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2 07:33: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戏曲文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戏曲音乐是以音乐展示剧情塑造戏中的人物形象,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它与戏剧表演紧密结合,并为戏剧表演服务。凡能流传下来的戏剧大都有优秀的剧本,又有美妙的音乐。
二、戏曲音乐发展
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而戏曲音乐是戏曲重要的元素,可以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戏曲音乐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中国戏曲音乐是以群体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为特征的。其发展历史悠久,民歌、百戏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和宋代说唱艺术音乐是其发展的基础。
在现当代,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品种,对戏曲音乐旧瓶装新酒、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抢救、改善、发展、创新措施是音乐文化行为的重要方面。
三、戏曲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路应昆教授提出,从“腔依词”和“活腔活唱”为特征的南北曲,到无格无律的明代民间土腔俗调和清代“乱弹”的兴起,意味着戏曲音乐大的解放。
戏曲音乐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地方性戏曲音乐的发展、走向的理论探讨,近几年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作曲家对戏曲音乐的创作不断尝试和探索;戏曲音乐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戏班子、剧团等文艺团体对戏曲音乐与表演在结合形式也在进行开拓和创新;戏曲音乐的文化现状目前是比较值得欣慰的,但是,戏曲音乐应该在发展中进行大力推广。
四、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1.戏曲音乐的传承
(1)大众戏曲音乐与基础戏曲音乐教育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音乐无论是在音乐表现形式,还是音乐语汇的运用上均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采用这样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加强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学校戏曲音乐教育可以明确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传统音乐素养的教师,对调动各方资源配和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专业戏曲音乐人才的培养
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专门培养戏曲音乐人才的学校和专业。一方面,音乐在戏曲中的地位没有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对音乐上的投入不够。一个剧种如果没有音乐人才接班,这个剧种的前景让人担忧,所以戏曲音乐创作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
戏曲音乐的传承离不开发展,而发展也离不开传承,传承也必须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发展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保留其特色与精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理清传统承继的脉络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也是发扬传统的前提。面对文化裂变的时代,戏曲音乐必须寻求发展。而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
2.创作思维的多元化
(1)继承与开放的结合。在不损伤本民族审美观念和不失本剧种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将戏曲音乐现代化,可以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另外,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如与动画。可以保留经典唱段,压缩冗长部分,在不影响经典唱腔和固有旋律下,配乐中加入适当现代元素,二度创作和录音,这是戏曲音乐与动画结合中的创作手法。动画使戏曲更具活力与动力,加上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二者的结合具有无限魅力。打破传统乐队作伴奏方式进行创作上创新,加入管弦乐队伴奏等手段,同时,对戏曲音乐特色乐器,打击乐的运用予以保留。在演唱中,在戏曲片断中加入合唱,伴唱等手法,从而使戏曲中的人物表现力,气势渲染力得到加强。
(2)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纵向”是指继承戏曲音乐本身的优秀传统;“横向”是指多方借鉴,广收博采。事实上,中国戏曲音乐创作思维上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由来已久,并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也在纵向继承京剧音乐的基础上,横向借鉴了汉调音乐中的[南梆子]、[四平调]等精华,丰富了京剧音乐;程砚秋甚至在京剧《锁麟囊》中,借鉴了美国着名电影明星珍丽梅唐娜的歌唱,可以称得上是横向借鉴的典范。
(3)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在戏曲音乐创作中,既可以居高统观全局、掌控大势,又可以抓住各环节之间各个链条,从局部上强化各自的特长。
3.创作方式多样化
(1)创作技巧的创新。戏曲音乐的创新,是一项复杂而具挑战的任务。如果说,创作思维的创新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软件系统”的话,那么创作技巧的创新就是这项系统中的“硬件系统”。换言之,思维创新是无形的,而技巧创新则是有形的,是思维创新的具体落实与有效载体具体而言的,戏曲音乐创作技巧的创新,主要可以从旋律的创新、声的运用和配器的运用来体现。
(2)唱腔旋律的创新。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主体,而旋律又是唱腔的灵魂,也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旋律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关系组织起来,塑造出感人动人的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唱腔旋律具体表现在旋律因素的创新、板式的创新、流派的创新等方面。在戏曲音乐中,唱腔音乐的创新是戏曲音乐创作的关键。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旋律的创新、拖腔的创新、板式与节奏的创新、调式与调性的创新、板式结构布局的创新、各行当之间不同唱腔互相转换的创新,演唱形式及伴奏形式以及伴奏乐器的创新,等等。
事实上,戏曲音乐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也是在继承和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的结果。无论哪一种地方戏曲音乐,都是通过不断吸取其它剧种唱腔的精华而成长壮大的。所以,要想我国戏曲音乐发扬光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我们必须在发展中继承传统,在创新中求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田同旭.论古代戏曲音乐的形成和民族文化融合.山西大学学报,2007,(9).
[3]赵宇.戏曲音乐发展初探.2008.
[4]吴洪涛.加强戏曲音乐在我国基础音乐教学中的地位.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9).
