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2: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程群建设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传统的工程学科,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对电气工程人才的不同需求,国内外高校不断推动电气工程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教育理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从原来的“重理论轻实践”,逐步发展为“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1][2]电力工程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生培养的主干课程,是电气工程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重点课程,也是整个电气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3]可见,如何提高电力工程课程的教学水平,这对于提高本科生的教育水平及毕业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电力工程作为一门整合工厂供电及电力系统分析两门课程的综合性课程,对构建本科生电力系统知识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造成了学时紧张、讲课内容泛而不精的情况。为解决该问题,可以从宏观层面出发,将若干电力工程相关课程内容统一整合,从而优化学时,突出重点,推动电力工程课程群建设,使学生对电力系统的整体设备运行、调度、保护及设计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最终让学生构建完整的电力工程知识体系,满足电力工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这样,加紧推进电力工程课程群建设与实践,就成为了电气工程本科生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课程群建设理念简介
20世纪90年代,北京理工大学在题为《在课程建设中应当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为目标》的教育改革项目中,首先提出了课程群建设的总体思路,继而逐渐发展成为学科教育改革的新兴理念,为国内众多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参考。课程群的主要内涵为[4]:整合三门及三门以上学科相关课程,相互传承,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从而整合课程授课内容,使课程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进一步挖掘课程的整体优势,从而建立起学科优势。课程群不仅能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学时内掌握重点、有效的知识,构建坚实的知识体系,也能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有限的知识点讲透讲精。课程群的整体是全面而严谨的,这就避免了原来单一课程为求知识全面而进行“蜻蜓点水”般的讲课模式。
二、电力工程课程群建设方案
建立电力工程课程群,首先应分析原有课程授课模式的不足,然后参考课程群的内涵,选择合理的相关课程,建立对应的课程群,这样才能提出合理的优化整合方案。
(一)原有授课模式的不足
电力工程课程是整合工厂供电及电力系统分析相关课程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主要讲授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运行原理,电力系统的元件参数计算、稳定运行分析和故障分析的基本方法,电力系统电气主接线设计、主要电器设备选择的原则和方法、继电保护等内容。由于囊括了工厂供电及电力系统分析两门课程的内容,其课程内容丰富且繁重。在有限的学时中讲授如此多的内容在给教师带来极大授课压力的同时,也会让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热情,并最终影响其对整个电力系统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课程群课程的选择
电力工程课程群建设,须秉承学科相近的原则,对知识点有重复或传承的课程进行整合优化,从而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课程群,使教师能轻松地传播知识,学生能有效地学习知识。为此,结合我校电气工程教育的特色与传统,我们挑选出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气控制技术及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等三门课程,结合电力工程课程来建设电力工程课程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主要讲授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输电线路的电流保护、接地保护、距离保护、纵联保护的基本原理,变压器保护的基本配置及主要保护的基本原理,自动重合闸、发电机保护、母线保护等内容。电气控制技术则主要讨论异步电动机拖动系统和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的起动和调速控制技术,以及电气线路的分析和设计,常用电磁式低压电器的作用与分类、结构与工作原理,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等。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则以电力系统“四遥”为主线,主要讲述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有关理论,性能和运行特性,涉及电力系统稳态运行的相关基础理论。从上述三门课程讲授的内容可以看出,其与电力工程的课程内容互有传承,相互渗透,并有较多的重复。电力工程主要讲授电力系统分析的基础内容,继电保护则是在其基础上的升华。因为系统的稳定运行离不开保护装置的调节与动作,而保护装置的调节与动作又离不开电气控制设备的判断与运行,而这一切设备的自动化管理都离不开“四遥”技术的调度与管理。因此,从内容上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这四门课程存在明显的传承关系,因而在授课过程中存在较多知识重复的问题。建立电力工程课程群,就是以电力系统稳定运行为基点,逐步提升知识的难度与高度,使知识结构紧密,易于学生掌握。为建立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电力工程课程群,就要对教学内容及课时进行整体优化。
(三)电力工程课程群整体优化方案
可以从三个角度来优化电力工程课程群,分别为课程优化、实验优化以及考核优化。课程及实验优化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即明确“教什么”,而考核优化则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即明确“学什么”。1.课程优化针对四门课程授课内容的特点,可以首先将电力工程课程中的继电保护一节的内容移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专门讲授,而电力系统监测与控制的内容并入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中讲授,与开关电器电弧、灭弧相关的原理及相应保护设备,则并入电气控制技术的高低压电器一节讲授。此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微机保护一节与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内容有较大的重复,特别是硬件部分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可以考虑将其并入电力调度自动化课程中讲授。由此,通过重新制订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内容重新安排学时,可以使每一门课程的学时数得到合理安排。2.实验优化以往为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每一门课程都配以相应的实验。该类实验的特点是与教材内容结合较为紧密,但主要以验证性及演示性实验为主,实验时间分散,实验内容缺乏系统化。学生通过实验只能片面地了解一部分课程内容,且只能了解部分设备的运行情况,缺乏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深入理解。因此,有必要整合实验内容,将单一分散的实验课时整合为持续时间较长的整体的课程设计。以上述四门课程为例,可以强调四门课程综合的课程设计,如要求学生设计某厂矿的变电所,从而考核学生电气设备选择、电气主接线设计、负荷计算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继电保护装置的要求,并要求学生绘出遥信遥感的结构图,从而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设计,达到整体了解变电所设计运行的基本方法以及注意点,从而提高学生系统学习能力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到临近变电站进行参观实习,让学生了解相关电气设备具体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相较于以往效率较低的课程实验,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促进学生知识的整体消化吸收。3.考核优化课程内容的优化必然带来考核内容的优化。以往由于课程知识点繁杂,学生在期末复习时需要记忆许多与本门课程内容关联度不高的知识点,而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却由于复习时间紧而未能有效地掌握,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成绩。因此,通过课程群内容的整体优化,每一门课程都有相应的重点内容,这使得学生能够在复习时能紧紧围绕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展开,而将关联度并不高的内容放入课程群的其他课程中进行复习,从而提高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和复习效率。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能使学生掌握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课程优化、实验优化以及考核优化有效地改善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及学习情况,使得教师讲授最优化,学生学习最优化,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牢固掌握核心知识成为可能,从而实现了课程群建设的目标与意义。
三、结束语
本文针对建设的电力工程课程群,分析了课程群内不同课程的特点,从课程、实验、考核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方案,为进一步推动电气工程本科生教育改革提供了参考。当然,相关优化方案还需在后续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效果不断地完善改进,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紧跟时展的脚步,使培养的学生能够符合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
作者:牟龙华 李松峰 张 鑫 王伊健 单位:同济大学
[参考文献]
[1]丁守成,张爱华,黄瑞,等.电工电子实验系列课程体系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5(6):98-100,104.
