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研究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2: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医临床研究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

篇1

(一)内容

1、能概括全篇论文主要内容枣全文缩影。

2、包含有关键词(实词)。

3、应能反映文章的科学假说。

4、准确、易懂的学术语言枣避免文艺性、夸张性、广告性语言。

(二)要求

1、简短:一般不超过25个字,简洁明了,实事求是。例如:益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2、具体:包括具体研究内容,不能抽象、笼统、含蓄和过大。例如:高血压病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

3、引人注目,富有创意,使人看到题目,愿意读下去,了解具体内容。例如:温运阳气药在急性黄疸肝炎治疗中的作用、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不稳定、变异、心梗后)。

(三)注意事项

1、动笔前想标题,写完后定标题。

2、反复推敲,删除无用虚词如,“关于”、“研究”、“观察”、“系统”等。

3、题目中不使用缩写词、专用词、化学分子式等不易看懂的词。

4、题目中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二、作者和单位

(一)作者资格

1、对课题设想、设计、实施、数据处理及论文学术性解释有贡献者;

2、起草论文或作重要、严格修改者;

3、对论文内容负责,拍板定稿,可以解释问题者。

(二)要求

1、真名、全名。

篇2

1.1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有关中医针灸临床研究的期刊论文,并以循证医学模式为筛选标准,从中选出具有研究价值的论文30篇,其中18篇随机对照试验论文,12篇半随机对照试验论文;其次结合我院进行的针灸临床研究案例,以循证医学为指导,总结其研究价值与结果。

1.2方法  将选取的30篇研究论文,进行仔细阅读与分析,总结其循证医学研究模式、研究中所使用的评价体系与相应标准、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研究结果对针灸临床应用的影响等[3]。并且根据我院进行的针灸临床研究,比对临床研究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结合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与具体模式,改进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2 结果

笔者通过翻阅分析所筛选出的针灸临床研究论文,发现多数研究论文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随机方法的选用。笔者选取的研究论文中,有18篇随机对照试验论文,但其中有10篇论文在随机方法的选用上存在问题,对所使用的随机选取描述不清,有些甚至前后混淆,这则缺乏科学性,大大降低了针灸临床研究的可信度。②盲法的使用。针灸临床研究由于自身的独特性,在临床上无法做到双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研究时可以将其弃之不用,选取的资d的界定。对于临床研究而言,制定科学严谨的诊断、纳入、排除以及疗效评定标准是研究成败的关键所在,本组资料中,有7篇论文在标准的界定上存在不足,所使用的标准较为落后,而且也不是被学界所公认的金标准,因此大大降低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④试验中的不足。进行针灸研究时,没有对各组间基线情况进行有效描述,而且配置比例存在缺陷,有失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同时选用的统计学处理软件不当,无法准确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归纳,进而对研究质量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严重阻滞了中医针灸晋级主流医学的脚步,使得中医针灸的临床施用步履维艰。

3 讨论

中医针灸学是我国中医文化的精华所在,而且经过五千余年的文化传承仍然熠熠生辉,其自然具有极高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过就针灸学的局限性来看,在临床治疗中仍然是过于依赖医护人员的知识积累与个人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加大了针灸临床研究的困难程度。目前,学界进行临床研究的主要原则有随机原则、对照原则以及双盲原则,而且同质性随机对照研究所取得的临床研究效果可以说是最佳的论证依据[4]。特别是在循证医学不断兴起的过程中,它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显著促进了临床研究进程的发展。基于此,如何在循证医学模式下开展中医针灸临床研究就成为中医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3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语类分析

语类分析是篇章语言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Thompson,1999;Hyland,1999,2004a,2005a,2005b;Paltridge,Starfield,2007)。语类是为实现某一交际目标,得到特定交际社团公认的语言交际类型(葛冬梅、杨瑞英,2005;庞继贤、叶宁,2009)。语类分析主要在语篇层面结合功能进行,目的是阐释学术文体的语篇推进结构和语言特征,体现了学术文体写作的规范要求。

语类分析学说认为,每个学科的语类都有自己的特点,都遵循该学科的写作要求,都采用相似的范式和步骤安排结构和语言形式,学术论文作者通过适当的语步构建学术空间,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得到所在交际社团的承认(Swales,1990)。当前有许多论文对期刊论文摘要的语类分析(如刘胜莲、魏万德,2009;余莉、梁永刚,2006等),但学位论文摘要和期刊论文摘要在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上不尽相同(Hyland,2005b),需要认真研究。

(二)摘要研究述评

学位论文摘要是位于学位论文正文之前对论文整体内容进行概述的独立学术语类。《MLA格式指南与学术出版准则》(1998)对论文摘要的要求是长度不超过350字,内容包括该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结论。英语摘要,在中医药研究生学位论文中,除标题外,是唯一用英语写作的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整体质量,是评判研究生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目前对学术论文体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论文引言的研究。普遍认为引言的组织结构与整个论文的结构基本一致,即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Create a Research Space),包括导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四个语步,即I-M-R-D模式(Swales,1990)。在导言部分,Swales(1990)有详尽的语步分析,如下表1(改动自黄婷婷、许明武,2003)。目前对于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三个语步的语步分析较少。

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已经成为学术论文体裁研究的通用分析模式,为学术界所公认。而国内大多数对学术论文体裁的研究,也沿袭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对论文的引言部分进行体裁分析,而鲜有用此模式对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进行分析。实际上,摘要和引言属于不同的体裁,Graetz(1985)认为论文摘要由四语步构成,即问题的提出(problem)―方法(method)―结果(result)―结论(conclusion)。Bhatia(1993)认为,摘要由以下语步构成:(1)介绍研究目的;(2)描述研究方法;(3)总结研究结果;(4)讨论研究结论。因此,学术论文英语摘要区别于引言,一则在于摘要由于字数限制,较少涉及研究领域的前期研究成果,侧重点在于提出问题和介绍研究目的;而引言部分必须从文献综述入手,否则很难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无法开展下一步的讨论(徐有志等,2007)。二则摘要语篇较之于引言语篇,更需要有效提供研究结论,而不宜占用过多篇幅展开讨论。因此,一方面,鉴于国内对于学术论文摘要部分研究较少,而另一方面,学术论文摘要区别于引言,在第一语步和第四语步有其独特特点,所以,有必要借鉴Swales(1990),Graetz(1985),Bhatia(1993)等前人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国际上对学位论文摘要的研究,包括对机械工程、西医外科学、应用语言学文、社会学的研究,当前对中医药英语摘要的研究,关注的焦点是偏误分析(如段平、顾维萍,2002;戈玲玲,2002;王高生,2005),没有对硕博士学位论文摘要的研究,也没有在更高层次上对中医药期刊论文摘要的语类特点进行考察。

二、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的语料是中医药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摘要(500字左右)、中医药博士论文英语摘要(500―1000字)、中医药期刊论文英语摘要(50―100字)各20篇。以上论文从中国知网期刊论文库和硕博士论文库中随机抽样。论文上传的时间在2009年、2010年及2011年。为了保证本项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结合中医药类学术论文实际,在对论文进行编号后我对语料进行预分类,分类标准如下。

(一)理论研究类

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中医药类某一专题,对中医理论进行分析梳理,或者对大量前人经验、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如文献综述、医案研究、名家经验总结。

(二)实验研究类

在实验室中,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较为严格的变量控制,观察假设中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从中探索中医药作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受试往往为实验动物。如观察某经典方对受试的治疗效果。

(三)临床研究类

在临床研究中,或在临床实际运用中,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较为严格的变量控制,观察假设中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从中探索中医药作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受试往往为患者。如观察某经典方对受试的治疗效果。

同时,根据Swales的CARS模式,并借鉴黄婷婷、许明武(2003)的研究方法。我对论文摘要进行四大语步的分类:导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判断摘要的文字的语步范围,来自于该文字使用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型。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

(一)语步及体裁分类

通过对语料进行初步分类。分类结果如下:

