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35: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标准化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型号产品的预研,集中了国内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材料、最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同时也由于其研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但型号产品本身系统复杂、门类繁多,而且还要有许多相关产品或工程项目与之配套,耗资大。因此,为保证其研制成功,必须严格按照研制程序分阶段逐步地进行。从指标论证到最后定型,中间需要经历若干方案、状态、批次的设计与试制;经受若干次各种不同目的的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属于开创性和探索性活动;从开始到取得成果再到实际应用往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一步步地去完成。所以,想要预研项目投资立竿见影是不科学、不现实的。
1.2阶段特征明显
预研型号产品是一个多专业的集合体且其专业分工很细、涉及专业面广,往往是国家下达的战略性任务或攻克研制“瓶颈”的关键技术,有严格的研制进度和阶段要求,每个阶段研制任务、要求、内容和目标不同,且大都是高新技术项目,不确定因素较多、技术风险较大,费用高,很难保证预期结果。而一但突破关键性理论和技术问题,其影响则是非同小可。所以说,预研产品具有基础性、前瞻性、探索性和验证性等特点。
2开展预研标准化工作的意义
如上所述,预研型号产品有许多独特之处,而标准化是预研的基础工作。在预研的全过程中,标准化工作分为4个阶段:立题论证、方案论证、研究试验以及成果鉴定。而每一阶段均有着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但彼此又存在紧密的联系,一环扣一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标准化工作做好了,对整个型号研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能达到预研的最佳效果。
2.1能有效地保证产品的质量与性能
预研型号产品性能,主要是在设计、研制阶段决定和形成的。在预研一开始就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规定的性能指标及方法去论证、设计、制造和试验,就能保证产品的性能建立在先进的技术水平及可靠的基础之上,保证产品的质量有一个高的起点。
2.2能有效降低研制成本,提高预研效率
预研型号产品批量小、状态变化多,新品种试制频繁,产品结构处在设计形成之中,工装设备不能通用。而标准是科研、生产、使用的经验结晶和统一的产物。预研型号产品通过实施标准,统一要求,减少品种,简化设计;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优化设计,提高设计的通用程度、设计和工艺继承性,简化工艺过程和工艺装备。通过标准化,变零、部、组件的专用为通用;变原材料、元器件的多品种为少品种,努力提高设计和工艺的继承性;最大限度地采用通用的、组合的工艺装备,既能缩短预研周期,又能节省预研费用。实施标准是对技术成熟科技成果的再利用,是减少预研风险,实现一次成功的基本措施之一。
2.3能有效地提高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形成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
结合预研型号产品研发、关键技术攻关、预先研究、基础研究以及试验实施标准和经验总结,获得信息,将市场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有机结合,有利于修订完善标准,制定新的标准,保证标准质量;使标准为预研产品研制服务,产生效益,从而使参与预研人员对标准化更加关注,有利于加快标准化自身发展,最终使企业构建完整的研发技术标准体系,即“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为今后制定和实施标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4有利于培育创新型和复合型的标准化人才
预研是培养标准化技术人员的一种有效的举措。兼职标准化人员参与预研项目并进行文件签署,专职标准化人员进行宏观控制,督促兼职标准化人员学习标准,并对标准实施进行检查。使标准化人员从预研型号产品的申请立项和技术攻关,到成果评审和技术总结的全过程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进而全面提高在型号产品技术攻关和型号研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预研可最终培育出理论功底扎实、学识造诣深厚、解决问题独到、有开拓创新精神、能编制高质量标准的标准化复合型人才队伍。
2.5有利于加强部门之间协调沟通
在型号产品的研制过程中,总体与分系统之间、分系统与分系统之间、设计与工艺之间、生产单位与生产协作单位之间、研制部门与使用部门之间、各个专业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均需要协调,需要标准化在其中发挥技术纽带的作用,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在军工产品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为了巩固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增强技术实力,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争取更多任务。因此,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湖北三江航天红林探控有限公司大力开展了预研工作,并制定了企业预先研究管理办法,规范预研工作的各个管理环节,为充分发挥预研工作的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预研标准化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技术等级和专业分工不清技术等级和专业分工不清是影响预研标准化
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许多产品预研中,标准化人员的“兵、将、帅”定位不清,专业分工不明,存在着工作模式不合理、责任不明确、协调效率低等情况。一个预研产品从设计、工艺到试验,由某一设计人员从头管到底、单打独斗,标准化人员互相不沟通、不协调,横向协调环节复杂,信息不畅,技术积累难以奏效,导致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资源利用不充分、不合理。这不仅会大大延长研制周期,而且也不利于实现系统整体性能最优。
3.2产品的“三化”程度低
产品实现系列化和通用化是企业不断扩张市场容量、延长产品寿命、分化技术风险的重要措施,而许多科研人员却忽视预研产品的系列化和通用化工作。产品的“三化”工作必须按专业、跨型号实现,但一般实行的是型号“两总”负责制,一定程度上使产品的“三化”工作只能在型号内部开展,型号之间的“三化”较难开展。从企业和个人的利益角度考虑,设计人员乐于创新,导致了一味追求预研产品的新颖和独特,忽视与现有产品的相关性和技术继承性的问题。而标准化人员没有提前参与到预研中,等到标准化参与时木已成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三化”工作的开展。
3.3标准的制定滞后于新技术的发展
目前,技术人员往往喜欢查手册,不善于查阅并学习标准,实施标准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只有通过集体培训才学习标准。而大多数企业只通过对技术文件进行标准化审查来监督标准实施,导致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往往体现在过程中有标准不依、标准执行不严,更谈不上对标准使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不断完善,从而形成了新技术飞速发展与标准滞后的明显矛盾。
3.4标准化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有待更新
随着长期从事标准化工作的老职工的陆续退休,后续标准化人员青黄不接,标准化岗位出现了层次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没有形成老、中、青相结合标准化人才梯队。标准化人员平时忙于型号产品图样审查,没有稳定的时间学习标准,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少,导致专职标准化队伍知识面窄、普及与掌握新知识不够,影响了标准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使标准化工作难于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经费有限,标准化信息管理工作薄弱。
4开展预研型号产品标准化工作的途径
鉴于以上问题,企业在预研型号产品中应开展大量的标准化工作,使其工作更加规范化。
4.1情报先行是做好立题论证工作的基础
预研型号产品立项论证是龙头,应建立由型号副总师、设计师、标准化人员等共同组成的一个高素质的标准化工作系统,整个型号预研的标准化工作在标准化工作系统的领导下全面开展。只有型号副总师、设计人员、标准化人员的三者相互结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职,标准化工作才能协调、有效地开展。标准化人员主要与预研课题项目主任设计师沟通,了解和掌握该课题的目的及主要内容,跟踪课题的进展动态,着手进行标准方面的相应准备工作。以预研产品为背景,收集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标准资料、标准化情报、最新标准化成果和样品等;型号预研,情报先行,做好立题论证阶段准备工作,为相关人员填写《预先研究任务开题论证报告》提供标准可行性依据。
