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设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1: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无意识设计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无意识设计论文

篇1

知识舞蹈的价值取向

知识舞蹈也是对舞蹈家价值取向的定位。它体现在智力与知识的占有和艺术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改变观众对舞蹈演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看法。我们不能容忍把歌舞艺术降低为在歌舞厅里卖弄,我们必须加以正名,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因此要加大教育的力度。

舞蹈编导家和舞蹈教育家都应该把知识运用在精品舞蹈与精英人才的把握上。同时行政领导与艺术管理者应给予人力、物力和经济上的保证,给予有成就者以奖励来促进知识舞蹈的成功率,达到优秀作品的成功与优秀人才的真正实现,并引导社会观众对舞蹈审美的正确认识,唤起民众对舞蹈审美的积极性。好的舞蹈,观众喜欢看,就必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那么舞蹈精品也可以与商品名牌那样树立自己的名牌走向市场,通过演出扩大影响。

知识舞蹈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提出是对广大舞蹈工作者一种新的呼唤。我们要加强舞蹈学的研究,提高认识,探索知识舞蹈的规律,去充实丰富它的内涵。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舞蹈界特别是舞蹈教育界的关注与重视,使更多的编导、教师的智能在生产力上发挥作用,为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和培养出智能型的人才做出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舞蹈的发展空前的繁荣,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创作,大批的人才涌现出来,样式之多,手法之新,新生代之好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但是有许多编导、演员,并非自觉认识自己缺乏知识与修养,还仍然停在浮浅的创作和冷漠的表演上,更多的带有盲目性,他们更多惯以动作思维方式而忽略艺术思想性去取代逻辑思维。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舞蹈文不对题,无病,莫明其妙,而不讲内容的满台滚爬搂抱,背举,衣着露透瘦,肚脐眼普遍露。显然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又缺乏知识的艺术现象,这种无不和舞蹈编导有关。

在舞蹈创作中相互模仿甚至抄袭的倾向也层出不穷。显而易见,这种缺乏创新精神的症结是:(1)缺乏知识,(2)不讲艺德,(3)艺术功力不到家,(4)不深入生活、不积学储宝、不能厚积博发。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创作表演,知识、智力、名人效应是无形的资产,精神产品好与不好,编导、演员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作品成熟时,知识舞蹈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而精品的形成是要看编导的艺术功力和他的全面知识和艺术修养。

知识舞蹈强调有知识的创作,重视审美与观赏,并应用专业知识的积累在创作实践中产生影响,知识舞蹈制约着作品的质量、水平高与低。编导、演员文化艺术水平越高,需求信息量的欲望越强,而且能从信息库中提取所用的资料融合吸收。

加快创新进程,首先必须解决观念问题,转变思想观念不仅是领导的事,也是广大舞蹈编导、演员、艺术家们的事。因此舞蹈家们要强化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二者不可缺一。因此要力培养出知识型的舞蹈家(智能型的人才)。有了知识型的舞蹈人才,才能创作出知识的舞蹈。

我们应该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精湛技术,创作表演高水平的作品,没有知识的开发就不能进步,创新也就难以实现,创作质量也难以提高。

知识舞蹈的提法目的,是要求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是以知识积累创作规律为基点的,这是时代所需,也是促进舞蹈的精品最高目标迈进。

知识舞蹈及其价值取向

知识积累要靠人的大脑记忆来完成的,人脑极其重要是储存,人脑里的信息被记住了,在实践中就产生效应,因为人脑支配着人体多器官的运作,并向各部位发号施令,它所记忆的特定信息,必然会对人体行为产生特定的极大的影响和作用,做为意识形态的舞蹈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呢!只要我们用心总会有所发现有所出新和突破,只要我们倾心尽力就能有所进步,就能取得成功。我们要认真解析,中国众多的民族,舞蹈之丰富如同大海,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俗、不同信仰、不同风格、不同形态,动律、节奏、生态影响都应以科研精神来研究。这是一门相当复杂的舞蹈学科。

舞蹈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如果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满足不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因此必须提高舞蹈创作的水平。我们现在进行舞蹈创作,在舞蹈语言的拥有还居于传统为多,是把已有的动作重复组合。知识舞蹈要求创作者有新的发现去营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但是必须重视舞蹈的人民性,大众性,同时要加大发展性和开放性的力度。我们不仅继承利用现在已有的传统,我们还要去探索去发现提炼生活中的精华,不仅如此,还要去发现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所以要积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没有积极的态度和热情是什么也干不成的,因此我们要重视知识创新。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由此可见知识创新对提高艺术质量,教学改革都具有重大意义。

论文知识舞蹈及其价值取向来自

培养高素质的舞蹈家这是时代的呼唤,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是别人所替代不了的。相信不久知识舞蹈的洪流会滚滚而来,新苗的茁状成长一定会高于旧竹枝的。让我们踏着时代的节拍来迎接世纪的辉煌。

知识创新与舞蹈人才培养

21世纪即将到来,我提出知识舞蹈这一问题,与舞蹈界的同行们进行砌磋。不管对与否我总认为,舞蹈家应做到自编自演,当然不排除别的编导给自己编的节目。不过舞蹈家不应该只等编导来编似乎也应该学习编导学了。我国有56个民族,舞蹈极其丰富多彩,我们如何利用这些艺术宝藏,是我们大家应该认真思考的。只是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睡在宝藏中,不从生活中开掘创造,只从传统中求发展也是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还要发展传统建立新的传统,同时既要借鉴更重要是创新,二者不能偏。我想建立知识舞蹈的关键还是培养出优秀的舞蹈人才来。

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是当务之急。如何把培养舞蹈人才放在首位并与国际舞林相媲美与之抗衡竞争。应该首先在观念上来个转变,人家有的我们有,人家没有的我们独领,要有自己的名牌,自己的尖子,自己的精品,不能只在赛场上求人家,走后门,求人施舍,争不实之名,那是一种最没出息,没骨气,没志气,懦夫无能的表现。我们应提倡大智大勇,拥有知识正气,勤奋好学,去积累新的知识,去寻找新的资源,开展舞蹈交流合作与竞争。

人类的未来,国家的繁荣比任何时候更加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应用。而作为舞蹈艺术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使它立足于舞蹈者观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舞蹈编导更需要知识的不断丰富。没有文化知识,只是从动作本体去获取精品的成活,显然是不够的。创新首先要立足于知识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所以,舞蹈教育改革要有突破性的创新和定位,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特有的视觉变异思维方式去观察发现学生的进度和成绩的优劣,科学地改进教学机制。为此编导、教师首先要有知识积累,并能获取大量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如何改造、发展、创新,这是舞蹈教育培养人才战略研究的课题。特别要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其教育机制的变化和先进的传播手段,那么了解因特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以开放的视觉去接受新鲜事物,去引进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封闭就意味着落后。对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教育成果与培养人才、技术创新如何上一个新台阶是我们当前所关心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出一批智能型、全面的舞蹈人才,能编,能演,有文化,知识广泛,能总结,品德好,那么学校就要加强智能培养学的研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能驾驭独创的能力,使他们有办法在艺术实践中发挥才智,让他们能灵活地运用知识。

