术工具是成功实施技术融合教学的基础

教师能够熟练操作交互反馈系统是技术能否真正融合课堂的基础保证,教师在运用互动工具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培训以及演练,只有完全熟练使用后才能进入课堂使用,否则在课堂中会出现因教师对教学工具操作不当而中断教学进程的问题。[1-3]

2.技术工具要自然地融入教师的教学过程

技术工具本身是从师生的真实教学需求出发而产生的,成功地运用技术工具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定要马上摒弃其固有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在技术工具服务于教师教学伊始,不妨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在原有模式下运用得更好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彻底改变。当能够熟练地将技术运用于原有教学时,教师就会产生新的期待和需求,这时再去尝试更好的、新型的教学方法。

3.课堂互动反馈系统需要高质量的题库进行互动

在以问题为驱动的互动课堂教学中,提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活动开展,且学生喜欢回答具有挑战性的提问。因此,建立高质量的问题库是应用互动反馈系统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15-02

21世纪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为了满足国内乃至国际上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指导学生高效地了解并熟悉学科国际前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研究生命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程,《生物技术基础》课程肩负着向本专业学生灌输生命科学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并促发学习兴趣的重要使命。生物技术基础涵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技术、发酵工程领域的重点知识与科技进展,涉及面广,知识点繁多,理论性强。生物工程专业是本校“工业发酵”国家重点学科的主体专业,建有“生命科学与技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除了培养本科生、国家基地班学生,还额外招收国际学生。

本文就该课程如何面向现代化和国际化,更好地培养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具备扎实、创新能力,从事设计、生产、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等高等技术人才,或为研究生教育进行人才储备等,浅谈对本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的看法。

一、双语教学模式

针对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国际前沿知识繁多,考虑本领域学科特点和特定的国际背景,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尤为迫切。我们主要采用学院王武教授主编的《国家双语教学师范课程配套教材》(Essentials of Biotechnology)。该教材于201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1月第二次印刷,已经在包括东南大学的几十所大学相关专业使用,建设成为专业双语教学的品牌教材。该教材以跟踪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国际前沿动态为重点,以英文原始文献为素材,组织教学。针对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阅读课外英文书刊有一定的困难,采用这本基于多位老教师的经典教案出版的教材,有利于学生预习、理解、系统温习课程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扩大专业视野,增加英文词汇量,初步学会检索国际期刊学术论文,整理读书报告,进行英文报告。为了让学生更快速、高效地熟悉专业英文单词,有助于未来更好地自主学习学科国际前沿热点问题,课件PPT的制作采用全英文,授课过程采用英文为主、中文诠释的模式。整个课堂营造英文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专业英文词汇,了解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研究前沿。

二、展示性教学模式

由于《生物技术基础》课程包括交叉学科知识,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记忆和便于理解,必须采用高展示度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促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之一,形象直观的特点日益被教育界所接受和使用。团队内部根据各教师所擅长的领域,分工制作课件,信息量大,形象生动,浓缩精练。贴近所选教材风格,从总体概括入手,先简练地描绘出高度浓缩的章节整体框架,逐步细化各部分内容,使初步学习接触分子生物学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明确的方向和思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不至于在复杂知识系统前毫无头绪,无从着手。

采用醒目的标题,课件内容清晰,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字体、颜色、着重、斜体等差异变化,体现所要表达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充实必要的实例和图片动画方法,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深奥的生物技术机理。讲述内容高度浓缩,力求做到要点与示意图一一对应。主讲教师在教学大纲的规范下,结合专业和学科专长制作多媒体课件,注重基础、应用实践及前沿发展。这种恰当、多次层次地利用课件、经典案例录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在增大信息量和直观性的同时,可让整个教学形式更为生动活泼,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和课程兴趣。

例如,在生物技术的分子生物学基础部分,参照国外优秀教材设计、使用的PPT课件和动画,形象地展示微观分子结构和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在人类基因组和生物信息部分,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利用数字化图书馆资源,自主查找学习相关生物信息最新进展;在细胞工程篇章中,引用大量的实物和操作流程照片,直观反映细胞工程研究前沿进展;在酶技术和工业发酵领域,充分结合本学科的学术及科研优势和科研成果,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技术在酶的工业生产及工业发酵领域的应用。通过高展示性的教学模式,不仅不会让学生对大量繁杂的知识产生厌烦心情,反而能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建设相关教学科研团队网站,含有精品课堂的录制视频等教学资源,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很好的辅助支撑性作用。

