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1: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林业产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林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生态、经济)为中心,以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产业为基础,正确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分区、分类生产,协同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上连基地、下连市场的由结构合理、多条产业链组成的产业体系。国家林业局关于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的意见(林人发【2007】76号)是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促进林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林业建设者整体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坚强柱石
(一)湖南林业产业化现状
林业产业已经发育成为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大产业。到2008年底,湖南省全省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8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8.47%。有林地面积达到1.48亿亩,森林覆盖率53.67%,活立木蓄积量3.23亿立方米,油茶林2000万亩,年产茶油8.9万吨,毛竹1068万亩,立竹15.35亿根,国有林场177个,经营面积1163万亩,森林公园63个,国有苗圃97个,经营面积5.89万亩,均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业产业化系统,2008年湖南省林产工业总产值为319.76亿元。林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为:人造板429万立方米,木竹浆纸116万吨,木竹地板(含强化地板)1442万平方米,松香等林产化学产品2.8万吨,林药加工产品3.94万吨,森林食品加工30万吨。
总的来看,湖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形势是好的,但是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从横向比较,相邻省区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区发展更快。从省内来看,林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够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还不够高,与林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适应。其突出问题是:(1)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不快。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55:27:18。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主要用材树种结构上,松、竹、杨、优良阔叶树种供需偏紧,而传统树种杉木相对过剩。经济林品种上,低产品种多,高效品种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鲜果多,干果少;人造板、木浆造纸、家具制造、松香加工等主导产品发展滞后。(2)投入不足。由于缺乏对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必要扶持,不少企业靠原始资本缓慢积累,规模小,缺乏技术改造能力,产品多年一贯制。全省规模以上的大型林产加工企业只有8家,家庭作坊式的较多。全省林产品中,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仅4个。(3)政策不配套。一方面,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政策、木材和林产品运输政策等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滞后;另一方面,有些现有政策还未落实‘特别是中央林业决定和我省贯彻意见规定的多种优惠政策兑现较少。(4)对农户带动能力不强。湖南山地面积大,但农民从林业生产中获得纯收入仅28.44元,仅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无法带动广大的农民致富。
(二)湖南林业产业化需要高技能人才
(1)林业产业化需要掌握现代林业生产技术与操作,能运用现代林业生产工具从事林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林业生产者。实现林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林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安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林业生产者。(2)林业产业化需要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林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而林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林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3)林业产业化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林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林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体化经营,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林业生产,增加林农的收入。(4)林业产业化需要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拉长产业链条的农产品加工者。实施林业产业化,要使林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林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而这些都需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三)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坚强柱石
湖南林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林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林业相配套的林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信息相对闭塞,林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林农,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湖南林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林业产业化企业已经成为应用科技领域的新热点,亟待拥有一大批有理论、有文化、懂技术、肯奉献的新一代知识型技术工人。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顺应这样的历史潮流。
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与林业产业化对接
(一)依托职教集团,深层发展高职林业“工学结合”,适应林业产业化企业需要
以湖南省唯一一所林业类高职院校——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坚持了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为前提,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突破口,以专业调整与教材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和谐礼会为宗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湖南省首家农林类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将充分发挥涉农专业、师资、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以及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集团以项目为载体,深化“工学结合”,推进产业对接,推进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共用、教师互派与培训、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教材开发与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证和技术推广、组织体现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的新课程开发等11个方面的内容。
林业职教集团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集群体优势及各自特色之长,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信息汇聚、人才互补、科学研究与资源整合功能,出现了很好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湖南环境生物职院与林业产业化企业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试点与普及、课程设置、顶岗实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主要目的是想破解“工学结合”在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难题,以增强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该院在积极改革与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发挥职教集团优势,实现林业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
1.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
林业职教集团的组建,有利于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这可大大降低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单独签约合作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另外,企业与职教集团的合作由于有职教集团整体实力和信誉作保障,可以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可靠性。因为在职教集团内部建立起了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协调机制,所以一旦集团个别成员与企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或分歧,职教集团可以出面予以协调,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合作的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及时化解合作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2.发挥校企人才互补功能,促进人才提升与共享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就业市场,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并组织他们到企业去锻炼;而企业是用人单位,有用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有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工学结合”决定了由企业与学校联合组成的职教集团具有很强的人才互补性。如何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人才互补功能,对于提高校企双方人员的素质,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创新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服务模式,为林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林产品和生态服务,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地方和群众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富民强县赋予林业的历史使命[1-2]。当前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林业产业也经历着由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型经营向培育资源、多元化集约化经营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的以消耗资源为主的林业产业已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不能适应当前林业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木竹加工业、特色林果、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生物能源,不断满足人们对天然绿色林产品、营养保健、休闲娱乐、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需求[3-4]。
