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35: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职业安全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物理性危害
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放射性诊断检查和介入疗法广泛的应用在临床工作中。资料显示长期接受放射线是引发医护人员患放射性皮炎、白细胞减少、皮肤溃疡坏死、致癌和不良生育结构等多种疾病的直接诱因。护生在接触电离辐射时必须做好戴手套、穿铅衣外套等自我保护措施;同时经常接触的非电离辐射包括:激光、红外线、微波和紫外线等。在实施无菌技术操作过程中,护生每天都需要应用紫外线和红外线为病室、空气和器械消毒;红外线会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导致眼部损伤或永久性色素沉着。紫外线对皮肤、眼睛也会产生很强的刺激。
3化学性损伤
化学性危害通常是护生长时间接触的各种药物、消毒剂和各种废气等通过呼吸道、皮肤或锐器伤等各种途径引起的。消毒剂在医院工作中必不可少,对抑制细菌、病毒的扩散和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护生的黏膜、皮肤、呼吸道和神经系统均有影响,甚至会产生手部皲裂、气喘和胸闷等症状。每天接触的各种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和抗肿瘤药物虽然剂量小,但长期积聚起来也会引起流产、白细胞减少和致畸等远期影响。护生应具备扎实的药理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严格执行药物管理制度。
4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是指微生物及昆虫对人体的伤害,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会诱发各种疾病,将直接威胁个体的安全。护士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时不可避免接触患者的体液、分泌物和组织。研究发现急诊和门诊的护理人员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感染率是其他人群的8.97倍。昆虫叮咬不仅影响休息,还可致过敏性损伤,传播水痘、风疹和腮腺炎等疾病对护生也有一定的威胁。
5人体工效学、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
人体工效学、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目前是护理人员离岗的主要职业危险因素,人体工效学是运用科学的原理使工作场所、工作内容和工具与劳动者的身体、心理能力和极限相适应。如果工作流程违反了人体力学原理就会导致危害的发生,护生搬运病人和实施抢救技术时常引起骨骼肌肉损伤。在离职的护理人员中,因腰背痛占12%,52%的护士有长期腰背痛史。护理工作专业性强且责任重大,反复的“三查七对”、严格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频繁的观察患者的用药并不厌其烦的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工作量大及人力资源少让护生觉得护理工作压力大、心理负荷过重,成就感低。
1.2基于安全标识的安全文化教育系统安全教育的方式除了通过第一课堂的安全教育课来开展以外,还有更多隐性的方式进行,比如以安全校园建设为目标的校园安全氛围建设、规范化的校园安全标识系统本身就是一种职业教育的场所和阵地,可以为学生养成安全意识和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提供帮助。
1.3基于平安校园创建的学生安全活动体系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类校园活动。以安全为主题的学生活动可以将安全教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让安全的意识深入人心。
2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
校园安全文化体系一旦形成,将会把全体师生对于安全的基本需要转化为具体的管理目标、生活信条和行为准侧,促进校园内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同时对于广大师生形成正确的安全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安全理念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对于成长中的青年学生更好地体验规范的安全管理环境、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与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自救水平,提高安全文化素质和安全意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1创建更加科学的安全管理氛围,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职场的教育环境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势必要确保安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和硬件设施的到位,通过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来加强安全宣传工作,以约束不安全行为和防止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引导广大师生形成正确的安全思维习惯,调动大家重视安全的积极性。在这样的一种管理氛围下,安全的意识深入人心,安全的要求转变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在这样的校园安全文化体系之下,安全文化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不仅可以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更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贴近职场要求的教育环境,让大家在校内就可以体验到职场对于安全的重视程度,以及职场安全管理的基本氛围和要求。校园安全化体系所强调的生命价值、规则意识、细节管理等精神都是职业世界普遍需要的基本素质,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下,能更加自觉去锻炼和塑造自己的职业素质。
2.2采取更加规范的安全管理措施,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积极的安全行为强化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除了受到环境的作用影响外,还取决于强化的作用,强化是指紧随着某种行为重复出现而起到维持或加强作用的任何刺激,是操作产生的中心环节。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可以对学生的积极的安全行为进行强化,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塑造和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可以修正学生的错误或消极的行为方式。同时,在学生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奖励、惩罚、教育等强化的方式,来改变学生对于安全的认识,从而达到改造和管理学生的安全行为的出现频率、实现期望行为的目标。
2.3创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的提升在校园内建立起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可以使广大师生真正认识到安全对自己、对学校、对他人的重要性,改进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被动地接受管理转变为自觉地按安全规范采取行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包括了显性的安全教育和隐性的安全活动,其本质就是要利用安全文化的载体来引导和转变师生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和态度等,引导学生在安全文化氛围下不断提高安全知识和素质,具备未来职业世界所需要的安全伦理道德、安全思维方式和安全行为取向。同时,在校园的安全管理体系中,师生的参与是十分重要的要素。校园安全管理既要求全体师生遵守规则,又要求大家具备大局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通过全面参与校园安全管理的实践活动,可以形成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补位意识等基本的职业素养。
3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
3.1在师生中倡导“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生命价值”等安全理念学校的安全管理是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其本质就是为广大师生服务。在校园安全管理过程中,学校的决策应尊重师生的实际需求,多渠道、多形式地听取师生的意见,在校园内倡导科学的安全价值观。近年来,“安全第一”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关注安全”已成为广大师生在所有活动中普遍认可的理念;然而如何在“关注安全”的同时做到“以人为本”,让广大师生去思考“生命价值”,却是学校管理层的深层次使命。
