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欣赏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3: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舞蹈欣赏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舞蹈欣赏论文

篇1

舞蹈艺术欣赏

—— 一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课程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了诸多发展趋势,包括: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新技术革命、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人类生存方式、文化价值观念 、文学活动以及艺术文化等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

我之所以会选择《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我关注的问题,是因为我觉得,在这个变化多彩的社会中,我们这些正处于毕业阶段的高师音乐系学生应多学习专业以外的多面知识,以不变应这万变的复杂社会。

虽然《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并不成为我们系的一门必修课程,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专业课程。“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密,对舞蹈中各种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对音乐系不同专业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从我自身的体会来说,舞蹈艺术欣赏对学习舞蹈专业很有帮助,对舞蹈艺术作品的反复领悟、探究、剖析形式美以及构成美的技法,不仅直接培养了舞蹈艺术欣赏能力,为自己的表演和创作寻找到坐标,而且对舞蹈专业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是开阔眼界,学习并借鉴他人舞蹈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变化万千的舞蹈世界中不仅要通过自身的实践,还要多看、多听、多鉴赏,因此,《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必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更要成为我们音乐系的一门核心课程。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一、开头

⒈由学习者在《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中的课堂表现引发我对学习者的调查;

⒉学习者的态度是由于《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本身的几大特殊性所导致,分别是:

① 学习者——本系各个专业学生;

② 课程时间的安排——大四的第一个学期;

③ 课程的性质——非必修(选修)的专业课程;

二、⒈ 舞蹈艺术欣赏的概念;

⒉ 分析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⒊ 特别提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对舞蹈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⒋ 从感知方面来谈欣赏舞蹈的三个层面 :

①形象感觉 ②体验想像 ③探究领悟

⒌舞蹈艺术欣赏的审美价值;

三、结尾

呼吁全系学生要用更为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 为什么《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不能得到重视?

2. 什么是舞蹈欣赏?

3. 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有没有关系?

4.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对专业学习者有没有作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黄平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9月10日——10月30日 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11月1日——11月20日 选题,写开题报告;

3、11月24日——05年3月6日 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3月6日——3月20日 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3月20日——5月10日 修改论文阶段;

6、5月10日——5月15日 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田静主编 《中国舞蹈名作赏析》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490-1999

[2] 汪流 《艺术特征论》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6

[3] 科林伍德 《艺术原理》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4] 选自《全国舞蹈教育研讨会文集》中黄小明著《试论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 》

[5]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6] 贾作光《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7] 于平著 《中外舞蹈思想教程》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

[8] 王宏建主编 《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篇2

试论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中国教育政策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界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在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仍以其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的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类心的共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可以通地艺术这一窗口领略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共同体验对人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人生的珍重。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的波动和他人情感的交流,形成以审美的态度对于自己和他人,以审美的态度对于社会和生活,从而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互动和团结,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把舞蹈课列入课程中,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中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面向21世纪的时常经济和技术革命的挑战,学校不但要重视素质教育,更要从学校的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以及观念上加以改革,让舞蹈教育彻底溶入心理素质教育中,且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舞蹈、心理素质的含义。

2、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作用。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中小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如何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陈文红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选题,写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修改论文阶段;

6、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52-375.

[2] 朱培科,马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必要[j].舞蹈,2005,(3):48-49.

[3] 探索舞蹈艺术教育对少儿素质教育的作用[eb/ol].

http://xxt.net.cn/net-base/news.jsp?id=68,2006-03-22 .

[4] 浅谈儿童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eb/ol].

,2005-11-22.

[5] 安洁.素质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05,05.7-9.

[6] 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c].人民出版社,2003.293-294.

[7] 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c].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03.

[8] 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舞蹈,2002,(4):36.

[9] 武霞.浅谈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d].2004.

[10] gb/t 7-303-06069-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s].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篇3

试论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中国教育政策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界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在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仍以其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的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类心的共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可以通地艺术这一窗口领略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共同体验对人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人生的珍重。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的波动和他人情感的交流,形成以审美的态度对于自己和他人,以审美的态度对于社会和生活,从而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互动和团结,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把舞蹈课列入课程中,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中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面向21世纪的时常经济和技术革命的挑战,学校不但要重视素质教育,更要从学校的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以及观念上加以改革,让舞蹈教育彻底溶入心理素质教育中,且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舞蹈、心理素质的含义。

2、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作用。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中小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如何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陈文红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选题,写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修改论文阶段;

6、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52-375.

[2] 朱培科,马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必要[j].舞蹈,2005,(3):48-49.

[3] 探索舞蹈艺术教育对少儿素质教育的作用[eb/ol].

http://.cn/net-base/news.jsp?id=68,2006-03-22 .

[4] 浅谈儿童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eb/ol].

,2005-11-22.

[5] 安洁.素质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05,05.7-9.

[6] 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c].人民出版社,2003.293-294.

[7] 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c].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03.

[8] 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舞蹈,2002,(4):36.

[9] 武霞.浅谈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d].2004.