教师们教给学生成套的技术本领,不能只是让学生们去重复延伸,在旧动作中去演变画面,应该教学生在继承中去发展创新,只有创新才具有生命力。教师应该有培养学生点石成金的本领。

严格的说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和启发学生的能力,学生才不致于停留在模仿上。老师看学生的成绩,不能只看在课堂中的效果,还应在平时观察他们的灵性,观察他们的舞蹈知识的程度。课堂中的技术教练是重要的,但不能忽视平时对学生们的了解。比如学生的接受能力,自学能力与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文化水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智能教育所必须注意的。只重视学生的业务能力而忽略了解智能和品德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当他们到社会去工作时,他们的智能会进一步得到发挥。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本领,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由此看来知识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开掘学生舞蹈智能是摆在日程上的时候了。而老师自身的修养开发知识就更为重要。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青出于蓝,胜于蓝,首先要有好蓝才能培养出好青,当然也要有好青才能把蓝发扬光大,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开掘学生的智力,老师是责无旁贷的。

知识舞蹈及其价值取向

我们要培养出智能性的舞蹈人才,并非轻而易举,是需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要创作好剧目就需要培养出优秀的编导家和演员,如要做到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那么就要教导学生深入生活,去继承传统,去了解群众对时代的审美趣味,编导不能只停留在重复传统编舞的模式上,千人一面,老一套人民群众是不喜欢的,因此必须发挥知识舞蹈的作用。有了知识就能开掘新技术、新境界,新能更好地继承、发展、借鉴与创新。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创新环节,加强创新识。有了创新才能进步,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这是对经济、科学界讲的。对我们舞蹈创作来说也指明了方向,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原地踏步就是落后。因此要开掘智力向生活学习,向外来好的经验学习。同时让学生懂得用辩证的观点,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把外来的精华化为我们的养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鉴别筛选,推陈出新。

创新最高层次即是系统的观点,强调思想、技能、知识、信息和多种手段的汇合,特别要利用传播工具的沟通是十分重要,一件成功的作品没有宣传媒体,没有广泛群众的认同,影响是不大的。

舞蹈教育要重视知识应用的教学,并对知识舞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在教学方面是非常重视知识应用。他们以科教兴舞为指针,进行全面地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同时积极地进行教学机制的改革,学校从单一式教学向复合型教学方面转化,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如中国民间舞系不仅是让学生学习传统的民间舞而让学生们能从事编舞创作,他们创作的《我们一同走过》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中国古典舞系也如是创作出一台崭新的舞蹈晚会,他们表演的《踏歌》获得中国首届《荷花奖》比赛创作金奖,名列榜首,编导系学生们不仅创作而参与表演实践,他们创编的《情殇》、《葬花魂》获得及大成功。《情殇》获得1998年文化部举行舞蹈展演荣获大奖,王玫、张守和领导现代舞创作做出了优异的成绩。这些学生们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而且都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准。他们的创新意识很强,不固守旧,在老师指导下,他们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精湛技术表演,从而创作出精彩的剧目。因此看来,我国的社会主义舞蹈应向知识舞蹈方面发展,没有知识开掘的创作是难以深化主题,更谈不上什么艺术感染力了。

知识舞蹈的提法,是要求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而创新是指舞蹈编导实行对创作高文化艺术视觉的全面思考。并能将社会主义之新立民族之异。可以说创新是知识舞蹈的灵魂。

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应该有独到的想象,并把它变成直观有效的艺术张力而能达到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篇2

我国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带动了工程建设的发展,在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下,工程建设成了国家的重点项目之一。工程建设项目具有涉及面广、种类繁多、内容复杂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内容,但同时,财务管理又是工程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它关系到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并实现既定目标。但纵观我国当前的工程建设,其财务管理在实际的过程建设中存在不少的问题,成为了阻碍我国工程建设的一大因素,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一、工程建设中财务管理现状

通过对我国当前工程建设中的财务管理的研究分析可发现:首先,当前工程建设中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容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规范制度的监督与保障,会使财务管理工作难以进行。其次,财务管理工作缺乏专业人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缺失会降低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还可能由于风险意识的缺乏使工程建设陷入不必要的资金风险。最后,大部分工程建设都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全面性,往往将财务管理单列出来,忽视了其它部门的配合和参与,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工程建设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未参与到工程建设全过程

一般情况下,工程建设项目都会跨越较长周期,而财务管理活动因为涉及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也需要参与到整个工程建设项目中,在项目开展的前期,财务管理需要参与项目的研究、论证、竞标、签订合同等环节,以确定合理的预算和执行方案,确保资金的优化配置;在项目开展的中期,要对财务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要定期进行成本核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反馈,以更好的控制成本,实现预算;而在项目后期,要及时进行工程结算工作,以加强对资金的合理性安排。但就当前情况看,大部分工程建设的财务管理都还停留在表面,并未真正参与到整个过程,在项目初期,财务管理仅负责执行项目既定目标,在项目中期,对项目的监督不到位,而在项目后期,也未能及时处理工程结算工作。

(二)资金管理不合理

工程建设中,一般涉及的项目都比较大,资金需求量也较大,而资金回收期较长,对资金的管理和应用关系到项目能否顺利进行,这就需要财务管理工作要将资金管理作为主要内容之一,要进一步加强对资金的管理。但目前,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大部分工程建设都采用“多头开户、层层拨款”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下,由于涉及到的人员过多,程序复杂,往往会导致资金的挪用、乱用现象,而降低整体的资金使用效率和资金管理水平。

(三)财务管理账务缺乏透明度

当前,大部分的工程建设财务管理中的账务都缺乏透明度,并不向外公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工程建设的财务管理工作受限于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对工程项目中涉及到的会计项目和资金调配等管理不到位,而无法清楚明了地公开账务。另一方面,一般情况下,工程建设账目都是与单位财务账目一起建立的,一些大的工程项目会涉及到多个单位,因而无法进行账目的透明、公开。此外,部分工程项目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会因为私利或操作失误而出现违法违规现象,这样的情况下,财务账目自然是无法做到公开透明的。而财务管理账目中缺乏公开度与透明度,也就缺少了相关的监督,而容易使财务管理陷入违法违规的风险。

三、加强工程建设中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财务管理

要不断深化财务管理工作,将其延伸到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各个环节,在项目前期,参与工程的设计,并对预算的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严格审核预算方案,在对项目工程不是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可以派遣财务人员进行实地勘察,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总结;在项目中期,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的监督,及时发现偏离预算的项目并采取措施纠正,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设备和材料的购买,要通过正规程序和渠道,要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在?目完工后,要及时进行工程结算工作,确保应收款项和资金归位。要通过对工程建设整个过程的财务把控,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确到位。

(二)加强资金管理,实现资金的合理优化配置

篇3

二、对青年教师培养缺乏计划性

青年教师的发展和培养决定着一个学校未来的发展,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可以说青年教师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具有积极进取可塑性强的优点的,却又缺乏教学实践经验。教学实践经验的丰富主要靠自身积累,但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难以解决眼前的需要。因此,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应该结合自身需求和特色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年教师展开培训,有意识地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却又与很多青年教师毕业的高等院校有很大的区别,导致很多青年教师刚入职时“水土不服”。在没有明确授课对象的特点,而是仿模普通高校的授课,过分强调理论深度和知识的前沿性,以致理论过深而学生听不懂、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由于院校没有成套的培养方案,青年教师往往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成为合格的“一体化”教师。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院校的最宝贵财富,师资队伍建设则是决定着院校未来发展和高素质“一体化”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根本因素[4]。针对上述的几个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走出去,请进来

