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35: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油画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察其色
色彩是油画形式语言中能够直接表达对象和作者情感的形式要素之一。色彩本身并不具备表现力,只有当它被艺术家的画笔组织起来才能显现它本身的魅力。亨利•马蒂斯说:“大量的色彩本身是不会有表现力的,只有当它已经被组织好,它的强度符合于画家的感情强度时,它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力。”临摹前充分了解艺术作品的用色特点,才能合理地表现艺术作品的色彩表现力。由于色彩组合的个性化特征,致使不同艺术家笔下的画面所呈现的色彩是不同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笔下的色彩绚烂多姿。高更创作于1897年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其色彩则借助象征的手法,将观众带向原始土著人的生活,画面以神秘的黄蓝对比,平面化的装饰色彩语言,渲染出一种深沉而神秘的意境。与高更同时代的艺术大师梵高,他将色彩的情感表达用到极致。梵高笔下的色彩语言是从艺术家内心流淌出来的,所有的形式、韵律、节奏、色彩等形式语言浇铸着艺术家内心的渴望,充满着激越、紧张和波澜壮阔的激情。色彩具有再现性、表现性、装饰性、象征性和音乐性等特点,一张艺术作品虽不能囊括所有的色彩特点,但总是倾向于其中的某一方面。研究临摹作品的色彩特点,体会临本用色特征,是追随创作者艺术脚步的捷径。分析研究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画面色彩特点是把握临摹色彩学习的关键,只有充分认识临本色彩语言特点才能重现作品色彩的魅力,同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临摹学习的目的。
三、辨其言
油画语言是艺术家说话的工具,涉及的面比较广,主要包括点、线、面的不同组合,厚薄肌理处理,色彩形式,笔触特点,形状与空间等内容。音乐以旋律、节拍诉说着音乐家的情感世界;舞蹈家以自身的身体动作来传达思想感情;绘画艺术则以线条、色彩、笔触、肌理、形状等艺术语言建构艺术形象。丁亚平说“:正是语言赋予艺术以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正是语言把艺术带入流动和开放状态,正是语言给艺术作品以丰厚蕴藉、幻化无穷的诗性与品质和富于生命自身的神韵与美感。”语言因艺术家的个性和修养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面貌,幻化不同的艺术魅力,反映不同的情感诉求。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形象,以柔和的色彩,细致入微的几乎不显露笔触的艺术手段,谱写了艺术家对人生、宗教和生活的理解。莫奈用近乎写意的笔触,跃动的色彩抓住了“日出”瞬间“印象”。语言既反映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又体现艺术家的性格特点,既折射艺术家所处时代的审美需求,又表现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取其法
技法问题是艺术家无法回避的问题。技法通常可以通过时间的堆积不断积累。油画技法表现因艺术家性格、学养、价值观、艺术观的不同呈现不同的技法特点。油画技法表现犹如烹饪做菜,煎、炸、烩、焖、炒、焗、煮等手法不一,厨师会根据食材的材料特点以及对材料的理解,采用不同烹饪方法。油画表现也一样,技法多样,艺术家会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油画技法涉及材料技法、色彩表现、厚薄、干湿、直接画法、罩染等等,艺术家在表现中或选用一种技法贯穿其中,或选择多种技法交替使用,因此在临摹过程中要充分分析作品特点,了解艺术作品的技法特点,选择相应的技法表现才能充分地表现出临摹范本所呈现的视觉效果。技法学习虽然只是油画学习的基础,但对于把握油画的本体语言十分关键。技法的学习对于临本的选择非常重要。有的作品技法可学,作画步骤和处理手法可见,而有的作品却很难把控,以梵高作品为例。梵高的油画是充满感情的,一笔一划处处体现他个人的内心情绪,用笔和造型独特,但实际我们在学习中会发现,我们很难领会梵高作品的精神实质,即便我们可以临摹出梵高作品其形,但根本无法临摹其神,因为他的所有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情绪。由于情感具有形而上的抽象特点,使得在临摹学习中很难获得创作者本人的情感体验。再以印象派作品为例,如果一开始就选择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的画作来临摹学习,我们很难认识到莫奈笔下色彩是怎样产生的,因为实际生活中,我们肉眼很难捕捉到莫奈笔下的丰富色彩,而如果我们先研究印象派开创人物马奈作品,我们可以发现理解印象派作品越来越容易,因为马奈作品相对莫奈的画作来说,易读易懂,操作性很强,而且关键是后来的其他印象派大师都是马奈的徒子徒孙,他们的画风多少都受到马奈的影响。因此,技法学了技法语言学习重要,临本的选择对于技法的学习也十分重要。
五、用其质
前面我们谈到临摹需要取其法,但技法并不是临摹的最终目的。技法学习是临摹学习的基础,是最表面的内容之一。临摹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要义和精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本质。明代唐志契撰写的《绘事微言》中说,临摹:遂为画家捷径,盖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苦瓜和尚也说: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不能出一头地也,冤哉!唐志契和苦瓜和尚都强调临摹学习要师古人之心,实则强调要领悟作品的精神实质,别被表面的技法语言所干扰。临摹的最终目的是能够通过学习,将他人的技术技巧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衍生出既不同于临摹作者作品特点,又具学习者本人艺术个性的作品。正如陈洪绶在儿时学习绘画一样,将临本化为己用。据史料记载:“章侯(陈洪绶)儿时学画,便不规矩形似,渡江拓得杭州府学李尤眠七十二贤时刻,闭户摹十日,尽得之。出示人曰:何若?曰:似矣!则喜。又摹十日,出示人曰:何若?曰:勿似也!则更喜。盖数摹而变其法,易圆以方,易整修散,人勿得辨也。”陈洪绶的这段临摹经历除了告诉后人临摹学习要熟练临本,反复琢磨,更要不落窠臼,勇于创新,即艺术大家李可染先生所说的对待古人,要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要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是为了学习,打出来是为了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就是要体现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因素的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要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要从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索的教学主体,媒体要由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要由传统的讲解、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
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就是要由重视传统的逻辑分析、逻辑综合、讲解说明的教学过程转变为重视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个体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是所有CAI课件的共性。课堂教学CAI要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大的突破。良好的CAI课件应是趣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使学生喜闻乐见,自然接受知识。在教学中使用各种各样的CAI课件,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高效。
