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1: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误差理论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作为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事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
二、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主要有这几方面:1.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外部形态关系的观察;2.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内部结构关系的观察;3.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动态关系的观察,观察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物理教学中,有两种常用的观察法应使学生掌握。一是系统观察法。它包括顺序观察法、分步观察法和角度观察法。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二是对比观察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如为判明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
另外,归纳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和综合观察法也是常用的观察方法。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为实施“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的战略,辽宁、山东两省充分发挥地处辽东、山东半岛和北黄海、渤海湾的优势,利用浅海、滩涂积极发展水养殖业。1996年,辽宁、山东两省海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111万吨和259.7万吨,占海产品总量的43%和54.5%。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两省又积极开发海水增养殖业,实施了对虾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辽宁省自1985年开始生产性放流以来,共放流1~3厘米幼对虾125亿尾,回捕产量达1.9万吨,直接经济效益6.5亿元,社会效益达2.8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居全国领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来新兴的生产领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大连市长海县是一个海岛县,全县底播增殖面积40万亩,重点发展鲍鱼、海参、海胆、虾夷扇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杂色蛤、魁蚶等品种,产量共达8万多吨,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底播增殖为主的海底庄园。山东省长岛县的海水养殖区现在已由近岸浅海扩展到深水大流海区,养殖品种由传统的海带、扇贝扩大到鲍鱼、海参、虾夷扇贝等海珍系列养殖,养殖形式也由单一的筏式养殖转变形成为海上筏养、海底播养、陆上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岛周围70万亩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的“蓝色牧场”。1996年全县海产品产量3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20.87万吨,养殖收入6.58亿元。浙江省在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之后,也确立了以养殖业为主的发展思路,海水养殖取得显著发展。1996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到85.82万亩,产量达39.51万吨,列全国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渔业公司和象山港渔业公司,分别从福建省引进欧鳗和大黄花鱼种苗,采取大面积海水人工养殖,并获得成功,由于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将会有更大发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捞机制,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浙江省濒临东海,大陆架渔场面积达34050万亩,是浙江省陆域面积的两倍多。著名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捞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342.14万吨,其中海洋捕捞占259.72万吨,居全国首位。针对我国近海传统鱼种结构的变化,浙江省积极采取对策,使海洋捕捞结构从以沿岸近海为主,初步实现了向外海发展的转变,远洋捕捞作业已发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极大地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外海渔获量已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61%。远洋渔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具有了一定规模,去年产量达13.4万吨。
(三)积极开发水产品加工业,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辽宁、山东、浙江三省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本省水产品保鲜加工业的迅速掘起。水产品加工是水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海洋经济增值的发展方向。为瞄准国内国际市场,浙江省首先发展冷冻小包装和方便食品,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海洋药物等产品,使水产品获得显著增值。1996年,全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0余万吨,加工产值63.8亿元,水产品加工综合能力列全国前茅。
二、对我国水产品需求潜力和海洋渔业资源潜力的分析
据农业部渔业局测算,1995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0.5公斤,人均消费量为11.6公斤,但消费极不平均,沿海地区有的高达40公斤,而内陆一些地区人均消费不到1公斤,所以内陆地区水产品的消费潜力是很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食鲜味美的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水产品消费来计算,5年就需要增加600万吨的产量。而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几年每年人口将净增加1400万左右,满足新增人口对水产品的消费就需增加水产品产量16万吨。因此,应充分挖掘渔业资源的潜力,以满足人民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提高养殖单产的增产潜力