基于戏曲长期得以存活并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其独特性的理解,传承、发展及保护戏曲文化应遵循以下措施和原则。戏曲是一门独特的意识形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整合、吸收各种文化元素,许多艺术形态对其形成、发展起到了促进、推动作用。不论哪种意识形态的发展、突破和其的到来,都是在其他相关艺术的影响、触动和刺激下形成的。在这些艺术形态的影响下,戏曲得以生存、发展和繁荣,他们就像戏曲生命体中的不同种类的细胞,决定着戏曲的新陈代谢和生命结构的构成,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发展。所以,要对传统戏曲加以保护,就应该对相关的艺术系统进行综合保护。分门别类到各个角度,如:人才资源的角度,就包括对音、舞、美、编、导、演等各类人才共同保护。戏曲的发展和生存不仅和这些意识形态息息相关,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戏曲是否能够立足,与人们的接受程度、消费习惯、文化欣赏角度都有关系。
当今戏曲之所以与观众疏离,与近年来人们对新兴的文化消费观念的偏好有关。一些地方本土文化的流失,如乡音、乡调、民风、民俗的式微、甚至失传,都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构成了致命的打击,造成许多方言失传,导致许多采用方言表演的戏曲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更别说振兴和发扬了。再从社会环境来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戏曲得以生存的根本。
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不同地方的戏种齐聚上海并且获得突破性的发展,这种现象与上海移民社会的形成、商业经济的高度繁荣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对传统戏曲的传承和保护不能仅仅保护戏剧本身,应对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加以整体保护,使之不至于游离于生态文化之外,成为无本之木而最终枯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有曲艺、舞蹈、音乐、美术、手工、杂技与竞技等艺术门类,这些非物质文化就像九连环的每一节,环环相扣,是一个联动的整体,应该对其进行整体、全面的保护,这样更有利于保持戏曲综合体的鲜活生命。
与此同时,戏曲的创作与演出,涉及到技术、人才、资源、观众、中介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由这些环节构成的整体,只有加强这些环节的共同建设,完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戏曲演出的顺利进行,使戏曲得以生存、发展、繁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因此,在保护地方方言、地域文化乃至传统文化,营造不同艺术形式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的文化氛围,提高人们对戏曲文化的认同感,借助时尚媒体等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宣传,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促进性措施。
只有多层次、全方面的整体保护,才能使戏曲艺术的生存环境得以优化,达到传承和保护戏曲文化的目的。传统戏曲文化的开发和发展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全方位的掌握戏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生存的基本状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方针政策,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各级政府应联合社会各方之力,对戏曲进行保护,使戏曲艺术得以生存并延续,在开发、利用中焕发生机,使之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和当今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成分。
一、戏曲脸谱艺术的现状
虽然戏曲脸谱文化源远流长,脸谱造型发展独特,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戏曲逐渐被新的娱乐方式所代替,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戏剧院也没以前那么盛行,因而脸谱文化也逐渐消逝,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在如今的时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也日益加强,回归传统成为时代的潮流,因此,戏曲脸谱艺术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艺术,再次掀起了浪潮,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文化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保护戏曲脸谱不受到其它娱乐的冲击,再加上媒体的大力宣传,戏曲脸谱文化似乎又要出现在大街小巷,创造新的辉煌。为了将戏曲脸谱文化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当前市场中出现了很多用脸谱符号包装的商品,设计者正是为了将传统的文化艺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另一种别样的风格。但是,在这些带有脸谱的设计作品中,大部分都是直接应用了脸谱的原本造型,生搬硬套的将脸谱移到了设计当中。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设计者急功近利,只是单一的想到了脸谱是传统文化,想以此吸引大众的眼球,却没有思考其文化内涵,应用的意义何在,能起到哪些作用,反而弄巧成拙了;第二,缺乏创新,设计者没有创新意识,思维闭塞,将产品设计的很古板,没有抓住当代人们的心理需求,不能受到现代大众的喜爱;第三,现代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缺乏文化修养,文化底蕴明显较低,因而设计出的作品缺乏活力,不能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产品的特征,难以保持生命力。所以,这些现象足可以说明脸谱文化隐藏着很深的艺术价值,所以,深度开发戏曲脸谱的艺术潜能势在必行。
二、戏曲脸谱艺术文化的传承
要想将脸谱文化很好的发展并继承下去,关键的就是对其进行再创造,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与时俱进,使脸谱文化充满活力。所以,要想发展和传承戏曲文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是要保留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文化,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脸谱是其中的必要元素之一,所以,要加强对戏曲文化的保护工作。其次不同阶段的人群消费程度不同,所以,可以选择不同的材质制作出各个层次的脸谱供人们选择。再次,不管作品的材质和设计是好是坏,都要做出品牌,所以产品的包装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要注意提高产品的文化品味。第二是艺术创新。要传承脸谱文化,就需要承古衔今,开拓视野、打开思维,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这样才能受到大众的喜欢,更好的发展脸谱艺术文化。首先,在人们的现实生活渗入脸谱文化,当脸谱形象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出现时,必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其次,对脸谱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脸谱是一种特殊的设计元素,根据时展,可以将脸谱应用到各领域中,比如用在汽车上、家具上或者作为壁纸装饰房屋等,不仅新颖独特,还能展现民族文化。戏曲脸谱文化是先辈们留下的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应该在传统的文化基础上,恰当的融入现代艺术,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将戏曲脸谱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
