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2: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俄文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1感染
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其自体免疫系统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极易受到致病菌的感染,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1.2发热
大部分癌症患者晚期均有常见症状。若患者有规律性的发热,可能是细菌感染或恶病质有关。
1.3疼痛
晚期恶性肿瘤常破坏和侵润正常组织,使邻近的神经根受到压迫和破坏,局部组织缺血坏死,血液回流受阻,骨与骨膜受到浸润均可造成剧烈疼痛。
1.4恶心呕吐
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往往比恶性肿瘤疼痛更令人苦恼。恶心、呕吐可以是化疗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或是恶性肿瘤侵犯消化或神经系统而造成的;或是焦虑等心理作用。
1.5呼吸困难
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比较难以处理的症状之一,支气管痉挛而致的呼吸困难、肺部感染造成的呼吸困难、心脏功能不好造成的呼吸困难、上腔静脉阻塞造成的呼吸困难、恶性肿瘤压迫邻近器官引起呼吸困难;或患者处于衰竭状态均可以出现持续性呼吸困难症状。
1.6恶病质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出现的极度消瘦、乏力、贫血的症状而出现的衰竭现象。
1.7恶性腔内积液
恶性腔内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重要并发病,指胸腹腔、心包腔、腹腔等部位发生恶性腔内积液。
1.8梗阻
是消化及胃肠道系统肿瘤最容易出现的症状,多数是食道、幽门、十二指肠及小肠等梗阻,腹部恶性肿瘤导致输尿管及相近的脏器梗阻也可出现。
2护理问题
2.1生理方面
因放化疗后,患者的抵抗力下降,生理功能出现异常,患者出现恶病质和器官功能衰竭。
2.2心理方面
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反应复杂,多表现为痛苦面容、心烦和抵触情绪、不配合医院的治疗护理。表现为紧张、焦虑、消沉、恐惧等心理。
2.3生活方面
由于疾病造成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自理能力差,需要别人的帮助、照料、关怀和护理。
2.4生命体征的观察
因患者出现恶病质,生命体征变化莫测,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监测和观察,特别是血压、心率、脉博、呼吸、意识和情绪方面的情况,必要时记录出入量。
2.5情绪改变
患者发现自己通过治疗,病情未改变后,情绪特别不稳定,需要护理人员观察、了解、询问、记录和处理,避免出现不必要其他情况,如跳楼、自缢、服毒等自杀情况。
2.6疼痛
恶性肿瘤晚期,疼痛情况复杂,患者疼痛难忍,需服止痛药物干预和观察。由于品可长期止痛,患者的依赖程度会不同的增加,药物止痛效果不明显时,增加给药次数和给药量,必要时安装药物止痛泵调节药物。
3护理措施
3.1生命体征的护理
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生命体征极不稳定,需定时观察其生命体征,尤其是患者的血压、心率、脉博、呼吸、意识情况、出入量等。极度衰竭的患者要加强巡视和观察,避免窒息和意外发生。
3.2心理护理
中、晚期患者,多有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可为患者讲生活方面的知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少提及病情和治疗情况,鼓励患者勇于面对现实。伴随癌症疼痛而来的恐惧和焦虑,需要患者家属关爱和帮助患者克服这些障碍;给患者以安慰、解释及鼓励,使其摆脱对疼痛的恐惧,增加对生活的希望。详细介绍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乏力、脱发、食欲缺乏等,以便患者更好的配合和接受化疗。
3.3病室环境
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处于紊乱状态,可致严重的感染,使病情加重或恶化。因此,室内要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新鲜。病室使用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处理,每天通风2次,每次30min。保持病室安静、安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特别烦躁,对声音敏感,因此,减少噪声可保证患者休息和减少烦躁。室内温度湿度要适宜,湿度保持在50%~60%。注意病室光线,患者因疼痛的原因,特别畏光,尽量不开灯或开地灯。
3.4饮食调节
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可引起胃肠道黏膜损害,胃肠道症状严重,有胃部不适,恶心欲吐,不思饮食,应嘱患者勿吃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宜清淡饮食为佳。
3.5疼痛护理
患者肿瘤晚期疼痛难忍,应向其说明接受疼痛治疗的效果,帮助患者了解疼痛产生的原因以及治疗疼痛的必然性,改变对药物不良反应及耐受性的错误认识,帮助患者正确用药。根据患者的情况,考虑患者的生活习惯,尽量避免在患者休息时用药[1];准确、及时地给药并观察止痛药物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多采取暗示疗法并分散患者的注意力,鼓励患者战胜疼痛,减少其对止痛药物的依赖性。家属面对恶性肿瘤疼痛,要多加关心,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不断地改进方法与患者交流,使患者分散注意力,也可向医生、护士请教,尽量为患者减轻痛苦。
3.6适量活动
放、化疗后,鼓励患者适量活动,多做一些有氧运动,在患者全身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的参与活动和锻炼。预防感冒,定期复查,防止复发。长期卧床患者易形成压疮,局部受压之处可用气垫或棉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协助患者翻身;经常轻拍患者背部,避免坠积性肺炎的发生。长期卧床易导致患者肌肉废用性萎缩,要适当予以被动活动肢体和功能锻炼。
外语教学是由多种要素彼此关联而构成的复杂系统,外语教学既涉及语言又涉及文化。著名的语言学家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不同的语言要素反映着不间的文化属性,寓示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不同的文化世界。因此,孤立地就语言来研究语言,不了解语言中蕴含着的社会文化,是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的。学习一门语言必须同时结合社会文化以及国情知识。
一、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的定义及价值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Ruben指出,有效交际中的移情能力的含义是尽量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想、去体验、去表达感情。文化移情能力决定了交际者能否摆脱自身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自觉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的强弱直接影响交际质量,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交际者能否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重要准绳之一。所以在俄语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二、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俄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的学习掌握程度,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和熟知程度。
1.教师课堂上讲授相关文化知识。教师应在课程中穿插文化知识,尤其是中俄文化的差异,使学生真正沉浸其中以感受他国文化。比如中俄见面打招呼的方式有所不同。我国通常在称呼上加上官职、辈分等以表示尊重,例如:“王老师,您有时间吗?”“张阿姨,等等我!”可是在俄罗斯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直呼其姓名才是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Сергей Нванович,вы сходите на следуюшийостановке?”“Маша,чем ты болела?”
