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6 01:48: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现代科学技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学技术本来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福于人类的事业、服务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手段,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能贻害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从而使文明遭受破坏,这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异化。
一、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异化的表现
科学技术异化不仅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破坏,同时也发生在对精神文明的侵蚀。一方面,科学技术异化对物质文明的破坏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对自然界改造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产生的。随着二战以后工业的突飞猛进,人们像自然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和噪音越来越多,使人类赖以生存环境受到极度的污染,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在物质文明领域,现代科学技术异化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能源危机和人口膨胀等严重问题,造成了人类物质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使人类的生活质量下降,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异化对精神文明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伴随着科技发展可能出现某些消极道德现象,造成人的心理失衡和个性扭曲。
二、对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不同观点
伴随科技进步而出现的全球问题、不同的学者对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对人类的未来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主要有“科技乐观派”和“科技悲观派”。
1. 悲观主义
科技悲观派的主要代表是罗马俱乐部。以罗马俱乐部学者及其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为代表。认为人口、资源消耗、粮食生产、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是按指数增长的,无限的增长与有限的环境(地球)构成的矛盾必然导致“增长的极限”;如果维持现在的人口增长率与资源消耗速度不变,那么,很可能会导致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发生崩溃。他们提出“零增长”,即停止增长。认为只有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社会运行的方向,向均衡的目标前进,才能摆脱危机。否则,如果人类没有意识到改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没有为这种改变做出实际的努力,仍按照“惯性”思考和生存,将加剧危机,把人类拖向灭亡。他们在预测人类社会未来状况时,对科技的作用持消极否定的态度。
2. 乐观主义
科技乐观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的康恩、托夫勒、贝尔等人。他们批评罗马俱乐部“悲观派”的观点,从所谓“乐观派”的立场出发,得出一系列同《增长的极限》相反的结论。康恩在《今后二百年》等著作中,坚决反对限制增长的办法,主张用发展新技术和保持经济不断增长的办法使当前的“失调性问题”得到控制。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认为技术的发展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甚至是决定全局的因素,他坚信科学技术能够促进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这本书,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科技乐观主义认为科技决定一切,科技发展使人类社会能够和克服由于科技进步而造成的问题,他们在面临新科技挑战的时候,表现出乐观的情绪。
科技悲观主义和科技乐观主义是对科学技术的两种极端的看法。二者的不足之处恰恰在于他们对本来是正确的东西作了片面地夸大。除此之外,还有处在两个极端之间的很多不同派别和观点。
三、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异化的根源
1. 科学的应用过程中本身存在着科学异化的可能性
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活动的精神产品,如果不进入应用过程,它就永远无法实现其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功利价值,但是科学技术一旦进入应用过程,情况就很不相同了。科学技术作为人的工具,即能够以建设性的方式被利用,也能够以破坏性的方式被利用;既可以为创造性的目的服务,也可以为毁灭性的目的服务;既可以从善,也可以从恶。科学技术成果一旦同实践要素结合起来,就直接延伸了人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也能用来杀人。”[1]贝尔纳撰文说:“我们对于彻底毁灭的威胁,绝不能漠然视之”,“以裂变以及而今又以氢弹为代表的毁灭性武器,威胁着全人类。”[2]托夫勒指出:“我们的技术能力在增强,但是它所产生的副作用和潜在的公害也在不断增加。”[3]一言蔽之,科学技术到底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关键在于掌握在什么人手里以及人们为什么和怎样利用它。有人把科学技术比作一把双刃剑,一刃对着自然界,一刃对着人类自己。正是科学技术利用的这种双重效应,为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异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2. 人们认识上的不完善为科学技术异化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科学的应用作为人类实际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长期以来,人们用以指导科学应用的认识却是极为片面和短视的,它往往过分看重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断从自然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的一面,片面地以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却忽略了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界的依赖以及这种索取活动受自然规律限制的一面;它往往只瞩目于科学应用能够带来的各种眼前的直接功利价值,而对科学技术应用的长远后果缺乏自觉意识;只看到本地区、本民族、本国家的局部利益,看不到全人类存在着共同的利益。正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使得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异化不断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3. 社会制度方面的缺陷加剧了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异化
虽然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但如何应用科学技术的成果,使其服务于什么样的目的,总是与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的。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缺乏健全的道德监督和法律控制,滥用科技成果的行为往往不能受到应有的谴责和制裁。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科学应用过程中的科学异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最终一定能够克服各种科学技术异化现象,使被科学技术异化严重分裂了的科学技术价值体统一起来,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真、善、美的完整统一体。
参考文献
[1]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56页,商务印书馆出版,1979,10.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
1研究目的
现代科学技术伴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物质层面支持着运动技战术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运动训练的科学研究水平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促进了体育运动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带动了运动训练方法、测试手段、预测选材等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因此,有人说,今后奥运会上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当代科学技术的竞争。本文对现代科学技术对运动训练的作用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这些作用的主要表现,结合教练员在训练中应该注意的各个方面,力求使更多的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寻找提高运动成绩的途径,以促进我国体育运动科学、健康发展。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大量与运动训练相关的文献,对现代科学技术与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及影响现状进行研究,详细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2逻辑分析法
