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35: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技能测试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供暖锅炉能够改变我们周边的温度,能够在室内温度过低的情况下对我们所处的空间进行供暖,进而维持室内的热量平衡,这对我们的生存和生产来说都是极为强力的保障体系,因此,供暖机制已经被广泛投入使用,并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供暖锅炉的实际投放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因为对温度的过分重视,使得工人忽略了燃料的实际燃烧情况,进而导致能源的浪费,同时也降低了锅炉的可利用率,这对于我国供暖机制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 供暖锅炉运行机制
供暖锅炉实际上就是一种能量的转换装置,锅炉是这个装置的容器,工人将具备一定能量的燃料或能量源注入其中,而燃料相对而言是指那些具备化学能的燃烧介质,这些介质通过燃烧的方式,从火焰中或热源中获得热量,进而使自身的相关元素离子的活跃程度提升,并渐渐加速运动与空气中的氧分子在热量的作用下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进而释放大量的热量,而这种热我们称之为化学能。能量源相对而言更加容易被理解,就是指日常生活之中的电能等可直接产生热量的可再生能源,即热能的来源的意思。
燃料或能量源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质变,产生大量的热量,而这热量通常会被贮存于一定的传输介质中,如蒸汽、高温的水等介质,然后这些介质会被通过一定的传输装置输送到相应的空间,到达空间之后,经过一定的转化过程,再转化成相应的热量,并通过一定的释放过程,使介质所携带的热量传递到空间中发散,当热量充盈整个空间之时,供暖锅炉设备的热能传递工作就告一段落了。而这一热能有许多种用途,一种是维持人们所处空间的温度平衡,另一种则是为工业的生产提供必要的热量能源,而这种热量能源能够以蒸汽的形式转化为工业所需的机械能,进而是工业生产顺利完成。因此,供暖锅炉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人们所处环境的温度平衡,同时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全新的可再生型能量,在这方面上可以说其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异型管经济体系的革新。
2 炉拱的作用以及其设计原则
2.1 炉拱的作用
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就炉拱的作用来说,其具有引燃的作用,对于锅炉中新添置的煤炭,能够有效促进这部分煤炭和周围空气充分融合,同时将锅炉内的燃烧温度保持到一个最科学的范围内,进而保证新添加的煤炭可充分燃烧。根据物理学中热传导的原理可知,一般具有温度的物体,其本身的温度绝对值是不变的,温度绝对值与物体本身的辐射力成正比函数关系。总结来说,炉拱的作用:其一是保持锅炉内的高温不变,其二可以使锅炉内气体充分混合。
2.2 炉拱的设计原则
针对当前锅炉燃煤不彻底的现状,依据国家锅炉内燃煤要求,进而科学的设置炉拱。锅炉燃煤不彻底主要使用的是质量比较低的煤质,在后拱的设置中,后拱位置是整个锅炉内部的主要燃烧区域,尾部气体被前推至中部,与中部气体进行混合然后继续燃烧,针对这种燃烧特点,后拱必须要低而且够长,同时根据不同煤质的燃烧温度对炉拱进行综合的设置。总结来说,为了保证外焰燃烧温度,前拱设置要高,后拱为了推动尾部气体与中部气体有效融合,设置的高度要低而且够长,将前拱以及后拱的作用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其燃烧与传统燃烧的热效率相比的到一定的提升。
3 锅炉供暖的节能措施
3.1 科学调控
在锅炉装置的实际运行之中,其所产生热量能够被有效运用的前提是理解锅炉在运行中所燃烧燃料的消耗程度和实际所产生热量的能量比,而这一能量比,与燃料的燃烧以及产生的实际热量都有关系,燃料的燃烧是否充分、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具体来说究竟有多少被切实地转化为了热能,以及燃烧所产生的热能在传递至人们所处领域的过程中有多少损耗,真正为人们所用的热能又剩下多少,这些都是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因此就必须在此锅炉的供暖过程中添加科学调控机制,以进行在锅炉的供暖环节之中的能量监测与燃料燃烧程度监测活动,通过监测机制的反馈及时对燃料的燃烧情况以及能量的实际转化情况进行一定的控制,通过调节燃料的投放、调节相应的炉温、调节热量的转化功率、调节实际传递至相应空间的热量的温度等方式来确保能源的合理利用,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2 施行空气预热机制
就目前来说,现在大部分8.0MW的锅炉中基本都没有添加“空气预热”器。“空气预热”器的用途在于能够加热气体,在锅炉燃烧时,快速地达到高温,对锅炉内快速形成高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3 引入分层燃烧机制
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改善煤质的疏松程度,同时增加煤与煤之间的空气含量,来促使煤炭在燃烧中能够保持良好的透气性,进而提高煤炭的燃烧效率。为煤炭和空气提供了良好的接触空间,从而能够促使煤炭之间充分的燃烧,大大地节省了燃烧时间,将煤炭的燃烧程度发挥到极致。
3.4 减少水分的丧失
通常来说,锅炉的实际燃烧状况与系统的失水程度有着重要的关系。在锅炉的燃烧中,燃烧本身会保持一个温度,但是系统中一旦有冷水进入,锅炉中的燃烧温度就会逐渐降低,而为了保持原来的温度,就得增加煤炭的投入,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因此,必须要在锅炉的燃烧使用中有效控制失水率,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能源的有效利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燃料的燃烧是供暖锅炉运行的核心环节,合理的燃烧会减少能源的浪费,有利于人们对锅炉供应热量的使用,有利于锅炉使用价值的体现,有利于相关燃料的节约,同时还有利于我国节能减排事业的开展。因此有关部门应对此予以一定的重视程度,及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一定的技术培训,同时还要大力完善相关法律体育规定的建设,进而通过法律以及相关规定的约束力来控制实际的能源节约情况,使供暖锅炉机制能够合理的运行。使其在输出热量不变的同时所消耗的能源达到最小化,进而推动我国供暖机制的革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洋.试论供暖锅炉的运行节能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3.
