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2: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本科营销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案例教学法在《网络营销》课程中的适用性分析
1.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基本形式往往是由教师提供某种两难选择的案例情境,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形成对知识点的覆盖和强化。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传授者;学生则扮演着参与者和建构者的角色,他们在教师提供的案例情境的“刺激”下,会主动对现有知识架构进行审视,通过小组讨论、人际沟通,激发出更多的认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新的知识。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来源于企业实践,而且教师往往会对内容进行精心采编,要求对知识点有较为系统的覆盖或对知识点有所深化,同时案例教学法采取的是学生讨论方式,能够较好地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式学习。因此,案例教学法具有紧密联系实际、目标明确、互动性强等特点。2.《网络营销》课程的要求。《网络营销》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有着区别于传统营销课程的特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网络营销》是随着互联网经济发展而应运而生的产物,与网络营销实践紧密相关,网络时代的变革,以及各种网络应用与商业模式,需要我们认知,更需要我们体验,并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强化知识;②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对传统的营销理念和方法形成冲击,《网络营销》不仅要研究当下的网络营销工具和方法,还要与传统营销作对比研究,这需要我们善于思考,从理论高度、全局角度,深刻认识网络营销中的各种新问题;③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网络应用和商业模式也不断推陈出新,市面上各种教材或参考书目很难做到快速跟进,这就需要我们密切关注互联网行业动态,特别是新近发生的典型案例,从而见微知著,紧跟时展步伐。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网络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强、理论性强、知识更新快的课程,在本科高校教学中,一方面要紧密联系网络营销实务,另一方面要对营销理论和知识点进行深化。而案例教学法恰恰满足了这样的课程要求:可以通过真实案例的采编,密切联系实际;通过案例讨论的方式,强化学生体验、激发学习热情;通过案例的精心编排和学生自主式学习,实现知识的梳理和构建。
三、《网络营销》课程中教学案例的采编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采编最为重要。根据《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实践,案例通常来自于两个渠道:1.以教师为主导的案例来源,即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所需,基于网络营销实务,精心编排、高度加工的案例。这一类案例在采编中应把握好几个基本原则:①真实可信。互联网已根植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并形成了相应共识和基本认知,因而案例的采编不能有所偏离,或最好取材于真实发生的事件;②目标明确。案例教学法的本质是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因而案例采编应紧紧围绕知识主线用心撰写,促使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实现对知识点的强化;③生动有趣。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尤为重要。因此,案例采编应兼顾案例情节,以增强阅读的生动性和趣味性。2.以学生为主导的案例来源。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网络营销》课程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因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案例资料,让学生在自主信息获取中去伪存真,加强对复杂案例的理解。这一类案例在采编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①目标导向。由于网络充斥着各类信息,围绕一个事件或一个企业,相关信息往往是错综复杂,教师在布置案例信息收集任务时应当围绕教学需求提出信息来源、信息类型、信息内容等方面的要求;②分工明确。在网络营销案例中,往往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而且信息收集渠道众多、信息内容庞杂,因而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设计者、组织者的职能,做好角色分工、任务分工;③展示清晰。网络营销案例尽管相关背景信息庞杂,一旦进入课堂教学讨论阶段,应当有明确清晰的信息传达,以避免造成模棱两可的讨论结果,这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前做足功课,也要求教师做好精心组织和适时指导。
1.研究背景
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发展迅速,毕业生数量增长很快。现有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类型繁多,主要包括管理学院双学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以及国际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和国际学院国际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等多个层次。2010届毕业生183人,2011届毕业生130人,2012届毕业生234人,2013届毕业生212人,2014届毕业生211人,2015届毕业生219人。六届合计1189人。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指导教师只有23人(含3名双肩挑人员,还有一些教师出国深造、外出学习),教师年人均指导学生8.62人,论文指导的工作量较重。由于毕业生在毕业前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考会计证、考驾照等社会活动,大多心神不宁,难以全副身心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更遑论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了。到来年春天,只有短短八周时间,要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十分困难的。
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应该选择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色和适用条件?本文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实证分析,试图发现其中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研究方法和目标
在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0-2015届1189名毕业生中,由于部分同学毕业论文的电子档案未能找到或者不全,本文只找到598篇资料齐全的毕业论文。因此本文只对这598篇有效论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不同研究方法的使用频率中,试图发现毕业生选择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基础
1.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在具体实证分析之前,本文先确定本科毕业论文有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知网”输入“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等关键词,获取相关文献20余篇。删除一些级别不高、不太相关的文献,余下有近10篇重要论文(见文后参考文献)。在这些论文中,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在《管理世界》杂志发表的论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与学位论文评判标准》最为经典。虽然该文主要是针对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谈研究方法的,但其基点高、立论准,能够为本文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庆国(2004)认为,从内部理性(logos,人的思维、推理、分析)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来看,主要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如下四个大类别(称为四类研究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和实验研究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和“数理分析的方式”本质上是演绎式的。在管理科学中,一时还找不到“从理论到理论”的事例。以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是理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即从现实出发,通过调查,获取数据,通过以统计分析为主的对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被研究对象的演变规律,或者相应的结论、理论。这是管理科学的主流研究方法,是国际通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相关结论被承认的基础,是研究论文的通用语言。这也是学位论文所要使用的主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式,也就是从现实世界中,提炼前提,用实验方法研究变量间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的研究方式,也是管理科学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式之一。它突出的是管理科学结论的可重复性。
欧阳桃花(2004)提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
李仁意(2010)将国外营销研究方法分为假设法、实验法和模型分析法。国内营销研究方法分为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评估法。
经过小组研讨并请教相关专家,本文将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划分为5大类:描述性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对比法)、定量分析法(实验法、调查法、实证法)、案例分析法(兼具定性和定量研究特色)、研究方法不明。
2.主要研究方法的特征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上述研究方法的概念和特征如下:
(1)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2)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参与式观察研究,是指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对象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的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研究观察。其优点是: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较深层的结构和关系的材料。其缺点是: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访谈法(interview)又称晤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根据访谈进程的标准化程度,可将它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访谈法运用面广,能够简单而叙述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资料,因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对比研究法,作为几个基本的科学探索方法之一,是把一组具有一定相似因素的不同性质物体或对象,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通过综合比较它们在构造方面的差异(因),在性质方面的不同(果),得出这种物体或对象某性质(果)是由什么、哪些因素(因)造成的。
(3)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市场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实验法是通过主动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4)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结合市场实际,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人们进入特定的营销情景和营销过程,建立真实的营销感受和寻求解决营销问题的方案。
三、实证分析
1.统计结果
本文主要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频率进行统计,以反映大学生使用不同研究方法的选择差异(见表1) 。
本文发现,案例分析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首先的研究方法,占一半以上。其次是定量分析方法,达到四分之一。排名第三的是描述性研究方法,不足一成。定性分析排名第四,不足4%。研究方法不明的毕业论文将近一成。在定性研究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是访谈法,其次是对比法。在定量分析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是实证研究方法,其次是调查法,运用最少的方法是实验法。
表1 2012-2014届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使用情况
研究方法 使用数量/百分比
描述性研究方法 37/6.19
定性分析法 对比法 7/1.17 20/3.34
参与观察法 0/0
访谈法 13/2.17
定量分析法 调查法 74/12.37 152/25.42
实验法 1/0.17
实证研究法 77/12.88
案例分析法 336/56.19
研究方法不明 53/8.86
合计 598/100
2.运用不同研究方法的原因分析
案例研究方法,即运用大学生身边、所处城市或地区、亲友所在的企业或行业的具体案例,去印证某一营销理论或策略,这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在大二、大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习中,类似的训练已在开展,只是规模小些。这也是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选择此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在学位论文中使用调查法、实证研究方法和实验法等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方向。本次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毕业论文选择这类研究方法,这说明相当部分高校已经将“科学研究方法”当作“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内容,也说明相当部分大学生已经较为熟练地使用了这类研究方法。这中间,选择调查法和实证研究的比例大抵相当。而选择实验方法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比例甚少,说明高校在这方面的教学和训练不足。
描述性研究方法,亦即仅仅使用基本的经济管理理论,进行逻辑推理。具有一定难度,对于逻辑推理程度不强的学生来说,选择这种方法的可能性较小。使用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理论积淀,需要长期的理论关注,更需要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并非短期内能够养成。在具体运作时也有一定的操作难度,本科生较难掌握。
在定性研究中,大学生较多地选择了访谈法和对比研究法,没有人选择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要求大学生与相关企业和行业人士就某一个营销问题进行深度访谈和交流,这种研究方法对于一些演讲能力强,与人交流畅通的大学生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应该承认,仍有部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较弱,特别是与企业和行业高层,就一个专业问题进行深度交流的能力较弱,这也是这些学生没有选择这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做对比性研究,需要依靠科学的指导,精细的规划,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如果仅仅做表面的比照,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就难以得出创新性的结论。大学生在这方面还是需要训练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
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看似简单,容易操作。但它需要一定的设施设备,还需要与被观察对象的深度沟通,赢得他们的信任,并与他们较长时间的相处。这对于处于毕业季、人心惶惶、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操作起来就较为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成的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不明。也就是说,从网上拼凑一些资料,没有做深入的鉴别,没有做深入的分析,就得出一些看似“合理的”结论,仍是一部分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广场做法。如果毕业论文体现不出“论”,说服力也就大打折扣。态度不端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学校相关部门把关不严也会助长这种风气。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案例研究法、定量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法和调查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较多使用的方法,而描述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中的访谈法、对比研究法和参与观察法,定量研究中的实验法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较少使用。
造成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不同研究方法使用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与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条件和难易程度有关的,另一方面是与当前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的重视程度、本科生的科研氛围有关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与大学生对待撰写毕业论文的态度和投入程度有关的。
2.建议
(1)进一步营造高校本科生科研氛围
复杂环境下高技术企业营销风险研究
供应链管理结构模型的分析与研究
CRM在汽车营销企业中的开发与应用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实施策略
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及实践的特征分析
新经济条件下的我国企业营销创新
企业营销的战术策略
提高市场占有率常见的错误及对策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企业市场营销
企业绿色营销与我国对外贸易
我国中小企业提升市场营销能力的战略选择
市场营销与企业文化
客户与供应商的战略伙伴关系及其管理
试论企业营销能力的培育与增强
我国企业实施整合营销战略的对策
论生态型企业营销体系及其建立与改造
论营销渠道模式转型
论企业的网上病毒性营销策略
对国有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探讨
浅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市场创新
构造3维市场营销 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合作营销战略研究
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营销创新
企业绿色营销探析
高科技企业的网络营销
企业市场营销组合决策的神经网络模型
提升中国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客户关系管理
我国科技企业营销体制中的观念导向
新产品试销评价方法研究
论中国转型市场中企业营销的预警管理
网络环境下企业创名牌的营销策略
论现代企业分销渠道建设
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及其解决方案研究
企业营销失灵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物流的合理化研究
浅论"知识营销"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
基于环境管理的企业绿色营销对策
试论企业营销战略规划
市场营销观念与商品包装的伦理道德问题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思想与战略管理
面对全球竞争的企业营销对策
论企业营销的市场导向
"客户顾问制"与营销创新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发展
21世纪企业营销新理念
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
浅论企业顾客关系管理的核心——忠诚度
对当前企业营销问题的点评
世纪之初我国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绿色营销的探讨
分销网络的有效管理与创新
用服务"粘住"你的顾客——略论企业的服务营销
中小企业应确立营销新观念
现代市场营销信息系统探讨
可持续性发展与企业绿色营销
企业网络营销的策略选择
企业营销活动的"催化剂"