根据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法,对科学技术与运动训练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相关结论。
3结果与分析
现代科技对运动训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能帮助教练员提高运动员选才成功率
“运动员选才选对了,就成功了一半”。选才为什么如此重要呢?现代研究表明:人的运动机能中有60%来源于遗传因素,40%受制于后天外界因素的影响,通过合理的科学训练可以在身体发育敏感期内激发身体内的潜能,因此,教练员把那些遗传因素优越的少年儿童选之后进行科学训练,能打造出未来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近些年来,我国也非常重视选才研究,许多专家采用大量先进仪器和科学方法,针对我国一些项目特点,对运动员的第二性征、骨龄以及发育期持续时间等相关指标的研究,制定出了田径、游泳、体操、排球、足球优秀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心理方面的选才评定标准,可以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挑选出有培养前途的青少年,提高了选材的成功率。
3.2能帮助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进行科学预测
现代运动训练中对运动技术的发展进行科学预测是训练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对运动技术进行科学预测,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运动技术的未来给运动水平提高带来的影响,以便为下一步制订运动员的技术发展规划以及训练计划提供信息,以确定研究运动最佳化规划。深入研究运动技术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提高运动技术预测的准确性。在体育领域进行科学预测开展时间尽管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国外通过运用先进的预测科学理论和方法在运动成绩预测方面,已获得较大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体育发达国家利用收集到的运动员的各类身体素质数据结合运动项目特点,编制出对应的预测软件,能够有针对性地预测出运动员的训练及比赛成绩区间,为下一步的训练比赛提供了决策依据。科学的预测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只有运用决策学、统计学、计算机等综合科学技术,才能提高科学预测的准确性,才能对制定符合比赛规律的决策部署和规划提供高效的科学依据。具体到每场比赛中,教练员需要在赛前对对手的技战术水平有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预测,并根据比赛的时间、场地、观众以及裁判员等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这样才能有备无患,掌握主动,赢得比赛。
3.3能在训练过程中尽快了解运动负荷和战术的传递与反馈
反馈又称回馈,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之一。一般来讲,控制论中的反馈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即将输出量通过恰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1]。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在运动训练学中,运动训练中的信息反馈主要是指运动员完成一个技术动作后从各个方面得到的有关其动作完成情况的信息。它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自身反馈和外部反馈。自身反馈是运动员在完成动作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及本体运动感觉等渠道得到信息。而在这其中,视觉和本体运动感觉的作用尤为重要。运动员可以通过它得知自身肌肉的活动状况、收缩速度、关节角度以及肢置等[2]。运动员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时,就不会按既定目标笔直地走,往往会产生错误动作,出现失误。既有错误动作,就有个纠正的问题,这就是反馈。实际上,没有一个运动员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时,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仅凭教练员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在越来越强调科学化训练的今天,教练员就是要在训练和比赛中充分研究运动员学习掌握最佳技战术的“捷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运动员技战术掌握情况进行研究,并在训练中和赛后对运动员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将测定的结果反馈给教练员、运动员,以便下一步让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状况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精确控制运动负荷和强度。
近些年来,由于大量的信息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在运动训练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运动训练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的效率,从而能够对运动训练相关单位和人员及时提供可靠的价值信息。以训练中采集处理生物力学的信息为例,开始阶段是用高速摄影机根据不同需要以每秒64到10 000格的速度拍摄技术动作的三维图像,然后用电脑控制的解析装置对胶片上的画面进行分析,得出动作的速度、加速度、方向、角度等信息。最近国外还出现了一种自控耐力训练器,只要把运动员的有关信息及教练员的指令性信息输入电脑,就能自动监督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负荷不足或过头时,训练器便自动发出信息,便于教练员及时调整训练负荷。
目前,在一些体育发达国家,有条件的教练员会在训练过程中运用仪器设备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这样教练员不但能立即掌握运动员训练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手段检索出运动员以往训练比赛的信息,以及可以进行有效对比的相关国内外运动员的资料。此外教练员还可向电脑讨教主意,帮助确定下一步训练内容,大大提高了训练的质量。
3.4能帮助教练员制定科学训练计划提高运动训练效果
3.4.1能提高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科学诊断水平
运动训练的目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通过合理的手段使运动员身体的各项机能得到提高,以便在比赛中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取得优异成绩。从运动训练学角度看,每个高水平运动员的每一次成绩的大幅度提高,都会承受极大的负荷。训练中运动员的高负荷会与其本身机能间产生不平衡,据此会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局部机能功能紊乱,严重的可能导致全身机能紊乱。因此,教练员需要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科学的跟踪诊断,而不能简单依靠运动员自身感受或者教练员的经验去做判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教练员提供了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对运动员的健康状况、身体各项机能变化进行即时、科学的诊断。教练员可以在训练过程中运用电子遥测技术,包括遥测心率仪、遥测心电仪、遥测肌电仪、在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的理论指导下,对运动员训练中乳酸、尿蛋白、酶、新陈代谢产物等各类指标进行测定等。对运动员进行训练中、比赛前后机能检查测定,通过采集的数据差异,来分析运动员运动机能的变化,并通过调整更为合理的训练计划以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3.4.2能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科学诊断
在运动技术训练中,教练员需要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诊断。一些技巧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中,教练员需要对队员的动作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并且力图在同次训练课上加以改进解决,使运动员能掌握自身力的信息。因此,教练员除了需要有专业的战术基础之外,还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以及科学的测试手段,自己或通过专业技术团队将测量出的数据运用生物力学理论科学分析,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科学诊断。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科学诊断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运动员在剧烈运动中的参数进行客观测定。在日常的训练中,教练员通过目测或者用秒表对运动员的速度和动作进行记录,这只能表现出运动员的表象,而不能反映出运动员体内肌肉发力的状况。现代训练中教练员采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借助现代化的电子测量和视频采集技术,通过对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各个分解动作进行分析得到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之后再运用到训练中去,对提高训练效果帮助很大。对运动员身体数据采集的越早、越多,对训练的指导价值越高。二是可以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最佳化的模拟。教练员运用统计学原理通过筛选采集到的各类信息中能对运动技术起到决定性因素的数据,对那些关键技术进行模拟,以起到最佳训练效果。现代训练中,教练员多数还采用高速摄影机等技术手段将运动员的运动过程拍摄下来,并运用电脑对运动过程进行模拟,以方便从各类数据中得到最佳运动训练参数。由于人们对运动训练的最佳化认识不同及运动员个体差异,所以教练员在训练中要根据运动员个体特点进行模拟,以期达到训练的最佳效果。三是教练员在进行技战术训练中也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技战术进行模拟,能最大限度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