1达县林业产业现状
近年来,达县林业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态与产业“双轮”驱动、推进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跨越的思路,切实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初步建成了涵盖一、二、三产业且产品种类较为齐全的林业产业体系。一是工业原料林建设稳步推进。1998年以来,达县发展了以工业原料为主的速生工业原料林逾2.67万hm2,基本满足了达县工农业建设需要;二是经果林及林木种苗建设发展势头良好,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种类较多,门类齐全,主要有枣、银杏、花椒、板栗等干果类;柑、柚、梨、桃、李等水果类;油桐、油橄榄等油料类;栀子、佛手、金银花等医药类;茶、桑等经济作物类;种苗花卉类等六大门类。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累计建设各类经果林1.06万hm2,其中果树类6633.33hm2,木本药材1666.67hm2,油料、饮料600hm2,其他经济林1533.33hm2,林木花卉133.33hm2。三是林业加工产业有较大发展。目前,全县已有木材加工企业(户)51家,年耗材2.3万m3,年产值2000余万元,税收100余万元,解决农民工就业150余人,另四川升达、瑞丰木业等企业正在投资建设中,建成投产耗材22万m3,预计产值可达近6亿元,将拉动建设工业原料林逾3333.33hm2,解决农民工就业1000余人。四是森林旅游和乡村农家乐有较大发展。以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森林公园和真佛山AA级风景名胜区为主的森林旅游业,赵家桂花村、火峰山等乡村农家乐年接待能力达10万人次,旅游综合产值达5000余万元,成为了人们走进森林、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林产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实力弱,规模以上企业,98%以上的产品为原料型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经营层次低,仅限于粗放的经营加工、利用,深加工产业薄弱;二是发展思路不明,一些项目过多,造成无序竞争、管理混乱,还有一些项目基础薄弱,扶持力度不够;三是科技支撑不够,经济效益不明显,项目科技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发展基础薄弱。达县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多数林区道路、排灌设施等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林竹基地、森林景观的培育和开发利用。林木良种化程度低,产业建设和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发展机制和政策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3发展重点
应加快达县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与最大化,构建和谐达县、绿色达县、生态达县,加快达县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林业资源达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林区经济发展,奋力推进县委“135”发展战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发展要求,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前提,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关键,以产品市场拓展为保障,全力推进达县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3.1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
按照适地适树、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原则,围绕林产加工、建筑建材、坑木原料、民用装饰用材积极培育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珍贵的工业原料林基地,结合低效林改造,重点发展以杨树、桤木、松树等乡土树种为主的原料林,主要布局在麻柳、石桥、堡子、碑庙、万家、葫芦、铁山林场、大树、平滩等乡镇。
3.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群众种植习惯,突出区域特色和市场优势,发展特色经果林,重在梨、桃、柿、柑等优质水果、板栗、核桃等干果以及乌桕、油茶、油桐等生物质木本油料林,加快现有低质、低效经济林改造步伐,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走立体经营之路,挖掘林地资源潜力,注意长、中、短效益相结合,大力培育林菌经济、林药经济、林禽经济、林虫经济、林蔬经济、林果经济、林卉经济、林草经济等,使林下资源的开发尽快形成规模,提高效益。主要布局百节、马家、赵家、碑庙、亭子、麻柳等乡镇和国有林场。
3.3适度发展种苗花卉业
为了满足全县造林绿化种苗需要,以县级骨干苗圃为主,积极推行基地育苗、大户育苗,建设固定的育苗基地。鼓励发展园林花卉业,为城市绿化、通道绿化和乡村绿化提供优质大苗和多色花卉,引导业主建设园林花卉基地。主要布局在南外、河市等乡镇。
3.4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业
林产加工业的精深程度是林业产业发达的标志。要大力培植3~5个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林产加工龙头企业,从而充分发挥林业第二产业的牵引作用。积极整合县内小型粗放木竹加工企业,全面提升深加工、精加工和木竹综合利用能力,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还要延伸到林果、畜禽、旅游工艺品加工等方面,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产业化程度。要以科技为依托,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5优先发展森林旅游业
积极培育森林旅游资源,打造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其他景观为辅助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主力军作用。加快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和真佛山国家AA级风景区开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投入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积极打造三里坪人文生态区、火峰山、翠屏山城市生态公园和林庄经济、林家乐等特色乡村旅游,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及林农增收致富。
4发展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
林业产业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增加林农收入的战略高度,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身林业产业建设。要把林业产业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责任制,制定相应的监督和考核奖惩办法,加强督查、严格考核,把产业发展实绩作为干部任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林业产业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4.2科学规划
县林业局要在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上,结合达县各地森林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制定切合达县林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科学的发展规划。对生态公益林应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业,要搞好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及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开发。对商品林则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特色林果业,以林木市场成熟理论,指导天然商品林、人工商品林经营管理和更新改造。
4.3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落实林业产业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达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影响林业产业发展全局的财政、税收、金融和市场准入等政策,要逐一明确并落到实处。完善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办法,解决林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林业产业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支持专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推进林业产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善林业产业预测预警机制。加快森林及林产品认证步伐,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强化林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市场监管。加强林业会员经济管理指导,要办出精品,形成品牌,注重效益。三是完善林业产业管理和服务。加强林业产业协调管理机构建设,使产业管理落实到人,为产业发展争取政策,为企业和林农提业信息、技术服务。
4.4创新机制,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
加强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森林、林地、林木权属合理流转,鼓励业主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及合作入股经营,吸引社会各届力量投身林业建设。坚持先发展后消耗的原则,认真实施“造一用一”工程。充分应用现代林业科技最新技术,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积极选育和引进优良品种,推广适宜不同林地条件的造林优良树种及栽培技术,积极推行林药、林菌、林牧、林渔等复合经营技术,提高林地生产力。充分应用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增加林产品附加值,增强林业产业综合实力。
5参考文献
[1]蒋海,苏志尧.林业产业化理论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1998,11(6):64-69.