发展农村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得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既要接受外来的、现代的样式(如流行歌曲、现代舞蹈等等),也应化力气继承传统的、民族的文化艺术样式。农村文化假如搞成清一色的现代艺术,那就失去了农村文化的本色,至少是失去了具有民族特色和乡土特色的东西,那是不完整的农村文化,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意识。
其次,从群众文化的群众性这一本质来看,我们也没有理由无视或抛弃戏曲艺术。这是因为,现阶段有那么多的群众对祖国灿烂的戏曲艺术之宝乐此不彼,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闻不问,不加组织与领导呢·我们按照群众的意愿,把群众戏曲活动搞活了,群众满意了,踊跃参与了,我们的工作也抓到了点子上,并拥有不断丰富其他样式,推动农村文化全面发展的条件。
再者,挖掘整理传统的文化艺术,“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不仅是专业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也是我们群众文艺工作者面临的任务。通过对包括戏曲在内的各种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同样可以出精品,出人才,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作贡献,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二、小港街道农村文化抓戏曲特色的条件
小港街道地处甬江口南岸,与原镇海县城关仅一江之隔,解放以来,县城的专业剧团演出对小港街道的辐射力度较大,许多群众成了戏曲爱好者。又因原镇海县专业剧团的演员大多在城关附近招收,小港群众同这些演员的关系比较密切。专业剧团80年代解散后,这些演员经常参加小港街道的业余演出,促进了小港地区戏曲演唱活动的繁荣。专业剧团解散后,小港街道针对群众的需求。又创办了半营业性民间剧团,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在当地造成较大影响。民间剧团解体后,文化站又创办了京剧联谊会和越剧联谊会,把戏曲爱好者组织起来,不仅融休闲娱乐与学唱传艺为一体,还经常举办与外地戏曲联谊会进行交流、联谊活动,使戏曲演唱活动在小港街道经久不息,深深扎下了根。有的家庭夫妻同台献艺,有的祖孙三代成为戏迷,等等。上述实际表明,戏曲艺术在小港街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小港街道有条件把群众戏曲作为农村文化的品牌来抓。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把群众戏曲作为特色、重点或品牌来抓,并不是只要戏曲不要其他。小港街道作为北仑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一个重点区域,十分需要引进、繁荣多种群众文艺样式,包括具有时代感的音乐、舞蹈等等。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的,互动的。
三、小港抓群众戏曲特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任何一项工作,我们认识它,并不等于具体地做好了它。主观愿望并不等于具体实践。小港街道现阶段抓戏曲特色应注意的问题是:
在现当代,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品种,对戏曲音乐旧瓶装新酒、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抢救、改善、发展、创新措施是音乐文化行为的重要方面。
二、戏曲音乐文化内涵
中国戏曲音乐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的土壤中繁衍发展起来的,它的内涵及外延,形式与内容,风格与色彩,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水准,是我国各门类音乐的集大成者。中国戏曲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艺术现象,尤其是戏曲音乐,形成了与世界、特别是欧洲音乐迥然不同的风格及色彩。
戏曲音乐是以音乐展示剧情塑造戏中的人物形象,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它与戏剧表演紧密结合,并为戏剧表演服务。凡能流传下来的戏剧大都有优秀的剧本,又有美妙的音乐。
三、戏曲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路应昆教授提出,从“腔依词”和“活腔活唱”为特征的南北曲,到无格无律的明代民间土腔俗调和清代“乱弹”的兴起,意味着戏曲音乐大的解放。
戏曲音乐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地方性戏曲音乐的发展、走向的理论探讨,近几年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作曲家对戏曲音乐的创作不断尝试和探索;戏曲音乐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戏班子、剧团等文艺团体对戏曲音乐与表演在结合形式也在进行开拓和创新;戏曲音乐的文化现状目前是比较值得欣慰的,但是,戏曲音乐应该在发展中进行大力推广。
四、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1.戏曲音乐的传承
(1)大众戏曲音乐与基础戏曲音乐教育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音乐无论是在音乐表现形式,还是音乐语汇的运用上均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采用这样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加强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学校戏曲音乐教育可以明确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传统音乐素养的教师,对调动各方资源配和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专业戏曲音乐人才的培养
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专门培养戏曲音乐人才的学校和专业。一方面,音乐在戏曲中的地位没有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对音乐上的投入不够。一个剧种如果没有音乐人才接班,这个剧种的前景让人担忧,所以戏曲音乐创作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
戏曲音乐的传承离不开发展,而发展也离不开传承,传承也必须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发展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保留其特色与精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理清传统承继的脉络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也是发扬传统的前提。面对文化裂变的时代,戏曲音乐必须寻求发展。而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
2.创作思维的多元化
(1)继承与开放的结合。在不损伤本民族审美观念和不失本剧种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将戏曲音乐现代化,可以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另外,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如与动画。可以保留经典唱段,压缩冗长部分,在不影响经典唱腔和固有旋律下,配乐中加入适当现代元素,二度创作和录音,这是戏曲音乐与动画结合中的创作手法。动画使戏曲更具活力与动力,加上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二者的结合具有无限魅力。打破传统乐队作伴奏方式进行创作上创新,加入管弦乐队伴奏等手段,同时,对戏曲音乐特色乐器,打击乐的运用予以保留。在演唱中,在戏曲片断中加入合唱,伴唱等手法,从而使戏曲中的人物表现力,气势渲染力得到加强。
(2)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纵向”是指继承戏曲音乐本身的优秀传统;“横向”是指多方借鉴,广收博采。事实上,中国戏曲音乐创作思维上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由来已久,并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也在纵向继承京剧音乐的基础上,横向借鉴了汉调音乐中的[南梆子]、[四平调]等精华,丰富了京剧音乐;程砚秋甚至在京剧《锁麟囊》中,借鉴了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珍丽梅唐娜的歌唱,可以称得上是横向借鉴的典范。