网站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1]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5.
[2]史金昌.浅析基于ASP.NET的Web网络应用程序的安全开发[J].科技创新导报,2008(23):37.
[3]李志勇,魏红.高校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l0(2):485-486.
[4]张书梅,符蕴芳,刘智国.网站安全管理的方法与具体实现[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7(6):54-56.
[5]阳卫文,王建斯,基于P2P流媒体系统模型的研究进展[J].现代电子技术,2008(2):159-161.
[6]万荣泽.基于ASP.NET技术的统一后台网站群的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7,23(8):260-262.
[7]王红雨,蔡成闻.基于ASP.NET的课程平台设计与实现[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0(1):78-82.
[8]顾正刚,毕海峰.网站规划与建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4-8.
网站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1]孔祥鑫.基于PHP技术的校园网站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2]李良.基于PHP的商业站点设计与实现[D].南昌:南昌大学,2010.
[3]杜闯.PHP在动态网站开发中的优势[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3).
[4]贾素来.使用PHP和MySQL开发动态网站[J].大众科技,2011(3).
[5]李晶.PHP技术应用于中小企业网站开发探讨[J].软件开发设计,2014(10).
[6]杜闯.PHP在动态网站开发中的优势[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3).
[7]贾素来.使用PHP和MySQL开发动态网站[J].大众科技,2011(3).
网站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1]靳莹.基于缓存技术的内容管理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黄菊.分布式缓存技术及其在车辆监控系统中的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5.
[3]崔解宾.分布式内存缓存技术在数据处理平台中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5.
[4]李光瑞.Map/Reduce型海量数据处理平台中的内存级数据缓存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
[5]易会战,王锋,左克,杨灿群,杜云飞,马亚青.基于内存缓存的异步检查点容错技术[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06):1229-1239.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3+1”教学模式就是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四年的时间划分,3年在校学习,1年在校外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撰写.这种教学模式无疑调整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下面对“3+1”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3+1”教学模式的缘由
就专业个性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一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践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为了学生今后能真正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强。
然而长期以来,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频遭狭隘理解乃至认识误区,不少教学管理者和从教者在观念上将实践教学仅仅视为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普遍呈现出琐碎化和零散化倾向,严重阻滞了本专业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生专业能力的深化提高。之所以造成这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不良局面,根本原因在于,众多地方性高校所设旅游管理专业都是作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还有部分是在历史学,地理学基础上派生和发展的。无论那类地方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均存在不切实际地搬用普通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而辅以实践教学的发展模式,有的实践教学环节犹如蜻蜓点水,严重背离了旅游学科发展的特点,不利于专业的发展。现行各高校专业课课程门类与学时数也在压缩,所以我校作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首先采用了“3+1”教学模式。
二、确保“3+1”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群建设
课程群(Curricula Group)来源于国外针对现行教育中学科门类过细,过多问题而提出,,它符合是世界范围内学科、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之要求,也满足我国高校专业课课程门类与学时数压缩的改革之需。 何谓课程群,国内高教界至今没有权威的确切定义。高校普遍倾向认为: “课程群”是由内容上密切相关、相承和渗透,具有互补性的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配备相应的教学大纲,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化,是具有学科优势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群建设,确保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并与旅游行业实践相结合。根据这一原则设置课程,进行课程群组建。由于我校旅游管理是大工商管理专业下分离的。充分利用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学基础平台,突出管理特色,促使基础课程中管理类和经济类与旅游科学相结合。为此构建了六大旅游管理专业课群,即:旅游管理课群、旅游经济课群、旅游文化专业基础课群、酒店管理与服务课群、旅行社与导游实务课群、旅游资源与规划课群。例如:旅游管理课群中“管理学、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作为课程群建设,从内容上看,相互之间的内容纵向有传承运用关系,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在授课时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最佳效果。再如,酒店管理与服务课群,把酒店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前台管理与服务,餐饮管理与服务,客房管理与服务,都是理论与实验室实训课结合,让实验指导教师也参加大纲编绘,辅助完成课程教学。此外在旅行社与导游实务课群、旅游资源与规划课程群中大为提高实践课程比例,增设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实践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打破课程间壁垒,优化课程体系,达到了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即保证了学生理论学习的完整性,避免了重复内容的学习,又达到缩短学时数的要求,使学生顺利完成3年在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
(二)因材施教,加强实习环节的不断创新
1.原有旅游专业实习操作模式的利弊
我校原来的专业实习操作模式是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时间在12周,都集中在一两家酒店实习。实习后回学校再进行大四的理论学习和毕业论文撰写,第八学期还有4周-6周毕业实习。有利的是:专业实习集中统一,大四学生基本在校,虽然毕业实习在外,但也短暂,所以学生日常管理方便容易。弊端是:对于实习的酒店而言,由于实习时间在三个月,酒店一般采用的是顶岗实习,前期的入职培训在一个月左右,顶岗2个月,工作技能刚熟悉时,就面临实习结束,这样就加大了人力资源培训成本,不利于校企合作。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而言,一般要求学生最好能结合专业实习工作,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写出学以致用的论文。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时间放在第六期,还有部分理论知识学习要在第七学期完成,就降低了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有学生愿意到旅行社、景区实习,但在这种“一刀切”的模式下就不可能。
本着“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原则,教育要因材施教,必须对原有实习模式进行改造,对专业实习时间和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2.“3+1”教学模式中,“1”的突破
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3+1”教学模式中,“1”即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在校外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就是采用专业实习与毕业时间相结合,校外做论文与校内做论文相结合。
具体而言,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全期,第八学期前4周毕业实习,后12周毕业论文写作。如果学生集体实习,可以将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连续进行,也有利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同时提高了学生毕业就业率。有的学生在企业签约后,可以申请在校外请指导教师,并与校内论文指导老师联系,在校外完成毕业论文撰写。
3.专业实习的实施和有效管理
专业实践环节中,遵循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实习方向,必须是旅游管理相关部门与经济实体,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旅游行政部门等。实习方式采用集中实习和自主分散实习相结合,自主实习学生管理由家长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进行管理;集中实习由用人单位和学院专任教师协调共管。为了保证学生安全,避免出现实习缺位的情况,学院建立了一套实习管理信息系统,学生与指导教师联系有一套长效机制。通过几年实施后,监督管理到位,学生、家长、单位都比较满意。
