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思品课堂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3: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思品课堂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思品课堂论文

篇1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生活又是细节合成的。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注重细节,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的意义重大,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关注生活,细节入手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爱关注身边的“坏人坏事”:某某骂我打我了,某某洗手没关水龙头……但是他们不会发现某某帮同学关掉了水龙头,某某安慰了同学、照顾了同学……孩子们不会发现身边的好事,不会寻找身边的快乐。于是,我针对这个现象开展了“分享快乐”的活动,让孩子们把自己身边发现的能够带给大家快乐的事情讲给全班同学听,大家在分享快乐的同时也知道和了解了身边同学的优点和长处,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快乐。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乐在其中。有几次没有分享快乐,他们就追着问我和提醒我:“老师,今天什么时候分享快乐啊?”“老师,今天还没分享快乐呢!”……

篇2

    统观思想品德教材,实践性强是它的一大特点。不少课文内容都是取自现实社会,距离学生身边很近的实 例,因而在教学中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或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课堂,进行现场教学;或组织学生拟定实践 主题,引导身心参与。例如《要节约水电》一课,课文中主要介绍节约水电的事例,属于榜样教学。为了挖掘 课文的深层思想内涵,增强教育效果,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附近的自来水厂和电站 参观、访问,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目睹自来水生产和发电的全过程,亲身感受工人叔叔生产劳动的艰辛,再 回头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易于增强教学效果。而在《做集体的小主人》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则参照课文的内容 ,引导学生以“庆五一,颂祖国”为主题,自行组织安排一次班级文娱活动,然后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对这一 活动进行总结,让大家在实践中体会怎样做好“集体小主人”。这种教学方式,我们把它总结归纳为“开放式 ”。

    二、“表演式”——增添兴趣,直观形象

    思品课的内容,虽说都通俗易懂、具体、明了,但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喜好直观的心理特点,若能按照 教材不同内容特征,辅以表演之类的形式,使教学更生动,形式更多样,课堂气氛更活泼,学生兴趣更高,教 学自然也就更易见成效。例如:有一位二年级的思品教师在讲授《集体力量大》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 “集体力量大”的内涵,她精心设计了一个小品:让四个小学生搬一张桌子,先是四人朝四个方向用力,结果 搬不动。后来让四人朝一个方向齐心协力,很快将桌子移动了。小品形式虽然简单,但学生投入专注,兴趣很 高。经过小品的直观表现,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集体力量大,不等于人多力量大,发挥集体力量必须以团结 为前提。

    三、“摸拟式”——生动活泼,加深理解

    有些课文内容,靠单纯讲解说教,学生反应不很积极。教学效果就难免要打折扣。于是,我们在教学中又 尝试了另一种教法——“模拟式”。用得好,既能变呆板为活泼,化枯燥为生动,同时也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 的理解。例如:我们在进行五年级《希望工程献爱心》一课的教学时,刚好本县有一个农村小学生因为得了白 血病需要巨额医疗费用,既面临失学,更面临着生命危险。于是,我们在授课时,以时事为背景,在课堂上模 拟了一次“献爱心”活动,学生们配合默契,投入真诚,既体味了“献爱心”的欣慰,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 思想内涵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采用“答记者问”、“新闻会”等模拟形式来活跃 课堂教学,也能收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四、“演讲式”——锻炼表达、提高觉悟

    思品课的很多内容,不但需要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而且很需要学生的感情投入。只有真正牵动学生的心 灵,激发他们的真挚感情,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学才能事半功倍,效果立增。基于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 中,引入了另一种新形式——“演讲式”。例如:我们在四年级《英勇不屈的好党员》、《在烈士纪念碑前》 、《抗日英雄吉鸿昌》等课的教学时,进行了一次小型演讲会。即课前让学生(最初是挑选,后来是轮流)引 用课文(适当结合一些课外)的典型事例,写成短小精悍的演讲稿,每节课用25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台演讲,然 后教师归纳、总结、勉励。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不但准备认真,而且感情投入,控诉敌人的暴行时 ,声泪俱下;颂扬革命先辈的气节和风范时,肃然起敬。这种演讲式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进一 步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上述“四式”教学形式实际上是本地区目前正在实验过程中的“活动式”教学法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系列 应用。所谓“活动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课本的内容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为重要特征的方法” ,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活动”,又不同于“活动课程”,是区别于两者之外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其理论依据 ,一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自主参与理论”;二是“主体教育观”;三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

