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新闻评论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1: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闻评论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闻评论论文

篇1

2.两论的功能和作用不同新闻评论是一种有着鲜明针对性、指导性和时代特色的政论文体,能够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进步,对民众、对社会起着安定团结的作用。一般而言,新闻评论有着宣传鼓动、配合中心工作的作用;释疑解惑、研究社会问题的作用;针砭时弊、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提供讲坛、增强公民参与意识的作用。申论则是根据公务员工作的实际需要,针对某个社会问题阐明观点、论述理由、提出对策、辅以论证,专门用于公务员考试的一种应试文体。故新闻评论和公考申论各自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二、对两者的意义

通过将新闻评论和公考申论进行一次较系统的比较和探析,对新闻评论和公考申论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加强对两论的理解通过对公考申论和新闻评论的比较,我们可以对新闻评论、公考申论有较大面的了解,也进一步深化了对公考申论或新闻评论的认识与理解,并在分析公考申论和新闻评论的过程中相互联系,比较、探析两者各个方面的相同点及差异,以更全面了解这两论,为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它们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2.有助于扩展两论的关注群体公考申论和新闻评论都有着自己特定的关注群体。例如,对公考申论的关注群体就是以公考考生为主,兼有申论的培训老师、阅卷老师等,除此之外也就鲜有人关注。而通过将新闻评论与公考申论进行比较,则可以为公考申论和新闻评论找到一些新的关注群体。通过对新闻评论和公考申论的比较之后,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可以让一部分原来只关注新闻评论或公考申论的人,转而对两者都有关注。

篇2

二、“微视角”:眼光独到告诫人。

新闻评论需要独特的观察视角,受众对有着独特视角的评论总是情有独钟、津津乐道。只有角度新颖、眼光独到的评论,才能达到“一滴水见太阳”的功效。进入“微时代”,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长篇大论、拖泥带水的社评人们不屑一顾,而有的短评百十来字却感人至深,看后满眼生辉,回味无穷,给人有益的启迪,这当中评论的角度至关重要。例如短评《对夜幕下的交通“活闹鬼”管理部门得瞪大眼睛》,这篇短评从容易被忽视的微角度进行观察分析,把发生在夜间的醉驾、疯狂的后八轮、工程车和违章运货车称之为“活闹鬼”,不仅十分贴切,也引起人们的警醒。它告诫有关部门,虽然有严厉的管理条例,但如果不关注夜间的“微空当”,条例就形同虚设。这篇短评的“微视角”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力,随后警方和城管部门开始24小时上路查酒驾和违规后八轮、工程车,不给“活闹鬼”有一席之地,群众拍手称快。

三、“说人话”:善接地气打动人。

评论要接地气、说人话;装腔作势、隔靴搔痒、人云亦云、不讲真话,触及不到问题痛处的评论有谁爱看?写评论讲真话就是要有思辨色彩,而光有“看”是不够的,必须有“想”,讲真话、接地气要有勇气和胆量,它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要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基础上秉笔直言,提出真知灼见。例如“科技下乡”活动,总体上来说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在一片叫好声中,记者细心观察发现有些活动却表现的十分冷清,这当中一些部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是主要原因。随后撰写了《农民欢迎的科技下乡为何冷清》的评论,摆事实、析原因、讲道理,提出:科技下乡,关键是要重质量、讲实效,要根据农民的种养实际,诚心诚意地为农民传经送宝、排忧解难,使农民真正得到想要的科技知识和致富门路,并希望有关部门真正转变观念,深入农户和田头,不打“官腔”、少一些“花架子”,多一些接地气的服务,这样才能真正受到农民的欢迎,才能使科技兴农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评论播出后,反响强烈,许多农民高兴地说评论讲出了他们的心里话,有关部门则高度重视,专门研究,制定措施,予以整改,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动真情”:情理交融影响人。

写评论切忌无病,而应有感而发。笔尖常带感情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宣示。评论要特别注意发掘人在事件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让受众在体验某种情感氛围中接受所披露的事实和观点,这种体验和感受往往比灌输式的说教有更好的传播效果,让受众陷入思辨的理性。例如短评《敬爱的老师,请别……》对一些教师补课收钱的行为进行了抨击。作品没有一味地严厉指责教师收费行为,而是用充满感情的言语拉近彼此的距离,开始的语气是谈话式的,接着说到“敬爱的老师,在钱的问题上,那么确实也有难处……”实事求是的说明教师的清贫和不容易,继而点出了“教师的形象在孩子心中是很高的,如果把老师巧妙地赚钱、拉关系等方法也接受下来,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可怕的。”如果有的老师初时还以补课收钱属家长自愿而的话,此时都会扪心自问了。

篇3

二、评论形态更突出广播特色

广播新闻评论要从广播的固有优势出发,丰富和完善广播新闻评论的个性化特征,让接受能力相对较低的受众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因此,广播评论要发挥“短、浅、软”的特点,短,就是短小精悍,短而有物;浅,就是浅显明快、平易近人,以平等的态度、从听众最关心的角度,带着感情说理,让听众一听就懂;软,就是语言通俗、轻松、风趣、娓娓动听。在网络评论势头很猛的现实面前,广播新闻评论更需要快且准。快,就是开展即时评论;准,就是几句话就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广播新闻评论靠声音传播,带有广播传播的优势和局限。优势表现在传播迅速、接收便捷、易于理解、传播面广、感染力强和对受众文化水平要求较低、群众性广等,而稍纵即逝、不留痕迹又成为其不可避免的弱点。”④音响作为广播的特殊语言之一,对于增强广播新闻评论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感染力有很大作用。广播评论与其它媒体新闻评论的区别是音响优势明显,以前广播新闻评论几乎不用音响,现在却在广泛运用音响,其中录音评论已成为广播新闻评论的常态。实际上,音响最能体现广播特征、彰显广播优势。要恰到好处地引用音响素材,让音响说话,让音响说理。音响材料在广播新闻评论中,也可以作为一部分重要论据,起到支持和说明论点的作用。音响是广播新闻评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是能引出话题、渲染气氛、回溯背景、叙述过程、参与议论等。记录事实发生、发展动态的音响,能为广播评论的论点提供部分论据。长期以来,广播新闻评论基本上是报纸评论的声音版,书面化的语言、僵硬的表述,都影响了收听效果。新闻事件是鲜活的,蕴涵在其中的道理也应该是具体和鲜明的,所以广播新闻评论要尽量做到口语化,在语言语调的表述上都要平和平易,娓娓道来,不生硬照搬,不冗长拖沓。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广播新闻节目在尝试用两人对话的方式播发评论,这种模式使主持人的个性化日益明显。两个人在配合默契的同时又各有自己的特色,或犀利或麻辣,语言风格也相当口语化、地方化。广播新闻越来越注重各种声音的运用,好的广播音响能体现报道的真实性,让人如临其境。广播新闻评论可以引用新闻当事人的典型语言和新闻背景音响,也可以采集观众的观点,充分发挥广播“以声、以声达意”的传播优势,让广播新闻评论从“我播你听”走向双向交流。近年来,从记者现场口头评论到连线嘉宾的访谈评论,从纯文字评论到丰富的表达方式,广播新闻评论的天地已豁然开朗。