4.拓宽专业实习平台,搭建旅行社集中实习桥梁
教育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学校在最后专业实习学期,要保证学生都要顺利完成实习工作,除了提供吸收人力资源较多的酒店供学生选择外,要尽量拓宽实习平台,增设旅行社行业,提供学生导游、计调、外联等实习岗位,使部分爱好旅行社和导游工作的学生,自己又没有能力联系到旅行社的学生能自主选择,由学校联系多家旅行社,旅行社对实习学生进行一定的选拔后,进入旅行社行业实习。以前学校只提供1-2家酒店实习,主要是酒店对人力资源需求量大,做基层工作员工素质要求不高。旅行社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高,大多是中小型旅行社,能容纳学生实习的数量较少。因为旅行社行业属于知识、人才密集型企业,作为旅游业的龙头企业,旅行社担负着开发旅游产品、引导旅游消费潮流的责任。如果没有极好的综合素质,这个作用就无从体现。因此,旅行社的从业人员的文化含金量比旅游业其他部门的从业人员要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旅行社经营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员工的素质。每一家旅行社需要的员工数量虽然较少,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行社也意识到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要进行人力资本长效投入,注重从企业内部挖掘人才,把实习学生作为人才储备,毕业后大部分学生都会成为该企业的核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较高。与此同时,学校也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2、3年级时做好一些职业准入资格考试。如导游和海外领队资格考试,搭建好旅行社集中实习的桥梁,省内一批旅行社也成为学校实训实习的基地.此外随着旅游业向纵深发展,近几年各景点景区(特别是主题公园)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加剧,专业实习平台还能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0-0219-02
一、课程群的概念及经济学课程群建设与教学的意义
1.课程群的概念
课程群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对教学中那些存在内在联系、可构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规划、设计和构建,而形成的多门课程的有机集成。我国高校课程以多门课程组合的形式进行建设,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总体来讲进展比较缓慢。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单一性学科结构向综合性的多学科结构转变,各高校越来越重视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改革。
2.经济学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意义
经济学课程群建设是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在高校培养目标层面的具体化,是体现人才培养特色、建设特色专业、提供优秀课程资源的基础。它可以有效克服课程建设中由于过于强调某一门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对与其相关课程的横向与纵向关系而造成的课程间内容重复、课程内容陈旧及课程教学与实践脱节等弊端,从整体上对学生要掌握的经济学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掌握的经济学知识结构体系更加合理,内容结合更加紧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教师采用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学团队及相关硬件设施建设。
二、经济学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对课程群建设缺乏理性认识,课程群建设力度不大
课程群建设的目地是对学科体系内的课程进行重组,剔除课程之间的重复部分,让学生学习掌握并能综合运用所学习的经济学知识,这必然要求在课程设置时强调各经济学课程之间的整体联系,强调“共同学习、共同运用”。目前,有些高校对课程群建设的目的还存在模糊认识,加上西方经济学引入我国高校时间比较短,高校间对经济学课程群体系的组成和建设途径看法不统一,致使一些高校没有明确的改革方案,虽然有些高校进行了试验,但并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来满足课程群建设的需要,课程群建设流于形式。
2.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压力,影响了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课程群建设工作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授课教师的课前准备任务增加了,教师不但要对本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认真的准备,还要与学科内其他课程授课老师进行沟通、协商,对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必要的时候还要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教师从事课程群教学的积极性受到制约。另一方面,进行课程群教学模式改革,学生的学习任务也更加繁重,课程群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经济学知识进行综合学习和运用,要求运用各种经济学的方法、思想去解决问题,学生对各门经济学课程的知识都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学生学习的工作量加大,使得学生对课程群教学模式改革的兴趣减弱。
3.课程群构建体系、课程教学进度安排欠妥,影响了建设与改革效果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从知识的角度出发,把握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把内容密切相关、思想紧密结合的课程建成课程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不少高校在这方面忽视了其课程组建的要求,在课程群组建过程中介入了主观因素,出现课程选择的任意性,影响了课程群的整体质量。由于课程群建设要求有一门主导课程,其他课程作为从属课程学习。根据课程的重要程度不同,高校在课时安排上会有侧重,重要的课程会安排更多的课时给学生学习,课时多的课程与课时少的课程教学进度会出现不一致,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融合时,一门课程用到的相关知识可能另一门课程还没有来得及讲授,影响了课程群建设和改革效果。
4.教材选用不当,阻碍了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改革发展
社会发展要求高校经济学教学中及时补充新的授课内容和思想,要求使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教材。一些高校在课程群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对教材的选取,多注重倾向性忽视同步性。在一些重要的课程上安排学生使用的教材都比较前沿,版本比较新,而一些相对不重要的课程使用的教材显得略微陈旧,教材中包涵的知识及分析方法也已经过时。加之经济学流派纷纭,各种经济思想的侧重点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有差异,致使课程群建设和教学中知识衔接时出现不紧凑、不统一的现象。
5.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改革,缺乏对课程群建设效果的检验
高校的课程群教学模式改革多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没有纳入到考核体系中。课程群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辩证、综合地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如何在最后的考核体系中真实地反映出教学成果,目前,还没有切实有效的考核方式,有的高校在每门经济学课程考试卷中出现几道综合分析题,要求学生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分析,但由于涉及到的课程知识多,给阅卷老师带来不便,加之学生分析得鱼龙混杂、没有条理,更难评定分数。有些高校干脆还是按照传统的考试方式,各考各的,虽然在授课时内容互补,但考试互不相干。尤其引起注意的是,很多高校在毕业生做毕业论文时忽视了对经济学课程群建设和教学效果的考核,毕业论文内容量大、篇幅多,学生完全可以从多角度对研究的问题展开论述,很多高校经济学类的毕业论文还是要求学生沿一条主线往深层次研究,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视野没有开阔,从课程群授课中学习训练到的东西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
三、促进经济学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对经济学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改革的认识水平
首先,要明确进行经济学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校期间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管理有总体的把握,促进其对市场经济的主动融入和适应,能够从综合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要认识到课程群的建设重在对课程体系的整体把握与权衡,要统筹安排,分清主次,搞好逻辑顺序关系,将学生学习的课程衔接为一个整体,各课程教学要加强交流,把本课程看作是整个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树立教学团队意识。最后,要考虑课程群建设与改革过程中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做好课程群建设的支撑工作。
2.注重师资建设和教学管理,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群教学效果
学校在引进师资力量的时候可考虑课程群建设的需要,进行倾向性的招聘,招一些对经济学多门课程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或者对相关授课教师集中培训,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实施课程群教学的要求。通过成立教学小组,实行课程群负责人制,进行集体备课,就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和解决,来提高教学质量。
3.科学构建课程群组成体系,正确处理课时安排和进度
课程群体系的建设要以服从教学目的为基本原则,课程群建设应当将重心放在课程之间内容的整合上,打破按学科组织课程的方式,从区域背景、学生培养目标定位、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已有知识基础等因素出发,依照“大课程”的布局进行规划,由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完整,转为追求课程群体系的完善,使群内课程由原来的相互隔离转变为相互贯通,由相互重叠变为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在课程群课程体系构建中,要分清楚主次,课时安排上也要有侧重点,内容多、重要程度高的课时应当多一些,而且整个课程群要相当于一门课,把不同的课程看作是不同的章节,在整体的教学进度上才能整体把握,相关知识点的衔接才会紧凑。
