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安全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4: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校园安全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校园安全论文

篇1

完善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首先得清楚何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是指在大学校园范围内,供广大师生生活、学习、工作、实验等场所的消防安全的统称。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如何做好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加强校园消防安全,已经成为社会一个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之中很多师生都认为消防安全离自己很远,所以对之关心甚少。但是那些发生在大学校园火灾惨痛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如,2011年10月12日中南大学一栋修建于1960年的化学化工学院教学楼顶楼发生火灾,整栋楼基本被烧毁。2011年3月20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男生宿舍发生火灾,约20间宿舍全部被烧毁。2010年11月13日,清华大学为了迎接百年校庆,清华学堂发生火灾,经308名消防官兵两个多小时的全力扑救,大火才被扑灭。2010年10月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一栋八层的研究生宿舍顶楼发生火灾,因建筑结构不利通风,着火后浓烟灌满高层楼道,一名女子窒息身亡。2008年11月14日早晨6时10分左右,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一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在烟火过大的情况下从6楼宿舍阳台跳楼逃生,全部遇难。

做好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意义深远。大学校园的消防安全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更是牵动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心和备受社会关注。所以,做好大学校园的消防安全建设不仅关系到学生和老师的切实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更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安宁。做好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有利于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利于学校的稳定,有利于千万家庭的和谐稳定,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二、我国大学校园消防安全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检索文献和查阅有关资料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总结出我国目前大学校园消防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相关消防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

我国早于1998年就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并于2008年10月对其进行了修订。但是很多高校没有按照《消防法》的规定制定各自相关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与规定。有的高等院校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但也是流于形式或者缺乏可操作性。这样一来对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缺乏相应的制度指导与规范。

(二)大学校园消防安全责任不明确或者没有落实到位

首先,高校消防安全责任不明确或者安全责任滞留于书面材料上,没有把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导致相关责任人相互推诿或者在工作中不能履行消防安全责任。其次,即使有些高校明确了相关安全责任,但责任制度不健全,未能建立从学校到院系再到班级宿舍的层级责任制度,没有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人员身上。

(三)火灾多发生在宿舍、食堂、实验室等人员密集的地方

这些地方人员密集,存在的可燃物多,火灾荷载大。实验室储存了很多易燃易爆等化学物品,加上在实验时操作不当和老师不到位的监督,使实验室的隐患相当突出。再加上学生防范意识薄弱,违规使用电器和乱拉临时线路,在楼道内随意堆放杂物,宿舍隐患普遍突出。还有的建筑,如食堂,建筑改造内装修没有按照国家或者地方相关规定施工,消防安全设施不到位,耐火等级低,而且存在线路老化、安全疏散通道堆放杂物,楼道内安装栅栏,都使其火灾隐患突出。

(四)大学校园的特殊性导致早起建筑防火等级低,极易发生火灾

很多高校历史悠久,保留了很多早期的建筑,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和材料的限制,这些早期建筑存在大量的砖木结构,消防布局不合理,建筑材料防火等级低,消防设施不齐全,电力电路设施隐患多,安全通道较少或者没有消防通道。这都导致早期校园建筑防火等级低,极易发生火灾。

(五)对大学校园对消防安全重视不够,消防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高校消防设施设备大多数比较陈旧落后,消防经费投入有保障的和基本有保障的仅占31.3%,灭火器与消火栓配备不达标的占43%,消防设施设备不达标的占93%。很多高校消防经费投入不足,基础消防设施薄弱,建筑消防设备短缺。再加上学校对消防安全重视不够,对消防设施的更新不及时,原有设施陈旧。还有不少设备,由于缺少必要的检修、维护,导致难以发挥防火灭火应有的作用,或者不能使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火灾发生的救援和扑灭工作,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六)大学校园消防安全教育缺失,消防安全宣传不够,广大在校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普遍淡薄

我国的高等院校很少把消防安全纳入到教学管理之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消防安全课程,没有意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消防安全教育缺失。高校很少或者从来没有组织师生进行消防安全演习和培训。广大师生对消防安全存有侥幸心里,对于消防安全没有意识,对于学校组织的消防教育和活动也不积极参加。同时高校消防安全知识宣传不够,导致大学校园内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知识匮乏。在面临火灾发生之时,缺乏逃生和救援技巧和知识,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件,造成重大损失。

三、关于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的几点思考

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事前的预防、事中的抢救与避难逃生、事后的总结与完善。故笔者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谈谈对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与规定,提升大学校园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与规定,加大对消防安全经费的投入

各高校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规定,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对完善、切实可行、安全长效的消防安全制度与规定,如建立消防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消防设施定期检查与维护制度等;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是建立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即从学校到各院系再到各班级最后到宿舍的层级安全责任制度,把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明确各级岗位与人员的责任和管理目标,调动各级人员防火积极性,做到提前预防各类火灾的发生。同时加大对消防安全的经费投入,提升对消防安全的重视程度,改善大学校园的消防基础设施。对各个建筑的消防设施、器材进行定时检修与维护,及时更换与更新消防设施、器材,确保消防设施的齐备与完全,预防火灾的发生。

2.提升大学校园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对宿舍等火灾易发场所的管理与监督

在相关制度与规定指导下,在明确各自责任和管理目标的情况下,定期对大学校园内如宿舍、实验室等火灾易发和人流密集场所进行检查与监督,保证这些场所的消防安全通道畅通,消防设施完好。有些高校为了方便管理和节约成本,在宿舍等场所只开放一个安全出口,甚至到了晚上熄灯后还会上锁,这样极不利于火灾发生时的救援与逃生。同时加强学生宿舍和食堂、实验室等场所的用电、用火的监督与管理。在宿舍禁止使用明火,严禁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和乱拉电线。及时对这些场所进行排查,发现问题与违规情况立即整改与落实责任。

(二)强化大学校园消防安全教育,积极宣传消防安全知识

1.强化大学校园消防安全教育与培训

按照《消防法》的要求,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教育课程计划之内。让学生在理论上学习消防法律法规知识,掌握如何报警、如何扑救、初期火灾如何逃生、自救等消防知识和技能,提高广大学生的消防安全素质。同时利用新生入学之机,将消防安全培训与消防演练和军训一样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实践上让学生掌握防火、灭火和避难逃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另外,对相关责任人和教职工的消防安全培训也不可忽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提升教职工及时有效合理应对火灾隐患的能力。

2.积极普及和宣传消防安全知识

在强化消防安全教育的前提下,还要不断的普及和宣传消防安全知识。首先,利用学校各个场所的宣传栏宣传国家的消防法规、学院安全消防条例、消防知识、消防标语等。其次,组织学生观看消防安全教育片,使学生认识火灾的危害,提高消防意识,掌握消防知识。再次,利用大学生社团组织定期开展各种消防安全活动,发放消防安全知识手册,提高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和对消防安全的关注。最后,利用学校网络进行宣传消防安全知识与法规,方便广大师生查阅。利用多种手段对校园消防安全进行宣传,使广大师生从观念上对消防安全永不懈怠,警钟长鸣。

3.密切与消防部门的联系,共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

在提高广大师生消防安全意识和掌握基本消防安全知识的基础上,学校要保持和相关消防部门的积极联系,定期聘请消防部门专家来校讲座或者联系消防部队来校演习,让广大师生熟悉消防救援流程,消防部门熟悉校园环境。在校园发生火灾时,消防部门能及时做出反应,第一时间展开扑救工作。大学校园和消防部门共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

篇2

中图分类号:TU2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高校室外公共空间研究背景

高校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大学校园环境品质的地位非常重要。空间与人是相互作用的,空间通过对人的引导与限制能够形成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习惯,因此校园室外公共空间规划应当能起到引导大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随着近年来普通高校生源压力日渐显现“大学城”等扩张式的建设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需要,如何在现有校园内充分挖掘空间利用的潜力,提高户外空间的环境品质,满足学生新的需要逐渐成为必然。

教育理念的转变,使得教育场所由室内拓展到室外,室外教育与室内教育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在室外各种交流显得自由,随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实际上既是一种信息交换与传播过程,也是交往双方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正是通过这种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展示自我、学会分享、学会互助,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不仅对他们的求知解惑有重要的帮助,而且也是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手段。因此,对校园规划和建设而言,在大学教育迅速发展,建筑设计由对功能的关注向对人的关注的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对校园室外公共空间从行为这一角度来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室外公共空间设计现状分析

