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精彩讲稿模板(10篇)

时间:2022-11-30 06:49: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文学习精彩讲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语文学习精彩讲稿

篇1

基础的落实关键在于语文老师的教学和引导,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有序有效的课前五分钟活动,倡导的是大语文理念,契合的是新课程标准。在朗诵、演讲、辩论、主题创作、时事观点展示、才华展示、“兵教兵”一系列策略中,训练了学生的听读说写、阅读和思辨能力,揭开高效鲜活语文课堂的序幕,学生的语文观念及学习方法获得战略性的提高。

课堂前五分钟这一语文实践活动旨在训练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的有效活动,它以训练学生听、说、写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学生的生活感想、阅读感受、语文基础知识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分享、整理讲稿为主要方式,形式多样,内容灵活。

为了确保“课堂五分钟”语文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实施,课题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活动安排

所谓“课前五分钟”是指每天利用上课开始的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分享与语文学科有关的观点和内容。

具体实施安排:

按班级学号顺序安排,由课代表提前一周通知下周做课前分享的同学;每个循环围绕一个主题或一项任务走上台发言。要求脱稿分享自己准备的内容,时间控制在3~4分钟;接着由其他学生和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仪表仪态、声音语调等,作简短评价、补充。总计约5分钟。

二、活动内容

根据中学生特点和语文课程学习的需要,结合课本和社会热点,合理、科学地规划专题,形式多样地开展活动。如:

以摸底和熟悉活动为主。要求学生分享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选择必修板块名著导读内容,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有序介绍章节内容、人物形象、精彩片段、个性解读等,师生共同赏读名著;结合语文课本模块,进行诗词赏读。诵读、赏析、评价、积累、背诵;选择中外优美的文学作品,朗读赏析,积累佳句和感悟,感受名家风范。围绕名家大家进行专题分享。可以每周一位作家,或一类作家为主,进行专题分享。如苏轼专题、鲁迅专题等。

三、有效性

为了真正将“课堂五分钟”落到实处,要求学生发言完毕,将发言材料整理公布在教师固定位置,以备同学们课余赏析。安排课代表每天张贴、收集,每个专题装订成册,教师归档整理。

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5年4月份)

1.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对课题进行论证,研究课题开展的方向。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选择研究对象: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我所任教的班上所有学生。

(二)实验阶段(2015年5月―2015年10月)

1.开展“课前五分钟”活动,做好有关记录整理。

2.整理学生活动中的优秀案例、经验做法和心得体会等资料,根据研究报告调整和修改研究的方案。

(三)总结阶段(2015年12月)

1.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性评价。

2.形成比较可行而且易于操作的改善方案,能给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和学习借鉴。

3.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借助理论和他人的经验,指导实验研究。

2.调查法:用书面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召开有关学生座谈会进行调查。

3.个案法:对个别学生成绩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

4.总结法:注意积累资料,进行总结。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论文:《语文“课前五分钟”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

篇2

就近年高考语文而言,听说能力的考查有明显的加强的趋势。一是直接命题考查考生的语音、停顿、重音、歧义、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结合作文试题,考查考生实际的口头表达的能力,比如广播稿、演讲稿、讨论稿、节目主持人发言稿、通知等应用文体和谈话语体的写作及修改。

再就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言,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思维敏捷,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是娴于辞令、口齿伶俐、善于社会交际的人才,必须是耳聪目明,“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要旨”(叶圣陶语)的人才。

然而,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却是:由于语文教学的影响,仍然是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训练而忽视口头语言训练;有的甚至将教材中有限的听说专项训练改为学生课外自学;现行中学教材(尤其是高中部分)虽然有听说能力的专项训练,但指导性不强,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实施,而且没有科学的系统,更没有专门的教材;不少教师认识到口语训练的重要,在教学的实践中想方设法给学生锻炼口才和听力的机会,但毕竟无序;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的有限又使得有识之士的“教改”实验只是“空中楼阁”;结果,学生读了十几年书,学了十几年语文(且不说在生活中的学习),大多数听说能力却较差,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语调平淡,语速不当,话不成句,表情难看……成了十足的“书呆子”。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听说教学必须改革,而改革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之中迅速地大面积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中学语文听说教学改革的出路何在

陷入困境之后,必须走出困境。近十年来,笔者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而且一直与同仁一道努力探讨听说教学改革之路。于此且作一总结以就教于大家。