一、运用CAI课件,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运用CAI课件教学,可利用图象、动画、色彩等手段来特别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向目标方向思考,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月光曲》这篇课文,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和表现他内心的思想感情的联系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如果制作这样的CAI课件: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贝多芬看着这对相依为命、相互体贴的穷兄妹俩,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按下琴键,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大海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超着岸边涌来……CAI课件逼真的画面再配以这种意境的音乐,很快使学生也进入这种情境。在耳闻目睹和心灵感应中学生终于悟到贝多芬此时内心的情感,正是他通过音乐所表现出的意境,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中心。再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形设计的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这篇课文必须突破的难点,学生就会认识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是从实质上理解了本文中心句的涵义,如果从课文内容的实际出发,采用CAI课件教学,将会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以“人字形”线路为例,先在屏幕上出现整个地形图像,伴随着一阵汽笛长鸣,动态画面出现:一阵火车下山时前拉后推,上山时后拉前推驶向远方的情景。这时学生会被有趣的动画所吸引,非常直观地认识了“人字形”线路,并能体会到“人字形”线路的设计是多么巧妙。这样的CAI课件。视听结合,声像并茂,新颖有趣,使学生在较长时间里兴趣盎然地参与语文学习中去。
二、运用CAI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只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以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之后,我要花费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这表明在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离不开想象和验证的机会。利用CAI课件创设情境,它是实现启迪思维、激感、丰富想象的最佳方式。教学《观潮》一课,恰当地运用CAI课件,将滚动的涛声,万马奔腾似的巨浪,漫天卷地的余波等潮起潮落的画面形象和自然音响表现地淋漓尽致,把文字作品变成了可视形象,使学生亲眼目睹了“钱塘江”的雄伟壮观,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悟,扩大了生活视野,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语言文学,总是最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和社会习性,于是传统习性印记着民族渊源的“语文才情”。改革开放并加入WTO的当今中国,经济、科技日益全球化,中西文化和思想正在比照中剧烈磨合与交融。中国传统思维重人伦纲常,诗礼传家,温良谦恭,但轻自然法则,乐道安分守己;西方思维则重视揭示事物“为什么”的奥秘,“为求知而从事学术”。中国传统思维经验多于逻辑推理;西方人则抽象思维发达,假设推理大胆,乐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中国传统多一元化思维,有利于政令一统,却常常异己难容;西方则允许多种思想并存,能多角度解剖事物与现象。我们当知:真正的创新要以全人类为范围,真正的艺术没有国界,语言文学作为崇尚创新的艺术,当然应该有许多全人类共同认可的艺术水准和审美水准。直面时代,聆听风雨,将全人类的思想和文化精华优化起来为我所用,在弘扬本民族思想文化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学习西方理性的、抽象的、多维的创新思维方式,在中西合璧中谋求超越和新生。这当是今日中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既然希望语文教育伴随着我们的文化思想超前而超前,就要切实把中西思维的优势运用到我们解析语文现象——包括阅读鉴赏、审美判断、语言表达、写作方法之中去,用它来增加民族智慧的时代能量,焕发民族语言文学的潜在生机。
二、重人文修养情商化,为语文“才情”优化奠精神之基。
作为人类自身制造的反映人类思想、价值、生存意义的思想文化、审美意识之人文精神,从来就是深刻烙印于各民族语言文学之中的,汉语文学尤其如此。语文教育本应就是关注社会、荡涤灵魂、洗礼人生的人学教育。中学生正处于情商发展的关键年龄,突出情商优化就是要培养他们信仰与道德的自律能力、自我情绪的处理能力、感物表情的准确力、为人的亲和力,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力。笔者作了如下一些努力:
1.教学生用健康的人生观对待生活,思考文学。爱祖国,爱人类未来,爱生活,爱他人也爱自己。在文学熏陶中伟岸理想,坚强意志,充沛激情,净化道德。品泰戈尔诗则懂得“艺术即建造真与美的人格”,读东坡词则贵贱贫富不改豁达乐观,学鲁迅则刚正不阿负起社会责任。
2.教学生在心态、情态的健康调控中舒展才志。给心灵以自由,多些舒畅愉悦感;给方法以利发现、研究,多些新奇创造感;给成绩以彰扬,多些成功自勉感;让教与学心理互换,多些师生忧乐共鸣感。阅读中,文之心,师之心,生之心,心心相印;写作中,人之情,景之情,事之情,情情相通。
3.教学生多情感万物,慧眼看世界,诗意度春秋。懂得花木有情,虫鸟能歌,像德国海德格尔梦想的那样“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让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在通达事理、明辨是非中提高人际关系理解力,用思想支配眼睛去观察事物,去发展好奇天性。用多情兼激情去收获人生感慨,收获人间真爱。
三、重悟性创新个性化,让语文智商出类拔萃。
社会越文明,越需要独立思考,越需要个性,因为个性既繁荣物质又丰富精神。于是市场选择和热爱个性,教育越来越强调面向市场,深入个性。高于一般吸收和认识意义上的“悟性”,是一种包括灵感又大于灵感的心灵升华的“内化”境界,是人的认识在某些作用力下产生的新的有序思维结构,或深化有序思维结构而产生的飞跃。它最能激励人们“自我求成”的高层需要,它是个性优越化的突出表现。多“悟性”的学生最善于学好语文,其境界往往胜人一筹。“悟性”包括透悟、醒悟、顿悟、再悟、悔悟等多种多样。“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宋·张载),“诗道亦在妙悟”(宋·严羽)。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悟性”,就是要通过文学获得语感,能解微言,辨疑似,察隐境,识讽喻,从而准确析文论事。写作教学更需要“悟性”,悟性越多创新越多,个性越鲜明生动。近几年中高考“话题作文”,倡导的就是独立思考意义上的悟性创新,包括立意、文体、取材、结构、语言表达的全面自悟自得,目的是希望唤起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要崇尚理性的透悟,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在悟彻人间百态、世间万物中“赞美崇高,鞭笞丑恶”,从而用七彩的个性繁荣七彩的语言文学。
四、重语言素质优化和表达艺术,让表情达意展示“才情”锋芒。
(一)研究性学习强调自求自得
古代教育家就特别强调学习的“自求”“自得”。
学习必得从师。孟子说:“孟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深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这段话深刻阐明了“自得”之效。宋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张载也说过类似的话:“须是自求,已能寻见义理,则自有旨趣。自得之,则居之安矣。”(《经学理屈·义理》)他从学生求知心理这一角度,阐明了自求自得必致意趣横溢,成为永久不衰的学习动力。当今的青年学生,其自尊心、自信心已逐步形成,对于自己的认识能力亦渐趋自信。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希冀凭借自身的力量来获取知识,他们既有依赖性,又有独立性。因此,老师有必要因势利导,小心诱掖,培养其自求自得的能力。明确了学生的学重在自求自得的道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大可革除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陈规陋习,开创研究性学习的新天地。