我国海水养殖单产整体水平不高。“七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平均为442斤/亩;“八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已提高到677斤/亩。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良种体系、渔用饲料体系、病害防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养殖优良品种的引进及池塘改造等,“九五”期间,我国海水养殖单产达到800斤/亩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扩大养殖面积的潜力
我国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滩涂面积约为2亿亩,按现有科学技术水平,可进行人工养殖的面积为4000万亩。到1995年止,已利用的浅海和滩涂面积为1074万亩,仅占可养殖面积的26.8%。由于养殖技术、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于养殖的面积将不断扩大。如:山东省长岛县就已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进行养殖,并获得成功。另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我国近海3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为4.8亿亩;4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6.2亿亩。由此足以说明,我国扩大海水养殖面积潜力是很大的。
(三)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资源的潜力
据资源调查,我国部分外海还有一定的渔业资源蕴藏量。仅南海外海海域就有近100万吨。稳定近海,调整远洋捕捞结构已势在必行。外海海域特别是公海海域渔业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随着我国远洋渔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同第三世界国家渔业合作的日益发展,远洋渔业产量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资料,预计到本世纪末,远洋和外海渔业产量将增加50万吨。
三、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近海捕捞过度,造成渔业资源渐趋枯竭
近海捕捞是一项投入高回报率也高的产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我国渔业生产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又相对薄弱,因此海洋捕捞出现了无度、无序的现象,造成我国海洋渔业传统资源渐趋枯竭。以舟山渔场为例,大、小黄鱼和墨鱼等传统经济鱼类已形不成渔汛,带鱼也趋于小型化、低龄化。如1996年冬汛结束后,在捕获的带鱼中,每尾在100~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且渔业总产量中带鱼比例与1995年同期相比下降一成多,比上年减少4~5万吨。
(二)渔业病害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近年来,受综合因素影响,海区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渔业病害日趋严重。对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影响,且危害品种有扩大蔓延之势。1993年爆发流行性虾病后,全国对虾产量由1991年的22万吨锐降至1994年的6.4万吨,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累计经济损失年均达100亿元,对虾养殖业遭到毁灭性打击,极大地挫伤了虾农养殖积极性。虽然一些地方坚持以防为主和以混养为主的方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大面积对虾养殖病害的防治,至今仍没有某个地方或单位研究出彻底有效的解决措施。渔业病害已经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我国近岸海洋污染日趋严重
渤海、东海、黄海近岸海域都不同程度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污染。其中,陆源污染占整个海洋污染的80%,船舶污染占15%,海水养殖、海洋矿藏开发造成的污染占5%。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海水富营养化,诱发赤潮。如辽宁省1996年出现赤潮32次,每次最长时间达7~8天,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严格执法,加大实施休渔制度的力度
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应加强对海洋渔业捕捞的管理,严格划定我近海休渔区域,建立健全休渔制度。据了解,浙江省舟山渔场在对带鱼实行了两个月的休渔期后,今年捕获的带鱼普遍比往年大出一指宽。辽宁省今年比往年晚一个月捕获海蛰,增收5亿多元。这充分说明休渔制度有效可行。因此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严格执行休渔制度,以确保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组织科研院校联合攻关,加强渔业病害的防治研究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面积的海水养殖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找到立竿见影的方法和技术。因此,建议国家科委与沿海省、市、县各级政府,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积极扶持科研院校加紧进行渔业病害防治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研究,并将其列入国家计划,以确保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国家从大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用于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良种的1亿美元专项经费,划出一部分用来支持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技术网络管理障碍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网络上各种网络设备的运行程序统一管理不太可能,系统需要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和被管理对象。网络管理员需要有宽阔的技术背景知识,需要熟练掌握各种系统和设备的配置和操作,需要阅读和熟记网络系统中各种系统和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以便在系统或网络一旦发生故障时,能够迅速判断出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使网络迅速恢复正常服务。
二、网络管理相关问题
1.网络管理的内涵
网络管理就是指监督、组织和控制网络通信服务以及信息处理所必需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其目标是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持续正常运行,并在计算机网络运行出现异常时能及时响应和排除故障。
2.网络管理员的主要任务
(1)管理网络设备。管理网络设备是管理员工作重点,对路由器、交换机、硬件防火墙及线路的管理,对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进行书面和电子文档的归档存储。
(2)网络服务器的管理。配置和管理服务器属性,安装和设置TCP/IP协议和远程访问服务协议,安装和管理DNS服务器,安装和配置网际命名服务器WINS。安装许可证服务器,为终端服务客户颁发许可证,管理本地和远程式终端。对服务器上的信息不断地进行充实与更新,更新WWW页面信息,向数据库服务器注入新的数据,管理邮件服务器的用户信箱等。