2.引导学生进行中俄文化对比。不难发现中俄两国文化中有很多的异同之处,如汉语中“落汤鸡”形容人浑身湿透,像掉在水里的鸡一样,而在俄语中“Мокрая курица”却用来表示“意志薄弱、优柔寡断的人”。Бык(公牛)以其强壮的体魄赢得俄汉两个民族的青睐。在两种语言中也反映出它的异同。相同之处:Здоров,как бык(像牛一样强壮)。但是,俄语中“бык和бычок”作为不对应词用于转义时就充分体现了俄汉民族的文化差异。例如,俄语中有句成语“сказка про белого бычка”,这个成语源于俄罗斯一个童话中的“докучливый белый бычок”,故事是讲一群孩子总是没完没了地纠缠大人给他们讲故事,于是,总重复一句话:“сказатъ ли тебе про белого бычка”。从此该成语在用于转义时就用来表示“车轱辘话”的意思。
3.进行文化专题讲座。文化专题讲座指在对比学生的语言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选出目的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定期、限时、有的放矢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
4.在条件允许下,定期举办国际学术访问交流,互访等活动。学生在国外期间,与俄罗斯人一起生活,是最直接地接触俄罗斯文化的方式。通过与俄罗斯人的交往接触,激发学生强烈地沟通欲望,使其更加快乐地去感受异国的文化,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结语
虽然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培养文化移情能力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一个长期的心理认同的过程。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对待文化差异,在坚持和弘扬本族文化的同时,适度文化移情,理解和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中适度培养自己的文化移情能力,使自己成为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二春 袁志明 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四川外国语学报,2008,05。
[2]高永晨 文化移情与文化沟通.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2,12。
[3]葛艳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社会科学教学,2011,07。
[4]单永新 王世军 浅谈中俄文化差异与俄语教学.松辽学刊,2001,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49-02
一、国情文化知识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众所周知,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学习兴趣是最可利用的有效因素,因此,在大学俄语教学中加入文化内容正是合理利用了这一有效的因素为教学服务。将文化内容贯穿于整个外语教学中能使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俄语语言感受能力。
现在的低年级大学生是看着日本、美国动画片长大的90后,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对英美国家了解较多,而对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国情了解甚少,也谈不上对这个国家的兴趣。对于大学将俄语作为公共外语学习的学生基本都是零起点,加之俄语语法难度大、课时少,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完全丧失信心。如何针对这种情况提高大学公共俄语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在教学中适当地导入俄罗斯国情知识,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畏难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深入地了解这个国度,更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符合俄语语言习惯的表达方法。
二、国情文化知识对培养俄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镜像。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正因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所以文化教学便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对外俄语教学就对语言国情学相当重视,“俄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语言国情学问题”一文作者甚至指出:“语言国情是俄语教师工作中的一个方面,从其地位来看,完全可与语言教学中的一些传统方面,即语音、语法、词汇和修辞相提并论,而从其意义来看,还远远超过它们”。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而学习外语知识、掌握外语技能、提高运用外语的能力是与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密不可分的。所谓精通某种语言的人,必定是一位充分了解所学语言国文化历史背景、社会风俗习惯和人文礼仪的人。
在学习俄语时,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词汇及众多的语法规则,然而在交际场合却经常不能恰当地运用它们,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学习语言时将语言与文化分离,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忽略这一环节。另外,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有的事物和现象,这些事物和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包含丰富的国情文化内容,在另一国家的语言中无法找到相应的词汇和语句对译,只有通过描述才能弄清词意,比如“火锅”,译为俄语通常是китайский самовар,但中国的火锅也只有早些年使用的铜火锅与самовар在外形上相像,近年饭店里的火锅连外形上与самовар也没有共同之处了,而且俄罗斯的самовар是用来烧开水的,所以需要向俄罗斯人解释这是традицио
нное китайское национальное блюдо,并且讲解就餐程序,这样对方才能真正理解其意思。
三、大学公共俄语教学中导入国情文化的途径
外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语言能力,而且还要具备交际能力。俄语不仅要作为知识来掌握,更要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来使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运用俄语时,不仅要“合乎语法”,而且要恰当、得体,可以为人接受,同时也要求教师除了传授正确的语音、语调、语法知识外,也不可忽视语言背景、文化的渗透。在课堂上主要是利用词汇、课文和听说练习来导入国情文化知识。
(一)介绍包含国情文化的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尽管多数词汇在各种语言中都能找到对应的词汇,如вода-水;гора-山;река-河等,但有一少部分词汇却包含着丰富的国情知识,对于熟悉国情的本民族人来讲,在理解上不会发生任何障碍,但是对于外国人往往会难于理解或容易产生误解。
包含国情知识的词汇有些是一种语言特有的词汇,有些是在两种语言中有对应词,但包含的国情知识不同,比如борщ一词,译为“红菜汤”或“罗宋汤”,是俄罗斯以及乌克兰、波兰等东欧国家餐桌上经常出现的浓菜汤,甜菜是主料,课上可辅以图片介绍。
对于两种语言中意义基本对等,但又不完全等同的词汇应该加以解释。比如школа一词,看似俄汉语是对等的,译为“学校”即可,但实际上俄语的школа与汉语的“学校”并不完全等同,这就需要讲解国情背景知识。比如2004年9月1日俄罗斯别斯兰市发生了一起劫持学生、教师和家长作为人质的恐怖活动,恐怖事件发生在школа № 1 города Беслана(别斯兰市第一学校),国内媒体多译为别斯兰市第一中学。事实上在前苏联和俄罗斯,школа是包括中学和小学在内的十年制或十一年制学校,这跟我国是不同的,我国的学校要么是小学,要么是中学。
再如,俄语的клуб一词源自英语的club,但包含的国情背景却不同。在俄罗斯俱乐部是大型企业、学校的文化娱乐中心,而英国的绅士俱乐部是上层社会的社交场所,往往都有数百年的历史,加入时须经人介绍,并且要交高昂的会费。以前,中国的俱乐部同俄罗斯的一样,都是单位、企业的娱乐场所,但近年随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国际化,我国也出现了高级商业俱乐部,成为特殊的商业交际平台。社会发展导致语言内涵发生的变化,也是国情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介绍课文中的文化背景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在讲解课文的时候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加深印象。
课文中,有些表达法看似含义明确,事实上却存在着不易察觉的差异。比如学生说“我家”时喜欢用моя семья来表示,这是汉语的直译,但实际上在俄罗斯,当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时,应当说наша семья,只有独立成家后才说моя семья. 再比如,пить чай两种语言都是“喝茶”的意思,但在中国就是一杯清茶,而在俄罗斯,пить чай指喝茶的同时还要吃些点心,通常喝的是加了糖的红茶。这种表面看上去相同,但却有不同内涵的表达方式在俄汉译中还有不少,教师应注意为学生讲解它们的区别。
(三)在听说课上导入文化背景知识
在听说课上,首先涉及称呼的问题。在对待称呼的问题上,中俄两种语言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俄罗斯的公共场合,女性喜欢被称呼得年轻些,所以在商店、饭店、银行等服务性行业,经常称呼女性为“Девушка”,这几乎与年龄无关,甚至对一些上年纪的女服务员也可以用这种称呼方式。有些中年女性相互之间甚至用“Девочка”相称。但在中国一般用“老+姓”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在汉语文化中,“老师”、“医生”等一些表示职业、职务的词可以直接用于称呼,表达说话人对所指的尊敬,然而在俄罗斯文化中,这类词一般不作为称呼,尤其是如果用阴性形式对女性称呼,则有藐视和不屑一顾的含义,所以犯这种语用错误比语法错误还让人难于接受。在课堂上对老师的称呼是表示职业,不论是称呼男老师还是女老师,只能用阳性,经常用的称呼形式为“Товарищ препода
ватель”或“Товарищ учитель”,当然最恰当的称呼形式是“名+父称”。
通过给学生看俄文电影、听俄文歌曲也是补充国情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影直观地了解俄罗斯的风土人情以及俄罗斯人的非语言交际手段,比如俄罗斯特有的手势语:Щёлкать по горлу(用食指弹脖子)表示“邀请喝酒”、“想喝酒”、“醉了”;Проводить пальцем по шее(用食指横在喉结处划线)表示“吃得极饱”、“不能再吃了”;Сцеплять пальцы(将两个小指勾在一起)表示“友谊”、“和睦相处”;Крутить у (возле)виска(食指指向太阳穴并画圈)表示“疯了”、“傻了”、“缺心眼”等。
结语
学习外语并不只是为了学习该语言,而是为了在工作中运用它,使之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交际功能。外语学习始终伴随着文化因素,即使最出色的外语学习者,也可能因为文化国情知识的欠缺而导致交际受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文化国情知识的传授贯穿于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所有环节,努力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的文化以及与其母语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文化盲点,把握语言教学中最本质的东西,使学生在用俄语交际时能准确表达思想,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障碍。
参考文献:
[1][美]E.萨皮尔.语言论[M].赵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М.Баранова. Методика преподавания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M].1985.
[3]В.波里先科,Ю.普罗霍罗夫.俄罗斯文化国情辞典[M].郭津楷,译.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5.
