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学结课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2: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消费者行为学结课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消费者行为学结课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0146-02

2003年,我国教育部正式把消费者行为学规定为市场营销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主干课。该课程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如何提高消费者行为学的授课效果,如何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成为消费者行为学授课教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消费者行为学课程的特点

消费者行为学学科的独特特点使得在教学过程中要尤其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

1.1 课程的实践性强

消费者行为学是管理学中唯一一门可以使学生以双重身份来体验营销过程和消费行为的一门课程,每个学生都是既作为消费者存在,又要以营销者的身份和角度来分析消费行为。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是许多企业制定营销策略和战略的前提,极强的实践性使得消费者行为学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才能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和体验,能深刻理解和感受消费者行为学的实践应用价值。

1.2 知识的多学科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家开始关注消费者行为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消费者行为学成为一门涉及学科范围广、辐射领域多的新兴学科,因此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人类学、人口学等知识在消费者行为学中有很多体现,课程的特点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各学科间的关联性,也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从消费者行为学课程的学习中增强对市场营销的兴趣。

1.3 对先修课程要求高

消费者行为学的先修课程是市场营销学和心理学,学生对市场营销学知识的扎实掌握和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是学习好消费者行为学的前提,先修课程的学习对于增强消费者行为学的授课效果很有帮助。

2 消费者行为学教学中存在的难点

考虑到学科特点,老师要想把消费者行为学课程讲好,让学生深刻领会学科内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授课教师在思路安排、备课、授课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才能应对消费者行为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2.1 课程内容体系不统一

由于消费者行为存在多样性、复杂性、可引导性和可探索性等特点,这使得关于消费者行为学的著作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体系很不统一,不过学术界普遍认为符国群编著的《消费者行为学》的体系是比较简明的,直接围绕消费者决策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内容的安排,框架清晰合理,美中不足的是,他的著作主要以国外的研究理论和数据为主,对本土情况兼顾不够。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在框架上主要参照符国群的体系,在具体内容讲解上更多地依靠教师的材料收集和合理安排。

2.2 心理学知识传授难度大

消费者行为学的先修课程是市场营销学和心理学,对多数学校来讲,市场营销学的先行讲述为消费者行为学的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而心理学在许多学校属于选修课,学生心理学基础知识薄弱增加了学生学习消费者行为学的难度,教师也要思索如何以更好的方法来讲述心理学相关知识。

2.3 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对于很多高校而言,消费者行为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大都是采用课堂授课加上多媒体课件展示,目前多数高校尚没有专门的消费者行为学实验室和模拟软件,在学科中开设实践课时的学校也不多,教学工具上的缺乏和消费者行为学本身的内隐性特点限制了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限制了该学科的灵活性和实践性的发挥。

2.4 考核形式与实践性要求不一致

很多学校消费者行为学教课程的考核以卷面考核为主,这种考核形式与学科的实践性不统一,严重制约了授课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践环节的融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分析能力。

3 消费者行为学教学创新方法的应用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摸索,我们在消费者行为学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授课的同时,还尝试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创新式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并重。下面就几种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大家做一个交流和探讨。

3.1 案例分析法的应用

案例分析法一直被誉为最能发挥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在消费者行为学的很多章节中,我们采用案例分析法来进行知识的传授,比如在消费者满意与不满章节中我们让学生讨论最近两年的日本本田和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分析召回事件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让学生分析QQ和奇虎360之间的冲突对消费者购后心理的影响。学生反应热烈,分析积极。

具体做法是,事前一周布置案例题目,在学生准备充分之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考虑到课时的有限性,我们一般建议以小组形式发言,学生们各抒己见,对案例的分析比较深刻和透彻,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学生也比较欢迎这种形式的教学。

3.2 情景模拟法的应用

由于消费者行为学有很强的实践性,非常贴近生活,我们尝试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的某些营销场景来体验不同的营销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促动作用,比如关于商场折扣、营销人员推介技巧、服务过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情景模拟方法让学生有的模拟营业员角色,有的模拟顾客,来加深对消费者行为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3 分组讨论法的应用

在消费者行为学的教学过程中,分组讨论法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效果很好的方法,该方法与案例分析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事先并不给定学生讨论的题目和范围,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把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形成逻辑性强、观点清晰的语言进行表述,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用分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减少广告逃避、名人广告利与弊等知识点,同学们非常踊跃地发言,都反映受益良多。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案例分析法和分组讨论法中并不建议把学生固定地分为几组,而是在不同的问题上自由组合分组,这样可以让每位同学都有上台表述观点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

3.4 视频展示法的应用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的视频展示法主要应用广告诉求方式和社会阶层等章节中,通过一些相关广告信息和故事情节的播放,使学生加深对该环节的理解。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应用为生动化的消费者行为学教学课堂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

4 消费者行为学创新教学方法的设想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应用,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授课效果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有继续努力的空间,在消费者行为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尝试。

4.1 增加网络互动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创建专业课程网站,实现师生在教学网站上的互动和交流,教学网站上可以上传本课程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文章以及教学视频,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课程网站的开通为消费者行为学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媒体和平台。另外也可以给那些不开设该课程但对消费者行为学感兴趣的学生一个学习的平台。

4.2 创新式教学方法的发扬和改进

除了以上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急需实施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这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比如,小组讨论法的发言方式是否可以改变?是否能够把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多样化教学的优点,使得教学两相宜。学生爱学,老师爱教,各有所获。

4.3 精心设置课程内容和框架

消费者行为学课程内容的多学科性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安排课程框架,科学设置授课内容,同时要高度注意授课内容的实践性和时效性,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热点问题的敏感度很高,印象很深刻,很容易记忆,对此类材料的分析能够使学生对相关理论和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所以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授课时充分利用多种渠道来源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时效性很强的案例作为授课材料,加深学生印象。

4.4 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消费者行为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该学科的灵活性,所以要从课程的设置和考核方式上重点体现出实践性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考虑增加学生平时课堂讨论和实践作业的考核比例,而不是过度依赖卷面考核。通过在课程设置上安排若干个实践学时,让学生在实践学时内完成一个关于消费者行为学方面的调查或访谈作业,形成书面材料,另外,还要把案例讨论、小组讨论等课堂表现也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期末也可改变以往的卷面考核方式,采用提交论文或报告的形式来完成,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科学的考核方式并不会抹杀课程的重要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消费心理学》主要是研究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并探讨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揭示消费者心理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规律。《消费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以及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一、强化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以满足企业对现代营销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市场的供求关系、消费者在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及消费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的自主意识、成熟程度远远高于以往的任何时候,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对商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从其经营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消费者是上帝,消费者是企业利润的来源,消费者的货币选票的投向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了争夺消费者手中的货币选票,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便成为企业营销管理者的主要内容。

不仅如此,市场交易行为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所决定的,现代营销在本质上是一个营销主体与消费者的心理互动过程,营销的成效最终取决于营销行为在消费者心理所产生的预期反应。企业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其营销活动的主要对象——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点及其规律,不仅可以使企业及时准确地发现、了解消费趋势的新变化,在表面已经饱和的市场中发现市场空间,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能为企业找到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策略和手段,在更深层次上,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各种营销运作,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公司的生存、盈利性和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的成长的关键要素是它比竞争者更好更快地识别和满足还未被满足的消费者需要的能力。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使企业经营与消费者需求实现最佳结合的基础,掌握并有效运用消费心理学,成为现代营销人员的核心技能之一。