1.室外公共空间

高校室外公共空间是指高校校园内服务于生活、学习、交往、休息、步行穿越等功能的各类软质和硬质景观,主要为向全校师生开放的运动场地、大型娱乐场地和校园公共广场等。

(1)运动场地

运动场地是每个学生都会使用到的场地,按照规定,学生的文体生活区用地在校园中的用地比例应达到12%~15%。但是根据调查,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存在运动场地面积严重缺乏,类型单一等等问题,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活动的需要。

(2)公共广场

校园内的公共空间包括校内的各开放的公共广场。广场提供了整合校园文化与校园空间结构的机会。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布置纪念性的植物造景和其他识别性强的空间造型。中心广场在一些建筑的构造上,要尽量符合高校老师学生的需要,味他们创造休憩、交往交流的条件。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中心广场设计的不够人性化,比如中心的喷泉过大,让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狭窄、压抑等不自在的感觉。

2.半公共空间

半公共空间主要是使用群体特定的建筑前的活动空间,为人们提供学习、交谈、休憩等活动的场地。

(1)建筑的前廊与前院

对许多大学校园的观察表明,学生们最经常使用的入口往往就是他们所认为的前门或主入口。“建筑只是舞台背景……它们为在这些建筑物之内或之间的空隙中发生的事件提供发生的场所”。因此,在这个入口处,应该创造一个过渡性的前廊空间,用于等待、约会、随便聊天等活动。这个前廊空间构成了由公共社区生活向较小社会群体的生活在空间上和心理上的重要过渡。

当一个建筑的前廊和门前通道为硬质铺地时,其前院通常作为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过渡带或缓冲带,如各院系大楼前的广场就是从室内空间到校园公共空间的一个过渡。

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学院建筑因为缺乏前廊与前院的设计,使得学院建筑前的半公共空间缺乏吸引人流停驻的因素,主要交通流较为混乱,多半变成停放机动车与自行车的场地。

(2)学习、休憩场地

校园内的小游园、趣味园及小广场一般不大,但同样是活跃校园气氛的要素。如路边上布置的石桌石凳提供的也是一种半公共空间,这类半公共空间在大多数高校校园的使用频率较高,也较受学生欢迎。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校园的公共绿地区域(以及建筑周围的绿地)很适于进行在室内容易干扰到别人的讨论或者随意的课间学习。

3.半私密空间与私密空间

半私密空间是一种可提供给1~2人交流、交往、学习的空间,此空间应能提供较为宁静安全的氛围。

在校园中应有各种类型的自然空间,在这些自然空间的设计中,应保留部分或全部种植边界, 从而使休息者都能找到空间边界坐下来,因为校园公共空间和所有的公共空间一样,人们喜欢坐在空间边缘,而且靠着什么东西而坐。座位的设计既应有供一个人使用的比较私密的座位,也应有可供3~4个人的小团体聚会交谈的座位。长凳应避免太长,因为太长会使单个使用者感到不适,还会限制两个人以上的私人谈话。

半私密空间与私密空间一般需要有一定的设计与一定配套设施,如树林里设置了石桌石凳以后可成为学生户外学习不受干扰的场所,大多数高校校园内可布置为半私密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场所一般都不少,如果充分利用,可以满足师生们学习、休憩、交流交往的需要,但是因为缺乏对配套公共设施的考虑,这两类空间显得不足。

三.高校公共空间规划建议

通过对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分析研究我们认识到:空间、环境影响着人的活动,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反过来人的活动又能造就空间。正所谓“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空间、环境的设计质量不仅取决于其形式,更取决于它们的使用者,所以设计者应当充分重视环境的本质并深刻理解使用者对环境的需要。

1.公众参与原则

校园规划是校园建设良好发展的保障,对已建成的校园进行改建或增建规划时,建议“自上而下”的设计和“自下而上”的设计相结合,进行一些现状使的调查研究,收集学生和教工及其他校园使用者对校园户外空间的要求并分析案例,这些工作将有助于校园建设的总体布局、特殊空间保护和户外空间细部设计。“自上而下”的设计和“自下而上”的设计都隐含着按照某种设计价值取向的视觉特征和物质印痕,不再仅限于空间美学和视觉艺术效果,而是注入了人—社会—环境为核心的复合评价标准。

2.统筹规划原则

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室外空间应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统筹考虑,而不应简单地视为校园建筑布置后的剩余部分,在校园主场地规划完成后,简单地种些花草树木,根本不考虑空间的用途。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更应侧重于建筑群体空间格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的空间布置和设计。

3.合理分区原则

高校应设置有利于交往、有活力的交往空间。根据校园中人群的性质及公共空间的功能要求,设置有利于公共接触和社会交往的外部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它应该是安全、方便且易于到达,这就需要校园规划分区合理,道路便捷,同时周边建筑及道路应对公共空间环境提供相应的支持;其次要具有合适的尺度;并且开敞与封闭相结合,有一定的向心倾向,便于使用者参与其中的活动,从而形成生机蓬勃和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

完善配套原则

在对高校的室外活动空间进行规划设计时,还应考虑这些空间场所配套设施的完整性,如夜间照明设计,提高其夜间安全性,这也是从建立整个校园安全、安静的环境考虑。针对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的闲置用地或者改造部分绿化景观用地用作运动场地,在新建、扩建时应该考虑尽量多设置运动场地以满足高校师生现今与将来发展的需要。四.结语

一个成功的设计必须关心社会需求,良好的环境不只是重视形象上的“包装”,或是只在表面形式上做文章,人的行为因素和行为特征更应当引起设计者的重视。 从人的行为和需要出发,设置实用、高效的校园公共空间才是根本。由于校园空间体现校园精神,同时肩负着培养、塑造学生品格的重任,因此这里所指的“实用”绝不仅仅限于使用功能方面,而应进一步扩展至精神领域。综上所述,校园空间的形态应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也有必要进行设计前的调研和使用后的评估,从而使校园空间合情合理,并且具备相当的实用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严乐,高宏. 校园公共空间模型[J]. 山西建筑. 2011(32)

[2] 孙迟, 叶蒙. 中国传统色彩在环境空间设计中的应用[A].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 2010

[3] 王小红. 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认识[A]. 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 2008

篇3

 

由于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存在安全教育缺失或不足,使得大学生虽然已经步入成年人行列却依然是容易受伤害的一个群体。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与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大学生比较容易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干扰和侵害。无论是在面对突发的安全事故,还是在面对一些不法分子所设置的骗局时,大学生都普遍存在防范意识缺失、警惕性低、自我保护能力差等问题。高校应该承担起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能力的职责。 

一、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一)建设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社会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文化和技术的重要集散地,是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高校的和谐、安全对社会的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辐射作用。 

近几年校园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给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加强高校安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切实有效地将校园安全事件防患于未然,是构建安全和谐校园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二)营造高校良好的教育、科研和生活环境是基础和保证 

随着高校校园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以及后勤服务工作的多元化,高校校园内服务业日益兴旺,各类不同身份的社会人员大量涌入,使得高校校园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社会特征,大学校园的安全问题也随之呈现出复杂的态势。作为教育重地和科研重地,高校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必须要有安全稳定的空间和环境作为前提和保证。面对教育责任、学术责任、服务社会责任与一定程度的社会控制责任交织的局面,作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者必须重视和思考这一时代所赋予的新命题。 

(三)弥补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不足,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社会对人才尤其是能够适应新形势、新时代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独立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和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时,走向社会的高校毕业生表现的应该是沉着冷静、机智应对,而不应该是因为安全知识的匮乏所表现出的无知无奈、无所适从。不少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时,并没有将安全教育列为必修内容,或者虽然进行了安全教育但仍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例如,教育工作针对性不强、管理措施不到位、方法手段相对滞后等。缺少了基本的、必要的、有效的心理素质培养与知识技能训练,致使许多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 