4.2标准选取是做好方案论证工作的关键
方案论证阶段的标准化是预研型号产品标准化工作的起点和重要依据,也是确定型号标准化工作要求和计划的关键阶段。通过标准化人员参加方案论证活动,了解和掌握课题的实施方案以及课题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特点。初步提出该课题需要贯彻的标准以及欲推荐使用的典型线路和典型结构,确定型号标准化工作的框架,掌握标准的深度与广度,确认哪些标准可以直接采用,哪些标准需经过剪裁后才能采用,按照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顺序,列出标准清单,并适时做好标准的宣贯。介绍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标准信息,设想该课题制定成标准的可能性。方案论证结束时,对型号研制提出标准化综合要求,并提出实施标准目录。同时,在预研项目研究过程中,项目组要加强对各类技术资料、数据的保管和使用,密切跟踪各研究领域的知识产权动态。
4.3协调沟通是做好研究试验工作的保证
研究试验阶段是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也是产品及其成套技术文件形成阶段,且涉及众多专业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跨部门、跨行业协调工作量大、复杂程度高。因此,标准化人员在研究试验工作之前,向设计人员推荐典型线路、典型结构和通用的零部件、元器件及有关成熟技术,提供标准实施目录的全部标准资料,统一协调各类标准实施中存在的有关标准化问题,并在研究试验工作过程中根据课题的标准化综合要求,对研制人员实施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预研课题形成的设计文件进行标准化审查。
4.4标准占位是做好成果鉴定工作的升华
随着众多新型号课题预先研究的推进,在重大领域有了技术突破,应将所有图样资料在该预研课题通过鉴定后进行整理归档。标准化人员对该课题实施标准化综合要求和实施标准的情况进行总结,作出评价,写出标准化审查报告,对有推广价值且通用程度高的预研课题,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加工提炼,将预研成果转化为系列标准;开展顶层规划,分批由上而下的逐项制定与国际标准水平相适应的配套标准和规范,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和提高;吸取其中有用部分,保存到有关标准中去,避免系列标准的反复;用标准化手段固化这些新技术及关键技术,积极组织本单位的主导产品参加相关国家军用标准和航天行业标准的立项论证工作。力争参与国家军用标准和航天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积极争取标准占位,为《预研课题结题总结报告》提供依据,为后期新型号研制提供技术支撑,让我们的标准在推进企业产品精益设计、规范研制过程的同时,成为引领国内产品标准的推进者。
4.5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标准化人才
专兼职标准化人员通过参加预研,多方面学习有关专业知识以及各类、各级标准,编制标准化各类文件,对预研产品中使用的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外协件、配套产品及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研究试验文件和标准体系表等诸多因素也有一定的了解;编制标准体系表粗略框架;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组织构建一支强有力的标准化技术队伍,提高标准化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预研框架和组织体系。注重培养有一技之长的院级标准化专职人员,使他们多进入高层次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便于今后承担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制定任务,同时也有利于留住人才。
4.6加强“三化”基础工作,为后续型号夯实基础
首先,在预研初期,应注重对应用工具软件、元器件种类、原材料的状态与品种规格等进行统一或优选,实现压缩品种规格、使产品具有良好互换性的目的。其次,在基型产品的基础上实施优势延伸策略,完成整个系列中各种规格产品的设计,并能保持结构的相同(或相似),实现零件的高度通用化,提高产品的通用性与互换性,是以低成本、低风险带来高效益的有效途径。第三,运用模块化设计原理快速研发新型号。模块化设计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把每种模块都按结构或功能成系列地设计与制造;利用模块互相拼组,便可形成为数众多的、具有各种功能的产品;模块化设计的前提条件是相关模块之间在接口、配合精度、连接尺寸和参数协调等方面的标准化。
4.7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实施标准动态管理
整个预研工作纵横交错,如果使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型号预研的全过程,可操作的标准化文件则是全面规范预研管理、确保研发任务完成、加强预研竞争力的实际举措。按照GJB/Z114A《产品标准化大纲编制指南》、GJB/Z106A《工艺标准化大纲编制指南》和QJ20065《航天型号标准化文件编制要求》等标准的规定,需分阶段、分层次编制标准化文件,并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在编制标准化文件时,要本着“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原则,并保证依据充分,编制内容全面、合理、实用,从提高标准化文件的适用性和操作性的要求出发,为型号提供最基本的技术保障。
4.8加强过程监督检查,形成标准闭环管理
根据预研产品对标准化需求的不断变化,将预研产品标准化工作重心逐步从制定标准为主转向以标准实施监督为主的方向。通过标准的实施,将这一宝贵资源,应用到预研产品的研制、生产、试验和使用等领域中去,将标准化的潜在内能转化为现实的技术;以各种方式对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中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纠正实施中的偏差,处理实施中的错误行为;对实施标准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等薄弱环节,组织开展标准实施与监督的标准化研究;针对标准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标准内容的不足之处,采取补救措施,完善标准;促进标准化与型号研制的有机结合,实现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等全过程受控,形成一整套有效的制度、规范与标准,使标准化工作达到闭环管理。
2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方法
在对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科学的管理方法是标准化管理制度实现的有力保证.科学的管理方式是实现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目标的根本手段.医学院校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科学的管理方法不仅来源于管理的实践,更来源于管理人员的服务.唯有在管理的过程中,突出服务性的宗旨,更有助于管理标准化的实现.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主要由以下几种:
2.1建立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的完善是实现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有助于机能实验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使得机能实验室建设得更为完善,发展的更加规范,建立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可以促进机能实验室在平常的管理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所有的管理工作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因此,各医学院校应当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守则.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中,让学生按照相应的实验守则进行实验操作.其实,医学院校对机能实验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各项制度应当包括实验药品的管理制度、机能实验教师备课制度、以及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等.只有建立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实验室教学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同时,完善管理制度,有利于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可见,规章制度的建立能够为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提供有力的保证.