[10] gb/t 7-303-06069-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s].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篇4

教学目标:

《北京喜讯到边寨》一文通过艺术活动,使学生感受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及风土人情,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所表达的情感,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

教学重点:

1.听辨乐器的音色;

2.体会音乐色彩、速度、力度变化。

3.体验作品所要表达的情境。

教学难点:

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了解并评价其音乐表现作用。

教学准备:

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视频资料,边寨风光图片。

教学活动:

1.走进边寨

(1)导入:今天我们将欣赏具有边寨地域风格的音乐《北京喜讯到边寨》,我们先来欣赏一些边寨风光图片,里面有载歌载舞的节日场面。(让学生了解祖国边寨――云南独特的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把自己通过多渠道收集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各地人们欢庆节日的方式)

(2)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这是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为基础改编的曲子。(学生观看完视频资料后即兴发表感想,随后教师进行总结:乐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粉碎“”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2.聆听喜讯

学生通过欣赏活动,感受具有鲜明舞曲特征主题(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的节奏、旋律、情绪特点以及重复手法的表现意义。欣赏音乐的同时,教师全身心地同全体学生一起体会乐曲的情绪变化。(以下为欣赏视频过程中与学生简单交流的内容)

引子:用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奏出号召性的音乐。(教师表演吹号动作,倾听号的回音,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参与,教师还可以示意学生注意铜管乐器圆号,稍有交响乐欣赏基础的学生,教师是能够在不影响音乐欣赏的同时短时间内与学生交流许多信息的。)

第一段:音乐展现出一幅热闹的群舞场面。其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热情奔放的旋律,这是第一主题。(教师同大家一起表演律动,为了能让学生体会音乐的再现,这个动作应相对固定并与第一主题同时再现。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用哪一段曲调作为结束的,速度和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第二段:姑娘们纵情地跳着轻盈、欢快的舞蹈,脚踝上的铃铛哗哗作响,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是第二主题。(女性化的动作,轻盈柔美,教师用眼神示意对话般的音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景。)

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 旋律,这是第三主题。(教师提示注意在弦乐中响起的打击乐器,师生伴以舒展的动作。)

第四段:音乐简短过渡之后乐曲突然轻了下来,双簧管奏出轻快而富有色彩的音调,像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独舞。这是第四主题。(与木管音乐相适应的起伏更大而优雅的动作,轻盈柔美,更深情,对话般的音乐展示不同的舞姿)

第五段:小号奏出粗犷奔放的旋律,小伙子跳起健美、雄壮的舞蹈。这是第五主题。(矫健、雄姿英发的动作与第四乐段形成对比)

第六段:姑娘们跟小伙子们对以轻快活泼的舞蹈,运用小提琴跳弓的演奏方法,奏出了第六主题。 (欢快,对话般的舞蹈场面)

第七段:牛角号陪衬着第六主题吹起,仿佛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叫好。(表演长号滑奏的动作,再现主题,更加热烈、奔放)

第八段:乐声辉煌灿烂,把万众欢腾的激动情绪推向。(学指挥彭家鹏的动作,把音乐推向)

3.总结音乐特点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听这首歌曲的感受。教师简短归纳作品的审美特征:生动明快,富有舞蹈性;热情洋溢,粗犷奔放;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在以后的艺术活动中,我们将会进一步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

课后反思: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打开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因此,笔者利用了网络资源,采用将听、看、自由舞蹈、即兴交流艺术感受等艺术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体验音乐热烈、奔放的情绪,随着第四段音乐中明显进入优美、安详的意境,学生凭敏锐的艺术感受力随舞蹈作柔和舒展,恰当地再现了从万众欢腾共舞场面到独舞再到激昂欢腾的场面的情景。

在整堂课中,学生热情高涨。对听觉有强烈冲击力的欢乐旋律把学生一下子带进热烈的场面:号角划破了寂静,随即鼓乐齐鸣,山寨欢腾了,小伙子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孩子们看着彭家鹏指挥动作的对比,还读出姑娘们柔曼的舞姿,双簧管柔美女性般的音调与乐队齐奏的对话,把村民欢乐的特写和整个山寨弥漫的喜悦带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篇5

男:六月,贮存我们流逝的岁月。

女:六月,擎起我们希望的未来。

合:六月,是我们的节日,我们为它添彩。

男:在这个鲜花般的节日里,让我们代表总场幼儿园所有的儿童,向辛勤工作的老师表示衷心感谢!向所有支持幼儿工作的领导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

女:我们已用舞蹈跳出了我们心中崇高的理想,下面让我们用歌声唱出对你们的敬意,让我们将用歌声唱出我们的欢乐。请听学前班小朋友的大合唱《庆祝六一》《欢乐颂》

男:我们不仅会跳会唱,我们还会闹,请欣赏小班的舞蹈《闹花灯》

女:我们欣赏了我国的民族舞蹈,下面请欣赏中班小朋友表演的外国舞蹈《幼儿拉丁舞》

男:有个小朋友说她爱吃油油的螃蟹。这个小朋友就是李可艺,请听她的表演唱《螃蟹歌》

女:我们爱我们的家,更爱我们中华这个大家,请欣赏学前班小朋友的舞蹈《大中华我的家》

男:我们常听爸爸妈妈讲故事,今天我们要讲一个故事给爸爸妈妈听。请听王凌云小朋友讲的故事《小花狗学游泳》

女:各位叔叔、阿姨,各位大哥哥、大姐姐,你们想知道我们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吗,请看严诺敏小朋友的音乐剧《快乐的一天》

男:“人之初,性本善”,爸爸妈妈,这是你们以前念过的三字经吧。现在我们也念三字经,但是,你们知道我们念的是什么吗。请听代雨珂、吕涛小朋友朗诵的《幼童三字经》

女: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们也多想成为可爱的小燕子呀,请欣赏小班小朋友的舞蹈《小燕子》

男: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我们心中便充满自豪。当你看到小朋友拿着小红旗做操的时候,你又有什么样的感觉呢?请欣赏学前班小朋友的团体操《国旗红红的你》

女:我们喜爱小燕子,我们也喜爱小鸭子的憨态,请欣赏中班小朋友的舞蹈《小鸭子》

男: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更爱我的祖国,请听严诺敏小朋友的独唱《祖国,祖国,我爱你》

