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2: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投资收益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成本法有简单成本法和复杂成本法之分,其区分标志在于确认投资收益时是否考虑清算股利问题。所谓清算股利,是指以资本发放的股利,其实质是投资的收回,因此,清算股利只能冲减投资成本,不能确认为投资收益。制度和准则要求,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这正是复杂成本法下确认投资收益的基本原则。这条原则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未超过其累积实现的净利润时,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为累积分得的现金股利;其二,当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超过其累积实现的净利润时,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只能是应享有的累积净利润,超出部分视为清算股利,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在具体应用这项原则时,由于我国目前实务中企业当期实现的净利润通常是在下一个会计期间才进行利润分配,也就是净利润与现金股利正好相隔一个会计期间,因此,持续经营的企业可能会面临清算股利转回等特殊问题,以下分投资年度和投资以后年度两种情况予以说明。
二、投资年度的会计处理
(一)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来自于投资前实现的净利润
在通常情况下,投资企业投资当年分得的现金股利,是由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前实现的净利润分配而来的,因此不能确认为投资收益,而应视为清算股利,冲减投资成本。
例1:A公司2001年3月1日出资1500000元购入8公司10%股权,拟长期持有。B公司2001年4月10日宣告分派2000年现金股利100000元。
该例中,由于B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是接受A公司投资前所实现的净利润,因此A公司应将分得的现金股利10000元(100000×10%)全部视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即清算股利,冲减投资成本。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1)2001年3月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B1500000
贷:银行存款1500000
(2)4月10日
借:应收股利1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10000
(二)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同时涉及投资前和投资后实现的净利润
当被投资单位在投资年度实施中期分配时,所分配的现金股利可能同时涉及接受投资前和接受投资后实现的净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企业应当将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的收益与所分得的现金股利进行比较,根据投资收益的确认原则,如果应享有的收益小于所分得的现金股利,只能将应享有的收益确认为投资收益,差额部分视为清算股利,冲减投资成本;如果应享有的收益大于所分得的现金股利,直接将所分得的现金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
例2:承例1,B公司继4月10日宣告分派2000年现金股利100000元之后,同年7月10日又宣告分派2001年上半年现金股利150000元。假定B公司2001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50000元,其中:1~2月份净利润60000元,3~6月份净利润90000元。
该例中,B公司7月10日分派的现金股利,同时涉及2001年3月1日接受A公司投资之前和接受投资后所实现的净利润。由于A公司实际分得的现金股利为15000元(150000×10%),而应享有的收益仅为9000元(900001×10%),因此,超出的6000元应作为清算股利,冲减投资成本。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15000
贷:投资收益9000
长期股权投资——B6000
在例2中,如果A公司无法分清B公司接受投资前和投资后所实现的净利润,应根据公式计算应享有的收益和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
应享有的收益=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持股比例×(持有月份)/(净利润涵盖月份)
=150000×10%×4/6=10000(元)
应冲减的投资成本=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持股比例-应享有的投资收益
=150000×10%-10000=5000(元)
A公司编制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15000
贷:投资收益10000
长期股权投资——B5000
例3:承例2,假定B公司2001年7月10日宣告分派2001年上半年现金股利60000元,其他条件不变。
显然,由于A公司应享有的收益为9000元(90000×10%),而实际分得的现金股利只有6000元(60000×10%),因此,只能确认投资收益6000元。A公司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收股利6000
贷:投资收益6000
三、投资以后年度的会计处理
在投资以后年度,投资企业应关注累计分得的现金股利和累计应享有的收益,所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企业当年实现的净利润通常于下年分配现金股利,因此,计算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利润的会计期间应为接受投资后至上年末,而计算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的会计期间则为接受投资后至本年末。
(一)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利润小于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
例4:承例2,假定B公司2001年7~12月份实现净利润250000元,即,2001年全年实现净利润400000元。2002年4月15日宣告分派2001年现金股利450000元,扣除2001年7月10日已宣告分派的150000元现金股利后,实际分派300000元现金股利。则,
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至上年末止累积实现净利润(X)
=90000250000=340000(元)
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至本年末止累积分派现金股利(Y)
=100000150000300000=550000(元)
由于X<Y,因此,所确认的投资收益只能以X为基础,具体可按以下公式计算应冲减的投资成本和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应冲减的投资成本=[Y-X]×持股比例-以前年度已冲减的投资成本
=[550000-340000]×10%-(100006000)=5000(元)(注:“以前年度已冲减的投资成本”中,10000元和6000元分别为2001年4月10日和7月10日所确认的清算股利。)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持股比例-应冲减的投资成本
=300000×10%-5000=25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30000
贷:投资收益25000
长期股权投资——B5000
(二)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利润等于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
例5:承例4,假定B公司2002年实现净利润560000元,2003年4月5日宣告分派2002年现金股利350000元。则:
X=90000250000560000=900000(元)
Y=100000150000300000350000=900000(元)
由于X=Y,也就是说,B公司将接受A公司投资后所实现的净利润900000元全部予以分配,在这种情况下,A公司应将分得的现金股利全部确认为投资收益。仍将前述公式计算应冲减的投资成本和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应冲减的投资成本=[900000-900000]×10%-(1000060005000)=-21000(元)(注:“应冲减投资成本”为负值的含义是转回以前年度的清算股利,即,以前年度所确认的清算股利被所实现的净利润所弥补。)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350000×10%-(-21000)=56000(元)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35000
长期股权投资——B21000
贷:投资收益56000
(三)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利润大于积分派的现金股利
例6:承例5,假定B公司2002年实现净利润600000元,其他条件不变。则:
X=90000250000=940000(元)
Y=100000150000300000350000=900000(元)
由于X>Y,因此,A公司所确认的投资收益应以Y为基础,实际分得的现金股利应全部确认为投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再按前述公式计算应冲减的投资成本和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否则,会将未分配的净利润确认为投资收益。具体而言,应将当年分得的现金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将以前年度已确认的清算股利也转为本年的投资收益。即: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持股比例+以前年度已冲减的投资成本
=350000×10%+(10000+6000+5000)=56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35000
一新加坡利用外汇储备的模式分析
(一)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是法定的外汇储备管理机构
根据1970年颁布的《金融管理局法》,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简称MAS,1971年依法成立)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管理官方外汇储备。1981年之前,MAS主要围绕汇率政策来管理外汇储备。其后,随着外汇储备日渐充裕,新加坡政府决定将外汇储备进行分档管理:一部分继续由金融管理局直接管理,目的在于满足汇率管理流动性的需要;另一部分则投资于长期外汇资产,目标是追求更高的收益。