在资源稀缺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不断权衡可选择的手段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并从中进行选择的过程被社会心理学家们称为理性选择的过程。霍曼斯的理性命题认为,在选择各种行动时,某人将会选择当时他所认识到的结果的价值乘以获得这种结果的概率较大的一种行动,也即理性选择是建立在价值命题和成功命题基础之上的。这在分析俄罗斯高校学位论文作弊行为中有说服力。
学历至上的价值命题。“某人行动的结果对他越有价值,则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这是霍曼斯价值命题的核心。俄罗斯已经进入学历社会,用人单位虽然看重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而在招录新成员的时候,文凭依然是选择的显性标准。加之近年失业率攀升,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俄罗斯大学毕业生中一部分对科学研究没有兴趣的学生不得不选择读研,而俄罗斯大学也顺应了这一需求,2000年至2011年培养研究生的单位数量增加了13%,研究生数量增加了33%,其中大部分人从事人文领域学科研究。由于自身缺乏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同时更缺乏完成研究课题的能力,所以学业倦怠在俄罗斯研究生群体中蔓延,看到别人没努力也能够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学位,进而获得“进步”的机会,于是俄罗斯学生认为抄袭剽窃以及行贿成了一种“家常饭”[2]。
二、学位论文集体作假加速政府采取应急措施
2013年1月,俄罗斯教育科学部组成委员会对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19个博士学位和6个副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学位论文进行复查时发现,这些论文中最高剽窃率达到87%,为此,11人被取消学位,答辩委员会主席辞职,时任俄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主席的沙姆哈罗夫被撤职并接受调查[3]。总理梅德韦杰夫高度重视该事件,要求教育科学部及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采取积极措施打击作弊行为。
(一)梅德韦杰夫倡导借助高科技反学术作弊
2013年3月,梅德韦杰夫在“提高科研人员素质问题”会议上指出:“可惜的是,目前剽窃行为、发表学位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造假等现象已经相当普遍。这些现象导致了学术水平的整体下降。”[4]他指出,近十年研究生招生数量激增,然而大部分人都是从事人文领域学科研究,其中约有一半与科学没有关联。同时,研究所和国家科学院的研究生数量相应地减少了10%和6%。面对这样的局面,他要求采取积极措施,打击学术抄袭和伪造之风,挽救国内学术[5]。他说:“我们为俄罗斯人民伟大的智慧感到骄傲,我们也确实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但智慧常常有多种,该如何运用这一智慧?高新技术为远程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使得我们能够阅览世界各大图书馆、科研中心、高校的藏书。但是除了能获得知识外,更能轻松地、不道德地剽窃别人的成果。”[6]他认为,这不仅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也使得科研成果数量减少。而且,在国际科学引文索引上,以及俄罗斯高校评估排名榜上的反应也是毁灭性的。为此,他建议在最短时间内对所有毕业论文、学位论文进行反剽窃核查,将来还要对学年论文进行反剽窃检测。借助现代化技术进行反剽窃,至少需要做到所有本科毕业论文进行反剽窃自动检测,借助网络,教师和学生都能对各项学术成果、著作进行讨论和评论。
(二)俄罗斯教育科学部启动答辩委员会责任机制
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会同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启动对国内所有答辩委员会科研水平评估,在此基础上优化科研评价群体。教育科学部部长里瓦诺夫表示,2013年底将建成统一的副博士、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每篇学位论文都将在网上公布,与此同时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答辩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的形成原则、答辩委员会科研水平提高问题和答辩委员会所在单位领导个人责任问题也进入审查议程。里瓦诺夫强调启动单位和学者为人才培养和评定工作质量负声望和纪律责任机制的必要性,如果答辩委员会经常对伪造论文放行,那么不仅要解散这个委员会,而且委员会各成员,包括科研领导和答辩委员,都将不可以再从事这一工作。
三、从源头反作弊:中俄两国提升学位论文质量的共同路径
中国同俄罗斯一样,出现了前文提到的研究生数量在扩大,而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却在减少,面临着学位论文质量下滑,甚至造假的学术不端状况。2013年1月处理被称为“最严厉规则”的《处理办法》,从结果惩罚的角度,严打学术作假。但是惩罚作假不是目的,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产出创新性成果才是目的。3月,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从招生、到培养再到评价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此基础上,9月又进一步细化不同专业的标准,出台《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使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培养工作有的放矢。
(一)提高作假者的风险机制和消极成本
前文提到俄罗斯对被发现作假者的惩治力度过轻,使作假的成本过低。明确规定学位申请人员在出现剽窃或伪造数据等作假行为后必须承担的责任是关键的。学术规范是一种态度,而态度的基础是态度认知,即“学术作假可耻”,进而才用形成学生对作假行为的厌弃情感,最终践行维护学术规范的积极行动。
(二)注重培养过程中的人的监督与激励
研究生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引发了诸多学术问题,学术失范现象就是问题之一。正如梅德韦杰夫所言,研究生的招生扩大,而科学研究院的人数没有提升,也就是说有更多的人是应考的方式,“背教材”考上的研究生,由于是文科专业题目比较具有普遍性,非专业的考生很多,导师带起来,由于只是占有资源的巨大鸿沟,本学科最基本的知识积淀都没有,很难教学和指导。
近年来,中国与俄国的贸易往来显著增多。2014年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进口国、第二大出口国。随着中俄双方的紧密合作,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凸显。文化是贸易合作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文化业附加值超高、可持续较长,可以帮助中俄贸易实现快速增长,中俄贸易离不开文化交流。因而,研究中俄贸易中的文化交流,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深化合作的建议,对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俄贸易文化交流现状
(一)合作领域拓宽、加深,交流活动规模化、品牌化
初期的两国文化合作领域仅限于教育、文化领域,交流活动表现为出国留学、参观考察,随后合作交流领域扩大,在科技、新闻出版、艺术、文学、影视、旅游等诸多领域进行了研讨会、展览、演出、推介会等交流活动。中国与俄罗斯文化部于2013年11月签订的2014至2016年的《合作计划》明确指出,两国要加大并深化民间艺术、戏剧、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等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合作范围较广,而且双方进行文化交流的频率较高,举行了很多规模大的活动。2006年至2007年,超过300万人次参与包括经济高峰论坛、文化节、投资促进周等500多项活动在内的“中俄国家年”,此次交流活动使得中俄双方民众对彼此的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2009年至2010年为“中俄语言年”,中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超过1亿的民众参与了将近300场俄语文化活动,俄罗斯23个地区将近1千万的民众参与了200多场汉语文化活动,成为俄语和汉语学习热潮的催化剂。2012年至2013年为“中俄旅游年”,双方一共举办了224场文化交流活动,每年有超过300多万的交流人数,成为中俄文化交流的新载体、新平台。2014年至2015年为“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中俄均处于教育改革期,将在这一周期内举办100多场活动,让双方的青年相互往来、加强交流。中俄在规模化的系列文化交流年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知名品牌文化产品,比如国家年期间的“汉语桥”、语言年期间的大型多媒体教学节目“你好,中国”、旅游年期间的“红色旅游”等。
(二)交流平台已经搭建,合作机制日趋完善
中俄文化交流始终由政府部门主导,成立了人文合作委员会,不断地针对科技、艺术、教育、旅游等文化领域的问题进行沟通与合作。俄罗斯华人联合会于2000年成立,清华大学于2003年成立了中俄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国家汉办于2006年在俄罗斯开设了第一所孔子学院,教育部于2009年开始组建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中国文化中心于2012年在莫斯科揭牌运营,国际文化金融交易所联盟于2015年成立,这些都成为两国加深文化交流的主要平台。而双方通过交流平台开展的比较成功的活动已经定期、机制化,比如两国的“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等文化交流年作为中俄推广文化交流的成效显著的平台与载体,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活动举办机制,比如电影周、投资周、青少年交流周、文化节等活动都是定期举办的。而对于黑龙江省而言,文化大集是黑龙江与俄罗斯定期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
二、中俄贸易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
(一)中俄文化交流存在不平衡现象
这种文化交流方面的不平衡表现在交流主体、数量、区域、内容四个方面。交流主体方面,仍以官方或者半官方为主,单纯民间或者商业的文化交流甚少;交流数量方面,用郭沫若先生的“洪流与溪涧”形容相当贴切[1]。这种数量的不平衡源于18世纪,当时世界掀起了中国热,中国的青花瓷等文化产品大量涌入俄罗斯,19世纪亦是如此,而20世纪则是俄罗斯对中国的文化输入远远超过中国对俄罗斯的文化输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对俄罗斯文化特别是艺术团的需求与日俱增,但俄罗斯人民对我国的艺术表演需求较小,因而到我国表演的俄罗斯艺术团数量远远超过了我国到俄罗斯表演的艺术团。交流区域方面,中俄双方并没有实现各个地区的深入文化交流,我国是与俄罗斯临近的区域对俄罗斯文化非常熟悉,而其他地区仅仅是了解、甚至不关注俄罗斯文化,像黑龙江省会哈尔滨民众最喜欢吃红肠、列巴这些俄味食品,但广西这些南方城市就很少有人吃过甚至知道这种食物。俄罗斯亦是如此,到我国留学的俄罗斯学生大部分来自毗邻我国的伊尔库茨克地区,而莫斯科等地区的留学生数量很少。交流内容方面,不平衡体现在交流比较单一,过多地停留在语言和传统文化的交流上,而忽略了双方艺术等方面最新文化成果的交流。这些不平衡现象均说明了中俄文化交流活动还不够深入、全面,而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俄双方民众对对方文化的认同度不高。比如,双方文艺演出团队数量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双方民众的需求不同,两国近十年来一直讨论联合拍电影的事宜,由于彼此文化认知不同,直至2014年11月才首都合作开拍《最后决战》。
