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0: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综合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推进学科应用
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学校、师生确立“大科学”意识,在校历中增加数学、科学及健康和安全知识竞赛项目,通过“科学”知识问题竞赛奖励师生,从局部开始提高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
三、切实改革教学
教学方式从纯口授的说教转变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把抽象的概念和物质特性通过媒件展示和实验物化、固化在学生的头脑中,让他们终身时时刻刻能体会到“科学”的重要并努力掌握物质世界的科学属性并运用在生产、劳动工具的革新上。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加强教育的现代化,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培育出具有鲜明个性和信息素养的学生,已经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使学生头脑中抽象的思维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已成为一种应用需要。
新一轮的基础改革强调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学具为主的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将有利于强化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以学具为主的多种媒体综合运用的课堂无疑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方式会呈现多样化,学习内容也会宽泛很多,活动性作业将明显增多,学生与教师之间,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他们学习的兴趣会增强,求知的热情会增加。
基于以上认识,乐平市第一小学经景德镇市电教馆同意,申请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实验研究》。经总课题组批准立项,承担子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学具为主的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研究》。
二、研究内容
1、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以学具为主的多种教学媒体,营造出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
2、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用以学具为主的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3、在课堂教学中,多种媒体协调使用,优化课堂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研究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有效性。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精神与品质。
3、通过实验,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科研意识的提高,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提升专业素质。
四、理论依据
1、学习心理学一般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学具为主的多种媒体,有利于激发课堂活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美国构建主义心理学家杜威提出:儿童生来就是好动的,教学应该让儿童自己做实验,自己在行动中接触各种事物,从而获得有用的经验。因此,教学必须以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为目的。
3、陶行知教育思想:要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就要让他们有动手的机会。
4、创新教育的学生观。好奇、兴趣是创新得以诞生的前提条件,是探究精神的基础。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数理能力和逻辑能力才得以培养和形成。
5、新课程教学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是学习和教育的主人,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将在多种媒体综合运用的全新的课堂中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五、概念界定
1、以学具为主的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指在教学过程中,概括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具及其它各种媒体的特点、功能,选择使用学具和其它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教学媒体,充分发挥学具和其它教学媒体和课堂教学中的特有优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构成教育信息传输、反馈、调节的优化组合的教学方式。
2、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指在教学中,使用各种教学媒体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
六、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观察记录法。
3、问卷调查法。
4、对比统计法。
5、经验总结法。
七、理论假设
1、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物化为非常具体的教学内容。
2、物化的过程就是引入学具和其他教学媒体,帮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发展个性品质。
3、引导得法的学具使用、多媒体使用,能促进学学创新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
八、研究对象
学校友2—5年级5个实验班262名学生。
九、研究步骤:
本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3年11月——2004年3月)
主要工作:
1、成立课题小组,做好课题申报、开题准备工作。
2、准备学具,配置其它教学媒体资源。
3、培训实验教师、制定实验方案和工作计划。
(二)研究阶段(2004年4月——2004年12月)
主要工作:
1、做好前测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运用多种媒体,开展实验工作;
3、坚持案例分析,开展相互交流。
(三)总结阶段(2005年元月——2005年8月)
主要工作:
1、做好数据统计,写出对比分析;
2、收集整理资料,分类汇编成册;
3、拟写工作总结,迎接课题验收。
十、研究过程
本课题至今已经历了实验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现对研究过程总结如下:
(一)积极主动创造条件
本课题实验对学生成长有益,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益,于是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完成了三大建设。
1、组织建设。成立了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张迎春为组长的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建立了以教导处副主任郑旦为主任的课题实验管理办公室和以各年级数学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题实验小组。组长调控实验方向,主任指导实验过程,实验教师实施课题实验。做到了分工分责,责任到人。
(1)、张荣老师主要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2)、余竟成老师主要研究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
(3)、徐金美老师主要研究激发课堂活力的策略。
(4)、黄晓瑜老师主要研究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求学的策略。
(5)、邱笑阳老师主要研究课堂教学中尝试学习的策略。
以上教师为实验点上教师,他们还负责发挥课题辐射作用、示范作用,帮助本组本校其他教师共同参与课题研究。
2、硬件建设
为使课题开展顺利进行,并保证实验效果,我们添置了以下硬件设施:各学段相关学具、教具、彩电、影碟机、摄像机、数码相机、投影仪、微机、扫描仪、刻录机。
3、资料建设
为使学生了解实验的可行性,使实验留下可供对比、参考的有关数据,我们设计了前测问卷调查表,就学生是否欢迎学具等多种教学媒体进入课堂等问题开展调查,调查后统计得出结论:90%以上的学生喜欢这样的课。自己能动手操作学具学习,课上有电脑课件、录像的演示,这是他们在数学课上最感兴趣的地方。