2.2责任管理与岗位管理制度相结合
制度的建立为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完善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加强管理的责任制度,将管理的责任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使得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机能实验室管理工作中,设置相应的岗位管理.岗位管理是医学院校根据实验室教学的进行而设置的.实行岗位管理的要求符合实验室教学的特点,因此,对岗位本身应当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各医学院校根据本校机能实验室设立的具体情况,采取专人负责的模式.机能实验室岗位的设置应根据级别不同,对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也不相同.唯有加强岗位管理,才能够促进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责任管理制度,主要体现的是在管理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管理.责任管理的实行依据在岗人员的管理进行责任确认.责任管理制度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精神和管理行为进行 规范化的管理.根据岗位管理的考核情况,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以及责任感.对机能实验室进行责任的管理制度,其实质就是依据管理的相关制度对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机能实验室管理责任制度的推行,对机能实验室各项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提供了有力保证.责任管理与岗位管理相结合,使得各项管理工作能够运用到实际中来,使得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2.3根据实验设备对机能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
机能实验室内每一件设备仪器都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医学院校在购买这些仪器的过程中,同样支出了较高的经济费用.机能实验室内的仪器各种各样,每一件仪器在实验教学中所具有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医学院校提供全套的仪器设备有助于实验室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验设备对实验室进行分类的管理.对实验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的效率.根据设备类型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可以依据实验的类别以及设备保养的要求对仪器和设备进行符合科学规范的配置.同时还可以对实验室进行专门化的设置.所谓专门化的设置,指的是针对一个实验项目,设置两个实验室的数量.这种专门的设置模式,既可以满足教学的要求,还能够对仪器设备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得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在实验室仪器设备需要更新的过程中,分类模式的进行,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实验室进行专门的设置,对仪器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教学模式的展开,更有利于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避免了在实验操作中,仪器设备搬动的情况.可见,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教学,更有助于仪器设备的管理.使得在对机能实验室管理的工作中更具有针对性,不会导致在日常的工作中出现管理不合理的现象.因此,根据实验设备对机能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设立专门的实验室,是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手段.
2.4实验教学的标准化管理
机能实验室的建立是为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调动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的情况下,使得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明确,对实验室的安全提供了保证,促进机能实验室高效的运行.但是,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只针对管理人员提出一些必备的要求是完全不够的.为促进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管理工作中应当实行实验室集体备课并建立相应的实验教学档案.如此一来,即使部分管理工作人员因其他原因不能对实验室进行管理,那么其他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之前建立的档案,立刻接管实验室管理工作.因此,在每学期开始,医学院校应当组织相关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集体备课以及与之相关的预演实验,对每一位教师的实验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档案.实验教学的档案应当由实验教师独立完成,交由实验室管理工作人员保管.档案的建立可以让学生以及教师对自己的实验课程有详细的了解.管理人员还应要求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根据档案登记的信息对实验用品进行清点.该项工作的进行,不仅是管理人员就可以完成的,其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可见,这样实验操作过程,不仅可以实现试验的目的,还有助于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得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工作更顺利的进行.
3提高实验室教学人员的业务素质
建设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机能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实践表明,提高各组成人员的专业素质将有利于标准化管理模式的进行.随着实验跨科学性以及实验改革的进行,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具有其必要性.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中,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教学实验中推行实验改革,为实验教学的推广献计献策.实验教学的改革对于医学院校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实验教学的改革,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日常的实验中注重实验室的的各项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参与进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中,将对管理工作展开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实验教学改革的进行,使得机能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更好的进行.可见,在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中,教学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同时,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模式对于教学实践的开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2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及系统模型
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那么就有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科技创新也就有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国家政策的支持,机制体制的运行以及相关制约影响要素的配合,是集资源、环境、市场、生产、制造、产品、服务、管理于一体的现代综合系统,进行标准化管理,形成创新体系。需要各种引力协调发力形成合力,产生动能,驱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这是市场经济践行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及系统模型,能形象地说明科技创新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发展地位作用。
3科技创新的标准化管理方法
