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2: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终身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终身教育论文

篇1

二、城区老年教育师资的现状

我们对宁波市区其他两所老年大学的师资情况也做了一些的定向分析,发现和老年中心师资数据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1)城区老年教育基本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老年大学的老师一般以兼职教师为主。

兼职教师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普遍在多个地方任课,在上课时基本都抱有“做客”的心态,一般凭良心做事,没有长远的规划打算,和学生进行交流时间不多。而且兼职教师流动性比较大,这对提高老年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老年大学的最大来源之一就是退休教师。

这是对退休教师资源的第二次开发,也是退休教师“老有所为”的重要途径。这批老师教学经验丰富、热心于老年教育,具有奉献精神,对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可靠保证。

3.老年教育教师队伍年龄一般偏大,这与教师的来源有非常大正相关性。

2)城区老年大学在师资建设方面给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老年大学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针对老年教育的培训,基本都靠教师自己摸索。

老年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对这个领域理论、实践的研究远远不如其他教育那么成熟。老年教育最近几年蓬勃发展,教育规模不断壮大,但是有丰富老年教育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现在参与老年教育的老师都是来自各行各业,有的原来不是专职教师,这就更需要老年大学对师资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这对整个老年教育健康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2.老年大学教师薪酬较低,已引起各老年大学的关注。

老年大学的教师报酬普遍较低,特别是最近几年CPI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老年大学的课酬基本没有多大的变化。该老年教育中心中的一部分教师是电大在职教师或者退休老师,薪酬来源基本不依靠老年大学的课酬,所以对老年大学支付的课酬不是很计较,但是整体老年大学薪酬普遍偏低、全靠教师的奉献、自觉,对于提高整个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稳定教师队伍都是很不利的。各个老年大学已经在关注这个问题,2013年开始宁波市区各老年大学大幅度地提升了教师课酬,增幅在40%左右,对于提高教师积极性起到了正面导向作用。

3.老年大学教师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在老年大学一般教师的工作质量如何是不会影响到薪酬的,教好教坏基本一个样,全靠教师自己的责任心,没有相应的约束激励和约束机制,这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不利的。加强教师管理,逐步建立老年教育的评价体系,是保障老年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前提条件之一。

三、高校参与老年教育带来老年教育师资新亮点

通过对该教育中心与城区其他两所老年大学师资的比较,该中心师资队伍呈现出明显的特点。该中心依托高校,优化了师资。在老年大学任教的很多老师就是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的在职教师,这支师资队伍年龄一般集中在30-45之间,精力充沛,基本上都是高学历、中级职称以上的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普遍较高,师资队伍相对比较稳定。虽然高校教师对于老年大学来说也是兼职老师,但是由于这两所学校的相互渗透,关系密切,大大改善了由于兼职教师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现实情况下为老年大学配备大量的专职教师也是不太现实的,所以老年大学和高校紧密结合,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是快速发展老年教育的一个有益探索。类似宁波电大这样的省级电大和一些高职院校其实拥有数量众多、素质优良的教师资源,在招生情况日趋下滑的大环境下,这类学校出于它学校本身发展的考虑有很强的转型需求和动力,有需要的高校积极参与老年教育其实是一个共赢的局面。随着各个高校的进一步转型,很有可能有更多的专职教师参与到老年教育领域中来。这对稳定双方的教师队伍,提高老年大学整体教学水平,发展壮大老年大学规模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个效果在社老年教育中心和宁波电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该中心良好的师资、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广大老年学员的肯定。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的形式对教师满意度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数据表明:90.2%的学员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表示“非常满意”、“满意”;只有9.8%的学员认为“一般”;没有学员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表示“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并且在这次调查中显示老年学员对电大在职教师的评价普通较高,满意率达到100%。而电大老师也由此得到了自己转型的一个机会,对自己职业规划多了一份选择。

四、对于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老年教育是终生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方兴未艾的事业。随着老龄社会的全面来临,老年教育肯定会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老年教育的师资队伍也变得刻不容缓。下面是我对于老年教育师资建设的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加强老年教育和地方电大、职业学校的结合

各地方电大、职业学校近年来招生数量总体萎缩。以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市校为例,最近两年招生下滑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趋势是非常惊人的。在这种大环境下,各地方电大、职校都存在转型的压力和动力,都在积极主动的寻求各种办学方式和途径。而这几年老年大学招生情况却是非常火爆的,很多老年朋友想读书但是由于老年教育规模限制的问题被拒之门外。而各所高校经过长期的办学积淀,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办学经验。老年教育由于发展时间不长,现在的办学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老年群体庞大的学习需求。合则两利,对于电大、职校,一方面可以拓宽办学途径,部分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参与创建学习型社会可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对于老年教育则可以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快速地扩大办学规模,大大缓解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有限的教学规模之间的矛盾。宁波社区大学(宁波电大)已经在这个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一个长效的培训机制

