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2: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服务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服务业论文

篇1

二、辽宁省服务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一)服务业贸易总体水平增长平缓按贸易方式的不同分类,2012年辽宁省一般贸易额达到295.6亿美元,较去年增长了32.6%;加工贸易233.7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16%左右,则比去年下滑了3.8个百分点,主要是2012年辽宁省的来料加工装配贸易额严重减少,说明目前辽宁省服务贸易增速还不能够持续稳定进行。同时,201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了38667.6亿美元。而辽宁省则仅占2.7%,这说明省内服务贸易占全国服务贸易的比重虽然有所增长,但是比重还是较低的,其服务贸易发展仍以货物贸易为主。

(二)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辽宁省服务业贸易出口集中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较为密集的传统行业当中,根据辽宁省服务贸易数据的获得局限性,本文均采用辽宁省第三产业作为依据。据《辽宁省统计年鉴—2013》显示,辽宁省批发零售业对国民经济增加值从2005年的820.35亿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2191.1亿元,增长速度达到21%。而2012年辽宁省的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加值只有9460.1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业所占的比例已经高达2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发展紧随其后。通过数据比较表明,辽宁省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务贸易上,发展结构很不合理。

篇2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动画加工服务业的特点

伴随数字化、创意经济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是内容产业的多元化,在数字时代,人们接受与传播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图形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更乐于通过图文综合的载体来接受信息。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的动画外包有了更鲜明的特点,具体体现在:

(一)动画制作企业的类型增多,独立性更强。在上世纪末传统动画加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动画订单的供应方一般都是电视台或者动画制片方,承接外包的单位通常只是动画制作企业,两者的关系相对单纯,后者对前者有较大的依存度,动画制作方在产业链中仅做为内容的加工者,许多外包甚至只需要其提供最简单而繁琐的中期动画绘制工作,动画流程中真正核心的前期设计与后期工作均由甲方完成,加工生产只能赚取劳动力的差价,随着周边地区动画制作技术成熟,竞争日渐激烈,而且劳动力价格优势丧失后,这种模式必定走入窘途。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动画制作服务商并非按上述模式运作。首先,动画订单的供应商与动画制作企业的规模都急剧缩小,为了严控成本,有的动画加工企业规模甚至回到了传统作坊时代,由于动画制作的投入很难再次达到上世纪的巅峰水准,以此为生的动画加工企业也只能缩减人员,当年“翡翠动画”、“太平洋动画”那种规模与体量动画制作企业也已绝迹多时。其次,动画制作方与发包方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的依存,通过互联网,双方获取资源的渠道都大大增加,一定程度上使得动画制作方与发包方的合作有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动画制作方的独立性与抗风险能力更强。另外,计算机硬件技术与图形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给个人从事动画加工创业提供了契机,计算机动画软件不仅种类多样,而且功能强劲,这些软件经过数代的持续改良已将以往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整合成现今可由一人独自完成,个人动画制作业务得以顺利开展。“威客群体(Witkey)”应运而生。威客是一群有知识、有技术同时在网络上寻求外包订单的独立个体,由于互联网派单不需要固定的外包分发集散地,使动画订单趋于零碎化,威客在动画外包服务领域才有了生存空间,现今在“一品威客”、“威客中国”、“猪八戒网”等众多威客创业平台上都可见到独立动画人承接动画外包的案例。个人动画制作主要针对需要小型需求方,消化规模与体量较小的动画订单,偶尔也会合伙承接大型动画外包。这种自由的合作模式在保证极高的制作效率的同时还压缩了制作成本,往往能开出比传统动画企业低的多的制作价格,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蚕食了大型传统动画制作公司的生存空间。

(二)更强调跨界,与不同行业的碰撞共同开发动画产品互联网动画外包行业的涅槃源自全球范围内各种新兴行业与各种技术快速崛起,对于产品宣传与普及的需要及与媒体的深度融合,使新兴的动画加工产业具有明显的创意服务产业特点,与传统动画外包相比,它服务的对象可能来自各个行业。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发包方的构成越来越复杂,除了传统的动画制作企业发出的制作订单外,还有更多来自金融、广告、制造业等各个完全不相关领域的甲方,与传统动画外包的发包方相比,这类甲方并不了解动画行业的制作模式与周期,只因动画的成片效果能实现其宣传目的选择了与动画制作方的合作。因此,以往单纯提供动画制作服务的企业已经无法满足新兴雇主的需求,动画制作方需要提供更为综合性的服务。因此,不少新兴的动画外包服务商均有明显的跨媒介、跨专业的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雇主。在这类服务外包中,动画制作方不仅作为生产链中游的制作环节,同时还要大量参与前期的宣传沟通,需要更多的了解雇主的目标与喜好,甚至还要参与制作片子的配音与音乐部分。在角色定位上,新兴的动画外包服务商与传统广告服务业更为接近,在互联网上受到热捧的MotionGraph广告动画即为此类代表。动画制作方不仅要根据雇主的要求设计要前期的故事脚本,造型,镜头,甚至还要帮助雇主明确商业宣传的目的,几乎包办了整个动画制作的流程,这在过去只是单纯以动画加工为服务项目的合作模式中是很难见到的。在新兴的动画外包服务业中,动画因其假定性、趣味性、易传播等媒介特性,成为其他行业都十分倚重的创意衍生服务。人员构成上,动画制作企业与之前的动画加工企业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早期的动画加工企业中的员工构成中,制作人员的比重占到公司人员总数的7成,而在现代的动画服务企业中,这一比例下降到五成,就制作人员本身而言,传统动画制作企业的制作人员多由美术人员构成,而在现代动画服务提供商中,制作人员的专业背景构成主要由广告、计算机设计、图形设计师与美术人员混合组成,在人员的分工上更加综合。

(三)弱化工艺标准,更加推崇创意与文化的表达。在传统的动画加工领域,成品检验标准是有严格技术指标规定的,雇主在收回外发制作任务阶段会按照规范验收动画制作公司的作品,这个技术指标更多指向工艺,比如造型的严谨度、线条的宽窄、动作的准确性等。由于需要严格的与时代的审美水平对照,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当时动画加工片风格趋同,特别是在主要媒体上播放的商业动画,无论从作品的造型风格还是色彩搭配与动作设计都存在一定的模式化,缺少视觉形式的创新。在新媒体时代,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向纵深层次发展,观众的鉴赏水平不断提高,对动画产品不同层次的需求也愈发多样,如何让动画片能吸引到更多的观众成了互联网动画运营的重要策略,在此前提下,对创意设计与产品内容的需求逐渐超过对制作质量的需求,因此雇主的验收标准不再单纯是制作公司的制作水平,而更强调创意与个性化的表达,相对于原先严格的制作标准被允许有略微放松。在此前提下,动画制作企业的设计自由度被很好释放出来,网络上兴起了一干极客(GEEK)与创客(Maker)为主要人群的创意人群,他们通过自己的技术、知识、审美与时尚追求,成为了新型动画外包的设计骨干,由于他们审美品位的推动,新兴互联网动画呈现出风格各异的多样视觉效果,同时使原本在传统动画领域已经趋于小众的定格动画、针幕动画甚至水墨动画等特殊动画类型再次找到了用武之地。

篇3

201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深圳、重庆、湖北7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目前,各地区的试点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并积极建设交易平台,培育第三方咨询、审核等碳市场服务业。2013年,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均正式启动了本地区的碳交易。区域性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将快速推动当地碳交易服务业的发展,推动遵约企业和碳交易服务机构之间的联动,加强各地碳交易服务机构之间的协作,实现产业的整合发展。

(二)政策环境为碳交易服务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目前,我国已出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各试点省市也根据《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制定了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施方案和碳交易管理办法等地方规章,深圳和北京还出台了规范碳交易的人大文件,实现了区域碳交易服务活动的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二、我国碳交易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家层面立法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碳交易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法律制度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点工作和碳市场履约机制对企业的约束力,影响了碳交易的活跃程度和碳市场的整体效果。

(二)碳排放数据采集困难

碳排放数据是碳交易的基础,也是碳交易服务业的核心业务之一。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国家层面统一的统计核算标准,各试点均自行开发,数据口径不一,影响了今后全国碳交易市场体系的统一。

