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7 08:55: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图书编辑工作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要想提高教辅书质量,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是首要环节。只有充分而全面地了解图书的销售市场、学生对教辅书的使用情况及反馈意见、教师对教辅书的评价建议和供需情况,才能找准选题的市场定位和读者对象,才能策划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好选题。此外,在选题管理方面,一定要严格审批。选题要严格执行由责任编辑先提出详细论证,然后由所在编辑室主任仔细审核,最后通过总编论证会的程序。这些环节都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只有经过层层把关,才能确保选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物色优秀作者,完善组稿环节
书稿质量的好坏由作者素质的高低决定,优秀的作者既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扎实、熟练的语言文字功底,此外一定的创新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教辅书的组稿阶段,编辑必须谨慎挑选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文字功底的编写人员,并且委托该书的主编对图书内容进行把关,与作者签订约稿协议。因此,在选择作者方面,与选题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在教学第一线的高级教师而且同时兼备较高的写作水平的人,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
选好作者后,编辑应该严格审读作者编写的样张,同时谨慎地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在审读样张的过程中,编辑首先要看作者编写的内容是否与网上或其他辅导书上的内容有雷同的现象。其次,如果是同步辅导类的书,编辑应该将书稿与它对应的教材进行仔细核对,检查书稿是否与教材内容偏离太远;倘若不是同步辅导类图书,也应该与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核对,避免出现太多超纲的内容。这些都需要与作者加强沟通,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书稿的质量和出书的效率。
三、做好审读工作,狠抓编校管理
一般图书的编辑加工时间大约是3~6个月,但教辅书却由于课程标准的变化而要进行大幅度的修改,而出版的日期又相对比较固定,这就使编辑用于修改和校对书稿的时间比较紧张。部分出版社又为了率先占领市场,大多通过缩短每项编辑程序的时间以及减少编校环节和次数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如果再遇到责任心不强的编辑,工作马虎不仔细,就更难达到教辅书的质量标准。
针对以上因素导致的质量问题,我觉得有必要适当延长教辅书的编辑校对时间,此外还要严格细致地进行书稿的三审四校工作。编校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图书的质量,编校工作做得全面细致,图书的质量就有保证,否则图书的质量就达不到要求。而图书的编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就是“三审”和“三校一读”工作。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000-00
21世纪以来,信息科学技术不断飞速发展,各种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学校的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科研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利保障,科学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运用,对传统的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挑战,引起了新的变革和进步,促进了图书馆数字化的进程。图书馆数字化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图书馆的资源和管理手段进行数字化,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得以更好的利用,相关服务得以更好延伸。而RFID技术,正是实现这些的强大技术武器。
1 RFID技术的概念
RFID又称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全称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于2O世纪9O年代开始兴起,作为一种自动识别(Auto Identification,Auto—Id)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进行空间藕合达到无接触信息传递的目的,以此识别所传递的信息。RFID技术被广泛运用到零售、物流等行业,相较于其他自动识别技术,其具有免接触、快速、批量、存储容量大、抗污染能力强、识别力强、可反复利用等特点[1]。因此将其与图书馆业务相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图书馆借阅、典藏、检索及统计等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使读者得到更快更好的服务,从而使图书馆管理更好地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要求,发挥其作用。
2 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图书馆采编工作模式建立的必要性
2.1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图书馆采编管理的变革
传统图书馆对图书的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主要集中在对图书的分类、借阅管理、整架和盘点上,人工操作不仅效率难以提高,还极易出现失误。对于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资源管理能力等都是很大的考验。RFID技术的运用,是图书馆转变传统管理理念、追求科技进步的体现,它把高科技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工作人员工作起来更加节约时间、节约劳动力,使整体采编工作的效率得以提高,效益得以提升。因此才能够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保障图书馆更好地进行数字化管理。
2.2 RFID技术影响贯穿于图书馆的各个管理环节
图书馆对图书的管理是以图书采编基础完成的。无论是文献的采访、分编,还是对其的加工收藏、借阅流通,包括为读者办理的借阅卡,所有的业务都需要RFID技术的支持。因此,对于采编部门来讲,既需要完成对书目、文献的相关数据的采集,还需要完成安装RFID标签,并将相关的数据进行关联。巨大的工作量意味着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套可行的工作模式,那么很容易在操作过程中无章法可循,极易导致工作人员失误,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者损失。因此对于采编部门来说,建立一套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图书馆采编工作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2.3新版图书带有RFID标签促使采编工作不断进步[2]
根据RFID的技术特点,目前很多新出版的图书,特别是外文出版物都直接贴上了RFID标签,这得益于RFID技术的日益成熟。另外随着相关标签和扫描设备等价格愈发便宜,这将会使整个出版行业在以后的出版物上都运用RFID技术。直接贴上RFID标签,不仅能够更好地为图书的发行、运输、销售过程中进行数据管理,也能够在借阅、典藏等环节上提供很大的便利,同时也有利于图书馆节约相关费用,促进了RFID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普及运用。图书馆采编工作应该以此为契机,不断探索开展图书的RFID采编模式,进行统一编目的可行性探讨。
3 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图书馆采编工作模式的实现
对于图书馆来说,必须要与时俱进,根据自身特点引进新技术,创新管理方式,更新服务理念。RFID技术的应用,为智能化图书馆采编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为图书馆管理的不断革新和进步提供了动力,为现代图书馆发挥其优势和作用提供了保障。
3.1根据RFID系统特点,修订、完善相关的图书采编工作细则
传统图书馆的采编工作十分复杂,要求也非常详细,因此也会产生许多漏洞。RFID系统的运用,能够改善传统的图书采编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应该根据其特点,简化完善相关的图书采编细则,使之更适用于高科技的图书管理工作。例如:传统的图书分类法,要求将图书进行最详细级别分类,以便于区分图书的排架及位置,但却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采用了RFID技术,在OPAC上新添了图书导航定位系统,能够指引读者快速准确找到所需图书。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对图书馆图书分类标引细则进行完善,包括:(1)不再用复分号分类长度超过9个字符位,如TP125.321—54简化为TP125.321。(2)不再用复分号分类H类和G类图书。(3)只用大类细分组配号,如H428.5:I631简化为H428.5:I。(4)不再按照《国际时代表》复分外国人物传记的分类号,如K648.216=422简化为K648.216[3]。类似于这样的细则修正,能够大大节约人力,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降低成本。
3.2根据RFID系统对编目数据的要求,及时修正数据控制中的问题
传统的图书编目很容易出现诸如:编制数据条形码与实际书目不相符,录入信息出现错别字、索书号出现错误等现象。但是RFID系统必须按照数据进行顺架排架,因此它对编目数据的准确性要求很高,特别是对自动借还这个功能来说,需要十分准确的数据才能够顺利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对所编目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审核,在进行数据关联之前,及时的修正出现的各种错误问题。同时对于在上架排架时所发现的有问题的图书,也要及时退回,重新进行采编处理,以保证高质量的数据录入编目[4]。通过RFID系统能够将以前的采编数据重新全面的检验一遍,并进行及时的修正,虽然工作量增加了,但是也是“一劳永逸”,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基础和方便。
3.3建立信息数据交流平台,有效科学采编图书
为了更好的进行采访工作,需要根据读者需求进行数据统计,特别是对于期刊这种馆内借阅的刊物,更需要通过数据来分析其阅读价值,提高其利用率。RFID系统可以及时掌握图书期刊的借阅次数、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更加准确的把握读者的需求及喜好,能够为图书采编工作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信息,也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购置资金,把有限的资金运用到最需要的图书上。同时,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使学生们通过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也能够使工作人员了解最新的信息,最大限度的发挥工作人员的潜力,从而推动图书馆更加专业、更加全面的发展。