(3)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在戏曲音乐创作中,既可以居高统观全局、掌控大势,又可以抓住各环节之间各个链条,从局部上强化各自的特长。
3.创作方式多样化
一、戏曲音乐发展
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而戏曲音乐是戏曲重要的元素,可以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戏曲音乐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中国戏曲音乐是以群体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为特征的。其发展历史悠久,民歌、百戏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和宋代说唱艺术音乐是其发展的基础。
在现当代,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品种,对戏曲音乐旧瓶装新酒、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抢救、改善、发展、创新措施是音乐文化行为的重要方面。
二、戏曲音乐文化内涵
中国戏曲音乐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的土壤中繁衍发展起来的,它的内涵及外延,形式与内容,风格与色彩,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水准,是我国各门类音乐的集大成者。中国戏曲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艺术现象,尤其是戏曲音乐,形成了与世界、特别是欧洲音乐迥然不同的风格及色彩。
戏曲音乐是以音乐展示剧情塑造戏中的人物形象,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它与戏剧表演紧密结合,并为戏剧表演服务。凡能流传下来的戏剧大都有优秀的剧本,又有美妙的音乐。
三、戏曲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路应昆教授提出,从“腔依词”和“活腔活唱”为特征的南北曲,到无格无律的明代民间土腔俗调和清代“乱弹”的兴起,意味着戏曲音乐大的解放。
戏曲音乐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地方性戏曲音乐的发展、走向的理论探讨,近几年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作曲家对戏曲音乐的创作不断尝试和探索;戏曲音乐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戏班子、剧团等文艺团体对戏曲音乐与表演在结合形式也在进行开拓和创新;戏曲音乐的文化现状目前是比较值得欣慰的,但是,戏曲音乐应该在发展中进行大力推广。
四、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1.戏曲音乐的传承
(1)大众戏曲音乐与基础戏曲音乐教育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音乐无论是在音乐表现形式,还是音乐语汇的运用上均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采用这样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加强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学校戏曲音乐教育可以明确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传统音乐素养的教师,对调动各方资源配和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专业戏曲音乐人才的培养
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专门培养戏曲音乐人才的学校和专业。一方面,音乐在戏曲中的地位没有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对音乐上的投入不够。一个剧种如果没有音乐人才接班,这个剧种的前景让人担忧,所以戏曲音乐创作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
戏曲音乐的传承离不开发展,而发展也离不开传承,传承也必须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发展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保留其特色与精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理清传统承继的脉络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也是发扬传统的前提。面对文化裂变的时代,戏曲音乐必须寻求发展。而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
2.创作思维的多元化
(1)继承与开放的结合。在不损伤本民族审美观念和不失本剧种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将戏曲音乐现代化,可以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另外,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如与动画。可以保留经典唱段,压缩冗长部分,在不影响经典唱腔和固有旋律下,配乐中加入适当现代元素,二度创作和录音,这是戏曲音乐与动画结合中的创作手法。动画使戏曲更具活力与动力,加上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二者的结合具有无限魅力。打破传统乐队作伴奏方式进行创作上创新,加入管弦乐队伴奏等手段,同时,对戏曲音乐特色乐器,打击乐的运用予以保留。在演唱中,在戏曲片断中加入合唱,伴唱等手法,从而使戏曲中的人物表现力,气势渲染力得到加强。
(2)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纵向”是指继承戏曲音乐本身的优秀传统;“横向”是指多方借鉴,广收博采。事实上,中国戏曲音乐创作思维上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由来已久,并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也在纵向继承京剧音乐的基础上,横向借鉴了汉调音乐中的[南梆子]、[四平调]等精华,丰富了京剧音乐;程砚秋甚至在京剧《锁麟囊》中,借鉴了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珍丽梅唐娜的歌唱,可以称得上是横向借鉴的典范。
(3)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在戏曲音乐创作中,既可以居高统观全局、掌控大势,又可以抓住各环节之间各个链条,从局部上强化各自的特长。
3.创作方式多样化
(1)创作技巧的创新。戏曲音乐的创新,是一项复杂而具挑战的任务。如果说,创作思维的创新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软件系统”的话,那么创作技巧的创新就是这项系统中的“硬件系统”。换言之,思维创新是无形的,而技巧创新则是有形的,是思维创新的具体落实与有效载体具体而言的,戏曲音乐创作技巧的创新,主要可以从旋律的创新、声的运用和配器的运用来体现。新晨
(2)唱腔旋律的创新。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主体,而旋律又是唱腔的灵魂,也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旋律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关系组织起来,塑造出感人动人的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唱腔旋律具体表现在旋律因素的创新、板式的创新、流派的创新等方面。在戏曲音乐中,唱腔音乐的创新是戏曲音乐创作的关键。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旋律的创新、拖腔的创新、板式与节奏的创新、调式与调性的创新、板式结构布局的创新、各行当之间不同唱腔互相转换的创新,演唱形式及伴奏形式以及伴奏乐器的创新,等等。
事实上,戏曲音乐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也是在继承和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的结果。无论哪一种地方戏曲音乐,都是通过不断吸取其它剧种唱腔的精华而成长壮大的。所以,要想我国戏曲音乐发扬光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我们必须在发展中继承传统,在创新中求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田同旭.论古代戏曲音乐的形成和民族文化融合.山西大学学报,2007,(9).