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是为高职院校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摇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对职业师范教育有充分的定位和认识,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定期安排教师走访中高职院校,实地考察,了解中高职院校对人才需求的目标和方向,实现培养人才和需求单位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定期聘请中高职院校的专家来学校做报告和座谈,让更多的院校师生受益,在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认识职业师范教育的意义,明确“一体化”职教理念的内涵,找到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平衡点。

(二)明确需求,立体化引进人才

引进人才,要充分考虑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中的“能力本位”的特点,明确需求,放宽眼界,分层次立体化引进。根据人才的能力特长,引进人才可以分为:实验教师、实践教师、理论教师、专家四个层次。对于理论教师引进人才对象为研究生以上高学历、对口专业优秀应届毕业生,紧缺专业人才可以给予政策导向。面向企业、相关行业引进具有相关专业中级或高级以上职称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型人才作为实验教师或实践教师。对于急需或者重点发展的专业方向可以引进相关领域专家。各层次人才相辅相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可以相互学习,互为培训。

(三)“千锤百炼”,增强教师自身造血机能

(1)以培训和比赛的形式,激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教学和实践方面的能力培养。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制系为例,从2007年起,学校每个假期组织理论教师集中训练,以解决大多数“校门-校门”的博士毕业教师的缺乏实践经验的实际问题;40岁以下全体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参加学校组织的理论教师“双师杯”技能大赛,组织了“加工中心”、“数控车”、“普铣”、“普车”、“热加工”等各种训练,考试合格可以获得相应等级证书。每年组织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进行讲课比赛、教案比赛、说课比赛,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主讲点评指导。(2)设立专项经费资助,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相关专业的特色培训、国际会议、学术交流等,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作报告、培训,了解行业需求,把握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提升教师综合素质。(3)建立“沉浸式”教师培养模式。新引进的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均安排在第一学期全程给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助课(包括听课,写作业,批改作业,上习题课各环节),第二学期讲授该门课程,并且助课期间,每节课都要求撰写标准格式教案,包括本节课的重难点,主要讲解内容,每个知识点讲述的时间,知识点讲课技巧,课程的导入,互动,板书,PPT,作业,预习等,让新教师真正的沉下来、浸进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为上讲台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要经院系考核合格才可以登上讲台。(4)校企合作,加强学校和企业间的结合,企业的工程师与学校的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设立轮岗制度,鼓励理论教师走进企业,服务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新设备、新技术,第一时间了解社会需求,为培养复合型“一体化”教师提供平台。(5)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制定详细的培养培训方案,如下表一所示,为机械专业教师五年内的培训方案示例。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青年教师的需求和想法,及时给予解决和沟通,帮助青年教师教师快速融入新的环境,逐渐成长为优秀的教师。

篇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新的《会计法》的出台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抓住机遇,适应新形势要求,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加速我国会计现代化的进程。

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要从管理目标、融资内容、资本结构、风险管理方法、财务分析以及分配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知识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创新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必须转变理财观念,提高财务人员创新能力,并借鉴国际经验以积极开展相关理论研究。

社会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引起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对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一系列创新要求。因此,探讨知识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创新,是企业实现成功理财的必然选择。

1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11原有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加剧了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变为以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而我们现有的产权理论和制度仍然维护“业主产权论”,忽视了人力资本对公司发展的重大作用。事实上,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中,创造、接受、利用、加工信息和掌握知识技术的员工在企业财富的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在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时期,现代企业已不再仅仅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现代企业实际上是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这两种资本及其所有权之间的“复合契约”,是“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合作。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只注重有形资产和投入资本的配置,忽视知识资本的有效配置,只注重出资者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排斥智力劳动及其他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的剩余分配权,从而,会加剧所有者(股东)、经营者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人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应该以谁的利益最大化为企业的理财目标。

1.2风险理财已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会面临更多的风险:①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倘若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当局不能及时有效地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②由于知识积累和革新的速度加快,倘若企业及其员工不能及时作出反应那就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风险;③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这不仅加大了存、贷风险,而且加大了产品设计、开发风险;④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以及“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运用,使得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由此使货币风险进一步加剧;⑤在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无形资产上,使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如何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使企业更好追求创新与发展已是财务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3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

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资对象。但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许多企业往往低估无形资产价值,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资决策的需要。

1.4现有的财务机构设置与财务人员素质严重妨碍着信息化、知识化理财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应是管理层次及中间管理人员少,并具有灵敏、高效、快速的特征,我国现有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大多数是金字塔形,中间层次多、效率低下,缺乏创新和灵活性;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切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去甚远,严重妨碍了信息化、知识化理财的进程。

2知识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2.1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这一目标的确立总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先后经历了“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到“超利润目标管理”的转换。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企业知识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应用加速,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向高层次演化。原有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将转向“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目标。其原因在于: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的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在最短时间内最佳组合运营的结果。

2.2融资管理的创新

企业融资决策的重点是低成本、低风险筹措各种形式的金融资本。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把融资重点由金融资本转向知识资本,这是由以下趋势决定的:知识资本逐渐取代传统金融资本成为知识经济中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本,西方股份选择权制度的出现使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资本量化为企业产权已成为现实,深圳华为公司在人力资本产权量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金融信息高速公路和金融工程的运用,加快了知识资产证券化的步伐,为企业融通知识资本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工具;企业边界的扩大,拓宽了融通知识资本的空间。

2.3资本结构的优化创新

资本结构是不同资本形式、不同资本主体、不同时间长度及不同层次的各种资本成分构成的动态组合,是企业财务状况和发展战略的基础。知识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上升,使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因而有必要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优化资本结构:一是确立传统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的比例关系;二是确立传统金融资本内部的比例关系、形式、层次;三是确立知识资产证券化的种类和期限结构,非证券化知识资产的权益形式和债务形式以及知识资本中人力资本的产权形式等。优化创新资本结构的原则是通过融资和投资管理,使企业各类资本形式动态组合达到收益、风险的相互配比,实现企业知识占有和使用量最大化。

2.险管理方法的创新

风险是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本经营呈现出高风险性和风险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特征:一是知识产品价格中物质材料成本的比重很小,而研究开发的固定成本急剧上升,使经营风险多倍扩大;二是因金融市场和内部财务结构的变化使财务风险更为复杂和多样化,如技术债务资本的流失、泄密、被替代或超过保护期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使用寿命和折旧方法会增加现有资本结构的不稳定性;三是开发知识资产的不确定性水平提高,扩大了投资风险。四是作为知识资本重要构成要素的企业信誉、经营关系等变化使企业名誉风险突出。为此应以现代手段创新风险管理方法,一方面要对风险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有效识别,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另一方面要建立风险的计量、报告和控制系统,以便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政策。

2.5财务分析内容的创新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40-03

一、前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2]。对学生而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阶段,可以培养和锻炼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技文献查阅与科技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对学校而言,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抓手,也是检验能否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