(3)网络文件和目录的管理。设置目录和文件的共享权限和安全性权限,导出需共享的目录,建立逻辑驱动器与共享目录的连接,检查文件系统的安全。
(4)网络用户的管理。网络管理员在保证网络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条件下,根据单位人员的工作职权和人员变动情况,为每个用户设置账户、密码和分配不同的网络访问权限,设置对Web内容的访问权限等。
(5)解决排除各种软硬件故障,做好记录,定期制作系统运行报告;
3.网络管理员易犯的几个错误
(1)密码“共享”危机
企业的网管们常常对多个服务器使用相同的密码,密码十分泛滥。也许就密码本身而言,安全性很高,但是一个秘密,如果人人都知道那么它也就不算是个秘密了。
(2)服务器保护措施不足,恶意软件泛滥
服务器恶意软件大约占到了所有安全漏洞的38%。大多数恶意软件是由黑客远程安装的用来窃取用户的数据。大多数恶意软件是定制的,所以它们不易被杀毒软件发现。网络管理员查找服务器恶意软件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在自己的每台服务器上运行一个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软件,而不仅仅是核心服务器。
(3)没有定期做好备份工作
并不是说做备份有多么困难。问题是很多时候你会因为忙乱而忘记了他们。
(4)忽视安装重要的更新
粗心大意的忽视更新安装会导致许多网络的。某些更新和补丁有时会打断重要的应用软件,导致连接故障,或者干脆瘫痪操作系统。因此你应该在部署之前彻底的测试这些升级程序,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5)忽视管理口令的精心设置
虽然多元认证等在网络管理中日益流行,绝大多数企业依旧在依靠用户名和密码来登录网络系统。不良的口令策略以及粗枝大叶的口令管理会成为安全系统最薄弱的一环,让恶意攻击者无需多少技术即可侵入你的系统。
三、网络管理常见故障
1.物理故障
物理故障,一般是指线路或设备出现物理类问题或说成硬件类问题。
(1)线路故障
在日常网络维护中,线路故障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约占发生故障的70%。线路故障通常包括线路损坏及线路受到严重电磁干扰。
排查方法:如果是短距离的范围内,判断网线好坏简单的方法是将该网络线一端插入一台确定能够正常连入局域网的主机的RJ45插座内,另一端插入确定正常的HUB端口,然后从主机的一端Ping线路另一端的主机或路由器,根据通断来判断即可。如果线路稍长,或者网线不方便调动,就用网线测试器测量网线的好坏。如果线路很长,比如由邮电部门等供应商提供的,就需通知线路提供商检查线路,看是否线路中间被切断。
(2)端口故障
端口故障通常包括插头松动和端口本身的物理故障。
(3)集线器或路由器故障
集线器或路由器故障在此是指物理损坏,无法工作,导致网络不通。
(4)主机物理故障
网卡故障,笔者把其也归为主机物理故障,因为网卡多装在主机内,靠主机完成配置和通信,即可以看作网络终端。此类故障通常包括网卡松动,网卡物理故障,主机的网卡插槽故障和主机本身故障。
2.逻辑故障
逻辑故障中的最常见情况是配置错误,也就是指因为网络设备的配置错误而导致的网络异常或故障。
(1)路由器逻辑故障
路由器逻辑故障通常包括路由器端口参数设定有误,路由器路由配置错误、路由器CPU利用率过高和路由器内存余量太小等。
排查方法:路由器端口参数设定有误,会导致找不到远端地址。路由器路由配置错误,会使路由循环或找不到远端地址。路由器CPU利用率过高和路由器内存余量太小,导致网络服务的质量变差。
(2)一些重要进程或端口关闭
一些有关网络连接数据参数的重要进程或端口受系统或病毒影响而导致意外关闭。比如,路由器的SNMP进程意外关闭,这时网络管理系统将不能从路由器中采集到任何数据,因此网络管理系统失去了对该路由器的控制,或者线路中断,没有流量。
排查方法:用Ping线路近端的端口看是否能Ping通,Ping不通时检查该端口是否处于down的状态,若是说明该端口已经给关闭了,因而导致故障。这时只需重新启动该端口,就可以恢复线路的连通。
参考文献:
系统误差总会使测量值偏小或是偏大,向着一个方向偏离,它的数值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找到某个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并且想办法进行修正或者解除它的影响。系统误差的来源主要有:观察者误差、原理方法误差、仪器误差。
1.个人误差
个人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观察者的心理特点、个人生理以及工作能力和经验等因素导致的误差。比如,用卡尺测量时用力的程度差异;对声音大小、成像清晰、对视场亮暗的判断能力的差异;人眼习惯性的斜视;对最小分度以下值进行估读时,表现出对双数或者单数的偏爱差异等。
2.原理方法误差
因为测量所依据的实验方法和原理是经过某些近似处理而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就是原理方法误差。通常我们在理论上针对的都是模型化、理想化的对象,但是尽管我们想尽办法纯化、设计实验条件,都不能达到理想化的要求。比如,我们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它的原理是T=2πlg姨,推出:g=4π21T2,然后,通过测量摆长与周期进而得到重力加速度,但是我们要注意此公式在推导过程中就做了小摆角的近似,而且假设了悬线柔软且不收缩、空气是无阻力的,所以这就会引起实验结果的误差。因此,在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时我们从两个方面减小误差:一方面运用修正理论公式满足实验情况的方法;另一方面尽量使得实验条件满足实验要求。
3.仪器误差
因为仪器本身的缺陷与达不到按照规定条件使用仪器而导致的误差叫仪器误差。任何数字仪表与指示仪表、标准器、量具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准确度等级限度,也就是它们的指示值、分度值、标称值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体现计量单位。仪器装置在调整后达不到规定的要求或者使用时没有达到规定的使用条件等就会引起附加误差;一类的指零仪器的灵敏度也会存在误差;一些电表内部的磁场不够对称、螺旋测微计零点不精确、磁铁材料的磁滞、天平的不等臂、轴承间距不均匀等因素都会导致测量误差。
(二)偶然误差(随机误差)
偶然误差是由于在实验的过程中某些由于偶然的或者是不确定的、相互独立的、影响较小的诸多变化因素导致的综合效果。比如,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重复测量,实验员在对准、判断、估读、辨认等操作上产生的微小差异;在控制范围内的实验条件产生的波动导致测量对象、测量仪器产生的微小的变化等等。偶然误差遵循着一定的统计规律,这使得每次测量值围绕真值的波动不确定。比如,多次重复测量一个物理量所得到的数据,其比真值小或者大的概率是对称的,并且误差较大的数据比误差较小的数据出现的概率要小,与此同时绝对值非常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几乎是趋近于零的。这表明数据的分布遵循正态分布。所以我们可以总结:要想减小偶然误差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误差间的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能够相互转化。比如,某公司生产了一批标称值相同的电阻,每个电阻实际的电阻值允许的起伏变化是不固定的,存在着偶然误差,当你买回其中的一个时,其所引起的误差却是固定不变的,这就形成了系统误差;又如,米尺的刻度是不均匀的,如果我们以尺端为标准进行多次测量某一物体则会产生系统误差,但是如果用米尺的不同刻度为准进行多次测量某一物体,这会使得刻度不均匀的误差变得随机化,进而形成偶然误差。在某个具体的测量过程中出现的误差既包括偶然误差也包括系统误差。当系统的误差已知并且实验的条件稳定时就要尽可能地保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实验,这样的目的是以便修正系统误差;当我们不能掌握系统误差时,也可以用一些方法让系统误差变得随机化,这会使得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时能够抵消其中的一部分。我们要清楚误差并不是错误。一些错误如记错数值、操作不当、对错位置等是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这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误差只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小却不可避免。