3.4强化采编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特别是进行采编工作的人员,虽然工作量大,任务重,但是应该坚持为读者服务的理念,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RFID技术的运用,能够实时掌握图书资源的流动信息,对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编人员,要不断更新图书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不断加强自身教育,熟练掌握图书馆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网络信息技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运用RFID技术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扎实做好图书采访编目的工作,为读者提供更好地服务。当然作为图书馆来说,也应该加强宣传教育,为工作人员能力提高提供培训,真正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的图书馆管理员,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通过RFID技术,不断提升采编工作的质量,能够更好的为老师、学生提供丰富的文献、信息,满足高校的教学及科研的信息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数字化。虽然RFID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图书馆采编工作模式的建立并非易事,还需要时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邵仰东. 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采编工作研究[J].图书馆论坛, 2012,7(32):113-116.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254-03
伴随着科学和技术的重大进步,知识逐渐成为了社会进步的核心生产力并不断推动着社会经济发展,可以说我们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现在,知识资源和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无论是我们个人还是整个社会,无论是我们想问题还是办事情都也离不开知识资源的帮助。一直以来高校都是知识教育和创新的主战场,而高校图书馆则更是一直以来都作为高校知识的保存和服务中心存在,并为高校的教育和科研提供着巨大的辅助作用。如今在知识时代下,由于知识资源的供给、需求以及其所依赖的技术环境等都相对于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很多高校图书馆原有的文献信息收集与组织工作在面对以知识为核心服务时,渐渐变得不再周全。面对新的知识环境,高校图书馆的采编工作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以便可以更好地获取合适的知识资源,满足本馆知识资源保存和本校师生读者的需求。
1 知识时代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的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1.1 伴随“知识爆炸”,图书出版量越来越大所带来的影响
图书馆是知识海洋和集散地。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知识的迅猛发展与广泛传播,“知识爆炸”现象应运而生。有人曾以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事例推测:100~150年后,知识的增加将为现在的1000倍,而200~300年后,将要增加100万倍。用发展的观点来看,现代技术还正处在幼年时期,其前景不可限量,而“知识爆炸”的局面将不断延续下去,这是历史的必然[1]。知识在不断地增加,最能反映此现象的例子就是作为知识主要载体的图书数量几何级的增长。如:2011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69523种,与上年相比,图书品种增长12.53%[2]。可见“知识爆炸”每年都会带来大量新知识、新图书的产生。而如今的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每年不过几十万至几百万的购书经费,上千万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此,许多图书馆想要每年都比较齐全地收集起各类图书等知识资源已变得不再可能。另一方面“知识爆炸”还会带来“知识泛滥”现象,这也会带来知识过犹不及的问题。所以面对“知识爆炸”现象,如何做到使用有限的经费合理布局馆藏知识资源将可能是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长期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1.2 出版社与书商数量繁多,图书水平参差不齐带来的影响
出版社是图书编辑和发行的机构,书商是现如今获取图书的主流商业机构。每一本书的问世都要经过选题、组稿、编著或翻译、加工及发行等环节,然后大量的图书进入图书馆还需经过从出版社—书商—图书馆这一程序。因此,图书等知识资源从出版到入馆之间经常有些滞后,使得以教学、科研为主的高校往往会因为对图书信息了解不够及时而制约图书需求。另外,我国现有五百多家的出版社、千余家的书商,这会大大分散图书馆获取图书信息的精力,难以充分获得最为合适的图书资源。此外,在市场经济中,出版社和书商作为市场“经济人”为追逐图书商品的利润最大化,一方面可能出现因对图书资源质量的要求在效益面前低头而出现其出版和推荐的图书所含知识资源大量重复或价值不足的现象;另一方面书商及出版社也可能利用其相对于图书馆的信息不对称,向图书馆提供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图书信息。这些都可能会造成图书馆出于对文献信息掌握不充分而盲目采购,降低了知识资源的质量。
1.3 编目数据标准化和图书馆采编工作外包带来的影响
随着新技术发展,图书馆采编工作趋向电子化和集约化,编目数据也越来越趋向标准化和规范化。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献编目的标准化文件,如GB3792系列文献著录规则、《普通图书著录规则》、《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以及新近修订出版的《CALIS联机编目手册》、《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等。还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更是已经修订到了第五版[3]。编目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大大提高了文献著录质量和效率,有利于集中编目与合作编目的发展,节省了人力、物力资源,同时这也使图书馆编目工作外包成为了可能。
随着知识资源的爆炸式增长和知识服务的日益广泛深化,不少图书馆越发突显了采编人员不足的问题。由此,大部分图书馆将眼光转向市场,以“采编业务外包”这一市场行为来优化图书馆工作、节约成本、缩短加工时间。“采编业务外包”是指将图书馆采编部门的某些业务以合约的方式全部或部分外包给外部的专业公司[4]。当前图书馆的采编工作外包包括图书数据编目以及盖馆藏章,贴条码、磁条、书标等。待加工完毕后,图书馆再进行图书验收、登记、统计以及数据审校等工作。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既提高了采编工作效率,又有利于解放图书馆人员,也为图书馆有精力做更多知识资源深层次管理与服务提供了条件。
1.4 读者角色与需求的变化,为高校采编工作的服务理念带来了改变
随着知识总量不断膨胀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效率的需求,快速、简洁、而又准确的知识需求越来越成为主流,享受阅读大多数情况则是与休闲放松结合在了一起。“读者”这一称谓也正越来越多的被“知识受众”[5]所取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面对如此的知识受众和需求,传统意义的文献资源保存和利用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
适应时代,而不是被时代淘汰,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等新的知识理论与实践开始逐渐取代文献信息管理和利用而成为主流。2002年赖瑞·普赛克(Larry Prusak)提出第二代知识的管理的概念,即从分享开始,推动学习,最后实现知识创新型组织的过程[6]。由此,知识管理这一概念逐步被引入图书馆领域,因为图书馆的目标也正要通过其对知识的收集、分享、重组和创新等管理来实现知识的传播与利用,使知识受众得到更需要的知识。新的时代环境下,通过科学的知识管理发展适应于本校师生的知识服务将成为各个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1.5 新物联网技术革命,更进一步促进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的改变。
新兴的物联网技术如,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可以使图书馆通过智能标签更为便捷和安全的管理知识资源,同时通过无线电波感应,还可以快速定位图书位置,而不必再受困于曾经的图书乱放和错架等问题,这既有利于图书管理归位又有利于读者的查找利用。如今国内外已有不少图书馆使用此类技术,如:美国现已有约2%的图书馆开始使用RFID技术,全球范围内约有8%的图书馆使用了RFID技术。而且,世界大型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的速度正以每年30%的速率增长[7]。国内的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以及深圳市图书馆等也都在几年前开始使用该项技术。当然目前来看RFID系统的使用成本还比较高,但目前我国RFID产业链发展迅速,其成本也在不断降低。现在每一个电子标签已经可以做到0.4元人民币[8],这将大大有利于未来更多高校图书馆通过使用新的技术与系统开展知识服务工作。
2 知识时代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应对策略
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知识时代高校图书馆外部与内部环境的种种变化,即为图书馆做好知识采编工作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因为这些变化一方面造成了传统图书馆工作越来越难以解决当前不断增长的知识资源与知识受众需求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带了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技术和知识管理及服务理念的进步。知识时代不是一蹴而就,高校图书馆完全有时间和准备在这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逐步通过人员培养、科学规划、工作重心调整等的改变来更好地改进图书馆知识采集和管理工作,以期可为师生知识受众提供更加方便、准确、快捷的知识服务。具体来看,需要逐步做好几下几方面工作。
2.1 知识时代高校图书馆需要培养适应知识服务的新型采编人员
知识时代,面对着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和更加挑剔的知识受众需求,再继续以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模式应对高校师生的知识需求显然已不合时宜。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新时期师生知识受众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广泛与深入。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在尽可能保证知识资源的完善性和系统性基础上,开展既符合时代与科学发展方向又能最大程度满足知识受众需求的新的知识型采编工作。亦即采编工作,一方面应该以知识受众需求为导向,为其提供可以满足其需求的相关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另一方面还要以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为导向,通过组织和创新,主动提供各类知识给知识受众,深化图书馆知识传播、知识服务和知识教育的功能。知识型采编工作的开展,必然要求采编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图书馆学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掌握一个或几个学科的科学知识。这样的采编人员才能既很好地完成知识分类和主题标引、建立和完善知识目录等知识管理工作,又能通过编撰知识文摘、评论、综述、学科历史及其发展方向等知识组织和知识创新工作,拓展和深化知识服务。