4结论与建议
4.1教练员要善于运用最新科技成果指导训练,确定最佳训练目标,提高运动成绩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运动训练水平越来越高,对运动员适应高水平训练中符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教练员要在训练中尽力去引导运动员达到自身的生物极限,而这就需要教练员在训练中采用更为合理的现代方法。教练员要采用科学方法达到训练目标,以使运动训练最佳化。教练员根据比赛的需要和运动员身体状态,设定系统定量的最佳目标,按照系统论原理科学划分出训练的各个阶段,使训练的整体结果服务于训练总体部署。训练中,教练员需要借助电脑等现代科技成果,设定出最佳的选材、训练负荷、技术、恢复以及运动员营养等各方面的最佳方案,并在训练中应用实践。这种方案应该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案,可以用数学模型精确描述训练状态和规律的。运动训练最佳化在目前虽是新的课题,需进行新的探索,但是,在一些体育强国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4.2教练员要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加快知识更新力度
随着纳米技术、仿生学、高速摄像技术等在训练中越来越多地运用,教练组成员中也相应增加了一些非体育专业的科研人员,这对运动员训练周期的安排、训练负荷以及赛后恢复等方面提供了智力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教练员如若还采用传统的训练模式和方法,肯定不能适应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需求。因此,需要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紧跟时展步伐,掌握尽可能多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不仅只懂得运动训练学,而且要掌握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知识。教练员的知识积累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最佳化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运动训练科学化,是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趋势,是运动水平迅速提高的重要前提。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渗透到运动训练中的各个环节,谁要想在奥运会或世界重大比赛中获胜,就要看谁能在运动训练科学化上占优势。
参考文献:
产品设计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凝结
商品市场中大量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之快,使我们意识到人们的消费能力大增,在众多同类型的商品销售中,人们多半会选择兼具良好功能与外观的产品。越来越多的公司、设计团体、设计师以及学者,已经注意到“设计”对于产品在市场中的销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它赋予了产品一个能够引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外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造型美”。但是,纵观一个经典产品的诞生,我们不难发现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着产品的面市,那就是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与新运用,它一直整合在每一件产品之中。产品设计的一端连接着“艺术”,另一端连接着“科学技术”,设计就在于把艺术与科技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产品。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设计比喻成一枚硬币的话,那么艺术与科技无疑就是这枚硬币的正反面,他们的关系就是情感与智慧的密切关联,失去任何一面都不会是一枚完整的硬币。科学技术促进了设计构思的物质成形(一个产品的诞生),并把产品的性能不断推向到另一个新的高度,进行不断的设计完善;然而,设计的发展和预想构思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一件产品的呈现,首先是需要经过设计师的大脑思维、设计观察等,然后设计师将灵感描绘在草图上(或者电脑三维模型)。如果期望将无形的设计想法,或者设计构思付诸于消费市场,那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技术的可实施性。其中这里的技术不仅仅包括了生产技术、产品技术,还有操作技术等等。产品设计不仅仅需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到选择不同的加工方法和材料工艺技术会赋予产品外观截然不同的效果。深入探索“设计”的历史长河可以清楚地看到设计与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脉络,总的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手工艺形态的设计与科技、现代设计与科技、非物质设计与现代科技。可以说,这三种形态在当下是并行不悖的、共存的,而然今天居于主导地位的无疑是现代科学技术引导下的非物质设计。
物质实体设计的悄然转变
当前我们手中的产品设计,已经不单单依靠我们能够实实在在触摸到的物质实体组成,它更多的依赖于一种无形的、虚拟的、数字式的等一系列操作体验与情感交互,手中的产品变成一个接口,一个门户!手机更新换代的泛滥无疑是最好的证明!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手机已经不只是电话工具,除了可以打电话和传简讯之外,它还可以拍照、发邮件、玩游戏、听音乐,甚至是面镜、手电筒、购物等等。只要你细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盯着屏幕看的人远远要比把手机放在耳边的人要多得多,今天的时代已经变为一个“屏幕时代”——大街小巷、室内户外到处充斥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屏幕!顺应时代的潮流趋势,如今的手机设计已经逐渐摒弃实体按键与屏幕分离的设计,而是采取液晶屏幕取代实体按键,进行一体化虚拟按键操作。那么手机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液晶屏再大一点,机身再轻薄一点。回头看一看,手机的设计经历了大哥大——直板按键——翻盖折叠——滑盖按键——全触屏,这不正好说明:手机设计的每一次突破转变其中都包含着新科学技术在手机生产中的成功运用;不恰好表明一部设计史就是一部科技发展史吗?可见科学技术影响直接关系到设计产品的结构、外形、功能,同时也印证着手机的设计由物质实体性设计逐渐向内转化为非物质性设计的悄然变革!
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电脑的普及,网络的迅速建立与传播,使得“信息化时代”悄然而至。今天我们所说的“信息化社会”是非物质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信息化社会里,社会的生产、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一个生产、制造物质产品为主的社会向一个基于服务性为主的社会转变,这种变化大大拓宽了设计的内涵与外延,也使得对设计的本质及其定义也产生了改变。从以前一个讲究良好形式和功能的物质设计,进入到一个以非物质的虚拟设计、情感设计、数字化设计为特征的现代新领域。非物质设计是相对于物质设计而言的,然而在物质设计中,其实包含了非物质的成分。例如,产品在最而言的,然而在物质设计中,其实包含了非物质的成分。例如,产品在最初的构想阶段,这种进行思考就是一种非物质。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非物质设计中也包含了物质设计,因为非物质设计最终需要借助物质,才可以完成设计、发挥设计的目的与功能。非物质设计:更少的物,更多的价值
生活在物质丰腴的时代,人们的基本需求一般性的产品就可以满足,但是人类的欲望不止于此,人类不仅仅滞留在物质需求的层面上,而是渴望获取更多的价值。这种价值包括了审美享受、身份象征、个性品味、精神共鸣、人性关怀等等精神层面的价值。然而,非物质设计恰好契合了信息化时代人们的需求,将这种更多价值性设计悄然无息的糅合在简单的物质性设计背后,运用现代最新科学技术不断地扩展非物质设计这一领域,创造了这一繁荣的非物质设计景观。非物质设计依赖于现代科技运用而得以实现,它们在社会现实中创造一种虚拟而叉真实的,能够与人产生互动、产生共鸣的服务性设计。