三、互动式教学

由于该课程的原理性知识繁多,传统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较为被动,在知识吸收过程容易产生疲态,在有限的课时内,难以将全部知识消化吸收。因而,应根据课堂氛围,机动地加大自主式教学比重,锻炼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课过程中,注重基础但并非面面俱到,可适当地留一些热点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辅助给出与章节相关的教材内容和参考文献,供学生课下复习与参考,加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例如,对转基因技术与应用的利弊及公众的认识等进行课下思考总结,课堂选出代表展开讨论,阐述观点,活跃课堂气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提升自我学习探索生物技术前沿知识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再如,在介绍基因工程和酶工程原理时,许多学生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对它的基本特性已有所了解,但并不知道具体的转化机理。为了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各类基因单元操作和各类酶种的作用机理,可将全班学生有计划地划分为多个小组,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读书专题,利用课外时间,检索文献,跟踪前沿科技动态,准备读书报告,并将学生分组,最终组成读书报告。

各小组分工,分别负责资料搜索、板块整理、课堂汇报等,相互之间形成有效配合和竞争机制。开设学生专题讨论课,进一步促进教学相长。各小组通过课堂展示,相互之间可以快速了解学科领域内的知识,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增强对本课程的理解程度与深入程度。这种互动式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能力,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形成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氛围。

四、科研促进教学

科研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科研前进的方向基本上代表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培养浓厚的科研兴趣,可以通过掺入科研领域现象和问题,在课程中更多地引入新的生物动态。例如,讲解工业微生物种类时,可追加涉及一些作者研究领域的微生物,如极端环境的微生物,极端嗜酸、嗜碱、嗜盐等微生物的特殊功能。例如,在贫矿金属资源提炼中的应用、纺织领域的应用、调味品制作中的作用等,不但可以开拓学生在该领域的眼界,也可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科研领域进展的兴趣,为未来在本专业中的工作或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五、多元的评价体系

课堂上,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机动地策划、实施“教与学互动”,对课堂优质提问,给予1~2个百分点的加分,鼓励课堂质疑与评议,让没有充分准备知识的学生感到很大压力,也会变成更深入了解自己所做课题的动力。教会学生参与,相互之间客观、理性地评分,不断引导他们开展课外阅读,整理读书报告,根据学生对生物技术领域的理解,分组进行PPT总结或读书报告,允许学生用中文解释其中的生僻专业词汇。改革评分体系,PPT报告或读书活动与报告成绩占据总分的,在这个过程,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互评各占据的评分体系。该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竞争。此外,在笔试卷面,以英文出题,问答题允许辅以中文作答,鼓励学生用英文作答,在卷面所得分数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额外加分。这种多元的评价体系,更为全面、公平地评估学生在本门课程的学习效果。

总之,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初步改革和探索,本门课程让学生初步熟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为重视培养他们自主概括和抽提知识的能力,拓展专业领域视野,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兴趣,这会成为学生在今后学习过程中的持久推动力。同时,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并熟悉相关专业英语词汇及要点,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与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武.生物技术概论(双语教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高玮玮.试论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生物技术世界,2012,54(5):86-88.

[3]朱豪文.多媒体教学深化高校教学改革[J].知识经济,2010,(20):128.

篇9

(1)在牢固掌握临床医学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达到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规定的业务培养要求。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能力;并具有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和医学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医学领域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能把握医学科技的发展方向。

(2)具有参与和管理社区卫生保健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常见病诊疗和康复服务的技能。

(3)疾病的防治与诊疗水平。掌握与熟悉实际临床工作所必需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人类疾病病因、病理分类鉴别的理论和技能;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的诊治技能;卫生防疫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临床医学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

二、设置全面的可行的综合课程体系模块与教学内容是搞好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

经过充分调研和广泛论证,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从对我院425名临床专升本学生调查问卷中得出,临床专升本学生73%来自地、市级以下医院及高、中等医学院校,有不少学员已是业务骨干。因此在培养计划上要充分突出成教特色,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统一的原则,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顺应医学科学发展和生命科学发展的趋势,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根据21世纪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基本要求,突破单一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树立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完整体系和系统性观点,促进课程设置的整体化。

通过调查结果看出,专升本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有较强的要求,在专升本教育期间把人文素质教育这一课补上,同时强化培养目标观念,强化学科意识,对各科目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删减、融合,突出“专升本”的继续教育特点,使学生学到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获得新信息。我院开创并设计的该课程体系目前已得到全国数十家医学院认可,并在校内进行教学改革实验。我院已试行几届,目前已毕业学生5届,学生在临床课阶段,分为大内科学专业组、大外科学专业组,有针对性地进行临床教学,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与本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理论、从而使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工作中去,体现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优越性。具有课程体系模块与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如下:

(1)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2)主要课程:人文社会医学导论、英语、计算机应用、遗传与生殖科学、临床应用解剖学、人体机能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预防医学、临床病理生理学、临床药理学、临床诊断学、现代临床诊疗技术、大外科学、大内科学、临床科研方法学。