生物技术是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人口与健康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3]。为了适应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高等院校学科调整时增设了生物工程本科专业[3,4]。目前,高等学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已成为最为重要的专业之一,它是培养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基本科学原理、基本技能、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5,6]。生物工程专业是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管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做好该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对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整体上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师生比例偏低,指导老师无法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高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2)选题盲目,课题研究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有的还脱离生产实际;(3)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差,学生缺乏科技论文写作训练,论文写作格式与文献引用缺乏规范;(4)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们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表现是良莠不齐的,但最终毕业时获得的文凭却并无二致且本科毕业率几乎一直都是100%,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如何改革并完善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教育者讨论的热点之一。

从2010年开始,我们进行了依托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教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实践环节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本文以ε-聚赖氨酸高效生物合成和产业化实施项目为例,就相关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总结。

二、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形成合理的科研团队。目前,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导师制。然而,导师制是一种精英教育的教学模式,其实质上是一位导师和一个学生之间面对面的、高度个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7]。这种形式的制度是依靠学生对教师的低比率,它是一种高成本的制度。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生师比持续升高,办学资源日益紧张,高成本原始形态的导师制已难以为继,它对师生比例的要求无疑增加了导师的教学负担。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选题后就进入到导师的课题组中,与研究生统一学习和交流,建立一个由导师、研究生和本科生(1∶5∶3)构成的梯度研究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导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统一安排和规划,对项目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分解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独立且相关联的子课题。然后,本科生自主选择一个具体子课题进行研究。团队中研究生协助导师对本科生进行实验技能、实验设备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这样,以科研课题为基础,通过科研团队各成员的分工和合作,一方面减轻导师的工作量,使导师能够高效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以往导师对指导内容不明确,对“如何导”、“导什么”等缺乏清晰的认识等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一个导师和一个学生的面对面的交流,转变成本科生与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进行高度个人的接触和交流,有效地缩短了本科生的适应期,极大地提高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显著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若选题过于陈旧或是假题目,研究内容与实际的研究和生产严重脱节,则论文的价值低或意义不大。学生仅为了学分和毕业而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做到真题真做,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还能极大地激发其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内容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关联度,导师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使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他们参与到本专业某领域前沿的相关研究,实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比如,针对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新型生物食品防腐剂ε-聚赖氨酸高效提取关键技术与集成化研究”这一课题,要求学生尝试各种先进分离提取方法,发现和比较这些提取方法之间的优劣性和互补性,最终提出一种可行的分离提取工艺路线,并进行实验验证和评价。此外,由于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有两种形式,即试验性题目和设计性题目,为了能够兼顾学生的特长以及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分流,充分发挥其特长,激发学习兴趣,保持个性。尽可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巧妙地加以引导利用,帮助学生实现“参与―成功―参与”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持续保持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在ε-聚赖氨酸分离提取新工艺开发的课题中,鼓励学生尝试自己感兴趣和认可的分离提取方法,在对该方法进行充分实验和评估后,将其整合到原有分离提取技术路线中,并考察该提取方法的加入对最终产品质量和收率的影响。如果试验结果是积极的,则尝试让学生对新技术路线进行工厂工程设计,为实现新工艺或新技术规模化和工业化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3.开设学术报告会议。科研成果汇报和科研论文的撰写是展示科研工作者成绩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工作总结,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是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然而,本科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之前,本科教学中没有开设关于科研成果汇报、论文写作等课程,学生缺乏一定的科研基础知识和实践机会。因此,学生在总结科研成果,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学术道德观念淡薄,论文有明显的拼凑,更有甚者直接从网上抄袭;(2)缺乏专业化和学术化语言描述实验方法和结果,措辞不严谨、论文层次不分明,图表说明不合理;(3)论文格式不规范,特别是论文的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图表等。这些问题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在教学实践中,导师要求本科生也参与到课题组的各种科研活动,包括读书报告会、月底课题组汇报、中期汇报和专题讨论等各种学术报告会议。在读书报告会中,要求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1~2篇与课题研究相关且是近期发表的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以PPT的形式解释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以及对自身课题的启发,并要求本科生、研究生和导师一起讨论分析。在课题月底工作汇报、学期汇报的会议上,要求学生以PPT形式对一个月或一学期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导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并依据实验结果安排下一步工作计划。此外,课题组不定期组织专题报告,由导师或高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对某一专题进行学术报告,报告选题有“如何写好毕业论文”,“生物工程学科常用科研软件的使用”,“发表高水平SCI论文的心得体会”等等。通过这些学术报告会议,使得本科生在文献阅读能力,课题研究的总结、汇报和论文写作等多方面得到系统训练和提高。

4.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从选题、实施到论文定稿,历经约8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合理评价,建立奖惩制度,可以使学生产生公平感和信任感,对学生职业道德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估中分为指导教师评审、评阅老师评审和答辩评审三个环节。由于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学生与导师(指导教师)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导师对学生的态度、能力和创新性等方面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指导教师评审成绩往往占总成绩的60%以上。课题组在严格执行校教务处规定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和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利用模糊评价的方法[8],构建一套合理、科学和客观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见表1,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创新性三个方面定量地分析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的表现,保证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的客观、公正。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步骤,也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笔者针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剖析了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下滑原因的基础上,探索并实践了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方法,通过形成科研团队、选择合适题目、开设学术报告和构建合理评价指标四个手段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毕业学生的就业单位均反馈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能力和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认可。然而,在教学改革和探索的过程,发现仍有一些问题,如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难度选择,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与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冲突等,这些问题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曹士云.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若干误区的审视与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2]孙建云,夏凯,王庆亚.农业院校理科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

[3]曹飞,范伟平,韦萍.强化工程实践的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7,(5).

[4]刘桂萍.依托化工学科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化工高等教育,2008,(1).

[5]李常健,黄光文.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2).

篇6

“无意识设计”(Without Thought)又称“直觉设计”,即:“将无意识的行动转化为可见之物”。如人的阅读通常是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又如人们通常打开房门后会把钥匙放在进门的鞋柜上,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就被称为无意识行为,这种行为时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行为习惯,进而转化成为生活经验。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他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潜意识、无意识三层。无意识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如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情感、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所以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和影响。如果设计出的产品能变成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或方式,在使用过程中无需特定意识就能够操作和使用,这便是无意识设计所追求的目标了。同样,在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中,也可以通过无意识设计理论的运用,关注影响用户行为和习惯的各种因素的设计,从而赋予它情感。

1、图形化用户界面

界面设计(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即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简单来说,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就是屏幕产品的视觉体验和互动操作,是用户与应用软件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施加影响的区域,在此区域,两者发生各种信息交流和控制活动。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是计算机科学、认知心理学与设计学相结合的产物,也涉及语言学、人工智能和社会学等学科。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不是单纯的美术绘画,它需要定位使用者、使用环境、使用方式并为用户设计,是纯粹的科学性艺术设计。检验界面设计的标准不是项目开发组领导的意见,也不是项目成员投票的结果,而是用户的感受,所以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要与用户研究紧密结合,是一个不断为用户设计满意视觉效果的过程。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即是网站界面的图形化界面设计。