二、误差的估计
我们在测量物理量时,某些量可以用仪器或者测量工具直接测量得出,这种测量量称作直接测量量。比如,用停表测量时间,用天平测量质量,用游标卡尺测量长度等。但是,某些物理量则不能够用直接测量的方法得到,而是要应用一些公式或者规律,需要把直接测量得到的物理量代入公式中计算后方能得到结果,我们把这种用间接方法得到的量称作间接测量量。不管是用直接测量还是间接测量的方法测量各种物理量,都近似地反映了客观实际,都有一定的误差,不够精确。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地估计出实验结果的精确程度。下面我们假设系统误差已经修正或者消除,只是讨论偶然误差的计算。多次测量和误差估计。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我们通常采用重复多次测量。但是多次测量后得到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同,那么该怎么将测量结果最好地表示出来,使其最合理地表示真值呢?通常的方法是这样的:当测量条件不变时,用多次测量的算数平均值x代替x0真值。对多次测量的要求一般为:(1)多次测量的次数要大于等于5次;(2)x(算术平均值)的有效数字位数要和xi(各测量值)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3)Δx(算术平均绝对差)通常只取一位有效数字并且该位要与算术平均值的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对齐。(4)假如算术平均绝对误差比仪器误差小,为了增大测量结果含真值的几率,那么最后结果的误差值应该取仪器误差;反之,要取±Δx。因为绝对误差并不能够表示出测量的相对精确度,因此我们提出相对误差(百分误差)。
时间价值原理正确地揭示了不同时点上资金之间的换算。是财务决策的基本依据。为此,财务人员必须了解时间价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教材插值法(也叫插入法)是用下述方法来进行的。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财务管理学》P62对贴现期的。
事实上,这样计算的结果是错误的。最直观的判断是:系数与期数成正向关系。而4.000更接近于3.791。那么最后的期数n应该更接近于5,而不是6。正确结果是:n=6-0.6=5.4(年)。由此可见,这种插入法比较麻烦,不小心时还容易出现上述错误。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用公式法来进行插值法演算,效果很好,现分以下几种情况介绍其原理。
一、已知系数F和计息期n。求利息率i
这里的系数F不外乎是现值系数(如:复利现值系数PVIF年金现值系数PVIFA)和终值系数(如:复利终值系数FVIF、年金终值系数FVIFA)。
(一)已知的是现值系数
那么系数与利息率(也即贴现率)之间是反向关系:贴现率越大系数反而越小,可用图1表示。
图1中。F表示根据题意计算出来的年金现值系数(复利现值系数的图示略有不同,在于i可以等于0,此时纵轴上的系数F等于1),F为在相应系数表中查到的略大于F的那个系数,F对应的利息率即为i。查表所得的另一个比F略小的系数记作F,其对应的利息率为i。
(二)已知的是终值系数
那么系数与利息率之间是正向关系:利息率越大系数也越大。其关系可用图2表示。
图2中,F表示根据题意计算出来的某种终值系数。F为在相应系数表中查到的略小于F的那个系数。F对应的利息率仍记作i,查表所得的另一个比F略大的系数记作F,其对应的利息率即为i。
上面两图中,二者往往相差1%,最多也不超过5%,故曲边三角形ABC和ADE可近似地看作直边三角形。
二、已知系数F和利息率i。求计息期n
(一)已知的是终值系数和年金现值系数
那么系数与计息期间是正向关系:计息期越大系数也越大。可用图3表示。
图3中。F表示根据题意计算出来的终值系数或年金现值系数,F为在相应系数表中查到的略小于F的那个系数。F对应的计息期即为n,查表所得的另一个比F略大的系数即记作F。其对应的计息期为n。
(二)已知的是复利现值系数
那么系数与计息期间是反向关系:计息期越大系数反而越小。可用图4表示。
图4中,F表不根据题意计算出来的复利现系数。F1为在相应系数表中查到的略大于F的那个系数,F1对应的计息期即为n1,那么还有另一个比F略小的系数即记作F2,其对应的计息期为n2。
同理,当n1和n2无限接近时,近似直边三角形ABC、ADE为相似三角形,则有:BC/DE=AB/AD
在图3中即有:F-F1/F2-F1=n-n1/n2-n1
在图4中则有:n-n1/n2-n1=F1-F/F1-F2
据上面两式均可求得:
n=n1+F1-F/F2-F1(n2-n1)…………………………公式2
三、内部报酬率IRR的计算
内部报酬率(或叫内部收益率)IRR是投资决策常用指标之一,也采用插值法来计算,其原理等同于时间价值中利息率的计算,只是因变量由终值、现值系数转变为净现值NPV。其计算原理可在图5中得到反映。
这里,i1<i2,且二者之差不超过5%,这是在实际计算中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个方面。在测算净现值时。先试用一个较小的贴现率,求得的NPV远大于零,于是就再选用一个大得多的贴现率让NPV小于0,之后也直接套用公式3来计算IRR,这样虽然省事。但误差较大,有时候会影响决策。因为此时曲边三角形不可以近似看作直边三角形,后面的推导也就不成立了。理解了这一原理,一般就会注意两次试用的贴现率之间差距不要太大。其标准就是不超过5%。
以上三个公式均是以较小的变量(i1、n1)加上插入值。可以称为加法公式。公式中分式部分即插入值。其分子、分母的被减项都是较小变量对应的系数或净现值,这样对应记忆快捷准确。加上三者结构一致,记住一个即可举一反三,非常方便。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之所以可靠,就是因为它们中建立在大量的实验事实基础上并经受了后来事实的检验。而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真知、发现问题的源泉。观察能力是通过感官捕捉事物中典型的、具有本质的外部特征的能力。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是科学研究的开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指出:“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引起学习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观察有关的现象,要大力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可见为了使物理实验情境中的观察成为真正意义层面上的观察,进而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培养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观察能力
从培养能力的角度来看,演示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要培养观察能力就必须抓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中培养观察能力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教师演示物理现象,学生现场观察法;二是测试时,靠学生回忆平时在课堂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回答测试题目的问题,此为回忆观察法;三是给学生放映有关物理现象的录像,让学生根据录像中观察到的现象,回答相关的问题。这是观看录像法。在演示实验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和敏锐性。