    “活动式”教学法的主要操作步骤有:1.寻找活动要素。2.设计活动形式(目前常见的形式有上面提到的 开放式、表演式、模拟式、演讲式。其他诸如沙龙式、制作式、图示音像式等,鉴于小学生年龄与心理特征, 不大常用,这里介绍从略)。3.拟定活动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活动式”教学法是一套能适应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常规手段。它在整个中小学德 育教学体系中具有其它方法无法取代的作用和效果。单从它在思品课堂教学的应用来说,具有如下优越性:

篇3

不能为了课堂有活动而去刻意设计活动。部分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为了体现自己新教师的新,就努力地在自己的课堂上添加各类型的活动,表演、竞赛、谈论充满了整个课堂。学生们的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一节课看着确实是有说有笑,热热闹闹,但是等到结束了,学生们谈论最多的也只是谁的表演逼真、谁不会表演,哪个组得分多,很少去在意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意义所在。有些学生也做了总结、发言,但思维却不深刻。老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抓紧时间,没有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这样的教学活动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就算达到了,那也只能是认识目标,能力目标又怎么能达到呢?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中,都是在目标的调控下完成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所以思想品德课堂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活动的成败也应以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来评价,不能仅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忽视课程的实质性的内容,这样才是活动教学开展才有意义,活动教学也才能够有意义。否则就活动就会变成表演,表演也就变成追求表面形式,这样做反而会对教学造成干扰,也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

为此,我们在教学预案设计过程中,要先明确一节的课的教学目标,弄清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和意义,再根据课堂学生学习学习惯和生活实际去决定是否需要活动和需要什么形式的活动。同时,还必须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在哪里。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课堂活动才能真正的发挥其教育的功效。

活动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关注学生生活实际。重新阅读教学设计,我发现上一学年中大多数失败的课堂,主要的问题都出在课堂活动没办法有效展开,而活动没办法深入深刻地展开的原因又在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或者有时候参与进来了,但没有自己的理解。在仔细去思考了这些失败的活动设计时,我发现,不管表演,还是辩论,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少从学生的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情感体验考虑,设计时无意识地远离了学生,让学生在进行活动时感觉举步艰难,思考的过程中往往会凭空想象,所以这样的活动就很难达到我预定的目标。 比如,让学生去扮演一个父亲的角色,而学生的生活角色仅仅是个孩子,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中就没有“父亲”这个角色的亲身体验,他如何去理解“父亲”这个角色的真正意义呢,那他又如何去扮演好父亲这个角色,并从重的出真实的情感体验呢?如何去让学生理解父亲,体验“父亲”,根据我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果针对父母工作较辛苦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去观察父母的工作,或者体验父母的工作。如果父母工作环境好的,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再让学生去观察和体验父母的工作和生活,那可能就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了,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或者引起同学之间的矛盾。所以当针对父母工作生活优越的这样一群孩子时,体验的角色的目标和活动设计就要转向父母抚养自己的良苦用心和细心地关怀,以及父母对自己的牵挂与担忧角度。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他们只有在自己真实的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情境的创设如果缺乏真实性,学生的体验脱离了实际生活,其学习就达不到课程目标。

篇4

二、明确目标要求,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高效课堂有赖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不仅要研究学生,也要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和要求。不仅要达成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和要求,而且要将目标与时俱进,与生俱进,师生可以一起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学生想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可以师生共同来确定,这样就能有效提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学会创造性整合教材,围绕目标、围绕学生的需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重新编排,努力将教学内容情景化、生活化、趣味化,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注重体验,科学活动,有效互动