为了实现两者的分离,根据《公司法》,新加坡在1981年5月设立了专门管理外汇储备投资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简称GIC)。其目标,一是提高新加坡政府外汇储备的收益;二是提高外汇储备投资和运用的透明度及可监督性;三是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活动,获取重要的国际金融资讯;四是培养训练金融专业人才,提升新加坡金融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GIC下设三家子公司。一是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GIC最大的业务部门,投资领域包括股票、固定收益证券和货币市场工具。二是新加坡政府房地产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职责是投资于新加坡之外的房地产以及房地产相关资产。三是新加坡政府特殊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目前管理着一个包括风险资本、私人证券基金在内的分散化全球投资组合。此外,该公司也有选择的对私人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第一家公司的经营目标主要满足盈利性目标,同时满足流动性要求,后两家公司的经营目标都是追求长期的投资回报。目前,GIC所管理的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大约占新加坡外汇储备总额的80%。
(二)部分外汇储备委托淡马锡海外投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内一直存在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即建立淡马锡控股公司的目的是管理新加坡的外汇储备。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淡马锡控股公司的成立早于GIC,它是1974年由新加坡财政部全资组建,接受政府的财政盈余(但不是外汇储备)进行投资的公司,它是工商业公司,而GIC是资产管理公司。淡马锡从354亿新元的初始资产,发展到1640亿新元的规模,新加坡政府并无任何追加投资。为了实现外汇储备满足国家发展目标和战略意图,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政府将部分外汇委托给淡马锡投资,淡马锡利用这些外汇储备和自有外汇在海外投资。
二我国利用外汇储备方式的探讨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除了中央银行直接管理外汇储备以满足流动性需求之外,还有如下三种模式:一是成立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实现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流动性;二是委托给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投资公司管理;三是扶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减轻外汇储备压力。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借鉴新加坡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考虑综合利用如下模式。
(一)积极扶持外汇投资公司
尽管外汇投资公司入股黑石初战失利,但我们不可因噎废食,而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今后健康发展。今后应积极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公司的法律地位。
(二)充分发挥现有金融机构对外投资的作用
我国一些金融机构在长期的对外合作交流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经营网络,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强它们“走出去”的金融业务。这些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参股国外金融机构,给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中长期贷款,从而实现国家战略意图。这种运作模式客观上需要雄厚的资本金,因而有关部门应支持其增资扩股,可以参考汇金公司注资商业银行的模式,但笔者认为在新的结汇模式下,新股东应以拥有外汇的企业和个人为主。
一些具备实力和条件的国内银行应该积极向国际大银行的方向前进。跨国并购自然是一条改变国内银行业务构成和收入来源过于单一的现状、从而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更加快捷便利的途径。但考虑到我国银行业的资金实力以及跨国经营经验不足等问题,近期比较稳妥的方案是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少量参股,以获得一个董事席位,从而学习外资金融机构的具体运作。这一做法有两个好处:一是降低了金融机构文化整合上的难度,二是可以向国外金融机构学习运作经验,并且得到股价上升的好处。
(三)对企业“走出去”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
淡马锡是作为企业“走出去”的,其运作模式可供我国企业参考。外汇投资公司以及国内金融机构应对具有实力的企业给予必要的外汇支持,对企业“走出去”发挥促进作用。事实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走出去”方面都有专门的金融支持机构,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德国投资与开发公司和日本国际协力银行都扮演了这种角色。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今后也可以考虑成立支持“走出去”的专门金融机构。
(四)设立海外产业投资基金
产业投资基金是国际资本市场上的重要投资模式,为了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海外资源,我们应当考虑成立海外产业投资基金。资金可以来自于外汇投资公司、金融机构、社保机构,以及经常项目外汇收入较多的企业以及个人。由于我们缺乏海外产业投资基金运作经验,起初可以考虑以合资的方式进行。产业基金的投资方向应该体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意图,满足国内产业升级的需要。
(五)扩大国外先进技术进口,近期治标、远期治本
长期以来我国执行“市场换技术”的外资政策,但二十多年的经验表明这一政策在不同行业有得有失,有些领域我们失去了市场但没有换得关键和核心技术,而且直接导致了我国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一方面它增加了我国的出口,如果按“属民”原则计算的话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不应计入我国出口;另一方面,它减少了我国的进口,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我国企业的销售按“属民”原则应算我国的进口,但按“属地”原则就算国内贸易,二者相结合导致我国贸易顺差急剧上升,外汇储备水涨船高。因而有必要通过扩大进口国外先进技术,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压力;如果能像日本和韩国一样积极消化和吸收新技术,长期则可实现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减轻经济增长对外资的依赖程度,从而实现标本兼治。
三利用外汇储备对外投资应注意的问题
(一)首先要测算出适度外汇储备规模,保证其基本功能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是,当时并不是由于支付能力出现问题,而是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因而一定要测算出适度储备规模,只有超过这个规模的部分才可以用于中长期投资。为此,我们需要满足进口、偿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收益汇回、企业海外投资和QDII、外汇市场干预等用汇规模。在考虑外汇储备增值的时候,千万不能忽略了它的基本功能,而且要警惕世界经济形势逆转的可能。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事件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全球流动性过剩几乎可以在瞬间转化为流动性不足,危机发生后,欧美日等国的央行无不投入巨资以解决流动性不足问题。外汇储备管理同样面临类似问题。
(二)应当参与国外公司的经营管理,不做纯粹的“资本家”
外汇投资公司入股黑石被套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外汇投资公司购买的是没有表决权的股份,这成了纯粹的“资本家”。我们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目的之一是学习先进金融知识、了解市场最新动态、提升国家金融竞争能力,在没有表决权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实现这一目的。因而,今后我们参股国外公司至少要谋求一个董事的席位,直接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从而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同时更为直接地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管理经验。
(三)谨防对外投资“出口转内销”,严禁二次结汇
外汇投资公司以美元入股黑石,如果黑石再用这笔美元换成人民币收购或参股国内企业的话,这就构成了二次结汇,二次结汇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据报道,2007年9月10日黑石和中国化工集团共同宣布,黑石将向中国化工的全资子公司蓝星集团进行战略投资,计划注资6亿美元认购蓝星集团20%的股份。如果认购成功,二次结汇必然发生。事实上,只要我们对外投资的企业对我国直接投资,这一现象是无法避免的,只是影响程度的不同。这样的外汇投资显然不仅不能减轻央行压力,反而使其操作更加被动,流动性过剩也将愈演愈烈。针对这一新情况,有关决策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管理办法。
(四)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参股后并购