目的性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观察的目的性使观察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与选择性。教师可以在单元教学以后就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出一个题目。在这里我采用了回忆观察法。例如:请你就刚学习过的《磁场》、《电磁感应》举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做过的、你又感兴趣的演示实验,说出老师做的步骤、你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到的结论。这样的题目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性。其一是,学生选择课题是自主的;其二是体现自己的兴趣、认识的独到之处是自主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观察及所得,与教师做演示实验的目的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应当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观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观察与一般感知的区别,教师当然期望学生观察的目的与自己演示的目的一致。一致,教学效益高,但不一致也不能轻易否定。“目的”定向本身就有它的缺陷,因为目的性太强会削弱或忽视观察时的意外发现,物理学史上的有些发现就是“目的”之外的收获。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能要求一致,因为不同的观察能力本身就存在差异。这样的题目给评价带来了不便,但是教师正好藉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观察的目的性以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评价的标准较自由)。
全面性观察的全面性就是要求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尽可能地用各种感官,从多方面进行观察。在讲时间和时刻这一物理概念时,我采用了观看录像法,给学生放一段火车站内的录像,拥挤的人群,嘈杂的声音,让许多学生迷失了自己,扰乱了他们的视线。当我问及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列车时间表还是列车时刻表时,很多同学感到茫然,他们哪里注意到了那挂在墙上的静止的物体,视线全部被移动的东西给吸引住了。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就会聚精会神地听课,对知识点掌握得相当好。有了这次经验以后,学生在以后的观察中就全面多了。
敏锐性观察的敏锐性是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一个具备观察敏锐性的人,能够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重要特征。例如:在演示单摆振动周期与重力加速度关系时,教师可以放一块强磁铁在单摆的下方,再测出其振动周期,比较一下放了磁铁与没放磁铁的哪个周期大?这样的题目,在教师没有讲解的情况下,学生只有靠敏锐的观察了。
2提高学生在分组实验中的观察能力
客观性观察的客观性是善于实事求是去知觉事物的品质。尊重客观事实,科学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观察的基本特性。在中学物理实验中,验证性实验居多,有些同学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尊重客观事实,经常歪曲实验数据,捏造出符合规律的数据来,常常弄得实验零误差。作为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客观性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要弄虚作假,实验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体验,避免出现捏造实验数据、歪曲实验事实的现象。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除了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外,再要求学生在观察中悟出凸透镜的前后两个镜面上分别出现正立和倒立烛焰像的道理,让学生在实验中巩固了凸镜和凹镜成像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综合观察能力。接着追问:“把光屏取走,能见到实像吗?”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没有光屏就不能成像。”也有的学生感到老师的提问而又无法来肯定或否定。这时老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探索,先用毛玻璃代替光屏,并在成像的位置上把它渐渐下移,沿着光轴的方向看去在屏移去的位置上就有一部分烛焰实像,并和毛玻璃上成的另一部分烛焰实像上下接合,此时学生一种找到答案的喜悦感,犹如深山觅珍宝似的兴奋激动,使学生有探索过程中提高认知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用求实的作风探索科学的奥妙。最后再问:“为什么我们平时都要应用光屏来接收呢?”让学生把光的漫反射知识和生活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在实验中探索知识内在联系,改变学生在实验中依葫芦画瓢的学风。
以往学界对行政调查的研究极不重视,相关论著也屈指可数。其实,行政调查的理论体系相当庞杂,在整个行政法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我国行政调查的研究较国外已十分落后。这不仅表现在对行政调查的定位存在争议,与相关概念区别不清;还表现在目前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行政调查制度散见于各部门行政法,以规定授予行政机关调查权为主,缺乏对行政主体义务的规定,缺乏对被调查人权利的关注;并且具体程序构建混乱。本文旨在解决上述问题。
一、理论基础
对行政调查是否是独立的行政行为,它与行政检查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通用,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我国有些学者认为行政调查是行政决定前的一个环节,不应视之为独立的行政行为;而行政检查是独立的行政行为,二者不具有可比性,当然不能通用。有的学者认为行政调查与行政检查是一回事,属于因过去理论研究的落后而遗留下的概念混乱。笔者认为,从广义角度而言,凡是行政机关在行政职权范围内所作出的行为都是行政行为,那么行政调查行为也是行政行为,只不过它通常表现为行政决定前的一个环节,因此可以推论:行政调查权是独立的行政权力,完全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相对人的权利;行政调查程序也是独立的行政程序,应完善其各个环节;行政调查与行政检查是两个概念,不应馄淆。
如前所述,学界长期以来不重视对行政检查的研究,认为行政检查只是行政决定前的一个环节,不是独立的行政行为,行政检查权的行使也不会对相对人造成独立于行政决定的影响。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澄清:行政调查行为具有独立性,也是行政行为。有了这一理论前提,关于行政调查权行使过程中对相对人的影响及行政调查具体程序设计时应如何保障相对人权利等一系列问题都迎刃而解。
二、行政调查权与公民权利义务的冲突与协调
(一)行政调查权的法律控制与公民的权利保障
各国立法都允许行政主体拥有较大的行政调查权,而且由于行政调查的具体目的、对象、环境等各不相同,行政执法主体在行使行政调查权时往往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正是裁量空间的存在,使行政调查权对公民的权利构成威胁,如果缺乏相应的法律控制,滥用行政调查权的事例必将比比皆是。
