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2: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校体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学校体育论文

篇1

 

多年的学校体育教学使我感到,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体育教学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小课”或“花瓶”,有的学校甚至把达标等同于体育,使体育仅仅局限于达标训练,而体育的精神意义和体育的崇高境界却被淡化和遗忘了。这无疑使学校体育走进了死胡同。因此体育论文,有必要重新审视学校体育,呼吁理想的学校体育。

一、理想的学校体育应能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这种精神,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地追求卓越,挑战自我,才能做出非凡的成就,才能拥有辉煌的人生。在体育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更快、更高、更强”冲击,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向上,在某种意义上比形成某些体育技能、获得某些体育成绩更重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二、理想的学校体育应注重磨炼学生的意志,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近些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呈现萎缩状况。而由于独生子女的“独”体育论文,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断、自控力、坚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难得有培养的氛围和机会,孩子从小被喂娇了、抱懒了、惯坏了,有的成了“胖墩”,有的成了“豆芽”,还有的成了“药罐子”等。这与时展对人的强健体魄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唯有进行强有力的体育运动,让学生心智“苦”,筋骨“劳”,不断体验欢快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信念才会得以养成,也才能承担起“天降大任”。学校体育必须承担起磨炼学生意志的使命与责任。

三、理想的学校体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和爱国情操体育论文,使体育活动成为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体育运动能培养个体的合作意志,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也要让他们学会合作。要引导学生成立自由组合的体育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指导学生进行对抗团体竞赛时,要鼓励学生敢打敢拼,更要鼓励学生默契配合,反对个人英雄主义。

四、理想的学校体育应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处在激烈变化的时期,他们同时又身处纷杂的社会环境及沉重的学习负担之中,极易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指导体育论文,养成健全的人格,是现代教育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和使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做到既让学生勇于争光、勇于拼搏,又让学生正确对待名次、成绩,做到胜利了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2

在重视升学率与就业率的今天,学校对于体育课程则采取“排而不上”的方式,许多学校都在学期课程编排时,把教学大纲要求的体育课时“合理”的安排到每个年级的课程当中,然而实际课程进行状况却令人担忧.同时,体育教师素质相对偏低,无法在课程以及综合卫生保健方面授予学生正确、恰当的体育知识与体育健身方法,有些学校未配置专业的体育教师,由其他教师代教体育课程,这对于正确发展学校体育都是不利的.另外,相关硬件配套设施不完善,许多大纲上要求的体育课程项目却没有办法正常开展,教学资源分配不公平,地区差异明显.

1.2社会体育的现状

“社会体育”又被称为“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指的是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改善人际交往,提高健身技能”为目标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随意性、自主性、社会性”.

1.2.1体育锻炼的观念和意识相对淡薄

此次调查问卷问题设置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根据图中样本显示,我国0-75岁人口各个年龄段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都相对薄弱,其中以15岁以下的少年,以及30到60岁的中年及老年人,最为薄弱.目前我国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85%,其中女性体育人口占比为13.49%,男性体育人口占比为16.51%.导致我国体育人口较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群众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薄弱,不少人因为工作繁忙或是其他原因,体育锻炼严重缺乏.

1.2.2缺乏相关配套体育设施

社会体育是一种区别于学校体育的健身方式,它需要进行基础健身设施的投入建设,提供专门的体育场所,才能够为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1.2.3专业指导人员短缺

社会体育的正常进行以及其宣传推广都同学校体育一样,需要专业的体育指导员对群众的体育活动进行一些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使其能够在体育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正确开展体育活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1.2.4缺乏宣传力度

从“全民健身”概念的提出开始,我国就进行了大规模的群众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与推广,然而对于面积广袤、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全民宣传具有一定的难度.

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关系

2.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双效互动关系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存在双效互动关系,建立“双效互动模式”主要表现在:在学校资源充分的情况下,学校体育资源的整体性开放,为社会体育提供相应的体育场所、设施以及体育指导员,使学校体育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社会体育为学校体育提供外在发展平台,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延续,社会体育肩负着“全民健身”这一重要任务,走出学校的人们要想持续性的得到体育锻炼,就必须要参与“社会体育”运动,从而延续了学校体育.在二者的互动方式中,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多内容”的互动形式的联合.学校体育通过体育场所以及体育器材设施的开放,与社会体育建立相应的俱乐部、活动中心等,利用学校专业体育人才组织一些大中型民众健身娱乐活动,建立健全学校与社会相辅相成的体育健身平台与机制,增强学校体育的服务意识,加强“全民健身”思想的宣传,为大众体育的顺利与有效开展提供一个专业开放的平台,为增强全民体质,提高人民素养,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发展氛围与环境.