苹果公司是一个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知识经济型科技公司,是推进非物质设计这一趋势进程中的标杆。苹果公司所关注的是更多的价值(用户体验价值、情感价值、个性价值),更少的物质。苹果公司历来已经推出了iMac、iBook、iPod、iPhone等系列产品,苹果的产品设计总是让人容易亲近,虽然每次的新机型具有引人注目、特立独行的设计外观风格,但是苹果产品设计的本质精神还在于无形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在当下一提到苹果,很多人马上联想到价格昂贵、外观简约到无以附加的数码产品,同样是笔记本和音乐播放器,苹果的价格总是比其他的同类产品高出很多,尽管是这样,苹果的销量却依然十分惊人,每一次新款的推出,就会受到无数“果粉”的热烈追捧。苹果公司在2001年10且准出的iPod在销售只有两个月的时间里,其销量就突破了10万台以上,这主要是由于iPod打破了以往的音乐欣赏惯例,带给人们不一样的音乐感受。当2001年全球音乐播放器还采用的是以闪存为储存媒介时,而iPod却采用微型硬盘,容量到达了5G(其他播放器为32M或64M)。这个卖点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人们不必烦躁于为播放器下载歌曲,而是把自己所有喜欢的歌曲毫无顾虑的全部放在一个干净简约的小盒子里。虽然随机播放不是苹果公司的独创,但是由于iPod容量大,几乎收录了自己喜爱的所有单曲,就在某个场景下、某种心境下,与自己曾经喜爱的一首歌曲不期而遇,那种突然之间的碰撞正是iPod的独特魅力所在。人们在初次使用iPod时,会发现所有的操作流程都必须通过一个叫iTunes的软件。最开始我亦是非常反感这样麻烦的操作方式(因为它有别于往常直接通过USB端口连接电脑下载),但是时间一长你会发现这个软件把你的iP0d或iPhone的歌曲与电脑连接时,打理的井井有条,它可以随时同步数据更新。我们可以通过iTunes网上商店在线购买自己喜欢的单曲,因此苹果的这个应用软件的设计不仅改变了自身产品,而且改变了传统音乐销售的模式。iTunes就是围绕iPod设计开发的专门软件,它是整个产品系统设计的一部分。我们能说苹果的成功是一种传统的产品设计DS?显然不是,在苹果产品的设计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成功之处在于非物质性设计方面,而物质实体设计只是通往非物质设计的一个门户与端口,它不同于以往兼具功能与外观的常规产品设计,而是基于后台非物质性的一系列的软体设计,真正创建了一个当前文化上的无缝且完整的数字体验。
关键词:美女经济 生存 科技
Key words:Beauty Economy; survival; Technology
作者简介:陈永花(1983―) 女,甘肃平凉崆峒区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科学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社会学;刘淑君(1982―) 女,甘肃天水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女性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28-02
一、“美女经济”及其特征
“美女经济”是指与制造美女、维持女性美貌有关的经济活动,它包括女性保健品和化妆品的生产、销售及消费,女性美体、塑身、整形美容等营业场馆的开办和消费以及有关如何成为美女之类的专业指导书籍的出版与销售。
美女经济是以女性的身体和容貌为卖点刺激消费、进行市场交换、创造经济效益的一种产业。美女经济是一种眼球经济、娱乐注意力经济,其本质是以女性为商品,以男性为消费主体的经济。把美女作为商品买卖和服务的工具,自古有之。但形成产业却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大众传媒、影视娱乐等文化产业开始,美女经济的雏形日益显现、逐渐升温,主要表现为:各类杂志纷纷以美女作为封面来吸引读者,各类消费品的广告也大多选择美女做主角。部分女性也利用自身的原始资本作为炒作自己、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从“美女作家”、“宝贝作家”到“木子美现象”,“身体写作”愈演愈烈。
作为美女经济的主体产业之一,美容业日益红火,已成为继住房、汽车、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消费热点。据国家工商联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美容院154万家,年产值1 68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的1.8%,推动相关化妆品行业消费1 600亿元人民币,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
美女经济的另一支柱产业―――模特产业年产值高达50亿元人民币。通过选美比赛,还可以将模特送入娱乐圈,赚取更大利润。据统计,举办选美大赛的收入一般为800万至1 000万元人民币,利润约为1%-15%。美女经济的触角越伸越长,已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二、反思现代科学技术下的“美女经济”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继网络经济、娱乐经济、体验经济之后,“美女经济”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遍地开花。在市场经济面前,知识有价,美丽亦有价。容否认,美女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有它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只要用社会公平和社会性别的视角去分析,却不难看出它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产物,是用女性的原始资本为男人服务的经济。
因此, 我们不能不对“美女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人的反思。美女之“美’于商家是资源,于美女是资本,但美貌绝不是通行证。有业内人士分析道,美女经济的核心是消费美女,有着鲜明的功利色彩和商业目的。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美女经济”繁荣的契机,然而随之出现的种种社会弊端也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
1.美女济误导了人们对美的认识
美应该是心灵美和形象美的统一,而美女经济却片面地以满足男性的性心理和性生理需求为基本宗旨,把容貌和形体符号作为“美”的唯一指标,它通过对美女的异化和对“丑女”的歧视,宣传“只有漂亮才会有自信”、“美是女人获得幸福的资本”的价值导向,营造女性不惜一切代价追逐美貌、男性肆无忌惮地“消费美女”的社会氛围,以达到商家从中赚钱获利的目的。
对美的欣赏抑或偏爱本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但当女性迫于有形无形的压力,只能按一定的模式来美化自己的时候,当男性的成功就能够代表一切,而女性不美只能被视为缺憾的时候,“美女经济”的存在事实上昭示了美女们对美的正确认识,误导了美的内涵。
2.美女经济是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土壤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女经济是以牺牲女性的人格尊严、制造等级分化为代价的。卢梭指出:“我认为在人类中有两种不平等:一种,我把它叫做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另一种可以称为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美女经济的要害正是把人们不能选择的天生容貌变成了衡量社会作为、社会地位的标尺,把第一种不平等变成了第二种不平等。男人和美丽的女人一起,形成了对所谓“丑女”的“阶级”压迫。形象就是生产力,美丽就有好“薪情”。即容颜与女人收益的挂钩。
美女经济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影响,不单单是它对于经济又贡献了多少个百分点,还在于它提醒我们重新考虑美貌对于财富分配和社会公正所产生的影响。更进一步说,它在何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于正义的观念,甚至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3.美女经济促使女性被商品化
“用年轻美貌来衡量女性的价值是夫权社会的一个根本标志”,1传统社会的女性因其社会地位的低下,处于男性的附庸地位,她们只能通过满足男性的审美需求为自己谋求一小片生存空间。而男权社会赋予男性的至高地位使男性在重视女性生育功能的同时,更倾向于突出女性的美丽纤弱以满足并显示自己的强悍与威严。今日对女性容貌的过度关注与消费,不过是传统文化中男权观念的延续。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铁姑娘”曾被认为是美丽的女人开始,这种貌似对传统文化的颠覆、追求男女平等地位的事实与传统文化中借助裹小脚以摧残女人的男权思想是同一种逻辑,即以男性的设计为准、在漠视女人自身存在与意愿的基础上形塑女人。
男女平等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前进目标。但是,美女经济却反其道而行之,千方百计强化男性中心的社会机制。拥有女人的数量和质量无疑成了衡量男人社会等级的标识物,女性成为折射男性身份地位的一个符码,作用与名牌商品什么差别。美女经济极力挖掘女性的观赏价值,将女性商品化。女性被动地改造自己的身体去迎合男性的需要,这对广大女性是极不公平的。
三、“美女经济”对现代人的启示
在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不能容忍贬低女性人格、伤害女性身心的“美女经济”无限制地发展。所以,社会应在正视“美女经济”上加大调整力度:
1.社会大众应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美丽不是单一的,美丽的标准也应该多元化。全社会应鼓励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一方面,要改变以男性审美标准为主的大众审美标准,消除审美客体的女性化,使两性都能自由、平等地成为审美的主体。另一方面,要提倡形象美和心灵美相结合、心灵美重于形象美。
2.政府部门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目前,我国的美丽产业尚缺乏国家统一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没有系统的管理办法,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统一标准,由此出现了“规矩真空”。鉴于此,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美丽产业加以引导和规范,并制定国家统一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对身体和精神受到损害的消费者,要有相应的法规作保障给予赔偿;对不正当经营、造成消费者身体和精神伤害的商家,要依据法规予以惩罚。