3.2制定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一个管理科学的高职院校,应形成独具特色又形式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应以“依法治校”的精神为指导,从校园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系统的梳理,做到校内的安全管理制度既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又具有很好的操作性。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至少应包括安全管理的领导组织体系、责任评价与考核体系、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应急与预警机制等内容。
3.3加大对“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投入力度,确保校园安全管理设施设备的有效性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基础是校园安全基础设施设备的完好性和有效性。为了防范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校园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的力度,确保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和保障力度。同时,对于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建立完善的管理、考核和培训制度,让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在理念和实践上都能做到与时俱进。
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有效渗透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一)班级文化建设是实施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主要阵地。本人利用班级文化建设的机会,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因素,寓安全教育于班级布置之中。比如班级的黑板报,墙上的宣传栏,张贴与职业健康和安全教育相关的宣传画和资料,长此以往让学生耳濡目染,对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有效利用现代互联网工具渗透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针对学生接触互联网较频繁的实际,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同时,把互联网作为宣传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新阵地。例如,建立班级QQ群,一些关于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信息,来让学生学习,达到知识的最大程度的普及。
三、在主题班会课中渗透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为了加强学生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意识,我巧用主题班会课,充分利用集体舆论的力量。比如许多学生都有这种思想:只要不犯大错,犯点小错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有的同学实习时违规操作,有的同学实习后打扫工位不细致,有的在车间追逐,有的学生工件不按规定摆放,作为班主任,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危害性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小错必酿大错。为此,我召开以“安全教育,从自身做起”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平时那些不易让人察觉的恶习就有可能引你走向犯罪的深渊。也让学生明白了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生命至上,安全为天的理念。在安全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麻痹和侥幸,在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防范在先、警惕在前,必须要警于思,合于规、慎于行。必须要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必须要筑起思想、行为和生命的安全长城。
四、在学校开展的系列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
(一)组织学生参加安全教育讲座。为了使学生具有深刻的安全教育意识,邀请与我校合作的企业来给学生开设安全教育的讲座,让学生从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中去感受安全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
(二)组织观看安全录像宣传片。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观看安全宣传的影片。看到视频中一个个因为安全事故而受到惨痛教训的人们,学生必会反思自身,以此达到加强学生安全意识的目的。
(三)在班级系列竞赛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利用学校大环境对职业健康与安全工作的重视,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演讲”“职业健康与安全手抄报”等活动。每次活动都展现了学生的个性,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教育的积极性,也创造了转化学生的契机。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矫正,不知不觉中逐步培养自我安全意识。
五、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渗透安全教育
艾滋病(AIDS)是由于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起的传染病。是致命性恶性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随着艾滋病的迅速蔓延,HIV感染者高危人群已扩展到社会各阶层,(2007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约70万。由于艾滋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患者常到各科就医,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护理人员,不可避免地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触到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因此普通科室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面对更多的是潜在的传染源。他们与艾滋病专科护士相比防护意识淡漠,相关知识缺乏且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口J,应予以重视。本文从分析艾滋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着手,探讨相应的安全防护对策,旨在避免艾滋病对护理人员造成的职业暴露。
一、艾滋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
1.1因职业暴露造成护理人员感染HIVHIV职业暴露是指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或其他工作过程中,被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HIV感染可能性的情况Hj。有研究\"’证明,医务人员HIV/AIDS的职业暴露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护士、检验人员、医师,接触患者分泌物、血液、体液越频繁者,感染风险越高。由于护理人员每天都要进行多种有创操作,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医疗废弃物和污染物,所以护理人员是发生HIV/AIDS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Ippolito等报道的94例由职业因素感染的医务人员中49例为护士(占52.1%)∞J,美国疾控预防中心(CDC)报道的270例医务人员患者中有232例为护士i占85.2%),其中23例是通过职业暴露而感染的。
1.1.1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安全防护意识淡漠、HIV/AIDS相关知识缺乏、标准预防原则落实不到位等都是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直接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可能性增加。有调查发现55.1%的护士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时不采取防护措拖,在可能接触患者体液、血液时带口罩、手套者只占29.O%沛J。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在诊疗或护理患者前后洗手者占34.5%,接触血液、体液后进行手消毒者占10.1%。大多数情况下,职业暴露是由于操作过程或整理用物过程中疏忽大意或没有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而造成的。李晓亮和肖霞等¨刈调查医护人员注射后对针头处理不当,如回套针帽和用手给针头毁形,分别占23.5%和33.3%。