科技创新过程总要具有相应管理方法,获得最佳秩序是标准化管理的目标和宗旨。科技创新按项目的种类、复杂性、多样性、难易程度应采用不同管理方法,如解决重大项目可采用综合标准化,项目应构建标准综合体;一般、相对简单的科技创新项目采用通用标准化管理。需要强调的是传统标准化,主要为层面管理,如标准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应采用点面结合的管理方法,就科技创新某项(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以及专利或其综合等)进行标准化管理,并充分考虑与其他管理(如标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的兼容性,形成标准化管理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的标准化管理为过程控制并持续改进,戴明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循环螺旋上升方法可以运用于科技创新成果运行的全过程。
4科技创新发挥标准化的作用
科技创新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发展产生有益效果的行为。现有标准是知识积累,是经过科学实验证明或验证的,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结晶。科技的创新刺激标准制定者要不断制修订出新的标准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科技新局面,标准为创新提供一系列的参考基准。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漫长过程,一个刚产生的创新成果并非为多数人认知。科技进步要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创新而没有适时的标准化,则创新的成果就很难转化。标准化的基本功能就是总结科技研发创新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规范化、普及化,从而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标准化在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资源的同时,也调动了企业组织参与科技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标准化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是科技创新成果迅速传播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包括观念创新、标准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标准水平,标准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客观上要求必须加强标准化与科技合作。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是创新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关键性的重要环节,可分为转化、运用、应用等阶段。科技创新的成果一旦形成规范性文件——标准,就会被潜在的使用者以及社会广泛接受。标准是衡量质量水平的基础,企业应利用技术标准这一有力武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应用与传播。当今世界是信息化时代,企业产品的科技创新和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必须适应这个新时代,标准化管理需要不断寻找其相适应的管理方法,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支撑,建立与各方共同交流的信息平台,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使用接受。
5标准化管理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重复性事物或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的活动过程。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企业应作为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最重要主体,是先进技术的拥有者以及技术的实践者,也是标准的使用者与执行者。而标准的制定就是将科学研究的成就、技术进步的新成果同实践中积累的先进经验相互结合,融入标准中,通过标准的贯彻执行,助推科技创新变革发展。科技创新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积累过程中的突破,它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或风险性。科技创新从研究、问题的提出、创新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不确定性,它与经济结合以及产生效益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条件、途径和结果也是不确定的。这些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市场的风险性、技术的风险性和管理的风险性。科技研发创新中的管理风险性是由于科研主体面临着内在和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利益相关的市场风险,使得其必须组织管理日常科研、协同相关方正常运作、处理内外问题,才能使得科技研发顺利进行、科技成果成功推广和应用。标准化管理推动科技创新,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运用标准进行标准化管理,对科技创新的目标、过程、结果有引导规范作用,采用国内外最先进标准,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理念以及科技人才资源,促使各种行为变得可以预测和容易管理,从而减少创新风险,可以有效减少科技创新中的不确定性。
2石油物资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
标准化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在石油物资采购管理领域也大有裨益。众所周知,统一的物资标准体系、统一的管理运行机制,有助于物资采办部门人力、物力、财力的集约化管理以及外部供应商资源的优化配置,既能实现经营管理效益的提升;又能加快供应链的反应能力,为石油企业生产建设提供坚实保障。石油物资涉猎范围广,有着种类多、数量庞大的特点,随着石油企业不断发展,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张,物资标准化在石油石化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在这个供应链反应能力比拼的时代,毫不夸张地说,科学合理的物资标准化管理牵涉到石油企业战略发展的方方面面,不仅是经营管理良性运作的重要保证,也是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均将标准化工作作为提升物资供应管理水平的瓶颈,进行重点突破;中国海油也适时启动了物资标准化项目,重构物资标准化管理体系,以适应、促进企业业务发展。
3中国海油物资标准化实践
标准化活动是由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要素构成的活动。根据系统效应原理,这些要素的构成和组合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很可能不同。中国海油物资标准化项目的推进,调动了近500名物资专家参与工作,各专家组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借鉴、学习、交流先进企业经验,建立、完善了符合中国海油战略发展要求的物资标准化体系,无论专业性、规范性,还是易用性,新版物资标准都有着非常强的优势。
3.1新版物资标准的修订
中国海油新版物资标准是基于旧标准进行完善创新的,其秉承专业化、精简化和易用性强等原则,最大程度地淘汰了落后、低功能和无用的要素,内容包括:科学的分类体系和严谨的属性模板两大部分,整体框架结构简单明了,便于操作,有着促进物资统计分析、专业化采购、采购价值发现,避免物资重复描述、减少非必要采购、降低冗余库存等优势。
3.1.1优化分类层级,重视标准的前瞻性
中国海油原61大类物资标准包罗万象,分类数量繁多、逻辑性差,专家组参照国际、国内行业标准,结合海油业务现状,遵循不重不漏、细度合理、业务需求、行业习惯等原则,将物资分类体系由原有的“大类、中类、小类、物料组”四层结构,精简为“大类、中类、小类”三层结构。为增强其专业性和易用性,在明确层级后,专家组重点分析了当前中国海油在上、中、下游的核心业务特点,对标多家知名石油公司的物资分类体系,通过合并重复、相近的物资类别;拆分争议较大、挂接易混淆的类别,对物资分类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精简。除此另外,专家组考虑到物资标准的可持续性,并不断满足未来中国海油业务发展趋势,将包括水能、风能、光伏、生物质能在内的新能源单独归类,增设“可再生资源产品”大类,凸显了新版物资标准“与时俱进”的重要特点。新编制完成的《物资分类/属性规范及应用指南》包括43个大类、494个中类、3873个小类,并按原材料、成品、设备/配件、工具及其它分类成卷,相比原61大类物资标准较为系统化,除专业性和易用性强外,更具前瞻性。
3.1.2规范属性模板,提升标准的专业性
中国海油原物资标准属性模板的覆盖率不高,部分物料组无法填写属性值,这使得文本采购、类别挂接错误等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原属性模板约束性不强,易造成人为填写属性值的多样性、数据错误率与重复率高等问题。为此,物资专家组在新标准的编制中引入了先进的“五段式”属性模板,将属性模板中的每一个属性,都通过“前置符号”、“属性值是否必选值列表”、“后置符号”、“属性值计量单位”、“连接符”五个字段进行控制,从各个细节上规范属性值的填写,并确保属性模板的覆盖率达到100%,以保障后续工作的有序衔接以及管理上的专业和高效。
3.1.3增补两项说明,强化标准易用性
