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1: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美术课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摘要:美术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在开足开齐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结合本校、本地资源、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满足学生个性和多元化发展的美术课程。
关键词:校本 美术课堂 二课活动 学情 时令美术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对“校本课程”已不再感到新鲜,“校本课程”也不再是美术兴趣小组的时髦词,它的时代意义也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任何活动小组和兴趣小组。
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是具有特色的第二课堂,但是,第二课堂只能让少部分学生去体验和实践,绝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享受不了这种校本课程。因此,本文从课堂小实践中探索和反思,研究校本课程中的可行性元素,实现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和策略的创新。
一、针对初中学生学情的校本课程
初一的学生热情高,学习积极性强,酷爱漫画,卡通画,但是他们美术技能比较差,造型能力较弱,所以我适度的修改了教材《漫画卡通画》,设置成在简笔画里画卡通画,卡通画训练易于激发他们的兴趣,简笔画直接伸向两个领域,一手抓兴趣,一手抓技术。如图:(学生作业)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思维的进步, 初二的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技能水平,同时,他们发现美、鉴赏美、追求美的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因此,他们对美术课的要求也在提高。所以,在15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美术博览与拍卖》一课中,我设计了一堂实践性很强的课《模拟拍卖会》,这需要学生在课前充分发挥他们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搜集很多的艺术品以及查找很多欣赏价值、商业价值高的艺术品图片,在课堂上,他们要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用最低的价格收购对手的艺术品,与此同时,他们也要用他们的美术鉴赏知识对艺术品进行描述,尽可能用最高的价格卖出自己的艺术品。
初三年级学生学习紧张、升学考试压力大,视美术课为 “调剂课”、“放松课”,淡薄的课程意识使一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艺术欣赏课程形同虚设。美术学科尽管是非考试科目,但大部分学生对美术课的认识是正确的、积极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针对初三学生的学情,开设符合他们欣赏水平、美术技能,以及激励他们上进、鼓舞他们士气的校本课程。而美术老师正是要通过这样的美术课堂教学吸引每一个学生,打动每一个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
初三17册的美术教材第一单元是《走进大师》,分别是齐白石、徐悲鸿、达芬奇、毕加索的艺术人生介绍。《走近大师》分四个课时都属于欣赏课,学生从艺术大师那里学到的是他们“艺术的人生与人生的艺术”,但是关于“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点学生缺少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我设计了一个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让大师走进我们的生活——蒙特里安》,作业内容是利用蒙特里安的绘画风格进行生活中任意物体的外观设计。这课也作为骨干教师示范课,取得了预期效果。如图:(学生作业)
另外,据我观察,为了鼓舞学生的士气,很多班级都在班级里张贴了横幅,挂上了倒计时牌,我也为此设计了一堂校本课——《励志书签》,适时对学生进行了激励。如图:(学生作业)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课堂上的用心人”是我对自己的一个小小要求。平常在办公室里经常有老师提到学生的书面和卷面就头疼,为了中考的卷面和学生长期的一个书写习惯我设计了一堂硬笔书法课。同时,当318班邀请贺可为老师讲解书法课的时候也去听课学习,对我的书法课也加以改善。因此,当初三年级举办“孝道”书法展的时候,学生的书法作品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图:(学生作品)
二、从二课活动课取经的校本课程
我们学校的二课活动精彩纷呈,每一位美术老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都开设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二课活动。如:书法、国画、版画、陶艺、漫画、剪纸等,而且有专门的美术教师供师生学习,均可以接受二十个左右学生的学习。这种课时整合、师源共享的二课活动方式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1、课时整合
美术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实践才能有所收获。我校的二课活动时间是根据每个年级的具体情况安排的。如:初一的周二、周四第八第九节,周三、周五第九节的时间安排了二课活动。周二和周四的这种双节连堂“课时整合”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体验和实践,有利于他们在艺术的世界中进行创造。
我们试想,以现在初中普遍运行的每周一课时的美术课程安排,除去繁重的学业任务,学生哪里有额外的时间去体验和实践呢?繁重的课业负担和短暂的美术课时安排就此割断了学生与大自然和生活的联系,剥夺了他们与纸张、笔墨和颜料亲密接触与熟悉的机会,让他们失去从生活和实践中吸取营养的能力,又拿什么在艺术的世界中去进行创造呢?