(二)研究性学习强调功在自习
课堂讲授,无疑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教师的讲授毕竟只是从外部灌输信息,学生接受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再则,教师的讲授只能起“领路”的作用,而万里征途必须靠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地去迈。因此,如果只讲不习,知识便无以转化为能力,正如曾子所言:“传不习乎?”清代颜元在《总论诸儒讲学》中也说:“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既在培养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而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功在于习,至少有四大好处:一是巩固已得知识;二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四是从看到的学习成果中倍添兴趣,激发求知欲。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此类熟能生巧的例子比比皆是,每个教师都有切身体会。当然,功在于习,也不能乱来一气,乱练一通,应有通盘的谋划,要能体现出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来。正如《学记》所言:“良治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力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懂得了学生的学功在于习的道理,我们在教学中大可革除一讲到底、越俎代庖的陈规陋习,开创讲练结合,知识能力齐长进的新天地。
(三)研究性学习强调寓知于趣
兴趣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极其活跃的催化剂。大凡做教师的常常过于强调学习的艰巨性和恒久性,喜欢用“铁杵磨针”“闻鸡起舞”等故事来启发学生刻苦攻读。而不大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甚至还会有意无意的泼点冷水。诚然,学习本身的确是一件苦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终无所成;嬉笑取闹,高枕以对,亦难进益。然而,倘若学生真的愁眉苦脸,忧心忡忡,恐怕也难学出个名堂。因为心灰意懒,人处厌倦状态,他的竞技力是很差的,思维力受到阻遏,注意力也很难集中,记忆力也会退避三舍。因此,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只有寓认知于趣味之中,则学习的劲头才会经久不衰,学习的成果才会硕大事盛。明白了学生的学必寓趣味之中的道理,我们在教学中大可革除死气沉沉、板板六十四的陈规陋习,开创生动活泼的新天地。
(四)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相长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早已富含这种主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后生可畏,焉知者来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教学相长是建立在师生平等观的基础之上的;教学相长要求摒弃师道尊严。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绝不可自以为是,固步自封。孔子敢于当学生的面承认自己的无知,认为自己与常人有所不同的只是好学与诲人的精神。《孟子·公孙丑上》载有:“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事实上,“教不倦”实以“学不厌”为前提。因此,教学相长要求教师首先要“以教人者教己”(陶行知语),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
研究性学习要求师生通过教学相互启发,提高为学的兴趣,以期在无涯的学海中并肩有所收获,这也可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拟题的优化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一些课题、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我们常说“题好一半文”,同样,课题拟得好,则会有利于论文的选材和写作。因此,拟题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在量力性原则下敢于探索,不拘一格,要把题定得集中,缩小覆盖面,切忌空泛,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某些学科特定的知识,而是着眼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使得研究性学习内容极具开放性。为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这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应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重视学生整体的发展。不能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科技活动,也不能把研究性学习引向狭隘的单科知识问题的探讨,变成新的知识点的记忆。如《怎样提高写作水平》《怎样提高阅读能力》之类的单学科、浅层次、知识强化型的简单延伸。研究性学习是全方面的综合性学习,拟定课题应该充分体现其学习内容的综合性,打破学科限制。如《中式与西式早餐的比较》《电动小船的原理及制作》等课题不仅仅涉及营养学、物理学等知识,还涉及人文、历史学、社会学的知识、道理以及电工、木工等手工制作等。
(二)实践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在重视书本学习的同时,更强调书本的学习必须服务于生活的学习,有着鲜明的实践体验、探索感悟的求知特点,因此拟定研究性学习课题必须注意实践性。注重实践性,不仅要求课题的研究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在亲身体验中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探索欲望,更重要的是要能使学生走向生活。因此,我们拟定了如《街道广告的调查研究》《南丰镇街道文化设施探究》《南丰地区方言状况研究》等,打破了“死读书”的老传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研究生活,发掘出生活的意蕴。
(三)针对性原则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因而拟定课题一定要切合实际,有针对性。首先,课题要切合中学生的知识水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中学生的知识尚未形成系统,分析、综合、实践的研究能力和思维水平有限,科学的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还比较淡薄,这就要求课题应重视亲身体验而非理论研究,重视由兴趣出发的自觉性而非无兴趣的强制性,比如《青少年近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关于教师可爱度的研究》等。其次,课题要充分考虑学校条件和现有的学习资源,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其有效负载能力。比如,对于普通农村中学来说,《航天测量与数学》《现代兵器研究》等课题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在图书资料匮乏、信息网络不健全的学校进行诸如《金庸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等课题更是无从下手。第三,还要注重学校以外的社区环境、社区资源,从而形成有地区特点的学习内容。