如表2所示,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并不完全遵循传统的论文英语摘要写作模式。首先,理论研究类是区别于其他学科领域论文的特有类型。由于中医药研究重视对传统医学知识的集成和积累,因此文献综述、医案研究、名家经验总结是不可或缺的论文体裁,而其他学科领域中,尤其在理工科和西医学术论文中,除期刊论文可以有文献综述的体裁,一般不允许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论文以纯理论研究的形式出现,因而在摘要中也不会出现理论研究的类型。

其次,通过实际分类发现,在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中普遍存在混合研究的情况,即介绍和讨论理论背景后,通过实验室或者临床应用证明理论指导下对受试进行实验,或者对患者进行施治的情况。而期刊论文摘要由于篇幅所限,往往选择省略对理论背景的讨论,使用直接描述实验或者临床应用的写作策略。同时,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也存在省略背景讨论的情况,只对实验过程或者临床作用进行讨论。

最后,可以发现,在类型分布上,硕士学位论文学位摘要的种类数量比较平均,以理论研究稍多;而博士学位论文明显以理论研究加实验室研究的混合研究类较多,可以推断,博士论文在理论深度上要求更高,博士生也更多参与实验室研究工作,故而此类较多。同样,因为大多数博士论文的摘要中会包含理论背景,临床研究类的论文数量较少。期刊论文除不存在混合研究外,在其他三种类型中分布平均。这可能和期刊论文的篇幅有限有关,侧重点往往只在一方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语步分析

1.理论研究语步分析。

通过对理论研究的基本语步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理论研究类并不遵循Swales的CARS模型,往往只有导言部分(introduction)。另外,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虽然长度不同,均涵盖导言部分的三大语步,即M1:建立研究领域(Establishing a territory);M2:建立研究地位(Establishing a niche);M3:占据研究地位(Occupying the niche)。以硕士学位论文A7每段开头为例:

The virus pneumonia is a commonly significant disease in clinic (M1 S1) .

That 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s virus pneumonia has the unique superiority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Xuanchangfeiqi Tang on virus pneumonia and its clinical utilization rule of ventilating lung (M3 S1).

在期刊论文全文中有相似语步,以C2为例:

Di dang Decoction, a classic prescription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was used to treat stagnated blood syndrome in ancient times (M1 S1).

Recently,physicians have found that interior stagnant-heat syndrome is manifested in many kinds of internal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so the prescription can treat diseases of different systems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recent clinical reports of Didang Decoction (M3 S1).

2.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语步分析。

在具体语步分析中,我们发现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语步极为相似。硕博士学位论文均采用IMRC的结构,即introduction(objective)―method―results―conclusion的结构。有两点值得注意:(1)与表1进行对照,论文作者在摘要的导言(introduction)部分只阐明研究目的(Outlining purposes),达到占据研究地位的效果(Occupying the niche)。但很少有作者提及Swales的导言部分的其他语步。(2)IMRC结构与Swales(1990)的IMRD结构略有不同,讨论部分(discussion)为结论部分(conclusion)所替代,实际上印证了Graetz(1985),Bhatia(1993)的观点,可见摘要语篇篇幅所限,作者往往选择突出研究方法、步骤和结果的策略,而省略导言语步和讨论语步。

3.混合研究语步分析。

首先,在三种英语论文摘要中,在期刊论文摘要中混合研究数量为零。我认为,并非期刊论文的实验过程和临床应用没有结合理论,而是在语步中理论并没有体现。

同时,博士学位论文英语摘要的语步特点最完整,使用IMRD或IMRC的语步推进模式,对理论研究部分的描述最全面。以博士论文B9为例,有清晰的元语篇标记(meta-discourse)完成语步转换: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article holds that ...(第二段第一句)

In experimental research,we reproduce the mouse model of ...(第三段第一句)

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语篇标记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都十分明显。在博士论文B19中文摘要中,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语篇标记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都十分明显。在博士论文B19中文摘要中,原作者在首段介绍感染性肺炎的定义和分类,提到此病“一般属于中医风温、咳嗽等范畴”。第二段的元语篇结构为:

“本文分为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理论研究方面,运用温病学理论、认识感染性肺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重点探讨中医与现代现代医学之感染性肺炎在病因、病理认识上的契合点。”

第四段出现对应的元语篇结构:

“临床研究方面,根据症状表现,对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105例感染性肺炎住院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总结临床用药,结果显示,感染性肺炎临床常见证型为痰热壅肺与风热犯肺型;最常用具有宣降肺气以透邪的中药属解表、清热、怯湿、止咳、化痰等类。”

在英文摘要中,相对应的原作者的表述为:

Pneumonia is classified under Feng-wen,or Ke-sou (cough) categ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Literature study showed that both conventional and TCM shared similar views on causes and pathology of pneumonia.However,in terms of treatment,TCM has its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currently still being recognized as clinically effective.

对比后可发现,原作者的中文摘要中用第一段中对感染性肺炎的分类代替了对本文结构的阐述。而临床研究部分合并缩短至理论研究之后。我检查全文,此后的段落中,只有对研究意义的阐述,而没有对临床研究中更详细的阐述,如中文摘要中涉及的患者人数、所在医院情况,都没有再提及。由此可以判定,原作者虽然对中文摘要的语步和元语篇功能具有有效应用,然而该意识没有顺利转移到英文摘要中,导致英文摘要内容空泛,语步不清晰。

最后,我们发现,和实验研究、临床研类的语步不同的是,硕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中混合研究的语步更多出现讨论部分,或者讨论和结论并存,更符合Swales(1990)的IMRD的语步推进模式。主要原因是篇幅容量足够进行讨论,以及论文评审的要求。

四、结论与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中医药学术论文英语摘要的语类分析从两个方面体现复杂性。首先,在前人研究中(Swales,1990;黄婷婷、许明武,2003),也发现类似的语步分析。但前人研究并没有对论文进行分类,中医药论文类型复杂,除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长度不同造成内容取舍外,中医药论文本身也有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混合研究分类,刘胜莲、魏万德(2010)指出,国外论文摘要的IMRD语步出现频率很高,而国内论文作者常省略方法语步,或者将方法语步和引言或结果语步并合,而我们发现,在中医药论文摘要中,理论研究甚至会省略方法、结果、讨论等多语步,实验研究部分有独立式的结论语步。此外,在论文抽样中没有出现混合研究的期刊论文摘要,原因可能是篇幅所限无法展开导言(introduction)部分,只能完成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语步推进。因此,中医药学术论文英语摘要除IMRD语步推进模式,还有I及IMRC语步推进模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本文对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的语类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和归类,对中医药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和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在教学中应当注意规范学生对论文写作语篇规范和论文分类的意识。同时,由于选取的语料数量有限,抽样样本较小,而不能和摘要作者进行交流,不能了解论文摘要建构过程。最后,论文作者可能的中医药文化背景和教育经历可能对语篇建构产生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London: Longman,1993.

[2]Graetz,N.Teaching EFL Students to Extract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rom Abstracts[M].In J. M. Ulijn and A. K. Pugh. Reading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s. Leuven: ACCO.1985:123-135.

[3]Paltridge,B.& Starfield,S.Thesis and Dissertation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A Handbook for Supervisors[M].London: Routledge,2007.

[4]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CUP. 1990.

[5]Thompson,P.Exploring the Contexts for Writing:Interviews within PhD supervisors[M].1999. in P. Thompson (ed.) Issues in EAP Writ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Reading:Centre for Applied Language Studies.

[6]Hyland,K.Talking to students: Metadisourse in introductory coursebooks [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9,18:3-26.

[7]Hyland,K.Disciplinary interactions: Metadiscourse in L2 postgraduate writing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4a, 13:133-151.

[8]Hyland,K.Metadis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s in Writing[M].London: Continuum.2005a.

[9]Hyland,K.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 [J].Discourse Studies, 2005b, 7:173-192.

[10]刘胜莲,魏万德.英文摘要方法语步中体裁结构及语言特点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32,(14):197-200.

[11]段平,顾维萍.医学论文标题与摘要汉译英常见错误分析[J].中国翻译,2002,23,(4):47-55.

[12]葛冬梅,杨瑞英.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现代外语,2005,28,(2):138-146.

[13]戈玲玲.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的语用失误――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项调查[J].中国科翻译,2002,15,(2):44-46.

