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5: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标准化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标准化管理论文

篇1

型号产品的预研,集中了国内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材料、最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同时也由于其研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但型号产品本身系统复杂、门类繁多,而且还要有许多相关产品或工程项目与之配套,耗资大。因此,为保证其研制成功,必须严格按照研制程序分阶段逐步地进行。从指标论证到最后定型,中间需要经历若干方案、状态、批次的设计与试制;经受若干次各种不同目的的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属于开创性和探索性活动;从开始到取得成果再到实际应用往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一步步地去完成。所以,想要预研项目投资立竿见影是不科学、不现实的。

1.2阶段特征明显

预研型号产品是一个多专业的集合体且其专业分工很细、涉及专业面广,往往是国家下达的战略性任务或攻克研制“瓶颈”的关键技术,有严格的研制进度和阶段要求,每个阶段研制任务、要求、内容和目标不同,且大都是高新技术项目,不确定因素较多、技术风险较大,费用高,很难保证预期结果。而一但突破关键性理论和技术问题,其影响则是非同小可。所以说,预研产品具有基础性、前瞻性、探索性和验证性等特点。

2开展预研标准化工作的意义

如上所述,预研型号产品有许多独特之处,而标准化是预研的基础工作。在预研的全过程中,标准化工作分为4个阶段:立题论证、方案论证、研究试验以及成果鉴定。而每一阶段均有着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但彼此又存在紧密的联系,一环扣一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标准化工作做好了,对整个型号研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能达到预研的最佳效果。

2.1能有效地保证产品的质量与性能

预研型号产品性能,主要是在设计、研制阶段决定和形成的。在预研一开始就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规定的性能指标及方法去论证、设计、制造和试验,就能保证产品的性能建立在先进的技术水平及可靠的基础之上,保证产品的质量有一个高的起点。

2.2能有效降低研制成本,提高预研效率

预研型号产品批量小、状态变化多,新品种试制频繁,产品结构处在设计形成之中,工装设备不能通用。而标准是科研、生产、使用的经验结晶和统一的产物。预研型号产品通过实施标准,统一要求,减少品种,简化设计;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优化设计,提高设计的通用程度、设计和工艺继承性,简化工艺过程和工艺装备。通过标准化,变零、部、组件的专用为通用;变原材料、元器件的多品种为少品种,努力提高设计和工艺的继承性;最大限度地采用通用的、组合的工艺装备,既能缩短预研周期,又能节省预研费用。实施标准是对技术成熟科技成果的再利用,是减少预研风险,实现一次成功的基本措施之一。

2.3能有效地提高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形成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

结合预研型号产品研发、关键技术攻关、预先研究、基础研究以及试验实施标准和经验总结,获得信息,将市场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有机结合,有利于修订完善标准,制定新的标准,保证标准质量;使标准为预研产品研制服务,产生效益,从而使参与预研人员对标准化更加关注,有利于加快标准化自身发展,最终使企业构建完整的研发技术标准体系,即“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为今后制定和实施标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4有利于培育创新型和复合型的标准化人才

预研是培养标准化技术人员的一种有效的举措。兼职标准化人员参与预研项目并进行文件签署,专职标准化人员进行宏观控制,督促兼职标准化人员学习标准,并对标准实施进行检查。使标准化人员从预研型号产品的申请立项和技术攻关,到成果评审和技术总结的全过程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进而全面提高在型号产品技术攻关和型号研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预研可最终培育出理论功底扎实、学识造诣深厚、解决问题独到、有开拓创新精神、能编制高质量标准的标准化复合型人才队伍。

2.5有利于加强部门之间协调沟通

在型号产品的研制过程中,总体与分系统之间、分系统与分系统之间、设计与工艺之间、生产单位与生产协作单位之间、研制部门与使用部门之间、各个专业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均需要协调,需要标准化在其中发挥技术纽带的作用,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在军工产品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为了巩固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增强技术实力,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争取更多任务。因此,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湖北三江航天红林探控有限公司大力开展了预研工作,并制定了企业预先研究管理办法,规范预研工作的各个管理环节,为充分发挥预研工作的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预研标准化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技术等级和专业分工不清技术等级和专业分工不清是影响预研标准化

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许多产品预研中,标准化人员的“兵、将、帅”定位不清,专业分工不明,存在着工作模式不合理、责任不明确、协调效率低等情况。一个预研产品从设计、工艺到试验,由某一设计人员从头管到底、单打独斗,标准化人员互相不沟通、不协调,横向协调环节复杂,信息不畅,技术积累难以奏效,导致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资源利用不充分、不合理。这不仅会大大延长研制周期,而且也不利于实现系统整体性能最优。

3.2产品的“三化”程度低

产品实现系列化和通用化是企业不断扩张市场容量、延长产品寿命、分化技术风险的重要措施,而许多科研人员却忽视预研产品的系列化和通用化工作。产品的“三化”工作必须按专业、跨型号实现,但一般实行的是型号“两总”负责制,一定程度上使产品的“三化”工作只能在型号内部开展,型号之间的“三化”较难开展。从企业和个人的利益角度考虑,设计人员乐于创新,导致了一味追求预研产品的新颖和独特,忽视与现有产品的相关性和技术继承性的问题。而标准化人员没有提前参与到预研中,等到标准化参与时木已成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三化”工作的开展。