2.2 知识时代高校图书馆应该做好适合本校的知识资源结构规划
知识时代,许多高校图书馆对于日趋泛滥的知识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一一采购与保存。毕竟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学科设置和侧重点,同时不同类型的高校也有着不同层次的教育研究计划和学生培养目标。作为以高校知识服务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其根本作用主要在于完善本校的知识资源,为本校的教育和科研服务,为本校的知识受众提供知识。因此,建立适合本校的知识资源结构模型,并以之为依据收集和管理知识资源将会显得更为科学可行。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对馆藏知识结构、知识利用情况、师生构成比例、学科构成比例及其发展态势等调查,以本校教育、研究目标和知识需求为依据,形成每年的知识资源建设规划,用以满足不同专业师生的知识需求。同时在此基础上,高校图书馆还需要突出本校、本馆的馆藏特色,并通过对已有知识资源的内容结构、时间结构等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不断调整馆藏知识资源结构,强化知识资源的全面性、时效性和价值性。
2.3 知识时代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需要积极采用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取知识资源
知识时代的高校图书馆的核心应该是知识与知识受众和谐发展。传统的图书馆图书资源采购多是以书商为中介进行,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图书馆的知识资源采购范围。因为一方面并非所有的知识资源都会有当年的、公开的出版发行图书,如若干年前所出版的图书、古籍文献、灰色文献等;另一方面也并非所有的当年公开出版发行图书都可以通过书商处买到。在这些按固有渠道无法采购的知识资源中,有时也会有不少资源是完善图书馆馆藏知识体系所必要的或者是有知识受众所必须需求的。为了更好的进行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完善本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体系,为知识受众提供更完备的知识资源,高校图书馆应该立足于本校学科发展和教育、科研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兼顾各类型知识需求,在科学完善固有资源采购模式的基础上同时开拓更多形式和渠道的知识资源采购,丰富本校知识资源。
结合近年不少高校图书采购方面的探索和改变,综合起来高校图书馆知识采购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工作获得更科学的效果。首先,开展学科馆员和专家采访制度。这一制度主要是指图书馆将知识资源按学科门类进行专业化分工,组成负责各学科知识采购的学科馆员,由各系部专业推荐各学科领域专家教授作为选书顾问,共同完成符合本校的学科知识资源采购;其次,在学科和专家基础上,辅以知识受众需求为导向的读者决策采购制度,所谓读者决策采购,即PDA(Patron Driven Acquis itions),是一种新兴的图书采访模式,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与使用情况,由图书馆确定购入[9]。通过读者决策有利于促使采购对象更加清晰和具体化而且根据需求而决定的供给,也更有利于满足知识受众的知识需求;再次,高校图书馆不仅需要有科学的知识资源采购依据,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知识资源收集的结果,即是否收集到了满足本校知识资源体系和知识受众需求的知识资源。因此,知识时代下,高校图书馆还应该以更加开拓的视野,多方向、多途径、多层次的获取知识资源。例如,可以网上书店、出版社等直接购书;也可以开展读者购书图书馆付费活动;另外对于一些通过书商和出版社采购不到而又有利于本校学科知识资源建设或有知识需求的图书资源如,各种古籍、旧书、二手书以及灰色文献等还可以通过各种独立书店、二手书市场等多种途径来收集。
2.4 知识时代高校图书馆需要聚焦以知识资源内容为核心的知识管理和组织工作
传统的图书馆文献编目主要是把图书分类,然后编目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等文献特征信息,并以此为依据管理和查找文献资料。知识时代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如果想要快速具体地从图书馆资源中挑选最适合知识受众需求的知识资源,传统的这些编目信息指向显然并不确切,毕竟简单的文献特征未必能充分显示文献所蕴含的知识资源。为了让知识受众在阅读之前对知识资源有详尽的了解,以便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学习及科研方向更为接近的资源,高校图书馆就不能再仅仅只聚焦于文献特征为主的编目活动,还需要更积极地开展以知识内容为中心的知识组织与知识管理活动。
首先,采编工作需要尽可能地对知识资源的内容做更充分的介绍。如,显示出知识资源的内容提要、作者介绍、关键词以及参考文献、相关联文献等信息,这样师生们就可以更快速准确地获取知识资源。
其次,还需要利用电子网络技术的超链接功能并通过使用计算机文字、图像相结合方式,组织知识网结构图或知识树结构图并辅以分级查询功能。这样一来,既可以查询各级学科及其相关知识资源又可以查询某年该学科的相关知识;既可以先查书目、也可以先查作者,之后再根据情况进行下一级查询。
再次,知识时代的高校图书馆为了更好的提供知识服务,做好知识宣传和知识教育工作。还需要在图书馆已有馆藏知识的基础上,对图书馆馆藏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组织和创新。即通过知识的概括总结、细化分解、解释说明等方法,编制各类型文摘、简报、书评、综述以及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科历史知识等,这既有利于为知识受众提供更加直观的知识,提高图书馆知识的利用效率,又有利于增强图书馆的教育和知识推荐功能,提升图书馆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3 结语
知识时代,一方面知识作为重要资源,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无论学习、工作还是休闲;另一方面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又反过推动着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高校图书馆是以知识为载体为教育、科研及师生生活提供服务的。其采编部门必须更积极地收集知识并做好知识的管理和服务,同时加强知识创新工作。从而更好地将知识供给和知识需求有效地对接起来,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准确、方便、快捷的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1] 庄超凡.图书馆在“知识爆炸”时代应有的对策[J].图书与情报,1982(4):25-30.
[2] 2011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上)[EB/OL].(2012-08-06).中国图书出版网,http://.
[3] 田昊.文献编目标准化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7):68-70.
[4] 王春生.国内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研究,2010(1):37-41.
[5] 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1.
[6] 管理之道不在管人而在管理知识[DB/OL].(2011-12-06).百度文库,http://.
自从斯威比博士1986年最先使用“知识管理”一词,并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基础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来,知识管理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并迅速得到了商界和科技界的广泛关注。从1999年起,我国图书馆界对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也开始升温,发表了一些关于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工作结合方面的论文。本文结合图书馆具体业务工作,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研究高校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后的新工作流程。
1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定义
至今为止,虽然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都已日浙广泛,但是知识管理的定义仍未统一。一般来说知识管理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知识管理是指对组织中的知识资本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则是针对知识本身的,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因此,通常来说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对图书馆所有智力资本(包括显性的与隐性的、个人的与团体的信息和知识)进行组织、开发、运营,实现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的过程r2]。实际上,高校图书馆的智力资本还应包括所在高校拥有的资本。因此,对高校图书馆而言,知识管理的对象不仅包括图书馆本身所拥有的智力资本,还包括所属高校所拥有的智力资本。
英国科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将知识分为两类,即显性知识(articulaedknowledge)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通常被说成知识的东西,即用书面语言、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达的文字化的东西,它只是知识的一种,是规范化、系统化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正是传统图书馆管理的对象。隐性知识是指不能系统阐述的知识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它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是我们知道却难以表述的知识。通常存在于人们的头脑和行为之中。
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隐性知识是整个学校包括图书馆本身全体人员(教师和学生)头脑中难以编码的知识的总和。图书馆传统工作流程针对的管理对象是显性知识,但是显性知识皆有其隐性根源,隐性知识在人类知识中起决定性作用。根据专家的估计,人类全部知识中的90%多是“隐性知识”,而表现为文本、报告等外显形式的“显性知识”只占不到10%,只是知识宝藏的冰山一角。这也是波兰尼理论中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的优先性。波兰尼指出,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达到对其理智地控制的能力;心灵的领会能力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次上都起着主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更加重要,图书馆工作不应该仅是管理文字化的显性知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虽然复杂,但是更应予以重视。隐性知识的传播要求与隐性知识的创造者和拥有者直接对话与交流来实现知识的共享,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流程也要适应对高校和图书馆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进行管理的需求。