(二)是实现工学结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类专业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基本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消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心里现象产生与发展的规律;能够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具体的营销中的问题,针对消费者的行为特点与心理规律组织营销活动。但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撰写过程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没能很好实现,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相距甚远。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教学计划难以有效实施

《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为主,较少安排实训课程。即使有实训课程,课时的多少、实训的方式也很随意,实训的内容主要以案例分析,简单的市场调查为主,几乎没有综合实训。此外,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习经费投入不足情况,象《消费心理学》这类课程根本无法使学生获得去校外实习的资金支持,即便有好的实训项目、有好的增长见识的机会也因为经费的缺乏而导致教学计划中途“流产”。

2.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

首先表现为大多少学生未真正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他们对消费者需求的关注仅停留在口头上,他们对市场的定义是通过他们销售的产品来定义的,而不是通过期望满足的需求诠释的。例如针对某一新产品的市场推广活动,他们不是首先考虑诸如产品的目标消费者是谁、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哪些利益、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有哪些、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点存在哪些差异等问题,而是一厢情愿地选择一个市场,将所有的市场推广方式广告、公关、人员推销、营业推广等一股脑地全部搬出来,根本不考虑这样的市场推广能获得怎样的营销效果。

其次是运用消费者行为分析方法的能力较弱,难以制定适应消费者需求的营销对策。由于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运用单个的知识点分析问题还好说,一旦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往往捉襟见肘,觉得无从下手,更难以将所学有效地转化为有用。譬如针对具体的企业在设定的市场营销环境下的生产经营活动如何进行评估?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从而为企业制定符合消费者心理的营销策略等,与现实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二、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思路和途径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通知》(教秘高[2009]14号)文件要求,《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应重点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营销人才,实训教学环节必不可少。

(一)《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设计思路

为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真正掌握消费者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以致用,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消费心理学》课程特点及其在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为出发点设计实训教学。基于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特点,以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主线,培养学生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注重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的能力训练,突出“厚基础、重能力”的特点。通过实训力图做到:了解体会营销人员应该具有的职责、素质和能力,并逐渐培养所需能力;自觉地把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从消费者角度去思考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活动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能就具体某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制定符合消费者心理的营销组合方案。

根据教学大纲规定《消费心理学》课程的总学时为72学时,鉴于课程的性质和其在专业中的基础地位,笔者认为其实践性教学总学时不少于计划学时的1/3;所选训练内容应能够组织落实和考核,操作性强;针对不同训练要点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避免手段单一;精心设计适宜用不同方法进行实训的重点教学内容,避免造成不应有的资源浪费。

结合课程特点和市场营销专业能力要求,本实训的内容应抓住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与消费体验,围绕两方面内容展开:一是进行各种以体验与加深消费者行为分析理论的理解为目的的实训;二是各种培养学生进行实际消费者行为分析的技能的实训。着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和引导能力的训练,实训形式以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实地调研与实地观察、典型案例分析讨论、游戏体验等为主,根据具体的实训项目在课堂、模拟实训室和校外现场三个环境进行,努力创造机会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二)《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探索

1.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增强课程学习的参与感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演示法是按教学项目,以一定的主题及情景为主线,先把模拟市场的情境确定下来,安排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角色演练。在演练过程中体验和感受角色心理的变化。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问题或角度写一份结论分析。在这一教学环节,我们并不探讨很深的理论内容,只强调学生知识的活化,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工作意义的学习结果,除了印证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有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游戏体验激发吸引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

游戏体验实训就是将学生将来从事营销工作应具备的能力通过设计相关的游戏项目,让学生在做游戏中边玩边学,有所感悟。我们知道企业市场营销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明确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产品心理属性的设计,得到消费者心理上的响应,赢得消费者忠诚。要明确目标消费者的心理就需要企业营销人员用心去体验消费者的内在需要,特别是蕴涵于消费者意识之中的需求。为提升学生用心去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设计了“蒙眼作画”的游戏。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白单向交流方式与双向交流方式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当我们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去解决一个问题时,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

3.典型案例讨论提升课程学习的理性认识

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采用案例教学,把现实的书面描述,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进入被描述的情景现场,进入营销者和消费者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寻成败得失,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塑造行之有效。为此,在讲授完某个重要的知识点后,向学生提供中外企业市场营销精选案例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情景进行分析讨论,完成案例中布置的问题,在实训课上由小组成员轮流一人向全班阐述对案例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让学生在自己和别人的互动讨论中获得新的认识,市场营销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实地观察与调查丰富课程学习的感性认识

观察法是消费者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深刻了解人和产品之间关系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购买与使用产品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观察。营销人员发现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有不同需要的人可能选择同样的目标来寻求满足,有相同需要的人可能通过不同的目标寻求满足,准确把握他们的购买动机非常不容易。因为动机是假设性的构建——即它们无法被看到或触摸、控制闻到或者被实实在在地观察到,动机无法从消费者行为中很容易地被推断出来,而观察与推断是常用的来识别和“测量”消费者动机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学习消费者购买动机这部分内容时,便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到安徽商之都、合肥百货大楼、瑞景国际、古井赛特等大型购物场所,任意选择两个购物区,观察消费者购买活动,通过和营业人员交流,进一步了解消费者不同的购物动机和购买表现。考察结束后各小组成员纷纷踊跃发言,畅谈考察体会。把学生带到企业现场,在现场调查、考察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消费者心理具有较强的内隐性、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仅仅通过外部观察和判断,甚至在进行实地调查的情况下也很难获得消费者行为的真实动机以及影响行为的具体因素,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消费者行为测量和推断能力应是《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下一步努力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32-02

一、MOOC与SPOC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开放课程,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范围私有在线课程。近8年来,他们受到了教育界众多研究学者的关注。2015年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工作组成立,提出 “MOOC+SPOC+翻转课堂”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1]但在应用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我国的MOOC与SPOC在应用方面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请参见表1所示。

表1MOOC和SPOC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2]

由表1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投入非常大,但a出却不是非常理想的。要提高教学效率,使用MOOC和SPOC的方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是将知识背景差异很大的学生集中在一个课堂上教学,操作与管理上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因此提出假设,将MOOC与SPOC相结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认为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因为使用新的教学模式而明显提升。

二、实验设计与实施

图1基于MOOC理念的混合教学模式

近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将MOOC和翻转课堂理念相结合,提出混合型教学模式[3-4],并加以实践验证,以此来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如图1所示。

但其缺点比较明显,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课堂把控能力要求非常高,同时课堂前期的工作量非常大,需要一个教学团队的支持而非教师一己之力能实现。除了课程特点要适合于使用翻转课堂外,其实施过程战线长、损耗大、对学校的硬件条件要求较高。

因此,将SPOC理念引入,整合MOOC的优点与传统课堂的优势,提出新的混合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以《消费者行为学》课程为例,所有被试均参加前测与后测,考查教学效果选取课程成绩、论坛得分和小组得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观测点。

图2 基于MOOC和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

(一)被试

实验选取江西省南昌市某本科院校的学生为例,由同一位任课教师实施并完成教学过程。将选课学生以选课的课程性质进行分组,同样是《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性质为通识选修课的命名为实验组,课程性质为专业必修课的命名为参照组。实验组使用MOOC+SPOC的混合型教学模式,而参照组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 测量工具