二、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高校的环境是相对安全稳定的,安全教育问题远不如生产经营单位那样重要,而且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理应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有较强的自我防范能力,所以,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往往重视不够。甚至一些大学的安全教育明显具有实用主义的色彩,譬如上级部门强调了,就抓一段,上级不强调了,安全教育也就暂且搁置一边;上级部门进行安全教育检查了,就集中力量敷衍了事,检查过后就又恢复原状;有重大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发生了,就抓紧搞突击教育,过后就又放松不管。这就难免使得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缺乏系统性、有效性 

虽然目前高校都普遍制定了安全教育管理规定,每年都会通过安排一些安全课讲座或者采取宣传板报等形式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但是由于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学校安全教育管理体系,缺乏稳定规范的安全课程,对学生安全教育多是为了应急或出现事故后的“亡羊补牢”,而临时邀请公检法等部门的专业人员举办几场讲座,以及通过开展一些安全教育活动来代替,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深入性和有效性,教育效果被大打折扣,直接导致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缺乏计划性和安全保障工作出现盲目性。一旦出现学生安全事故,往往缺乏有效的处理措施,致使事故扩大化或使学校整体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及分配形式等社会情况也将随之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新的形势给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安全教育一定要增强改革意识,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用最易于接受的形式和手段将安全知识传授给他们,特别是要把保护生命安全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却往往是形式陈旧、落后,停留于传统的说教和宣传方式;教育内容枯燥、老化,体现不出时代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了安全教育的效果。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致使大学生在面对安全问题时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像“火灾逃生”、“生存技巧”等这些词汇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并不新鲜。然而通过对部分高校学生进行安全测试后却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消防安全知识一知半解。在测试中有七成的大学生承认不会正确使用灭火器,对灭火器使用的注意事项不甚了解,能正确使用灭火器的女生更是凤毛麟角。在“宿舍要是发生火灾怎么办?”的测试中,对于基本的逃生知识,竟然没有一个大学生能够清楚地针对各种情况说出相应的逃生技巧。翻开大学生安全教材,里面有很详细的介绍:初起火灾时,用一杯水、一件衣物就可以将其扑灭。如果火势蔓延,不要轻易用水扑灭,如果是由于电路引起的火灾,需要断电后再灭火……但是这些知识学生却并不熟悉,大都只是按照自己的直观理解来处理。报警、灭火、逃生……这些必要的技能在大多数学生眼中,只是箱底一本积满灰尘的宣传册、只是一场看热闹似的消防演习。 

    大学生对安全知识的陌生,与当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已不能适应当前安全形式的发展和学生对安全知识的需求有很大关系。可见,在高校中,学生的安全意识急需加强,对安全隐患需要不断认识、加以重视,安全措施必须更加完备,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三、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要把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当做一项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高校是青年聚集的地方,也是各种思潮聚集的场所。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学习热情高涨,接受新思想、新理论的能力较高,所以,如果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引导得力,能够在大学生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要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 

要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特点,从入学到毕业,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节假日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安全教育,实现全员覆盖、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安全教育体系。利用已发生的事故做典型材料进行警示教育,可防患于未然,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安全教育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法制教育、安全技能教育、职前教育、爱校教育等。也可以采取开座谈会、请校友作报告,让学生自己针对有关情况进行自我教育等,通过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三)提高大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 

虽然大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比较强,但青年人又比较单纯,容易脱离现实,缺乏社会经验与鉴别力,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为此,高校的安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行为管理上,而是要因势利导、有的放矢,积极开拓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载体,激发大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真正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例如,有些高校就尝试把安全教育列入新生入学教育计划,通过实施系统地讲授安全知识、组织参观展览、听取违法者的自省、开展专题研讨会、辩论会和安全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来教育启发学生,以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有些高校把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纳入总学时,并按相应的学分计入学生学习档案,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通过课堂讲座、案例剖析、模拟法庭、个别访谈、文艺活动等教育形式,紧密结合高校实际以及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以强化安全教育效果。清华大学已将安全教育纳入本科生军训课程,并在研究生课程中设置16学时的“实验室安全学”,解决了实验室安全隐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能否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是衡量一个大学生素质是否全面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否注重安全教育,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是否能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如何进行有效的高校安全教育则又需要各个高校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探索和创新。加强安全教育、构建安全稳定的大学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高等学校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既可以有效防范和减少校园各类事故和伤害发生,又可以完善在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安全教育对高校教育体系完善、大学生个人发展及社会的进步而言都是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丽华,郑文爽.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5). 

篇4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指高等学校为了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维护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法律法规、学校安全规章和纪律、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的教育活动。当前,高校的治安形势不容乐观,通过对大学生中一些常见案件分析上看:一些大学生虽然文化知识较高,但因踏入社会较晚,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法制观念意识淡薄,从而导致一些案件的发生。而这些案件绝大多数是由于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法制知识匮乏造成的。有些给学生带来财产损失,有些甚至危及大学生的生命。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一)加强了人力物力的投入,进行安全管理 

高校主要依托保卫部门和保安来进行安全管理,排查外来人员的登记和管理,防止和处理校园各类治安事件的发生;通过宿管员加强学生宿舍门卫监管,防止闲杂人等进入学生寝室。为保护高校各类重要设施及人员安全,保卫部门在采取人员监管的同时,也配置了摄像头等装置,这对杜绝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和事故的侦破很有帮助。 

(二)借助活动日和典型事例,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目前,高校主要借助“消防日”、“安全日”、“环境日”及典型安全事件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安全保护意识,创建平安校园。高校将“消防日”、“安全日”、“环境日”等作为一种教育契机,这种教育内容及形式在推动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具有针对性强、内容贴切等特点。目前,发生在大学校园的各类安全事故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由于大学生自身警惕性不高而发生的安全事件依然较多,如大学生参与传销事件、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诈骗行为等等。高校有关部门将这些安全事件作为反面典型教材在广大学生中进行宣传,对大学生进行警示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二、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于安全教育的体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日益重视,但是在体制上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一是没有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即使进行安全教育,也只是借助活动日和典型事例,致使大学生安全教育一直没有主渠道;二是没有把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大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间,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计划,因此,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学校教学工作中一直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二)安全教育的内容不够完整,方法不力 

当前社会形势日益变化,安全问题及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迫切要求安全教育的内容不断拓展。在安全教育中,大学生属于被动接受的群体,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如今,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停留在传统意义安全上,应该向大安全的层面上拓展。 

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积极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常规化进程 

大学生安全教育要改变以往到发生安全事故或者隐患时再去强调重视,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做到经常进行、经常落实,努力推进常规化进程。具体讲,第一,坚持开展“安全教育月”、“消防教育日”、“安全知识讲座”等,加强节假日期间和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等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举办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变校园安全为社会大安全。第二,积极推进安全教育进课堂。和传统的课堂不同,在安全教育课上,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消防演习有哪些步骤,怎样逃离火灾现场,有哪些消防用品;学生们可以自制一些消防用品,如灭火器、消防队员制服、灭火用的长长的水管等。利用这些道具和学生可以开展角色游戏。游戏中有的学生练习怎样使用一些灭火器材,而另一些孩子则表演逃离火灾现场的人,练习一些逃生的动作或自救技能,如假装滚灭身上的火苗,趴在地上匍匐前进等。还可以举行以安全话题为中心的主题晚会,学生自行设计丰富多彩的节目,准备节目素材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 

(二)加强舆论引导,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大学生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大安全观的形成,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安全态度和行为,创造并维持一个良好的安全舆论气氛。大学生一般对安全知识了解的层次较低,对实际的安全技能知识了解得太少,大学生获取的安全知识信息主要是来自图片、影视、安全教育活动等途径,其内容除了交通、火灾、环保等内容外,其他多数大学生并不能感知安全事故正走向学校,因此,高等学校要大力推进大学生安全“忧患”应急意识教育,形成由院系治保部和班级治保委员之间良好的沟通模式,培养好学生干部,不失时机地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有意识地引导舆论的方向,优化育人环境,逐渐形成大学安全文化。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绿色通道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会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那些心理有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更要多加关心。除了必要的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辅导外,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无论是辅导员还是任教的教师,以及同学,都要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多加关心和帮助,在其周围形成互助、关爱的氛围,让其在教师与同学的关心中获得温暖,感受到生命的感动,帮助他们及早从阴影中走出来,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在网上建立“心灵家园”区,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安心倾诉的社区,心理老师再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四)加强安全防范基础知识的灌输 