4.科学合理选择教材,推动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改革
经济学科类的教材要符合当代的经济发展需求,这是经济类教材选择的最根本原则。教材内容要具有同步性,如此课程之间才可以互相借鉴。不同课程教材选取时最好能够做到经济思想统一,在统一的经济思想下,学生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会更深一步了解这一思想流派的经济学思想,教学效果也会显著。教材不宜太难,应当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课程群的构建要求学生同时运用几门经济学课程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思考,教材过难理解会制约学生的思考。
5.重视课程群建设和教学效果的考核
一、引言
毕业论文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强调,“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1]1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14]14号)也指出,“毕业论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因此,“各校要加强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指导和评审,使之对学生真正有所裨益,防止流于形式。”[1]11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为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提供了明确的导向。教育部2012年的《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标准》进一步指出,文科专业的毕业论文要有50%左右的选题与实践性、应用性挂钩,该标准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论文提出了具体的指标。本文以滨州学院英语专业2014—2016届的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大纲》规定“毕业论文一般应用英语撰写,长度为3000~5000个单词,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1]11笔者以此为标准,对英语专业2014—2016届的毕业论文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论文选题不当,缺乏新意,应用性不强毕业论文选题要适中,最好能够做到“小题大做”,而部分论文选题过大过泛,没有研究焦点,根本无法完成,如“莎士比亚诗歌研究”;选题不能紧跟本专业研究前沿,过于陈旧,缺乏新意,如对颜色词的研究、英语习语跨文化比较等;有些选题与英语专业没有密切关系,相差甚远,如“中美婚姻观的比较”;有些选题未达到严格意义上“一人一题,不得重题”的要求,如“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和“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性和应用性的选题比例不高,与50%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写作基本功不扎实,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毕业论文写作属于学术论文写作,需要较扎实的写作基本功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大多数毕业论文在语言表达上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术语不准确,书面语和口语混合使用,文字不通顺、表达不准确,汉式英语较多,串句、主谓不一致、结构不完整、悬垂现象、搭配错误等语法错误时有出现,甚至还有单词拼写错误、首字母大小写错误等细节问题。
(三)论文思路不清,逻辑混乱,思辨缺席毕业论文是学生围绕研究问题形成的一个立论正确、结构合理、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论证合理的语篇,而多数毕业论文思路不清、逻辑混乱、结构松散、论点不清、论证乏力,思辨缺席现象较为严重。黄源深指出思辨缺席对毕业论文的影响,“在二三十篇论文中难得有一两篇像样的,大多数论文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往往论文的题目就暴露出很多思维上的负面信息。”[2]12
(四)体例不够统一,格式不够规范毕业论文属于正式文体,需要按照规定的体例和规范撰写,以显示其严谨性和规范性。有些学生没有意识到体例和格式的重要性,不注重论文写作规范,随心所欲地撰写,体例和格式较为混乱,主要体现在参考书目没有按照学校规定的APA格式撰写,文内引文格式混用,标题首字母大小写不恰当,字体、字号、行间距不符合规范,中英文标点符号混用等方面。
三、对策
(一)加强毕业论文选题指导,增设专业选修课程,建设论文选题库,多渠道拓宽选题范围。英语专业选题范围较广,主要包括语言学、文学、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等方面,指导教师应该加强选题指导,避免题目过大、过泛和过旧。增设专业选修课程,扩宽学生视野,便于学生扩宽选题范围。另外,可以根据历年选题情况,结合指导教师专业特长,建设毕业论文选题库,供学生选题参考。最为重要的是,可将毕业论文选题与指导教师承担的各类教科研项目、毕业实习、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大学生创业计划和大学生学科竞赛等相结合,更好地体现毕业论文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二)改革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毕业论文课程群,做到英语写作四年不断线,夯实学生写作基本功。语言表达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庄智象曾指出,“既然称之为英语专业,那么对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方面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我认为这是英语专业学生基本的、首要的要求,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而目前更显得必要。”[3]216而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靠“学术论文写作”这门课程远远不够,需要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毕业论文课程群(包括英语基础写作、英语高级写作、英语语法、英语修辞和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做到英语写作四年不断线,夯实学生写作基本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钱宁指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合理。”[4]103因此,方琼强调“高校英语专业应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将其放在和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5]91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应该调整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增加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等课程;任课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课内加强逻辑思维训练;坚持“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高质量撰写学年论文,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英语沙龙、专题讨论和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语写作等各类学科竞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过程管理,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毕业论文质量是学生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体现,更是指导教师学术视野和学术水平的体现,所以《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外语卷)》指出,“高校外语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是衡量、评估高校外语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6]3论文指导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应遴选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实际指导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文献检索与搜集、选题、开题答辩、初稿、二稿、定稿和毕业答辩各个环节的指导,尤其是文献检索与搜集、研究方法、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方面的指导,强化论文写作过程的动态管理,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另外,还需要规范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优化毕业论文管理流程,健全毕业论文管理方式,提高毕业论文工作效率。毕业论文教材建设也是指导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张春芳曾指出,“英语毕业论文写作教材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国内关于学术论文(包括毕业论文)写作的中英文编著至少有20部,但是教师们仍然抱怨难以选到合适的教材。因此,指导教师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结合本校毕业论文的相关规定,编写符合专业特点、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毕业论文教材。
四、结语
毕业论文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滨州学院为例,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论文选题、语言表达、思辨能力和格式规范四个方面,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提供参考,实现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3]庄智象.外语教育名家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钱宁.浅析高校加强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以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4,(4):100-103.