第二,表演,用武术特有的特性表现人物,塑造人物。在戏曲术旦中武术的唱腔和念白是很少的,它的人物塑造是武术特有表现方式那就是形体表现和专业技巧在(--忿口》中,当刘利华夜袭人房间里,完全以表演的形态开始,房间内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就以听觉来判断对方的位置,两个人手挣陕刀互相寻找着对方。两个演员此时在灯光炫丽的舞台上展现出黑夜的感觉来,如果演员有一丝丝的不投入那就会使得其反,倒像是两个傻子在闹着玩,所以在无声的亮堂的舞台上表演漆黑夜晚的偷袭是何等难的表演,这就是检验一个演员在表演上是否具备表演的素质,是否达到一个合格的好演员的标准,刚开始时我怎么也找不到瞪着眼睛表现看不到东西的感觉,在一片光明的环境里无法让自己专注与一切视为无有的感觉,最后不得已只好拿个眼罩来帮忙,在一遍一遍的刻苦练习中使我有点感觉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在不懈的努力下得到了同事的夸赞。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一、戏曲角色的概述
戏曲是一门融合了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它通过演员扮演角色来表演故事情节、表现矛盾冲突和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戏曲的表演体系中,戏剧人物是戏剧艺术的生命,而戏剧主题的表达、情节的构造、人物性格的塑造等等都需要通过角色行当传达、表现出来。因此,扮演戏剧人物的角色处于核心地位,充当着重要的作用。
角色,是戏曲中演员扮演的具体人物。说到角色,不得不提及行当这个词。一般我们都会说到角色行当。其实这两个词不是同一个概念。角色是剧中人物的称谓,而行当则是剧中角色的门类,是戏曲演员分工的类别。如元杂剧中的旦、末、净,京剧中的生、旦、净、丑,这些都是行当,而由旦扮演的如窦娥、崔莺莺,末扮演的李连,净扮演的张飞等等都称为角色。
二、戏曲角色的文化内涵
(一)角色:人物社会身份的表征
综观戏曲角色的演变历史,不难看出,人物的社会身份,包括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等,是戏曲角色最早赋有的文化内涵,而且一直与戏曲角色形影不离。易言之,戏曲角色与人的社会角色,起初几乎是重盛的,后来即使互相分离了,也还是藕断丝连。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曾说:“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越不独立,越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在封建社会中,对人的社会性、隶属性(或曰依附性)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人的个体性、独立性的重视。换句话说,在封建社会,人的个体性、独立性往往是被忽视、被压抑的,而人的社会性、隶属性则是被夸大、被强化的。个人,首先不是作为单个的、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于社会之中,并被他人所认定的,而是作为种属的一份子或种属的代表存在于社会之中,并被他人所认定的。因此,个人只能作为类群的组成部分而存在,被定置在等级制度之中,打上等级的、职业的,亦即社会地位的标记。人们不说你是一个人,而说你是上等人(“劳心者”)或下等人(“劳力者”),是贵族,是文人,是农民,是工匠,是商人等等。每个人都是他所隶属的社会关系的派生物,离开了类群,个体不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甚至失去了生存的条件。
因此,在古代戏曲创作中,无论是剧作家还是演员,首先关心的不是某个人物区别于任何其他人物的独特性(即“这一个”),而是这个人物的类的属性,即社会身份,包括性别、年龄、地位、职业等,从而塑造出类型人物(即“这一类”)。于是,戏曲角色体制便应运而生。
明代以后,在生(末)、旦、净(丑)三大角色类型中有了更为细致的划分,戏曲角色与人的社会角色渐成分离之势。但是,仍然不乏以人物社会身份作为依据的戏曲角色。如清黄播绰《梨园原》说:“老旦,其所司母、姑、乳婆”;“小生或作主之子侄,或作良朋故旧,或作少年英雄,或作浪荡子弟,故曰小生”;“小旦或作侍妾,或养女,或娟妓,或不贞之妇,故曰小旦”。母亲、婆婆、乳母,主人的子侄或良朋故旧、少年英雄或浪荡子弟,侍妾、养女、娟妓、不贞之妇等,都是特殊的身份性类型形象,都以人物的社会角色作为形象内质。而不同的角色如老旦、小生、小旦之类,恰恰对应着不同的身份性形象,可见戏曲角色与社会角色仍然具有显明的对应关系。
(二)角色:人物道德品质的表征
在中国戏曲艺术传统中,以善恶分行当,设角色,其源甚古。至少在宋代,这已经蔚为风气了。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胆镶,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雌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裘贬于市俗之眼戏也。
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百戏伎艺》也说:更有弄影戏者,元泞京初以素纸胆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胆形,用以彩妆饰,不致损坏……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胆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裘贬于其间耳。影戏所雕刻的人物多有“正貌”与“丑貌”之分,演员扮演的戏剧当也不例外。
元明清戏曲角色继承了宋代戏剧的这一传统。如清焦循《剧说》卷一指出:元曲止正旦、正末唱,余不唱。其为正旦、正末者,必取义夫、贞妇、忠臣、幸子,他宵小市井,不得而与之。
王国维(古剧脚色考・余说一》也说:元明以后,戏剧之主人翁,率以末旦或生旦为之,而主人之中多美鲜恶,下流之归,悉在净丑。由是脚色之分,亦大有表示善恶之意。考之元明清的戏曲作品,此说大致不错。
这种人物造型原则制约了戏曲人物形象的角色塑造,形成了戏曲角色塑造中善恶分明、美丑迥异、褒贬立见的脸谱化、类型化倾向。如清乾隆时纪购(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记清代一位男演员自述扮演女角的经验,说:吾曹以其身为女,必并化其心为女,而后柔情媚态,见者意消。如男心一线扰存,则必有一线不似女,乌能争斌局受睐之宠栽?若夫登场演剧,为贞女则正其心,虽笑诚亦不失其贞;为则荡其心,虽庄坐亦不掩其。为贵女则粤重其心,虽徽服而贵气存;为践女则效抑其心,虽盛壮而践态在。为贤女则柔碗其心,虽怒苦无惧速色;为怀女则物庚其心,虽理仙无其词。其他喜怒哀乐,恩怨爱情,一一设身处地,不以为戏。
(三)角色:人物气质性格的表征
但是,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家尽管坚持戏曲角色的道德表征,却并不拘泥于此。他们往往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求超越角色的道德表征,透视人物的气质性格。如孔尚任的(桃花扇凡例》在指出“脚色所以分别君子小人”之后,接着说:亦有时正色不足,借用丑、净者。洁面、花面,若人之妍债然,当赏识于札扛骊黄之外耳。《桃花扇》传奇卷首“洁面”指不开脸的生、旦等角色;“花面”,指开脸的净、丑等角色。孔尚任认为,生、旦与净、丑,固然大多显示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但却不能一概而论。就像不应该只从面貌的美丑上去判断人物的善恶一样,也不能仅从脸谱的区别上去辨别戏中人物的道德品质。正是有见于此,孔尚任在《桃花扇》传奇中分配角色,塑造人物,便不拘守传统,以道德为依据,而是别出己意,以气质为分野。王国维(古剧脚色考・余说一》评论道:其定脚色也,不以品性之善恶,而以气质之阴阳刚柔,故柳敬亭、苏昆生之人物,在此剧中,当在复社诸贤之上,而以丑、净扮之,岂不以柳素滑待,苏颇倔强,自气质上言之当如是邓?在(桃花扇》中,说书人柳敬亭以丑扮,唱曲家苏昆生以净扮,他们都是普通的民间艺人。在他们身上,丑、净角色的特质,并不表现为恶,而表现为前者滑稽,后者倔强。可见,孔尚任是自觉地以角色作为人物气质的表征。