由于成规模的老年大学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是很长,现在基本没有正规老年教育专业出来的教师,从事老年教育的教师队伍中也基本上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针对老年教育的培训。现在具体由哪个单位,通过哪种渠道对从事老年教育的教师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都还在进一步地探索中,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第一线,直接和广大的教师接触联系。由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各老年大学配合,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老年教育培训体系,应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①有效发挥电大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优势,积极拓宽培训的覆盖面。教师能否得到有效、有针对性的培训直接关系到老年教育教师队伍的能否持续良性发展,也是老年教育教师队伍成长的源泉。目前老年教育开展的培训方式基本都是传统的见面交流模式,比如各个老年大学每个学期初都会召开教师联谊会议,不定期召开的老年大学理论研讨会等;面向的对象范围很小,基本是老年大学管理人员,而对最需培训的广大一线教师并未涉及到。考虑到现在老年教育中的一线教师大量都是兼职教师,在培训方式上更要加大创新力度,应采用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发挥电大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积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采用时间上空间上交叠开展的培训方式,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参与培训教师的时间,扩大培训的参与面;培训形式上要多样,灵活应用名师观摩、技能培训、专家讲座、案例研讨等多种方式以满足教师多样化的培训需求。②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引导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老年教育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和其他教学形态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紧扣“老年”这个教育特征,结合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内容。目前老年教育开展的交流研讨基本都是关于老年教育日常运行机制及事务管理方面的,对于如何提高教师本身素养较少涉及。在培训内容上我们要做到两个突出:一是突出老年教育理论的培训。目前有关老年教育的理论主要有自我完善理论、终身教育理论、社会参与权利理论等,但是在职的老年教育教师基本都是没有受过系统的老年教育理论培训。适时举办各种关于老年教育理论的讲座,让教师更加深刻的理解老年教育本身,了解老年教育特点,对提高和老年群体的沟通技巧,提升老年学员的教育满意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二是突出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学技能是教师掌握的理论知识向教学实践转化的中介环节,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既能切实解决教师在教学上碰到的问题,又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与理论素养。

3.加强教师管理,提升老年教育软实力

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随着老年群体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各级政府对这块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大。但是过去几年老年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老年教育的建设重点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设备添置方面。随着老年教育的不断推进,为了提高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老年教育的管理部门逐渐加大了对软件设施方面的资金倾斜力度。建设一支素质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的是提升老年教育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之一。我们既要加强教师管理,引导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上来,也要提高老年教育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增加岗位吸引力,让教师安心从教,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老年教育工作中来。

4.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创新积极性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上好课,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还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自己所在的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老年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比较匮乏,而且参与老年教育的一线教师大多都是兼职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于科研方面的兴趣很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及其有限。在老年教育理领域中有这样一个现象:搞研究的不教书,教书的不做研究。这样理论与实践脱节,无论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研究理论的提升都是极为不利的。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主要载体,应该正视这一现实,要创造条件,鼓励广大一线教师勤思考、多研究,积极申报课题,争取在理论研究上有所建树。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引导教师积极探索老年教育教学规律,把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相互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既有实践基础又有理论高度的优秀人才,担负起进行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重任。

篇2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审美教育的组织者和具体实施者,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因此,现代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教师素质的美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观念美。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综合发展观、学生主体观;其次,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美的素质,尤其要注重自身身心审美修养的培养和提高。比如要有高尚的审美情操,对文艺、体育有广泛的情趣,能在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感受体验中追求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二是语言美。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创造美的氛围的第一要义。语言美取决于教师爱生的情感和语言表现力,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思想内容、情感特点的理解和把握,方能做到“辞以情发”,而不故作姿态。或娓娓道来、或抑扬顿挫,都应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许多语言才能出众的教师,讲述都非常生动、有趣。三是形象美。教师的劳动特点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举止端庄、礼貌待人、仪容整洁大方、板书优美的教师形象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心理的诱因和创造美的氛围的因素。因此,加强教师自身形象建设,强化师范技能训练,对有效开展审美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二、创设意境,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走入作品中,学生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可创设情境,利用课件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学生听着轻柔的音乐,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桂林,眼前出现“奇、秀、险”的山和“静、清、绿”的水。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还可引导学生在音乐中闭眼进行想象:桂林的山是怎么个奇法,是怎么个秀法,是怎么个险法。这样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陶醉在如诗如歌的语言描写中。又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课文讲到当小艇行始在水面上时,威尼斯的水面上生气盎然,热闹非凡;当小艇修憩时,古老的威尼斯在柔柔的月光下沉沉入睡了。这一段内容动静对比,文字优美,语言极富魅力,教师可通过音乐、语言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朗读、品位与积累。学生通过情境学习,仿佛身临其境,确确实实地感受到景色的美及语言的美。