国际投资理论和经验表明,由于对东道国市场、法律以及人文环境不熟悉,同时考虑到当地民众的抵触情绪,跨国投资首先采取购买部分股份、合资或合作经营的模式,时机成熟之后再采取控股或独资模式。目前我们跨国投资应以参股为主,不宜大规模并购。跨国并购的“七七定律”指出,70%的跨国并购没有实现预期的商业目的,其中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文化差异越大失败的可能性越大。据麦肯锡的研究,在过去20年全球大型的企业兼并案中,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低于50%,具体到中国,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因而,目前我们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而不应操之过急。
(五)加强研究,提高把握投资机会的能力
目前全球石油、大宗商品以及股票处于高价位,因而我们在时机的选择上也需三思而行。目前应当加强对世界经济与金融周期的研究,以便把握好投资机会。以淡马锡为例,公司在1993~2003年间的投资回报率只有3%,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淡马锡2002年调整了发展策略,该公司把自己的发展与亚洲其他高速发展地区的经济捆绑起来,从而实现了新的飞跃。由此可见,优秀的研究是投资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本法核算。2006年2月,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再次进行了修订,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下列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1)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2)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新准则下,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按照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的初始投资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但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
二、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在具体处理时,可按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之差额,求得应冲减或转回的初始投资成本,再根据“借贷平相等”原理,确认投资企业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根据“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的关系,分以下三种情况作具体探析:
1.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大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以下简称“情况一”)
按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
转贴于()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之差额,求得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根据借贷相等原理,应确认的投资收益等于应收股利与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之差。
2.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小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以下简称“情况二”)
按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与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之差额,求得应转回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但转回数应以原冲减数为限。根据借贷相等原理,应确认的投资收益等于应收股利与实际转回的初始投资成本之和。
3.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等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以下简称“情况三”)
此种情况下,既不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也不转回已经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根据借贷相等原理,投资收益等于应收股利。实例:乙企业2000年7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入东方公司10%的股份,并准备长期持有,实际投资成本为25万元。东方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于下年度2月宣告发放现金股利。2000年东方公司实现净利润30万元,2001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20万元;2001年东方公司实现净利润40万元,2002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6万元;2002年东方公司实现净利润35万元,2003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
利35万元;2003年东方公司亏损5万元,2004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5万元;2004年东方公司实现净利润50万元,2005年2月宣告分派35万元。
(1)2000年7月1日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2500000
贷:银行存款2500000
(2)2001年2月东方公司宣告发放2000年度的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2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5000
投资收益15000
分析:本年东方公司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为20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东方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15万元(30×6÷12),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一。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为0.5万元(20-15)×10%,根据借贷平衡原理,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万元(20×10%-0.5)。
2002年2月东方公司宣告发放2001年度的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36000
长期股权投资4000
贷:投资收益40000
分析:本年东方公司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为36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东方公司实现净利润为40万元,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二。应转回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为0.4万元[(40-36)×10%],根据借贷相等原理,应确认投资收益为4万元(36×10%+0.4)。
2003年2月东方公司宣告发放2002年度的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35000
贷:投资收益35000
分析:本年东方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为35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东方公司实现净利润为35万元,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三。既不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也不转回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根据借贷相等原理,应确认投资收益为3.5万元(35×10%)。
2004年2月东方公司宣告发放2003年度的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5000
[]
投资收益5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10000
分析:本年东方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为50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东方公司亏损5万元,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一。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万元[(5+5)×10%],根据借贷相等原理,应冲减投资收益为0.5万元(5×10%-1)。
2005年2月C公司宣告发放2004年度的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35000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已经解决了不同股权的流通问题,实现了所有股权全流通。所有股权全流通标志着长期困扰上市公司经营发展的制度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地解决,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了完善,上市公司的经营发展更能体现全体股东的意志。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而且也反映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的评价。
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的因素和指标有很多,这就要求投资者在选择上市公司进行证券投资的时候,需要了解并掌握这些因素和指标,并且知道这些因素和指标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的影响程度。本文根据上海证券市场的实际数据,参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影响上市公司交易价格的各种因素做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从行业的选择、会计指标和市场表现指标的角度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找到影响上市公司交易价格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行业的划分和影响因素的设定