二、无意识设计在图形化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图形化用户界面的基本构成主要有五项:窗口(windows),图标(icon),菜单(menus),声音(voice),动画(animation),窗口又细分为图形、图像和文字两部分。下面将基于腾讯QQ的用户使用界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1、窗口

通常窗口是屏幕中的独立区域。由于微软操作系统的普及,人们大都习惯了一种固定的窗口模式,如窗口上部是各操作选项,右上角是关闭、缩小,窗口右边是滚动条。这种布局方式已形成一种思维模式,形成了用户操作的习惯,所以界面设计中,就要将已形成的动作和习惯考虑在内,而在QQ界面设计中设计师把整体界面分为三部分,上部是个人的基本信息也是QQ界面的主功能图标区。中间是主显示区域,是主功能区,体现QQ软件最基本的功能――供人们进行交流沟通,它既是操作中心也是视觉中心。下部是程序管理和次功能图标区。腾讯QQ界面不仅保留了人们操作界面的习惯,也体现了无意识设计在界面中的具体运用。

(1)图形、图像

图形、图像有别于文字、语言等传播形式,它具有信息传播直观形象,视觉效果丰富等特点。它的传播范围更广,表现方式更自由。

(2)文字

文字是信息传达的主要部分,它是界面的重要载体。字体的种类与排版设计也会影响到界面的视觉效果和实际运行。

2、图标

图标是特殊的语义符号,有多种形式,可以是写实或是抽象的,或是任意符号,但以用户能理解识别为前提。其功能性在于建立起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一种隐喻或映射关系,用户需要透过这种隐喻去理解图标背后的意义,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对图标做出相应的理解。例如QQ界面右上角有三个图标,使用者可以很直观地从图标看出它的作用,如更改外观的图标是日常生活中衣服的简略样式。最小化是一个横条,给人感觉就是东西被压缩、压扁。关闭则是生活中常见的“X”图形。这些图标都能直观地将自身功能作用表达出来,用户无需阅读任何使用手册便可理解其涵义,这都是无意识设计在图标中的具体应用。

3、色彩

人从外界接受信息的90%是由视觉传入大脑的,视觉的第一印象就是色彩,色彩影响着人的感觉、情绪和选择,产生美的同时,也产生功能。色彩的视觉效果会引发和激励用户的感觉并引起情感共鸣。QQ界面中最明显的具体应用就是好友在线提示,在线好友头像是彩色的,不在线时则变成灰色。这是很直观的感受:人在的时候是有色彩的,不在的时候则变成灰色。这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对色彩的情感印象,无需言语解释也能明白色彩的无意识设计意义。

4、声音

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官。声音可以使界面变得更生动、更富于情感。声音的其中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对用户的操作行为给予反馈。QQ里好友上线开门的声音,来信息时“滴滴”的提示音,这些声音已经在人潜意识里形成相对应的符号,这是QQ与用户之间的一种无意识交流的体现。

5、动画

篇7

一、什么是网页设计

当今社会,网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以互联网为载体,将信息快捷地传达给用户,用户通过网页浏览新闻、购物、交流等。网页设计则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对网页进行功能策划与页面设计。它作为一门新兴的设计类和网络的交叉学科,是网页设计者以所处时代所能获取的技术和艺术经验为基础,依照设计目的和要求自觉地对网页的构成元素进行艺术规划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二、什么是设计心理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的需求日益提升和突显,设计者开始把注意力从以往的硬件和技术转移到用户体验上,提出了“以人为中心”(Human-centered)或“以人为本”的口号。因此,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崭新的学问应运而生。

设计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人们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和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再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认为,设计的原则构成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即研究人和物相互作用方式的心理学。他写了两本关于设计心理学方面的经典书籍《Emotional Design》和《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赵江洪在他的《设计心理学》书中,也谈到设计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

三、什么是“无意识”

据神经系统学家估计,我们的5种感官每秒接受1100万个信息片段。这些信息片段中有多少是我们有意识地处理呢?仅有40个。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对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做出了解释。他认为意识乃是露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而无意识则是冰山在水下看不见的巨大部分。换言之,人类绝大部分的行为机制是由大脑进行无意识的选择和处理的,这种无意识基于本能欲望,表现为感性认识,会在不经意之处流露,比如喜欢美食、躲避危险等。人们时常认为自己的决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实际上大多数是无意识的。人脑中的无意识是设计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范畴,其研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四、准确抓住用户心理,设计出适合用户需求的网页

唐纳德・诺曼在研究中发现,单纯是运作良好的物品未必会受到用户的喜欢。因为人都有感性的一面,对待一个物品,除了理性分析外,还有感性认识的成分。而且,很多时候感性认识比理性分析对于人们做出决定更为关键。这些感性认识遵循一定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当今的网页设计,单靠技术已经逐渐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网页设计需要结合设计心理学对用户的心理进行充分的考量,研究人脑中的无意识,分析其规律,以准确抓住用户心理,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网页。

1.从众效应

当用户在网购时,如果从网页上看到别人用过同样的产品,并且做出了相关评价,这些评价就会对其选择产生很大的影响。用户通常会观察别人以决定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在他们犹豫不决的时候,这一现象称为“从众效应”。美国传播学者沃纳・赛佛林在他的《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说道,从众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大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判断、改变自身态度与行为的心理过程。交易类网页利用该原理建立了信用评价系统。信用评价系统或发馈机制(Feedback System)最早是由eBay创立的,后来被其他C2C和B2B网站所效仿。用户在浏览淘宝网页时,会关注相关店铺的信誉等级和其他用户的在线评价。如果是一个“皇冠店铺”,且评分接近5,会提升用户对于该网店的信任度,增强购买欲望。这种投票式的评价制度在方便用户选择的同时,也起到了网络监督的作用。

2.稀缺原则

每逢节假日,各大网商都会举行促销活动。网页中,“秒杀”“仅限今日”等字样抓人眼球,强烈引发着用户的购买欲望。“物以稀为贵”,我们会更想要稀缺的事物,并且认为它是更有价值的,这一现象称为“稀缺原则”。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对“稀缺原则”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他在研究中发现,可能会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在人们的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可以通过数量、时间、价格、功能等方面,使用户对网页中的产品产生稀缺感,从而影响其选择。同样,如果网页的设计能让用户感觉是独特的或是专属于他的,也能使用户觉得该网页更具价值,如邮箱、QQ空间。因此,在网页设计中,利用“稀缺原则”,抓住用户的这种心理反应,往往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3.回馈

如果用户在网页上得到对方的一些小礼物,如小物品、免费下载、积分或者优惠券等,就会觉得自己应该相应地给予对方一些回馈,表现为给好评、转发推荐、填写问卷或者再次光顾等。人们喜欢回馈给予他们恩惠的人,回馈原则告诉我们,如果感觉自己受益了,会想回馈对方。在网页设计中,提供无条件的免费礼物往往可以获得忠实的用户。因为,通过这种互惠式的回馈原则,可以让用户产生心理上的一种负债感,不仅能让用户购买网页上的产品,还能发掘潜在用户,再使其发展成为真正的用户。