(三)交易模式受到限制

国务院在2011和2012年为清理整顿交易机构,出台了有关规定,包括《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等,其中对碳排放配额交易,规定不得以集中竞价、电子撮合、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进行,限制了碳排放权交易的模式,难以实现连续交易、形成线性价格,不利于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资金流动融通作用。

(四)激励约束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引导碳市场形成、鼓励开展碳交易的激励和约束政策还不够完善,企业开展碳交易内生动力不足,难以发挥碳交易机制对促进企业减排的推动作用。

三、对加快我国碳交易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设想

(一)基本原则

发展碳交易服务业应围绕建设生态文明主题,适应新形势下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将发展碳交易服务业作为新兴服务业的重要内容,遵约以下具体原则: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原则。以市场化为导向,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培育壮大碳排放交易市场,鼓励开展基于市场机制的碳排放交易,促进碳交易服务业发展。二是强化激励政策引导原则。通过制定完善激励政策,支持建设碳排放交易平台,完善碳交易配套制度,引导市场主体增强碳交易的内生动力,壮大碳交易服务业规模。三是加强制度标准规范原则。加快建立统一的碳交易制度、标准,加强碳交易服务业监管,强化行业自律,规范碳交易市场行为,促进碳交易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四是统筹国内国外资源原则。在充分用好国内政策和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学习借鉴国外碳交易先进经验,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理念,逐步建立符合国际准则的碳交易市场体系。

(二)发展重点

1、建立交易平台制定交易规则,具体包括设计产品、交易模式与流程,配额注册登记、交易产品挂牌、信息披露、配额交易、交易结算、会员管理等方面的详细制度。建立交易系统,具体包括撮合系统、信息系统、资金管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和风险控制系统等的内容。通过配置充分满易和灾备要求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严密的交易和风险防控体系,最终实现交易系统与登记簿、资金第三方存管系统的对接,具备开发服务于政府碳减排目标和市场定价机制需求的交易产品的能力。2、建立登记注册系统登记注册系统是碳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碳配额的确权中心和管理中心。为碳交易配额的生成、分配、存放、交易和流转提供载体,实现了配额的确权和固化,从权属上保障了配额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企业通过查询持有配额数量变化,管理自身碳排放,通过注销配额完成碳排放履约。具体功能包括:账户管理、配额管理、减排量信息备份、企业排放数据管理、企业合规监管、配额确权、统计分析及信息等。3、建立核查验证体系按照保守性、透明性、可比性、确定性和经济性原则,依据政府批准的碳减排核算方法,建立真实客观、能够实现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的第三方核证支撑体系,同时为降低收集处理数据的成本,开发碳排放主体排放情况在线报告系统。4、培育交易主体通过规范交易行为,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培育碳交易参与主体,促进政府主管部门合理下达减排目标,推动交易经纪机构活跃规范交易,鼓励金融机构和个人参与交易,确保排放权企业完成政府下达的减排目标。5、建立咨询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咨询服务体系,充分调动碳交易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包括市场交易咨询顾问、减排项目咨询顾问、核证核查培训咨询服务等,以完成减排目标为前提,在碳交易全产业链中,最大化利用市场手段实现资源分配。6、建立金融支撑体系搭建金融支撑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为碳交易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同时,通过碳交易确定交易标的物权价值,积极探索形成低碳金融服务模式。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为开展碳交易、发展碳交易服务业提供法律支撑。在总结碳交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的碳交易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碳交易主体、程序和规则,构建标准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加快建设碳交易登记注册系统,并加强与碳交易平台的衔接。尽快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和报告指南,为开展碳交易提供依据。探索形成有利于促进碳交易的价格调节机制,增强政府对碳交易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建立财税金融扶持政策中央财政设立碳交易服务业专项资金

支持碳交易所按照统一标准建设交易平台,完善碳交易市场配套体系,提升碳交易服务能力。研究建立促进碳交易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扶持政策,对碳交易主体、交易平台、经纪机构开展碳交易给予一定税收优惠,降低各参与主体的核证和交易成本。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碳交易特点,开发碳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积极引进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对碳交易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三)完善统计核算标准,培育第三方核证机构

制订完善碳减排、核证、交易等相关标准,引导碳交易规范有序开展。引导碳交易市场主体配备合理的能源计量器具,加强碳减排的计量统计。制定国家层面的第三方碳减排核证机构管理办法,明确机构设立条件。建立第三方碳减排核证工作机制,完善相关程序,确保核证公平公正。

篇4

Abstract:InfiveareaofChangshaCity,modernserviceindustryinYueludistrictisinthestatefallingbehind.Oninquiringintotheanalyticalbasis,thethesiscarriesoutanalysisontheproblemthatthereexistsincurrentsituationandtheircauseinYueludistrictmodernserviceindustry,developsthemodernserviceindustrybasisconditioncombiningwithYueludistrict,anglessuchasformation,spatialdistributionbringsforward“onethreeareacirclessixtwosimultaneousstreet”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fromestate,drawtheoutlineofChangshacityYueludistrictmodernserviceindustrydevelopingthenewpattern,Yueludistrictmodernserviceindustryisdevelopedbecomingconvenientthepeoplelife,thecornerstoneindustrystrengtheningthecityfunction,thetechnologicalprogressbeinginnovative.

Keywords:Yueludistrict;modernserviceindustry;spatialdistribution;countermeasureofdevelopment

1前言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次产业出现结构演变的同时,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服务业逐渐分离出新兴的服务产业,即现代服务业[1]。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了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的生产业[2],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业的崛起和城市化都是工业化的产物,它们互为因果,相互作用,推动城市发展,使城市能级不断提升[3]。论文将其分为七大类: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科研文化体育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

岳麓区是长沙市5个城区之一。山水秀美,文化遗迹众多,高等学府汇聚,是长沙历史文化的“重中之重”,将在长沙市区域创新发展及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与岳麓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城市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

2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概况

2006年岳麓区国民生产总值(GDP)为154201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5.8%。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1.7:34.9:63.4。在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稳中有降,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岳麓区的优势产业部门现有商贸餐饮业、科技文教业、旅游业和一部分加工制造业。

根据长沙市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一号至三号公报和岳麓区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一号至三号公报,岳麓区现代服业情况与长沙市比较如表1。可以看出,岳麓区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方面比例明显偏低,远远落后于市内五区平均数值。

2004年末,岳麓区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单位1141个,占全区产业活动单位总数的51.4%。其中,商务服务业单位数量最多,其后依次为教育科研业、信息软件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文体娱乐业、旅游业(见图1)。在各个单位中,个体经营户为23402户,占全区总数的94%。个体经营户较为集中的5个行业是:商贸服务业,占现代服务业个体经营户总数的96.6%,其后依次为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娱乐业、房地产业等。2006年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完成增加值97.73亿元,占全区GDP比重的63.4%,同比增长13.2%,金融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分居前三位。2006年,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达到54663万人,占第二、三产业单位从业人数总和的37.1%。其中最多为教育科研为32003人,占58.58%。

分析发现,在长沙市五区中,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处于落后状态。就岳麓区看,现代服务业单位数量、GDP均超过全区总值50%,吸纳大量就业人口,支柱作用显著。

3现状问题分析

3.1现状存在问题

研究发现,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存在诸多明显问题:

3.1.1内部产业结构有待升级

现代服务业中,建安房地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城市化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但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后,仅仅靠投资拉动的方式来发展经济,势必带来后劲不足等问题。另外在服务业中,为国际和国内市场服务,如会展旅游、现代物流、中

介咨询、网络服务等新兴产业,虽然近年来得到发展,但相当多数还处在起步阶段,规模小,集团化程度低,市场运作也不是十分规范。区内的很多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3.1.2空间结构体系结构不够完善

岳麓区的现代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溁湾镇商业圈,是岳麓区唯一具备娱乐、商业中心地段,对于岳麓区41万人的规模来说,缺乏区域性的服务业副中心,缺乏一个点、线、面结合,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完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3.1.3经营模式落后,缺乏规模企业

现有社区商业形式仍是主要以历史形成的沿街商街和马路市场为载体,大部分属于自然形成,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业态档次普遍较低,社区商业功能不全,缺乏规模企业,无法满足居民的需要。