篇4

随着体育事业与体育媒体的发展,作为新闻评论重要分支的体育新闻评论独树一帜,非常繁荣。平面媒体特别是报纸为体育新闻评论提供了一个广阔且有稳定受众的生存空间,网络媒体的兴起更是进一步扩大了体育新闻评论和“评论员”队伍的数量。体育新闻评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明显进步。几乎任何重大体育事件体育都会从各个角度进行评说。随着体育新闻评论的影响力的扩大,体育新闻评论的写作手法和风格也在不断适应读者新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体育新闻评论的新趋势有:

一、“新闻化”特色不断增强

新闻媒介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性是所有新闻体裁的共同特点。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飞速增长,使得体育新闻评论的新闻性特征得到更加突出的强调。评论新闻化,使新闻与评论互相延伸,互相深化,加重报道的分量,大大增强传播效果。体育新闻评论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1.追求强烈的时效性

体育新闻报道讲究及时性,而传统的新闻评论对于时效性并不苛求。如今,体育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就是评论的生命,体育新闻评论本身所具有的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力量,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时效性对于引导舆论至关重要,也是争夺“眼球”的法宝,追求时效本身已成为体育媒体竞争的主题。新闻性要求体育新闻评论与体育新闻报道一样,讲究时效。

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体育媒体在新世纪更为重视体育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为了加强时效性,许多体育报纸开辟了评论员专栏或专版。这些言论是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体育新闻事件、现象、问题进行评论,言论与新闻常常是同步见报。而网络上的体育评论其时效性就体现得更为突出,往往是比赛一边进行,网络们的评论就已经“出炉”,不受刊发时间和版面的限制。

2.讲究现实针对性

新闻竞争已由独家新闻之争进入到独家观点或独家视角之争的态势,言论已经成为提升媒体品位,打造传媒竞争力的力点之一。“体育时评”盛行,是体育新闻评论讲究现实性的一大表现。一些市场化报纸如《体坛周报》等新能取得成功,体育新闻时评功不可没。

从评论的题材上看,触及现实是体育新闻评论的生命力之所在。体育新闻评论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取决于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人们对于“高、大、空”的体育评论兴趣不在,需要的是针对现实社会中的新鲜的、敏感的、热烈讨论和大众关心的体育事件与话题进行评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巨大变化,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缘由和体制因素;迫切需要传媒去伪存真,帮助受众梳理与解析体育事件。

3.“新闻性信息”与评论相结合

随着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体育新闻评论和体育新闻报道正由各自独立呈现出相互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传播“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有机地结合。

在版面编排上,体育新闻评论常常与体育新闻报道同时见报。言论与新闻同步见报,说明体育新闻评论突破旧新闻观,重视新闻性信息对评论的作用与影响,重视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的结合。体育新闻评论依托体育新闻报道而发表,如时评、评论员文章、按语等,以发掘体育新闻背后的深层价值和意义,从而提高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在写作手法上看,报纸体育新闻评论常常在写作中直接输入作者所见所闻的新闻性信息和事实,以此作为立论的由头和依据,缘此引发议论。体育新闻评论运用事理交融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手法。这种难度较大的论述方法在体育新闻述评等评论写作中常用。有时很难区分新闻稿件与评论的界限。

二、“多元化”趋势明显

体育新闻评论的多元化特色具体表现在:

1.体育新闻评论的话题广泛,“评论员”身份“多元化”

现在体育新闻评论的话题不仅有体育赛事方面的,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医疗、保健、娱乐等等内容。评论员队伍除专业人员和学者外,还会邀请名人,明星或者业余撰写评论。同时注重吸引体育迷参与评说,各媒体也把受众参与作为刺激销量的重要手段。

2.体育新闻评论的角度和意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

各种各样的选题立论敢于面对众所关注的各种的话题,进行释疑解惑的积极引导。有正面的,也有批评谴责的,既有阐释说明的,也有建议、探讨、争鸣、商榷和研究的。思想活跃,观念多元,倍受受众欢迎。

三、“专业化”与“平民化”的体育新闻评论各行其道

如今,新闻媒体面对的是越来越成熟的公众,面对的是越来越多样的媒体群。这对体育新闻评论写作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专家型”的评论员是各大体育媒体竟相争夺的对象。“专业化”程度高的体育新闻评论是体育媒体的标志和旗帜,也是体育媒体树立“品牌”的重要手段。

“专业化”与“平民化”的体育新闻评论并存是体育评论的一大特色。两者的目标受众群并不重合,传播目的也不相同。体育专业人员,专家,职业记者所做的评论针对的是资深的体育迷和体育专业人士的受众群体,目的是体现媒体的专业水准。,而“平民化”甚至“娱乐化”的体育新闻评论针对的是更为广阔的普通受众和市场,目的是为了普及知识,培养受众以及增加评论的趣味性,开发体育新闻评论的多样价值。许多大型赛事举办期间,报纸都会策划风格各异,适合不同层次读者的评论专栏。专业人员侧重理性分析,而非专业人员的“感性宣泄”也会获得很多读者的欢迎。

四、“解读”趋势——深度评论发展迅速

篇5

一、看标题信息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发表言论,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所以一般新闻评论的标题会体现两点内容:一是针对什么新闻,二是发表什么意见。

二、抓论点论据

新闻评论的结构包括三部分:论点、论据和论证;内容也包括三部分:事件、道理和情感。对论点的要求是鲜明、正确、中肯、独到;对论据的要求是真实、准确、可靠、充分。论证过程则要求有清晰的逻辑,选择充分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证明论点。

三、辨论述方式

新闻评论的文体结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点睛式结构,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说理;二是剥笋式结构,由表及里,由因及果,层层深入,揭示主题;三是波浪式结构,各部分之间呈并列关系,围绕中心论点多侧面展开,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中心论点。

四、理解文本意义

由于新闻评论是面向广大群众的,所以其评论一般比较浅显晓畅,通俗易懂,包含着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和或支持或反对的态度。考生可以通过文中对新闻事件发表的看法、表明的态度、指出的症结、提出的希望、引导的社会认识等内容来分析其文本的意义。

五、析表现手法

从论述的角度来分,新闻评论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等几种。其文体特征是叙述与评论相结合,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因而其语言也具有理性的特点,这样才能启发和帮助读者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卫星监控让医疗废物管理更精细