一、供热锅炉的节能降耗面临的问题
哈尔滨市城市供热的发展趋势是向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近年来,逐步扒倒小锅炉实现了集中供热,但在城区周边县市区域性供热锅炉还占有相当的比重,年耗燃料约300万t标准煤。供热锅炉型式各异,主要是层燃锅炉(正传链条炉排锅炉多达总数的60%以上),它们的热效率普遍较低,低于80%者居大多数,高效、低污染、宽煤种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为数很少。由于种种原因,如结构设计不合理,制造质量不良,辅机配套不协调,可用的煤种与设计的煤种不符,运行操作不当等,都会造成锅炉出力不足、热效率低下和输出参数不合格等问题,结果是能源消耗量过大,甚至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对于半新以下的锅炉,采取技术改造措施解决问题,经济合理;对于接近寿命期的锅炉,则以更新为佳;究竟采取何种措施,应遵守技术先进、方案成熟、经济合理的原则。由于供热锅炉的以上问题比较普遍,所以,节能潜力很大,约达100万t标准煤。由于在用的供热锅炉正转链条炉排锅炉居多数,当前推广应用的节能改造技术,大部分是针对正转链条炉排锅炉的。
二、供热锅炉的节能降耗相关技改对策
(一)给煤装置改造
供热层燃锅炉都是燃用原煤,其中占多数的正转链条炉排锅炉,原有的斗式给煤装置,使得煤块和煤末混合堆实在炉排上,阻碍锅炉进风,影响燃烧。将斗式给煤装置改造成分层给煤装置。即:使用重力筛选将原煤中块、末自下而上松散地分布在炉排上,有利于进佩,改善了燃烧状况,提高煤的燃烧率,减少灰渣含碳量,可获得5%~20%的节煤率,节能效果视改前炉况而异,炉况越差,效果越好。投资少,回收快。
(二)燃烧系统改造
对于正转链条炉排锅炉,这项技术改造是从炉前适当位置喷入适量煤粉到炉膛的适当位置,使之在炉排层燃基础上,增加适量的悬浮燃烧。可以获得10%左右的节能率。但是,喷入的煤粉量、喷射速度与位置要控制适当,否则,将增大排烟黑度,影响节能效果。对于燃油、燃气和煤粉锅炉,是用新型节能燃烧器取代陈旧、落后的燃烧器,改造效果也与原设备状况相关,原状越差,效果越好,一般可达5%~10%。
(三)炉拱改造
正转链条炉排锅炉的炉拱是按设计煤种配置的,有不少锅炉不能燃用设计煤种,导致燃烧状况不佳,直接影响锅炉的热效率,甚至影响锅炉出力。按照实际使用的煤种,适当改变炉拱的形状与位置,可以改善燃烧状况,提高燃烧效率,减少燃煤消耗。现在已有适用多种煤种的炉拱配置技术。这项改造可获得10%左右的节能效果,技改投资半年左右可收回。
(四)锅炉辅机节能改造
燃煤锅炉的主要辅机――鼓风机和引风机的运行参数与锅炉的热效率和耗能量直接相关,用适当的调速技术,按照锅炉的负荷需要调节鼓、引风量。维持锅炉运行在最佳状况,一方面可以节约锅炉燃煤,又可以节约风机的耗电,节能效果是很好的。
(五)层燃锅炉改造成循环流化床锅炉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煤粉在炉膛内循环流化燃烧,所以它的热效率比层燃锅炉高15~20个百分点,而且可以燃用劣质煤;由于可以使用石灰石粉在炉内脱硫,所以,不但可以在大大减少燃煤锅炉酸雨气体SO2的排放量,而且,其灰渣可直接生产建筑材料。这种改造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但它的改造投资较高,约为购置新炉费用的70%,所以要慎重决策。
(六)旧锅炉更新
这项改造是用新锅炉替换旧锅炉,包括用新型节能型锅炉替换旧型锅炉;用火型锅炉替换小型锅炉:用高参数锅炉替换低参数锅炉,以实现热电联产等。如用适当台数大容量循环流化床锅炉替换多台小容量层燃锅炉,实现热电联产。由于可以较大幅度提高锅炉的能源效率,所以,节能效益可观,投资回收期较短,长则4~5年,短则2~3年。
(七)控制表统改造
供热锅炉控制系统节能改造有2类。第一,按照锅炉的负荷要求,实时调节给煤量、给水量、鼓风量和引风量,使锅炉经营常处在良好的运行状态。将原来的手工控制或半自动控制改造成全自动控制。这类改造,对于负荷变化幅度较大,而且变化频繁的锅炉节能效果很好,一般可达10%左右。第二,对于供暖锅炉,在保护足够室温的前提下,根据户外温度的变化,实时调节锅炉的输出热量,达到舒适、节能、环保的目的。实现这类自动控制,可使锅炉节约20%左右的燃煤。对于燃油、燃气锅炉,节能效果是相同的,其经济效益更高。
供热锅炉节能技术改造的以上各项内容实施后,较大幅度地减少煤炭或其他燃料的消耗,进而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量,有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同时也减少酸雨气体SO2和总悬浮颗粒物的排放量,有益于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
三、燃煤供热锅炉的减排技术对策
由于大多数供热锅炉运行效率低于出厂效率,而产品设计效率又低于国际水平,因此具有巨大的减排潜力。
主要的减排技术包括以下几项:
(一)燃料预处理
根据锅炉型号和使用状况,选择合理的煤炭品种,进行煤炭的筛分、洗选和合理配煤,或者采用煤炭的炉前成型技术,从而以较小的代价实现节约煤炭和减排温室气体的效果。一般通过采用筛分、洗选和配煤处理后,煤炭中灰分的含量每降低10%,锅炉燃烧的效率可提高1%。
(二)锅炉的合理远行
供热锅炉使用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容量过小或负荷不匹配,操作工的素质较低。通过优化锅炉的合理配置,培训一定数量的技术操作人员,其减排的成本也是很低的。
(三)改造和完善锅炉的燃烧系统
对现有锅炉的燃烧系统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可以使燃料效率提高5%~10%。其主要的技术措施是锅炉燃烧室的优化,比如安装省煤器、实行计算机控制等。这些措施已经在工业锅炉上广泛应用,其减排的代价也比较低。
(四)采用高效清洁燃烧技术
循环流化床锅炉综合了鼓泡床和高速汽化床锅炉的优点,克服了高速床磨损严重、高温分离结构复杂、难于控制的缺点。循环流化床锅炉适用的燃料为工业煤矸石、烟煤、贫煤等,燃烧效率为89%~92%,容量35~130蒸t。1台75蒸t锅炉每年节煤1万t,年减少CO2排放1.69万t,寿命期内可减排CO225.42万t。
钢铁行业需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去僵尸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调整产业布局,打通产业链。另外,需增加科研投入,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减少损耗并逐步实现零损耗,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有色金属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方向是严控冶炼产能扩张、大力发展高端材料、实施公平用电政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资源利用率和企业利润。
水泥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任务主要是通过建立市场监督机制等措施遏制新增产能;运用政策量化去产能指标和市场运行机制淘汰落后产能;政府有效引导错峰生产;提高水泥实物质量、减少资源消耗、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做好水泥区域市场建设和协调工作。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校羽毛球运动的发展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羽毛球选修课,羽毛球运动是非常具有魅力的体育运动。近年来,中国的羽毛球运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羽毛球运动员在许多国际比赛中夺冠,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羽毛球运动,并开始享受羽毛球运动的独特魅力。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实现包揽,直接形成了中国的羽毛球运动热,这些因素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羽毛球运动,并开始学习羽毛球技术。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羽毛球专项训练,注重的是学生技术训练而忽视了体能训练,这将影响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对羽毛球选项课学生体育素质的综合研究,对如何提高对羽毛球运动的科学训练具有一定意义。
2、大学生羽毛球运动的体能要求
2.1力量素质
羽毛球运动的大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强度,但也有力量和耐力。从肌肉收缩的形式来看,羽毛球运动的大学生需要等长收缩能力,还需要有动力和离心收缩能力。如起跳杀球,股四头肌的活动是等渗向心收缩,普通高校羽毛球运动的躯干和四肢的肌肉需要三种不同程度的强度。我们必须加强腹部肌肉,髂腰肌,背部,肩膀,手臂,手腕,和腿部力量。
2.2速度素质
普通高校羽毛球的“速度”是一个复杂的反应速度,要根据运动目标选择反应动作,运动速度的特点:第一部分是关于球的速度,即根据“对手”的战术行动“潜伏”信号判断方向和高度的预测能力;第二部分是迅速决定采取相应的行动计划。战术行动有时快,有时适度,可以说是比较“慢动作”。这也是位移速度特性。
2.3耐力素质
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决定了它需要耐力素质主要是速度和耐力,主要以无氧供能形式的能量供应。非乳酸无氧占主要地位,以及适当的有氧能量乳酸。对有氧耐力素质的特点:与周期运动相比,有氧能力是不断变化的,此外,羽毛球有氧耐力是一个全身肌肉的强度和耐力是规模的能力,是竞技体育中的上层有氧耐力。速度耐力是指人体保持速度的能力,或是以一定的速度连续或重复运动的能力。羽毛球运动需要的是重复的能力,而周期运动连续的能力。
2.4 敏捷性和灵活性
灵敏素质,具有定位在空间和时间在运动过程中的能力,表现出动作准确,快速变化的特点。敏捷性是一个敏感的质量要求,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即在变化的外界条件下,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强度特性,行动必须有相应的变化
羽毛球运动对身体机能要求很大,灵活的素质要求高,在一个动态的羽毛球运动中对灵活性的要求,主要是肩,髋关节,和腰部的柔韧性,其次是对腕、踝关节灵活的质量也很重要。
3、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对策
3.1 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和提高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积极推动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还必须充分认识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意义,大学生身体素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改变体育运动的旧概念只是活跃文化生活;二是改变身体训练和错误的观念,建立主动性,经常与多样性,体育锻炼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科学锻炼素质的概念;三是改变体育锻炼是跳过“业余”的概念,树立培养理性概念的科学内涵。
