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3: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研统计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注重教学内容的类比联系,实施启发式、对比式教学。
类比是指由两个对象内在关系的相似,推出其在结论方面也可能相似的一种推理思维方法。数学中不少概念、性质和定理等都是从类比推理中发现的。因此教学中联系已学知识引出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联系、类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融会贯通,把握整体。同时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比、正确与错误的对比、公式间的对比,可以清晰各种概念的异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解独立性检验时,由于随机事件独立性概念与随机变量相互独立性原理是相似的,笔者从随机事件相互独立性出发,引出随机变量相互独立性检验,同时指导学生注意随机事件相互独立性与随机变量相互独立性间的异同。通过这样的类比,使学生了解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学生更易于接受和掌握。
2.注重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强调用身边生活常识阐述数理统计理论。
数理统计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型的基础课,它可直接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教学中可以借用身边实例引进数理统计基本概念,使学生对概念产生的直观背景有深入的了解,用身边的生活知识来理解数理统计的思想方法。如在讲授极大似然估计时,笔者通过举例“:有一盒子混装100只围棋子,已知一种颜色的棋子是99只,另一种颜色的棋子是1只,现我随机取出1只是黑色,问99只是什么色?”学生回答:“是黑色”。“那么,你们为什么判别是黑色?它隐藏什么原理?”通过解释这个问题,就很自然、很简单的把极大似然的基本思想解释清楚了。
二、以问题为驱动,采取与学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式教学
工科院校的研究生的认知规律是“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上,宜加强实际背景,采用探究式教学,即:“首先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一起来分析,一起来讨论,一起来求解,最后得出知识架构”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时,作者先举个实例:某工厂用包装机包装洗衣粉,包装机的装包量是一个随机变量,它服从正态分布。当机器正常工作时,其均值为500g,标准差为2g。某日开工后,随机地在它所包装的洗衣粉中任取9袋,称得其重量(g)如下:505,499,502,506,498,497,510,503。试问这天包装机工作是否正常?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个实例。通过与学生一步一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引出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思想。这样处理避免了以往的“定义—定理—例题”模式的生搬硬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定义的理解,更主要的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学生对解决随机现象进行了训练,培养锻炼了其分析及处理不确定现象的能力。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做好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的有机结合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其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功能已十分强大,其不但能做烦琐、复杂的科学计算,还能做动画演示、现场模拟、大型数据处理等。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具有古老的板书无法做到的优势。但计算机毕竟是机器,它永远取代不了人的主体功能。我们不应该把多媒体教学和古老的板书教学人为的割裂,即不要整堂课完全抛开多媒体先进技术,仍然只采用老式的板书教学;也反对整个教学都交给计算机,教师成为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者。而应该将它们优势互补,把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有机结合。一方面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在理论推导时要和学生互动,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时用板书来进行,效果更佳;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演示功能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对复杂的情况进行演示及应用统计软件求解实际问题,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灌输式教学变成学生参与的探究式教学,又提高了学生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数理统计实验,以加强对数理统计方法的理解。
2系统设计
2.1基本原则与目标
研究所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网络的科研信息数据管理平台,在系统整体过程中要充分把握规范性、安全性、实用性、可靠性、可扩充性原则,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和模块化的软件开发方法。系统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覆盖研究所主要科研业务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以网络为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简化人工管理流程,通过信息的一次录入,实现信息多方共享、综合分析加工和信息的批量导出导入,满足不同管理层次对各类信息的需求。
2.2功能设计
系统除了能够实现数据录入、权限浏览、报表打印、留言板等功能外,还需要实现节点推送功能、关联查询功能、统计/汇总功能和批量导入导出功能。节点推送功能:系统将业务流程串接起来,将节点任务推送给相关人员,并及时反馈相关工作任务和要求。关联查询功能:系统支持全信息的查询和关联功能,当用户需要了解一个项目时,系统能把项目相关信息一并展现给用户。统计/汇总功能:系统通过数据库层汇总分析原始数据,自动形成报表和数据,无需人工参与加工。批量导入导出功能:系统能够实现标准格式文件的批量导入,如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结题报告等,也可根据需求将数据批量导出。
2.3结构设计
根据科研管理的业务范围和管理要素,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功能模块。信息模块:该模块由科技处基于门户网信息动态、最新通知和学术活动公告。项目管理模块:该模块是系统的关键部分,主要包括课题立项、开题、结题和成果申报管理。由用户通过权限账号进行全过程管理,包括课题研究过程性文件和成果,科技处通过管理员权限进行浏览审核并反馈。成果管理模块:用户登录后,通过该模块对个人成果进行填报和管理,包括论文、著作、获奖等方面的信息。研究生管理模块:该模块属于用户信息管理和课题管理一体化的部分,主要包括用户基本信息、选课明细和课题管理相关内容。研究生通过登录该模块,填报入学基本信息,选课明细,提交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所有文件。科研条件管理模块:该模块对研究所科技资产进行统计管理。用户管理模块:该系统设置3种用户类型,分别为科技处系统管理员、各科室领导管理员、科研人员,并根据用户角色和单位不同分配不同的权限。另外,系统还通过网站提供日常所需的科研相关文件下载功能。