(二)中俄文化交流存在不适应因素
两国文化交流不适应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民众的文化素养不高。中国教育特别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让民主素质有所提升,但对中俄文化的了解并不够全面,导致在中俄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出现低素质的行为,不仅经济受损,而且造成了不良影响。特别是在上个世纪末现代中俄双方进行贸易来往的初期,俄罗斯轻工业品紧缺,我国部分文化素养较差的商人将不合格的商品销往俄罗斯境内,这使得诚实守信的俄罗斯人将中国商人认定为“骗子”,尽管已经过去20多年,但现在的俄罗斯人对中国人仍旧保留着“骗子”的认知。另一方面是指中俄交流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匮乏。这种复合型人才既要熟练掌握应用中、俄两种语言,又要对两国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还要具备艺术、旅游、教育、出版等一种或者多种专业技能[2]。尽管东北部分地区的学生从初中就开始学习俄语,但是俄语毕竟没有跟英语一样在国内普及教育,加之俄语教学水平不高,使得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才并不多,而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伴随中俄两国合作关系上升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将成为制约双方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
三、中俄贸易文化交流深化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文化交流,实现平衡发展
1.扶持民间交流
民众是文化交流的主体,要想深化文化交流,必须将交流的主体由政府转变为民众[3]。政府应该多鼓励民间团体、企业等自发组织与民众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交流活动。比如我国广电可以放宽对俄罗斯电影的播放限制,让国内更多的大众可以通过荧屏来了解俄罗斯文化。我国的中医药企业可以到俄罗斯举办中医诊疗的相关知识展览,让俄罗斯民众对我国的中医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2.各个地区设立中俄文化交流中心
在我国各个城市,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全面建设文化馆、剧院等文化交流所需的场所,完善文化交流所需的基础设施,实现文化基础设施在全国一、二、三线城市的全面及四线城市大部分覆盖。在各个城市设立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利用多样化的优惠措施,鼓励内地民众积极地参与到中俄文化交流活动中。双方民众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彼此熟悉,对对方的文化产生认同。因而只有更多地区的民众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才能实现中俄文化交流的区域平衡发展。
3.创新文化交流的产品
除武术、京剧等俄罗斯人所熟知的文化外,我国应该对文化传播产品进行创新。根据俄罗斯与我国的差异,特别注重在艺术、影视、旅游等几个领域的深入,将中国现代生活、中医、民间工艺等俄罗斯人所不熟悉、感兴趣的文化元素融入影视作品、旅游产品等方面,可以大大拓展中俄双方在内容方面的文化交流。
(二)改善中俄交流中的不适应因素
1.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
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来实现民众整体对俄文化素养的提升。对俄文化交流最关键的人群是基层文化人员,应该定期以网络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的培训[4];对俄贸易中,商务人员的素养直接决定了我国的对俄形象,应该对他们进行法律、商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出国旅游的民众,应该对他们进行俄语、日常生活礼仪、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训。总之,文化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部分地区设立中俄大学,或者在某些大学中开设与中俄文化交流相关的专业,主要用以培养中俄贸易与文化交流所需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比如,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来华旅游,而我国俄语导游十分紧缺,这大大降低了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可以在部分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下设中俄旅游管理分支,培养精通俄语、熟知俄语文化与中华文化、掌握导游技巧的俄语导游。像黑龙江这种与俄罗斯保持密切往来的贸易大省,可以在哈尔滨开设中俄大学,针对中俄贸易合作方向培养一些实用性的人才。总之,要做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长效机制,为对俄文化交流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崔英兰,王剑.开启中俄文化交流的崭新窗口[J].中国文化报,2012(12).
[2]迟雯萍.以中俄文化交流推动俄罗斯入境旅游市场研究[J].经济发展研究,2014(01).
大力加强俄罗斯优质师资和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引进和支持力度。引进俄罗斯先进的俄语教学资源和理念,通过与俄罗斯教师的交流和研讨,了解俄罗斯高校俄语预科的培训体系,俄语教材的应用,通过借鉴和比较,结合我校已有的优秀俄语教学传统和优质的俄语教学资源,探索出一套满足俄罗斯专业学习要求的专业词汇强化培训体系,以及实践型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模式。
2 吸纳先进教学理念,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学院在俄语教学各个环节中学习吸收俄方先进的教学理念,高度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课堂教学采用体验式与情景式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法。坚持实行小班制、月考制、晚自习制和专业课青年教师助教助管制等系列教学改革。开展新的俄语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研究,在新的培养模式要求下,探索如何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设计,将“课内精,课外强”的理念真正贯彻于学生的俄语学习和语言实践,利用学生已有的英语知识体系的正迁移,进行英俄比较教学,建立更加量化、标准化的考试评估体系,为实现真正培养出满足国家战略要求的对俄专业人才的俄语实践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
3 将俄罗斯俄语国家水平考试制度引入俄语教学评估体系
俄语国家水平考试是为测试母语为非俄语者的俄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分为俄语最初级水平考试、俄语初级水平考试和俄语1~4级水平考试。它主要面向非俄语国家愿意参加俄语考试的人员,其性质相当于雅思、托福考试和国内的汉语水平考试(HSK)。任何非俄语国家学生进入专业学习本科阶段需通过1级水平考试,进入研究生阶段需通过2级水平考试。该考试体系侧重于对于学生语言能力和俄语水平的综合评价,将其作为俄语教学评估体系的重要环节和教学目标定位,既符合于赴俄专业学习的现实需要,又弥补了公外俄语考试对于学生能力考查的不足,弥补了无法进行专业4、8级考试的缺陷,实现了对于俄罗斯高等教育体系的合理对接。
4 明确俄语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内在动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如何使所有学生专注于所学科目上,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帮助出国学习学生处理好俄语和专业学习的关系,正确分配时间与精力,对于俄语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定位,直接影响着学生俄语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需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学好俄语是学好专业课的重要工具,而专业课的掌握程度与语言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即使部分同学认为没有机会出国,亦要认识到俄语学习与考研就业的密切联系,真正的把自己命运和中俄学院培养中俄战略人才的历史使命联系在一起,喜欢俄语,热爱俄语,让他们认识到打开国际视野对于自己人生的重要意义。
5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1 面向学生需求,设置多元化课程体系
为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真正体验到俄语语言环境,我院积极聘请多名外教开设口语训练和听力课,采取情境和体验式教学方式,运用语言国情学的文化交际理论,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俄罗斯的课堂气氛,深入到俄罗斯的文化生活,为以后的赴俄学习奠定基础。开设专门的打字课,训练学生俄文输入能力,了解常用俄文软件的使用,传授网络俄文信息的检索能力,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论文写作和文献检索中能够独立工作。分学期开设不同专题的国情课,包括国情、地理、历史和文化,使学生全方位了解俄罗斯的人文地理、文化传承与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
5.2 举办各类语言比赛和语言实践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通过外界的合理引导予激发学生俄语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各类的语言比赛正确的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为入学新生举行书法比赛、俄语朗读比赛。高年级学生举行演讲比赛、翻译比赛。一年一度的哈尔滨经贸洽谈会、绥芬河的经济贸易博览会、俄罗斯汉语培训志愿者派出项目、俄罗斯语言夏令营我院都会选派大批优秀学生参加,充分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展现自我。设立语言沙龙,帮助学生结识更多的俄罗斯留学生朋友,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真正的走进俄语的殿堂,由衷的喜欢上俄语。