女:刚才小朋友的表演很出色,下面我们欣赏老朋友的表演。欢迎李巧金老师为我们来一段京剧选唱《学你爹心红胆壮志如纲》

篇6

舞蹈教育可以分作两个部分,一是舞蹈实践,即指人直接参与,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景、情绪、展现形态之美;二是舞蹈欣赏,即人们观赏舞蹈作品时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是一种精神活动。在我国大多数的普通高校中,舞蹈实践的开展仅仅局限于各学校所组织的舞蹈队中的极少数学生,而它是为学校的文娱活动服务的,是学校的形象工程,其他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当少。舞蹈欣赏课程则很少有学校开设。这一现状是与我国提出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极不相称的,导致了绝大多数学生对舞蹈基础知识和舞蹈美的欣赏是一片空白,经常将不同舞种混为一谈。

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对高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走进大学课堂,使许多关心舞蹈教育的人感到欣慰,同时,怎样使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地发挥作用,也是每个从事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舞蹈教育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从这个视角出发,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舞蹈素质教育在普通高校中更多的是从事实践性教育,普及面不大。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舞蹈作品的学习;另一方面是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节目排练。由于受年龄身体条件的限制,许多非舞蹈专业的学生对舞蹈课的学习没有信心,害怕学习舞蹈,特别是在理工科学生身上尤为严重。所以单一的从舞蹈作品的学习上进入教学显得尤为困难。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舞蹈更多的是让学生观赏,参与性不强。如果对舞蹈的欣赏能力不强则很难产生共鸣,进而舞蹈的受益人群不如其他艺术门类,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和其他素质教育课程相比受重视的程度就不够。

2、普通高校舞蹈课的内容设置没有与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相结合。目前,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多的是技能性的培养,没有与提高学生的艺术认识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相结合,很难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普通高校培养人才大多以科学思维能力为重点,而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则可以完善并且影响和促进科学的逻辑思维。虽然科学思维严谨、抽象,与艺术思维的感性化、形象化有本质区别,但事实上,人的思维方式是复杂的,非线性的,特别是具有发散性质的科学思维仅有抽象化的、逻辑性的性质是不够的,它应是复杂的、具有复合性质的思维。艺术思维具有感性、形象的特点,当其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时,两者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更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启发与弥补逻辑思维,有助于科学思维获得成功。

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飞速转型的今天,艺术教育不仅要重新调整其在高等院校的地位,而且担负着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有机结合并良性互动的重任。舞蹈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应当确立明晰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好地为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3、舞蹈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脱节。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以及对事物特有的艺术洞察力,还应该将舞蹈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转化成综合的感受力,即舞蹈素质教育的重点应从舞蹈本身转移到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上,如与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的结合。刘青弋教授曾说:“舞蹈的跨学科理论主要包括舞蹈与人文社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舞蹈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以及与自然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例如:在实践课上要强调舞蹈知识普及;在欣赏的课堂上,当我们讲完作者、创作动机、表现内容、结构欣赏后,应将课堂内容再延伸一步,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从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的角度阐述出来,达到拓展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加深大学生艺术修养教育的程度,从而丰富、完善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

4、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未在艺术类教学体系中确立明晰的地位。由于舞蹈素质教育尚未在普通高校艺术教学体系中确立其明晰的地位,高等院校的舞蹈素质教育还要有一个发展阶段,因而高等院校舞蹈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普遍令人担忧(如:至今我国仍未有一套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统一的、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目前,有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了艺术门类课程,均只采用选修课的形式,舞蹈课程更是如此。较为重视艺术教育的学校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已将艺术门类课程列入到限选课或任选课的范畴中,其中舞蹈课程是众多艺术门类课程中的幸运儿,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学校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任选一门以上的艺术类选修课。实际上对一个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分程度地任选一门艺术类课程所达到的效果是蜻蜓点水式的,其收效甚微。将舞蹈类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的选修课之一,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而言收效也是不大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没有遵循人的艺术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将艺术教育建立在“兴趣”而非“素质”之上;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艺术教育缺失了应有的标准,使他们在心理上视艺术类课程可有可无、可选可不学的点缀。多年以来,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的教师主要集中在艺术院校,舞蹈教师的主流大部分也不在普通高等院校。未形成艺术教育的气候,艺术教育成长的土壤尚待培育,舞蹈教育成长的土壤尚待培育。

现代人已意识到,艺术世界是奥妙无穷的世界,艺术经验对丰富人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在人类历史的每一个关键时刻,艺术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使人类的天才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施展,并保证了人与人之间必须的交流。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正如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一样。舞蹈这门艺术不仅能表达感情,使人的艺术创造性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艺术世界里学到其它学科领域学不到的东西。艺术教育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审美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舞蹈教育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舞蹈教育又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必须与其它的人文社会科学相配合,才体现出其教育的真正内涵。有助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交流能力的综合培养。而综合素质的形成一方面离不开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又必须将艺术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

高校的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大众非常乐于接受,并且乐于参与的艺术形式,因此,舞蹈教育的普及也必然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屠燕萍. 舞蹈教育与人格素质培养.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6月

篇7

摘 要:艺术表现力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感染力,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灵魂所在.舞蹈作为一种源自自然、来自人类灵魂深处情感的生动肢体表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通过舞者而传达给观众的,使观众受到触动,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这对从事舞蹈专业学习的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艺术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探讨艺术实践对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和提高.