(一)行业的划分
本文采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分类方法对所有上市公司进行行业分类。据此,所有上市公司可以分成13个大类,其中制造业又分成10个小类。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有886只,它们分布在上述13个行业里,分别为:农林牧渔业24只,采掘业17只,制造业496只,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2只,建筑业22只,交通运输仓储业47只,信息技术业55只,批发和零售贸易业65只,金融保险业9只,房地产业33只,社会服务业24只,传播与文化产业8只,综合类44只。
(二)基本假设和主要研究指标
基本假设:能够引起股票价格上涨的研究指标与其股票的平均投资收益正相关,相反则负相关;能够引起股票价格波动的研究指标与其股票的投资风险正相关,相反则负相关。
公司规模。为了能够反映股票的实际市场状况,用可以流通的股数来反映公司规模,通常用流通股数的自然对数来表示公司规模。从理论上讲,规模大的公司生产经营比较稳定,市场竞争能力较强,公司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公司的经营风险较规模小的公司来说要低;在市场表现上,公司的市盈率普遍较低,股票价格的波动较小,但公司规模的大小并不影响其股票的上涨或下跌。
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一项指标,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越高,公司所面临的财务困境成本和破产成本越高。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经营风险越大,公司股票价格的波动则越大,但对公司收益的影响关系比较复杂,不能仅凭借指标的高低进行判断,通常该指标不影响股票的上涨或下跌。
流动比率。公司流动比率越高,反映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企业的财务风险越低,也就表明企业的经营风险越低,但该指标并不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较小。
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可以用来反映公司的经营能力和成长性。总资产增长率指标越高,反映公司获利能力越强,公司的经营发展状况比较良好,公司经营状况的改善能很好地抵御市场风险,通常能够引起股票价格的上涨,但由于公司的高速增长也使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较增长率低的公司要高,使其股价的波动程度也较高。
主营收入增长率。该指标是反映公司主要业务收入的变动情况,该指标越高,说明该公司主营业务发展良好,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非常高。同时,也反映出公司产品的市场定价能力比较强,公司在该产品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比较高,因此公司主营收入的高速增长也会使其股票价格上涨,但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大,引起股票价格波动程度增大。
一、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的内容
房价是受成本影响的,成本低,房价可以适当降低,通过相对较低的销售价,销量将大幅上升,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利润的大幅提升。“所以除了提供适销对路的房源外,房地产项目成本控制是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成本控制的内容包括项目策划阶段、项目设计阶段、发包施工阶段、项目销售阶段、技术创新与工艺调整阶段。
(1)项目策划阶段
这一阶段成本控制的内容是寻找项目、市场调查和投资评估。
(2)项目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是项目建设全过程成本管理的重点,因此开发商应该注意此阶段的成本控制。
(3)发包、施工阶段房地产项目
发包包括项目总发包、建安工程及设备材料采购发包。项目发包阶段的成本控制是项目建设全过程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房地产项目采用合同价款的方式较多,合同价款一般以国家或地方统一规定的预算定额、材料预算定额和取费标准为依据。承包方根据开发商提供的工程范围和施工图纸做出工程报价,最终工程费用按实际完成的质量数量进行结算。
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括:
①编制成本计划和工作流程图,落实管理人员各自的职能任务。
②熟悉设计图纸和设计要求,将工程费用变化大的部分和环境,作为重点控制对象。
③对经济技术变更进行经济技术比较,并进行预测和分析,严格控制设计变更。
④详细进行工程计量,复合工程付款账单,严格经费签证。
⑤做好工程施工记录,保存好各种文件图纸特别是施工变更图纸,为处理可能发生的索赔提供依据。
⑥定期进行工程费用超支分析,提出控制工程成本突破预算的方案和措施。
⑦及时掌握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各种定额和收费标准的变化。
⑧注重合同签定。修改和补充工作着重考虑对项目成本的影响。
(4)项目销售阶段
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是销售费用。一般情况下,房地产销售费用为房地产销售价格的2-4%,费用数额大,对房地产开发利润的高低有直接影响。
(5)技术创新与工艺调整阶段
在工程施工中,进行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创新,包括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三新”的运用,对于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非常重要。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落后的原因分析及措施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落后的原因
第一,房地产企业普遍都是“重开发,轻成本”。
第二,忽视了事前的成本控制
目前许多房地产企业对事前管理抓的力度还不够,其重心大多还是在事中和事后。
第三,多数房地产企业在成本管理中的执行力度不够。
再好的成本管理,如果没有好的执行力将毫无意义。一些房地产企业虽然也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成本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是形同虚设。
第四,部分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的素质不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主观能动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企业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但有些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并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能及时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缺乏创新,这也是造成目前有许多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相对落后的原因。
第五,没有实行全面成本控制。
目前有许多的房地产企业没有实行“全员、全过程、全要素和全方位”的全面成本管理。有些房地产企业认为既然成本管理的重点在设计阶段,其他阶段的成本不管理也影响不大;有些房地产企业认为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部门的事情,与企业的普通员工扯不上关系;有些房地产企业认为成本构成中最重要的是材料和设备,所以其他的成本费用就无关紧要;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任何微小的成本、任何的成本要素都应该纳入成本管理的范围,同时企业的成本是由于企业全体员工的活动而产生的,所以全面成本管理是房地产企业现代成本控制的核心。
(二)我国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的措施
我们看到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有不少的欠缺,对房地产以后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措施。
1、成本控制总体上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成本控制控制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目标
成本目标不是孤立的,它只有与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效率、工作量要求、资源消耗等相结合综合考虑才能有价值。不能一味强调成本控制而忽视了其他目标的实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成本控制必须与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合同控制同步进行。
第二,成本控制要全面。
房地产项目的成本控制是贯穿于整个房地产开发实施过程,包括整个房地产开发建设及销售过程中的所有费用。在成本控制中,要对房地产项目结构内的所有子项目或单项工程的费用实施控制,防止只重视主体工程项目成本,而忽视其他项目的成本控制;要对具体的房地产项目费用组成实施控制,防止只控制建筑安装成本,而忽视设备和器具费用的控制;要对所有合同的付款进行控制;要对成本数量进行控制,对费用发生的时间进行控制,以满足资金使用计划的要求。
2、设计是成本控制的关键
从国内外实践和数据来看,影响开发成本的是约占开发项目建设周期四分之一的设计前期阶段,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成本的可能性为75-95%,在方案设计阶段影响成本的可能性为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成本的可能性为5-35%。由此我认为成本控制的关键在设计。
第一,开发商要有自己的设计思路,并在各个设计阶段的审查中严格把关。一个产品要体现出本企业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不能只是由设计单位设计出来后再审核,这样开发商的思路将受到牵制,很难实现开发商自己的目的。因此,设计阶段应该遵循的途径是开发商的构思--研讨--咨询--决策,只有这样才能使产品适应市场或者可以说是创造市场。