教师通过以上教学,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达到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把握诵读,体会节奏美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否则难有理想的效果。例如《五彩池》一文的朗读指导。如果学生对五彩池的美感知不足,体验不够,而老师从技巧方面指导朗读,是达不到效果的。必须激发起学生从心里去体会五彩池的美,才能在读中表现出五彩池的美。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朗读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四、利用对古诗词的联想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是小学语文教育阶段的重点内容,也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古诗词教学,从古诗词所展现的优美意境中,引领生品词析句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受到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常常遇到理解不好的情况,这也就影响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创新地利用联想教学方法,通过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以及合理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针对诗词展开联想,并在联想的基础上品词析句,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关于“美”的感情,进而发展审美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并着力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师不仅要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而且也要让学生在产生心理愉悦、精神满足、情感共鸣,进一步启发他们的思想认识,进而在使他们在享受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以及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篇3

针对中专生展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重要,这对于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形成与价值体系的构建都会产生非常直观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有价值的教学素材,对于这些篇章中的审美要素要有更为深入的挖掘。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认知,这也能够更好的渗透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构建。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审美教育通常需要经历一个有效的积累过程,尤其是对于很多中专生而言,他们自身的基础水平本来就较为薄弱,对于很多阅读文章的理解也不够深入。正是因为如此,教师才要循序渐进的展开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念,对于什么是美要形成正确认知。很多学生在这一点上都不具备良好的认识能力,自身的审美意识也十分缺乏。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的教学引导,要让学生具备更好的文学鉴赏能力,这是审美能力能够得以形成的基础。课本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教学素材,这些文本的学习中对于学生基本价值观念的构建往往能够发挥很好的引导功效。教师要透过对于这些文本的讲授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审美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得以实践。

很多学生自身的审美观念都较为缺乏,对于到底什么是美没有良好的认识。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文本的积极教学功效,要给予学生更多有价值的引导。如,在学习《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些文章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这种美不仅因为它们是具体的客观的审美对象,而且还因为它们是我国劳动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杨朔散文《荔枝蜜》中小蜜蜂的美,并非因为小蜜蜂有华丽的外表,而是因为其终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勤劳工作,为人类酿造最甜最美的蜜的一种无私奉献精神。很多学生都缺乏对于这些美的要素的认知,对于美的认识也仍然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正是因为如此,教师才要加强对于学生的教学引导,要让学生明白,社会上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一心为公等英雄人物和事业是美的,但也有人把学雷锋的人看作是“傻子”。这说明只有具备了正确审美观的人,才能感受、理解和评价客观存在的美。

二、体会自然中的美

审美教育可以有很多教学切入点,值得学生欣赏与感受的内容也有很多。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能够体会自然中的美,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开端。大部分学生对于自然界中的美都能够产生共鸣,并且学生也能够感受到那种美的享受。课本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的文章也非常多,这些都可以成为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针对这些文本展开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对于文意有基本认知,更是要透过文章的语言层面挖掘其后带给我们的很多领会与感悟,这才是审美教育的意义所在。透过对于自然中的美的体会是审美教育的第一个阶段,这也是培养学生具备更好的审美意识的一个关键过程。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经过作家的审美处理,使自然景物更具体、形象、生动、细腻、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朱自清的《春》,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济南秋色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必须努力再现课文中描写的自然景象和优美画面,给予学生自然美的教育与熏陶,从而培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透过自然中的美来展开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课本中也有着很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好的教学素材,这才能够提升审美教育的成效。

三、体会社会生活中的美

审美教育同样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展开,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社会生活中的教学实例往往更为丰富,课本中也有着大量对于这些内容的描写文本。无论是对于一个典型人物的刻画,还是对于一个人物的品格的一种体现,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教师要让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形成更深入的感知,要让大家对于社会生活中所传递出的一些值得学生深思的人和事有更好的感悟。这些事物中往往都包含着很有价值的审美素材,透过对于这些内容的挖掘将会促进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朝着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