(二)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以学具为主的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研究,在实践中反思,于反思后总结。
1、课题组成员在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制定各阶段工作计划,严格依照计划要求实施实验。
2、课题组坚持每月开交流会,实验教师就各自实验中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寻求解决的途径,大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3、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每月写出特色教案、教学反思、每学期在校内上一节课题示范课。
4、实验教师在每阶段实验即将结束时,对照工作计划和具体实验过程,及时总结经验,写出阶段实验报告。
5、实验教师在实验总结阶段将实验中的原始数据、过程性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一并上交课题组收集。
以下表格中数据可体现课题组成员日常课题工作情况
十一、实验成效
开展本课题实验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人。近三年的实验,我们认为主要取得以下三方面显性效果。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媒体是教师构建学习情境的途径和手段。各种教学媒体既有自己的功能,又有其局限性。只有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才能对学习者产生最佳作用。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教师而言,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因为没有兴趣的课堂是残酷的,是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依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特点,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利用学具等各种媒体创设出不同的学习情境。
下面是两组对比分析数据。
1、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对比表
实验人数:262人
2、2004—2005学年度
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课堂使用多媒体情况的对比
以余竟成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课《观察物体》为例:课始引入时利用实物展示平台,出示“6”,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它是几?得出结论:不同位置看同一物体,形状是不一样的。新授时出示教具:正方体箱子,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1)只看一个面,怎么看,是什么面?(2)怎样才能看到两个面?三个面?(4)还能看更多的面吗?学生通过亲眼观察、动手触摸,站在不同角度去体验,得出结论: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接下来分组做小游戏:木头人。各小组长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学具,小组成员分别站定在某个角度,找准位置观察,引导他们认识什么是正面、上面、侧面,最后,同学们可以下位,到教室内找物体的三个面,并在相应的面上贴上写有名称的纸条。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创造性思维得以培养。很多学生找到了讲台、门窗、书本、文具盒等物体,有一位同学竟然别出心裁把纸条贴在了前来听课的一位老师身上,还一本正经地向大家介绍,哪是正面、上面、侧面,当时,课堂教学达到了,因为余老师十分灵活地肯定了孩子的发现力、创造力,赢得了满堂喝彩。
(二)、开发课程资源,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对色彩鲜艳、离生活较近、有趣味性的事情感兴趣。于是教学中,教师们便依据这些特点,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动画卡通人物、动物,在使用学具时选择各种具体、生动、漂亮的物体,为他们提供生活场景再现,使他们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提高。而高年级学生对一些事物已有自己的见解,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才愿意进行较深层次的讨论。所以,在他们具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教师不再注重只设计简单的直观的情景,而是要利用多种媒体给他们机会和空间,使他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自己尝试、参与、发现、归纳、概括、验证、总结中得到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便是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是从学生的需求入手,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过程。
例如,张荣老师执教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自己设计制作的多种平面图形组成的一幅美丽的图,让学生看一看,找一找,并想一想,你在哪儿见到了角?这一设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十分乐意地、积极主动地找呀、想呀,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张老师又通过示范折角,让学生动手摸不同的角,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接着,张老师让学生拿出学具动手操作,巩固认识,最后又用了画角、比角、剪角、摆角等各种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主动参与学具操作率达100%,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个性品质得以发展。
再如,徐金美老师执教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和学具操作,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2、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类比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3、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与合作意识。在这堂课上,教师精心设计了课件,耐心引导学生分小组用小棒搭长方体框架,带领学生展开探究与交流,整堂课设计巧妙,结构严谨,条理性极强,最主要的是,结论是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得出的,孩子们的能力和个性品质得到了充分展示和发展。这样的课扎扎实实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育理念。
(三)提升了青年教师专业修养,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本课题直接参与者,均为我校青年骨干教师,他们都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有立志奉献的精神,都乐意在课题实验中不断探索,努力进取,使专业素质有更大提高。近三年的实验,对这批教师的确是一次考验、一次锻炼,他们以实验为契机,结合新课标改革,积极主动地投身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不仅能动脑筋想办法创造条件制作、使用教具、学具,而且懂得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网络加强信息的搜集;他们不仅自己善于反思、总结、积累,而且乐于沟通、交流,相互学习;他们不仅丰富了自身理论基础,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研究能力有了提高,而且带动了一大批各学科青年教师以他们为榜样。在每学期的全市对外开放月、开放周活动中,郑旦、张荣、余竟成、徐金美、黄晓渝、邱笑阳老师都能积极主动地承担示范课任务,他们无论执教哪个年级、哪门课程,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备课和上课中,全身心地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效果非常好,在乐平乃至景德镇市都有推广价值。其中,郑旦、张荣、余竟成三位教师被评为乐平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徐金美被推选为乐平市第一小学唯一的校级“数学学科带头人”。
