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3: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学论文

篇1

在应试教育主流之外,而且由于美术的技巧性较强,许多学生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因此对美术的兴趣不高。但陶艺制作中的泥巴类似学生小时候玩的橡皮泥,操作简便易行,能迅速激起学生的动手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之后,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就能顺利进行。

2.培养动手能力

陶艺制作是一项需要学生亲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学到许多操作上的实用技能,仅靠理论上、书面上的知识无法完成。一件陶艺品的完成要求制作者有良好的耐心,心灵手巧。其中许多工序无法量化表示,学生必须自己亲手做过之后才能有所领悟。在此过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开发创造性思维

由于陶艺制作过程并没有统一的模板,教师布置任务时尽管会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但在具体操作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随意发挥。即使是教师给学生一件样品,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理想目标与实际操作中的差距,结果仍会按照自己的认识造型,塑造出千奇百怪又独具创造性的作品。

二、开展陶艺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在明确开展陶艺课程的优势之后,我们最为关注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将陶艺课程融入中学美术教学。

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上文中提到陶艺制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之所以如此强调是因为在具体教学中有些教师会以模板式的统一标准要求、衡量学生的创作,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教育目的的达成。因此,陶艺课程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制作陶艺品,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进行创作。技术只是手段,思维的创造力才是最终目的。

2.硬件设备的优化

陶艺课程的开设伴随而来的问题有学校陶艺设备的不完善,教师陶艺水平的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为此,一些学校专门前往景德镇参观学习。在硬件设备上虽然不能要求达到专业陶艺制作的水平,但是一些普遍使用的设备应该具有。这样就能使陶艺教学不是一种空口号。此外,教师的水平也极大影响了陶艺教学的质量,因此,需要教师具备一些专业化的知识与技术,这样才能保证陶艺课程的水平,不至于成为一种混乱的玩泥巴课。

三、陶艺课程的发展前景

陶艺课程是一门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课程,它符合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独特思维,因此,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在中学美术课中广泛推广。本文认为,陶艺课程发展前景广阔。由于陶艺是一门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学中虽然有强大的优势,但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从而使陶艺课程成为一门有系统性的学科而单独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58-01

我国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一直以来较差。加上现在又是课改阶段,如何稳步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是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主要原因如下:其一,在小学阶段没有上英语课,或由非专业教师上英语课,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只得从字母教起;其二,学生总是认为语文、数学是主科,因为小学上的基本上是语文、数学。其三,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得当,科目多,又不主动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1、语音教学

农村中学里几乎没有外籍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更没有专门的听力、语音设备。硬件上的落后致使学生缺少了很多英语学习的辅助条件。但对农村中学英语语音教学影响更大的因素是“软环境”的不足:师资匮乏;教师自身水平不高,口语不标准,甚至很多教师仍在使用方言进行课堂教学;加之,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少有机会接触到英语,却少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2、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中师生互动性不强,内容或话题往往由教师决定,较少关注情感因素对学生写作的促进作用,以致无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写作前与学生讨论题目相关的信息,语言知识,框架等不够充分,教师的语篇题材意识不强,未能采用“过程式写作教学”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和分析。大多限于“布置任务――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点评”这一单调形式,未能使用多种活动和练习形式来组织写作教学,没有有机结合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以致学生无法创造性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书面表达。安排写作训练的量和度不够,未能使学生养成以写作来书面交际的习惯。

3、传统教学方法

观察我们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受“应试教育”、“升学率”的影响,教师把持课堂的现象仍很普遍。这应该说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传统的英语教学基本上是依据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的是刺激反应,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外部刺激作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心理反应,其根源就在于忽视了学生的极具潜力的主体作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这种状况既阻碍英语教学的开展,更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解决办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教师在加强学法指导的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能否顺利发展下去的前提之一。在外语学习环境较差的中国,学生要想追求自我发展,把英语学习卓有成效地进行下去,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再强也很难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英语教师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教会学生掌握英语的同时,还要培养出学生的“爱学英语”的兴趣和乐趣。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英语教师的思想素质、英语水平素质、英语教学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特别是英语水平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外语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备一桶水。外语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驾驶教材,超越教材,不仅要掌握所授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而且对这门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社会功能以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等等都要有较多的了解和相当的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要运用其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技能、技巧,最大限度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外语,使其学会如何学习英语,并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3、时俱进,面向全体,培优补差,争取大面积提高

