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生态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3: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建筑生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建筑生态

篇1

1  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 生态问题日趋严重, 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特别是1992 年178 个联合国成员国通过了《里约宣言》, 为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 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 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 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 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 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 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 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 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 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领域内, 从德国托马斯《太阳能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书出版到近年来美国建筑界的绿色建筑运动, 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在生态高技术下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 可以说, 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 严格地讲都是不全面的。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 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 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 采用现代科学手段, 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2  建筑生态化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 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 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 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 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 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 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 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 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筑的生态化, 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 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 清洁的空气, 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 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 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 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 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 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3  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 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人本主义是西方实现现代化的主导思想之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自18 世纪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哲学基础。人本主义观念明确确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对自然界的优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遭到滥用和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界所容纳的限度,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十年,实际各国无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成为世界问题。

1972 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世界各国认识到人类必须在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时空框架内发展社会与经济,同时按照自然资源所赋与的条件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重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以环境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 世纪末,西欧等发达国家提出“生态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各地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 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

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公正合理的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的有限资源。《里约宣言》指出, 为今后世代的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 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的健康和完整进行合作, 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努力中担负应有的责任。生态环境问题不是某一小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问题, 有些生态小环境通过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 但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达目的的,必须是人类的共同意志。《里约宣言》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会道德基础。

4  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目前, 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西欧和北欧是发展得较好的地区, 主要建筑有: 建于苏格兰偏远地区的斯特林村屋工程, 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驰办公室, 托马斯设计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联合体以及法国的法兰克福商业大楼; 在美国, 1948 —1959 年麻省理工学院所建“3 号”、“4 号”太阳房均为实用住宅; 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总的来说, 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 从建筑设计上看, 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 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 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如日本1995 年落成的“Acros 福冈”, 它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设施, 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 在退出的平台上做屋顶绿化, 这样建筑与公园绿化融入一体, 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 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 人工环境自然化。如马来西亚杨经文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 再现自然, 运用生态技术, 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5  生态建筑与发展中国家的建筑设计

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 生态建筑代表了21 世纪的发展方向, 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在21 世纪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为迫切。客观来讲, 生态建筑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和发展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 “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尚未形成或成为社会的共识;

篇2

二、生态技术

人、建筑和环境是生态建筑发展的核心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作用已经越来越明面显,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的保证。有人说,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而生态技术的发展无疑更好的推动了建筑的发展。生态技术就是利用生态学原理,从整体出发,致力于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获得最大限度的资源保护,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生态建筑现在的发展状况来看,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生态技术的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太阳能、风能利用,水能和地热能利用,自然采光与遮阳,植被绿化,良好的噪声处理系统、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等。制约生态建筑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技术问题。主要体现在生态技术的不完善性和相对于生态建筑迅速发展的落后性。虽然现在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技术在不断地翻新,很多新兴绿色材料不断地冲击着市场,但是有很多新技术和新材料并没有经过实际工程的检验,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无法得到保证,过分最求新技术很有可能造成过犹不及的后果,最后往往适得其反。生态技术所涉及到的学科比较广泛,是真正意义上多学科技术的融合体,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高度重视。所谓生态技术,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按照资源和环境和谐发展的要求而创新出来的新技术。第二种是把其它领域的新技术按照生态发展需要移植过来。例如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它的最终目标都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共存作为发展的基点,将每一个人都看作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同时生态技术也不是仅仅依靠建筑师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够实现,更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生态建筑学的发展方向,是建筑师为之奋斗的目标。

篇3

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特别是1992年178个联合国成员国通过了《里约宣言》,为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领域内,从德国托马斯《太阳能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书出版到近年来美国建筑界的绿色建筑运动,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在生态高技术下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可以说,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严格地讲都是不全面的。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2.建筑生态化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 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 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3.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篇4