1.1.2HIV职业暴露的途径(1)被HIV阳性的血液或体液污染的锐器损伤是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据郑晓澜和邱英如等报道,在1年内有64.8%的医生和79.36%的护士发生过医疗锐器损伤,医生平均每人损伤1.07次,护士平均每人损伤2.88次¨“。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情况主要有:给病人注射药物、配制药物或抽血时;抽血后取下针头将血液注入试管时;给使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时;对用过锐器进行分类和处理时均易造成刺伤。(2)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接触HIV阳性的血液和体液是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又一主要途径ll3I。发生血液、体液污染的情况有:给患者喂饭、擦洗、翻身、拍背;整理用具、工作台、为患者整理床铺;留取标本时将血液、体液从一个容器到人另一个容器;抽血或输液后,穿刺部位按压不当会造成出血液污染;在紧急情况下,为患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做人工呼吸时均易使护理人员受到污染。
1.2心里压力增加艾滋病的不可治愈,隐蔽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的广泛存在以及艾滋病症状的不典型性,护理工作中随时都会遇到艾滋病患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HIV职业暴露,这些情况无疑使护理人员的心里压力增加,产生恐惧紧张心理¨“。护理人员的恐惧紧张心理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因操作失误而发生职业暴露的几万方数据率增加,对护士的工作、生活、学习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一旦暴露发生,将对护士产生极大的心里压力。有一位护士在给患者抽血时不小心手沾到了患者的血液,在得知该患者是艾滋病患者后大哭大闹,认为自己要感染HIV。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护士都会产生中或重度焦虑及悲观情绪,长期的心理高压力状态极易导致心理疲劳,造成心理性的危害,可使护士产生习惯性便秘、经前紧张综合症、神经衰弱等,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并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二、安全防护措施
2.1设立专门机构预防和处理HIV职业暴露工作各医疗单位均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预防和处理HIV职业暴露工作。为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定期检查医疗器械的安全性能和护理人员安全操作情况,负责各种安全宣教工作。一旦职业暴露发生要规范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程序,及时提供咨询。
2.2树立安全防护意识艾滋病的潜伏期较长,在窗口期内检测不到HIV抗体,却具有传染性。感染者从外表无法识别,医护人员要确切知道就诊的每个患者是不是感染者是不可能的,护理人员更多的是面对潜在的传染源,因此要定期进行有关安全防护的培训和大型的艾滋病科普宣传,动员护理人员积极参与,使护理人员认识到艾滋病就在身边,在护理患者之前先做好自己的安全防护,树立良好的安全防护意识,在任何时候操作时都能采用符合规定的安全操作技术和防护措施。
2.3加强艾滋病相关知识宣教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曾尖锐地指出:“艾滋病主要死于无知”。临床护士如能很好地学习和掌握关于HIV/AIDS传播的相关知识,切断HIV/AIDS传播的一切途径,免遭AIDS的威胁是完全可能的。例如:HIV的体外生活力弱,对理化因子的耐受力不及HBV,因此,凡是用于灭活HBV的方法均可将HIV灭活.HIV对热和化学试剂敏感,对紫外线不敏感。0.2%的漂白粉溶液、0.2%的次氯酸钠、0.3%的双氧水、0.5%的来苏尔、75%的酒精处理5min既可灭活病毒。56℃30min即可将病毒灭活。pH值小于6或大于lO的溶液,在10min内可灭活病毒HJ。这些知识的掌握可为制定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2.4加强标准预防原则的掌握标准预防原则规定“医护人员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护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范措施”,这是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安全操作的行动指南¨引。可通过以下具体措施使护士掌握标准预防原则:(I)定期组织护士进行标准预防知识和防护技能的培训;(2)编发防护职业暴露小手册,将一些常用的职业暴露防护知识以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的形式编写成小手册,方便护理人员携带和参考;(3)将标准预防原则的要求、措施、流程以及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和预31案图表化并贴于墙上;(4)定期举办相关知识竞赛并设奖项。
2.5预防锐器刺伤为预防锐器刺伤应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要将针帽套回针头,禁止用手直接接触针头、刀片等锐器。(2)执行注射、抽血等操作时应戴手套,并携带锐器盒,随时将用过的针头放人锐器盒内,放置量不超过3/4¨“,手持无针帽的注射器时,行动要特别小心,以免刺伤别人或自己。(3)对不合作的躁动患者护士在行静脉穿刺或拔针时应由技术熟练的两人配合。(4)所有操作完毕,应由操作者自己整理用物,针头等锐器不要留在治疗台、治疗车上,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应随时处理、浸泡、毁形。
2.6预防血液、体液的污染为避免血液、体液的污染要注意以下几点。(1)洗手:接触患者后要用肥皂常规洗手,如果手被血液和体液污染,要立即洗手。(2)戴手套:预料到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被污染的物品时,要戴手套,必要时双层。带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可以降低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感染H1V的几率¨9‘。研究表明,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带手套减少50%。(3)戴口罩、防护眼罩和穿隔离衣:处理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执行特殊操作时,预料到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应戴口罩、防护跟罩并穿隔离衣。(4)抢救时尽量避免做口对口呼吸,用导管和复苏囊以及人工呼吸机进行抢救H¨。
2.7职业暴露后的处理(1)局部紧急处理:如果不幸发生HIV职业暴露应作紧急处理,首先冲洗被污染处的皮肤、粘膜或伤口,并迅速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冲洗;然后用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消毒mj。(2)报告与危险性评估:护理人员在发生针刺或黏膜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及时向单位负责人和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局部处理完成后,要及时向有关专家咨询并请专家进行风险评估和确定暴露级别和病毒载量水平,决定是否进行抗逆转录病毒预防性治疗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HJ。(3)暴露后的药物预防:根据评估的结果实施必要的药物预防,预防用药的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暴露发生后1~2h内。轻度低危暴露使用基本用药,即两种逆转录酶抑制剂,如双汰芝(AZT+3TC)300mg/次,每日2次,连服28d;严重暴露要基本用药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常规治疗剂量,连服28d。及时处理,及早用药可降低HIV感染的危险,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1~2004年对42例医务人员、公安司法干警职业暴露后,及时处理和预防性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ART),在6个月的随访结束时均未发生血清阳转拉3l。(4)给予咨询和监测:护理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后都非常紧张,甚至是极度恐慌,心理压力很大.因此要及时向被暴露者提供咨询,帮助他们稳定情绪,配合医生检查治疗、定期监测、随访以及树立生活、工作信心.HIV职业暴露发生后都应作HIV抗体本底检测,如检测结果阴性,不论经过危险性评估后是否选择暴露后预防用药,均应在事故发生后第6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分别抽取血样检测HIV抗体,以明确是否发生HIV感染HJ。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对职业暴露者的整个处理过程进行保密。