2.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内在联系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两大主要体育形式,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

2.2.1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这种学习伴随一个人的儿童、少年、青少年、青年时期,学校体育也在整个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作为基础体育知识技能教授的场所,从儿童时期学生就开始进行相关体育课程的培训与学习,由此奠定了相应的体育活动基础.学校通过科学化、理论化、合理化的体育系统的构建,实现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体育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持续性的体育课程的培训,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而在校期间学习的一系列的体育技能又为走进社会之后的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校体育是学生对自身体育能力与技能构建的基础环节,是学生进入社会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

2.2.2社会体育是对学校体育成果的检验

其实质是学校体育为社会体育提供基础技能与知识,在日后的社会体育实践中,学生是否能正常运用学校体育中学习到的体育技能,以及是否能够融合到社会体育中,都是检验学校体育成果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体育要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与社会体育进行有机结合,保证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够为社会体育的有效进行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保障。

3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措施

3.1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体育内容上的相互渗透

学校体育的教学核心就是结合大纲要求,制定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体育教学课程和内容.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出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学生体育素质能力”为核心的基本出发点,充分参考社会体育的要求,以社会体育为导向,培养具体性的人才,要具有民族特色,体育教学的进行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够使学生树立终身健身的基本思想,使其进入社会后,仍然有意识的去进行社会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发展.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内容上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指的是从学校体育教学出发,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社会体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另一方面从社会体育方面出发,社会体育的发展又能够为学校体育提供导向作用.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社会体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社会体育目标与学校体育目标之间存在根本一致性,学校精心选择课程项目,体现科学化、服务化、人性化的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全面身心健康的培养,重视与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为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社会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3.2促进学校体育人才与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

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大院校来进行,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融合的一大表现就是学校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体育人才,为社会体育的有效顺利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而学校体育人才与社会体育的有效结合必然能够推动社会体育向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等发展.目前就我国来说,许多高校都在专业上增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了大批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为社会体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一批专业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新颖以及教学特点鲜明、团队协作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教师人才队伍.社会体育还为学校体育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如:“健身教练”、“私人教练”等职业,这些体育人才日后就业方向大部分是社会体育中关于健身的一些方向,这就为学校体育人才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为社会体育提供了专业的人才队伍.两者之间互动发展,互相融合,为各自的发展提供了相对适应的广阔发展平台.

3.3加强与拉动外界力量的参与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并不仅仅是两方面的问题,更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加强外界力量的参与.政府要重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作用关系,做好外部协调,对两者之间发展的相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研究,一些重点内容要制定相应的法制法规来进行制约和平衡,从国家与法制层面落实“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融合”这一重大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的具体实施是个巨大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借助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系统,在借助政府力量的基础上,全民参与,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全社会、全民族参与的体育活动,树立全民终身体育的思想.

3.4转变教学理念,适应社会体育发展需求

学校体育要以社会体育需求为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理念,以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破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创立新型开放式教学模式,将社会体育积极、科学、健康、合理的内容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较早地对社会体育内容进行接触和更好地理解.其次,学校体育在进行社会体育教学系统构建时,一定要以社会体育为向导,充分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要以社会体育的实际需求为核心,建立起有效性、普适性与实用性相互结合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与新模式.

3.5设施设备资源共享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学校基础体育设施的建设,为各院校配置了相应的体育器材与设施,给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相应的体育器材设施保障.同时,学校体育教学为社会体育提供了人力资源与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学校体育设施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适时、适量的向公众开放,为社会体育活动提供场所与器材,在人才与设施上实现资源共享.

4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4.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故社会体育也有了较为迅猛的发展.然而社会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与学校体育的有机融合,只有借助学校体育的广阔发展平台,深入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传播体育知识与技能,掌握基础体育技能的必要性,才能为群众开展体育活动作出适当的引导,满足社会体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4.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促进体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是如何将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进行有机优化与融合.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因此,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发展,资源共享成为目前我国体育事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校体育由于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在资金与教师队伍方面资源相对充裕,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如能进行资源共享、有机融合,在软硬件设施上综合优化与整合,既能使学校体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发挥其最大价值,又能使社会体育最大限度的“继承”学校体育的优良传统,从而促进双方各方面的融合与互补性发展.