[14]黄婷婷,许明武.中外经济类期刊英文摘要语步结构分析[J].外语教育,2003:34-38.

[15]庞继贤,叶宁.语类意识与英语研究论文写作.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3):34-36.

[16]王高生.论文摘要的撰写及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18,(2):9-12.

[17]徐有志,郭丽辉,徐涛.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J].中国外语,2007,4,(4):47-51.

篇4

临床型中医研究生培养目的必须是将来能在临床第一线运用中医技术服务大众。在导师选择研究生时,必须强调学生对中医的热爱与自信力,如果没有这一前提,学生就不会主动去学习掌握中医知识与技能,而仅把三年的学位培养作为自己获取高一级职位或留在高一级城市工作的资本,缺乏主动钻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著作和临床技能的动力,也就根本谈不上提高自身中医修养与中医临床能力。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是为将来担负中医临床工作培养人才,故临床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学位培养的核心内容,离开了临床这一核心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三年的培养周期仅围绕导师的某一课题度过,或做实验,或做流行病学调查,而没有让学生有机会到各个相关科室第一线进行临床管理与诊疗,那三年培养周期结束后可能成为“只专不博”或空有其名的硕博士,其实际临床能力甚至不及长期工作于临床一线的本科生,而由于有硕士学位,这类学生毕业后又往往自视甚高,不肯担任住院级临床工作,不愿从临床第一线做起,猛补自己临床实践能力的不足,而成为类似于“鸡肋”的“人才”,这将影响中医的发展,也是临床中医人才培养的失败。

二、在研究生培养方式上,学生广泛自学与导师言

传身教相结合,着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我曾是一名上海中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博士研究生,感谢我的导师陈湘君教授,她为我设计了一种立足临床,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培养模式。在研究生第一年,我即开始跟随导师门诊随诊,同时导师又推荐我跟随我院内科名家胡建华、姚培发等其他内、外科老中医学习,熟悉常见病及专科病症的中医临床诊治方法。第二年开始,我即赴西医单位专科病房与门诊学习,跟随西医风湿名家陈顺乐、顾越英教授学习专科的西医诊治方法及实验室技术。自第三年开始,我参与完成了上海5家三甲医院119例皮肌炎的中医证型及预后的家庭访问及统计,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了自已中医诊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的毕业课题设计,同时以此申报国家中管局课题获得成功。在进行科研课题的同时,完成了两年的内科一级科室,包括急诊、心监、功能科室及风湿病专科病房的实习,实习时基本独挡一面地参与床位管理、门诊及科室一线值班等住院医师工作,通过两年的锻炼,临床能力基本达到了高年资住院医生水平。故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内科门诊及专科病房工作,顺利晋升主治医师。从我的培养历程来看,除了在导师指导下的中医理论与技能的学习外,更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研究生期间除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借阅了大量的中医著作及本专业西医著作,边学习边实践,将学科的中西医理论基础知识在临床中加以消化实践,逐步提高自己的临床思辨能力。我觉得我的以自学与名家带教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值得推广的,虽然我当时是五年制完成的临床博士生培养,时间相对于三年制的硕士生培养较宽裕,但如果现行的三年制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参照我的培养内容,将临床实践的时间扩大到两年,并希望能够尽量涵盖所有与专科相关的临床科室的轮转,适当压缩理论课时间,将理论课学习与课题设计与完成的内容穿插到两年的临床实践中,强调学生自学与广泛阅读相关专著的培养内容,这样,或可收到良好效果。

三、在临床技能培养中强调胆大心细、虚心求教,要学会沟通技巧

要培养出一个临床型研究生,不仅要着重培养其胆大心细的工作作风,并要适当培养其沟通技巧,既要能虚心向上级医师请教,更要勇于实践思考。只有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决断力、洞察力,这样才不会失去寻找蛛丝马迹的临床诊断依据的机会,又不会因为纠结于一些不必要的问题而耽误治疗时机。建立良好沟通的前提是每个医生能够做到换位思考,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一切从病人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自我利益或面子出发,这样一定能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反过来也会提高诊治的正确性并促进诊治的依从性。

四、在毕业课题选题上,做到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并学会临床病例总结技巧

篇5

[主题词] 中医药学文献;针灸学

SystematicalValuationandLiteratur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WuBin

,HeJing,LiNing,etal(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TheFirstHospitalofHuaxiMedicalUniversity,Chengdu610041,

China)[Abstract]

Conceptionandroughmethodsandclinicaldirectingsignificanceofsystemat

icvaluationareintroducedbrieflytoworker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fromthefollowingfouraspects,

connectionanddifferenc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turereviewa

ndsystematicalvaluation,

importantsignificanceofsystematicalvalu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

tionliterature,problemsandcounter

measurefacedby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

ature,

feasibilityof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

ture.

[Keywords] MedPharmacolLiteratureTCM;AcupMoxScience

系统评价是建立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基础上的研究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医学界越来越重视这一项工作在临床医学科研中的作用。系统评价是在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对某个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后所写的文章。但主要是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后,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采用系统方法,综合原始研究报告的数据和定性分析,以较全面准确地掌握该项研究的现状、临床疗效的真实性程度及其可应用性并准确地作出结论(有效、无效、进一步研究)。系统评价的成果正作为许多发达国家卫生决策的依据,影响着这些国家的医疗实践、卫生决策、医疗保险、医学教育、医疗科研和新药开发,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国内,中医针灸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还处于空白状态,但随着循证医学观念的渗入,已有研究者开始做中医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工作。

1 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联系与区别

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研究对象都是文献,都是在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对某个研究问题在某一研究时期内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后所写的文章。但它们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①在原始资料的收集方面,文献综述偏重于全面,无论是随机对照或非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个案、经验介绍,只要涉及所观察的问题,都纳入到研究对象中,极少考虑文章所反映的研究质量。而系统评价是在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后,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研究。②在分析方面,文献综述没有通过定量方法来综合数据而是凭综述者的主观判断。而系统评价采用系统方法,如Meta分析,综合原始研究报告的数据并定性分析。③当发现相同的几个研究具有不同结果时,文献综述者往往主观加以选择或摒弃,或无所适从,或罗列不同的结论。而系统评价者对不同研究结果应用特定的统计方法定量地进行Meta分析,较准确地作出结论。可见,虽然文献综述和系统评价所包含的信息量都很大,对于许多临床医生,不用耗费大量精力,在不同的信息载体上去翻阅浩瀚的资料,可依赖它获取信息,但是,系统评价比描述性综述具有更科学的内核,其可信度更高。

2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重要意义

针灸疗法对很多疾病临床疗效确切,但由于在临床研究上对方法学的应用不够重视,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依据,所以未被世界充分承认和利用,甚至未被国内的西医工作者普遍承认和利用,导致目前针灸治疗的病种越来越局限。随着循证医学观念的渗入,人们会更加信赖有科学依据的结论。文献的系统评价是建立在全面、系统的对文献研究质量评价基础上,其结论证据性最强。开展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对针灸学的发展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开展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有以下意义:①全面了解针灸临床科研方法学的应用状况、存在问题,对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作出评估。②为进一步开展针灸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提出指导性意见。③对针灸或针药结合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作出较客观的评估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④有利于针灸医学与国际接轨,促进针灸医学走向世界。

3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关键在于“证据”的真实可靠程度及“证据”的重要性。如果用于系统性评述的原始材料―――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研究论文质量较差,证据的可靠程度较低,则系统性评述的结果将会产生很大的偏倚,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使循证医学成为“无米之炊”。针灸研究的论文,包括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针灸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普遍存在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进行的临床研究论文所占比例很少的问题。1990年,荷兰作者Riet等对从1963~1989年的有关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未能从英文版中医杂志找到适合分析的文章,因为该杂志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均为病例组报告。因此,进行针灸的系统评价研究,在强调科研人员科学道德的同时,还要在临床科研人员,包括针灸杂志的编辑人员中开展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培训,提高针灸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以提高针灸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在有条件的单位,对一些针灸常见病、疑难病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4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可行性