关 键 词:艺术实践;舞蹈;艺术表现力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走出课堂,从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不断汲取舞蹈艺术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动重组和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习充满乐趣,这是每一名学生和教育者希望看到的.艺术实践正是舞蹈专业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吸纳的一种转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培养舞蹈专业的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及综合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艺术实践的定义及内涵

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一书中,称舞蹈专业的艺术实践就是舞蹈实习,他认为舞蹈实习包括了舞蹈表演、编导、教学、写作等,舞蹈表演专业的实习主要是舞台表演,侧重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锻炼.舞蹈教育专业实习的内容包括模拟教学、实际教学和论文.作者认为,舞蹈作为一门集音乐美、形体美、服装美、舞美设计等多项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以其高雅时尚的艺术品位和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翩翩风韵,无论是生动活泼的舞台演出、还是严谨科学的教育教学、论文书写,对于从事舞蹈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都有着“感于外、发于心”的本质提高,是艺术表现力来源的沃土.

三、艺术实践对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作用

(一)舞蹈艺术实践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为艺术表现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舞蹈课和舞蹈实践活动(如舞蹈比赛)结合提高学生审美观舞蹈课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教学方式主要围绕讲解——训练——讲解进行,教师以主导地位的角色传授舞蹈基础知识,学生基本是被动接受者,周而复始,学生对舞蹈课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为提高舞蹈课的教学质量,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舞蹈艺术实践比赛活动,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舞蹈实践比赛中去,注重学生对舞蹈知识的应用,体验、赏析和创造.要强调艺术实践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它是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对舞蹈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检验,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注重舞蹈课和艺术实践比赛活动的相结合,为给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经常参加艺术实践比赛活动的学生同没有参加艺术实践比赛的学生相比,他们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通过一定的舞蹈知识学习后,要安排和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比赛活动,把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舞蹈知识更广泛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舞蹈艺术表现力的目的.

(二)舞蹈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模仿力,进而提高其艺术表现力

舞蹈是一门不仅注重形式美,同样还十分注重思想情感内涵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舞蹈美不是一般的人体动态美.而是一种饱含诗情,富于乐感的人体动态美.学生在舞蹈艺术实践中通过对大自然和生活的创造性模仿,可以提高其表现力,如挤奶舞就取源于劳动,它是模仿牧民给牛羊挤奶的动作来表现人民的智慧、劳动的美.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如“三下乡”、“舞蹈采风”等方式,学生缩短了舞蹈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逐渐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作者认为,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映,它属于上层建筑,“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艺术的再现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离开了人类社会生活,离开了劳动实践,也就没有舞蹈艺术,在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有过各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舞蹈艺术正是在这些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基础上,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时代的印迹,从无到有,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内容、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演和创作灵感,从而提高舞蹈的艺术表现力.

(三)舞蹈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创作、表演、欣赏水平,从而促进艺术表演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舞蹈实践包括舞蹈创作和舞蹈表演,而这两者都经历着从客观现象到主观意象再到舞蹈形象这二种时空状态的两度转化过程.从素材到舞蹈艺术的转化就是创造过程.舞蹈艺术源于生活.人们在生活中会有很多感悟,但表达不清楚,而创造本领的前提就在于发现、升华,例如,讲解舞蹈《小金鱼》时,我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观察鱼的形态、觅食、嬉戏的全过程,并要求低年级学生设计一组舞蹈造型动作.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想象出的肢体动作也十分丰富,有身体的扭动、面部表情的夸张表演、手部动作的配合,十分具有创造力也十分可爱,回到课堂再度讲解《小金鱼》时,学生情不自禁的发出了“原来是这样”的感慨,学习效果十分好.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参加辽宁电视台春节晚会演出、 电视台“双拥晚会”、去日本昭和大学演出、去法国演出等一系列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创作 、艺术表现力等多种能力,从而是各种艺术

四、艺术实践是艺术表现力的沃土,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艺术实践的新途径

学生的舞蹈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是学生的外部形态动作和内部情态动作的综合培养.只要教育者努力探寻舞蹈教育的发展趋势、发展规律和发展途径,创造性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那么,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外部舞蹈动作与内心情感语言的技能,来进一步创编舞蹈动作,发挥其表演才能,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美的创造能力就不在是一句空话.艺术实践,对于每一位教育者来说,不仅仅是单纯的“演出”、“表演”;更应该是“教和学”的完美统一,是学生主动吸纳知识过程,更是“教学实践”、“舞台实践”、“创作实践”的沃土,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开拓思路,创造性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使舞蹈教育、教学告别“机械化”的操练,让学习充满乐趣,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欧.论舞蹈学专业特色的舞蹈技术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2).

[2]张春河.高校舞蹈教师的角色素质[J].舞蹈,2008,(6).

[3]张薇.舞蹈艺术走进大众的探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

[4]苏娅.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二】舞蹈艺术方面的论文

摘 要:文章通过舞蹈常识、舞蹈编导个人素质、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等三个方面对怎样创作优秀舞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舞蹈起源;舞蹈分类;知识型编导;舞蹈创新

1 舞蹈常识

1.1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舞蹈是人类最早起源于劳动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舞蹈多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随着社会文化发展,人们用这种丰富的肢体语言开始表达思想感情,继而反映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一般研究者认为舞蹈始于旧石器时代。结合中国远古的传说以及世界各国的历史记载,舞蹈的演变经历了我国云南沧源岩画中等岩画中体现的上古时代原始舞蹈,随后在奴隶社会的图腾舞蹈,到了封建社会的宫廷舞蹈,史书上记载中国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的汉魏和隋唐时代,唐玄亲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以及从欧洲宫廷舞蹈中发展而来的古典芭蕾,直至20世纪出现的现代舞。