(3)课程设置及授课时数:总学时1548,理论1336学时,实践212学时,理论:实践=1:0.16。“专升本”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由21门课程分为两大模块:一为综合素质课程模块:共5门(政治理论专题讲座、人文社会医学导论、英语、计算机应用、临床科研方法学)468学时,实践45学时,理论:实践=1:0.11。二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共7门(遗传与生殖科学、临床应用解剖学、人体机能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预防医学、临床病理生理学、临床药理学)522学时,占总学时的33.7%,理论400学时,实践122学时,理论与实践比=1:0.30。

三、不断加强师资和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是搞好专业教学改革的保障

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必须建立一支适应成人教育教学特点及课程体系特点的教师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1)对于已在教学、科研、医疗工作中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教师,要加速扶植,严格训练,使之迅速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重点资助优秀青年教师,使他们尽快取得教学科研成果,扶植他们出版专著等。对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担任重要任务的青年教师,对有重大贡献者,要重酬重奖。

(2)为教师创造条件,争取申请各种成人教育科研项目,鼓励从事成人教育“专升本”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与研究,并给予奖励和经费支持。资助教师所从事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发表的所有论文版面费,并给与相应奖励。

(3)课程结束后对教师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对教师提出改进意见,不能及时改进教学的建议更换教师,保持成人教育“专升本”临床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动态稳定,不断筛选。把在教学、科研工作实践中,真正政治思想品德优良,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培养成既能教学、科研,又对成人教育有独特见解,适应成人教育特点的一流专家、学者。

(4)建立优秀教师实绩档案,将每年测评结果、等级原始材料载入档案,并进行跟踪培养。

篇10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形成于生命科学、控制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学科与技术交叉基础上的新兴专业与研究方向[1],旨在培养具有脑与认知科学、智能科学、信息科学、现代科学方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智能系统、信息网络、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2]。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从2004年设立至今,全国只有17所大学开办该本科专业,目前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还没有完全建立,培养方案的理论体系和实验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3-4]。在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智能科学技术导论作为一门专业的基础课程,针对的是学生实际需要,科学、系统地解答了学生各种专业问题[2],可以帮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整体认识,对智能科学领域有初步的了解,以发挥其对专业及专业基础课学习的良好导向作用。研究和探讨如何讲授该门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智能科学技术导论教学现状

1.1具体表现

对专业认识较少是不少新生入学时找不到学习方向和目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之前,绝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智能科学与技术”指的是什么,涉及哪些知识,应用在哪些领域,影响有多大,他们只是凭专业名称、简单的介绍对该专业有个初步、直观的了解,而在进校后一般都是学习基础课程(如英语、线性代数、电路理论等),到大二甚至大三才开始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在此之前由于不了解专业方向的学习和研究内容,很难想象他们在专业基础课学习上会有浓厚的兴趣,更不谈学习主动性的提升。智能科学技术导论在低年级开设,目的是让学生逐步认识、了解该专业的概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帮助他们对大学学习和生活进行规划和定位。然而,这一门课程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 导论学习与专业学习存在断层。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三、大四,而导论一般安排在大一学期,此时,由于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缺失,新生难以将过深的学科形态、专业教学抽象成整体概念,对导论所涉及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在开始接触大量专业课时,他们已基本忘记了这一门入学时开设的从整体上介绍本专业的课程。

2) 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笔者在对高年级学生讲授专业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本应在大一就具备的专业思想、所涉及的智能科学技术领域的宏观知识、正确的学习方法等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是处于完全陌生的状态,因此对相关专业课的学习毫无兴趣,一味地认为进入该专业学习是自己的不幸,转而要求换专业甚至退学。

3) 继续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或工作的兴趣低。根据调查发现,很多本专业的学生对毕业去向不持乐观态度,部分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考虑的是其他专业,而要进入社会的毕业生则表示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很难,他们大部分认为这是从一开始就没有对大学学习和生活做好规划和定位所导致。

1.2相关因素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以及与学生的座谈,笔者发现智能科学技术导论这门课程没有起到其应有作用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智能科学与技术汇集多种边缘学科与技术,诸如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论与信息通信、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柔性决策与系统科学等内容,因此,课程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及内容十分丰富、教学知识结构较为庞大,涵盖范围广,课堂内容庞杂,热点分支多,知识点相对独立,联系不够紧密。正因为如此,在短短的课时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讲述往往宽泛化,缺乏针对性。

2) 授课对象缺乏相关知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智能科学技术导论课程一般开设在入学之初,学生不仅缺乏相关基础知识,而且处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期,他们的学习认知行为、学习方法、学习要求和学习内容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教师所授内容。如果课程内容涉及的专业知识过多,学生学习起来就费劲;如果偏重理论,教学会显得过于枯燥;如果过于注重工艺的讲解,又会给学生造成轻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倾向[5]。如此种种,导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处于两难境地,而学生则难以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有限的时间里所能掌握、吸收并内化的智能科学基础知识很少,从而不利于今后专业课的深入学习。