要使大学生们真正懂得和实践大学校园的“三防”。“三防”即防火、防盗、防自然灾害。为了真正做到“三防”,必须做到“三懂”和“三会”。“三懂”就是懂得火灾、盗窃、自然灾害的危险性,懂得预防火灾、盗窃、自然灾害的措施,懂得灭火、处理盗窃和自然灾害的方法。“三会”就是会报警、会逃生、会处理初起火灾、盗窃和面对自然灾害。通过成立“大学生安全俱乐部”的方式,让这个学生组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安全知识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常识。如交通安全、教室安全、实验室的安全、饮食卫生的安全、外出活动的安全、上网的安全等等,都要有防范意识和防范措施,都要落实在行动上。同时,将安全事件作为案例,深入进行剖析和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同学宣传,让同学们学习和深入领会。只有这样,校园安全防范才落到实处。 

(五)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安全教育和自我安全管理 

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由治保部的学生干部开展必要的校园治安综合治理的巡逻检查活动和宿舍安全管理活动。通过校园巡逻检查和宿舍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如成立宿舍管理委员会、设立学生宿舍安全文明监督岗,制定学生治保委员月汇报制度等,这些都有利于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全体学生可以每月参与校园安全检查活动。首先是个人自查,就是检查自己的物品的使用和保管,特别是现金和手机等贵重物品的保管使用情况,有哪些疏漏需要改正等。个人自查别注意人身安全的检查,自己是否遵守了学院各个项制度,是否遵守了法纪法规,比如,自己是否外出深夜归来,是否有违反规定在校园喝酒行为,自己是否参与了打架斗殴,宿舍内是否违反规定收藏有管制刀具和酒瓶等等。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和榜样模范的影响带动,真正使大学生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讲安全,讲文明,守纪律,懂法律,使大学生们真正成为校园治安和校园安全管理的主体。 

最后,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安全预案的演练,如消防演练、紧急疏散演练、食物中毒演练等,更是实施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学生完成大学学业,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开展多形式的安全教育,对增强校园稳定有着长远而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向孟德.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措施和建议[eb/ol]./gaodeng/091126/14512179.html. 

篇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一些治安案件、危及大学生人身财产案件,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等在高校大学生中也时有发生:加强对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使大学生自觉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和自觉遵纪守法意识成为目前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1]。安全教育是学校教学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是确保学校和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更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所谓“空气式”的安全教育是指安全教育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但又让人感觉不到,既达到了效果,又不会让人感觉厌烦。笔者总结了一年来“空气式”的安全教育的方法如下。 

 

1 新生接待员“口口相传”的安全教育 

从新生接待员的培训开始入手新生的安全教育,通过高年级学长学姐的“口口相传”的宣传教育,让大学新生从进校第一天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了一定的安全防范知识,对如何防范自己的校园安全,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很好的帮助。相比于以往仅仅在开学当天发放校园安全须知,这种一对一的言传身教的宣传效果要好的多,开学后新生中的不良安全事件也基本得到预防,使全体新生顺利地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口口相传”的安全宣传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以后的校园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校园安全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是确保广大师生和校园建设的重要工作。笔者一直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宗旨,努力打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力争创建一个环境优雅、文明整洁、平安和谐的大学校园,随后又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安全教育活动。 

 

2 专题讲座系统化的安全教育 

目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基本上是在父母的细心呵护和老师的关心下成长的,人生经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于社会的复杂知之甚少,以致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安全防范意识,自我防范能力较弱,成为了少数社会不法分子的作案对象,这些因素都给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因此,本次活动以增强新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为目的,以组织班级和宿舍为单位开展自学相关法律知识为基础,以安全教育讲座为载体,以相关法律知识和校纪校规为学习内容,紧紧围绕我校自身特点,结合往年学生安全事故、考试作弊、盗窃案件和火灾事故发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从分析反面材料入手,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引导。通过安全教育主题讲座系统化的对大学生的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可能涉及到的安全注意事项进行系统的归类和分析,更好的做到防患于未然。给笔者感触最深的是一天晚上,接到一个女生的电话,“老师我不小心丢了钱包,幸好我没有将我的所有卡和身份证都放在钱包里面,因为老师上次刚讲了要把银行卡和身份证分开放,谢谢老师哦。”当笔者看到安全教育讲座上面讲到的内容能对学生产生实际的效果时,更加坚定了笔者要为了更多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而不断努力的决心。 

   3 凭借现代化通讯传媒的案例安全教育 

随着现代化通讯传媒日新月异的发展,安全教育的模式也不断推陈出新,笔者通过电子邮件、qq群、飞信、手机短信等各种快捷的方式将不同类型的安全案例发放给广大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到不法分子所乘之虚,通过温馨提醒的方式告诉同学们哪些地方需要加强防范。现代化通讯传媒的应用使得安全教育可以更加及时和有效化,不需要浪费大学生的时间和大学空间资源,仅仅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能随时随地的看到各种案例,随时给人警醒。在人们高节奏生活的今天,网络化的安全教育就像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快餐,适应于人们生活需要,也更加节省安全教育的成本。 

 

4 逃生演练,提高防范技能 

长期以来,安全逃生演练在大学生课堂上并没有得到重视。以往只是由家长或学校老师在口头上嘱咐式的安全提醒,或认为真正遭遇灾难的机遇很少,因此忽视了学生安全教育实际操作,导致了安全教育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显得比较薄弱。笔者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火灾逃生演练、地震预防演练,让同学们身临其境的体验灾难发生时的状态,在这种情景下引导大学生如何自救,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素质,这样既增强了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又能提高他们自身的防范技能,取得了很好的安全教育效果[2]。 

5 大学生活动增长安全知识 

通过组织同学们参加3·15食品安全宣传、森林防火宣传、青春与安全同行等一系列活动,让同学们能够在生活中感悟安全的重要性。其中3·15食品安全活动旨在呼吁人们重视和保护食品安全,食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近来频发的毒奶粉、地沟油事件都是对人们生命的亵渎,从我们开始行动起来,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来捍卫人类饮食的安全。虽然我们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我们的精神是可贵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带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行动,相信食品安全的那一天就离我们不远了。同时,在世界森林日又组织学生去森林防火宣传,保护森林,远离森林火灾。 

统计表明:发生在大学生中失窃和上当受骗案件占学生治安案件的75%以上。而这些案件绝大多数是由于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思想麻痹、财物保管不当,交友不慎,有些造成财产损失有些甚至危及生命。如:宿舍没有养成随手锁门的习惯;夏季开门休息;高档贵重物品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相机等随意乱放;现金不及时存入银行或将存折密码告诉他人,存折与身份证放在一起等等,这是导致校内失窃发生的重要原因。于是,针对此类案件组织防火、防盗、防骗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自己以小品等形式给疏忽的同学敲响安全警钟。 

总而言之,安全教育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大家的安全。笔者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像无处不在的空气似的融入到了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学生们适时的温馨提醒,例如:有段时间,保卫处频频有不法分子进入没关的宿舍盗窃电脑、手机等贵重物品,笔者通过走访各学生宿舍,发现有安全隐患的,留下小纸条提醒。有同学回来看到纸条才如梦惊醒,原来安全事故都是不经意间悄然发生的。通过一年的努力,笔者所带学生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笔者将继续努力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方法和有效途径,希望能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争创文明和谐校园。 

 

篇6

论文摘要: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有效的开展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与管理面临的极大挑战。本文提出“空气式”的安全教育模式将安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影随形,能有效的预防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一些治安案件、危及大学生人身财产案件,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等在高校大学生中也时有发生:加强对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使大学生自觉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和自觉遵纪守法意识成为目前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1]。安全教育是学校教学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是确保学校和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更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所谓“空气式”的安全教育是指安全教育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但又让人感觉不到,既达到了效果,又不会让人感觉厌烦。笔者总结了一年来“空气式”的安全教育的方法如下。