首先,严格行政调查适用条件。一般而言,依据权力性质不同,行政调查可分为任意性行政调查和强制性行政调查。前者是行政主体在相对人的自愿协助下进行的,这类行政调查中,一般没有对相对人的物理性强制,也不产生直接法律效果,适用条件可以较宽泛或模糊;后者是在紧急情况下或相对人对行政调查进行抗拒的情况下,行政主体运用强制性权力进行的。这类行政调查具有命令性、执行性和强制性的特点,严格其适用条件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设定权法定。行政调查权只能由立法机关通过制定法律创设,其他机关只享有一定范围的规定权,尤其是行政机关,更不能自己给自己创设行政调查手段、范围等。二是主体特定。行政调查的实施主体原则上必须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即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行政调查职权,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据此,行政调查的主体一般是职权行政主体和授权行政主体,同时,有些国家的行政程序法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允许行政主体委托调查。例如《奥地利行政程序法》规定有委托公设鉴定人或者法院调查的做法,这值得我国借鉴。三是对象特定。行政调查直接针对的对象可能是物、场所或是人身。对物的翻查、取样或提存、暂扣,涉及相对人对物享有的排他的所有权;对场所的进入、巡视,涉及个人住宅不受侵犯的宪法性权利或营业自由;盘查、讯问甚至搜身,都关系到公民最基本的人身权利和自由。因此,必然要对行政调查对象作严格限制,借鉴刑法中的搜查证制度,行政机关只有在取得法院调查证之后,才能针对调查证中许可的特定标的进行调查。实行”一调查、一申请、一行为”,以保证行政调查权不被滥用,保证相对人的正常生产生活不被侵犯。
其次,完善行政调查手段。如前所述,行政调查可分为任意性行政调查和强制性行政调查,根据法律保留原则,对强制性行政调查手段不言而喻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否则即为对公民自由的非法侵犯,行政机关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至于任意性行政调查,相对人同意自愿接受调查,可以没有法律授权,但也不排除行政机关受法律保留原则的约束。此谓合法性问题。关于合理性问题,根据比例原则,一是要求妥当性,即要求所采取的手段能够达到所追求的目的;二是要求必要性,即为了达到所追求的目的而选择的手段是所有可选择项中近乎最小的;三是要求手段与目的之间的比例,即一项行政措施虽然符合上述两个要求,但如果其实是对结果会带来超过行政目的价值的侵害,那么该项行政措施就是不合理的。
最后,规范行政调查程序。行政调查程序是指行政调查机关在行政调查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步骤的总称。行政调查在遵循行政程序一般规则的基础上还应有自己独特的程序,笔者将在第三个问题中详述之,故在此不敷述。
(二)行政调查权的保障与公民的协助义务
近现代以来政府职能不断扩大,行政已经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行政机关应当而且必须拥有广泛的调查权力,当然这种权力是有限的,是受法律控制的。与行政调查权相对应的是行政相对人的调查协助义务同样也应是存有限度的。行政调查权存在的价值在于保障行政机关正确、及时地作出行政决定,为此有时必须对行政相对人规定协助义务。这样有助于行政机关迅速、有效、低成本地搜集信息,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只有保证对协助义务的设定合法、合理,保持行政调查权与相对人的调查协助义务之间适度的平衡状态,才能营造双方相互信任的空间,消除二者的隔阂和对立,真正提高行政效率,促成公共利益的实现。
对于行政调查中相对人的调查协助义务可以类比刑事调查中的作证制度加以研究。
首先,在刑事调查中,任何人都不得被要求提供反对自己的证据。美国在经历了激烈的论战后,将传统上只适用于刑法领域的沉默权扩大运用到了行政法上。认为”禁止强迫自证其罪”原则是宪法所保障的特权。
其次,在西方法律体系中,如果当事人与被告具有近亲属或夫妻关系,则可以请求作证义务的特免权。事实上这最早源于我国古代律法的”亲亲得相隐”,然而目前在较为完备的刑事法律中对亲属间是否有权拒绝作证的问题并没有任何规定,行政法中调查协助义务的豁免问题在理论及实务上就更少有人讨论了。
最后,古老的罗马法法谚有云“律师不得成为委托人案件中的证人”,英国法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念,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律师特权理论:一是在所有案件中,相对人同他的律师为寻求与提供在合法范围内的法律意见时所进行的必要的信息交流,均受特权的保护,任何人不得要求相对人或律师开示上述的交流。二是相对人与第三人之间或相对人的律师与第三人之间为准备预期的或未决的诉讼而进行的信息交流,也受到特权的保护。我国《律师法》第33条规定律师负有保密义务,但同时第35条又规定律师不得隐瞒事实,否则将被吊销执业证书,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第45条),这导致律师在执业中陷入尴尬境地。因此,律师执业特权在刑法和行政法领域的尽快确立,对当事人权力的维护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还规定了其它很多种类的特权群体。例如,在美国牧师和忏悔者之间也适用特权规则,但在英国,牧师和忏悔者之间的通信并不享受特权。具体到我国的行政调查协助义务的豁免,应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历史传统及实际国情制定。
三、行政调查程序的构建
(一)调查前的程序一般遵循以下步骤:一是事先通知当事人,行政机关在进行实地调查之前,除非情况紧急或者事先通知会影响调查目的之外,应通知当事人,使当事人有准备时间;二是表明身份,即行政机关在进行调查前影响当事人出示身份证明,并出示合法调查文件、说明调查理由。三是应当告知相对人不服调查的救济途径,这点应该着重强调。此外,特殊情况还应遵循特定的程序,例如进入公民住宅调查等,应事先取得有关机关签发的令状(笔者认为应由人民法院签发调查令);对公民、法人的银行存款帐户和储蓄存款进行调查,要有一定格式要求的许可证明。
(二)调查中的程序构建以听证制度为核心,辅之以其它配套制度。”行政参与”原则是现代行政程序的必然内涵,行政调查过程中完全由行政机关单方面完成任务是十分困难的,只有相对人积极参与,行政机关所获得的信息才会全面、真实,据此做出的决定才会正确、及时。另外,相对人参与行政调查过程,行政调查所确定的信息就会更为其所信服,据此做出的决定就会更容易为其所接受,才会真正地提高行政效率、达到行政目的。同样,”行政公开”原则在现代行政程序中的重要地位也无需敷述,值得注意的是,行政调查中的行政公开不仅应对直接利害关系人公开,还应对社会公开,不仅包括因申请的公开,还包括主动公开。听证制度则兼具“行政参与”和”行政公开牡理念,故应将之放在整个行政调查程序构建的核心地位。
具体来说,行政调查中的听证制度包括两种模式:一是审判式正式听证模式,适用于调查的过程或结果可能或必然造成相对人权益的损害情形。其重在保障相对人的抗辩权利,防止调查权被乱用,因此具体制度应包括听证官保持中立、允许当事人公开辩论和质证、禁止程序外片面接触、案卷排他及对听证的决定强制说明理由。二是咨询式非正式听证模式,主要适用于不涉及相对人权益的情形,因此其具体程序安排可由行政机关裁量。其他配套制度主要有教示制度、行政调查明细公开制度和强制调查中的抗辩权保障机制等。
1.1系统运行模式
在局域网内提供一台数据库服务器和一台Web服务器。为了确保数据安全,两台服务器互为备份,在发生故障时候进行切换,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客户端连接到服务器上进行操作,外网用户通过VPN连接访问。
1.2系统主要功能
(1)项目承揽信息录入
根据项目来源不同,由经营人员填写《工程项目承揽申请表》或《集团公司参加合作投标项目审批表》(二选一),包括项目名称、委托单位、主要内容等基本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编号,编号格式为:年度-流水号。承揽信息录入时,为避免重复录入信息,提供根据委托单位和项目名称进行模糊匹配的功能,对于近似的信息进行提示,并由用户判断是否重复。项目承揽信息录入完毕后,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审批,各环节处理人可以填写处理意见,提交下一步或退回。同时提供项目承揽信息的浏览和查询界面,可以把项目承揽信息导出为Word格式文档,方便打印和归档。
(2)承揽合同签订及管理