供应链企业外部绩效评价子系统研究
论渠道价值链增值管理对策
互联网技术与关系营销的实现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业务外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企业营销理念创新的几点思考
略论采购成本的控制
供应链中的合作与模式匹配的研究
论绿色营销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如何面对和参与供应链竞争
我国企业营销策划的困境及对策
客户关系管理价值链研究
客户档案知识的挖掘方法研究
论市场秩序与企业信用
项目管理在组织市场调研中的应用初探
浅析新时期的合作营销关系
基于电子商务的物资供应管理系统设计
论网络营销与企业谋略
论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后的企业营销对策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战略
新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营销e化
企业供应链的结构类型研究
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方案的设计与选择
试论企业内部控制点的增设在企业材料采购中的作用
论企业建立顾客导向营销观念
加强商品审美研究 搞活企业市场营销
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分析
企业市场营销创新是全球化营销的必经之路
企业虚拟经营的营销战略思考
网络时代企业营销策略整合
浅谈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营销战略
现代企业中的服务营销
企业市场策略常见缺陷分析
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中国企业实施营销战略的现实意义
信息传递障碍与营销效率研究
模仿创新的特性与营销环境分析
浅议利用营销中的非价格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客户关系为中心的业务流程重组
企业现代物流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
销售经理的基本素质
市场细分和定位技术在后发企业的应用
信息系统在供应链与物流系统中的战略价值
"青年文明号"在企业营销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越区销售"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企业营销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提高顾客价值意识 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营销模式的创新方向
影响顾客忠诚度因素探析
论生产企业对分销渠道成员的管理
信息化、标准化是供应链管理实施成功的关键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导入与实施
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与策略浅议
论加强物流管理提高企业绩效
让客户关系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发展绿色食品营销策略探析
市场对接过渡期的企业营销策略
无缝营销管理——企业战略联盟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
试论企业分销渠道的创新
企业营销管理研究——"顾客中心论"的企业营销战略
浅谈企业如何控制销售信用风险
上市公司关联购销交易实证研究
电网经营企业的营销战略
基于知识经济的企业经营方式与营销渠道的变革
WTO条件下的企业市场营销
WTO与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
营销管理支持系统及其内在运行机制
"差异化策略"在企业营销中的运用
企业物流一体化研究
论内部营销策略组合及其应用模型
论企业物流的营销战略
客户关系管理中客户发展的理论研究
信息经济中的管理锁定策略及其应用
试论企业绿色营销的发展
论协同合作式的供应链管理
开拓国际市场的产品营销策略探讨
现代企业如何保证物资采购效果
加入WTO后制造企业销售通路建设的思考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方式与营销渠道的变革
略论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内涵,类型与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视角下的分销渠道整合
客户行为与区域市场渠道策略
企业名牌战略与营销策略问题初探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实施对策
基于供应链的网络化制造体系结构
谈知识营销在企业营销创新中的杠杆作用
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比较与选择
企业开拓目标市场策略新论
浅析企业如何获取分销渠道竞争优势
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问题及道德风险的防范
基于顾客的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初探
论现代企业的顾客满意观和顾客资产观
面对WTO中外企业营销落差比较
CRM在中小型企业中的实施与应用
当代企业营销策略创新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构建
论产品的知识营销
方法目的链短化的原因浅析
CRM在药品营销渠道管理中的应用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基于移动Agent建立企业动态供应链
当前环境变革中我国企业营销理念的转变
中小企业实施CRM方案的误区与对策
WTO与中国企业市场营销
新世纪的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
加入WTO对我国企业营销的影响及对策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联合定价决策模型探讨
网络经济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
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双赢研究
客户关系管理(CRM)的理论及应用探讨
论网络营销对企业的影响
价格战的原因探析与对策研究
客户忠诚与客户关系生命周期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管理意义
绿色营销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顾客关系管理:对顾客网络及其知识管理的系统剖析
中国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所需条件分析
探究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新型管理模式
理解客户关系管理——谈客户关系管理的战略意义
关于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当前企业营销观念及其规则分析
文化营销——企业营销能力构建的战略选择
论我国企业市场营销创新
创造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顾客价值
顾客忠诚的价值驱动模式
企业供应链管理及其信息保障机制
新经济下的企业网络与超市场契约
供应链竞争力的厂商均衡分析
绿色营销初探
高技术企业市场营销特殊性分析
网络经济与客户的数字化管理
数据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营销创新
组织市场上购买决策者的结构类型与企业的营销对策
论企业网络营销中的物流策略
论企业营销活动策划的专业化
西方的顾客忠诚研究及实践启示
以企业营销新理念迎接入世挑战
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模式与营销渠道变革
企业营销创新的内容和重要性
基于供应链伙伴关系的产品定价问题研究
供应链系统的物流规划模式
供应链的自动补货模式及其价值
博弈理论与营销创新
激励机制在现代人事管理中的运用
对客户忠诚创造价值问题的探讨
现代供应链联盟问题研究
顾客满意度中的顾客竞争性评价
建立企业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想
绿色营销与企业经营策略分析
论企业产品营销策略中的道德问题
有形产品的服务提供方式研究
顾客价值提升的定位及途径
我国企业知识营销现状与对策
客户关系营销——现代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
论营销流程再造
谈企业营销费用分析和会计处理原则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
面向过程的供应链工作流管理研究
企业应对价格战的策略
客户关系管理的困惑与发展
实施绿色营销的意义与对策
借鉴ISO9000的管理思想精髓优化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及备件订货问题研究
入世以后中国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试论企业销售渠道的创新与优化
牛鞭效应的危害及其对策
基于供应链战略目标的性能检测指标研究
企业电子商务盈利策略探析
基于企业整体模型的供应链信息流研究
供应链性能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基于零部件归并问题的采购策略模型(英文)
企业对市场需求的能动作用研究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
客户全生命周期利润预测方法的研究
谈新经济时代的营销创新
国际营销中产品的包装,促销与传播学
服务营销与企业经营战略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企业产品试销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基于资源利用综合水平的采购量分配方法
我国企业间促销管理的实证分析与对策
企业物资供应与管理改革探讨
信息传递障碍与国有企业营销效率研究
我国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运行
论交易成本与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客户关系管理核心思想浅析
基于机制设计的供应链优化整合决策效应分析
21世纪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研究
诚信营销与企业发展
企业营销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论关系营销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全球绿色营销趋势和我国企业的策略
试论营销策略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
企业供应链构建与优化对策研究
市场营销战略失误与民营企业"流星现象"
试析企业客户资本管理
关于构建中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体系的探讨
阻碍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与对策
营销创新——21世纪中国企业营销的必然选择
现代企业实施关系营销的对策
VMI供应链系统的经济效果评价研究
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下的市场营销
浅析营销适宜度
基于相对熵的营销机会模糊评价
现代企业的物流革命与营销创新
电子商务下企业CRM的实施研究
当代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试论关系营销
企业营销理念与品牌提升策略创新
入世后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及企业营销对策研究
论企业营销形象内在素质的塑造
21世纪企业营销变革与创新方向
过程工业供应链计划调度模型?