3.3标准的制定滞后于新技术的发展

目前,技术人员往往喜欢查手册,不善于查阅并学习标准,实施标准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只有通过集体培训才学习标准。而大多数企业只通过对技术文件进行标准化审查来监督标准实施,导致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往往体现在过程中有标准不依、标准执行不严,更谈不上对标准使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不断完善,从而形成了新技术飞速发展与标准滞后的明显矛盾。

3.4标准化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有待更新

随着长期从事标准化工作的老职工的陆续退休,后续标准化人员青黄不接,标准化岗位出现了层次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没有形成老、中、青相结合标准化人才梯队。标准化人员平时忙于型号产品图样审查,没有稳定的时间学习标准,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少,导致专职标准化队伍知识面窄、普及与掌握新知识不够,影响了标准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使标准化工作难于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经费有限,标准化信息管理工作薄弱。

4开展预研型号产品标准化工作的途径

鉴于以上问题,企业在预研型号产品中应开展大量的标准化工作,使其工作更加规范化。

4.1情报先行是做好立题论证工作的基础

预研型号产品立项论证是龙头,应建立由型号副总师、设计师、标准化人员等共同组成的一个高素质的标准化工作系统,整个型号预研的标准化工作在标准化工作系统的领导下全面开展。只有型号副总师、设计人员、标准化人员的三者相互结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职,标准化工作才能协调、有效地开展。标准化人员主要与预研课题项目主任设计师沟通,了解和掌握该课题的目的及主要内容,跟踪课题的进展动态,着手进行标准方面的相应准备工作。以预研产品为背景,收集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标准资料、标准化情报、最新标准化成果和样品等;型号预研,情报先行,做好立题论证阶段准备工作,为相关人员填写《预先研究任务开题论证报告》提供标准可行性依据。

4.2标准选取是做好方案论证工作的关键

方案论证阶段的标准化是预研型号产品标准化工作的起点和重要依据,也是确定型号标准化工作要求和计划的关键阶段。通过标准化人员参加方案论证活动,了解和掌握课题的实施方案以及课题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特点。初步提出该课题需要贯彻的标准以及欲推荐使用的典型线路和典型结构,确定型号标准化工作的框架,掌握标准的深度与广度,确认哪些标准可以直接采用,哪些标准需经过剪裁后才能采用,按照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顺序,列出标准清单,并适时做好标准的宣贯。介绍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标准信息,设想该课题制定成标准的可能性。方案论证结束时,对型号研制提出标准化综合要求,并提出实施标准目录。同时,在预研项目研究过程中,项目组要加强对各类技术资料、数据的保管和使用,密切跟踪各研究领域的知识产权动态。

4.3协调沟通是做好研究试验工作的保证

研究试验阶段是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也是产品及其成套技术文件形成阶段,且涉及众多专业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跨部门、跨行业协调工作量大、复杂程度高。因此,标准化人员在研究试验工作之前,向设计人员推荐典型线路、典型结构和通用的零部件、元器件及有关成熟技术,提供标准实施目录的全部标准资料,统一协调各类标准实施中存在的有关标准化问题,并在研究试验工作过程中根据课题的标准化综合要求,对研制人员实施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预研课题形成的设计文件进行标准化审查。

4.4标准占位是做好成果鉴定工作的升华

随着众多新型号课题预先研究的推进,在重大领域有了技术突破,应将所有图样资料在该预研课题通过鉴定后进行整理归档。标准化人员对该课题实施标准化综合要求和实施标准的情况进行总结,作出评价,写出标准化审查报告,对有推广价值且通用程度高的预研课题,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加工提炼,将预研成果转化为系列标准;开展顶层规划,分批由上而下的逐项制定与国际标准水平相适应的配套标准和规范,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和提高;吸取其中有用部分,保存到有关标准中去,避免系列标准的反复;用标准化手段固化这些新技术及关键技术,积极组织本单位的主导产品参加相关国家军用标准和航天行业标准的立项论证工作。力争参与国家军用标准和航天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积极争取标准占位,为《预研课题结题总结报告》提供依据,为后期新型号研制提供技术支撑,让我们的标准在推进企业产品精益设计、规范研制过程的同时,成为引领国内产品标准的推进者。

4.5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标准化人才

专兼职标准化人员通过参加预研,多方面学习有关专业知识以及各类、各级标准,编制标准化各类文件,对预研产品中使用的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外协件、配套产品及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研究试验文件和标准体系表等诸多因素也有一定的了解;编制标准体系表粗略框架;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组织构建一支强有力的标准化技术队伍,提高标准化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预研框架和组织体系。注重培养有一技之长的院级标准化专职人员,使他们多进入高层次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便于今后承担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制定任务,同时也有利于留住人才。

4.6加强“三化”基础工作,为后续型号夯实基础

首先,在预研初期,应注重对应用工具软件、元器件种类、原材料的状态与品种规格等进行统一或优选,实现压缩品种规格、使产品具有良好互换性的目的。其次,在基型产品的基础上实施优势延伸策略,完成整个系列中各种规格产品的设计,并能保持结构的相同(或相似),实现零件的高度通用化,提高产品的通用性与互换性,是以低成本、低风险带来高效益的有效途径。第三,运用模块化设计原理快速研发新型号。模块化设计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把每种模块都按结构或功能成系列地设计与制造;利用模块互相拼组,便可形成为数众多的、具有各种功能的产品;模块化设计的前提条件是相关模块之间在接口、配合精度、连接尺寸和参数协调等方面的标准化。