第二,抓好设计中的新技术应用以满足创作需求。经济在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需求在变化。如何满足这种变化的需求并创造新的需求,是房地产产品设计的要求和出发点。在设计过程中研究,掌握并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提高科技含量,以满足市场需要,创造新的需要和创造新的市场,唯其如此才能赢得顾客和市场。不过,那些过分豪华、超前的新技术或者与产品定位不协调的新技术应用不是开发商应追求的目标。
第三,严格控制设计中装饰性设计。一些没有必要的异形结构,装饰性柱和梁及外架等,其费用往往很高,施工难度也大,对工期也造成影响,应进行严格控制,对确有必要的也应有一个投入与效益的分析和预测。
第四,优选设计单位。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设计力量不仅体现在建筑学结构力学及各专业设计的水平,还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更要有设计经验甚至是施工经验。在设计委托是要选择优秀的设计单位,不能因节约设计费用或其他原因而选择小的设计单位,决不可因小失大,设计出一些残次品甚至垃圾。
3、采购是成本控制的重点
这里的采购是指完成项目开发意图,从开发商外部来获取货物或服务所需的过程,包括开发项目建安工程、材料设备、各类中介服务(如勘察,设计,销售等)及咨询等业务的发包或委托。很多都不是由开发商直接去控制成本。作好采购这个成本控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抓好招标工作。在招标过程中首先要发挥各专业部门的作用和积极性,这样就要求专业主管部门必须设有专业业务能力强,事业心强的人员。
第二,组织好合同签定。合同是责任双方责任义务及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合同签定好坏直接决定开发项目的进展与效益。合同条款应尽量的全面和细致,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对容易发生争议或出现问题的事项在合同中应规定定性定量的解决方法,不能用模糊用词,合同条款必须只有一种解释,以免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扯皮,耽误工程进展,使目标成本失控。
4、实施成本控制的动态管理
在完成了项目设计、采购之后,成本控制那就是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目标成本的实现问题,主要是一个跟踪分析、动态管理,这里以施工过程中较多发生的工程变更管理为例说明动态管理。
工程变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属于完善设计中的不足而形成的变更,第二类是开发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原有设想、看法的变化而形成的变更,第三类是属于现场施工管理协调而形成的变更。明确了这三类工程变更的原因,工程变更的成本控制就可以“对症下药”。
对于第一类的成本动态控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在规划设计阶段,要把本项目的作法、要达到的效果、设计人员对市场的研究、市场的亮点等内容一并体现在规划方案中。二是在单体设计及施工图设计中要由工程技术人员与设计院设计人员紧密沟通,将强制性的设计要求、技术规范、配套系统、质量标准、新材料等在设计过程中予以充分论证,最大限度的减少各专业之间的设计矛盾和控制复杂工艺。三是认真进行图纸会审,会审不能流于形式。上述三个方面看起来是开工前的一个设计的动态控制,其实更是一个成本的动态控制,如果设计定位准确、各专业协调、则会大大减少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变更洽商,成本自然容易控制。
截止2012年底彩超室共有工作人员29人,超声仪器13台,原值共计2056万元,按6年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已提完折旧仍在用3台,一年内即将提完折旧2台,当年收入占全部检查收入的13%。彩超室现有设备在数量和质量上越来越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部分诊疗项目的预约已排到3天后,为解决彩超室患者人数多、等待时间长的问题,拟于2013年购进3台新设备。
2.研究方法
结合三甲医院评审和本院成本核算工作,探索使用投资回收期法与本量利分析法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二、应用与分析
从成本核算系统中调取2012年、2013年相关数据,所有数值由303个成本类别和74个收入类别以彩超室为单位归集而来。按照《医院财务制度》的要求,科室间接成本按分步结转法实行行政后勤、医辅、医技、临床四级分摊。由于我院成本核算暂实行到院、科二级,没有做到单机、单项目,因此所取数值以科室为单位实行总量计算。
1.收入
成本核算系统按照收入与服务方式的关系,将收入划分为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其他收入三大类,彩超室为执行科室,其收入主要来自检查费和部分材料费。
2.成本
成本核算系统按成本形态自动归集各责任中心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成本总额不随业务量变动而发生增减的成本,主要有工资、房屋、设备成本等;变动成本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主要有奖金、药品、材料和流水成本等。人力成本。指医院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津贴、奖金和其他工资性支出以及职工福利费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等本科产生的直接成本和分摊过来的间接成本。材料成本及药品成本。指医疗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医疗耗材、辅材料和药品、燃料的原价、运输、装卸等本科产生的直接成本和分摊过来的间接成本。房屋成本。指房屋折旧、维修修缮类本科产生的直接成本和分摊过来的间接成本。设备成本。指医疗设备折旧、租赁费、修理修缮费和低值易耗品的摊销等本科产生的直接成本和分摊过来的间接成本。流水成本。指医院为开展医疗活动和管理组织医疗而支付的办公费、取暖费、水电费、医疗废物处置费、医疗风险基金和差旅费等本科产生的直接成本和分摊过来的间接成本。
3.应用
3.1投资回收期分析
投资回收期法是根据收回投资总额所需时间长短进行投资决策的方法,投资回收期越短,说明该设备经济效益越好。反之预测出年现金净流量(年现金流入量减去年现金流出量后的差额)和使用年限,我们也可对投资总额进行初步匡定。(1)年现金净流量:根据基础数据来推算;(2)使用年限:根据投资回收期一般不超过投资年限的一半的常识,加上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资料(医用设备的发展速度基本上是每三年更新换代一次),我们采用回收期3年来分析,如表1。此次分析只考虑资金的风险价值,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对设备购置前期的价格选购范围进行财务指导。据此通过招标购进的3台超声设备原值共计628万元,稍高于预计投资额。以2013年预计总净现金流量204万元推算,投资回收期为3.1年,根据相关研究和评价体系认为,2年<投资回收期≤4年说明此次彩超室购进设备的经济效益较好。
3.2本量利分析法又称“保本分析”
即指通过成本、业务量、结余三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来分析医疗设备的盈亏情况,从而对管理者的经营活动进行指导,是建立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
4.分析
彩超室随着检查人次的增长,收入呈正比例增加。但2013年收入占全部检查收入的比重却下降,说明更多其它先进的检查仪器投入使用,患者的就诊需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成本较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各年工作量与业务收入分别高出盈亏临界点62%、51%,从安全边际的角度来看,这两年的经营是很安全的,况且2013年截止年底还有2个月时间,结余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单位变动成本的增幅远远大于单位均次收入的增幅。彩超室截止至2013年10月各项治疗项目均已完成全年盈亏临界点目标。彩超普通检查因均次收费不高,在数量和收入上占全科比重很大;心脏超声等检查均次收费高,虽然量少但收入在全科的比重却不低;在粗算的综合贡献毛益88%的基础上,单项收费越高,给本科贡献的均次毛益也越多。
三、讨论
通过对彩超室2012年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当单位均次收入单独提高1%,年结余将增加1.7%;当工作量单独提高1%,年结余将增加1.6%;当固定成本单独降低1%,年结余将增加0.6%;当单位变动成本单独降低1%,年结余将增加0.14%。由此看来,要想获得较高的收益,就必须努力提高收入或降低成本。
(1)收入的提高主要为收费价格和工作量的提高,由于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收费不能随便调整,我们只有依赖增加工作量,尤其是增加收费价格高的工作量,可以尝试开展新技术、新方法,也可充分发挥医疗集团的优势,扩大用户规模;更可适当延长开机时间和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以缩减检查人均用时,提高设备利用率。
(2)降低成本。彩超室成本中固定成本占绝大部分,首先要确保工资的合理支出;其次要尽力压缩维修费用;再次要加强对新增设备的科学论证,缩短投资回收期。对变动成本要加强成本控制,努力降低物资消耗和流水费用。在实际工作中,各因素变动对结余产生的影响是相互关联的,如2013年彩超室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3%,结余同比却下降6%,原因是成本同比增长了15%,超过收入的增长率。因此我们必须真正建立起医疗设备成本效益的观念,通过各种方式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各个部门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方共同努力促进设备效益最大化。但无论采取何种增效措施,都不能加重患者的负担,违背医疗的宗旨。
1.乙企业债务重组的相关会计处理。
借:应付账款——甲企业 1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 140000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 10000
2.乙企业处置股票的相关会计处理。
借:投资收益 13630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8500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 21000
银行存学术参考网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OM,欢迎您的光临款 1130
3.甲企业的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 140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 10000
贷:应收账款——乙企业 150000
二、将股票手续费抵减营业外收入
1.乙企业债务重组的相关会计处理。