制约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深层原因及其对策
基于客户发掘,客户全面解决方案的科技型企业盈利模式探究
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与实现"两个转变"的关系
论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顾客忠诚管理
试论市场营销组合4PS向4CS的转变
VE原理在营销策略中的应用
质量文化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融合作用
客户资源的特征及CRM模式在企业中的实施
企业内部营销及其实施策略探讨
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浅析
供应链系统运行评价研究
"定制营销"理念的前瞻及潜力刍议
浅论企业的营销腐败
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运作模式
基于过程的供应链重构模式与选择
针对河北省近两年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调查对象选取自河北省人才市场2011—2012年度招聘单位和招聘岗位的数据记录。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由于本科毕业生是人才市场需求的主要对象,本科院校又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主要机构,因此我们选取了河北省内12所本科院校进行调研,它们是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燕山大学、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外国语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排名不分先后)
(二)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对用人单位相关人员和高校师生进行访谈等形式获取数据,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数据统计
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结果客观可靠。针对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调查内容、结果与分析
(一)河北省就业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状况和满意度的调查
我们对河北省人才市场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同时查找近两年关于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方面的相关报道,针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得到以下结果。
1.外贸及商务英语岗位的需求
河北省人才市场于2011和2012年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大型人才交流会,其中春季为主场,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秋季为辅助,为满足用人单位岗位补充。2012年人才交流会记录数据显示有100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了2万多就业岗位,其中外贸、国际贸易领域的工作岗位占39.6%,比上年增长4.1%。可见就业市场对此领域的人才需求较大,且呈上升趋势。外贸、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约占30.1%)、商贸企业(约占28.4%)、服务业(约占17.7%)和金融行业(约占6.2%)。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外贸企业为适应国际市场新要求,调整产品生产结构,扩张新兴市场,急需大量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及商务英语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可见,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前景是乐观的。
2.对商务英语人才学历要求的调查
就业市场数据显示,河北省经济发展对外贸及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学历要求主要集中在本、专科学历两种。要求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企业数占总数的47.9%,专科占44.6%,对学历不做要求的占7.5%。这说明高等院校是开展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且商务英语专业对本科学历要求越来越普遍。
3.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利用程度和满意度调查
我们选择了唐山和石家庄两地共30家招收外贸及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公司,调查他们对毕业生的利用情况和工作满意程度,结果显示其中有23家对商务英语毕业生在工作的第一年不会或很少单独安排任务或项目,而是由公司老员工带领或进行短期培训,原因是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和经验缺乏,同时英语实境应用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查中,有近一半的公司对商务英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打出了60分以下的成绩,原因是他们专业和语言知识欠扎实,人际沟通和融入社会能力亟待培养。
(二)河北省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发展情况调查
研究人员针对河北省商务英语本科人才需求量较大的现状,对我省12所重点本科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设置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设置
本次调查的12所本科院校(如前所述)是河北省本科人才重点输出院校,每年本科毕业生占全省所有毕业生数量的三分之二。调查显示,12所院校中有三所(占25%)设立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毕业颁发文学学士学位,它们是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外国语大学和河北经贸大学。有两所院校(占16.7%)设立了商务英语专科专业,它们是河北工业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其余如河北大学、燕山大学、河北联合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在本科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外贸及商务英语方面的课程,丰富其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扩大毕业生就业方向。总体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在河北省的发展尚且缓慢,可以推断每年的毕业生里具有本科学历、受过语言和商贸专业知识两方面系统教育的学生为数不多,这也是导致我省外贸企业招聘难和企业对从事外贸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满意度不高的直接原因。
2.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
从课程设置来看,走访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三所院校均采用了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的课程设置模式,即围绕商务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训练,加上经济学和管理学范畴内的一些课程。但它们体现的问题是英语技能方面训练得较为扎实,而商务专业知识学得笼统、零散、缺乏理论体系和必要实践。同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也较少,这些都反映出仅重视知识而轻视素质的课程体系特征。从师资来看,商务英语老师多数是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教师,有的仅进行过商务专业知识的短期进修,他们虽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但仍缺乏商务知识和商务实践经验。即便是商务英语专业出身的老师,也都缺乏实践经验。
3.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从调查的已设立商务英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及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的其他院校走访来看,它们基本上还是在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即主要依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或术语,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下练习商务写作,翻译书本上的商务资料,几乎没有社会实践机会。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外贸实践相脱节,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也是毕业生得不到用人单位认可的主要原因。
4.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教学测试与评价
在调查的院校中,外贸及商务英语方面的课程考核方式几乎百分之百仍是传统的书面考试形式,忽视了商务英语重在应用的学科特点。其中,河北经贸大学为商务英语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但缺乏对学生在实习中对商务英语知识应用能力的评价反馈。
三、河北省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商务英语(EBP)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区别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与时俱进并体现自身特色。针对河北省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增加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数量
河北省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设置,对有资格有条件的本科院校增设国际商务学院或外国语学院中增加商务英语系,加大投入,为培养更多的商务英语高学历人才提供条件。
(二)确立合理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加强和规范全国高等学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教学,国家教育部起草了《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河北省商务英语本科专业院校也应该严格按照上述教学要求制定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目标应涵盖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合理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管理、法学等相关学科基本知识,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强等几大方面。
(三)优化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建议已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院校在现有的英语技能和商务专业知识若干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跨文化交际能力(思维、适应、沟通)和人文素养(政治思想修养、创新思维、中外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在懂知识、有技能的基础上,更具备全球意识,通晓国际惯例,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设立更多的商务英语培训、实习基地或实践中心,为学生创造处理商务事宜的真实环境,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实践能力。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两项基本职能,学科建设是两项职能的具体承载者。学科建设的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高等院校应该而且必须承担知识创造者的重任。但从高等教育体系来说,高等院校是分为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研究类型的大学无疑是创造和生产知识的最主要承担者,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是其办学水平的标志,因而学科建设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必然居于龙头地位,也必然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但问题的关键是不是所有类型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都应该处于学校的核心地位、都能够发挥龙头作用。显而易见,国内和世界上有那么多大学,当然不是每一所高等院校都有资格、有能力承担创造和生产知识的职能,更多的高校特别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或者技术类型高校)成为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主要承担者。也就是说培养人才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不仅如此,从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来看,其学科建设的任务也主要不是知识的创造和生产,而主要是培养人才,而且是通过寻找学科建设与区域社会相结合的生长点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由此看来,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目的不是发现和创造知识,而是通过传播和应用知识来培养人才,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必须树立的一种观念。
(二)学科建设是为了学术水平还是为了技术能力?