体验式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通过自身的体验也能提升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开放式体验教学(即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方式开放,教学过程开放),给学生以尽量多的体验机会,为此,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不同的情境进行充分的师生互动,有效交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出现活动过于频繁,目的不明,效果低下等现象,笔者认为,提升课堂有效性,必须提升课堂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堂活动的组织要方便快捷。一般小组的划分应以前后座自然组合为宜,每组要有指定的组长,负责召集、指挥。要有专人负责记录、汇报学习成果,各项分工要定期轮换,让每个学生都能有锻炼的机会。第二,活动的内容要精心选择。课堂活动要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来开展,要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解决一节课的重难点,要力图避免零碎、简答等肤浅的活动,非课程性的游戏也应该少用。第三,控制活动的时间,过程要完整。一次有效的学习活动必须有5~8分钟,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效率。活动要有收获或问题的发现,有共享交流,各组可以轮流交流,教师要适时予以评价,不能当堂完成的课后要及时与学生交流,促进师生共享。第四,活动中要有指导。一方面,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放权,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在活动中要随时修正活动中的偏离目标的现象,方法思路的指点,活动交流中针对意见分歧,要协调互补融合,形成共享。

四、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不仅是教学手段的变革,而且也是新的教学思维的转变,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起着重大作用。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内容相对乏味枯燥的课程,合理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与图片、视频、动画等结合起来。将多种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能为师生提供互动的平台,有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课堂的有效性必然有所提升。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放弃了教师课堂的主导地位,对此,广大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中显示的内容不能代替教师课堂中讲授的内容,要坚持以师生互动、教师的主导为主。

篇5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思想与品德”课程新的要求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能墨守成规,应当随着时代进步革新变化,以适应新的形势。“思想与品德”课作为一门传统的中学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应对自身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内涵等方面进行反思和修正。[1]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学的人本价值,注重课程流程的科学规范,这就要求“思想与品德”课的教学应改进以往不贴切学生,流于形式化的教学内涵,变革过去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时空僵化的教学方式,增加一些青春化的教学内容,将日常教学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规则意识中。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现象,才能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当前中学“思想与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一) 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学习能力培养缺位

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对思想品德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从体验到认知的规律性过程。[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学生的学习生活规律,汲取现实素材,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为纽带,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融入生活,贴切实际,润物细无声,达到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效果。而学习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以往思想品德课程所忽视的,许多教师往往是重视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对学生的理解和自学实践能力的养成关注不足,这就为学生的后续整体学习埋下了隐患,因为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和学习精力是有限的,仅仅依靠外在的老师的言传身教不能培养学生在以后走向社会所需的重要的自学能力,在学习动力上也会有所减退,而现实中由于受到升学率等因素的影响,新课改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并未彻底贯彻落实,许多思想品德课程变成了“新瓶装旧酒”。

(二)课堂教学过于理论化,实践结合不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实践所产生的经验可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科学理论。教育理论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指引和主线固然要加强学习,但是实践活动的调剂也是不可或缺的。现实中,很多教研员理论水平相当扎实,但在实践上却一片空白,“闭门造车”的结果是学生往往很难理解一些晦涩的词句概念和深奥的理论含义,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如今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考试成绩和行为方式的相互矛盾正是这种经验主义的体现。这种矛盾的实质仍是低效化,在教师的硬讲授的教学方法下学生逐渐丧失了主动求索的能力,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

(三)课堂教学方向不明,定位不清晰

近年来基于新课改的要求,合作、探讨型方法日益成为教师在课堂上实现“新教学”的一种流行方法。教师常常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辩论或探讨,这原本是很好的革新,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加以辨析,一些简单而概念明晰不适于讨论的内容也成了主体,将课堂资源大大耗费在一些不合适的环节。[3]而教师的引导深入分析的过程相应不足,课堂教学反而流于形式,这是方向不明的一个表现。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分析不够,缺乏实效性,定位不准确导致教师不能正确处理方法的适用问题。而且,经验式的照搬照抄而不加消化地适用也使许多教师丧失了创新的能力。

