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2: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电子类专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
1.课程体系突出“综合化、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民办普通高校的办学实际,强调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工程实践、运用现代化技术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用综合与整体性眼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塑造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
2.科学的、立体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要让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改革取得成效,必须是系统和科学的。一方面对课程理论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与时俱进,做好教材建设;其次,结合计算机仿真软件辅助教学,改善教学手段;另外,加强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地位,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补充设计性实验。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掌握原理”为准则,贯穿“加强实践、提高兴趣、培养技能、积极创新”的理念。
3.注重专业基础课程间的内在联系体系内课程建设应尽量减少课程群中课程间的人为隔断,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考虑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理顺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实践计划表。
三、建设和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堂教学与工程应用的有机结合根据电子信息类四门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结合三本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突出“综合化、应用性”,将Matlab与《电路分析》和《信号与系统》;Multisim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引入Matlab软件辅助分析电路问题让理论教学变得直观、易懂,是化解教学窘境的有效手段。通过Multisim仿真软件来绘制电路,观察电路的工作过程,让学生一看就懂,一听就会,突出重点的同时又解析了难点。利用仿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门槛,又提高了其学习兴趣,对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对于应用性本科院校,将仿真软件引入课堂教学,还有更长远的意义。通过软件仿真,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应用更熟练,并进一步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缩短了传统课程与相关实用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距离;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2.优化整合,统一部署体系内课程建设不能孤立单干、各自为政;应减少课程群中课程间的人为隔断,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考虑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理顺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实践计划表。在教材建设上,削枝强干,注重基本理论和知识性,合理定位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弱化复杂推导和深度计算,突出概念和原理,强调其在实际工程电路中的分析与运用;注重揭示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普遍规律,前呼后应,浑然一体,力求构建一个良好的教材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营造工程环境,加强集中实践课程建设;以综合性实验为载体,实行跨课程的基础理论应用训练的和技能训练。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宏观把握和深入理解,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调研和分析
国内同类院校网络营销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研讨针对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规划与课程建设方案,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建立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的网络营销课程知识体系,满足当今网络营销发展潮流和社会对工科类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随着电子商务技术、多款电子商务平台投入使用、网上商城、网上商店、网上直销、物流技术等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多种网络营销策略得以广泛应用,网络营销的教育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从最初以搜索引擎优化、企业网站建设、网络广告、邮件列表等应用能力为目标,到新网络工具(博客、微博、新闻组、讨论组、微信等)广泛应用。销售前这个阶段,网络销售工具、方法和手段越来越丰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技术和应用环节的重要基石。
(2)探索
由传统授课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变、课堂集中教学向网络化教学方式转化、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变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创综合性、设计性和课外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3)研究建立
以网络课程、师生教学平台为核心的共享网络教学平台,广泛收集教学案例,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奠定基础。
(4)探索将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机制
研究加强课堂、实验环节的具体措施,建立科学、全面、公平公正的考核方式,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和手段。实现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全面考核,考核更为科学、全面、公平公正。
(5)编写符合教学需要的配套教材
从培养学生网络营销实践应用能力出发,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将知识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引导式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理论和应用结合、从实际应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教学实验,锻炼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所涉及的理论、设计及分析方法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和实用性,在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后续课程的学习都十分重要。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时少,内容多
为了突出专业课程的学习,很多学校的做法是压缩电路分析课程的学时数,甚至取消了电路分析课程。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知识多且比较分散,它集高等数学、电磁学、物质结构理论和电路分析等知识于一体,该课程的学时数(含实验)一般在80学时以下,在如此紧张的时间内要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不仅老师感到困难,学生也有很吃力。
2.2学生认识不到位
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应该是电子、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他们在专业学习中一般都有重视软件而轻视硬件的倾向,而且,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成就感往往不及其他课程来得快和强烈,因此,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刚刚从中学过度到大学的学生,很多还没有找到适合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模拟电子技术主要以原理分析为主,而学生更多地相信精确的数值计算,他们往往认为只有经过严格的数学推算得出的结果才是可信的,当实际结果与严格的理论演算结果有出入时,他们难免会感到困惑。学生的认识不到位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计算机类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2.3课程教学本身存在问题