学术是系统专门的学问,是与学科密切相关的概念,学术成果是科研工作的具体内容,学术水平是科研能力的主要标志,学术成果和学术水平也是学科建设追求的目标。技术则是根据生产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手段,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的体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术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学术成果发展应用的产物。如果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定位在人才培养的话,那么对学科建设是注重学术水平还是侧重技术能力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科研工作的定位问题,也就是科研领域在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三个领域的选择问题。如前所述,由于历史使命和办学定位以及办学基础等因素,新建本科院校与那些重点大学相比,不可能是以知识创造的学术成果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因而学术水平也就不可能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标志,应注重实用新技术的创新研究,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把最新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主要不是注重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更应注重应用技术水平和新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能力。
(三)学科建设是为了师资学历层次还是为了实践经历?
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科队伍建设,而且学科队伍及其带头人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工作。传统的学科建设以引进或培养高学历、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搭建学科梯队作为学科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引进和培养高学历、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固然很重要,对开展科研工作意义也十分重大,但在高学历、高层次学科梯队成员建设过程中更应重视学科梯队成员的实践背景和实践工作经历。对处于非省会中心城市、缺乏学科平台的新建本科院校能否引进高学历和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暂且不说,对于以应用技术的研究与新技术推广和应用为主要特征的应用性学科建设来说,具有实践背景和实践经历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可能会更有现实意义。由此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既要重视改善学科梯队的学历结构、提高学科梯队成员的学历层次,同时也要重视他们的行业背景和实践经历。这不仅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应用性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与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在目的、途径和模式等方面都有本质上的差异,也就是说不能步重点本科院校的精英教育模式的学科建设之后尘,那么就应根据新建本科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研究自身的学科定位问题,在学科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的结合点上,适应应用技术类型院校办学定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另辟蹊径探寻其应用性学科建设之路,不失为理性而现实的选择。
(一)办学定位是应用性学科建设的前提
“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建设一流的大学,就必须建设一流的学科”,这是当下对学科建设重要意义的共同认识,也是突出学科建设龙头地位的一种表现。但这种认识与其说是大学学科建设的认识,还不如说是研究类型大学基于精英教育思维模式下对学科建设的理解更准确。对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环境下诞生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学科建设的目的不只是通过科学研究发现与创造新知识、丰富和发展学科理论体系来提升层次和知名度,更不只为了争取硕士点建设而目标单一地开展学科建设,新建本科院校没有必要、也没有资格、更没有能力将学科建设置于龙头地位,事实上学科建设本身在学校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也难以起到龙头地位。学科建设处于何种地位、发挥何种作用,完全取决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办学条件和办学基础决定着办学定位,办学定位又是一所学校各项发展战略决策的前提,也是学科建设定位的基础。众所周知,新建本科院校为地方区域或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和建设第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不论在学术界还是高等教育实践领域都已形成共识。这一办学定位不仅取决于办学历史和办学条件,而且新建本科院校职业性教育的历史使命与学科建设本源属性的创造知识存在内在逻辑上的矛盾性,这也是学科建设之所以不能称其为龙头作用的重要原因。但作为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不能因本科院校类型不同而使大学功能残缺不全,大学开展学科建设是应有之义,但又不能否认不同层次和不同类的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差异性。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差异性体现在应用性特征上,把发展应用性学科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学科建设水平更多体现在应用技术研究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建立服务于地方区域或行业发展的应用性学科体系。
(二)本科专业是应用性学科建设的基础
由于大学既是按照知识体系构建的学术组织,又是按专业分工组织起来的教学机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两者在本质上存在共生关系。但这种共生关系在不同教育模式下表现形式却有很大不同。在精英教育模式下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按照学科理论设置专业,专业建设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并承担人才培养职能。而在应用技术教育模式下因其以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主要依据设置专业,而不再以学科理论为主要依据,学科由对专业的主导作用转变成对专业的支撑作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相互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新建本科院校作为转型实施应用技术教育类型的高校,由于是在没有学科建设基础的情况下开展应用性学科建设,两者的共生关系使专业建设对应用性学科建设更具有重要意义。新建本科院校多年的高职高专教育办学思想的核心就在于专业建设上,升格为本科后或因受办学思想或受学科基础条件等因素制约,专业建设仍然是学校建设的首要任务,即使对学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受制于刚刚起步的现实条件使学科建设也很难取得显著成果。而一直以来在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验条件、产学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必将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专业建设中形成的本科专业群是建设应用性学科的现实可能。本科专业群建设是以一定的学科基础为依托,以专业建设为核心进行资源整合,相近专业集中形成对接区域产业集群或行业产业链的专业群,相同学科或相近专业领域的师资和教学设备汇聚到一起,通过资源整合突出优势和重点,增强整体办学实力,从而为学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三)社会需求是应用性学科建设的任务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是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由地方政府出资设立的高校,在服务面向的定位上自然就是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无论是作为大学初始基本职能的人才培养,还是以创造知识为核心的科学研究,都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并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最终办学目标。而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价值延伸的社会服务职能,更是直接以为社会提供咨询、技术、文化服务为内容直接体现社会服务的职能。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及自身能力的差异使其承担三项职能的侧重点和具体内涵都会有所不同,甚至是每一所大学履行职能模式都可能与其他同类大学有很大差异。具体在以科学研究为核心内容的学科建设上,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必须以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需求为出发点,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领域开展学科建设,从区域经济社会获得学科发展的素材、经验和载体,要通过应用性学科建设服务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社会文化建设、高新技术应用等应用技术领域的需求。
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上来看,一方面,我国辽阔的幅员孕育着丰富的自然、文化和经济资源,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地域自然资源特色和地域经济特色,特别是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所呈现的区域经济特色、经济优势及地区独特的产业结构,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学科的生成点;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的地方性特征使与地方具有天然的联系,拥有研究区域经济社会的天然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丰富的要素和营养,而且还为学科发展提出了大量具有应用性特征的研究课题,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学科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推动其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根植于地方、服务于区域的应用性学科建设,不仅能持续长期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而且也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学科建设提出迫切需要,这也正是新建本科院校大有作为的舞台。
三、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学科建设的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发现和创造知识,而是开展以区域特色研究、技术开发研究、产品开发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广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应用性学科建设,因此必须要用全新的学科建设理念,根据学校自身办学基础和优势,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选准学科建设的切入点,保证学科建设的应用性方向,使学科建设充分具有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基本特征。