3系统技术实现
系统采用基于J2EE技术框架的B/S构架,以Eclipse+JBossTools为开发平台,以MicrosoftSQLServer2005为数据库平台,应用Tomcat6.0轻量级服务器,采用JSF、JavaBean、JPA等多种开发技术,在WindowsServer2003或WindowsXP以上操作系统环境运行。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在开发和完善时需重点考虑以下问题。一是系统的安全性。为确保研究所科研信息的安全,系统通过权限管理为每个用户分配相应的角色,不同的角色使用户使用的系统功能和查看信息的范围得到控制。除系统管理员外,所有用户只可修改自己所添加的数据。此外,系统还提供了操作日志记录功能,用户在系统的所有操作都有所可查,进而保证了用户的操作都是可审计、可追溯的。二是系统的可维护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功能模块的编程、调试独立进行。三是与现有系统的集成。结合研究所科研人员内部局域网账号,系统开发局域网内部系统的统一认证功能,方便用户注册。
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应以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使研究生形成正确的和严谨的统计学思维方法和技能,帮助医学研究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正确运用医学统计学方法,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以及将来在工作中的科研任务。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生统计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学习过统计学,但多数人仅学习过较简单的统计学基础知识,进入研究生阶段医学统计学学习后,学习比较吃力,并且由于总学时数的限制,教师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对单个统计学方法的使用讲解较多,而对一些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期间或将来毕业后较为实用的统计学方法却没有时间讲解,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对学过的统计学方法一知半解,而将来可能用得上的统计学方法却没有学会。笔者在解答一些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的问题时,发现有些问题十分基础,本应该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掌握而没有掌握。
(二)课题设计统计学缺陷较常见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研一上学期,而研究生应用统计学知识进行课题设计要到研究生二年级才启动。许多研究生在课堂学习阶段对统计学知识本来就没有彻底学透,又要再经过一年多才进入课题设计有实验研究,对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已经有一些遗忘,所以在进行课题设计时不能正确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造成课题设计中有较多的统计学缺陷。而课题设计如果不正确,无法保证后续的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
(三)学位论文统计学错误普遍存在
国内外期刊对论文中的统计学方法要求都很高,因此研究生的科研论文需要正确运用统计学知识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研究生不能把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正确运用到研究论文中。尤其是学习临床专业的医学研究生,很多研究资料和数据来源于人群研究,涉及样本量、对照组的选择等基本的统计学常识,这些基础性错误却在研究生的论文中大量存在。这些问题与现在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经不相适应,需要加以改进。
二、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课堂教学,巩固医学统计学知识基础
巩固基本统计方法和知识是医学统计学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原理、计算过程和结果解释。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讲解,使研究生切实掌握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在论文写作中不出现低级的统计学错误。在此基础上,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逐步增加难度和深度,讲解一些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和将来工作中有用的、较为高级的统计学方法。目前,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同样统计学的重要工具——统计软件也更新很快,因此,老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并向学生介绍最新、最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软件。
(二)注重学用衔接,提升研究生课题设计的科学性
研究生的课题设计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其重要性,让学生带着课题设计中的问题进入课程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做好论文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成科研选题,为毕业论文开题做好准备。要指出课题设计中应当注意的统计学问题,如样本量、对照组选择等,使学生意识到统计学的基本知识是保证自己课题设计科学性的关键,在今后的课题设计中自觉以正确的统计学方法作为指导,从而保证课题设计的科学性,为其成长为高层次的医学科研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实例分析,减少研究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
科学技术创新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而复杂性来自混沌与秩序的边缘。在圣塔菲研究所成立的时候,原来“混沌理论”一词已被宏大的“复杂性理论”所取代了。混沌理论对其范围有严格限制,仅限于对自然界系统的非线性动态行为的数学研究。相反,复杂性理论则被认为可以用于复杂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随时间变化的行为层面。社会系统并不仅仅是由它们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固定规律所限定的“复杂适应性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s)。相反,它们是可能随时间演化而改变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复杂演化系统”(complexevolvingsystems)。
科学技术系统创新运动是一个貌似无规则运动的有序性演化过程,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特征。第一,多因素性。技术本身是各因素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技术不等于各因素简单相加。各技术要素在技术系统中也不再是原来的因素,因素自身在技术系统动力下也发生了相变,或者说,技术性因素、实体性因素与知识性因素都具有了技术所拥有的整体性。技术因素的作用方式要受技术系统运行模式和运行状态的制约。第二,多层次性。尽管技术的各因素受技术系统动力的作用发生了相变,但技术本身却生成了一种稳定模式。技术的稳定模式是由技术本身决定的,是由科学的技术应用与技术理论的层次性决定的。科学技术系统内有稳定的周期解,周期解内还有混沌区,这种结构无穷次重复着,具有各态历程和层次分明的特征,即存在有界性。第三,多变性。复杂非线性科学技术的创新过程本质就是经历混沌走向有序,因此具有混沌伸长和折叠的特性,这是形成敏感依赖于初始条件的主要机制。伸长是指系统内部局部不稳定所引起的点之间距离的扩大;折叠是指系统整体稳定所形成的点之间距离的限制。经过多次的伸长和折叠,轨道被搅乱了,形成了新对称结构或混沌。