首先教学团队编制了《MOOC学习行为调查(学生版本)》[5]问卷,用于获取学生的相关学习情况,教学视频在开课前在优酷网,学生可以通过获取密码的方式打开视频进行观看。其次,教师与学生的互评情况,使用教师工号登录该高校的电子校务系统可以获得实名制的评价数据。最后,为了避免实验实施中出现的突发问题,教学团队使用《MOOC个体行为调查问卷(教师版本)》[6]与34位不同地域的高校一线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信息获取方面,全部看完教学视频的同学比例,参照组为902%,实验组为851%;完成作业情况参照组为843%,实验组为975%。学生针对视频中不懂的知识点、课堂上发现的问题会同步展开线上与线下讨论。参与讨论人数的比例参照组为196%,实验组为739%;全体学生都参加成果展示。

由于通识课程使用提交课程论文的方式结课,所以对全体被试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使用网络试卷(满分100分),这便于保存和查询;考虑到被试的异质性和注意的广度与保持的规律,考试分为两个部分。知识点掌握情况为,参照组平均分为7839,及格率为87%;实验组平均分为8544,及格率922%。

由此可见,使用基于MOOC和SPOC的混合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被试的平均成绩与班级的及格率会明显提升,假设成立。这与文献[4]研究结论学生认为混合型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致的。

(二)师生的反思与评价

教学评价按主体可分为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目前我国各高校MOOC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学习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为主、总结性评价为辅)[7-8]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但有学者认为教学评价形式就当基于平台的内嵌测试、随机提问,基于学习过程大数据的机器完成评价。[8]经过研究发现如图3所示被试中有6352%的人偶尔会进行学习反思,1516%的人经常会复习与反思,能够做到定期复习与总结的被试仅仅占1189%,但仍然有45%的被试从来不复习。

图3 被试的复习与反思情况

有984%的被试认为任课教师讲课没意思,4303%的被试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3402%的被试觉得老师从未督促过自己的学习进度,5615%的被试会偶尔收到老师的督促信息。由于基于MOOC和SPOC的混合型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依赖学生的主动性,所以调查发现5689%的被试认为跟不上学习进度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时间不宽裕,安排不好”造成的,原因里投票排名第二的是被试认为“总是忘记作业的截止时间”。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的评价数据中,认为混合型教学模式线上的讨论与传统课堂的小组讨论是不同的。5588%开展过MOOC教学的教师认为学生能完成MOOC课程学习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兴趣或讨论组的互助功能,而是学生受到成绩或学分的约束。205%的教师并不赞成使用基于MOOC和SPOC的混合型教学模式,认为付出和回报是不成正比的;而5394%的教师则是持肯定态度的。

四、研究结论

通过实验发现基于MOOC与SPOC的混合型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学习效果的提升。同时,混合型的教学模式对班级体提高平均分和及格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教学评价的分析发现,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模式,教师认为只有与学生的成绩和学分挂勾才会产生约束力;但学生认为教师的定期监督与指导才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果的根本原因,即在反思与评价环节出现师生信息不对等现象。如何解决在基于MOOC和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中出现的评价信息不对等问题,将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许春玲.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8(12):94-95.

[2]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98131046548308

707html.

[3]李洁,兰博文,彭敏军.基于MOOC和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型教学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6,2(15):5-6.

[4]曾祥志.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以心理学为例[J].教学研究,2016(1):88-89.

[5]http:///survey1690673

篇4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经济学基础这门学科,一个学期下来,对经济学有了基本的了解。经济学是人类关于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当今世界经济全国化,国家经济发展快速,我们要学好经济学知识和智慧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让我们生活更加美好,在这里,我对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一、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分析

2014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公司旗下的淘宝店,天猫店交易额为571亿元,在双11这天购物节,大部分剁手党将前些天收在购物车的宝贝进行下单,这一天内,大部分人通过手机,电脑进行购物,在进入双11这天时,一份十一秒之内交易额突破一亿,三分钟便突破10亿元,五分十七秒时突破二十亿,十四分零二秒突破五十亿元,三十八分二十八秒的时候突破了一百亿。这一天内,快件达五亿多件,14家快递125万快递员进行收件,打包,运输,派送。五亿多件可以看出来我国国民的需求量大,消费能力,购买能力强,消费金额高。购买力促进的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分析:调查显示,65%的消费者认为价格较低,吸引其购买。44%的消费者确实有需要购买的物品,等待双11优惠的到来。62.5%的消费者认为双11的价格可以接受。其次,有抽奖活动,吸引购物者抽奖消费。高消费额是因为需求量大,国民消费购买力强。购物街的趋势让商品畅销,购买者心情愉悦。

二、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产品价格决定性因素有获取利润收益,占领市场,国家调控。商品的定价因素是以下几点,一是商品价值,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决定着商品价格高低,二是商品的成本,成本是商品价格构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成本包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贮存运成本,机会成本。商品的市场因素也影响定价售价,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市场竞争,还有就是消费者行为心理因素,在消费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种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并支配消费者的消费过程,所以,产品价格定价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制定。

三、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改进国民的运行状况,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有意思和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只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产业政策。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增加就业。第三,稳定物价。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目标。第一,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第二,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只有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了,宏观经济才能正常进行,经济增长才能顺利实现。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出现商品普遍供不应求、物价全面上涨,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就是抑制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并适当减少出口,同时鼓励增加供给,适当增加进口;如果社会总供给明显超过总需求,出现商品积压、生产下降、物价下降、失业增加,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刺激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增加,并鼓励增加出口,同时适当控制供给增加,减少进口。

(3)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数量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长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只有经济快速增长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才有加快发展的可能,对劳动力的需求才可能有较快的增加。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经济增长率确定,提高就业弹性,也就是增加就业量。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回收小城镇建设。

(4)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度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b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5)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影响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一是进出口贸易状况,二是资本流入流出的多少。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尤其是出现较大逆差时,对本国经济是不利的,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调节,使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其措施主要有: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运用外汇储备,引进外资,必要时还可以动用黄金,让本国货币贬值。国家财政机关运行好政策。为了国家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让国家繁荣富强。

经济学,让我们了解生活,让我们领悟生活,指导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生活更加美好。

大一经济学基础论文范文二:经济学基础期末论文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吸收,我对经济学基础有所收益。该课程的理论知识课一般分析方法对于我来说,从懵懵懂懂到开始有些头绪。经济学基础一开始就论述经济学的由来,基本问题以及定义,然后就是对经济学的剖析研究工具、方法、层面(微观和宏观);接触了相关理论后,正式进入实质性的学习。从微观入手,由价格推出需求和供给,需求又与消费者消费相关,所以引出了消费者行为理论。供给又与生产者生产相关,所以引出了生产者行为理论。另外在微观中也提到了效用该知识点,记得老师的思路是从消费者偏好的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得到效用最大化,再推出消费行为。在宏观方面,我们先学了市场的结构,然后到收入分配 市场和政府,老师重点讲了宏观经济运行(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转眼间大一上学期即将结束,在将近三个月对经济学基础的学习中,我的感觉好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为什么这样说呢,记得经济学的第一堂课,经济老师并没有讲书本的知识,而是在关门的前提下向我们讲述财管会计专业的内容与就业前景,还把他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不但让我来到这大学后重燃希望,而且找到了高中时代朝气蓬勃的感觉。然而,往后的学习中并不如我想像中那么简单。在前面一、二、三章中,我在课堂上都能听得懂,而且能跟上老师的思路。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基本假设、研究方法我都能看懂。在价格理论当中,老师在课堂上点出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还有需求量的决定因素(1.消费者偏好2.消费者收入水平3.相关产品的价格4.消费对未来价格的预期5.其他因素)。个人需求方面,重点是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直线,它随其价格下降而增加,这又引出了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的关系。供给方面,重点讲了供给函数和供给曲线。按照供给法则,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递增的直线。在第三节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均衡价格的变动(1.需求变动引起的均衡价格变动2.供给变My experience