(一)树立服务区域经济的应用性学科建设理念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目的既不是通过学科建设来发现并创造知识来提高学校知名度和扩大社会影响,也不可能是通过学科建设丰富学科理论来推动学科理论的向前发展,主要应体现在履行人才培养的职能上,体现在推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上。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性学科建设必须树立全新的理念:一是要改变学科建设在高校建设中龙头地位的观念,树立专业的主导地位、学科的支撑作用的理念,正确认识学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二是要改变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传统关系的认识,树立学科与专业相容共生、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念,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三是要改变过于注重理论研究的科研观念,树立以应用为导向、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寻求课题、进行应用性研究的理念,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四是要改变全面性学科建设的观念,树立突出重点学科领域开展应用性学科建设的理念,正确认识和理解应用性学科体系的范畴和内容,在全新的理念引领下开展应用性学科建设工作。
(二)构建学科与专业共生的应用性学科体系
学科定位既是学校办学定位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学校办学定位的具体体现。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其学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说学科建设主要体现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提供支撑的应用性学科建设。因此,构建应用性学科与应用性本科专业相容共生的学科专业体系,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基础。这种相容共生的学科专业体系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要体现国家颁布的学科目录和本科专业目录的基本要求,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基础出发,结合区域经济与文化特色发展的需求,制定应用性学科发展规划,明确应用性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二是要体现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及主导产业、大型企业发展的需求,构建基于一级学科领域的、由本科专业群和学科研究方向共同构成的具有显著应用性特征的学科专业群;三是要体现学科与专业相容共生的原则,在学校优势特色本科专业(或本科专业群)的基础上,凝练若干学科研究方向,形成与本科专业密切相关、又相对独立的应用性学科体系;四是要体现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发展理念,将学科建设要素与专业建设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在建设带头人队伍、学科专业平台、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兼顾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需要,形成与专业建设融为一体的应用性学科体系。
(三)培养具有实践背景的应用性学科队伍
学科队伍既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又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建设,不仅决定着学科水平高低,也决定着学科建设的成败。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来说学科队伍和学科带头人显得更为重要。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非中心城市的区位劣势等因素,决定了在学科队伍建设上不能走传统本科院校的老路,必须积极探索应用性学科建设所需的学科队伍:一要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一体化理念引入到学科队伍建设中来,学科与专业一体建设也包括师资队伍在学科与专业中的一体化建设;二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既要考虑学科建设需要,也要兼顾专业建设的需要,学科带头人同时也应该是专业或专业群带头人。虽然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任务有所不同,但基于一级学科的学科专业群条件下,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既可以成为学科建设梯队成员,也能为专业建设做出贡献;三是在学科队伍来源上要注重行业或企业的人才或智力的引进,引进或聘请行业或企业中从事应用研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技术能手作为学科专业师资队伍重要成员;四是要对那些有发展潜力、学历较高的中青年教师通过行业或企业挂职、学习等方式,提高专业应用研究能力,使之成为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较强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队伍成为应用性学科建设的重要保证。
(四)搭建校企合作的应用性学科平台
学科平台既是学科建设的载体,又是学术研究的基地,因而也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内容。凡是重视学科建设的高等院校无不同样重视学科平台的建设。我国目前以重点实验室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级和省级学科平台,一方面是基于精英教育理念下的学科建设平台和基地,另一方面目前的学科建设评价模式不仅与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理念相矛盾,而且由于办学基础和学科实力的现实也难以在这个平台上有一席之地。但通过校企合作、依托企业建立学科建设平台,不但符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而且也是应用性学科平台建设的创新之举。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要研究区域主导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或主导产业集群中的骨干企业,并与之建立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应用科研、人才培养、师资交流、员工培训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也可以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企业技术研发的共同需求,与企业在学校内联合建立实验室,成为企业技术研发基地和学校学科建设平台;还要借鉴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经验,在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通过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行应用技术研发的同时完成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任务。
二、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性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以满足职业需求为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大部分应用性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内容都是对高中知识的延续,即多以英语语言知识教学为主,缺乏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语言技能训练。英语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所需能力不适应,这也是我国当前应用性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的一大问题,在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英语教学工作中,应当围绕专业技术需求进行教学才是根本。教学内容体系必须以工作项目为导向进行设计,以提高学生职业英语能力为基础,建立起全面化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专业选用不同的英语教材来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课程内容体系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强调学生英语基础交际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把握,从而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开设不同的英语课程,如计算机英语、汽修英语、旅游英语和酒店英语等等。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与专业技能水平。
(二)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
现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依旧处于应付考试的为目的的阶段,英语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一般是使用的词汇、语法、翻译教学方法。此外,教师和教学设施短缺、合班授课等导致英语教师难以全方面的兼顾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而个人或小组讨论式课堂教学以目前形势来看很难实现。这是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教学方法迫在眉睫。改革英语教学首先可从教学形式的改革入手,强化英语与网络多媒体教学形式相结合,注重课堂内容的拓展,支持学科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以推进英语教学更全面的实施。此外,高校还可利用网络将教师、企业、学生联系在一起,全方位实现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性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其次,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理念,围绕一个特定的语言交流在教学项目,设计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英语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多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产生成绩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引导学生在课后积极、主动的寻找英语资料,共同完成小型项目,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学生独立思考、与人交往、应变能力等,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最后,组织丰富的课外英语学习活动,如:模拟商务合同建立合作关系、产品目录、口头自我介绍等等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35-01
该文拟论述毕业论文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的课程教学,分析毕业论文培养与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来审视目前的英语本科教育,探索其对英语本科教育的指导性。
1 毕业论文培养环节与课程教学
教学计划上所谓毕业论文培养环节只是用来界定毕业前的最后学习阶段,而对学生的培养远不仅限于此阶段。《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也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2]由此可见,毕业论文的质量反映了本科阶段的教学质量。它表明了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实际应用外语的能力,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1]。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涉及到本科阶段的所有课程教学,远非短期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所能及。另外,可以看出毕业论文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检测,而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也集中体现了常规教学中的弊端。分析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指导常规课程教学,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必将体现到毕业论文质量上。