参考文献:
[1]邵恺洁. 漫议昆剧角色家门[J].艺术百家.2014(06)
[2]胡志毅. 演员的表演――戏剧表演的神话原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01)
[3]傅谨. 国剧的脚色、行当与人物[J].戏剧艺术.2010(03)
关键词:
戏曲文化;群众文化;融合
在较大的范围内,传播优秀的戏曲作品,可以为广大群众的生活带来美的享受,还可以使群众的日常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对精神文明与文化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群众文化还能够为戏曲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但现阶段的戏曲文化并未朝着预期的发展方向发展,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没有深入融合。所以必须对此种情况加以重视,确保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的有效融合。
一、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相融合的作用
1、基础群众性
中国的戏曲文化最早出现在民间,基础群众性特点始终贯穿着戏曲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在新型文化的大背景下,群众文化中的戏曲文化常常受到群众的误解,但也有一些群众认可其基础群众文化特征的存在。
2、独特的地方性
在中国群众文化工作过程中,具有十分显著的地方性特点。每一个地方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存在地方性特点的文艺活动的市场较广阔。基于此,中国的戏曲文化的契合性十分强。中国的每一个省份地区均具有地方性特点的戏曲,相关戏曲在产生与发展中,和地方文化特点紧密相连。因此,此种戏曲文化的地方性特征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前景较好,极易与群众文化活动有效融合。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通过此项工作的有效应用,促使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的有效融合。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通常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群众文化活动有效结合在一起,而中国每一个地方的戏曲文化均处在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单中。通过此项优势的有效利用,把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融合,能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促进作用。
二、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有效融合的方法
1、普及戏曲活动
人们可以通过戏台上表现的戏曲活动,获得传统艺术的审美体验,能够体验人生的百态,感受人生的智慧,掌握立身处世的方法。根据此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优秀的戏曲文化大力传播,能够使群众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促使人们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戏曲活动的大力普及,使戏曲艺术逐步融入至基层群众生活中,除了能够使大众戏迷的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以外,还可以培养大批的优秀戏曲人才,并且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具有促进作用。例如,可以在社区中开展戏迷票友会与戏曲知识讲座等,还可以定期组织戏曲艺术节,通过此种方式,可以使戏曲艺术得到有效的交流,促使群众文化品位的逐步提高,对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戏曲艺术也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表现形式。相对于城市而言,对其充分的传承与保护,能够促使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对城市文化底蕴的加深也具有促进作用。
2、扩大戏曲的传播途径
在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充满激情与活力的人都会受到更多的关注。青少年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每一种表演艺术如未得到年轻观众,特别是大学生的参与,其生命力是很有限的,其发展前景也让人堪忧。高等艺术院校做为培养戏曲艺术高级人才的重要场所,必须将自身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于青少年艺术教育以及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应该加强对戏曲艺术的推广与普及。例如,越剧做为浙江省的主要剧种,越剧艺术在浙江具有较长的历史,同时,也存在较多的群众性戏曲文艺队伍与戏迷票友。浙江省及周边省市的高等艺术院校也不少,如果把越剧艺术融入至高校文化课程的研究,开设关于越剧特色的课程,对越剧艺术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有关文化部门需要重视和高校间的合作,选择部分试点学校进行“京剧进课堂”活动,还可以加强戏曲院校和地方文化馆的合作。例如,可聘请一批戏曲学院的优秀老师,做为越剧课程的任课老师,和基层文化馆联合进行越剧课程的研发工作。
3、地方戏曲文化传承的有效发挥