借:应付账款——甲企业 1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 140000
银行存款 1130
营业外收入 8870
2.乙企业处置股票的相关会计处理。
借:投资收益 12500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8500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 21000
3.甲企业的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 140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 10000
贷:应收账款——乙企业 150000
从以上两种处理方式不难发现,不管是用股票手续费抵减营业外收入还是投资收益,甲企业的会计处理都是相同的。但是,对于乙企业,因两种处理方式不同,带来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不同,笔者认为会有以下三个弊端:
一是调节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和营业外利润的分布。在利润表编制时,投资收益是放在营业利润中的,而营业外收入则直接进入利润总额。投资者在投资选择时往往会选择营业利润比较大的,因为它代表企业经营业务的能力与同行业相比比较强,因此,可能存在误导投资者投资的可能。
二是调节现金流量表。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投资收益是由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而进入现金流量表;而营业外收入只能在补充资料中体现,因此,也存在误导投资者的嫌疑。
三是调控税收。根据税法规定,对于从被投资的联营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如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低于联营企业,则不退还已缴纳的所得税;如投资方企业的适用税税率高于联营企业的税率,则投资方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需按规定补缴企业所得税。
接上例,如果乙、丙企业是联营企业,乙从丙处分回的利润额为30000元,乙企业的适用税税率为40%,丙企业的适用税税率为25%。
如果股票手续费抵减投资收益,则乙企业的所得税核算如下:
来源于联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投资方分回的利润额÷(1-联营企业所得税税率)
即:来源于丙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30000-1130)÷(1-25%)=38493.33(元)
乙应纳税所得额=来源于丙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乙适用税税率=38493.33×40%=15397.33(元)
税收扣除额=来源于丙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丙企业所得税税率=38493.33×25%=9623.33(元)
乙应补缴所得税额=乙应纳税所得额一税收扣除额=15397.33-9623.33=5774(元)
如果股票手续费抵减营业外收入,则乙企业的所得税核算如下:
来源于丙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乙分回的利润额÷(1-丙企业所得税税率)=30000÷(1-25%)=40000(元)
乙应纳税所得额=来源于丙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乙适用税税率=40000×40%=16000(元)
税收扣除额=来源于丙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丙企业所得税税率=40000×25%=10000(元)
乙应补缴学术参考网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OM,欢迎您的光临所得税额=乙应纳税所得额-税收扣除额=16000-10000=6000(元)
1 引言
房地产投资经济效益的静态评价是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评价方法,因其计算简单、方便,在房地产投资机会研究阶段有广泛的应用。一般地,投资收益率是房地产投资经济效益的静态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它通过房地产投资估算得来的,主要参照了投资所在区域目前同类型房地产的收益水平、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区域的房地产市场状况以及当地的房地产价格水平。
2 房地产市场的细分
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投资者只能将房地产市场划分为具有某种明显特征的细分市场。市场细分一般从消费者的需求差异性出发,并从差异性中寻找具有共同消费需求的消费群,然后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的行为。市场细分是投资者选择目标市场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市场细分可以分析每一个细分市场中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市场中房地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论文参考,房地产市场。凡是消费需求尚未满足的市场,或者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很低的市场,都可以形成有利的投资机会。房地产市场细分的标准可以如下表2.1[1]
表2.1 房地产市场细分
细分标准 细分市场 地理 因素 城市规模 区位地段 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 市中心、次中心、城郊、卫星城区 产 品 用 途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Trusts,以下简称“REITs”)是海外成熟证券市场普遍存在的一种专门投资于出租型成熟商业房地产资产的基金型投资产品,其产品投资特性介于传统股票与债券之间。迄今为止,海外证券交易所已有上千只REITs上市交易。为了满足投资者多样化需求,我国正在积极研究REITs产品可行性与方案设计。不过,我国股市投资者历来有偏好新股或新产品的传统,新股上市首日众多投资者趋之若鹜,市场波动剧烈(平均为300%的涨幅);再如,首批上市(1999年)的封闭式基金交易异常活跃,以基金金泰为例,上市首日涨幅达39.6%,换手率达43.68%,在随后的20个交易日内有6个交易日涨停。在这种背景下,REITs在沪深交易所上市后价格走势如何变化、投资者对REITs的交易行为如何、REITs产品上市后市场波动如何?需要我们去认真探索。
本文研究目标包括两方面:其一,对REITs 产品上市后可能市场交易进行分析;其二,考察论证如何有效避免投资者盲目投机,特别是防范首只REITs上市后可能的爆炒情况。为此金融论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考察海外典型市场REITs上市后的市场运行状况;
(二)考察我国沪市类似产品的投资者构成及交易行为特点,并重点就1998年基金上市后市场运行状况进行案例分析;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期望提供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政策建议,以帮助REITs产品在我国沪深交易所顺利上市交易。
一、境外REITs产品上市交易对市场影响分析
REITs自1960年在美国出现后,先后在英、法、德等发达资本市场涌现,并获得了迅猛发展。根据GPR(Global Property Research)全球REITs 指数规模统计,全球证券化房地产市值规模从1984年的280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1400亿美元。REITs产品的平均规模由1984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4亿美元。
在亚洲市场,继日本在2001年推出REITs后,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等较成熟资本市场也相继推出REITs。其中,在新加坡证券市场中,REITs在过去的三年里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市值年增长率达到108%,已经占到其证券市场市值的10%,成为亚洲最大的REITs市场论文提纲怎么写。香港市场也于2005年11月推出了第一只房地产基金——领汇,并筹得218亿港元,超额认购达到130倍。
(一)REITs投资收益及对分散市场风险的作用
作为房地产类投资产品,REITs具有不同于其他产品的收益和风险特征。从收益角度看,根据NAREIT(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 EstateInvestment Trusts)对1972——2005年期间各类产品投资收益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 REITs 产品与其他证券产品相比年收益率较高,仅次于小盘股,高于大盘股与债券(见图1)。根据Bloomberg统计,全球REITs(即富时EPRA/NAREIT 指数)从2001年到2006年的年化报酬率为21.09%、年化标准差为12.57%。在此期间,摩根士丹利
资本国际公司(MSCI)世界指数股票年化报酬率为3.72%、标准差为13.92%;花旗集团全球政府债券指数年化报酬率为4.11%,标准差为2.55%。这意味着在诸多产品中,REITs指数的风险调整后收益(Sharp指数)最高,即REITs产品在相同风险下,回报率最高(见表1)。此外,REITs 平均年配息率达5.27%,不仅高于全球债券(4.57%),更优于全球股票(2.18%)。
图1 各类产品投资收益比较
资料来源: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
表1 各类别产品夏普比率比较(1970-2006)
年份
类别
夏普比率
1970-1981
1982-1999
2000-2006
商品
0.3984
0.1654
0.3356
REIT指数
0.2577
0.4742
1.392
国际发达股市
0.0841
0.4809
0.0911
美国股市
0.0301
0.7381
-0.0806
美国固定收益市场
-0.1375
0.8193
0.9032
美国长期国债
一、 引 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本投资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分工的细化使女性更多的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女性人力资本投资问题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对女性人力资本特征、投资现状、以及女性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性别差异,投资主体为了追求利益,会先比较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目前关于人力资本性别投资收益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两性人力资本哪个投资收益大,哪个更具有投资价值,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在人力资本性别投资差异研究的成果的梳理,在分析目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做了相关评述,以期对将来学者们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 国外学者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的研究情况