“整合课时”,就是改变以往每周一课时的美术课时模式,将两周的美术课时合并,这样,学校课程表就会出现隔周一次双节连堂美术课,这种课时方式不但能保证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具体落实,而且能适应新课改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新课改所规定的授课内容大体都要经过背景知识的收集和探索、具体内容的落实和体验、知识的吸收、融会和扩展等几个阶段,这种过程在以往每周四十分钟的课时模式下是很难达到的,而且一个课业内容的学时如果过于分散,也会造成知识的不连贯性和学生探究积极性的降温。
“课时整合”的这种 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拉长了美术课的间隔时间,但是这种方式恰恰为学生收集材料、体验分析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同时也有利于学习小组的形成和巩固,还有利于个体和集体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并且,这种课时模式不但不会让学生感到美术课空周的失落,而且还能让学生始终贯穿在美术学习的情境中并在探究课题任务的氛围中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保证了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从而真正达到理想的美育的效果。
如:初二16册第三单元《点与线的魅力》课时整合的长期作业:如图:(学生作业)
2、师源共享
二课活动最大的亮点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二课内容,没有级组、班级、老师的任何限制。同时,对自己从未涉猎的知识也可以很好的去了解和学习,这样的二课活动,可以让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美术技能有全面的提高,同时,美育效果也会更理想。但是,我们现在的课堂模式是级组负责制,即一个美术老师负责一个级组的美术教学工作,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取美术知识的途径受到了限制,美术老师的专长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利用。而“师源共享”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师源共享”是指打破原来的级组负责制,根据美术教师的专长并结合教材内容编排教师任课表,在考虑课时负担均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对师源进行优化配置,各级组的美术课教学由多名美术教师穿插任教,虽然这种方式未必能达到完全的取长补短,但在课改倡导下能做到校内师源共享,最大限度使现有师源学有专攻、教有所长。对于这种“师源共享”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实践。
三、符合时令的校本课程
“时令”美术是指:以四季更替为时间轴,从社会时事、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学生身心发展、传统节庆假日等方面展开研究。挖掘其中的“不仅新鲜而且营养价值高”的“时令”美术资源。”
1、反映校园文化、传统与现代节庆假日的“时令”课程。
比如孝道文化、艺术节、校庆都可以成为课程内容。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设计美术字、设计板报、设计校徽等,这些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真切事件,表现起来也会得心应手。经常让学生关注校园的特色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如图:(学生作业)
2、反映社会时事的“时令“课程
关注当前国家时事、社会热点的“时令”课程可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感恩教育等等。如:环保日、地球日、奥运会、5.12大地震、世博会……还有反映“未来城市”、“新型社区”等的科幻绘画。如图:(学生作业)
3、反映学生心理,关注学生成长的“时令”课程。
美术课程,也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要迎合学生青春期发育的审美心理要求,同时,在开学初、考试前后,学生情绪浮动比较大的阶段,都要有这样的校本课程出现。比如:《用画写心情》,如图:(学生作业)
四、在实践中的反思
有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是学校迎接新的十年的挑战的一种自觉行为,是学校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建设。
在几年的校本课程实践中,当看到其他学校其他老师成功的例子时,我颇受鼓舞。为什么我们的美术校本课程还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呢?这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需要全员参与,针对课题要求,认真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还要充分发挥专业人士的引领作用,重视骨干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断积累校本研修的经验。
当然,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应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符合当地学生的成长特点,着手对当地进行美术校本课程资源调查,然后设计相应的教学设计,所编的课程和教材都要进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才能开发出合适的美术校本课程。另外,建立完善的美术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也是完善美术校本课程的重要举措。
时代在进步,校本课程的内容也要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紧密结合。以上的课堂小实践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校本教研实践体验,如果要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要让我们的校本课程更精彩,让我们的美术课堂更有魅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李宗乐 陈实 邱兴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__-11-1
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美术课上适当运用背景音乐烘托气氛、设置情境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情境陶冶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快而扎实地掌握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这种模式能够拓展和深化教学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
“欣赏·评述”课的基本结构程序是:创设情境──引导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欣赏课包括美术欣赏、美术常识等。通过对美术作品、美术常识的介绍与欣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认识美,了解“美”的文化知识,是一种以审美为主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此类课,一般是应以教师讲述与启发相结合,引导学生欣赏、议论、引发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审美导向的教学。同时,在欣赏活动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能力确切地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欣赏课上不能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教师应当在不断的学习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敢于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能从多角度学习欣赏一件作品,使自己和学生们更灵活、更富有创造性。
(二)“设计·应用”课
工艺设计课,内容繁多,形式多样,操作性很强。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工艺美术有关门类的基本原理、法则、基本构成方式和制作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懂得基本造型和制作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授课时,教师应运用精练的语言,结合欣赏来讲述概念、原理、法则,直观演示方法,引导设计思维,指导操作。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
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进行参与性的练习而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示范模仿是形成行为技能最直接、最形象的方法。其基本程序是:定向──参与性训练──自主练习──迁移。示范模仿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所学的知识。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手脑并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注意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相互帮助、遵守纪律、加强自主性等品质和观念。实现学生的兴趣向其他教学活动迁移,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三)“造型·表现”课(技法知识综合课、练习课)