篇6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5-0122-02

中医药期刊刊登的是中医、中药领域研究的新成果,作为中医药期刊的编辑应当具有中医药的专业知识。现在新入行的中医编辑都是中医药硕士毕业生,已具备一定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夫,但离合格的中医编辑差距还是很大,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才能符合中医药期刊办刊的需要。本文就新入行编辑的业务能力提升进行讨论。

一、学习科技期刊出版知识,了解工作内容

业务能力的培养从学习业务知识开始。新入行的编辑并未进行过出版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因此正式接触编辑工作之前首先需学习编辑出版知识。《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它内容丰富,涵盖了科技编辑应掌握的方方面面的知识,阅读后就会知道编辑出版是怎么回事,编辑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建议新编辑从阅读《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开始,边学习边对照自己的刊物。重点掌握各种应遵守的标准和规范,如标点符号,量和单位,数字用法的规定,图表的规范,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必须学习出版政策、法律法规,如《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知道依法办刊;学习部门制度性文件和业务材料,如岗位职责、编校流程、编辑规范[1]、《常用中药处方用名规范表》、中医学的特定用字(来源于中医经典的某些病、症的描述用字,有其独特的含义),利于工作有序、规范开展。

了解常用的参考书籍,便于查找资料。熟悉本部门医药学专著、工具书和教材的名录及存放位置,学习工具书的使用,尤其要学习使用《中医经典索引》、《中医大辞典》,《中药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熟悉《中医症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内容,中医临床研究一般是在二者指导下开展的,中医论文常须引用其中的诊疗标准;熟悉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的《中医药主题词表》。这些都是在编辑加工稿件时常常要翻阅的。

学习本刊“投稿须知”。投稿须知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报道宗旨,栏目设置,文稿内容、格式要求,都是要求作者的,当然编辑也是必须知道的。可通过阅读过刊、存档稿件,了解本刊的版面、格式、专栏,了解中医药论文处理的程序、编辑加工要点,为下一步进行编辑工作做好准备。

编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操作性很强,涉及多方面的理论和技能,编辑能力培养主要的途径就是反复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新编辑可以参与校对工作,在对红中见识各式各样的错误,这是将前期学习的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可以学习老编辑的改稿过程,可以将脑子里的理论与实际的稿件联系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校对工作后,在有经验老编辑的带领下,可以着手处理稿件,亲历初审、送审、退修、编辑加工、签发的过程,在初审过程中严格遵守“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整体性”的原则,并以此为指导思想进行稿件编辑加工。在青年编辑已经比较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工作程序后,让他们担当全权责任人,使他们有一种责任感、紧迫感和压力感[2]。老编辑要心底无私,手把手地教,把自己总结的心得传授给新编辑;新编辑要细心聆听,用心作笔记,不懂就问,勤查阅资料。

在编辑实践中,宜根据审稿任务学习计算机检索、学术不端文献检测和统计学软件,如选题是否新颖,宜选择主题词检索,看看类似发表的文献是多还是少,再结合论文的核心内容进行判断;内容是否重复发表,可借助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结果判断;数据处理是否正确,需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核算。带着目的的学习是高效的,新编辑一般很快能掌握。

审稿能力是编辑的基本功,如不会审稿便不会改稿。编辑初审的任务是:审查来稿是否符合本刊的宗旨、报道范围,来稿与已经发表和准备刊登的同类文稿比较有无独到之处;对来稿内容质量和发表价值作初步评价;决定来稿是否需送编委或有关专家复审[3]。建议多阅读审稿专家意见、老编辑发稿意见,要结合论文仔细品读,学习审稿思路,逐步建立审稿思维。将自己初审的意见记录下来,等复审意见回来后作比对,看看自己看出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看到,经过多次实践,审稿能力会得以提高。

篇7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5-0074-05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卧”、“目不瞑”,是由于机体脏腑功能紊乱,阳盛阴亏,阴阳失交,不能相互维系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种病证[1]。据统计,我国失眠的发生率约为10%~20%[2]。失眠容易导致记忆力减退、抑郁、焦虑、狂躁等精神症状的发生,病久会导致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多脏器系统疾病,从而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妨碍患者的社会功能,因此失眠的治疗成为医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西医治疗失眠以药物和心理疗法为主,镇静安眠药物副作用明显,心理疗法又存在一定局限性,而针灸治疗失眠,以交通阴阳、宁心安神为法,具有整体调整的特色和优势,更可随证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加减取穴,从而实现辨证论治,又因其安全可靠,疗效显著,操作方便,无明显副作用而日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被称为“绿色疗法”。《灵枢・根结》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阳与阴,精气乃光,合形于气,使神内藏”,阐明了针灸有调和阴阳,安神定志的作用,参照2012版《针灸治疗学》内科病证中“不寐”的治疗,以照海、申脉、三阴交、神门、安眠、四神聪为失眠的基本处方,以调节阴阳跷脉、益气养血、宁心安神[3]。

失眠的证型可分为肝郁化火证、痰热扰心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和心胆气虚证等[1]。当今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差距,生活节奏的日渐加快,致使人们心理压力过大,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郁久化火,邪火上炎扰动心神,或灼伤阴血而致心血失养,心神不安,从而使肝郁化火导致的失眠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并较其他证型的失眠症更为突出。参照周仲瑛主编的《中医内科学》[1]心系病症篇章中不寐之肝郁化火证的诊断标准如下:①主症:不寐,甚则彻夜不寐,急躁易怒;②兼症: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胸闷胁痛;③舌脉象:舌红苔黄,脉弦而数。针灸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应以疏肝解郁、清热泻火、养血安神为基本治则,临床上选取符合证型之穴位、适合病情之疗法尤为重要,故在常规取穴基础上配以水沟、太冲、合谷、行间、风池等穴予以辨证施治。除体针治疗外,尚有头针疗法、电针疗法、刺络拔罐疗法、穴位敷贴疗法及综合疗法,为临床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提供了多种新颖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将近年来临床上关于肝郁化火型失眠的针灸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体针疗法

1.1常规刺法段延萍等[4]以疏肝泄热、开窍安神为法,取穴水沟、太冲、合谷、三阴交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6例,水沟以25 mm毫针向上斜刺,行捻转手法至患者有强烈酸胀感、目中流泪为度,太冲、合谷行泻法,三阴交平补平泻,针刺后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10 次为1疗程,辅以患者心理开导,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86.1%。

1.2“俞募配穴”刺法《难经・六十七难》曰:“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故俞募相配可通过调整脏腑阴阳来治疗失眠。张荑雯[5]取心肝经俞募穴配以行间、侠溪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结果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组(93.33%,86.67%,P

1.3补“照海”泻“申脉”刺法中医认为失眠与阴阳跷脉“司目之开阖”的功能失调有关,且“阳跷脉出于足太阳之申脉,阴跷脉出于足少阴之照海”,故补照海可益水生阴,泻申脉以滋阴潜阳,从而使“阴气盛则目瞑”。马新平等[7]以补“照海”泻“申脉”刺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愈显率均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组(66.7%,40.0%;93.3%,83.3%;P

1.4“前四关”刺法“前四关”是指印堂穴、百会穴、间谷穴(三间穴与合谷穴连线的中点)、火硬穴(同行间穴),是由董氏奇穴门人杨维杰先生在董氏奇穴理论指导下,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创建的配穴,因间谷穴和火硬穴在传统“四关穴”前,故名“前四关”。间谷穴与火硬穴相配,既开宣上焦心胸气郁,又清疏下焦肝胆郁热,辅以印堂穴、百会穴调补中气,健脑宁神,故临床适用于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治疗。关铭坤[8]采用“前四关”刺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3例,对照组取印堂、百会、太冲、劳宫,结果:2组临床疗效和远期疗效没有明显的差别,但针刺“前四关”为主的治疗方法临床起效较快,证候评分降低程度优于常规辨证取穴组。结论:“前四关”刺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起效快,疗效佳,对肝郁化火证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较优。