众所周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由于智力因素,绝大部分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所致。不管是哪种因素,在学生学习上存在着困难,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满怀热情地关怀爱护他们,决不能嫌弃排斥。我们的常言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我们要主动去关心他们,去亲近他们,深入到他们中间去,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阂。在我教初二时,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我:老师,我不想出国,我不想与外国人交朋友,我为何要学习英语?我为何要听你说英语?所以,我对英语课很不感兴趣,无心学习,上课总是经常睡觉,平时很少完成作业。考试当然就没有及格过。当时我就在课堂上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只有与外国人交朋友才学习英语吗?试问:在中国能有多少人能出国?中国人学习英语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是为了学习国外优秀先进的技术,是为了更好地为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特别是当今时代,我们年轻人更要学习英语。就算你没有机会出国,可外国人有机会来中国,也许就在你的家乡建厂,你就有机会与外国人交谈或做生意。

篇3

二、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设置形式之解析

在我国,新课标规定中学信息素养培养的课程单独设课,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主要是信息技术课程,国家统一规定课时,必修部分是一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选修部分共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从规定来看,选修模块的设置形式带有强烈工具性、考核功利性和一定的强迫性,从选修模块的内容看,对普通高中生来讲,又带有一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专业色底,于大部分普通高中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在美国,由于每个州甚至每所学校都享有一定的自,课程设置的形式没有统一模式,如部分中学没有开设独立的信息素养课程,而是将相关内容渗透到其它课程;部分中学只提供选修;部分中学提供一门以上的课程,让学生必修其一,其余选修。从中美两国课程的情况来看,都存在着专业性比较浓厚的色彩,而且各门课程相互交叉,这固然决定于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但仍需要考虑如何解决课程内容重叠问题。此外,两国的信息素养教育都考虑到前后课程的延续和衔接,考虑勿致学生知识链断裂,以使学生有相似的知识积累。

三、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评价之解析

在我国新课标颁布以后,信息技术素养的评价方式经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核到各种综合性评价、激励评价的转变。考试形式也有笔试、机试或者笔试机试结合等多种。新课标不再只是以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尤其重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两个方面,这样在评价的方式上就弱化了考核机制。新课标同时要求教师不再只以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而应更加注重采用评估激励和褒奖建议等方式,以利于多渠道的发展学生的个性。美国在评价的方式、评价的技术支持方面相对先进,拥有专门的机构进行评价系统的设计和研究,有着相对完善、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面对真实场景,解决现实问题,问题分为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简单任务用选择题完成,复杂任务需要信息技术的多种技能。评价机构依据严谨、详细的评估标准来分析和衡量,每一分的得失必须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保证了考试的公正客观。最后形成成绩时,又具有一定的人性化,往往采用等级制评定。在中美两国课程评价方面,中美存在诸多不同。美国通过虚拟现实考察学生,能达到对学生的认知、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但我国还局限于信息素养的知识点和软件的使用方面,基本还是处于知识评价阶段;美国对学生的课程评价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我国通常采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评价方面,我们和美国在评价的软硬件设施、评价的方法及评价报告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

篇4

二、中国开展中学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路

(一)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对语文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研究

目前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中,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因此,虽然媒介素养教育在部分学校有所应用,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化教学模式。要使处于研究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得以顺利地推广,就要以中学语文教育为基点,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媒介素养教育在欧洲地区发展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教育体系。中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并从中吸取教育,从中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实情出发制定出语文媒介素养教育方案。从教学的角度而言,中国教育管理体制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在教学实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在引入教学经验多同时,要慎重选择,树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理念,并从时代的角度出发融入各种因素。这些要素会在语文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作用,对于中学语文素养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对于媒介素养教学有所清醒认识,避免产生误解。比如,对于一些语文教师而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媒介素养融入其中,就意味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虽然中国开展语文媒介素养实践教学才刚刚起步,但是对于相关研究由来已久。作为一线教师,只有认真钻研,认真领会其中的要旨,才能够恰当地将有关要素融入其中,结合实例促进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不断完善。