雅 婉

日前,《广州市医疗废物管理若干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草案》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进行跟踪,并对其去向等项目进行登记。据悉,广州拟对医疗垃圾运输车辆实施卫星监控。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深入发展,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普及使用,必然造成医疗废物不断增加。如何治理医疗废物,成为人们普遍关心和刻不容缓的一个社会问题。实际上,在《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有明确规定,对医疗垃圾要统一收运、集中处理、严禁混入生活垃圾排放等。众所周知,医疗废物上携带着诸多病毒和细菌,如果处理不当,不但对医护人员产生许多不利,更会危害到市民的人身安全。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人将医疗废物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出售,使医疗废物流向社会。要杜绝这些问题,作为医疗机构,首先要把好第一关。尤其在一些中、小医院和乡村医院,由于缺乏监管,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纰漏,因此《草案》一旦落实,对医疗卫生机构强制跟踪医疗废物的进出、来源等细节,更能强化责任落实到人的原则。通过查漏补缺的方式堵住医疗废物流出的漏洞,让医疗废物的流向有本“明账”。

其次,相关部门通过对医疗垃圾运输车实施卫星监控,也给医疗垃圾的运输配备高科技保障。通过监控,一旦发现有人不按规定处理医疗垃圾,就严肃处理,一查到底,严惩相关人员。

《草案》中提到,对医疗垃圾未进行流向登记制度并逾期不改正的,将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医疗垃圾未进行分类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依笔者所见,由于医疗垃圾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污染等特征,其病毒、病菌的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倍。如果处理不当,将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也可能成为疫病流行的源头。考虑到医疗垃圾潜伏的危害如此巨大,该《草案》的惩罚力度仍有待加强。

当然,做好医疗垃圾处置除了靠政策,还需要依靠科技和管理,未来仍需要通过与环保企业的合作,通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治理医疗垃圾污染市场化的机制和法规体系,真正实现医疗废物的精细化管理。

(选自《广州日报》2014年6月9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医疗垃圾要统一收运、集中处理、严禁混入生活垃圾排放,早已有明确规定。

B.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人将医疗废物以各种形式出售,使医疗废物流向社会。

C.《草案》的落实对医疗废物流出将会进行有效“堵”防。

D.《草案》依据实际情况可对医疗垃圾处理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罚金可根据情况超出3万元。

2.下列关于作者的观点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草案》对医疗垃圾违规行为的惩罚力量还有待加强。

B.做好医疗垃圾处置要靠政策和管理。

C.《草案》对于医疗垃圾管理有巨大的作用,能够促使管理更精细。

D.医疗垃圾处理可以与环保企业进行合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食品追溯体系,保“舌尖上的安全”

苑广阔

上海市首部有关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的地方政府规章――《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日前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最快今年下半年,上海食品流通业的经营者就要为消费者提供可查询追溯信息的销售单据,一些规模型企业的经营者还必须向消费者出示具有追溯码的食品货架标签。

食品追溯系统的核心意义是实现食品信息的可追溯。通过这个系统,可以有效连接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了解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生产和流通过程,改变以往在食品安全方面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局面,提高消费者的放心程度。

更重要的是,由于该系统提供了“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模式,提取了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供应链环节消费者关心的公共追溯要素,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一旦发现问题,能够根据溯源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召回,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大多数对食品安全比较关注的消费者都有这样的感觉,面对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食品,如果我们想了解它的信息,那么只能通过食品包装袋上所提供的有限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只涉及生产厂家以及食品的营养成分等。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食品是否安全,往往和它的原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食品包装袋上所提供的信息,基本不会涉及原材料。

而上海市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改变了以往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只能追到食品生产环节的局面,将农业种植、养殖环节也纳入了可追溯的范围。由于食品追溯系统中的各类信息都是被放置在二维码当中的,而现在消费者几乎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那么就可以在购买食品的时候,随时掏出手机“扫一扫”,了解食品的来龙去脉,增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而且一旦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马上就可以确认食品在生产过程定的事故原因以便及时召回问题食品,将企业的经济损失、信誉损失降低到最小,同时避免更多消费者食用问题食品,从根本上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选自《法制晚报》2014年6月3日)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所有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向消费者出示具有追溯码的食品货架标签,这是上海市最新颁布的规章制度。

B.目前很多食品包装袋上所提供的信息不能表明食品是否安全。

C.《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若实施,将能让人们只用一部智能手机就轻松了解食品。

篇6

一、博客新闻评论的由来

新闻评论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所有新闻传播工具的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①网络言论指的是网络传播中的意见性信息,是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被打破后所出现的一种大众言论。②博客传播源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形式,博客群体的诞生,标志着互联网上的新闻生产开始告别了依赖于传统新闻机构的生产模式,形成了独立的、由网民自发进行的新式新闻生产。博客新闻评论也随着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而出现。博客新闻评论利用网络技术,人们不仅通过电脑,还通过手机看博客、写博客、评论博文。从twitter到国内的饭否、嘀咕、叽歪几大微型博客都聚集了很多人气,几大门户网站也纷纷开设微博,博客的魅力可见一斑。

二、博客新闻评论的含义和形态

目前网络评论形态,有在BBS上进行实时交流、跟帖的形态,有在个人博客上发表评论,并自己制作相关资源链接的形态等。博客新闻评论是指借助博客平台发表具有新闻性的评论文章。它是实现博客“思想交流与共享”的重要手段。博客新闻评论可分为主题评论和博客访问评论两种,前者是以独立成篇的形式存在,后者需要依附于前者而存在。③

博客访问评论有以下几种类型:灌水,最主要的意思是为赚取点数或者打发时间、发泄不满的无意义的回复。顶,就是支持的意思。拍砖,是指回帖时持批评态度。另外还有沙发,就是第一个回贴的人。板凳,就是第二个回贴的人,第三个回帖的就是地板了。闾丘露薇发起的一五一十部落,是一个发表和讨论新闻的论坛。如部落简介:“一五一十部落,一个尝试在中国实践公民记者的网站,用博客的方式,报道身边发生的事情,用博客的方式,分享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而得出的观点。专注有思想的时事评论和原创有新意的文化评论。”一五一十部落中的作者大多是文化水平较高,有良好的文字功底的人,大多数作者就一件事情能提出较独特、深刻的见解。

三、博客新闻评论的特征和优势

1、自主性

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满足于看报纸和电视上所谓的精英观点,而是积极地掌握自己的话语权,对新事物、新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互联网包含着丰富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元素,它包容了比以往更为丰富的评论主体――更多表达意见的人。这些人中不乏有媒体从业人员、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有很多学生、普通上班族等,他们都积极参与到新闻评论队伍中来。因此,互联网为多样化的评论形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2、交互性

网络新闻评论的表达空间更大,观点到达范围更广,尤其是有互动过程。一则新闻刚被报道出来时,博客作者依照第一感觉把初步分析提出来,疑问也提出来,然后不断有人加入分析质疑,不断深化分析判断,最后完整看下来,我们对某个特定事件有了较完整的印象,对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有了更确定的把握,这叫做“行进中的判断”。④另外,博客具有开放性,博主对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读者在文章后发表评论,博主和博友各抒己见、积极互动。