较多西方艺术形式在改革开放后不断涌入中国,对民族艺术带来较大的影响。对于一些人对外来艺术形式的喜爱与热衷,不应持反对态度,但也不能对本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有所忽视。如若只是痴迷外来文化,忽视或者轻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那样就会是我国文化的悲哀,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中国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地区中,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典型教训就是特色文化的消失。“和国际接轨”的目的在于秩序以及制度的相关范畴,并不是体现在文化的统一。从古至今,如果艺术与群众脱离,势必会出现无源之水的现象,戏曲艺术也一样。所以,必须为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虽然现阶段的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电视、电影等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人们能够在家里就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文艺演出,但在地方民歌的前提下形成的地方戏曲,在群众中的艺术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由于几千年来产生的民俗习惯决定的,广大群众不可能与地方戏曲脱离。我国民俗十分重视乡情,在乡音的前提下产生的戏曲旋律,很容易上口且印象深刻。所以,长期流传在民间的地方戏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广大群众的关系十分密切。现阶段,地方戏曲的专业性相对较少,但民间的半职业剧团的发展十分迅速,其和专业剧团一同在城市与乡村间活跃,满足了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具体需求。地方戏曲可以在长时间以来经久不衰,这和广大地方群众的大力支持是存在密切联系的,综上所述,地方戏曲在群众文化的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是确保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有效融合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的有效融合,不仅可以确保传统戏曲文化的持续发展,还能够确保群众文化的有效实施,达到双赢的效果。因此,现阶段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具体、高效的融合工作,也是文化大前提下应该有效完成的工作。
作者:施东旗 单位:台州市文化馆
参考文献:
戏曲出自民间,极大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独特的智慧。在大多数人看来,传统戏曲类似于现在的唱歌,但实际上戏曲包含的内容广泛,处处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背景联系紧密,而我国的文化背景涉及了传统戏曲文化和现代文化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浓缩了传统社会以及现代社会的多种社会现象和艺术精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可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及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形式不断丰富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的传统戏曲文化在保护和传播方面遇到一定的阻碍,所以进行传统戏曲文化传播与保护的探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需要对传统戏曲文化保护和传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与现代文化以及网络进行结合,激发传统戏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活力,加强戏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播。
一、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传播中出现的问题
(一)受现代文化的影响,人们更多追求现代艺术,使传统戏曲文化逐渐边缘化现代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它具有现代社会的鲜明特征。现代文化受现代社会、经济和人文发展的影响,具有充分反映现代中国元素、中华精神、中国特质的文化属性,这恰恰突出了现代文化的现代化、先进性、多样化特征。传统戏曲追求团体性和个性相结合,注重技艺的掌握和传承,而现代社会追求个性发展,更看重个人的视觉体验,多从是否具有美感、是否能快速从这些艺术作品中获得需要的资源等角度来评价作品,忽视对技艺的传承。人们通过看电影、看电视、玩电脑就可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这种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更具有视觉冲击力,更能吸引当代人的目光,这些因素使传统戏曲文化逐渐边缘化。(二)反对创新,惧怕新艺术元素的引进戏曲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在现代文化的冲击和人们审美意识与文化形式不断丰富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让戏曲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光彩和活力。而在能让戏曲重获新生的众多方法中,大众能接受的但反对者也很多的就是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元素创新。从现状来看,一些戏曲工作者反对创新,只勤于苦练,追求对传统技艺的掌握,执着于保持传统戏曲的原有特征,忽视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的创新,长此以往必定不利于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传统戏曲文化想要得到长久的发展就要进行适当的创新,因此,我们可以在保留传统戏曲特征的同时对戏曲进行创新,实现传统戏曲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的融合。这就要求戏曲传播者不能执着于保持传统戏曲的原有特征,而是要结合社会现状,在保留传统戏曲文化精髓的前提下让传统戏曲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三)漠视需求,违背传统艺术发展规律我们经常会看到某某歌手的演唱会人山人海,却很少看到戏曲舞台人山人海。究其原因,首先,传统戏曲不适合现代人的欣赏标准。戏曲爱好者多数为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逐渐减少,戏曲发展的市场不断缩减,戏曲听众逐渐减少,这种情况导致戏曲的传播受到很大冲击,也致使部分传统戏曲工作者创新积极性不高,对听众的要求不再重视,逐渐淡漠化。这不利于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无法加深传统戏曲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其次,为了传播传统戏曲文化,有的传承人会过于依赖现代文化,使改良后的戏曲文化完全失去传统文化原有的特征,使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逐渐失去本该拥有的文化精髓。
二、现代文化视野下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策略