动引起的均衡价格的变动3.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化引起的均衡价格的变动)。弹性方面,我学会了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以及弹性系数的公式理解和影响价格需求弹性的因素。消费者偏好方面,从商品的不同组合及相同的效用,我们引入了无差异曲线,通过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我们又学到了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最后是消费者均衡及其条件。第四章的生产与成本关系与前面的消费与价格的关系非常类似,就是字母改变了一下,所以我第四章也能理解。但是在之后的知识点,我学得开始朦胧,在课堂上也跟不上老师节奏了。

虽然说大学的课程比起高中来说相较于轻松,但是大学里的学习要靠自觉,除了掌握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还要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其他相关的书,查找资料。这无疑是我的一大难题,因为我在高中的时候没有养成该习惯,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点后悔。在经济学基础的宏观经济方面,我学得比较吃力。曾有一天,我去图书管找过相关书籍,但借回宿舍看又看不进脑子里,因为没有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刚开始的那股冲劲慢慢消失。我知道这是我自己的问题,是我没能Hold住激情。但我还是坚信老师,坚信经济学能对我的未来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不过,经过反复的琢磨,我还是弄懂了市场的结构。先是市场的分类(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然后分别对各种市场的详细描述,均衡条件、市场特征等都是比不可少的。这个知识点让我联想起高考完后的那个暑假。

紧张的高考结束了,整个人的状态从绷紧突然松弛了,在玩了几天之后,突然想起了高考之前一直想做的事:找一份暑期工。暑期工,是之前中考之后一直想做了很久的事情。以前总听别人说,打暑期工如何如何的辛苦,但是又如何如何的快乐,总是让我觉得心痒痒,下定了决心高考之后一定要找份暑期工,好好的充实一下自己。于是我托我舅舅找到了一份暑期工,是到番禺卓华服装有限公司那里做个跟单。那时我见识到大公司的工作模样,我还偷偷地观察那些会计是怎么工作的。在那个公司发生的一件事和现在学的完全竞争市场非常相似。那天,上头发下了一个叫Palmers客的文件叫我们跟单部跟,第二天就完成了,接着又来了一个AVON客的文件。我看了之后,两件货的相似度非常高,是同质或无差别的。在与社会接触过之后让我感到:在学校,只要你装得样子乖巧,学习好,就能轻轻松松地获得你想要的,而这一切完全是由我们单方面决定的,然而在社会,并不是你学历高,学校好,成绩好就能获得你想要的职位,想要得更高的报酬,除了看自己表现行不行,还要看对方是否对你满意。

记得在宏观经济运行中,老师在课堂上讲通货膨胀理论和失业理论的时候,由于是理科生,所以在课堂上听得不太懂,突然脑海中浮现出信息时报的一则历史新闻: 2004年的通货膨胀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较为严重的一次。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GDP增长9.5%,投资增长有所放慢,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增加,消费需求依然较强,GDP构成发生变化。通胀同比指数在2004年三季度一度高达5.3%;再结合老师的解释于是我懂了,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物价上涨必须持续一定时期。如果物价只是一次性、暂时性、季节性上涨,都不能称为通货膨胀。接着是失业理论,其实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听老师提过:失业是当今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把失业降到最低水平成了各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我国,一方面由于人口基数大,近年来劳动力增长快,待业人数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原来靠牺牲效率而处于隐蔽状态的失业,在市场化过程中成为公开的失业。因此,在目前的经济问题研究中失业问题日显重要;

在课堂之余,老师还特意介绍了3本书给我们,分别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怪诞行为学》《无价》。由于各种关系,我只阅读了最有趣的那本《怪诞行为学》。《怪诞行为学》是从另类的视觉看世界,与平常的经济书的视觉完全不一样非常的过瘾,看完之后有种不够侯的感觉。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章的供求关系的谬误,为什么珍珠无价?还有第五章的性兴奋的影响,为什么热烈比我们想的还热?。最近在网上找到了它的第二部,准备在寒假期间连同另外两本一起看完它。

篇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8-0075-02

在教育部2012年制定与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秘书学以特设专业的形式被正式列入文学大类。这意味着当代社会对于文秘人员的需求标准进一步提高,即由大专、中专毕业生升格为本科生。面对这一变化,摆在我们面前最为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本科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构高效务实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依据与途径。

一、以“出口”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

一般来讲,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依据是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走出校门后显在或潜在的知识与能力的需要。也就是说,现在的教育活动是面向学生的未来展开的,而未来就是学生离校时的“出口”。只有将“出口”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战略意义上的前提,才能够保证学生在离校后顺利工作、学习乃至生活,同时解决本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应对的问题。

(一)有利于调和不同人才培养观的矛盾

曾经有学者指出过秘书学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在秘书学专业设置的目标上存在两种分歧。一种以理论为导向,一种以市场为导向,并且这种分歧走向对立而不是互相调和”[1]。也就是说,分歧双方前者重视理论教学,后者倾向技能训练。本文所说的以“出口”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事实上超越了上述“二元论”的观念,而是蕴含着一种“多元化”的价值诉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活动是以学生的未来为目标,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是我们“给”什么,而是他们“要”什么。最大限度保证学生走出校门以后所具有的知识规格和实践能力符合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或他们选择的从事本专业以外的出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是,在目前的形势下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具有多样性,升学、创业、移民、海外留学、志愿者……因此,按照“出口”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或实践技能,并在一定限度上由其自主选择理论课程或者实践内容,便有效克服了“理论型”或“技术型”这两种单一的人才培养观念,从而解决了上述矛盾。

(二)有利于建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实现自我,服务社会”,将“实现自我”放在首位,不难看出其教育理念是以塑造学生的“主体性”为重的。早在1990年代,国内就有很多学者提出高校应当实践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认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必然走向,是由模式化转向个性化”[2]。这一观念最为重要的合理之处在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当仁不让的主体,而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迎合学生的个性,他们的主体性才能够得以呈现并长期葆有。在精准定位秘书学专业的“出口”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分别为各个“出口”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在学生入学后的教育实践中才能够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转变,才能进一步保证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毕业以后学能所用。

二、对于秘书学专业学生“出口”的认识

准确定位秘书学专业毕业生的“出口”,是有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校数量的增长、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口”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比如本文所讨论的秘书学专业,有学者曾做过统计,截止到2014年,“在我国开设秘书专业的高等院校共800多所”。在这种形势下,秘书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必然会呈现多元化趋势,求职已经不再是毕业生的唯一选择,考研、自主创业也成为部分学生的选择。