1.2林业产业存在的不足黑龙江省林业产业规模小,林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比重小,绝对值仅高于渔业。2003年,林业产值占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比重仅为654%,2011年这一比重减少为341%[7]。表明林业产业发展速度滞后于其他产业,体现了林业产业发展的弱质性。2003—2011年间的农林牧副渔产业产值变动情况如表2所示。林业产业发展乏力不仅体现在产值方面,还体现在具体的产业活动方面,诸如人工造林面积、幼林抚育作业面积等多数指标呈下降趋势。营造林面积的减少必然影响到林业产业的规模和产值。换言之,黑龙江省的多项林业产业活动不活跃,使得林业产业总体缺乏活力。黑龙江省2004—2010年部分林业生产情况如图1所示。此外,林业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面临重大调整。2014年,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试点工作的通知》(林资发[2014]3号),要求龙江森工、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由此,黑龙江省林业第一产业中的森林资源培育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第二业将陷入生产原料供给不足的危机,第三产业将得到新的关注。
2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对策
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的发展应遵循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致力推动资源合理利用和低碳经济发展,促进生态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此,应继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速发展绿色林下经济产业、探索发展碳汇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并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引导,构筑以生态为主导的现代林区绿色产业体系。
2.1优化布局林业产业内部结构黑龙江省林业产值占社会经济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增速放缓,深层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优化林业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优化产业结构应遵循“淘汰落后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主攻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挖掘林业产业的附加值,培育林业绿色增长示范企业。具体而言:1)应加大第一产业中的森林资源繁育投入,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和质量提升,夯实林业产业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由于黑龙江省属于国家森林商业采伐禁止区域,发展森林培育业,应发挥中央和地方财政为主要支持的投入机制,有针对性地扩大第一产业比重。2)对资源使用量相对大的第二产业,如板材加工及造纸业,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产业布局限制过量发展,通过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鉴于区域可能出现的资源预算,应适当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3)对于低能耗高产出的第三产业,诸如森林旅游业、林区文化产业,应给予大力支持,快速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为第二产业中可能出现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促进林业产值的提高。
2.2加速发展绿色林下经济产业黑龙江省具有独特的林下经济资源基础,可以支撑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和加工、森林旅游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1)在林下种植方面。黑龙江省的黑木耳种植产业正在形成,可将其成功经验予以复制,用作发展林下参、刺五加、刺嫩芽等林药和林菜产业。2)在林下养殖方面。黑龙江省有成功的林蛙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可将林蛙产业发展成功经验推广发展其他林禽、林畜产业,利用好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推广人工管理与野外放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3)在相关产品采集方面。黑龙江省成功发展了蓝莓等产业,但在加工方面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致力于解决产品保鲜、保质和长途运输等瓶颈问题。4)在森林旅游方面。近年来,黑龙江省的林区旅游呈现井喷性发展,应继续保持现有发展速度,打造名优特色品牌,拓展旅游产品链和附加值,确保旅游活动与当地生态承载力相一致,促进旅游市场与林下经济产品市场的融合,争取早日实现绿色林区经济。
2.3探索发展森林碳汇业黑龙江省发展森林碳汇业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黑龙江多数林业生产指标呈下降趋势,林业产业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森林碳汇(ForestCarbonSinks)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研究表明,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是未来30~50年经济可行的重要减缓措施。目前,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占全球市场的30%,碳汇业正在成为新型产业,有助于帮助森林资源丰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9]。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企业也将面临碳配额购买、碳关税、碳准入、碳审计和信息披露等诸多发展阻碍,因而碳汇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增强固碳能力方面讲,森林的生长量比总蓄积量还显得重要。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处于快速恢复和增长时期,生长量快速提高,具有显著的固碳能力,体现了发展碳汇业的可行性。在探索发展碳汇业时,应着力探索建立碳汇交易市场,并构建高效运行的市场机制和收益公平的分配机制。
2.4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黑龙江省拥有逾3000km的边界线,是中俄贸易重要的桥头堡。鉴于省域资源与经济现状,黑龙江省应大力发展外向型林业经济,加快“走出去”和“走回来”的战略实施步伐。1)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方面,要积极了解世界林业产业发展的动态信息,掌握世界森林资源和林产品市场动态变化,拓展国外森林资源和林产品市场。通过境外营林业投资,打造国外工业林原料基地,以有效缓解和消除省内森林资源不足造成的约束。充分了解国外林产品市场,生产和销售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林产品。2)在实施“走回来”战略方面,推动国内生产企业与国外工业林原料基地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商业合作关系,提高运行效率和经济收益,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应建设全国林业产业的东北部中心市场。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林产品的东北出境口,为全国林业产业企业提供境外产品信息、资源信息和资本信息,同时为国外市场提供国内的市场信息,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2.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黑龙江省发展林业产业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发展林业产业是推动区域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由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弱质性,以及践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经济正外部性,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撑,促使市场机制的建立和较好地发挥资源配置作用。首先,应完善林业产业发展环境。通过优化林业执法机制,建立起公开、透明、高效的林业行政管理体系;通过下放简化行政审批,优化政务环境,遏制行政力量对于市场机制的过多干预,从而降低产业从业者的生产经营成本。其次,应加大经济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投入、税费减免、贴息贷款、森林保险等一系列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符合低碳发展的林业产业,为产业从业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再次,稳定林权关系,加大对森林产权的保护力度,对国有、集体、私有资产一视同仁,坚定非公有制业主参与产业建设的信心。
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发展的推动力,经过前几年的探讨,二者的这种关系问题已经从社会学、经济学的理论层面基本解决了,但在实践层面尚需突破,如国有林区的商品林问题,林业生态区的多种经营问题,集体林区的林木采运问题,森林公园的社会化运作问题,林业产业布局的调整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国内林木资源丰富的区域产业欠发达,而产业发达的地区又远离资源),等等。由此,当前不仅要继续深化生态与产业互动关系的共识,更要探讨解决二者关系的操作性难题。