3、匿名性

与在传统媒体的评论作者以公开身份进行写作和评论不同,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博客写作者往往更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形成思想的碰撞。

4、超文本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多维的、发散的。网络新闻以超文本、超媒体方式来组织新闻内容和有关新闻背景,使受众在阅读新闻时,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思路,实现新闻内容的“跳转”及表达方式的转换,更好地体现读者的主体地位及思维规律。⑤一些博文后面还会链接事件的其它相关评论,不会只听“一家之言”,更有利于形成全面的认识。

四、博客新闻评论的局限性

1、对专业媒体的依赖

新闻评论表达的是主观性信息,新闻评论中对客观性信息的陈述,一般是作为评论对象的新闻事实和支持主观性信息的论据性材料。所以大量博客的信息加工仍然基于媒体的报道。博客不能作为新闻源,而是一个很好的评论渠道。其主要作用是加工、评论和传播专业媒体的报道。

2、一些博客作者评论水平不高,理性思考不足

言论应该是反映各利益集团的人对新闻事件和公众关心的问题的意见。新闻性、时效性、可读性和贴近性,是言论文章的四要素。现在很多博客作者喜欢针对国际、国内大事小情发表评论,他们的观点鲜明、言辞直白,一些著名的“博客评论员”赢得了大批的读者。但有些博客作者往往从个人的视角看问题,凭着自己的惯性认识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说,没有经过理性思考,观点难免片面,评论有失偏颇。

3、名人博客的困惑

名人博客因为博主自身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他们发表的一些言论往往受到网民的追捧,而一些言论本身还会变成新闻话题受到传统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容易引起“口水仗”。同时,大量明星、名人博客的涌现,他们作为公众人物,在博客中发表的评论已不具备“匿名性”,他们的评论还是文由心生吗?少数名人的博客言论被认为是哗众取宠,故意炒作。

五、博客新闻评论的发展对策

1、吸引高水平评论作者

应当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作者参与博客新闻评论的写作。如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从业者。因为评论不同于消息或者其它新闻体裁,它需要一定的判断力、思辩能力、写作能力和广博的学识。

2、网站有效引导

博客网站在推介博客新闻评论,扩大其传播效果方有着重要的作用。网站的有效引导,能够平衡针对某话题的各方观点,进而实现舆论的有效传播。博客的自主性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制于网站,博客网站应当梳理、整合网站的博客资源,加强与作者的沟通,培养博客队伍,选择有评论价值的话题进行放大或聚焦,避免话题炒作。

3、匿名与实名的博弈

许多博客评论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作者身份是隐蔽的,他们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直抒胸臆,但由于缺乏约束,侵权、侵犯隐私等纠纷屡见不鲜。博客实名制能否在规范言论秩序的同时,让博主“真”起来值得进一步探讨。

4、博客管理需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无论博客是匿名抑或实名,其行为主体都是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个人,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也决定其博客评论的文明程度。博主应当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把握发表评述意见时的方式和尺度,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使博客新闻评论真正体现出自主、平等、参与精神。2006年初,博客中国发起了签署《博客公约》活动,以期通过网民的自律,对博客用户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制约,但《公约》停留在道德自律层面。博客的规范,同样需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参考文献

①丁法章:《新闻评论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1

②符建湘:《新闻评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4

③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9

④马少华、刘洪珍 主编:《新闻评论案例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

篇7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2-0091-02

近些年,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已成电视新闻学界和业界研究及探讨的一个热点。但是,热点主要侧重于对栏目体裁的划分,而对两者是否存在融合之势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讨甚少。为了弥补这一空缺,本文试图以《焦点访谈》为例,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剖析,使人们认识两者融合现状,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关意见。

一、两者的概念

时下,学界对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的概念界定互不相同,业界的探讨也仁者见仁,并总认为深度报道就一定是称为“关注”、“焦点”、“核心报道”等名义的大题材、大通讯。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新闻评论其实是深度报道的一种‘老体裁’,因为深度报道只是一种报道形式而并非报道体裁。[1]”目前,我国电视界已存在一些栏目是典型的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的融合,如《新闻1+1》、《焦点访谈》等。那什么是深度报道?又何谓新闻评论?倘若准确把握了两者的概念,就很容易明白它们是如何进行融合的。《新闻学大词典》给深度报道的定义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而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范畴[2]。

从概念上可知:深度报道是一种运用各种方法,从各方面“挖掘新闻本源”的报道形式,而新闻评论是一种通过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闻事件和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来“启示新闻事件本源”的体裁。由此可知,两者是通过“挖掘”与“启示”的手段融汇于新闻本源。

二、融合现状——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为例

(一)栏目定位

《焦点访谈》栏目的最初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语评说”。前三句是告诉观众:《焦点访谈》栏目是深度报道,而最后一句又警示观众:它也是新闻评论。整个定位既含有深度报道的特点又涉及到新闻评论的特点,则再次验证它是一档以深度报道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在1998年,《焦点访谈》栏目又提出了新的定位:“用事实说话”。较于之前的定位,它更加强调“事实”两字:一是评论者不需要对栏目内容做出主观评价,只需让新闻事实客观地传达给观众记者和评论员想要说的话,这体现出深度报道的优势;二是电视媒介要发挥自身的特性,多用画面语言作论据,在深入事实的基础上展开评论,而不能像纸媒那样,仅停留在纯抽象的概念演绎,这采用新闻评论的体裁。如把优势与体裁融合则是:“用事实说话”表明栏目中所有的“访”与“谈”都是围绕某一新闻事件的“事实”展开的,且“访”与“谈”又是以深度报道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缘起、发展及归宿的客观叙述。它用事实说话,对事实进行多层次、立体化的透视,最后由主持人对事实作出理性的点评,并引导观众去思考。如《黄浦江死猪事件溯源》,栏目中记者的“访”、记者与被采访者以及主持人的“谈”都是围绕“死猪事件”展开的,且栏目对于死猪事件的溯源,更多地是借助摄像机镜头呈现。

(二)栏目要素

任何事物都有构成它的基本要素。新闻评论作为议论文的派生体裁,其要素是论点、论据与论证。深度报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报道形式,其特点主要有:思维的立体性、背景的广阔性、论理的思辨性及开掘的纵深性[3]。《焦点访谈》作为一档以深度报道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既有新闻评论的要素,又有深度报道的特点。以《问诊“带病”电梯》为例,栏目的中心论点出现在中间:说到底,一个字——钱,都是“省钱”惹的祸。继而运用一些事实性论据如“深圳市罗湖区长虹大厦内,一名实习女护士在乘坐电梯时头部被夹,导致动脉破裂当场身亡;湖北宜昌,正在运行的超市手扶梯断裂,一名老人坠亡。”和相关理论性论据如“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规定,电梯更新改造的经费可以从住房大修基金也就是业主在购房时所缴纳的公共维修基金中提取”去论证“为何是省钱惹的祸”。在思维的立体性上,编导通过对电梯受害者、伟达电梯公司负责人和其他方的考证来证明论点,且对论点做出了批评性的判断和对电梯该如何确保安全给出了具有主观思维的对策。在背景的广阔性上,栏目并非就事论事、低酌浅唱,而是取材空间广阔,以论题(事故频繁发生)为主线,用翔实、生动、有说服力的论据论证“‘省钱’是事故发生的关键”。在论理的思辨性上,栏目从事故频繁发生着手,得出“省钱”惹的祸,进而提出两个疑问:有没有办法降低这种风险?比如缩短电梯使用年限,让它在可能出事前及早退役?疑问的提出和后面的论证对观众有很大的启发。在开掘的纵深性上,栏目侧重于回答“Why”,分析了电梯的直属利益群体(物业公司、维修公司、生产厂家及监督部门)的表层,又深层次地挖掘其背后的利益分配。