1.5“龙虎交战”针法“龙虎交战”针法首载于《金针赋》,“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原用于治疗痛证,盛骥锋[9]选取风池穴行龙虎交战针法治疗失眠取得了良好疗效,认为该手法可“调和阴阳”“补虚泻实”。吴节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该针法行气活血作用强,且在肝俞穴施此针法,许多抑郁、焦虑患者立觉情志舒畅,是以达到疏肝泻火、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功效,周睿[10]在对照组常规取穴针刺的基础上加予肝俞行此针法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36例(证型诊断标准同肝郁化火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及对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屈亚哲[11]于肝俞穴行“龙虎交战”针法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56例(证型诊断标准同肝郁化火型),发现此法在改善患者抑郁状态方面较常规针刺有一定优势,但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以肝俞穴施“龙虎交战”针法为主治疗肝郁失眠较常规针刺有一定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1.6双“十”字针法赵军教授结合传统中医经络理论、现代神经系统功能定位,及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双“十”字针法以专门治疗肝郁失眠[12]。该法选取百会、四神聪、膻中穴为双“十”字之主穴:先平刺百会,再从四神聪向百会平刺形成第一个“十”字,以调理督脉安脑神;于膻中向外四方平刺形成第二个“十”字,辅以太冲以行气解郁散肝火;再取神门以开心经经气宁心神;同时针刺照海、申脉以调阴阳跷脉而助安眠。赵军教授采用此法治疗肝郁失眠临床上虽屡获佳效,但尚无相关随机对照研究。

2头针疗法

2.1“头三神穴”刺法“头三神穴”包括神庭、本神、四神聪,三穴合用以醒脑开窍、镇静安神。李晓艳[13]采用向后平刺针刺头三神穴加常规针刺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愈显率均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组(P均

2.2“头皮针”法“头皮针”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及现代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针刺头部特定的穴线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直接刺激诸阳之会,具有疏通经络、理气开郁、活血化瘀之效,从西医学机理上来说此法更能激活额、顶区对睡眠机制的调节作用,从而提高睡眠质量。茅盈盈[14]采用朱明清教授朱氏取穴法,取额顶带头皮针(属督脉)以调理脑神、额旁1带延长线头皮针(属足少阳胆经)以疏肝胆气机,条畅情志,治疗肝郁失眠患者33例(证型诊断标准同肝郁化火型),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93.54%,84.37%;P

3电针疗法

3.1以“四关穴”为主的电针疗法双侧合谷、太冲穴合称“四关穴”,合谷主调气,为大肠经之原穴,而大肠经属阳;太冲主调血,为肝经之原穴和腧穴,而肝经属阴,两穴相合便可调和阴阳、调达气血、调理脏腑;同时,肝经之太冲与督脉之印堂、百会穴合用,基于肝经与督脉会于巅且督脉入络脑的理论,则有宁脑安神的功效。四穴同用,对机体起到了整体调整的作用,共奏疏肝清热、调畅气血、通络宁神之效。王英名[15]采用电针“四关穴”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结果治疗组在睡眠率、PSQI、SRSS、HAMA、HRSD及WHOQOL-100等多项指标的改善程度上均明显优于口服丹栀逍遥丸组。陈俊如[16]用电针四关穴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总有效率亦明显高于口服丹栀逍遥丸组(96.67%,70.0%,P

3.2以“俞募配穴”为主的电针疗法陈品洋[17]在常规取穴(神门、内关、百会、安眠)的基础上配合心肝经俞募穴(心俞、巨阙、肝俞、期门),各穴得气后加用电针疗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结果总有效率及PSQI多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常规取穴配合行间、太冲、风池穴的单纯电针组。结论:“俞募配穴”结合电针在改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和日间功能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电针组。

4刺络拔罐法

张争昌[18]把刺络放血的作用机理归纳为疏通经络、泄热解毒、消肿散结、消瘀去滞、醒脑开窍、镇静止痛、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等方面。将肝经俞募穴与刺络拔罐法相结合,更可协同产生疏肝泻火,安神定志之效,从而有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王政研等[19]采用肝经俞募穴刺络拔罐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结果有效率、愈显率分别显著高于单纯火罐组、单纯针刺组,对于患者入睡时间和睡眠质量的积分改善显著优于两个对照组。结论:肝经俞募穴刺络拔罐法是肝郁化火型失眠症可靠的非特异性自然疗法。

5发泡疗法

谢福利等[20]取穴双侧太冲和右侧冲阳,以雄黄4 g,百草霜1 g,大蒜10 g捣碎混匀后贴敷24 h,1次发泡,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43例,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5.3%。结论:发泡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可通过穴位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协同调整气血、阴阳、虚实,从而治疗失眠,且起效迅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和进一步研究。

6综合疗法

6.1针刺结合中药内服疗法李琳[21]采用针刺结合加味逍遥散内服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4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均显著优于口服艾司唑仑组(P

6.2针刺结合耳穴贴压疗法《灵枢・素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皆上通于耳,因此刺激相应部位耳穴,能通行经气,调节脏腑阴阳[25],对耳穴神门、交感、皮质下的刺激,可产生镇静、安神、催眠的作用[26]。宋春华等[27]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针刺:宁神穴(宋春华教授自拟,位于四、五掌骨间隙掌侧,无名指与小指根部联合下约0.5cm处)、于氏头穴[28]丛刺分区额区(定位为神庭透囱会,与其平行的曲差和本神向上透刺)、风池、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公孙、涌泉、心俞、肝俞;耳穴:神门、交感、内分泌、皮质下、肝区。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口服舒乐安定片对照组(93.33%,80.0%,P

6.3针刺结合刺血疗法章小娟[29]采用针刺结合四花穴刺络放血拔罐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与针刺结合耳穴贴压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6.4针刺结合俞募穴拔罐疗法堵靖舒[33]采用针刺结合俞募穴拔罐疗法治疗30例气郁化火型失眠患者,针刺取穴神门、内关、太冲、行间、百会、风池、安眠,拔罐取穴膻中、肝俞、期门、胆俞、日月、肺俞、中府,遵循先拔罐后针刺、先仰卧再俯卧的步骤,结果总有效率与常规针刺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在改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及总积分方面有显著优势。

6.5针刺结合音乐疗法音乐治疗失眠,是通过聆听音乐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刺激人的感情中枢,引起人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消除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从而改善睡眠。肝郁化火型失眠病变在肝,肝在音为角,在针刺治疗的同时配合聆听以角音为主音的音乐,可以共奏清热泻火、疏肝解郁、安神定志之功,达到治疗目的。姜鹏博[34]在常规针刺时,循环播放《庄周梦蝶》、《汉宫秋月》、《春风得意》、《江南竹丝乐》、《江南好》、《江河水》6首以角音为主音的乐曲,治疗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30例,结果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93.33%,80.00%;P

6.6头皮针结合体针疗法姜鹏博[35]采用头皮针与体针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30例,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对睡眠质量的改善及肝郁化火症候评分的改善均显著优于传统体针治疗组。结论:头皮针刺结合体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比传统体针治疗更具优势。

6.7电针结合刺血疗法吕晃祯[36]采用电针结合双侧耳尖、行间穴点刺放血疗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2例,结果2个疗程后治疗组除在PSQI量表评定多方面优于口服龙胆泻肝汤组外,在中医证候、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2组疗效相近。结论:电针结合刺血疗法较口服中药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白天活动功能。

6.8电针结合耳穴贴压疗法游峻鸣[37]采用电针“四花穴”结合耳穴贴压神门、皮质下、内分泌、肝、心,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32例(证型标准同肝郁化火型),结果总有效率显著及PSQI中多项评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电针四花穴结合耳穴贴压法对于肝火扰心型失眠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6.9电针结合穴位敷贴疗法张彬[38]在给予常规电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对照组分别采用丹栀逍遥散和安慰剂贴敷心肝经俞募穴,每组各3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00%,76.67%,P

6.10走罐结合艾灸疗法张梅[39]在给予加味逍遥丸合杞菊地黄丸口服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背部走罐并艾灸,对照组加服艾司唑仑,各治疗更年期肝郁化火型失眠41例,①走罐:大椎-腰俞、大杼-白环俞、附分-秩边行缓慢柔和的往返走罐,肩井、肝俞行重走或坐罐;②艾灸:先用灸盒依次灸脾、肾俞、八s,背部督脉经及膀胱经第一、二侧线部,神阙、关元,再以火龙罐灸双足三里、双涌泉。结果,2组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在远期疗效、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评分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走罐结合艾灸疗法能显著改善更年期肝郁化火型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