由于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非线性系统特征,因此,可对其运用复杂性理论进行管理。
1转变思考方式
牛顿力学是近代科学的典范,是近代科学建立的基础,牛顿力学是典型的决定性理论,是可测量和可预测的。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两次重大变革所创立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分别排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测量过程的完全可控性。混沌理论的诞生打破了拉普拉斯决定论,被视为20世纪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第三次革命。混沌理论认为,非线性系统运动具有无穷大周期且始终限于有限区域、轨道永不重复的、性态复杂的运动,不可能无限精确和无限长时间地测量和计算连续变量。混沌理论解决了困扰牛顿(Newton)力学的三体问题,创立了研究n维相空间的不确定解的理论,混沌理论使人们认识到非线性系统演化既是决定论的又是随机论的。决定论的可预测性,只适用于那些宏观的缓慢的周期或准周期的稳定运动,然而,这样的运动实在是太少了。
科学技术创新复杂系统倡导最重要的事情是改变固有的思考方式,放弃机械论和宿命论,学会欣赏并应付联系、物力论(Dynamism)和不可预测性。因为科学技术创新过程是多因素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对确实存在的运行模式(即现实存在)进行领会,即正视多元化存在,并对不可预测的事件进行反应。为了使科学技术创新过程自我发展为“复杂演化系统”,有必要对学习、多样性和影子系统(Shadowsystem)观点的多元化进行鼓励。
2并不是对每件事都需要进行控制
科学技术对客观事物既进行决定论描述又进行概率统计论描述,这两种描述方法已经共存了几百年。决定论认为,任何一个力学系统只要知道现在的行为就可预测系统的未来行为。概率统计论认为,受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系统的未来状态并不完全确定,需要用概率统计方法来描述。
KAM定理很好地解决了决定论和概率论这对貌似矛盾的问题。KAM定理指出,保守系统有可积和不可积之分,可积系统的运动是规则的,遵循决定性规律,不可积系统表现出随机性,成为统计物理学的基础。对不可积系统,KAM环面包围着随机层,当不可积系统的自由度少和扰动不大时,KAM环面包围的随机层测度极小而可忽略不计,统计物理学就不适用了,而应该应用牛顿定律。当不可积系统的自由度和扰动很大时,根据“阿诺德扩散”,KAM环面逐渐减少而随机层迅速扩大,系统只具有极少数的规则运动,规则运动变为次要的,系统出现了大量的混沌运动,这时才能用统计物理学来研究该系统。
科学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近可积哈密顿系统,随机成分有限,导致不可积性的扰动项很小。在科学技术创新知识系统处于混沌性态时,确定论和概率论随机交替作用,但确定论占据主流位置,基本能朝向希望的途径发展。随机成分确实存在但有限,因此,在复杂的非线性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件事都进行控制。应该相信混沌性态是貌似不规则的有序,科学技术复杂演化系统不仅反作用于环境,还会反作用于自身,随着时间的发展,科学技术总会不断出现新的有序状态。
3与环境共同演化
复杂性理论借鉴湍流研究思路和方法,认为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同时存在混沌子空间和对称子空间,两种性态此消彼长,不断和外界环境互动而发生转换。在湍流中规则运动包含有小尺度的混沌运动,在混沌运动中又包含着更小尺度的规则运动。这说明,科学技术创新系统是与外界环境紧密联系,并不断互动发展的耗散系统。
科学技术创新系统与环境相互影响、共同演化,这就需要时刻准备好对环境进行反应,凭直觉领会那些驱动科学技术创新变迁的环境模式,根据需要进行适应,而且随时准备抓住各种出现的机遇。科学技术创新系统的三种性态,稳定区域(墨守陈规)、不稳定区域(瓦解崩溃)和混沌边缘(变革栖息地)中,混沌边缘最适宜与环境共同演化。
在混沌边缘,在一种“有限不稳定状态”下,正统系统(主流文化、结构权力等级体制)和影子系统(蕴藏矛盾、变化潜力的非正式组织)能维持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张力。正统系统可以提供清楚的指导,对适当的结构和程序进行授权,以及抑制人员中的不安情绪。同时,影子系统可以激发观点的多样性,并且削弱正统系统的力量迫使它进行不断变革。这样,组织行为表征为耗散结构,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现实面前能以新的方式执行基本任务或者追求崭新的基本任务,组织的创造性和创新方面的潜能都展现了出来。
4整体思考
技术创新系统的复杂非线性要求寻找整体模式来思考问题,并用整体的方式来控制创新过程,而不是试图控制每一个细节。整体思考是探索那些在不利的模式下能够产生最大影响的微小变化,并施加微扰改变系统运行轨道,避免蝴蝶效应。
4.1建立连接
在经典物理学中,时间是可逆的,事物的发展不存在演化;空间是平滑的、线性的;时间和空间不相关联,各自独立存在。复杂性理论认为,由于非线性的作用,时间的变化是单向的、不可逆的,既可以实现从有序到无序的变化,也可以通过自组织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空间也不是平滑的,不仅存在整数维也存在分数维,整数维是分数维的近似和抽象。此外,通过考察系统中某一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序列,可以重构相空间,得出奇怪吸引子的维数。这表明复杂性空间的形成也反映了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积累。因此,在复杂非线性系统运动中,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应该将时间和空间看成一个统一体,系统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时空整体性的,任何因素在时间维度或者空间维度的变异都可能影响到其他因素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整个进程。而整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复杂系统的动力机制下,似乎只能通过彼此之间以及与整体的关联来得到了解。因此,科学技术创新过程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各种因素的时空关联,正是时空关联的模式决定了一个系统的表现。整个系统处于密切关联之中,并与他们的环境不断进行交换,与之共同演化。
4.2适应复杂性
混沌理论是关于非线性的科学,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线性只是非线性的特例。经典物理学的线性观,导致了事物发展的简单性、确定性和还原性。复杂理论的非线性观,是线性与非线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对立而统一的,前者是事物发展的暂态,后者是事物发展的更基本的更普遍的本质特征。因此,研究问题时应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研究复杂性现象时,用复杂性方法来处理将会显得简洁而有效,反之,采用简单性的方法来研究将会显得繁杂而无效并且得不到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例如,奇怪吸引子是很复杂的,它可以采用自相似和分数维来简单表示,但如果采用探究轨道的简单方法来研究将是得不到一条确定轨迹的。同样,在研究简单性事物时,如果采用复杂性的方法来研究也将是无效的。