3.女性应提高自身素质,做命运的主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女性”以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趋势。所以,广大女性应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用创造性的劳动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增强主体意识,培养高尚、健全的人格,抛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克服自卑、胆怯、软弱,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各项事务。不能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身体和容貌上,更不能把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寄托在男人和婚姻上。女性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当时代的强者。比如,因出任申奥形象大使而赢得满堂喝彩的香港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主席杨澜,以部分换股,部分现金方式拥有了新浪百分之十六的股份,不动声色的成为新浪第一股东,在这个成功的神话中,最经典的就是她身上散发着的智慧和青春的迷人风采。
参考文献:
[1] 刘成付《美女经济的哲学观照》 哲学研究 2005年1月第1卷第1期
[2] 辛《美女经济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学术交流 2005年3月第3期
[3] 刘苏《反观美女经济》 社会导报―经典视野评论 2003年第10期
[4] 邓志伟《社会学新视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2007年版
2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根据上述三原则,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内容与体系可做如下安排。导言。概要介绍现代科学技术及其理论基础、前沿阵地、中心内容和综合体现。
第一章,现代物理学革命及其影响。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言,概述近代物理学的辉煌成就及其所遇到的“两朵乌云”。第一节,相对论的建立。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具体讲授伽利略变换和力学相对性原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洛伦兹变换的提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及其主要结论,广义相对论及其验证。第二节,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一、量子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概要介绍黑体辐射理论和紫外灾难。二、量子力学的建立与发展,具体讲述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玻尔对原子结构的量子解释,德布罗意的物质波,薛定谔的波动方程,海森伯的矩阵力学。第三节,现代化学理论的发展。主要讲授元素周期理论的新发展和现代化学键理论。
第二章,原子物理学的开发研究及应用。主要讲授从物质结构的研究到原子能的开发和应用。第一节,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和认识。一、物质结构初探,复习回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道尔顿的原子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二、向原子世界的进军,主要讲授X射线、放射性元素及电子的发现,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实验和发现,原子核结构模型及其实验和发现,对基本粒子家族的认识。第二节,原子能的开发研究及应用。一、原子能的开发研究:重点介绍原子能开发研究中的三大发现,即慢中子效应的发现、核裂变的发现和链式反应的发现。二、原子能的应用,包括能源方面的应用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能源方面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军用三弹即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的研制;二是核电站的发展,主要介绍从慢中子反应堆到快中子增殖堆再到核聚变反应堆的历史发展。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可概要介绍在生产、生活、科研、军事上的应用及其成果。
第三章,生物学与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生物工程技术是用人工的方法创造生命的技术。生命科学是现代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之一;生物工程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内容。第一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一、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历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多分子体系;从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化成原始生命物质。二、生物进化论,主要介绍拉马克的生物进化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第二节,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一、遗传学:主要讲授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及其遗传学说;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及其遗传学说。二、分子生物学:重点介绍蛋白质的性质、结构和功能;核酸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第三节,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工程包括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四个部分的内容。因学时限制,可重点介绍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两个部分。一、细胞工程,应首先讲授细胞的全能性,然后在细胞全能性的基础上具体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折合和胚胎移植技术、克隆技术等内容。二、基因工程:(1)基因工程的基础研究,主要介绍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和基因载体的发现和研制。(2)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包括获取目的基因DNA、获取载体基因DNA、目的基因DNA与载体基因DNA的重组、把重组的DNA转入受体细胞进行增殖和筛选转基因生物体五个步骤及方法。三、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主要介绍生物医药的研制及应用、生化工业的迅速发展、转基因动植物的大量出现,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四章,天文学和天体演化学说。天体演化学说是现代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之一,本章在重点讲述天体演化学说之前,先把天文学的相关知识作一简单介绍。第一节,天文学及其产生和发展。一、概要介绍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类;二、重点讲授天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体介绍古代天文学、近代经典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的发展情况。第二节,获取天体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可分三个大问题来讲述。一、获取天体信息的渠道,主要介绍电磁辐射、宇宙线和中微子三条途径;二、获取天体信息的物质手段和仪器设备,主要介绍人眼的构造和功能、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和天体摄谱仪;三、天文观测发展简史:依次介绍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第三节,天体的起源和演化。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主要介绍牛顿“无限无边”宇宙模型及其疑难、爱因斯坦“有限无边静态”宇宙模型及其疑难、哈勃定律与大爆炸宇宙模型;二、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先对星系及其类型作一简单的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三、恒星的形成和演化:具体介绍恒星的形成,表征恒星演化过程的赫罗图,恒星演化过程的三阶段,即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和恒星的三种归宿(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四、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主要介绍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和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两部分内容;五、地球的构造和演化:包括地球概况、地球的圈层构造和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技术”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技能”、“技巧”。在我国古代,泛指“百工”。近代科学诞生以来,对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导致了技术的理论趋向产生了技术科学。