3.1.4人才短缺制约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是以“人”为本的行业,竟争力的核心是人才[4]。如果没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做后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目前,岳麓区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远不能适应服务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瓶颈。要推动服务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必然要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全区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业在进一步吸纳劳动者就业的同时,如何吸纳到胜任就业岗位的劳动者将成为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3.2原因分析

长沙市岳麓区现代服务业设施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笔者从各个环节分析了造成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的原因,绘制了因果分析图(图2),发现主要原因为产业定位不明确、空间布局不合理以及基础设施不配套。

4岳麓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环境分析

4.1优势条件

与长沙市芙蓉、天心、雨花、开福四个城区相比,岳麓区的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

4.1.1科技与教育优势

岳麓区范围内集中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著名大学和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院所,荟萃了大量的科研和教育人才。高级人才分布密度远远超过省内其他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智密区之一。全区拥有科技人员10万余人,每年取得上千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材料工程、地质冶金、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确立了研究开发优势。岳麓区拥有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园等一系列国家级科技园区,岳麓山大学城规划已进入分期实施阶段,如中南大学新校区已经完成了校园总体规划工作。岳麓区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效率的孵化器和高效益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基地和各层次教育与艺术等培训基地。

4.1.2生态环境优势

岳麓区融山、水、洲、城于一体,拥有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就国内省会城市而言,岳麓区的环境生态状况无疑属于第一流的水平。从城市气候来看,本区大面积的丘陵、水体、森林和农田显著改善了城市的人居环境,大幅度削弱了建成区的热岛效应。这就为岳麓区居住、科技、文教、旅游、商务、行政等的发展提供了理想条件,也为房地产业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以此为基础,规划建设高品位的城市商务、商贸金融、科技、行政和居住项目。此论文由流星毕业论文免费提供网址

4.1.3地理区位与交通优势

岳麓区是长沙的西大门,是长沙市通往洞庭湖区、湘中地区和湘西地区的主要通道,长沙汽车西站位于岳麓区。随着岳麓区和望城县所在的大河西地区的加速发展和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岳麓区经济地理区位亦日益突出。潇湘大道南段、金星大道、银杉路和麓山南路的扩建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的兴建或改造,猴子石、三汊矶大桥的开通和西北绕城线的修建,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岳麓区与湘江以东其他四城区的交流与联系。在轨道交通方面,规划中的2号和3号线伸入到岳麓区区,其中2号线在溁湾镇、财经学院、汽车西站和高新路设有四个站,3号线在湖南大学、师大南院和后湖路设有三个站点。岳麓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加速推进,使区域内溁湾镇、望城坡等商业和交通枢纽的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加强,也为岳麓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条件。

4.1.4市治西迁的优势

继长沙市委市政府迁入岳麓区后,长沙市政协、长沙市人大也相继迁入岳麓区。市委市政府的搬迁为岳麓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推动了金星大道、府后路、银杉路、桐梓坡路、潇湘大道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同时,为岳麓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岳麓区委区政府的搬迁,也将使岳麓大道、金星大道进一步繁荣。

4.1.5旅游与文化资源优势

岳麓区拥有岳麓山、湘江、橘子洲等一系列高水平的旅游景观,是国内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本区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湖湘文化博大精深,发展以自然风光和湖湘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区内还有相当一部分旅游景点可供开发。岳麓区是我国近现代革命发祥地之一。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本区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旅游景观。4.2劣势条件

4.2.1经济发展起步较迟

岳麓区地处湘江以西,与河东四区有湘江阻隔。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岳麓区一直不属于市中心区,经济发展和市场建设长期相对滞后。目前,与芙蓉区、天心区相比,岳麓区缺乏高水平的中心商业区,溁湾镇、望城坡等核心区的改造难度也比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岳麓区的快速发展。

4.2.2城市发展受到限制

本区拥有岳麓山、湘江等一系列高水平的旅游景观。这既是优势,又是重要的限制性因素。为了保护本区的历史文化和山水景观,有关政府部门规定了严格的建筑高度控制线,许多风景秀美的地方不允许兴建高层建筑。在岳麓山风景区内,也不允许搞一些大的开发项目。

4.2.3条块分割,多重管理

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关系不顺。区内有大量的部属单位、省属单位和市属单位,它们分别从属于不同的部门。比如高开区、大学院校、一些部属企业就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区中区”的现象十分突出。不合理的条块分割长期影响着岳麓区的管理和发展,也制约着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2.4城区建设欠帐较多

岳麓区的主体以前为长沙市西区,后来望城县的一部分划入岳麓区。由于规划和发展上的原因,望城坡一带和区内一部分地方规划档次低,建设品位低,拆迁重建难度甚大。在岳麓区加速发展的过程中,老区需要大规模改造,新区则需要投入巨资来开发建设。目前,区内许多地方还存在着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公共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

4.2.5缺少工业支柱产业

岳麓区原为比较典型的农业地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望城坡一带的工业规模偏小,设备工艺落后,未能形成支柱产业。岳麓区缺少大规模的现代化骨干企业作为产业支撑,也缺乏工业名牌产品。岳麓区强大的科技人才优势,与本区工业发展存在着显著的脱节现象。

5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议

5.1发展对策

5.1.1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重点培育管理水平高、辐射范围广、竞争力强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鼓励支持其跨行业、跨区域发展。加快发展以社区为中心,具有多项服务功能的连锁便利店,积极推进专业店、专卖店和百货店开展连锁经营,适度发展仓储式大卖场和融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健身为一体的新型流通业态。完善区域配套服务功能,提高区域整体服务水平。

5.1.2积极扶持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依托现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配套发展专业培训、图书出版、音像制品等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1.3促进高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

依托大学城的科技资源优势,发展高科技创新产业。增强产业孵化功能,形成产、研、销于一体的产业发展链。

5.1.4稳步推进金融、房地产业发展

重点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培育竞争优势,为企业经营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金融服务。以城市建设、危房改造为重点,稳步推进房地产开发,积极扶持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鼓励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全面提高行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素质。

5.2空间布局

5.2.1商务服务业

着力建设“一区三圈六街两带”的商务服务业空间发展结构。“一区”即溁湾镇中心商务区,范围东至潇湘大道,南至新民路,西包括枫林宾馆,北至岳麓区政府旧址。以岳麓现代商业城及滨江金融商务带为重点,将其建设为长沙市商业次中心、河西新城中心商贸区。“三圈”即市治周边行政商务圈、大学城文化信息服务圈、望城坡现代商贸物流圈。分别打造为长沙市新型行政商务中心、岳麓新城楼宇经济核心发展区,文化、信息产业的综合服务区,岳麓区新兴商贸物流中心。“六街”:金星中路国际街区、杜鹃路都市风情商业街区、桐梓坡路时尚休闲街、麓山南路文化旅游商业街、龙王港路旅游产业配套街、雷锋大道生态休闲产业街。发展分别定位为:政务、商务、商住项目集聚带,标志性国际街区,市行政中心的精品生活配套服务区,引领新城休闲经济“时尚特区”,融湖湘文化、校园文化和商业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主题商街,具生态特色的旅游产业配套街,集饮食、体育、休闲为一体的配套产业街。“二带”即潇湘大道滨江产业带、环线生态产业带,分别定位为以滨江为主题的,商务、办公、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长廊,以生态为主题,集物流、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带。