将多元高阶方程化简以便求解,即将复杂现象简单化是我们的思维定势。然而在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中,过于关注细节往往不能产生创新成果,在创造性思考时,复杂性思维是必要的。虽然复杂性思维可能不符合常规,甚至会引来混乱和困惑,那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受欢迎的。很多创新团队刻意追求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不可思议,目的是激发人的创造性,而不是被惯常的生活习惯所泯灭。最好的想法不总是来自高层,而且组织内的人都想事业有成,控制只是一种幻想,如果给予适当的扶持,每个人都有可能做作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4.3让过程成为进行时
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它们所揭示的是关于简单性事物的基本规律,事物的发展是线性的、可逆的,必然也是前因后果的。而关于非线性现象的复杂理论,由于存在奇怪吸引子,事物的发展结果必然会导入吸引子,呈现出目的性。由于生物学、社会学等是关于复杂性现象的科学,因而也就是目的性的科学。事物发展的因果性是基本的、暂态的,而事物发展的目的性是事物的最终结果,两者是不可分离的。事物发展的目的性要通过事物发展的因果性来保证,而事物的因果发展必将会导致一定的目的性。
物理系统,如天气预报是由有限的确定性定律来支配的,有可能观察到奇怪吸引子是怎样产生的。然而,科学技术创新是人类一项复杂的创造过程,受到无穷多个因素及大量随机因素的影响,奇怪吸引子似乎说明不了什么。由于人类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科学技术创新的行为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进行解释。人类可以思考和学习,根据自身目的进行行动,而且能够反对及驳斥假定适用于他们行为的任何规则。因此,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做每一件事情时必须要制定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对于实际工作中的每一步则要实事求是地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4.4复杂演化管理
逻辑思维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强大思维武器,科学研究中所揭示的规律性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保证其正确性的。当然,知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也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导致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在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混沌迷蒙的境地。根据混沌现象的长期不可预测性和遍历性,我们将无法通过逻辑思维一步步地走出混沌。因此,这时就应该不拘泥于传统理论,而要大胆地猜测、冒险和创新,进行直接的下意识思维,然后再把中间过程联系起来进行逻辑思维来判断这种猜测的正确与否。所以说,逻辑思维是很重要的,知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
复杂性理论不是系统的,而是整体观的方法,它所强调的不是稳定性而是重视创造性与变革,追求的是“成为学习型组织”。当创新思维被非逻辑思维推向远离平衡态的时候,自组织过程会自然而然发生,它们可以产生更多的变异体并且对周围环境进行更加灵活反应。
参考文献
1AliOkasaoglu,TayfunAkgul.ChaoticMaskingSchemewithaLinearInverseSystem[J].PhysicalReviewLetters,1997(4)
2H-JStockmann,QuantumChaos:AnIntroduction[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3迈克尔·C·杰克逊著.高飞,李萌译.系统思考——适于管理者的创造性整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黄润生,黄浩.混沌及其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王兴元.复杂非线性系统中的混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6周守仁.复杂性研究与混沌控制及其哲学阐析[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2系统设计
2.1角色分配
该系统为面向多角色用户的服务平台,不同类型的用户所具有的操作权限也不同。基于角色分配开发用户管理模块,实现对用户权限的统一管理,主要涉及系统管理员、项目申报人、评审专家(包括业务评审专家和财务评审专家两类)和系统访客四种角色,根据业务流程中各类角色用户的职能分配相应的功能和操作权限。其中每个角色的详细功能说明如下:
(1)系统管理员。即科研管理部门人员,具体负责项目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和结题等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主要职能包括:申报人员管理、评审专家管理、业务受理、预审申请书、组织管理评审工作等。
(2)项目申报人。即具体开展项目申报的科技人员,主要职能包括:维护个人基本信息、填写项目申请书、项目预算书、中期执行报告、项目结题验收报告及成果共享报告等。
(3)评审专家。即参与项目立项评审、结题验收评审的业务专家和财务专家,主要职能包括:维护个人基本信息、评审项目立项申报书、项目中期检查报告和项目结题验收报告等。其中业务专家主要评估项目执行的技术可行性,财务专家主要针对项目执行的财务预算和开支情况进行审查。
(4)系统访客。即其他管理人员,可以自由浏览系统首页的科研项目通知通告等信息,但不能执行项目申报、评审等流程。
2.2功能模块
注册与登录模块:所有用户信息与腾讯通RTX(RealTimeeXchange)绑定,所有用户可通过RTX系统完成注册。该系统将科研管理部门人员默认为系统管理员,由系统管理员对每位注册的用户分配角色。由于一个项目生命周期的完成,需要项目申报人、项目管理人员、业务评审专家和财务评审专家4类人员的协同工作。同一个人在项目管理流程中存在职能变换的可能,比如申报人员由于资历丰富,可以作为申报人员申请科研项目,同时又可以作为专家来评审其他科研项目,因此系统为每位用户设立了2种角色,即申报人员和业务评审专家(或财务评审专家)。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统一分配角色,在系统内设立专家数据库,并默认其余用户都为项目申报人员。登录时,根据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与RTX中用户的注册信息进行验证,信息无误则登录成功。在无需进行任何操作时,所有用户都可以以系统访客的身份浏览系统首页中的内容。通知通告模块:由系统管理员负责,用于日常科研项目信息的,包括下达项目申报通知、项目资助通知、中期检查通知、结题验收通知和评审结果等,并默认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需要置顶信息。项目管理模块:该模块为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分为项目申报与受理、项目评审流程管理、在研项目管理、项目验收管理4个子模块。项目申报人员、评审专家和系统管理员进入各自的项目管理界面后,通过选择年度和项目类型进入相应的项目执行流程。项目执行过程包括项目申报、项目初审、专家评审、下达任务书、项目中期执行报告、项目结题验收报告和项目成果推广报告等。不同模块中提供相应阶段所需要的电子表格下载。以项目申报业务流程为例,项目申报人员登入个人账户提交项目申请书,由系统管理员进行初审,初审完成后由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将项目分配给该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专家通过登入个人账户查看所负责评审的项目,将评审意见表上传到系统中;系统以EXCEL表形式自动生成全部项目的专家评审意见结果,统一由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进行汇总。系统管理员可以按照项目执行进度对项目进行统计与管理,使整个管理过程更加及时有效,并能对实施过程中的变化进行监督并做出提醒,使得项目实施过程更加可控和严谨。成果共享模块:主要针对项目结题验收中被评定为优秀等级的科研项目,由该项目负责人提交项目执行过程的详细报告及成果使用情况说明,由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后,到成果共享专区,供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学习与借鉴。