过硬的专业素质带来了一连串令人欣喜的业绩。课题组组长张迎春撰写多篇电教论文,其中《为有源头活水来》、《创设情境以情育人》获省级一等奖,《“优秀电影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有效性提高”课题实验报告》获省级二等奖,《润物细无声》、《将优秀电影融入思品课堂》获省级三等奖,她执教的自然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获乐平市一等奖,参与制作CAI课件《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获华东协作城市优秀CAI课件奖。课题组组长郑旦撰写论文《浅议合作学习》获景德镇市二等奖,她撰写的案例分析《利用多种媒体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获中央教科所三等奖,她执教的电教优质课《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获景德镇市二等奖。课题组骨干教师张荣潜心钻研课题,撰写论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功的课堂离不开合理的情境创设》分别获乐平市论文评比一、二等奖,她撰写的案例分析《利用学具操作,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获中央教科所三等奖,她执教的《剪窗花》一课获景德镇市二等奖,她设计的CAJ课件《年、月、日》、《时、分、秒》获景德镇市二等奖。课题组骨干教师余竟成将课题实验和新课程改革灵活地融合在一起,她执教《观察物体》、《千克和克的认识》均获得景德镇市新课程改革优质课评比一等奖。青年教师徐金美不仅多次在乐平市数学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在乐平市优质课评比中获一、二等奖,而且撰写案例分析《合理运用教学媒体,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获中央教科所二等奖。青年教师黄晓渝执教自然课《水的净化》获中央教科所三等奖,他撰写论文《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获景德镇市三等奖,青年教师邱笑阳执教示范课《直线、射线、线段和角》获得了听课者一致好评。可以说,是本课题实验使一批数学教师在业务上走向了成熟。
十二、问题与建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1、课堂上部分学生操作学具方法不当,而教师有时无瑕顾及指导纠正。
2、实验组织过程中,有时存在欠及时交流的现象,课题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
3、课题研究成果,就具体操作做法谈得多,上升到理论的策略层次则明显不足。
二、教学内容
一般在组织教学资源方面,综合性课程从一个课题知识网络中自然的引出另一个课题或几个课题,新课题就好比从旧课题中浮现出来一样,侧重不同学科间相关教学内容的衔接,所关注的课题可以从各个学科的视角进行审视,教学中的侧重点在于各学科中可以综合的部分及其之间的逻辑和顺序,这也就要求学习者从多个学科熟悉教学内容。cMOOC的综合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是一开始就制定好的,其知识领域是多学科交叉的网状节点信息,常常是非良性结构的、具有弹性的课程内容。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可以向学习者提供阅读资料展示学习主题,与学习者在线讨论延伸课题,定期安排相关学科教师或专家进行在线交流,提供教学录像,使学习者可以复习倾听专家意见。虽然有特定的学习主题供参考,但在什么时间、地点学习,阅读多少资料,投入多少精力,进行何种形式和程度的交互等都由学习者自己决定。对于某主题的延伸和展开,将由众多学习者一起建构完成,课程将会在各个学科中延伸扩展到何种程度,与由陈列的主题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课程参与者的努力程度有关。关联主义和联结主义诞生于知识经济的时代,用于解释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基本特征。综合性课程旨在连接学科内容之间的可以综合的部分,注重调动学习者已有学习基础,并从不同学科角度认识事物。而在Web2.0时代,关联主义提出分布式知识,并认为学习者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学习者通过路径寻找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所获取的知识不但存在于个体内部,也存在于个体之外的网络中,内部和外部构成的知识体系,均可以作为学习者的原有认知基础,并可以从网络知识的反馈中不断重新建构和扩展,这就易于学习者面对综合性的问题从各个学科中持续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
三、教学信息的组织
从综合性课程分类方式来看,组织教学内容的方式有多学科型、跨学科型和超学科型。1.多学科型多学科型的侧重点在于学科自身,这种课程一般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学科的课程标准,用各个学科的标准来审视,研究主题的标准来自各个学科,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形成一个公认的事实,对学科结构的掌握程度影响学习结果。各个学科内的原理、程序性知识是学习者要努力习得的内容,从不同学科去探索,基本概念、规则、技能是截然不同的。2.跨学科型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围绕交叉学科中基础概念、基础知识和技能来组织课程,跨学科的技能、概念被组织成信息模块,嵌入到课程的标准之中,认识和评判课程内容的标准来自不同学科,因而对一个问题或现象的认识可以产生很多正确的答案,知识本身是社会建构而成的,学习者要追求的是跨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形成立体化的知识体系。3.超学科型其课程内容的组织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情境,或者是学习者的问题和关注点。一般根据学习者兴趣爱好、学习环境、课程标准选择学习主题、概念、生活技能、现实世界的情境和学生的问题,因而这种课程中的知识是不确定、不明确的,但是存在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的关系,也有很多正确的答案。学习者不但要提出问题,也要一同探究主题、获取知识和技能,并顺其自然地在相关知识中延伸拓展出新的问题,成为新的学习开始位置。这三种综合性课程组织内容的方式存在差异,课程内容的标准也因此而异,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的课程标准逐次变得更加不确定,学习内容、任务、策略的变化也越来越强,各个知识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就越不稳定,节点之间信息流动的就越慢,因而学习的难度就依次增大。网络知识的获取,要求相关的网络节点形成的链路不断被强化,对跨学科尤其是超学科课程内容的组织,就要更加依赖于网络知识对于学习者的帮助。
四、教学目标
关联主义和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综合性课程思想制约着教学目标的制定。cMOOC的综合性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研究精神和发散思维,在关联主义看来,每个主题是丰富的、没有边界的、非结构化的,因而它就注重非结构化知识的传授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获取知识的途径比知识本身更紧要,因而它也关注是否促进基于网络联结的分布式认知促进和网络互联的学习型组织的建立。cMOOC综合性课程不以结构化知识传授为主,而注重非结构化知识的传授和网络知识的搭建,学习者面对的是不良结构领域的具有弹性的课程内容。对学生高阶思维和迁移能力的培养,更符合数字化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特征和要求。课题或项目的延伸与连接要求学习者具有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精神,具有延伸和展开相关问题的能力,掌握利用工具查询或检索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方法,而且应当熟练使用信息化的课程平台,以及使用社会化的网络媒体,这就要求学习者具有较高的学习动机和实践精神,并具备较高的认知发展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尤为注重认知策略的获得,提高综合能力。
五、教学互动