三、中学“思想与品德”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举措分析

笔者认为,对于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所出现的这些问题,总结起来,其核心正在于低效的表现,故当前如果要解决这些难题,最重要的是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高效教学”,主要是指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流程体系,把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良性节奏,提高教学效率的教育理念。它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提高中学“思想与品德”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顺畅的沟通机制。这是新课改发展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一种具体要求。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听取学生的声音,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才能和他们正常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反过来频繁的交流也能促进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良好的沟通机制,要求老师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予以疏通引导,帮助谅解,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学习动力,信任学生,增加师生互信。应当改变过去固定化的思维模式,对待学生以一成不变的思维进行培养,而应当仔细观察,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学习资质适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4]

第二,开拓视野,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丰富化,形式多样化,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资源和与学生生活环境中的热门话题,采用情境创设,案例分析等新式教学方法予以实施,这样就能极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并使其印象深刻。其次,在语言使用上,应该转变思维方式,以更生动,更灵活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品德课繁琐无味的理论知识。思想品德课是传统课程中公认的枯燥无趣的一门课程,但教师在课堂传授方式上完全可以采用更积极的方式来呈现,更积极活跃的情绪,更重点的讲述,更巧妙的幽默,以及多媒体的采用,都能使整个课堂的气氛大为不同。

第三,教师需加强自身学习,身体力行,与时俱进。为人师表,除师德高尚外,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爆炸性的增长,教师除了在教学活动上要倾注足够的精力外,还应广泛摄取新知识新理论,了解专业相关的一些必要讯息。加强自身学习,使自己紧跟时代潮流,也有利于与学生交流沟通,更加了解教学对象的思维和心理,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除此之外,教师应规范言语行为,身体力行思想品德课程的精神内涵,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表率,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才能更加专注和高效。

参考文献:

[1]马凤珍.关于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学课程资源.2007(10)

篇6

1 要紧扣教材,并且围绕教材重点、难点。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掌握教学内容服务的,通过讨论课要让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说明或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教师应该十分明确,要尽可能做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统一。如:苏人版九年级教材第四课中有这么一事例:有一家中小型企业,只雇了10个工人,每个工人负责其中的两三道工序,却能在一天内制造出4.8万枚中等大小的针,平均每人每天制针4800枚。如果由一个人独立承担全部工序,或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针。讨论:制针工效提高的奥秘是什么?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请举一例说明。通过讨论,学生很快就知道:合作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客观要求。

2 要联系实际。学生普遍关心并迫切要求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实际可以联系学生生活的城市、社区,可以联系学生的家庭、学校的日常生活,以及学生成长、人际关系的实际。如:苏人版九年级教材有这么一个事例:有人说:“过去的鸡好吃,现在的鸡不好吃”;“过去住平房邻居关系很密切,现在住高楼邻居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但有些网站的不良信息严重侵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再列举一两例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议一议,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些现象?这个选题很好地联系了学生身边的实际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养成善于思考、积极讨论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的能力。

3 讨论的选题要新颖灵活,要有理可辩,讨论的内容要有争议性,具有探究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浓厚的讨论气氛。选题的内容最好选择近期时政以及贴近学生生活的东西,形式上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组合型的讨论等。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就能够做到课堂气氛的不沉闷。如:在讲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次课堂小辩论:竞争利弊谈。通过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篇7

长期以来,教师在组织初中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学时,有好多困惑,也很难把握好尺度,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摸索,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教学有一些自己的体会,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和教研实践,谈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讨论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

一、改变学生被动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开展课堂讨论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在小组活动中尖子生代表小组回答的情况较多,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在观望,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不会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学习中来。有些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导致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对于课堂讨论缺乏积极性。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教师要放低姿态,和同学搞好关系,用自己的亲和力,充分调动各小组成员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评价时,多用肯定性、激励性语言和手段。如,可以采用加分、小奖品等多种有效手段,使学生觉得课堂讨论教学不但“好玩”,还会收获“战利品”。这样就会充分调动学生讨论和发言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改变教师点拨的随意性,保障课堂讨论教学的顺利开展

在进行课堂讨论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只管放线钓鱼,不管收网总结。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点拨随意性很大,不给予学生理性的点拨。如,某老师在教学《学会调控情绪》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讨论“情绪对生活影响”的实例,小组讨论二、三分钟后,让学生个人发言了事。课堂讨论教学在这里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辅助手段,成了作秀的表演,并不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发言,给予适当的、理性的点拨与引导,课堂讨论教学就难以顺利开展。