3.2采用科学的方法,结合训练问题的有效实现
3.2.1针对心理状况,实施有趣的教学方法
所谓的心理情境教学是根据教学对象和目标,设计和创建一个有趣的场景,让学生主动性的活动,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羽毛球,人性化的环境可以结合主观能动性和现实的环境,激发潜能的充分发挥。
3.2.2使用““一主多项选择””的课堂教学
““一主多项选择””是指在羽毛球教学材料的羽毛球项目;多项选择是指在课堂教学计划的几个非羽毛球运动的教师,学生的选择性实践,安排项目感兴趣的项目,尽可能多的学生,以满足自己的愿望来锻炼的需要。在羽毛球教学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类的一部分开始,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对体育运动感兴趣,游戏,或其他类型的项目实践,你可以一起练习,每一组指定一个负责体育骨干或学生干部的责任,让在一个轻松的,宽容的,感觉舒适,自由交流学生,实践中去的大气中所有的长度。在“一主多选择”的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设施,与2-3教学内容,教师控制监测实践,但在整个课堂教学羽毛球主教材必须有更好的完成情况,为下一部分的自由实践。
3.2.3使用有趣的游戏教学方法
愉快教学是体育教育的一大特色,学生对体育项目感兴趣,会感到高兴,它会主动学习。重复,量化单调行为是传统羽毛球教学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固定模式教学”和影响“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羽毛球训练的游戏,其效果将是非常不同的,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不仅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技术,在娱乐中掌握羽毛球技能,提升身体素质发展,达到健身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积累羽毛球训练的乐趣游戏经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体育游戏克服了羽毛球教学枯燥乏味,也使学生在掌握羽毛球技术基本技能的同时,达到娱乐,健身,使身心发展。
4、结论
在特殊的技术,身体素质训练羽毛球教学提高的影响,提出了在其他特殊教学加强专项身体素质训练,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体育羽毛球教学应重点加强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的训练,反应速度,速度耐力,速度,位移速度力量,力量耐力训练是特别重要的。
参考文献:
大学生通过军事技能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还能激发爱国热情,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为大学生们以后顺利踏上工作岗位,在岗位工作中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奠定基础。受国家国防教育的要求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及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开展军事训练已成为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1.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1.1 军事技能训练设施滞后,缺乏专业的训练基地
当前,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开展了军训,但仍有少数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实施。由于规模不同、各学校要求不一样,不少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军事训练基地供大学生军训使用,不少高职院校主要是利用当地驻军单位或校园开展训练,训练对象也往往是新生。因此大学生军训时,很多高校都在军训,不可能有那么多军事单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训练场地相冲突的现象司空见惯。此外,很多高职院校因经费紧张,基本没有训练设施和器材的预算,这就使不少高职院校大学生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只能开展列队等徒手动作训练,相对复杂的训练科目因场地、器材等因素限制而无法进行,使得学生在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1.2 军事技能训练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趣味性
在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军训毋庸置疑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然而各高职院校在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由于学校设施的局限或出于安全考虑,不少高职院校主要以队型排列和姿势矫正等队列训练和寝室内务整理为主,训练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且基本上是使学生在高强度的状态下做重复性的简单的动作,这使得不少大学生感觉到军事技能训练的乏味、枯燥,训练也只能被迫接受,很真正地难调动学生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不少高职院校检验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时主要的标准主要是看学生会操时是否做到队列整齐,动作姿势是否一致,学生精神面貌是否高昂上,这也是为什么高职院校领导、班主任、教官为什么都特别重视队列训练的主要原因。其结果必然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军训大部分时间都被队列训练所占用,缺乏学生感兴趣的如实弹射击等军事技能拓展训练,也就不能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影响了军训的效果和实用性。
1.3 军事技能训练目标割裂,忽视国防建设的需求
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启动了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工作,但他们对军事训练的认识和重视不尽人意。不少高职院校在队开展军事技能训练工作上的目标认识不到位,集中体现在不少高职院校在开展中对自身困难强调的多,对训练投入的少;对队列训练组织的多,对实弹等实质国防需求组织的少;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纪律性关注的多,对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军事技能要求的少。不少高职院校甚至在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仍然在重复大学生在中学时期开展军训的内容。
1.4 军事技能训练重训练过程,忽视训练的实际效果
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主要针对新生入学期间,军事技能训练也仅局限于统一安排的集中训练时期,不仅不能做到是否达到了所需的教学时数,也没有做到继续跟踪最终效果是否达到目的。其结果直接造成了不少高职院只把军训工作看成是一个过场,只要有这个过程,可以不管前期制定的计划是否周密、准备是否充分、训练场地和设施是否完善,也可以不管学生成绩是否要进成绩单,也更不可能会强调大学生技能训练的日常养成。
1.5 军事技能训练重实际训练,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不少高职院校在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是聘请当地军事单位的官兵来充当教官。这些以部队官兵为主的教官在组织大学生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基本上是根据学校计划或领导的统一安排来组织军事技能训练,训练模式基本都是采用集体训练模式,很少使用其他多样的灵活模式,一对一的训练模式基本不存在。这种方式由于教官本身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了解不多,也不能有效地对毕业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即使教官懂但受训练时间、方式等因素制约也不能有效地开展。由于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割裂开来,如此开展军事技能训练使大学生们在思想上认识不到军训的作用和意义,国防意识及团体协作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的增强及集体观念的树立将大打折扣。
2.高职院校做好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的对策
2.1 加大经费扶持力度,整合驻军单位和高校资源。
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切实加强军事技能训练的经费投入,满足所属学校大学生开展军事训练所需装备、场地的基本要求,并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要根据学校资源的实际情况,积极与当地驻军单位和高校进行沟通与协调,争取人、财、场地等的支持或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与所在地驻军单位、其他高校探索共建训练场地、互聘教官等资源整合方式。一是高校、驻军单位共同出资建训练场地,平时归驻军单位管理,学校只有到军训时才使用,军训时也可租用驻军单位的设备。二是驻军单位和高校可以调整对士兵和大学生的训练时间和训练内容,使不同高校大学生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时能够合理使用场地,彼此冲突,做到资源有效结合,高效利用。
2.2 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实施训练内容、形式多样化