技能训练课,包括创作、写生、临摹、手工制作等。主要是在教师讲完新教材后,为巩固知识、技能、技巧所安排的用整节课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应用。此类课,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作业练习来获得技能、技巧。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造型艺术的形式特点和基本表现方法。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研究和表现客观物象的形态、结构、比例、明暗、色彩、立体、空间等。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展智力、培养多种能力的过程。既有基础知识的传授,又有技能、技巧的训练,一节课中需完成多种任务。此类课,教师一般应通过欣赏、启发、讲解来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运用引导分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认识和表现物象的能力。示范讲解方法,指导训练技能、技巧,实践性、操作性强。其基本结构程序是: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研究──讲解示范点拨──自方练习辅导——评讲小结拓展。创作课,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反映自己的感受或间接感受到的东西,通过某种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进行艺术创造的体验。是培养学生记忆、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检测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鼓舞学生的信心,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
(四)“综合·探索”课
在美术课堂“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应用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研讨和探索。由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研讨和探索为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围绕自己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进行活动策划,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适用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探新求知、概括归纳的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获得新知,学会学习,积极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等思维过程,并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其他学科中有益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如计算机、网络、音乐、语文诗词等,加强学习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结构。本人把这一堂美术创作课设计成“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研究;讲解示范点拨;自主练习辅导;评讲小结拓展”五步进行,自认为在本课中是比较理想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步观察欣赏激趣。上课开始用2--3分钟引导学生审美技巧,唤起创造美的欲望。教师先出示范画来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从整幅中找感觉,找出画了些什么,表达什么意思等。于是再进一步观察,学生从范画中逐步发现了构图的方法、绘画的技巧等,逐步体会到这大一点、小一点;上一点、下一点;这繁一点、简一点;长一点,短一点的体现,无一不凝聚着作画者的思想、阅历的精华。通过这一步步地观察,学生们接受了美的熏陶,体会到画的笔墨情趣,也从中找到了一些作画的步骤、构图的方法、笔墨的技巧等。就会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创造美的欲望。
第二步发现探索研究。找到创造美的途径。教师不妨用1--8分钟时间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掌握正确的创造美的方法和技巧,教材中的重点部分教师一定要精讲。让学生初步发现了一些创造美的方法,找到了一些绘画技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伊始,演示一段展现海底世界的视频影像进行欣赏,绚丽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神秘海底,以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再现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掌握新知。
美术教材的重点、难点部分,教师可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素材,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如:在教学《森林王国》一课时,我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制成的动画情景:四季的森林以及大量的动物图片欣赏,学生沉浸在对森林的无限遐想和神往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从而解决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并使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的滋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开扩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为学生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演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巩固新知。
学生的创作热情源于美的启迪,也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达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反馈信息的目的的一种训练过程,更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运用电教媒体,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起学生强烈创作欲,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因材施教,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二、激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创新
在小学阶段,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指出:“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去思考。在教学《我们的社区》这课时,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社区哪些地方规划得好可以借鉴,哪些地方你觉得还不完善,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整理规划,通过组与组的竞争和互相学习,楼房的样式越来越多,社区的建筑越来越丰富。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的时间里可能会固定不变,通过组与组的互相观摩和学习,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变化,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时常让学生分组合作,由一样事物而引发各种各样的创想,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常常使他们的画面异彩纷呈,别具一格。此外,在欣赏课、手工课上也可以鼓励学生不以老师的范例为标准,自己大胆地想象创新。在学生创新的同时要不断地调整学生和教师的思路,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小偏差,在这些时候,我认为小组的合作是很重要的,可以带动一些同学向积极方面发展,抵制一些不良的思想变化。通过想象,我发现了学生独特的审美角度,我和学生共同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
三、正确看待学生的创作,形成正确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以真善美去净化人们的心灵,包括思想感情、性格品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等。美育可以使学生提高正确判断人类社会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使人的品格纯洁化、高尚化,进而身心得到美化。在一次自由绘画课上,一个学生画了这样一幅画:一片湛蓝的夜空中闪烁着无数颗小星星,一个孩子坐在月牙上,只能看到画中孩子的背影。学生在评价作品时众说纷纭,可是,我感觉虽然画面简单,却给人一种意味深长,充满无尽想象的空间。尤其是星空,点点星光若隐若现,让人遐想无限,于是我引导学生打破日常生活中单一地把事物的形式归于某一类的思考习惯,激励学生树立以自己的体验和理解的情感模式对事物进行审美分类。并让这名学生给同学们讲了他绘画时的心理想法,并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加进自己的心情变化或思想意识,美术课程以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通过审美的方式教育人,感化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
四、回归自然和社会,感受美的熏陶
(二)运用多媒体,科学教学
美术是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一体的色彩缤纷的世界,多媒体可以运用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把讲解内容呈现给大家,通过多媒体技术更形象、直观、多角度地把内容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使其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绘画》一课时,可以播放我国举办奥运会时的开幕式的相关演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融入进去,把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然后教师再引入要讲解的内容。多媒体技术能够把画面、文字、音乐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欣赏的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设计一些新颖的作业,并且在学生完成后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和自我讲解,然后教师耐心细致地为学生们指出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让学生在展示的同时也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2]。