互动有利于改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习兴趣。cMOOC的综合性课程内容的集成性高,信息容量大,特别关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交互行为,单个个体难从所有相关学科解释一个个现象或事物间的联系,因而需要树立分享信息与创建网络知识的意识,这都离不开教学互动,从互动主体来看,cMOOC的综合性课程可以分为五种类别。1.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教师在组织教学、阐明主题、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和课堂评价的活动中会产生这种互动,学习者对教师行为的反应是群体反应的一部分,不属于独立个体的行为,容易受到其他学习者的影响。2.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课程进行中,学生个体可能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教师通过技术工具学生沟通,既有同步行为,也有异步发生的行为,教师将期望、印象传达给学习者,学习者通过努力反馈给教师答案,体验期望和评价。3.学习者个体之间的互动。学习者个体间的互动,不想与教师的互动一般存在身份和地位的悬殊差距,他们之间能够在情绪上相互激励和感染,知识相互补偿,行为相互制约,形成良好的班级团体有利于实现真诚关爱的教学氛围。4.学习者个体与学习者群体的互动。当学习者个体与学习伙伴之间讨论合作,协作完成任务时,学习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态度,而且有利于增强课堂参与意识和服从群体任务的素质,锻炼人际交往和协作的能力。5.学习者群体与学习者群体的互动。教师可以利用cMOOC的平台将学习者进行分组,形成学习者群组。学习者群体既可以是同质分组,也可以是异质分组,同质分组形成的群体互动,易于培养学生集体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异质分组有利于提高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并将小组的成果转化为全班成果。六、教学组织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关联主义的学习者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一是开放性,网络中的学习者实体并非固定隶属于某一个组织、社区或者集体,学习者具有加入和退出组织的自由,机动灵活的选择和创造知识建构的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能否持久事关重大,学习社区或小组的机制完善程度,还有学习者自身努力和坚持的付出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开放性既是此类学习的优点也是缺点。二是多样性,通过网络建立的学习组织、社区,其学习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不像学校教育中的学生以年级分组进行集体授课制教学,他们的年龄、认知发展水平、教育背景、职业、爱好等都可能不同,将形成各自独特的状态,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形成各自的网络节点。三是自主性,学习者并非能够准时的上下课或者参加活动,每个学习个体依据自身的条件和环境参加课程,其结果可想而知,因而对于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就不能只用在线学习的形式开展,因故未能及时参加的学习者应当可以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微博、邮件等异步教学的方式完成学习。
就苏科版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分析,每一节的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安排在该章的最后一节的,其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是基于学生已学内容而进行的.学生在进行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已经充分掌握了相应的预备知识与技能,能充分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一些实际的简单的应用.比如学生在学习好苏科版《电功和电热》以后,我们可以布置一项综合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让学生使用家里仅有的设备或器材去测量家里某一用电器的实际功率,也可以让学生去测量电视机的待机功率等等,测量过程学生能真正巩固对电功和电功率的掌握,也能对家庭电路的一般组成和相关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
2.巩固已会的方法与思维
物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传递着知识与技能,还渗透方法与思想,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应用所学思想方法来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比如学生在《声音是什么》这一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接触的技能包括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为此,教材在最后一节安排了《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简易的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技术设计的有关元素,逐步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复杂的多变量问题.比如教材中将活动安排分为观察、预测、设计、比较、交流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的训练和实践充分巩固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体验和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的尝试.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还有很多,这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充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也能通过实践的开展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方法和思想,逐渐服务于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
二、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提升价值
初中物理教学一方面给学生传递必要的自然知识素养,一方面通过这些知识素养应用情况的考核,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而除此之外,教学还有更根本的作用,那就是无论学生学了知识以后干什么或者能干什么?学生都能通过已学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再学习和更好的生活,甚至去服务于社会.其根本的价值有以下两点:
1.提升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
知识与技能是有限的,而思维和能力是无限的,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综合实践活动充分用好有限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无限的思维和能力,达成教育的最大价值.比如在苏科版《简单机械和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个机械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层面提升至“设计”,学生依托于这一章中已经学到的“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特殊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再结合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及其中的优缺点进行思考分析,尝试设计一个简单机械,即先从理论上达成简单机械的构思和设想.比如学生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所制作的模型是否符合设计的要求.②模型的设计是否新颖③模型的省力情况和机械效率如何?④模型之中工艺难度如何?可制作性如何?⑤如何分工和展现等等,这一系列的思维问题一方面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回顾和筛选,也让自己的设想和构思更加成熟和健全,也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完善自己的设计和制作.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学生的综合素养.
2.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从设计到制作还是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的,学生在设计过后去制作的话,又会遇到很多的疑惑和困点,这些疑惑和困点又会促使学生设计的再完善和再分析,为此,学生会不断的思考,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学生会为了设计的完美和理想化而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细节.比如学生在《浮力》和《力与运动》以后,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制作一个密度计,虽然设计的原理已经了如指掌,但是学生却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发现,如果让制作的密度计悬浮在液体中,如何制作密度计中的刻度、如何更精确的标注刻度,如何确定密度计的测量范围,等等,这些都让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绞尽脑汁,这实际的制作和改善的过程中,学生会达成前所未有的提升,再结合教师的点拨和提醒,学生会得到全面的提升,这些提升是常态地知识传授和习题训练无法达成的,也正是我们在常态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真正实践和落实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了改变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我市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已近四年,回顾四年中各校开展综合性学习情况,尤其是农村学校相对滞后的教学观念,简陋的教学设施,年龄结构偏大和学历层次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现状,经过认真调查分析,我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观念更新不到位。多数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语文学习只是拼音、识字、阅读、作文,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补充,是附属,可学可不学,淡化和削弱了综合性学习应该作为“必修”的地位。受功利思想影响,认为上级、学校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无从考查,担心设计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而影响语文教学成绩,因此不够重视,也有学科教师间的相互不配合,缺乏沟通,协作精神差。