4.社交化

人类是群居动物,天生就有社交本性,并且在我们的大脑中根深蒂固。我们与他人共存的同时也在相互影响着彼此。在信息技术时代,以人类的社交本性为出发点,社交化已经成为了互联网发展的一种趋势,并且形成当前风靡全球的社交网络服务。社交网络服务的英文全称为“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简称“SNS”。用户使用社交网站主要是为了维持人际关系,进行多种网络互动,分享信息和娱乐消遣。而这些动机当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维持人际关系。目前国外主流的社交网站为Facebook和Twitter,国内主要是微博、微信和人人网。而移动媒体的介入更是促进了社交化的进展。如今,人们绝大部分的业余时间花在了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媒体上,在出门途中或者休息时间刷微博、更新微信。社交网络服务在用户之间提供了一个平台,用户可以在网页上轻松地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更新自己的动态。

五、设计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网页设计中,其设计需求层次理论借鉴了马斯洛的层次理论,其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功能性、可靠性、可用性、熟练性和创造性。

功能性:网页的功能性是其存在的基础,一个没有任何功能的网页是毫无价值的。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基本功能的网页设计,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用户需求。

可靠性: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能始终如一地正常运行,提供稳定、可靠的性能的网页设计可以赢得用户的一些信任。达到可靠性层次的网页设计被认为具有一定价值,但是价值较低。

可用性:每一个用户都希望拥有简单、易懂的操作体验,简洁的网页设计能提升其可用性,如文字可读性强,布局简单且能自适应。达到可用性层次的网页设计被认为具有中等的价值,可以让其从低层次的网页中脱颖而出。

熟练性: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扩展的设计,被认为是具有较高价值的网页设计,如高级搜索、数据整合等。熟练性可以满足用户需求,使其在心理上达到一种满意。

创造性:如果满足了所有低层次的需求,网页就可以在创造性上进行设计,从交互方式和美学设计等方面着手,使用户拥有全新的体验。达到创造性层次的网页设计被认为具有最高的价值。

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的地位不断显现出来,“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成为未来网页设计主要的发展趋势,它亦是设计的本质所在。在设计网页时,针对目标用户的心理规律进行考量,准确抓住用户心理,设计出合理、有效、良好的网页。优秀的网页设计不但可以达到其建设目的,也能提升用户的体验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杨铠.浅析网页设计的演变及发展趋势[J].传媒观察,2009(4).

[2]宿效文.浅析设计心理学为“好的设计”服务[J].大众文艺,2012(17).

[3]赵江洪.设计心理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4]Susan M.Weinschenk.网页设计心理学[M].崔玮,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5]郭秀艳.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实证的视角[J].心理学探新,2006(1).

[6]Donald Arthur Norman.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7]werner J.sevenin.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徐培喜,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8]Robert B.Cialdini.影响力[M].陈叙,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潜在课程在职业院校中无所不在。它是经由价值取向、教育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办学理念、物理环境、校园文化、教师素质、师生关系、管理制度、实习实训、校企合作、企业行为、技能比赛和教育评价等多种因素而产生的,对职校生的影响巨大。然而,一方面,不管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还是其他方面,职业院校与其它类型学校存在着显着的差异,相应的,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具有独特性;另一方面,相关研究却未能体现职业院校的规律与特点,职业院校潜在课程研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要完善职业院校课程结构,营造良好的职业院校文化,就有必要加强职业院校潜在课程理论问题研究,探究职业院校潜在课程的内涵、特点和开发。这不仅有助于拓展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的领域,弥补现行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的不足,而且对深入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院校潜在课程的内涵

学校课程不仅包括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非正式课程(informal curriculum),还包括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对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相对容易理解:正式课程(或曰官方课程)是指通过政府规划、经由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具体表现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和课时表中;非正式课程是相对于正式课程而言的,是指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比如演讲比赛、电影欣赏和参观考察等。而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职业院校潜在课程的内涵,首先就要厘清潜在课程概念。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最初是由Phillip.Jackson于1968年在其著作《教室里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提出来的。Jackson透过在公立小学教室里的观察,指出有些教室生活里的特质其实是沿袭学校教育的社会关系,而且教育者希望学生依照他们的期许来发展,进而指出这些学校生活的特性及加诸于学生服从社会制度的期许,与教育的目标完全没有关联,但是如果学生要让学校满意他们的进步,这些现象却是不可或缺的。

潜在课程概念后来相继被其它教育学者采用并加以研究。但是,因为各自立场不同,不仅潜在课程的英文提法各异,比如hidden curriculum、unanticipated curriculum、implicit curriculum、unexpected curriculum等,而且hidden curriculum的中文译法不尽相同,比如潜在课程、隐性课程、隐蔽课程、隐形课程、无形课程、潜隐课程等,学者们对潜在课程的定义不尽相同。主张潜在课程是通过非官方课程(正式课程)而学习到的东西,如黄光雄指出,“潜在课程是官方课程之外,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东西。这些东西除了认知领域,更包含情意领域”;主张潜在课程隐藏在正式课程内外之中,如林清江认为潜在课程是指隐藏在正式课程内外的课程;主张潜在课程是非预期或非计划的学习结果,如陈伯璋认为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或态度;主张潜在课程是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如靳玉乐认为潜在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5];主张视潜在课程为无意识获得的经验,如郑金洲认为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主张把潜在课程与校园文化相等同,如刘佛年认为隐性课程就是校园文化。

剖析如上潜在课程定义发现,它们存在若干主要问题:把潜在课程与官方课程相对立,漠视官方课程实施过程的潜在课程功能;以课程作为定义潜在课程的属概念,未能充分明确潜在课程的具体内涵;主张潜在课程是非预期或非计划的不符合潜在课程可以预先设计的事实;简单地把潜在课程与校园文化相等同,贬抑潜在课程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剖析如上潜在课程定义还发现,它们取得若干主要共识:强调潜在课程是学生无意识获得的经验,以非学术性的内容为主;强调特定学习环境而非官方课程的作用,潜在课程实施是无意的。据此并结合对职业院校真实生活的考察,可以对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如此定义:职业院校潜在课程是指职校生在职业院校教育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非正式课程预期的经验。这里,职业院校既包括中职又包括高职,职校生包括中职生和高职生;职业院校教育情境以职业院校内部教育情境为主,还涵盖校外师生实习实训的岗位和企业,不仅包括物质的、文化的教育情境,而且包括社会关系结构的教育情境;所谓“无意识”意指职校生不自觉的主动学习行为,往往是指某种特定教育情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的熏陶;非正式课程预期的是指官方课程目标之外的学习效果;经验不仅包括认知领域而且包括情感和价值观领域,主要是指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二、职业院校潜在课程的特点

作为与正式课程不同的课程形态,潜在课程呈现若干与正式课程不同的本质特性。一些学者对学校潜在课程的特点已进行过深入探讨。黄光雄指出,潜在课程具有五种特征: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只是可能的而不是必然的;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常是情意的;常比正式课程的影响更为深远。洪福财指出,潜在课程具有概念分歧、动态灵活、无所不在、影响深远、来源多样和形式多样等特性。王兆珍指出,潜在课程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潜隐性、愉悦性、易接受性、持久性、结果的难量化性。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已揭示潜在课程的共同特点,有助于增强对潜在课程的理性认识。然而,职校是一种从事职业教育的特殊类型学校,与其他类型学校潜在课程相比,职校潜在课程不仅具有潜在课程的一般特点,还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