5.2.2旅游业

加紧整合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整体协调的“一山一洲二区三湖”的旅游圈。“一山”即岳麓山,发挥岳麓山在城市形态构架中的标志性作用,把景区建设成为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综合功能于一体,兼具“城市绿肺”功能的综合性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让岳麓山真正成为城市的品牌。在溁湾镇商务中心区内,设置旅游产品专卖区,发展旅游产品业。“一洲”即橘子洲风景区,包括橘子洲、傅家洲、柳叶洲、无名岛四部分,创造一个集“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丰富多彩的全新的风景区,全国性标志性景区。“二区”指桃花岭生态旅游区、谷山森林公园旅游区,建设为集观光度假、商务会展、文化娱乐、旅游接待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三湖”即西湖文化公园、梅溪湖旅游区、后湖文化公园,以水为依托,建设成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务服务、生态住宅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5.2.3文化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发挥“文化强区”优势,建设“二心”和“二点”文化业发展结构。“二心”即麓谷文化中心和咸嘉湖文化中心,“二点”为金星文化中心和大学城文化中心。在麓谷文化中心规划建设长沙专业艺术学校、麓谷立体巨幕影院、图书音像交易城、动漫基地等项目,将建一个为集文化演出、文艺娱乐、文化展览为一体的城市文化中心。在咸嘉湖文化中心建设音乐博物馆、戏剧文化展示中心、咸嘉湖汽车电影广场等项目,将其打造为文化展览为主体的区域文化中心。“二点”将建设岳麓区文化馆、岳麓电影城、岳麓区图书馆、大学城影剧院、长沙美术馆等项目,定位于为岳麓区服务的文化培训、文艺演出中心。

5.2.4高科技创新产业

强调重点、突出特色,以大学城、科研院所为依托,形成产、研、销于一体的技术园区。优先发展电子电信、新材料、新医药、环保科技、高效益实用技术。在各大学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麓谷各高新技术区域布局科技产业。其中,在麓谷国家软件基地、西城科技园内,布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5.2.5房地产业

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生态优势,重点开发潇湘大道、银杉路两厢,市治周边和环岳麓山地区。岳麓区房地产重点发展方向:(1)滨水临山高档住宅:以中高档临山、水景精品住宅为主,布置在潇湘大道沿线、岳麓山及咸嘉湖周边地带。(2)高档商务商住区:主要布置在区域骨干路网沿线和市治周边,引进国内一流地产开发商,建设精品住宅、高档商务写字楼、高档宾馆酒店、大型会展中心。(3)学生公寓、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按规划布点重点建设好大学生公寓及农民安置区,形成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成熟社区。重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满足市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李琪盖,建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态演进分析[J].产业发展,2007,1:37-41.

[2]徐国祥,常宁.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立[J].统计研究,2004,12:10-12.

篇5

张诚认为,服务的无形性、不可分割性、不易储藏性和异质性,将导致其很难标准化和规模化许多学者也始终质疑服务业国际化的可能性。然而,服务业跨国投资化毕竟已成为全球新趋势,也逐渐表现出不同于制造业的国际化特征。近年来逐渐丰富的服务业投资研究中,以下几类投资动凶最受学界的关注和认同。

(一)基于市场寻求的投资动因

服务业国际扩张的初始阶段,服务贸易国际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类跨国投资大都集中于金融、保险、零售等与市场贸易直接相关的行业,其国际经营与市场需求量密切联系,因此最初服务业投资以市场寻求为主要动因。李和莫西仁(LiandMoshirian)对美国保险业吸收外资活动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从东道国视角分析跨国投资动因。保险业跨国公司通过FDI来规避由国际交易市场不确定性引起的投资风险,同时提高海外投资者意向。李和莫西仁构建了保险业吸引外资的东道国因素体系,包括国民收入、相对资产成本、相对工资率、保险服务总贸易额、汇率变动、银行业FDI、保险业市场规模和美国金融市场发展,证实与保险市场直接相关的国民收入、总贸易额和市场规模对FDI有显著正影响,而起辅助支持作用的银行业FDI和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对FDI也有影响。而钦科陶等人(Czinkota,etal)则通过美国高校MBA项目的国际合作来研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海外投资,认为影响因素包括商学院规模、跨国经营经验、产品差异化、潜在市场、合同风险等。

近年来,市场动因理论虽然受到了学界的肯定,但因服务业投资已不仅仅集中于传统贸易服务业,与制造业相关联的服务业越来越成为跨国经营主体。许多跨国公司倾向于将其非核心环节如人力资源、物流管理与市场咨询等外包给专业服务公司运营,因此作为服务于制造业的专业公司,随着制造业跨国经营也逐渐纳入国际化轨道,原本的市场导向型FDI也开始向其他动因转移。

(二)基于竞争优势的投资动因

服务业跨国公司逐渐表现出其特有的竞争优势。郑琴琴认为,这来源于:(1)对特殊专用技术以及跳跃性知识的关注;(2)竞争重心由关注产品向关注服务过程转移,以服务过程和质量决定竞争优势;(3)关注经验积累的关键作用。跨国公司为发挥和转移其竞争优势,常常会选择高控制进入的投资模式。近年来基于竞争优势的服务业投资动因研究已逐渐增多,其视角主要集中在资产专用性、资产组合模式、东道国区位优势等方面。当然这类投资动因往往集中于企业资源特色较为明显的服务业,如对专有资源和资产组合有较高要求的知识密集型与生产业等。

1.资产专用性视角。此类研究主要源于TCA理论,加蒂尼翁和安德森(GatignonandAnder-son)认为,低资产专用性的企业倾向于以合资模式进入国外市场,而高资产专用性企业则倾向于全资模式。厄拉米里和饶(ErramilliandRao)运用logistic回归对TCA模型在服务企业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认为资产专用性高的服务企业倾向于在国外直接投资,而它又受到资本密集度、服务不可分割性、文化距离、东道国风险和企业规模等凶素的调节作用。

2.不同的资源匹配和资产组合。赛奇和格里菲斯(SeggieandGrifith)肯定了从竞争优势视角探讨服务业国际化理论价值的方法,并发现基于资源匹配的资产组合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对服务业海外投资具有直接影响。他们认为,服务业在国内市场为满足特定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资产组合将同样对国际经营有效,即独特资产组合能构建国际化竞争优势,其中包括金融资产、有形资产、法律资本、人力资本、关系资本、组织和信息资本组合等。跨国公司将选择进入那些能将国内市场的资产组合优势推广并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国外市场。

3.东道国区位优势,以政策倾向性的影响更为显著。程(Cheng)发现,中国台湾服务业投资动因主要为获取海外人力资源,同时利用本土政府对海外投资的政策优惠。曼格(Manger)通过研究智利服务业外商投资,不仅肯定了服务业贸易总协定(GATS)对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积极作用,而且明确了影响投资的区位因素还包括双边投资条约、优惠贸易协定、不完全竞争及政策管制力等。

(三)基于效率寻求的投资动因

研究效率寻求动因的学者多从宏观和微观两大视角切入。前者重点探讨上游政府和宏观政策倾向对服务业投资决策的影响。穆勒和拉伍洛克(MuellerandI,ovelock)以中国电信服务业为例主要研究国内政策和国际经济协议对引进外资的刺激作用。他们运用博弈模型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电信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是出于获取国外资本和技术的动机,并借此提高国内行业竞争效率。而这类FDI会受到来自国内改革开放和加入WTO的外部压力两方面的影响,这正是政府作为中国电信业上游机构而发挥的宏观影响力。此外,他们还探讨了中国政府开放程度不同时(没有FDI,“N”;有限额开放的FDI,“H”;完全开放的FDI,“Y”),中国电庸信盈利战略I;增长战略G)、国内竞争者(退出E;竞争C)和国外投资者(没有投资X;非股权投资I;股权投资Q)可能的战略组合。而史密斯(Smith)以公共卫生服务业为例,认为其FDI作为支持本国卫生防疫系统的服务性经营活动,不仅受到下游机构即国民医疗体系运作和商业化程度的直接影响,同时,上游政府的行政管理力度也将产生重要作用。

其他学者则积极关注微观管理运营效率对服务业投资决策的影响。格鲍尔和弗雷奇(GebauerandFleisch)以制造业服务部门的对外投资为对象,肯定其动因为克服跨国投资的管理风险,并证实管理风险规避和效率提升对服务部门投资的决定性影响,即只要服务部门能更有效地发现和利用战略机会,合理设置战略目标,避免过度激进和随意的管理活动,就必然会选择对外投资。

上述学者主要探讨单个企业对外投资,而近年来投资理论研究开始呈现跨组织边界的发展趋势,尤其体现在价值链运作视角上。拉格曼和弗比克(RugmanandVerbeke)认为,服务业跨国投资动因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与处于价值链上下游的企业各自单独经营的灵活程度,二是从市场需求考虑东道国区位优势的影响程度。前者从企业特定优势视角,说明跨国公司与上下游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灵活性将决定其是否对外投资;后者则从区位优势角度,说明东道国市场是否具有跨国公司所提供服务的特异需求,这将直接影响其投资决策。拉格曼和弗比克根据这两个维度将服务业跨国经营战略分为4种,如图1所示。