计算机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全套用电子、机械类专业的那一套,有些学校甚至完全由机电类专业的老师来教授该门课程。这些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与计算机类专业存在脱钩的现象,没有突出本专业的特色。近些年来,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同仁们对本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并总结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对于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生,这些教学改革举措应该不尽相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切忌“拿来主义”和生搬硬套。我们也对贺州学院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工作,实践表明这些工作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为了使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更切合计算机类专业的实际,我们做了一定的探索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1教学内容的甄别与整合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多且知识面广,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根据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依据“必用、够用”的原则甄别和整合课程内容。受学时数的限制,计算机类专业一般无法系统开设电路分析等先导课程,但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贯穿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我们把电路分析课程的主干内容整合到模拟电子课程之中。在正式讲解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之前,我们花4至6个学时重点讲解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主要有KCL、KVL、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及密勒定理。经过对多部国家级模拟电子技术教材的比较,我们选定康华光教授主编的《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作为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教材。该教材加强了基础理论,如加强了半导体的物理基础和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同时也注意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如加强了线性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包括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原理和应用,新增了电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等内容。该教材历经多次改版以紧跟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步伐,但我们不是全部讲解教材内容,依据“必用、够用”的原则甄选讲解内容,其他内容留作学生课外阅读,以开阔视野。经过讨论,我们将教材内容整合成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信号产生与处理三大部分,将直流稳压电源的内容作为任务驱动式教学内容。
(1)半导体器件部分简要介绍常用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及场效应管的基本结构等基本知识,重点讲解它们的应用及经典电路的分析方法。
(2)放大电路基础部分重点分析三极管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包括静态工作点的设计及稳定措施、输入输出特性、电压增益计算、输入输出电阻等特性,然后介绍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虚短”和“虚断”等基本概念及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等知识。
(3)信号产生与处理部分重点介绍有源滤波电路和正弦波振荡电路,信号产生与处理部分知识是今后学习接口技术、理解芯片电路设计原理的基础,所以,不能简单地将这部分知识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中删掉。
3.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的第一个学期,由于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而且相当多学生的前导课程知识掌握不牢,所以,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畏惧感,鉴于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做了一定的探索。
3.2.1理论教学灵活多变
课堂教学方法很多,常见的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发、启发式教学法等,要生动有趣讲解好本课程的内容,往往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本文重点介绍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启发式教学法。
课堂教学最忌讳的是老师一言堂,教师必须想办法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式教学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铺展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不断引出问题,启迪学生去思考、分析问题,直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比如,在讲解KCL时有学生对定律无法理解,教师就可以用水管中水流的特性做类比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借用中学电学中关于电流、电荷的知识来引出电荷在导线上不能积聚,从而得出任意时刻流进节点的电流之和必然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的结论。为了进一步巩固KCL相关知识,教师应该提出节点的相对概念,即电路中的节点既可以是一个电路分支的交叉点,也可以是任何一部分电路。这样扩大了节点的概念,学生自然就掌握了KCL的更广泛的应用。比如在讲到NPN和PNP型三极管时,发射极上的箭头标识的方向不同于集电极和基极上的电流方向,如果将三极管看作是一个节点,那么从宏观上就很容易得出放大电路中三极管三个极上的电流分配关系:Ie=Ib+Ic。有了宏观认识以后,再讲解三极管电流分配关系的微观解释就显得较为轻松。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工程实践性比较强,因此,当学生具备一定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以后,教师就可以在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比如,当学生学完二极管电路的分析方法以后,学生具备了二极管半波整流的知识,然后给他们布置新的任务:查阅资料,掌握常用全波整流电路的相关知识。很多学生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料掌握了桥式整流电路的结构特点和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我给他们演示一台卡式录音机的故障现象:单独用干电池供电时,录音机工作正常;单独用220伏交流电供电时,录音机不工作。然后拆开录音机,让学生观察电源部分电路的结构特点,最后给他们布置任务:画出录音机电源部分原理图,分析各部分电路的功能。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可以将教材中直流稳压电源部分知识的教学彻底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2理论与实验教学交叉融合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大多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因此,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引入了SPICE仿真软件。有了此类仿真软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在理论教学中可以先用仿真软件演示有关理论或电路的宏观外在表现,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在用物理器件做实验前也可以先用仿真软件做一遍,这样可以提高实验效率,降低实验损耗。有了仿真软件,课堂上无法及时完成的实验,学生还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所以,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相互交融,当然,为了强化理论知识,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实践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必须是同一位老师的做法,这样,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3多角化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好的考核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践中,我们以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为主,兼顾学生德育和出勤率考查。