1 新生接待员“口口相传”的安全教育

从新生接待员的培训开始入手新生的安全教育,通过高年级学长学姐的“口口相传”的宣传教育,让大学新生从进校第一天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了一定的安全防范知识,对如何防范自己的校园安全,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很好的帮助。相比于以往仅仅在开学当天发放校园安全须知,这种一对一的言传身教的宣传效果要好的多,开学后新生中的不良安全事件也基本得到预防,使全体新生顺利地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口口相传”的安全宣传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以后的校园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校园安全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是确保广大师生和校园建设的重要工作。笔者一直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宗旨,努力打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力争创建一个环境优雅、文明整洁、平安和谐的大学校园,随后又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安全教育活动。

2 专题讲座系统化的安全教育

目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基本上是在父母的细心呵护和老师的关心下成长的,人生经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于社会的复杂知之甚少,以致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安全防范意识,自我防范能力较弱,成为了少数社会不法分子的作案对象,这些因素都给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因此,本次活动以增强新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为目的,以组织班级和宿舍为单位开展自学相关法律知识为基础,以安全教育讲座为载体,以相关法律知识和校纪校规为学习内容,紧紧围绕我校自身特点,结合往年学生安全事故、考试作弊、盗窃案件和火灾事故发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从分析反面材料入手,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引导。通过安全教育主题讲座系统化的对大学生的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可能涉及到的安全注意事项进行系统的归类和分析,更好的做到防患于未然。给笔者感触最深的是一天晚上,接到一个女生的电话,“老师我不小心丢了钱包,幸好我没有将我的所有卡和身份证都放在钱包里面,因为老师上次刚讲了要把银行卡和身份证分开放,谢谢老师哦。”当笔者看到安全教育讲座上面讲到的内容能对学生产生实际的效果时,更加坚定了笔者要为了更多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而不断努力的决心。  3 凭借现代化通讯传媒的案例安全教育

随着现代化通讯传媒日新月异的发展,安全教育的模式也不断推陈出新,笔者通过电子邮件、QQ群、飞信、手机短信等各种快捷的方式将不同类型的安全案例发放给广大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到不法分子所乘之虚,通过温馨提醒的方式告诉同学们哪些地方需要加强防范。现代化通讯传媒的应用使得安全教育可以更加及时和有效化,不需要浪费大学生的时间和大学空间资源,仅仅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能随时随地的看到各种案例,随时给人警醒。在人们高节奏生活的今天,网络化的安全教育就像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快餐,适应于人们生活需要,也更加节省安全教育的成本。

4 逃生演练,提高防范技能

长期以来,安全逃生演练在大学生课堂上并没有得到重视。以往只是由家长或学校老师在口头上嘱咐式的安全提醒,或认为真正遭遇灾难的机遇很少,因此忽视了学生安全教育实际操作,导致了安全教育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显得比较薄弱。笔者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火灾逃生演练、地震预防演练,让同学们身临其境的体验灾难发生时的状态,在这种情景下引导大学生如何自救,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素质,这样既增强了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又能提高他们自身的防范技能,取得了很好的安全教育效果[2]。

5 大学生活动增长安全知识

通过组织同学们参加3·15食品安全宣传、森林防火宣传、青春与安全同行等一系列活动,让同学们能够在生活中感悟安全的重要性。其中3·15食品安全活动旨在呼吁人们重视和保护食品安全,食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近来频发的毒奶粉、地沟油事件都是对人们生命的亵渎,从我们开始行动起来,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来捍卫人类饮食的安全。虽然我们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我们的精神是可贵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带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行动,相信食品安全的那一天就离我们不远了。同时,在世界森林日又组织学生去森林防火宣传,保护森林,远离森林火灾。

统计表明:发生在大学生中失窃和上当受骗案件占学生治安案件的75%以上。而这些案件绝大多数是由于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思想麻痹、财物保管不当,交友不慎,有些造成财产损失有些甚至危及生命。如:宿舍没有养成随手锁门的习惯;夏季开门休息;高档贵重物品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相机等随意乱放;现金不及时存入银行或将存折密码告诉他人,存折与身份证放在一起等等,这是导致校内失窃发生的重要原因。于是,针对此类案件组织防火、防盗、防骗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自己以小品等形式给疏忽的同学敲响安全警钟。

总而言之,安全教育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大家的安全。笔者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像无处不在的空气似的融入到了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学生们适时的温馨提醒,例如:有段时间,保卫处频频有不法分子进入没关的宿舍盗窃电脑、手机等贵重物品,笔者通过走访各学生宿舍,发现有安全隐患的,留下小纸条提醒。有同学回来看到纸条才如梦惊醒,原来安全事故都是不经意间悄然发生的。通过一年的努力,笔者所带学生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笔者将继续努力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方法和有效途径,希望能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争创文明和谐校园。

篇7

一、引言

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的的发展推动网购成为目前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影响其网购顾客的满意度的因素中,快递服务质量一直是顾客关注的重点。而在其整个物流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是最直接影响其顾客满意度也是最需优化改进的一个环节。顾客的满意度直接关系到物流成本的高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对物流配送问题有着直观的感受和较高的要求。为了更有效的解决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本论文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深度剖析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地优化方案。

二、校园“最后一公里”配送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状

截至2014年6月统计,安徽财经大学有蚌埠市交通路校区、龙湖西校区、龙湖东校区,占地总面积1014050平方米。在职教职工1428人,在校本科学生21185人,硕士研究生1663人,成人教育生12627人。占地面积较广,尤其东校区较大,分为南苑和北苑两个生活区,相隔较远,约十五分钟步行路程。而快递点多在北苑,故南苑学生取快递来回需近半个小时,极为不便。在校教职工和学生较多,附近也没有大型的购物商城,网购需求大,快递数量多。校内快递点较多,分布分散,取件耗时等问题尤为突出,亟待解决。

2.存在问题

(1)取件时间较长

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网、聚美优品、京东商城已经渗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和日益增长的购物欲望,使得大学生网购对快递的需求量猛增。安徽财经大学校内大学生约两万多,订单量大,快递数量多。校园内虽有大大小小的快递点七八个,但每个快递点的快递数量都很多,快递点采用原始的分类方法,将快递按照手机尾号分类摆放在货架上或者按堆堆放在地下。学生领取快递时,需在几十个快递中逐个翻找,查看姓名,最终找出自己的快递,取件时间较长。

(2)快递点分散

目前,申通、中通、圆通、汇通、天天、韵达、邮政等快递均在该校设有快递点。但各家快递点分散在各书店、营业厅、报亭等代收点,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快递服务中心。学生需根据短信到各个店取件,取件效率低下。尤其快递代收点集中在北苑生活区,南苑学生收取快递需去北苑,来回时间较长。经常造成快递滞留、无人取件现象,增加了物流成本。

(3)快递点服务时间不合理

据y计,校内快递点营业时间大致都在上午九点到晚上七点,恰好是学生上课的时间段。学生取件只能集中于下课的时间段,经常造成快递点拥挤、服务人员不足、取件时间长等问题。而某些并没有在校内设立代收点的快递,比如京东自营快递,虽然送货速度快,下单后第二天即能送达校园。但其时间不确定,有时在午休时间,有时在上课时间,但快递员只在校门口等待半小时,所以这种取件在时间上就给学生造成很大困扰和麻烦。

(4)服务质量差

快递从业门槛低,对于学历、素质整体要求不高,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物流培训,快递人员服务意识淡薄,观念落后,服务水平低下,导致很多快递人员服务态度不好。据调查,学生反映快递点经常出现取件速度慢被工作人员大声催促、快递找不到无人搭理、双方沟通不畅等问题。其次,由于工作人员的随意对待,容易出现快递破损和丢失现象,让学生服务满意度直线下降。综上可见,校园快递整体服务满意度差,校园快递亟需整合优化以提高快递服务满意度。

三、校园“最后一公里”配送优化方案

1.加大智能快递柜服务

智能快递柜,是一个基于物联网的,能够将物品(快件)进行识别、暂存、监控和管理的设备。配送员将快递送达服务点后,只需将快件存入智能快递柜,系统便自动为用户发送一条短信,告知用户快件已到达并提供取件码。用户在接受短信后可凭借取件码随时去快递服务点自行取出快件,方便而快捷。