(三)抓住美术作品的情节
每位艺术家作品的背后往往都拥有属于作品本身的故事,教师可以有力地抓住这一点,在进行美术讲解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入一些作品背后感人、有趣的故事情节,学生一旦被内容吸引,就能充分的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最后的晚餐》一课,学生通过看图和想象可能很难体会到作品中每个人物所表达的深刻情感和个性。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先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先简单理解,然后再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人物,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那13个人物的不同的身份和角度,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展示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再让学生之间交流感受和体会。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人物进行即兴的创作,提高课堂气氛。通过亲身感受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二、素描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素描课堂教学通过对物体的结构、形体、明暗、色彩感和空间感的研究,培养绘画者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把观察到的事物表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造型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专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形体间的构成与组合关系。教师要在传统写实训练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美学思想,并融入表现主义素描因素,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训练系统,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完美的表现能力。
三、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出来,才能使学生爱上美术,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如采取示范画、绘画游戏、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多视角地展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具体形象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2)把美术课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艺术离不开现实生活,否则它就失去了其生存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积极探求生活中的美,通过观察达到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的绘画习惯
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对于绘画者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足够注意,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急于动笔,要从整体着眼,从局部着手,要学会观察,对所画对象的整体结构,如比例、空间、形体、明暗等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后开始动笔,这样才能对物体进行整体把握,才能使作品产生整体美,不然会出现一味地死抠局部,造成局部相互间不能顺畅地衔接,使作品缺乏整体效果。
五、在素描教学中贯穿课堂示范
素描教学是一种技能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靠单纯的理论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进行课堂示范,在枯燥单调的素描教学中贯穿教师示范,会给教学过程增添色彩、注入活力,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不可替代的。课堂示范对美术教学来说非常重要,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有全面的专业技能和对绘画对象的全面把握能力,这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六、局部修改要恰如其分
素描的学习过程应循序渐进,学生只有在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中才能提高,但是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品时要做局部修改,但修改要恰到好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恰当和适度,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留有继续绘画的余地,不可改得太细太多,否则会打乱学生的思路,使绘画无法进行下去。
七、恰当的点评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当学生的“绘画作业”完成后,教师要对作业进行批改。绘画作品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作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教师的点评很重要,因为恰当的点评尤其是肯定和赞美的评价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作欲。同时,对作品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缺点也要明确指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告知改进方法,避免在以后的作品中犯类似的错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绘画能力。
新课程改革给小学美术教学带来重新整合的机遇,美术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改革传统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让美术教育焕发出新活力。一直以来处于学校教学之薄弱环节的美术学科教学,更应该抓住这次新课改的契机,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美术课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弱化,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外,还与人们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认识不无关系。人们一般认为,美术课就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绘画等美术技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这是偏颇的认识,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学设备投人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简单,重技法轻素养;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2.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再认识
学习是快乐的,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更是快乐的。曲折的线条,跳跃灵动的点,变化无穷五彩缤纷的色彩,让孩子随心所欲地自由挥洒,或是鲜花草原,或是飞机大炮,或是超人、奥特曼,或是美丽的家园校园。孩子是天生的创意大师,即使是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也曾从孩子的绘画作品中参悟创作的灵感。
小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儿童由于性格天真活泼,有着最直接的感受能力,他们的作品无拘无束、任意驰骋,没有成人式的思维模式,全然是他们自己充满活力的感性体验。虽然他们的作品会有许多"出人意料"或"不真实"的"错误"。但是这些"美丽的错误"却让我们为之心动,孩子们的才能是如此让人惊叹。传统的美术教学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灵动的才华的发挥,《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采取的措施和思路
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改变当前美术课教学的薄弱势头,我对美术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探微。
3.1 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其实怎样蹲、怎样看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要尽量争取把握所教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基本规律,多从他们的视角观察和理解问题,这样才能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其次,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处于和他们平等的位置,与他们在宽松、自由、平等、愉悦的气氛中互动、交流,教学相长。