为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并想出对策。针对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的情况,要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关键是要有适当的点拨。

例如,在上初中《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内容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挫折感来自哪些原因?(2)怎么克服它们?由于问题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让学生单独思考几分钟,然后再分组交流。在单独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来到几个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身边,或是深入到具体的小组中去,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把握了回答的正确思路,在随后的小组讨论中,自然就心中有数,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改变分组简单化,保证课堂讨论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最常见的分组是按座位前后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定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更谈不上课堂讨论教学的有效性。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想出相应的对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性、基础等方面的因素进行优化组合,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每6人分一组,选出组长。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交流、记录、汇报、检查作业等工作,课后充当“小老师”,帮助教师指导组员改错,为他们讲解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各个小组比学习、比纪律、比成果……这样既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可以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发言机会,使他们得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也能对照自己的情况去帮助别人,优化自己的方法。

四、改变讨论问题设置的随意性,保证课堂讨论问题设置的科学性

有些教师,在设置课堂讨论问题的时候,随意性很大,问题设置缺乏科学性。在教学中,教师设置的讨论问题不能太浅显。一些问题,学生一看就知道答案,或是答案就在教材中明显标注的,这样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看似学生非常“活跃”,其实学生的思维是僵死的,没有得到锻炼,造成了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有时老师设置的问题太综合、深奥,学生看到问题,有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如,有个教师在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框内容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讨论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有什么联系?”就刚刚接触这部分内容的学生来说,不但对科学发展观缺乏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去讨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内在联系”,无疑是难为学生,结果是“萝卜炒萝卜,最终还是萝卜”,课堂讨论教学就会毫无效果。

篇8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设计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初中思想课堂教学设计也不例外。但是,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必须采用有效的应对策略,解决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现存的问题

1.教学目标设计缺乏整体性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情感目标、知识目标以及能力目标的整体性原则,但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师过于看重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忽略了情感目标,另一种情况是教师过于看重情感目标,而忽略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将三维目标进行有效整合,破坏了三维目标的整体性,无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形式设计缺乏多样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总是重复同一种教学形式,这样会使课堂教学很单调,让学生感到厌倦,失去学习的兴趣。新课改以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探究问题。但是一些教师没有合理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思维含量较低,无法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能力提高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3.活动设计缺乏实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设计,过于注重热闹和新奇,忽略了教学活动的时效性。在设计过程中教学活动脱离教学目标,不符合教学内容,而且活动过于频繁,安排上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一些课堂教学活动既有课堂表演,又有小品,还有课堂讨论,虽然课堂气氛非常轻松、愉快,却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应对策略

1.有效整合三维教学目标

对于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应辩证地看待,从整体上把握三维目标,不能将这三个目标分离,应将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三维教学目标的充分落实,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包括教材内容、课标要求等有所侧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将情感目标放在第一位,所以教师应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此同时应兼顾知识与能力目标,加强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情感目标、知识目标以及能力目标。例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时,情感目标是本课的重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关爱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播放有关生命的视频,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生命,关爱生命。

2.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形式,使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教学方法直观、生动,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应贯彻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力,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合理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一课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入今天的新课,为学生讲了一个《醉汉爬坑的故事》,讲完这个故事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进行自主讨论,并通过这一个问题的提出,启发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

3.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同时还应合理把握教学活动开展的时间及形式,避免教学活动形式过于频繁、复杂。由于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突况,造成课堂局面失控,所以设计教学活动时,应遵循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以便于对教学活动随时进行调整。所以,这就要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合理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课时,教师编排了小品,让学生进行表演,这让学生非常开心、兴奋,都在研究、讨论,所以课堂教学出现了混乱的场面,所以教师为了课堂教学秩序,将小品改成了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这样既能保持学生兴趣,又能维持课堂秩序。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加以解决,保证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从而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篇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育注入新的血液。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充满机遇、充满挑战的教育时代。面临教育改革的热潮,每一位思品教师都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大思品教育观,积极投身到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本学期我们全面学习、逐步贯彻、认真落实《思品课程标准》,抓住课堂教学改革、综合性学习和评价改革这几方面展开研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探索一条“科学、有效、低负、高质” 的思品教学新路。 