[5]方琼.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的思辨缺席[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12):90-92.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开设3个学期的商务英语写作课,教学内容从基础写作逐渐过渡到商务应用文写作。在第5、6学期开设的高级英语课程也以写作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没有单独开设外贸函电或商务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是在基础阶段开设英语语法与写作课,在高年级开设进出口函电课和高级商务英文写作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开课情况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相似,是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了一个学期的基础英语写作,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在二年级开设了两个学期的商务英语写作课,不同的是没有单独开设函电或商务应用文写作的课程,高年级的写作训练融入其他课程之中。
由于近年来高中毕业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已基本具备基础英文写作水平,所以,生源质量较好的学校没有单独开设基础写作类的课程,例如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虽然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有所提高,但水平还是参差不齐,特别是很多普通本科院校认为学生有必要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系统地夯实一下语言基础,再接受与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的学习,如进出口函电或商务应用文写作。
由此可见,各类院校尚未对商务英语写作类课程的设置达成共识,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尚有待明确。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二年级两个学期开设了基础英语写作课,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了进出口函电课,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了英语商务应用文写作课。由于这些课程的开设时间和内容满足不了目前《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中对于写作能力分级要求规定的内容,所以,笔者提出了构建商务英语专业写作类课程群的方案。
二、构建普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写作类课程群的具体方案
(一)方案设计依据
根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1],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学制为4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1-2年级)和高年级阶段(3-4年级)。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着重打好英语基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策略意识和良好的学风,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年级阶段在继续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重点提高商务专业知识,有选择地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商法等商务专业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两个教学阶段中课程设置应有所侧重,保持四年教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自始至终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分析以上课程设置的要求可以看出,一、二年级基础阶段的课程应以夯实英语基本功为主,帮助学生掌握语言习得策略,形成良好学风。三、四年级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所以,根据以上要求,写作类课程可以贯穿两个阶段,即基础和高级阶段。因为两个阶段都强调了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写作作为主要的交际手段之一,有必要贯穿四学年的教学,可以根据两个阶段的侧重点适当安排课程。
参考开设本专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结合笔者教学经验,认为可以在基础阶段开设三个学期写作类课程,即一年级下学期开设基础英语写作课,每周2学时,二年级开设两个学期的商务英语写作课,每周2学时。高年级以学习商务专业知识为主,可以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一个学期的高级商务英语写作课,每周2学时,该课程可以使学生在理解专业知识同时巩固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10周的论文写作指导课,每周2学时,为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做准备。这一方案把原来的进出口函电课和商务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内容整合到二年级的商务英语写作和三年级的高级商务英语写作两门课程中。这样设计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也做到了自始至终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避免出现英语和专业知识学习两层皮的现象。
(二)课程群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确立了各门课程的关系及时间安排,整合了相关课程之后,就应对教学中相关知识和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原有的课程设置中其内容常常有重复或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如何按照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对课程群内的相关课程内容进行再设计,包括教材的重新选编是对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挑战。
根据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一年级下学期开设的基础英语写作课可以和语法课的内容进行整合,主要内容可以包括基本的写作规范,如写作格式,拼写和标点,英语书面语中有效表达的用词及句式特点,段落展开方式及常见文体的写作特点,以议论文为主。语法知识主要体现在用词和句式两部分,让学生在写作中发现使用英语时出现的语法错误和不足,可以更好地把已有语法知识转化为技能。二年级开设的商务英语写作课可以分为两个学期,第一学期以内部商务交流以及其他公关或日常办公类函件、传真和电子邮件等为主,目标就是达到《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中对于四级写作水平的要求,例如备忘录、电邮、电话留言、名片、商务信函、履历表、求职信、会议记录、经贸短文摘要、商务图表分析、个人发言提纲等写作任务。第二学期以外贸商业书信为主,因为这一学期本专业开设了国际贸易课程,对一些专业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所以,可以选用之前外贸函电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这一学期里完成。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高级商务英语写作可以根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对于八级写作水平的要求,课程内容应该包括经贸著作读书报告、商务报告、商务演讲稿、商业计划、商务合同、商务论文等写作任务。四年级开设的论文指导课由于课时有限,只能针对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选题做相关指导,所以,写作能力培养的重点还是应该集中在前四个学期。
三、方案实施的配套改革措施
(一)课程群教学团队的建设
组建以课程群为单位、以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首的大团队有利于课程建设乃至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大团队的教师比单一课程的教师更有全局意识,可以要求每位教师都尝试讲授课程群中的课程,形成“一人多课,一课多人”的形式,这样可以改变单门课程的备课模式,能够综合考虑四个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组成员应该发挥各自所长,探讨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资源,研讨科研课题。在这种大团队的合作中,不同层次或教育背景的教师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例如,长期教基础写作的教师可以对高年级阶段的写作能力的要求更加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有所侧重,为学习商务写作奠定有力的语言基础。这样的团队建设比传统以备课组或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团队更有利于教师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也更有利于实现整个专业学科的大发展。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写作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从传统的结果教学法、过程写作法、体裁教学法、交际任务写作法到机辅写作教学、语料库写作教学、写长法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项目基础上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方法[2]符合目前商务英语写作类课程群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这种方法集众家之所长,选用学习效能较高的“项目教学法”作为基础教学模式,将商务英语写作课设计成整体的项目。将其他教学法中的精华根据阶段性的教学目标融入主体计划中,并充分发挥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多模态的设计”[3],可以使师生互换角色,构成多重评价体系。同时网络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商务写作相关的行业知识和常用表达方式等资源,对于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商务知识、写作知识可以一次性系统地提供给学生。这样可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写作兴趣和能力,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运用到商务英语专业写作类课程群的教学中,在基础写作入门阶段可以“发挥过程写作法和任务写作的长处,解决学生知识结构和写作内容贫乏的问题”[2],利用“写长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并在语言使用中发现词汇和语法使用中存在的不足。在商务英语写作教学阶段可以充分利用项目教学法和网络平台辅助教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在整体项目框架下通过写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二、征文内容要求
1.我国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2.地区和学校课程改革走过的道路与反思;3.国外和华语圈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分析:4.新课程改革与新教学观的形成;5.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6.校本课程建设成果、经验与反思;7.综合实践课程的新尝试;8.课程改革与新型师生关系建设;9.课程改革与教师绩效评价;10.考试与评价改革;11.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2.课程改革与德育创新研究;13.新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14.课程、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15.课改先进学校和优秀教师典型通讯;16.关于课程、教材、教法、学法的各类特色课题研究。
三、参评要求
1.参评论文的形式,可以是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可以是调查报告、实验课题、教育随笔、教育活动案例与分析、个案研究、日志等。
2.论文要注重“教育科研”含量,要求立意新颖、主题明确、论据充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所参赛论文一定是原创、无抄袭,引文要注明出处,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参评论文如已产生社会影响(发表、交流、获其他奖项等)者请在文末注明。论文报送截止日期为2015年12月31日。投稿邮箱:(投稿请在主题标注“2015征文投稿”,便于大赛组委会关键词搜索下载参赛文章,避免参赛无效。)