1.2 舞蹈的分类

舞蹈按照社会作用的不同可概括为两大类:①自娱性舞蹈。自娱性舞蹈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跳的舞蹈。自娱性舞蹈剧具备广泛的群众性,例如,人数、场地、时间均由大家自己选择决定,同时更以群众舞蹈娱乐活动为互相交际为手段而到达交流感情的特殊性。②表演性舞蹈。表演性的舞蹈,是指专门为观众欣赏而表演的节目。这种舞蹈更多是具有了规范性,除了在个别的场合由专业的舞蹈工作者即兴表演之外,大多数一般都在舞蹈编导的精心的编排下,提炼出主题思想、故事情节通过舞蹈的表演形式来塑造人物,通过扮演者的表演来娱悦观众,让观众和舞者在精神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2 舞蹈编导个人素质

好的舞蹈作品的稀缺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很多理由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其中优秀编创人员的稀缺为主要的症结。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需要诸多的条件和因素。客观的教学条件到个人的文化素质形成了密切联系。所以在遵循舞蹈编创的规律法则制约下,切实提高编导的整体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2.1 舞蹈的文化内涵

最初舞蹈在舞台上拼的是技巧,再拼就是舞蹈的文化内涵。田露教授提出“在舞蹈编导、演的技巧,学养、文化人格等诸因素中,影响创作的终极因素是舞蹈艺术者自身的文化人格。”一个舞蹈的文化内涵完全取决于编导的个人内涵,他创作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2.2 做文化知识型编导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造就了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例如《雀之灵》《踏歌》《丝路花雨》《云南印象》等众多经典作品。目前社会提倡的是打造知识型社会,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识性才能符合当前社会趋势的发展。一个能让人从舞蹈中读出知识读出文化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具有深度的作品,这个舞蹈作品就更多得起到了社会的作用,让人们沿袭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利用好这种广泛而又直接的艺术形式继续创新发展。伴随着近几年来电视的大力推广,各种各样的舞蹈都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百变的样式、翻新的手法,让我们眼花舞蹈艺术方面的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zglww.net提供,转载请保留 .缭乱,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舞蹈上的“腐化”,舞台上是让人看不透的在歇斯底里表演的演员,舞台下是稀稀拉拉面无表情的观众,这样的场面和舞蹈的编导有直接地关系,这种舞蹈缺乏知识,是一个浮躁的表现,以一种功利的表达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它偏离艺术的本质。现在的状况更可悲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泛滥——搞自己的艺术,这些舞蹈编创者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个人知识的缺乏,盲目抄袭一味追求技巧上的难度以及绚烂的舞台效果,但是忽略了舞蹈的知识型。

2.3 舞蹈编导应当深入到生活中

当前舞蹈创作面对的很大一个理由是对生活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题被符号化和模式化,舞蹈来自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在舞蹈的编导中,编导只有在熟知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在生活中提炼并升华,在生活向舞蹈形象转化的过程中,有一项技能是编导们要学习的就是“模仿能力”,这种摹仿可以在编出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观众也可以从这种摹仿中揣摩出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这个模仿要不到生活中体验生活是不可能很形象的。

2.4 舞蹈既要创新又要保持传统文化

我国的舞蹈资源丰富,有一些舞蹈文化经过艺术大师们的挖掘已经得到了保护和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的遗产沉睡在民间中,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挖掘,成功地挖掘后面对的就是怎么样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的创新,这种创新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宝藏更好的发挥它的特色,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3 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

3.1 向知识舞蹈教学发展

一个定位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作为当代的舞蹈演员们,更要着眼于未来,抛开功利心,舞蹈是经济建筑中的高层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所以所有从事舞蹈生涯的演员们应该以知识舞蹈为导向,转变观众对舞蹈就是“蹦蹦跳跳”的想法。舞蹈要求我们从事舞蹈的工作者们从自身的素质抓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样既能更加快速理解编导的主旨,更能在舞蹈中恰如其分的表达舞蹈所带来的文化内涵。

3.2 学会体验感情

篇8

 

大学生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的对策措施,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舞蹈教育较其它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在对一些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的广泛调查中发现,各个大学实施舞蹈教育的标准和方法各不相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个大学的经济状况、舞蹈教室、舞蹈师资还不够完备。不过短短几年内,随着人们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视,舞蹈教育不断发展,成为今天学校素质教育里一项重要内容。尽管各高校实施舞蹈教育的方法和标准各异,但都重视舞蹈教育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用,充分发挥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塑造良好的体态美中的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对高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否则,舞蹈教育在艺术教育中与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难以接轨。从这个视角出发,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舞蹈课的内容设置没有与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相结合 

目前,普通高校培养人才大多以科学思维能力为重点,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可以完善并影响、促进科学的逻辑思维。虽然科学思维严谨、抽象,与艺术思维的感性化、形象化有本质区别,但事实上,人的思维方式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具有复合性的特点。艺术思维具有感性形象的特点,当其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时,两者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更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启发与弥补逻辑思维,有助于科学思维获得成功。所以,高等院校特别是农科类占主流的院校的艺术教育若忽视与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相结合,就会与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脱节。 

(二)舞蹈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脱节 

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以及对事物特有的艺术洞察力,还应该将舞蹈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转化成综合的感受力,即舞蹈教育的重点应从舞蹈本体转移到与其它学科结合上,如与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的结合。举例来说,在实践课上要强调舞蹈知识普及。在上欣赏课时,当我们讲完作者、创作动机、表现内容、结构欣赏后,应将课堂内容再延伸一步,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从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的角度阐述出来,从而丰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 