(二)从提高学生的理性判断力的角度出发开展语文媒介素养教育

要推进中学语文课教学的有效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判断力。教师在开展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思考问题,但是要把握好尺度,不可以使学生养成实施怀疑的态度。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外流行已久,中国要对于该种教育方式有效运用,就要将传统的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打破,将含有新闻要素的因子渗入到语文教学中,开拓语文教学视野,并与社会环境有效整合。比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网络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将教科书内容无限扩展到网络空间中,引导学生从鉴赏的角度体会教学内容,采用对比的方式对于阅读内容进行判断,并做出评判。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大量地阅读并思考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以在立论的同时,寻找论点的支撑点。随着学生的思考空间无限扩大,就会对于有关内容形成清晰的层次感,将各种实践要素贯穿于阅读内容中,因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这段情节从电视节目、各种娱乐节目以及网络评论等渠道有所获得,并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经过精心剪辑的红楼梦判断,配合教材内容。学生通过对电视节目的印象转向课文内容的理解。大众媒介以及影视信息对于学生可以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并形成固有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以适当引导的方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篇5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下面谈谈我作为班主任的一些常用方法。

二、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初中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初中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三、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初中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四、榜样模仿法

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我作为班主任,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我现在带的一个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在以“爱心献功臣”的活动中,我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中国青少年对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活动中,有些同学在老师面前一直是批评的角色,是小捣蛋,但了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援助当然源于他们对功臣的敬仰,然而,在援助中,自己不分明也获得一份快乐吗?他们自己却没觉察到,就在那瞬间,他们的灵魂迸发出怎样可贵的火花。我抓住时机,谈了爱国的含义,谈了什么叫高尚,使同学们从奉献中体会到自身精神的愉悦。这样,这使整个教育过程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氛围。

总之,当学生不仅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世界,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而且也学会留心观察自身,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变得更好、更完美的,他们才算真正逐渐成长为道德成熟的人了。而教师的贵任之一就在于抓住良机,寻找学生对外界教育影响的最佳接受点,以情育人,最终过到知、情、行的统一。

篇6

二、主题班会是学生品德思维自我更新的坐标

主题班会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是主题鲜明突出,形式多种多样,对学生品德思维的启迪突出而有效。各班每周召开一节主题班会,班主任负责,党员教师参与。科学家研究认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积极的暗示,会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发挥人的超常水平,使人进取,催人奋进。班主任在确定班会主题时,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研究学生品德需求,确保内容极具启发性与时效性。如果主题班会所折射出的德育信息符合学生自己的品德需要时,就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学生的品德思维就会得到启迪,这种品德信息就会被确立为学生品德思维自我更新的坐标,进而转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

三、年级训话是学生“三观”形成的主渠道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素质的核心,是人生的灵魂。中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三观”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三观”的形成来自于德育教育的各个方面,而年级训话是“三观”形成的主渠道。年级训话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大亮点,是最突出的一大特色,也是学生“三观”形成的有效途径。每个年级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研究确定特定的训话内容,意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只有在坚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引下,不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才能建树正确的、科学的“三观”理念。“惩恶扬善”是年级训话的主要内容,更是学生“三观”完善建树的思想基础,也是学生端正品行的导向。每个年级对来自各部门的通报信息进行汇总,在年级训话时,对好的方面提出表扬,意在发扬光大,成为“三观”形成的正能量;对错误的方面进行分析讲解,意在形成一面镜子,让学生自己对照,从而将负面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这种来自负面因素的正能量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有时候会主导人的一生。

四、文艺活动是学生品德升华的助推剂

周六文艺晚会是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又一特色,感人而亮丽。晚会内容由藏戏、舞蹈、歌曲、小品、相声等组成,丰富多彩。高雅的文艺表演不仅展示了同学们的多才多艺,更体现了同学们之间的默契配合和团结向上的情操。精彩的文艺作品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歌颂着经久不衰的传统美德,也弘扬着振奋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台晚会、一场比赛、一个节目承载着同学们的情感,心心相连,情情相依,这种无私的奉献、执着地追求、热烈奔放的情操饱含着同学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形成了合力,品德得到了升华。

五、住宿生活是学生品德互感的平台

住宿生活是学生走出家庭、离开父母及亲人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生活,却又是一种大家庭式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张扬的个性得到了碰撞、道德理念得到了更新、自由的个体生活方式受到了冲击、散漫的行为习惯受到了制约,碰撞、磨合,最终在和谐中达到统一。“爱生如子,爱舍如家”是学校住宿生活管理的主旋律,是贯穿于住宿生活管理过程中的一根红线,是“德”的化身,传递着能量,规范着行为,感化着心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生的奥妙之处在于与人相处,携手同行。住宿生活是学生品德互相感化的平台,同学们之间的行为习惯、道德规范,如涓涓细流,冲刷着各自的心灵,摒弃糟粕,汲取精华,内化养成,提升品格,这是学校德育教育中永不熄灭的灯塔。