4.邮局或银行汇款:每篇论文收取评审费80元,主要用于评审、授奖和印刷优秀论文集等。评审费可采取邮局汇款或银行汇款方式。
四、付款方式
付款方式:邮局汇款、银行汇款
(邮局汇款)收款人:《新课程研究》编辑部
邮编:430070
汇款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78号长江传媒大厦18楼1801房间
(银行汇款)单位名称: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账 号:416080100100292676
开 户 行:兴业银行武汉东湖支行
税 号: 420111420000808
地 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78号
汇款注意事项:
①由于银行账号是单位账户,到款时间需7个工作日左右,汇款时请一定注明是“新课程研究”的款项,以方便我们查询。
②汇款后请及时将作者姓名、文章题目、作者单位、作者电话、汇款人联系电话、汇款金额以及通过哪种方式汇款通过E-mail告知财务部,请务必在邮件主题标明“征文款项”关键词。财务收到后,会回复邮件确认,如果没有收到回复邮件,请及时联系财务部,以免参赛无效。财务部邮箱:。
期刊博客:http://.cn/whxkcyj
期刊微博:http:///xkcyj2012
期刊网址:http://
期刊邮箱:;
新课程研究―名师群:385457083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群:253936549
征文大赛联系人:郝婵 征文大赛官方联络QQ:2736675082
咨询电话:027-50738351 传真电话:027-50738350
五、评选及奖励办法
1.主办方将邀请全国教育权威专家组成评委会,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初评、复评、终评三个环节对征文进行认真、严格地审阅,评出等级奖。其等奖为为参赛总人数的10%,一等奖比例为参赛总人数的10%,二等奖为参赛总人数的20%,三等奖和鼓励奖为参赛总人数的20%。
1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1.1 应用型软件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问题
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技术人才。应用型软件人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主要面向软件产业培养高、中、初级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具有扎实的计算机软件及软件工程基石}I{理论与专业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维护的应用型人才,而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评价指标。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应用型软件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高校越来越注重应用型软件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软件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人才培养方案仍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培养出来的学生仍旧是“学术内芯,应用包装”的伪应用型软件人才;软件人才专业能力不强,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忽视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团队合作等软件人才必需的能力、素质培养;软件人才培养导向性不强,没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忽视企业所急需的相关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使软件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1.2 融实训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完整、丰富及融于最新技术的实训为手段,以完善的基于课程整合及融入实训的课程体系、软硬件兼备的实践教学平台、基于课程群的教材为保障,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为基础,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需要辅以合理的考核方法和反馈机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
针对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软件开发专业,建立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融实训于整个教学计划全过程的知识体系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实训体系包括知识点实训一课程实训一综合实训一毕业实训,并在2—3年级暑期安排企业综合体验实训,实训贯穿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全过程。同时,在人才培养中积极融入创新元素,使学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 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及教材建设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必备的实践教学平台作为依托。郑州大学通过对课程进行整合,建立了新颖的、融实训的、基于课程群的课程体系;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建立了软硬件兼备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对传统教材的分析,发现其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提出了重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材改革方法。
2.1 课程体系建设
在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课程整合、构建课程群,可以理顺软件类课程之间的关系,确立软件技术人才的核心知识结构和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可以优化软件类课程的结构,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精炼课程内容,使软件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训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可以为软件类课程的教学设置、实训设置及教材建设提供指导作用,最终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如何有效地融合实训与课程群的知识结构是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课题,是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的基础,而合理的课程群的划分和建设是知识体系结构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课程群应注重培养目标的制定、知识结构及内容的确定和划分、教学计划及教学学时的分配、各个知识结构之间的衔接,并设定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重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群建设以课程整合为根本,而融实训于课程群建设,使实训有效融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之中,能够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过程如图2所示。
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实训,基于实训方式,可以分为知识点实训、知识单元实训、课程实训、课程群实训、课程群综合实训和毕业实训。针对课程群中每门课程的知识单元设计知识点实训,用于巩固基础性知识,是最小的实训方式,绝大多数课程都有知识点实践环节。针对课程群中每门课中的知识单元而设计的是知识单元实训,知识单元一般是一个课程中比较完整的一个概念,是多个内容紧密相关的知识点的融合,对此设计一些与整体概念相关的实践,使学生对知识单元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也是对基础性知识的巩固。课程实训是针对课程群中一个完整课程内容的实训环节,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常以大作业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形式出现,是对一门完整课程的总结。课程群实训是对一个课程群知识内容的实训,是对学生更加综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针对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的多门课程进行联系理解,常在特定的学期进行;课程群综合实训用于对一个专业的多个相关课程群设计实践环节,比如在某一平台上进行简单的项目开发,使学生掌握特定平台的软件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测试等环节;毕业实训是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实现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比如让学生模拟IT公司、企业的开发环境,通过项目分组、 团队作战、撰写开发文档、自我解决问题、使用正确的软件工程方法进行软件开发,使学生真正地了解公司、企业的需求。
2.2 实践教学平台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还需要软硬件兼备的实践教学平台作为保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平台建设为根本,以连贯的实训体系建设为保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提供可选择的实训项目,设计相对独立的实训课题。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包括实践教学的软件平台建设、硬件平台建设和制度建设。在实践教学的硬件平台建设上,需要注重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实验、实训的条件与环境。我们根据企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及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建成了一批与专业需求相结合的、设备先进的、功能齐全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包括软件开发实验室、软件测试实验室、ERP实验室、路由交换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等,用于支撑与国内外IT公司、企业合作的多个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
在实践教学的软件平台建设上,学校应该注重体系建设,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教学,尤其需要注意实训环节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以课程体系为本,构建了知识点实训、课程实训、平台(学期)实训、公司模拟实训、毕业实训等多个实训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上,我们还应该注意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实验和实训的教学考核、实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实验室环保工作、信息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法。学院为了保证学生实训的正常进行,还对承担合作的实训公司进行层层筛选,对实训公司的实训项目进行严格审核,向学生通告合作实训公司的相关信息及实训内容,对学生在实训公司进行实训过程的监控等,最终保证学生实训的顺利进行。
2.3 教材建设
传统的课程教材都是从课程本身出发进行知识结构和内容的布局,从而忽视了课程内容及结构之间的衔接,经常出现课程与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缺漏等。另一方面,传统的课程教材注重理论内容,轻视实践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经常处于听懂了但是做不出的怪圈。
基于课程群进行教材建设的改革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一方面,课程群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确划分,优化了课程结构,所以根据课程群进行教材内容和结构的设计不会出现内容重复和缺漏现象。另一方面,对于课程群内容和实训方式的融合所划分出的多种实训方式,可以对课程教材中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依据课程群知识结构的分类,分别设计知识点实训、知识单元实训、课程实训和课程群实训等环节,最终具有实践背景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 提高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的实践能力决定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并采用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1 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