2、教学资源不丰富。过分依赖语文课本,认为教材中的内容是学习开展的唯一,缺乏课程开发意识,不去或不愿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区和学校的实际来开发学习资源,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3、活动指导不得法。把教室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唯一场所,放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进行,一支粉笔一张嘴,学生或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或嬉戏玩耍悠闲逍遥;教师或包办代替津津乐道,或放任自流不加引导。对综合性学习的策略不得而知。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综合性学习,旨在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单纯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要改变农村学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笔者认为,教师起决定性的因素。要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多方开拓课程资源;探索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学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改革评价机制,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一、要把教师的理论更新放在首位,调动和发掘教师投身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理论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不断实践创新,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
首先,各学校应借助校本教研这一平台语文教学论文,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相关资料,调整思路,更新观念,重新审视和反思学校开展这一语文活动的问题与不足,直对突出问题,面向全体教师,共同研讨,力图有所感悟;校长是学校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更要带头学习,到第一线指导教学的开展,亲手打造学校的研究生活。
其次,要正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以下特征:1、综合性。2、实践性。3、文化性。4、主体性。5、全体性。6、开放性。7、生成性。8、有序性。通过学习、领悟,做到心中有底,前瞻设计。
另外、要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创设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教师思想的转变。对照兄弟学校学习取经,明确目标,寻找差距,拓展比较,在理性学习与感性实践中提升认识;通过“三课”活动,交流观摩,参观学习,自我展示,研讨提升,逐步把教师的教学思想引向正规,趋于完善。
同时,还要注意发挥教师间协作,互助的优势,使教师知道教师团队需要合作,教学活动需要合作,语文综合性学习更需要教师、学科间交流与合作;明确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流畅地读、主动地说、大胆地唱、活泼地跳、自由地画……鼓励他们勇敢地发展自我、认识自我、发掘自我,实现良好个性的自主发展。
二、贴近生活,充分发掘课程资源
首先要善于发掘教师资源。农村教师来自农村,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尤其是目前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偏大,虽是劣势,但也要看到自身的优势,他们生活的阅历,经验,也要恰当地转化为课程资源免费论文下载。如三年级语文上册,搜集《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综合性学习,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可通过展示会,让教师讲如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组织学生看教师带来的剪纸、老虎头、布娃娃等一系列来自农村,充满泥土芳香的活生生的材料,更大激发教师投身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热情。
其次,要充分发掘农村社会生活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教育名言,揭示了母语和生活的深层联系,只有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让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整合,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提高素养,增长才干。这样才能落实小学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田园”这一活动,可以想一想家乡值得自豪的景物是什么?自己或身边的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观察田园风光,了解不同季节里庄稼、瓜果蔬菜的成长,调查当地人生活的变化,回忆和小伙伴之间的趣事。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上去,学到更多的知识。当然,农村自然风景,旧址遗貌,民风民俗,田间劳作,劳动模范,致富能手,都将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发利用的最佳资源。
最后,要善于挖掘学生资源,根据学生年龄、实际、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生活状况进行适度开发,从不同的侧面,让学生自己说话,为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大自然的启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人条件等方面分若干组。如“金龟子组”去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状况,看看有什么发现;“天线宝宝组”可以查阅图书,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了解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的启发;“爱迪生组”可以自己动手,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最后,把收集到的信息、成果汇总展示,用学生慧眼去发现、获取来自各个层面的知识,每个学生都是小小播报员,都有来自自己获取、加工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首先,加强课堂教学中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充分利用母语环境,采用贴近儿童生活的语言和生活情节,在具体的情境中识字,如标签识字法、找好朋友识字法等。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力求探索几种课型:感悟式、讨论式、实践式、探究式、专题式课型。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不管是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还是中高年级的习作,首要是激起学生兴趣,后发展学生写作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努力改变课堂教学重技能传授的现状,努力使作文教学生活化、情境化。也可以在口语交际过程中,采取演讲、朗诵、资料展示、相声小品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学习能力。
