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2: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

篇1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购物,买过年吃的糖。超市里糖的花样可多了,有脆皮糖15.80元一斤,牛皮糖10.50元一斤,牛奶糖8.00元一斤,酥酥糖23.9元一斤,巧克力糖21.9元一斤……但主要分为散称和包装。爸爸妈妈问我:“儿子,你希望买什么糖呢?”我望着玲琅满目的“糖果世界”,不知如何抉择是好,但我自幼喜好巧克力,所以我就选了巧克力糖。这时妈妈又给我出题了,他说:“那儿子,你说我们是买散称的呢,还是买包装的呢?”这我就摸不着头脑了,立即心算起来:散称的巧克力糖21.9元一斤,包装的则58.9一盒。散称的巧克力糖一包才10克,包装的巧克力糖一盒就有1000克呢!不过,单单看重量还不能决出胜负,就让我仔细算算——其实算这个并不难,直接用1000克=1千克 1千克=2斤 58.9÷2=29.45(元) 29.45元21.9元 所以散称比包装更划算!我高兴的把我得出的结果告诉妈妈,妈妈高兴的点了点头,夸我爱动脑筋,因此我也就成为了妈妈的小会计。

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事情都能从一个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小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数学题。我们常做的应用题,就是在生活中取材,再稍加改编而成的题目。这不,我又在做数学题时发现了一道趣题:

大河上有一座东西向横跨江面的桥,人通过需要五分钟。桥中间有一个 亭子。亭子里有一个看守者,他每隔三分钟出来一次。看到有人通过,就叫 他回去,不准通过。有一个从东向西过桥的聪明人,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终于通过了大桥。

篇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这就要求,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更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出发,设计和组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发现和总结规律,并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问题中,锻炼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努力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能力。

一、挖掘教材资源,搜集生活化教学素材

我国现行的各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新教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以人教版为例,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色彩鲜艳的主题图,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能够吸引学生去观察,吸引他们学习的兴趣,并且这些美丽的主题图,多数与生活现实息息相关,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审视这些主题图,探寻这些图中所蕴藏的内在魅力、数学知识和素养。通过主题图提供的素材,把教材的内容以学生数学的生活情境表现出来,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参与性和主动性。这些主题图有很多是活动类的,为师生提供了一些教学活动组织方式,揭示和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教师还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时上网、看报纸杂志时,多搜集与教学相关的有价值信息,并及时分类整理,作为生活化教学的有用素材。另外,面对这些素材,教师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该利用自己的教学思想,对其进行自主的深层次开发和加工,并将其与生活中积累的教学信息资料灵活整合,进行恰当重组,以使教学流程更加顺畅,教学效果更佳。

二、课堂教学情境化、生活化,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习数学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情境化的知识有利于学习者利用既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对新知识进行顺应和同化,有利于新知识的建构。而且,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更差。

首先,课堂导入生活化,从学生生活实际导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要通过自主加工,把教材还原成现实生活,从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生活经验出发,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和畏惧感,帮助他们对新知识有良好的初步认识。其次,课堂例题生活化,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通过对教材中例题的选择和改编,让题目更加充满生活气息,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让其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通过分组练习、自主讨论等方式,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对自主探究的结论更加信服,而且通过这种活动,能够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最后,课堂语言生活化,教师自身要注意尽量运用生活化的语言。鉴于小学生的理解水平,小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要,把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学习。

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应用中提升能力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是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长期发展的需要。而且,通过对知识的运用,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迁移能力的提高。首先,让学生逐渐习惯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找找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其次,让学生练习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最后,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生常见的情境结合所学知识,编制成富有情境的问题,让学生学着去思考和解决。 转贴于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数学教学包括小学数学教学,也要注意不能失去数学课程本身的“数学味”。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通过将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对身边生活的提炼和超越中构建起数学知识框架,最终要通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构建起数学模型,实现知识的数学化。

参考文献

[1]邹勇.寻找身边的数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科教导刊,2009(27).