二、关于林业产业发展速度和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产业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递增;特别是近两年,在经济大环境趋势放缓的情况下,保持27%以上的年均增长率,非常引人瞩目。但详细分析,有4个问题需要密切关注:
1.在林业产业总产值迅速猛增的同时,林业终端产品增速放缓,有的还是负增长;
2.优势产业门类运行波动较大,突出地表现在多年保持世界第一的人造板、家具、地板、木门窗、松香等林产品方面;
3.林业第二产业即林产工业发展速度放缓,在整个产业里增长不快,其所占比例与产业大国地位不相称;
4.第三产业的发展仍主要依赖于森林旅游等方面,资本运作、会展经济、咨询服务业等领域的增速贡献率不高,等等。
三、关于林产品的社会认知度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林产品以其绿色、环保、可降解性等特色,应该也正在受到广泛青睐。当前的问题是:
1.传统的林产品(如林下经济产品和经济林产品)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整、衍生产品研发不够等,影响了其附加值的增加和市场区域的拓展;
2.新兴林产品(如生物质能源、生物制药、木本粮油、野生动物狩猎、以竹代木制品、科技木等)存在宣传推介、市场价格、深入研发、政策配套滞后等问题,普遍呈现出“叫好不叫座”的情形;
林果产业供应链的上游是种子、果树苗、肥料、农药、饲料、农膜以及钢材、水泥、农机具、柴油等农用物资供应行业。好的果品必须要有好的种子、果苗、肥料和农药为基础。要想加强我省林果产业品牌建设,必须从源头抓起。首先,河北省各地应依托本区域地理优势和教育优势,在政府实施名牌战略的推动下,积极研发国内外新产品新技术,培育优良种子种苗。政府要鼓励和支持有利于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技术创新项目的研发,成立产品研发中心,引导新技术和新品种研究与推广、优良种子种苗繁育与推广、农资储备与供应等服务,为研发新果品,促进林果产业品牌建设奠定基础。其次,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将新产品新技术、优良种子种苗、先进的农资用具推向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促进经济规模的形成。根据目前我省经济现状和林果产业供应商发展情况,可以采取由规模较大的或原有品牌知名较高的龙头企业为主建成集群品牌,然后通过收购兼并中小企业(或农户)使它们成为龙头企业的直营生产经营网点来实现各种生产资料的品牌化经营;或者由品牌知名度高的龙头企业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将龙头企业的品牌、技术和专利授于中小企业或经营户使用,并按特许经营制度进行严格管理,从而达到快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做大做响供应链集群品牌的目的。
二、中游生产、加工环节的品牌建设
林果产业供应链的中游是林果生产(种植)、加工企业,它是整条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上可以拉动供应商的生产资料的供应,下还可以推动分销商、零售商的产品及客户服务。我省特色林果业品牌建设的压力之一主要来自于农户、加工企业和营销企业之间缺乏稳定的协作关系,供—产—加—销一体化林果产业。尽管部分地区已有系统尚未建立,致使特色林果产品出现产销分离的局面。因此,作为核心的林果产品种植和加工企业在林果产业品牌建设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增强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宣传和维权。林果企业应增强商标注册意识,积极申请林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盘活原有商标使用许可证,加大对林果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其品牌的快速发展。同时引导种植户增强维权观念,主动在国内外注册商标和申请驰名商标,对假冒名牌林果现象坚决说“不”,勇于拿出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第二,细分国内外市场,加强对重点市场的建设投入,引导林果产业种植户积极引进与创新果品品种,提升果品的品牌价值。如林果企业可以围绕绿色消费理念,积极引进和开发反季节或新奇的果品,实现高价位的品牌战略。第三,加大对果品的精深加工,实现林果产品就地增值,提高特色林果产品的知名度。我省特色林果产品主要以初级加工品为主,大部分林果产品以鲜果进入销售市场,产品附加值较低,不利于名牌的培育。要提升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我们必须加快对林果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和深加工,提高林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增值水平。林果企业生产经营机制应尽快向集约型转变,在林果的产品的储藏、保鲜、运输、分级、包装和深加工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实现全过程监控。现有加工企业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突破区域壁垒,通过兼并、买断、联营、租赁、参股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整合,增强企业实力和竞争力,为打造强势品牌提供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奠定基础,从而实现“1+1>2”的品牌整合效应。第四,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林果产业物流系统。特色林果业的品牌建设压力之一来自于农户、加工企业和营销企业之间的产供销链条时有脱节,供销分离,农户、生产企业和营销企业之间未形成稳定的协作关系。为此,一方面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的发展和扩张,协助其引进民间资本,做大做强,开展品牌联合。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林果产业协会或者品牌将农户和龙头企业有机联系起来,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通过规模化、产业化提升特色林果品牌的竞争力。总之,品牌建设贯穿“供、产、加、销”整个过程,只有加强对整条供应链的管理,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更加协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才能实现品牌的价值最大化。
三、下游销售环节的品牌建设
林果产业供应链的下游是果品销售行业。随着顾客消费的个性的需求和产品同质化程度的加剧,企业的竞争已由传统的产品竞争逐渐转为差异化品牌竞争,缔造优质的品牌销售体系,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果品越来越成为林果企业差异化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提升我省果品品牌,一是政府部门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和贷款优惠等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和引导林果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特色林果物流中心建设;政府搭建林果营销和品牌推广平台,通过定期举办特色林果产品博览会,并鼓励所有林果企业参加国内外特色林果业、农产品、绿色食品会展,为拓宽我省特色林果产品品牌渠道提供途径。二是林果企业也应加强品牌意识,并能够积极主动加强特色产品促销,增加媒体宣传投资,加大品牌传播力度。如推进专销柜、放心店建设,加快特色林果产产品连锁业发展。同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在全省、全国建立经销商网点,并将网络销售与实体店销售有效结合,建立完善的特色林果产品销售信息服务体系,扩大我省林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也越来越高,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面对五花八门的各种同质产品,人们选择时不再仅仅关注其价格的高低,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效。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只有从供应链整体角度出发,把品牌建设贯穿于供应链各环节,才能使我省林果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
作者:宋艳华 刘娜 陈松 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明晰产权筑牢产业发展基础
林业产权是森林经营管理和林业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只有产权明晰,林农真正成为森林的主人,他们才会珍惜并用心经营管理森林,不仅让森林茂盛生长,而且还会想方设法让森林成为他们的生存与致富之本。这是北斗乡人的林改感悟。
过去,由于林业产权机制不活,北斗乡与其他集体林区一样,也存在着产权不清、经营主体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林业产业发展受到制约,林农的利益难以兑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林产业在山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广大农户“靠山吃山、靠山养山和靠山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然而,由于权属不清,加之很多林农都抱有“与其等树林成材后再卖,不如现在就攥着钞票踏实”的心理,森林管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山是大家的,遇到乱砍滥伐不好管、不愿管,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现象,就像村民对巡山护林员说的那样:“那么多的山你们巡得过来吗?管得住吗?”