马克思认为,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进化史,技术容精神与物质为一体,它是人类感觉思维器官与劳动器官的延长,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的统一。海德格尔认为,不能把技术简单地归结为手段或人类活动,而是展现一种与自然不同的非自然的展现方式。技术不是自然界进化或协调的结果,而是人通过对自然界的重组制造出来的,改变了自然界原有的物质结构和运动方式,是人们依据对改造对象的认识而制定的方法和应用物质手段。
技术分为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及人类自身的技术。技术过程是客观自然的一部分,但技术必须服务于人类,满足社会需要,它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活动只有在适宜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能产生和实现。技术是自身内在的使用价值与现实的社会价值的统一。
科学
科学是科学家对经验事实的普遍描述,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正确的求真的认识,但科学并不是对世界所发生现象的被动记录,它是科学家利用自己的感官和大脑加上想象、情感对客观世界规律的一种假设。库恩说,科学是解谜。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都将科学看成是已有的知识体系。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同时科学也是创造知识的社会活动,它从一开始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进行的。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二者几乎已连成一体。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都是物,其目的都是利用、控制、改造和保护自然。科学认识自然是前提,技术原理往往是应用科学的研究成果,是对科学知识的实践与运用,是从科学的认识世界过渡到改造世界。
但不能笼统地把科学与技术合二为一,科学活动是认识活动,是知识的生产和交流;技术是经济活动,是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它本身不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科学对生产力的影响需要以技术为中介,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帮助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都多的物质财富。科学技术已加入生产过程,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
科学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技术成为劳动手段,具体化在人、原料、设备、程序中。现代技术已成为企业、地区乃至国家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它能改变竞争态势与产业结构,是经济与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力量之一。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生产日趋高度自动化,技术利用和各种自动装置已取代和优化了人的体力劳动,把产品设计、工艺编制、加工制造、管理决策等各部门综合化为一个自动化系统。高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人类的生产生活领域,高度的创新、竞争、效益已给人类带来了最强的福音。高技术旗下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带来了巨额的经济利益。如转基因羊的半升奶中就含有10克人体aat蛋白,每天创造价值100万美元。
当代生产的主题是提高效率和方便人的生活需求,而技术内在具有的功能与效用恰好满足现代人的这一要求。技术不仅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高新产业的发展,现在出现了第四产业---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行业。正如霍而巴赫所说,科学技术越发达,物质财富就越丰富,就越能使个人得到幸福。
在享受技术带来的美好社会时,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那就是技术的灾难。卢梭认为“科学与艺术的诞生,是出于我们的罪恶。[1]”科学光芒升起,德行也消失了,技术的专门化操作造成了文化和个性的毁灭。
技术扩展了人类的劳动对象与劳动范围,越来越多的客观实在成为了被改造的对象,上至太空下到深海都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对一项新技术人们首先权衡利弊,趋利避害,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样以来就导致了对被改造对象的过度开发利用直至无利可求为止,生态环境危机、不可再生资源枯竭都源于此。
技术发展带来的反面影响不仅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它已深入到人的精神领域,对人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萨顿指出:科技专家对技术的专注以及由此而来的麻木不仁和无知无觉,致使他们的精神对人性已完全排斥,他们的心灵对仁慈已毫无感觉。现代科技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知识就是力量[2]”,科技已成强势力量,且存在排拒伦理的
倾向,使得伦理道德等文化都要以科技为标准,甚至服从它,出现了“技术至上命令”。
在科技应用于生产的过程中,人逐渐物化、商品化了,人成了科学研究的对象,正如器官移植使得肾、肝成为商品。有利可图成了技术的宗旨,这与生命伦理学提倡的行善、自主、公平、公正背道而驰。
技术的高度辐射性与风险性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并更深层次地影响到人类的伦理价值观。科技的发展可以延长寿命,治疗绝症,但有钱与没钱,成了生与死的界限,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原则消失了。技术手段代替生活目的,意味着对精神的贬低与毁灭,没有技术就不可能有文化,但是技术在文化里的胜利及向技术时代的迈进都将引起文化的毁灭,人格将遭到掩埋。现代技术制造出来的机器在满足人们要求的同时,反过来要求服从机器法则。在科技产生机器大工业后,机器的标准化、专业化带来了更高的效率,但却使工人异化为机器的一个零件,极端的劳动分工关注的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人的某个劳动器官,专业化像分解物一样分解人,与此同时也引起了教育的专业化,文化也被肢解了。
技术的利用会引起自然界的变化,有我们喜欢的也有我们厌恶的。人们利用技术就是为了获利,但不利变化很难完全避免,对于技术造成的不利有的是无法补救的,可救的也要付出昂贵的代价。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导致疾病蔓延,很多是我们无法治愈的。苏联的核电站事故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可以说是技术带来的一种毁灭形式。
对技术的应用源于人对利益的追求,而人的利益是多方面的,技术应用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复杂的。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技术应用者的目的达到了,但却伤及他人利益,如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效率,但带来的污染却伤及周围群众。更为可怕的是损害别人的利益正是应用者的目的,核武器的运用以伤害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
用新的视觉看待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带来的方便与效益让人类无法拒绝,我们无法再回到田园牧歌时代,但技术带来的毁灭性灾害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如何将科技的益处发展到极限,将科技的危害降到最低是摆在人类面前的大问题。
在中国的近代,鉴于二战很多有志之士认为科学技术已走向反面。梁启超在欧洲旅游归国后说,科技万能的梦想在欧洲已破灭。则认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科学而不是批判科学,因为科学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萨顿曾说:“我们必须准备一种新文化,第一个审慎地建立在人性化的科学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义。[3]”认识到自然科学是核心,它是智力与健康的源泉,但不是唯一的源泉,无论它多么重要,它都是不充分的。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只关注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忽视对环境、自然、生态等方面的影响,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发展观,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只以自己为中心,过分强调自身需要的满足,自然的一切只为满足人而存在。
利益最大化原则让人忽视了道德。技术的应用具有不确定性,其后果会大大超出创新者与应用者的预料,它引起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后果往往具有潜伏性,一种药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可能会在许多年后才出现,这样以来人们无法判断科技所具有的全面影响,在每个人都力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时,都选择最有利的行动方案时,却在一定条件下都落了一个最坏的结局。