遵循这思想,我们教研组本学期努力做好以下的工作: 

一、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为新课程改革构建“航标灯”。要求全体思品老师一起定位在“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功能的研究者、开发者”的角色上;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超越教材,创造课堂情境,灵活把握当时的课堂资源,教出兴趣,教出美感。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将理论联系实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科学可行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 

1、本学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阅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标准(实验稿)》《走进新课程》《新课程解读》及其相关论文论著,如《江苏教育》《全球教育展望》《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等。采用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定时学和随机学。 

2、改革教师业务学习笔记,以摘录、写点评、体会相结合的形式,使理论学习不留于形式,而真正落到实处。 

3、改革备课,减负增效“磨好课”。加强备课组的管理,实施分工合作备课,将教师从烦琐的备课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备课的质量和信息收集的能力,把解放的时间用于“磨好课”。备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活动、合作学习、探究方式,以教学方式的改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本学期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由两位老师接受市级委托成功得对全市教师上了两节思品示范课。 

5、坚持每一 月开展一次思品大组教研活动,组织好每月一次的年级组备课活动,及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写好教学摘记。 

6、结合自身的教研课题,在学期初拟订好论文提纲,通过实践写出一份有质量的论文,力争在区、市、省“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中获得好成绩。 

7、注重平时课堂教学的经验积累,组织参加市教研室的“教学设计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将有质量的文章向省、市杂志社推荐。 

二、视研究,提高科研素养。 

  随着“十五”课题的立项,我校已形成了良好的课题研究的氛围,确立了《用“博爱”理念办学,用“博爱”催动创新》这一总课题。本学期《对学生耐挫能力的指导》《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这两个省级研究课题将结题。 

1、开学初,各子课题领衔人制订好课题组活动计划、课题计划。各课题组每两周一次组织开展研究活动,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期末做好课题阶段性总结工作。 

2、组织学习新教材。本学期一、二年级使用的是新教材,我们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和研究了新教材的体例、特点、要求、便教师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提高新课程改革的效果。  「 1

3、积极学习成功的教学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求思品教师广泛地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经验,并与自己的实践紧密相结合,同时思品教研组将以各种形式组织大家交流、研讨。 

4、加强评价改革的研究。认真学习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有关课堂教学评价的文章,组织教师讨论。 

主要工作: 

九月份: 

教师参加全市课程改革培训活动。 

制定并落实了思品组教学计划。 

组织教研组长及部分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联系教学实践开展研讨。 

第一次检查思品备课本。 

十月份: 

1、对外展示两节教学研究课。 

2、组织一、二年级的教师进行新课程研究学习。 

3、思品集体备课。 

十一月份: 

1、组织教师参加“教学设计典型案例”征集活动。 

2、省实验基地活动。 

十二月份: 

纂写博爱随笔。 

思品集体备课。 

一月份: 

篇10

二、思路及目标:

1.积极开展“读书活动”,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及时充电,跟上时代的步伐。本学期要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读书活动,在学习方法上要做到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要求教师本学期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名著1本,要求有读书评论或读后感;每月组织教师参加读书心得交流。

2.继续开展说课、听课、评课活动。

认真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抓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等环节。开展年轻教师课堂研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以推动全组成员认真钻研教材,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3.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争取榜上有名。

认真撰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参加教研室评比。

4、加强听课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开展互相听课、评课活动。

5、配合教导处,要求教师做到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作业认真批改、课后精心辅导。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6、围绕学校课题,结合本学科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课例活动,有质量地完成说课稿、设计和反思案例。

7、制作教研组网页,收集、保存各类资料,做到教研组成员资料共享。组内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思品材料,制作课件,建立思品课件资源库,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方便。

三、分月工作安排:

九月份:制订教学进度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建立课程资源库。组织教师读书,并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

十月份:积极参加主题研究阶段性课例研讨活动。初二思品公开课、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