专家组在新物资标准确立的不同工作阶段,依需求编注了物资分类说明和属性说明,大大增强了新版物资标准的可操作性。应前期调研90%用户的诉求,物资专家们针对每一个大、中、小类别撰写了分类思路、分类说明及界定、新旧分类对照关系等,在物资分类挂接时,用户可以阅读到相应的分类释义,以便更好地理解每个分类的内涵与外延,从而避免因理解差异而造成的分类混淆甚至错误的情况。另外,属性说明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新物资标准易用性强的优势,其运用文字说明将属性定义、填写规范、完整填写示例、注意事项等直接呈现在使用者面前,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属性模板难理解、难填写”的问题。通过上述两项说明文件的增补以及小类配图、附加备注(部分无法在属性模板中体现的要求、规范或指导意见)等信息的加入,在新版物资标准编制的同时,专家组整理编写了《中国海油物资标准应用指南》,实现了未来海油物资标准使用“一本通”,大大促进标准的贯彻与落实。
3.2物资标准管控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新版物资标准的修订完成,标志着物资管理工作已“有法可依”,但要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达到“有法必依”的目的,还必须要有一套相适应的管控体系与之相匹配。为此,中国海油确立了“集中动态管标准”的思路,即对物资标准执行“统一、规范、集中”的管控模式,全集团采用一套统一的物资分类及属性模板,统一由总公司组织修订、维护。
3.2.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在组织机构上,针对物资标准的管理增设了物资标准管理岗,要求担任本单位物资标准管理的责任人与协调人,积极发挥上传与下达的作用:上传是指搜集本单位标准修订申请,经本地业务审核后提交总公司;下达是指与总公司物资标准岗对接,协助新标准的推广与宣贯。除增设专岗外,中国海油物资采办部还建立了总公司、各单位两级物资专家团队,并将其纳入管理组织机构,充分调动其发挥专业优势,协助本单位标准管理岗,完成“标准修订申请”的本地业务审核;支持总公司核心专家日常/定期修订讨论(远程/集中)等工作。这无疑将对物资标准化管理的不断增值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2.2严密管理制度及流程
制定了《物资标准管理办法》,并随之了《物资标准修订、工作指导手册》,对物资标准的日常修订、定期修订、争议解决以及流程进行了规范和统一。物资标准坚持“年度定期修订为主,日常修订为辅”,在修订过程中,要求遵循如下四条原则:一是以业务需求为驱动,考虑物资标准修订的必要性;二是考虑物资标准修订的通用性;三是标准变更应不违背物资标准制定的总体原则和方向;四是充分考虑标准修订对现有物料主数据、系统中各单位业务单据的影响。这里值得强调的是,标准日常修订的范畴只限于“不对现有物资主数据构成影响”的修订申请,主要包括:规范文字、新增小类、新增某小类属性模板的可选属性等;定期修订则以年度为单位,由相关物资专家集中讨论,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并进行集中讨论后,统一推广。
3.3物资标准化工作的宣贯
只有当物资标准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后才能表现出具体效果,如在贯彻实施环节出现中断,那标准化循环发展过程则随之中止,前期一系列的工作也将功亏一篑。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标准化的宣贯工作,不仅要通过制度规范等方式来强制实施,更要关注宣贯活动的重要作用。中国海油物资采办部自物资标准化项目启动时,就随即开展了宣贯活动,通过专刊跟踪报道的方式,在全集团范围内宣传了物资标准化工作的相关内容及其进展,直至新物资标准的编制完成,共形成了《物资专家观点汇编》6卷、《标准化宣贯专刊》3卷、《标准化年报》1卷。这些宝贵的资料不仅见证了物资标准化项目的开展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学习意义;而且使相关牵连各方对标准化项目的开展情况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标准的后续贯彻实施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中国海油物资采办部还多次调动物资专家,针对关键制度和流程,开展培训活动,对在岗物资管理、操作人员进行了新物资标准相关知识的深入普及,以确保新标准实施到位。
4关于开展物资标准化的几点思考
中国海油物资标准化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笔者作为直接参与者,对如何开展好物资标准化工作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现总结几点浅见。
4.1要充分发挥物资专家的核心作用
专家队伍是物资标准化工作的得力参谋,作为专业的“智囊团”,其知识背景可从根本上确保物资分类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适用性;丰富的从业经验可减少标准化工作的漏洞,并增强物资管理工作的前瞻性。无论是物资标准的编制,还是日后的修订维护,都需要物资专家发挥核心作用。中国海油在标准化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将来自不同专业领域,有着丰富从业经验的物资专家作为主力军,而在后续的一系列工作中,他们仍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为物资标准化工作保驾护航。
4.2要重视培训、推广活动的开展
物资标准及其主数据不仅单纯应用于物资管理领域,它还应用于生产、工程、销售以及财务等业务管理领域。因此,物资标准的编制、维护以及良性效能的发挥,都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开展相关培训和推广活动,特别是在物资标准的建立和修订初期,除了物资管理部门的培训外,也要让所牵涉的各业务部门了解物资标准的修订思路、原则和变化等,以充分征求意见,获得支持,并促进各部门积极改善所对应的业务管理模式。
4.3物资标准化工作要“承前启后”
这一点是基于行业现状提出的。在石油石化采购领域,几大石油公司均已建立或形成了一定的物资标准化管理体系,在标准化工作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企业应以现有资源为基础,承接前期的良性因素,包括对管理仍起促进作用的分类方式、制度和流程等,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以保障现有业务管理水平的稳定增长。与此同时,企业在进行新物资标准的修订以及管理制度的完善时,更要注重前瞻性,要根据企业未来业务的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地进行物资分类、大胆创新管理运作模式。
4.4物资标准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前文的标准化内涵部分提到,物资标准化工作是一个反复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很多专家将其定义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中国海油自身的实践工作来看,也确实如此,标准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完成物资标准的编制、修订仅仅是一个开始,良好的物资标准需要与时俱进,顺应企业的业务发展趋势。中国海油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编制完成新版物资标准后,相继健全了长效、动态的维护机制,以确保物资标准得到持续不断的改进。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对日常居住及工作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建筑业在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需要面临更大的技术和管理调整。为了提升建筑质量,实现建筑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建筑业开始广泛使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该模式的有效应用,促使建筑单位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更加稳定、安全。本文从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特点入手,对其构建方法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一、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特点
1.系统性
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建筑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现阶段,建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建筑难度越来越高、耗时越来越长,给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尽管我国针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制定并颁发了相关监督管理条例,然而不同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拥有不同的实际和客观环境[1]。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能够包含多种相关内容,如国家、行业领域内部等的安全标准,同时还包含了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规定及解决措施,该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拥有多个层次,因此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2.复杂性
现阶段,建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耗时越来越长,建筑建成后的使用功能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个部门需要进行更加积极的合作[2]。在实施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其必须融入到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对每一项施工进行具体的规定,从建筑材料的运输,到起重机等设备的具体应用及维护等都应当包含于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当中,因此该模式在构建过程中,拥有较高的复杂性。