著名的古典学派代表亚当·斯密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可以由私人出于追求利益的投资行为完成。他建议由国家“推动、鼓励甚至强制全体国民接受教育”。即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在研究人力资本投资问题时忽略了人类性别的划分,认为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没有差别,不需要进行单独研究,没有从性别角度对人力资本投资展开研究。
美国学者舒尔茨较早明确的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投资理论。他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男人的范围,忽略“女人资本”的倾向令人担忧”。[3]由此可见,舒尔茨注意到投资中的性别差异,认为以前的研究忽略了对女性的思考,有必要对女性人力资本进行单独研究。但他比较注重宏观方面的分析,缺乏微观的支持,没有就人力资本性别投资问题展开探讨。
在舒尔茨的基础上,贝克尔发展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他主要从微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弥补了舒尔茨研究的缺陷。贝克尔认为:“投资量是预期收益率的函数。”收益率越高,投资量就越大收益,男女两性在学校教育中的机会成本与预期收益的差异使家庭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更愿意向男性倾斜。他指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和男性有很大的区别,女性人力资本与家庭决策有很大的关系,即专业化投资会强化女性在家庭部门的比较优势,如果妇女在做家务上优于男人,从经济效率的角度讲,妇女应更多地从事家庭劳动。贝克尔的家庭决策理论为研究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奠定了基础。但他的理论定性的分析居多,定量的分析很少。
明赛尔从投资收益的角度进行分析,他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模型,最早提出人力资本收益函数,并将人力资本理论与分析方法用于家庭决策中来研究人力资本的性别投资行为。他在《家庭背景下妇女的劳动力供给》以及与波拉切克合著的《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中指出:由于家庭决策的原因,女性的劳动力市场收益低于男性收益。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女性人力资本折旧率高于男性,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率递减速率快于男性。[5]他通过建立模型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进行了定量分析,但没有就性别投资收益展开定量的比较分析,仍需要继续研究论文格式。
继舒尔茨、贝克尔、明赛尔的研究之后,后期的学者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逐渐细化。莱姆使用国别数据,将寿命差距作为家庭资源投资男女的指数,分析整个生命周期的家庭分配,最后指出家庭内部资源分配优先给予创收能力更强的成员。邓肯通过对巴西儿童死亡率数据,进行博弈框架经验分析,得出母亲更倾向于女孩的健康投资,而父亲更倾向于男孩的健康投资。P.Duraisamy通过对印度的数据研究发现,1983、1993、1994年,投资于女性的中级和中高级教育的收益要比投资于男性的高。[4]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比较早,虽然没有从性别角度进行专门的研究,但研究中涉及到了人力资本性别投资问题。分析视角从微观到宏观,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相关理论在不断的完善,为科学的分析性别投资行为提供了依据,也为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方向。但国外学者没有对性别投资收益展开比较研究,研究的还不够全面,仍需要深入的探讨。
三、 国内学者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的研究情况
国内学者对性别人力资本的研究比较晚,但是发展的比较快。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性别人力资本,进一步分析女性人力资本的现状和特征、女性人力资本的价值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人力资本性别投资收益的研究上争议还很大,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别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
传统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认为投资对象是同质的,这对投资性别差异的解释不充分,因此潘锦棠(2003)提出性别人力资本,即将人力资本的投资对象按男性和女性划分,研究女性相对于男性的投资价值。他认为传统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缺乏对人力资本“投资对象”和“投资环境”的研究。他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投资之所以向男性倾斜,是因为目前“人力环境”中男性比女性更有投资价值;男性收入高于教育投资相同的女性是因为存在“性别租金”;男女两性相对投资价值的变化是因为“人力环境”的变化。[6]他从投资的性别差异角度、投资回报的性别差异角度进行了探讨。性别人力资本的提出引起了学者对女性人力资本的重视,进一步提升了女性人力资本的存量。
(二)性别歧视是导致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后期,性别职业隔离现象较为严重,女大学生就业比较难,就业中性别歧视成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障碍。学者开始关注性别歧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投资中的性别歧视收益,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人的投资决策产生。李莹(2004)认为,传统的性别观念对人们的行为有指导作用,主要通过影响各微观投资主体的投资决策,来削弱对女性的投资动力,降低投资的预期收益,影响投资范围,因此出现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差异。徐彩莲(2006)研究发现由于性别歧视的存在,使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少于男性,人力资本投资造成人力资本存量的性别差异。毛艺林(2008)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性别歧视阻碍了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两性的平等发展。他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导致性别差异的原因,除了传统性别歧视的因素,还包括经济利益的影响。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性别差异除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外,经济因素也会影响家庭和社会的投资决策,所以投资中差别地、甚至歧视的对待某一性别群体,实现两性优势互补,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张抗私(2002)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投资中的性别歧视,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受教育的程度和职业培训上的不同,真实收益中女性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高于男性,即女性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邵明波(2005)指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较高的个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受传统社会观念和经济原因的影响,对女性的投资不足,进一步影响女性就业,导致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下降,降低家庭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偏好,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张春霞(2006)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分析出,受性别歧视的影响,女性和男性在教育培训和迁移等方面的投资存在差异。由于投资对象和投资环境的性别差异,知识女性的投资机会比男性少,投资回报率低,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造成了两性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
关于性别歧视研究有非经济学和经济学的视角,但结论大致相同,认为性别歧视的存在降低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率。非经济学角度的研究指出,性别歧视会降低对女性的投资动力,导致女性的投资收益低于男性;经济学角度的分析指出,人力资本投资之所以会有性别差异,除了性别歧视的因素外,经济利益的影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性别歧视,有利于改善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状况,为科学的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供依据。但关于性别歧视的分析多是定性的分析,定量的分析还不多见。
(三)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的研究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