课本中有着很多很有代表性的篇章,教师要透过这些文章的阅读教学来深化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如,《驿路梨花》一文中,所描写的以哈尼小姑娘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为方便过路人,精心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所反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无疑都在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语文教学就应该充分发挥作品的感人力量和教育作用,使学生思想、感情、心灵受到感染,从而形成正确的美丑、善恶、是非的判断标准。这些都会带给学生非常积极的教学影响,并且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更好的得到发展与构建。这才是高效课堂教学应当有的方式所在。

想要更好的在中专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教师选取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要让学生对于什么是美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教师也要充分挖掘课本中有价值的教学素材,要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中的美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美。这些事物中往往都包含着很有价值的审美教育元素,透过对于这些内容的挖掘将会促进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朝着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亓佳.浅谈中专语文教学的目标与方向[J].职业技术. 2011(02)

[2]李秋菊,刘国辉.浓情助教 由情入理 情理结合――浅谈中专语文教学[J].职业技术. 2009(11)

[3]徐卓华.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职业技术.2008(03)

篇4

在目前的高校中国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在具体绘画技法上对学生的指导,而忽略对中国画的审美教育。这就使很多学生在面对一张中国画作品时不知道如何对其进行审美并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绘画养分,进而导致学生在之后自己进行创作时不能分清什么样的创作才是精彩的作品,对自己的绘画创作也没有信心,没有具体的创作方向和头绪,所以,在高校教学中,只有首先使学生明白如何对中国画进行审美,才可能使他们在今后自己的绘画创作中把这种美继续延伸和表现出来。陆俨少先生在《画语录》中曾说过:“学画要做到四个多,即:看得多、听得多、想的多、画的多。”笔者认为,陆俨少先生的这段话道出的就是学习中国画的几个关键要点,即“看、听、想、画”。其中,他把“看”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听”和“想”,而把我们平时上课时候最注重教授给学生的“画”放在了最后,这也正说明了在学习中国画时“看”——也即对中国画审读和审美的学习及提升的重要性。以笔者自身这些年的高校教学经验来看,“看”是目前在高校中国画课堂教育中较为薄弱而且容易被忽略的一个教学环节,而这个“看”具有深刻的含义,更确切地说可以称之为“读”——当我们面对一张精彩的画作,我们不能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般对绘画匆匆地一眼带过,而是要对画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要慢慢体会其中的美,要静下心来,认真地“读”画,慢慢地以中国画的专业视角分析画面,要找到画面审美的可取之处,这其实也正是对画面进行审美的过程。

一、中国画审美教育之“读笔墨”

西方绘画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渗入对我国现在高校的中国画教学模式影响很大。在学生进入高校前对美术方面的学习统统是素描、水粉、速写,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年,也往往开设有素描、色彩、速写等西方绘画的基础性课程学习,之后才是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学习。这种学习顺序对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益处,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弊端——这种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了解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绘画语言、观察方法,使学生了解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和进程,可是也往往会使学生先入为主地全盘接受西方绘画理念,不能把所学西方绘画理念为画中国画服务,甚至影响和阻碍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在高校国画教学中,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白,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在对所描绘物像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法上也存在极大的差异,中国画是我国民族高度智慧的结晶,它有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绘画的材料和理念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方法和审美形式。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中国画笔墨关系的认识。中国画是一种以水墨来表现物像的绘画方式,它以毛笔蘸水和墨在宣纸上通过用毛笔的笔锋、笔肚、笔根配以中锋、侧锋、逆锋、轻重、提按、顿挫、转折等动作来创作。中国画的笔墨,不但注重对自然的刻画,也注重对画家内心世界的表现和笔墨自身的变化气象的表达。它追求的是一种“笔墨心象”。所谓“心象”,即在物体没有出现在绘画者眼前的时候,绘画者心里对该物体的印象和体会。这种笔墨绘画方式,追求的不是对具体事物的完全再现,但也不是完全的抽象,它追求的是正如齐白石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一种意象,这就使中国画的笔墨有了极为灵活的运用方式和表现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画家的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的笔墨关系进行绘画创作。如宋代的徐熙和黄荃,同为花鸟画家,可是对笔墨的理解和运用却完全不同,徐熙的画面笔墨关系富丽堂皇,而黄荃的画面风格野逸洒脱,所以才有了后世“黄家富贵,徐家野逸”的说法。又如明代的徐渭,他的画笔墨酣畅淋漓,恣意纵横,表现了他一生的命运多舛。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歌、戏曲、书画等方面都有造诣,被称为“明代三才子”之一,可是他在科举的道路上却屡屡受挫,考了八次也未能中举,在生活中也是多有磨难,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在绘画艺术上的风格也独树一帜,具有强烈的个性,他的画面笔墨豪放,他的泼墨写意花鸟画自成一家,如他的《墨葡萄图》,画中的水墨葡萄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是以不同大小、浓淡不一的墨块组成,不求形似,风格疏散,更题有“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诗句,表达了画家的失意和落寞。清代“四僧之一”弘仁的画面笔墨高冷孤寂,苍劲整洁,他的画面善于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画面荒凉孤寂,显示了他与当时世事的格格不入和性格中的清高之气。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些历代传世名画,仍是“元气淋漓障犹湿”的笔墨气象,画中笔墨变化灵动,在宣纸上渗化发挥,所画物像充满生机,这正是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习之处。