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特别是1992年178个联合国成员国通过了《里约宣言》,为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领域内,从德国托马斯《太阳能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书出版到近年来美国建筑界的绿色建筑运动,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在生态高技术下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可以说,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严格地讲都是不全面的。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2.建筑生态化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 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 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3.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人本主义是西方实现现代化的主导思想之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自18 世纪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哲学基础。人本主义观念明确确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对自然界的优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遭到滥用和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界所容纳的限度,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十年,实际各国无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成为世界问题。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世界各国认识到人类必须在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时空框架内发展社会与经济,同时按照自然资源所赋与的条件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重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以环境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世纪末,西欧等发达国家提出“生态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各地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转贴于

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的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的有限资源。《里约宣言》指出,为今后世代的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的健康和完整进行合作,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努力中担负应有的责任。生态环境问题不是某一小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问题,有些生态小环境通过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达目的的,必须是人类的共同意志。《里约宣言》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会道德基础。

4.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西欧和北欧是发展得较好的地区,主要建筑有:建于苏格兰偏远地区的斯特林村屋工程,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驰办公室,托马斯设计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联合体以及法国的法兰克福商业大楼;在美国,1948—1959年麻省理工学院所建“3号”、“4号”太阳房均为实用住宅;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总的来说,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如日本1995年落成的“Acros福冈”,它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设施,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的平台上做屋顶绿化,这样建筑与公园绿化融入一体,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如马来西亚杨经文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5.生态建筑与发展中国家的建筑设计

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生态建筑代表了21世纪的发展方向,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在21世纪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为迫切。客观来讲,生态建筑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和发展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尚未形成或成为社会的共识;

篇5

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特别是1992年178个联合国成员国通过了《里约宣言》,为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领域内,从德国托马斯《太阳能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书出版到近年来美国建筑界的绿色建筑运动,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在生态高技术下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可以说,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严格地讲都是不全面的。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2.建筑生态化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 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 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3.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篇6

一、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 在 20 世纪 80 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 点,1994 年 5 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 境与发展白皮锄,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 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 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 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 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 勃展开。1996 年 3 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 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 海河、 辽河等的污染。1996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 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 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 重点资助项目。2000 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 年,建设部通过 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 念、内涵;2001 年开始实行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 年我 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删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 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7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工厂拔地而起,在带动市场经济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今,全球气候正逐渐变暖,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设计建设生态建筑已经迫在眉睫。

一、生态建设的定义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是ECO,其是根据所在地域的生态环境,并利用自然生态学、建筑技术学和现代科学等其它学科,将建筑与其它因素间的关系加以运用,从而使建筑和环境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它的特点是:室内气候宜人、具有调节生物气候的能力、适和当地人民的居住习惯。生态建筑使人、建筑、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随着人口的增加,资源的减少,自然生态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平衡,由于人们肆意破坏环境,从而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与自然应该实现和谐发展,自然环境的破坏,使人类的生存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如此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必须重新审视如今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任务,因为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人们所处的社会能否持续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提出了一项宣言,内容为“对人们现在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应注意合理运用,使其不仅能够满足于现代人们所必须的资源需求,还不会对人们未来的子孙后代所使用的资源产生重要的影响。”此项宣言正是现阶段人们所要遵从的行为准则。随着近几年,生态建筑行业的崛起,其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重视设计建设生态建筑,使其能够促进我国未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所提出的生态建设及建设生态化城市,其理论依据就是:将自然生态作为建设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人、建筑与自然生态间的关系。建设生态建筑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一个舒适、环保的空间。对我国建筑业来说,生态建筑就是我国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

二、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准则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是绿色建筑,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较为广泛,是多种学科及多种工种的结合,可以说生态建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它所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重视以及参与。生态建筑是人类与自然的平衡点,是人类重新审视自己在大自然中处于何种位置的参照物。设计建设生态建筑,不在于使用多少的建筑师,更不是急功求进,想要迅速完成工程,生态建筑所代表的是我国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方向,是所有建筑设计师们未来为之奋斗的目标。所以在建设生态建筑上,应注意以下准则:

(一)经济性

在设计生态建筑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经济问题,所谓的经济问题并不是指要节约在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而是指生态建设在施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经济性能。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所要涉及的领域较广泛,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将其与建筑材料相结合,以实现生态建筑的低耗运行,从而有效减少了在建设生态建筑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破坏。

(二)节约性

在设计生态建筑上需注意:在使用太阳能或是其它可再生能源时,一定要注意自然的通风以及采光和遮阳效果,为了能够更好的改善气候,可使用多种绿化方式。为了能够提高建筑空间质量,可以采用大跨度的轻型结构。在设计生态建筑上,为了能够凸显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应注意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废物的处理,另外还要注意对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三)可持续发展性

设计生态建筑的原则就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持续发展也是保障生态建筑能够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在设计建设生态建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自然生态的自然循环为基础,从而实现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四)舒适性

设计生态建筑的过程中,在确保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其能够保障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适当、合理的优化建筑内部环境,从而使住户在居住过程中,不仅能够贴近自然,还能享受到舒适的环境。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建筑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办公或是住宅,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舒适度,使人们无论是在办公楼里面办公,或是在自己的住宅休息,都能获得较高的享受。

三、建筑生态化的发展

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劣发展的今天,保护生态环境是人们的首要任务,在进行生态建筑的建设中,最重视的应是生态的构造。目前,我国正在积极研制新型的能源技术,未来,建筑行业在设计建筑上,必定会更加贴近生态化设计理念,要注意多加使用可再生能量,尽量不使用非再生能源:例如多使用太阳能、热能;使用自然风,以此代替空调;合理利用保温材料等。以上方法都是使建筑业趋向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马来西亚的那亚大厦,在1992年8月设计了一座生态建筑。其特点为:在建造空中花园时,是从三层高的植物绿坝开始建筑。在中庭上建设了一个能使凉空气通过建筑的过度空间;并且在建造大厦时,大量种植绿色植物,使其能够净化空气,并未建筑物提供足够的阴影;在每层的办公室,都设有外阳台,同时还有推拉的玻璃门,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能有效控制自然通风,控制风的强度;在整座大厦的楼层电梯及卫生间,采用的全部是自然采光以及自然通风;在屋顶露台的设计上,使用的是钢铝结合的支架,整座露台都是被这个支架所覆盖,不仅如此,它还能够为屋顶的游泳池、顶层的体育馆提供遮阳以及采光,并且效果特别好;同时被围和而成的房间,形成了一个核心筒,这个核心筒可以通过交流整座大厦的空间,以此能够消除黑暗的空间。那亚大厦就是典型的生态建筑,无论是从建筑的绿化上,还是房间的设置上,都实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领域也在近几年迅速崛起,其能够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在资源日益消耗的今天,建筑业在设计上,应从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使建筑更趋向于生态化,最大程度减少建筑施工队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同时,在设计建筑上,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还应注意舒适度,使人们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既能贴近自然,还能获得极大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朱磊.探讨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现代装饰(理论),2014(11).

篇8

Abstract: in the design process of architecture, ecology and other relevant disciplines and ecological residence integrated use of up, the technology, economy, environment, energy and so on the different Angle to consider, the system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design, in order to better design a good ecological reside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in the house.

Keywords: residential;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建筑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绿色建筑,它是根据当地的原有生态环境,利用生态学、建筑设计学、工程学等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地建造建筑,这些建筑使自然生态环境、建筑和人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中,既满足了人们寻求适宜居住环境的要求,又使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生态建筑将建筑作为生命体,协调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建筑完美的融入周围环境中

一、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1、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信息、科技、文化的高速发展, 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所居住的生活环境在安全、健康、舒适、美观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住宅能够减轻居住区环境的污染,能使废弃物减少到零排放或零污染,做到再生、循环使用和重复使用,生态住宅可为人们提供最大的自然度和自由度, 充分有机地利用自然的原材料,大大减少了有害建筑材料对人体的污染,使人们居住更加舒适。