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首先需要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IT领域技术更新速度较快,要求教师熟练掌握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相关技术和方法,更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否则就无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也会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必然在毕业后很快就变得知识陈旧、技术落后,难以成为企业满意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需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教师应提高实践能力,积极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应定期派教师参加企业技术培训,引入软件行业的企业工程师授课,使教师能够了解并掌握软件行业的最新技术。另外通过企业工程师的授课,教师能够耳濡目染,最终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其次,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还需要重视实践教师队伍的充实,聘请具有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实践经验的IT企业、公司的技术人员来校讲课或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定期举办由IT企业、公司及实训机构参与的教学研讨会,使学院教师能够与企业的人员面对面交流,便于高校教师敏锐地了解软件行业的关键技术需求,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最终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3.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良好的基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前提。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根本。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利用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加强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则需要特别的教学方法和实训手段,特别强调动手能力得到培养,而灵活多样的对学生课下科技创新能力的指导也是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益补充。
针对重在提升学生基础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首先需要明确软件人才培养的基础知识、基础课程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在课程群对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划分之后,可以明确软件人才培养基础知识内容的基本框架。其次,要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环节,对于软件人才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应该首先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内容。因此,对于软件问题的求解应该先采用描述性语言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使用相关工具进行实践,对方法进行验证。
在进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时,需要在相关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层层剖析,把理论知识和相关项目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根据案例更深层次地理解理论。另外,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需要在机房授课,使教师在讲解事例的时候,学生能够跟随教师一步一步地操作。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及时的上机操作,能够在课堂上验证老师讲授的知识点,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动手编写程序,快速掌握相关内容。
除了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课上教授之外,课下科技创新的指导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建立了多个实践兴趣小组及科技创新基地,由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建立兴趣实验室指导学生,以项目为依托、以兴趣为基础、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引导学生参与项目。为 了使学生重视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学院在奖励制度上也作了一定的尝试,对参与实验室、企业项目的学生给予学期及学年考核加分;对于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优先考虑各个荣誉奖项的获取。
4 建立新型考核机制,促进实践能力培养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在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需要有一定的考核和反馈机制。学院在软件人才课程考核方面实行过程化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针对每个课程群中的知识单元,教师教学过程完成就马上进行考核,主要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即在知识单元实训的基础之上,进行知识单元的考核,上一知识单元考核不通过,不能进行下一知识单元的考核。过程化考核可以督促学生时时具有压力、时时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课程结束之后,为了应付考试才进行学习及实践。另外,针对课程实训,还会有一定比例的、在机房进行的课程实践考核。针对课程群实训、课程群综合实训和毕业实训的考核,学院主要以机房项目考核为主,对项目进行成员分工、团队合作,最终的考核包括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项目实现、项目解答等方面的综合考评。
学院应对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采用反馈机制进行评价,针对课程群知识结构和内容的划分,根据学生实训发现问题,动态调整知识点、知识单元及课程内容;针对课程群实训、课程群综合实训及毕业实训,通过与用人单位的交互,发现他们的需求,及时调整实训内容。
5 结语
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是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是面向市场、面向应用、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教材建设、基础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反馈机制等多维、多角度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评估。今后我们的工作重点是继续探索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使用更多的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不是主从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两个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实践教学基地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现优秀人才的最佳场所,特别是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科学学风,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环境意识等基本素质。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一、加大投入,加快实践教学基本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和各种软环境建设,是促进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要加快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明确实验室的建制,加快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优化资源,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二是要加快新老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建立一批有相当规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基地群;三是要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文、理科实践基地;四是要加大大学生科研创新基地的建设。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主要是加快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要形成实践课程群,建设一批优秀实践教材。
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提高实践教学队伍,特别是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要继续加强对现有实践教学队伍的培养提高,由人事处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实践教学队伍培养计划,要通过培训、进修、攻读学位等各种形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二是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要充分考虑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引进,给予优惠条件;三是在职称评定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单独评审;四是制定合理有效的岗位考评制度,加强对实践教学和管理人员的督查和考核;五是鼓励和引导实践教学和管理人员积极开展研究,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二、拓展实践教学内涵,构筑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
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以学校、学院、学科为三级管理层次,以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学生为三个参与主体,以由教师指导为主,教师与学生互动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实践教学平台构成的,多方位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系统。
1.以教师指导为主的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两大部分,以公共课与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为主。⑴构建现代高等教育实验室体系,建成支撑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基础平台。⑵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来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考评指标体系。⑶建立适合学校各专业实习的校内外实习教学基地、社会实践基地。
2.教师、学生互动性的实践教学平台。⑴加强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既要从选题、文献综述、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等环节加强指导,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与学实现真正的互动。⑵实行导师制。从大二第二个学期开始实行。⑶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社会实践可分为以下两阶段:基础教育阶段的社会实践以基础知识的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使学生学会做事、做人;专业教育阶段的社会实践以专业知识的应用为重点,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学科研究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并提高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各类科研活动。