(三)栏目语言

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语言是传播过程中的一种编码方式,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深度报道属于一种详访型报道,对语言有着生动和准确的要求。新闻评论属于理论范畴,表达的又是观点性意见,为了能让观众认为栏目好看,其语言应是“平易近人、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爱憎分明、入情入理、情理交融、朴素精炼、要言不烦”[4]。以《村医,你过得还好吗?》为例,它所涉及的时间(年份、月份等)、地点(各村卫生室、卫生局等)、人(村医、患者等)、事(生存状况)、过程(政府补助下发等)、关系(医患关系、村医与上级领导等)等都是可以找到确切的汉语言符号;此外,栏目运用电视语言(画面和声音)对新闻事件的过程及场景进行展现,生动形象地记录人物言行举止。在对事件的评论上,主持人也是以平等的姿态对待观众,巧用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深奥的道理讲述的实在、通俗。

三、对两者融合的建议

《焦点访谈》栏目开创至今已十年,其收获的不光是赞誉,还有对某些缺点和问题的批评。如新闻报道中普遍存在“说情面前败下阵,评论变成桑拿按摩”[5]等,都让普通群众和上层领导不满。

(一)拓展报道深度、加大评论力度

与普通的资讯类栏目相比,《焦点访谈》栏目的“深”理应体现在对新闻事件的挖掘。但是,它并非每一期都是既探讨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又对其意义及影响进行揭示,进而预测其发展趋势和运行规律。如《被吞噬的花季》,虽然有繁杂的材料,且在对材料的抉择中具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思想性,但是却未能将典型的新闻素材锤炼成主题深刻的报道,更没有挖掘出新闻事件的真实本质。《焦点访谈》栏目特色源于批评。但近年来,栏目批评力度严重不足,应景选题逐年增加,选题缺乏针对性。就2013年5月63期的选题看,批评性的尤其是贬斥性批评的选题仍显不足。如在这63期播出的节目中,就有很多节目雷同,内容空泛。无论从栏目定位还是从报道的深度广度上考虑,都应改变此窘局,把真正关心百姓疾苦的选题拿上来,不要再作“应景文章”。比如对《有你才幸福》这部央视电视剧分析就是应景和宣传的文章。另外,《焦点访谈》栏目作为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的拓展及延伸,在取材上要偏重对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的深层次剖析,以便观众对其有更深的理解;要通过对某些个案的翔实披露,以便对其它违法乱纪现象起到震慑,进而唤起人们与丑恶现象作斗争的决心;要进一步开展“走转改”的活动,有针对性解决社会突出矛盾,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提高主持人、记者的专业素养

第一,主持人转向全能型。与其他类型的电视栏目不同,《焦点访谈》栏目中的主持人时刻都在介入栏目现场,他们的专业素养对栏目中观点传达及表述所带来的影响已渗透到栏目的话语表达中。目前,它面临的一大瓶颈就是缺乏全能型主持人。栏目中的主持人还停留在点题、串词,然后总结栏目观点的阶段。其实,除此作用外,主持人更应与栏目中其他角色进行潜意识的交流,在栏目中既要引导话语的拓展及延伸又要对其出现的观点进行理性的分析、综合及提炼。因此,如要突破这一瓶颈,主持人应做出角色转变:从传统的单一的主持人角色逐渐向观察员、评论员等全能型角色的方向发展。

第二,记者转向评论记者。《焦点访谈》对新闻事件的时效性有着较高要求。这意味着栏目记者必须具备现场评论的专业素养。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直接采访者,掌握了很多一手材料,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也有着更为详实的把握。所以他们更有发现问题,找到评论最佳点的优势。可是《焦点访谈》栏目部分记者并没有很好的利用此优势,而是把自己局限于报道者的角色。

(三)联合多种媒介手段

目前,《焦点访谈》仍然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在传播范围上的优势来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例如,网络上虽存有及时更新的栏目视频及主要内容的文字,但这些在网络对新闻事件的相关搜索上并不占优势,这也使得栏目的时效性及品牌影响力受到制约。因此,《焦点访谈》应加强栏目内容与网络、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渠道的链接,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品牌影响力。此外,在互动上,它也很少根据议题的需要,利用视频连线、音频连线等方式对网友的评论及网上跟帖进行理性分析、总结及提炼。为了拓宽报道的深度及强化评论的力度,它也应吸纳来自不同媒介的意见表达群体,从传统式的“意见引导”走向新型式的“意见整合”。

参考文献:

[1] 龚立堂.新闻评论就是深度报道[J].新闻战线,2009(10).

[2]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省级党报的文艺评论。是社会关注的一个舆论焦点。当下,各级党报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工作,将文艺评论纳入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阵地意识,以引导文艺发展,繁荣文艺建设。

2008年8月,召开加强文艺评论工作会议,湖北日报社定为全国七个试点新闻单位。在版面较为紧张的现状下,湖北日报从2009年元月起,每月拿出一至两个整版,开设文艺评论专版。这样做,是基于如下思考:一方面。近年来媒体在文艺宣传和文艺评论工作上的作用日渐显现,另一方面,从这几年来全国文艺发展的实际看,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迫切性也日益突出。提出“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是针对当前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现状,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对做好当前文艺工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特征

湖北日报一直重视报纸的文艺宣传,重视报纸副刊,也一直重视文艺评论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湖北日报《东湖》副刊每个月有一个文艺评论版。那时正是新时期文艺从破冰复苏到走向繁荣的时期,《东湖》副刊的文艺评论版,为繁荣全省文艺创作和评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读者和省内文艺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个文艺评论版在版面调整中被取消了,但湖北日报的文艺评论一直还在坚持着,在每周一期的文学副刊《东湖》上,将文艺评论作为一个固定栏目。经常刊发文艺评论文章。