2006年4月,北斗乡作为林权制度的先行者之一,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林改探索。变集体林权“公有”为“私有”的改革,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拥护。通过改革,全乡明晰产权的林地面积达56.43万亩,发放林权证3588本,确权率和发证率分别达99.9%。产权明晰后,广大林农把“树林子”当成“菜园子”自觉管护,造林、护林、用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北斗乡北斗村核桃种植大户常永祥感慨:“以前不敢大胆发展核桃,因为权属不清,万一发展了今后又不是自己的怎么办?现在,山林权属明晰了,我们拿到了林权证,吃下了‘定心丸’,我们发展核桃产业的信心也足了。我还想在核桃深加工上做文章,联合核桃种植户,建立加工企业和销售体系,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经济联合体。”去年,常永祥仅仅核桃一项的收入就超过了40万元,成为当地最负盛名的泡核桃种植大户。
规划先行拓宽产业发展路子
产权明晰了,产业怎样做大并保持持续发展的潜力?只有科学规划,才能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拓展发展空间。
北斗乡党委、政府立足北斗实际,按照“全国核桃林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要求,围绕科学规划、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的发展思路,以适宜村为主体,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将全乡核桃基地建设规划为“两带三区”,即新村-黄连-梅花-北斗为第一产业带,六米-黑豆场-双河-栗树坪第二产业带;以顺濞河流域为主的17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为山核桃种植区,1700米-2200米的中海拔地区为本地优质核桃种植片区,2200米以上高海拔冷凉地区为新疆核桃种植片区;同时,制定了详细的年度发展规划。
截至2008年底,北斗乡的核桃面积达到16.7万亩。从2009年开始,该乡每年还将种植核桃2万亩,到2012年时有望发展到24万亩。该乡还明确提出核桃发展的四个转变,即:种植地点选择从在荒山荒坡、田边地角等传统种植地点向平坦肥沃的常耕地发展转变;从原来核桃收入作为家庭收入的补充转变为家庭收入以核桃收入为主转变;核桃的发展方式从零星种植、粗放管理向规范化、规模化、科学化、基地化发展和集约化、企业化管理转变;从数量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型转变。
大户带动提升科学发展水平
过去在北斗乡,很多人将核桃看做是“懒庄稼”,只注重产出而不重视投入,由于不懂科学种植,核桃树长成了“小老头树”。如何帮农民算好生态账和经济账?如何加强管理和壮大产业?如何提质增效实现科学发展?北斗乡党委、政府探索出一条“大户示范带动”、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他们引进大理建标公司,在新村村委会分期发展山核桃,既发展了核桃产业也解决了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扶植好本地大户,为林农发展核桃产业树立了典范。农民陈学贤投资8万多元,种植美国山核桃134亩,2008年核桃产量达到1170公斤,产值达16万多元。陈学贤还为当地群众对美国山核桃的抚育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在他的带动下,新村村委会家家户户争先种植美国山核桃,形成了抢着干、争着种、主动栽、加强管护的良好氛围。
核桃产业发展了,北斗乡党委、政府又引导林农成立了新村村委会林产品经营协会等一批专业协会,让林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解决了林农由于市场信息不灵带来的林产品贱卖等方面的问题。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2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璄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3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3.1林业的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时一致的。
3.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
4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2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4.3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4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6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6.1林农结合式。
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6.2造林规模化。
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2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璄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3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3.1林业的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时一致的。
3.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
4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2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4.3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4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6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6.1林农结合式。
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6.2造林规模化。