篇7

就近年高考语文而言,听说能力的考查有明显的加强的趋势。一是直接命题考查考生的语音、停顿、重音、歧义、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结合作文试题,考查考生实际的口头表达的能力,比如广播稿、演讲稿、讨论稿、节目主持人发言稿、通知等应用文体和谈话语体的写作及修改。

再就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言,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思维敏捷,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是娴于辞令、口齿伶俐、善于社会交际的人才,必须是耳聪目明,“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要旨”(叶圣陶语)的人才。

然而,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却是:由于语文教学的影响,仍然是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训练而忽视口头语言训练;有的甚至将教材中有限的听说专项训练改为学生课外自学;现行中学教材(尤其是高中部分)虽然有听说能力的专项训练,但指导性不强,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实施,而且没有科学的系统,更没有专门的教材;不少教师认识到口语训练的重要,在教学的实践中想方设法给学生锻炼口才和听力的机会,但毕竟无序;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的有限又使得有识之士的“教改”实验只是“空中楼阁”;结果,学生读了十几年书,学了十几年语文(且不说在生活中的学习),大多数听说能力却较差,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语调平淡,语速不当,话不成句,表情难看……成了十足的“书呆子”。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听说教学必须改革,而改革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之中迅速地大面积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中学语文听说教学改革的出路何在

陷入困境之后,必须走出困境。近十年来,笔者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而且一直与同仁一道努力探讨听说教学改革之路。于此且作一总结以就教于大家。

(一)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

语文教学必须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进组织形式,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在研读大量文献和各种语文教改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省属重点农村中学)实际,学生实际个人(自身)素质的实际,大胆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实行“以小组教学为主,以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地说,这种组织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成立语文学习中心小组。每班4-5人,由有语文特长和语文兴趣较浓的同学组成,语文学科代表兼组长。中心小组的主要职能是:①参加教师备课,研究讨论教学的难点,分析落实教学重点,具体讨论确定教学要点,分析安排训练的知识能力点和训练方式;②负责组织指导、督促和考核本班学习小组(见第2点)的语文学习;③编选拟定语文课文练习和单元练习,组织进行单元检测;④帮助老师批阅修改评析部分作业;⑤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之下负责讲析(或安排组织其他同学讲析)部分课文。——总而言之,让中心小组成为老师的帮手,成为小老师,负责组织、管理具体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

2.成立了语文学习小组,每组4个成员,各小组同学的语文素质大致相当,座位临近(前后左右同桌,如不是同桌,在语文课和语文活动课时自行调节)。其主要任务是在教师和中心小组的组织引导下完成各项语文学习任务(其中包括课内外的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3.组建了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之后,教师主要的职责是:①具体指导语文中心小组的工作,在各种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中做好示范(比如示范朗读,示范备课讲课,下水作文等等);②组织中心小组讨论制订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学习重点;列出课文和单元教学的知识能力点;③重点指导学生学好最重要的基本篇目;④补充语文中心小组讲析课文时遗漏的知识点和未处理好的重点难点,补充与课文或单元有关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⑤编制单元练习,组织单元考试;⑥科学评价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并提示补正方法;⑦负责课文或单元或语文活动的重要的关键问题的小结或撰写相应的专题论文;⑧编印优秀作文集,组织优秀作文稿;⑨指导各种重要的语文活动(如朗诵、征文、创作课本剧,等等);⑩精选印发课外练习并指导课外阅读。

(二)优化听说能力训练的方法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采用的听说训练的主要方式有如下4种:

1.朗读。这里所说的朗读主要包括:①早自声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和要求背诵的篇目;另外每学期补充10篇古诗文,要求背诵。每周三节早自习,每节40分钟,一学期下来,诵读时间达40小时,三年初中或高中,诵读时间达120小时,课文背诵达60多篇;②名篇赏读,间周一节课(课外活动),主要从《中国青年报》、《杂文报》、《散文》、《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报纸杂志选择精短时文;③新闻会,间周一次,要求全体同学写稿投稿(也可从报纸上荐稿,大量采用根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编拟的新闻稿,每天晚上7:00至7:30是全校学生收看电视新闻的时间);中心小组选稿改稿定稿,再安排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普通话脱稿播送。