技术是实现目的的有效工具,但它是中立的,它本身没有规定特定的使用方向。马克思明确地指出技术手段具有精神因素,技术是人劳动思维高度发展的产物。科技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是内在价值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评价科技要综合环境、人口、社会贫富等多个方面,同样是一种技术,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目的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重视人本,强调自身修养,要求“内圣外王”,所以中国的科技在古代没有出现大型杀伤武器。孟子提出:以时入山林,树木用之不尽。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4]”。要求尊重客观规律,描绘了最早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中国古代的哲学观为现代科技指明了最好的发展道路,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寻求技术与人性的融合。很多学者将道家哲学解读为一种要求完全取消人的自我,贬低人的欲望、情感和价值的悲观鄙世的人生哲学。老子“无为”的真谛在于:这是一种存在论上更基本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对于作为我们的行为对象的存在与独特性给予一种基本的承认与尊重,反对任何对这种“他者性”的外来强制与侵犯。
科技的负面效应需要伦理来规范,科技发展与伦理应是同步的。波普尔曾说:“科学进展是悲喜交集的福音,很少例外。[5]”克隆技术可以用来治愈疾病,但也可引发基因歧视。伯格在基因重组时呼吁出台相关的伦理、法律来保障人权。
技术的研发应有其道德标准,不能损害人的利益。技术结束了人类历史上的大地时期,能为人提供改造世界的最大力量,在本质上,技术是为了寻
求人类的解放,社会需求对科技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古代的中国数学技术发达但只用于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现在的数学知识广泛地用于计算导弹射程。
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的责任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人。爱因斯坦说:“科技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乱,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6]”提高技术应用的正面作用,降低其负面影响,关键是要强化我们对技术应用的责任感,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对待技术应用。技术创造出来的工具,对人会有什么影响是技术研究必须考虑的。科学探究无禁区,但科技应用有禁区,如果科技应用损害了人类的根本利益,应当禁止,这个利益包括诸多方面,不能因技术的应用而导致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在开发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技术系统的过程中,应该思考我们所创造的社会生活、道德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新技术所支持的是什么样的人性品格与社会实践,对科技不能仅仅考察其经济收益,应该问这一技术对人类的自由有何贡献,它的作用是加强了还是消弱了社会公平的条件。技术的善恶只相对于其应用,但其成败、得失责任全在于人,核心是人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是否正确。协调人与技术的关系,实际上是协调在技术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我们需要先进的技术同样也需要正确的技术观与人生观。
结论
科学技术的应用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必须走科学人性化之路,科技在成为填补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鸿沟的主要手段时,更应该自觉地为人类利益服务,满足人类需求。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71-01
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与提升,整个社会中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重大的变革,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关于哲学的难题,但相较而言,哲学比科技落后了太多。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而其使用缺乏限制与监管,从而导致了被滥用,带来了许多风险。所以,研究出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思想建设的全新需求,让哲学跟上科技的步伐,对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较好地实行“科教兴国”的国策有着重大意义。
一、科学和哲学的互相影响
我国社会的进步过程就是科技的发展过程。在整个前进的过程中,人们依赖聪明的头脑解决了众多难题,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关卡,科技在我们的社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科技和哲学两者之间最初的相互联系出现在当代科技的萌芽期。科技是推动社会前进最为关键的要素,但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还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主要功能就是规避那些漫无目的的、难以理解的的方法去探究科技。科技的快速进步同样能够为哲学的探究打下极为夯实的基石,二者是相互促进的。随着科技手段在多个行业的广泛使用,我们以哲学所特有的对比论证的思考模式为指导,打造出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模式,在此基础之上为老式相机创造生产出了智能控制系统。对那些具有科技性质的方式就是大家一定要认真弄清楚两者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关联,这一种科技手段是不是被大家所熟知,在全社会中广泛使用,不应该限制于原因与结果的关联。普遍来说大家所知道的科技手段的方式就是利用整合使用的知识,将理论作为没有限制经验世界的网络,使用具有科技性的独有的言语使得自己的叙述变得完整,使得自己的讲述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真理。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密切关系
(一)道德哲学就是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开始的地方,人们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对有关道德的哲学进行了探究。但最初的道德哲学仅仅是为了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人类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家对于道德哲学的探究愈加深刻,并逐渐拓展到关注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联上。因此,人们在当代科学技术的文化状况之下,要把维持住人们的不断进步作为最终的目的,将协调人类关系的道德哲学变为大自然中行为规则的总称。科学哲学对道德的支持,就是其对于和哲学有关的问题的看法。名为波普尔的哲学家认为哲学就是规则的核心,否则其不能称之为一种学问。哲学是和科学最贴近的科目,寻求真理是持续不间断的,与此同时还应随时保持警醒。伴着科技的进步,大家的生活方法与区域出现的变化。大家都在找寻全球文化价值观念的综合,当代科技手段的进步对大家的设定了全新的道德规范,某些全新的和高科技有关的技术还在出现。当代伦理学也是以伦理学为基石,对时机出现的难题而说出处理的全新的理念。对科学哲学最重要的是明确核心理论,普尔所提的理论认为爱因斯坦与牛顿均从事与科学有关的行业,它的理论主要是述说,所提出的是方法论而不是认识论,是对人们传达与记录讯息的属性的区别。某些人所提出的论点能被接受,主要是由于这都是构建在一定程度所具的可错性的基石之上的,阐明了人们目前所了解的东西,已可以改变大自然。
(二)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予人类全新的想法。没有科学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许多社会体制的构建是科学进步的关键。首先就要提升对于科技的立法,维持科技的进步,用强硬的方式束缚大家的行动,用独特的手段鼓励并约束自己。法律是不是利于实行,决定于道德心的趋势,在当今社会,法律有着根本性含义,增强科学的立法很重要,大家要使用法律的方式来确保科技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正面的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 G81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000-00
一、原理解释:“鹰眼” (Hawk - Eye)的正式名称是“即时回放系统”,是一套十分精密系统。它由8个或者10个高速摄像头、四台电脑和大屏幕组成。首先,借助电脑的计算把比赛场地内的立体空间分隔成以毫米计算的测量单位;然后,利用高速摄像头从不同角度同时捕捉网球飞行轨迹的基本数据;再通过电脑计算,将这些数据生成三维图像;最后利用即时成像技术,由大屏幕清晰地呈现出网球的运动路线及落点。从数据采集到结果演示,这个过程所耗用的时间,不超过10秒钟。
二、诞生和应用历史
同各种新技术的开发一样,“鹰眼”自然也经历了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1997年,发明者英国人保罗·霍金斯(Paul Hawkins)从英国达拉谟大学毕业,开始寻找创业机会。2000年霍金斯从网球比赛的争议球上得到启发,计划借助影像捕捉技术解决比赛中的类似问题。2001年,霍金斯着手开始准备工作。随后经过约2年时间的反复实验,他终于完成这套系统的开发和测试。2003年开始,鹰眼作为电视转播的辅助手段,在网球比赛的四大满贯、大师杯和大师系列赛这样的高级别赛事中,为电视观众和网球解说员服务。2006年3月20日美国迈阿密网球公开赛上,鹰眼正式被应用于比赛中。由于大部分的网球比赛都是在室外场地上进行的,自然条件下的风速、温度都会影响计算机的测算结果。另外高速摄像头的设置也经过了反复的实验,才最后敲定。2006年8月,美网率先在大满贯赛事中启用鹰眼,次年澳网、温网以及有能力的其他级别比赛也紧随其后,并使用至今。(只有在土场地进行的比赛一直没有使用鹰眼,是因为球落到松软的红土上,留下的印迹清晰可辨)。