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119-03
一、竹林寺的历史起源与发展演化
1.竹林寺的历史起源
一般认为,竹林寺的起源与释迦佛陀最初说法地有关。据载佛教早期有两处最重要的说法处。一处位于拘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南的祗园精舍,也称祗树给孤独园,为佛陀的居士弟子孤独长者所布施;另一处就是位于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竹园是巨富迦兰陀长者所施,精舍则是由摩揭陀国国王出资所建。至今,此处竹林仍然生长茂密,精舍遗址则是一个小土丘。佛门弟子为纪念佛祖,往往以竹林寺来命名自己修行的寺庙。
2.竹林寺的发展演化
据南朝时期的《比丘尼传》记,中国第一个依戒律削发受戒的比丘尼是洛阳竹林寺的净检。净检俗姓仲,名令仪,彭城(今徐州)人[1]。一般认为,洛阳竹林寺是中国第一座供女性出家人修行的寺院,徐州竹林寺则是中国第一比丘尼道场。当然,这种说法仍存在不少争议。全国有数十座竹林寺,兴废程度不一。其中,目前较为著名的主要有徐州竹林寺(2004年重建)、烟台竹林寺(1996年重建),以及云南德钦东竹林寺(1985年重建)。而五台山竹林寺目前尚未重建,仅存一座精美的砖塔与寺碑。
历史上,随着我国宗教活动的发展,竹林寺是佛教圣寺的一种特有名称。同时,“竹林寺”这一概念逐渐为儒、释、道三家所接受。
佛教名山中往往都有这类竹林寺,它或隐或显,普通僧俗人众并不容易见到。从《宋高僧传》中的《唐五台山竹林寺法照传》中,我们可以这样总结竹林寺的特征。其一,竹林寺庄严精丽、规模宏大,寺僧们所受供养极其丰美,是个修行的绝佳去处。其二,竹林寺乃人间幻境,有缘者或能瞻仰参游,凡俗者则无法得见。其三,寺内主持地位甚高,或为大罗汉或为菩萨。总的看来,它暗示世人,佛教圣寺遍布各地,只有苦修精进者,将来可以入住。唐朝时的竹林寺传说流传最广,帝王将相等权贵人物利用这种佛教信仰及故事模式,为自己披上了一套华丽的宗教外衣,这可能是佛教人士的一厢情愿或有意拉拢。
这种情节模式的竹林寺,被道教取而代之的是色彩鲜明的仙岛或洞府。佛道两教在中国历史上,势同水火,但就此情形看来,竹林寺传说对中国道教的神仙世界、神仙信仰的建构影响不小。
在秦皇汉武的时代,帝王们慕仙崇道,但道教传说中这些帝王终究与仙家无缘。唐朝道士们的宣教策略明显改进,他们向佛教“取经”,借助竹林寺传说,将人间帝王归为谪仙之列,以期更好地与佛教争衡。总的说来,道教仙话中的这种仙岛情节,脱胎于竹林寺传说,却也自成体系。佛道两家作为宗教,以圣寺或仙宫等传说来自神其教,这可以理解。但人们难以想到,儒家思想乃至孔孟一派,竟然也与竹林寺传说产生了关联。
在晚唐杜光庭的小说《韩■》中,孔子被安排到了海岛圣寺般的仙山之中:杜光庭将儒家师徒套入竹林寺模式中,造出子路转世之说,欲借儒家忠义对那些本应信奉儒家的权臣强藩们提出警告或劝勉。竹林寺传说的宣教效果极佳,儒生们终于经不起诱惑,他们仿竹林寺传说为儒家幻设了一个正统的精神家园――经香阁。《经香阁》传说中的道教意味已转淡,但依旧充满着佛教意味,如“转世”、“经香”之说,却也开始凸显儒家特色。儒家注重经典的诠释与思想的传承,于是经香阁中多藏有汉儒笺注、唐人疏解。历代大儒之灵每年来此查看,这样可以保证绝学之流芳百世而正脉犹存。竹林寺传说模式具有神化人物与鼓吹观点的艺术优势,故为道教、儒家所仿袭[2]。竹林寺于是一变而为道家的蓬莱岛,再变而为儒家的经香阁。
3.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正在筹建中的嵩山竹林寺,位于郑州登封市城西6千米的嵩山九朵莲花山下,竹林寺及文化节产业园配套建设面积约200公顷。目前准备建设成一处集宗教体验、传统文化、影视基地及养老、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研究认为:其一,大嵩山地区在历史上曾有“天中三林”之说,即:少林寺、洞林寺与竹林寺。嵩山竹林寺的建设具有历史依据与儒、释、道文化底蕴的支持,其恢复重建是可行的。其二,嵩山竹林寺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大嵩山地区的宗教文化氛围相融合,可以进一步彰显大嵩山地区的宗教文化体系。其三,嵩山竹林寺的建设不单是一处中国传统宗教活动场所,更重要的是一处涵盖儒、释、道三家内容的文化大观园。可以作为文化的平台,充分的展示、介绍登封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并成为游人了解登封旅游的一扇窗口。因此,有可能形成“游登封者必游竹林寺”的市场效应。其四,嵩山竹林寺文化园区更可能成为大嵩山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综合生产基地,以弥补郑州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生产不足之缺憾。
二、竹林寺文化产业园建设的主题定位与战略思路
1.主题定位
竹林寺文化产业园开发围绕竹林寺的宗教文化建设核心展开,但同时又不能完全受宗教文化的局限,应以宗教文化综合体建设为主题,并努力强化竹林文化产业特征。其发展主题有三:一是宗教文化。以佛教文化为建设主体,融道教、儒家三家为一体的宗教文化活动空间。二是文化综合体。重在体现儒、释、道等宗教的文化形式,集中诠释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及传统文化体系,使人们走进文化园,即可以较好的了解大嵩山地区的各种宗教文化内容。三是旅游产业基地。以宗教文化建设为载体,以影视文化基地、养生、养老为重点,以及延展考虑宗教文化对亚健康群体心理康疗作用,形成集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养生养老、竹文化产品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基地。
2.战略思路
登封自古有“七十二寺”的说法,登封市境内不缺少宗教文化场所,并且多具有漫长的宗教文化历史积淀。以少林寺为代表的佛教禅宗祖庭的宗教地位不可动摇,中岳庙、嵩阳书院在道、儒两家中也具有很高的地位,并广泛为世人所了解,且香火旺盛。
因此,竹林寺的建设如果仍延续纯粹的宗教寺庙的建设格局,则很难跻身于寺庙林立的大嵩山地区。但一般游客或普通信众对中国儒、释、道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仅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很多的人到登封仅仅是慕少林之名而来。登封市拥有丰富而厚重的宗教文化却难让世人真正了解其文化的内涵与全貌,这也正是制约登封旅游发展的致命短板。登封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一个推介其文化全貌的平台,且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群。因此,这为竹林寺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即:以儒、释、道三教合建的竹林寺为载体,以中国传统宗教文化营建为内涵,以诠释嵩山“七十二寺”文化为目的,以重建竹林生态为背景,以竹林文化产业为品牌,以推介登封旅游文化为功能,以涵盖整个大嵩山区旅游市场为目标的文化产业园区。