(一)求职

秘书学专业学生的求职方向可以分为3种类型。一是进入各类企业从事文秘、行政方面工作。企业的特点之一是追求效率,因此他们更愿意省去培训或实习环节,希望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秘书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二是通过各类考试进入国家各级行政区划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从事秘书及相关工作。考试是毕业生进入上述单位的必经之路,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或了解过与考试相关的知识。以长期被社会看好的党政机关公务员为例,取得职位的前提是通过行政能力与申论两个科目的考试。三是应聘本科以下的大、中专院校文秘专业的专任教师。这类岗位除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秘书工作实践能力外,还需要他们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是登台授课的前提条件。

(二)考试升学

本科生求职压力大,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这种情形下,“选择考取研究生,避开就业难关,增加就业砝码,似乎成了他们的理想选择”。秘书学专业学生报考研究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报考本专业对应的应用文体学、档案学、行政管理学等专业的硕士。二是跨专业报考,秘书学专业隶属于文学大类,本专业的学生在积累一定语言、文学知识后,可以报考h语言文学专业对应的学科。在上述两种情况中,前者多属于新兴学科或“冷门”学科,设置硕士点的学校不多,而后者则为传统学科,设点招生的院校数不胜数。因此,笔者认为跨专业报考研究生也不失为秘书学专业学生升学的一条出路。

(三)自主创业

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出台各种政策为创新创业清障搭台,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身价值已不是异想天开。相对于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门类下设的专业,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的秘书学专业,其毕业生在自主创业方面并不占优势。究其原因,“自主创业核心技能尤为重要,一般能够自主创业的人才都是理科类出身,足够用资深技能来领导一家公司……文科创业项目一般是靠创意取胜,技术含量相对较少,但创意是很容易被复制的,所以文科生创业成功的几率不是很大”[3]。但是,文秘书学专业的毕业生如果具备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就能够和理工等专业的毕业生“组团”创业。

三、秘书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本文探讨的以“出口”为导向的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就是要瞄准上文总结的秘书学专业毕业生的求职、升学、创业三个去向来设置课程。由于公共基础课为国家或各地教育管理部门确定,下面我们主要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方向课及实践教学等四个方面阐述秘书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一)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必须满足求职与升学两个群体学生的需求,但鉴于创业的学生也需要知识积累与素质培养,所以此类课限定为必修。设置秘书学概论、中国秘书史、秘书实务、公文写作、文书与档案学、办公自动化、公共关系学等8门课程,以满足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需要。为跨专业考研的学生设置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含古代与现当代)、文学概论等4门课程。需要强调的是,后4门课程除满足升学学生的需求外,也能对其他学生的文字能力及文化修养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二)专业技能课

专业技能课的设置应同时满足求职与创业两个方向学生的需求,因此此类课可与专业方向课同时设定为选修。计划到企业应聘职位的学生可以修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市场营销实务、电子商务应用、计算机图文设计等课程。为准备报考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的学生设置行政管理学、申论、秘书心理学、社会调查实务等课程。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希望去大、中专院校任教的学生并不多,因此建议有这方面意愿的学生自修教育学、心理学,并在毕业前考取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对于准备创业的学生,为其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客户关系管理、广告策划、新媒体营销与策划等课程。此外,开设逻辑学、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基础写作实务、驾驶技术、摄影摄像等5门应用性强的课程以保证学生掌握各种相应技能。

(三)专业方向课

结合学生的毕业去向,分为企业方向、机关方向、升学方向与创业训练方向。

1.企业方向开设经营管理学、政治经济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企业管理学、经济法等课程。2.机关方向开设机关行政法、中华政治经典文献导读、舆情控制与危机管理、社会学、公共政策等课程。3.升学方向开设文体学导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美学概论、唐诗鉴赏、电影艺术概论等课程。4.创业训练方向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商务谈判技巧理论与实务、企业文化概论、消费者行为学、茶道等。

(四)实践教学

秘书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社会实践与调研、专业技能训练、专业见习、创新实践、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基于学生“出口”多样性这一问题,我们应当在各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选择,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本文以面向企业就业的学生为例加以简要探讨。社会实践与调研应当与企业密切相关,以便于学生对今后的工作环境有一个总体认识。专业技能训练应围绕专业技能课加以展开,如进行计算机图文设计、演讲、摄影摄像训练等。专业见习与实习均在企业进行,以便于更好地了解自己今后的工作内容及岗位要求,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创新实践方面学生则应围绕企业在选聘人才时较为重视的各类证书――如普通话、驾照、秘书资格证等――进行努力。毕业论文的选题也应面向企业,选择企业秘书岗位工作内容、要求等方面的题目。

参考文献:

[1]李玉栓,蔡君威.论当前我国高校秘书学专业设置的问

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4,(2).

[2]唐纪南.高等教育人才培B个性化问题浅议[J].中南民

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3]刘柯.高校秘书学专业管理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思考

[J].办公室业务,2014,(5).

[4]徐晓鹃,冯刚,马宏.大学生就业与报考研究生行为选择

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地区某高校为例[J].教育

篇6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现代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能力要求很高。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要想出色的完成企业的营销工作,市场营销人才需要具备全面的能力和水平。如市场调查、市场策略、营销管理等。要想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提高,必须注重实践。根据美国的CBE教学模式,能力培养应该是人才培养的重点。

(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应充分利用与管理企业管理各种手段,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激发,增强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表达能力、设计能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实践能力、项目的运营能力、创业能力和团队精神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应与市场需求相符合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标准,各大院校应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应随时调整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重视实践环节的应用,努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市场营销人才。

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KAQR多维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设计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架构根据对营销人员职业能力的分解,安排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以及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具备市场营销完整理论体系与知识架构。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全部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公共课的设置是为了保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宽的知识面,传授给学生的应是新知识、新思想,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专业基础课设置是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主干课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从事营销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构成市场营销人才的知识体系,是知识结构中的专业结构。专业知识同实践有机结合,将形成学生的综合能力,他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前提。选修课为学生拓宽知识面及加深对国内外营销理论学习与运用开通更多的渠道。因此,对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应当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精选内容,对于专业课及专业领域相关课程,实行整体优化和重组,选修课开设应成体系,减少随意性。

篇7

作者简介:张琳(1971-),女,山东龙口人,山东工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山东烟台26400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109-02

一、应用型本科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与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研究型本科和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不同,应用型本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教育,既要注重完善理论知识体系的搭建与学习,又要兼顾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应用型本科营销专业主要是面向当地或区域的企事业单位,培养既具有扎实的营销理论基础又能快速胜任初级营销工作岗位、具有能够晋升到中高级营销管理岗位潜力的营销人才。

要实现这样的营销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营销理论,还应让其具备宽广和长远的职业发展视野,对未来的营销工作和与营销相关的职业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向专业能力的转化,能够具备初级营销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职业晋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实践教学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如课时设置较少、形式比较单一、系统性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导致实践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有时会流于形式,因而有必要以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在明确企业对营销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按照人才的成长规律,从课内与课外、校园与社会多个维度,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设计具有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与侧重点、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方案,从而形成一套具有系统性与渐进性、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这种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通过他们对实践教学的参与和实际操作,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目标。

二、应用型本科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应从大一新生开始,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由于大学生在不同的年级,其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不同,因而应在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形式进行目标各异的实践教学,形成一套有机体系,如表1所示。[1]