5.3 精心的课堂设计与管理,高效、合理的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1-0066-02
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俄语专业也再次成为我国高校的热门专业。目前,国内有近100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然而拥有俄语语言文学博士招生与培养资格的院校依然屈指可数。其中,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较为完善的本、硕、博培养体系。本文以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俄罗斯文学方向博士课程设置为例探究俄罗斯文学博士培养模式。
一、立体复合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分段式的教育体制,也即分为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又分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博士是最高学历,其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普通高等院校和其他各类科研机构、研究所的教学与研究岗位的专业化高层次人才。也就是说,博士学习阶段旨在夯实和提高博士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系统专深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与课程设置有着紧密联系。黑龙江大学俄罗斯文学方向博士生课程设置体现出全面、立体的特点。
俄罗斯文学方向博士课程主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俄国文艺理论原著选读、俄罗斯文学原著文本选读、白银时代作家专题研究、俄罗斯现代主义文学专题研究、俄罗斯文化专题研究、20世纪西方文论等课程。选修课包括俄国宗教哲学、洛谢夫美学理论等。
从授课语种角度看,课程设置体现了俄文授课与中文授课并重的思路。众所周知,结束本科阶段学习,进入硕士和博士阶段学习时,学生的口语能力往往呈下降趋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习目标的改变,即从注重实践能力锻炼转向侧重于理论基础的积淀,另一方面,这种现象与各个学习阶段的课程设置不无关系。本科阶段的专业主干课是俄语精读,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掌握和运用能力;硕、博阶段理论课和专题课占据主要地位,这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口语的训练,从而可能导致口语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开设俄国文艺理论原著选读和俄罗斯文学原著文本选读这两门课有助于扭转学生口语能力下降的趋势,给学生提供掌握理论知识与锻炼口语同步进行的机会。理论原著与原文文本的阅读与研究是俄罗斯文学方向博士生区别于其他类似专业博士生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原著研习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由于翻译过程中的误译而导致的错误理解,有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精髓。
从课程内容角度看,课程设置体现了专业为主,相关内容适当拓展,文学理论与文本分析并举,以及以俄为主,兼顾西方的特点。
“文学属于那类所谓简单的,或者称之为单一成分的艺术……但与此同时,文学又与那些将若干种不同的形象载体集于一身的综合(多成分的)艺术紧密关联”[1]。文学名著不仅彰显了作家对永恒命题的深沉哲思,还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人文风貌,因而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才被公认为“俄国社会的百科全书”[2]。换言之,文学研究不仅仅需要文学理论基础,还需要哲学、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文学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度阐释必然涉及大量的文史哲知识。俄罗斯文化专题研究、俄国宗教哲学、洛谢夫美学理论等课程作为专业拓展课和选修课显然十分必要和适宜。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于俄罗斯社会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宗教哲学和美学素养。显然,宗教哲学与美学知识又会促使文学研究进入更深的层次。
文学理论是文学研究的指导,也是文学阐释合法性的前提与依据,文本分析则是研究的实践。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关系。20世纪西方文论、俄国文艺理论原著选读、俄罗斯文学原著文本选读等课程不仅体现了文学理论与文本分析不可偏废的原则,而且兼顾了西方文学理论与俄罗斯文学理论。不可否认,新批评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许多文艺理论缘起于西方,其后才进入俄罗斯文学界,进而风靡全球。因此,将西方文论纳入博士生课程之中显然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真正做到厘清文学理论的起源与流变。
从课程形式角度看,专题课与非专题课有机结合。如果说非专题课侧重于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做出高屋建瓴的引导,使学生对该领域拥有总体把握,那么专题课则就单个专题进行纵向深挖、开掘。博士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鉴于此,对文学思潮与代表作家的泛泛了解显然不符合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专题课有助于师生就某一专题展开较为深入的解析。同时,在各个专题准备阶段,学生必然要大量涉猎与该专题相关的文献。相关文献的收集与横向对比阅读能力可以得到充分锻炼,这些环节与论文写作过程高度重合,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也为课业论文和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了基础。
二、互动演练的教学模式
俄罗斯文学博士教学目标是培养能胜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教学与研究的高层次俄语专门人才。换言之,博士的就业渠道大多为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教学和科研两大基本能力。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文学博士授课采取教学互动的模式。学生根据老师预设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前准备,形成较为完善的课堂发言稿,然而在课堂上发言,最后老师点评并总结。这种授课模式的突出优势如下。
1.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准备环节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知识,经过独立思考,写作发言稿。所有这些步骤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都需要认认真真地准备。当结束该专题时,学生往往能收获颇丰,获得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这种情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科研工作的兴趣。
2.科研能力显著提高。课前准备的发言稿究其本质而言是一个论文提纲。也就是说,准备发言稿就是加强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训练的过程,是在实践中探寻适合自身的研究方法的过程。同时,发言稿作为论文提纲可以进一步充实、完善,形成独立的小论文。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文科博士研究生必须以独立作者身份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2-3篇学术论文才能取得论文答辩资格。准备课堂发言稿不仅为写作博士学位论文奠定基础,而且可以将小论文作为课业论文以获得该课程的学分,甚至可以将其反复修改、完善,最终成为能够发表的学术论文。
3.获得教学技能提升。课堂发言是博士课的重要环节。它要求学生以最平素、简洁的语言阐释自己的观点;同时,发言者作为临时教师势必要根据听众的反应对自己的发言内容和进度进行及时的调整,以求张弛有度、详简得当,且控制好时间。简而言之,课堂发言不仅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强化了学生对于课堂的掌控能力,提高发言者的教师技能和素养。
4.加强师生沟通,不断改善课堂氛围。老师点评是课堂的重要环节。老师将会就发言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而在这种学术争鸣和观点的对撞往往会擦出新的灵感火花,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意。同时,较为自由的课堂氛围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有助于师生之间进行随心所欲的交流和沟通。
三、改进俄罗斯文学课程设置的建议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是我国俄语教学的“大本营”和俄语教学改革的“桥头堡”。毋庸置疑的是,黑龙江大学俄罗斯文学博士生培养体系已经相当完善,课程设置呈现立体复合的特点,教学模式则注重互动,兼顾学生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技能的培养。然而,与其他拥有俄语语言文学博士招生资格的外语类高校及综合性大学一样,黑龙江大学俄罗斯文学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一些瑕疵和被忽略的“死角”。
(一)强化独立的文学批评立场
俄罗斯文学拥有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与此对应的俄罗斯学界对文学评论具有强大的传统。中国学界对于俄罗斯文学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基础,却依然较为薄弱。同时,“无论是专家论著还是一般的评论”,都容易陷入“俄罗斯学者的价值观、理论和语调”的节奏。换言之,独立的文学批评立场的强化与凸显显得必要且紧迫。这种独立的文学批评立场根植于传统的中华文化,也就是说,加强文化国粹的吸收与运用是形成独立文学批评立场的必由之路。鉴于此,俄罗斯文学博士课程中加入有关中国文化的选修课似乎不失为是一个可行的选择。相比较而言,各高校的文学院更为注重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且往往开设相关的课程。因而允许包括俄罗斯文学博士生在内的外国文学博士生选修文学院的相应课程必然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国学素养,进而有助于培养立足于本民族的独立文学批评立场。
(二)拓宽文化视野与文学背景