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既意味着每位学生都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不论他们的背景、基础、个性等如何不同,都能通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基本能力和素养,并获得不同的成功,使得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的儿童作品散发着孩子花季般纯真可爱的芬芳。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极力维护孩子这种天性的充分发挥,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干扰孩子的行为。研究证实,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意志自由地表达和表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教师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优秀的美术教师会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和个性进行创作和表现。在这种美术教育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精神价值的同时也会认识自我,当我们把学生放在首位的同时,也就会尊重他们。
3.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怎样培养?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个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房间,他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只从房间里往外拿东西,总有一大房间会变得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教孩子学习画画,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学会看,这就如同不断地往房间里装东西。在学生画画时,教师不应催促他快画,或者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意思或已有的概念去画,而应提醒他们时时停一下笔,仔细把所画的事物同自己脑中原有的概念比较一下,让孩子在画的过程中提高比较和求异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鼓励孩子在画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导孩子细心观察,一旦孩子养成了从周围世界的细致观察中扩展自己想象的习惯,他们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更细致地观察周围世界的机会,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又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对更多的事物产生兴趣,强化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3.3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提倡师生互动,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中职语文教师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自己精心设计,饱含激情的讲述课文,学生却不予配合,在下面有窃窃私语的,有堂而皇之睡觉的,有玩手机的,有看课外书的……教师的讲课情绪直线下降,不得不停下课来,或训斥学生,或苦口婆心的讲道理劝学生学习,但经过多次这样的过程,学生中仍然有不少人依然无动于衷。什么原因呢?当前同行们普遍认为主要是学生文化基础太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顾及学生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侧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注重结论的灌输,看轻过程的享受等原因。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缺乏兴趣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引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却能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
一、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是学生产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引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寻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兴趣,就是要把课上得有趣味,能吸引学生。如何把语文课上得有趣味,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除了要求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课备的有趣味外,教师还应在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上下功夫。即:储备一口流利的标准普通话,一笔漂亮的粉笔字。规范、优美、悦耳的课堂口语,漂亮、潇洒的板书字体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即美感。”美感能使人产生对美的感动,产生愉、满意感、赞赏感、幸福感等肯定性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有时非常强烈和突出,以至主体全身心为美感的激情所
浸润、所充盈,感到精神健朗、感悟通灵、思想活跃,想象飞驰,好似顷刻间悟到人生真谛,窥见宇宙胜景,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在当时和事后,主体都会对这种情感格外珍爱,视之为人间乐事,而不断地加以回味和追求。这样的美感激情,会直接冲击和改变主体原有的情感或情感倾向,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明辨是非的能力相对也较差,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有逆反心理,单靠教师的正面说教,引导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很难取得效果,有时甚至还适得其反。而”润物细无声”的美感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试想:当学生们发现那的充满感情的、标准的、播音员似的声音,一行行整齐、舒适、潇洒的板书字是出自正在给自己上课的老师处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和联想呢?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小学或中学的老师的课堂口语或板书字体给自己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了自己的一生。许多人练字就是由羡慕、模仿老师的字体开始的,许多人对语文、文学的学习兴趣也是从羡慕老师的口语、朗诵、字体开始的。如果一位语文老师上课时只会按部就班地顺着课文的思路讲述,口语不标准,不清楚,或者说错音,字体一般、或难看、难认,学生难免感觉乏味,怎么能对课程产生兴趣呢?而教师美妙的课堂口语和字体却能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是学生产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引线:
二、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的魅力
(一)语言、字体也能产生魅力
说话、写字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工具,几乎伴随人的终生,一个人的说话、写字水平不仅是自己的门面,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产生影响,而语文课是学生进行说话、口语交际、写字练习的主阵地。语文教师是学生口语、字体发展趋向的主要启蒙者和引导者,因而教师的课堂口语、板书字体水平的高低对学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不多,许多学生不会正确握笔,写出的字歪歪扭扭,没有字形,更谈不上字体,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和矫正。20世纪80至90年代,受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学生在课外把听收音机作为感悟和模仿悦耳的语音的一种补充形式,借以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许多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在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磨练中体验字体的作用。这些因素在客观上为教师的指导和矫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的说教容易起到作用。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电视、电脑越来越垄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课余时间里,愿意听收音机的学生越来越少了,重视自己的字体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电视的精彩画面取代了单纯语音的收音机,电子打字取代了手写字,不少学生认为字写得好坏无所谓,只要会打字就可以了。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师的说教就显得苍白无力了。说话、写字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呢?中职学生在知识、学习方式、语言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能主动学习的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想学但又不知从何处下手的朦胧状态,要想使他们能自己思考、感知、领悟,有效地进行个性化学习,需要一种特殊的魅力来引诱。魅力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观察到,特殊的,让人难忘的语言、字体也能产生魅力。如:相同的一段话语,由播音员、评书演员、相声演员、普通人、语文教师、学生说出,其效果明显不同。播音员、评书演员、相声演员能使话语产生不同的魅力,让人难忘、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兴趣,甚至时常模仿。著名书法家的字体让人赞叹、羡慕、向往。字写得工整、漂亮的孩子常常得到老师的夸奖,同学的赞扬,使家长自豪。因此,面对那些不愿学习、知识贫乏、辨别是非能力差的中职学生,我们与其和颜悦色或声色俱厉地喋喋不休、苦口婆心劝说他们学习,还不如用自己的课堂口语、板书字体魅力来无声的吸引他们发生兴趣,自觉学习。