如《南丰河道污染调查》《WTO与华夏第一钢村——永联的发展》《张家港市金陵体育器材面临的挑战》等课题,充分挖掘了农村中学现有的资源,开展具有本地区特点的研究性学习,使学习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四)自主性原则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原因分析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既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社会因素的原因;既有幼儿园、教师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1979年,在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的《工作纪要》中就明确提出“要防止和克服婴幼儿教育小学化和成人化”。可见“小学化”倾向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国的幼儿教育中了。应试教育形成了以知识评价为主的考试制度和升学制度,并不断趋于低龄化,致使幼儿园和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幼儿的发展。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幼儿入小学要参加小学入学考试。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幼儿园教育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办园目标转移成灌输统一的知识内容,训练特定技能技巧,为小学入学考试做准备的机构。现在整个教育系统演变成一种层级式的包围现状:入幼儿园是为了入好的小学做准备,入小学是为了能入好的中学……随之而来的是幼儿园学习小学的内容,为小学入学考试做准备;小学围绕着小升初考试转……高中围绕高考做准备,为了考取一所好的大学,更长远的是为了拿一个好的文凭找一份好的工作。
(二)家长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为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众多家长在错误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开始对自己的子女进行超前教育。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语言、数学的发展可以进行外显的展示,加上家长的攀比心理,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提供了环境。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家长在对幼儿教育重视的同时,将全部关注都集中在了仅有的一两个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顾幼儿身心发展实际,强制地学习多种知识和技能,企图培养出“神童“”数学家“”音乐家”。家长并没有注意到,社会舆论对于“神童”的宣传,也只停留在数数和识字量的维度上。由于没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评价观指导,一位家长说道:“这家幼儿园挺好的,老师天天教孩子认字、算术,不像别的地方只领孩子玩。”山西省的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到幼儿园“多学些知识”。为迎合家长的这种观念,很多幼儿园不得不开设多种知识技能性的特色教学课程。可见,家长的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功利心态严重束缚了幼儿教育健康良好的发展,遏制了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我国幼儿教师待遇差、流动性强,幼儿教师短缺的问题一直存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但很多转岗教师培训并没有达到专业的合格标准,或是其原本的教育教学观念已根深蒂固,已非培训所能改变。这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仍旧采用原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大大降低了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据研究者调查显示,职前幼儿教师的学历主要是以幼师中专为主,193人中有63.2%是幼师中专学历。绝大多数教师是通过职后教育实现学历层次的提升。调查中发现有81.14%教师通过在职学习提升到了专科或本科的学历。受我国幼儿教师职前学历的影响,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普遍不高,职后培训的机会和效果微弱,教师专业发展缓慢停滞,整体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低也是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改进策略
针对“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在剖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探寻去“小学化”倾向的有效策略,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背景及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一)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教育的政策监管自2010年以来,针对学前教育在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国家先后于2010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2012年颁布了《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学前教育进行政策宏观调控和指导。在此基础上,针对去“小学化”倾向,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严把幼儿园准入关口,制定严格的幼儿园准入标准,从入口上保证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另外,各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加强幼儿园年检制度,对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安全保障、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保教制度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不足之处、不规范之处给予及时纠正和整改。教育部门还应该将目光投向小学入学考试,坚决取消小学入学考试,减少应试教育在幼儿园中的影响。
(二)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家园共建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学习科学保教的方法,避免盲目追随社会商业性舆论的潮流,过早、过多地灌输幼儿知识内容。家长应与幼儿园密切配合,主动积极参与到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促进亲子感情,学习科学育儿方法。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如傍晚幼儿离园前开展简短的家长沟通会、组织家长代表形成家长委员会定期与幼儿园讨论教育教学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每学期教师家访活动、家长QQ群、家长开放日、多种形式的讲座及亲子游戏等来促进家长和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
1.政府层面的“强大的外力”推进