2.读书报告。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故事会,每学期2次,在期中考试后进行(因为本校每年春秋两期分别有音乐之春和艺术节,在中期考试后第3周左右进行,故事会就安排在此间的课外活动之中),主要讲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生活故事、名人故事、民间传说等等;②读书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讲所读的书籍(以文学名著为主)的基本内容、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朗诵其中的一两个精彩片断;宣读自己的“文学评论”(实际上是读书心得,往往既省“评”,又省“感”);③假期见闻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是概述自己假期所见所闻所感,在此基础上重点叙述二三事。

3.讨论论辩。①讨论,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其具体方式包括个人钻研、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教师(或中心小组)总结发言。②论辩,即组织论辩会,不定期举行,从课本、影视、生活中去选择与语文学习相关的重要的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进行论辩。要求各学习小组在认真准备材料,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写出书面发言材料(或提纲),然后采用双方论争的形式进行辩论;同时组织好“评委会”进行裁判和评定。

4.讲课比赛。

我这里所说的“讲课比赛”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讲析课文。每期一周,一般在期中考试之后的第一周进行(因为本校每期期中考试之后有一次运动会,停课2至3天,学生相对较轻松,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备课),但必须在开学之初公布教学计划时就要安排各学习小组具体的授课任务(我的教学计划和总结往往是先由中心小组讨论草稿,然后我定稿打印,学生人手一份)。作为教师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好“讲课”示范,二是具体指导如何备课、如何确定难点、如何设计练习、如何讲课,教给学生“教学”的方法。

②评讲试卷。这里所说的“评讲试卷”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其是语文复习中,让学习小组在分头准备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对语文试卷进行评讲。要求学生必须讲清:“试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怎样考的(角度、题型)——怎样解答(答题技巧)”;必须评准:“试题好不好(难度、信度)——好在何处(科学性)——有何启示(相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学生评讲时出现不足,教师要认真分析,予以补正。

(三)寻找检测听说能力的科学方法

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具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听写:从内容上说,包括听写词语、句子、句群、语段;从文体上说,主要是古诗文;从方式上说,可以老师朗读学生听写,也可以是学生互相听写。

2.听话答问:通过同学老师诵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答问。问题不宜设置太多,问题的内容可以是记忆性的,可以是筛选性的,也可以是理解性的。

篇8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大多为实践法,讲授法是不适用于这样的课堂的,因为信息技术的课堂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知识传授为辅,所以教师尽量少用教授法进行教学,最好是教师设计出层层递进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进行解决,并给学生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发表观点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总结归纳能力,让学生讨论最终能有较好的成果出现。

信息技术课要求教师的课堂一定要高效。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自己的课堂并且把教学过程设计得紧而不乱,把自己的教学目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相统一,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倍增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紧跟科技发展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强大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也要不断地向学生传达要与时俱进的学习观,因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所以要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意识。只要引导到位,我认为学生的学习意识出来了,学习效果一定能够提上去。

二、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

学是为了用,课外实践课堂正好可以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能力的转化。在应用技术的课外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把计算机当作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在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在更实用化的环境中,把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到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学生对这一种课型是特别喜欢的,因为可以走出机房,走向社会,或走进家庭中,在进行实践课时,学生就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把所储备的文化课知识与信息技术课合而为一,提高自己对知识的举一反三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树立,兴趣得到了激发,学习热情也高涨了很多。

篇9

一、教学目标的固定化与封闭性。

近年来,在确定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分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这一方面反映了历史教学研究成果,教学目标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发展;另一方面,它内含的固定化因素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首先,它造成了对这三项任务不能完全涵盖的内容的忽略和排斥。诸如,不同年级学生在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在历史课堂往往不被认识或重视,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另外,固定化也导致了相对的封闭性,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忽视各项目标之间有机联系的现象。其表现,一是知识目标定得多且细,课堂教学承载量过大;二是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往往流于空泛,存在着老师用教学大纲中“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等历史教育的宏观目标作为一节课的具体目标的现象。三是教学目标间不能统筹兼顾,常常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其结果,是使中学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旧的教

学观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在这种观念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化,也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历史室根据近两年在各类学校所听的约四百节历史课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到的认识是:历史课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其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三、教学评价的片面性和评价方式的单一化。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上。在评价课堂教学时,重视评教忽视评学,将教师“教”得怎样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学习的实际效果缺少有效的考查。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也是从“教”的角度想得较多,从学的角度考虑得较少。