(四)基于距离论的投资动因

马库森和马库斯(MarkusenandMaskus)发现,FDI应当在发展程度不同的经济实体(dis-similareconomics)之间发生,但其主要探讨劳动力素质差异的影响,即FDI遵循从高劳动技能地区向低劳动技能地区流动的趋势。直到纳伽和查希尔(NachumandZaheer)才直接肯定海外经营由“距离”(distance)所导致的成本差异是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这里的“距离”已被扩展到地理、文化、经济以及政策等多个维度。

研究中部分学者重点关注“制度距离”的影响作用。塞尤姆(Seyoum)认为,制度差距与外商投资间存在负相关,两国制度距离越大,其间的直接投资就越小。一般来说,资本会流向制度更完善规范的地区,因为制度可为社会个体的准确定位和行为规范提供稳定支持,而跨国公司会在不完善制度的不确定性面前犹豫不决。此外文化距离也是另一重要因素。不少学者认为,跨国公司会最先投资在文化相似或心理距离较近的国家,再逐渐向心理距离较远的地区转移。而企业生命阶段对跨国公司文化敏感度亦有影响,处于起步期的跨国公司会对文化接近的国家有明显偏好,进入成熟期后则对文化或心理距离的敏感度逐渐降低。

近年来距离动因研究开始尝试从整体环境视角构建理论框架。桑切斯和巴伯(SanchezandBar-ber)对西班牙660家服务业跨国公司2002年的国际化活动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东道国与母国的环境差距是影响其海外投资的主要因素,包括东道国宏观环境、市场需求和企业行为三方(其具体变量如图2所示),它们在不确定性下的变动情况共同构成了影响服务业投资动因的环境距离模型。

二、发展中国家服务业投资动因研究

随着服务业跨国投资的日益深入,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将逐渐从投资客体向投资主体转移,相关研究也开始备受关注,它与传统制造业投资有联系也有差异。“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从竞争优势角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投资问题,新兴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其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经济轨迹和市场运作环境决定了其投资活动的特异性。部分学者认为,流向发达国家的投资大都为克服非关税壁垒,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大都为获取廉价劳动力及其他比较成本利益。牧野等人(Makino,etal)构建了解释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经济单元的投资决策模型,它通过3个维度衡量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即东道国经济发展程度、市场规模及投资主体战略导向。若新兴工业单元以获取战略性资产为目标,它会选择投资到经济水平高、市场潜力大的发达国家,该决策也须以自身具备学习经验和技术资产为支持。若其致力于获取劳动力或市场资源,则它会选择投资于市场规模较大的大型发展中国家,并以自身具备充足生产能力为前提。

这类关于发展中国家投资动因的研究,一方面肯定了国家制度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发掘企业战略取向的微观作用,但多以制造业为例进行研究,对服务业投资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这与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密切相关。

三、服务业投资动因的行业差异研究

除国别差异外,不同类型服务业在投资决策方面亦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针对整体服务业的投资动因研究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许多学者开始关注行业差异对投资动因的影响。

对于服务业类型学界存在不同分类方式。桑切斯和巴伯、拉格曼和弗比克认同前人以资本密集与知识密集的分类方式,并认为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往往呈现市场化与规模化特征,以及类似制造业关注市场的运营特色,因此在国际投资时更关注市场和效率寻求动因;而知识密集型往往属于专业服务业,他们需要专用性资产作为运营基础,在投资决策时更考虑竞争优势动因。具体来说,桑切斯和巴伯发现,影响资本密集型的投资因素包括国家风险、文化距离、需求变动和市场营销;而知识密集型则为国家风险、文化距离、技术诀窍和企业规模等。纳伽和查希尔则认为,信息密集型服务业集中于知识和效率寻求,以增加其无形资源价值,许多专业服务业属于此类;而信息不密集者则更注重市场寻求和对低出口成本的平台寻求(lowcostexportplatforms),如零售、酒店等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服务业。

此外,也有许多学者从生产性和消费性视角来划分服务业,前者指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服务部门,如运输、通信、金融、资产管理、市场咨询等,它们作为制造业的上下游环节为制造业提供专业服务,其国际化必然与制造业密切相关,因此,效率寻求和竞争优势动因将占主导地位。后者指直接向消费市场提供服务的行业,其经营运作与市场规模、需求变动和营销活动等直接相关,因此更倾向于市场寻求动因。汤姆林(Tomlin)建立了基于不确定性的投资决策模型,探讨汇率变动、单位劳动力成本以及沉没成本对日本服务业向美国投资的影响程度,运用整体服务业数据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日本服务业FDI分为可贸易型和不可贸易型,上述因素都与其投资成正相关,其中对不可贸易型生产业的影响更为显著。而科尔斯塔德和威兰杰(KolstadandVillanger)对全球57个国家1989-2000年的服务业对外投资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对金融、运输等服务业而言,一国GDP和相关行业FDI规模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而对贸易行业来说,GDP和政治风险影响更大,但管理制度质量和民主程度比一般政治风险更具影响力。科尔斯塔德和威兰杰进一步肯定服务的不可贸易性决定了大部分服务业投资基于市场寻求,而生产业则因与制造业相关联而呈现效率寻求动因。

四、启示与展望

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全球扩张的趋势已日益明显,其对外投资活动也由最初的简单出口和销售贸易逐渐向更为复杂的企业扩张转移,因此服务业国际化研究不能简单参照制造业模式,也不能进行整体而概括性的研究,而应当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背景服务业的投资模式差异进行研究。如今,许多学者在研究服务业投资动因方面已取得了大量成果,然而仍然存在理论框架不够系统,研究结论只能针对整体服务业,未能体现服务业行业差异和企业个体差异,未能从微观战略层面剖析投资动因等问题。因此,未来研究还存在极大的理论空间,学者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继续探索,以期获得更全面的理论成果:(1)针对环境距离、技术距离等国别差异因素对服务业投资动因的影响进行研究,构建更全面的环境距离指标体系。(2)从微观层面探寻不同战略模式或不同生命周期服务业企业的投资动因差异。(3)探寻行业差异、价值链运作、跨国联盟等跨组织因素对投资动因的影响。(4)探寻不同投资动因对服务业投资进入模式、区位和战略选择等的影响。(5)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服务业在跨国投资中的独特角色和动因差异等。服务业投资动因研究不仅要与以往的制造业投资相结合,同时也应把握新时代服务业的专有特色,体现并构建适合于服务业投资活动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张诚.服务业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11Donghui,F.Moshirian.InternationalInvestmentinInsuranceServicesintheUS[J].JournalofMultinationalFi-nancialManagement,2004,(14).

[3]MichaelR.Czinkota,DavidA.Grossman,RajshekharG.Javalgi,NicholasNugent.ForeignMarketEntryModeofServiceFirms:TheCaseofU.S.MBAPrograms[J].JournalofWorldBusiness,2009,44(3)-

[4]郑琴琴,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国际扩张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H.Gatignon,E.Anderson.Th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DegreeofControlovcrForeignSubsidiaries:AnEmpiricalRestofaTransactionCostExplanation[J].JournalofLaw,Economics,andOrganization,1988,(4).

[6]M.K.Erramilli,c.P.Rao.ServiceFirms´InternationalEntry-modeChoice:AModifiedTransaction-costAnalysisApproach[J].TheJournalofMarkcting,1993,57(3)-

[7]StevenH.Scggic,DavidA.Griffith.TheResourceMatchingFoundationsofCompetitiveAdvantage:AnAltcrnativePer.spectiveontheGlobalizationofServiceFirms[J].InternationalMarketingReview,2008,25(3)-

[8]Shu-juAdaChcng.RethinkingtheGlobalizationofDomesticScrvices:ForeignDomestics,StateControl,andthePol-iticsofIdentityinTaiwan[J].GenderandSociety,2003,17(2).

[9]MarkManger.InternationalInvestmentAgreementsandServicesMarkcts:LockingInMarketFailure?[J].WorldDevelopment,2008,36(11).