(一)以开放积极的心态重视社会需求,促进现代文化与传统戏曲艺术的有机融合我国传统戏曲文化是对传统社会时代特征的文化展现,有多样的形式,我们要想更好地传承传统戏曲文化,必须先了解现代文化,结合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质,与现代文化进行融合,让两种文化在相互交融中实现多元化,以群众能够接受的艺术形式完美地展现传统戏曲文化。从目前来看,戏曲在社会发展中逐渐被忽视,这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我们应重视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首先,面对传统戏曲文化的现状,我们要开放心态,重视听众的要求和意见,将听众的观点纳入戏曲文化创新中,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其次,在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传播之前要确定戏曲传播的重点,然后再以重点为中心来传播戏曲文化。再次,传统戏曲文化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精神面貌,时代久远,稳定性强,这也是它无法良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传播传统戏曲文化时,文艺工作者要灵活变化戏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符合听众需求的方式展现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使戏曲跟上社会发展步伐。(二)结合传统戏曲表演规律,拓宽戏曲演出市场传统的戏曲表演中展现了表演者的嗓音和唱腔,还有他们的姿态和舞步的结合。所以,戏曲对于表演者的要求是很高的,一般在戏曲表演之前都会对表演者进行动作、眼神、走步等方面的指导,以期在人们面前呈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样听众通过人物表现就能感受到戏曲抒发的情感,增强对戏曲的印象,同时提高对戏曲的关注度。戏曲最受欢迎的是表演者的唱腔。因为戏曲表演者的唱腔具有极强的情感表现力,表演者着力于通过唱腔对生活场景及人物形象进行塑造,让人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戏曲内容。所以,为了让人们通过简单的文字感受到戏曲抒发的感情,表演者一定要有极强的唱腔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戏曲的感染力。基于此,我们可以为戏曲的传播拓宽一些途径。如通过宣传戏曲的表现形式以及戏曲表演者的技艺让人们对戏曲文化产生兴趣,激发人们对戏曲文化的追求。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戏曲表演场地的方式增强戏曲在人们生活中的存在感,弥补人们对传统戏曲文化认识的不足。如此人们也能在戏曲的熏陶下逐渐对戏曲文化生出感情,促进传统戏曲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和发展。(三)创新艺术思维,发掘传统戏曲文化价值传统戏曲文化最具有传播价值的就是其本身具有的文化价值,这也是我们在传播过程中应该重视的。关于传统戏曲文化的价值,我们可以从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方面发掘,发现其中蕴含的哲学价值以及音乐价值。哲学价值体现在戏曲表现出的历史文化以及时代精神、思想特点等。这些文化价值是我国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对于现代社会发展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传播传统戏曲文化的时候,对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思想,我们可以再利用,注重戏曲文化发展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将戏曲中蕴含的经典文化与现展理念相结合,让现代文化更加多元化,让经典的传统戏曲文化助力社会发展,也让社会发展推动戏曲文化不断创新和完善。音乐价值是指表演者独特的唱功和唱腔,听传统戏曲,让人们走进拥有历史感的时代,更容易融入戏曲环境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拓宽人们的文化视野。(四)与互联网有机融合,促进传统戏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阶段,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戏曲工作者在传播戏曲文化时应该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当将传统戏曲文化传播与互联网进行结合后,人们就能足不出户了解传统戏曲文化,并拉近自己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而利用互联网技术也能将传统戏曲文化知识通过简单的方式展示出来,如网上有很多有关戏曲文化的教程和解说,通过观看网上视频,可以增强人们对戏曲文化的接受度,发现传统戏曲文化中的精髓,最终达到促进戏曲文化传播的目的。所以,只有人们对这种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顺利地传播传统戏曲文化,才能更好地结合传统戏曲文化与现代文化。
三、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方法
为了保障传统戏曲文化的价值,我们应该对这方面的保护工作进行策略研究。(一)文化的传播具有流动性,同时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变化。所以,为了保障传统戏曲文化的特有价值延续下去,我们在保护传统戏曲文化时应该注意戏曲在语言艺术和表演动作等方面的变化,保留戏曲特有的风格,在与现代文化融合过程中尽量还原传统戏曲文化。(二)有的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地域色彩浓厚,在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的当今时代,这些戏曲文化尤其容易流失,我们在传播这些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时应该将其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保护,让人们感受到国家对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视,保护传统戏曲的多元化。(三)对于戏曲的保护,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戏曲艺术挖掘和新人培养方面加大力度,提高人们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加强对戏曲文化的全面保护。
四、结语
传统戏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现代社会,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要进行适当的创新,让戏曲文化更好地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春生.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传承[J].大舞台,2018(1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