4.7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实施标准动态管理

整个预研工作纵横交错,如果使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型号预研的全过程,可操作的标准化文件则是全面规范预研管理、确保研发任务完成、加强预研竞争力的实际举措。按照GJB/Z114A《产品标准化大纲编制指南》、GJB/Z106A《工艺标准化大纲编制指南》和QJ20065《航天型号标准化文件编制要求》等标准的规定,需分阶段、分层次编制标准化文件,并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在编制标准化文件时,要本着“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原则,并保证依据充分,编制内容全面、合理、实用,从提高标准化文件的适用性和操作性的要求出发,为型号提供最基本的技术保障。

4.8加强过程监督检查,形成标准闭环管理

根据预研产品对标准化需求的不断变化,将预研产品标准化工作重心逐步从制定标准为主转向以标准实施监督为主的方向。通过标准的实施,将这一宝贵资源,应用到预研产品的研制、生产、试验和使用等领域中去,将标准化的潜在内能转化为现实的技术;以各种方式对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中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纠正实施中的偏差,处理实施中的错误行为;对实施标准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等薄弱环节,组织开展标准实施与监督的标准化研究;针对标准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标准内容的不足之处,采取补救措施,完善标准;促进标准化与型号研制的有机结合,实现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等全过程受控,形成一整套有效的制度、规范与标准,使标准化工作达到闭环管理。

篇2

2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方法

在对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科学的管理方法是标准化管理制度实现的有力保证.科学的管理方式是实现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目标的根本手段.医学院校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科学的管理方法不仅来源于管理的实践,更来源于管理人员的服务.唯有在管理的过程中,突出服务性的宗旨,更有助于管理标准化的实现.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主要由以下几种:

2.1建立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的完善是实现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有助于机能实验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使得机能实验室建设得更为完善,发展的更加规范,建立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可以促进机能实验室在平常的管理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所有的管理工作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因此,各医学院校应当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守则.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中,让学生按照相应的实验守则进行实验操作.其实,医学院校对机能实验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各项制度应当包括实验药品的管理制度、机能实验教师备课制度、以及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等.只有建立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实验室教学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同时,完善管理制度,有利于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可见,规章制度的建立能够为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提供有力的保证.

2.2责任管理与岗位管理制度相结合

制度的建立为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完善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加强管理的责任制度,将管理的责任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使得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机能实验室管理工作中,设置相应的岗位管理.岗位管理是医学院校根据实验室教学的进行而设置的.实行岗位管理的要求符合实验室教学的特点,因此,对岗位本身应当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各医学院校根据本校机能实验室设立的具体情况,采取专人负责的模式.机能实验室岗位的设置应根据级别不同,对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也不相同.唯有加强岗位管理,才能够促进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责任管理制度,主要体现的是在管理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管理.责任管理的实行依据在岗人员的管理进行责任确认.责任管理制度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精神和管理行为进行 规范化的管理.根据岗位管理的考核情况,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以及责任感.对机能实验室进行责任的管理制度,其实质就是依据管理的相关制度对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机能实验室管理责任制度的推行,对机能实验室各项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提供了有力保证.责任管理与岗位管理相结合,使得各项管理工作能够运用到实际中来,使得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2.3根据实验设备对机能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

机能实验室内每一件设备仪器都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医学院校在购买这些仪器的过程中,同样支出了较高的经济费用.机能实验室内的仪器各种各样,每一件仪器在实验教学中所具有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医学院校提供全套的仪器设备有助于实验室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验设备对实验室进行分类的管理.对实验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的效率.根据设备类型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可以依据实验的类别以及设备保养的要求对仪器和设备进行符合科学规范的配置.同时还可以对实验室进行专门化的设置.所谓专门化的设置,指的是针对一个实验项目,设置两个实验室的数量.这种专门的设置模式,既可以满足教学的要求,还能够对仪器设备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得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在实验室仪器设备需要更新的过程中,分类模式的进行,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实验室进行专门的设置,对仪器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教学模式的展开,更有利于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避免了在实验操作中,仪器设备搬动的情况.可见,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教学,更有助于仪器设备的管理.使得在对机能实验室管理的工作中更具有针对性,不会导致在日常的工作中出现管理不合理的现象.因此,根据实验设备对机能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设立专门的实验室,是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手段.

2.4实验教学的标准化管理

机能实验室的建立是为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调动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的情况下,使得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明确,对实验室的安全提供了保证,促进机能实验室高效的运行.但是,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只针对管理人员提出一些必备的要求是完全不够的.为促进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管理工作中应当实行实验室集体备课并建立相应的实验教学档案.如此一来,即使部分管理工作人员因其他原因不能对实验室进行管理,那么其他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之前建立的档案,立刻接管实验室管理工作.因此,在每学期开始,医学院校应当组织相关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集体备课以及与之相关的预演实验,对每一位教师的实验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档案.实验教学的档案应当由实验教师独立完成,交由实验室管理工作人员保管.档案的建立可以让学生以及教师对自己的实验课程有详细的了解.管理人员还应要求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根据档案登记的信息对实验用品进行清点.该项工作的进行,不仅是管理人员就可以完成的,其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可见,这样实验操作过程,不仅可以实现试验的目的,还有助于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得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工作更顺利的进行.