2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
知识管理的目标包括:提高组织创新能力;提高组织应变能力;提高组织工作效率;提高员工素质;实现组织资产价值j。相对应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包括:提高高校和图书馆的创新能力;提高图书馆适应学校要求的能力;提高高校和图书馆的工作效率;提高高校和图书馆师生素质;实现学校和图书馆硬件和软件资源价值。因此,图书馆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部分。
2.1知识地图的规划和绘制
高校通常是融教育、科研于一体的组织,但是中国高校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相当低,对科研有负面影响,这里面原因很多,但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缺乏转化渠道。需要高校的知识进行创新的外界组织与个人没有适当的渠道找到合适的合作者,而高校有实用价值的创新项目往往找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甚至是已经成功完成的项目找不到合适的实施者以至搁浅,这种浪费是巨大的。所以为了提高本校的创新能力并实现组织资产价值,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应包括规划和构建学校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是展示知识客体的知识因子和知识关联所形成的有机结构,为用户提供创造时所需的信息和知识f。高校知识地图就是将学校所有学科点及各专家教师及他们的专业领域、发表著作及做过的课题按相关关系如地图般绘制出来。就像是书的目录表,可以让使用者一目了然地看到不同主题之间的关联关系,便捷地找到所需知识,随时发现谁是相关问题的专家并及时进行沟通;也可以了解到地图内相关信息内容的利用率和信息之间的链接关系,从而形成完整、条理清晰的高校知识体系结构。
知识管理系统中专门建立企业知识地图的系统已经出现,如IBMLotusDiscovery服务器。这些知识管理系统可以高效率地从各种信息资源中挖掘出知识,把存放在关系数据库、Internet/Intranet网站、文件服务器、文档数据库等不同系统中的信息资源映射成统一的“知识地图”,建立团队协作和通信的专家网络,使知识能够有效地在校内和校外得到共享。图书馆是高校知识的管理者,由其建立统一的全校知识地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和图书馆的创新能力而且能帮助实现学校硬件和软件资产价值。
2.2知识资源的建设
2l世纪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已不仅局限于纸质文献,网络资源与电子资源日益成为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采访经费的分布和使用应依据高校实际情况,针对专业与层次需求状况决定采购比例。采访工作要针对学校所设学科、项目,这已是共识,但是采访人员的学科专业知识毕竟不如各科专家,在公共图书馆,为了提高采访水平只能通过设立学科馆员来解决,但是高校图书馆的采访工作完全可以依托高校教师资源,可以通过在各学科设立“图书资源建设员”,南具有对口或相关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与一个或者数个学科的“图书资源建设员”进行联系,及时将本学科教学科研巾的所需资料定期反馈给图书馆。此外,针对某个学科的集中现采活动也应邀请相应学科的“图书资源建设员”参与,最终达到提高图书馆适应学校要求的能力与实现学校资产价值的目标。
2.3信息系统的应用
信息系统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全面应用在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员工素质方面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在采访TJ作中,信息系统的运用有利于更快、更准确地;在分类编目工作中,信息系统和网络的应用既可以提供多途径查询指导读者的使用,又可以增加分类的准确性,帮助分类编目人员对文献的知识内容加深理解;在借阅工作中,信息系统的应用提供了更全面、多途径的检索,而且检索不仅可以在图书馆迅速完成,还可以在任何一网电脑上完成,节约读者的时间与精力,在地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个图书馆还可以开展馆际互借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文献利用率;在参考咨询工作上,信息系统与网络的应用使得远程工作和合作咨询都便捷化,充分利用了知识资本;信息系统的统计功能也使得剔旧工作有了量化依据,进入标准化、科学化进程。总之,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既提高学校与图书馆工作效率又提高师生素质。
2.4人本管理的实施
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人本管理,简言之就是读者第一,馆员为中心。具体到工作中,读者培训是图书馆应当承担的常规工作。读者培训可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图书馆的了解,包括了解图书馆有哪些资源,资源在馆内的物理分布,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项目,相关部门的工作内容,图书馆借阅规定等,这些可以在进行新生培训、组织新生实地参观和分发图书馆指南时完成,同时在馆内和图书馆首页醒目处也应有介绍。其次是对读者使用图书馆能力的培训.这对读者进行专业学习与研究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指定专门的馆员定期开班进行培训来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培训内容也应包括网上信息和电子文献的获得技巧,同时,这也是每个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能力,可以随时对利用馆藏过程中遇到困难的读者进行指导。
2O世纪7O年代以来,通过学者帕罗苏尔曼、贝利、兹桑莫对服务质量的研究可以看出,为了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除了提高硬件水平外,衡量读者期望、增加读者对服务的了解和提高馆员的服务水平、责任心和能力,在近年来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为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馆员的再教育不仅要包括专业培训,还包括服务理念的深化。总之,人本管理对图书馆知识管理五大目标实现都有积极的作用。
2.5知识桥梁的构建
无论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的吸收,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总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对于隐性知识来说。因此,举办讲座、研讨会、论坛、读书会,为读者提供与不同领域专家面对面接触的机会也是图书馆丁作的一部分。这不但有益于读者知识面的开拓和隐性知识的吸收,还有益于学习气氛的培养,激发学习热情,并在此过程中完成隐性知识显性化,形成科研成果。这对提高创新能力和师生素质都很重要。
3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工作流程
多年来,国内相当一部分出版社(非凡是自然科技类出版社)实行按学科分工确定岗位的编辑业务体制。以学科划分编辑室,在编辑室中往往再划分学科组,按人头再细分各人分管的分支学科,责任编辑负责自选题至发稿全过程的业务。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为了“多出书”,不少出版社仍然以年发稿字数、附加品种数等作为对编辑人员个人的主要业务考核指标。组稿、审稿作为编辑加工的“编前工作”,难以和发稿字数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客观上淡化了策划、组稿、审稿的意义。显然,这不利于出版社的整体发展。
而且,编辑人员受学科分工的限制,为了完成发稿任务,即使有意愿、有热情,也不太可能主动进入相邻学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策划、组稿业务。在图书出版业日益激烈、跨学科全方位的竞争面前,尽管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却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造成潜在的策划效能浪费和市场效益缺失。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图书编辑室组什么稿、出什么样的书,书稿质量的评价,加工质量的控制几乎都完全取决于责任编辑个人,很难从整体上导入市场竞争意识进行有效的营销管理和指导性干预。“责任编辑”的意义从出版社内部来看,以不仅仅是某一部书的特定责编,而是出版社该学科的责任编辑了。换句话说,出版社某一学科图书出版状况,其整体规划上的独创性、系统性,其学术水平,其编辑构想,其稿件加工质量等等,无不取决于分管该学科的责任编辑的个人业务素养,而往往并不都准确地体现出版社的整体素质。例如,让一个具有多年工作经验且有进取心的编辑甲,或者让一个才工作不久、又对编辑工作缺乏全面熟悉和热情的编辑乙来分别掌管同一学科的编辑出版业务,两者的工作所反映出的、被读者认为是代表出版社水准的面貌会相差很远;或者是当主管A学科的责编的素质才干明显强于主管相邻的B学科的责编乙时,出版社A学科和B学科图书的选题质量、出版物质量就会出现明显差异。读者自然因此会认为摘要:该出版社的A学科的图书质量高,B学科的则不行,造成出版社整体品牌形象的缺损。
再者,“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仅仅于此还不够,我们说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它的创造性体现在编辑人员构成用于指导完成选题、组稿和审稿的、带有独创性的选题构思、组稿构思和审稿构思(统称为编辑构思)上;编辑工作又是一种技术性工作,它的技术性体现在编辑加工、版式处理过程中严格维护出版社特有的格式、体例和整体质量水平,从而体现出版社出版物的整体个性即品牌特色上。
谈到编辑构思,一部书的作者在写作伊始,要先构思书的结构、取材和叙述方法,那么,编辑在编书之前,是否也有必要先完成一个构思呢?“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乎无算乎。”虽然选题还未列选,编辑人员的包括该学科出书规划、该书对应于特定读者对象的策划及其内容的编排结构、作者的物色及对其写作上的要求、该书的装祯设计思想、营销宣传方案等构思就应当初步形成了。从本质上讲,编辑构思同样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体现了因人而异的风格和个性。同样的选题,即使是为名家出专著,也同样可以提出不同的编辑构思,而按不同的编辑构思编出来的书,其风格、面貌和质量、水准都会有很大差别。假如只有作者的构思而没有编辑构思,编辑工作就成了只是技术性的加工整理工作,编辑活动成了被动盲目的行为。依靠于等稿上门,创造性便无从谈起,创造的喜悦和乐趣也随之消失。这正是编辑家和“匠”的区别所在。和过去相比,在今天图书出版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编辑工作早已不再仅仅是“为人作嫁”了。
谈到编辑加工,我们认为,只要做好了选题、组稿和审稿工作,完全有可能简化编辑加工的工作内容,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仅对书稿进行文字加工和单纯技术性处理的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认为编辑加工是一门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复杂技巧,是一门每个编辑人员都必须精益求精方能真正入门的基本功。
由上述可见,选题组稿(包括指导作者写作)审稿和其后的编辑加工相比,它们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上都有明显不同。具体反映在编辑业务中,就形成了各工作阶段责任编辑的职能的不同。
然而,那种按学科分工的业务工作体制使得编辑们疲于完成发稿任务指标,很难激励他们面向市场独立思维,以充分的自主性去关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也就很难在较短时期内有效地调整出版社选题的整体结构,很难顾及组织跨学科、跨部门的大型工程诸如重点综合类丛书、文库书、工具书等等了。