二、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1.管理组织方面
首先,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责任人为项目经理,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需要全面负责整体工程的安全管理。同时,该模式当中,还需要对安全监督机构进行建立,由项目经理负责,其成员需要在项目经理的指派下,对不同建筑施工环节的安全管理进行有效监督;其次,加强安全意识整体教育。在建筑项目施工以前,项目经理应当领导全体施工技术人员、安全监督工作人员等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促使其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施工安全性。
2.标准化现场管理
首先,标准化的标识管理。为了提升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安全监管部门应当针对工程施工具体环境,积极布置相关标识。如将建筑现场的整体平面图设置于入口位置,促使原材料运输人员、施工人员等一切与工程有关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对工程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提升施工安全性。同时还应当积极构建制度板,其中包含文明施工、消防知识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明确划分建筑工人的施工区域及生活区域,对不同工作项目的责任人进行确立;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牌应当包含多种类型,有警告牌和禁止牌等构成。其次,标准化的临时设施管理。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包含多种临时设施,针对这些设施的管理,必须实施标准化。例如,在对建筑工人的临时宿舍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消防和环保意识,对相关人员的保暖和防暑等促使进行明确的规定和检查,防止失火等现象的产生;针对食堂等临时设施而言,应当在保持高度卫生整洁的基础上,定期进行电路线路的检查,保证环境的安全等。
3.标准化安全信息管理
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及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二者进行了充分的结合。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在日常实施的过程中,主要运行方式就是信息的有效交流,因此其标准化的实施重点是标准安全信息管理。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进行充分的安全信息记录,并将国家及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内容进行有效储存,同时还应当及时搜集国内外有关安全施工设备及技术的相关信息,供企业领导者进行使用和参考[3]。该信息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必须拥有较高的可靠性及稳定性,从而有效实施以下工作:首先,构建建筑设计的鉴定与验证标准;其次,有效记录施工进度及相关设备状况;再次,对特殊作业及相关建筑工序进行充分的记录等。标准化安全信息管理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促使工程建设各个部门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信息共享,对于提升整个工程安全性及管理标准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建筑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现阶段,建筑难度及规模越来越大,积极加强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该模式的过程中,管理组织、现场管理及安全信息管理是重中之重,建筑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及建筑工程的客观环境,有针对性的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
作者:张倩 单位:三峡大学
参考文献:
二、企业会计标准化的管理流程
企业会计标准化并非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包括各种活动的一个典型的过程。具体包括制定、会计标准,以及对会计标准的监督、评价和改进等一系列活动。
1.企业会计标准化管理的具体流程
企业会计标准化管理流程主要包括输入、中间过程和输出三个阶段。其中,输入端口需要耗费相关的物质、信息和人力等资源,以及需要满足相关的环境条件。在输入阶段,实质上是管理资源耗费,以期通过最短的投入期间,利用最低的资源消耗而获得最大的效益。基于此,企业相关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设立相应的机构、进行相关的培训、制定计划、收集、整理、选用和推荐相关的会计标准资料。中间过程阶段主要是开展与标准化相关的各种活动,最终实现投入资源的增值转换。主要包括会计标准的制定、实施、评价和改进等工作。在这个阶段,企业必须根据会计标准化各项活动的目的、规律以及相关的控制方法,确定开展活动的原则、方式、程序和具体的要求,同时立足于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促进各项活动的循环发展。输出阶段主要是会计标准信息和标准化活动成果的产出,自此阶段,企业应该加强对于会计标准信息和标准化效果的管理。管理会计标准信息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满足企业会计活动对所需要的相关的会计标准,并通过立档、保管、共享等有效措施,及时把信息推荐、传递给有关的使用部门。管理会计标准化效果,主要是评价和计算会计标准化的经济效果,并依照评价计算结果采取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措施。
2防腐蚀施工标准化
2.1抛丸除锈防腐蚀预制流水作业线标准化
采用抛丸除锈防腐蚀作业线场地环境相对较好:污染小、灰尘少、劳动强度小、作业效率高、施工质量可靠、稳定,长期成本最低,是大规模防腐蚀施工的最佳选择。标准化的重点在于:抛丸机操作程序标准化,厂房标准化、喷涂或辊涂施工标准化,防雨、露、雾、风、雪标准化程序,标识移植标准化管理细则,夜间作业程序标准化。业主方要协调、指导、帮助承包商安排好防腐蚀预制材料进场、出场的程序、确保整个施工期的平衡与平稳;指导承包商做好防污染、防雨、雪、雾、露等措施,尤其要注意钢管类要配套管帽,以防止钢丸进入钢管内部难于清理;作业、转运轨道要牢固、稳定、距离地面高度300-500mm以上;抛丸前必须采用喷码或者油漆记号进行材料标识移植,地面应硬化或者洁净无灰尘,预制钢部件要清理焊疤、焊瘤、药皮,抛丸除锈进、出口应设置厂房,厂房应能满足多变天气下的防腐蚀预制作业需要;如果没有配备厂房,则要提前在良好天气下督促承包商对进度进行超前安排,防止因天气原因影响不能按时完成进度要求。
2.2高压空气喷砂除锈防腐蚀预制流水作业标准化
高压空气喷砂除锈防腐蚀现场环境非常恶劣,灰尘大、噪音大、预制管防护措施费用高、效率低、极易受天气影响进度,严重影响周边焊接、切割、安装等预制工序。目前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小工作量、受工作面条件及不能抛丸部件、有特殊要求一次完成的的防腐蚀施工,转运、堆放成本较高、防腐蚀预制品二次清理费用高等等。这种作业方式需要标准化的地方有:采用铜矿渣等不易产生大量灰尘的磨料;设立半封闭式或封闭式喷砂环境;根据要求做好除尘、增温、除湿措施;建设易于转运的轨道、和远离喷砂场地的堆放点,喷涂轨道高度300~500mm,且地面硬化且无灰尘、泥、水、油污等。
2.3手工现场防腐蚀作业的标准化
手工现场防腐蚀施工是非常难于管理的,现场手工施工存在环境复杂、条件众多、施工难度强度较大、施工方法不统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立一个简单、并符合各项施工条件、尽可能降低施工人员强度和难度的标准化施工方法是手工现场防腐蚀作业成功的关键,也就是标准化的施工习惯,解放各方的管理强度、帮助施工人员以标准化的施工方法解决复杂的、难以适应的各种管理条件,以简单的方式解决复杂的施工问题,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解决大强度、大难度施工,且不易出现偏差,质量、进度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还可以避免很多成本的浪费。手工现场的防腐蚀包括:补口、补伤作业,大面积涂装作业。要形成三个标准要求:标准的作业工具、标准的作业程序、标准的作业结果。手工现场防腐蚀标准化的重点是:工装、劳保标准化,施工工具标准化,打磨等表面处理效果标准化、补口补伤样式标准化、涂装方法标准化。
20世纪80年代,经过改革开放的春风的沐浴后,国内形势一片大好。为了推动我国烟草行业标准化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充分发挥标准化在规范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各类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作用。1989年,我国成立了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促使我国的烟草行业正式步入了标准化的阶段。在领导机制上,全标员会由国家烟草专卖局统辖,包括农业、材料、物流和卷烟标样等11个分技术委员会。国家局标准化工作有关部门负责与全标会联系,并负责为烟草行业制订标准化管理的制度政策,如《烟草类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规程》等。