篇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这就要求,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更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出发,设计和组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发现和总结规律,并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问题中,锻炼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努力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能力。

一、挖掘教材资源,搜集生活化教学素材

我国现行的各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新教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以人教版为例,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色彩鲜艳的主题图,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能够吸引学生去观察,吸引他们学习的兴趣,并且这些美丽的主题图,多数与生活现实息息相关,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审视这些主题图,探寻这些图中所蕴藏的内在魅力、数学知识和素养。通过主题图提供的素材,把教材的内容以学生数学的生活情境表现出来,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参与性和主动性。这些主题图有很多是活动类的,为师生提供了一些教学活动组织方式,揭示和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教师还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时上网、看报纸杂志时,多搜集与教学相关的有价值信息,并及时分类整理,作为生活化教学的有用素材。另外,面对这些素材,教师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该利用自己的教学思想,对其进行自主的深层次开发和加工,并将其与生活中积累的教学信息资料灵活整合,进行恰当重组,以使教学流程更加顺畅,教学效果更佳。

二、课堂教学情境化、生活化,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习数学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情境化的知识有利于学习者利用既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对新知识进行顺应和同化,有利于新知识的建构。而且,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更差。

首先,课堂导入生活化,从学生生活实际导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要通过自主加工,把教材还原成现实生活,从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生活经验出发,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和畏惧感,帮助他们对新知识有良好的初步认识。其次,课堂例题生活化,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通过对教材中例题的选择和改编,让题目更加充满生活气息,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让其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通过分组练习、自主讨论等方式,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对自主探究的结论更加信服,而且通过这种活动,能够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最后,课堂语言生活化,教师自身要注意尽量运用生活化的语言。鉴于小学生的理解水平,小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要,把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学习。

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应用中提升能力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是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长期发展的需要。而且,通过对知识的运用,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迁移能力的提高。首先,让学生逐渐习惯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找找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其次,让学生练习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最后,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生常见的情境结合所学知识,编制成富有情境的问题,让学生学着去思考和解决。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数学教学包括小学数学教学,也要注意不能失去数学课程本身的“数学味”。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通过将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对身边生活的提炼和超越中构建起数学知识框架,最终要通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构建起数学模型,实现知识的数学化。

参考文献:

篇4

如何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如何用好这一校本课程资源,是我们在教育科研中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开展教育科研的一个基本原则。2010年12月在白城市教科所主办我校承办的“白城市实施素质教育协作校年会”上,全面展示了该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2011年在“白城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上做了“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实验深化研究成果汇报”,2011年“吉林省刘建文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酝酿成立,工作室承担引领小学数学学科建设,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培养优秀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这些都为该成果的深化研究找到了新的载体,拓展了该项研究实践创新的空间。为此,我们持续开展了“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实验研究”。这项研究对于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的成长,对于落实“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在创新中培养创新意识”的理念等有重大的示范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1. 探索更加优化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其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分为四步进行。

(1)激趣引题、自学探究。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给学生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

(2)解疑导拨、合作探究。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只需综合学生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通过教师巡视指导工作和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明理强化、实践探究。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

(4)激励评价、引深探究。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留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

2. 探索更加科学的“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操作策略。

(1)主动参与探究的策略:①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②提供活动机会,引导主动探究。③教给学习方法,注重学会探索。④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

(2)加强合作学习的策略。合作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加快沟通速度,培养社会适应性。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利于探究。

(3)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创造之源。教学,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关注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调动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动手、动脑、想办法、找资料、独立自主地研究探讨,从而增强探究的欲望。

3. 创造性提出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五个评价维度。

(1)师生和谐的情感课堂。就是充分地尊重学生,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树立“爱满天下”的情怀,把热爱与尊重,赞赏与微笑,理解与包容作为贯穿生长教育实施过程的一条主线,在师生间形成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

(2)自主探究的兴趣课堂。“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与实物直接接触,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直接经验,体验成功,形成兴趣,实现基于经验和体验的自主建构和精神生长。

(3)生生合作的有效课堂。就是分组学习共同研究,学生教学生,变单轨学习为复轨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都有个性思考的自由表达,都能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思考,实现教学相长。

(4)拓展思维的智慧课堂。就是教师要找准学生的应激点和认知差,找准蕴含学生生长的挑战点、突破点和提升点,并据此开展师与生、生与生的思维碰撞,智慧分享。积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鼓励学生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鼓励创新。