1.认识实践教学

认识实践教学主要是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的旨在提高学生对营销专业、营销职业认识的实践教学活动。大一新生入学之后面临着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学习目标的转换,很多同学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虽然同学们通过高考志愿填写、志愿调剂对营销专业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数同学还仅仅是一知半解,对营销专业未来所要学习的课程、学习方法、营销工作的性质和内容缺乏相应的了解,因而有必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教学活动,如由专业营销老师进行的营销专业教育,由企业界的营销从业人员或刚毕业的优秀学生代表开展相应的讲座或座谈,或走进企业进行参观等方式帮助他们了解营销专业及未来几年所要学习的课程和进行的专业活动,认清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将要发挥的作用,了解与营销专业相关的营销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明确营销人员职业发展对营销人员的素质要求,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更有方向性与针对性。

2.课程实践教学

课程实践教学是伴随着营销专业课程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是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其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项营销职业能力。课程实践教学主要可采用三种形式:课程实训项目、模拟实验课和营销专家讲堂。

(1)课程实训项目。与理工科的专业课程相比,营销专业的专业课程如市场销学、消费者行为学、推销与谈判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贴近一些,因而其理论部分普遍具有“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特点,即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真正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却又很难做到,有的时候甚至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因而在专业课教学中,重点应放在理论的应用上,即不仅让学生理解与掌握理论的内容,更应让学生学会在实际中如何灵活合理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除了应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外,还应在各门课程中设计一些综合的实训环节与项目,让学生通过这些实训项目将该门课程的知识综合到一起,学习用该课程的理论体系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如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中,教师可以在期末以某种产品的市场为例,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与预测,使学生通过问题分析、问卷设计、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等活动掌握市场调研方法与步骤。

(2)模拟实验课。模拟实验课是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开设的营销实验课。目前与营销专业课相关的教学软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操作类软件,另一类是决策类软件。操作类软件如客户关系管理软件、零售学中的商场管理软件等,这类软件与企业实际应用的软件高度相似。这类软件在使用时操作者所需做的决策很少,其主要作用在于对企业的营销活动或与营销相关的人、财、物进行有效地管理。通过这类软件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在实际中如何运用信息化方式进行有效地营销管理。决策类软件如营销模拟沙盘、ERP管理沙盘、创业管理软件等,为学生提供了高度仿真的竞争环境,让学生进行大量营销决策,如产品开发决策、生产线决策、资金决策、广告与促销决策、渠道决策、人员配置决策等,并通过一定的评价标准检验学生们的决策结果。在这类实验中,通常需要将学生分组成立若干个相互竞争的模拟公司。模拟公司内实行角色分工,每次决策需要大家充分讨论协商后做出。这类实验课让学生有机会在竞争的环境中运用他们所学到的各种营销理论,充分体验企业从市场调查、竞争企业分析、营销战略制订到具体的营销战术的决策组织的全部过程,熟悉和了解各种市场调研预测工具的应用,增强学生对所学市场营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沟通与协调能力。[2]

(3)营销专家讲堂。营销专家讲堂是指让企业家、各行各业及各营销职能专家走进课堂,结合行业、企业的营销实践为学生讲解相关的营销理论在实际营销工作中的运用。营销专家讲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的行业有深入具体的了解,增加对实际营销活动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缩短企业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搭建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为日后的实习与社会实践打下基础。营销专家讲堂既可以穿插在营销专业课中进行,也可以开设专门的营销专题课程,或者以讲座的方式来进行。对于部分对营销专业学生需求量大的企业,还可与其展开深度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开设相应的营销课程或培训课程,如面向连锁经营的企业可开设连锁经营的课程,面向零售企业可开设商品管理、柜台管理、店面管理等相关课程,授课可由专业老师和企业的相关专业从业员共同承担,进行订单式培养。这种深入合作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将平常所学的营销理论与行业知识、企业知识深入结合,进一步提高其分析与解决实际营销问题的能力。

3.综合实践教学

综合实践教学主要是针对大三下学期、大四的学生开展的课外或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能将已学过的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和营销能力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去解决企业营销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教学主要可采用校内外营销比赛、假期社会实践、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方式进行。

(1)校内外营销比赛。目前,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在校大学生既是他们现实的或潜在的目标市场,又是企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希望能与高校展开各种各样的合作,如举办营销比赛,通过这些比赛他们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帮助他们进行企业宣传与产品推广,也希望通过比赛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因而可以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合作,就企业面临的市场开发、产品促销、品牌推广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在营销专业内、全校范围内或以多校联合的方式组织多种多样的营销大赛,如营销策划大赛、品牌推广方案设计比赛、促销方案设计比赛、模拟应聘比赛、创业方案设计比赛等,邀请企业界人士担任导师与评委,为参赛的同学提供必要的支持、指导与点评,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团队组建、人员分工、方案设计与沟通等活动,不但提高专业课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而且有机会将所学的各门知识与各项技能融合到一起,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2)课程实习。课程实习是在学生学习了部分专业课,如“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测”等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课程实习采用学生到实际企业中进行实际营销工作的方式,通常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期末,为期两周时间。课程实习是学生走向企业、走向社会的开端,可采用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对许多同学而言这次实习是第一次与实际企业接触,时间又比较紧,短期内找到实习单位有一定难度,因而对这部分同学,可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集中对他们进行指导。对于有能力找到理想实习单位的同学可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学生通过走进企业,亲自感受和体验企业的实际营销状况,如了解企业的营销机构与队伍设置、营销策略及日常营销工作,增加对企业营销工作的感性认识,明确企业对合格营销人员的评价与要求,也让学生尝试将所学营销理论与实习单位的实际营销状况相结合,发现自身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不足,使其未来的学习生活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3)假期社会实践。每年的寒暑假是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运用营销知识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理想时间,尤其是大二、大三的寒假和大三的暑假。虽然寒假期时间较短,通常只有四个周时间,但寒假是消费品的销售旺季,特别是春节前这段时间,各消费品企业及零售商为提高产品销量都会进行大量的促销活动,也需要补充临时的员工,学生可利用这个时机参与到各企业、商场的促销活动中,观察和学习企业如何有效进行促销活动和促销管理。暑假的时间较长,通常有7周左右时间,大三的暑假与课程时间相近,可把这两种活动结合到一起,弥补课程实习时间较短的不足,以便有充分的时间在企业实习、工作,既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培养其自主自立的精神与能力,也可以使他们对企业的营销工作有深入细致的了解,甚至部分同学因为有良好的表现而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为他们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是所有的专业理论课程都完成了之后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践教学活动,在大四的下学期进行。由于毕业实习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因而毕业实习通常大四上学期期末考试之后就可以开始了。通过毕业实习,学生深入到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各种营销工作,全面了解营销活动及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促使他们有机会将学校里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理论体系与框架,便于他们加深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解。另外,由于现在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毕业文化过于理论化、抄袭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因而也可以把毕业实习与学生的就业、毕业论文的撰写结合起来,在实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指导准备就业的同学撰写对实习单位的营销问题分析、营销方案策划为主题的应用型论文,锻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实际营销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专业营销人士的过渡与转变。[3]

参考文献:

篇8

[作者简介]曹雪梅(1971-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光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吉林 长春 13003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141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45-02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必将进一步带动我国市场经济的腾飞。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是中国传统企业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向管理要效益已经成为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升温,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前景持续看好。但是,很多独立学院脱离母体转设为民办高校后,其专业课程体系仍沿用母体院校的模式来设置,致使学生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彰显专业特色,强化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一、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的要求