二、中国画审美教育之“读线条”

其次是对中国画线的审美,要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线条和欣赏线条。线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绘画语言,也是中国画的重要绘画表现手法,它不但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也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在对中国画的审美中,线所表现的形式美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衡量标准,它不但要流畅、简洁,还要有粗细浓淡变化,有疏密组织关系,有虚实繁简安排,要能连续交错、浓淡穿插,它不但要塑造物像形体,更要表现物像的质感和阴阳,所以画面中的线条要有笔力,也就是常说的力透纸背,同时,线条要有自身的气质,要有速度和情绪,要在画面中和谐统一。如《八十七神仙图卷》,其线条生动地表现了诸仙的形象,线条不但圆润流畅,更是变化多样,丰富而不凌乱,对女仙面部和五官的刻画,以及身上衣服和头饰的绘制都相当精妙,它把中国画中对线条的审美完美地展示了出来,线条自身的飘逸流畅、抑扬顿挫,都诠释了中国画线条的审美。

三、中国画审美教育之“读构图”

再次是要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有意识的分析画面的构图,要学会“读构图”。中国画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它的构图不像西方绘画那样有很多规矩和定律制约,而是为画面整体和绘画者表达情感服务的。如中国画构图上用的是散点透视,是根据不同需要把站在不同立足点看到的事物和绘画者自己想表现的事物有序的组织在同一幅画中,它表现的物像常常是超过真实而带有绘画者精神追求的,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国画的构图还有极具特色的卷轴、立轴、扇面等样式,但不论哪种构图样式,都讲究章法,画面通常要考虑整体的“置陈布势”,而不是一边一角的慢慢堆积,中国画的构图有一个全局观,虚实相生,疏密相间,宾主有序,是矛盾对立统一的集中体现。正如明代顾凝远在《画引》中的论述:“凡势欲左行者,必先用意于右,势欲右行者,必先用意于左。或上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等。”中国画的构图,还受到“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追求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并且注重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对“诗情画意”的表达,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

四、结语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就是教育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事业。高校的中国画教学更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作为高校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具体的绘画技法,更要培养学生的美学素质和审美能力。当代中国画坛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这虽然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画的绘画形式和绘画语言,使中国画呈现出更多的新风貌,但对于高校学生这个中国画学习群体,必须要坚持对中国画传统绘画的学习。作为高校教师,要使学生掌握如何对中国画进行审美,尤其是通过教授和引导学生通过“读笔墨”“读线条”“读构图”这几方面来了解中国画本身特有的民族特色,使学生体会到中国绘画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在把握传统中国画绘画审美的基础上研究自己绘画新面貌,探索自己绘画的创新之路。

作者:代国娟 单位:贵州省凯里学院艺术学

篇5

1.联系现实,辨别美丑

审美教育,文本细读是基础。反映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带领学生细读课本内容。但鉴于学生心理、情感和见识的不成熟,语文教师尚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联系现实环境中的事物和现象,以其为参照,辨别文本形象的美丑,经过积累,便可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教读《阿Q正传》时,可以从罗曼・罗兰“我在巴黎也看到了阿Q”的感叹出发,启发学生:阿Q精神只有阿Q这样的农民才有吗?我们周围的人、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阿Q的影子?阿Q精神只会出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吗?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没有阿Q精神的影子?学生联想到现实生活和自我实际后会发现阿Q精神顽强的生命力,从而审视自己的言行,提高自我警觉。然后回归小说文本,从阿Q姓名无法确定,推知其精神的普遍性和深刻性。这样,在对阿Q形象审美的愉悦中学生获得了自己言行的审视和规范。