2、节约能源和资源的需要

住宅建设每年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合理规划项目用地,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采用科学的建筑体系,以提高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和耐久年限,限期淘汰能耗大的建筑材料, 节约不可再生原料和短期资源, 多使用自然建材和当地材料。

3、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而生态环境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住宅是城市建设的基础, 生态城市应该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环境, 从而使居民的生活得更美好、更舒适、更和谐。

二、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人毕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体, 追求高效节约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在以往设计的一些太阳能住宅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服务于经济落后地区的, 其室内热舒适度较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 这种低标准的“生态”住宅很难再有所发展。

2、因地制宜原则。生态建筑非常强调的一点是因地制宜, 绝不能照搬盲从。气候的差异也使得不同地区的生态设计策略大相径庭。建筑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其它地域条件, 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 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供暖、空调所导致的能耗和污染。

3、 整体设计原则。整体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生态建筑的性能及成本。建筑设计必须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 切勿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生态技术, 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局部而不顾整体。如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 将有限的保温材料安置在关键部位, 而不是均匀分布,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有些类型的建筑, 如内部发热量大的商场或实验室, 没有保温材料利于降低空调能耗, 也会更利于节能。

4、生态化原则。要保护自然, 遵守节地原则, 适度开发土地资源, 合理规划项目用地, 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采用科学的建筑体系, 以提高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和耐久年限, 限期淘汰粘土实心砖等建材, 对建筑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建筑室外使用透水性铺装, 以保持地下水资源平衡, 对自然材料的使用不得破坏其自然再生系统, 运用环境亲和材料。尽量使用可重复利用材料、可循环利用材料和再生材料, 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和短缺资源, 多使用地域的自然建材及当地建筑产品, 在施工过程中做到无污染化。

三、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措施

1、住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规划师和建筑师已经认识到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设计重点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仅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

2、自然通风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风是最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节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与三维空间布置等,都对自然通风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充分考虑这一影响而进行建筑设计能有效地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而且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

3、防止“热岛”现象的出现

生态建筑周围的热环境既与气流的流动有关,又和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密切的联系。生态建筑受材料、布局、绿化面积等的影响,在建筑周围可能有“热岛”现象的出现。因此,科学的设计、绿化布局、水景设计,都可以降低“热岛”效应,营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尤其需要指出,生态住区的建设不仅仅是增加绿化面积,如果在绿化区只种植花草,没有和水景设施、保持良好通风等结合在一起,那么绿化改善热环境的作用也未能发挥出来,并且在浇灌草地上浪费了很多资金。绿化植物与水景设置的选择,要和住宅区的热环境设计相结合,除了供人们欣赏外,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出降低“热岛”作用,从而改善住宅区的内外环境。在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和绿色分离开来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同时更不能满足生态建筑的设计要求。

4、 日照、遮阳与采光

夏天阳光的直射和热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是指运用建筑的外形设计、悬挑和凸凹变化而形成建筑围护结构,使室内实际接受的阳光直射和辐射热量减少。比较好的方法是根据当地地理与气候条件,通过精确计算,对住区的建筑布局以及单体住宅的相对关系,进行建筑群日照、遮阳以及自然采光分析,检验是否满足日照和遮阳的要求。

5、建筑节能设计

这里主要是指外墙和外窗等围护结构的布置和材料的选择,体型系数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护结构对建筑物热环境的复杂影响。实际上,对于不同朝向角和倾角的外墙和外窗,由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渗透情况的不同,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也相差很大,日间接受的太阳辐射随着时间变化而千差万别,夜间背景辐射状况也不相同。