体现出作用方式的间接性。职业院校正式课程具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并按照预定的课程目标教给职校生知识技能、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不像正式课程,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则隐而不见,以间接、隐蔽而非明确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职校生,“润物细无声”则是其生动写照,而且学习结果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显现出来的。以技能大赛为例,职业院校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其直接目的就是取得好的名次,但这又间接地引导职校生确立起技能重要的职业价值观。

正面功能与负面功能并存。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院校潜在课程都能积极推动职校生的成长以及职业院校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正面功能,一些潜在课程还具有负面功能,对职校生的成长以及职业院校和社会的发展不利,起着阻碍作用。因此,基本上可以说,职业院校潜在课程的正面功能与负面功能并存。以观念层面的潜在课程为例,一些学校及其教师高度认可职业教育,承认职校生的个性、潜能和进取精神,并在师生言行互动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这会促进职校生的成长。这就是职业院校潜在课程的正面功能。相反,一些学校及其教师认定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职校生是差生,并在师生言行互动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这会压抑甚至阻碍职校生的成长。这就是职业院校潜在课程的负面功能。 蕴含浓厚的企业文化精神。黄政杰指出,在学校内部,潜在课程主要来源于观念、制度、组织、科目、教法、活动、人物、环境、任务等方面。企业文化一般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为企业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而职业教育与企业、企业文化相伴相生,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旨在满足企业需求,服务企业发展。为达成使命,为企业提供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无论在观念、制度、组织、科目、教法、活动还是人物、环境、任务等方面,职业院校潜在课程来源就无不受到企业文化(尤其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影响,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因此蕴含浓厚的企业文化精神。不仅如此,而且职校生企业实习实训作为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其环境则完全是真实的企业文化环境,这同样是职业院校潜在课程的重要来源。正是在这种蕴含浓厚企业文化精神的职业院校教育情境中,职校生不知不觉地、无意识地培育起企业需要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合乎企业需要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呈现非常鲜明的实践特性。可以把潜在课程分为静态的潜在课程和动态的潜在课程。前者包括教科书的潜在课程、校园文化的潜在课程和各项制度的潜在课程,后者是指各种实践活动的潜在课程。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则是以动态的潜在课程为主(其载体是各种实践活动),以静态的潜在课程为辅。因为不管是从培养目标、课时分配还是重视程度来看,实践教学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环节中无疑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因此,总体来说,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呈现非常鲜明的实践特性,职校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往往是在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习得的。这类潜在课程主要包括校内专业实践的潜在课程、校外实习实训的潜在课程以及其他类型活动的潜在课程。

具有深刻而又长远的影响。职业院校正式课程对职校生的影响往往表现在学业成绩、职业选择上,这种影响是可以补救的;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对职校生具有深刻而又长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较难补救的。这主要是因为潜在课程无处不在,而且相对稳定地存在着,职校生从入学开始到从学校毕业,几乎就一直处于其中,不间断地接受潜在课程的感染与熏陶,职校生因此不自觉地形成其价值观尤其是职业价值观、对待工作的态度、行为规范等,而且这种影响往往贯穿于职校生的一生。

三、职业院校潜在课程的开发

尽管潜在课程是无意识获得的、非正式课程预期的经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潜在课程是不可控的,是不可预先开发、设计的。由于潜在课程对职校生具有深刻而又长远的影响,潜在课程的正面功能与负面功能并存,以及现实中职业院校教育情境的随意性,为克服潜在课程的消极、负面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深入研究并认真遵照职业院校潜在课程规律,预先对职业院校潜在课程进行科学开发与设计,从而达到彰显其正面、积极功能的目的。预先开发、设计职业院校潜在课程是非常必要的,要像重视正式课程那样重视潜在课程。不仅如此,而且预先科学开发、设计潜在课程还是可行的。这不仅是因为人类个体的认识具有无限性,意识具有能动性和意向性,而且人类个体易受暗示,具有内隐学习的能力,能无意识地获得环境事件的复杂规则信息。因此,根据潜在课程规律、信息选择原理和职业教育规律,预先有意识地开发与设计职业院校潜在课程是可行的。

把潜在课程开发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在提高职校生就业能力、增强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大潜在课程开发力度势在必行。然而长久以来,由于漠视潜在课程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在人们心目中,提到课程改革往往就是指正式课程改革,而把潜在课程排除在外。这不仅不利于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改革,而且对职业院校内涵发展无益。伴随着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迫切要求人们转变课程观念,确立起新的课程观,重新审视并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开发,并把潜在课程开发作为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制定科学、系统的校级潜在课程开发方案。这是增强职业院校潜在课程设计科学性、提升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开发实效性的重要保证。该方案应主要包括潜在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潜在课程开发的目标与任务、潜在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潜在课程开发的范围与重点、潜在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实施、潜在课程开发的管理与评估等内容。制定课程开发方案要坚持如下原则:

一是坚持以正式课程为主、潜在课程为辅的原则。既要重视潜在课程开发,同时又要认识到潜在课程是对正式课程的有益补充,进而准确定位潜在课程与正式课程的关系。

二是坚持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特色发展的原则。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教育的根本特性;而且如上所述,职业院校潜在课程呈现非常鲜明的实践特性。这都决定职业院校不能像其他类型学校,而是要吸纳企业专家和学校一起共同开发潜在课程,力求不一样的潜在课程特色。

篇9

对错误记忆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词和对事件的错误记忆研究,但近期,众多研究者将研究的关注于一个新的错误记忆的研究领域――想象膨胀。与DRM范式相比,想象膨胀有更高的生态学效度。

一、对单词的错误记忆研究范式

(一)联想研究范式

集中联想范式也称DRM范式,该范式的经典实验过程包括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学习阶段让被试学习某些具有关联性的词,这些词称为学习词,它们与一个关联词(也称关键诱饵)相关联。关键诱饵在学习阶段不出现,在测验阶段让被试进行自由回忆,结果被试表现出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回忆或错误再认。此项研究将学习―自由回忆扩展为学习―回忆―再认,并最终形成DRM研究范式。在DRM范式中存在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人类的记忆是有关联的,如果两个事件有语义相关 ,那么加工一个事件的同时就会激活另一个事件。

Hintzman(1988)向被试呈现一个包含熟悉名词的多种类别的词表,每个类别中含有1个、3个或5个范例,在学习中随机呈现。在随后的再认测验中发现 ,被试对于学过范例的再认要高于对未学过的相关范例的错误再认,但正确和错误再认均随着学习过程中同一类别范例数量的增加而增加。Seamon等(2000)在其研究中将同一类别中的各个范例按照从高频到低频排列,同时考察了对图片和单词的错误记忆,结果发现被试对高频范例的错误再认要高于低频范例。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形式的学习当,被试在学习过程中看到一个类别的多个范例后,都可以错误地再认出未呈现过的类别范例。