作为新时期我国主流报纸的文艺评论试点单位,湖北日报进行了精心谋划,稳步实施。

做好评论队伍建设工作。2008年月12月24日,湖北日报召开了文艺评论座谈会,邀请湖北省和武汉市18位文艺评论专家代表与会。会上,报社分管文艺宣传的领导同志传达了加强文艺评论工作会议精神,有关编辑就文艺评论专版的宗旨、定位和稿件要求作了说明,听取与会专家的意见。社长江作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罗丹青处长对如何办好文艺评论专版提出了要求。与会专家从全国和湖北省的文艺创作和评论现状出发。对湖北日报如何办好文艺评论版提出了很多专业性的建议。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湖北日报进一步加强了与我省文艺评论家的联系,目前已组建了一支文艺评论基本队伍。

确定文艺评论版的宗旨、定位和稿件要求。主要有如下几点:一、坚持正确的文艺导向,对文艺创作、文艺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文艺欣赏及文化消费进行积极引导。二、文艺评论版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对全国和本省重要的文艺创作现象和理论批评思潮进行观照。在具体评论方面,侧重于湖北的作家、艺术家和作品。三、文艺评论版内容范围涉及文学、艺术的各领域,主要包括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影视、民间文艺、书法、曲艺等方面和大众文化娱乐。四、跟踪贴近当下创作和理论批评现状,力求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贴近性。五、鉴于文艺评论版的受众主体为一般文艺爱好者和关注文艺理论评论的非专业人士,提倡以大众化的表达方式阐述文艺评论家和文艺评论工作者的专业见解。

明晰文艺评论版的具体要求和设想。一是要导向正确;二是要贴近创作实际,能对文艺创作和读者阅读欣赏起到实际的作用;三是作为省报。要发挥优势,侧重于对本地作家和作品的评介;四是要考虑受众的特点,要以平易的文风使一般读者易于接受。

回顾一年来湖北日报文艺评论专版的实施状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探讨全国性的重要创作现象和文艺问题。如《中国油画的现代性进程》一文,在对中国现代油画的发展历史进行勾勒后。提出了现代性抑或非现代性不是艺术评鉴的标准与尺度,而是否与现代中国人维系精神联系,才是当代中国绘画的生命线。《近三年谍战剧盛行的社会文化心理透视》,通过对近几年来电视谍战剧创作的分析,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指出了这一题材风行的原因。如《时光流逝后的重读与发现》,通过对三十年来中国文学发展轨迹的宏观解读。指出“当下的小说,最为欠缺的当是思想的分量”。

分析湖北文艺创作特色。如《突破局限,再创辉煌》一文。对湖北省三十年来文学创作的成绩和局限进行了整体性的评析,《湖北作家的水乡记忆》、《湖北作家笔下的汉剧和楚剧》、《“九省通衢”中的“汉商”――湖北作家笔下的“汉商”》等文章,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湖北文艺。

评介湖北作家和作品的评介。不仅对方方、陈应松、刘醒龙等湖北知名作家的新作进行了评论,也对全省不少业余作者的优秀新作给予了评介。三年一届的“湖北文学奖”2009年评选,文艺评论版对获奖的主要作品发表了一期专题评论。

湖北日报文艺评论版开设后,受到读者的关注。他们认为,在当前文艺创作繁荣的局面下,各种文艺思潮和文艺现象层出不穷,湖北日报此举对强化阵地意识。引导读者欣赏文艺作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位读者在以《喜见“文艺评论”重出江湖》为题的读者来信中说:自今年元月起,湖北日报文艺评论版发挥广覆盖、宽领域、快时效的优势,从“文艺观潮”、“理论探讨”、“创作评论”、“新作评介”、“创作手记”等多角度,全方位,为文艺家、文艺批评家和读者重新开启交流信息、平等对话的多维空间。在作家、评论家与读者之间,建立起绿色通道,有效地激活了湖北文坛,为展示湖北文艺最新成就。聚焦全国批评视野,提供了更加便捷、更富活力的广阔舞台。

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联系当前文艺创作和批评现状,回顾2009年文艺评论版开办的体会,可以清楚地看到。要做好报纸的文艺评论工作。必须进一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报纸文艺评论要快速敏捷地介入当下的文艺创作,贴近创作现状,抓住热点现象和热点问题,坚持正确的文艺导向,作出有针对性的评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娱乐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文艺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日益增强,文艺创作逐渐在多元化的格局下走向繁荣。一方面,新的文艺创作现象和思潮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在文艺繁荣发展的格局下,也难免泥沙俱下,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负面消极的东西。这就要求报纸文艺评论积极介入,对新的创作现象和思潮进行学理的分析,对不健康的错误消极的文艺现象进行大胆的批评。如这几年文学的

“底层写作”形成热潮,这一创作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和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值得分析;如近年来网络文学异军突起,与传统的严肃文学,运用市场化手段运作的畅销文学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而由网络文学带来的玄怪、灵异,还有所谓的时空穿越题材作品的风行。并未得到充分的学理性的评论,由于网络文学受到青少年的追捧,我们报纸文艺评论显然不能在这种创作现象面前“失语”。

报纸文艺评论要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力避炒作和吹捧。当前文艺界炒作和吹捧之风盛行,反映在文艺评论上。就是不少评论出于利益考虑和人情因素,不顾作品实际,不讲原则,将一些平庸之作吹捧成优秀作品,将那些只是达到了一定艺术水准的作品拔高成“杰作”、“精品”,而对于所评论作品的艺术上的缺失和思想上的不足则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轻描淡写,这种风气对文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对此。报纸文艺评论要引起足够的警觉,一方面对所评论的作品的选择要有艺术和思想上标准,不让吹捧那些庸作甚至劣作的评论文章混上版面,另一方面,对那些值得评论的作品也要避免拔高,对其优缺点作出符合实际的评判。

篇9

(二)研究方法以思辨研究为主,渐趋多元新闻传播行为和现象本身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仅仅凭借新闻学与传播学自身理论难以解释研究对象,因而,采用跨科学视野进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成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者间的共识,这一趋势也在新闻评论研究中得到了体现。首先,新世纪以来,语言学被运用于新闻评论的实务研究中,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新闻评论的标题、语感、语篇、逻辑论证功能等;其次是法学相关概念被运用于讨论新闻评论权、新闻评论侵权等问题;第三是运用社会学理论和视野对社会转型背景下新闻评论的政治传播功能、社会舆论的整合能力等进行研究。此外,新世纪以来的新闻评论研究也开始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思辨式定性研究在传统新闻评论研究中占绝对优势,研究方法相对比较单一,而所谓思辨研究是以研究者自身的逻辑思考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往的新闻评论研究成果中,90%以上的论文均采用思辨研究的方式。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显示,实证研究方法开始进入新闻评论研究当中,如李秀芳对美国主流日报和中国主流英语日报言论版的实证研究、赵路平和许鑫对新浪、网易博客新闻评论的定量研究等,形成了渐趋多元的研究方法。(四)形成了以高校为主、媒体为辅的研究群新世纪以来,新闻评论的研究者主要是高校教师队伍,其次是媒体从业人员,形成了以高校为核心的研究群体。其中,量较多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湖北大学。从研究机构内部看,新闻评论研究已形成了以专家为核心的研究阵地,如以赵振宇、胡沈明、陈栋、邓辉林、焦俊波、顾建明等为核心的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群,以马少华、刘保全、涂光晋等为核心的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群,以及以喻季欣、谭天为主的暨南大学研究群。从整体上看,研究群体所发表的论文与分散研究者相比,质量相对较高,研究主题相对集中,对研究问题的阐释也更加深入,视角和方法更加多样化;而以媒体为主的研究群所发表的论文多为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新闻评论研究现状的解读