2.延伸阅读,丰富感知

延伸阅读,即在课本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泛读涉猎的方式阅读相关内容,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延伸阅读的内容,可以是学生接触过的,也可以是学生尚未接触到的;可以是名家名作,也可以是同龄人习作;可以是文学作品,也可以是科学论文……总之,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丰富审美感知的文字,都属于延伸阅读的范围。在具体的教学中则应精选视角,注意层次,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读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时,要是采用“以诗证词”的方式来鉴赏这首词所蕴含的历史沧桑感和丰富的文化信息,就能通过艺术的熏陶和鉴赏,使创新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读到“千里澄江似练”时学生可能会联想到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名句;读到“背西风,洒旗斜矗”时,学生自然会联想起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同时“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继”还会使学生联想到陈后主灭亡史实来。这时教师可以随机点拨,补充出杜牧《台城曲》中“门外韩擒虎,城头张丽华”的句子加以印证。读到全词末名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时,不妨师生重温杜牧的《泊秦淮》绝句。通过互证,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创作的相融相通,明白“不胜古人不足以与人并”的道理。

3.引发体验,以展个性

审美创造有利于获取亲身体验,有利于审美能力的整体提高。写作是审美创造的重要形式,也是语文教学中学生体验审美创造,形成个性人格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情绪变化及时引导他们主动写作,使学生释放情感,调整身心,养成个性人格。教师引导时机的把握,是这一策略成功的关键。

教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时,如果学生觉得课文中“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无穷。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段话特别美,教师便应因势利导,分析该段应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突出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接着引导学生认识这段话的思维流程:作者由南国之秋的著名景点,然后又展开对比联想,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突出北国之秋的浓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比喻、排比不仅使文段语言流畅,形象鲜明,而且充分展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沉情感和文化意蕴。再让学生用比喻、排比的修辞写出另一段文字,表达自己故乡风土人情的独特感受。这类训练,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联想的方向感,培养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情,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应该指出的是中学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目的性要求,因而也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教育与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由点滴入手,见“缝”插针,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中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什么是丑的事物,什么是积极健康的情感内容。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王松泉,董白芷.教育艺术论新编[M].海南:海南出版 社,2002,12.

[2]李哲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

篇6

课程改革就是要通过改变教育、教学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美育。语文学科实施的审美教育就是运用美学原理和法则,传递语文学科的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美感,理解美,鉴赏美。通过这些方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最终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作用。

1.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发展

美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荀子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比如,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后,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众多学生心中充满理想,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积极投身到西部建设之中。所以,美育能够较好地培养人的品德和个性。

2.美育能够促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语文

学生的学习动力就来源于兴趣,良好的兴趣能够转化为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个方面,审美教育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起着良好的作用。比如,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中,作者通过记叙几件较为有趣的事情来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唤起美好的记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形式以及自身的语言来传达文本中呈现的美感,从而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幼时记趣》中,作者将蚊子看作“群鹤舞空”,“以丛草为林”,将癞蛤蟆看作是“庞然大物”。这些都是作者大胆的想象。在教学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对文中的“景”进行充分的领悟,从而进行美的教育,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文性,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基础的语文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

1.从教材内容看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功能

语文学科的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外,更多的是文学知识,包含较多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表现出较强的审美意识,很多都是历代传诵的经典。教材将它们分为很多专题,能够有效加深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功能。比如,在对《莲》专题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文本的具体学习进行审美创建。这些文本有的是诗歌,有的是词,有的是散文,但是,表现出来的都是关于“莲”的美感。

2.从学生的心理结构特点看语文学科的审美功能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的限制,它们没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但是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样就能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体验文本展现出来的自然美和事物美。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营造一定的情境进行审美教育。比如,在对巴金的散文《繁星》进行教学的时候,对学生而言,头顶的星空是最为熟悉的了,经常都能够看到。但是,由于学生大多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只是对天空的客观物体进行观察。而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不同的心境下的体会,是通过对星空的展示表达出来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文本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充分的展示。

三、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的策略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审美教育。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1.通过文本形象,让学生感知“美”

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时候,领悟其中人或者物的形象特点,对文本进行审美性阅读。比如,八年级语文中的《》主要通过夸张等修辞手法,将途中的艰难困苦很轻松地描绘出来。“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让学生明白为何那么艰难的之行,在诗人的笔下却表现得如此轻松。教师可以将后面的《老山界》《节选》向学生作概括性讲授,最终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当时那种大无畏、坚强、执着、勇往直前的革命情怀展现出来的美。

2.调动学生情感,体悟文本的美

让学生在得到了美感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将文本中的美进行深层次的领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构一座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情感的桥梁,让学生充分去理解美。比如,在对朱自清的《背影》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对作者追忆父亲的背影的部分进行深层次阅读,体悟到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审美教育。