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未来10年幼儿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和幼儿教育标准化建设的诸多措施。例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但是,从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入园难、入学率等方面,还是式的命令式的宣言,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来平衡幼儿教育的发展。政府总是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却忽略了社会如何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府是执行者,往往把教育理论、信仰、观念进行实体化建构———贯彻落实。把所谓“顶层设计”向下落实到实践;把崇尚唯理性、崇尚根据说、信仰、经验等等综合实体扩展至幼儿园微观环境、幼儿个体、教师个体的自由教育情境时,原有的生态和结果必将遭到破坏。
2.家庭层面的功利需求
现在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极其重视幼儿教育,普遍把幼儿教育拔高,把幼儿教育理解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比如唱歌、演讲、跳舞、绘画、下棋、讲故事、认识汉字、认识英语单词、认识数字并会计算、会弹钢琴、读古书经典、习武等等五花八门的内容。林林总总的内容也在各种培训班、民办幼儿园中大行其道,成了他们招生的资本和竞争优势。幼儿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成了家长相互攀比的资本和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潜在标准。此种功利逻辑本质上是忽视幼儿生命成长的存在,忽略幼儿生命和生活体验的存在,是违背自由生长逻辑的。
3.幼儿园研究与教学的“泛技术性”崇拜
不可否认,幼儿教育科学化大大推进了教育理性化进程,目前幼儿教育科学化已经成为发展共识。但是科学化的前提是把幼儿对象化,即把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不是主体,所以幼儿研究和整个教育方式中都采用疏远幼儿的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不关心人的,特别是对处于整体性中活生生的人性,它是不关心的。”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教育是一种进步运动,历时性向未来推展,今天的教育现实是教育史长河中的最高阶段,并且还会向未来发展,它始终处于永不停息地向前流变过程中。我们所坚持与固守的教育观是极端的信奉唯理主义建构论的观念,认为教育、人的发展都是被另外的“前者”“家长”“专家”设计的结果。有学者指出“一些科学化的教育论文只看见各种推演的公式和符号,貌似深奥复杂,但说的是浅显道理甚至是常识,论文干瘪瘪的,没有液汁;教育论文本就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充满思想和情感的。”
4.幼儿道德教育外在物理化推演
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幼儿道德教育不是从儿童内部品质出发,不是内涵化了的个人品质和人文素养,而是外在的社会交往规约。把道德理解为伦理,是一种外在的一条条约束的规则,毫无生机和活泼性。遵守道德是一个物理过程———按规矩办,而不是一个心理过程。当远离了人群和惩罚,道德问题就集中爆发出来了。从儿童的天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未见过的善良、纯洁、无邪与朴实,就“像一颗散落的种子,远离人类的尘世。”而理性指的仅仅是使外部原则在人内心内化,并以之来修改自我的一套行使控制功能的“操作原则”。理性的这种规制功效保证了“好孩子”的形成,“好孩子”也发挥着理性的这种宰制功效。
二、反诗意化之缘由
教育经历了混沌的自然发展———理性的现代化建构———后现代的逆袭三个阶段。混沌自然发展阶段不知道需要什么教育;理性现代化建构阶段则顶层设计、强势推进、目标明确;后现代逆袭阶段否定宏大,解构整体,回归自然进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教育一般跟随国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教育现代化正处于方兴未艾的疯狂阶段,幼儿教育,具有显著的数字刷新、宏远规划、顶层设计、技术崇拜、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强力控制等特征。诗意化教育的提出,明显是不合时宜的,也不可能成为主流观点。显然,幼儿教育的反诗意化问题究其本质而言一定是现代性文明方式的结果。幼儿教育诗意缺乏在于幼儿教师的诗意、浪漫化情感的抑制。
1.专业的社会压制
教师的权威性即职业的专业性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主要是专业知识、专业自、专业伦理三个因素能否得到有效发挥。然而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专业知识严重被学科知识所贬抑,许多人都认为教师知识足够丰富就可以了,至于以缄默知识为主体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可以忽略的。二是我国学校基本实行科层管理,行政决定一切,教师普遍无专业自,无法按自己的方式教学,领导要求怎么教学就怎么教学,教学规范是外推式的,这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执教。三是教师伦理不是教师实践智慧和个人品质的外展,而是社会外在的、舆论式强迫的一道道规则和命令组合系统,从而使教师陷入了伦理困境。教师的专业得不到顺利发展就会产生职业不自信,从而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认识也逐渐脱离健康成长的轨道,甚至对自我生命轻视,致使教师自我潜在的职业忧患意识呈现出现实生命沉沦、疲倦、烦恼状态。这些问题在幼儿教师中更为突出,幼儿教师地位低、职称晋升难、待遇低、学历低、男性少、队伍不稳定等特点不仅意味着幼儿教师专业资质得不到保证和缺乏专业性权利,专业实践常常遭遇外部行政命令、社会家长等方面的干预。比如行政部门经常要求幼儿教师要承担大量烦琐的记载、摘抄、报告等文字工作,配合完成对外的招生宣传和收费任务,有的幼儿教师时常被抽调去参加政府组织的舞蹈、唱歌比赛,甚至被抽调去行政部门搞接待等活动;也有家长建议在幼儿园安装监控设备以监视教师行动;很多幼儿教师身心俱疲,幼儿教师似乎是谁都可以去做的职业,专业性得不到认可。
2.行业的标准规制
(1)幼儿教师培养目标标准化。
一是着眼国家长远的教育功能和人才培育要求;二是以幼儿自身条件为基准的身体发展;三是解决幼儿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引领品德发展;四是引导幼儿思考问题,促进其认知发展。
(2)幼儿教师能力评价标准化。
一是懂得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二是把握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三是能够观察幼儿行为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评估;四是具有和幼儿互动沟通的知识与能力;五是具有设计幼儿教育环境刺激的社会能力;六是具有与社会尤其是家长、教育主管领导的沟通能力;七是组织和开发教育资源尤其是园本课程、潜在课程的能力。
(3)幼儿教师教学行为标准化。
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规范实施,如现代性典型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告诫师范教育一样:“高等师范学校应当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3.思维的形式化限制
有关幼儿教育的研究,必须深刻认识幼儿,深入研究幼儿,才可能做出专业的判断,才可能教育好儿童。儿童发展所受的相关刺激的制约因素、必须进行微观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做出量和质的结论。这是目前国际幼儿教师教育最为重视也是学术研究最为迫切的需要。认知方法(是什么,内涵与外延)———理解方法(历史、背景和意义)———应用方法(定义域与技巧)———研究方法(根据与改进),从而形成一条准科学的思维路径。从研究成果表达方式上看,教育研究有文学性与科学性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当下,由于科学性表达过于追求理性思辨或实证说明,忽视了人的个体生活体验,日益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怀疑,也直接导致教育研究出现了一种以叙事研究为代表的文学性表达,它试图挣脱教育学的概念框架与理论谱系的束缚,直接把教育研究指向教育活动的现场与个体的切身体验。有关幼儿教学方面,幼儿教师需要更加规范工作。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建立标准化反思系统,软件化运行,填表式嵌入和拓展,做到可评估、可参阅、可借鉴、可促进。