3提高实验室教学人员的业务素质

建设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机能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实践表明,提高各组成人员的专业素质将有利于标准化管理模式的进行.随着实验跨科学性以及实验改革的进行,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具有其必要性.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中,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教学实验中推行实验改革,为实验教学的推广献计献策.实验教学的改革对于医学院校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实验教学的改革,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日常的实验中注重实验室的的各项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参与进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中,将对管理工作展开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实验教学改革的进行,使得机能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更好的进行.可见,在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中,教学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同时,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模式对于教学实践的开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篇3

二、医院后勤标准化管理的作用

标准化管理是构成医院后勤管理的基本要素,是管理的基础,并且能够把目前医院所实行的管理方法、制度、流程等进行完善、整合、统一,形成适合医院实际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能够提升整体员工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因为,标准化管理是全员参与的过程,每一位员工都是标准化管理的对象、载体和参与者,同时又是标准化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标准化管理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力,使每位员工都成为一个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体,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上级,也是对医院整体发展负责,从而推进标准化管理的全局发展。标准化管理能够加强对外包公司的监管,形成自管与外包管理统一,共同发展。随着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医院都不同程度引进了社会资源和物业公司,来协助后勤做好医院的服务保障工作。

引进物业公司以后,医院后勤管理部门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标准,来保证服务质量,降低承包风险,因此,标准化管理体系就显得格外重要。要把医院后勤管理工作和物业公司管理内容融为一体,有统一的服务标准,一方面管理人员明确知道管理范围、作业标准,做到监管到位,另一方面能够提升自管工作的业务水平,相互制约,互相发展。标准化管理能够节能降耗,控制成本。根据国内外统计结果,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源消耗是各建筑类型中最高的,而医院建筑单位面积能源消耗又是公共建筑中最高的。这是由医院自身功能和特殊的使用要求决定的,因此做好医院节能降耗工作也是医院后勤标准化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在标准化管理体系中,需要对能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制定出运行标准、控制预案、能源管理手册和能耗管理目标,推动医院节约能源、控制运行成本。

篇4

二、石油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的实施

具体实施措施:加强组织领导,企业的各个成员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并且分工明确。在宣传的基础上引导和培训,让全体技术人员了解标准化的正确性,在引导中结合实际生产不断总结,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建设。根据目视管理进行标准化管理,根据指示板最终将物品的有关内容明确的表现出来。奖惩分明,做好理论监督工作,注重企业员工的精神方面。将生产现场化标准管理贯穿于整个生产环节当中,扩大生产投入。

三、注重标准化作业的不断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升石油企业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就需要将重点放在标准化作业领域,针对石油企业具体的措施是:灌输遵守标准的意识,这就需要在管理中,以领导作为关键,带头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培训,在日常管理中,反复的灌输标准化理念,争取做到人人学习标准、人人遵守标准。班组长要现场跟踪,实地考察,做好监督工作。扩大宣传,在确定了标准化作业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在现场中做好宣传工作,让全体员工充分了解到现场标准的重要性,做到自觉执行的目的。标准化作业的监控,这就需要采用多种手段来确认标准化作业的执行情况,实施全程监控来保证标准化作业的具体落实,必要时可以增强一些强制手段来辅助。定期做好检查工作,及时对违反标准的行为实施严厉的手段治理,在定期检查中,促进员工作业水平以及作业技能的不断提高。在实施中不断的提高,不断向新的作业标准挑战,根据现状的作业情况来改善,从实际出发,将石油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推向更高的层次。

篇5

二、企业会计标准化的管理流程

企业会计标准化并非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包括各种活动的一个典型的过程。具体包括制定、会计标准,以及对会计标准的监督、评价和改进等一系列活动。

1.企业会计标准化管理的具体流程

企业会计标准化管理流程主要包括输入、中间过程和输出三个阶段。其中,输入端口需要耗费相关的物质、信息和人力等资源,以及需要满足相关的环境条件。在输入阶段,实质上是管理资源耗费,以期通过最短的投入期间,利用最低的资源消耗而获得最大的效益。基于此,企业相关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设立相应的机构、进行相关的培训、制定计划、收集、整理、选用和推荐相关的会计标准资料。中间过程阶段主要是开展与标准化相关的各种活动,最终实现投入资源的增值转换。主要包括会计标准的制定、实施、评价和改进等工作。在这个阶段,企业必须根据会计标准化各项活动的目的、规律以及相关的控制方法,确定开展活动的原则、方式、程序和具体的要求,同时立足于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促进各项活动的循环发展。输出阶段主要是会计标准信息和标准化活动成果的产出,自此阶段,企业应该加强对于会计标准信息和标准化效果的管理。管理会计标准信息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满足企业会计活动对所需要的相关的会计标准,并通过立档、保管、共享等有效措施,及时把信息推荐、传递给有关的使用部门。管理会计标准化效果,主要是评价和计算会计标准化的经济效果,并依照评价计算结果采取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措施。