中学历史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上。一是在确定学生历史课总评成绩时,一般只重视期末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平时的历史学习情况缺少记录和考评,或者是有记录而与总评成绩无关;二是在考试方式上,一般只是书面考试,几种常见的题型,很少有实践活动的考查;三是在考试内容上,多以记忆性知识为主,历史思维能力和唯物史观的考查较少。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学生认为历史考试必须“死记硬背”,形成惧怕或厌烦心理,或者平时不好好学,考试时临阵磨枪。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缺乏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当前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经过认真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思考:

一、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和多元化。

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历史教育功能的深入挖掘,要求历史课堂教学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要使历史教学与时展同步,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就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旧的模式,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

第一,要充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的《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历史教学目标的表述与过去的大纲有了很大不同。首先是将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了第一位。这是因为对人的发展而言,态度和价值观相对于能力和知识应该更受到重视,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教学目标时,应首先予以考虑。

近来用“态度、价值观”取代“思想教育”目标的作法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有人将其进一步表述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表述比之“思想教育”拓展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它可以涵盖原来思想教育目标不能包括的情绪、兴趣、动机和意志等各种情意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多元化。此外《标准》中还在“态度、价

值观”具体目标中,提出了“培养人文素养”、“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等内容,这是以往各版本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从未明确提出的。和“思想教育”相比,“态度、价值观”的表述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它提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得到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从终生教育的大教育观看历史教学目标,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定当然至关重要。

第二,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学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认识;“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智慧。“明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认识过程。这个认识既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也说明了各项目标间开放、渗透和融通。北京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展示课《战国七雄》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间的开放与融通上作出了成功的尝试。首先,确定了以商鞅变法为重点教学内容,用以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价值的教学目标;在思维能力培养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就“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为什么商君死而秦法未改”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教师对教材的知识内容大胆地进行了取舍。从教学实况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了重点知识,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启迪。

二、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nbs

p;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

第一,认识主体,就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认识主体还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尊重主体,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尊重主体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尊重主体就要在课堂上关注到学生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一些历史教

师因材施教,实行了的分层教学。他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自学、提问等环节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和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种成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第三,发展主体,探索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活动程序是客观存在的,它受制于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以讲为主”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思想和历史教学传承习惯的体现。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自觉行动。经我们最新的调查表明,北京市历史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活动时间有了明显增加,由原来平均每节7分钟,增加到了15-20分钟。《德国法西斯的建立》、《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两节研究课,采用了人文学科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其课堂实录师生讨论的片断在北京市历史教学研究会年会播放后,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并得到了莅会各方面专家的肯定。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探索和试验体现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可以不同,但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是有共性的。首先,要注意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质量。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当经过“意向——感知——理解——运用”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的,在恰当的历史情境中对有价值的历史问题提出、探究和解决。停留在一般感知层次的学生

活动,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其次,要保证学生活动的足够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给予学生系统的学法指导,还要调动学生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再次,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变换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可使更多的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和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

三、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从培养适应21世纪人才的角度思考,显然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和较其他学科更为严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状况看,如何实现现代化教学媒体为历史课育人目标服务的功能,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第一,转变观念。一是要转变不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或认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太麻烦、太难的畏难情绪。二是要改变已往把现代教育技术仅仅看作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看法,要看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动因,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www.k12.com)。也就是说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相联系的。

第二,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从已经开发的教学软件看,其设计思想基本上还是以“教”为中心,主要作用仍然是辅助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讲授,而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种设计实际上同多年来统

治我们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关。这也告诉我们,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我们主张,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和超文本、网络特性,开发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第三,因地制宜、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全市历史学科教育技术运用的状况是不平衡的,大致分为两种状况:一是以城八区为主,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得较快,有些区已经把让青年教师掌握一种工具平台软件视为教学基本技能。一是以远郊区县为主,由于设备、条件等硬件的限制,计算机辅助教学刚刚起步,教学媒体还以投影、挂图为主。我们主张应将教育技术发展的现实性与长远性相结合。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学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利用现已推出或上市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掌握一种工具平台技术制作优秀的教学软件,而市区教研中心应为实现全市历史教师软件资源的共享,变现今全市软件开发“人自为战、封闭”式的小生产模式为开放、共享的模式创设条件;另一方面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四、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改进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

教育教学评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形成素质教育机制带有关键性的一项任务是解决教育教学评价问题。中学历史学科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进教