性别歧视通过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倾向,使两性在投资收益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这种差异没有定量分析,因此将性别歧视作为投资差异的主要原因,解释力度不够,不少学者开始对性别投资收益进行量化。国内学者在计算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时,主要是通过收益率来衡量。如禇建芳(1999)等通过对个人投资收益率的研究,得出女性的教育收益率为5.82%,男性为4.36%。[12]孙兰(2003)从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分析,指出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距是很显然的收益,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比男性大,而收益比男性小,这两者相比较是进行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重要的前提。高梦滔、姚洋、梁宏(2004)等通过分析女性健康数据,指出女性的健康情况不如男性,即女性的保健投资低于男性。刘国恩(2004)对通过实证分析,指出男性的健康的经济收益低于女性。毕雪晴、岳晓菲(2007)通过对国内外教育投资收益率的比较,发现我国教育收益率低于国际水平,与同等学历的男性相比,女性收入只及男性的2/3。钟威(2007)指出性别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主要表现在被投资者将会获得较高的预期货币报酬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投资风险两方面,他认为传统的人力资本投资倾向走入误区,通过对成本收益中性别差异的分析,指出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可获得比男性更高的收益。从上面的研究看出,女性的收益率显著高于男性,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提升女性人力资本存量。但对于投资性别差异的定量分析还不够深入,需要继续探讨。
(四)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的研究从静态走向了动态
在参与经济的过程中,两性时间配置差异较大。女性的时间在家庭、市场以及闲暇三个部门间配置,男性只在市场和闲暇两个部门间配置。新古典经济学采用两部门分析法,将人力资本投资对象假设为男性,忽视了两性的时间配置差异,存在很大的缺陷。人力资本投资是属于时间密集型的,只有闲暇时间才能用来人力资本投资,闲暇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对人力资本投资有决定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女性闲暇时间进行分析论文格式。有学者从这个角度对人力资本性别投资差异做了研究。郭砚莉(2006)从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出发,结合经济学、人口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指出:由于传统分工的存在,女性在三部门间时间配置不同于男性只在两部门间配置,对女性教育投资小于男性,中断工作经历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最大,中断期间女性不仅无法进行在职投资等活动,还会加速原有人力资本的折旧。导致女性人力资本含量比男性低,从而收益率也比男性低。袁迎菊(2008)从男女两性的时间配置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分析。她认为女性由于要承担工作和抚养孩子的责任,其时间配置与男性有很大的差别,因为生育孩子需要工作要中断一段时间,这样会造成女性人力资本因闲置而贬值,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朱凯(2009)指出女性由于生育等因素的影响,预期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比较低,而人力资本投资受限。通过时间配置角度的分析,使人力资本的分析由静态分析走向动态分析。从经济人的角度对女性时间进行分析,为增加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提供了客观依据。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的研究比较早,且不同时期的研究视角不一样,从微观到宏观,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人力资本性别投资的理论在不断的完善,为国内学者提供了借鉴的依据。国外学者没有从性别角度将投资对象进行区分,因此不能充分解释两性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问题,他们的研究多是关于家庭投资差异的分析,没有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仍需要深入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性别人力资本的研究比较晚,但发展的比较快。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性别人力资本进行分析收益,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与国外学者相似,从宏观分析到微观分析,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在不断的深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完善。在研究的内容上,学者主要是关于教育投资和在职培训投资的分析,人力资本投资还包括健康投资、迁移投资等,但对这些投资进行比较分析的文献还不多见。从研究方法上看,定性、定量的研究都有,但定量分析还不够深入,能将两种方法紧密结合,系统的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文献也不多见。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通过设定相关的衡量指标,对两性投资收益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
由于学者分析视角的不同,关于人力资本投资哪个收益更大,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部分价值是没有计入收益中,女性人力资本收益低于男性,但从女性经济人角度分析,其收益却高于男性。人力资本性别投资差异的研究,是目前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的难点。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理论上丰富了性别人力资本的内容,也是对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细化和补充;同时为科学的分析女性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提供了依据。最后对改善女性的投资状况,缩小歧视性人力资本投资所造成的人力资本存量的性别差异,提升女性人力资本存量,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参考文献
[1]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郭砚莉.女性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M].2006
[4]P.Duraisamy.Changesin Retums to Education in India,1983—94:byGender,Age—cohort and Location[J].EconomicsofEducation Review,2002(6)
[5]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9)
[6]潘锦棠.性别人力资本理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3):94-104
[7]晏月平.女性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述评[J].理论探索,2008(6):161-163
[8]张抗私.人力资本投资中性别歧视的经济解析[J].财经经济问题,2002(7):19-21
[9]李莹.简析传统性别观念对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的影响[J].西北人口,2004(3):56-59
[10]邵明波.中国女性人力资本特点及现状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4):15-21
[11]徐彩莲.论女研究生人力资本投资[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1):18-20
[12]张春霞.性别歧视与性别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纠结[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4)
[13]禇建芳.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收益率研究[J].经济研究,1995(12)
[14]孙兰.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渝西学院学报.[J].渝西学院学报,2003(3):80-83
[15]毕雪晴、岳晓菲.论女性人力资本的收益率问题[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7(4)42-46
[16]钟威.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问题分析[D].2007
[17]郭砚莉.女性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M].2006
[18]袁迎菊.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性别差异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15)
[19]朱凯.浅析性别产生的社会工资差异[J].金卡工程,2009(7)
[20]冯颖.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发展脉络[J].基础理论研讨.2008(32):51-52
[21]李芳.国内外关于女性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理论聚焦,2007(11):39-41
[22]张莹.社会性别视野中的人力资本投资[J].经济问题,2007.(4):30-32
[23]李莹.观念对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的影响[J].西北人口,2003.(9):56-59
[24]陈丹.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问题分析[D].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