俄罗斯是西方文明还是欧亚文明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且至今尚无定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文明与西方文明有着难以隔断的联系。俄罗斯从来就不是文化孤岛,而更像是文化沟通的桥梁和各种文化的汇集之所。换言之,研究俄罗斯文学而绕开西方的文学和文化背景是不明智,也是不可取的。俄罗斯的东正教来源于东罗马拜占庭帝国,而宗教与俄罗斯文学的关系极其密切。同时,俄罗斯文学与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俄罗斯的哲学思潮大多由西方传入,借助于文学作品阐释哲学思想又是俄罗斯文学的显著标签,乃至于很多著名的俄罗斯作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哲学家和思想家。换言之,将俄罗斯文学置于欧洲文学和文化视域下研究是必然选择。加强欧洲文化与文学知识的储备对于俄罗斯文学研究者而言十分重要。因此,增设和强化欧洲文化与文学相关的课程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建议。
参考文献:
[1][俄]瓦・叶・哈利泽夫;周启超等译.文学学导论[M].北
さ缬笆侨嗣俏幕生活中很重要的娱乐形式、休闲方式,是生活之友、旅游指南、百科全书、爱情宝典。电影带给人们无穷的乐趣和享受。而电影台词是电影的灵魂,“是演员表情达意、表达思想的基本载体,是和观众交流并影响观众的主要媒介”,[1]它使电影这种形式更贴近观众、更深入人心。
电影台词作为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语料。反义词研究在语言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俄语语言研究中的反义词研究大多是以文学作品为素材,以电影台词作为研究对象的现象很少。本文即以俄罗斯电影台词为语料,分析研究俄语反义词中的言语反义词的形态结构。
本文引用的俄文语料主要来自:《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性格不合》《必将如此》《事与愿违》等几部俄罗斯电影台词[2]。
一、电影台词是语言研究的巨大语料资源
电影台词是一个丰富的、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料资源。电影台词具有信息量大、实时更新、永不枯竭的特点:自从电影出现以来,各国各民族几乎都热衷于拍摄影片来展现人们的生活、寄托思想、寻找娱乐、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电影台词汇集了并继续积累着各国各民族的语言素材;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语言在不断进化,电影台词也随之发生变化,反映出各个民族与时俱进的语言时代特点;几乎每年各国都在拍摄新的影片充实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同时这些新片也在为电影台词这个语料库补充新的给养。电影台词为语言学家的语言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鲜活的语言素材。
二、以俄罗斯电影台词为语料し治龆碛镅杂锓匆宕实牡男翁结构按照索绪尔的语言与言语的理论,反义词可以区分为语言反义词与上下文反义词,“语言反义词是绝对的,离开上下文也存在的,而上下文反义词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产物,脱离开一定的语境,它们就不再是反义词。”[3]
上下文反义词又称为言语反义词、语境反义词。在本文中我们采用“言语反义词”这个名称,并主要对言语反义词进行研究。从上文可以看出,言语反义词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临时构成的反义词,离开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称其为反义词。据我们的研究,在俄罗斯电影台词中俄语言语反义词的形态结构可以分为词与词、词与词组、词组与词组三类。
(一)词与词
近几年,反义词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现在也有学者把词性不同、语义对立的词汇作为有规律可循的现象加以研究。……这类反义词一般只在具体文本中出现”,是言语反义词的一种类型。[4]因而,目前反义词的研究不仅仅包括传统的同一词性、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反义词,也包括不同词性、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反义词,即从同一词性扩大到不同词性。
因此,本文所研究的俄语言语反义词的形态结构不仅仅包括同一词性,而且也涉及了不同词性的言语反义词的组合。
1.词性相同的俄语言语反义词
(1)名词与名词
例1:--Стряхнём старичьё! (把老摇走!)
--И тряхнём молодостью! (把年轻摇来!)(《性格不合》)
名词молодость与старость是一对意义相对、语体相同的言语反义词,而старичьё是中性集合名词,带有一定的修辞色彩,是俗语,表蔑视。在这两句对白中,молодость与старичьё形成上下文反义词偶。
在名词与名词构成的反义词中包括名词化的形容词,如полдец(下流坯)和святая(圣女)等。名词полдец本身没有反义词,святая与 грешница(罪人)或与блудница(妓)互为反义词。而在下面的台词中полдец(下流坯)和святая(圣女)构成了反义词对,形成了形象鲜明的对比。
例2:Я и так себя как в пьесе какой-то чувствую.Она ждёт ребёнка,он подлец,а она святая.(我怎么觉得自己像在戏里。女的怀孕了,男的是下流坯,而女的是圣女。)(《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2)动词与动词
例3:Нет,полюбить-так королеву,проиграть-так миллион.(不,爱上了就成为女王,输了,这样的有成百万呢。)(《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在这句台词中动词полюбить意义相当于выиграть(赢),与проиграть(输)构成语义对立的反义词。
(3)形容词与形容词
例4:Бурная любовь становится обыденной.(充满激情的爱情渐渐归于平淡。)(《性格不合》)
一般情况下бурный(汹涌澎湃的;强烈的)的反义词应该是спокойный(心平气和的,平静的;宁静的),而此处却用обыденный(日常的;平常的)与之相对应,说明爱情的激情慢慢融入日常生活中,逐渐趋于平淡。
2.词性不同的俄语言语反义词
(1)名词与形容词
例5:--Может,жена-мегера?(也许,妻子是泼妇?)
--Нет! Почему? Она хорошая!(不!为什么?她很好的!)(《性格不合》)
(2)名词与副词
例6:Цветы поливай два раза в неделю,почту складывай на письменный стол,Чапу прогуливай в 5 часов утра и вечером.(花一周浇两次,信件放在书桌上,每天早晨5点钟和晚上去溜狗。)(《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3)名词与数词
例7:Нет,полюбить-так королеву,проиграть-так миллион.(不,爱上了就成为女王,输了,这样的有成百万呢。)(《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4)形容词与形容词比较级
例8:Сейчас ты скажешь,что время у вас было жестокое,зато люди были добрее,да? (现在你会说,你们那儿时间是残酷的,因而人更善良,是吗?)(《必将如此》)
(二)词与词组
“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反义关系和反义词的研究视域也在拓宽。”“任何单词都可能同与其不构成反义关系的词汇形成实际上的对照或对立关系,即语境反义关系,处于这种关系中的词称做语境反义词。理解因语境而构成的语义对立(对照),视域不但可以超出‘词类相同’的限制,而且可以不囿于单词层级,拓展到单词与词组。”[4]词组也列入到反义词的研究范围,这是反义词研究的扩展与深化。
我们研究的材料表明:名词、动词、副词、代词等都可以在一定的语境中与词组构成反义关系,详见下面的例子。
1.名词与词组
例9:--Она,конечно,была стерва.(当然她是个泼妇啦。)
--Нет,она прекрасная женщина.Вот сейчас вышла замуж,счастлива.(不,她是个好女人。这不现在她结婚了,很幸福。)
2.动词与词组
例10:--Понимаете,набор одиноких женщин временно прекращён,а следующий набор у нас будет со второго квартала будущего года.(您知道,单身女人我们暂时不招了,下一批从明年第二季度开始。)
--А мужчин вы записываете?(那男人你们登记吗?)(《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3.副词与词组
例11:--Простите,тесновато у нас,конечно.(对不起,当然我们这儿挤了点。)
--Почему? По-моему,прекрасная квартира.(为什么呢?我看这是挺好的房子。)(《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4.代词与词组
例12:А я всё равно уверена-мне поведёт! Не могу я счастье по частям получать! Мне всё сразу надо! (可我还是深信我会走运!我不能一点一点地得到幸福,我要一下子都得到。)(《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三)词组与词组
有些词组与词组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也构成言语反义关系。
例13:Даже если бы вы носили три обручальных кольца,всё равно вы незамужем.У вас взгляд незамужней женщины.(就算您戴三个结婚戒指,您也没结过婚。您的眼神是未婚女人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词组носить обручальное кольцо(带结婚戒指)意味着замужняя женщина(已出嫁的女人)与незамужняя женщина(未婚女人)语义对立。
三、结 语
电影台词不仅是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与观众沟通的桥梁,而且是一种丰富的语料资源,为语言学家的语言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语言材料,为语言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文将俄罗斯电影台词作为研究素材,挖掘了电影台词的语料功能,对俄语言语反义词的形态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俄语言语反义词由词与词、词与词组、词组与词组结合构成,其中词与词的组合类型中不仅包括同一词性的词,如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而且涉及不同词性的词,如名词与形容词、名词与副词、名词与数词、形容词与形容词比较级。
电影台词是一个巨大的语料资源,它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座广阔的语料平台。本文只是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探索了语言研究领域的个别问题。以电影台词为语料的语言研究前景将十分广阔。
お[参考文献]
[1]张泰.电影台词的修辞艺术[J].电影文学,2007(15).