1.学分制的含义。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以导师制、班主任制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和量,学生必须修读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获得规定的学分,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的一种教育模式。学分制是一种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学生选课也选择了教师,有利于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一个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开放性知识组合系统。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课程体系优化是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源特点,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素质、知识和能力并重,依据岗位群设置课程,根据工作过程取舍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内部结构及课程间的比例,使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按照学时计算达到43.52.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按学分计算达到31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按学分计算达到81 ,使课程体系达到动态平衡。

3.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的要求。学分制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前提的,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下开设的课程,必须满足社会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双重需要。学分制将激励竞争机制引入教与学,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足之处

1.专业方向模糊,没有特色。工商管理是一级学科,下设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和旅游管理等二级学科,不同学校可设置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不同专业。可见工商管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有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专业方向,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得不精深,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特色,难以满足社会个性化的需求,毕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由于公办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其着重为社会培养研究型人才,二本院校着重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而民办高校多数属于三本院校,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很多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与公办院校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必然制约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综合性极强,其主干学科为管理学、经济学。除教育部规定的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主干课程外,虽设置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选修课程,但这些选修课程多与相近专业的课程在名称、学时、学分及授课教师等方面趋同,缺少按课程模块细化专业方向的课程,致使特色不鲜明。同时,由于受学年制、生源数量及聘任教师难易程度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让学生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及特点来选择课程,而是指定学生学习某几门选修课程,失去了选修课存在的意义。因此,现有课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3.实践教学环节较少且保证不了质量。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仅包括企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缺少专业技能训练及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训练。同时,由于社会用人单位不愿意接纳在校学生去其单位实习,致使企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等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足,而社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有实践经验,到岗后就能胜任工作,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三、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根据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出发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管理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总体思路如下:

1.把握专业培养目标。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将人才培养定位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本位,结合民办院校学源特点,立足地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2.明确专业培养规格。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方面,具备较为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发展提供知识平台;在素质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在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法律应用技能、创新技能、写作技能、计算机技能和外语运用技能等。

3.构建基于学分制的“平台+模块”模式的课程体系。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按照“科学定位、面向应用、突出特色、保证规格”的总体思路,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构建符合市场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平台+模块”模式的课程体系,实现分类分级培养。(1)公共课程平台。为了提高全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搭建的平台。平台由 “两课”、大学英语、体育、大学数学和大学计算机基础等通识教育课程组成。针对学校所有专业开设,要求全校学生必须研读。同时,根据民办院校学源特点,对于数学、外语等课程,实施分层次教学,体现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2)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构建专业知识支柱结构,使本专业人才初具雏形,为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而搭建的平台。平台由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组成,要求同一专业学生必须研读,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专、尖”特色。(3)专业课程平台。为了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主要理论、知识和技能,构成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将其打造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设置了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务谈判等。同时,对于社会确有需要的某些特殊人才,可在专业内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运营管理和服务业运营管理等方向模块,每个方向模块课程群学分数相等,要求学生必须选择一个方向模块,实现分流培养,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4)任选课程模块。为了拓宽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潜能,根据集体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分制,可开设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公共选修课程、学科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如商务礼仪、公共关系学、领导科学与艺术、消费者行为学等。要求学生选修相应的学分,体现人才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5)实践教学模块。为了提高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应构建认知与验证性、综合与仿真性、设计与创新性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块,既独立于理论教学又与其密切配合。它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ERP实训、创业管理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为了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而开展的创业大赛、学生学术研究和社会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均以学分形式认定,重视实习环节安排,做到四年不间断。通过采用聘请企业高管来校讲座、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在实验室仿真模拟企业运营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做结合,更好地理解、巩固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逐步培养工作技能,体现实践育人理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课程体系框架总体设计。其一,学制、学时与学分安排。(1)学制:本科标准学制为四年。(2)学分:理论课每18学时为1学分;实验(训)课每36学时为1学分,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每周为1学分。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总学分应控制在180学分以内,其中课内总学分(含选修课学分,不含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一般应控制在150学分以内。学生达到本专业所要求的最低学分方可毕业。(3)理论课程周学时前三个学年一般应控制在22学时左右,最多不得超过25学时。

其二,各类课程所占比例。(1)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按学时计,一般为4.03.52.5。(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所占比例按学分计,一般为7.03.0。(3)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比例按学分计,一般为7.52.5。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课、跨类任选课。“专业方向课”与“跨类任选课+创新学分”的学分比例一般为1.51.0。

其三,相关课程安排建议。(1)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及其他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特长发挥,可设立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包括科技创新、学术论文、著作、作品、职业化教育证书、各级各类竞赛、表演等。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获得5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2)根据需要与可能,可在专业课程中指定5~10门跨类任选课,供非本专业类学生任选。(3)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一般集中安排在第八学期。(4)为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以“课程+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选修,2学分。(5)为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安全课。选修,0.5学分。(6)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使其具备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开设信息检索课。选修,2学分。

综上所述,课程体系改革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在继承原有课程体系合理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提出的要求,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形成以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为地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支柱和栋梁,专业课程平台为栋梁上面的“金字塔”,实践教学环节为墙壁的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凸显专业特色,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适合社会各单位对应用型管理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9

一、引言

体育消费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消费的研究不但涉及到实际的经济效应,而且还有利于体育市场的良性运行。它一方面可以使商家更深入地了解体育消费者和体育市场,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广大消费者的成熟度,从而促使消费者进行健康、理性的消费行为。另外,体育消费的研究也有助于国家制定宏观的体育政策和法规,有利于国家政府机构对体育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大学生是我国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他们的数量在逐年的增大。从体育市场的角度讲,他们既是巨大的消费群体,又是体育市场的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脑力劳动繁重与兴趣爱好广泛并存,无论从减轻学习负担的角度还是从兴趣爱好的角度,他们都有可能诉诸于体育消费。中国高校比较多,有着巨大的大学生消费群体,所以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恩格尔系数的相关原理可知,人们的消费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当人们的消费水平较低时实物型消费要占主体地位;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结构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下面我们就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来论述一下大学生消费群体的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消费结构的问题。

1.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消费水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劳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更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包括消费质量在内。消费质量就是消费过程中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设想结合所产生的质的规定性,它反映消费需要的满足程度。消费质量越高,反映消费水平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体育实物消费水平高于体育劳务消费水平,购买水平多集中在100元~300元之间,而且是以耐用品为主;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和不同省份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近些年,随着一些体育项目的普及与开展,以及大学生体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群体对器材、服装、鞋类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层次有所递增。

就目前检索到的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理论的文献而言,大多数论文仅仅从消费者支出的一项指标来反映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问题,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体育消费水平不仅包括体育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包括体育消费的质量。我们要用许多不同的相关指标才能真实地反映这个问题。至此,本文认为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问题,还仍然有许多尚待研究的领域。