2.3系统体系结构
针对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特点,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案与管理思路,采用基于J2EE的B/S模式即浏览器/服务器(Browse/Server)模式,B/S模式易于用户使用与维护。系统架构采用:Spring,Hibernate,JSP,Tomcat6和MySQL数据库。Spring是一个轻量级的IoC和AOP容器框架,简单轻便,同时对主流的框架提供了很好的集成支持;Hibernate是一个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实现数据持久化;JSP是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用它开发的Web应用是跨平台的;Tomcat6是Web应用服务器,具有运行时占用的系统资源小,扩展性好等优势;MySQL数据库具有体积小,速度快,总体拥有成本低等优点。
3系统特色
(1)通过二次开发
将企业级通讯平台(RTX)与科研项目管理系统进行绑定,使用户注册与登录更加便捷,管理员可按照用户所在的部门进行角色分配,申报人员和专家用户可以通过RTX接收系统管理员的信息,使得信息与接收更加高效,促进地震科研项目管理业务流程不断优化,提升项目申报、评审等实施过程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采用B/S模式使得各地震台站不需要部署客户端应用程序
只需计算机支持浏览器即可访问本系统,解决了省地震局直属的13个地震台站分布较分散的问题,服务器端项目管理系统的升级、数据库维护都不需要修改客户端的配置及程序,不影响客户端的使用。
(3)通过对地震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和流程分析
集成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利用先进的Internet/Intranet技术,推动地震科研项目管理网络化和现代化,在集中的科技数据库管理系统基础上,提供地震科研项目管理、查询、信息、科技成果展示和信息共享服务,为科研项目管理的完整流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提高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东西方教学模式的对比
笔者由于长期在纽约理工大学(NYIT-NUPT)从事计算机通信的教学,对东西方的教学之间的不同有深刻的感受。主要差异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学生、教师、环境。学生差异:东方的学生更害羞、更“内敛”,不爱发言,不爱提问题;西方的学生活泼、主动、希望能发言、爱当场提问题。教师差异:西方的教师由于是雇佣制,除非是终身教授,都需要经过学生的综合评估(Evaluation),才能获得每个学期(Semester)的职位,东方的教师大都没有这个问题。环境差异:西方的行政人员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行政人员会主动完成许多冗余的事务,让教师和学生更专注与教学内容本身;东方的行政人员主要是用来完成“管理”功能,教师和学生需要处理的表格和文档比较多,在形式和格式上要求更“严格”。
三、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中,伴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应用、多煤机技术、实验设备的引入。对“现代通信技术”的授课建设了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理念是“立足课堂,素质培养”。具体分为三大建设模块。
(一)充满人文特色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最具面对面特色的一部分,“现代通信技术”首先将“生动第一课”作为授课内容,将当前最新的技术以多媒体的方式播放出来,以同学们身边使用的通信产品终端入手,极大提高了同学们对后续课程的兴趣。在日常授课中,鼓励教师“走下讲台,走入学生”,以丰富的语言、特色的表情将知识点演绎。选择具有人文功底的青年教师,将教材上枯燥的文字变成生活中可以比喻的案例。授课内容上也做了较大的删减,比如光纤通信中删去光纤等物理理论,卫星通信中删除多种调制方式,移动通信中的无线信道特性等等,以及3G、4G技术中的扩频、跳频等原理。注重在系统整体应用和应用前景。图1立体化教学培养体系要求课堂设置主题讨论,比如“传感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无线身体网”,指定学生实现做好主题研究,完成主题讲座(Presentation),不注重技术细节,主要从应用和接口的角度讨论对将来社会的作用,社会的推动。互动性的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当场的即时提问和评点打分激发了学生的竞争的斗志。
(二)以应用验证体验为主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时最能将理论与技术结合起来的,“现代通信技术”将课内实验方案设计为操作性强、体验感高的验证型实验,比如对“SIP交换机的通信”,“基于中间件的呼叫中心平台”,“3G通信过程”,避免的过多技术细节的干扰,给文科基础的经管类学生以感性直接的体会;同时,在实验报告的文档撰写上,引入“华为公司”的文档规范格式,强调文案处理的标准化。为将来大部分可能从事通信行业项目助理的同学打好严谨细致的行为习惯。
(三)以网络课堂视频的在线式教学
手机网络时代无法避免,在无法劝阻经管专业学生少用不用手机上网之后。课程组将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做成主题视频,并配置重要知识点的讲解。对于一些脱课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弥补缺课的损失,对应要求上进的同学,将知识点的精要可以巩固提高。实时在线的网络课堂提供了论坛,完成在线答疑(学生和教师都可以代为回答),模拟测试题,一些无法用实际设备操作的技术通过制作的Flash课件展示给同学。从实践结果看出,网络课堂的点击量通常在授课人数的6~10倍左右。由此,以课堂、实验、网络课堂三大主体的立体化教学建设中,“现代通信技术”课程实践取的较好的效果,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从内心不再排斥这个“专业”课,督导组和专家旁听也得到了很好的响应。
一、 引言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顾客为中心、追求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的经营理念已在发达国家逐步形成和发展,并逐步向其他国家蔓延和渗透。自从Oliver(1980)首先提出了前人满意决策认知模型以来,世界很多国家纷纷建立了各自的顾客满意度指数(CSI)模型。瑞典于198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顾客满意度指数结构模型以来,美国、欧洲、中国等许多国家也建立了各自国家的顾客满意度模型,其应用涉及到营销、教育、医疗、宾馆、电子商务等诸多领域。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质量意识逐步增强,质量作为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衡量尺度已深入人心。然而,由于质量在人们心目中的概念是模糊的,没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衡量指标,而且各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没有可比性,而顾客满意度则是从客观角度衡量质量的综合指标,它是企业、行业乃至国家衡量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的晴雨表。从企业角度讲,以顾客为中心,满足顾客需求的经营理念是企业质量竞争的重要前提,Claes Fornell,刘金兰(2006)对顾客满意定义为:顾客在使用某种产品或享受某项服务以后,形成的满意和不满意的态度,包括某种特定交易的顾客满意和积累的顾客满意。顾客满意度指数(CSI)是用来评价顾客期望质量和感知质量差距的测评指标,运用顾客满意度指数来测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已成为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先进企业推进科学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反映了当代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运用顾客满意度指数作为评价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意味着顾客满意度指数越高,企业的运行质量也就越好。然而,从系统的角度讲,系统越稳定,系统的运行质量越高,顾客满意度理论研究具有新的视角,既要满足顾客满意度指数高又要满足系统的稳定运行。