2.8心理压力的防护措施(1)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有预见性的调配工作人员,减轻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避免因工作忙乱或身心疲惫而发生职业暴露Ⅲj。(2)改善、优化环境,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工作氛围,培养护理人员积极乐观的心态。(3)加强职业暴露防护教育,使护理人员掌握HIV/AIDS的流行形式、消毒隔离方式、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在临床工作中减少恐惧感和盲目性L25J。(4)提高护士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处变不惊的能力,认识到虽然因职业暴露而感染HIV,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只要我们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在操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繁忙中规范操作,就能杜绝或减少HIV职业暴露的机会。(5)如果不慎发生职业暴露,有关部门除要提供必要的处理措施外还要及时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并不是所有暴露都会感染HIV,针刺的伤口接触污染血液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3%,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概率为0.1%。如果心理压力太大,可引导其看心理医生或向亲密好友倾诉,缓解心理压力,还可通过具体心理减压措施(听音乐、跳健美操、回忆最近生活和工作中愉快的事情等),将心理损伤降到最低限度。
总之,艾滋病对护理人员造成的职业危害是不容忽视的,要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通过安全教育使护理人员树立安全防护意识,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全面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可大大减少发生职业暴露的可能,如果意外发生了职业暴露就要立即进行暴露后的处理措施。使暴露后感染HIV的概率降到最低;针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缓解他们对艾滋病的恐惧感,保证其正常有序地工作,从而避免艾滋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1]张孝贤,潘丽娥.护理艾滋病病人的危险因素及职业安全防护措施[J].吉林医学,2006,28(6):847.
[2]陈竺.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EB/OL].ha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07.1l-29.
(1)人员的安全目视化管理。人员的安全目视化包括着装统一化、劳保规范化。在此基础上企业按照不同的岗位、工种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辨识,通过佩戴胸牌、臂章、安全帽、工服标识、颜色等加以区别,具有一定的心理作用,使人产生荣誉感和责任心等,同时有利于日常安全生产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例如,通过胸牌管理人员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每一个岗位人员是否持证上岗,证件是否在有效期限内,所从事的工种是否在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佩戴不同的臂章区分表现优劣是否有违章记录等,并制定与之相应的奖罚制度从而起到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激励作用。
(2)工器具、设备设施、工艺的安全目视化管理。工器具、设备设施和工艺的安全目视化管理经常会被很多企业忽视却是至关重要的,据国家安监总局对于一段时间内事故发生因素的统计,由于工器具、设备设施及工艺因素所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占事故发生率的40%以上,因此确保企业工器具、设备设施和工艺的安全良好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工器具、设备设施和工艺的安全目视化对于其安全管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工器具、设备设施建立台帐、粘贴标识标签(包括名称、检验情况、保管人、安全使用注意事项)、配套设备维修保养记录等措施确保工器具、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落实到人头上,规范其维修保养、合理使用从而确保持续安全可靠,同时对于特殊设备可以通过警示、警告标识等提操作人员的注意力和防范意识从而规避风险,对于部分的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可以通过图示的方法使使用者一目了然,对于工艺的划分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不同的管道、阀门颜色标识区分管道内不同的介质,同时用管路上的箭头表示介质流向或阀门的开关避免误操作。
(3)作业生产现场安全目视化管理。按照相关要求企业所有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等都应该以有效的方式公布于众,可以通过悬挂标识标牌的形式使企业员工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企业单位为了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还应该做到以下一些方面:确保作业场所整齐有序消除物品混放和误置,必须有完善而准确的信息显示,如半成品区、产品待检区、合格产品区、废品区、包括标志线、标志牌和标志色,采用视觉符号,规范摆放各类物品;悬挂横幅标语、“安全通道”、“严禁烟火”等各类警示标识、车间平面布置图、消防器材平面布置图等营造明晰规范的安全生产氛围。
本单位应采取的目视化管理模式
结合本单位的现状和相关的要求,我单位的安全目视化管理要求统一、简约、鲜明、实用、严格。统一:消除五花八门的杂乱现象,安全目视化的实施不是信马游缰的凭空想象,首先是要遵守相关部门颁布的规范要求,其次协调统筹考虑技术、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加以实施。例如按照要求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全体人员工作服颜色即藏蓝色。简约:即各种视觉显示信号应易懂,一目了然,同样的标识标牌的颜色、标识图案也必须遵循有关的规范标准,例如“小心触电”、“严禁烟火”等都有规定的图案和颜色要求。对于没有统一标准的“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等要按照适宜的颜色加以区分。鲜明:所有的标识标牌都应悬挂和安装在显明的位置,使作业场所的相关人员抬头就可以看到、看得清。例如车床的操作规程可以制作成展架的形式立于车床操作人员的正前方。实用:不讲花架子,讲求实效,结合作业场所的实际,科学合理的设置布置标识标牌警示标识。尤其不能使场所显得到处都是标牌,五花八门的颜色,这样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有可能使场所内感到不适。严格:安全目视化是一种“看得见的管理”,这就要求每一个参与者一看到相关的标识标牌就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不能做什么,违章违规会受到怎样的处理,有错必究奖罚分明。
应用效果分析
二、在知识管理下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的相关策略
1.加强对安全知识的运用
企业要分析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要把相关的安全知识进行整合分类。企业可以把生产安全说明书、安全建议、以及在实际生产过程的安全经验等这些安全知识相关的资料收集起来,并且把这些资料弄成电子资料,放在企业的安全知识系统中。收集了相关的安全知识,企业的员工需要不断学习这些安全知识,并且把这些安全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过资源共享,加强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电子模拟软件和数据解析软件,根据相关安全知识通过模拟来制定安全有效的实施方案[3]。
2.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的认识
企业的领导层只有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够根据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新闻、广播等方式宣传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所有员工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企业的领导层要把安全管理的相关认识传达给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部门可以通过交流会、座谈会以及开展相关的活动来加强企业各部门对安全知识的认识。
3.加强培训,建立安全奖罚制度