(二)怎样使自己的课堂口语、板书字体产生魅力
魅力是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迷惑力,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美国著名女诗人普拉斯说:.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它像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在日常生活中,有用语、笑的魅力、声音的魅力、眼神的魅力、身体的魄力、性格的魅力、人格的魅力、书法的魅力等等。人的魅力可以无所不在,包括发怒、忧伤、哭泣等负面情绪也会成为魅万的源泉。魅力一旦产生就有了一些神奇色彩,,它能吸引人对它作出更多的感情、时间、物质上的投资。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效果好,讲课被学生所欢迎,就得有能吸引学生的魅力。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业精,师更亲”,教师有了魅力,学生就愿意亲近你,相信你,接受你的说教。语文教师的魅力在于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把课讲得有声有色,还应在课堂口语,板书上有让学生佩服的特色。
首先,在课堂口语上要努力做到发音准确,不读错音,不念错字,不使用方言,说普通话。汉字,在中国使用了数千年,其数量、字义在变化中,难记、难认,有些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又有不同的发音,不同的字义;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人们念错字,发错音的现象,即使是汉语专业工作者,有时也难免出现误差。但中职学生文字根底较浅,不理解这点,在他们的眼里,老师是不允许念错字,读错音的;倘若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一次这样的错误,他们就会认为这位教师没水平,在心中形成长时间的不良印象,直接影响其学习情绪和兴趣,教师形象和课堂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语文教师在每次上课前千万不可大意,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将课文中的每一个字的发音、字义研究清楚,力求做到准确无误。方言,是不同地域的人日常使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习惯性,固定性,但普通话既是我国的国语,又是我国的通用语,作为一名国语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说普通话,为学生做榜样,起示范作用,指导学生说好普通话。要想做到这点,语文教师就要在说普通话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发音准确、规范,克服方言的影响。如:”事情,shiqing”不能说成”siqing",,生活,shenghuo”不能说成”senghuo"”你,ni不能说成nen"”学习,xuexi不能说成xiaoxi”等等。另外还要有声音的抑扬顿挫、激情起伏的配合等。语文教师的普通话说得标准、漂亮、动听,课堂口语就显得生动,有特色,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其魅力就会在学生的欣赏中显示出来了。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一种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说,就是使社会成员按照教育的内容和社会的要求,逐渐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在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课,学校安排的课时并不多,这就意味着思政教师不能单纯利用有限的课堂达到教育目的,而是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教育实效。思政课给学生的吸引力越强,学生就越感兴趣,主动性越{,效果也就越好:思政课载体的选择上,如果能充分利用现代化设施,有助于引起学生兴趣,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加强教学效果,推进教学目的的达成。因此,可以说,高校思政课是否具有吸引力和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具有密切联系,同时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比如手机短信、播客、博客、微博等。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博客、播客等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者,能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已成为大学生平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当代思想文化的一个日显突出的重要阵地。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将其纳入自己的视野,通过博客、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和技术,建立起自己的网络教育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宣传理论,对一些学生关注或困惑的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等,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分析问题,将虚拟与现实、课上与课下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思政课对学生的影响。
一、新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
和书信、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主要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或移动通讯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技术的。新媒体技术在传播中普遍拥有以下特点:
(一)开放性。依托数字技术急性传播的新媒体没有时间、速度上的限制,不受中间环节制约。
(二)个性化。新媒体用户可以享有私人传播载体,用户可以享受点对点的个性化服务,门户主体对纤细的控制局面被显著性削弱。
(三)虚拟性。从传播内容到传播参与者都存在极大虚拟性。由于人人可能成为新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源,因此信息来源的虚拟程度较传统媒体有了极大改变。
(四)交互性。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新媒体技术下信息收发角色可以同时存在,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也都是受众,这是新媒体最突出的优势之一。
除以上特点外,微信作为“后微薄”时代的领军新媒体,其用户间的社交模式和微博相比有有着显著差异。在微博技术中强媒体、弱关系的社交模式属于“面对背”的社交。而微信技术平台中,双方必须是相互同意才可能建立联络关系,属于强关系的社交模式。
二、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想课教学管理带来的变革与挑战
微信、微博等各类新媒体技术都主要依托手机为主要媒介,由于节省流量这一最大优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高校学子,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管理提出了全新挑战。
(一)校园网络舆情监控难度加大
虽然注册用户量激增,但各类新媒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用户准入门槛不高且在注册过程中缺乏严格审核制度,因此在信息中缺乏有力监管,传统网络不良信息在微信平台上找到了新的土壤。思政教育者无法了解学生在个人微博、微信上接受信息的情况,这就造成了传统网络舆情监管效用的降低,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造成一定隐患。
(二)引导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难度增大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愿意接受多元化信息,但同时对信息的把控和鉴别能力偏弱。加之新媒体信息图文并茂的生动形态,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甚至操控,进而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对以引导和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为主要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存在盲点
微信在高校学生间广泛流传的同时,在高校教师及思政课教师范围内却缺乏普遍使用性。具上海某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中的问卷调查显示:开通微信的思政课教师者为8.92%,而这些开通者中,选择为了更好做好大学生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比例仅为6.83%。可见,微信功能在被大学生喜爱并广泛使用的同时,却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的盲点,思政教师们在努力追上微薄热浪的同时,没能及时应对“后微薄”时代的来临。如何补上这一漏洞,是近一时期思政工作的新重点。
(四)过度依赖易导致大学生社交模式异化
由于新媒体快捷和便利的交流模式,即使离线也可以随时受到消息。这就使得部分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90后大学生对社交软件产生过度依赖,随时查看消息,从而减少甚至断绝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产生社交恐惧或社交能力障碍。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中的自我意识过度膨胀,从而挤压现实中的社交空间,容易形成孤独、自闭等社会性格。部分过度依赖新媒体软件的大学生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对方的内部,成为了所谓的“容器人”。