(二)标准化管理在烟草行业的应用效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烟草企业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稳步提升,标准化管理无论是在烟草行业的职工培训、安全生产方面,还是在物流方面都体现出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建立起了一套标准化工作的机构和制度,并制订和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定。如重庆烟草行业就制订了安全标准化考核评级方法,规定烟草工业企业安全标准化考核的满分得分为1000分,并分划等级。另一方面,是标准化管理成效显著,为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保障。如红塔集团就通过实行“三标一体”体系认证,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等措施、活动,积极研究标准化与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既为消费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也开阔了自身的视野。
二、标准化管理对烟草物流带来的益处
时至今天,通过规范烟草的标准化管理,烟草物流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不仅物流框架得到确立,工商物流协同合作也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为消除贸易壁垒,节约物流成本提供了帮助。不得不说,与精益理念的结合,让烟草物流的标准化管理更加流畅。精确的核算、精细的管理、精化的流程、精准的运营和精到的服务,统一了作业的标准,优化了业务的流程,明确了控制的节点,消除了物流中的各种浪费,物流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按照标准化管理和精益理念的要求,想要为烟草物流带来更多的益处,就必须搞好烟草“三个物流”,即精益物流、科技物流和人本物流的工作。
(一)精益物流:精于内,惠于外
正所谓“精于内,惠于外”。精益物流的原则是“四减少和三提升”,“四减少”即减少库存、减少时间、减少物耗、减少人力,“三提升”则指的是提升效率、提升效益和提升服务。通过精化流程、应用新技术、创新管理方式,烟草物流各业务节点的等待时间明显缩短,劳动强度大为降低。一方面,建立起了以涵盖作业、现场、资源、运行、核算、服务、评价、安全等内容的“八统一”精益物流管理体系,实现了作业的标准化、流程的规范化和模式的统一化,奠定了精益物流的标准化基础,深化了企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和应用。另一方面,精益管理思想也开始在现场管理和全员生产维护等方面发挥作用,这就为激发全员工作的积极性,为进一步推进精益管理工作,探索更加有效的方法和营造良好的氛围带来了益处。
(二)科技物流:一个平台、两级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物流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搭建,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也实现了物流运行的集中管控。该平台的主要原则是统一性,其组织框架是“一个平台、两级应用”。在技术创新上,其积极应用数字仓储、电子地图、视频监控、电子标签等技术,实时监控全流程的在途信息、全范围的视频信息和全环节的业务信息,实现了物流全过程的信息交互与业务管控。而工商信息共享平台的开发,则为工商协同提供了信息化支撑,并在为客户服务中提供了到货确认、车载监控等技术,大大提高了送货水平。总之,各平台的搭建保障了烟草商业物流的系统性、全面性、一致性,一系列技术的创新则保障了科技物流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三)人本物流:关注员工成长,注重智慧凝聚
说到底标准化管理的根本还是人的管理,提倡人本物流,就是要从人这一本质出发,追求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最大程度地挖掘员工的潜力,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人本物流的原则是关注员工成长,注重智慧凝聚,为此就必须构建“客户为根、员工为本、文化为魂”的人本物流体系,大力培养并激发物流人员的工作热情。一方面,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营造追求进步、善于学习,追求和谐、善于协作,遵循规范、善于自律的氛围,宣扬企业文化。另一方面,是要引入竞争机制,发掘优秀人才。可以实施全员竞聘上岗,择优选用机制,也应将运行评价与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实施合理的绩效激励机制。
三、标准化管理在烟草区域配送中心的实践
(一)全员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统一是核心
标准化意识决定着烟草商业区域配送中心的标准化管理是否能够有效实施,因此转变和统一全员的思想观念是核心。思想观念的转变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将标准化管理的理念细致入微地渗透到员工的骨子当中,使之在行为处事时马上就能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进行操作,这就要求全员在工作前必须有计划,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程序办事,做到严于律己,克己奉公,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工作效果,充分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二)全员队伍素质的提升是基础
全员队伍的素质体现着全员队伍能否紧密团结在配送中心的周围,汲取配送中心的文化理念,按照配送中心的规章制度办事,办出效率办出水平。为此,标准化管理为全员素质的培训提出了要求。一是必须让员工了解中心的基本信息,熟知中心的制度流程,如遇违规,一律严惩不贷。二是必须让员工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考核标准,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始终爱岗敬业。三是必须提高员工的思想认知,使之产生强烈的企业认同感,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当然,在强化全员整体素质的同时,针对个别员工也要根据员工的本身特征进行有目的性的培养。正如本文开篇讲的一样,标准化管理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是在有组织地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同时,标准化管理具有公共资源的属性,其评价标准是其是否能够得到最佳的管理秩序和社会效益。
(三)质量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是关键
推进质量体系建设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必须做到“实,严,狠”。“实”就是要深入调研,制定体系,扎实培训。通过这一措施能够对烟草广范围的运作流程、管理文件、管理表单及质量方针进行搜集、识别和评价,比较系统地掌握烟草在本范围的经营管理理念等企业管理上的一些优势和薄弱环节,并积极组织员工接受配需教育,从而为工作计划和过程的规范化做好铺垫。“严”就是要跟踪指导,严格考核。从文件的制订到文件的运行,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并记录,确保体系文件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符合。“狠”就是要狠抓认识,努力提高员工的职能意识,振奋精神,明确责任;就是要狠抓文件,准确定位,制定好公司的规章制度体系,规范操作,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并严格执行;就是要狠抓到岗,做到全员参与,责任到人,并设置自评、考核等机制。
(四)全面推行一表式管理是体现
一表式是指对管理岗位人员通过一张表体现出每天的日常工作、每件工作完成的时间要求、每件工作需要遵循的制度要求、对每件工作处理中要注意的组织原则和上下协同环节以及对每件工作结果完成的标准。一表式管理的最大优势是管理细节一目了然,井然有序。具体而言,一表式体现出了配送中心的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每天需要做什么,有什么样的时间规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在表格上都有一定的呈现。在操作过程中,一表式还体现出了过程的规范性和员工操作的规范性。可以说,一表式就像贴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标签,有什么没有什么,做了什么没做什么,做得好做得坏都能够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2铝矿安全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如同矿山安全标准化管理系统设计,铝矿安全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也需要包括14个元素,不仅需要安全还需要包含健康两个方面。系统的运行模式需要按照准备->组织->实行->检修->评审这样的一个流程来进行操作。任何一个矿业集团必须要遵循矿山安全标准化管理系统的14要素,从而获得大量安群信息实现统一管理,进而保证施工安全,营造有秩序的生产环境,创造经济效益。
2.1系统实现功能