学评价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

第一,要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历史教育价值观。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是教育价值观。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第二,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教育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目前,应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对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在教学目标上,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开放性和多元化;在教学内容上,要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状况和教学的需要作灵活的处理和选择;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鼓励教师选择和创造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倡展开课堂讨论,师生合作、生生互动,通过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考察教学过程,不仅要看教师对知识结构的把握和重点、难点的处理,更要看教师如何“导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上的活动既要有量(即一定人数和时间)的保证,也要有质(即

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的要求;考察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学生在课上的思维状况和学习情绪如何,测试学生具体的学习效果怎样。

篇10

(一)职业中学的学生心理素质有待提高职业中学学生在初中甚至在小学都是一群不被关注的群体,这些群体包括:家庭缺陷群体,包括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思想教育是缺失的;学习困难群体,包括基础知识比较差、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他们在校期间一直是不被关注的群体;行为习惯不良群体,包括不遵守学校纪律、在校外惹是生非的学生,他们是经常受到学校处分的群体。从这三方面来说,职业中学学生的组成比较复杂。特别是这些学生由于各个方面一直以来没有被关注,从而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多表现在心理发展不平衡,如性格孤僻、怪异、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爱与教师顶牛、爱钻牛角尖,不能接受教师家长的批评和指导,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爱心,甚至叛逆等等。我从事班主任二十年,接触过很多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有一次一个女学生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星期六一整晚没有回家,非常着急,让我帮忙打听孩子上哪去了,我到处打听也没有结果。星期一,该学生像没事一样来学上课,我细心工作耐心询问,她才说出实情,原来她星期天和几个朋友在KTV唱歌喝酒,然后又去网吧通宵。我很吃惊,我没有批评她,而与其交流,她认识到了错误,说后悔不该一个人在外过夜。问其原因,她说她在家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她要求很苛刻,遇事爱唠叨,她就故意做给父母看的。一名十七八少女就是为了和父母赌气而不计后果,使我感到害怕,这一时期的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将导致学生厌学、弃学。

(二)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从而缺少学习动机中职学生的主要来源是初中的中下游学生,他们成绩不太好,底子薄。有一名数学教师在给计算机专业上课时,在讲指数运算时,问一个学生一个问题“1/2+1/2=多少?”“2/4。”学生很干脆地回答,教师满脸无奈,学生哄堂大笑,而其本人则表现出很茫然,可想而知,他的数学基础几乎没有,而讲国家政治制度,他们更如听天书,这样的基础,要使他们接受中职教育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材枯燥现在的德育教材中许多知识比较枯燥,理论性也比较强,对不爱上文化课的职中学生来说,更是枯燥无味的。再加上学校的考试制度没有道德标准,没有考核约束,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

二、解决措施

对于以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引起我们政治教师的深深思考。如何能够上好德育课,如何去改革德育教学?我就我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

(一)要和班主任、科任教师配合,全面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不是一堂课的课题,而是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是一朝一夕的培养,而是时时、处处、事事的实践学习中。我们要和各科教师通力合作,通过多种手段促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作为职业中学的学生,要把德育放在一定的高度。

(二)教学要以中下游学生作为主要授课对象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前三排的学生身上,对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不管不问,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职业中学的学生虽然优秀生所占比例比较少,但是在其他技能方面许多学生存在很多优势,比如:美术水平高,电脑打字快等,如果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也会在优势方面失去积极性,从而会影响一个学生的美好前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文化课比较薄弱的学生,给他们自信心,使他们在思想上和知识上都得到提高。作为班主任,我对这些学生比较了解,一旦给了他们动力,他们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回报。记得有一个学生刚入校时,成绩很差,在别人眼里应该是无可救药,但多次交流后我发现其自信心很强,因此,我不断鼓励他。他进步很快,在2013年对口高考中考上了山西大学。因此,我们应更关注中下游学生,让他们得到进步,这更是德育课要达到的目的。

(三)必须改变死记硬背的德育课上课模式大多数教师在上德育课时,总习惯画重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比较好一点,就是满堂讲解,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于德育课的枯燥无味,我们要改变授课方式,例如可以设置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比如,在讲“道德与法律”时,可以放在多媒体上讲,可以先播放一些小案例让大家去讨论,以调动大家的积极。同时,要和班主任结合,在教室搞一些教室文化建设,是学生脱离旧的教学环境,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更有新鲜感。

(四)触动学生的情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身的经验、身边发生的事、社会热点,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重新整合课堂教学,这样的改革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参与热情高,才会有效触动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