6.11耳穴贴压结合中药疗法邓世旺[40]在2组都内服丹栀逍遥散加减的基础上,治疗组加予耳穴贴压神门、皮质下、内分泌、三焦、心、肝治疗,结果,治疗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等方面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耳穴贴压结合中药内服是临床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更为有效的疗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6.12刺络放血结合中药疗法李满霞[41]取百会、大椎和神庭、印堂2组穴位交替施行三棱针刺络放血,配合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肝火扰心证失眠33例(证候标准同肝郁化火证),结果显效率显著高于单纯龙胆泻肝汤加味组和单纯三棱针刺络放血组,而3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味结合三棱针刺络放血治疗肝火扰心型失眠可切实提高临床疗效。

7讨论

肝郁化火型失眠虽病位在心,实则病机主要在肝,为肝的生理功能异常所致。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藏血,主疏泄,主情志。若肝司其职,则气血调和,气机调达,情志舒畅,从而心宁神安,睡眠正常;若肝失其职,或因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因房劳久病,阴虚阳亢,肝火上炎扰动心神,则使阳不交阴而成失眠。从古至今,就有许多医家结合临床体会,认为失眠虽病变于心,但与情志内伤致肝的生理功能失常密切相关,如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一》云:“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清代张志聪《素问集注・刺热病篇》注“人卧则血归于肝,肝气伤而不能纳血,故不得卧也”,清代陈士铎《辨证录・不寐门》曰:“气郁既久,则肝气不舒,肝气不舒,则肝血必耗,肝血既耗,则木中之血上不能润于心则不寐”。如今,亦有滕晶[42]认为情志内伤,心神不安是形成失眠的重要病因病机。许良[43]认为精神过劳与情志不悦是失眠的主要诱发因素,主张从肝论治,平肝解郁、活血安神。王坤山[44]也认为失眠的病机主要在肝。因此,失眠的辨证立法当从肝论治,以治肝为首要[45]。

针灸治疗失眠体现了祖国医学的特色与优势,相关机理研究表明,针灸不仅可调节PSQI、SAS、SDS等临床相关心理量表评分的异常程度,还能改善失眠大鼠空间工作记忆功能的损害,更对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及白介素、褪黑素、前列腺素D2等睡眠因子的异常有良性调节作用[46]。针灸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时,在整体调整的基础上配合辨证施治,以疏肝解郁、清热泻火、养血安神为基本治则,其疗效获得国内外认可,季向东等[47]通过研究表明,针刺疗法能有效改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同时降低患者的血清NE含量,提高5-羟色胺水平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基因表达水平,疗效显著优于口服西药曲唑酮。

从目前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研究情况来看,近几年,针对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针灸治疗方法日趋多样,目前,仍以体针治疗为主,或包括“俞募配穴”、“补照海泻申脉”、“前四关”、“龙虎交战”、“双十字”等特殊刺法,或结合中药内服、耳穴贴压、刺血、拔罐、乐疗等疗法,尚有头针、电针、发泡疗法及多种综合疗法,可谓琳琅满目,但其中许多疗法操作步骤繁琐,考虑会造成患者依从性差,临床执行力低的问题,还需精选操作简便、疗效可靠的方法。另外,在对针灸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现代机制研究仍有欠缺,若仅从传统中医学理论中经络、穴位的作用来解释也难以跟上现代医学研究的脚步,今后可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这方面来,究其机制,方能精确选穴,合理选择治疗方法,从而增强疗效,减少病人痛苦。最后,在治疗的同时应重视调护,帮助患者从生活、饮食、情志、睡眠习惯等各个方面进行护理,协同治疗[48]。

参考文献: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6-167.

[2]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共识专家组.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2):141-143.

[3]高树中,杨骏.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4-65.

[4]段延萍,周杰,张茹心.针刺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6例[J].中国针灸,2006,26(7):498.

[5]张荑雯.俞募配穴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3-29.

[6]田甜,季萍,张荣媛.针刺心经俞募穴为主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3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8):61-62.

[7]马新平,李净草,钱旭.针刺照海申脉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疗效观察[A].四川中医,2011,29(3):119-120.

[8]关铭坤.针刺前四关为主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0-15.

[9]盛骥锋.虎交战法针刺风池穴的临床新用[J].浙江中医杂志,2001,4(1):172-173.

[10]周睿.“龙虎交战”针法为主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的临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30.

[11]屈亚哲.“龙虎交战”针法为主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症患者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25.

[12]倪国忠,杨欣鹏,张韧,等.赵军教授双“十”字针法为主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的临床经验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2012,29(12):32-33.

[13]李晓艳.针刺“头三神穴”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9-26.

[14]茅盈盈.额顶带、额旁1带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1-38.

[15]王英名.“四关”为主电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32-36.

[16]陈俊如.电针四关穴为主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29-30.

[17]陈品洋.俞募配穴结合电针疗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16-21.

[18]张争昌.刺血疗法临床应用撮要[J].陕西中医,2001,22(6):347.

[19]王政研,丰芬,张巍山.肝经俞募穴刺络拔罐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随机对照研究[J].四川中医,2015,33(4):160-161.

[20]谢福利,孙宁,潘怀义,等.发泡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43例临床观察[A].河北中医,2007,29(10):895.

[21]李琳.加味逍遥散配合针刺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5,33(12):128-129.

[22]孟凡一,赵军,金弘.针刺肝经俞募穴结合针刺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7):38-39.

[23]黄俊山,吴文宝,曾雪爱,等.针刺合松郁安神方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40例疗效观察[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2(3):1-2.

[24]毛芝芳,郑利锋.龙胆泻肝汤结合针刺治疗肝郁型失眠43例[J].北京中医药,2009,28(6):453.

[25]康凤河.耳穴贴压配合针刺治疗失眠78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5,24(2):89-90.

[26]李蓓.耳穴压丸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14(3):23.

[27]宋春华,王雪玮.针刺宁神穴配合耳穴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临床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7):9-11.

[28]于致顺.头穴的基础与临床[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

[29]章小娟.针刺结合四花穴刺络放血拔罐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0-15.

[30]郑璇燕.四花穴刺血拔罐为主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7-22.

[31]宋楠楠.刺血拔罐法结合针刺治疗肝火扰心型失眠的临床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21-27.

[32]欧阳桂龄.俞募配穴结合刺血疗法治疗肝火扰心型失眠的临床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6-24.

[33]堵靖舒.俞募拔罐配合针刺对岭南地区气郁化火型失眠的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2014:14-20.

[34]姜鹏博,李岩,崔晨.针刺配合音乐疗法治疗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症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6):64-65.

[35]姜鹏博.头皮针刺配合体针治疗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3-26.

[36]吕晃祯.刺血配以电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8-23.

[37]游峻鸣.电针“四花穴”结合耳穴贴压疗法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26-36.

[38]张彬.丹栀逍遥散穴位贴敷结合电针对肝郁化火型失眠临床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17-28.

[39]张梅,曲慧馨,刘世宝.走罐并艾灸治疗更年期肝郁化火型失眠证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3):210-212.

[40]邓世旺.耳穴贴压配合中药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2-14.

[41]李满霞.龙胆泻肝汤加味加三棱针刺络放血法对失眠(肝火扰心证)的临床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8-20.

[42]滕晶,张继香.谈失眠从心肝论治[J].山东中医药杂志,2005,24(1):6.

[43]许良.失眠症从肝论治[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9):16.

[44]王慧艳,王坤山.从肝辨治失眠的经验[J].新中医,2000,32(2):5.

[45]姜华.顽固性失眠从肝论治临证探讨[J].天津中医药,2005,22(4):316-317.