2.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我们在研究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时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只有具备了合理的体育消费结构,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才能得到蓬勃、健康的发展,这是大学生体育市场完善的一个前提条件。根据鲍明晓、左新荣等人的研究成果,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划分方法:第一种:直接性体育消费与间接性体育消费。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特征为经济上的投入。其中主要包括运动服装鞋袜的消费、去多功能场馆、参加健身辅导班、买体育明星画像与体育书刊。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为情感上的投入。其中包括看电视、听广播、看报刊和书刊、观赏班级比赛等[3]。第二种:概括起来基本上将体育消费结构分为下面两个方面,三个层次。第一类实物型体育消费。第二类,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包括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参与型体育消费。本文倾向于第二种分类标准,因为在体育产业研究中,体育消费种类主要是根据个人有支付能力的、可以从体育市场中购得的体育消费资料的不同来划分。而且这种划分方法界限比较明晰、通俗易懂。

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全国大学生的实物型体育消费明显高于劳务型体育消费。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务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呈现出消费倾向递增的规律。在何敏学对辽宁省大连市普通高校所做的调查中表明,在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总额中,体育实物消费占66.4%多。体育劳务消费占19.3%.这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在黄小波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中表明: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时,所选择主要内容为,体育服装、鞋类,观看比赛,体育器材,体育书籍、报刊,租用体育场地,旅游,运动保健。并且男女生在消费内容的比例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男生在体育消费总额上高于女生。许多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大学生体育实物型消费与体育劳务型消费的比例明显存在失衡现象。这种结果主要受大学生的自身主观因素和外部客观条件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另外,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目前经济状况下的体育消费选择与经济状况许可时的体育消费选择存在着显著差异。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进一步对怎样提高体育劳务消费份额的问题,以及怎样开发女生体育市场的问题进行研究。尽管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实物型体育消费应该占主流,但是体育劳务消费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即体育劳务消费的比例可以加大。

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心理学,以及体育产业学理论,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体育消费环境,体育消费品价格,消费者的兴趣、闲暇时间和收入水平等几个方面。

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环境

消费的环境包括消费自然环境、消费的社会环境、消费的文化环境。下面我们就目前体育消费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现状分别探讨一下。(1)有利因素:首先,有关政府部门逐渐关注高校的体育工作。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将有利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其次,体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发展,为大学生体育的“终身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其次,校内体育消费以福利体育为主,商业体育为辅。利于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最后,体育消费对象的相对稳定性特征。(2)不利因素:首先,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场馆设施比较差,完整的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体育设施不足。由于现在各个高校学生的人数的大量增加而学校场馆的数量增幅较小,场馆数量与人数的不协调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相对下降,特别是一些对场馆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等,而过于单纯的体育锻炼,不能满足学生各种体育项目的爱好,所以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不足制约了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其次,体育市场缺乏完整有效的体育法规政策体系,实施力度不够。再次,许多公共场馆管理机构臃肿,缺乏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的专业人才,从而导致公共场馆的各项指标都很差,很难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再其次,校内和校外的体育文化环境都很差,必要的体育消费氛围没有形成。另外,目前体育消费市场内的服务意识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市场主体的营销意识不薄弱,缺乏战略眼光。最后,信息不畅(宣传力度不够)。学生普遍反映,对体育旅游、体育比赛等都较有兴趣,但由于未能及时得到信息,从而抑制了消费欲望。

2.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经济来源

体育消费品价格也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体育消费价格高低的认定,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二是体育消费品本身的问题。质量好的价格高,价格便宜的质量又低劣,这使学生处于两难境地。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考虑学生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制造出物美价廉的体育商品。此外,在健身领域和竞赛表演市场领域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学生兴趣较大的体育项目费用较高,如: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等。学生喜欢看的关键赛事,门票又十分昂贵。这非常不利于巨大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兴趣的培养。经济来源少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又一障碍。针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在读书阶段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的资助,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收入和体育消费观念。学生在经济来源受限制时是很难进行体育消费的。从上述的调查结果可知,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是呈负相关的,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从体育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我们可知,目前大部分体育产品都打差异化战略(品牌战略),价格定的较高(价格与成本并不成比例)。大部分体育市场具有某种程度的垄断的性质。这种状态是否有利于大学生体育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大学生体育兴趣与闲暇时间

体育兴趣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必须带有肯定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兴趣的产生和提高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劳务产生需要时便会对该商品或劳务产生兴趣。当人们对体育感兴趣时,就会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强烈关心,具体表现在对体育信息较为敏感、喜欢收看体育节目等方面。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体育兴趣浓的学生,其体育消费除购买体育磁带外,各项指标均挺高,在报刊杂志、体育彩票两项消费上体现尤为突出。调查中发现普通大学生体育消费存在这样两个极端:一方面,体育兴趣浓厚的学生人均消费额远远超过平均水平;学生对喜欢的服装、运动项目,以及其他体育商品等,能够不考虑其他因素,而积极选择,有时还愿意花高价、甚至借钱进行体育消费。这说明大学生体育消费偏好程度有较大弹性。另一方面,体育兴趣不高的学生人均消费额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体育消费时间少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另一因素。当学生进入高校后,受学校环境的影响,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大,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社会实践和考研上,这样学生真正用于体育锻炼方面的时间就会相对的减少。有关调查还发现80%以上的学生把课余时间都用于上网看新闻、与朋友交流甚至逛街。这样造成真正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还不到10%。一些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闲暇时间要比其他一些社会群体多一些。然而,他们的体育消费时间却很少,这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非常薄弱的问题。我们要想发展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必须首先解决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不强的问题。

四、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对策

目前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主体、客体、环境三个方面。从主体角度提出的对策。首先,充分了解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其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第三,大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技术全面,而且要及时地向学生传授各种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技巧,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最后,充分利用高校宣传媒体传播体育信息和体育锻炼的科学常识等,激发起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需要,进而产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从客体与环境角度提出的对策。首先,细分体育市场,注重开发的层次性。其次,改善高校的体育设施,增设适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健身场所。再其次,学校领导要把体育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中,切实改善学校体育设施和配套服务,真正为大学生着想,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氛围。第四,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消费和体育消费投入。第五,加快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使高校体育课同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主要探讨了通过开展俱乐部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补,同时对发展学生的体育消费起到促进作用。另外,学校可以用月卡或健身登记卡、俱乐部会员卡的形式适当收费。以解决学生经济来源少与进行体育消费的矛盾。第六,提高体育消费品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有关对策研究的理论很多,但是成体系的、实践性强的却很少。我们在提出一些对策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与不同地区的具体特点,而且还要考虑到大学生本身的现实情况。适合于一切领域与时空的对策是不存在的,这样的对策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在对策的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到对策的完整性与实用性。

五、结语

目前有关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较多,大多数论文主要针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结构、影响因素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中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特尔斐法等几种研究方法。从总体上看,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的涉及面较广,但一些文章研究深度不够,提出的对策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这一领域仍有许多尚待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1]尹世杰蔡德荣等:《消费经济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

[2]高玉敏:华北区高校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硕士论文

[3]鲍明晓著:《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左新荣等: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1

[5]何敏学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 2004.3

[6]黄小波李一玉: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技》1997.2

[7]每个大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教育部[J].新华网

[8]胡军黄剑: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必要性与必然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第24卷

[9]于平:高校体育市场的结构体系与基本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4

[10]郁俊: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有偿化可行性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0.3

[11]李萍:浅析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12]李蕾:部分高校在读硕士生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13]王芳:略论大学生体育消费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14]王莉华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2

[15]杜国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经济行为研究[J].体育科研2001.4

[16]丁锋等:关于南京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

[17]李卫国等:广东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18]项建民等:对江西省大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6

篇10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