[10]M.Muellcr,P.Lovelock.TheWTOandChina´sBanonForeignInvestmenthlTelecommunicationServiccs:AGame-theoreticAnalysis[J].TclecommunicationsPolicy,2000,(24).

[11]RichardD.Smith.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TradeinHealthServices:AReviewoftheLiteraturc[J].SocialScience&.Medicine,2004,(59).

[12]HeikoGebauer,ElgarFleisch.AnInvestigationoftheRelationshipbetweenBehavioralProcess,Motivation,Invest-mentsintheServiceBusinessandServiceRevenue[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07,(36).

[13]AlanM.Rugman,A.Verbeke.ANewPerspectiveontheRegionalandGlobalStrategiesofMultinationalServicesFirms[J].ManagementInternationalReview.2008,(48).

[14]J.R.Markusen,K.E.Maskus.DiscrirrunatingamongAlternativeTheoriesoftheMultinationalEnterprise[J].Review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2,10(4).

[15]LilachNachum,SrilataZaheer.ThePersistenceofDistance?TheImpactofTechnologyonMNEMotivationsforForeignInvestment[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5,(26).

[16]BelayScyoum.UStradePreferencesandExportPerformanceofDevelopingCountries:EvidencefromtheGeneralizcdsystemofPreferences[J].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06,15(1).

[17]EstherSanchez-Peinada,JosePla-Barber.AMultidimensionalConceptofUncertaintyandItsInfluenceontheEntryModeChoice:AnEmpiricalAnalysisintheServiceSector[J].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06,(15).

篇6

另外,韩国在整个部门限制自然人口的移动。专业服务领域中,没有开放医学牙科服务、助产、护士、物理护士服务,也没有开放有关能量流通服务、建筑物清扫服务。在视听服务中的电影、录象放映服务和广播电视服务部门,在国内是比较敏感的部门,所以至今没有允许。还有,保健、医疗部门没有开放整个部。教育部门,没有允许中小学教育及其他领域硕士论文。环境服务部门,没有开放有关卫生设施的服务。娱乐文化部门,把新闻提供、图书馆、博物馆等其他文化服务、体育服务从开放对象中除外。运输服务部门,把内部水路运输、宇宙航空服务从开放中除外。

在市场经济里,形成了以WTO为中心的,与多边主义的接近,以及把自由贸易协定作为媒介的与区域主义的接近两个方向。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表现出国家之间的利益对立还比较明显。与此相反,有相同利益追求的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则表现繁荣的现象。

篇7

论文关键词:科技服务产业集聚现代服务业区域创新江苏

1科技服务业概述

1.1科技服务业的定义

科技服务业在我国刚刚起步,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尚没有形成共识。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统计中心,对科技服务业作了如下界定:“科技服务业是以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其服务手段是技术和知识,服务对象是社会各行业。它同时指出,科技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是第三产业的一个分支,是所有第一、二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一。

1.2科技服务业的分类

科技服务业涵盖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参照《江苏省科技服务业调查细则》的行业分类方法,笔者认为它应该包括以下组织及其活动:①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②科技推广服务;③科技中介服务;④其它科技服务。

按照科技服务业涵盖范围,可以划人科技服务业子行业的有:研发设计业、科技咨询业、科技信息服务业、技术贸易服务业、科技孵化业、技术推广业、科技风险投资业、技术监督服务业、知识产权服务业及其它技术服务业。

1.3科技服务业的特征.

(1)服务主体的广泛性。科技服务业不同于一般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服务于特定的行业,也不同于市场中介机构主要服务于市场主体(企业)。在前面的界定中就己经明确了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于社会各行业),包括政府机关、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等,力图在它们之间架设起一道桥梁。

(2)服务的系统性。科技服务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过程中起到纽带作用,这决定了其提供的服务是全程性的。从技术的开发、传播到应用,科技服务业提供的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以知识和科技为基础的系统化服务。

(3)服务的专业性。科技服务业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它们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水平高,对科技服务的专业性要求高。不同类型和方式的创新、不同技术的创新、不同的创新主体、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所需的服务均不同,对科技服务机构所提供专业的具体要求也不相同。

(4)知识的密集性。科技服务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型服务业,它主要通过从业人员的智力劳动获取收益。科技服务机构所服务的主体和它所具有的专业化特点,决定了其提供服务的高知识含量。同时,科技服务机构已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已贯穿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因此,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第一资本是人力资本,第一资源是人力资源,第一要素是知识要素。

2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必要性

(1)集聚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集聚是产业价值链集合的有效空间载体和生产组织方式,具有资源共享机制和企业互动机制。从这一意义上说,它也可以成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有效组织方式,有利于提升其产业整体竞争力。

(2)集聚有利于促进科技服务业的有效供给和需求。由于集聚区域内相关服务产品众多,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激烈,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服务产品的供给,更保证了服务产品的质量.也提高了服务企业的信誉.从而使集聚区内的服务产品对顾客更具有吸引力。而当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形成“品牌效应”,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同,进一步促进市场对其服务产品的需求。同时,集聚区内部合作和诚信的文化氛围也有利于提高企业交易效率。这一切无疑都会增加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和需求,从而诱导科技服务业加速发展。

(3)集聚有利于科技服务机构的快速成长和发展。在集聚区这样的产业生态环境内,紧密的产业关联、共享的资源要素、丰富的社会资本、有效的竞争机制,会形成强烈的外部集聚优势,能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创新网络,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科技服务机构进人集群。同时,集聚的发展也有利于形成产业共同进化机制。例如,单个大企业有可能会受制于资产专用性难题、产业退出的沉淀成本大,而不能快速进行产业转型。但集聚则可通过协同效应,形成类似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共同进化机制。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战略联盟、业务整合等,可实现价值链活动的空间分工,使产业不断得到升级换代,从而可及时进行产业转型以维持产业持续发展。

(4)集聚有利于增强区域内科技服务机构的创新能力。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有利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在产业集聚区内,创新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一旦被使用,就很容易被其它企业就近学习、模仿,从而迅速得到推广。同时,它也促进了人才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区域内科技服务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3江苏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3.1基本情况

经初步统计,到2006年,江苏科技服务业拥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约1093家,总收人近150亿元,从业人数达55000多人,已形成门类齐全、公共机构与民间机构互补发展的格局。科技服务产业化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一批骨干单位,科技产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最活跃的基地。

(1)科技服务产业化已初具规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全省2006年科技服务业总收人149.73亿元,占该省GDP的比重为0.68%。最高的南京有2.57%,其它地区除了连云港达到1.17%外,都没有超过1%。科技服务业虽已初具规模,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科技服务机构类型较为齐全。该省现有的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可分为研究与试验发展类、技术推广服务类、科技中介服务类、其它科技服务类四大类18小类。其中,科研院所218家,技术推广机构319家,生产力促进中心64家,科技咨询机构173家,科技信息服务机构52家,科技创新创业机构75家,专利服务机构30多家,行业协会18家,技术监督机构29家。

(3)科技服务机构发展迅速,功能体系日趋多样化。该省科技服务机构迅速发展,科技服务骨干单位的整体素质逐步增强。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中,省、市、县三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拥有从业人员近千名,资产3.3亿元,2006年实现收入1.4亿元;在科技创业服务体系中,除综合性孵化器外,还有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及集成电路等专业孵化器;在技术咨询服务体系中,各类科技信息机构、工程咨询机构依托信息资源丰富和技术先进的优势,在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在资源整合、技术推广和转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存在的问题

尽管科技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从总体上看,该省科技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在本次调查的1093家单位中,有437家企业单位和656家事业单位,不少科技服务机构官办、部门办色彩较浓,过于依赖政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公平性,服务效率不高。占单位总数60%的656家事业单位的收人只有486765万元,只占总收人的32.45%;而占单位总数40%的企业单位的收人达到了1013502亿元,占总收人的67.55%。企业单位平均收人是事业单位平均收人的3.13倍。事业服务机制,很难适应科技服务机构面向市场开展高智力服务业务的要求,事业单位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2)缺乏一批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骨干科技服务机构。从目前来看,大多数科技服务机构规模较小,服务内容单一。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骨干性科技服务机构,是该省科技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一项既紧迫又艰巨的任务。