篇7

1.要让幼儿“尊重他人对美的感受和表达方式”,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个幼儿艺术活动的不同起点,尊重每个幼儿对美的感受和表达方式。艺术领域的活动是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活动中教师要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方式表达,充分表达他们的所见所感。要注意倾听幼儿的讲解,描述。可能有的幼儿说的、画的、唱的、跳的和教师设计的主题一点“不着边”,但是教师要认真地倾听、接纳,同时可以以提意见、建议的方式,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帮助。教师对幼儿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学会欣赏、接纳、肯定别人的作品。

2.正确评价幼儿的作品。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不追求完美,注意发现画面上每一根线条、图形、色彩能传达的幼儿的思想和情感,并提供机会让孩子们进行分享、交流,使幼儿有更多沟通的机会,从中学会正确评价别人的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作品都有一定长处,逐步学会评价、欣赏、尊重别人的作品和表达方式,家长之友《在艺术教育中渗透尊重教育》。

3.家园及时沟通,资源共享。现在,孩子们参加各种兴趣班的很多,教师应通过家园联系簿、家长会等形式,把幼儿园每个领域的具体的教育目标告诉家长,家园配合为实现目标,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教师应在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方面给家长以指导,如如何评价孩子的作品,怎样带孩子看画展、听音乐会、看演出,家长应如何与孩子交流等等。同时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为学钢琴的孩子举办钢琴演奏会,为学绘画的孩子办画展等,尽量为每个孩子提供展示、交流、评价、学习的机会。

在家庭您如何配合?

篇8

西方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是要培养“既能行动又能思想的人”。教育就是关注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努力创造并积极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但就目前中职学生的生命现状调查来看,情况不容乐观:79.63%的学生或存有生命焦虑,亲子沟通不畅产生生命无依感,师生对话缺失产生孤独感;36.84%的学生曾产生过自杀念头或行为,认为“死了也许比活着更快乐”。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生命教育学教授袁卫星认为,“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理想教育十分必要,但任何德育教育都不能取代生命教育,没有了生命哪还有什么道德和理想,生命教育最初始的任务就是让孩子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因而,职业教育不仅是成材、成器的教育,更应该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使学生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可能性。在教育部新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关注人,以人为本,一切以人为出发点。要实现育人功能则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可见,生命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两者紧密联系,不可缺失。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突遇一点挫折、打击,青少年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除了青少年心理的脆弱外,还跟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研究中心郑宁老师说。当出现危机的时候再来处理为时已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的爱心,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1.唤醒生命意识,感悟生命价值

新的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选入了许多名家名篇,其中许多篇目不仅是文化的荟萃,也是人生体验的沉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随时捕捉时机,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所在。教材中有很多作者尽管曾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或者还身患残疾,但都能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勇敢地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苏轼、史铁生、海伦?凯勒等。这些作者及其经历的介绍,可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向这些作者学习的热情,进而更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2.探求生命意义,构建人生信仰

珍爱生命,就是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中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烦恼,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他们会有困惑、迷惘,甚至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构建坚定的人生信仰。如在讲《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时,我们要深入挖掘父亲之所以成功的内涵: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在讲《绝品》时让学生明白在普通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令人仰止的民族大义、职业理想与操守。这样,教师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借助一些生命的参照,引导学生积极探求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拥有一个充实、丰富、坚强、凝重的生命。

3.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开展多主题实践活动,强化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种情感和信念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考、体验,能够使得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内化到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去。如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理解时,引入学生对“人才”“人财”的讨论;在讲授史铁生的《合欢树》和《我与地坛》时引入了项目“感恩”课题,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父母在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的一片深笃之情,进而在一片爱的纯情体悟中,很好地理解生命成长过程的艰辛和不易,从而培养学生对亲人的感恩情怀,在亲情的感悟中体会生命的厚重。

“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职业教育在让学生学好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育人教育。作为担负生命教育使者的语文教师,在教授语言文字的同时,更要为学生传生命之道,增加语文教学的内涵。

篇9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人文色彩极强的学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中语文课程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我国的语文课程传承着民族优秀文化,高中语文教材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这些精彩绝伦的典范之作处处都闪耀着绝妙的情思,人生的哲理。入选的文章有许多表现了历史名人炽热的爱国之情和对事业、真理的不懈追求,如《苏武传》中的苏武出使匈奴,历经艰辛而不辱使命,杜甫在《蜀相》中抒发了自己渴望像诸葛亮一样报效国家,死而后已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现了作者在怀才不遇的苦闷中仍然激情燃烧的报国情怀;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则用游山的经历说明处事、治学都要尽志、深思的道理。有的入选的作品则用美好人性教育学生,这些作品深情满怀,展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情感美,如《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由衷热爱,《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陈情表》中的祖孙情深……这些作品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育学生美好的人性。