其次,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横向联系,促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使学生在不同
摘要的语文实践。可以和舞蹈、音乐、绘画、诗朗诵等形式有机结合。三年级“走进春天”这一活动,可设计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美术教师作画,音乐教师伴奏、科学教师做气象分析预报、语文教师写下水文,信息技术教师做网络支持的全方位展示,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语文教学论文,教师的协作、互助精神得到体现。
另外,要走出教室,利用生活大舞台,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尽可能多创造机会,多留出时间,放手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农村生活中体验、学习、积累。创设能激起学生探究兴趣,综合运用知识的主题,通过学生走访调查、听老爷爷讲故事、进图书馆及上网搜索、写调查报告、办专题小报、创作童话和漫画、布置专题会场等活动,获取更多知识,锻炼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工具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重整合,多形式展示成果。相信学生是最棒的,让他们自己动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他们尽情展示。农村学生有来来自自身的实践感受,有旁听道闻的奇闻轶事,也有父母熏陶、怀抱中的回忆,教师做好引导,把展示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管较为粗糙,但重在表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四、改革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方式
2.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在古诗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也要关注对古诗的写作特点的运用,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对于我国古代诗词来说,其中的字、词、句、意都经过了提炼和丰富。在对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诗句的深入理解,进而实现对古诗的意境、语言美的体验。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古诗本身相对简洁,并且其中单音节词较多。在古诗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从每个字入手,对于诗句的含义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此同时,现代汉语和古诗的语序、表达手法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在进行日常古诗学习的过程中,要步步为营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印象逐渐加深,进而达到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目标。在传统的古诗创作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在古诗中显露出独特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是较为常见的创作手法。例如,在《鹅》这首诗歌教学中“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的诗句,采取赋的手法,对于白鹅嬉戏的姿态和神态生动逼真的进行表现,并且不利用任何修饰和铺排。而杜牧的《山行》这首诗中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采取了比的手法,对于诗人的情绪进行了表达,进而形成了一段名句。在贺知章的《咏柳》中,“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种比的手法,让作者对春天的感觉和情绪得到了体现,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感受。在《锄禾》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著名的节约粮食的诗句,其采用兴的手法,以锄禾为引,对后续节约粮食的道理进行了阐述和表达。这种赋比兴的手法的应用,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技巧手段,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这种技巧的教学,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要对其中艺术形象创建的手法和重点进行有意的深度讲解。在古代诗词中,很多修辞手法的应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形式,并且得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例如,对于“夸张”的意识表达手法来说,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以及《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白帝城的高、轻舟的快、瀑布的壮观进行了表达。在《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句,又将李白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进行了深入的表达。这些多种多样的艺术修辞手法,对于诗词的艺术效果进行了有效的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另外,古诗词中的结构也是非常精巧,并且蕴含丰富气势和意境的。通过作者巧妙地对古诗的内容进行构思和创作,表达了深刻的精神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提高对字、词的使用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对自身情感进行表达。
初中语文老师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教学中,老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使学生成为探讨和学习知识的主体;综合性学习就是给学生留下更多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他们不断巩固自我,发展自我。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学习中,语文课堂更注重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式的学习,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共同解决难题,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运用综合性理念,避免了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科的相互融合,更加喜欢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将文学与社会搭配,将艺术与语言结合,在全方位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他们学习素养的形成。
二、促进综合性理念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效果更好的措施
(一)语文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老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运用综合性理念进行教学时,老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理解新课改的内容和重要性,保证综合性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要树立综合性教学观念,将综合性教学观念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初中生而言,正是获取知识、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的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求。运用综合性教学理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发挥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最大效力。