4.3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完美结合,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社会发展与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终身体育的思想必然成为全民健身的主流思想,而学校与社会这两个最大的体育承载平台,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学校体育是基础,社会体育是延续,二者之间在新世纪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优化整合与有机结合,首先,能够使学校体育得以延续和发展,其次,能够使社会体育得到相应的资源与师资等技术保障,二者的完美结合为终身体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与支撑.因此,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完美结合,是终身体育形成的必要前提条件.

篇3

大学生面对包括学习、身体、守纪、就业、经济、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状态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传统的学校体育观强调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却忽略了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随着人们对体育的深入了解,人们对体育的社会化功能有了新的认识。体育不仅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达到理想的健心效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社会化进程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学校体育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体育不仅仅是在物质层面、知识层面和观念层面的社会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校体育实现学生体育锻炼价值的内控化、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可控化、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良性化、学生综合发展的社会化。因此,学校体育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能够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作用,为大学生提供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行为规范,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有效缓释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扰,促进个性形成和完善个性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体育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然而,传统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之间却缺乏有机结合,未能起到理想的健心效果,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知、情、意发展的关注还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心理健康的学习目标还未明确。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许多研究是仅停留在理论认识、现象分析、经验总结的表层意义上的“见物不见人”的研究。各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利用体育教育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程度存在差距,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学生将不能很好地得到教育援助,那么当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步入社会后就可能会遭遇到更为严重的社会排斥。部分学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不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运动项目众多,包括公共体育课、选修课、体育俱乐部、军事技能训练、运动会等。各项目特点和表现形式又不一样,其内在机制的可变性很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缺乏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还没有能够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运用、实施不同的方法,以达到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的效果和目标[2]。

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宗旨[3]。现阶段,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时代赋予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高校体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社会全面发展和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为基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和良好机制,构建体育教育科学化体系,才能使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篇4

粗略观之,宋代学校教育应该是非常重视体育教育的。首先,关涉体育设施建设的“学记”有小学记、县学记、镇学记、州学记、府学记、庙学记、军学记和儒学记,类别概全,涵盖社会各阶层、各专科,可知各类学校在修建时都比较重视体育设施建设。其次,由“学记”完成时间来看,学校体育设施的修建跨越两宋,从北宋真宗咸平年中(998年)《仙游县建学记》谈到建校时在“南垣设射棚”,直至南宋淳祐六年(1246,王遂《增修华亭县学记》)以后不确定时间的“习射有圃,浴沂有亭”建设,两宋期间一直重视修建学校时进行体育设施建造。非一时兴起,也非一段时间风尚,而是整个朝代的持续崇尚。再次,名人效应。撰写“学记”的作者有唐宋家的苏轼、王安石、曾巩,也有魏了翁、真德秀等名儒大家,其他也都是进士及第。名儒大家撰写“学记”等于为学校写广告语,为学校教育做宣传。而学校建设者也乐于通过建造完美学校赢得名儒大家的撰写青睐,表达重视教育之心,故特别在学校建造山水亭台,创造优美校园环境,激发撰写者写作灵感。而名人的激励作用更是引导后生不懈努力追求成功。最后,“学记”涉及的地方广及大江南北,可见宋代学校教育的普及性,学校体育开展的广泛性。由此而观,宋代体育教育随着学校教育发展形成了模式化,如建造“射棚”“射亭”“射圃”,说明体育教育已经深入民心。因此,说宋代非常重视体育教育并不为过。事实上,不但宋代文化教育达到古代最高峰,宋代体育的育人作用也是前无古例的。从宋代体育教育的功能来看,今日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分量也远远达不到宋代标准。