三、回归诗意化特质
新世纪以来,受后现代主义哲学影响,整个教育界都意识到了寻求境域性、真实体验感的重大意义,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品德教育等学科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以统计概率论为基础的追求宏大规律性的教育科学化情结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基础教育界,在教育理念、研究方法、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多个层面也兴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改革运动。一些幼儿教育者尝试使用叙事、日记、随笔、版画、漫画、微片等情感丰润的方式来诗意化幼儿教育。以某些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为个案的情景式问题呈现,境遇式教育遭遇,更加凸显了微弱的个体的现实教育境况。从在台上的宏大理论的宣讲到进入幼儿园、进入课堂、进入社区、进入家庭去考察幼儿的生活路径和聆听他们的生命述说,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分担他们的痛苦的学术和教育理路不断清晰。但是这种后现代哲学指引下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仍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还缺乏自觉性,常被那些宣扬宏大理论的专家斥责为“小儿科”“非主流”。笔者认为要走出现代性教育科学化藩篱,使诗意化幼儿教育成为一种教师自觉。研究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必须从生命、人性的高度再认识儿童以及反思与解构当下幼儿教育研究、教学、管理范式。
1.再认识儿童———诗意存在的继续
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并且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长期所关注的焦点。我们这里提出的对儿童再认识,显然不是科学规律、心理发展层面的认识,而是哲学意蕴上的“幼儿存在”精神指向和生命意义的再认识。幼儿不是一个抽象的、现成的、给定的实在,而是一个变动的、开放的、发展的、可能性、延展性个体。在各种活动中,体现自己的性格、情绪、认知和意志,表现出独特的气质特征。各种心理指数的发展,既面向活动本身,又最终体现一种终极的生命意义。幼儿教师、家长、各种幼儿教育组织和管理部门,对儿童的认识是一种“外在式”的推定、估计。对儿童的认识离开了儿童自身,离开了他们神秘的心灵家园,此种认识不是本真的,是一种“评价”。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儿童总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生动联系,不断地唤起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想象,以丰盈年少个体生命内涵的基本路径。儿童与自然的交往中的游戏与劳作以及对自然事物的想象,构成一个人与自然之亲缘性的原型,开启个人通往自然之生命向度;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游戏与交往构成个人与他人交往之原型,儿童时期与人交往的丰富性奠定一个人向他人敞开的生命之维;儿童时期的童谣、故事、阅读、民俗、仪式等具有文化意味的生命体验,构成一个人向历史与文化世界开启的生命原型。”
2.“后常规”———幼儿教育“前范式”解
库恩与波普对“范式”都有深入的研究,是对科学研究本身理性化的启蒙与反思。科学、理性、形式逻辑、数学演绎确实是现代文明的精髓,用“理性”武装了人们的头脑,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盈。科学、理性的威力得以完全呈现和推进,依靠的是科学研究者即“学术共同体”缄默的“范式”承认,一旦范式稳定存在便成了“常规”。当然,范式、常规不仅仅表现在科学研究领域,在组织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就幼儿教育而言,幼儿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教育方法、管理组织、研究设计基本上都概念化、模式化了,有着清晰的操作流程即“常规”。范式是“学术共同体”“管理共同体”等潜在承认的,即同行默认。但是,常规遭遇了“诗意”的困境,一切常规化,诗意便荡然无存。库恩的范式理论使人们研究和管理模式化,思维清晰化,评价标准化,找出了专业与非专业的边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术大生产、组织大发展、圈内的沟通交流从而有了可能。但是,对非专业人士、圈外人士、跨界人士、艺术人士、浪漫主义者、创作者、灵魂存在者、原本主义者却是巨大的桎梏。“后常规”的概念是英国科学与社会联合会主席拉维兹博士在上个世纪末提出的。他说:“科学共同体不像库恩描写的那样平静、单调,‘常规’对跨界成员来说缺乏规范性的力量。”“后常规”在于破解前范式的习惯势力、固定结构和关系。用无序、混沌、模糊、灵感、顿悟、感觉、直觉、创生来获得科学研究和管理的新思维和新力量。
目前,我国幼儿教育普遍面临着教育小学化的问题,该问题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改善这一现象,相关教育部门要强化管理、监督以及指导幼儿教育工作,并通过大力宣传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帮助社会以及幼儿园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通过不断应用和研究幼儿教育工艺学,使幼师的德育素质以及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以有效的缓解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
1.1家长需求相对扭曲:绝大多数幼儿家长并不能理解和遵循孩子的教育规律,容易受到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影响,其中,以家长的攀比心态尤为严重。这就表现为接幼儿放学,直接询问其:“今天老师都教给你什么了?学会多少?背诵了几首唐诗?新学了多少汉字?……”在这种错误以及盲目的教育需求下,使得现阶段的幼儿教学过早的出现小学化现象。1.2幼儿园被较强的功利性所导向:目前,部分承包性质的公办幼儿园或民办幼儿园,基于对家长错误、盲目教学需求的迎合,实现提升办学的经济效益的目的,而有意识的去将幼儿教育小学化。例如,幼儿园更注重对幼儿教育的外显行为进行凸显,把教育经历全部放在幼儿学习识字、语言、速算以及英语等方面,从表面上看,幼儿是能够掌握多方面知识,并彰显了幼儿园教育的高水准和高责任意识,从而使家长放心的将孩子交给幼儿园。但家长们往往忽略了一点,上述外显行为只需要在短期培训就可以实现一定的效果,但幼儿智力潜能以及良好习惯形成均需要幼儿园的不断培养和引导,该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由此可见,在幼儿园被这种较强的功利性所导向的背景下,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愈发严重。1.3幼儿园师资水平相对薄弱: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师是作为直接参与者存在的,其教育素养以及理念都会对幼儿教育效果以及幼儿的未来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现阶段我国部分幼儿园所聘任的幼师,并没有受到专业、系统的幼师专业教育资质培训,导致其并没有较高水平的理论教育素养。同时,还有部分幼儿园返聘小学退休的老教师,使其担任园中的幼师或更高的职位。小学退休的老教师往往教育观念相对传统,缺乏灵活的教学方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另外,由于教育部门对幼师资质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也导致幼儿教育过早的小学化。