铝矿企业在进行安全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时候要注意系统需要实现如下功能:首先是这个系统在使用者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时能够快速的进行检索,为使用者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还要方便各个部门查询到其他以及本部门的奖惩以及安全排名情况,使得信息及时有效快速的传递到相应部门,为员工了解企业提供便利。其次安全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要让人容易接受,易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多数员工能够自己动手操作,即系统要便于多数人。同时系统还要及时更新实时情况,能够随着各种动态信息及时更新,并时常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状态。再次就是系统要具有存储和管理文件资料的功能,方便使用者随时随地对于文件资料的获取。并且系统的设计是与多媒体信息技术互相关联的,必须要考虑到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做好漏洞处理。
2.2系统模式开发
首先是系统技术的运用,考虑到安全标准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实现需要运用多想技术进行支持。第一个首先要提到的就是企业局域网内开发的web软件是基于internet技术的,从而实现比较优惠的成本运行。第二个就是运用组建开发过程,提高信息化平台开发效率及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再一个就是通过XML实现一个比较灵活多变的配置策略,使得系统和数据库的服务器可以在局域网中进行比较自由灵活的配置。其次就是系统的运行。安全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比较科学规范和系统的管理系统,主要是为了做好危险源的识别和风险的评估控制。矿业集团的安全管理就是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强比较整体和纵向横向的发展,运用一种全新的现代技术和原理进行管理操作。在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部件要做好管理体系的思想和方法,还要做好风险管理。通过系统运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在消除安全事故隐患的同时,也要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提高生产效益。同时安全标准化系统将矿山错综复杂的安全管理事务融合在一起,减少了日常工作量,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系统化的管理还减少了纸质成本,在实现高效管理的同时节约了成本。在安全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这个平台基础上,系统运行中的各个环节将会更加良好,员利用也可得到有效的提高。
2.3安全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流程
首先,企业内部的系统使用者都需要一个独立的帐号进行系统的使用和查询,考虑到安全系统的重要性,每个用户还需要有特定的权限,这个需要系统管理员根据每个用户的职责进行授权。其次,在授权管理滞后,管理者需要运用自己的管理权限将各个相关的规划上传至系统,这样一来每个员工都可以清晰明了的看到每个时期的安全记录。再次,就是安全规划方面的计划需要在系统首页进行现实,这样每个用户可以了解到与自己先关的任务信息,通过这个在自己的工作中了解到重点在哪里。管理者也能根据此信息制定一个比较详细合理的监督时间,及时对下级工作状态进行检查,通过监察记录将相关信息记录在系统。
3进行系统研发时的注意事项
3.1加强对铝矿安全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
对于整个集团的员工要加强安全系统的宣传教育,从思想上意识上重视安全生产。同时对于这一安全系统的建设做好准备,与此同时可以将铝矿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在员工的思想中重申一遍,可以使得自身对于生命安全的保障有更加充足的认识。
3.2处理好铝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工作
在进行安全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时候,做好部门分工,尤其是管理人员,一定要明确自己部门的工作,做好分管部门的日常工作和分工,从而带动下级积极建设铝矿安全标准化管理。另外,一定要合理安排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定期的安全工作检查,并根据检查情况制定合理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铝矿企业的运作效率。
2配网工程结算的标准化管理模式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要求,加强配电网工程的精细化、标准化建设,并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工程结算标准化管理工作流程,并明确工程结算各个阶段的工作实效、工作内容以及各方责任、结算关系等,对于及时发现工程结算中存在的问题,并延伸到工程控制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各部门之间,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实现结算控制的“闭环管理”和良性循环。
2.1规范标准格式
一般而言,配网工程投入使用后20个工作日内,应明确工程流程时效,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均应将工程前期、设计、施工和监理资料等以及其他合同资料与文件,存档管理。同时,项目的管理部门在收到资料后,应严格验收资料,在5个工作日内确认工程结算书,并送给审计单位报审。此外,还需要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结算书的定案工作,建设单位将工程结算书移交给财务管理单位。众所周知,工程结算书主要是用于反映工程决策、设计、施工和竣工等过程,根据工程造价管理的规定,包括投资总额文件、建设经验总结文件等,对结算书的要求是详细、完备以及准确和真实。由于工程结算书是反映投资过程的数据资料,因此必须按照规范的、标准的文本格式进行编写,包括工程概况表、编制说明、结算汇总表、投资结算金额以及批准概算金额和其他附件说明文件等。其中,附件包括初设批准文件、核准文件等,而工程批准概算书包括开工与竣工报告等。
2.2明确责任,理顺结算关系
工程结算标准化管理,首先需要明确各方的责任以及组织管理的职责分工,这样就能够高效开展检查、指导和监督配网工程结算工作,同时也有助于协调工程结算中存在分歧的地方,定期完成相关的工作。由于各个公司是受供电公司的委托,开展配网阶段的日常管理工作,因此必须严格落实与结算有关的规定,并对工程承包商提供的资料,审查详实,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并加强对设计变更和经济签证的管理。而财务管理部门,应参与到工程阶段活动中,合理安排、严格控制各项资金,为工程财务决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审计单位也应加强对工程结算活动的监督,保证审计监督贯穿工程建设的整个寿命周期。此外,参与工程项目的各个单位,还需要加强协调与配合,在工程投运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给监理单位提供规范的资料文件。其中,设计单位需要提交的资料包括批准的概算书、设计变更和施工图预算书等,这是工程结算的主要依据。监理单位主要是负责监督工程的施工活动,需要严格控制工程预付款、进度款项等,核实工程设计变更、签证预审和费用情况等,按时提交监理报告、汇总表和现场签证文件等。供电单位负责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需要提供费用支出清单。而施工单位,需要根据合同的规定,按时提交开工报告、竣工报告。施工价款结算书和现场签证等。
3配网工程结算的过程控制分析
3.1前期控制分析
对于工程前期的控制,因从当前的被动控制转变为主动控制。在规划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深度,提高编制概算的准确性。同时,加强对初步设计的审查,建立完善的工程图纸会审制度,防止由于设计纰漏而出现常识性和专业性错误,尽可能将设计变更控制在事前,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而在工程的招标阶段,实行严格的招标管理工作,规范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公开招标的透明度,对于材料、设备和采购工作,也应制定计划,制定预算,在采购时作为参考。
3.2规范合同的签订工作
工程结算的管理,应从签订合同时就开始。我们知道,合同文件时工程结算时主要的依据,合同内容主要包括协议书、投标书、中标通知书和附件等,还包括工程报价单、设计变更协议、预算书和图纸等,这些材料必须以书面形式呈现,并具有双方的签字或者盖章才生效,否则不能够引用。对于那些有可能造成工程造价变化或者造价失控的问题,应在合同中明确控制的途径和手段。比如对于合同价款的调整方式、设计变更的控制、违约争议处理和工期发生变化等,均应明确解决的办法,在合同中加以明确,提高控制的有效性。
3.3强化施工变更的控制
对于施工中的变更问题,设计和施工单位应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保证设计变更的可行性。同时,根据设计单位的意见,讨论施工变更的必要性,尽量不做变更。加强对施工变更工程的管理,达到有效控制投资的目的。
3.4结算阶段的审核
工程结算通常由施工单位编制,而设计单位提供设计变更、签证等资料。因此,这就要求造价控制管理人员,切实履行职责,明确审核意见,定期汇总,保证结算的严密性和合理性。由于材料价格变化比较大,应加强对材料价格的审查,避免发生争执。此外,还需要加快工程结算工作,根据工程进度将工程分成不同的阶段,工程每完成一个阶段,则收集整理某阶段的结算资料,减轻后续工作的压力,并确保结算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等。总而言之,为了节约结算时间,应核对现场情况与结算资料,全面、细致进行结算审核,保证审核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