篇8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10-02

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临床医学院中内教研室的教师,笔者在亲历了临床博士生五年的培养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指导了十余名临床硕博士研究生后,觉得现行的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中医技能及临床经验方面的要求较低,学生通过三年培养获得这方面经验和技能的机会较少,以致学生毕业时并未达到希望通过三年强化临床培养提高中医临床功力的学习目的。而我作为一个九十年代的临床研究生所经历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中西医理论和临床技能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这种模式如果得以推广运用,可为今后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新的思路。现就其特点及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一、在研究生选拔上,热爱中医是前提,立足临床是核心

临床型中医研究生培养目的必须是将来能在临床第一线运用中医技术服务大众。在导师选择研究生时,必须强调学生对中医的热爱与自信力,如果没有这一前提,学生就不会主动去学习掌握中医知识与技能,而仅把三年的学位培养作为自己获取高一级职位或留在高一级城市工作的资本,缺乏主动钻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著作和临床技能的动力,也就根本谈不上提高自身中医修养与中医临床能力。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是为将来担负中医临床工作培养人才,故临床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学位培养的核心内容,离开了临床这一核心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三年的培养周期仅围绕导师的某一课题度过,或做实验,或做流行病学调查,而没有让学生有机会到各个相关科室第一线进行临床管理与诊疗,那三年培养周期结束后可能成为“只专不博”或空有其名的硕博士,其实际临床能力甚至不及长期工作于临床一线的本科生,而由于有硕士学位,这类学生毕业后又往往自视甚高,不肯担任住院级临床工作,不愿从临床第一线做起,猛补自己临床实践能力的不足,而成为类似于“鸡肋”的“人才”,这将影响中医的发展,也是临床中医人才培养的失败。

二、在研究生培养方式上,学生广泛自学与导师言传身教相结合,着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我曾是一名上海中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博士研究生,感谢我的导师陈湘君教授,她为我设计了一种立足临床,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培养模式。在研究生第一年,我即开始跟随导师门诊随诊,同时导师又推荐我跟随我院内科名家胡建华、姚培发等其他内、外科老中医学习,熟悉常见病及专科病症的中医临床诊治方法。第二年开始,我即赴西医单位专科病房与门诊学习,跟随西医风湿名家陈顺乐、顾越英教授学习专科的西医诊治方法及实验室技术。自第三年开始,我参与完成了上海5家三甲医院119例皮肌炎的中医证型及预后的家庭访问及统计,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了自已中医诊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的毕业课题设计,同时以此申报国家中管局课题获得成功。在进行科研课题的同时,完成了两年的内科一级科室,包括急诊、心监、功能科室及风湿病专科病房的实习,实习时基本独挡一面地参与床位管理、门诊及科室一线值班等住院医师工作,通过两年的锻炼,临床能力基本达到了高年资住院医生水平。故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内科门诊及专科病房工作,顺利晋升主治医师。从我的培养历程来看,除了在导师指导下的中医理论与技能的学习外,更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研究生期间除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借阅了大量的中医著作及本专业西医著作,边学习边实践,将学科的中西医理论基础知识在临床中加以消化实践,逐步提高自己的临床思辨能力。我觉得我的以自学与名家带教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值得推广的,虽然我当时是五年制完成的临床博士生培养,时间相对于三年制的硕士生培养较宽裕,但如果现行的三年制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参照我的培养内容,将临床实践的时间扩大到两年,并希望能够尽量涵盖所有与专科相关的临床科室的轮转,适当压缩理论课时间,将理论课学习与课题设计与完成的内容穿插到两年的临床实践中,强调学生自学与广泛阅读相关专著的培养内容,这样,或可收到良好效果。

三、在临床技能培养中强调胆大心细、虚心求教,要学会沟通技巧

要培养出一个临床型研究生,不仅要着重培养其胆大心细的工作作风,并要适当培养其沟通技巧,既要能虚心向上级医师请教,更要勇于实践思考。只有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决断力、洞察力,这样才不会失去寻找蛛丝马迹的临床诊断依据的机会,又不会因为纠结于一些不必要的问题而耽误治疗时机。建立良好沟通的前提是每个医生能够做到换位思考,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一切从病人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自我利益或面子出发,这样一定能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反过来也会提高诊治的正确性并促进诊治的依从性。

四、在毕业课题选题上,做到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并学会临床病例总结技巧

临床研究生与一般临床医生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已经经历了科研思路的培训和科研技能的培养,对于临床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应该学会带着科研的眼光去看,去钻研,从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并对临床病例的收集和撰写也会主动进行归纳总结,而不是流于形式盲目书写。在临床病例总结中,寻找用药有效的规律,或临床现象的规律,从而提高自己的诊治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研课题的申报或撰写高水平的临床学位论文。在此方面的培养上,导师的指导作用相当重要,因为许多临床型研究生多是应届毕业生,既缺乏临床经验,又缺乏科研思路,加上刚开始临床,临务一多,很容易流于形式地完成一般住院医师的病史书写,就算完成临床实习,却又缺乏钻研精神及总结能力,而导师站在自己的高度可以高屋建瓴地为学生指明需要深入研究或总结的临床经验及临床现象,确定目标后让学生围绕相关主题进行文献检索、技术培训及临床病例收集。故培养导师的作用不容小视,其前提是导师必须有一定的科研精神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在研究生培养上能够有一定的时间精力保证。

五、学位考核与平时工作相结合

临床研究生的学位考核目前仍是与以往的科研型研究生培养的考核形式相类似,只是多了临床技能考试部分。而我认为,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效果的考察应该与其临床工作水平相结合,而不是象本科生那样以几个时间节点的理论考试、技能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相反应在临床收治病人水平、门诊诊治病人水平的工作面上考量其能力,以能力的考核作为主要的学位考核内容,而学位论文的撰写只作为很小的一部分进行考核,并可进行中医医案撰写的评估来充实学位论文考核的不足,只有坚持临床考核为主,论文考核为辅,方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医临床研究生的学位含金量。

篇9

许多中医界人士已达成共识:循证医学着重于对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真实性与有效性的评价,抛开医学基本原理的探讨,淡化医学本身的学科归属,对各种医学理论不做评价、改造或排斥,仅着眼于临床疗效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用严谨的方法进行验证与分析,做出客观的评价[2]。因此,将循证医学引入中医药研究,既是挑战,它与中医传统的个案病例或系列病例的经验总结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但也是机遇,它同时也为中医学向世界医学体系证明其价值提供了舞台[3]。

但直到目前,中医学还处在完全借鉴循证医学的起步阶段,据此评判,中医临床证据普遍低下,真正的随机对照试验甚少[4];而在评价方法上,尚没有根据中医自身特点建立起能反应其本质的、且符合循证医学思想的中医药临床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客观、科学地对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评价[5]。客观地讲,循证医学是从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大规模群体为研究对象,与西医的实践紧密相联系,其具体的研究方法目前还不能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方式的真实疗效。因此,应借鉴循证医学基本思路,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建立起适于中医自身的临床文献评价体系。

此外,医学文献目前的更新速度远远超过临床医生的接受能力,有数据表明,临床医生必须保持平均每天阅读19篇文献的速度,才能保持掌握本领域的研究新进展、新成果[6]。因此,临床医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根据临床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从新证据的浩瀚海洋中,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了解相关临床问题的研究进展,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科学评价,以归纳自己需要使用的最佳证据。在这一点上,情报研究人员建立高效准确的文献质量评价体系,也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1 中医临床文献质量评价的现状

目前,中医临床文献评价方法,基本上还处于借鉴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初步阶段,采用的方法都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临床文献质量评价方法,还未形成能反应其自身特色的评价体系。我国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专家指出,临床医学文献的评价应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且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如病因、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经济学和决策分析等的不同,具体评价的原则和方法也不相同,但不论哪一种文献,都应从文献的内在真实性、临床重要性和外在真实性上考虑[7]。Moher等[8]的一项研究表明,到1993年为止,共计有25种不同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大多数对临床试验的随机、对照、盲法、样本等方面进行评价,基本上是以针对方法学内容为主的评价,文献的内在真实性是评价的核心。从现行文献看,中医的临床文献质量评价,主要针对的是中医临床治疗性文献,应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CONSORT声明、jadad标准、Delphi清单、Chalmers量表,并且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使用CONSORT声明作为评价标准。但也有人采用纯粹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如是否被SCI、EI、CA、ISTP国际四大检索型刊物或国内核心期刊杂志收录等指标。此方法虽简练易行,但从本质上讲,只是文献的外部特征,并不能完全与文献的质量相对应,且四大检索型刊物以收录英文刊物为主,收录我国出版的学术期刊较少,而中医类的就更少,而且这种一刀切的方法亦有误导“重外在、轻内在”之虞[9]。