3.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的实践教学平台。⑴充分发挥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的作用。支持与指导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增加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的额度,扩大学生参与面,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⑵构建大学生创新基地。进一步建设好数学建模实验室、电子设计实验室等,扶持以学生科研创新为核心的科技转化孵化器与科技开发基地的建设。⑶增设企业家课堂教育等形式,帮助筹措和设立各类投资与创业基金。⑷创办大学生创业中心。建立有关的创业中心,开展各类创业大赛活动,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创办各种公司,大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有效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1.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一是要加快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改革的要求,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加速教材建设,要及时把反映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收进教材,反映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去,要加大优秀教材的引进力度。二是要在课程体系构建和教材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上选课、网上授课、网上自行下载课件等多种形式从事实践教学,还可以通过E-mail、QQ等方式开展教学交流。
2.修订教学计划,调整实践教学进程,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传统的教学计划往往对理论教学非常重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不十分明确,为此,必须加快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进一步整合课程和教学内容,按课程群设计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破除课程之间的“学科壁垒”,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安排短学期。短学期主要安排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提高实验课、实习、毕业实习和课外实践活动在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例,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有机结合,使实践教学内容全方位延伸。
3.积极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促使实验室开放。要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在较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以项目带动教师与学生进入到实验室来推动实验室的开放,学生参与的科研课题、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各类学科竞赛要以实验室为纽带,培养学生的自主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加强论文与设计环节的指导,确保综合训练效果
论文与设计环节包括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与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设计(或学年论文、大作业)是使学生融会贯通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完成一个较完整的设计计算(或论述)过程,其目的在于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考虑问题的思想方式、工作方法以及计算、绘图和编写设计文件的能力。毕业论文与设计是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综合专业训练的最重要环节,是学生毕业和授予学士学位的主要依据。各学院应根据各专业自身特点制定详细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基本要求。
五、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化管理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理顺管理体制,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对于目前的实践教学改革来讲,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1.立章建制,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在制度的构建过程中要体现出学校与学院的不同管理要求,学校侧重于目标的管理,学院侧重于过程的管理。
2.多方合作,系统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在校内进行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督导、教学信息员和学生评教来进行监控。对于在校外进行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双导师制”、“双主体”模式进行监控。
3.奖惩结合,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方面,设立实践教学方面的奖励,对于在实践教学的教学、管理和改革研究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另一方面,实行工作绩效与职务聘任挂钩制度。把工作绩效作为职务评聘的重要标准,实施教学一票否决制,对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经教学评定委员会评定为不合格的,不能参与当年度评优,推迟一年评高一级职称;对于在实践教学和管理中工作绩效特别突出的,可以获得破格晋升高一级职称的资格。工作绩效还应与奖金津贴相连,实行浮动津贴制。
参考文献:
1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概述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管理学科中发展最早的学科之一。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科学管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首先发展起来,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经建立了一支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在国内,知识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风险管理等这些领域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它们仍是未来几年的重点研究领域。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点专业之一,目前全国有五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它又是~个年轻的新专业,其教学内容与课程如何设置,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校信管专业成立于2000年,目前已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近1000人,专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和研究过程。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信管专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和不足。
2.1学科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学科方向:现有的四个研究方向,优势特色不明显,缺少优势特色学术方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
②学科队伍:学科梯队成员职称和学历偏低,硕士生导师人数少,成果水平不高,获奖层次低,没有国家级奖励。
③科学研究:整体科研水平偏低,缺少国家级课题,横向课题少,科研经费略显不足,发表高水平国家级论文或检索论文数量不多。
④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研究生招生不景气,招生生源和途径单一,梯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次数少,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联密切。
2.2专业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尚不充分,本专业教师职称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本科学历年轻教师较多。在教师队伍方面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等结构尚欠合理,低职称教师数量偏多。由于年轻教师多,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受到了影响。
②课程建设方面:受师资队伍高职称教师比例低的制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尚处于较低层次。
③教学和科研研究方面:由于年轻教师较多,忙于教学与学历提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教学、科研项目与成果缺乏。
3如何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方案研究
3.1学科建设方面要采用目标管理,任务分解到人,激励和考核并用,重在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创建良好的科研条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对外影响。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同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中应用并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进一步重视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广泛吸引省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专职或兼职从事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
①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积极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选送有潜质和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到著名高校进修、培训;鼓励更多的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逐步形成适合学科发展,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优化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
②积极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队伍成员要跟踪学科前沿,积极申请国家级课题。
③紧密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④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和加强学科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我校讲座教授,进行讲学,共同合作承担科研课题:派出人员去国内外著名学校进修提高。
⑥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完善学科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学科实践基地,为学科队伍成员和硕士研究生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舞台,使教师更了解经济社会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3.2专业建设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