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要素组合体,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系统的组成要素,也取决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钱学森认为:“控制论的对象是系统,控制论是研究系统各个部分如何进行组织、以便实现系统的稳定和有目的行为”。本文以控制系统理论的观点研究顾客满意度系统的运行机理,顾客满意度系统是由企业/产品形象、顾客期望、顾客感知质量、顾客感知价值等要素组成的复杂社会系统。本文从复杂社会系统的角度出发,运用典型二阶系统理论模型论证顾客满意度系统诸要素的作用机理,推导出顾客满意度系统检验系数,从而验证该系统的运行质量。
二、顾客满意度系统理论
顾客满意度系统是由企业/品牌形象、顾客期望、感知质量、感知价值等因素组成的复杂二阶闭环社会系统,如图1所示。
在顾客满意度系统中,顾客感知质量和顾客感知价值形成顾客满意度系统的弹性特性,即性价弹性
其中:P-顾客感知价值
Q-顾客感知质量
企业/品牌形象与顾客期望构成顾客满意度系统的阻尼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品牌形象越好,顾客满意度越高;顾客期望越高,顾客满意度越低,因此,顾客满意度系统阻尼系数
因此,当顾客满意度指数较大时,即系统检验系数0<ξ≤1,顾客满意度系统反应较平稳,顾客对购买后的体验较好,特别是当 ξ=1,系统的稳定性最高,顾客的购买行为会给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
(3)当顾客满意度CS很大时,系统检验系数,系统过于灵敏,该系统的特征方程有一对共轭虚根,顾客满意度系统以系统自然频率ωn作等幅振荡,因此当顾客满意度指数CS很大时,稍有不慎会给顾客留下很差的印象。
本研究认为,顾客满意度检验系数是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监测指标,它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上反映经济运行质量,只有当顾客满意度CS较大时,即0<ξ≤1,顾客满意度系统才是稳健的和可控的,当ξ=1附近时,顾客满意度系统运行质量处于最稳健的状态。因此,顾客满意度检验系数是顾客满意度系统稳定性判据,也是反映经济运行质量的晴雨表。
四、实证研究
本研究以中油运输服务企业为例,对运输服务顾客满意度系统检验系数进行分析。运输服务企业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由企业/品牌形象、顾客预期服务质量、顾客感知服务质量、顾客感知服务价值、顾客满意度、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7个变量组成,其概念模型如图3所示。
根据理论研究归纳出潜变量和解释变量,并确定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假设命题,然后形成调查的初始问卷,并运用初始问卷进行预调查,调查者要根据随机调查原理,在取得被访问者完全配合的条件下收集相关数据,确保数据收集过程的有效性。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后对初始问卷进行修订,最后形成正式调查问卷,运用正式问卷进行调查。本调查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284份,运用调查数据进行模型拟合,验证理论假设,形成结构方程模型如图4所示。
从顾客满意度指数的角度来看:该运输服务企业的顾客满意度指数CSI=61.35,说明该运输企业的顾客满意度为一般水平;从顾客满意度系统的角度来看,顾客满意度检验系数ξ=0.619,检验系数在0<ξ≤1范围内,与ξ=1的理想状态尚有一定差距,说明该运输服务企业顾客满意度系统运行质量一般,顾客在享受服务过程中对该企业尚未形成良好的印象。因此,企业需要在提升品牌形象、顾客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提升企业的顾客满意度和服务质量,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讨论与结论
顾客满意度理论是从顾客的视角评价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顾客满意度指数是评价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它可以使企业间具有质量上可比性,这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这种做法的基本依据有两点:一是企业的顾客满意度指数越大,说明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越高;二是通过模型的路径系数验证各种因素对企业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直接影响。然而,本文认为: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因素除了有直接影响外,还有间接影响,如:企业/品牌形象除了对顾客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外,还通过顾客期望、顾客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度产生间接影响(如图4所示),即直接影响为ξ1η4,间接影响包括:ξ1η1η3η4、ξ1η1η2η3η4、ξ1η2η3η4、ξ1η2η4,因此,在衡量顾客满意度时应将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各个因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有必要运用系统的观点进行研究。
本文以全新的视角研究顾客满意度理论,运用控制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组成该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推导出鉴别顾客满意度系统稳定的检验系数,从而得出了重要结论:顾客满意度系统检验系数0<ξ≤1时,系统是相对稳定和可控的,顾客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时比较满意,ξ值越接近于1,系统运行越稳定,顾客的满意程度很高,特别是ξ=1时,顾客的满意程度最高。因此,顾客满意度系统检验系数是该系统的稳定性判据,是运用客满意度指数衡量企业运行质量的重要理论补充,因此,顾客满意度指数和顾客满意度系统检验系数共同构成企业运行质量的晴雨表。
参考文献:
[1]刘宇. 顾客满意度测评[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
[2]aes Fornell,刘金兰. 顾客满意度与ACSI[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35-36.
[3]吕永波,胡天军 主编.《系统工程》[M].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21-22.
[4]张元林.《工程数学――积分变换》(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7-51.
[5] I.J.纳格拉斯,M.戈帕尔 著.《控制系统工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5.114-123.