篇6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对日常居住及工作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建筑业在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需要面临更大的技术和管理调整。为了提升建筑质量,实现建筑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建筑业开始广泛使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该模式的有效应用,促使建筑单位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更加稳定、安全。本文从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特点入手,对其构建方法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一、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特点

1.系统性

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建筑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现阶段,建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建筑难度越来越高、耗时越来越长,给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尽管我国针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制定并颁发了相关监督管理条例,然而不同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拥有不同的实际和客观环境[1]。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能够包含多种相关内容,如国家、行业领域内部等的安全标准,同时还包含了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规定及解决措施,该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拥有多个层次,因此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2.复杂性

现阶段,建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耗时越来越长,建筑建成后的使用功能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个部门需要进行更加积极的合作[2]。在实施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其必须融入到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对每一项施工进行具体的规定,从建筑材料的运输,到起重机等设备的具体应用及维护等都应当包含于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当中,因此该模式在构建过程中,拥有较高的复杂性。

二、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1.管理组织方面

首先,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责任人为项目经理,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需要全面负责整体工程的安全管理。同时,该模式当中,还需要对安全监督机构进行建立,由项目经理负责,其成员需要在项目经理的指派下,对不同建筑施工环节的安全管理进行有效监督;其次,加强安全意识整体教育。在建筑项目施工以前,项目经理应当领导全体施工技术人员、安全监督工作人员等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促使其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施工安全性。

2.标准化现场管理

首先,标准化的标识管理。为了提升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安全监管部门应当针对工程施工具体环境,积极布置相关标识。如将建筑现场的整体平面图设置于入口位置,促使原材料运输人员、施工人员等一切与工程有关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对工程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提升施工安全性。同时还应当积极构建制度板,其中包含文明施工、消防知识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明确划分建筑工人的施工区域及生活区域,对不同工作项目的责任人进行确立;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牌应当包含多种类型,有警告牌和禁止牌等构成。其次,标准化的临时设施管理。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包含多种临时设施,针对这些设施的管理,必须实施标准化。例如,在对建筑工人的临时宿舍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消防和环保意识,对相关人员的保暖和防暑等促使进行明确的规定和检查,防止失火等现象的产生;针对食堂等临时设施而言,应当在保持高度卫生整洁的基础上,定期进行电路线路的检查,保证环境的安全等。

3.标准化安全信息管理

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及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二者进行了充分的结合。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在日常实施的过程中,主要运行方式就是信息的有效交流,因此其标准化的实施重点是标准安全信息管理。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进行充分的安全信息记录,并将国家及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内容进行有效储存,同时还应当及时搜集国内外有关安全施工设备及技术的相关信息,供企业领导者进行使用和参考[3]。该信息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必须拥有较高的可靠性及稳定性,从而有效实施以下工作:首先,构建建筑设计的鉴定与验证标准;其次,有效记录施工进度及相关设备状况;再次,对特殊作业及相关建筑工序进行充分的记录等。标准化安全信息管理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促使工程建设各个部门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信息共享,对于提升整个工程安全性及管理标准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建筑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现阶段,建筑难度及规模越来越大,积极加强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该模式的过程中,管理组织、现场管理及安全信息管理是重中之重,建筑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及建筑工程的客观环境,有针对性的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

作者:张倩 单位:三峡大学

参考文献:

篇7

安全教育培训的实质是对企业员工的思想与行为形成安全规范和习惯养成,有了这些要素企业防止事故发生、遏制事故隐患就有了基础,形成企业安全的文化氛围,整体上消除企业生产与运行过程里的各类安全风险,做到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

1.2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的全面认知

安全教育培训通过普遍性的培养和针对性的教育可以促进企业全体人员安全意识和理念的形成,以安全教育培训为基础可以在领导和管理层面建立起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可以在执行和生产层面建立起安全生产的自觉性,通过全面而正确的企业安全生产认知来控制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与扩大。

1.3建设企业安全生产的团队

安全教育培训是通过系统性的组织结构进行的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活动,安全教育培训倡导团队建设,以集体的力量来实现企业生产的安全。以扎实的安全教育培训可以重塑企业生产的团队和组织,做到对企业生产安全目标、效益目标的有力维护,达到对现代化企业团队建设的全面支撑与保障。

2安全教育培训引入标准化管理的方法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保证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安全教育培训小组通过设立组长、副组长的层级机构将标准化管理引入到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之中,安全教育培训小组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的载体,遵循四个三的教育模式,就是严厉、严谨、严格的安全管理,适量、适度、适情的安全奖惩,能干、能会、能知的安全培训,还有利用柔情、爱情、亲情进行安全教育。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在小组标准化管理的有事下可以把握四项基本教育内容,即对有关安全法律法规的教育、对有关安全操作技能的教育、对安全形势的教育及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和教育。

3标准化企业安全教育管理促进安全生产的措施和要点

3.1制定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计划是系统性、针对性地开展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关键性第一步,用该从企业安全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和组织形式制定出适于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指导和引领。

3.2做好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实施

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中应该做好如下几个环节,一是要做好教育培训登记,建立起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档案,在促进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规范化的同时,确保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质量。二是要做好教育培训的组织与教学工作,应该结合企业生产的特点,确定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和重点,以此来确保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质量,培养出适于企业安全生产目标达成的高素质员工。三是要做好教育培训的考核工作,建立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的机制,严格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质量进行考察,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顺利开展获得即时而真实的反馈信息,更好地指导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继续开展。