6、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在建筑设计中,特别是住宅区内,噪声是设计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在住宅区规划时应有效的考虑到防止噪音的设计,以便噪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综上所述,生态住宅是结合了不同的科学技术,它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体现,生态住宅建筑设计应按照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同时也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正确引导。在设计过程中各专业人才相互合作,把建筑学、生态学以及其他与生态住宅相关的学科综合运用起来,对技术、经济、环境、能源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系统地对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设计,这样才能更好的设计出生态住宅,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展望. 自然通风原理及在生态建筑中的应用[J]. 建筑技术开发, 2007,(06)

[2] 陈凤, 于蕾, 王静静. 对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的探讨[J]. 山西建筑, 2009,(01)

篇9

伴随着二十一世纪而来的,是高科技、高效率、节能生态、和谐环保……,建筑界亦是如此。迎着扑面而来的新时代浪潮,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形成了这样一种建筑设计理念,它更具有人文关怀,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更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具体表现在建筑设计上,就是生态化、智能化、一体化等等成为新世纪建筑发展的主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生态建筑的理念已经一步步由纸上的概念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建筑实体,走向繁华都市,来到人们身边。

生态建筑在材料的运用上讲究最大化使用低碳无污染的自然材料,否定了工业社会带给我们的一系列传统的化学建筑材料。通过富有创意的建筑设计手段以及生态技术的运用,巧妙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给人们营造出更加舒适、健康、节能、高效的建筑空间。最少的索取,最大化利用;带给自然有利的影响,将伤害降到最低;自然天成。这些是生态建筑理念追求的通俗诠释。

上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让人们更加关注建筑的生态和节能。欧美国家就有一批建筑师应用生态学思想设计了不少被称之为“生态建筑”的住宅。这类建筑在指导思想以及设计手法上一般基于这样的思路:利用覆土、温室及自然通风技术提供稳定、舒适的室内气候;风车及太阳能装置提供建筑基本能源;粪便、废弃食物等生活垃圾用作沼气燃料及肥料;温室种植的花卉、蔬菜等植物提供富氧环境;收集雨水以获得生活用水;污水经处理后用于养鱼及植物灌溉……因此,在这类建筑中,草皮屋顶、覆土保温、温室及植被、蓄热体、风车及太阳能装置等成为其基本构造特征。从国内一些有关生态建筑的研究与实践来看,亦可发现与此类似的设计思路。

关于是否属于“生态型建筑”,也有其独特的评估属性:要素之一,建筑物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地球资源,确保地理地貌的和谐协调;建筑物的关键功能之一,确保能源需要,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热能、光能、风能、潮汐能,包括自然降落的雨水;通过对太阳的利用,通常达到85%的供能需要。屋顶设置太阳能电池装备,具有存储性能,供电不足时作为补充,盈余时可纳入供电部门输出;建筑物不论住宅还是办公楼,设计中应采用自然通风、采光,达到在人员密集条件下,最大化保持空气的清新;此外,人体健康是首要标准,强调建筑材料的无污染、无害、不产生过敏性疾病等等。因此,所谓“生态建筑”其实就是将建筑看作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规模庞大的高层建筑中诸如巨大能耗、通风采光、内部环境等重大问题如果能够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有机的整合设计,最后得以解决的话,那么将是对城市社会的重大贡献。

美国华盛顿市的世界资源研究所新设计出了一种绿色办公室,全部采用环保的自然材料作为办公室的地板。它们由栓皮棉的树皮做成。这种树的特点是树皮被剥去后,还可以再生,不会因剥皮而死亡。用这种树皮做成的地板,人脚踩上去感觉非常好。还有一部分办公室房间的地板是用竹子压制的。竹子生长迅速,砍掉后不久就会长出新竹。在这种绿色办公室里,办公桌柜是用粉碎后的葵花籽壳制成的,门是用麦秸压制而成的。