“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一直是快递发展的瓶颈。智能快递柜这种服务模式较好地满足了学生随时取件的需要,提高了取件效率,优化了取件环境,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欢迎,为解决校园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安财快递服务中心在2016年也已经引进了一定数量的“丰巢”智能快递柜。在刚开始就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反映,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很快就习惯这种自助式取件方式。截至到2017年5月,安财已有15列智能快递柜,不仅节省了空间,优化了取件环境,还减少了人力成本,提升了学生对快递服务的满意度。

但是,校内智能快递柜并没有达到普及,只是安财快递服务中心一个快递点拥有快递柜,其他各个服务点依然是传统的“地摊式”摆放,需要学生按手机尾号逐一寻找。并且,安财的智能快递柜达不到24小时的自助服务要求。快递服务中心每天19:00关门,智能快递柜也无法取件,必须在快递服务中心营业时间内去取件。智能快递柜集中在北苑生活区,南苑生活区的学生依然需要来回半小时去取件,耗费时间。

所以,需要在加大智能快递柜服务,购买更多数量的快递柜,加大规模,分别放在南苑和北苑生活区。提供24小时自助提取快件服务,取消时间限制,让智能快递柜在解决校园“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上更好地发挥作用。

2.开展校企合作模式

为了既保证校园安全,又更好地解决校园“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我们可以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校方和各物流公司进行协商探讨,确定一个合理有利的合作模式。由校方组织,各物流公司集资建立一个完整的快递服务点,分为南苑和北苑两个点,方便各生活区就近取件。达成协议,物流公司派件时间灵活安排,派件车可进入校园,提高派件速度。快递点的日常运营和管理还可以交给我们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聘请一定数量的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工作人员。将课堂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锻炼和勤工俭学的机会,达到一个平衡点。

3.集中快递点

目前,据统计,安财共有8个快递代收点,快递点分散。还有京东自营快递和部分聚美快递没有代收点,需要到校门口自取。快递点营业时间不同,短信通知不同,提取快递方式不同,这都加大了“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复杂程度。为了简化配送,可以集中分散的快递点,形成完整的快递服务中心,并分为南苑和北苑两个片区,方便大家就近取件。集中也更利于统一管理,完善服务,提高学生的取件满意度。

4.延长快递点服务时间

安财的各快递点营业时间略有差异,但大多集中在9:00-19:00这个时间段,晚上一般都不营业,无法取件。但学生大部分白天有课或者有活动,不方便取件。所以快递点应适当延长营业时间,配合学生的作息,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便利的取件。

5.提高服务质量

快递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导致服务质量难以控制。为了校园“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的优化更好地实施,还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岗位培训和素质培养。在介绍一般基础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其对客户服务的真诚度和耐心。

四、结论

本文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通过对校内快递服务点的现状调查,总结出了当前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影响其问题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地优化方案。当前,校园快递存在取件时间长、快递点分散、服务时间不合理、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其主要是由于校园物流管理的分散性,学生消费额的变化性,取件不及时和学校安全管理的限制造成的。建立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地优化方案。加大智能快递柜服务,让智能快递柜在解决校园“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上更好地发挥作用。开展校企合作模式,y一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多地锻炼机会。延长快递点服务时间,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地取件。加大对快递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智忠.中国大学校园快递发展趋势探讨[J].现代商业,2012,(30):17~18.

[2]谢卓君.校企合作快递项目实施可行性分析[J].经济师,2013,(1):147~148.

篇8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112

[中图分类号] G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236- 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大学电子阅览室逐渐成为各高校图书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承担着大量的网络教学任务。大学电子阅览室本着为学生提供快捷、全面、准确、实时的信息资源的基本职能而受到广大师生青睐,本文主要讨论如何提高电子阅览室信息资源和电子阅览室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更好地发挥电子阅览室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并结合笔者所在高校图书馆实际情况,从提高信息系统升级和硬件维护,以及加强网络管理等主要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分析。

1 当今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存在的问题

1.1 互联网环境复杂,难以约束学生上网信息

如今,互联网网络信息数量激增、质量却难以保证,且内容好坏不一,大量负面信息以及缺乏知识性的网络信息充斥着网络,给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带来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威胁着校园安全。现在几乎所有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都接触过网络信息,但是能够将网络主要用于学习的人则少之又少。大学电子阅览室不是大家所了解的传统的“网吧”,而是为全校师生提供重要而有用的网络信息、馆藏信息,电子文献资源检索和浏览电子图书等学术的主要场所,具有很强的学术性、知识性、教育性和服务性特征。在用户群、社会功能、服务内容、管理方式等方面也与社会上的“网吧”有很大差别。然而在笔者所在高校图书馆中,通过对读者利用电子阅览室的情况调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读者来电子阅览室里不是在网上聊天,就是听歌、看电影等(学校规定在电子阅览室不能玩游戏),还有一部分读者上网浏览新闻或其他网页,但是却很少有读者来电子阅览室查阅各种电子文献资料。而且不仅在笔者的学校,根据平时所见和相关调查了解表明,这种资源利用错位的现象在大多数高校都普遍存在。

1.2 电子阅览室设备损坏率高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读者,特别是一些大一新生,他们虽然接触网络很早,但其对计算机知识了解甚少,网络基础知识薄弱,尤其是对电子阅览室的功能了解不足。很多在校大学生不了解、也不会使用图书馆购买并收藏一些重要的学术性网站,如万方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等电子资源、中国知网等,他们只是在电子阅览室中一味地上网,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没有发挥电子阅览室的作用。而且,由于图书馆方面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不够,读者不完全了解电子阅览室中收录的各个数据库的服务功能,另外各个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又不同,缺乏一个统一的检索平台,这增加了原本就缺少网络信息检索技能的学生使用数据库的难度,导致电子阅览室在读者心目中正在逐渐淡化为普通的社会“网吧”。有的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删除电子阅览室电脑系统中的系统文件或应用软件,导致该设备无法正常使用,为其他同学带来不便。更有一些学生自带的U盘存在病毒,U盘病毒一旦传入电子阅览室,就会通过电子阅览室自建的局域网进行传播,并很快波及整个阅览室,造成网络瘫痪。虽然学校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在大学的电子阅览室中这种现象却仍然时有发生。此外,由于灰尘、温度、使用时间、机械磨损、人为操作不当等因素,计算机会经常出现硬件故障,如果处理维护不及时,就会给电子阅览室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1.3 设备更新问题

根据著名的摩尔定律,理论上每18个月计算机速度至少提高一翻,由此可见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速度是非常快的。而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设备往往做不到及时更新,而导致的系统陈旧、计算机零件老化(比如显示器、硬盘、鼠标、键盘等)、网络速度慢等问题经常被读者提及,使得读者查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受到很大影响。现在许多大学的电子阅览室都是一次性投入建设的,即一次性装修,一次性购买设备,一次性投入。多数大学的电子阅览室从建成后就没有进行过设备更新,原因是:①机器数量太多,更新需要经费太多。许多电子阅览室由于当初一次性的建设花费了太多的经费,以至于后续数年内不可能再有相关经费来更新设备了;②机器多是同一品牌、同一时代的机器,难以局部升级;③事业单位设备的购买需要经过申报、论证、审批等一系列周期长、过程复杂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很多大学电子阅览室设备严重老化,虽然规模看似依然“庞大”,而事实上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了。

2 提高大学电子阅览室利用率的解决方案

2.1 建立一套合理的规章制度

通常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确保有效运行、有序管理的关键,对于大学电子阅览室也同样如此。加强对读者的管理是电子阅览室管理的重要内容,笔者所在高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已经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电子阅览室规章制度”,同时还针对上网读者专门制定了“上网需知”和“上网注意事项”,用以约束读者行为,保证电子阅览室能够正常有效地使用。大学电子阅览室是为该校学生和教师服务的,良好的上机环境需要管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来营造,所以制定一个好的、适合的管理规范,并做好学生工作使之自觉遵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的电子阅览室还将设立系统留言板、电子信箱和师生互动网页,通过这些设施分析并存放读者提出的建议、提问以及通知。相关的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人员看到网络留言也要及时进行回复,并将读者经常提出的问题进行编辑,设置诸如“常见问题”等专栏,供读者查阅,促进读者与管理员之间的互动,共同关心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发展,共同搞好电子阅览室的开发与有效利用。