而且,假如只有学科分工而无职能的分工,责任编辑被动地“死守”某一学科,在该学科范围内他必须交叉地进行多部书稿的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统改校样等工作,从而对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过于苛刻的要求。实际上,并非每一名编辑人员都既能从事创造性编辑工作,又能出色地完成技术性编辑工作的。尽管我们认为,精于编辑业务而成为全才、通才是可能的,但是人又确实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正如有人长于策划、而有人却适于行动一样,编辑工作中也是有人善于组稿、而有人却更长于编辑加工。加上人又各有所好,有人喜好组稿、思维灵敏活跃,有人则更喜欢独处、专心伏案推敲书稿。在只有学科分工的工作体制下,编审、副编审和编辑、助理编辑同样提出选题、进行组稿和编辑加工,从而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激励编辑人员积极钻研,提高业务水平,不利于调动各层次编辑人员的工作激情。
为了充分发挥编辑人员所长,量才用人,使每一名编辑都能各得其所;为了调动编辑群体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出版社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出版社在行业内和国际图书市场的竞争能力,有必要在编辑工作中强化职能分工而淡化学科的分工。
我们既然承认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编辑工作中有创造性工作、技术性工作和行政性工作之分;我们又既然承认编辑人员往往是各有所长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答应并鼓励编辑根据自己之所长,作为编辑工作过程中某一环节的职能编辑,以全身心投入于其中,发挥最大效能呢?“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关键在于确立一种新的工作体制,答应并激励编辑在某种范围和程度上自主地选择特定职能的编辑工作,身心交融地完成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更新编辑业务及其管理体制早已成为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而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改造早已沿袭多年的以学科分工为基本构架的工作体制,尽快转向以职能分工为主、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的新的工作体制。
二
在上面所述基础上,我们进入实践、操作层面,提出以高级编辑人员为学科带头人、建立职能分工新体制的具体设想摘要:
(一)以学科带头人为组织和决策人,编辑组(室)内设立策划(组稿)、审稿和加工编辑等职能。策划、运营团队作为出版社保持核心竞争力的灵魂,绝对应当保留在社内运营体制的核心地位上。而技术加工环节,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在社内设立独立核算的书稿编辑加工公司,也可以通过社内的专业公司将部分书稿技术加工业务外包给社会上专业书稿编辑或公司去完成。
一部书稿付印前的业务运作,分为组稿和加工两大阶段。策划(组稿)编辑(以下简称策划编辑)的职能包括策划选题、组稿、指导作者写作并带动在其四周的审稿、加工人员形成的工作团队有序运转。组稿工作结束的标志为一个优秀选题列入社(室)出版计划,并伴之以一个完整、成熟的编辑构思的初步形成(可以反映在图书选题策划方案中)。
审稿编辑的职能为组织审查、完成对书稿的审读评价,提出完善的书稿修改方案,确认书稿质量并收定稿。审稿工作完成的标志为收定稿,伴之以审读报告(对书稿的鉴定评价)的产生。
加工编辑的职能为对书稿做文字加工和技术处理,使之达到符合出版要求、达到可以交排版制作使之能顺利作业的质量水准,并负责统改校样。
我们可以根据图书形态的进化,调整并完善对编辑加工的概念界定,从而重新定义加工编辑的工作内容。今天的图书,从以往传统的文字内容为主,以文带图,正文中有少量插图,或将插图集中在几页铜版纸上做成插页的“字书”,已经进化到以图带文,图文并茂的时代。图文浅显易读、版面生动活泼,不但更方便于阅读,迎合了读者大大提高了的阅读欣赏品位,“图书”之名副其实的进化也更新了编辑加工的观念。我们可以考虑将加工编辑、版式设计的技术编辑统称为技术编辑,其业务职能从只对书稿文字做编辑加工,扩展到包含书稿的文字、插图处理,图文的版式处理等书稿后端处理各环节。
在以策划编辑为核心的运作团队单位内,审稿编辑和加工编辑(或称技术编辑)均只对组稿编辑负责,由组稿编辑对他们进行业务监督和考核。
我们必须承认,策划编辑、审稿编辑是编辑室的高级编辑。他们的工作因人作风而异干起来各有不同,但并不是每个编辑人员都能胜任的。然而高级编辑的形成并不完全以职称为其唯一依据,领高级职称衔的编辑人员做专职的加工技术编辑、发行营销编辑以保证出版社正常业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也是完全必要的(只要合理解决考核工作量、奖励机制等新问题)。给每个编辑人员一定的实践体验时间,让他们在竞争中正确地熟悉自身的强长弱短,从而重新选择确立自身的职能地位,确立长远的、有自信的发展方向,也许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育才途径。这里还有一个对年龄和资历、能力和特长之间关系的观念更新的过程。
(二)实行职能分工后,原来各编辑之间的学科分工便随之逐步淡化,策划编辑可以在编辑室(组)所辖各分支学科内全方位开展活动。在策划编辑队伍和技术(加工)编辑队伍分别形成且相对稳定后,可以扩展到在编辑部甚至全社范围内打破学科分工界限,让策划编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活动。形象地讲,这如同唐僧去西天圣地取经超度孙悟空那样,揭开如来佛五行山顶的那张“庵嘛尼叭弥牟”镇山压帖儿,石破天惊之下,必然有一批如孙悟空那样的策划能人(或称达人)脱颖而出。
(三)在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出版社,选题、收定稿及其加工任务的布置可由编辑组(室)统一计划管理。一部书稿的策划或审稿编辑通常不再担任该书的加工责任编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版权页上,“责任编辑”一栏可以分解,或者以多人署名而策划编辑领签。在质量管理上,除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质量管理之外,还可以实行自后向前的纵向质量管理,即加工编辑监督审稿编辑的工作质量,审稿编辑监督策划编辑的工作质量。这样做有利于互相监督促进,提高编辑各环节的圆滑运行。
(四)推行职能分工体制的关键之一是工作量的考核方法新问题。策划、审稿必须要能独立地和编辑加工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并作为年度考核指标。
前面已经讨论过,策划、审稿和编辑加工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单用字数来考核三者的工作量已变得不合理,因为组稿字数、审稿字数和发稿字数三者所分别表征的工作量并不等值,至少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不十分确切地举例来看,假如说组稿20万字等值于发稿20万字的工作量,审稿20万字则很难和前二者等值。即便是出于鼓励将编辑工作的重心前移,暂定三者等值,那么组稿40万字、审稿40万字和发稿40万字的工作量也肯定不能等值。而只有设立能对三者作相对等值的考核指标,才能顺利解决诸如奖金分配、工作分配、职能的自身确立以及工作量统一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新问题。
考虑到鼓励编辑前移工作重心,从策划选题开始就重视工作质量,我们设想用一种粗略的非线性的积分制来统一评估考核三者(即组、审、编)的工作量。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使之具体化摘要:
假定以20万字稿件计,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三者的工作量被认为基本相等,定为10分,则给出下表供讨论用摘要:
20万字组稿10分/审稿10分/编辑加工10分
40万字组稿15分/审稿10-15分/编辑加工20分
60万字组稿20分/审稿15分/编辑加工25分
选择这一组数值仅仅是为了形象地描述我们的设想以引起讨论。假如设想合理,这一分值系统的合理确立并不很困难,更何况它是可以根据出版社的经营方针和经营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的。
实行积分制统一考核年度工作量,譬如可以设定助理编辑年工作量为60分,编辑为100分,副编审、编审为120分。以此确定个人年度工作内容和计划。编辑室的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综合而成,它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机性。编辑可以以组稿为主,也可以以加工为主,根据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实际状况,在过渡时期,应当鼓励编辑人员逐步过渡,即大部精力扑一头,或在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做组稿工作兼做少量加工发稿,或主要做案头的编辑技术加工兼做少量的组稿工作。
在当前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应当从运营管理体制上鼓励编辑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到策划选题上去。只有多策划好选题,多出适销对路、重印率高的好书,才是出版社的发展出路所在。策划、组稿编辑工作出色应当重奖。最终,一个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合理结构一定是摘要:
策划编辑人数≤审稿编辑人数≤技术加工编辑人数(含外聘编辑)
当今时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用户对地方文献的服务需求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一次文献的提供,而迫切希望地方文献工作者能够迅速地为其提供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信息,从而免除复杂、繁琐的信息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地方文献专题咨询工作的服务形式正是适应这种社会需求,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基础。
地方文献专题咨询工作的目的,是地方文献工作者为了帮助用户更好地利用地方文献,以个别解答的方式,将经过选择和整序的地方文献信息或用户所需的专门信息及时地传递给需要者。
地方文献专题信息服务的用户,一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在地域、专业、时间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因而开展地方文献专题咨询工作应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和分析。
一、专题信息服务的界定
专题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专业咨询人员为社会上的个人或团体用户所提供的一种有偿服务形式,这种服务形式是由专业咨询人员在深入细致的用户研究和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用户的咨询目标和潜在的信息需求,提出参与性的文献检索与资料编制方案,并在用户认可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进行全部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与编制加工工作,最终提供一套符合用户实际需求的完整情报产品。
地方文献专题信息服务区别于图书馆的一次文献服务,其用户一般都不是单纯使用图书馆现有的一次文献,尤其是在提出大、中型咨询课题的用户中,表现更为突出,而完全依靠地方文献工作者所作的一揽子式的文献信息服务。所谓“一揽子式”文献信息服务,即:集课题分析、研究、检索、编辑、加工等于一体的文献信息服务。用户一般提出某一具体课题并提供出原始设计材料,咨询人员经过用户研究和课题分析后,发现并理解用户真正的信息需求,然后制订出科学、可行的工作方案,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以及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渠道和信息形式,对符合用户需求的文献进行选择与加工。经过深入加工与再创作,地方文献工作者最后完成的是一件符合用户需求的情报产品,而不是一次文献的简单堆积,在这整个工作过程中用户并不参加课题的搜集、整理、编辑加工等工作,而获得的却是一套满意的咨询目标产品。