1.2宋代体育教育功能解析

就体育育人作用而言,大多数“学记”都有涉及,鉴于文献垒列之涌赘,仍以所列文献为核心具体解析,择其他“学记”资料旁证补充。

第一,体育是培养文武兼备人才不可或缺的支撑。文献条目1谈到仙游县在建学时,“其南垣设射棚,亦示乎武者文之威也”明确说明建造体育场地其本身就具有示教作用,且通过习练达到文养内涵的外在威严展示,所谓“武者文之威也”。宋代是完完全全的文人政治,极度右文是宋代特色,文人不仅要处理国事,还得驾驭武将,带兵打仗。刚烈、气节是文人必须通过教育获得的优秀品质。因此,兼具文的智慧和武的气节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一如宋代李石在《武备疏》所言:“文武相为经纬之术,二者要不可偏废”“尝谓虞舜干羽之舞,人徒知其为文德,不知其以蹈厉之节而寓其击刺之威,以明不轻用武也。”这是体育育人的最高追求,蹈厉气节,不怒而威,不战而屈人之兵。因此,“有亭以习射”“射有圃”等射亭、射圃建设,皆为完成此教育目标。而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就是此种教育的模板和榜样。

第二,体育是健全品德、格物致知的重要工具。由文献条目2谈到的“射不主皮”“或饮射之礼,或社酺之祭,或岁月之吉,必示以教法、序齿位,书其德行”可知,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涵养道德品质。通过“射”的活动过程,涵养品德,并通过“示以教法、序齿位”的教学展示,影响、规劝、训导学生遵循社会及生活道德秩序。即《奉化县学记》而言“为辟射圃以劝方来”。身教重于言教,是宋代体育教育的突出特征。通过身教的感同身受,推己及人,进而达到格物致知、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诚使幼学者用力乎孝悌忠信之行,以及乎射御书数之艺,及其长也,由格物致知以至于诚意,而理无不明,由正心修身推而至于治国平天下,而事无不格。”溧水县建小学时就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来建造体育设施。人才培养是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所以,朱熹在《南剑州尤溪县学记》明确指出:“而其为教,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敬恭,朝夕修其孝悌忠信而无违也,然后从而教之格物致知以尽其道,使知所以自身及家,自家及国而达之天下者,盖无二理。”此教育结果的自然达成,今日看来依然爽目。如“射不主皮,取中鹄而为胜;智者乐水,每观鱼而纵乐。”宋代体育教育表达的核心内涵,也是宋代文化的核心内涵。体育教育成为展示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

第三,体育是完美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由文献条目3“又次焉射饮讲肄之地,飞阁连洞,以壮瞩览……以辅儒事”“学之前环水以象洋……射有圃,粮有廪,书有库,斋堂庖厨,罔不备具”“列六斋以及学职之位于东西两庑,其南有轩,轩南有池,池上有亭,为游息之地,其外为射圃”“射有圃,先贤有祠,藏修息游,无一或缺”可知,进行体育活动的地方,无论视觉、听觉还是触觉等感受,都是非常美妙的。在“环水象洋”“飞阁连洞”“池上有亭”“浚清池,植以花竹,缭以周墙”这样的环境中锻炼身体,无疑会受到学生青睐。今日体育若是这样的环境,想必就不会如嚼鸡肋。所以,《襄州迁学记》称“射圃规之”之地为“燕息之地”,一句“燕息之地”足以说明体育生活化的怡然。第四,体育是身心协调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而以岁时合射、合舞、合语,而书其德行道艺,此所谓教也。”文献条目4明确说明教育目的是涵养身心和谐发展,即“习其心体、耳目、手足之举措”,一如张栻《邵州复旧学记》的记载:“优游乎弦歌诵读之际,有以固其肌肤之舍、筋骸之束,齐其耳目,一其心志。”第五,体育须承担文而化之的社会教育及引导义务。由文献条目5“射所以致众而论士也。众一而后论定……由此观之,以射致众,众集而后论士,盖所从来远矣”可知,以“射”吸引从众参与,具有聚众化俗又诱劝后学的社会意义。一如《奉化县学记》所言:“为辟射圃以劝方来。……今速之学既成,曰令曰尉岁时率士人行释奠,习乡射、饮酒、养老、冠婚、丧祭之礼于其中。”“揭之曰公堂,旦夕讲劝、岁时乡射之宅也”“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之政,至于受成、献馘、讯囚之事,无不出于学。”学校习射场所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学习场所,学校教育程式自然成为教化百姓的主要模式。正如余闳《重修学记》所言:“学兴而风俗美。”第六,不同年龄有不同的体育学习内容。文献条目6“故由十岁出就外传,学乐诵诗,与夫歌舞射御,皆有序而不紊”传递出这样的讯息,即体育学习内容是有序递进的。正所谓“六年教以方名,十年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有五年舞象,学射御”。教育内容层递前进,不失为完成体育教育目标的一种好方法。比起现行体育教学专业化、选项化改革因大中小学衔接阻滞,致使学生学习处于混乱状态的体育课程设置要合理得多,此设置至少保证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是不断进步的。第七,学校体育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共存。文献条目7“四斋之外,更立武斋。斋之外为射圃,圃之侧为饩廪”把“武斋”与“射圃”分开并提,说明两者是不可替代的不同内容。说明普通学校里也设有武科专业,应是专门培养武学专科学生。类似今日普通高校里的体育学院。《武冈军修学记》谈到的“讲堂斋馆渐次修治,移正录位于武庠之侧,司计位于殿之东偏。仍射圃旧址,更命缮筑”则指军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武学,相当于今日的体育院校。而且,武科专业学校的学生也必须修学“射”的基本内容,因而“仍射圃旧址,更命缮筑”。由此可知,“射”是所有学校都必须修习的基础体育内容,武科专业学校也不例外,普通学校可以根据条件设立武科专业。总而言之,体育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并存。