2.2 积极开展新生入馆培训工作

电子阅览室是近几年的新生事物,很多读者不了解它的功能,仅仅只知道利用其来上网这个最浅显的功能,这使目前很多大学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都成了读者眼里的便宜的“社会”网吧,因此做好宣传工作,开展读者培训已迫在眉睫。需要做到:①通过入馆教育对大学新生进行宣传,让大学新生们对电子阅览室的功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大概的了解;②图书馆应定期举办免费的读者培训班,介绍电子阅览室规章制度,以及如何对信息进行检索、阅读、下载,从而促进大家充分了解电子阅览室的功能,并在日常学习中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信息资源;③利用大学网站的图书馆主页进行宣传,可以将电子阅览室的图书检索、读者查询、新书推荐、随书光盘等操作方法,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放在主页显眼的位置,当读者浏览图书馆主页时就能够起到宣传效果;④要利用在大学生活中的一切途径,宣传电子阅览室的功能,使电子阅览室的各项资源和功能的利用达到最大化。

2.3 加强资源建设工作

书籍资源建设是当今各大学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内容,电子阅览室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其丰厚的电子版文献资源。这项工作应当做到:①对图书馆已有的电子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存储,例如馆藏图书内附赠的光盘,图书馆订阅的各类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②为满足不同专业师生的需求,还应积极引进各种中外文数据库,如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等;③可以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根据当前需求,按学科或专业建立网页分类信息导航。

2.4 加强电子阅览室教师队伍结构建设

图书管理员不仅是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图书馆的建设者和维护者,是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是图书馆发挥其主要功能的关键要素。所以,电子阅览室的老师应具备以下素质:①要懂得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术知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排除简单的计算机软硬件故障;②必须掌握相关网站文献检索方法、数据库的使用技术、软件的维护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外语沟通能力,以方便国际生查阅资料;③要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努力实践电子阅览室的责任,正确引导学生的上网行为;④应自觉接受不定期培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建立起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应始终坚持以“宣传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知识”为主旨,营造干净、舒适、文明、和谐的大学校园网络环境,通过校园宣传展板、各院系免费告示及校园报纸新闻媒体的宣传,过大冠达试试哪个对电子阅览室的了解和利用,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在学生生活中的作用。

3 结束语

大学是国家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图书馆也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大学中的电子阅览室的作用也至关重要。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子阅览室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新型科技设备进行学术研究的最佳场所,同时也是抵制社会网吧中不良的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侵袭的最佳屏障。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大学电子阅览室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策略避免资源浪费,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率,同时更好地发挥高校电子阅览室在教学、科研中的积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竹林,等.校园网组建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威,邓捷,吕莹,等.网络安全与局域网安全解决方案[J].自动化技术与

应用, 2001(2): 41-43.

[3]陈俊良,黎连业.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与方案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

篇9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在“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主要生活模式中,呆在宿舍的时间占整个课余时间的80%以上,显然宿舍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娱乐、休息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宿舍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点,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织单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在同一空间生活三到五年,在这期间如果大学生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那么其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相对就较高。宿舍人际关系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间接影响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良的宿舍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也给高校校园安全造成隐患。因此,如何预防和解决宿舍人际交往问题成了摆在学校领导和心理咨询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于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者多使用团体咨询的方式进行治疗,重点在于对大学生认知和行为的训练。陈琴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团体心理辅导分为6个阶段,共9周,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王慧,孟婷婷,陈仙同样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分为8个单元,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有短期效果;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观察学习,有助于成员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孙璞,苏荣海探讨了拓展训练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效果。结果发现,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素质确实有积极而有效的影响。陈汉红,甘贞洁,石夏莉专门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疏导宿舍人际交往障碍,改善成员亲密度,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等有短期效果。

分析前人的研究发现,研究者对如何解决宿舍人际交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但是,前人大多采用的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这种方式需要来访者吐露自己的心声,在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询关系中,可能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相较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团体箱庭疗法通过创造的意想和场景来表达自己,直观显示内心世界,从而可以绕开咨询中的阻抗。

箱庭疗法源自瑞士的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卡尔夫,是基于荣格心理学、世界技术、客体关系理论而发展出的沙盘疗法。由日本著名心理治疗家河合隼雄学习并介绍到日本。后来他发现沙盘疗法其实很类似中国和日本古代的箱庭――即盆景,于是结合东方的意涵,而在日本实践沙盘,称为箱庭疗法。后经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日教授介绍到中国。箱庭疗法可以看作沙盘疗法在东方实践中,整合了东方文化和风格后发展出的传承。

团体箱庭疗法是在箱庭疗法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由迪・多美妮科(De Domenico)开创并发展起来的。张日结合临床经验和国内箱庭疗法的发展状况,开发了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顾名思义,是指有一定规则限制的团体箱庭治疗方法。它的治疗环境不需要很多的沙箱,只要一个标准规格的沙箱就可以。团体成员按照抽签或猜拳决定的顺序分轮进行箱庭的制作,所有的成员轮完一次即为一轮,整个过程中不允许成员间进行任何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和互动,这些都与传统的团体箱庭疗法不同。箱庭疗法的规则是为了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而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中的限定因素已经构成了一个重要的治疗维度,团体成员对规则的遵守情况可以看出其人格中的某些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分析和理解团体箱庭作品的重要方面。

团体箱庭疗法可以促进现实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改善。团体箱庭的制作和现实生活一样,不会只受控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很多时候还受其他一些外在因素或他人言行的影响,因此在制作团体箱庭的过程中制作者有时就不得不改变自己制作箱庭的一些想法,特别是有时候自己刻意要去做什么,而别人又不能理解,就会引起纠纷,产生内心冲突。如果能根据外界实际状况恰当、灵活地改变、应对,就可能减少冲突,就是说,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作用影响人本身。

团体箱庭制作中的人际关系和现实生活中是一样的,不是自己想怎样就能怎么样,别人有时是不能理解的,因此,就不得不改变甚至不断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人际关系的协调,团体箱庭的治愈力量也就在于此。

团体箱庭治疗的一般发展规律就是随着共同经历的箱庭疗法次数的增多,来访者之间的默契和共感便会增强,表现在团体箱庭作品的主题趋于明确、统一,制作过程中的冲突减少,作品的风格更加协调、整合。如果成员能将团体箱庭世界中所获得的人际互动的成功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就可能会促使其以团体箱庭制作为起点反思自己往日的言行,促使其社会性成熟和人际关系的改善。如一位来访者在团体箱庭中毫无顾及地移动他人已放置的玩具,结果必然会遭到强烈的反抗和排斥,这种毫无顾及的行为可能反映了他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一些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有时无意中伤害了其他人,而他又没有意识到,结果导致了许多误会和摩擦。团体箱庭的制作和讨论会使他看到自己的这一面,也就有了改变和调整的可能。

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团体箱庭疗法能有效促进儿童的心理成长。陈顺森,张日,徐洁通过研究发现,团体箱庭疗法与放松训练一样能够有效地干预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情绪,团体箱庭疗法干预效果的保持性优于放松训练。团体箱庭疗法能够增强研究生团体的凝聚力,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张雯,刘亚茵,张日通过研究发现,团体箱庭疗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际交往不良大学生的交流焦虑和回避行为问题。吉力发现,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本身的特点及治愈机制对解决大学新生人际适应具有适用性。同时,对大学新生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干预效果显著,对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强迫、恐怖等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因而,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可应用于高校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具体情境。

由于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特点和团体箱庭疗法的优势,因此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应该更好地掌握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尽可能地多采用团体箱庭疗法帮助学生解决宿舍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渡过一段健康、稳定的大学生活,也为学校的安定、和谐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汉红,甘贞洁,石夏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影响. 梧州学院学报,2007.

[2] 陈琴.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

[3] 陈顺森,张日,徐洁.箱庭疗法缓解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有效性.心理科学,2006.