三、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
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发挥微博宣传作用的同时,我们必须在第一时间占领思政工作的微信阵地,深入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开展工作。
(一)平台的现状及基本运行模式
目前各高校微信平台基本上由主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统一管理的实名注册申请,类型多为订阅号。平台现布权限掌握在学校管理员手中,采取学生邮箱投稿,管理员平台整合的运营方式。通常开设以下的版块,如“热点聚焦、时事解读、一周热点、周末声音”等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版块。主要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即时分析和互动,在线开展热点讨论等主体信息征集,与之配套线下开展专题讲座、课堂讨论等具体活动,双线落实思政课的思想教育主阵地的相关工作。
(二)平台统计数据对高校思政课教育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微信公众平台为使用者提供了详细的后台数据统计功能,从用户分析、图文分析、消息分析、接口分析等不同途径可以进行细致的数据统计和解读。在运行过程中笔者发现,数据可以体现学生的兴趣领域、关注热点等诸多问题,如能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将对日常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和教育导向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学生对发生在其身边各类活动的关注度更高,因此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应更贴近学生生活,多举办多报道符合学生切实需求的相关活动,才能真正成为占据一线宣传阵地,真正受到学生喜欢的前沿媒体。
11月29日,微信平台“寻梦起航”新生特刊了关于各类英语证书考试介绍的多图文消息,其中分条介绍了雅思考试、托福考试和托业考试三种。托业考试相关页面的阅读人数是55,远远高于雅思考试的37、托福考试的38的阅读量。数据可以反映两方面问题:第一,“寻梦起航”的阅读人群以一年级为主,对于新生而言,对传统雅思、托福的了解程度要高于托业考试;第二,对于财经专业学生而言,对英语专业的需求已不再简单满足于普适性较高的托福和雅思,对应用类的托业考试有着更高的兴趣度。通过以上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适时地为新生开展关于托业考试的相关交流和介绍活动,有针对性的满足学生的需求。
以上分析只是在平台运营过程中的初步思考,后台数据的多元化足以做出更多有价值的分析和指引,有待我们的进一步开发和思索。
(三)平台运营过程中的思考
微信公众平台毕竟属于新生事物,对其的运行,笔者也处于初步的研发和探讨期。平台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和强大的第三方接口功能,未来必将能够给高校的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作为思想政治的有力宣传阵地,高校微信平台的运营有别于各类宣传盈利类平台,其所消息的立场与角度应时刻与思政工作保持高度一致。同时由于群发消息具有不可逆性,平台的权应掌握在思政工作者手中,这样才能把握一线宣传路径,占据宣传工作的主动权。
随着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成为常态化后,在日常美术课堂教学调研中,总会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或视频去解决技法演示问题,看不到徒手示范。他们的理由是避免限制学生的思路,其实,背后隐藏着学科本体弱化和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缺失的大问题。这在笔者对区域内近150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得以证实。教师们昕学的专业花样繁多,有的学国画、有的学油画、有的学版画……而中小学美术新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几乎囊括了美术的方方面面,比如,中国画、版画、雕塑、速写、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建筑模型设计……这么多专业集于一身的教师实在难觅,更何况教师队伍中还有不少非专业的和一大批刚入职的,所以,这—现象有其普遍性。其他区县就此问题也开展了相关的培训,比如速写、中国画、版画等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由于统—培训没有选择性而不能满足不同教师的实际需求,削弱了参培教师的积极性;另外,培训内容没能与教材接轨,受训后教师即便拥有了一定的知识技能,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因缺乏课例指导而影响教学效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如何提高本区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已成为笔者关注的—个焦点。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即基于教师现状和需求而开发的“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课程。
二、“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课程开发
2013年,教育部教师司颁发《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教师培训给出了具体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依据此文件精神,笔者组织区名优、骨干教师着力开发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课程。
(一)“菜单式”概念
这里的“菜单式”,是指对小学段上海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上教版)美术新教材和初中段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以下简称上少版)美术新教材的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相关美术专题进行梳理,并以此建设许多菜单式的专题培训课程,体现培训课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
(二)选用“菜单式”的原则
选用“菜单式”的原则,源自《意见》中提出的“增强培训针对性,确保按需施训;改进培训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
(三)“菜单式”美术专题课程框架
“菜单式”美术专题课程框架,源自上教版小学美术新课程和上少版初中美术新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区域教师教学现状与需求而生成的八个专题,以便在日后的教学中探索有效的衔接策略。(“‘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课程框架”详见表1)
(四)“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师队伍建立
“菜单式”美术专题的培训师主要在区域学科教师团队中产生,他们均是区域学科名优教师、骨干教师、特色教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每个专题安排1至2位负责人,主要是看教材上该专题课例的量而确定的。如果是课例较多的专题,就安排两位负责人,—位聚焦教材解读与课例研究指导,另—位聚焦技能培训。这支队伍组建后,先由区域学科教研员给予培训指导。教研员通过解读美术教师培训课程的样本予以引领,各专题负责人在此基础上分头去创建专题的培训课程框架。等各专题课程建好后,教研员再组织培训师集中交流创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研讨,同时邀请上海市名师基地导师莅临指导,最后生成比较成熟的专题培训课程。
(五)“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考核要求的拟定与推行
“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考核要求的拟定,是通过组织培训师共同商榷、教研员梳理完善的基础上产生的,旨在更贴近学科教师的需求,提高培训效率。
《意见》中第四条指导意见:“强化培训自主性,激发教师参训动力。”我们在落实“菜单式”专题培训时紧扣文件精神,将课程选报方式和考核要求同步推出,让教师在选择专题的同时明确参与培训的目标。这样,全体教师就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在明确目标下开展学习。
在区域“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的“报名细则与考核要求”中规定:
1-2年教龄的教师必须全程参与八个专题的培训活动。完成—个专题的—个教学案例。
3-5年教龄的教师至少参与五个专题培训活动。完成其中—个专题1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生成相应的优秀教案、课件、课堂美术作业以及教学论文—篇。
6-10年教龄的教师至少参与四个专题的培训活动。完成其中一个专题一个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生成相应的优秀教案、课件、课堂美术作业,以及教学经验论文—篇或—项课题研究。
11-15年教龄的教师至少参与三个专题的培训活动。完成其中一个专题一个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生成相应的优秀教案、课件、课堂美术作业,并递交一项课题研究或创建—个专题培训课程。
1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至少参与两个专题的培训活动。递交—个单元的教学实践研究成果,以及—份教学经验论文或—个专题培训课程。
也就是说,“菜单式”的培训既有选择性,又有一定的规定性,从而保证教师经过专题培训,能具备足够丰富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应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能力。
(六)“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模式
为了有效突破“研”和“训”两张皮的现象,在组织开展“菜单式”美术专题课程培训的过程中采用“研训一体”的培训模式予以实施。即美术教材中相关理论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常态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有效接轨,在教师的心中留下—个完整的、系统的过程,即便是观摩他人的课,也会觉得身临其境,完全以主人翁的姿态去体验培训的快乐和收获。这样的培训方式符合《意见》中提出的第三条指导意见:“转变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参训实效。”