2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出现的负面影响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对幼儿的身体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幼儿的身体正处于发育状态,倘若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大脑疲劳以及视觉疲劳。另外,幼儿的骨骼处于发育初始阶段,在过早的小学化教育下,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幼儿出现身体消瘦情况,同时,也会伴有身姿不端正等问题发生。同时,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也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幼儿教育小学化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与水平,这是由于幼儿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学习能力。倘若幼师执意对其过早的进去小学化教育,将会使幼儿产生畏难心理,对其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极为不利。
3改善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重要手段
3.1对正确幼儿园教育观的宣传进行不断强化:相关部门要对幼儿教育的宗旨进行大力宣传,使整个社会都能够充分了解幼儿教育。例如,各地区可以通过对幼教专家的定期组织,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对幼儿教育科学知识进行宣传,面向社会提供幼教指导与咨询。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要协同幼儿园对家长的一系列错误幼儿教育认识加以扭转,使整个家长群体以及幼儿教育群体都能够意识到幼儿园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提升幼儿的知识层面,更重要的是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幼儿具备良好的自利能力以及集体意识,从而使幼儿得到健康的进步与发展。3.2建设一个高素质的幼儿园师资队伍:幼儿园要对幼师的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进行提升,主要包括两种途径。其一,要严格把关聘任的幼师资质,并规范聘任幼师要求,只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幼儿园方能对其进行聘任;其二,幼儿园要进一步强化培训幼师与幼教管理干部,对其进行再教育,从而使其教育观念得到及时的更新,对其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3.3相关部分要对其教育监管智能进行充分发挥: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办园资格的审查与监管,强化指导幼儿园办园的具体行为,包括幼儿园的教师职称评定、考核评价标准、教学玩具以及教学用书的管理,杜绝幼儿园对课程进行任意增设现象发生,同时,还要对评估年审机制进行不断完善,科学的考评幼师资质,以进一步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另外,相关部门也要对幼儿教育的管理监督制度进行不断的健全,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全面实施国家教委的有关政策,对社会力量的多形式、多渠道的对幼教事业进行支持发展的行为进行积极鼓励,使幼儿入园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并使幼儿教育的供需矛盾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从而使幼儿教育小学化显现得到有效的改善。
4结语
综上所述,从幼儿的长远健康发展角度来看,幼儿教学小学化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教育部分以及相关社会各界力量要对该现象进行严格的纠正,遵循幼儿的心理和身体发展规律,开展幼儿教育,从而使幼儿能够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实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目的。
作者:公维平 单位:新泰市实验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李璐.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2):148-149.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是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习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证明,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25%,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35%,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所以,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相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兴趣。如教BookⅡ形容词和副词和最高级时,我就问一个学生:“Whoisthemostbeautifulinourclass?这个学生应在班里边找边说:”WangXiaomingis,这下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因为王小明的外号就是“白马马王子”。这一问之后,学生个个争着举手,从情绪高昂,争着回答另外的问题,eg:whoisyoungerthanyou?等等。这样展开教学活动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当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续不断。教师应做到备学生、备教材,设计每一节课,都使其有趣味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尽量多扬少抑,哪怕这个学生仅仅取得一点进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
二、完善学生的“自我意识”。
当然应试教育犹如将学生推入知识的海洋,其结果可能导致其学会“游泳”,也可导致“淹死”其中。那些本可以成为“游泳高手”者,由于缺乏指导而“夭折”,我们人为地推毁了他们想建立的“成功自我意象”,让其次次地体验“失败”、“低劣”、“不如人”。为了让这些学生找回自信,找回能力,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①、帮助学生成功。帮助自卑者找回自信,让自信者更自信,特别是帮助所谓的“后进生”制订短期容易达到的目标,帮助他们达到目标并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
②帮助学生创新思维。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并能够独特地解决问题。教师有意识地从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创见。
③帮助学生结对子,鼓励互帮互学,改变旧的学习方法。养成新的学习习惯。
三、优化合理的课堂结合是关键。
主次分明,科学的课堂结构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①灵活运用“五步教学法”。
②对好单词关。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直观教学,增强感官印象;总结规律,记忆单词。
③过好导课关。“温故而知新”,在复习基础上,巧设情景,引出新语言项目,再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由学生尝试去总结悟出新语言的规律。并让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
例如讲到名词性物主代词时,我就请学生回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再设情景记性:
A:Putonyourcoat?
B:whichoneismycoat?
A:Theblueoneisyour?
B:Oh,yes,it’smine,Thankyou.