(一)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

语文教学必须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进组织形式,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在研读大量文献和各种语文教改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省属重点农村中学)实际,学生实际个人(自身)素质的实际,大胆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实行“以小组教学为主,以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地说,这种组织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成立语文学习中心小组。每班4-5人,由有语文特长和语文兴趣较浓的同学组成,语文学科代表兼组长。中心小组的主要职能是:①参加教师备课,研究讨论教学的难点,分析落实教学重点,具体讨论确定教学要点,分析安排训练的知识能力点和训练方式;②负责组织指导、督促和考核本班学习小组(见第2点)的语文学习;③编选拟定语文课文练习和单元练习,组织进行单元检测;④帮助老师批阅修改评析部分作业;⑤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之下负责讲析(或安排组织其他同学讲析)部分课文。——总而言之,让中心小组成为老师的帮手,成为小老师,负责组织、管理具体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

2.成立了语文学习小组,每组4个成员,各小组同学的语文素质大致相当,座位临近(前后左右同桌,如不是同桌,在语文课和语文活动课时自行调节)。其主要任务是在教师和中心小组的组织引导下完成各项语文学习任务(其中包括课内外的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3.组建了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之后,教师主要的职责是:①具体指导语文中心小组的工作,在各种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中做好示范(比如示范朗读,示范备课讲课,下水作文等等);②组织中心小组讨论制订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学习重点;列出课文和单元教学的知识能力点;③重点指导学生学好最重要的基本篇目;④补充语文中心小组讲析课文时遗漏的知识点和未处理好的重点难点,补充与课文或单元有关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⑤编制单元练习,组织单元考试;⑥科学评价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并提示补正方法;⑦负责课文或单元或语文活动的重要的关键问题的小结或撰写相应的专题论文;⑧编印优秀作文集,组织优秀作文稿;⑨指导各种重要的语文活动(如朗诵、征文、创作课本剧,等等);⑩精选印发课外练习并指导课外阅读。

(二)优化听说能力训练的方法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采用的听说训练的主要方式有如下4种:

1.朗读。这里所说的朗读主要包括:①早自声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和要求背诵的篇目;另外每学期补充10篇古诗文,要求背诵。每周三节早自习,每节40分钟,一学期下来,诵读时间达40小时,三年初中或高中,诵读时间达120小时,课文背诵达60多篇;②名篇赏读,间周一节课(课外活动),主要从《中国青年报》、《杂文报》、《散文》、《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报纸杂志选择精短时文;③新闻会,间周一次,要求全体同学写稿投稿(也可从报纸上荐稿,大量采用根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编拟的新闻稿,每天晚上7:00至7:30是全校学生收看电视新闻的时间);中心小组选稿改稿定稿,再安排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普通话脱稿播送。

2.读书报告。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故事会,每学期2次,在期中考试后进行(因为本校每年春秋两期分别有音乐之春和艺术节,在中期考试后第3周左右进行,故事会就安排在此间的课外活动之中),主要讲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生活故事、名人故事、民间传说等等;②读书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讲所读的书籍(以文学名著为主)的基本内容、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朗诵其中的一两个精彩片断;宣读自己的“文学评论”(实际上是读书心得,往往既省“评”,又省“感”);③假期见闻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是概述自己假期所见所闻所感,在此基础上重点叙述二三事。

3.讨论论辩。①讨论,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其具体方式包括个人钻研、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教师(或中心小组)总结发言。②论辩,即组织论辩会,不定期举行,从课本、影视、生活中去选择与语文学习相关的重要的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进行论辩。要求各学习小组在认真准备材料,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写出书面发言材料(或提纲),然后采用双方论争的形式进行辩论;同时组织好“评委会”进行裁判和评定。

4.讲课比赛。

我这里所说的“讲课比赛”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讲析课文。每期一周,一般在期中考试之后的第一周进行(因为本校每期期中考试之后有一次运动会,停课2至3天,学生相对较轻松,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备课),但必须在开学之初公布教学计划时就要安排各学习小组具体的授课任务(我的教学计划和总结往往是先由中心小组讨论草稿,然后我定稿打印,学生人手一份)。作为教师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好“讲课”示范,二是具体指导如何备课、如何确定难点、如何设计练习、如何讲课,教给学生“教学”的方法。