(三)舞蹈教育未在艺术类教育体系中确立明晰的地位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的艺术课程大多以选修课为主,所开设的课程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技能技巧为主的课程,如歌唱技巧、各种乐器的学习、舞蹈作品的选学等,此类选修课程的开课门数、规模因受各高校所具备的场地、经费、师资力量所限制而各不相同;另一类是为解决学生选学艺术类课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而开设的,如基本乐理和舞蹈基训等,此类选修课各高校一般都有;第三类是欣赏类的课程,不同学校开设此类选修课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古典音乐欣赏、有民族音乐欣赏、有西方音乐欣赏、有经曲音乐欣赏、有歌剧舞剧或剧目欣赏、还有单纯的专题音乐欣赏和舞蹈作品欣赏(高校有的不多)等。以上三类课程在各普通高校艺术类选修课中所占有比例各不相同,并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 

    二、归因分析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来说是认识不足,在思想认识上对舞蹈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观念限制,舞蹈教育的规模有待以充分的扩展,在思想认识上更注重艺术类以外的文化知识的教育,而轻视舞蹈教育在人的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从客观的角度讲,高等院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比例在从事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师中比例很小,甚至有的学校艺术教育没有舞蹈教师。而且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不是很多。另外单纯的受过舞蹈专业学习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师的非复合性也成为我们推进舞蹈教育的障碍。舞蹈教师由于受传统艺术教育的影响,自身素质的缺陷,教学方法的传统化、舞蹈专业化、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加之教师在学校中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同时由于普通高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教师少而且没有形成气候,学术交流普遍不足。 

三、对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引导大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同时,更要注意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艺术思维能力,才能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开发科学的智慧为科学教育服务。针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状况,本人认为,舞蹈教育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进行改革。 

实行“一主多辅”的课程体系显然将舞蹈艺术类课程列为各高校主干课程的想法并不现实。实际上舞蹈艺术类课程开设的种类越多,分科越细,越让学生无从选择。所以,应将众多舞蹈选修课科学地化整归一,加长课时,减少门类。无论开设什么类别的科目,应首先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设一门在内容体系上具有渐近性、复合性的课程,即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以讲解基本的舞蹈艺术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并从其它艺术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舞蹈艺术类的课程应以此门课程为主,其它课程为辅。同时要贯彻好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辅舞蹈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上,开设一些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社会学、艺术哲学等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注意实践性教育形式,在进行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课堂讲授的形式外,还应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例如,舞蹈交流协会、沙龙、专题讨论等。在开展此类活动的过程中,除了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外,还应针对不同艺术水准的学生组织活动。可以以艺术骨干分子作为“点”去带动普通学生,激发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与爱好,自发成立舞蹈团、艺术工作室等。扩大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创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以致用,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深化进而达到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 

总之,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需要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即由以技法教育为主转向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综合发展教育。艺术素质综合发展,还需要把舞蹈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从而为培养出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交叉互补的作用。培养目标是人才成长的方向和标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指导。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转向,将会影响到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等舞蹈教学实践,将会对舞蹈艺术教育师资提出更多的要求,将把普通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最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平心.舞蹈教育: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3)qns中国舞蹈网 

篇9

 

东北秧歌是东北地域民族民间文化精英的典型代表,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韵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东北秧歌的表演内容、表演形式和伴奏音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形式上她既继承了高跷“哏劲”的动律和“稳中浪”的审美特征,又融入了地秧歌、二人转、古典舞技巧和戏曲一些元素的舞蹈成分,使其从民间走向舞台。

东北秧歌同其它民族舞蹈一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动律特点,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东北人民的宗教信仰、经济生活、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是分不开的,是东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东北秧歌的上身动律以及手巾花的各种舞法等都展现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并反映了东北人民豪爽、泼辣、热情的个性。“东北秧歌在风格上以热情、火爆、泼辣、幽默著称。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哏,哏中有俏,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体现其风格的要素主要有韵律、体态、动作、节奏、服饰、道具。

1.韵律

东北秧歌的韵律,主要是以上身动律的扭、摆、圆和双膝屈伸的软、硬、颤来体现的。这些韵律主要是由表演者腿缚高跷形成的一种动律特征。两足踩在木制跷腿上,须靠两膝的屈伸和上身的摆动来掌握重心,单脚落地易晃,双脚着地则稳。因此,抬脚要快,落地要实,屈伸要大,上身也要随之而摆动或扭动,由此就形成了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它的特点是单短双长,即一脚踢出时要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要短,收回时要稳而实,双脚着地的时间要长,其屈伸的律动节奏也就具有长短之分,上身亦形成了划∞字,摆身和扭身的动律。上下身配合便构成了秧歌的韵律特点—哏、俏、劲,就是动作要脆、快、有力、稳及俊俏。

2.体态

东北秧歌的体态则从东北人民生活中最普遍、最熟悉而又最欣赏的生产劳动、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中吸收、提炼出来的。受高跷的影响,表演者在高跷上表演,在做各种步法时,为找其重心平衡,上身始终保持前顷,如完全直立,挺胸昂首将失去平衡。在此影响下,就形成了收腹、挺胸、上身前顷的基本体态,这些体态是秧歌的主要特征。

3.扭法

韵律、体态和手巾花集合在一体的动作结合就是扭法,它是塑造人物和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东北秧歌的扭法,如单臂花、交替花、双臂花、盖分花等等,都是手巾花双臂舞动与步法相结合的动作结合,构成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手巾花、踢步、鼓的动作是东北秧歌的扭法最主要突出的艺术特征。手巾花多以手绢为主要道具进行表演,各种手巾花都是靠腕子的力量来舞动手绢,表达着不同的感情;踢步是秧歌具有代表性的步法,其中前、后踢步能很好地表达女性的哏、浪、俊、俏的美,而抬踢步和蹲后踢步则表现了男性的矫健、活泼、热情的个性;鼓的动作是在打击乐的节奏变化中完成的各种动作,它包括叫鼓、鼓的连接动作和鼓相三部分。