先提问your、my,再问yours、mine的意思,学生容易地回答出来。于是引出新语言项目。
四、培养竞争意识,增强学习自觉性。
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竞争,充满了走上台来推销自己的时机。这种竞争应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成为习惯性意识,随时准备着抓住机遇,去迎接挑战。
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因此,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十分突出。其中,小班幼儿已形成与生活经验相关的概念;小班幼儿又以直觉思维为主,眼见为实,认识大多依赖于行动。因此,生活化的教育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2.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
小班大多采用情景化教学;善于注重时机,注重随即教育;在游戏中学习等教学方法。由此可见,小班幼儿的教育是很需要与生活相结合的,要从生活中找到教育的素材,从而对幼儿进行教育。
二、将“生活化教育”注入小班幼儿教育中
1.引导幼儿走进生活
让幼儿成为课堂的主体小班幼儿已形成与生活经验相关的概念,因此,让幼儿走进生活,成为课堂的主体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也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生活,应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强调教育源于生活,还要回归生活。因此,我们更应该让小班幼儿走进生活,成为课堂的主体。比如在小班语言《水果歌》中,秋天到了,许多水果都成熟了。我利用这一季节特征以及小班幼儿对于大部分水果的认知,将儿歌内容结合生活交予幼儿。我会直接为幼儿设置一个果园的情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告诉我苹果是什么颜色的、梨子是什么颜色的等等。让幼儿回归生活,并在教学活动中以主体的身份来参与。让幼儿主动思考,自己根据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回答问题。在此项教育活动中,采用了情景教学法,使幼儿回归生活,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2.创设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使幼儿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教育陶行知主张把学校的一切延伸到社会中,让孩子们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如此可以使孩子们学到的知识更多、更广、更活。许多教育名人都提倡生活化的教育,特别注重教育、教学内容从生活实践中选取,使幼儿感到亲切、自然,并获得必要的生活经验。幼儿园区域游戏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也是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教育活动新形式,更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所以,区域活动也应该生活化,游戏化。教师要还原生活的本质,突出幼儿主体地位。比如娃娃家,就让幼儿自己商量担当什么角色,所有准备材料也都应该幼儿自己来准备。此外,生活化的区域活动除了满足全体幼儿的需求,教师还应该注重个性幼儿需求。在生活中选取有用的素材、资料融入到区域游戏中。比如小班区域活动中,小女孩的玩具坏了,总是请小男孩来帮忙,起初,小男孩也很乐意帮忙,可是时间久了他们也就不乐意了。于是,有一个小朋友提出,我爸爸就是汽车修理工,我也会修理汽车,就让我来修理吧!根据幼儿生活环境中的爸爸的修理厂,老师在区域中增设了一个汽车修理厂,以后所有玩具坏了都会拿到修理厂来修理。这就是教师为幼儿创设了生活化的教育环境,使得幼儿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教育。我们的区域活动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营造生活情趣,激发幼儿自己想动手的愿望。总而言之,就是要为幼儿创设社会化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教育。
3.让幼儿学会
在“做中学”小班幼儿都是靠行动来进行认知的,所以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学”正好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我们教师在对小班幼儿的教学中应该多创设一些生活实景,让幼儿能在“动一动”、“做一做”中学到知识。比如小班社区活动《参观包子店》,我组织幼儿去参观我们附近的包子店,让他们感受包子的制作过程,并自己亲手来捏一捏面团,在实践中对“包子”有更深一步的认知。我发现实践的教学要比你直接灌输给幼儿知识效果好的多,所以“做中学”还是非常有必要融入于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尤其是像小班幼儿这种靠行动来进行认知的年龄层,“做中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利用电教媒体转移注意,稳定幼儿情绪
幼儿年龄小,他们来到陌生的环境里面对陌生的人,唯一的表现方式就是哭闹不开心,如果此时在教授给他们所谓的课本知识的话,想必结果是不仅不能教给他们知识,反而会适得其反让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感到厌倦。所以此时就需要电教媒体的帮助了,帮助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要为幼儿设计明亮色彩鲜艳的外部环境,再加上优美轻柔的音乐,让幼儿将焦点转移到明亮的事物上来。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动画片,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让幼儿真正进入到动画片的情境中。教师还应该保持微笑,以亲切感来对待每一个幼儿,这样才能消除幼儿内心真正的恐惧。教师还可以组织游戏活动,让幼儿明白坐在他们身边的小伙伴们是他们真正的好朋友。这样一来,幼儿便放下了心中的难受与陌生,教师以后的教学也变得容易起来。
二、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可以借助电教媒体播放视频动画之类的,为新学的知识制造一个情景。情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主导。而鉴定情境教学成功的唯一标准是其对学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创设情境需要我们设计情境,首先我们要有计划、有意识的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即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情境教学应注重科学性,即要适应幼儿的年龄、认知方式、情感特点,以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最后,情境需要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如此一来,大家才能在情境中娱乐,最重要的是学到了新技能。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就充分说明了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而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不同的情景恰好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多多使用这种方法。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音乐《小蝌蚪》时,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将蝌蚪的各种生活习惯,外貌,发育过程等制成一个小视频供学生观看,这样学生在学习歌曲的演唱时也对蝌蚪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想必学生会更喜欢这首音乐的。再例如在教授七星瓢虫的常识课中,以往教师都是一味的读课本,学生对于大篇幅的文字实在提不起兴趣,如果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多展示几张七星瓢虫的图片,学生对七星瓢虫有了基本的认识后,学生会更想了解它的其他性质,所以以此为目的的学习,学习的效率肯定会很高。在教唱《小燕子》这首歌曲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句句教唱,势必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此时,教师利用电教媒体设计一个幻灯片,将春天生机勃勃的现象展现给学生,那么学生在美好环境的鼓励下,肯定会努力学习演唱这首歌曲的。
三、利用电教媒体展示直观,便于知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