企业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加深他们对安全知识更进一步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对安全知识的创造力,这样可以在生产经营中为员工提供准确的安全指导,保证员工的生产安全。企业还要建立安全奖罚制度,对没有根据安全知识进行生产经营的员工,即使没有造成安全事故,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还加强了企业员工对安全知识的重视。在企业的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经营中有突出贡献的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增加企业员工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
二、高校生态安全的知识性分析
1.系统性。
高校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跟知识有关。高校自然生态安全包括高校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树木花草的种植,自然环境的绿化,校园整体的美化亮化都需要有生态学相关的知识作为积累。而高校人文生态安全更需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和探访神奇的科学研究,这一切都是在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中体现知识系统性的魅力。高校的社会生态安全是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社会声誉的综合反映和系统的写照,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了其知识的传递、升值过程,也正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2.动态性。
高校的生态安全正如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一样,不是一个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事情,它会受到经济、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一所高校受其综合实力、科研水平、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文明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其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动态性,这跟知识的学习一样,常用常新。
3.艰巨性。
高校生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后进行整治和治理,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超出了前期的投入,所以高校生态安全又具有艰巨性。知识也如是,一旦用在了错误的地方,就会产生惊人的后果。例如,携带核弹头的原子弹用在战争上,会对人类产生毁灭性后果。当然,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更需要经过专业的熏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具有一定的艰巨性。
三、影响高校生态安全的要素分析
高校生态安全包括自然、文化、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是直接影响因素,因为自然因素出现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就会直接表现出来。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是间接影响因素,它们主要是通过自然因素这一中介变量对生态安全产生间接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把自然因素作为文化、社会这两个变量的中介变量来研究生态安全。要想解决高校生态安全问题,可以从自然、文化和社会这三个因素入手进行研究。把这三个方面作为影响生态安全的3个一级指标,而自然因素又分为高校环境绿化、高校空气状况、高校植被情况、高校物种多样性、高校土地资源、师生居住情况6个二级指标来进行分析;文化经济因素可分为高校教育教学、高校的科学研究、高校的人才培养、高校的文化传承4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社会因素分为高校的生态安全意识、高校的生态宣传力度、高校师生数量、国家对高校的政策、高校规模扩张程度、高校拥有生态技术、高校科技教育经费、高校汽车数量8个二级指标来分析。这样我们可以从18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生态安全的破坏程度,每一个指标有一个合格或良好的经验值(标准值),用管理学上的专家打分法对高校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估,邀请专家对这3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进行打分,打分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这个指标最终得分,再根据指标的相应权重,得出总的得分与相应的经验值比较,判断高校生态系统的安全程度。
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1.生态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一些没有设立生态、环境资源等专业的高校,其生态安全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编写、师资配备都不完善,要真正开展非生态专业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教育就是不可能的事了。即使开设了相关专业的一些大学,主要是进行专业课教学,非本专业的大学生也是不可能得到相关的教育熏陶。从全国高校来看,每年招收的环境类专业学生不到普通学校招生总人数的0.5%,非生态专业学生占绝大多数,而在非生态专业开设与生态相关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选修或必修过生态安全教育相关课程,没有接受过生态安全教育,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对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尊重之情,更不能主动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2.生态安全教学设置不够合理。
在教学体系方面,许多高校只重视生态专业或是环境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但是在非生态专业或环境专业的学生中,把生态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的非常少。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高校大学毕业生应该是具有生态意识、懂得生态文明、有专业技术的现代人,因此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培养方案中,就应该含有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内容;在专业设置方面,对非生态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不是其专业课,但是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包括生态意识、生态的重要性、生态安全危害性及生态安全的基本技能技术等内容,并且有相应的学分。
3.缺乏长远通识生态安全意识。
生态意识是开展生态安全教育深入开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就不可能对生态安全的危害性有深刻的认识。以下三种情况都是因为生态安全意识的缺乏导致的生态安全:一是过度开采带来的生态安全;二是盲目引进外资带来的生态安全;三是忽视森林资源保护带来的生态安全。我国的高校生态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虽有几百所大学开设了环境专业,但在专业学生中的生态环境专业教育不能代替在非专业学生中的生态普识教育,更不能替代生态文明教育。生态安全意识,事关21世纪我国能否顺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远景目标。
五、实施高校生态教育的对策
1.加强高校生态环境建设。
要推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就必须把高校生态安全教育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而加强高校的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建设。高校要加强绿化,植树种花,注重校园美化,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护高校生态平衡,让人在一个芳香宜人、绿树成荫的环境里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二是加强高校人文生态环境构建。如先贤感悟、节能降耗、低碳出行等的生态文明行为,这些均能激发师生践行生态文明的意识,也能自觉地内化自身素质,提升师生员工内在人文素养,表现为自觉的生态文明行动。三是强化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构建。即让师生员工树立良好生态观,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反过来,参与又提升了其主体意识,强化了责任。因此,要提升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让其主动关心生态安全建设,从而慢慢地固化为其行为,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2.深化高校生态教育改革。