篇5

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校对学生的在校纪律要求非常严格。我们这里的中学要求每学年七年级的新生都要接受为期一周正规的军训。学校非常重视对每个学生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和国防观念的教育,而且要求全体体育教师参加训练,要求向军人学习,将军人的作风带入体育课中。军训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队列队形练习,通过军训教育,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确实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军训结束后,学校还要求将这一训练成果在体育课上加以巩固,进行强化训练。这样一来,七年级一学期的体育课的内容就是队列操练,另外还教了一套新广播操。因为按照惯例,来年的五月中旬学校要组织大型会操比赛,当然包括队形队列,体育课就不得不练了,练得笔者所教七年级学生对他们原本期待的体育课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几乎要罢课了。我认为体育课并不排斥队形队列练习,但不能单一,一节课三五分钟足矣。同时我也认为体育课还是应有一定的严肃性、规范性,但不能要求统一的模式,更不能长时间重复单调乏味的练习。体育课应注重生动活泼、注重情趣。生动活泼是情感的宣泄,是学生的天性使然。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够紧张了,应让体育课成为学生渴望的“欢乐课”。

二“、孩子一点不像孩子了”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次,荷兰首相来华访问,中方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当时天空飘着雨丝,贵宾车队抵达某幼儿园门口时,只见门口两边齐刷刷的两队小朋友一律笔直地站着,见首相夫人下车,便全部有节奏地挥舞着手中的花,异口同声地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贵宾参观室外活动课时,孩子们个个站得纹丝不动,双手放在背后,稚气的脸上表情非常严肃。回国后,首相夫人对中国大使说,孩子们失去了天真烂漫,一点儿也不像孩子了。这种情形,在一些中小学里同样存在。为什么我们没有那种强烈的不受呢?是她过于敏感,还是我们的头脑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浸泡得太久太深呢?

三、学生需要纪律约束,但不能过分

篇6

国外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发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社会活动能力国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明显的区别,他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一般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由高校根据社会经济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本校的学科优势进行规划和调整。例如日本体育大学在其大学课程概要中明确指出:“以培养学校体育指导员为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使命也在发生变化,调整专业设置,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在各行各业都能出色工作且具有实力的毕业生是我们当前的教育目标”。事实上日本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分布变化也与他们的培养目标是相适应的。统计数据表明,日本国立大学体育专业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人数比例由1980年的60%到1987年40.3%,下降了33%,而到企业和其它行业就业人数比例同期上升33%。[4]美国高校的体育与健身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各种健身俱乐部的经理和公共娱乐部门的管理人员。英国著名曼彻斯特大学娱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是艺术、文娱、运动休闲中心、旅游部门从事计划、管理、营销、咨询等工作。课程设置重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专业要求与素质培养相结合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配合和组织,包括开设的课程数量、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促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例如日本体育院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划,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方面加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大幅提高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促使学生专业学习特长与将来就业方向相适应。美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重视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课程门类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推动社会体育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融合,不仅可以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注入了可持续发展动力。英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是把休闲、娱乐、旅游等内容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确保所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以社会发展为改革内容,重视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建设长期以来,日本的体育一直是以学校体育、企业体育为重点,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高龄化和青少年体质下降等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改革,使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将来从事体育指导的管理相适应。从200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公认体育指导员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是由过去8种领域的体育指导员变为3大类14种资格。[5]第一类为教练员工作人员;第二类为从事医学调整师工作人员;第三类为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人员。新制度明确了体育指导员等级,建立了新的体育指导员培养体系,规定了各类体育指导员的作用、资格认定与活动地点,适应社会各类群体对体育活动辅导的需求,推动了体育指导员在组织大众体育、终身体育活动过程中发挥其人性化、社会化、社区化、生活化作用。德国的体育指导员分为志愿体育指导员、有偿体育指导员和职业体育指导员三大类,这三类体育指导员分别在不同类型的体育俱乐部工作,分别承担培养青少年、增进大众健康、援助学校体育工作等社会任务。