二、参考咨询工作人员的素质
地方文献参考咨询工作人员应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应对地方文献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对经手的各类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以各类用户的眼光,审查每一信息在不同学科内可能存在的价值。
在工作中学习和积累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地方文献知识和计算机自动化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使自己能够熟练处理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
注意培养自己对各类用户的社会构成和基本工作方式的研究,使自己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时,能够迅速地进入角色,即:由外行转变为“准内行”,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三、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程序
1.咨询课题的调研
用户为了完成特定的研究课题或工作任务而向咨询工作人员提出咨询课题,这种咨询服务的范围和要求,对咨询工作人员来说往往是陌生的,这是正常现象。关键在于经过和用户进行意向接触后,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用户及其咨询目的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迅速地了解和掌握用户的专业知识,对课题进行宏观分析和研究,根据用户和学科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提高用户的信息意识,使咨询工作人员的工作与用户的最终目的相一致。
2.咨询人员的组成
首先应有若干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组配成咨询课题组。课题组的人员层次安排为宏观设计与指导人员一名(课题总负责人)、课题组长一名、组员若干,视课题需要而定。课题总负责人一般应由研究馆员或副研究馆员担任,具有对咨询课题的宏观分析、研究和把握能力,其工作内容包括市场开拓、用户研究、课题分析、检索方案的初始设计、商务谈判、组建课题组,以及最终的课题验收,应负全部的商务责任和部分学术责任。课题组长一般应由副研究馆员或馆员担任,根据初始设计的思路,制定课题实施的具体工作计划,科学分配和调动课题组员,指导课题组员进行课题检索、编辑和加工,把握课题的工作进度,合理使用课题经费,协调课题所涉及到的有关业务部门与人员,按照既定工作计划完成相关文献的检索和编辑,并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原工作计划,以适应工作需要,应对课题的学术水平负责。课题组员一般由馆员或助理馆员担任,根据主管人员的设计与安排,自行制订所担任工作的具体计划和方法,承包文献检索与编辑工作;根据主管人员的分配,完成全部或局部课题的文献检索,漏检和误检率总计不得超过5%;完成全部或局部检出文献的编辑工作,差错率不得超过2%;完成全部或局部课题的加工工作,差错率不得超过3‰。
3.咨询课题的实施
在对课题进行详尽的前期调研后,课题总负责人制订和规划出该课题的开题报告,该报告对整个咨询课题起着宏观指导作用。课题组长在对开题报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后,着手进行课题具体工作计划的制订,其工作计划包括:
①检索范围的认定
检索范围主要是指内容范围、地域范围、时间范围、文献载体范围、文献藏品所在处范围等。内容范围是指课题所应含括的内容及用户需求的内容界定。地域范围指课题所涉及行政区划的认定。文献载体范围是指课题所利用的文献载体形式,是对图书、报刊、形象资料等的限定。时间范围是指课题收录文献内容的起止时间限定,文献藏品所在处范围则是对使用文献藏品所在处的限定,是使用本馆藏品、本系统还是本地区藏品。
②检索工具系统的建立
是指为获得文献信息所使用的检索手段,如:利用工具书、馆藏目录、专题目录、知见目录、联合目录、文献内容索引、报刊题录索引等。
③编辑加工的程序
这所获得的文献信息依其内容的性质,进行科学归类与编排,对所涉及的主题认真地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充分的予以揭示,其后撰写好编辑说明、凡例、参考文献书目及附件等。
④工作日程的安排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课题组长应全面、准确地把握课题的进度,对课题进行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要拿出正确的处理方法,及时修订原设计中不合理的部分,以便使课题始终在满足用户需要的条件下进行。
在上述工作计划的指导下,经过各种途径的文献检索,咨询工作人员获得了用户所需的文献信息,在预先制订和经过不断修订的编排原则下,将众多杂乱无章的信息编排组织成一个科学、有序、实用的信息集合体。咨询工作人员可以考虑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将成果提供给用户,咨询工作至此全部完成。
四、有偿咨询服务的范围
由于地方文献能够对本地的自然资源、历史、地理、社会、国民经济、政治、文教卫生等各方面从历史的角度作出全面的反应,因而是地方文献参考咨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基础资料库。经过咨询人员的搜集、整理和信息的深度加工,通过各种文献形式,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提供给用户,使这部分文献信息得到充分的利用。
地方文献专题信息服务,由于咨询部门需要投入专门的人员,安排出特定的工作时间,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超出了图书馆咨询业务部门正常工作范围所能承受的能力,这种服务已经转化成一种商业性的特定服务,其服务的宗旨是本着用户最小出力和最大受益原则,为某个人或团体提供专题信息服务,因而属于有偿咨询服务范围。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近几年来,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在做好日常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专题信息咨询服务活动,为地方各项建设事业服务。在做好事实型、导引型咨询的前提下,积极开拓市场,为社会各行业提供了大量的有偿专题信息服务,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服务的方式大部分以专题汇编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北京地方文献部开展的有偿咨询服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①为编修行业史志或专业史志而搜集资料;②为各项地方建设提供背景设计资料;③为文艺创作提供史料服务;④为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供服务。
公共图书馆中的有偿专题信息咨询服务,是在我国新经济政策下产生的一种“以文养文”的手段。地方文献专题信息咨询工作是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北京地方文献部的有偿专题信息咨询服务与信息市场接轨,工作的方式基本上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去运行,其服务的范围和方式还有待于完善和提高。
北京地方文献部不设专职的参考咨询服务人员,平时都有自己的本职业务工作。在用户向我们提出咨询服务要求时,临时组织一批各有专长、业务熟练的工作人员为用户提供服务。因而也就存在正常业务工作与有偿咨询服务的矛盾,业务工作和创收工作关系处理的恰当,两项工作各有所益,反之则各有所伤。如何处理好有偿咨询服务工作中图书馆、部门与个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部门之间的关系,业务与创收工作的关系,在这两项工作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去探索和完善。
地方文献专题信息咨询工作是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原则和方法与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大同小异,有偿信息服务是改革开放后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服务过程中有偿与无偿的界限,服务的层次和规格,收费的标准等,都还有待于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上只是笔者近几年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不足之处还望同道师友给予斧正。
[中图分类号]C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2-0112-03
当今社会急剧变革,市场经下的图书市场是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激烈,编辑出书、出刊,既要讲究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经济效益;既要有数量,又要保证质量,编辑心理压力大。现在是网络时代,读者获取信息渠道多,阅读的选择面广,加上读者对读物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也加重了编辑的心理负担。加之单位转制,应聘上岗,考试定级,质检扣分等,使得编辑不仅身体长期处于疲惫状态,而且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矛盾之中。如果编辑的心理素质得不到提高,不但不能较好完成编辑工作,而且有可能引发一些身体和心理疾病。因此,提高编辑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编辑心理素质?编辑心理素质包括哪些内容?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心理学专家邢根溪认为: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
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结构中所具有的状态,是品质与能力之总和。
有心理学家认为,除智力因素以外,决定和影响人活动的一切非智力因素都可以称为心理素质,亦即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各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和。
综上所述,编辑心理素质可作这样界定:编辑心理素质是指编辑在从事文化传播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直接决定出版物质量,并对社会文化产生直接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等方面。
(一)认知能力方面
1.标新立异,不循成规。不靠陈旧的做法建功立业,不盲从,敢大胆地提出疑问,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勇于弃旧图新,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与方法。表现在工作中,编辑选题不跟风,能提出创新的选题。
2.能着眼于未来,思维具有前瞻性。思维活动不只存在于现在,它可以追溯过去,也想象未来。编辑应能够预测图书的发展走向和读者的阅读心理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从而编辑出版具有时代气息的读物。
3.有较强的洞察力。心理适应性强,愿意并能够接受新事物,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理,驱使自己积极进取。注意学习新理论、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二)情绪和情感方面
1.具有轻松、乐观的态度。