现阶段的交通规划设计以及管理工程的课程设计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有关的体系不合理,实践背景不符合要求,或者是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就会很难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实践能力,当然也需要加大对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方向的课程设计体系的改善力度。
(一)课时比较少,实践时间不够,课程安排存在问题
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的课程设计的研究时间比较短,有关的安排和设计进行了比较多的变化。最开始主要是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设计有关的课程,现阶段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很难再进行设计有关的课程,之后直接就变成在大四上学期开始进行设计,不过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实习的时候不具备充分的实践能力,由于这个时候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在一起进行,这样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开展,并且有关的工作比较复杂,进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课程设计不具备系统性
现阶段交通规划的课程设计工作主要就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四阶段模型以及宏观模型,交通设计课程的设计工作主要是为了设计部分路段,当然也是为了设计交叉口这样的情况,交通管理和对课程设计的把控主要是为了匹配有关的交通设计和信号,跟客运有关的交通系统的课程设计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并且没有充分对城市的宏观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因此要及时改善现有的教学情况。
(三)课程设计和产学研究联系不够
现阶段的课程设计的案例大多数根据有关的教师情况来开展,每个案例之间没有充分的联系,当然和有关的产学研究的联系并不密切,对于有关的交通工程的情况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就很难完善现阶段的教学案例,进而完成课程设计的目标。
(四)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
现阶段的课程设计工作没有一个专业的教学队伍来进行保障,所以需要在设计的时候给每个课程增加一个青年教师,现阶段的师资不足,还有就是有关的青年教师不具备充足的实践能力,所以设计的时候就会增加工作的难度。
二、课程体系教改的目的以及思路
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主要就是为了分析有关的交通规律和交通系统里面的人、车、路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科目,比较重视综合使用的工程技术。所以,课程设计体系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再有就是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系统以及更加条理,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有关的知识,进而跟上课程的进度。
(一)对于课程设计体系的整理和完善
根据有关的设计工作,来开展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而确保这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更加全面,再有就是通过有关的工程设计来整合所有课程的设计工作,进而将其整理成一个总体性较强的课程设计工作,这样也就可以制定出更加完整的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规划以及课程设计方案。
(二)工程实践教育
对课程设计体系的分析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程实践教育,这样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课程设计里面的工程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明确教学实践的需求,明确教学案例和工程实践的关系,明确教学团队的实践背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27-02
引言
在高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非常必要。如何进行精确的课程定位与设计、筛选精彩的课程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开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达到“察古以鉴今,彰往而知来”的宗旨。
1.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有最新数据表明,高职毕业生工作首年离职率达47%。通过对企业反馈信息和高职院校在校生的调查表明,学生职业素养仍不如人意。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
本文旨在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改革与实践来推动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
2.课程教学设计对职业基本素养的关注
2.2.1课程的定位和性质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法律文秘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一个知识领域,对拓展学生人文视野,积累知识和文化底蕴,养成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2.2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
为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学会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形成文化意识,在课程的设计上遵循由浅入深,分为认识、体验与思考三个阶段,将理论引导与任务驱动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提升素养。
3.课程教学内容对职业基本素养的引导
3.1课时及选用教材
本课程共计34个课时,每节课45分钟,分13周进行授课,其中单周2课时,双周4课时,考查2课时,观看《中华文明五千年》相关历史视频2课时。教材选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3.2课程内容整体说明
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知识模块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以及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的特点,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认识;体验模块的任务是通过两个具体项目任务近距离接触文化,进行文化体验,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形成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思考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中国古代经典文化典籍,从思想层面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和思考能力,进而将其内化为学生个人素质和职业素养的一部分。
3.3课程具体项目(任务)要求
结合教材及市场、学生需求,依据历史分期及参观体验过程安排教学内容,具体见下表:
4.课程教学方法对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
每一个教学项目(任务)都有真实的教学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教学道具,制作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PPT,同时借助音频、视频播放来辅助教学,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观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营造浓厚的人文情怀。
4.1师生互动式课堂
以90分钟的课堂教学为例,每次课教师都会将课堂分为四个环节,为学生创造识记三字经、成语故事解读、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职业素养的课堂氛围。
4.1.1识记三字经。利用课堂5分钟时间由教师讲解三字经。通常铃声响过学生还不能立即进入课堂状态,所以教师应边讲解边让学生记录在笔记本上,以便加深印象强化记忆有助学生转换脑筋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在解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时,字面意思还是很好理解的,教师引申为学生讲解“和氏璧”的小故事,告诉学生璞玉要经过雕琢、打造,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做人也是一样,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升职业基本素养。
4.1.2成语故事解读。利用课堂5分钟时间由学生完成。每次课教师都会指定两名学生进行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脱稿口述成语故事,说清讲明史实缘由,不仅是事实的讲述,更要结合个人理解进行分析。孟母三迁的故事学生早已了解,但是细节性的知识大家并非熟知,通过课堂成语故事解读,学生才清楚地知道孟母带孟子从坟场搬到紧邻屠夫的镇子,继而又搬到学校附近,为孟子创造了积极求学的良好环境才铸就了孟子的卓越成就。同时学生又感慨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经典诗句,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增添文化素养,提高个人认识水平。
4.1.3学习传统文化。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75分钟进行讲授,在多媒体教师中辅以生动精彩、逻辑清晰、内容简洁的PPT,让学生将视-听感受融为一体。在第一次课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地位和作用这一内容时,师生共同观看奥运会的视频、图片、宣传语、文字等相关内容,引发大家思考,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在观看蕴含悠久历史、辉煌成就的奥运会开幕式素材的同时,感悟祖先劳动生息的广袤土地,在有文字可考的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祖先以非凡的创造力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1.4提升职业素养。是学生在下课前5分钟独立完成。教师随即点名提问,问题涉及到本次课课堂讲授的所有内容,学生结合课堂知识阐述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并引申至改善提高个人职业素养上。在讲完秦汉时期文化这一内容后,教师点名让学生结合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赞叹如此浩大的陵园工程时间近40年之久,征发近80万人修建,其中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对设计者李斯的智慧和修陵人的敬业表示极大的钦佩。当时虽然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和精密的仪器,但是依然能创造出号称“世界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留给今人众多的遐想与崇敬。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2学生体验式课堂