综上所述,竹林寺的建设发展,应重点实现以下三项目标:第一,以竹林寺的建设为核心,以小蓬莱、经香阁建筑为补充,充分融入文化研修、宗教体验功能,形成对外综合展示登封旅游文化的窗口与平台。第二,以广泛的大面积竹林建设为重心,以生态建设为重点,营建环境优越、生态良好的旅游景观环境,构建具有优越条件的养生养老基地。第三,以发展宗教文化产业为中心,以竹林文化营建为背景,以发展竹林旅游纪念品为补充,形成中原著名的文化产业生产基地。
三、竹林寺文化产业园建设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目前,在竹林寺近期建设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整体规划思路应远大、清晰,发展定位应科学、准确,基础设施应配套、完备。可以竹林寺、双佛塔的建设为载体,但又不宜囿于寺院建设主体。竹林寺的建设应成为登封市旅游发展的新平台,成为彰显河南旅游文化大省的新展台,同时具有与全国旅游发展相对接的宏大视野。如果仅仅围绕着相对狭窄的宗教文化旅游主题展开,只不过是一座古老寺院的简单复建,最终只能是登封旅游的一个点。
第二,规划中的竹林寺院建设面积18.6公顷,基本满足竹林寺项目主体工程建设需要。但竹林寺作为具有宗教文化内涵的文化园区,其周边必须具有一定面积的文化氛围与景观环境的营造空间。环境建设空间预计不足,势必影响到竹林寺文化氛围的构建,也难以达到规划预设的建设目标。因此,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协调,在尽可能不改变周边土地性质的前提下,与竹林寺建设项目整体规划,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使周边近200公顷的土地空间与竹林寺建设项目整合发展,形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第三,竹林寺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镇崔坪村,南北轴线长约500米,平均海拔介于500米至530米间,落差30米。地势条件总体较为低平,起伏变化不大。但竹林寺远景区为三皇寨方向的嵩山崖,气势恢弘。因此,项目设置则应充分考虑整体景观空间的构景关系,注重大景观效果的协调营造,注重生态景观建设对规划区构景的协调。
第四,竹林寺离不开竹林文化的建设,尤其竹林寺“竹佛殿”建设应与竹林文化紧密联系。项目中应充分考虑竹林文化元素,以儒、释、道文化在竹林文化中予以较好的表现。尤其是竹林环境的建设,则应提升为竹林寺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无竹林既无真正意义上的竹林寺。并以竹林环境的建设为基础,延展考虑竹林产业发展,形成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
第五,项目建设应强化对旅游市场的研判,着重考虑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注重资金的投入产出比。竹林寺建设如果仅以宗教寺院为载体,以公墓陵园性质的收益为主体,以及养老项目的建设为补充,其经济收益不容乐观。重要的对地方旅游发展的整体社会贡献,以及生态效益均不十分明显。因此,应斟酌项目建设内容,强化项目建设中的旅游开发比重,提高其社会性、生态性与经济性。
第六,佛教寺院的建设讲究超凡脱俗、曲径通幽、松风水月等环境营造,代表着僧侣的精神、情调与境界。园区更是以竹林听雨的方式,表达着佛门的情怀。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自然因素的凭借与影响,竹林寺的环境建设需要适宜的温度、土壤与水分。尤其是稳定的水源供给,有可能成为竹林寺文化园区建设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第七,人才准备与氛围营造是项目成功运作的关键因素。尤其是竹林寺的建设不仅涉及其寺院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寺院还应具有一批较高水平的宗教法师,才能弥补其文化积淀之不足。同时,成功的项目运作离不开氛围的营造,尤其是在原本具有浓郁宗教文化背景的登封地区建设宗教文化项目,更离不开积极构建有利于竹林寺文化积淀、扩大社会影响的发展氛围。
四、竹林寺文化产业园的布局构想
根据竹林寺的建设主题与发展思想,综合考虑竹林寺建设的各要素,其建设格局主要由综合服务区、宗教体验区、文化休闲区、竹林生态区四大功能空间构成,呈同心圆状的放射结构。
1.综合服务区
此区功能是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应具备一定的建设空间,按照旅游要素的基本要求配套建设。其重点考虑与周边的空间关系,选择适宜的区位,便于竹林产业园区对外的交通联系。其主体环境以竹林为主,营造“竹径通幽”的景观意境。
2.宗教体验区
此区以儒、释、道三种宗教文化形式的构建为核心,以文化展示、宗教体验为目标,集中建设以文化为主导的、庙宇精致但形式完备的登封地区已有的三大宗教文化。
竹林寺建筑规模不宜过大,建筑形式或装饰风格中充分融入竹林文化符号,力求形式独有,形成以寺庙建筑为载体,以宗教文化展示为核心的佛教文化体验活动区,满足信徒宗教朝觐和游客宗教体验。
同时,儒、道文化均从佛教文化中演化出竹林文化的特征,此区可以作为文化的补充,配套建设具有蓬莱仙阁特征的道教文化体验区,及以经香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体验区。
3.文化休闲区
此区以文化休闲为主要功能,在空间上与各宗教区形成对接,跨越宗教形式广泛营造竹林主题文化。
根据各空间的宗教文化主题,文化休闲区分为三个区块。即:以竹林精舍为中心的禅竹文化区块、以小蓬莱阁为中心寿竹文化区块、以经香阁为中心的仙竹文化区块。三个区块在布局上以竹林寺为圆心,以禅竹文化为中轴,寿竹、仙竹文化建设为左右。
禅竹文化休闲空间建设,以佛教文化为主题,重点围绕登封佛教文化的宣介等内容展开,如开展佛境悟禅、禅茶悟道、素食文化、竹林听雨(韵在雨中,曲在心中,故设听雨亭)等,此区以养心为上。
寿竹文化休闲空间建设,以道教养生文化为主题,重点围绕登封道教文化旅游的鉴赏展开,如建设道家养生斋、竹林居、长寿堂,在此开展养生文化讲座、中国传统医学诊疗、登封道教文化鉴赏等。此区以养老、养生为上。
仙竹文化休闲空间建设,以儒家修身养性文化为主题,重点则围绕着登封儒家文化旅游内容的推介展开,如建设儒家经库,开设国学讲堂、登封儒家文化旅游资源介绍等,此区以养性为上。
4.竹林生态区
此区以的竹林生态建设为重点,以竹林产业建设为延伸,形成竹林产业生态空间。
竹林文化生态项目建设主题,在于强化竹文化的产业开发。即:集种植、收集、科学研发、科普教学、文化展示、游憩赏玩、生态体验、经济带动为一体的、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竹文化产业园。以竹文化符号和竹文化元素为设计思源,创造竹与宗教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竹林生态区。