项目承揽信息审批通过后,如果进行到签订合同环节,可以进行合同录入和审批的操作。由经营人员填写合同相关信息,然后根据预定义的流程进行审批。首先填写相关内容,并发起盖章申请,需要上传《与产品有关要求评审记录表》,形成扫描件上传,作为盖章申请表的附件(不强制上传,未上传的显示为红色进行标识)。完成此表的手续后,进行合同签订,对签订后的合同进行合同登记、合同编号等后续工作。并且可以对合同信息进行浏览、查询、导出、打印等功能。
(3)合同收款管理
合同审批完成后,即建立合同台帐信息,可以进行合同的收款信息录入和统计功能。经营人员可以根据合同条款预录入计划收款的时间和金额,可用做收款提醒和与实际收款对比。当收到合同款之后,需要填写收入分成签认单,用来明确本次收款金额、预留金额、分成比率等内容,然后进行审批。在合同收款的时候,可以预留部分资金用作委外使用,在年底进行清算,若有剩余,可转为当年的产值重新分配,或进入预留资金库,供后继的委外使用。
(4)委外合同签订及管理
委外合同管理用来对合同的委外部分进行录入和审批管理,并可以管理付款信息,付款需要在收款金额的限制下进行。申请委外合同之前,需要先填写委外申请表,一般要先有承揽合同,再进行委外,但有时也可以先开展工作。根据项目性质不同,分为《公司管理项目委外申请表》和《分公司自揽项目委外申请表》。同时需要填写《推荐受托方意见表》(分为工程勘察设计项目和资产管理、物业管理等其他项目两种),若选择新的受托单位,则需要填写《新增受托方审批表》。对受托方进行单独的管理,提供新增、修改、删除、模糊查找等功能,并与委外申请表关联起来,可以直接选择受托方信息或将新增加的受托方添加进去。委外申请通过后,就可以进行委外合同盖章审批,根据项目类型不同也分为两种(工程勘察设计项目和资产管理、物业管理等其他项目),审批通过后即形成委外合同台帐信息,能够进行后继的付款等操作。在需要进行付款的时候,需要填写《委外拨款通知书》内容,首先选择对应的委外合同,自动获取委外合同相关信息以及承揽合同的信息,并填写本次付款金额。付款来源于预留资金库,一般情况下应该从本项目的预留资金中支出,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其他项目未使用的预留资金中支出,并将支出明细体现在委外拨款通知书中。
2安全要求
为确保系统的数据可靠和应用正常运行,需要从三方面提供安全机制。
2.1服务器安全
系统通过两台服务器提供数据库服务和Web服务,两台服务器互为备份,包括数据备份和应用备份。系统正常运行时,服务器A提供Web服务,作为用户访问的入口,服务器B提供数据库服务,进行数据存储并提供数据访问操作。当其中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的时候,可以切换到另一台服务器上,同时提供两种服务,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在服务器故障排除后进行恢复。
2.2防止非法进入
为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登录和访问数据,需要在系统中提供完备的加密手段,对数据库和数据包进行加密,并通过在访问地址中加入防注入代码、强制用户修改原始密码等措施提升系统的安全性。需要严格控制不同用户的操作权限,防止进行超出权限的操作,系统内对权限进行细粒度的划分,能够按照不同的审批流程和环节分配给不同的人来操作,同时提供查看和编辑权限的控制。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应设立"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专门账户,其调账方法如下:凡检查后应调减账面进项税额或调增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转出的数额,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凡检查后应调增账面进项税额或调减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转出的数额,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全部调账事项入账后,应结出本账户的余额。在此基础上,还要对该余额进行处理:若余额在借方,全部视同留抵进项税额,按借方余额数,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本科目;若余额在贷方,且"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账户无余额,按贷方余额数,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科目;若本账户余额在贷方,"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账户有借方余额且等于或大于上述贷方余额,按贷方余额数,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科目;若本账户余额在贷方,"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账户有借方余额但小于上述贷方余额,应将这两个账户的余额冲出,其差额贷记"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科目。该账务调整应按纳税期逐期进行。具体调账方法如下:一、年终结账前的查补调账年终结账前检查发现的补税可直接调整损益或其他有关科目,即:1.销项税方面的账务处理(1)税率使用有误。因税率使用错误造成的少提销项税,记:借:本年利润贷: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如果发生多提,则用红字做上述分录。
(2)价外费用未提销项税。如果企业价外向购货方收取的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及包装费、延期付款利息等各种性质的价外费用来计提销项税,应按新售货物适用的税率计算出应补增值税后,作账务处理:借:其他应付(交)款(代收、代垫款项)
本年利润(价外费用款项)
贷: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3)视同销售业务来计税。如果企业将自产的产品用于集体福利或发工资或无偿赠送他人等视同销售业务未计提销项税,应按当期同类货物的价格或按组成价计算销售额后计提销项税进行账务处理借:应付福利费(应计入福利费用的部分)
本年利润(应计入损益的部分)等贷: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2.进项税方面的账务处理(1)取得的进项税凭证不合法。如果取得的进项税凭证不合法抵扣了进项税的,应作下列账务调整:借:原材料(工业企业)
库存商品(商业企业)等贷: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2)擅自扩大抵扣范围。企业购进固定资产及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货物不应抵扣进项税额,如果企业进行了抵扣,检查发现后应做如下账务处理:借: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贷: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3)非正常损失的货物进项税应转出未转出。企业外购货物及产成品、在产品等发生的非正常损失,其应负担的进项税应从进项税额中转出,列入待处理财产损益等有关科目,经检查发现未作转出处理的应进行账务处理:借:待处理财产损益等贷: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4)少抵扣进项税。如果企业少抵扣了进项税,按规定计算出少抵扣的税额后进行账务处理:借:原材料等(红字)
关键词:热量表/最大允许误差/供热计量收费
Abstract
Analysestheconstitutionoftheheatmetermeasurementerroranditsaffectingfactors,calculatesthemaximalmeasurementerrorofaheatmeterunderthedifferentoperationconditions.Concludesthatthemaximalmeasurementerrorofheatmeteris10%whenthetemperaturedifferencebetweeninletandoutletfluidofaradiatorisminimalandtheflowrateisalsominimaladmissible.Whenflowrate(q)increases,theerrorlimitswillgraduallyreduceto8%.ForaconstantΔt,thesmallertheerror.WhenΔt>3Δtmin,theerrorwillbeclosetoaconstant.Forcertaintemperaturedifferences,whentheactualflowrateqislargerthanhalfofcommonflowratetheerrorisnearlyaconstant.