2.情绪稳定,有活力,能持之以恒,保持心理平衡,能从紧张不安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会享受生活;善于调节自己情绪,使之积极向上,以作为改善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以及生活环境等的动力;有自我满足感。
3.善于和别人友好相处,有普遍的信任感。
4.在社会关系方面能够相互满足,尊重他人。
5.能够以自己的恻隐之心及爱心,助人为乐的态度对待编辑工作。
6.热爱本职工作,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去编辑出版好每一本出版物,有自觉性与自豪感。
(三)意志方面
1.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轻易低头或放弃努力。
2.刻苦学习,有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及拼搏精神。工作中朝气蓬勃,埋头苦干,不懈努力。
3.有竞争观念,有较强的自制力,通过竞争,激发开拓进取精神,检验自身价值,明确方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心理素质是主体自身的内在特征。要提高编辑的心理素质,首先必须充分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还应该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理想,担当起社会责任,在工作中不断升华自己、完善自我。另外,应掌握心理调节的艺术,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断优化自己的性格,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在此基础上,优化外部工作环境,做到内外结合,才能不断提高编辑的心理素质。
(一)要热爱本职工作。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编辑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能够焕发出工作激情和热情,才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编辑事业中,才能充分展现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要认识到虽然编辑的工作繁杂、琐碎,不易出成果,为别人做嫁衣,但行行可以出状元。带着这样的情绪从事工作,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编辑要保持长久的工作热情,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
我们知道,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决定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正确的人生观,是人们立身做人的准则、思想行为的指南、建功立业的动力。因此,对于我们每一位编辑来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根本的、长远的意义。我们必须提倡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生为人类的出版事业作贡献的人生观,为人类文化的积累和传播竭尽全力。编辑要有真正发自内心的工作动力,还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衡量不同事物价值标准的基本看法。亦即以什么样的标准去判断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及价值的大小、优劣。价值观是生活气息最浓的概念,它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编辑应该深信自己所从事的编辑工作的价值,是在为人类的文明、人类的进步作贡献,值得自己奋斗终生。
编辑的人生目的和意义若建立在奉献和进取的基础之上,所追求的是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那么,他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纳,他的心理就会坦然、满足、充实,达到一种心理平衡,即使受到不公,受到阻挠和诽谤,甚至受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会自觉地达到心理调适的目的,也能做到淡泊名利,无私无畏,勇往直前。
(二)要有良好的心态,学会协调和控制情绪
遇到不顺心的事,别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烦恼或困惑及时讲出来,使消极情绪得以释放,从而保持愉悦心情。自我调适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主动宣泄法。随着图书市场竞争日益增强,读者获得信息渠道不断增加,读者阅读心理不断变化,读者阅读期望不断提高,加上部门领导的提高“双效”的要求以及同事之间、作者读者之间的矛盾等,广大编辑面对的各种压力与日俱增,我们要学会释放,学会宣泄。
(1)倾诉。即找一个值得信赖的人(父母、同事、同学、朋友等)将心中的想法、内心的苦闷、不
满、怨气统统讲出来,以缓解精神压力。来自家人、朋友的理解、关怀会成为一种情感上的支持,会让你备感欣慰,让你看到生活的积极面,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2)大声朗读。这是一种直抒胸臆的宣泄,显示出你的勇气,你的气概。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一些优美的文章,气势磅礴地大声朗读。通过大声朗读,使自己陶醉于其中,达到浑然忘我的境界,从而使烦恼在你感受美好的同时慢慢远离自己。同时,朗读也能提高编辑的业务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3)游戏或运动。运用电子游戏这种间接的手段可以使过分压抑的心境得到发泄。或者如打沙袋、拳击等,这类运动会使人觉得趣味盎然,兴奋、不已。
2.情绪放松法。在日常生活中,当各种压力与焦虑对人产生不良影响和降低工作效能时,须加以调适。
(1)调息放松。调息放松法,也称深呼吸放松法,是将胸呼吸变成腹式慢呼吸。
(2)想象放松。想象放松是通过对一些安宁、舒缓、愉悦的情景的想象以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3)肌肉放松。肌肉放松是一种深度放松。此法的要点是先紧张后放松。
3.注意转移法。就是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注意力、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当编辑遇烦恼时,首先应该冷静,不在气头上说过头话,做过头事,而应转移注意力,可以阅读书籍、散步、听音乐,也可以做家务、去市场购物,直至消除烦恼,待冷静之后再作处理。
4.自我暗示法。自我暗示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的形式来进行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积极的自我暗示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启动和控制潜意识能量,以此来调整心态,坚定成功信念,进而自觉地努力,以达到主体追求的效果。
(1)调整自己。编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在工作中要协调各种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多种矛盾冲突,这就需要编辑学会调整自己。当自认为受到他人的轻视,个人感到无价值时,应暗示自己:他这样说有什么证据?对这件事有无其他解释?我应努力证实自己,让他消除这种认识;当自己认为受到他人的误会,个人感到委屈时,可以暗示自己:我为什么不找他谈谈呢?也许他不是故意的;当受到他人的流言蜚语时,应暗示自己:谣言止于智者,事实胜于雄辩;当有多项任务造成巨大压力,以至个人感到无所适从时,可以暗示自己:一步一步去做,一件一件去做,事情总会有结果;当遇到失败,结果无法挽回时,可以对自己说:这不是最后一次,我可以重新开始。
(2)肯定自己。平时要经常用积极的言语评价自己,肯定自己,并通过活动正面表现自己,使自己脱颖而出,获取社会正面评价。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要勇于正视它,善于自我激励:别人能行,我也一定能行;我的优势还是很多的;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三)要培养广泛的爱好兴趣
编辑应有广泛的爱好兴趣。比如书法、收藏、体育、旅游、音乐等,计划好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其中的乐趣,既能增长知识,增强体质,又能陶冶情操。在偶遇心境不佳时,这种兴趣活动能起到化解作用。
(四)乐于交往。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经常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美德。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对于编辑来说,保持与同事、读者、作者及印刷厂的和谐关系,对编辑工作有极大的意义。
(五)改进管理机制,营造和谐环境。发挥团体功能
出版社、编辑部应该实行人性化管理方式,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编辑管理部门的团体功能,提高编辑的心理素质。具体说来,管理者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注意每个编辑的工作满意度。每个人都有各自所擅长的和兴趣爱好的。只有当一项工作做起来令人感到快乐和得心应手才会让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体会到工作的成就感。所以出版部门领导在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同时,还要做到知人善任,各施所能。
学生会成员的素质决定着这个队伍的素质,加强学生会成员素质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在新一年度中,我会配合好左晨晓主席做好学生会成员素质的提升工作,同时更做好编辑、宣传两部门的成员素质提高。
1、完善学生会部门规章制度,使学生会13部(处)按照标准一致的部门制度,奖赏一致。
2、实行"每周例会"制度,编辑部、宣传部两部门实行每周例会制度,并要求做好会议记录,提高例会的效率,实现办事高效率。自己并会不定时参与两部门的例会。
3、我会引导编辑宣传两部门多次进行部门的沟通交流,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召开两部门共同会议,举办活动,聚餐等多种途径增进两部门的交流,增强两部门的交流与合作。4、宣传部主要负责活动的对外宣传工作,编辑部则会承办一些部门活动。在接下来的一年工作中,要进一步增加活动组织奖赏制度。
二、加大初期培训,注重新干事的培训工作
编辑部、宣传部的纳新工作已经结束,前期工作也已经在有条不紊的开展中。宣传部、编辑部是学院学生组织中仅有的对于从事文字编辑工作的部门,培训工作必不可少,两个部门的前期工作也主要以加强内部成员的培训为主。一年中,我会时刻关注编辑部、宣传部两部门的新干事的培训工作。宣传部、编辑部两部门的培训工作中,我会引导两个部门开展工作。
1、前期的培训工作中,首先要让每个干事了解本部门的日常工作,让每个人熟悉各类总结、各种新闻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新闻、总结写作方面的不同之处,通过往年的具体的优秀新闻、总结进行具体的讲解。
2、在理论培训工作开展的同时,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进行"模拟训练",让他们实际动手去写。将干事分配到部长、副部长手中,实行"结对子帮扶导师制"政策,针对干事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纠正和面对面的指导。
3、在"模拟训练"完成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要进入"实战演练"阶段。将平时简单的日常工作分配到每个人手中,让干事配合完成,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提高业务水平。
三、做好基础工作,打造学院精品活动。
学生会宣传部、编辑部的工作直接或简接的决定着学院一年来的工作质量。学生会宣传部负责着数学科学学院三大学生组织的活动、学院领导出席活动等学院活动的对外宣传工作。编辑部负责着学院活动的总结工作。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们力争:
1、学院宣传工作做出成绩。会积极与校外媒体进行沟通,让外界及时了解学院工作的最新动态,向外界宣传聊大数科院的精神风范。