课程考核项目包括出勤情况(占总分10%)、课堂表现(占总分20%)、平时作业(占总分20%)、期末测评(含理论笔试和技能测试,占总分50%)。按时出勤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遵守纪律的习惯,也是课程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笔者的做法是全勤记10分,缺席一次扣2分,缺席三次者给予警告,缺席五次取消该门课程考核资格。为巩固理论知识,适当加重对平时作业的考核是否必要的。笔者的做法是整个学期共布置、批改作业五次,每次4分,根据作业的质量分D、C、B、A四个档次,每个档次分别给为1分、2分、3分和4分。另外,为防止相互抄袭,限制作业必须按时完成,不得补交,一旦发现存在抄袭作业的情况,抄袭与被抄袭者双方本次作业都做零分处理。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表现考核显得十分重要。笔者的做法是主动回答问题者,正确的一次记2分,错误的不扣分;被点名回答问题,正确的计1分,错误的不扣分。期末测评包括试卷笔试和技能测试。笔试是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集中体现,占课程考核40%的比重,专业技能测试是考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占课程考核10%的比重。通过多角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期课程的平均出勤率达到98%以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秩序良好,气氛活跃,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项目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中心理念,通过对实践性课程进行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培训—项目研究和实践—学科竞赛锻炼—创新精神的培养等阶段,促使学生达到知识、技能与素质协调发展的教学活动。美国电子类专业的实践性课程教学模式具有多元性和广泛的开放性,其教学计划中的电子类专业实践性课程的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42%-46%,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亮点,称为“多元开放型”教学模式;英国电子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国家电子技能职业资格来推动的,形成以电子技能实践、培训和考证为特色的“资格推动型”实践性课程教学模式;加拿大电子类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模式则把对学生自我实践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与专项电子技能作为确定实践教学模块或单元的依据,称为“能力基础型”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在国内,电子类专业教学模式主要有这些形式,“211”教学模式:前2年主要是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到第三学年开始,由专业指导教师对电子类专业的学生进行专项电子基本技能训练,第四学年主要是专业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做毕业设计等。“3+1”实践性课程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有3年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的实践训练,然后通过最后一年的毕业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基本上都是按照电子类专业的专业设置、实践性课程设置体系及管理模式来进行的。因此,独立学院电子类专业现行的教学模式大多是照搬母体高校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生源上一般都是三本,其理论研究能力和自觉学习能力与母体高校的学生有一定差距,何况独立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规格与母体高校是有区别的,所以照搬母体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不适合独立学院人才的培养,有必要探寻适合独立学院自身办学指导思想的教学模式。
2独立学院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电子类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所培养学生的就业目标即为电子类产品的研发、技术支持、销售等与电子技术密不可分的领域,随着高校的规模化扩招及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高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子类专业更是首当其冲。电子类专业学生除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有很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各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因此,实验教学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的新途径,使学生在形式活泼、趣味性强、有意义、有成就感的创新实践教学活动中掌握并运用原来感觉枯燥的理论和实验,在创新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项目实践、项目开发、项目研究的能力。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探索并总结适合独立学院电子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为独立学院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3独立学院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可将独立学院电子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即实验课程教学、课程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素质教育的原则,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质
3.1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电子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柱子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等课程的实验。在实验中,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自己动手,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学会基本的实验方法,实验课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实验课程教学要始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心,构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合理的实验体系,除了压缩淘汰陈旧的实验内容外,还要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提高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3.2课程教学实习
电子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实习包括焊接技能训练、万用表的装配与使用、计算机安装和维修、收音机的装配与调试、彩色电视机电路调测和维修、印刷电路板设计等项目。这一环节一般采用集中学习的形式,在相应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间或结束后进行,是基础的实践教学环节。学院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切实推进实践教学实习课程改革,通过基础技能的实训,使学生掌握从事电子产品设计生产所必需的焊接、安装、调试和检测等技能。另外,还要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应用软件,并以此为工具,为专业服务,如用计算机分析实验数据,编写一些实用程序等。
3.3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是综合专业技能训练阶段,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完成就业前的职业技能综合训练,是实践教学的高级阶段,也是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中最重要的阶段。学院要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职责和能力的原则来确定该学生的实习计划,教师应对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课题方向、难度和工作量做出评估,主动协调学生与企业的关系,促进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鼓励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寻找课题,允许他们自由选择指导老师,自行制订方案和挑选合作者,包括有关业务联系、业务洽谈、设备选购、人力组织等,使学生具有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处理好方方面面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4独立学院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4.1转变实践教学理念