2012年2月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这就赋予了新时期高校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更高的要求,各高校改变当前将队列训练作为军事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的做法已是当务之急,要确保军事技能训练取得成效,必须改进训练内容,开展多元化的军事活动,甚至还可以组织实施相关拓展训练,使训练内容能与时代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亲身感知到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及国防的需要,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训练的学习氛围,主动与教官、班主任等进行互动,达到真正的军训目的。在训练具体内容上一是可适当增加突发事件训练和演习,如消防、地震、洪水等突发事件演练,提升大学生发生突发危险事件时的紧急疏散、躲避危险、医疗自救与互救的能力;二是增加野外生存训练或越野训练相关内容。如,给学生一张地图和一个指南针,要求学生按要求以最短时间到达目的地。三是可以结合开展一些趣味性游戏及启发式运动,比如常见的拉歌比赛。
2.3 重视组织的对话与交流,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军事技能训练的组织者主要是学校和教官,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让学校管理者和教官有机结合、共同参与。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一般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较高,而教官军事技能较好,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与教官的对话、交流与沟通非常重要,如果配合协调的好能使学生、教官、班主任在开展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对此在开展军事训练时对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训练时,实行由教官担任连长主管日常训练、班主任担任指导员主管思想教育的管理模式,在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期间班主任就要与教官、学生同学习、同训练、同活动,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强化军事技能训练考核,确保军事技能训练效果。
考核是检验军事技能训练是否达标的重要举措。从国家层面上出发,教育部或其他主管单位应制定好军事技能训练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每年对高职院校开展1次军事技能训练督查,检查各高职院校是否按要求开展了军事技能训练、课时是否满足要求,学生是否具备最基本的国防或军事知识等,以此推进各高校认真有效地开展军事技能训练而不打折扣;从学校层面出发,各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以国家军事技能训练大纲为依据,制定本校的教学大纲,做到军事技能训练进课堂、进成绩单,并确保教学时数。要真正区分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如此才能让高职院校真正按国家需要开展军事训练,让学生也知道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是国家的需要、社会需要、自身成才的需要,从而自觉接受军事训练。
参考文献
系列研究成果之一:湖南省语委、湖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课题:长沙市英文公共标识语规范研究,湘教通【2015】624号,立项序号:No.18。课题编号:XYJ2015GB18
一、 标识语的定义
公示语应用广泛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它用寥寥文字、简明易懂的图标或文字与图标相结合等方式把必要的、有用的信息传达给大众, 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公示语英译的主要交际对象是英语使用者,它的表达应符合英语的语用习惯和文化特征。
二、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1],他从语言W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2]。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三、 桂林景区标识语翻译错误与对策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如果翻译之目的是要使译文在目标读者中实现特定的功能,所有妨碍实现这一目的成分都是翻译误差”。奈达将翻译误差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语言层面的误差,第二种是语用层面的误差,第三种是文化翻译误差,第四种是特定文化层面的误差。笔者根据奈达这一划分标准,将桂林标识语的种种翻译误差归为语言误差,语用误差以及文化误差。
语言误差。在桂林标识语英译中,最常见的问题是语言层面的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这些误译会导致外国游客对标识语产生困惑并起误导作用。第一,拼写错误。拼写错误是标识语英译中常见的错误,大多数拼写错误是由于译者的粗心大意,不负责任,没有认真校对所致。例如:在兴坪古镇,“老街”被译为“Old Straight”,street和straight读音相似,译者将其混淆。“滨江桥”被译为“Binjiang Brige”,正确的写法为“Binjiang Bridge”,遗漏了字母“d”。第二,语法错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和,在词法,句法和时态方面十分严格,因此在标识语翻译中语法问题频频出现。主要有动词时态,名词单复数以及词性滥用等问题。例如:“售完”译为“sell out”,这里售完应该是已经完成的时态所以应翻译为“sold out”。“停车场”译为“car park”,语法不当,此处应译为“car parking”。
语用误差。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当不同文化的两种语言进行交际时,语用差异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这些差异会对交际产生影响,出现信息误导,信息错误和信息交际障碍,即语用失误。 在桂林景区标识语的英译中,也存在语用误差的现象。例如,“老年人优先候车”译为“old people waiting on first”,此公示语原本是为了体现对老年人的关心,但如此翻译则带有歧视的语气,没有达到交际的目的。因而,该标识语应译为“Senior citizen waiting on first”。
文化误差。桂林部分旅游景点的英文介绍采用中国式英语翻译,由于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标识语英译是,如果照搬原文,译文就会变为中国式英语,导致译文语义不明,让外国游客对标识语不知所云,甚至产生误导。例如:
“送客止步”译为“Don’t see a visitor out”,
“买一赠一”译为“buy one ,give one”,
“小心碰头”译为“Attention your head”
此时应遵循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文化对等原则,在翻译中应该注重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要了解标识语的功能意义和语言特点,选择恰当的词汇来翻译。
“送客止步”译为“Passenger Only”,
“买一赠一”译为“buy one, get one free”,
“小心碰头”译为“Mind your head”
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 译者在英译景区标识语时可采用如下几种翻译策略:1 .借用。在汉语公示语英译的过程中,译文要简洁明了,且在实现词法与句法对等的同时, 译者可在翻译时尽量借用已有的规范的公示语。2 .仿译。仿译就是参照英文公示语中类似的表达, 稍加改变, 使译文尽量更地道自然, 从而使这些公示语更好地发挥其功能。3 .创造性翻译。在汉语公示语英译时, 特别是翻译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公示语时, 译者可采取创造性的翻译, 即译者可以打破原有的语言形式, 进行重新创作。
四、结语。景区公共标识语的英译工作者要有跨文化交际意识,注重中西文化差异和国际游客的文化需求,翻译时要注重词汇对等, 句法对等,篇章对等, 文体对等,贴近译文读者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桂林作为历史悠久的国际旅游城市,应当重视公共标识语英译的规范化工作。一方面要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引进翻译人才,加强标识语英译工作的认识和管理;另一方面应当发挥本地高校科研力量,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完善和规范译文工作。市政府和景区管理者应当加以重视景区公共标识语译文的规范化和精确化工作,同时,译者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跨文化的视角和高度把公共标识语翻译成功。
1 现行命题环节存在的问题
1.1 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能力”。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 识和技能,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核。而且课程考试多以任课教师出题为主 ,任课教师上课教什么考什么,缺乏对教学大纲和知识体系的通盘考虑,所出试卷多是 记忆性的知识,偏重对知识的检查,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远远不够,造成学生死 记硬背,不注重应用和创新[1],从而形成了学生“上课死记笔记,考试硬背笔记 ,考后 通通忘记”的不良状况。学生考前突击复习的现象越来越多,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难以得到提高与发挥。
1.2 考试形式