(5)多元评价的差异课堂。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就会多一批好学生。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坚持“不同起点不同目标”的原则,特别关注学生各自不同的进步幅度和发展空间,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特别注意挖掘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实施因人而异的多样化的鼓励性评价,如最努力的学生,天天都有进步的学生,最专心的学生,最有见解的学生,最虚心的学生,最认真的学生等,这种多元的积极评价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自信乐观的态度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使教学超越了学科本身,进入了儿童的精神领地。

三、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价值

1. 探究性学习方式已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目前,学生之间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与人合作的氛围已经形成,产生了既要自己学好,还要帮助同学的双重责任感,萌发了追求小组内“人人进步,全组成功”的学习动机,懂得了“齐心协力、合理分工、集思广益”是探究式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课堂上学生能解决的坚决让学生解决,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经过三年的深入研究,学生在各种探究学习活动中,情感得到解放,生活得到丰富,自主意识得到提升,创造潜能得到开发,智能水平得到提高。

篇5

 

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①描述统计。包括整理数据、统计图表等;②数据的代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③可能性。

这些内容的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统计与概率”是与生活联系,又有学生可以操作实践的内容,比较容易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下面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应用。

1、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统计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统计知识,从数学活动看,主要经历如下一些学习:对数据的统计活动有初步的体验、解读和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在活动中获得对一些简单的统计量(如平均数、众数、中数等)的意义理解等等。

在这些内容的教学组织中,信息技术有以下应用:

1.1利用信息技术, 能够设计并呈现符合小学生生活经验的特定情境。

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已有的日常经验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使小学生在现实的和经验的活动中去获得初步的体验。

例如,小学生对统计全过程的理解可能是有困难的,因为他们习惯的是面对已经给定的甚至是已经被处理过的一些数据进行思考和判断。因此,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日常经验和兴趣,去设计并呈现一些特定情境下的现实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多次尝试去不断体验。

如在教学《组织比赛》一课,就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小朋友在操场做游戏,要从跳绳、套圈、拍球和踢毽子四种活动中选一种进行比赛。要选哪种活动更好呢?”开始时,小学生们可能会依照自己的喜好随意判断期刊网,但是,多次的交流后就会体验到这样是不行的,因为联欢会是大家一起参加的活动。于是,他们就会尝试着先调查每一个人的口味和喜好。可是,面对一大堆杂乱的数据怎么办呢?这时已经构建的分类与排列思想就会提供帮助,他们就将调查得来的那些数据,构成了一幅扇形统计图。接下来,学生们进一步讨论,喜欢哪一种活动的同学多些?同学们比较喜欢的集中在哪几种活动?喜欢哪一种(和几种)活动的同学最少?于是,不仅帮助学生对“组织比赛”的行为选择提供了帮助,而且对统计与统计量的意义也提供了理解上的帮助。

1.2利用信息技术,强化数学活动过程。

课程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在经历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因此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不要将一些统计知识简单地当作对那些表示概念的词汇的识记,或者将它简单地当作一种程序性的技能来反复操练,而要尽可能地用一些活动来组织,以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例如,统计图表的认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认识问题,而是有制作、对比过程中体验和理解统计图表意义的问题,即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堆砌的过程,而是一个对数据理解的过程。

在教学《扇形统计图》中,先出是上面两个图形,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呈现了;然后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同一信息分别制作成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讨论等数学活动,从图中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并对比各自的优缺点,从而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扇形统计图的意义。

1.3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小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学习,重点并不是能记住几个概念,能计算几个习题,能制作几个统计图表,关键是要能学会一些初步的和简单的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能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小学生可以在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增进理解;运用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问题;处理由课程其他领域或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对数学内部的规律和原理进行探索研究等。

如在Excel中可以设计以下练习题期刊网,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下面是某校运动队跳绳测试情况的记录单。(以每分钟跳过次数计算)

 