(七)“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课时安排
“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课时安排,每个专题均预设20课时的培训内容,其中4个课时着重于教材核心知识技能与教学教法的解读;4个课时为专题典型课例教学设计的集体研讨;8个课时(周六全天)为美术专业技能的培训,这样,可以有一整天的时间去充分地探索与美术教材相应的专业技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演示能力;最后4个课时作专题课例的展示与研讨,让教师们在参与中感悟、提升。
三、“菜单式”美术专题课程具体实施
因篇幅所限,本文以《纸艺》专题为例,介绍“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纸艺》专题培训课程内容安排(详见表2)
(二)《纸艺》专题课程具体培训方法
1.教材分析人手,明确主干知识
《纸艺》专题培训课程内容,均源自上教版小学美术全套教材(十册)所有《纸艺》课例。首先解读该套教材《纸艺》课例的主干知识、核心技能,以及教学教法要点。不少教师由于学校工作安排的缘故,常年任教低年级或高年级,对整册教材关于《纸艺》专题核心知识技能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研究。通过这样的培训,有助于教师埂好地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
2.知识技能结合,提升示范能力
《纸艺》专题培训中美术专业知识学习后,马上进入与教学对应的纸艺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帮助学员快速把握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教学演示的技巧。自主报名参加《纸艺》专题培训的教师同处一室共同实践,教师们均感到似乎回到了大学校园,几乎个个陶醉其中,全然忘记了今天是双休日。现场创作的作品富有创意,也为后续的《纸艺》专题课例教学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图1、图2)
3.课例设计研讨,完善教学方案
专题培训中的《纸艺》专题典型课例,作为教师今后自主研修的范例,一定要参培学员作深入的了解,有个过程性、整体性的实践体验。所以,在理论培训时就指定两节专题课例:小学一年级平面纸艺课例《撕撕贴贴变成画》和四年级立体纸艺课例《纸环花开》。要求本专题所有参培学员回去先做好这两节课教学方案的预设,在此基础上组织学员依据所选的课例进行分组研讨。研讨活动上,先让将要承担这两节课教学展示任务的青年教师在组内交流,然后组员们结合自己的预设提出完善的方案。比如《撕撕贴贴变成画》一课,“如何帮助拇指姑娘重建美丽家园”不仅仅是导入激趣,可以作为本课教学的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习得撕纸方法的同时也懂得了帮助他人的意义,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又如《纸环花开》一课,教师就以单一的纸环造型设计花朵,每个学生只要将花儿组合成—件作品即可,教师们提议是否结合春暖花开时节,营造一个美丽的画面,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又可激发创意表现的热情。因为教师们个个有备而来,思维非常活跃,创意教学的金点子快速生成。比如,一年级平面纸艺课例《撕撕贴贴变成画》一课的学生创意表现的方式,教师预设一个故事情节,并将定格的画面分成八个小组去完成,最后全班合力完成一件大作,让所有的学生体验美术创意表现的乐趣;又如,四年级美术《纸环花开》一课,因为是一节纸立体创意表现的课例,在作品表现形式上以学生熟悉的花卉为主题,用纸环塑造形态各异的花朵,全班共同营造一个富有春天气息的画面。从而有效提高了单位时间研讨的效率。(图3、图4)
4.课例教学展示,深化培训效能,
《纸艺》专题课例(小学一年级平面纸艺课例《撕撕贴贴变成画》和四年级立体纸艺课例《纸环花开》)通过分组研讨后,主备教师负责实践研究;两位承担展示课的教师,其中—位教师通过借班方式展示;教研员协同学科核心组教师及专题负责人,共同深入课堂予以指导;在一周后再面向全区学科教师展示最后的研究成果,让与会的教师可以了解到不同年级段《纸艺》课例的教学教法。整个活动方案由教研员及专题负责教师共同策划,比如整个活动的安排、发放材料的呈现方式、与会教师的签到、课堂教学观摩反馈表的设计、展示课例的摄录、研讨活动的过程记录、活动后简讯撰写人员的落实、展示课教师执教后反思的落实、主题研修活动的总结等。整个专题培训采用知识与技能衔接、教学设计与课例观摩跟进的方式,可以让参培教师不仅明确了全套教材各年级段《纸艺》课例的整体架构以及核心知识与技能,还知道了典型课例在整册教材中的教学策略等,切实有效地发挥了经验辐射作用。最后的专题课例现场观摩与研讨,可以进一步加深认识,比如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规范化表述方式、纸艺教学要点、该年级段学生学习纸艺的特点等。同时让还没参加专题培训的教师在集体观摩中对区域组织开展的“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活动有个先知先觉的机会。与会教师的教学观摩反馈信息,也让专题负责人进一步审视自己的专题培训效果和不足,便于及时完善专题培训课程,为其后的专题负责人提供借鉴。(图5至图7)
四、“菜单式”美术专题课程培训成效
如今的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培训与教学一样,应该以受训教师的发展为本。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学习单的形式去引导教师及时反馈专题培训的感悟以及建议,以便培训师在第—时间予以改进与完善,为后续专题的有序推进提供借鉴,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学科教师,推进新课堂实验的步伐。在培训师的共同努力和参培教师的积极参与下,不同层面的教师都有了新的收获。
(一)青年教师在参与专题培训中加速专业成长
“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采用自主报名的方式,使得不同层面的教师汇聚一堂,在不知不觉中,教师们对美术课堂教学探索的热情被点燃,大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向“学的课堂”迈进。如实验小学小曾老师,刚休完产假就投入到《纸艺》专题培训中来。通过纸艺系列化的培训活动,对正在创建的《纸盘艺术》校本课程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其中三年级的一节《巧剪纸盘鱼》在市级主题研修活动上展示,充分展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课堂导入环节,通过用剪刀对纸盘剪三刀的方法巧拼一条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请学生上来试一试:“你能变出什么?”学生组合出类似飞鸟的形象。(图8)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其他学生上来试试“还可以怎样拼?”以简单的引导,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意思维。结果上来的几位学生都摆出了不同形象。(图9)为了加深对巧剪、巧拼方法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多媒体视频中魔术师的变法,学生看得入神,有效提升了单位时间的效率。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提议,有了鱼的雏形后还可以去美化鱼鳍,通过欣赏相应的图例加以启发,学生很快就进入高一层次的探索活动中。(图10)等学生设计得差不多了,教师又强调:“今天剪下的纸盘没有浪费的,想想小碎片可以做什么?”在教师的提示下,有的学生将小碎片变成了鱼鳞,有的变成了鱼的牙齿,有的变成了装饰的花纹等。创新的潜能完全被激发,学生经历了由易到难的探索历程,但整个学习过程是愉悦的,作品也充满了创意。(图11)
(二)新教在专题培训中有效缩短适应周期
实践证明,“菜单式”美术专题课程培训活动深受学科教师的欢迎,对不同层面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入职2年左右的新教师来说,这种浸润式学习的平台,有效缩短了他们的成长周期。
在“2012届新教师同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两位新教师所展示的二年级《彩纸片的组合》一课“同课异构”教学,有效体现了“学的课堂”的教学理念。比如在大小纸片的拼贴组合时,引导小朋友先“摆一摆,看一看、想—想”,在尝试实践中发现粘贴组合的技巧。为了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两位教师均创设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小张老师利用小朋友熟悉的卡通人物大雄与哆啦A梦的故事引入新课;小杨老师则以“为灰姑娘设计美丽的王冠”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另外,两节课在作业设计上都体现了美术学科视觉性、审美性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图12至图15)
(三)培训师在专翘课程实施中突破发展瓶颈
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前景。在专题培训中,我们首选挑选有特色的、综合能力强的区级名优、骨干教师承担培训专题,让他们在任务驱动下突破发展的瓶颈,成长为优秀的培训师,从而带动区域教师的整体发展。
1.课程建设能力在创建中得到提升
因为每个专题必须结合中小学全套教材相关的课例,逐一分析和梳理,让参培教师明确各课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以及教法要点,所以,在前期的课程架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教材解读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培训演示文稿设计能力、培训方案的规划能力,等等。
2.技法指导能力在培训中得到提升
专题培训课程架构好之后,就面向学科教师实施培训了。这对少有机会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名优、骨干教师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培训的语言更加精炼,专题课例的分析更加严谨,专题技能的示范引领更加精准,教师实践内容和方式更加科学,提供的教学建议更有针对性,专题课例设计方案的研讨更有效,专题课例教学实践指导更加到位,典型课例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的组织更加有条理,等等。
3.课例引领能力在自主探索中达成
每个专题培训前期的教材解读与知识技能的培训,都紧紧围绕专题课例的生成而展开。要引领教师探索具有“学的课堂”风采的《纸艺》专题课例,作为培训师,需要在自己的课堂加以研究,提炼有效的经验,从而提升培训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