目前,医学院校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沿用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形式,仅有小部分社科类课 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以及临床实践环节的考核使用了开卷笔试、撰写论文、调查报告、口试、 技能测试(包括实践和实验)、设计项目训练、作品设计、情景模拟等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考试形式片面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 和个性特长的发挥。而且大多主干课程的考试集中在期末,试卷内容又难以涵盖全部教学内 容,不能全面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试题题型
目前,医学院校大多数课程考试题型传统、固定,而且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 、名词解释等题型的客观性试题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大,此类题型偏重对知识记忆的检查, 标准答案唯一,依赖于死记硬背,学生发挥的余地很小。对于反映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的综 合分析性主观题、病例分析题所占比例较小,且基本上都有确定的过程和标准答案,缺乏探 索性、研究性。对于一题多解类型的试题、没有确定答案及学生自由发挥的试题则是少之又 少。而且教师出题基本上是沿用了往年的几种题型,很大程度上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严重阻 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4 命题审批
近年来,由于医学院校办学规模扩大与教学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导致任课老师超负荷 工作,工作压力增大。虽然各医学院校都制订有规范的命题审批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 流于形式。教研室主任对任课教师编制的试卷大多缺乏严格把关。当试卷上交到考试管理 部门,虽然教研室主任已经审核签字,但不同程度的发现漏题、错题、分值不准、缺页少码 、重复、题意不明、表述不清、题号无序或不连贯等问题。对于试卷是否符合考试大纲的要 求、试题类型的选择是否恰当、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应试者的实际水平、区分度是否达到规定 的标准、试题数量、所需时间以及各类试题比例是否合理、考试能否准确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2]仍无从考究。
基于以上原因,严重影响了考试命题的质量,干扰了考试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弱化了考试的 功能和作用,降低了教学反馈信息的可信度,反映不出教师真实的教学效果,体现不出学生 的实际水平,不利于教与学双向检测功能的发挥,影响了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针对存在问题,加强考试命题的改革探索
2.1 建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
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是教学与教育活动的主旋律。考试只是人才培养过程中 的一种检测方式与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服务的。因此医学院 校的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应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尤其是创新因 素的检测。首先考试内容要突出能力考核,要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个人思考,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其次考试的内容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 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能激励学生去探讨、钻研。再次,在评分 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重要的评判指标。学生凡是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堂笔记解答,含有 创新因素较少的答案只能获得低分;而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含有创新因素较多、较好并言 之有理的答案才能获得高分。因为创新是知识、能力、素质的融合和体现,只有具有较高 创新素质的医学生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医学人才[3]。
2.2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
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需要,应改变当前医学院校课程考试中闭卷考试为主的局面。教师 应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灵活运用多种考试方式,如闭卷、开卷、论文、调查 报告、口试、答辩、技能测试、设计项目训练、作品设计等。教师也可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 种考试方式并用的方法。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 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想象能力、科研能力及查阅资料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等进行全面考核,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精 神的形成[4]。其次,把当前的集中考试改为分散考试,教研室、系部根据各门课 程的时间 安排和检测要求在平时的教学、实验、实习、科技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中分散进行检测,以 便教研室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业、能力、素质、创新因素方面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加强这 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减轻学生在期末的考试压力和负担,使考试更科学、公平、合理。
2.3 考试题型改革应坚持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
考试题型的改革应从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全局出发,要反映出课程教学的目的,而 不仅仅是对一些基本知识知与不知的测试,而是对知识的综合、分析、比较、理解能力的测 试[5]。首先命题教师要充分认识各种题型的特点,了解各种题型的优点和缺点 ,以及 各类题型的最佳测试点,这是考试题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然后命题教师应结合课程要 求合理分配各种题型所占的比例,减少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名词解释等客观性试题所 占比例,尽可能避免知识的机械性记忆与再现,加大综合、分析等主观试题的分量,突出对 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新求异 。考试命题时,一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扩大主观能力 型题目的比例,对那些有创见、有新意的答案应加分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还 要结合课程特点,不能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应做到客观知识型题目少而精[6 ]。
2.4 试题审批规范化
试卷审批是命题环节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督促和监督教师保证命题质量的有 力武器。为了进一步发挥试卷审批制度的强大威力,改变目前医学院校试卷审批流于形式的 现状,把试题审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首先要培养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 任感,加强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投身教育,专心教学,积极参与 考试改革,认真对待命题出卷的工作,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业务能力。另外考试管理部门 应进一步规范试卷审批制度,明确试卷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程序,明确审批领导的 工作内容、职责和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审核领导的责任心,考试管理部门可抽取部分课程 的试卷请省外重点医学院校的专家审核,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条例,充分调动命题教师和审批 领导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为了体现试卷审批的严肃性,经审批领导审核后的试卷 考试前两周由二级学院秘书上交考试管理部门。试卷一经上交,试题审批领导对试卷所出现 的问题负主要责任,承担相应后果。
总之,考试命题是一项理论性与技术性都十分强的工作,是一门科学、一门学问。医 学院校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认真分析考试改革过程中 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对考试命题工作开展深入的研究探索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命题体系,把好考试命题质量关,充分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服务和调控 功能,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
参考文献:
[1] 陈红.试论高等学校的考试制度与方法改革[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2007,25(6):98-99.
[2] 汪筱兰.加强命题出卷研究促进高校考试改革[J].成都大学学报,2008 ,22(1):23-25.