篇7

 

1前言

当前大学生群体包容着具有多种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的个体,他们拉开层次,并且区分程度相对稳定。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不仅取决于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而且也是地域经济差异性的反映。这一特点在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上也、有所体现,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由于不同的经济背景和成长环境,在体育消费动机方面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消费动机是直接驱使消费者进行某种消费行为的一种内部动力,它反映了消费者在生理上、精神上和感情上的需求,实质上是消费者为满足某些需求进行消费行为的动力。【1】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主要是愉悦身心、社会交往、强身健体、审美追求等。但这种消费理念还不完全稳定体育论文,【2】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其消费行为容易受到感情的支配及攀比思想的影响,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予正确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2 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五所普通高等院校随机抽取三个年级(包括大一、大二和大三,大四因毕业实习不作为调查对象)740名大学生为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生源地划分,其中农村340名,占45.9%;城镇327名,占44.2%;大城市73名,占9.9%。

表1 被试样本生源地情况一览表

 

生源地

农村

城镇

大城市

人数

340

327

73

百分比

篇8

论文摘要:通过对学校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之间关系的分析,从构建学校体育活动多元化的组织机制,建立参与和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中的骨干作用和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等四个方面,就如何将学校体育融入校园体育文化中去进行了论述,指出学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体育文化是为学校体育目标服务的。

学校体育文化是指在校园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外在的物质文化层,表现为体育建筑环境、体育场地、器材和体育用品等方面;中间的制度层,即行为文化层,包括体育教学、健身锻炼、运动竞赛、体育制度、法规等内容;核心的精神理念层,即意识文化层,主要体现在体育的观念、精神、道德风尚和知识等方面。学校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学校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与学校德育、智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校园体育文化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在此宗旨指导下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身心健全的一代,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为中华民族振兴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基础,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术技能,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的作用是锻炼学生身体,改善学生身体机能,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等基础知识,学会一些体育运动方法。学校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终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它是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体育文化是为学校体育目标服务的。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将学校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文化中去,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构建学校体育活动多元化的组织机制

在现阶段,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文化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学校体育文化肩负着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重任。在某种程度上说,学校体育文化的何去何从决定着我国体育文化的兴衰。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下,我国学校体育偏重于“使学生学会运动”的教育,形成了以学科、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育传统,在客观上造成了学校体育只重视“让学生学习运动”,从而使学校体育演变成了仅仅是体育技能训练,而忽视了“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忽视了学校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教育、观赏、参与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学校体育文化要发展,就要构建学校体育活动多元化的组织机制。因为学校体育内容的多元化和参与主体运动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校园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同时也决定了体育活动组织机制的多元化。因此,要将学校体育活动变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舞台,要调整学校体育工作重心。因为学生是校园体育活动的参与主体,所以,作为校园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学校的工作重心应始终放在构建合理有效的组织机制和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生活等方面,既包括场地、器材的规划使用,也包括学校体育活动形式的设计,还包括指导教师的配备等。另外,要强化校园体育活动的健身娱乐功能。校园体育活动为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并以此为途径实现其健身娱乐功能。一方面,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教师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也使学生通过与教师的近距离接触,学到课堂上不容易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教师身上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以协作的形式相互交流,并借助行为语言和规则,完成自我表达和个性张扬。