例如:立足综合性语文教学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不同学科类的文章作为提升他们阅读能力的手段,并将班级的学生进行划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然后对阅读理解进行讨论,并分享各自的答案,提高了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将课程资源进行扩充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资源比较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有效的资源,将课外资源与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将教材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最优的教学方案,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课堂;教师要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开放性的数字、网络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性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鼓励学生积极实践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理论是基础,实践则是关键,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促进学生走向创新之路。在综合性学习中,实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例如:对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人物故事,将其编成舞台剧,并安排学生进行表演,从而促使他们理解课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对于学习的科普类文章,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的科学技术进行了解,让学生利用电脑去查询相关的知识,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对语文的认知能力,从而发挥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效能。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提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进,但实际情况不近人意,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难入人心,。在这个价值观高度多样化的时代,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和相关课程内容差异大,施教者难以有效输入新的思想政治认知。
2.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化,现行人文素质教育只达到人文知识教授层面,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人文思想、法掌握人文方法,更无法遵循人文精神。
3.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原动力,普遍只想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工作,缺乏高层次追求。4.大学生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缺乏维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存在道德评价失准、道德价值取向混乱问题。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们,我们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形成,解决高校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其一,用皮亚杰的建构学说中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建构认知结构的方式的理论来指导思政素质教育。思政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将施教者所教授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加强和丰富原有的结构,只是这一同化过程学生会过滤和改造施教者给予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说,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如果和施教者所授结构不一致,那么他们就可能不接受甚至排斥。这正是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思政教育在同化过程中受挫,但是我们可以在顺应过程中找到改变这一现状的希望。因为受教者的认知无法适应客体要求时,就会创造新的认知结构来适应环境需要,这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过程。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素质教育如果能把握好学生在同化和顺应过程的中认知结构变化的节奏、时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那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可能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建构起大学生全新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
其二,高校若能重视和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那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实现由现目前学生仅仅是机械接受人文知识的层度到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的深层次转变。认知驱力是奥苏贝尔三大成就动机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一项,此外还有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动机就是对求知的需要。人文教育无法深化的原因在于对实利的追求。而奥苏贝尔对认知驱力的重视本质是对认知和理解的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同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契合。所以只要高校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认知驱力,就能转变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没有现实意义的想法。
其三,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介绍给大学生,并引导学生追求较高层次的人生需求,帮助他们找到创新意识的原动力。文献显示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的人生需求模糊,甚至是缺失,尤其缺乏对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马斯洛理论把需求由低到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我们可尽力引导大学生追求马斯洛理论的高层次需求,鼓励他们将自我实现作为自己的终身人生目标。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的学习包括文字学习、口语表达和写作三方面;其中文字学习又包括学写汉字、阅读文章等多方面的内容;语文学习是极其丰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许多语文知识和能力,还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初中生经经过了小学语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倡导“综合性学习”的模式,积极利用课内课外多种资源,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况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和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传统语文教学中必须的内容,还要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通过团队合作进行语文知识的研究,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已经不是填鸭式教学可以满足的,它需要进行实地的观察和调查,并且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充分地进行讨论和交流,然后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及生活实际,在合作和探究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涉及的知识学科较多,方式比较丰富,但是它仅仅围绕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进行,不能偏离“语文性”这个主题;它提倡一种“大语文观”,将语文教学的视角开阔开来,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书本,而是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各项资源,体现一个“综合性”的内涵;它不仅使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得到拓展,还以体验式的语文学习注入语文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感所想,都有利于语文思维的拓展和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对语文老师的挑战