Keywords:heatmeter/maximumpermissibleerror/heatbilling
供热计量收费中,热量表计量是否准确,不仅关系到用户的利益,而且也关系到供热公司的利益。因此,用户和供热公司都希望能准确计量。而计量的误差大小,不仅和热量表的准确度有关,而且和实际运行工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1热量表准确度
1.1准确度定义
用相误差限E来定义热量表的准确度[1,2]:
(1)
式中:Vd为热量表的显示值;Vc为真值。
1.2误差限的计算
以目前常用的3级准确度的热量表为例,其相对误差限E的计算公式为[1,2]:
E=EC+Et+Eq(2)
(3)
(4)
(5)
式中EC,Et,Eq--分别为计算器、配对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误差限;
Δtmin--散热器进、出口水最小温差,在此温差下,热量表准确度不应超过误差限;
Δt--散热器进、出口水温差;
qp--常用流量,即供暖系统正常连续运行时水的流量,在此流量下,热量表准确度不应超过误差限;同时,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流量传感器的误差限量最大不能超过5%。;
q--通过散热器的流量。
把(3),(4),(5)代入式(2),得:
(6)
式中Ect为计算器与配对温度传感器误差限之和,其值与温差成反比;Eq为流量传感器误差限,其值与流量成反比。
1.3误差限影响因素的影响
1.3.1最小流量的影响
根据规定[1],热量表的常用流量qp和最小流量qmin之比必须符合要求,对于接管直径DN≤40的热量表,必须为50或100,如取50,则最小流量;而同时又规定,流量传感器的误差最大不超过5%,据此又可以推出最小流量qmin,即由,得。显然,qmin与q′min两者并不一致。那么当流量于qmin~q′min之间时,其误差限就不能用式(5)计算。
1.3.2Δt=Δtmin时
当散热器进出口温差为热量表所允许的最小温差时,即Δt=Δtmin,Ect达到最大值,即±5%。若此时流量在qmin~q′min之间,则误差限E就达最大值±10%。如接管直径为15的热量表,其常用流量qp=0.6m3/h,则q′min=0.015m3/h,qmin=0.012m3/h。按照热量表标准,当流量q在0.012~0.015m3/h之间时流量传感器的误差限最大不超过5%。因此,此时热量表的误差限为10%,而不能式(6)计算,否则误差限就大于10%,见图1。当流量q大于q′min时,即q大于0.015m3/h时误差限逐渐降低;当流量大于qp/2即0.3m3/h后,误差限的降低速率很小,误差限接近常数,在±8.07%左右。
1.3.3Δt>Δtmin时
随着Δt的增大,误差限逐渐下降。如上例热量表Δtmin=3℃,当Δt=9℃时,则最误差限为±7.3%,当流量大于0.3m3/h后,误差限基本稳定在±5.4%左右,见图2。当Δt=18℃时,则最大误差限为±6.6%,当流量大于0.3m3/h,误差限基本稳定在±4.7%左右,见图3。若温差再增大,误差限下降极小。
1.3.4q=qp时
仍取上例,若流量q恒等于qp时,可知当Δt>3Δtmin后,误差限几乎不变化,即在常用流量下,只有当Δt<3Δtmin时误差限才较大,误差限随沿着的变化如图4所示。大温差、小流量运行时,式(6)最小为Ect最小为1%,第二项最大可达5%,因此此时极限误差限为6%。
2室温恒定时实际运行工况下的误差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随着温差、流量的不同,热量表的误差限也不同,因此,在实际运行中,一个热量表的实际计量误差到底多大,在一个供暖季结束后,由以上分析还无法给出用户或供热公司收缴热费可能最大的误差是多少。
在按热量计量收费后,热网可能有不同的运行模式,不同模式下热计量的误差不同。
2.1供暖季外温和耗热量
以北京一建筑面积为100m2的用户为例。室内设计温度18℃,室外设计温度-9℃,热负荷为50W/m2,折合成单位建筑面积、单位温差下的耗热指标为1.852(W/m2·℃)。表1列出了在整个供暖季内不同外温下的天数以及假设室温恒定时房间负荷随外温变化的分布,表中耗热量Q是对应外温下的负荷与相应天数的乘积,以此耗热量为基本数据来模拟在不同运行工况下计量的热。由于仅讨论户用热量表的计量误差,因此在以下分析中均不考虑房间自由热对负荷的影响。
由于流量恒定,根据式(6)计算出流量误差限,Eq为常数3.17%。而Ect误差限最小为1.48%,对应温差25℃;Ect误差限最大为2.00%,对应温差12.1℃,见表2。由表2可知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热量表的最小、最大误差限分别为4.65%和5.17%;由此也可以看到,由于流量恒定、流量误差限为常数,而温差最小也有12.1℃。因此热量表的误差限变化较小。
热量表的实际计量误差和误差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热量表的实际计量误差和误差限有关,同时还与负荷的频谱分布有关。根据不同外温下天数的分布计算出不同外温下的实际耗热量Qi,再乘以该实际耗热量所对应的热量表的误差限Ei,从而得到实际计量的可能最大误差Ei,即:
Qe=∑EiQi(7)
式中,Ei为第i个外温(对应Δti)下的误差限,见表2;Qi为第i个外温下的耗热量,见表1。整个供暖季总耗热量为35.84GJ,由式(7)计算得热量表的计量最大误差为1.75GJ,占总耗热量1075.2元,热费最大误差为52.35元。由此得知,在这种运行模式下,3级表的计量误差是完全允许的。
上述分析计算是在设计供回水温度为95℃/70℃情况下进行的,但在目前实际运行中很少有单位能达到此运行水平,供回水温度较低,因此计算误差可能与以上分析有差异。如供回水设计温度为70℃/55℃,则流量为286.72kg/h。与表1相比,流量增大、Eq减少,在对应外温下,供回水温差减少、Ect增大,同时热量表的误差限E增大,如表3。计算得到的热量表计量最大误差为1.89GJ,占总耗热量的5.26%。同样热价,热费最大误差为56.27元。由此看到,此时的计量误差大于上例。
2.3分阶段变流量质调节运行
把供暖季分为供暖初期、严寒期、供暖末期。在供暖初、末期使用小流量,在严寒期使用大流量运行。与上例相同,设严寒期供回水温度为70℃/55℃,流量为286.72kg/h,当外温-3℃时进行流量转换,当外温高于-3℃时取相对流量为0.6,即172.03kg/h。
由上述条件,据式(6)计算得误差分布,见表4;并据式(7)得热量表计量最大误差为1.786GJ,占总耗量的4.98%。同样热价时热费误差为53.59元。由此可知,在分阶段变流量的质调节运行模式下热量表的计量误差会进一步降低。
2.4量调节运行
实际运行中在整个供暖季保持量调节是不现实的,会造成供暖初、末期供回水温差过大、流量过小。如果不考虑这种因素而仅就分项误差限而言,从分析计算可知,其计量误差与分阶段变流量质调节的计量误差非常接近。
3室温可调时实际运行工况下的误差分析
为简化分析,室温设定模式为上班时8:30~16:30家中的室外温设定为10℃,其余时间设定为18℃,在设计外温下的设计供水温度仍为70℃/55℃,供水温度如表3中第二行所示值。这样,当白天家中无人时,室内温度降低,总能耗从固定在18℃时的35.84GJ减少到25.6GJ,节能28.6%。从计量误差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即流量计的最大误差不超过5%的条件眄,热量表全冬季
的计量最大误差为1.326GJ,点总耗热量的5.18%。同样热价时总热费768元,热费误差为39.8元。
4结论
4.1散热器进出口温差Δt达到最小值、流量达到最小允许值时,3级热量表误差限的最大值为10%;温差不变,随着流量的增加,误差限逐渐降为8%;
4.2在相同温差Δt下,工作流量较小时误差限较大,工作流量较大时误差限较小;
4.3在相同流量q下,进出口温差越大,误差限越小;反之亦然;当Δt>3Δtmin后,误差限接近于常数;
4.4在一定温差下,流量q>0.5qp后,误差限的大小几乎与q无关,逼近于常数;
4.5模拟北京地区供暖情况,在不同运行方案下3级表的计量误差不超过5.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