法兰克福德意志商业银行总部是一座生态型摩天大楼,由福斯特建筑师事务所设计。通过与银行及城市规划人员密切沟通,设计将每间办公室都能靠打开窗户进行自然通风。鲜花盛开的一些玻璃暖棚绕着塔楼盘旋上升,成为四组楼面的办公室群的视觉和社会焦点。这些暖棚都连接至中庭,该中庭向上延伸至大楼楼顶,对于里面的办公室来说它的作用就像一座自然通风的烟囱。塔楼的设计在形状上是三角形的,每一面都渐渐地凸出,以使空间利用率发挥到最大。电梯楼梯间和公用设施均置于三个角内。数对垂直的柱包围着角芯简,支承八个楼层的vierendeel梁,后者反过来又支承净跨的办公室楼面。因此不仅在办公室内部没有柱子,而且vierendeels梁也使各玻璃暖棚能完全与结构无关。60层的塔楼,差不多300米高,与周围邻居的这个关系是极为重要的。通过相应之处的改建和修建周边的建筑物,相邻大楼的尺度得以保留。主楼的主要出人口从北面通过登上很大的楼梯梯段而进入,包含着塔楼的街区开辟了一条对角路线,其中含有一个新的公共场所——法兰克福人民会集的场院。这是一个冬景花园,内有饭店、咖啡馆和演出及艺术品展览的场地。

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K Yeang)多年来一直从事关于气候生态高层建筑的研究与设计,他设计的建筑中,筒体往往放置在东西向的位置,作为能量转换的缓冲,绿化花园沿着建筑周边布置,起到调节自然通风的作用。他设计的新加坡展览塔楼高26层,基址位于滑铁卢与维多利亚大街的交汇处,集各种展览空间、购物、会堂、住宅、饭店和工作间等功能于一体。设计中融入了许多新构想和环境处理手法更进一步揭示了杨经文的生态设计原则。立面设计插入凹进的平台空间和向室内开敞的空中庭院。出挑遮阳板和斜坡道通向各楼层,以实现摩天楼竖向空间的自然过渡。屋顶覆盖着闪亮的盔式太阳能集热板。底部的6或7层是展览空间,设计成了街道的纵向延伸,景观优美的宽坡道像街道一样布满了店铺、咖啡屋、酒吧等设施,把人们由街道引入展览层,以不同的空间和人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画面。

从生态角度看.该基址已受到破坏。设计师通过对当地植物种类的调查研究,选择了最适合的植物,重新建立了原有的生态体系。绿色植物沿坡道攀援,跨跃纵向空间,整个建筑底部街道到楼顶都披上了绿装。屋顶汇集的雨水和污水经过滤后存入屋顶水池用于浇灌植物和冲洗卫生洁具。

通过植物调节气候,通过固定或活动遮阳板以及与主导风向平行的导风墙把凉风引入空中庭园和室内空间,从而使空调的使用降低到最小程度。太阳能光电系统的使用,减少了制冷、采光对城市电网的依赖,太阳能集热器提供热水。该项目在垃圾处理和下水道排污等方面还有很多巧妙设计,堪称热带地区新一代高层建筑的典范。

有关生态建筑很多国家都还有成功的例子,如英国约克郡的“生态”办公楼、日本的“生态”住宅群、荷兰的“绿色”住房等等,都显示出生态建筑的无限生机。“生态”建筑师的可贵理念在于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存环境,体现出有利于人类延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法则。洁净的环境、奇妙的生态建筑是可以和繁华的都市并存的,我们期待着本世纪在我们中国的城市里也生长出一座座美丽的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郑建垠等译.世界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篇10

许多人理解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似乎就是环境优美、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建筑环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跟绿化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中,美国的“LEED认证”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LEED(Leadership in Energy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认证体系,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能源与环境的领先设计”。它追求的是在建筑的整个建造和使用期限内,在完成建筑功能的前提下,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地减小。而就像我们生活中看到的许多“高档小区”,种植名贵的花草,需要昂贵的维护费用,虽然看起来非常“绿色”,但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水,反倒最不符合“生态建筑”的理念。