2 存在主要问题
通过对某高校2007、2008级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综合分析,以及对这两界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英语语言能力较差,思路不清晰,语言缺乏逻辑性。学生英语行文能力差,语法错误多,文章可读性较低。写作目的不明确,陈述思路混乱,经常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很多同学虽然用英文行文但是却用汉语思维组织语言,使行文前后不连贯缺乏逻辑性,且不注重段与段之间的粘连,整篇文章呈现出零散,脱节,中心不明确的状态。
其次,缺乏问题意识;论证过程缺乏理论支撑。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对所学的知识大多是被动的接受,很少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另外学生的知识积淀较少,无从发现问题。因此绝大部分学生的选题通过网上搜索,拼凑而来,这给论文写作带了极大的困难。再者,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被动接受,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到论证过程中,这使得文章缺乏说服力,大多停留于感性层面的叙述。
根据以上两个方面问题,笔者将本科教育阶段的课程分为语言能力基础课程,高年级专业课程两类来探究毕业论文对课程教学的反拨效应。
3 对课程教学的反拨效应
3.1 语言能力基础课程
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表现出来的英语行文能力差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写作、语法或某一门课程。语言能力的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英语语言能力低是所有听说读写的基础课程的问题。反思一下这些基础课程就不难找出其中原因。阅读课和听力课上教师注重传授解题技巧,如何在考试中得高分。通常课程内容是大量解题训练,而不注重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语法课大多是教师孜孜不倦地讲解语法点然后做大量的应试练习,脱离了作为载体的语言,学习语法的意义也仅仅是卷子上一个高低不同的分数而已。写作课亦是如此,固定的框架,模式,句型一切都服务于考试。综合英语本是一门将听说读写整合并形成语言自主输出的课程,但学生被要求背单词,背课文,大部分时间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主语言输出的机会。不难看出,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课程的重心偏向于应试训练而忽略学生这个主体,久而久之,学生也习惯这样的被动接受。然而,要使教师所传授的这些语言规则支配的语言行为达到完全自由自主的程度,即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能力,是需要大量的自主的语言输出练习才能转化为语言技能,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就要将语言能力基础课程的重心转向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大量的自主语言输出训练中将输入,分析,理解,归纳,总结,输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能力。
3.2 高年级专业课程
高级专业课程主要是指语言学、文学、翻译方向的相关课程,以及一些行业英语课程。这些课程是学生毕业论文题目的主要来源。然而,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却表现出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发现问题,更不用说解决问题。而论文选题的动因是在于发现问题,这样才能就题而论,有话可说。[3]这与基础课程养成的被动接受的习惯不无关系,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激发学生的低级心里过程(lower mental process)。以文学课为例,老师讲授每个时期特点,文学贡献,某个作家的生平,著作,对文学理论进行介绍以及一些著名作品的分析,考试的内容也大致如此。学生只需要简单背诵,再现即可,背诵再现即是不需要思维的低级心里过程。而毕业论文写作恰恰需要调动学生的高级思维过程(higher mental process),需要学生有缜密的外语思维能力,批判的、系统的推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4]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很难通过自主思维发现问题,即缺乏问题意识。因此,对于选题往往采取“拿来主义”,以至于论文写作时无话可说,只能继续采取“拿来主义”。由此可见,高级专业课程应该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高级心里过程,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如何发现问题,用缜密严谨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结论
本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毕业论文项目和其它课程均为此系统的构成要素,它们不应是孤立存在而应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5]同时,毕业论文对本科教育进行综合检测,对本科教育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促使高校改进并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反作用于毕业论文写作,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外语卷(修订版)[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1.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在从社会对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特性出发,对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模式进行系统设计和实践,提供一套完整的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程序和方法,为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其实践意义主要在于通过专业实践,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工作水平,将现代实验教学设施、实习基地建设与创业教学有效结合,使高等教育融知识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于一体。
3人才培养模式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准确分析社会需求发展与变化
对传统的专业课程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符合社会需求,如:将传统的教学中的组网技术仅停留在数据网的组网,拓展为:数据系统、语音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背景音乐系统及楼宇自控与物联系统的组网技术。这方面主要还要靠我们全系教师继续共同努力。
2)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面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实战教学的紧密结合
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涉及培养方案修订、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尤其是突破传统专业界限的跨专业网络工程实战教学。这方面目前只是初见成效,也还要靠我们全系教师继续共同努力。
3)探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实施项目教学法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实现以“能力培养”和“学会工作”为核心的课程学习目标,需要通过校内建设和校企联合培养关系的建立加以解决。这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校内基本的一些实训实验设施建设还远没有到位,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也只是在网络工程专业方面有初步进展,还远不能满足实训和实践教学的需要,需要学院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和系上进一步努力。
4)围绕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开发学生智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教学模式的改革更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状况,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需要解决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相互结合问题,围绕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进程,分阶段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发学生智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方面的工作,需要教学和学生工作系统共同努力。
师资队伍结构是指学校承担教学工作的群体中具有不同特征人员的配备及其构成关系,包括学历/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等要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历史不长,高学历和高级职称不足;青年教师比例大;知识结构不均衡,学科结构不尽合理,缺乏专业教师。
2.“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教学水平及一定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大多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有专业实践经验和从业经验的非常少,通识英语(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教师偏多,真正能够从事与商务密切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forspecialpurpose)教师短缺。再加上近年来招生规模扩大,教学任务繁重,很难抽出时间到相关部门实习和培训。没有实践经验和从业经历,专业理论知识结构与实践经验脱节,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将行业、职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的能力,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制约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3.教科研意识薄弱、水平较低
西方现代教育强调,教师需要训练学生社会能力和培养学生个人素质能力,其角色要从纯粹的知识传递者转换为研究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是在一个动态过程上不断进行调整和提高的能力。在我国,科学研究是高校基本任务之一,优秀的商务英语教师应该同时具备教学和科研能力,既要懂得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能从实践中从事理论研究。
4.师德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在缺乏教学质量赏罚机制情况下,很多教师在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的同时,缺少危机感和紧迫感。许多教师进取心缺乏,责任感不强,不重视进修,个别教师甚至只顾兼职讲课挣钱。多数女教师在结婚后,生活重心逐渐转向家庭和孩子,较少关注自我发展提高。此外,有些教师对学生和所授课程缺乏必要的感情投入和责任心。一些教师很少或者根本不跟学生深入交流、了解其需求。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构想
1.合理调整师资队伍基本结构
优化教师结构应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根据自身情况,针对年龄、学历、职称制定有目的、有重点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方案,通过多渠道培养、强化管理、稳定骨干、发展内涵,采取校外引进、特邀、校内培养提高的双轨措施,调整现有的教师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建立“老中青”相结合、“中高级”职称比例合理的教师梯队,确保教学质量提高。