[2]孙汉军.俄语视听说教程2[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初识娜斯佳是在2010年的3月初,那是我第一次去俄罗斯,在远东共青城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她在俄罗斯学生中汉语非常突出,被挑选出来给我做翻译。是她带着我在冰雪覆盖的阿穆尔河畔领略严寒中傲然挺立的白桦;是她在俄罗斯远东的共青团员群雕前给我讲述一个个城市名字的由来;是她在方志博物馆向我讲述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的历史。她告诉我在俄罗斯的语境里,白桦林是理想与爱的天堂,作为一种文化的意象,白桦已经注入了他们的生活,与祖国之爱连在一起。她用比较纯正又好听的中国话朗诵道:“有一株白桦,立在我窗旁,覆盖着积雪,像披着银霜。”她说叶赛宁的成名作就是这首《白桦》,我禁不住地鼓掌。眺望远处莽莽苍苍的远东群山,在这位学汉语的俄罗斯学生面前,我朗诵起了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我问娜斯佳是否听过这首词,她说没有,但喜欢。我想当我下次再来的时候,会带几本中国的书送给这个好学的年轻人。
从结识娜斯佳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我们一直保持着通信联系。在2010年12月上旬,我外出开会,特意从大连走,去学校看望了她,这让她非常惊喜。现在她在大连外国语大学读比较文学专业,很快就要进行论文答辩了,论文题目是《鲁迅与契诃夫作品比较研究》,她是在大连外国语大学该专业第一个即将毕业的外国留学生。她在信中向我表露说希望有机会能留在中国工作,她丈夫也很支持她的这种想法。她是在去年暑期结婚的,新婚的丈夫非常支持她在中国的学习。在她写给我的英文信件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丈夫的赞美,没有丈夫的理解与支持,她恐怕就不会回中国继续她的学业了。在俄罗斯男人节(The day of the motherland guardian,直译为“祖国守护者日”,俄罗斯把这一天作为男人节,表明在俄罗斯,男人的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这一天,男人与男孩都将得到礼物与亲人的祝福)的那一天,她给丈夫的礼物是她亲手编织的袜子与手套。她说,在重要的日子里,将亲手制作的礼物送给我所爱的人,会得到加倍的珍惜与感动。
从娜斯佳身上,我感受到俄罗斯青年那种积极向上与朴素的传统美德,还有她对待婚姻的态度。在共青城读书期间,她与我们的留学生结为好朋友,彼此学习对方的语言并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本文第13页照片中的三个中国留学生已经毕业,其中一个在北京工作,一个在哈尔滨工作,一个转到莫斯科大学读研究生,他们在共青城学习期间,俄语都学得很好,曾几次获邀到娜斯佳家里聚会,在俄罗斯,这是主人最友好的表示。
阿丽娜在黑龙江大学
读汉语言博士
阿丽娜在俄罗斯共青城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外事处工作,现在就读于黑龙江大学汉语言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俄罗斯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以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黑龙江省高等学校为研究对象,她对黑龙江每一所有俄罗斯留学生的院校都进行了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我也帮助她做了一点这方面的工作,包括1998至2010年间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俄罗斯留学生的招生情况,她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志码:A
一 马尔克斯在中国的命运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当代著名作家,1954年开始登上文坛。除一些中篇小说外,迄今为止写了15个短篇小说和4个长篇。他的许多作品都引起了文坛的强烈反响或争议。至80年代末,马尔克斯作品先后获得一次哥伦比亚全国文艺家协会奖,委内瑞拉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这都是极其难得的荣誉。尤其是《百年孤独》对世界文坛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这部小说已被译成三十五种文字,此书仅在阿根廷就再版不下四五十次,畅销世界各国,销售量已达一千万册以上,这在西班牙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20世纪50年代初,马尔克斯于《观察家报》上发表《第三次辞世》等十余篇短篇小说,由于政治原因,整个社会陷入动乱之中,他便辍学从事新闻工作和文学创作,产生了一系列的经典作品,我们将这些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创作:表现个人对死亡的忧虑,写了一些富于哲学意义的作品。主要有《死亡联想曲》(1948)、《在猫身上转世的爱娃》(1948)、《兰彼罗的眼睛》(1951)、《有人弄乱了玫瑰花》(1952)、《枯枝败叶》(1955)。
中期创作:20世纪六十年代的小说作品,具有鲜明的民主思想倾向,具有否定现实以及个人对死亡的忧虑。主要作品有《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1)、《恶时辰》(1962)、《格兰德大娘的葬礼》(1962)、《百年孤独》(1967)o
后期创作:马尔克斯早中期向后期转变的一些过渡性作品,主要有《家长的没落》(1975)、《一张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迷宫中的将军》《十二个旅居国外者的故事》《爱情与魔鬼》(1992)、这些作品的魔幻色彩慢慢减弱,现实主义的成分则显著增强。
二 马尔克斯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
马尔克斯走进中国,始于1977年。1967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问世了,在西班牙与学界引起了轰动,当即获得了拉丁美洲最高文学奖,这本书迅速译成了英文和法文,给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77年《世界文学》杂志介绍了马尔克斯的《家长的没落》和《百年孤独》,这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由于中国政治气候的影响,马尔克斯的一些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在中国是与广大读者无缘见面的。
之后这种现象才有所改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逐渐以开放的眼光来看世界,文学界也重新活跃起来,各国文学蜂拥而入,马尔克斯也真正地光临中国。随后,《读书》、《外国文艺》、《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等杂志发表评价马尔克斯的作品。
1983年是马尔克斯走进中国关键性的一年,由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共同举办了“全国加西亚・马尔克斯及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讨论会”于五月五日至十一日在西安举行,与会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创作道路及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他的主要作品的内容及意义和对他的重要影响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致的意见,从此以后形成了对马尔克斯的研究热:《哥伦比亚的骄傲――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刘瑞常载《羊城晚报》1983年4月,《爆发与反响――关于加西亚。马尔克斯》舒大沅载《花城》1983年第三期,随后,包括他在内的许多拉美作家的作品进入了我们的新华书店、图书馆和私人书架,中国读者容易接受马尔克斯,与他的文学作品分不开,一定程度上基于对加西亚・马尔克斯并不陌生,马尔克斯他了解中国,当他担任拉美记者时曾多次前往新华社驻古巴分社,阅读新华社编发的西班牙文电讯电话,而1990年10月15日,他以一个普通旅游者的身份从日本东京到北京,下榻北京国贸大厦,更为马尔克斯走进中国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目前中国研究马尔克斯的专著数量不多,主要有:云南人民出版社《两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谈创作》、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回归本源――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达索・萨尔迪瓦尔著)、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传》(陈众议著)、《马尔克斯》(于凤川编著,辽宁出版社,1998)、《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资料》(张国培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加西亚马尔克斯》(朱景冬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这几本侧重了他的生平、创作道路及各个时期主要作品的内容及意义,对作品的艺术特色都作了评述。这几本专著对于进一步开展对这位作家的研究,深入了解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道路都有一定的帮助。