编号

成绩

编号

成绩

编号

成绩

编号

成绩

1

39

11

38

21

44

31

44

2

40

12

43

22

36

32

34

3

44

13

37

23

39

33

50

4

43

14

45

24

42

34

43

5

34

15

46

25

29

35

36

6

43

16

38

26

50

36

37

7

37

17

35

27

37

37

45

8

47

18

45

28

43

38

44

9

45

19

48

29

39

39

38

10

42

20

39

30

篇6

身为教师,我深深认识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多年来,始终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较好的品德修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积极实践“三个代表”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每天坚持早到晚归,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转化后进学生,从来没有从事过有偿家教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上,我近几年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上,本人能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挖掘教材的思想性,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能认真批改作业,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巩固能利用课堂及课间时间,不失时机的做好课后辅导和提优补差工作在教育教学中,不仅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我十分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能始终以热爱学生为突破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合作和谐的课堂气氛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做到以表扬为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能研究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三、班主任工作

四、指导青年教师

近几年来,我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关心他们的成长,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义务,指导他们的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传、帮、带,青年教师邵有良老师进步很快,各方面有所提高2006--2008年青年教师邵有良老师撰写的多篇论文都获得了较好的奖项,指导他上的课也获得了一致好评

五、取得成绩

从教11年,我在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善于进行教学研究,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2.“优质课”评比2007年3月,我在县第六期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组织的“构建有效课堂,体现学科特色”为主题的实践课比赛中荣获三等奖;2009年5月,在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我荣获三等奖;2008年12月,我在实小协作区研训活动中

上了一节县级公开课,并得到了一致好评;2008年12月,我在南京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实践活动期间,开设了一节研究性观摩课,受到在场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3.撰写教学论文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篇教学设计获省三等奖近几年来,我撰写的多篇论文都在县论文评比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5.考核评定2007,2008年我两次被高淳县考核委员会评定为优秀等次

篇7

认知冲突是相对于认知平衡这一概念而提出的,而认知平衡概念一般认为是皮亚杰的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今天的[www .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数学教学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深受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创设情境的策略——“制造”认知冲突,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这种制造一方面是由教师设计完成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确实会存在一些认知冲突,但这些认知冲突有时不容易为学生所发现,因此也就无法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发挥作用。要想让认知冲突发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作用,就需要教师的帮助。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冲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数学认知上形成的冲突,这主要是指学生在用前面所学的数学知识不能解决后面遇到的数学问题时所产生的冲突。利用这种冲突创设情境,往往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从而形成数学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是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上的冲突,相对于数学认知方面的冲突而言,这种认知冲突在情境设计中往往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小学数学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其与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而在数学情境的创设中,如果能够注意去分析学生的生活,并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存在的认知冲突,就能够为数学情境的创设带来非常好的效果。

如在《除数》的教学中,往往可以在前后几节课中这样进行递进式的情境创设:刚开始学除数时,为了让学生形成“平均分配”的认识,可以给学生提供这样的一些情境:两个人分4个苹果,或三个人分9个苹果。这是与学生的生活十分密切的活动,学生可以轻易理解。到了《余数》的教学中,可以沿着之前的情境继续创设:在不切开苹果的前提下,如果两个人分5个苹果,或者三个人分10个苹果,结果将会怎么样呢?这时学生会发现用原来的方法无法解决了,因为无法“平均分”,有的人“分得多”。这里的“平均分”“分得多”是一种生活语言,它对应着数学上的余数等数学语言。这样的具有认知冲突性质的情境创设,为学生从生活走向数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遇到问题时也更有解决的冲动,常常会“打破沙锅问到底”,在数学学习中,这就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当认知冲突出现时,学习动力实际上也就产生了,而这正是创设数学学习情境的一个重要目的。

二、发现兴趣热点,创设数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不是兴趣能够教会人什么,而是兴趣本身是一种驱动学生学习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会变得非常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兴趣,在情境创设中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努力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去创设情境,这样能让学生长时间内集中于某个数学知识的学习。显然,这是一种良好的情境创设策略。

笔者曾经在一本小学数学教学资料上面看到这样的一个案例:一位数学教师在教除法的时候,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有没有什么情况下商是0?这本身只是一个数学问题,可这位数学老师非常聪明,当他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问题后,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演变成了一种数学学习的情境,学生先去分析,发现0除以任何一个数结果都是0。这一认识得到了所有学生的赞同,于是教师进一步提问——那0除以0的结果是多少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有的学生说:“既然0除以其他任何数的结果都是0,那0除以0的结果肯定也是0了。”但又学生说:“0除以0等于多少,实际上就是多少乘以0等于0,那这个多少就不一定只是0了,还可以是其他数啊!”学生激烈的讨论让课堂的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一个研讨的学习情境。这种情境是教师的教学技巧所带动的,有了这样的讨论,学生对最终的结果会有深刻印象,而这不正是创设学习情境的另一个目的吗?