在综合性语文学习的背景下,教师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首先,语文老师要网罗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信息和知识,夸张一点说,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语文老师都应该有所涉猎,积极将有益于语文素养提高的知识和方法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另一方面,语文老师只有熟谙这些领域的知识,才能够指引学生处理各种不同的信息,面对众多的信息时,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二,语文老师要创新课堂情境,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局限,打造开放型课堂,不要固守于一种答案,一种思维,一种模式;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固守前人的规定,还要及时地对学生语文活动中的不足之处进行相关的修正,避免学生走弯路;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工作,并且对语文活动的实施进行评价和课后思考,以便顺利进行下一轮的语文学习。第三,语文老师应该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沟通和交流,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共建师生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需要和解决暴露的短处和问题;语文老师还应该建议某些新颖的语文活动,这要求语文老师和学校方面、家长方面进行协商并达成共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顺利开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分析
1.开拓课程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了要立足“语文性”之外,还注重一个“综合性”,因此,课堂内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开拓课堂外的优秀资源,将课堂内外的资源进行一个有效的整合,达到课程资源的优化利用。对于课堂外资源的利用,可以通过语文教材进行延伸,比如,不同的地域会有代表性的名人和文化标志,在教材中提到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的考察,瞻仰文化名人,了解相关的事迹,并对他们的作品深入了解;其中,山东的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在学习《论语》时,济宁的学生可以去参观“三孔”名胜,了解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生阅历和作品,感受人文精神的伟大;另一方面,初中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普及,可以充分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学习《红楼梦》的节选文章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刘心武评 < 红楼梦 >》,让学生了解名著知识。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有效的拓宽,丰富了语文学习。
2.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传统的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需要,必须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围绕学生这个群体进行教学,突出学生们的主体意识,除了要教授教材内容外,还要设置一个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如,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去做一个“语文文化名人”的专题,比如,一组学生选择苏轼,就要了解苏轼的生平和作品,还要给出合理的评论,体现学生们的见解;学生学习语文要学会“举一反三”,学到一位作家的一部作品时,要去了解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和相同风格的作品,使自己的语文涵养丰富起来,真正从综合性语文学习中收益,这收益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也是人生阅历方面的,毕竟语文是一门人文类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以上探究了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方面的相关知识和策略,希望对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启发,能够思考出更多的综合性学习策略,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只有精心确立具有生物医学工程特色的电子实践内容和设备
才能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将所学理论与专业实际有机结合,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力,使学生能真正掌握生物医学电子系统设计。
(2)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才能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基本工程意识、较高专业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体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类综合实验,包括前期各个模块的制作和后期系统调试两个阶段。其中,前期模块制作融于各门电子类课程的实验内容,要求各门任课老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综合实验题目,确定各自课程的实验内容,要求实验内容为综合实验的一部分,让学生实现各个模块的制作;后期的系统调试则由综合实验这门课完成,要求学生组合前期的各个模块,完成综合实验内容的要求,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成绩。
2基于心电信号采集的电子类综合实验教学
人体心电采集涉及多门课程,如生物医学传感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以及C语言等。在以上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完成心电采集各部分的制作,各门课程老师根据学生各个模块的制作情况给这一门课程的实验成绩。根据本校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从二年级开始,在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中告诉学生本次电路设计的目的:心电信号采集系统中的放大模块制作。给出心电采集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频带范围0.05~200Hz,放大倍数60dB,共模抑制比80dB,输入阻抗>100M欧姆,输出电压0-5V。学生根据以上指标,参考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内容采用运算放大器搭建、调试电路。以上实验内容可以作为模拟电子技术试验课的2-3次试验课内容。类似的,在三年级的微机原理课程实验中,首先告诉学生实验目的:心电信号采集系统中的单片机控制模块制作。要求学生在单片机MSP430上通过C语言编程,控制A/D转换电路,实现0-5V电压的实时采集,主要任务包括制作MSP430单片机模块,编程msp430片内8位A/D模块实现实时采集0-5V正弦信号(转换时间为100μs),以上内容作为3-4次微机原理实验课程内容。对数值化后的心电信号进行频域和时域分析,可以安排在三年级课程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实验中,要求学生通过matlab编程实现根据采集的心电信号计算出心率值;同样是三年级课程的生物医学传感器实验则要求学生,整合前面自己设计的电路及程序,采集真实的人体心电信号,显示心电波性和心率值。一个完整的心电采集装置制造过程历时2个学期,整个心电采集系统制作、调试完成后,老师给一个成绩作为综合实验这门课程的成绩。为本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最后制作的心电采集系统。总之,通过将心电采集系统设计分散到多门课程中,学生循序渐进的完成心电采集相关电路的搭建,编写、调试心电信号处理程序,实现人体心电采集实验的要求,学生在此次心电采集综合实验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