(二)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

Jacoby和 Whitehouse (1989)使用特定的实验程序观察到了在无意识知觉影响下发生的错误再认现象。在实验中先向被试呈现由一系列单词组成的学习词表,并告之随后将进行再认测验让其判断每个测验词是否先前在词表中呈现过。在词表再认测验阶段,每个测验词呈现之前先以短暂的时间闪现一个背景词,并在视觉上对它进行掩蔽以防止被试看到,还区分了两种呈现时间条件:有意知觉和无意识知觉条件。结果发现,背景词对测验词的影响依赖于背景词的呈现时间长短,当背景词的呈现时间较短时,一个没学过的测验词在匹配背景下比在不匹配背景下更有可能被给出“旧的”反应;而当背景词呈现时间较长时,则出现相反的效应。

二、对事件的错误记忆研究范式

(一)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Loftus向我们提供了在实验室中对另一种类型的错误记忆(即人们对事件的错误记忆)进行研究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误导信息干扰范式。该范式的一般程序为:先让被试观看关于某事件的录像或幻灯片,然后向其提供含有误导信息的关于该事件的其他描述或问题,在一段时间间隔后:要求被试根据记忆回答一些问题,最后对被试回答的准确性和自信水平进行分析。

(二) Kassin - Kiechel研究范式

Kassin 和 Kiechel (1996)提出了KK范式,主要研究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记忆是否会受到外在信息的干扰。该研究中有三个重要的方面:社会依从对于人们是否承认其做过某事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被试对细节的虚构表明他们的记忆被改变了,在错误记忆的形成中,社会压力具有一定作用(这是在前几种范式中过没有考察过的机制) 。

三、想象膨胀的研究范式

Garry,Manning,Loftus 和 Sherman 最早提出了想象膨胀这一概念。想象膨胀是源自于生活的一种错误记忆现象,它是指个体通过对童年生活事件的想象,会增加这些事件确实发生过的信心。想象膨胀范式为错误记忆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随后许多研究者都运用此范式对自传体记忆、近期记忆以及简单行为记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想象膨胀的研究范式是典型的实验前后设计,其经典范式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提供给被试一份列有多项童年事件的生活事件清单,要求被试判断在特定的年龄阶段每件事发生过的可能性(采用等级量表来评分)。至少间隔两周后,被试进行第二阶段实验――想象清单中的某些事件。第三阶段:要求被试再次填写生活事件清单,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但并不特别指明是否要完全按照第一次填写。实验主要根据想象事件发生过的可能性评分值的前后变化,来分析想象膨胀。

目前关于想象膨胀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两种,源检测框架理论和熟悉感归因理论,二者对想象膨胀产生机制的解释有明显不同的侧重点:前者注重细节记忆特征的错误归因,后者侧重整体熟悉感的错误归因。

研究者多次复制想象膨胀,并引发了相当多的附加研究,包括对想象膨胀影响因素和特征的探讨。通过采用想象膨胀范式的多种变式和控制各种不同的实验变量考察了多种影响因素,发现被试的个体差异、想象次数和程度以及想象事件的熟悉程度和难易程度等都会对想象膨胀产生重要的影响。

自从 Garry(1996)等提出的想象膨胀范式以来,许多的研究者都运用此范式对自传体记忆、近期记忆以及简单行为记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国外对想象膨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采用自传体记忆来复制与验证想象膨胀效应;第二,对简单行为的想象膨胀研究;第三,想象膨胀的影响因素;第四,想象膨胀的特征及其内在机制。

想象膨胀是错误记忆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关于想象膨胀效应的研究目前还刚刚起步,还有许多探讨的问题,特别是想象膨胀的影响因素,存在的内部机制,理论的完善等等方面,均存在疑问,均值得我们探讨。想象膨胀是基于日常生活的记忆研究,摆脱了实验室研究脱离实际的尴尬,真正步入人们的真实生活,极大地推动了日益高涨的日常生活错误记忆研究。由于研究取向、方法以及研究材料都比较贴近现实生活,因而所解释的记忆现象和记忆规律不仅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记忆,而且在商业、法律、教育等诸多领域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资料】

[1]杜建政,杨治良. 当前记忆错觉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 心理学动态,1998(3):19-22.

[2]杨治良,郭力平,王沛,陈宁. 记忆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91.

[3]郭秀艳,周楚,周梅花. 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应用心理学,2004,10(1):3-8.

[4]周楚,杨治良. 错误记忆研究范式评介. 心理科学,2004,27(4):909-912.

[5]李林,郭晓蓉,杨靖. 错误记忆中的新领域――想象膨胀. 心理科学,2005,28(1):138-142.

[6]杨淑云. 想象膨胀中熟悉度与感知积累作用的实验研究.硕士论文. 河南大学,2006.

[7]钱帛. 想象膨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硕士论文.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篇10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无疑,对科技掌握的程度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在我们的生活中,科技无所不至,研究生对医学、生物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以及信息高速公路、航天科技和高科技的新型武器的兴趣较高,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回顾我校研究生科协活动,我们认为不能简单的停留在目前的层次和水平上,要认真总结经验,要把它放在培养21世纪科技人才的全局中,优化外部环境,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推进研究生科协活动向系统化纵深方向发展。经实践和研究,对我校研究生科协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及其效果进行有意识的探讨,较好完成课题设计内容。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课题采取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原则,不断丰富研究生科协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通过研究生科协活动创新,避免对研究生提出笼统的一般性要求,否则不会有好的收效,必须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展不同活动。

(二)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使研究生科协活动方式灵活多样。通过实践探索出研究生科协活动的两种形式:集中开展与分散进行,以集中活动为龙头,以分散活动为基础。

(三)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研究生科协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生科协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结合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四)采取组织机构建设和活动基地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保证研究生科协活动顺利进行。研究生科协活动必须以组织机构为主导,以活动基地为依托,从组织上和阵地上有一个可靠的保证。加强对研究生科协的管理,自觉地将研究生的科协工作纳入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体制中,使研究生科协开展的课外活动与校内教学、科研活动相一致,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生科协是全校同学自愿参加的学术性群众组织,科协会员必须遵守“研究生科协章程”,自觉接受科协的领导和管理,遵守科协的纪律,按章办事。

(五)采取阶段总结与理论研讨相结合的原则,使研究生科协的工作不断走向成熟。我们本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认识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个阶段都达到更高一级程度。正是本着这样一个观点,我们要做好研究生科协活动的总结和理论研讨工作,并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同时,遵循教学与科研规律,构建合理的三大知识结构,即宽泛的自然科学知识,过硬的扎实的医学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知识。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一)在保证研究生基本完成授课计划的前提下,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延长实习时间,加大实践锻炼力度,狠抓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意识,规定研究生参加研究生社会实践及研究的方向,并纳入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按照计划让研究生有更多的参加实践活动的平台,拓展研究生科研思路,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摸索出研究生自己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其达到使研究生成为懂素质教育、会素质教育、有较强素质教育能力的合格研究生。

(二)研究生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活动,采取调查研究、专题讲座、报告会、科技夏令营等活动、撰写调研报告、科技论文,以及深入科室直接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做导师的助手。这样,从组织形式上来讲是健全的,从活动内容上看是广泛的,从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上看是丰硕的,路子是可行的,完全符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的这种集中与分散、群体与个体、有意识科研与无意识科研相结合的科研方向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