4.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重要因素,也是舞蹈的三大要素之一。舞蹈伴奏音乐是旋律和节奏构成的艺术形象,它激发人们的情感,表达舞蹈的神韵。它一方面:以强烈而具有民族特征的节奏为舞蹈伴奏;另一方面以具有个性的音乐旋律表达着舞蹈的内容和人物感情。

5.服饰

东北秧歌则以戏曲服饰为主,以所表现的人物而定服饰。秧歌表演多是以舞蹈小品和小戏为主,人物扮相皆以所表演的内容和人物个性而着装。戏曲服装多带水袖,演员表演时,多手握水袖而舞,称握袖头。后来便逐渐形成持手绢而舞,使秧歌中的手巾花发展成里外挽花、片花、旋花等。其扭法也有了甩、抖、搭肩、缠头等动作,形成了东北秧歌所特有的表现形式。

6.道具

扇子、手绢是汉族具有典型意义的秧歌道具。秧歌的手绢舞动和由舞动手绢所形成的手、臂的动律,是体现东北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的东北秧歌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可分为高跷秧歌、寸跷秧歌与地秧歌。而高跷秧歌又分为大鼓高跷(乐队在高跷舞队后边抬着大鼓、大锣、小叉、唢呐伴奏的舞蹈形式)小鼓高跷(系着腰鼓手持小锣伴奏的舞蹈形式)表演者脚缚木制跷腿,能表演各种扭法。论文写作。如今的东北秧歌在表演形式上有了新的发展,现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动作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如:在扭法上,上身的“上下动律、前后动律、划圆动律”这些动律特征都是因高跷的特定限制提炼出来的。下身“软、硬、颤”的动律特征也是由踩高跷的首要特点保持膝部的松弛与韧性而提炼出来的。在手巾花的绕法上“阴阳双翻掌”“扬鞭跨腿”是在头跷人物动态特征中提炼出来的动态语汇;“双臂花”“大交替盖花”“双直臂花”“大摆身动律”是在媒婆人物角色中提炼出来的;“交替花”“展翅花”“盖分花”“双膝肘稳相”“绕花转身”是在上装中提炼出来的;“搭肩花”“缠头花”“盖撩花”等代表性手巾花绕法是在下装中提炼出来的。这些动作如今都搬上了舞台,展现在这块有着古老文明的大地上。

由于表演形式的改变,自娱性的民间舞蹈成为了表演性的艺术舞蹈,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出现了一批好的作品。如明丽表演的《喜雪》等等,诸多的专业舞蹈工作者逐步借鉴了西方先进的舞蹈创编理念,在音乐设计方面大胆革新,给东北秧歌音乐的创编不断输入新的血液。

东北秧歌的产生和发展,是受社会变迁直接影响的。论文写作。由于历史时期不同,秧歌的表演内容、形式和伴奏音乐也有所区别。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传统的东北秧歌,继承其中民主性的精华,去除其中封建性的糟粕。论文写作。东北秧歌毕竟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艺术,她的本质是健康、朴实的,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因此我们要灵活的运用其表演形式来表现不同的内容,在不失去原有风格和艺术魅力的前提下,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要注意随时把外地的“好东西”吸收进来,向喜爱秧歌的人经常性地、有意识地传授一些新东西,在潜移默化的传授过程中提高人的文化品味。

现今,东北秧歌在那片黑土地上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但是,继承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随着人们艺术鉴赏力的提高,在创作新的艺术作品时,要求艺术家们要注意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文化心理和欣赏习惯;在思想内容方面要体现出时代精神,有鲜明的时代感;在艺术上要大胆吸收各种现代表现手法和技法,以提高东北秧歌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呼吁有关部门加大对民间艺术发展的关注,使其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成为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使其永远在舞台上展现它的风姿。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

[3]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4]李瑞林,战肃容.东北秧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5]张显峰.论东北大秧歌的繁荣与发展[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6,8(2).

[6]王桂欣,溢洋.东北秧歌的沿革和社会控制管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9,16(3).

[7]刘金昌,熊琨.探索东北秧歌的渊源及其演变[J].温州大学学报,2003.6,(2).

[8]朴刚,陈立华.东北少数民族传统现状及其发展思路研究[J].体育科学,2004,(4).

[9]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篇10

 

1.群文舞蹈是个体完善的途径

群文舞蹈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媒介,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普及性教育、素养性教育。同样,这里的“教育”也是属于大教育的范畴。人们接触群文舞蹈不是为了成为舞蹈家,虽然其中不乏最终走上专业道路的人才,但绝大部分人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丰富生活方式,以及强身键体、调节身心。