3.3强化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落实

应该加强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教学方面的管理,应该根据工种和生产环节的不同将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和水平,有针对性地落实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教学的重点,建立起适于员工发展的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模式。应该强化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教学环节,突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重点,激发员工在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中的积极性,确保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教学质量。应该针对企业的特点进行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思路的不断创新,敢于打破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的传统,实施现代化的网络教学、学分制体系、反馈系统,针对不同的需求和基础建立起新的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做到对学员差异性发展需要的满足。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应该采用多媒体技术,整合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细节、重点,既做到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现代化管理。

篇8

2、教育培训

安全管理的出发点是人,对象也是人。强化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人的专业素质,安全就有了保障。特别是一线操作工人,既是安全实施者,又是安全受益者。安全培训教育能让全体工人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增强事故应急处理能力。施工企业工人安全培训教育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a.安全思想教育。通常从加强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劳动纪律两个方面进行教育。b.安全知识教育。了解施工企业的基本生产概况,熟悉项目的施工环境、作业条件、设计情况、施工工艺,懂得施工机械、临时用电、基坑支护、模板、脚手架、转料平台、消防器材、吊篮等安全知识。c.安全技能培训。结合各工种专业特点,编制作业指导书,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包括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的重点、新工艺技术、应注意的问题等。经过教育培训上岗的工人,因为操作对象的发展性和操作环境的复杂性,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未知的安全隐患,或多或少存在认知上的盲区。项目部、班组必须结合班前安全活动、板报等形式,及时、适时地向工人介绍当前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和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总结,表扬先进鞭策落后,让工人知情、明理、会干。

3、劳务管理

劳务管理是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一定要下大力气管理劳务。首先选择有实力的劳务队,按规定签订合同后组织劳务人员进场施工。劳务队必须提供各工种操作人员上岗证件,尤其是特殊工种和专业施工如防水工、焊工等有效证件,同时人证相符;掌握各工种劳务操作人员思想动向,保持流动劳务人员的相对固定;组织安全教育培训,掌握各工种的操作规程;协调各工种之间的配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4、作业安全

实现“预防为主”最有效的途径是过程控制。施工企业从开工前的准备、组织设计文件的编审、安全专项方案的制定,到各个分项分部工程的施工,自始自终贯穿着安全管理的“PDCA”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安全方案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危险性较大分部专项施工方案、分项工程安全措施等,这些方案随着工程形象进度的发展,工地的环境和作业条件也随之发生变化,相应的安全指导方案必须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首先从安全操作规程入手。安全操作规程已不仅仅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条条框框,而是操作人员牢记在心的行为准则。其次对施工过程中操作人员、机械设备、新工艺技术存在的隐患,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实现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最后对有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如配电柜、箱设置处、塔式起重机或施工电梯上,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告知此处有危险,警示非专业人员不得进行操作。同时按规定在起重设备设施检测、维修、施工等作业现场设置警戒区域和警示标志。

5、隐患排查和治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的错误将导致大的事故,只有时时刻刻把隐患治理工作落实到各级岗位工作中,才能达到防范事故,保障安全。施工企业要对施工现场职工、材料、机械、施工做法、危险源辨识、工作环境等的安全状态进行排查;要对特种设备运行状况、日常施工、“三违”、劳动保护措施等进行全方面的排查;查出的安全隐患,抓小防大,深入分析,查出根源,同时要发现一处整改一处,并对整改的效果进行跟踪,隐患整改率100。隐患从发现到处理完毕,要经过: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单》、提出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填报《隐患整改反馈单》、组织复查等程序,重大隐患还要进行登记、上报、公示、督办。只检查不处理,或只下单不复验,重大隐患不公示、不统计、不分析,全凭随机检查和口头指令,将导致管理无序,整改不力,隐患频发。

6、应急救援

由于建筑施工具有露天作业多,手工操作,繁重体力劳动;人员流动;施工变化大;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等特点,应急活动又涉及到交通、医疗、环保、公安等方方面面,建立科学、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采取迅速、准确和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实施规范、有序的应急救援措施,降低人员伤亡、环境破坏和财产损失。企业及其各施工项目应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经常性组织全体职工对各施工阶段施工现场的危险源、作业环境等危险因素进行辨识;对新设备、新工艺等进行危险因素辨识;进一步明确“我”怎样做不安全、要怎样做才安全;编制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按规定配备相关安全应急物资。施工企业要经常性组织应急救援预案知识学习、宣传、演练活动,让每一个操作人员在突发事故发生时,应立即告知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在事故过程中知道如何进行求救、自救、互救等;进一步增强预防处置突发事故的应急能力。

篇9

一般而言,配网工程投入使用后20个工作日内,应明确工程流程时效,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均应将工程前期、设计、施工和监理资料等以及其他合同资料与文件,存档管理。同时,项目的管理部门在收到资料后,应严格验收资料,在5个工作日内确认工程结算书,并送给审计单位报审。此外,还需要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结算书的定案工作,建设单位将工程结算书移交给财务管理单位。众所周知,工程结算书主要是用于反映工程决策、设计、施工和竣工等过程,根据工程造价管理的规定,包括投资总额文件、建设经验总结文件等,对结算书的要求是详细、完备以及准确和真实。由于工程结算书是反映投资过程的数据资料,因此必须按照规范的、标准的文本格式进行编写,包括工程概况表、编制说明、结算汇总表、投资结算金额以及批准概算金额和其他附件说明文件等。其中,附件包括初设批准文件、核准文件等,而工程批准概算书包括开工与竣工报告等。