LEED体系,如何认证

“绿色建筑”的认证算得上是新鲜事物。1993年,美国成立了“绿色建筑理事会”,简称USGBC。很快,他们认识到需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标准来定义“绿色建筑”。1998年,这样的一套认证体系出台,即LEED1.0版。经过广泛地修改,LEED2.0版在2000年出台,到2005年修订的LEED2.2版算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版本。在这个版本中,“绿色建筑”的标准被分为了6个大的方面,分别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位置、水的使用效率、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空气质量以及建筑在设计上的创新。

“绿色建筑”的认证是一种自愿行为。过去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如果一座建筑的修建者希望获得LEED认证,就可以向“绿色建筑认证机构”(GBCI)提出登记申请。绿色建筑认证机构跟建筑设计和修建方工作,对以上6个方面的7项基本要求以及69个小项分别进行评估。其中,7项基本要求是必须满足的,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行LEED认证。69个小项中每一个小项可能得到1分、0分或者,1分,最后把得分相加,如果得分在26分32分之间,就可以得到“LEED认证”,33分~38分则为“LEED银级”,39分~51分为“LEED黄金级”,而52分以上则为“LEED白金级”。

LEED认证看上去似乎只是几个分数的简单相加,但其实那其中的每一个小项对于房屋建造者来说都意味着它们所伴随的一定的建筑成本,有的容易达到,有的则需要高昂的实现成本。比如,在“可持续的建筑位置”这一基本项中,避免修建过程中的污染是一项基本要求,通过了这一项,认证才能继续进行。这个大项共有14个小项,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位置选得合适,那么“发展密度与社区联系”和“公共交通”这2个小项就可以拿到2分,但是这样一来“公共空间最大化”这个小项就不容易满足了。再比如,在“材料与资源”这个基本项中,收集和储存可回收利用的材料是基本要求,如果使用可回收材料或者当地生产的建筑材料,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分数;在“能源与环境”基本项中,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越多,得到的分数就越高,它规定如果一座建筑物采用太阳能来满足整个建筑2.5%的能源需求,就可以得到1分,提高这个比例,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分数,如果采用了某些优化的设计,使得它的能源消耗比标准能耗要低,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加分。于是你可以想象,一个建筑得到的分数越高,就意味着它可以实现的成本低的得分点用得越多,如果最后想得到附加分数,需要的成本就越高。所以,要达到黄金或者白金级的LEED标准,对建筑就做出了很高的要求,成本也会很高。

2009年,美国绿色建筑理事会推出了LEED新版本,使用范围更广,评分更加细化,可得到的总分也变成了除100分的基本分外再加10个附加分值,相应的不同等级认证所需要的分值也做了调整。不过基本理念还是一样――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之内,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对地球环境的破坏。

我国的北京奥运村曾经通过了这个体系黄金级的认证:在2008年9月,当时美国的财政部长保尔森为奥运村颁发LEED绿色认证,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称,北京奥运村本次荣获了全球仅有8个建筑项目的“社区建设”项目LIEED大奖,这也成为了中国在LEED体系中的首个获奖项目。

中国的生态住宅评估

中国在2006年制定了自己的《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这个标准主要针对的是居民住宅,并将LEED认证体系作为其重要的参考,它的基本目标是“促进住宅小区节约资源(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及防止环境污染”。这个评估标准分为5个大项,包括: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建筑材料与资源,并按照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了各项评分标准和细则。

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随着建筑功能的强化,非住宅建筑的能源消耗越来越高。所以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商业建筑、公共建筑也势必要走“生态化”的道路。

生态建筑的关键

显然,“生态建筑”也好,“绿色建筑”也罢,强调的都不是把建筑修得更漂亮、更气派。它的核心是通过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这一途径,对整个自然界实行生态保护。但是,追求方便舒适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生态建筑”也无法以牺牲建筑的功能为代价。比如,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为了降低能源消耗而强行不许使用空调,是不现实和不必要的,这也不是“生态建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