(3)政策环境不完善。我国科技服务机构发展水平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相比,尚处于初级阶段。从全国范围来看,尚没有出台针对科技服务业的扶持政策,法律法规体系也不完善。从江苏省情况来看,该省科技服务业也仅初具雏形,政府应予以大力扶持。各级政府对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应加强总体规划,加快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从资金、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为科技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4)专业人才匾乏。首先,从科技服务机构人才队伍状况来看,不论是事业型还是企业型服务机构,其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截止到2006年末的统计数据,我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中拥有硕士学历的仅有4727人,博士1188人,高端人才占期末从业人数的比重仅为10.56%。一方面,服务机构难以从市场上寻觅到满意的从业人才;另一方面,许多科技服务机构规模小,经营能力差,对高素质服务人才缺乏吸引力。

4加快江苏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集聚、空间集约、高效连通的特点,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有利于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江苏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为促进江苏省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重视规划引导。各省辖市要根据本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特点,结合支柱产业需求,选择一批政府重视、产业基础强、条件较好的科技服务业务,进一步明确方向,,突出重点,统筹组织,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以发展楼宇经济为载体,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一批有专业特占的工程咨询楼、中介服务楼、咨询大厦等,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2)加强政策扶持。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科技服务业集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业专项资金及科技服务业有关项目计划要优先考虑集聚区内企业。凡是人驻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符合其主体功能定位的企业应享受一般工业企业在省级以上开发区享受的水、电、气价格,其在集聚区内的项目可优先纳人土地利用计划,并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

(3)加快网络与数据库建设。网络和数据库建设是科技服务体系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政府应牵头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尽快建设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和共享的开放型数据库。在集聚区内,有效降低科技服务服务机构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网络与数据库可在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之间、科技机构与政府之间、科技供需方之间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有利于更好地推进科技服务业的集聚。

篇8

1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是漳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1)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漳州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现实选择。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发达国家乃至福州、厦门、泉州等先进地市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启示,也是漳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发达国家乃至福州、厦门、泉州等先进地市近年来经济发展历程显示,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必须由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服务业共同推动。“十五”期间漳州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6%,均高于全省的14.1%、泉州的14.4%、福州的14.7%,但由于漳州服务业增长一直乏力,制约着漳州经济的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10.5%,低于厦门15.3%、泉州12.3%、福州11.5%)。2006年服务业增幅回升到11.8%,但仅高于三明、宁德而居全省第7位,依然是漳州经济快速增长的软肋。纵观近年来漳州经济发展轨迹,可以发现漳州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尤其是工业)、三产业共同推动的,1992-2006年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6%、49.4%(工业为46.2%)、33.1%。今后发展也只能靠第二、三产业两轮同时驱动最后达到由第三产业为主推力。但2006年漳州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4.1%,低于全国的39.5%、全省的39.1%,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三是壮大地方财力的现实要求。2006年漳州地方级财政收入仅为泉州的36.9%,其中营业税也只占泉州的36.2%。

(2)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构建小康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推动漳州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必须增加农民收入,这就要求尽快有序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对于农业地市的漳州来说相当重要;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的整治,都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2006年漳州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0.3%与46.6%,分别比2000年下降7.5、5.1个百分点;但高于全省的39.3%与45.3%、全国的35.8%与43.0%。

(3)加快服务业发展有利于降低能耗和增加就业。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漳州服务业吸纳了49.1%新增从业人员。而目前漳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达48.2%,同时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工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会下降,服务业必将成为新增就业的主渠道。二是要完成“十一五”规划节能降耗12%的目标,也要依赖服务业比重的大幅提高。2006年漳州单位GDP能耗下降2.1%,没能完成下降2.4%的目标,究其原因在于工业快速增长(2006年全国规模工业单位能耗是服务业的6倍多)。同时近年来漳州工业投资呈高速增长,必然带来能源消耗的增加,为此,漳州节能降耗不仅需要从工业等单耗中挖掘潜力,更要依赖服务业比重的大幅提高。

(4)加快服务业发展可助推漳州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现实条件下,利用优惠政策把投资欲望强烈的社会资金引向发展服务业,这既可摆脱投资困局又能刺激消费需求上升,从而起到培养和带动消费需求增长的作用,最终是经济增长在平稳发展中完成投资与消费两大力量的转换。这对于消费率远低于全省、全国的漳州而言尤其重要。

2发挥中心城区强大的内聚力和辐射力是实现漳州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1)中心城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中心城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心脏所在。因其特殊的区位、交通、文化等良好条件,对于生产要素集聚、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市场发展起着“磁吸”作用。可以对外部区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即“极化效应”。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城市对周边区域辐射半径也不断扩大,有力地带动了周边经济社会发展,即“扩散效应”。2006年漳州市区服务业占全市的比重从1985年的17.7%上升到2006年的35.1%,GDP所占比重也由15.5%上升到25.2%。

(2)中心城区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服务业已成为城市的重要经济支柱和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基地,2006年市区服务业比重达49.0%。城市具有组织城乡商品流通,向外辐射流通服务的功能;科教文卫体等服务部门聚集在作为科研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医疗中心的城市、城镇;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都以城市、城镇为基地。2006年市区批发贸易业、科教文卫体及公共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的37.2%、36.3%、31.3%。

(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影响力大大增强。长三角、珠三角发展显示,服务业的差异越来越大,已超过农业和工业,成为发展差异最大的产业。服务业的产出增长对GDP增长的影响远远大于农业或工业的影响,且服务业增长速度对GDP增长速度的影响也大于农业和工业。各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必然会加大经济发展差距。

(4)漳州中心城区已进入服务业加速发展期。经济学研究中普遍认为,人均GDP3000美元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临界点。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2006年漳州市区人均GDP达到3946美元,经济增长进入由工业带

动逐步转向由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服务业将逐步成为推动城市向纵深推进的后续动力。

3中心城区服务业规模小层次低,制约着辐射与带动作用的发挥

自1985年撤地设市以来,漳州这个闽南中心城市致力于改革与发展,加快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中心城区在推进海峡西岸生态港口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气息与古城风韵融合,城市经济的特色彰显。但由于中心城区规模不大,服务业量小层次低,对全市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不足。

(1)经济总量偏小,对县域带动作用不够明显。2006年市区GDP仅为厦门的15.5%、福州的22.5%、泉州的44.4%、莆田的52.5%,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四个市区的17.7%、20.0%、53.1%、86.0%;地方财政收入总量仅占厦门的13.1%、福州的18.8%、泉州的48.8%,居第4位,经济影响力还较小,核心地位不突出。同时第一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中心城区,而二、三产业发展偏小,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回落,影响辐射力与带动力。

(2)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综合竞争支撑不够。一是金融保险业规模偏小,支撑力不足。2006年市区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仅为厦门的5.7%、福州的8.3%、泉州的20.8%,占服务业的比重也低于这些地市。二是房地产业总量不大,带动力仍不够。2006年市区房地产业增加值只占厦门的12.5%、福州的15.6%、泉州的44.4%,由于市区地域空间的狭小,公共设施建设受到影响。市区的剧场影剧院、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公共汽车营运车辆数、客运总量分别居全省各市区的第7、5、8、9位。三是高技术领域进展较慢,推动力不强。市区普通高等学校3所、低于泉州市区的10所。2006年市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加值分别为泉州的23.2%、61.2%、87.9%,与福州、厦门更不可比。(3)空间狭小人流量不大,消费拉动作用较为有限。近几年漳州中心城区在规模扩大和城市框架拉开进展较为缓慢,2006年市区常住人口58.87万人,仅高于南平居全省第八位,而且城镇人口扩大的速度大大低于泉州与莆田。空间狭小使得贸易规模不大,2006年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为泉州的46.8%、厦门的25.1%、福州的14.3%;旅游消费辐射力不够,接待过夜旅游人数与福州、厦门、泉州、南平较快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3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推动漳州服务业发展