2.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数量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应主要从其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实践指导能力三方面入手。商务英语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具有商务专家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的跨学科知识,如: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等。学校要积极拓宽“双师型”教师培养渠道,为教师提供学习跨学科理论和实践机会。如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经济和社会实践一线,进行专业实践,加强校企间合作,让老师走出课堂,深入企业、公司等单位实岗锻炼;同时重视引进和培养既有英语教师基本业务能力、又熟悉商务工作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3.注重教科研意识和能力培养
俗话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和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两条必由之路,教和研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高质量教学的保障。教师没有一定质和量的教科研成果,很难提高教学水平。作为大学教师,商务英语老师首先应该开展教材教法、教学策略研究。其次,可进行语言学和翻译等方面的研究,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话语分析、语用学等均可以结合教学实践设立教科研课题。第三,商务英语教师可开展对跨文化交际者对话的话语分析,进行社会心理、语言文化、语用规则的交叉研究等等。只要有科研创新意识,找到学科交叉点,就能不断有新的观点、新的课题,于教、于学、于科研均有利,真正做到教学科研一体化。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新路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要求,革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正确与否,关系到高校整体质量工程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面向各专业对应的行业一线工作岗位群,基础扎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从三个方面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实现该目标。首先,强化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和课程的综合化,注重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其次,强化能力培养,夯实实践教学和训练环节。可通过搭建课程改革平台,优化学科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加大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力度;部分课程可开展分层教学,增设学生自主学习学分;可增加选修课学分比例,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拓展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和选择权。第三,优化、精简理论课授课体系,依据课程基本要求,以学生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等实质性内容作出具体规定。
(二)强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这是由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应以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改革。第一,应加强对专业导论课的监控。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能够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包括服务和管理能力)的人才。然而,学生进校时所选专业多是根据老师和父母意见,专业选择上存在较大盲目性,因此,应充分发挥专业导论课在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高质量的专业导论课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制订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应加强对认知实习课的监控。可对现有本科学期制实行改革,在大二和大三之间增加一个认知实践学期,帮助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通过3~4个月的认知实习,既可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使学生清晰认识自身知识和能力的缺陷,也可有效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矛盾。当然,由于认知实习的组织、管理和教学存在一定难度,只有从实习计划、实习内容、实习过程等多方面加强对认知实习的质量监控,才能保证实习效果。第三,应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控。教学质量监控既应监控教师的“教”,更应监控学生的“学”,因为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学习质量是反映教学质量的首要指标。参照国外同类高校,我国应用型高校理论课学时数与国外相差无几,多为2500学时左右,但国外2500学时左右的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是国内高校所缺失的。鉴于自主学习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学生学习质量的监控不仅应涵盖学风(听课、作业、课外活动、参与学术讲座、自习等)、素质(思想道德、身心素质、文化和业务等)、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还应包括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监控。第四,应加强对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实践的监控。由于实践教学所依赖的应用知识更新速度快,不断有新技术涌现和旧技术被淘汰,因此,教师应时常深入行业、企业参加研究和生产活动,获取实际工作经验,保证所授知识不与社会脱节。国外通常采取教师固定时间去企业工作一两年,或去企业兼职的模式,但我国的现状则是大多数教师离开“校门”又进“校门”,缺乏实际接触生产实践的机会。因此,有必要变革传统质量监控模式,将对教师自身实践的考核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教师主动寻求深入行业、企业一线,提升专业技能的途径,从而保证学生能够获取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技术应用能力。第五,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评价指标。除常规监控外,应增加生成性监控的权重和内容。应支持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教改研究;支持教师开展问题研究教学、模块化教学;教学目标的设计方面,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放在首位。此外,除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外,还应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和过程目标。
(三)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和监控力度
以期末终结性考核为主的传统课程考核方式的弊端在于: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沦为记忆知识的考试机器,无形中催生了“高分低能”和“会考试不会做事”的不良现象。要改变该状况,就要转变观念,通过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以更好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作用。课程考核应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能力为本位,树立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中心的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与课程考核目标相适应,考核评价中应“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应将过程考核和末端考核有机结合,改变以传统测试为主的知识型考核方式,强化基于实践的素质和能力考核方式;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对教与学的参与过程,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除闭卷笔试外,还可采取调研笔记、设计方案、实践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
(四)以全面的教学质量观为引导,强化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建设
应用型高校只有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才能在高校中占据一定位置,获得社会认可。除理论教学环节监控外,更应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首先,应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奠定基础。其一,应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围绕学科和专业特点,构建结构分明、层次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应重视实验教学的学分制建设,加强综合性、技能性和开放性实验教学力度。其二,学生实习应以专业技能训练为目的,毕业设计(论文)在选题上也应密切结合具体生产实践。应结合专业技能规范的要求,通过实习或毕业设计(论文)促使其各项技能达到专业培养计划之规定。其三,应将学生创新活动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作为考查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将创新活动的质量作为反映高校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水平,甚至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锻炼学生科研能力方面的作用。高校应积极创设各种条件,通过素质拓展平台建设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支持学生投入第二课堂。其次,应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实践教学秩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分为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两个方面。实践教学管理包括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管理制度监控与评价、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方面;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则由“一轴四翼”的互为补充的五个方面构成。其中,“一轴”是作为核心要素的实践教学计划评价指标,而实习实训评价指标、实验评价指标、实践教学大纲评价指标、毕业设计(论文)评价指标构成“四翼”。要加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除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堂教学、毕业设计(论文)等常规监控评价点外,还应加大其他监控评价点的考核比重,包括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效果、实验室管理体制及管理制度、条件与环境、工作队伍和开放度、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及教学效果、教师指导学生课余实践活动情况、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等诸多方面。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与课后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