生态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理念。课堂教育是高等生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高校生态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一是改革高校的生态课程设置。高校可以在非生态专业、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生态安全教育选修课,课题内容涉及生态观、生态建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论述、生态建设的不可逆性等生态安全的特性介绍,以及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注重生态环境师资的培育。一方面,可以在重点大学或研究生院培养生态教育师资力量,为生态环境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师资对生态安全教育定期培训,提高高校现有师资对生态安全的教学能力和生态意识。三是寓教于乐,把生态理论教育融于社会实践中。例如,可以将生态理论融于大学生毕业实践的调查和学习中,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所在的地区的山川河流、厂矿企业、生态环境、物种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既让学生了解社会自然环境和生态状况,又得到相应的科学锻炼,也为地方政府正确有效地规划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案和依据。
3.加强高校生态实践教育。
高校应视生态文明素养与人格素质、学术品质和职业素养一样重要。高校学生处、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是推进生态实践教育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团组织生活会、院校活动中将引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议题,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能给广大学生带来普遍而深刻的教育作用。高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电视台、广播站、校报等,开设生态教育专栏,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并且邀请专家作环保讲座,交流生态环保的经验和体会。
4.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库。
高校的活动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均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一个核心的生态安全知识库,集中高校的生态安全的理论知识、教学讲义、科学研究、生态历史资料、环境保护、毕业生生态论文、学术交流等知识组成的知识库。其核心知识库由校学术委员会作为最高的领导层,任命由校长和学术带头人为主的知识主管(CKO)决定其知识共享机制和范围,下设知识管理办公室,办公室由学校的科研处、教务处、校长办公室、信息中心组成,统一知识库的日常管理,保证生态安全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同时,可以建立校园生态安全知识库的知识共享机制和知识激励机制。
5.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
高等教育是联系社会的纽带,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与开放性。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习惯的培养既可以在高校也可以在社会组织中获得。因此,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不能拘泥于某一组织或者范围内,应该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开展合作,把生态安全知识的节点(高校、政府、居民社区、社会民间组织)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开放的生态安全知识链,让生态安全知识在整个知识链中流动起来,从而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共享、传播与创新。在实践上,高校可以加强与地方政府、居民社区以及敬老院、中小学等机构的合作。开放的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可以有效地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让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高效运行。
2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分析发生的每一起安全事故的原因,不外乎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管理上的缺陷。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客观的因素,施工环境和地点、作业性质等因施工目的的需要,我们必须去面对,无法改变,只能去适应去尽力改善。因此地勘单位野外施工在安全管理中客观因素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和不足,加强安全管理任务十分艰巨。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主观因素,完善组织规章制度,弥补管理上的缺陷,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锻炼职工适应技能,增强职工的安全知识,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杜绝主观因素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弥补客观因素的缺陷,这就是地勘行业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
3安全管理的经验总结
3.1健全单位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操作规程
据统计:在安全事故中,有85%以上是因为“三违”现象引起的,钻探施工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事故类型是高空坠物和物体打击,占伤亡事故发生总数的6O%以上。杜绝“三违”现象,健全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做到操作规程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约束职工的行为,使职工不管做什么,都有行为准绳,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单位,一定会对安全管理必然非常重视,规章制度也必然是健全的、完善的。建立健全单位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规程,对于以一个单位来说非常重要,它体现着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安全管理制度至少应该包括: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岗位责任制度)、规范的操作规程、安全奖惩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资金投入使用制度、以及应急救援预案制度。制定单位的管理制度要符合实际。制定制度要“全面”要“细”,具有很好的操作性;执行制度要“严”,坚决不能流于形式,讲人情,留情面。
3.2提高组织管理者和职工的安全素质
在一个企业中,领导的安全意识、安全心理素质和行为模式,对员工的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企业主要靠各级领导进行管理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与各级领导者的对安全认识和重视程度有着密切关系。企业干部不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不注重安全,就处理不好生产经营与安全等各项活动的关系;企业干部不懂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知识就不可能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就不能提出和采用有效的预防事故措施,就极有可能发生事故,给国家、社会、企业自身带来政治上经济上的重大损失,给职工及家庭带来痛苦。以一个基层队伍为例,干部如能以身作则,遵章守纪,遵章作业指挥,维护各项制度的严肃性,发现违章立即纠正制止,队伍在其带领下,就能形成一种不成文的行为规范,烙印在职工心中,久而久之就会使遵章守纪成为员工的共识和行为准则。那么,这个基层队伍的安全习惯和安全氛围就强,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就好,一切不安全的行为都会随时受到群众的监督,安全就比较稳定。反之,如果在一个团队中领导者轻视安全、管理松懈,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其成员就会形成一种不主动遵章守纪懈怠松弛的习惯,时间长就会养成习惯性违章。工人违章作业、基层干部违章指挥、劳动纪律涣散、各项规章制度流于形式,事故隐患就会积聚,就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安全工作虽然千头万绪,但搞好与否,关键就在于各级领导的安全意识的强弱。故此,提高企业领导的安全素质,强化领导的安全意识,消除事故隐患,树立领导的标杆作用,对确保安全生产有着深远意义。