2、编辑总结写出创新。编辑部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力度,是我院总结编辑工作再上台阶,为我院在基层团支部建设、科技文化艺术节、挑战者杯等活动中争先创优,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院的活动只有打造出活动品牌,方能做出数学科学学院活动特色;只有加强学生活动的品牌意识,才能策划出优秀的学生活动;只有站在广大数学学子的立场上,才能举办出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
1、延续往年优秀活动品牌,举办"第四届数字读书节"、"第二届读书交流会"等读书推荐活动。在图书推荐书目上进行创新,使所推荐的图书能更好的为广大学生喜爱。
2、编辑部在举办征文活动时,确保征文主题的选择适合时宜,适合学院需要。
3、加大活动创新力度,我们编辑、宣传部门会根据社会热点进行活动设计。
四、加强对外交流,促进组织开展对外合作。
新一年度中,学院内三大学生组织应该积极组织交流与合作,一起描绘数学科学学院的美好明天。学生会也应加强与其他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弥补自身的不足,更好的为数学科学学院服务。
1、我们会积极与校级学生组织搞好交流,配合好校级组织的工作,认真并高质量的完成自己的各项工作。
2、我们会与学院内社团联合会、宿舍自律委员会搞好合作。三大组织一起携手共建数学科学学院的学生组织,一起描绘学院美好未来。
3、我们会与其他优秀学院开展座谈交流会,借鉴其他学院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组织内的自我检查与自我改正。以便更好的为学院服务。
五、积极筹备学校活动
基层团支部建设活动月,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挑战者"杯等活动,是展现我院成绩的重要平台。
目前的总编辑多是一个出版单位的法人代表。很久以来,市场经济一直要求总编辑首先是一位善于经营的经理,具备着文化产业经营的主动意识。
众所周知,总编辑是一个出版单位总体工作的灵魂,是拿得起放得下的决策人物。以往说起总编辑的责任,传统地讲主要是把好出版物的政治关和质量关。如今则不同,总编辑早已不是计划经济下的被动受命,其岗位的自身处处要求总编辑具有主动意识、开拓创新意识,以及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总编辑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的出版方针政策,还要指导全体人员也自觉地坚持。这一点过去重要,现在依旧重要。因为总编辑的一个疏忽,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在政治上犯极大的错误。
总编辑日常的主要工作当然是审稿,但实践中总编辑日常思谋最多的是编辑出版的选题。选题的好坏,决定着一个文化产业实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时还决定着一个单位的发展命运。选题是大事,能体现出单位的综合实力,能检验出总编辑对社会形势、市场走向、员工人才、专业信息的驾驭能力。因此,总编辑要把握时局,把握信息,把握读者心理,把握政策,要有预见性和敏感性,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兼听则明的襟怀和勇于承担风险责任的胆识与魄力。
总编辑要实施自己的决断和选题计划,就须对本单位所有人员的特长和才能有比较准确的了解,以便于扬长避短,合理配置,准确使用。对于发行市场,总编辑要亲自参与,特别重视。这里不仅是很热闹红火的流通渠道,更有大量的信息在这里穿梭,有的是反馈信息,有的是来自行业间的新信息。总编辑可以通过参与发行捕捉有用的信息,以激发新的灵感,创造性地制定下一个工作计划。
一个好汉三人帮。总编辑再有能力也需要很优秀的助手予以协助,其间更离不开一支素质较高的编辑队伍。
编辑人员的素质是总编辑决策的基石,编辑部(编辑室)是总编辑决策的基本信息源和实施决策的工作间。编辑在出版第一线工作,许多好的选题大都是由编辑人员提供的,选题确定后许多高质量的稿件也是由编辑人员辛勤征集来的。
总编辑为实现出版决策,往往要较多地依靠一般编辑,特别是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已具有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是编辑队伍的骨干,是实实在在辛苦干工作的人。责任编辑首先能依照既定的选题外出组稿,然后是静心审编;对所审编的文稿若需作大的修改,就需要与作者沟通,在征得作者的同意或商定后才可作重大的修改或加工。这整个的编辑流程,无不贯穿着总编辑的意志。
除了编辑队伍,总编辑还需要健全一个集广告、发行、装帧、设计等多维立体式的可行机制。这个机制中的人数不一定多,但却要精;这个机制的运作渠道是畅通的,要保证日常工作中总编辑意图的贯彻,而且还应该成为总编辑策划整体出版物构思的思维链接和思维枢钮。这个机制与编辑机制相通或相交,在运作中体现出个性化的总编意识和总编特色,在出版业务的流程中实现总编辑的经营方略。
总编辑是一份出版产业的经营者,是一个出版单位的灵魂,在实践和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总编辑的使命和责任尤其重大。总编辑要坚信出版周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始终是一致的,不是对立的。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总结中检验已结束的出版流程和总体构思是否是可行的,是否是创新的、与时俱进的。
此时总编辑还要摸住钱袋子,对自己所经营的那份产业做到心中有底,心中有数,永远地充满着成功的自信,不断地生发出去开拓明天出版事业的勇气。
1。日常工作中:认真收集各项信息资料,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工作经验,及时向领导汇报,让领导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最近工作的实际情况,为解决问题做出科学的、正确的决策。
面对繁杂琐碎的大量事务工作,自我强化工作意识,注意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冷静办理各项事务,力求周全、准确、适度,避免疏漏和差错,保持了良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时刻对网站首页,各频道页面进行图片,内容的更新及维护,每周信息更新量约在200条左右,保证了各类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保证了网站的良好运营。加强对外合作,加大网站推广力度。在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公司网站排名也由4600迅速上升到3700名。
2。.网站的推广与合作: 时刻对公司及网站进行推广工作,网站链接logo的互换,广告的合作,与以下网站建立了良好的长久合作关系。
3。自身不断的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周围的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感觉自己有了一定的进步。经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具备了更加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从容地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和文字言语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保证了本岗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任务,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努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积极提高自身各项业务素质,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具备较强的专业心,责任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通过工作总结,我有几点感触:
其一:是要发扬团队精神。因为公司经营不是个人行为,一个人的能力必竟有限,如果大家拧成一股绳,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但这一定要建立在每名员工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对工作的责任感、良好的品德这一基础上,否则团队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那么如何主动的发扬团队精神呢?具体到各个部门,如果你努力的工作,业绩被领导认可,势必会影响到你周围的同事,大家以你为榜样,你的进步无形的带动了大家共同进步。反之,别人取得的成绩也会成为你不断进取的动力,如此产生连锁反应的良性循环。
其二:是要学会与部门、领导之间的沟通。公司的机构分布就像是一张网,每个部门看似独立,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就拿市场部来说,日常业务和每个部门都要打交道。与部门保持联系,听听它们的意见与建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做一来有效的发挥了各项监督职能,二来能及时的把信息反馈到领导层,把工作从被动变为主动。
其三:是要有一颗永攀高峰的进取之心。互联网行业正在飞速的发展,编辑的概念越来越抽象,它不再局限于复制粘贴,更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各方面丰富海量的知识,超强的信息资源整合、写稿评论、组织策划能力??等,网络编辑必将发展成一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就给我们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想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就必需武装自己的头脑,来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
最后,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充分体现我网站编辑的价值与公司一起,做好工作计划,加大工作进度,加快我们的步伐使公司能飞速的前进发展。
【XX编辑年度工作总结(二)】
XX年是某某社发展道路中极为关键的一年,也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新社长的到来,也给社里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气,最直接的变化就是通过办公场所的改造,使社里的办公环境变得更加舒适;更重要的是,社里规章制度得到了完善,员工的工作态度更加端正,工作积极性更高,竞相为某某社的发展献言献策、添砖加瓦。作为某某社的一名普通编辑,看到社里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不但觉得兴奋和欣喜,更是感到一定的压力,促使我在立足于岗位、踏实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不断进步、提升自我,以努力跟上社里的发展步伐。
这一年是我在某某社工作的第二年,和去年从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变为一名年轻编辑的重大转变相比,今年我的改变和成长是渐进式的的。先来谈一谈我这一年的进步和收获。首先是业务能力方面。由于对教辅编辑工作日益熟悉,我工作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虽然所做的工作和去年基本相同,但在这一过程中,我更注重总结和反思,使自己对编辑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校对稿件是图书编辑工作中最基础的一环,看似简单,却需要十分认真和细致的工作态度。我不仅要严格把关教辅的内容,还要仔细校对目录、页码、字体字号等,总之,不能遗漏书中任何一个细节。我做的是中学教辅,因此更要保障书稿的高质量,这样才能便于老师教学,也避免误导学生。在校对之余,我也在不断积累经验和总结好的方法。例如,我把这一年多来校对过程中发现的稿件中出现较多的问题、自己容易忽视的细节和使用频繁的编辑规范都整理出来,记在笔记本上,方便校对稿件时参考,这样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是在和作者、印刷厂以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