新世纪以来,新闻评论研究成果的剧增与社会转型期对新闻评论言论整合功能的需要,以及媒体的市场化竞争、新媒体对新闻评论的介入等有直接关系。

(一)社会转型期多元舆论格局的形成是推动新闻评论研究论文数量剧增的社会因素社会转型导致总体性社会分化,社会思潮呈现多元状况,在社会层面形成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和多元的价值观,而新媒体评论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单一舆论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舆论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功能,改进舆论引导形式和艺术,实现舆论整合效应,塑造社会公众舆论表达平台,成为了学界较为关注的议题。这些关注催生了新闻评论研究论文数量的增加。其一,学界对如何正确认识新媒体评论现状的解释。如:有研究者对民众的网络言论内容进行分析后认为,网民期待“在既有制度框架内解决现实问题”,因此,网络评论要弘扬主流价值并不意味着掩盖矛盾和冲突,政府应正视网民意见,“谨防制度性断裂”①。顾杨丽、吴飞对“温州动车事故”的研究表明,微博推进了“社会化互动信息生产模式”、“行进式实时移动表达模式”,实现了对碎片化信息的集聚②。其二,传统媒体在社会转型背景下进行了评论形式和方式的调整,这种变化也引起了学界关注。以报纸评论的研究为例,研究者较为关注时评、新闻述评、心得、体会、感言、报纸言论和记者点评等新兴的评论形式③,多种评论形式并存的状况促使新闻评论的论题结构、题材等写作技巧的变化④。在电视媒体方面,研究者集中探讨当前电视新闻评论所出现的问题、原因及应对策略⑤。此外,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受众的知识需求呈现多层次性和多样性,新闻评论作用的发挥需要面向受众,细分受众需求,通过优化信息质量、“选题要体现与受众休戚相关的现实”、“立论要着眼于受众的实际”、完善和深化“受众直接参与评论机制”等方式加强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效果⑥。

(二)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对新闻评论异质化特征的青睐是激发研究者兴趣的直接动因媒体市场化改革导致媒体间竞争加剧,而新闻评论的异质化特征使其具有可替代性小的特点,从而使得新闻评论成为受媒体青睐的重要体裁。媒体对新闻评论的重视,是促使研究者对新闻评论研究兴趣与日俱增的直接原因。中国新闻媒体的管理模式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这一模式导致媒体形成与行政管理相似的科层布局,在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竞争中形成倒金字塔形的竞争格局。除了这种科层式竞争关系之外,不同媒体类型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体现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以及传统媒体之间对广告资源的竞争。竞争促使跨级别、跨类型的媒体以及同一集团下的不同子媒体在进行节目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受众的接受需要,倾向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节目制作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评论形式的变化,这些变化促使研究者对之进行解释。以党报的研究为例,随着广播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的兴起,报业间同质化竞争的加剧以及受众需求日趋多元化,各大党报、机关报以及都市报竞相推出报纸言论版参与竞争,言论版的办版思路、版面结构及意见整合方式呈现多元化格局⑦。研究者主要关注党报的突围路径⑧、经济言论找准自身定位⑨、地市级党报如何在多层面竞争压力下突出地方特色等问题瑏瑠。

(三)新媒体评论与传统新闻评论的互动是激发研究者兴趣的内在因素新世纪以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新媒体内容业务的拓展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新媒体评论改变了传统媒体主导的舆论格局,尤其是微博评论的兴起,使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中的支配地位受到了较大冲击。因此,新媒体评论本身与传统媒体评论在表现形态、传播方式及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差异需要得到学界的理论解释。同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竞争中对各自新闻评论特点的反思,促成了双方间的互动关系。这一变化激发了研究者的兴趣,导致了研究数量的剧增。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并没有将新媒体评论与传统媒体评论的研究置于二元对立关系中,而是置于互动的视野中。一方面,对传统媒体来说,如何应对新媒体评论的强势竞争,成为从业者和研究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研究者认为,应当提高报纸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以“第一时间评论”为要求,利用网络形成报纸新闻评论新局面,而在与新媒体竞争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避免公信力的缺失”和“僵化的写作模式”①,达到“化被动为主动”、“化说教为说理”、“化生硬为生动”、“化单向为双向”、“化互动为双赢”的效果②。电视媒体应着眼于调整评论节目的类型结构,强化节目的时效性,在评论队伍建设、增强节目互动性、简化节目制作流程方面下工夫③。传统主流媒体应借鉴微创作的理念和手段,形成具有颗粒小、原生态、播发快、传播广等特征的微内容,“在微时代继续巩固话语权、抢占报道和解释的双重制高点”④。另一方面,新媒体评论对现有新闻评论研究的影响以及传统媒体参与网络业务后对新闻评论所造成的影响,成为学界着力探讨的问题。新媒体的评论实践更新了学界对新闻评论写作技巧、性质和功能等方面的认识。同时,由于传统媒体纷纷涉足网络经营,网络新闻评论拓展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空间,形成了网报互动和网台互动格局⑤。研究者认为,新媒体评论并不简单地意味着将传统新闻评论纳入新媒体的传播流程,而是在评论的选题、表现形态、议程设置等方面拓宽新闻评论的研究视野。(四)多种因素助推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从新世纪以来新闻评论的研究状况来看,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促使新闻评论的研究方法渐趋多元化:首先,计算机技术在研究者层面的普及,为定量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操作条件。其次,人文社会科学量化研究的兴起对新闻评论研究的影响。新世纪以来,人文社会科学量化研究方法在跨学科研究潮流中被传播学界所采用,而新闻学本身过于注重实践经验研究的状况使其面临“新闻无学”的尴尬境地,在此背景下,新闻学研究者也开始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新闻传播现象进行研究。第三,新闻评论的研究越来越强调针对性和精确性,这要求研究者更新研究方法,从而催生了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三、新闻评论研究的展望

从总体上看,新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对新闻评论的研究全面覆盖了新闻评论研究的基本范畴。但从总体水平来看,现有研究还存在研究过于微观、与实践脱节等几个方面的不足,亟须在今后研究中注重微观与宏观、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结合。