3.3重点抓好机台的班组建设
加强班组建设,班组是单位安全生产的细胞。选择思想素质高、技术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班组长。负责本班组的生产、安全管理工作,因为班长就工作在生产一线,他们所在的岗位都是影响安全生产的关键岗位,他们带领其他工人一起工作,工人的实际技术水平、工作心态他们最了解,班长的工作水平和责任心,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和影响一个班的安全生产工作,因此对于班组长要加强管理,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在工作上和思想上为他们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对他们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要大力予以表彰,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班前班后会形成制度,职工间及时互通情况,工作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周。
3.4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是搞好安全管理工作的根本
职工的安全意识就是职工对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的常识、安全规章制度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安全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来自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的积累。实践证明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最好办法就是直接感知和经历。“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道理可能就在此。“初生牛犊不怕虎”,但随着一个人的阅历增长,安全意识经验的积累,人的胆子会越来越胆小,这就是安全意识增强了的表现。其次就是加强学习、加大安全宣传力度。我们抓安全,必须以预防为主,把安全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所以加强职T学习,加大安全宣传力度,才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最重要的途径。我们通过学习安全理论知识,增加职工的理性安全意识。了解安全事故危害,掌握安全事故发生的必然条件,预防安全事故方法等等,提高职工对安全知识的理性认识;让职工亲眼看一看安全事故一幕幕真实图片,加强职工的感性认识,以达到提高职丁_的安全意识目的。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和安全事故实例宣传,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让安全意识时刻植根于职工的“心”,心里面装着安全,时刻想着安全,这才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根本。
3.5加大安全投入力度
尽量改善工作环境条件地勘行业野外施工环境十分艰苦,客观的环境和物的不安全因素,有的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为保障安全生产,必须加大必要的安全投入力度,尽量改善职工工作环境条件,提高安全事故的预防能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良好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尽可能地降低职工的劳动强度,关心职工生活,多开展一些娱乐活动,改善吃住条件,让职工放松紧张的工作心态,热爱本职工作,感受到领导的体贴和关爱,对安全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6安全生产做到早预防
每新到一处野外勘查施工,应该做好先行调查工作,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自然气候环境、地理位置、自然灾害等等因素,客观评估可能会对施工生产带来的影响,预先做好充分准备工作,以便配备相应的设施和制定相应措施方案,做到安全生产早准备早预防。
4实际工作中的启示
手势语言在冬季勘探施工中重要作用我们看反特和侦探影片,经常会看到那些训练有素的战斗人员在潜伏时,用手势进行沟通和协同作战,起到出奇制胜的作战效果。在冬季施T中,由于存在许多特殊性,利用肢体语言——手势,进行沟通,协同作业,对于保障生产施工安全也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在冬季施丁中存在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天气较冷,寒风凛冽,人在施工中大都缩手缩脚,语言传达能力会受到影响;冬季施工,钻塔遮挡的比较严实,施工时塔内机器隆鸣,噪音会成倍增加,尤其戴着棉安全帽时,严重影响人的听力和语言交流;人因御寒需要,穿戴厚重,动作相对比较迟缓。所以在施工中,使用手势语言有时会更方便、更直接地传达安全操作指令,有利于协调操作,保障施工安全。但使用手势时必须要求手势表达准确无误,不可以造成接收方的错误理解。一个训练有素的队伍,一定会是一个默契感特别强的团队。平时也一定会积累和统一一些让大家都能理解的动作手势,增加团队的默契感,关键时刻会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西方国家内部控制发展的历史看,除了企业内部管理自身因素外,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关键因素。我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加强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行政规定。目前,我国相关付率制度都对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相关的规定或要求。如,2001年实施的《会计法》、《公司法》、《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化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等等法律法规,都明确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为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打下了法制基础;为了规范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中国证监会于2000年11月份,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细则》,财政部于2001年6月份,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这些规范的和实施,对于强化企业内部监督,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走向规范内部控制的开端,必将有力的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的建设
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包含两层涵义:一方面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应该设置的内部控制都已设置;另一方面是指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始自终的控制。完整性是内部控制评价一般标准中首要的一条,也是其他一般标准的基础。若内部控制的完整性都达不到,则内部控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应规范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职责权限
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和程序方法,并对处理各项业务的全过程或重要环节都规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分工负责;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内部规定管钱、管物、管帐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明确规定保证会计凭证、会计记录完整性和正确性;明确规定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操作。
(二)突出企业内部控制人的因素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