独立学院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进一步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实践教学人才。实践教学不能停留在对理论课程重点、难点知识的验证上,而是要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独立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下大工夫。特别是像电子专业这类纯工科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其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而解决好学生的就业问题,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正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因此无论是独立学院管理人员还是普通教师,都要树立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教学和科研同样重要的理念,都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4.2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平台。独立学院要整合有效资源,建好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室、通讯实验室、电子测量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通过合理选择仪器设备和科学的管理,开出实用的实验项目,使他们发挥最大的效能。同时,选择专业对口、有一定规模、迫切需要电子专业技术人员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与地方政府共建电子设计公共技术平台,借助政府的资金和技术,为学生提供培训和实践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教学平台。
4.3加强学生素质拓展教育
一、研究的背景
1.基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2010年,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教职成(2010)13号),对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推进信息技术与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职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整合,加快专业网络课程及互联网平台建设,促进职校专业课教学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形成基于网络平台开展专业网络课程校本开发及应用的案例。
2.基于职校生课内外及终身学习的需要
职校生不仅在课内通过网络课程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给学生课外学习或工作后的职业培训提供资源,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3.基于职校师生教与学方式改变的需要
网络课程具有交互的特点,职校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教学,能构建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方式,采取自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能推动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开展。通过实践探究,学生可利用网络课程的资源和平台,实现自主研究型学习,自主探索专业知识。
二、研究的意义
1.丰富了职校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
在“互联网+”背景下,职校师生共同参与,开发出操作性强,有实际应用价值,符合自己师生实际需求的网络课程,探讨网络教学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中更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这进一步深化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实践应用,丰富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及运用的理论,从而推进了职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2.改变了师生传统的教与学方式
通过师生共同建设的网络课程,让学生交互式学习,教学内容丰富,使用操作方便,采取自主合作、问题探究、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又能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方式。
3.提升了职校教师网络教学的能力
通过对电子类专业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一方面提升教师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能力,另一方面,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途径,提升教师利用网络教学的能力和指导学生网络学习的能力,促进教师个性化的发展。
4.提高了职校生网络学习的能力
网络课程具有为师生间进行实时和非实时教学活动提供交流空间的特点。通过网络课程,学生在课余能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既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一是探究职校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二是探寻师生共同参与职校专业网络课程主页、教学管理系统开发的策略;三是探讨职校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教学的方法。
2.研究内容
一是职校电子类专业课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要求和程序探讨;二是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制作方法、过程探讨;三是职校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主页、教学平台和教务管理系统开发的过程及途径探讨;四是职校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教学的方法探讨及教学反馈分析。
四、取得的成果
1.形成了一份调研报告
针对当时中等职校专业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开发和应用情况,课题组在本区两所职校的专业课教师中做了一次调研,其结果如下。一是有价值的信息化资源缺乏,与教师对资源的需求存在着矛盾:一方面专业课程有价值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较为缺乏,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较为迫切。二是部分专业课教师对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三是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有信息化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四是课堂上运用信息化资源及多媒体手段能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提出了四点对策及建议。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师对网络资源建设与应用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多渠道地建设专业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三是加快校园专业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四是积极探索专业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
2.形成了中职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开发的案例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为指导,探讨了中等职校电子类专业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及流程。并以电工基础课程为例,详细列举了基于Moodle平台开发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的全过程,开发了“中职电子专业网络课程”网站,为其他专业课程网络课程开发提供了案例。
3.探讨了中职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Moodle平台,探讨中等职校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教学实施的流程,总结了网络课程教学的四个模式。五年来,电子专业课堂教学生态明显优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为提高,班级学生形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借助网络学习成为教学常态;学生技能水平明显提高,中级工合格率达97%,电子专业学生在各级技能比赛中获奖200余人次。
4.教学教研成果不断涌现
课题组成员先后发表12篇课题论文,获奖8篇。建设了专业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和网络课程专用网站。6项子课题得到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立项,4项已经结题。12人次在省、市“两课”、优质课及信息化大赛中获奖。