2 中医临床文献质量评价中的瓶颈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因其遵循了随机化、对照和盲法的实施原则,因而被公认为评价疗效的“金标准”。但该“金标准”由于研究对象的严格限制,因此对于整个疾病的规律而言,其代表性及外在真实性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对于中医——这个具有鲜明的个体化诊疗特色的医学模式,应用群体化的研究手段很难反映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下因人而异、灵活多变的特点,以及所产生的临床疗效。客观地讲,在中医的实际临床活动中,能够使用完全相同处方的不同患者少之又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是中医的精华,因此,用RCT的研究方法实际上并不能真正研究中医的临床疗效,得到的结果也不是客观的。有调查显示,在近20年来我国期刊上发表的临床文献中,尽管RCT发表的数量在逐年增长,但中医药临床研究领域仍以非随机化研究报告为主[10]。还有研究者对建国后50年发表的针灸治疗面瘫的963篇临床文献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RCT 83篇(8.62%),临床对照试验的文献63篇(6.54%),叙述性研究的文献675篇(70.09%),专家经验的文献142篇(14.75%)[11]。因此,传统中医文献模式,如观察或叙述性研究以及专家经验,仍然是中医临床实践记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笔者对《中医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000、1990年3年的第1期和第12期杂志的抽样调查显示,尽管RCT文献呈现明显逐年递增趋势,但观察性研究、尤其是医案和专家经验类的文献还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中医是一门有着其独特自身规律特点的实践医学,中医临床文献是中医自身实践经验总结及规律记录。事实证明,传统的中医文献记录模式,对传承中医临床实践经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因此,对中医临床文献质量的评价,既要着眼于循证医学从文献-评价-疗效的严格评判过程,又必须要兼顾中医发展的自身规律特点,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循证医学对现代医学的文献评价标准,因地制宜地确立适合于中医临床特点,并能促进中医临床发展的文献评价体系。

3 其它评价方法的研究概况

除了上述的对医学内容的评价方法外,文献计量学方法、专家或同行评议方法、综合评价方法以及基于网络的文献评价方法,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或深入的研究,这些方法可以说是对单纯医学内容评价的有益补充,尤其对于中医,在目前评价方法尚无统一意见的情况下,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3.1 文献计量学方法

文献计量学是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的数量,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来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图书情报学分支学科[12]。文献计量学方法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之一,在医学文献评价方面亦有较多的应用,它利用文献发表时和发表后所产生的效应,对科技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可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尽量使评价客观[13]。文献计量学中包含很多特色指标,其中与文献质量关系密切者,主要有以下几个。

3.1.1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指的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一般来说,大多数影响因子高的期刊都是载有高质量论文的著名期刊,因此,论文的学术水平可以通过影响因子得到反映。但也应该注意到,期刊的影响因子是不能与每篇论文的质量等同的,因为影响因子反映的它们的平均被引用情况,期刊中质量不等的论文对期刊质量的影响是不同的[14]。

3.1.2 总被引次数

总被引次数是个绝对数量指标,是指某期刊论文自发表以来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它直接反映了期刊论文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反映了期刊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所以,论文被引总次数成为评价论文学术质量的最直接定量指标。但同时也要注意引文分析的不足之处:首先,理论性过强,由于参考文献中引用的多是理论水平、学术水平较高的论文。因此,对理论性刊物引用次数较多,而实践性与技术性强的刊物被引次数则较少;其次是由于读者引用参考文献各有不同的目的,因此引文并不一定能完全客观真实地反映文献利用状况,在实际中,不能除外有某些作者为了单纯增加参考文献而增加引文的可能,个别也有某一负性事件引起广泛关注而获得高引文率的情况[15]。转贴于

3.1.3 他引次数

引用文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引用主体自身以前所发表的文献,叫做自引;另一种是引用主体以外其他人所发表的文献,叫做他引。他引具有作为衡量尺度的特殊客观性,因为在分析评价期刊论文学术影响力时,影响因子和总被引次数并不能区别出来为抬高自己的学术地位而“故意自引”的情况。应该看到,期刊论文学术影响力的高低主要不是取决于作者自引,而是取决于主体之外的他引。

3.1.4 参考文献

科技期刊论文文后的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著者的治学态度,也反应了论文的起点、深度以及确凿的科学依据。复核参考文献是保障引用文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真实性之必需[16]。因此,参考文献的质量与数量,是评价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所引用文献的质量、数量、类型、语种、年代、权威性等方面可以判断研究工作所涉及学科领域的宽度、深度及研究工作的创新性,确认论文的学术水平[17]。

3.1.5 作者群分析

作者是期刊论文的重要外部特征之一,是决定期刊论文质量的关键。有研究者认为,作者的最佳年龄为30~50岁,其特点较多,且质量也高,是带动学科发展的主要群体[18]。也有研究者提出,科研合作最显著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合著论文,论文的合作度反应了该刊论文作者智力的发挥程度,合作度越高则合作智能发挥越充分[19]。还有研究者发现,中高级职称的作者群仍是创作能力最强、科研成果最多的一个群体[20]。有研究者调查《档案管理》50名核心作者时发现,有1/3作者发表的论文处在一个较高的被引率水平,他们代表了在该刊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权威性[21]。

3.1.6 基金论文

期刊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省部级科学基金项目论文,是经过了专家小组对申请课题的严格评审,对申请课题的科学性、前沿性、应用性做出评价,又对课题主持人及其成员的学术资质和实验设备及项目管理进行审核,在基金项目实施过程中,科技管理部门又进行跟踪调研与评估。所以,基金资助项目的成果往往代表着一个领域内的新动向、新趋势,且有较大的难度和较高的水准。因此,用基金资助论文的级别去考察论文的学术水平,是比较简便、快速而直观的标准,是评估论文质量的公认指标之一[22]。

3.1.7 文献寿命及半衰期

有研究者提出,由于后产生学术影响(被引证、被评论)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如果考虑到使用引文指标来评价成果,则只能根据不同学科的引文分布、引文峰值出现的时间段以及被引的半衰期大小,选择相对合理的评价时间[23]。还有研究者提出,生物医学文献寿命最短为5~6年[24],而中医文献的半衰期为5年[25]。

3.2 同行专家评议法

篇10

段建峰,1948年出生,陕西凤翔人,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中医临床研究生毕业,中医临床研究生。中医主治医师,中药师,中医针灸师,中医康复医疗师,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国医名师网》首席专家,中医健康教育专家。

几十年来,段先生始终执着与中医学的研究和探索,积极积淀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他长期工作在中医临床研究与治疗一线,积聚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长达45年的医疗生涯中先后发表了数篇论文:“中医论长寿”“扶正固本”浅谈;“人与天地之气的交合”等。在养生保健临床治疗上更是有独特建树,发明了“射香消瘤1号、2号”,为众多的病人挽回了健康和生命。

段先生之所以能迅速成长为一名成功的中医专家,得益于其恩师、中国名中医西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麻瑞亭导师的悉心教导,获麻老师多年的点拨指教并得之真传。

麻瑞亭(1903-1997),山东省安丘县人,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黄氏乃经方派大师,麻瑞亭是全面继承与发展黄元御医术的佼佼者。麻瑞亭15岁时,染病危急,幸得其舅祖(清代名医黄元御第四代传人)李鼎臣全力救治,化险为夷。遂毅然拜李鼎臣为师,习医8年。

段先生介绍说,恩师麻老当之无愧的是一位伟大的老师,对祖先的古籍弄得非常清楚,其继承发掘了祖先,特别在特效医术方面更是有独到的造诣。段先生尊敬和崇拜麻老师,除了高超的医术,尤其敬佩老师高尚的品德,视病人如亲人的仁心。段先生说,这是一个大夫应该具备的素养:不爱钱、一视同仁。

大爱精诚硕果丰 矢志不渝勇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