根据国际惯例和我国审计准则的规定,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构成要素。控制环境是指一个单位对内部控制的一种氛围,即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扩大了控制范围,尤其是把管理当局对控制的态度和认识作为内部控制环境的首要内容,更加突出了人的因素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活因素,一方面,内部控制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员工素质的高低。企业必须重视对管理人员的选用,制定良好的用人政策,严格招聘程序,吸收有较高能力的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自觉控制意识和行为是内部控制实施与否的更为关键的因素。还有,确定企业管理者与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制约关系,也是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只有这样,才可能建立企业内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
(三)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企业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及审核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由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三、建立对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
内部会计控制因制度本身及人为因素的制约,存在固有的局限,企业能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切实予以实施,还必须依赖于外部的监督。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政府部门监督、社会监督构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其中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督就属对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
(一)加大社会监督的鉴证、服务功能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评价企业信誉高低的标志,这就督促会计主体从自身利益和社会形象出发,自觉实施内部控制。会计事务所也要积极开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咨询工作,为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从而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1.1基础性作用
所谓基础就是从事某项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基本的安全行为能力,这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就目前太原铁路职工培训基地的工作来分析,2013年培训员工2万多人次,占到一线职工的20%以上。其中,新职员工2760人,新职员工入路的第一次培训尤为重要,传授知识的重点放在了铁路安全知识,专业基础技能,以及铁路企业规章制度、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目的就是实现新职员工角色的转换,基本安全技能知识的掌握和增加对铁路认知度、信赖感、归属感。高铁储备人才和工班长等职工培训是对既有职工新的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目的是让职工适应铁路发展需求,把握铁路技术发展动态,掌握新形势下安全管理的要求,熟练应用新的技能标准,在太原铁路局的高铁安全开通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1.2系统性作用
职工培训基地的培训工作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它可以把职工拥有零散的、点滴的知识串联起来,我们知道,在路局建立的三级教育网络中有路局级、站段级和车间级。站段和车间的培训以应知应会、应急处理演练、救援演练为根本,路局级培训基地则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可以说是站段、车间职工培训的延伸和提高,更注重系统性,从原理、条例到实际操作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融入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责任心、工作态度等非技术科目,从人的全面塑造出发,达到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安全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1.3宣传性作用
安全文化要深入人心,要成为人的自觉行为,没有固定的宣传阵地是难以实现的。培训基地每年要接纳2万多人次的培训任务,而且是来自于全局各个系统、各个工种,这就形成了强有力的安全文化的宣传阵地。安全文化的营造,安全教育基地的建立,安全的案例警示教育,安全文化建设大家谈活动的开展,全局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目标的宣传,都会在职工心中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发挥作用,使职工的行为有所改变,态度有所转变,铁路共有的价值观会逐步形成,有力地促进全局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深入扎实地开展。
1.4长期性作用
职工培训的对象是人,对人的改变绝不是一朝一夕,一次培训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不断的重复,反复的教育培训逐步改变的。众所周知,人是影响安全因素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同时又是决定性因素。铁路要保障长治久安,就要在职工培训上加大力度。尤其近几年来新职员工的来源大部分是复员退伍军人,相对而言其文化素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明显不足,要彻底改变现状,必须有长久的持之以恒的教育培训做支撑。可喜的是这几年来,我们始终把职工培训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使职工培训在转变人的思想、行为,提高人的技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培训基地软硬件的增强,随着站段、车间培训工作的不断创新和提高,职工培训的长期性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职工在创建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2改进职工培训工作的建议
如上所述,职工培训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但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则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改进。
2.1培训的定位要高
培训基地的培训工作绝不是简单地完成技能传授和安全知识的培训,而应定位于企业安全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效率提高的高度,因此培训工作的整体标准要高。从培训流程的设定,到培训的组织实施方案制定,再到培训过程的监督与管理都要高标准,都要从铁路安全发展的需求出发,设计和开发与生产过程相一致的精品课程,和企业文化内涵相一致的培训目标,让职工学员从踏进培训基地的第一步开始就强烈地感受到培训的氛围和环境,通过教学实施,让职工学员强烈地感受到培训对自己的重要,逐步改变职工的心理安全状态,把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
2.2培训的内容要拓
培训基地培训内容不能是单一的专业知识、安全知识,而应帮助职工学员构架起安全防护的整体框架,提高其综合素质,把把握安全的钥匙交给职工自己。在培训的实践中我们知道,来自繁忙一线的职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大部分是知道工作标准的,操作规程也清楚,只是干的时候凭经验,减步骤,忽视和忘记了安全的危害,是责任心问题。他们每天听到的是安全的提醒,受到的是安全的监督,但除此之外,一些个人必须具备的人文知识却很难有机会听到,这就客观上为培训基地提出了要求,一定要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一定要让他们听到职业道德,法律法规,企业文化等高层次讲授,让职工内心强大起来,武装起来,提高他们判断事物是非的标准,克服“无知者无畏”的片面认识,使他们能够成为自觉维护铁路安全的守护神。
2.3培训的方法要新
培训方法就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技巧,方法直接关系效果。方法的创新在于体现学员为主体,在于采用科技手段让学员受到视觉、心灵的冲击。以学员为主体就是让来自一线的职工学员主动参与到讲课的过程中,针对主题展开讨论,事故案例当堂分析,学员登台讲结果,教师提炼讲标准,实现模拟现场,场景教学,加深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应用科技手段就要尽可能建立安全教育基地,通过事故案例展示,让学员体会到自我的责任;通过铁路发展历史展览,让学员感受到铁路发展的光荣历史,增强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通过声光电模拟事故现场,让学员身临其境,使其身心受到冲击,认识到安全事故的危害,增强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提高按标作业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