[3] 韦巧燕,蔡青.论考试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鸡西大学学报,2 007,7(4):16-18.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广告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广告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亦日益重要。作为广告学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广告心理学》的地位不可忽视。调查统计显示,排在广告专业毕业生认为最应开设课程前五位的依次是:“市场营销类”、“媒介”、“广告心理学”、“视听语言学习及鉴赏”以及“案例分析”;排在广告专业在校生认为最应开设课程前五位的则依次是:“影视编辑与多媒体设计”、“广告表现与制作”、“视听语言学习及鉴赏”、“广告心理学”、“媒介”。然而在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其考试模式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系统梳理并进行改革。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一词可从生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界定。从生理学上讲,素质即个人先天的生理特点,这些特点经过遗传获得,一般称为遗传素质,即平时所谓的禀赋;从教育学上讲,素质是指个人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影响或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和心理品质等。。本文主要指后者。
“所谓素质教育,从理论上讲,这是一种以充分启迪、挖掘和发挥受教育者个体潜能为手段,以为社会培养各种适用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从实践上讲,是指施教者着意营造一种理想的环境和氛围,使受教育者经过耳濡目染和学习、训练,在德、智、体、美和心理承受、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过程。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取消考试或削弱考试功能。考试是评价教育管理者管理水平、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是评价素质教育实施效果的必要工具,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二、《广告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目前考试模式
1.广告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目标的实践性。“广告心理学就是探索广告活动与消费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学现象及其存在的心里规律的学科。”。具体而言,广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广告作用于消费者的心理机制;广告诉求的心理机制;广告表现的心理规律;媒体接触心理;广告效果及其测量方法。研究所有上述内容的目标只有一个,即增强广告的实战性。学习、研究心理学方法与规律在广告中的应用策略,就是为了使广告创作者更好地把握消费者心理,准确定位,科学策划,大胆创意,对消费者的行为施加影响,最终促使他们采取购买行动。
(2)内容的综合性。作为一门极具交叉性的学科,广告心理学的内容具有显著的综合性。不仅涉及到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媒体、广告效果测量等广告学方面的内容,而且与普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联系密切。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既有陈述性知识,又有程序性知识。内容的综合性,不仅体现了学科性质的复杂性,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不仅要具备广告学、心理学两方面的扎实基础,而且要使两者融会贯通,彻底祛除两者都懂却又均不深入的现象。
(3)方法的灵活性。显而易见,教师讲与学生听的陈旧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理念下《广告心理学》教学改革的要求。鉴于《广告心理学》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交叉性和综合性特点。只是运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而对于技能训练、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却无济于事。因此,应根据《广告心理学》课程目标的层次和课程内容的类型,灵活运用讲授法、发现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来锻造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利学把握《广告心理学》学科性质,有利于我们实事求是地改革目前的考试模式,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2.目前广告心理学的考试模式及其局限
考试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检查评价功能、教育激励功能和反馈调控功能。“改变学生学习的最迅速的方法,就是改变评定制度”。作为一种评价行为,考试可以培植、引导和激励学生智力素质、审美素质、技能素质和创新素质的发展。然而,审视目前的考试模式,“智育惟一”、“以分数论优劣”的弊端依旧存在,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素质教育的推进。
(1)考试观念。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学生,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在思想上未能真正树立起与素质教育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相适应的考试功能观。他们对考试的本质、地位、作用和功能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过分注重理论考试成绩,并将此成绩作为保送、评优、毕业的重要依据,而不关心是否具有专业能力和素质等问题。考试的导向性、指挥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学生以考试及格为目标;教师以完成试卷批阅为课程结束,以试卷成绩评价学生;教育管理者无法通过考试深入了解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2)考试内容。《广告心理学》课程教学一般要求学生掌握三方面内容:一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二是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在目前的考试内容中,对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检测过多,对于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检测过少,而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检测基本为零。若考试命题时过分拘泥于教材,学生就会对教材的内容死记硬背,最终分数只是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衡量,而无法判断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无法使其专业素质得以提升。
(3)考试方式。有关资料表明,现代管理对人才的测定有100多项指标。而卷面考试中只能测出其中三分之一,其他如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等却很难用传统的考试方式做出评价,而这些能力又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目前的《广告心理学》考试中,考核方式较为单一,表现为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少;期终考试多,平时考试少;客观题多,主观题少;理论题多,实践题少。题型设置不合理,大多是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问答等,综合性思考题和分析论述题过少,很难测出专业能力和实践素质。另外,平时成绩大多根据出勤情况和课堂活跃程度评定,占学期总成绩的30%,此法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片面性,信度很低,对于践行素质教育几无意义。
三、《广告心理学》考试模式改革
1.转变考试观念。考试与素质教育并非水火不容、矛盾对立的,素质教育的水平与结果也需要借助考试来衡量与判定。首先,要明确考试的目的不仅是检测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情况,更要强调通过考试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其次,要明确考试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考试方式都要体现这一要求。第三,要通过考试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使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为今后指明方向,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增强。
2.丰富考试内容。《广告心理学》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其考试内容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的专业性、综合性与实践性上。专业性体现在考试内容应涵盖《广告心理学》作为“学”的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形成完整体系,要求考试范围全面、重点突出。综合性体现在《广告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实践性体现在《广告心理学》“术”的基本特征,对操作技巧和实践能力有较好把握。三个层次之间应设置合理比例,形成一定区分度。
(1)考试内容应源于教材却不拘泥于教材。即试题总体上应与教学大纲和教材保持一致,但同时又应有所超越。一方面,要将《广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融于对问题的分析与判断中,以检查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从广告心理的角度分析脑白金争议广告的成功原因与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应允许一些试题“超纲”,教材没有要求,老师没有讲过,也可适当纳入试题。可采用两种方法:①试题中“超纲”内容的10%,考查学生对广告心理研究前沿以及最新热点的了解程度。例如,结合案例分析中西文化心理差异对广告创意的影响;试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其对广告创作的影响;谈谈国际广告中的跨文化心理问题;分析一下娱乐广告风行的社会心理原因。②教师只讲教材的80%,另外20%留给学生自学,试题中加入自学内容,以考查学生自学能力以及自学情况。
(2)考试内容应具有较多选择性,具体方法有:①试卷中除共同题外,可让学生选做一部分试题。例如,综合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可实行“二选一”或“三选一”,即两个或三个试题中选做其中一题。这样既增加了试题的可选性和灵活性,又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致因一题不会而失分过多。在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广告心理学》的期末考试中,笔者在最后的案例分析题中,就实行了“二选一”,一个是英国萨奇兄弟广告公司的经典平面作品“怀孕的男人”,另一个是获嘎纳广告节影视广告大奖的麦当劳“婴儿摇篮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广告心理相关知识对其创意进行分析。每次考试可用两套试卷,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任选其一。两套试卷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一套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法的掌握情况和简单应用能力,另一套主要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可兼顾两者特点再设计第三套试卷。这样既考虑了各个学生的知识差异和个性特征,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果。
3.改变考试方式。目前考试方式的弊端可用四多四少概括,即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能力考查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评价少。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考试改革,可采取多样化方法:按考试形式可分为笔试、口试、实践操作;按考试成果可分为考试、考查、小论文、总结报告、调查报告、创意方案;按答卷要求可分为开卷、闭卷。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t Qinhuangdao,Qinhuangdao 066004,China)
摘要: 上世纪90年代起,全国各地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展国际贸易专业,但培养出来的人才特色与针对性不够明显。外贸企业抱怨国际经贸人才数量之少,同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日益增加且逐渐成为就业高危专业。是什么造成现今尴尬的局面,致使外贸业务的实践需求与教学目标不相吻合结合调查,本文对当前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对如何改进这些问题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粗浅的建议。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have launched international trade specialty, but the specific features and pertinence of the trained personnel is not obvious.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complain less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ersonnel,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specialty is increasing and gradually becomes the high-risk specialty. What causes the current embarrassing situation and result in the demand for foreign trade business practice and teaching goals do not coincide Combined whith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pecialty and makes superficial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se problems and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关键词 : 专业外语;训练方式;外贸实践