3) 教学方式落后。目前,讲授智能科学技术导论这一课程采取的教学方式更多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而其课程特点是知识面广而不深。因此,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更为凸显出来,学生知识结构的延伸无法完成,对后续专业课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2教学策略的提出

2.1课程的全程化

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智能科学技术导论应以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发展为主线,贯穿本科四年的学习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课或开设学习指导性讲座,如大一阶段应以初步认识、了解专业本身,建立对本专业的信心,激发对专业的兴趣为目的而设置课程内容;大二阶段则为提高对专业的认识、巩固专业信心、学习专业方法、制定专业目标的阶段;大三阶段则是深入掌握专业学习方法、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阶段;大四阶段则是走向职场、实践运用专业知识的阶段。通过这4个阶段的递进关系,最终促进学生螺旋化地构建专业知识。

2.2教学方式的革新

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具有科研性,这是大学教学过程突出的特点[6],因此,授课内容不应完全局限于教材,而应融入教师的科研、工程项目、实践经验以及学科知识。开设智能科学技术导论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接触专业基本知识,通过列举专业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专业基础知识在今后学习、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为专业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导向。为此,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可考虑采取讲座方式提供相关信息、讲授相关知识。如选择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就其所研究领域的知识、学科发展最新概况、智能科学前沿技术及最新科技成果、专业学习方法、实验室在研项目等进行系列专题讲座,这样的讲座一方面更加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不同研究方向老师的优势。在此基础上进行讲解和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来源、不同角度了解该专业的内容、研究方法、前沿技术及发展方向,从而引导他们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这条道路上稳步前行。

2.3调整与优化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入门”课程,智能科学技术导论的讲授切忌涉及太多的理论,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同时,也不允许对课程内容进行重复性的讲授,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鉴于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做到内容难度适中,选择适合学生接受能力且对后续专业课学习有帮助的内容来授课。此外,智能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其技术成果、研究动向更新快,教师应及时介绍智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导学生关注本专业的知识应用,拉近学生与智能科学技术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及时掌握本学科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扩大知识面,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就业做铺垫。

2.4运用灵活的考核方式

一般专业课的学习效果比较显著,只要努力,课程结束后,学生一般也就掌握并内化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这些一般的专业课程不同,智能科学技术导论课程的学习效果只能在后续专业学习中逐步体现,也正是由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性,其学习效果仅仅通过传统的测试很难检验出来,同时也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其应有作用的发挥,因此,可考虑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提交通过思考和查阅资料等手段完成的小论文、根据实验报告中的实验步骤写实验体会、要求学生推荐他认为本专业最新科技成果或参考书等。

2.5积极开展实验课

智能科学技术导论是一门从宏观上介绍智能科学领域相关内容的专业基础课,其重要任务是介绍专业教学安排和专业学习方法,并没有深入具体地介绍某一知识点。由于导论课程的特殊性,实验的开设可以参观性、演示性、模拟性为主,如组织新生参观学校组织的电子设计竞赛的作品,在参观过程中,从专业的角度为新生讲解各参赛作品的设计意义和原理。

此外,智能科学与技术覆盖面很广,工程性与实践性很强,现有市场上已存在涉及很大一部分相关知识的技术成果,因此,可进行反求工程式的实验课。如本院实验室拥有的机器人涉及到机械、计算机软硬件、人工智能、智能系统集成等众多先进技术,学生从中可逐渐认识、理解、学习掌握智能科学知识,这种反求工程式的实验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兴趣,也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了基础。

2.6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智能科学技术导论作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能力要求。授课教师应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科研与工程实践经历、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以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经验[7]。

3结语

智能科学技术导论这一课程对稳定学生初期迷茫的专业思想动态、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意识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热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有重大影响。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只有不断地实践总结,才能发挥其作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敲门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范军芳,苏中.“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研究[J]. 理工高教研究,2010,29(3):138-140.

[2] 周延泉,张博.“智能科学技术导论”课程教学模式新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11):78-80.

[3] 王万森,钟义信,韩力群,等. 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11):10-14.

[4] 钟义信. 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必要性、可行性、紧迫性[J]. 计算机教育,2009(11):5-9.

[5] 刘光明,于斐,周雅,等. 大学低年级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 高教论坛,2007(1):37-39.

[6] 陈峥滢,黄圣生. 论大学教学的探究性与师生关系的定位[J]. 现代大学教育,2004(3):105-107.

[7] 彭熙伟,廖晓钟,邹凌.“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1(1): 74-75.

Discussion on Teaching Strategy of Introduction to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 Zhenbing, DANG Xuan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