三、鹰眼技术的规则
1、鹰眼的使用根据比赛组委会的安排而定。组委会有权安装和使用鹰眼,也有权不使用。
2、组委会使用鹰眼辅助裁判,须在赛前公示。
3、具体使用鹰眼辅助判罚的规则:(1)挑战次数的规定。2008年4月起,每一盘比赛当中,每位球员有3次机会挑战鹰眼,若进入到抢七局,可增加一次。如果球员挑战成功,那么还将保留原有的挑战机会;如果失败,则要被减去一次机会。(2008年之前每盘2次,若进入到抢七局,可增加一次。)(2)挑战时机。当形成死球后,球员质疑裁判的判罚时立即挑战;或是在双方回合当中,球员质疑裁判的某一判罚时,需立刻停止击球并挑战。(3)挑战后的判罚。情况一:本方球员的球被叫出界,本方球员质疑并挑战。如果鹰眼回放球是出界,则判罚本方球员丢掉这分;如果鹰眼回放球是界内,若是裁判判定对方球员有能力回击此球,则这一分判罚重赛,若是裁判判定对方球员不能回击此球,则判罚本方球员得到这分。情况二:本方球员的球被叫好球,对方球员质疑并挑战。如果鹰眼回放球是出界,则判罚本方球员丢掉这分;如果鹰眼回放球是界内,相当于视作对方球员放弃本次击球,判罚本方球员得到这分。(以上情况针对抽击球的判罚,对发球的挑战则再需应用发球判定规则)(4)裁判有权决定何时使用鹰眼回放,如果认为判罚清楚而球员有拖延时间的嫌疑则可以拒绝。(5)如果鹰眼出现了故障,那么裁判最初的判罚有效。(6)裁判根据鹰眼回放所做的判罚就是最终的决定不得再进行申诉。
四、鹰眼的问题和争议
1、鹰眼技术的缺陷和争议
首先,在判断时鹰眼把球的打滑和弹性形变考虑在内,达到2-3毫米以上的精确度,从而使得鹰眼的正确率达到99.9%。但这已经极高的正确率仍存在质疑,因为网球在击打过程中,球毛会被打松,此时网球就不是鹰眼所预计的“规则”的球体,而2-3毫米的精确度被打折扣。当然还有面对争议球时,鹰眼还会出现故障不能回放,或是回放系统的落点有些不统一,大家会非常失望、无奈和开始质疑鹰眼本身。
2、鹰眼规则的不完善
(1)鹰眼与球员
从各项赛事的鹰眼挑战次数,就可以看出球员如今对鹰眼使用的高频率,甚至是有些依赖。但球员在使用鹰眼的时候却存在一些灰色地带。
目前的鹰眼规则要求球员在对判罚质疑时,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是否挑战的决定,但多长的挑战时间才合适目前还没有明确的限制,通常情况是几秒钟,但是往往不是这样。我们常常会看到球员在走上前查看了球的落点痕迹之后许久才做出决定,或是咨询司线、主裁的意见,甚至会与自己的教练组进行眼神上的交流之后再做出决定。而球员向教练寻求意见的行为这是违反规则的,是否挑战这个决定应该有球员独立做出。
其次,目前球员合理的利用规则或者说利用规则的漏洞是无可厚非的。鹰眼在比赛中的使用开始变成一种“艺术”,成为保护自己和影响他人的手段。如球员体力不支时,利用提出挑战,拖延时间使自己得到休息。或是对手状态很好时,仍对好球提出挑战,以打乱对手的节奏,甚至影响对手的情绪。
(2)鹰眼与裁判
鹰眼对网球裁判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他们产生一种无形的挑战。一方面鹰眼对裁判判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尽量减少自己出差错的机会,以保证裁判和比赛的权威。另一方面鹰眼使得裁判工作量加大,最主要的是体现是在对鹰眼的控制上。例如何时决定使用鹰眼回放,而避免球员有意拖延时间;鹰眼挑战时,准确合理的判断一方球员是否能够继续做出有效回球,而判断得分或是重赛等。这些也增大了球员与裁判发生争议和矛盾的可能。
五、结论
鹰眼系统的引入使网球运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对球员、裁判还是电视观众,这项新技术都为网球注入了新的元素。鹰眼为比赛的带来了更多的公平和准确的判罚, 还提供了一系列以前无法得到的数据,以及给观看比赛提供全新的视角,甚是是让网球具有新的吸引力和更加流行。但鹰眼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无法避免的。最大的矛盾是来自球员和裁判,鹰眼规则让他们处在了新的不确定和争议当中,从而质疑它自身和对网球运动的作用。但是与前期的争议不同,鹰眼已经成为网球运动的一部分,要想其更加完善,那就应该扩充它的内涵并且始终使用它。
【参考文献】
[1]黄道名.论鹰眼系统对网球运动竞赛发展的影响[J].竞技论坛,2008
[2]摩卡. 鹰眼:睁开的第三只眼[J].TENNIS,2006(5)
[3]国际网球联合会ITF官方网址:
[4]陈述. 鹰眼百态[J]. TENNIS,2008(5)
[5]邰峰. 对网球比赛中“鹰眼”技术运用的探讨[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
1.2当前智能化等高科技材料的使用在整体上提高了施工建筑的质量水平。这些材料包括:自动防腐材料和防辐射材料等。
1.3生物手段的有效应用也大大提高了建筑的使用年限,防腐性能得到提高。譬如,利用细菌技术能够提高钢筋等建材在腐蚀性环境中的抗侵蚀能力;利用绿植能够增强道路的防滑功能等。
1.4新能源技术的广泛引用。如利用太阳能照明,并使用阻燃手段,以此预防建筑火灾等安全事故。
1.5空间技术领域。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空间技术取得的突破为土木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手段。如在没有水资源的星球上实施土木建筑等。
1.6海洋技术领域。当前全世界人口早已突破60亿大关,人满为患,环境受到极大破坏,海水上涨,冰川融化等问题加剧了人类的生存忧患意识。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学者提出了“海底城市”的构想,这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线生机。而要想修建海底城市,就要进行水下施工作业这对当前的土木技术来说无疑是一项挑战。当前在该方面的研究有限,仅限于美日等国。
2高科技手段与土木技术互相补充
土木工程学科简称土木工程,是使用数学、材料、生物等学科理论与手段规划并建造不同建筑的学科。一般来说,土木工程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人们工作和生活往往离不开建筑,而房屋的建造又要依托于土木工程。据此,在这四者之中,土木工程与“住”的关系最为紧密。其他三者与土木工程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各种关联。总的来说,这四者是人类文明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据此可见,土木工程对人类文明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土木工程技术手段的进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加快了科技发展的脚步。
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了许多教师,其中有许多教师的观念仍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而不是深层次的思考。他们仍然认为不管什么课,只要在课堂上或多或少的用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设备,更有甚者认为只要使用网络引用了一些网上的资料,那么这节课就与信息技术进行了整合,而不是从实际课程的具体需要出发,考虑应该应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何最好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把过去的“教死书,死教书”变换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或者在课堂上运用了一些现代的教学手段而已。
专家强调,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过分的强调和夸大了现代教育技术,而忽视了课程本身
还有一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管是什么课,也不考虑课程本身的具体知识点和内容,都要牵强附会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听完他的课以后,给学生和我们这些听课教师的感觉,好像这是一堂信息课。还有的课更好像是学生在自学,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各种现代教育设备的操作者。因为他把这节课所有的内容、知识点都做成了多媒体课件,整堂课中学生和我们只看到了他如何操作那些教学设备,对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进行什么讲解。这样的课从何而谈教学艺术,从何而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课件做的过于富有艺术性和欣赏性了,而他要讲的是一堂化学、物理或其它课程的实验课,一方面,这些课件脱离了科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这些课件做的太过于华丽,分散了学生对学科本身知识点的注意力。
专家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整合应突出“人”的地位,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之间的融合,通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有机的整合,确实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目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育教学环境。
三、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教师在教育技术设备操作技能上的欠缺
有一次我在中小学听课,教师讲的非常精彩,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运用的也是恰到好处,相得益彰,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完全的激发了出来,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知不觉的被深深的打动,陶醉在这种学习气氛中,可是突然,那位教师不小心的碰了一下鼠标,他的课件马上进入了下一个内容。然后那位教师赶紧又切换到前一个章节,手忙脚乱的忙了半天最后总算是找到了前面的内容,学生们也一个个的跟着看了好几分钟,当老师再讲解的时候,刚才的学习气氛已荡然无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再也找不到刚才的那种全身心投入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