回过头来看以兴趣为特征的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发现实际教学中往往有两种具体的策略:一是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学生在某个数学知识点上可能存在的兴奋点,然后利用这些兴奋点去创设以兴趣为特征的学习情境,这样的情境过程基本上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另一种策略是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数学知识自身的逻辑或学生的某个兴趣点,然后带有生成性质地即时创设一种以兴趣为特征的情境,这样学生一样可以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而这一过程由于没有预设,因此需要教师集中注意力及时进行调控,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但无论是什么样的策略,兴趣都是其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围绕这个核心,往往就可以创设出有效的学习情境来。

三、尊重生活经验,创设数学情境

生活经验也是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情境的一个重要源泉,由于小学生一般具有“群居”的特点这从小学生课后玩耍总喜欢聚在一起可以看出来),因此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往往就是一大批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这些具有共性性质的生活经验去创设情境,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集中到数学学习上来,其效果是非常好的。

值得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生活经验与上面第一点所说的生活元素并不完全相同,生活元素往往是指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比如说分苹果等,而生活经验往往是指生活元素背后的经验性的东西,其核心是学生的认识而非某个[www .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具体的生活行为。此外,生活经验还不一定指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就是说不是学生非得亲身经历过某一生活细节,然后积累的经验才能为数学学习服务。事实上,学生只要用眼睛去看,只要用耳朵去听,甚至只要用大脑去想的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内容,都可 以称之为学生的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包括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经验,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载体。而利用这些载体所创设出的教学情境,往往会同时发挥兴趣与认知冲突的作用,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更多地使用。

参考文献:

篇8

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学有效

性影响着学生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数学学习效果。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误区及对策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存在的误区

从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来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存在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没有渗透相关学科的内容。教师在设计的时候,往往以数学课本知识为主,很少涉及其他学科知识,这就削弱了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的学科特性。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也不知道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有多大的关联。因而导致很多学生不清楚数学学习的本质及价值所在。

2.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忽略了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教学及指导。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否则学生没有办法接收到最新的资讯。同时,教学方法缺位,会导致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忽略。

3.教学设计的目标不明确。很多教师,把教学设计与备课等同起来。尤其是小学数学,本来知识点就不多,对于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教学重点及难点早就烂熟于心,所以他们会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在课前详细地设计教学。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内容、方式、目标上形成惯有的教学思维方式,严重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改进策略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首先要改变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强化教师整体优化意识。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将教学内容与自身了解的知识呈现出来,使教师教学思路更加系统化、清晰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进行整体优化,体现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及发展性。将数学知识与小学知识结构体系融合在一起。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调整、设计、评价等工作将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融入教学实践中。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很多教师对教学设计相关的知识、方法、技能等掌握不足,他们其实很想学习这些相关的知识,只是苦于没有机会。第三,制定教学设计评价体系。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对教学设计的评价缺乏相关的标准和原则,并且考核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很多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可有可无。具体来说,教学设计评价体系制定要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依据。而教学目标是在宏观的课程目标框架下,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征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具体化、明确化,并具有可操作性。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加强对教学设计的重视程度,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理论等要素有机地融合到课堂实践中,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及效果。最后,希望论文的研究为数学执教者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应当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很大变化。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在有限的条件下,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怎样才能上好一堂数学课,也是值得每一个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下面就谈谈笔者多年来在新的教学理论下上好一堂数学课的体验。