(1)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提升中心城区竞争力。一是要继续围绕建设海峡西岸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目标,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步伐,重点在龙文区培养一批物流园区,整合建设一批功能全、档次高、辐射广的大型专业、综合批发市场。二是积极构建以滨海渡假旅游为龙头,形成以市区文化商贸旅游为核心,以生态、朝圣旅游为辅助,以特色旅游为重点的漳州旅游产业格局,提升漳州旅游业发展水平。三是进一步提升环境吸引力,加快人才的培育和集聚,要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的电子信息、船舶修造、汽车制造等重点产业的人才,为做大做强临港工业、落实依港兴市培育人才,聚集人才,提供智力支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

(2)按照“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要求,尽快做大建成区规模,推进城市化进程。一是要按照漳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定位(闽东南花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工贸港口城市)做好城市建设,以新区建设为突破口,强化中心区的辐射功能。重点建设与发展市区小城镇,尽快做大市区建成区规模,建设大漳州。争取在较短时间内,配合实施新市中心东移的发展战略,抓住新市行政中心即将东迁的契机,龙文区4个城镇建成区要严格按市区规划,以自身功能定位,主动成为新市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3)加快工业产业集聚,重点培育总部经济,成为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漳州市区目前有产业集群7个(全市13个),但规模小、具有带动能力的大型名牌企业不多。为此,要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工业,加快产业集群尤其是重化和高新产业的培育、发展、壮大,积极引导城区工业企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扶持发展总部经济、研发中心、企业生成和服务中心等,使中心城区成为创新型企业家的沃土、科技型企业的摇篮、先进生产力的孵化器,将其培育成为撬动漳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

篇9

当前,我国一些大城市的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经验来探讨我国大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纽约是美国的经济中心,也是世界金融与贸易中心及文化和信息中心。在2006年国际城市竞争力排名中,纽约城市竞争力排名全球第一,是国际大都市的成功典范。2005年,纽约三次产业产值构成比为0.2:11.4:88.4,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88.4%。同年,纽约三次产业就业构成中服务业就业比重为89.3%。可见,纽约已呈现明显的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结构。纽约发展服务业的主要经验有:一是出台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20世纪50年代,纽约市政府为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计划,鼓励服务业的发展。如,增加研发资金,鼓励企业创新以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采取抵减税收措施来鼓励私人投资,实现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在政府采购、进口贸易、折旧政策、信贷等方面给予企业资助,扶持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促进其结构升级。纽约市政府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减征房地产税5年计划、免除商业房租税及曼哈顿优惠能源计划等。通过实施“数字化的纽约,线路通向全世界”的产业发展战略,推动高新技术区域的建设。纽约依据市场需求制定教育培训政策,使教育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科技进步推动了纽约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使纽约市的金融、保险、不动产、运输、信息等服务行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纽约就业增长最快的行业都集中于服务业。二是强化生产业的主导地位,引导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一方面,纽约依托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传统产业现代化。另一方面,在大力发展电子、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强化生产业的主导地位,发展金融、商务服务、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行业,使产业呈现多样化发展和融合性发展态势。纽约的生产业高度集中于曼哈顿区,曼哈顿是纽约的经济活动中心,产业和人口高度集中。曼哈顿注重发展服务业产业集群,主要通过规划和引导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纽约市政府在曼哈顿区修建大量商业办公楼、展览中心及住宅楼,还修建穿过市中心区的地铁。随后,又颁布曼哈顿南部规划,建成宽阔的环型高速公路、世界贸易中心等。纽约市政府的积极规划、有力调控是纽约生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大量专业性人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纽约注重加大对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以满足服务经济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高素质的劳动力创造高效率的生产力,使纽约的服务业能快速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过渡。

东京作为亚洲的国际大都市,其服务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产业结构转变和升级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产业政策指导下,日本经济开始腾飞,东京初步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东京的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服务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稳步上升,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东京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东京发展服务业的经验主要有:一是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东京着力减少对企业区位的不合理限制,使生产环境和居住环境有机融合。如,在东京的内城中就保留以大田区机械工业集聚区为代表的制造业,并使其发展成为以创新为特征的日本机械工业中心。制造业的高度发展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因为其产品附加值中有越来越大比重来源于服务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制造企业为保持其核心竞争力,逐渐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越来越多地利用分工更为专业、功能更为强大的服务性企业来整合自身的技术和服务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城市各区域实现合理的产业分工。东京重视城市内部与周边区域的分工。在东京核心区,集中发展商业、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及出版印刷等都市型工业,在东京的区域发展杂货业和部分机械业。这样,充分发挥了东京中心区的政治、金融、信息、文化等功能。三是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创新推动了东京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迅速发展。重视研发环节能促进新产品和新服务业的产生,创造新需求,活跃高新技术市场。东京的信息产业、工商业设计、经营管理咨询业等五大新兴服务业直接服务于其它行业,不断推动东京服务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二、对我国的启示

(一)全面推进服务业模式创新与服务产品创新。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历程看,生产业尤其以先进科学技术作支撑的金融服务和商务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业在国际大都市的集聚,推动了城市在服务业产业链高端的集聚,使其作为国际服务业发展中心枢纽的地位日益牢固。服务模式创新与产品创新是服务业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型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国内大都市在促进高技术型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人才优势,针对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关键技术及关键领域,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运用高科技手段,创新经营方式,不断开拓新型服务市场。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加快企业研发中心的设立,提高研发水平,加快生产业发展,促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

(二)积极规划和适时调控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国内大都市应从生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设好诸如总部经济区、金融区、会展区、旅游基地、物流基地等重点服务区域,充分发挥服务业的产业聚集效应。服务业集群高度依赖于城市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产业网络、人才集聚等基础条件。国内大都市应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外商管理部门、代表处、技术支持与服务部门、销售与采购部门及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等,努力占据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为服务业集聚创造外部条件。

(三)促进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表明,大都市城市副中心在承担城市关键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大都市应通过增强城市副中心的功能来提升中心城的整体实力,进而避免由于城市核心区负荷太大而造成的诸多负面影响。应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保证那些投资效率高、经济效益好、发展速度快的地区优先发展。在加快先进地区发展的同时,逐步缩小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使服务业的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对服务业中的不同行业,按市场、劳动力、港口和交通枢纽、科学技术、集聚因素等优势指向原则,进行合理空间布局,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

篇10

1.单位总数排位前移,单位增幅名列前茅。2012年,全省服务业法人单位数601694家,我市占全省7.6%,从十三个省辖市单位排位情况看,我市由2008年的全省第六位前移至第四位,超过了南通和徐州二市,继苏州、南京、无锡之后;四年间,我市服务业单位发展迅速,单位个数增长较快,服务业单位数增加21028家,增长86.1%,比全省服务业单位增幅高7.1个百分点,增幅在省内十三个市中名列前茅,列第四位,仅次于无锡、苏州和连云港市。

2.单位占比排位靠后,总量支撑相对不足。2012年底,全省服务业单位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达57.4%,而我市虽由2008年的45.5%提升为51.2%,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位列全省倒数第三,全省仅二个市比重低于50%,分别为南通和泰州。而从全省十三个市GDP中三产比重来看,我市位于全省第四,可见,我市服务业单位数对经济总量的支撑度极弱。

3.现代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优化明显。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服务业共涉及14个行业大类,其中我市有10个行业四年间单位数增速超过全省平均,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三大行业高速领涨。尤其近年来我市围绕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从事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的企业逐步增多,至2012年末,全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及专业技术提供的企业有2055家,比2008年增加1304家单位,增幅达173.6%。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建议

1.完善产业管理机制,全力提升竞争实力。目前,全市服务业单位数占比在全省仅排在第11位,单位的支撑度明显不够,而且,多数企业存在规模偏小,档次较低、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这与我市经济发展形象定位严重不符,同时也说明我市服务业发展仍具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常州在区位和资源上有一定优势,经济发展也具备良好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市应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在服务业发展的定位上,一抓单位数量、二抓规模实力。要实行部门归口管理,综合统筹服务业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资金管理、行业策划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完善服务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强化责任意识,有利于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一方面,加快完善和细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实施二、三产业剥离,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深化服务领域的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放开市场准入,积极引进外资、民资在常投资,并增强服务意识,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以优质服务吸引国内外服务行业企业落户常州;另一方面,重点抓好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休闲、房地产、金融信息、教育文化等重点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出新兴服务业单位,形成“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