五、创新之处
1.开发的专业网络课程具有较好的教学-l生
按照教育部规划的中职电子类专业课程,师生共同参与,注重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出操作性强,有实际应用价值,符合自己师生实际需求的资源,形成了教与学的专业网络课程,形成校本开发及应用的案例。
2.形成一批优秀的专业网络课程教学课例
探讨了中等职校专业课网络课程运用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职校优秀的专业网络课程教学课例。
六、小结
1.专业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开发的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资源,切合教学实际,及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作处理,且具有多媒体超文本的友好交互功能,模拟仿真、远程共享的优势,通过师生间实时和非实时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探究学习及专题研究。
2.专业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促进教师教科研方式的变革
作者简介:王小妮(1977-),女,山东威海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项目编号:KM201110772018)、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YB6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125-02
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是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专业、微电子专业、通信专业等电子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主要包括计算机、嵌入式、可编程器件、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集成电路等方面的内容。该课程研究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英语词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本专业简单的英文技术资料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提高其专业素质,增强其实际工作的能力。[1]
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多从事电子制造业、通讯行业等,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对其专业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教学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专业英语教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但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教材的选择对于课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个学校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养计划都不同、教材的侧重点都不一样。由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现有的教材内容常常严重滞后于现实发展,与实际严重脱节。如何能让学生对专业英语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是在讲授专业英语课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专业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范畴,与专业知识教学在方法和手段上都有较大的差异。而当前专业英语教学通常还是采用传统口头讲授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教学内容也主要集中在词汇的学习和文章的翻译方面,对口语表达和听力没有太多的要求。这使得原本就晦涩难懂的专业英语变得越发的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一、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改进
在设计专业英语课程内容方面,要强调专业课程基础性和新技术应用。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有典型代表性的经典英语文章作为阅读材料。专业英语的上课内容除了包括一般科技文章的语法结构与表达方式的讲解外,还要对专业词汇及专业术语结合本专业设计内容展开讲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接口”、“操作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通讯电路”、“通讯原理”、“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可编程器件及应用”、“传感器技术”、“数字集成电路设计”、“IC芯片设计”等。结合这些课程的特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分若干专题,每一专题涉及一个知识点及相关技术,这样既不失内容的系统性又具有先进性和趣味性。
1.计算机类英语
计算机行业是当今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中有大量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学生也需要具有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来进行软硬件系统设计。新的理论和技术层出不穷,计算机行业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滞后,国外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是用英文发表的,需要汲取最新研究成果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便能够与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和交流。[2]
计算机类英语设计课程时可以包括以下话题:Computer System Overview、Computer System Organization、Programming and Languages、Operating Systems、Computer Network、Network Security。
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计算机制作方面英语视频介绍等内容,以帮助学生适应熟悉专业术语及锻炼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微电子类英语
以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与应用为代表的微电子学是现展最迅速的高科技应用性学科之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中微电子学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集成电路、微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工艺和设计软件系统,能在微电子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工程技术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微电子类英语设计课程时可以包括以下话题:DSP Engineers Move Toward Standardized Software Development、Embedded Systems Programming Using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s、FPGA Basics、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s、System-on-a-Chip Designs Reuse Solutions、Semiconductor Device、Integrated Circuits。
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芯片资料数据手册等内容,以帮助学生适应熟悉专业术语及锻炼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通讯类英语
通讯行业主要是在掌握通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工程方法对通信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处理。通过该专业的学习,可以掌握电话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各种通信系统的原理,研究提高信息传送速度的技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新的通信系统,开发可迅速准确地传送各种信息的通信工具等。
通讯类英语设计课程时可以包括以下话题:Digital Signals and Systems、Frequency Domain Representation of Signals and Systems、Expert System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irtual Reality、General Network Topologies、Data Communications、Overview of the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4.新技术英语