建立参与和激励机制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让每个学生都了解体育健身的基本常识,培养出几项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逐步形成运动兴趣与习惯,并让学生自然地将这种兴趣和习惯保持终身并从中获得健康和快乐。因此,对学校体育中使用的“考试”、“比赛”、“达标”等术语,应思考它们能否促进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自我锻炼中来。据此,首先应对纯竞技项目进行调整和补充,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有一定群众基础的项目,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让他们亲身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要建立参与、激励机制,把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并以制度的形式落实在考核评价过程中,使全面考核有据可依。其次加强考核评价的全面性。从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全过程来看,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包括运动参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运动技术掌握能力三大方面。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对于自我所取得的进步纳入到考核评价过程中来,尤其是他们在人际交往、运动技能方面取得的进步,这是激发其体育动机、提高其体育兴趣、培养其运动习惯的有效手段。再次,改进教学过程,淡化技术考核。在制定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应尽可能彰显体育愉悦身心的功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去。这才是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校体育文化,因为它更具备教育性和大众参与性。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体。正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劳动,才使体育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身体机能、改善学生体质和精神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教育手段,才使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体育教师不但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本身就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人格修养、专业素养对学生正确体育观的形成和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中的骨干作用,要鼓励体育教师不断更新体育知识和技能结构,跟上时展的步伐。这样,在学生参加新颖的健身娱乐项目以及自己感兴趣的技术性较强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时,体育教师就能有效、科学地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掌握体育锻炼基本知识和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技能,培养终生体育意识。他们与学生一起活动在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组成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参与主体。所以,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离不开体育教师的工作。

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

为了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学校体育发展,首先学校要修建或筹建足够的体育场馆和设施,改善环境条件,在物质层面上满足师生的体育文化活动需求。其次要注重体育活动主题的创新,营造学校体育活动氛围。学校应不间断地举行具有不同特色的体育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如学校体育节、创建有特色的课余训练队、组织有主题的体育知识讲座与竞赛、建立体育俱乐部等。这样,既可满足学生休闲时对体育的需求,又可促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再次,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体育活动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融入到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最后,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规章制度要不断加以完善和改革,让它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以其规范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管理,引导学生的行为,以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总之,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能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而学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满足教育规律为原则,以养成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为宗旨,不断提升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涵,满足学生对学校体育文化的内在需要。

参考文献:

[1]崔雷海.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科技,2003,(4).

[2]墨鸿科.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J].体育学刊,1996,(3).

篇9

二、利用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渗透

体育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所不具备的特点,例如,范围广、内容多、思想性强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体育教学项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让教师开展的各种教学项目所达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能够不断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挖掘,从而保证德育的顺利进行。例如,各种球类活动不仅能够让小学生养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顽强勇敢的精神,还能够让他们在实际比赛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田径活动则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主题来开展各种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教育。

三、利用体育教学课堂进行德育

教师在体育教学课堂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活动,通过课堂各种常规类的教育活动,能够保证整个教学课堂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教学课堂向小学生贯彻文明礼貌、组织纪律、安全教育以及思想作风等德育。在体育教学开始之前,就要提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在结束之后,还要进行相应的总结和评价。通过队形队列等相关的练习活动,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朝气蓬勃以及组织纪律,从根本上提升他们动作的协调度以及准确度,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各种动作做出反应。

篇10

2运动处方教学法的功能

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动处方教学法的实施,能够针对学生的素质现状,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引导各素质层面的学生切实体验与感悟体操学习的重要意义与实际效能,充分挖掘学生对于体操学习的认知内需及主动性,增强学习的自信,进而激发与维系较为强烈的体操学习兴趣.⑵有利于对学生对因材施教以及潜能的挖掘。运动处方教学法最为本质的特征在于指定性,是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与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既能够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又能够满足学生的体操学习需求。有针对性的处方教学法能够修正学生在素质层面的偏差,有效地促进与维护其自身优势的发挥,因而,在确保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其学习态度的基础上,对其自身的潜在能力进行有机的开发与运用。⑶促进公平公正、相互尊重以及相互理解的教学环境的构建。运用处方教学法,是对学生素质差异的充分理解,是对素质能力低下学生的尊重。通过运动处方的制定,能够有效地激发各素质层次学生的体操学习兴趣,能够使得每一名学生的自身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于体操学习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因而,使得学生能够消除自卑与恐惧,建立起学习的自信,能够在体会来自于他人尊重的同时,给予他人同样的理解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