Key words: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training methods;foreign trade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71-03
0 引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涉外性与日俱增,其对涉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尤其自入世以来,外贸公司以及协作企业对外贸人员语言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这一要求,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旨在培养熟悉国际惯例,精通外语与国际贸易规则,掌握贸易谈判知识和技巧的专业外经贸人才。但是,从几十年来的我国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重外贸理论而语言能力相对薄弱,缺乏从事经济商贸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如何从专业外语角度有助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外贸人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需求分析理论
根据《高等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学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一般理论并具有实务操作能力,在加强学生基本理论与方法教育的同时,强化专业实践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现这一系列目标,专业外语成为必备的工具,由此产生了对专业外语的需求。因此,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需求分析。
Hutchinson和Waters(1987:54-63)将需求分析理论细分为目标需求(target 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目标需求是指未来的工作情境要求学习者必须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为了学会知识和技能而需要做的,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条件、学习资源等。国内已有不少学者、教师开展了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如陈冬纯(2013)、钱坤(2011),但是鲜有学者对目标需求,即未来工作环境对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2013年,已有学者指出,打破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体系,通过行业企业调研,深入分析岗位能力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本研究正是基于需求分析理论,以外贸实践需求为基础,但主要探讨国际贸易这一外贸对口专业的教学模式,通过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调研,明确未来工作环境对学生的外语能力需求,探讨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外语的教学缺陷和提出改进措施。
2 研究设计与实施
2.1 研究问题 本次研究的具体问题有:①外贸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有多大及趋势如何?它们看重毕业生的哪些素质?②外贸企业希望学校开设哪些课程来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升能力?③外贸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届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满意度如何?④外贸企业对在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有哪些要求与建议?
2.2 研究对象 因为是基于外贸实践业务的需求,所以研究范围锁定在经营进出口业务的贸易公司和在校大学生,而主要的调查对象则为贸易公司工作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接受本次调查的若干家用人单位中,有202人参与问卷的填写与访谈。由于不同工作时间段的业务员或经理看问题的深度不同,所以本次调查尽量使调查对象的年龄跨度大一些。其中22-25岁调查对象有75人,占据总调查对象的37%;26-35岁调查对象有99人,占据总调查对象的49%;35岁以上的调查对象有28人,占据总调查对象的14%。
2.3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集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共收回电子档问卷120份,纸质档问卷82份,有效问卷率为100%,共202份。同时通过与部分业务员进行交谈,对基于外贸实践需求的专业外语教学模式进行更深一步探讨。
问卷分为问卷1与问卷2,问卷1的调查目标对象为入职学长学姐、企业老板和HR,问卷2的调查目标对象为在校大学生。问卷分为“人才需求”、“满意度评估”、“期望与建议”、“学习障碍”四板块,前三个板块隶属于问卷1,第四板块属于问卷2。问卷1共6道题(5道选择题,1道开放题),问卷2即“学习障碍”板块有5道题。本调查力求从不同维度,结合外贸实践需求与学生自身需求调查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专业外语的教学模式中现有的缺陷和可以改进的地方。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后,选出没有解答清楚或需要重点了解的问题作为访谈问题,然后随机抽取10名工作人员和10名的校大学生进行网络访谈或电话访谈,并做好记录。
3 调查分析与讨论
下文通过问卷中几个代表性问题和访谈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
3.1 人才需求 根据表1、2,约有41.5%的用人单位每年招生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呈上升趋势,32.2%的用人单位呈下降趋势,26.2%的用人单位近似不变。综合访谈结果,我们发现由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呈增长趋势。在实际访谈中,不少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表示目前企业对于很多专业的对口招聘不是非常注重,更希望能找到综合素质全面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毕业生。对于最需要的人才类型,部分表示,相比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他们有时会倾向于选择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表示,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工作期间努力弥补,而英语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3.2 满意度评估 根据表3、4,可以发现,目前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能力不甚满意。综合访谈结果可知,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并不一味看重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他们也同样看重考查应试者商务沟通能力的商务英语(BEC)证书,他们对应届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要求无上限,如果可能的话,他们建议英语底子好的大学生如果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力争考取托福或是雅思证书。
3.3 期望与建议 除了可以胜任工作的个人能力这一考量之外,英语能力已日益成为企业家和HR看重的能力之一。而外贸行业的特殊性,对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入职人员建议在校大学生英语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表5为问卷调查代表性答案展示。
3.4 学习障碍 根据笔者对200多人8所高校的研究发现,80%的学生对现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满意,觉得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太理论化,没让他们有真刀实枪的模拟业务操作,既让他们根据太抽象而难以理解,也提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建议增加模拟业务实践这一环节或是期末考核时将理论知识和商务技能结合起来的灵活考试方式。
4 对从专业外语方面进行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建议
4.1 加强英语能力的培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基础课应该得到深化,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应强化。不能仅仅将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教学标准,应着重从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英语能力,然后进行商务英语的教学活动,力求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学通过商务英语中高级考试。
4.2 应加强商务英语的实践内容 在教学内容中多增加让学生动手的案例,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多给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机会,并利用好寒、暑假,让学生们多接触和了解社会,努力让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人才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4.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我国高校专业老师不能同时精通英语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而且缺乏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及单据制作方面实践经验的现象,我们鼓励承担专业外语教学的老师利用假期到进出口企业或银行等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运用能力,由此达到培养他们英语和外贸实践相结合素质的目的。学校也可以通过聘请一些行业专家来校做培训或讲座,要求相关老师去参加。
4.4 突破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考试方式 鉴于现在高校学生考试临时突击又能取得佳绩的情况,传统的考试已无法准确地测试高校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对于理论课程的考试可选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可从课程内容有关的课题中分解,让学生写课题论文、调研报告等。这种测试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观点。再如对英语要求较高的《外贸函电》、《商务谈判》等课程,可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既能有效的测试出学生对该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测试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老师临时因材施教。在口试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补充,不用局限于书本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面对具体外贸业务问题时的反应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5 结束语
国际贸易专业为我国外贸公司源源不断地输送贸易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针对如今外贸公司对人才的英语刚性需求和高校教学目标不和谐的情况,笔者认为,其专业外语的教学重点与方式设应立足于培养“重外语基础、强外贸理论、高综合素质”的总体目标,进一步促进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强化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避免语言与商务的分离和纯语言能力培养的单一模式,实现外贸业务能力培养和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这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语的教学重点与方式具有借鉴意义。高校只有通过加强商务英语的实践内容,在教学内容中多增加让学生动手的案例,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外贸业务工作者,为中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做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宗文.外贸英语专业教学、实训与实习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2]钟霖.从外贸实践视角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J].价值工程,2008,11.