新技术英语设计课程时可以包括以下话题:Introduction to Cloud Computing、The internet of Things、Top-down SoC Design Methodology、Moor’s law:the Future of Simicroelectronics。
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能反映专业技术发展动态的云计算、物联网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及时获悉最新的专业技术。[3]
二、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1.校内教材编写
根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研究国内外最新领域的研究动态,将理论基础与实际相结合,编写出适合本专业的现代的专业英语教材。
2.多媒体课件制作
在课件中加入大量动画内容,形象展示所讲授内容,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加深印象。用英语录制实验现场,让学生通过一个个专业词汇的介绍,更直接、更容易理解专业词汇的意思及英文表达方式。[4]
3.编制纪录片
一方面可以向学生展现专业领域最新的技术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关于电脑的纪录片,纪录了整台电脑组装过程,并配备了英文讲解,如关于硬盘的英文阅读:Computer’s hard drive disk saves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to it for a long time. The reading head reads the information. It is extremely precise. The space between the reading head and the hard disk is as thin as a hair. The hard disk is installed in its position within the computer。学生根据视频演示和英文讲解能够理解该段英语的意思:计算机硬盘用来长期存储传输进来的信息,磁头负责读取信息,它极其精确;磁头与硬盘之间的间距如头发般细微;将硬盘装入电脑相应位置。关于微处理器的英文阅读:A microprocessor is the brain inside the computer. It made up of microchip,on an electronic card. Preparing the chip to be installed on the card is a delicate and precise operation。学生根据视频演示和英文讲解能够理解该段英语的意思:微处理器被誉为计算机的大脑,由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芯片组成;而将这些芯片安装在电路板上,需经细致而精确的操作过程。还有关于CCD半导体、计算机电路板、太阳能电池板、锂电池、电脑游戏、薄膜开关、掌上电脑、阴极射线管、麦克风、摄像机等制作过程。
4.教学方式的研究
在完成基本课程的讲授之后,每次可以选择某个主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个人的见解,并在讲课过程中穿插向学生介绍科技英语的特点、数学公式的读法、科技英语专业词汇、常用英汉互译技巧、被动语态的翻译技巧、复杂定语的翻译技巧、英语长句的翻译技巧、学术论文的英文写作、科技论文标题的写法、英文摘要的写作技巧、求职英文简历撰写方法等知识。数学公式的读法如下:
xA:x belongs to A / x is an element(or a member) of A
xA:x does not belong to A / x is not an element(or a member) of A
AB:A is contained in B / A is a subset of B
AB:A contains B / B is a subset of A
AB:A cap B / A meet B/ A intersection B
AB:A cup B/ A join B / A union B
A×B:A cross B / the Cartesian product of A and B
x>y:x is more than y
x≥y:x is more than or equal to y
x
x≤y:x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y
5.考核方式的研究
一般课程的考核分为卷面考试、论文、报告等形式。对于专业英语课程,将研究一种既能督促学生学习,又能综合体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好方法。
三、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第一,解决好专业英语课程与对应专业课程结合问题。专业英语是对专业课程理解的进一步升华,所以选择好的选题是重中之重。选题内容不能抛开实际专业课程内容,对专业课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能通过专业英语既巩固专业课的学习,了解专业词汇的表达方式,又能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开阔眼界。
第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专业英语自学能力、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适当增加学生的课下学习以及通过网络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多看一些该领域专家的英文讲座和英文文献,突出学生的能力建设、知识探究和人格养成。
第三,通过多位教师编写、制作专业英语不同专业领域的英文教材及英文课件内容,充分发挥每位教师优势,使新技术能贯穿在教学中;与学生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毕业找工作和再学习有很大帮助。
四、结束语
通过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设计,设计出了适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专业英语课程。通过采取各类教学手段,不同教师来编写和制作自己熟悉领域的英文教材、英文多媒体课件、英文纪录片等,更贴近实际。多种教学方式的研究让学生能快速、高效、积极掌握各门电子信息类课程的英文专业词汇的表达、英文文献的阅读及最先进、最前沿的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丁洁,吴冬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电气专业英语的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69-170.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调研与观察发现,电子类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厌学”现象比较普遍,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过程是“被动”学习,学习态度也极不认真,没有钻研精神;部分学生虽然会“主动”学习,学习态度认真刻苦,但其对自己未来的专业职业前途感到迷茫且没有自信。文章就产生这些心理状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成就式”教学模式,以期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及对专业知识的好奇心。以“数字电子钟逻辑电路”为例
一、设计思路
数字电子钟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学生常接触的一种电子产品,人们使用的比较频繁,把数字电子钟作为练习项目,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字电子钟利用数字电路来显示时、分、秒的计时装置,它具有显示直观、走时准确、无机械传动装置等优点,因而比传统的机械钟更实用,得到广泛应用。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已经熟悉了数字电子钟的电路组成图以及具备了石英晶体振荡器和分频器组成的秒脉冲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二)学生熟练校时电路;清零装置;六十进制的秒、分计数器及二十四进制的时计数器;以及秒、分、时的译码显示部分等的应用与安装。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一台能显示时、分、秒的数字电子钟。2.掌握秒、分为00――59 六十进制计数器,时为00――23 二十四进制计数器使3.掌握由晶体振荡电路产生1Hz的标准脉冲信号使用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可手动校准。只要将开关置于校准位置,即可对分别对分、时进行手动脉冲输入校准或连续脉冲校准调整。
四、项目教学过程
(一)第一阶段:确定项目
确定项目的课题是该专业课程的关键知识模块,并且能体现课程的重、难点。以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及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为目标。
1.主项目:数字电子钟逻辑电路
2.子项目:(1)1Hz标准脉冲电路;(2)(单次脉冲,连续脉冲电路;(3)秒、分、时计数电路;(4)译码、显示电路;(5)整点报时电路
(二)第二阶段:项目的准备:
1.项目计划准备:教师要公布教学计划及项目任务,并负责辅导学生解惑答疑,有需要时要对任务进行示范;学生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项目任务。2.实施计划准备:教师负责人员分配,分成小组,每组6-7人,确定一名组长,并负责一个子项目的任务;学生的任务成员分工、任务分解、查阅资料、搜集数据、研究学习方法。3.知识技能准备: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数字电路结构框图设计方法,学生要积极配合。
(三)第三阶段:项目的实施
1.振荡电路的设计与制作;本振荡器由集成电路定时器555与RC组成的多谐振荡器,1MHz的振荡器经6次10分频得到1Hz的标准脉冲,供时钟计数器使用,学生自行完成电路连接,R为可调电阻,微调R1可以调出1MHz。
2.分频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先对时钟信号进行14级分级,选用CD4060,然后再进行二级分频,二级分频器可采用中规模集成电器74Ls390就得到1Hz的时钟信号。有学生完成电路的连接。