(一)提升新闻评论整体研究水平,增强研究的系统性和现实性新世纪以来的新闻评论研究多数属于对策性研究,这些研究并没有考虑到新闻评论与媒体制度、社会状况等宏观因素间的关联性,过于局限于新闻评论这一研究分支的界限内。这一趋势忽视了中国新闻评论生成的具体背景,使得研究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尤其是系统性、理论化的成果不多。同时,现有研究中一般采用“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的研究模式,使得相当多的研究停留在见子打子的微观操作环节上,多讨论新闻媒体和新闻评论“应当如何”的问题,忽视了对策建议本身在中国具体媒介制度下是否可行的问题。因此,新闻评论研究应置于宏观社会结构背景下进行整体研究,强化研究的系统性和现实性,以增加研究的理论性和针对性,这也是新闻评论未来研究亟待注意的问题。

篇10

根据丁法章先生在2002年出版的《新闻评论教程》中给出的定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①而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就是: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新闻性、广泛的群众性和严格的科学性。②

关于娱乐化的问题,近几年来学者的表述并不统一,笔者以为,所谓新闻评论的娱乐化,是指对新闻进行评论的时候,忽视理性思辨,过于夸大新闻中软性的部分,过于讲求趣味性、刺激性,甚至通过文字游戏的方式来获得受众眼球。

虽然说,新闻评论不应该排斥多元化的表达,特别是轻松、自然、诙谐的表述方式更加容易为观众所接受。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新闻评论是以理性思考社会问题为生命的,对于新闻评论边缘性、变异性的探索或尝试,不能突破这一点。新闻评论从业者(主要是指作者与编辑)倘若利用市民文化批评能力较弱,利用当下浮躁的社会文化心态,以“贴近民众”为借口而哗众取宠,将娱乐化“化”得越来越离谱,置刚刚重新起步的新闻评论发展方向于不顾,则是缺乏社会责任感之举。

新闻评论因何难以拒绝“娱乐化”

凡是写过或者做过评论的人,都会感慨做评论之“难”:既要最大程度发挥评论以思考、分析、批评等方式,通过思想“干预”社会的功能,又要考虑到转型时期复杂敏感的社会环境,还要琢磨受众是否乐于阅读,是否能够接受。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一些媒体无法做到每天都有新观点、新视角,为了避免可能引发的诸多麻烦,便主动地逃避监督批评,开始以趣味性、刺激性作为取向,并在撰写形式上强调“五花八门”,越来越多地开始走“文学创作”的道路,也就不是十分难以理解了。此为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由于转型社会必然存在的现实问题,不正常、不公平甚至令人愤恨的事情的确很多,于是,一些文章空以一腔道德义愤,夸张地放纵嘲讽。没有观察、没有思考、没有分析、没有追问,只有简单的言语霸道。这似乎很“解气”,也在短时间里能够与读者形成很好的情绪情感的共鸣,却因为没有思辨而弥漫着浮躁的情绪,造成了评论娱乐化取向的扭曲。比如,在今年争论较多的打破水、电等行业垄断的问题上,业内人士提出“行业内也有差异、要区别对待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问题”的说法,这原本没有错,但说这话的官员却被套上了个人道德有问题的大帽子,甚至有的评论文章对其做出了人格上的污辱,迎合了一些读者的不满情绪,但就实质而言,却是在毫无建设性的基础上,放大了社会对立情绪。

原因之三,新闻评论理论支撑的缺乏。坦率地讲,新闻评论的娱乐化倾向,作为一种相对性的理念和操作方式,是客观存在的,在某些时候,也有一定的探索空间,稍有尝试、谨慎探索未尝不可。但坚守的底线在哪里?“化”的最低限度在哪里?怎样的探索才不会背离评论的本质?在这些问题上,都缺乏业务理论研究的成果作为支撑。

原因之四,新闻评论的娱乐化有强烈的社会背景,因为当前我们整个社会都在泛起一股强劲的娱乐化倾向。反映到媒体上,文娱娱乐化、体育娱乐化、社会新闻娱乐化、国际新闻娱乐化,甚至时政新闻也有了这种倾向。这些表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闻评论的操作思维。

新闻评论娱乐化倾向的社会对策

1、 首先需要明确地认识到这股“娱乐化”潮流发展的终极方向

对于这个社会的娱乐化倾向,很多人的态度是悲观的,认为这股势头将“不可逆转”,笔者倒不这样认为。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民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受众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总是以庸俗化、肤浅化来迎合受众,最终也会被受众所唾弃,这是必然的走向。

很多人以为,今天的读者不喜欢严肃的东西,看不进去理性的思考,这是严重的偏见。以《华商报》的“华商时评”栏目为例,自从开办以来,不少人曾提出疑问,“没有视觉冲击的大图片,“没有醒目的大标题,干巴巴的全是紧凑的文字,你们再不迎合读者情绪,经常跳出来‘骂一骂’,会有读者吗?”尽管没有固定的版位安排、没有固定的版面大小,版面忽大忽小,忽前忽后,但操作一段时间以后,报社的各项数据调查表明,阅读率、精度率都“出人意料”地高,读者的反馈、来电来稿来信也很多。这让很多人意外,却也表明读者并非都是爱看娱乐化的东西,随着思辨能力的提高,他们具有强烈的“消费观点”的需求。整天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搞一些不痛不痒的小议论,读者是会厌倦、逆反的。这也是这股来势凶猛的“评论娱乐化”之风最终必将归于沉寂的群众基础――用葛优的台词来说,“要相信群众”。

2、必须从观念上无条件地坚持四大基本规律

近来的新闻评论有一些非常错误的倾向:对于没有明确的新闻作义正言辞的批评,当新闻明确了之后却又沉默不语;评论文章常常建构在“假想观点”的批驳之上,以某个网民某句及其特例的话为靶子;只要有人爱听,不讲逻辑起点、推理方式……这些都是损害新闻评论生命的行为。

新闻评论从本质上说是新闻传播的一种,所以必须无条件坚持新闻的传播规律: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在泛滥的新闻娱乐化大潮中,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新闻方式,哪一种类型的娱乐化取向,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这四大基本规律。

3、加强新闻评论理论的实务研究

对于新闻评论的理论问题,学院派研究过多地注重评论的结构、写作的方式等表象化的东西,常常缺乏对现实操作的个案研究。廓清必要的概念界限,为评论的整体操作设置好“沦落”的底线,这是新闻理论研究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从一名新闻评论实际操作者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下面这些议题似乎需要做出明确的理论回答:新闻评论的娱乐化倾向有哪些分类?哪些是可以做的探讨、哪些是绝对的误区?最近兴起的电视读报对于报纸的评论文章有哪些引导与误导?电视评论与报纸评论无法做到的同质化有哪些?时事评论与杂文的相通之处与最大界限又在哪里?等等问题都有待理论界作出更加明确的应答。

4、传媒工作者需要做好自律

面对新闻娱乐化与评论娱乐化,在新闻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和法律对其作出规范之前,作为新闻把关人的新闻从业者,需要先给自己的价值取向“把好关”,对自己这艘航船找好准确的方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以娱乐的笔法游走时,不能忘记道义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