社会和艺术总是处于一种连锁反应般的相互关联之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着各自的发展。群文舞蹈也和任何一门艺术一样,随着人类的起源而诞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反之,群文舞蹈的兴起和发展,又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历史影响和精神作用。“美”是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群文舞蹈在审美方式、审美性能上,仍遵循着舞蹈艺术共同的审美规律。美学观点认为,美、美感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客观现实为依据,充分注意到美、美感形成的客观现实基础;但同时也要注意到,美、美感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的主体密不可分。而这种主体又必须是同客体相一致的时候,美、美感的形成与发展,才具有符合规律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群文舞蹈集参与和观赏于一身,它所带给人们的美、美感也就更直接、更深刻。群文舞蹈是用动觉来自娱,用视觉来娱人的。。特别是在群文舞蹈中占很大比重的民间传统舞蹈,如广场民间舞的舞龙、滚狮、秧歌、腰鼓等,它拥有典型的整体和综合见长为特点的东方文化审美情趣,融自娱和娱人为一体。一些民间舞蹈其服饰刀具具有明显的工艺性,华丽多彩,工艺精湛,加之参与者技艺性的表演,具有很高的观赏审美价值。其次,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大众人文素质的提高,群文舞蹈的创作和表演,也日益注重音乐、舞美灯光等综合体现,使其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效果。群文舞蹈对日常生活的美化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唐代的“踏歌”、宋代的“舞队”以及现代的各种民间舞蹈盛会等等群文舞蹈活动,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充实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把整个社会点缀得更加色彩斑斓、丰富多彩。

从观赏的角度来看,群文舞蹈中,无论是民间舞、社交舞,还是非职业创作和表演的舞台舞蹈,都有很大的可看性。它同样能给人带来艺术上美的享受和感染。此外,由于群文舞蹈的表演具有随意性、通俗的特点,它的情感流露方式比职业舞蹈更直接、更贴近生活,并带有浓烈的趣味性和技艺性。使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社会成员,在观赏时,容易产生处于同一审美心态的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这就使群文舞蹈既具有表现内容和手法上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又能普遍反映和维系广大社会成员的文化心理。从古到今,民间传统舞蹈活动经久不衰,以流行于北方地区的民何大秧歌为例,它是明一清时代农民在农忙时节,缉织临时性换工、集体下田、击鼓为号、群歌竞作;休息时,人们以手帕、雨具、汗巾、扇子之类为道具,即兴歌舞,以为欢乐,故称秧歌。逢年过节,人们也相邀聚演,相沿成习,演化力北方各省农民的集体舞蹈。群文舞蹈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凡赛牧渔猎、婚丧嫁娶、节日庆典、消灾祛病、祭祀神灵等重大活动,总要以舞蹈来娱人、娱己乃至娱神。而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移风易俗,有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民间舞蹈正被改造为内容健康的自娱性舞蹈,新兴的自娱性舞蹈如交谊舞、健身舞等也逐渐被更多的人所喜欢。

2.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首先,群文舞蹈能实现人们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之一,是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与沟通。在交通和通讯技术日新月异、国际互联网蓬勃发雇的今天,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与:理解的途径和方法已成为社会的一大课题。”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就需要推行个人情感的表达。没有表达就没有交流。。群文舞蹈是最能表达人的情感的活动。越是强烈的情感,就越难用语言来表达它。。可以这样说,如果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传达信息的最基本的手段的话,那么,群文舞蹈则是最直接、最具体、最丰富、最形象的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方式。当人们有情要抒、有感而发的时候,必然要选择一种最本能、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将自己的心灵感应物化到所表现的对象上去。这时,群文舞蹈则有可能成为人们情感表达的一个最佳出口。

其次,群文舞蹈有助于形成艺术化的人际关系。杜卫在《美育论》中曾说到:“每一次合唱,每一次集体舞,每一出戏剧演出,都使参加者在一个共同分享的情感经验领域中达到交流与理解。每一次电影欣赏或戏剧欣赏,每一次聆听音乐会,都会使参加者获得一次情感的共鸣,此刻的影剧院或音乐厅成为一个情感世界,由于分享共同的情感经验,每个个体的情感都向四面人方荡漾开去,在弥漫着情感意识流的审美场中,人们获得了一次真挚深切而又无言的集体心灵对话。”通过群文舞蹈的集体活动,可以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群体氛围,让人们在这个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敞开心扉,克服由功名利禄设置的人际障碍,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形成一种艺术化的人际关系。

3.促进国际一间的理解与交流

艺术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对于增进国际理解与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国际音乐学会所指出的:全世界艺术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说到拉丁舞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为什么拉丁文化会一下子风靡全球?我想只要看过拉丁歌舞的人都会明显感受到热情、真诚和豪放的情绪沁人心脾,这就为我们了解拉丁人以及拉丁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因为拉丁舞就是拉丁人个性的折射—他们待人真诚、热不拘小节,是最容易结交的朋友,这种性格的人总是很有人缘,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欣赏拉丁歌舞,领略浪漫拉丁风情,甚至亲身去体会拉丁节奏,人们都会受到它的感染,感到一种简单透明的东西。同时,拉丁舞作为一种当今世界性的群文舞蹈,客观上也淡化了不同种族的差异,让人们感受到人类是一个大家庭,每个种族都是这个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4.结论

综上所述,群文舞蹈在文化的传承、个体的完善以及社会的和谐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它所蕴涵的教育价值是巨大的。那么,如何让群文舞蹈的教育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无疑是我们每一个群文舞蹈研究者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要想充分实现群文舞蹈的教育价值,就必须找到一种实现其教育价值的途径,而群文舞蹈以及群文舞蹈的教育价值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有群文舞蹈活动作为依托。群文舞蹈活动的本质不在于其外显的过程,而在于其精神内涵和意义。正是这种社会行动及其后果所蕴藏的文化意义,才使群文舞蹈成为社会可以理解的行为。分析人类的社会行动,舞蹈活动是最具丰富的、潜在的文化意义的活动。群文舞蹈活动作为群文舞蹈概念的载体,也是群文舞蹈得以生存、群文舞蹈的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因此,研究群文舞蹈活动以及它的开展,便为我们研究群文舞蹈教育价值的实现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叶胜光.数字化舞蹈艺术的特征表达与视频检索技术[D].浙江大学,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