[3]宋梅梅.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改革与实践——以《进出口业务谈判》课程为例[J].2012,1.
[4]潘冬梅.试论高职双语教学与外贸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结合[J].经济研讨周刊,2010,14.
[5]孙跃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外贸实践能力的教学研究[J].2006.
[6]倪伟清.外贸英语函电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
前言:近年来,本人通过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进一步认识到,要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现代综合职业素质,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为出发点。为此,我们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几个方面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课程教学模式的立项研究,力图构建具有职业化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教育部高职教育精神,借鉴同类别职业技术院校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模块的确定依据和课型划分原则以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认证考试体系(BECT)的先进理念,结合广东经济社会与当地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为目标。通过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创出特色,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双方的教学实践,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成为教学的规范与标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意识、社会意识和跨文化意识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连续的指导,便于激励学生持续性地学习和研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以培养现代企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商务人才为目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整体知识和能力构成的调查分析,本专业确定了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实际商务操作能力为主线,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优化整体结构”的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1、构建“通识课程+英语语言平台课程+专业模块”的课程结构。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根据 “语言技能+商务知识”的专业设置理念,打造实用型、复合型商务一线人才为主线,形成通识课程、英语语言平台和专业模块的基本构架,并采取必修、限选和任选课程“三课”并列的课程形式,构建综合素质+英语专业+技能的教学课程体系,培养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和培养目标,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专业能力等方面。 (参见表1 )
2、实现课程体系的合理安排和优化组合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为主线,对本专业的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优化整体结构。
3、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分配
按照“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的原则,合理构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理论教学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做到“必需、够用”;实践教学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基点,由专业理论课支撑和实现,集中时间训练,并针对不同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形成扎实的综合专业技能。
(1)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
为了加强理论课同实践课的合理结合, 本专业应设置多层面、全方位贯穿的实践课程体系,设有课内实操、商务单证模拟制作、社会实践(周末或暑假)、毕业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10周)。实训实践贯穿三年教学过程的始终,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以全国国际商务英语培训认证考试资格证、国际商务单证考试和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为依托,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有效地控制实践环节,加强技能的阶段性培养,根据实训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增加不同形式的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包括礼仪实训、商务单证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操、岗位综合实习。以期达到各门课程实现项目化教学新模式。
(2)实践教学突出项目化课程教学特色,强调专业技术能力训练
为了突出实践环节,加强技能的阶段性培养,我们根据实训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设定了不同形式商务英语类实践项目(参见表2)。
二、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按照商务英语专业新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有必要重新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强化技能训练,保证实训课程的效果,建立系统的技能测试模式,并针对各实训项目所规定的重要技能进行测试,有力地推动实训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力争取得良好的效果。改革语言类课程教学方法,重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开展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实践类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商务操作能力,实现“会说、会写、能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背景下,以英语为工具从事商务活动。例如,在语言基础课中强化听说技能的训练,以迅速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为突破口,带动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具体做法有:
1、推行以小组活动为依托、以意义交流为中心、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堂活动模式。如设计课前5分钟自由谈,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平台,对现实问题和最新信息进行评论和交流,如:有的学生用英文介绍一部新书和体会;就某一观点进行辩论;解释同学间的矛盾;讨论学习计划和方法等。
2、探索开放式的语言教学模式,营造外语学习的良好氛围。如组织“英语角”活动、每年一度的“英语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包括英语口语比赛、戏剧表演、影视配音大赛等活动,让一部分综合外语素质好的学生脱颖而出,多渠道锻炼其创新意识和自我表现能力。
3、大胆推行任务型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的主题与目标,提出问题,设计任务,引发思考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和其他资源去探究、调研、讨论,最后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作出汇报(?presentation)。这不但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而且把社会引向课堂;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查找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4、实训课程强调学生“能说会做”,实训手段灵活多样。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专题讲授及研讨法、实践训练法、模拟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的使用等。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广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教学软件等资源,提高语言教学的视听效果和实践性课程对多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考核标准和考核形式。为了真正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素质,本专业各类课程均制定了符合能力培养的考核标准,并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采取了多形式(调研报告、个人演讲、小组汇报、讨论、答辩、口试和笔试等)、分时段、滚动步进式考核方式,考核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所获得的语言交际能力、专业业务能力与技能进行评估。对不同课程的各种考核相关教师都给出了相应的考核标准,使学生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注意配合教师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业务能力和学习能力。一般的专业理论课程考试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一些专业实操课采用口试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根据不同课程范型采取了灵活的考核形式。具体方法如下:
(1)理论中心型的公共课—采取笔试、小组讨论和项目设计;
(2)技术中心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国际商务单证课程—— 采取闭卷考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3)训练中心型的专业实践课(如英语语音、英语口语、现场商务口译等)----采取面试的考核形式;
(4)综合知识型的课程(如跨文化交际、艺术欣赏等)----采取知识竞答、口头陈述/汇报的考核形式。
2、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形式
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推行“多证书”,拓宽就业渠道,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认证培训考试证书、国际单证员证书、报关员证书、全国公共英语等级(CET四、六级)证书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考试。部分课程的考试可以与下列的证书考试相结合, 让获得证书的学生可以免考部分的相关科目。(参见表3 )
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学业取得学历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灵活选择“技能证”,针对几个相关的核心技能,安排相关的技能证书培训,结合教学和就业需求,设定了多个与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相关的证书,供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合理选择。
四、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素质教育。
1、学生入学后的军训、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
2、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通过职业素质教育课内外相结合的培养途径,组织开展文化科技节活动、艺术节活动、文体活动、英语角和沙龙活动、义工社区服务活动。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毕业前进行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论文。
4、构建英语+商务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的现代职业综合素质提供保障。
5、实施“三育人”方针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贯彻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员工的育人工作之中。
6、举办行业人士讲坛,用成功的行业人士为鲜活的榜样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让学生了解行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并从他们身上学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等精神。
7、实施校园文化育人、校园环境育人工程。
8、实行毕业生多证制,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增加就业法码和信心,为就业和从业做好准备。
结束语: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我们初步建立了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课程架构、评估体系、教学方法、学习策略和学生实践等。通过学习和研究兄弟院校先进的育人理念、以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的课程教学体系,结合高职教育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现状,我们构建出具有职业特色的多元化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初步建立了“以能力为核心、以评估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新模式。这些成果将会对对于促进本专业的未来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芸.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4
[2]高翔等.关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2.2.
[3]高职高专教育网: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的特点[J]. 2002. 4
[4] 管新平.试论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块[J]. 四川省民族出版社,19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