反观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离人文教育越来越远。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只重视知识和能力的传授,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弃了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感染教化作用,在语文学习上,多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忽视对学生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忽视语文学习课外的延伸与拓展。

三、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

1.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成败。高中语文教师作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者,除了要具备应有的专业文化知识之外,还要多阅读人文方面的书籍,不断获取历史文化、政治法律、审美情趣等人文知识,多思考人生的现实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要为人师表,充分发挥人格魅力的榜样作用,用完美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人格的形成。

在具体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意蕴,创设相关情境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唤起学生的向学之志和向善之志。比如在学习白居易、杜甫的诗歌时,就要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于劳动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心灵和人格的完善。

2.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受到人文熏陶,提高道德修养。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阅读其实是一种读者与文本、与作者的平等对话,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对话教学中,学生与教师有着交流讨论和阐述意见的平等地位。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要通过平等对话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让思维在碰撞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平等对话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平等、合作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丰富语文活动课堂,弘扬学生的人文精神。

丰富语文活动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大意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比如对文本进行改编重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学习《雷雨》可以指导学生改编为话剧进行表演,提高审美能力。

课余时间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课程,诸如举办读书报告交流会、演讲会、组织语文社团等,这些活动既推动了学生课内的学习,又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在无形中就把经典名著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注入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对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素养很有帮助。

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同时,要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不要失之偏颇;要防止唯美主义倾向和语文课人文教育说教化倾向的出现。因为,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渗透人文精神必须在语文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深化、培育,不能靠一味政治说教。

篇10

儒家学派的教育观点是:“教”是“教学”,“教人学”;“教”是教人“学做人”,“教”是教人“成人又成材”。可见,古人已认识到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均应以人为本。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读书写字的工具,更应该是工具和人文教育的统一。

一、立足全体学生确立培养目标

经验型的语文老师看到的是学生成绩,往往忽略非智力因素;现代学者型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情商甚至比智商重要。是因为战胜自然、走向未来乃至事业成功关键在一个人情商的高低。有的孩子,弱智并非弱能。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应从每一位教师都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他就会推己及人,做到尊重、关爱、善待别人,使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白一个简单的事实:学语文是多么的重要,在以语文为对象的学习过程中,假若语文老师以自己的思想去辖制任何一位学生的求异思维,则熄灭了这一学生的思想火花。老师有他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学生也有。这些审美感受由于师生年龄、心理、阅历、知识结构的不同肯定存在着差异。老师对这些差异应该持包容的态度。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是幼稚的、偏激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人文精神就是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情和怜悯,要培养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

二、以人文精神确定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初级的审美体验以培养同情、怜悯、血性和良心。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我们所谈的个体生命指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个体,一方面是具体的你我他,另一方面也指向所有的人,这里包含着一种‘博爱’的观念,整个人类的生命都与我有关,甚至扩展到对人类以外的整个宇宙的关怀。”选择作为教学例子的文章应测重人文精神,并对学生加以引导,即文章都有两方面:一是知识性的,教会你表达;另一种就包含了审美的感情,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的一生,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两个方面。使学生既学会知识,又陶冶情操。我认为熟读历代古文,记诵古曲诗词,掌握汉字、汉语的规律和特点以及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尤其重要。当然,当代文学精品也应该是中学生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课内课外,应让学生博览群书,并在此基础上,精选一些作为语文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以情动人设计教学环节

教育,出自心灵,又造就心灵。要是语文教师对学生具有真挚的情感,心能使学生感悟到情真意切。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本身就是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只有创设了融合的情感氛围,创造了一种使学生感到“如沐春风”般愉悦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每一堂语文课,走进语文教育的世界,总有一些伟大的智慧、情感、人格在闪耀光芒,有几多感悟散发着智慧的馨香,有几番寻觅思索启迪着我们的心智。一次次耕耘只为将感动我心的梦想与奋斗去感动更多学生,为将使我迷恋的美去迷恋我所面对的学生,将片片灵感化为丝丝雨露去浸润更多的心田。莫泊桑说:“安慰安慰我吧,娱乐娱乐我吧。使我忧愁忧愁吧。感动感动我吧。让我做做梦吧。让我欢笑吧。让我恐惧吧。让我流泪吧。使我思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