2.明确责任,理顺结算关系

工程结算标准化管理,首先需要明确各方的责任以及组织管理的职责分工,这样就能够高效开展检查、指导和监督配网工程结算工作,同时也有助于协调工程结算中存在分歧的地方,定期完成相关的工作。由于各个公司是受供电公司的委托,开展配网阶段的日常管理工作,因此必须严格落实与结算有关的规定,并对工程承包商提供的资料,审查详实,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并加强对设计变更和经济签证的管理。而财务管理部门,应参与到工程阶段活动中,合理安排、严格控制各项资金,为工程财务决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审计单位也应加强对工程结算活动的监督,保证审计监督贯穿工程建设的整个寿命周期。此外,参与工程项目的各个单位,还需要加强协调与配合,在工程投运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给监理单位提供规范的资料文件。其中,设计单位需要提交的资料包括批准的概算书、设计变更和施工图预算书等,这是工程结算的主要依据。监理单位主要是负责监督工程的施工活动,需要严格控制工程预付款、进度款项等,核实工程设计变更、签证预审和费用情况等,按时提交监理报告、汇总表和现场签证文件等。供电单位负责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需要提供费用支出清单。而施工单位,需要根据合同的规定,按时提交开工报告、竣工报告。施工价款结算书和现场签证等。

二、配网工程结算的过程控制分析

1.前期控制分析

对于工程前期的控制,因从当前的被动控制转变为主动控制。在规划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深度,提高编制概算的准确性。同时,加强对初步设计的审查,建立完善的工程图纸会审制度,防止由于设计纰漏而出现常识性和专业性错误,尽可能将设计变更控制在事前,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而在工程的招标阶段,实行严格的招标管理工作,规范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公开招标的透明度,对于材料、设备和采购工作,也应制定计划,制定预算,在采购时作为参考。

2.规范合同的签订工作

工程结算的管理,应从签订合同时就开始。我们知道,合同文件时工程结算时主要的依据,合同内容主要包括协议书、投标书、中标通知书和附件等,还包括工程报价单、设计变更协议、预算书和图纸等,这些材料必须以书面形式呈现,并具有双方的签字或者盖章才生效,否则不能够引用。对于那些有可能造成工程造价变化或者造价失控的问题,应在合同中明确控制的途径和手段。比如对于合同价款的调整方式、设计变更的控制、违约争议处理和工期发生变化等,均应明确解决的办法,在合同中加以明确,提高控制的有效性。

3.强化施工变更的控制

对于施工中的变更问题,设计和施工单位应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保证设计变更的可行性。同时,根据设计单位的意见,讨论施工变更的必要性,尽量不做变更。加强对施工变更工程的管理,达到有效控制投资的目的。

4.结算阶段的审核

工程结算通常由施工单位编制,而设计单位提供设计变更、签证等资料。因此,这就要求造价控制管理人员,切实履行职责,明确审核意见,定期汇总,保证结算的严密性和合理性。由于材料价格变化比较大,应加强对材料价格的审查,避免发生争执。此外,还需要加快工程结算工作,根据工程进度将工程分成不同的阶段,工程每完成一个阶段,则收集整理某阶段的结算资料,减轻后续工作的压力,并确保结算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等。总而言之,为了节约结算时间,应核对现场情况与结算资料,全面、细致进行结算审核,保证审核结果的准确性。

篇10

网点运营的标准化管理是岗位整合、资源优化和流程重组的综合性改革,势必要将网点的一部分人转化为营销人员或是将每个员工的工作时间划分出一部分或是大部分用来营销,这种转变对员工的要求由原先服务型网点模式的“只要满足每一项业务有人会处理,能处理”提高到“每一项业务每人都会处理,快速处理”。为了一定程度上照顾年龄偏大员工,大部分行处以往在人员结构紧缺、老龄化的现状下,尽可能将年长员工安置在不需要处理现金业务的低柜区域,而高低柜分离改革后却需要低柜区配置素质更高的柜员去处理复杂业务,凸显阵地营销优势,而短时间内年龄偏大员工无法快速适应这种考验和磨炼,角色转换不到位将导致改革成效难以在阵地营销能力和网点功能转型上得以充分体现。

2.功能分区布局优化难题

现有营业网点内部运营区域物理布局上的共同特点是:面向客户最直接的中心区域往往是高柜服务区且柜口数量众多,低柜往往处在角落;而且考虑到网点业务发展,原始装修时往往设计柜口较多,导致网点实际开柜数小于物理环境柜口数的情况基本已是常态。考虑到网点全面改造的投入费用较大,试点过程中大部分网点只能在原网点功能布局的基础上,采取将低柜分离出来的权宜之计,从而造成部分对外营业高柜柜口空置,无论是内部布局、品牌形象、客户体验还是营业分区的有效利用上,都难以达到标准统一、管理规范的效果。