坡所述:“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竹类植物引入中国人居环境中的历史同步于中国古典园林史。“始皇起虚明台,穷四方之珍,得云冈素竹”(王嘉《拾遗记》),这是竹子用于造园的最早记载,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文明也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竹林寺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正是彰显这一文化主题。此区以竹林为主,竹林种植应强化特色,突出文化创新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竹林生态养生与文化旅游相结合,让人们在与自然的接触中修复身心,回归到“奉天时、合天序”的自然生存法则中。
景观区竹林分为丛生竹区、散生竹区和丰产示范区。在景观层面,起到背景、障景、夹景、配景等作用;从竹产业发展层面考虑在竹林寺建设竹海区,即经济竹林区。旅游发展与产业发展并行,景观效益、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共取。
五、结语
嵩山竹林寺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将是郑州登封市旅游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以此构建大嵩山地区文化展示、旅游宣介的平台,使世人更好地认识与了解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并产生共鸣,必将进一步推动大嵩山宗教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将为竹林寺自身的发展构筑美好的发展前景。
早期的种苗生产利润丰厚,因此随着苗木需求量的不断加大,除国有苗木生产基地外,社会化投入所占比重不断增大,社会化种苗生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主要培育易于繁殖的树种,导致易于繁殖的树种产量供过于求,而名贵苗木供不应求。目前,我国国有苗圃已达到9000多个,从事苗木生产的个人和企业超过了30万户,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总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量,大部分树种苗木均大于实际需求量,均有大量剩余。以辽宁省章古台为例,辽宁省章古台是全国樟子松苗木培育和集散中心,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非常适合樟子松苗木的培育,随着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国家对生态恢复的重视,樟子松作为耐旱品种受到重视和大量使用,提升了樟子松苗木的价格,因此目前在章古台,几乎家家都在做樟子松苗木的培育生产,培育面积增加导致樟子松苗木产能过剩,价格较之前降低了50%以上。
1.2苗木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苗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树种品种结构失调,市场和生产上需要的名特优新产品不足,一般树种和品种供过于求。通过对我省的部分苗圃走访调研发现,培育的苗木均是常见品种,如林业苗圃中多为樟子松、落叶松、红松等针叶树种,阔叶树较少。而园林绿化苗圃中培育的多为杨树、榆叶梅、柳树等常见的易于繁殖的品种,包括红叶李、金叶榆、果树苗木等培育较少。上述情况导致了部分苗木品种产能过剩,价格降低,而名贵苗木供不应求,价格飙升;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景观绿化,特别是城市绿化需要大规格绿化苗木,使用成株的情况较多,而当前的苗木供求严重失衡,小苗过剩,大苗紧缺,大苗或者成株都通过直接上山采挖的方式解决,破坏了林业生态环境,野生林木移栽后的成活率也是突出问题;三是苗木的结构性矛盾还表现在规格上的参差不齐。我国目前苗木生产还没有系统的生产标准体系,因此不同地区苗圃生产的苗木规格不同,无法做到通用性,经常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给我国苗木产业带来负面影响。
1.3林木种苗总体质量低
目前我国苗木生产总体上质量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良种化程度不高,目前基地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低下,与林业发达国家的良种化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缺乏标准化生产,绿化苗木生产缺乏相响应的技术标准,我国的苗木生产标准化制定工作严重滞后,导致苗木生产不标准,质量低下,还处在以量取胜的阶段;三是无证生产经营,随意命名品种和劣质种苗,虚假宣传等问题扰乱林木种苗业市场秩序。由于近年来房地产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重视,对苗木的需求量大增,因此很多苗圃在没有获得相关资质的条件下,就进行苗木生产,导致质量参差不齐。
2林木种苗业的发展对策
2.1苗木生产应形成生产供应体系
要保证苗木培育产业的健康发展,成熟的产业链是前提,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而今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改革,苗木生产销售也必将纳入市场经济轨道,通过改革使苗木生产脱离体制约束,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生产和销售,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觉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促进种苗产业化经营,推进种苗商品化、专业化进程。
2.2苗木产业应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推进苗木产业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通过对林木种苗业政策、资金和规划服务,对种苗产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加强政府职能,建立苗木生产和需求的信息网络,减少盲目生产和供求失调带来的损失。同时为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者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通过政府或产业协会组织的多种形式的苗木交易展览会、新品种会、苗木产销对接会等形式进行宣传,也可以及时供需信息,平衡苗木产业。
2.3科技与法律相结合,提高苗木质量,规范苗木培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