[4] 黄微,孙秀影.团体箱庭疗法对研究生团队关系的促进效果[J].管理观察,2009.

[5] 吉力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干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

[6] 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

[7] 孙璞,苏荣海.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 阎燕燕,孟宪璋.童年创伤和虐待与成年精神障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

[9] 张日.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篇10

(1)建设复合型馆藏体系

文献资源建设是基础,要实现纸本资源、电子资源、数字资源的良性信息资源结构,在不断增加馆藏资源的基础上,拓展文献资源的使用权范围。要针对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加大教学参考、工具书、标准、科技信息、专利等类型文献资源的建设,形成纸本资源、数字资源共存并有机融合的藏书体系,为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不断增强我校科技文化的软实力。

(2)建设数字化图书馆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图书馆形态正在发生变化:internet加虚拟信息资源所构成的信息空间降低了用户对实体图书馆的依赖,通过网络利用图书正在逐渐成为读者获取最新知识的主要方式,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我们要在数字资源建设基础上,加大技术支撑力度,抓住发展机遇,加快网络化、数字化的步伐,构筑网络化、数字化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用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多元化的服务手段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积极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为读者提供利用、传播、分析信息的技术平台、检索平台和互动平台。

从整体上讲,图书馆正处于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的转型期。但高校图书馆在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服务上更有其特殊性,其传统功能不可或缺。因此,应通过大力建设有限物质空间图书馆与虚拟数字资源相结合的复合型图书馆,满足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特殊性。数字化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在传统图书馆的常规功能建设的同时,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进程。以传播手段的大改革、大创新增强文献资源的控制力、影响力。传播手段创新事关文献资源信息的传播能力,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因特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文献信息产品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加快构建传输快捷、适应个性化的传播体系是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数字图书馆建设,为读者提供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创造广阔的文献信息空间。

在技术保障上,以满足对文献资源的获取多元方式为基础,为读者提供传统借阅、自助借阅、网络传输、无线阅读等方式和远程访问与全天候访问、异地使用本馆资源、24小时不间断服务等的技术平台。

(3)建设服务主导型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要始终坚持为读者服务,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为根本,建立多种形式的服务功能,由单一的为读者服务,向咨询服务、数字服务、个相结合的复合型服务转变,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

要开展信息资源挖掘整合利用,使读者能通过统一界面无缝地检索到各种信息。应充分利用网络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建立图书馆信息门户,积极推进网上虚拟参考咨询、网上用户培训、网络信息导航等工作,做好各种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开辟个人网上图书馆空间,在线参考咨询服务,开展定题服务、跟踪服务等个性化服务。

要大力开展科技检索查新服务功能,为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做好参谋,为科研课题的立项选题创造条件。

(4)建设国际化文献资源共享的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是国际科技信息的汇聚中心,是师生掌握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的窗口。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际化图书馆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标志,开展国际化文献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实行国际化的重要方面。目前,我们已与国外200余个图书情报单位建立了资料交换关系。我们还将有计划地与国际知名大学建立国际化文献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校外访问认证系统、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开放存取(openaccess)、多渠道的信息资源共享方式,实现图书资料、科技信息互通共享,为师生员工提供更加广泛的国际文献资源。

(5)建设高水平文献信息队伍

要根据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着力培养造就一批热爱图书馆事业、热心为读者服务、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队伍,形成有利于激发图书馆队伍富有生机活力的体制。图书馆馆员作为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加工者,提倡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要引导馆员把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追求与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互动发展和双赢。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提供高质量的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图书馆所有工作都要以读者为中心。图书馆流通、阅览服务要以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为标准;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要以为读者教学、科研提供深层次文献分析成果为己任;图书馆的网络和技术要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图书馆业务的正常开展提供可靠的保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用新的观念、新的措施和新的方法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建立全新的管理机制、实行全新的运行模式,使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得到不断优化,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和最高效率,从而满足高校师生教学、科研的需要。

(6)建设大学图书馆系统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图书馆建设,落实到各个环节,使图书馆发展与建设更加符合时代的新要求,适应*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的需要。根据*大学学科结构和各学院特点,建立适应*大学发展的图书馆系统十分必要。在学科群体优势明显、文献信息资源丰富的学院,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总馆为主、分馆为辅的图书馆体系,做到贴近学科、走近读者,突出特色,使图书馆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吸引力、感染力。把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和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造读者满意的服务方式,提供读者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使图书馆发展与建设过程成为不断提高读者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创新力的过程。

(7)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图书馆环境

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建设的灵魂。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实力的内容和表现之一,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所在。发展图书馆文化根本上是要尊重知识,尊重读者。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储藏、开发、利用与传播能力是大学软实力的象征,图书馆要为大学营造发扬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的学术氛围。要把图书馆建设成为阅读式、研究式、网络式和交流、交往的场所,形成文化讲坛、学术讲座、学术沙龙、文化展览等图书馆生态文化环境。

图书馆作为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文献信息资源支撑,在建设校园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推进科技创新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多样性的变化,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将成为新的趋势。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全面指导自身建设,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努力建设一个文献信息资源多元化、数字技术先进、数字服务多样化、国际交流信息资源共享的现代化大学,为*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二、*大学图书馆30年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图书馆取得了瞩目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建设了16000平方米的新图书馆;世纪之交,图书馆建设列入学校“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30年来图书馆在基础设施建设、文献资源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队伍建设、服务方式与管理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完成了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图书馆模式的转变,形成了以信息资源多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管理办公自动化、服务功能现代化、服务形式多样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大学图书馆格局,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的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文献资源建设是基础。1978年前图书馆馆藏文献68万册,主要是以采矿、冶金、机械为主的图书、杂志和报纸等纸本文献。30年来图书馆的馆藏体系、资源结构、数量都发生巨大变化,根据*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的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图书馆拓展了藏书的学科覆盖面,在高校图书馆中较早地引进了sci、elsevier、eivillage、springerlink等大数据库和“超星”、“万方”、“网上报告厅”等数据库镜像站,形成了纸本资源、电子资源相结合、涵盖了我校多学科的文献资源馆藏体系。目前图书馆现有文献总量已达370万册,其中电子资源140万册,纸本文献220万册,成为文献资源丰富的图书馆之一。

图书馆作为“211工程”、“985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先后建设了图书馆主机控制、网络系统、无线上网、安全监控系统等,为实现图书馆网络化信息化奠定坚实基础。引进和集成了国内处领先水平的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采访、编目、典藏、流通、阅览、期刊、统计、公共查询、系统管理等业务流程的计算机管理,开展了基于web的预约、续借、订购征询和推荐、催还、预约借书、图书外采等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应用interet网络技术,实现信息传播网络化,57种中外文全文期刊和文摘数据库、国家标准、重要会议文献、重要报纸等全文和二次文献数据库全天候地供师生使用,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快捷的信息资源支持。

图书馆由早期的单纯opac(联机公共检索目录)书目信息联机查询发展到数字化信息较为丰富、功能多样的7×24小时的集联机查询个人借阅信息、预约借书、读者荐书、电子书刊全文在线阅读、文献数据库检索、随书光盘阅读、联合目录查询、网上信息资源导航、视频文献在线阅读、学位上提交、网上书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网上信息服务体系,使读者能够方便地获得最新的文献信息。完成了“*大学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工作,实现了学位论文的网上提交及其摘要和全文的在线阅览。为读者提供了随书光盘的在线阅读或下载服务,开通了“网上报告厅”视频服务系统,建立起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图书馆所提供的各种网上信息服务使传统图书馆服务功能得到了延伸。20*年,图书馆主页及数据库点击量超过2500万次,sci、cnki等数据库的使用率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20*年到馆人数120万人次,图书借阅量达到75万册。

图书馆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服务模式从“以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建立起开放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全方位的开架借阅的服务方式;周开馆时间由原来的70小时到现在的90小时,网络实现24小时全天候开放,成为读者可利用学校网络在异地使用的大学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快捷的信息服务。

通过有计划的培训工作,包括选送非图书馆专业的本科生和大专生参加国内外的图书情报专业进修学习、到美国appalachianstateuniversity进修等;30余人进行在职硕士学位进修和岗位培训,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图书馆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对于发展现代图书馆起到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