参考文献:
[1] 陈华.项目教学法探讨.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第18卷第2期.2008,6
[2] 齐会娟.基于项目的学习在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10)
[3] 宋铁花.杜翠花.农科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J].2000(3)
[4] 邓瑞卿.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土壤肥料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2009年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电子类专业学生实践创新模式的构建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量毕业生进入社会,电子类专业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课程设置过死,不符合各层次学生发展需要,毕业生就业时对口率低。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中职学生更具有竞争力,走出校门就能进厂。这就势必要求重新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新课程体系。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于2005年被确定为中职学校省级示范性专业后,专业实验、实训设备有了大幅改善,学生规模也逐年增大。在这种形势下,建设新课程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因此.我校于2006年开始,在专业课中构建就业导向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因需教学、因材施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学校电子类专业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中职学校电子类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1.专业定位不准确.职业方向不明确。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劳动者。但由于其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等许多方面参照了普通高校的模式.没有太多地考虑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身素质、基础知识及接受能力.往往造成对学生的各方面要求偏高,专业目标定位过高。另一方面,在开设专业前没有经过市场需求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调研。开设诸如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家用电子产品维修等专业在职业方向上比较相近,在课程设置上区别也不明显,这就造成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相对模糊。毕业后所能从事工作的定位不明确,给学生带来就业困难。
2.不符合学生个体的发展。中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仍按照过去的方式,用同一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将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则学不懂,对学不懂的学生影响最大,久而久之将使他们失去信心和兴趣而放弃学习.结果会影响班级的学习风气。这样,既不符合学生个体的发展.也达不到原定的教学目标。
3.就业时专业对口率偏低。虽然每个学校都在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但是就业对口k率偏低仍然是一个重要同题。影响学生就业对口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一些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在校期间掌握的专业技能不够扎实,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标准,无法胜任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存在着差异。当然,也有一些学生的就业心理预期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就业对口率。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电子类专业的发展。造成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接收的毕业生也不能做到“即聘即用”。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在就业导向下构建多层次模块化专业课程,实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二、模块化专业课程的构建和实施
1.基本思路。中职学校构建课程体系要以就业需要为导向.即主动适应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变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这就需要进行广泛的市场需求调查,捕捉、分析企业和市场信息,以满足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实现社会需要与学生需要的统一。
2.模块化专业课程的构建。首先.通过调研本地相关的行业、企业,了解市场对电子类中职生的需求及用工情况,分析得出学生就业集中的三类主要职业岗位,依次是A:电子产品(家用电器)营销类;B:电子产品装配调试类;C:电子产品的售后服务、维修类。接着与校外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对这三类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等基础理论和技能设计为专业通用课程模块。再将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设计为满足就业需要的职业方向课程模块,职业方向模块要易于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由专业通用模块和多个职业方向模块组合成一个多层次的模块课程体系。最后根据确定的模块化专业课程编写符合学生需求的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具体情形见下图。
对于A职业方向模块,侧重于对各种家用电器(如彩色电视机、组合音响、视盘机、摄像机等)性能的了解和使用方法、相关营销知识等技能,最后参加电子产品营销员职业资格鉴定;B职业方向模块,侧重于对电子元件的认别、测量、焊接技术及对常规仪表仪器使用等技能,最后参加电子装配调试工职业资格鉴定;C职业方向模块,它在B类的基础上还加强了对家用电子产品的故障分析、电路分析方法、检修方法等技能,最后参加家电维修工职业资格鉴定。
3.实施的方法。要实施在就业导向下的模块化课程因需教学.就必须从操作层面制定可行的办法。根据该课程体系的特点,并结合电子类专业的特殊性,采取以下措施来保障该课程体系的有效执行。
(1)新生进校后按电子大类专业组织教学,不再细分具体的专业,第一学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大类专业通用课程模块,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2)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及具体的专业特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可从第二学年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业愿望,选择合适层次的职业方向模块,根据对应关系确定其所学的专业。力争做到按需施教、因材施教,有效促进个体的发展。
(3)学生在学习完成职业方向模块课程后,在第三学年参加相应技能模块的实习实训,参加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以取得就业资格。
三、实施模块化课程的意义
1.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提高了学生就业率及对口率。该课程体系的模块课程设置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在课程体系中得到清晰体现。课程设置指向工作需要,即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确定课程内容,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缩小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提高了就业率及对口率。同时,在职业方向课程满足了学生即时就业需要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2.适应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各层次的模块化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新生进校后,通过一年通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专业有了明确的认识。可根据自身能力和需要进行职业方向的选择。避免盲目性。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化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论文摘要】电工电子类实验是职业中学电工电子类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课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际开出率。