3.网点阵地营销资源配置难题

目前,高低柜业务分离网点真正配置了客户经理并在现场办公或参与阵地营销的并不多,其他未实施高低柜分离的中小型理财网点,配备现场客户经理的则更少。从全行个人客户经理的分布来看,集中在一级支行的客户经理队伍庞大,阵地营销人员配备不足,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柜面对优质、潜力客户进行识别后,由于缺乏跟进营销、重点维护的相关人员,造成部分优质客户资源的流失。

4.归口管理职责规范难题

高低柜业务分离后,网点业务集成度、综合化程度在提升,但归口管理仍待及时跟进,各相关业务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对网点的管理存在既重叠又缺失的不合理现象,制约了整体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如高低柜分离后,要求部分大型网点现场管理人员走出现金区,兼顾履行高低柜业务事中审核工作,参与网点大堂的业务咨询和客户引导,但现行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与网点转型要求不匹配,使部分现场管理人员感到职责不明晰,承担的额外工作负荷较重,现场主管仍需频繁进出高柜区,不仅无法真正走出现金区与大堂经理进行角色替补,而且在网点安全保卫方面存在隐患。目前,低柜区需授权审批的业务多,在兼顾高低柜的监管中可能存在顾此失彼、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二、深化网点运营标准化改革的思考及建议

从网点标准化改革的实践来看,全面推行网点运营标准化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在不断摸索与磨合中总结经验,通过完善、细化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网点运营标准化改革的正能量。

1.调整网点内部布局是前提

在目前无法进行全局装修改造的情况下,网点一般只保留2-3个高柜,其余高柜柜口均使用布帘进行遮挡,既影响美观,也容易引起客户误会,认为银行有柜口却不开足导致排长队。因此,随着业务发展需要和现金业务量逐步萎缩,今后客户引导分流将按照从自助服务区→低柜→高柜的导向,必须调整现有网点物理环境布局的思路:网点整体内部区域应以纵深为主,客户进入网点首先通过自助服务区,必须到柜面处理的业务先进入低柜区域,若有现金业务再进入高柜区域进行处理,即网点运营区域布局可以按咨询引导区、自助服务区、低柜服务区、高柜服务区、中高端客户专属服务区、客户等候区等分区设置。咨询引导区与自助服务区的布局应相衔接,便于大堂工作人员对客户进行引导分流和自助操作的业务指导;低柜服务区应占据主导位置,与高柜服务区可以在空间上实现相邻,便于大堂引导人员进行现场灵活调度;中高端客户专属服务区以低柜形式为客户提供差别化服务,不再单独开设高柜,与普通客户共享现金业务处理窗口。

2.开展资源整合是核心

网点运营标准化管理改革需要对部分柜员和服务支持人员进行结构优化调整,关键是要解决好“转岗去哪里”和“如何成功转岗”的问题。一是结合高低柜分离推进情况,在遵循岗位制衡的前提下,按照“岗位数量最少化、职责边界最大化”的原则,根据网点地域、规模、业务量等不同特点,制定各类型网点定员、定岗的配备标准以及前台劳动组合安排的“路线图”作为推广参考依据,指导不同网点科学安排、动态调整运行和营销服务资源;二是研究建立一级支行以上层面的柜员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机制,合理配置机动人员队伍,建立分别针对高峰期和非高峰期的弹性排班模式,实现运营资源在更高层面的统一配置和使用,解决网点间、柜员间忙闲不均问题,提升柜员工作饱和度,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三是建立网点“1+N”联动营销服务机制,改变部门分割局面,将电子银行、个贷、信用卡等业务下移至网点,并对各类销售人员的职责进行再调整、再明确。

3.推行标杆示范是关键

要按照“标杆示范、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推广策略,选取10%有代表性的网点,重点锁定2-3家,大胆进行探索,迅速启动标杆网点的建设工作,并及时总结、编发典型的、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案例,通过着力打造一批水平高、成效好、亮点多的标杆网点,充分发挥示范效应,为全面推广奠定坚实基础。在实施过程中,各分支行要围绕着优化网点资源配置这一核心目标,结合本行实际情况,“一点一策”推进改革实施。因地制宜,深入运用网点运营管理平台,逐个网点开展调研分析,准确查找各网点运营存在的突出问题,一点一策、到点到人地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避免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工作方法;同时,要把握轻重缓急,首先解决高低柜口配置、岗位优化、工作量不均衡、服务支持岗人员多的问题。要对全辖网点改革效果开展横向比较和统一评价,实时跟踪监测,有力组织推动辖属网点积极主动地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网点运营的精细化管理。

4.打造过硬员工队伍是根本

高低柜业务分离,对网点人力资源的分类管理和合理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选派业务骨干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确保非现金柜台业务人员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良好的服务能力,全面的营销资质,敏锐的营销意识,充分发挥非现金柜台与客户面对面交流的优势,进行产品推介营销。其次,要推进高低柜柜员岗位轮换,激发员工锻造技能的热情,结合网点员工年龄结构、业务素质和岗位要求,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网点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打造一支“通业务、懂系统、善沟通”的从业队伍,让每一位柜员都能熟悉柜面业务流程和各项金融产品的功能与营销点,彻底打通员工素质对高低柜分离效能释放的“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