至于研究马尔克斯的论文为数不是很多,总体说来,90年代以前主要以翻译和评论为重点,90年代以后的研究比较繁华,主要以评论和述评为主,这些评论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多少可以弥补专著的一些方面所缺乏的遗憾。
首先看研究主体。总的说来,研究马尔克斯的队伍零散而广泛,上至一些从事专业工作的学者和专家,他们对马氏的研究颇有贡献,有的甚至是主力军;下至一些普通的读者,在翻阅马尔克斯的某些作品后发表一些鉴赏式的评论和感悟。
接着看研究对象。对马尔克斯其人其作的研究涉及多个层次:有从总体上把握其思想艺术特色、有的用发展的眼光探讨其艺术思维和创作走向的;有针对某一类或一部作品做详细具体的解释的;有研究其生平对其创作的具体影响的;有研究他的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学者影响等等。虽然研究马尔克斯的论文和著作不是很多,但已涉及到他和他作品的诸多方面,也可以说是庞杂广泛。
综上所述,30多年来,中国的马尔克斯研究已经取得了可人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研究队伍还不够稳定,研究者的视野还不够开阔,选题较为狭窄且多有重复,观点的原创性不够等等。但我们相信,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对马尔克斯这位大家的研究会进一步走向深入和繁荣。
三 马尔克斯与中国当代作家
世界文学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文学巨匠,诸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普希金、海明威、卡夫卡等,他们创作出的一些经典之作,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脚印。马尔克斯或许难以与这些文学大师媲美,但由于历史的机缘,在80年代这一特定的时期,他成为中国文坛上红得发紫的几大外国作家之一,几乎“影响了一代中青年作家”。这是新浪网介绍老村的经
历时提及的:“两年后,回省军区教导队去报到。这时他蓦然发现:在山里真是孤陋寡闻,这几年里,南美大陆的马尔克斯以及美国的塞林格在文学界大为风行,整整影响了一代中青年作家。”
事实的确如此,他与艾特马托夫、卡夫卡、海明威一起被王蒙视作“对新时期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四位外国作家;”张炯也认为:“这时期对中国作家影响最大的三位外国作家,恰恰又代表了世界文学的三个主要潮流。这就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苏联作家艾特马托夫、奥地利已故作家卡夫卡。”
上述几家之言足以充分说明马尔克斯在新时期的巨大影响:马尔克斯的灵魂,已经渗透到中国作家的心灵深处,尤其是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作者清单,他们包括贾平凹、莫言、余华、格非、阿来等等,几乎囊括了所有创作活跃的前线作家。但这些话毕竟比‘较抽象,本文将用事实就马尔克斯在中国的影响加以阐述。当然,“影响并不局限于具体的细节、意向、借用、甚至或出源――而是一种渗透在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艺术作品再现出来的东西。”正因为如此,这些影响需要我们细细体会。
贾平凹。他的早期作品创作是以农村青年男女的纯洁感情为素材,表现青年人对爱情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但他的写实分格还是很明显的:透过美丽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这类作品具有深刻批判性。不久,他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创了一系列商周系列小说。在这些小说中,贾平凹以商周的民间文化为背景,在写实的基础上揉进了种种民间传说中怪异神奇的故事,使自己的作品带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在谈及这种变化的原因时,他直言不讳的谈到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他说:“我首先震惊的是他们在玩熟了欧洲的那些现代派的东西后,又回到拉美,创作了他们伟大的艺术。再是,他们创作的形式,是那么大胆,包罗万象,无奇不有,什么都可以拿来写小说,这对于我的小家子气简直是一个轰隆隆的响雷。”这段话是贾平凹对魔幻现实主义创作观的最好体会,基于他的这种理解,贾平凹对马尔克斯的借鉴和吸收主要是创作观念上,他选择了自己熟悉并热爱的商周作为写作背景。我们知道:商周位于秦汉文化和楚越文化的交界处,兼容我国南北文化所长,又因为它远离都市,未受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这样以此为基础写出的《商周初录》、《商周在再录》、《商周又录》等,既展现了我国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又完整地保存着民族的特点。这些小说与当时中国文坛的小说创作手法大不相同,引起了文坛的震动,这也是奠定贾平凹在中国文坛的独特地位的根本所在。
正是在马尔克斯的影响和启示下,贾平凹坚持了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尤其是在创作思想方面的接受,注意到了“民族性”这个根本性的方面,创作出了很多反映地域文化的经典优秀作品。譬如《九叶树》、《古堡》、《浮躁》、《公公》、《村祖》、《废都》、《地》、《佛关》、《白浪》、《土门》、《走虫》等等,这更引起了他对马氏的热爱和敬佩。但必须强调一点的是:他的后期的作品坚持并创新了魔幻现实主义这种手法。长期以来外国的作品爱阐释哲理、宗教等,而贾平凹尽量把这种形式化为中国式的。把中国的和外国的融化在一块,然后再添加中国自己的东西,譬如佛呀,道呀等等,耐人寻味。这也是贾平凹的作品之所以能在文学史上经久不衰又一根本所在。
莫言。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凭借一个神化世界,浓缩了拉美的百年历史和被现代文明遗忘了的孤独痛苦的历程。他从一个小小的立足点走向世界,走向成功,使莫言认识到地区主义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无限的。莫言意识到:“我想我如果不去创造一个,开创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地区,我就永远不能具有自己的特点。我如果无法深入进我只能生长的土壤,我的根就无法发达蓬松。”马尔克斯唤起了莫言的民间意识和乡土意识,从《透明的红萝卜》开始,莫言开始频频回眸故土,到了《白狗秋千架》,他正式打出了“高密东北乡”的旗号,在那块熟悉的土地上,他胸中的淤积多年的陈年旧事,连同那些活生生的感觉印象如同泉水一样喷涌而出,莫言找到了自己的突破口。在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这两座灼热的高炉面前,建立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山脉。创作了一系列东北高密东北乡的作品,譬如《大风》、《复仇记》、《筑路》、《白棉花》、《欢乐》、《球状闪电》等等,展现了高密东北乡人民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死恩仇、男欢女爱、抗敌卫家等鲜明的主题。
在马氏的影响下,多热尔图写下了东北密林中鄂温克人的野性魅力,郑万隆在黑龙江大山关注着猎人和淘金者的命运,山东半岛的张炜,云南的阿城,山西的郑义等也都在各自的领地内孜孜不倦的开垦这脚下的厚积的“文化岩层”。他们立足于家乡本土,从而展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但新时期曾经接受过也许还在接受马尔克斯影响的作家决不仅仅止于上面提到的数人。这些中国作家不仅吸收了异域的艺术世界,而且又固守自己的民间立场,借鉴他人之长来开拓自己的艺术领地和艺术风格,走出了一条条可喜的创新的成功之路。
综上所述,这样一个在国内外拥有各种荣誉的名家,穿过火热的80年代和90年代,今天仍在我们的视野中像恒星一样在闪光。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他,该向他借鉴些什么,又该剔除些什么……很多很多的问题都等待我们自己去分辨和去探讨。相信也将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加入这一深具研究潜力的领域。
参考文献:
[1]伊夫,《老村:有尊严地自由写作》
[2] 汪介之,陈建华,悠远的回响――俄罗斯作家与中国[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3] 张炯,世界格局中的当代中国文学[J],文艺争鸣,1986
[4]张铁夫,新编比较文学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5]贾平凹,答编辑部问,选自贾平凹文集・求缺卷[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6]莫言,两座灼热的高炉[J],世界文学,1986
[7]朱景冬,加西亚・马尔克斯[J],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8]张国培,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资料[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9] 于凤川,马尔克斯[M],辽海出版社,1998
[10] 严慧,论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小说[J],枣庄学院论坛。2006
[11]董新祥,论贾平凹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
[12]朱大可,马尔克斯的噩梦[J],中国图书评论,2007,
注释:
[1]伊夫,《老村:有尊严地自由写作》,
[2]陈建华,《二十世纪中俄文学关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页。
[3] 张炯,《世界格局中的当代中国文学》,《文艺争鸣),198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