一、教师要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要善于挖掘新教材中给出的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寻找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数学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列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疑问心。数学教师应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教学情境,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同时让学生能感受到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引入。教学“元、角、分”时,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在课堂上,大家讨论、交流、汇报了收集的信息,了解了人民币的种类繁多:有硬币,有纸币,有1分、5分、1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不同面值;以及人民币的广泛用途等。生活中有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让学生将生活中捕捉到的信息说出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在教学中,教师倘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既可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二、加强小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经历数学学习过程,得到数学生活体验,能很好地去进行探索、发现和创新,进而能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小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中的动手实践部分都很感兴趣。所以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若能很好地运用动手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动手实践”有助于儿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可见在小学对数学的体验主要通过动手实践获得。例如,学习“认识人民币”时,在学生认识了小面值的人民币后,可设计换币、取币、购物等实践活动,1元可以换几枚5角硬币?换几枚1角硬币?让每位学生到“小银行”亲自去兑换。给每位学生准备一枚5角、10枚1角的硬币,让学生取出5角,鼓励学生想出多种取法。最后又开设模拟商店,让每位学生参与到购物活动中,了解1元钱能买多少东西,该如何付钱、找钱,使学生更好地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学数。

2.“动手实践”有助于培养儿童主动探究知识的精神

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的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新知,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做数学”,才能使他们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领略数学美的真谛。

3.“动手实践”有助于培养儿童探究新知的方法和能力

布鲁纳认为:“不经历真正的知识过程而单纯接受的知识是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的。”在动手实践中学习能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标志着学生学会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并已内化为学习的能力。

三、教师应重视表扬奖励、激励评价,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在数学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能让学生如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现应多加赞赏。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学生才能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在农村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应建立表扬奖励机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71-01

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的最新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核心宗旨。对于处于最初级阶段的小学数学教育,则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为教学目的。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主动运用平时掌握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能够主动思考数学的相关问题。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借鉴原有的教学方式基础上,开拓创新,发展适应新的条件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与平时的学生经历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的原生态,激发学生对平时生活的关注,积极运用数学观念来思考生活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高。本文针对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采用的教学模式实践,提出几点思考。

1.创设生活化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数学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中包含数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接受并感觉不生疏的课堂教学环境,积极联系课堂数学知识与生活常识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

比如,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一节内容时候,老师可以进行如下教学:向学生提问是否知道人类身体结构的很多地方是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的?老师同时还可以通过对自己身体部位进行举例说明,比如人脚的尺码与人体的身高之间的黄金比例大概为一比七。这种比例关系的存在还经常应用于其他的领域中,比如警察破案过程中经常使用这个比例来推测嫌犯的高度。利用此类案例来引出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兴趣很高。同时还可以利用一些典型的古代建筑景观来说明数学比例的存在,学生在观看各种壮观的古典建筑很容易被吸引,然后老师及时抓住相关教学机会进行提问,是否发现这些景观之所以美丽,其实都存在一个黄金比例的现象。通过这种联系,进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一般都能很快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虽然很多时候数学被认为是一门抽象的纯理论工具,但是数学的真正广泛用途其实与社会实践关系更为密切。知名数学大师基本都是在对实践的仔细观察并与数学相联系而形成的。平时教学中老师要主动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事例,并积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呈现,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是一个与身边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身边生活的观察。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积极与数学知识进行联系,学习的潜力将会被极大的激发,同时对问题关注能力和分析能力也会逐渐提升。

2.注重动手实践,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实际操作。小学数学课应该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课堂,学生通过课堂实践,来认识数学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来提高数学分析能力,锻炼自己的数学综合思维,提高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但是这些能力的获得,首要的条件是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感知,才能构建数学思维,搞懂数学关系,掌握数学方法。

比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首先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模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过学生的实践,得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最终经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课堂讨论中,有的学生提出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统计平行四边的面积大小,也有的学生对四边形进行分解成多个三角形,然后进行分别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再根据以前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来推导平行四边形计算规律,同时建立不同形状面积之间的转换关系。

通过该教学过程发现,教师的教学要基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规律,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课堂来创造各种学生动手的l件。学生经过自己的感性认知和动手操作,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提升为数学思想。

3.利用信息技术,融合生活化教学

多媒体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作用。在我国教育现代化实施过程中,学校的硬件设施都获得了很大的改善,绝大多数学校都建成了数字教室,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容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老师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积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总之,基于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个人差异,提出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要能够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注意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的仔细观察,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养成问题意识,综合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从根本上达成国家关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