体验式课堂是转换师生角色,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体验场,启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让学生体验学习成果的过程。本课程在体验模块上共安排4个学时,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进行PPT汇报。
在本课程的第一次课上,教师就简要介绍了首都博物馆的情况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游览,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汇报参观感悟。首都博物馆是北京悠久历史的浓缩,其中展现当代文化、艺术和建设成就及城市未来发展,馆藏中有丰富的珍贵文物,学生身处其中既可以学习历史及科学知识,又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课堂学习内容的有效拓展。
为保证体验式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会向学生发放任务单,告诉学生体验式式教学的具体任务和目的,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探访文化古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体验,制定参观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小组协作进行参观,制作PPT,汇报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欣赏馆藏陈列品,这些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的文物标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学生切身的感受会引领他们进入忘我的传统文化的多彩世界中,之后再让学生走上讲台打造魅力课堂,让学生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小结:
本课程教学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的实际体验相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以任务驱动为途径,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文化、感悟传统、理解文化,并推动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能力完成项目任务,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6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编号:SZJY-1608)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14日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总体偏低。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还是体现在教学方面,就其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而言,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尤其是科学研究方面。要提升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功能,就必须了解高职院校目前的科研现状。
陕财职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陕西省咸阳市,创建于1960年4月,其前身为陕西省财政学校,先后更名为陕西省统计财经学校、陕西省财政会计学校、陕西省统计财金学校、陕西省财经学校等,1986年由西安迁建咸阳。2001年9月独立升格改制为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7月正式由陕西省财政厅划转陕西省教育厅管理。陕财职院秉承“博学、慎思、诚朴、笃行”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立足陕西省,面向全国,依托会计行业,面向三大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了大批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形成了“团结、严谨、勤奋、奉献”的优良校风和“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陕财职院以建设成为陕西财经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陕西财税干部培训基地、陕西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会计工作能力训练与认证基地、财经类高职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实现“省内一流,行业著名”为办学目标,根据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旨在形成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专业体系。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检索网址为http:///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检索时间为2017年2月7日;检索方式为“高级检索”,控制检索条件为: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模糊匹配方式,发表时间从“2001年”到“2016年”,来源类别“全部期刊”,共检索到文献1,454篇,然后利用CNKI提供的“分组浏览”和“文献分类目录”功能进行统计分析。
二、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年度发文量统计与分析。发文量是衡量一个单位学术成果的重要指标,不仅能体现单位的科研水平,同时也能说明单位的学术氛围。表1为陕财职院2001~2016年发文量统计。其中升格初期,由于科研实力薄弱等原因,年发文量较少;2009年首次突破100篇。可以看出,自升格以来,陕财职院年度发文量虽有波动,但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科研总量在增加。(表1)
(二)学科分布统计与分析。一般情况下对论文的学科分布进行统计,所得数据能体现学校设置的各个学科(专业群)的学术水平及科研实力。截至2016年底,陕财职院作者发文量超过50篇的学科共有11个,具体如表2所示。陕财职院作者发文量最多的两个学科是企业经济、会计,发文量较多的学科有贸易经济、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金融等,这与该校开设的主要专业吻合,也体现了该校的办学特色。其中,在企业经济学科203篇,占同期论文总数的13.96%,说明该校企业经济学科科研实力最强,财经特色较为鲜明。(表2)
(三)研究层次统计与分析。研究层次是指研究论文所属的领域。截至2016年底,陕财职院作者所属最多的五个领域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该校作者主要致力于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说明陕财职院是一所以人文社科为主的高职院校。在以工科为主的省属高职院校群体中,陕财职院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较为鲜明。(表3)
(四)合作机构统计与分析。合作发文机构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机构间的科研合作情况。科研合作对合作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发展有很大帮助。截至2016年底,与陕财职院作者科研合作最为密切的机构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陕财职院地处咸阳,该校作者与民族学院(坐落于咸阳)、咸阳师范学院、陕西科技大学(以前也坐落于咸阳)合作比较密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表4)
(五)基金资助统计与分析。基金论文是指由各类研究基金项目资助产出的论文,是衡量论文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基金论文比是各类基金论文数占论文总数的比例。陕财职院作者科研论文标注的主要基金项目详见表5。截至2016年底,该校作者共有33篇产出论文标注了7种基金项目的资助,基金论文比为2.27%。这一比例在陕西省高职院校中属于低水平,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科研实力相对薄弱,较难获得高层次基金的支持。(表5)
(六)发文期刊统计与分析。期刊档次整体上反映了该期刊所的普遍水平。表6列出了陕财职院作者数最多的10种期刊。可以看出,在该校作者发文最多的10种期刊中,有《教育与职业》、《财会通讯》、《商场现代化》等期刊出现(或曾经出现)在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该校作者的其他主要期刊影响力不足,大部分论文质量尚待提高。(表6)
(七)论文关键词统计与分析。关键词频次越高,说明相关主题论文数量越多。表7列出了2001~2016年陕财职院作者发表期刊论文标注频次最高的10个关键词。可以看出,陕财职院作者使用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高职院校”、“对策”、“问题”、“高校”、“教学改革”等,这说明陕财职院作者关心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关注教学改革,能够针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对策。同时,高频关键词“电子商务”体现出来该校的专业特色。(表7)
三、结语
本文统计了陕财职院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到2016年底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统计显示,该校科研实力持续不断增强。该校作者主要致力于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在企业经济、会计等学科的科研实力最强,财经特色较为鲜明。该校作者的科研合作具有地域倾向,发表的基金论文较少,的主要期刊影响力不足,论文质量尚待提升。该校作者科研工作聚焦于“高职院校”等与自身关系密切的问题,关注教学改革,能够针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1]石伟平,唐林伟.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总体水平偏低[N].中国教育报,20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