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在实验设备的配备上很难跟得上实验教学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寻找实验教学的突破口,直接影响了实验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发现利用虚拟仿真软件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电工电子类实验是职业中学电工电子类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课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际开出率。本文以中等职业教育电工电子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为基础、结合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电工电子类实验课开出率的现状和原因分析,以及仿真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等方面,探讨利用仿真软件组建电工电子仿真实验室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一、实验课对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直接示范作用,为学生学习电子技术概念和规律提供了直观的环境,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概念和规律。成功的演示实验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分组实验是最具体的,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动手操作,比用其他方法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观察现象,并从中发现问题而获取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加强实验教学是学习电工电子技术,推行职业教育,掌握技能的重要措施。
二、实验教学现状及主要原因分析
现实中,总有很多实际情况影响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开出率,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学校已有实验设备陈旧落后,或者数量跟不上学生规模的发展,使分组实验难以组织和进行。学校经费不足,对损耗损坏的仪器设备无力及时补充。实验设备管理有难度,仪器设备人为损坏或学生操作失误损坏多。
三、中等职业教育电子类专业实验课程简介
1.电工基础实验: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 、晶体管简易测量等。
2.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基本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等。
3.模拟电路实验:电子仪器实验、晶体管的简易测试、整流、滤波和稳压、单级交流放大器、稳压电源制作等。
4.高频电子技术实验: 通频带展宽电路、LC振荡器 、调幅与检波系统 、非线性波形变换、调频与鉴频系统、FM 接收机组装等。
5.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1位全加器输入设计 、多路选择器设计 、8位硬件加法器设计、7段数码显示译码器设计等。
6.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C语言程序的运行环境和运行、C语言程序 、数据类型、输入与输出、综合程序设计等。
7.电子组装工艺与设备实验:波形合成法测频率、信号发生器的使用、频率特性测试仪的使用、元器件的识别与测量、检测等。
8.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清零程序 、MCS—51实验系统的使用、数据传送程序 、数据排序实验等。
9.电子CAD实验:PROTEL99软件的安装、基本操作、原理图编辑入门、原理图设计、元件库编辑 、印制电路板的编辑、PCB元件库编辑、电路仿真等。
四、仿真软件功能简介
根据上述电子类专业实验课程内容选择仿真软件。
1.电子仿真软件Multisim。它有十分丰富的电子元器件库,可供用户调用组建仿真电路进行实验;它提供18种基本分析方法,可供用户对电子电路进行各种性能分析;它还有多达17台虚拟仪器仪表和一个实时测量探针,可以满足一般电子电路的测试和实验。较新的版本NI Multisim10软件则不仅仅局限于电子电路的虚拟仿真,其在虚拟仪器、单片机仿真等技术方面都有更多的创新和提高。功能相当强大,能胜任各种电子电路的分析和仿真实验。
2.Proteus的ISIS。是一款Labcenter出品的电路分析实物仿真系统,可仿真各种电路和IC,并支持单片机,元件库齐全,使用方便,是不可多得的专业的单片机软件仿真系统。该软件的特点是可全部满足单片机软件仿真系统的标准,并在同类产品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具有模拟电路仿真、数字电路仿真、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组成的系统的仿真、RS-232动态仿真、C调试器、SPI调试器、键盘和LCD系统仿真的功能;有各种虚拟仪器,如示波器、逻辑分析仪、信号发生器等。该软件功能极其强大,可满足学校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和单片机实验教学仿真要求。
3.FX-TRN-BEG-C是三菱公司新推出的中文版PLC教学软件,是一个能提供各种控制要求、仿真运行各种控制程序的教学平台。它利用3D虚拟空间设计,模拟出各种真实场景,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例如,交通信号灯控制、正反转控制、分拣和分配线控制、舞台装置控制、升降机控制等等,每一个场景都惟妙惟肖。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场景中按照控制要求进行编程,绘出梯形图,并对PLC进行仿真运行操作,观察运行结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完全能胜任中等职业教育PLC实验教学要求。
五、仿真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1.弥补了实验经费不足的缺陷
传统电工电子类专业实验需要有仪器设备和元器件的支持。有些实训器材价格昂贵,如单片机实训箱、PLC实训装置,有些实验耗材大,有些实验设备易损坏等等,都制约着学校实验项目和数量的开出。在这种情况下,仿真电子实验实训很好地弥补了因实验器材和经费不足造成的这种遗憾。而且,仿真实验一般不用考虑仪器的更新换代,只需通过软件的升级就能保证仿真设备的先进性。一些因需要价格昂贵或特殊设备而无法开展的实验,也可以通过仿真轻易实现。 2.投入少,几乎无损耗的实验过程,维护成本低
传统的电工电子实验中,如果因为人为原因或者别的因素造成短路或电压过高、仪器档位选择错误等,都很容易烧毁元器件,甚至烧毁贵重仪器。使用仿真技术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实际仪器价钱高、易损坏、维护难的问题。甚至即使是人为地大幅度增大电源电压、人为选择错误量程,都不用担心仪器会损坏,把对仪器设备的投入转化成计算机软硬件的投入,把仪器设备的维护转变成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极大地减少了投入成本和维护成本。更不用担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触电造成人身安全事故。这些都是传统电工电子类实验不可能做到的。
3.丰富的测量仪器和元器件库
除了常规实验常用的万用表、双通道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扫频仪等,还有逻辑分析仪、逻辑转换仪、失真分析仪、频谱分析仪、网络分析仪等。克服一般学校仪器品种、数量不足的问题。元器件库,包括基本元件、半导体器件、运算放大器、TTL和CMOS数字电路等,并且用户可以通过元件仿真编辑器自行创建或修改所需元件模型,还可以进行元件模型的扩充和更新。更重要的是不再需要购买实际元件,极大地减低了实验成本。
4.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实验
传统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条件的局限性,实验老师在课前会把本节课所需的仪器设备和元器件准备好,然后学生按照实验的要求和步骤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学生很少有自我发挥的机会,这也不符合目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仿真实验中,实验成本下降了,仪器仪表和元器件的选择范围扩大了,更利于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一些设计研究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一般的电工电子实验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分析和仿真技术来完成。计算机仿真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体现出它相对于传统电工电子实验的优势。通过教学实践证明,用仿真软件进行实验教学是可行的,结合了目前计算机仿真最新技术组建而成的电子仿真实验室,为电工电子专业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平台,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可满足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多层次实验教学的需要,使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挥,满足现代仿真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泽富.电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2006(10).
[2]周宏.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的探讨[J].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