②评讲试卷。这里所说的“评讲试卷”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其是语文复习中,让学习小组在分头准备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对语文试卷进行评讲。要求学生必须讲清:“试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怎样考的(角度、题型)——怎样解答(答题技巧)”;必须评准:“试题好不好(难度、信度)——好在何处(科学性)——有何启示(相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学生评讲时出现不足,教师要认真分析,予以补正。

(三)寻找检测听说能力的科学方法

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具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听写:从内容上说,包括听写词语、句子、句群、语段;从文体上说,主要是古诗文;从方式上说,可以老师朗读学生听写,也可以是学生互相听写。

2.听话答问:通过同学老师诵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答问。问题不宜设置太多,问题的内容可以是记忆性的,可以是筛选性的,也可以是理解性的。

篇3

就近年高考语文而言,听说能力的考查有明显的加强的趋势。一是直接命题考查考生的语音、停顿、重音、歧义、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结合作文试题,考查考生实际的口头表达的能力,比如广播稿、演讲稿、讨论稿、节目主持人发言稿、通知等应用文体和谈话语体的写作及修改。

再就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言,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思维敏捷,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是娴于辞令、口齿伶俐、善于社会交际的人才,必须是耳聪目明,“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要旨”(叶圣陶语)的人才。

然而,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却是:由于语文教学的影响,仍然是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训练而忽视口头语言训练;有的甚至将教材中有限的听说专项训练改为学生课外自学;现行中学教材(尤其是高中部分)虽然有听说能力的专项训练,但指导性不强,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实施,而且没有科学的系统,更没有专门的教材;不少教师认识到口语训练的重要,在教学的实践中想方设法给学生锻炼口才和听力的机会,但毕竟无序;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的有限又使得有识之士的“教改”实验只是“空中楼阁”;结果,学生读了十几年书,学了十几年语文(且不说在生活中的学习),大多数听说能力却较差,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语调平淡,语速不当,话不成句,表情难看……成了十足的“书呆子”。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听说教学必须改革,而改革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之中迅速地大面积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中学语文听说教学改革的出路何在

陷入困境之后,必须走出困境。近十年来,笔者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而且一直与同仁一道努力探讨听说教学改革之路。于此且作一总结以就教于大家。

(一)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

语文教学必须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进组织形式,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在研读大量文献和各种语文教改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省属重点农村中学)实际,学生实际个人(自身)素质的实际,大胆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实行“以小组教学为主,以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地说,这种组织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成立语文学习中心小组。每班4-5人,由有语文特长和语文兴趣较浓的同学组成,语文学科代表兼组长。中心小组的主要职能是:①参加教师备课,研究讨论教学的难点,分析落实教学重点,具体讨论确定教学要点,分析安排训练的知识能力点和训练方式;②负责组织指导、督促和考核本班学习小组(见第2点)的语文学习;③编选拟定语文课文练习和单元练习,组织进行单元检测;④帮助老师批阅修改评析部分作业;⑤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之下负责讲析(或安排组织其他同学讲析)部分课文。——总而言之,让中心小组成为老师的帮手,成为小老师,负责组织、管理具体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

2.成立了语文学习小组,每组4个成员,各小组同学的语文素质大致相当,座位临近(前后左右同桌,如不是同桌,在语文课和语文活动课时自行调节)。其主要任务是在教师和中心小组的组织引导下完成各项语文学习任务(其中包括课内外的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3.组建了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之后,教师主要的职责是:①具体指导语文中心小组的工作,在各种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中做好示范(比如示范朗读,示范备课讲课,下水作文等等);②组织中心小组讨论制订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学习重点;列出课文和单元教学的知识能力点;③重点指导学生学好最重要的基本篇目;④补充语文中心小组讲析课文时遗漏的知识点和未处理好的重点难点,补充与课文或单元有关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⑤编制单元练习,组织单元考试;⑥科学评价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并提示补正方法;⑦负责课文或单元或语文活动的重要的关键问题的小结或撰写相应的专题论文;⑧编印优秀作文集,组织优秀作文稿;⑨指导各种重要的语文活动(如朗诵、征文、创作课本剧,等等);⑩精选印发课外练习并指导课外阅读。

(二)优化听说能力训练的方法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采用的听说训练的主要方式有如下4种:

1.朗读。这里所说的朗读主要包括:①早自声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和要求背诵的篇目;另外每学期补充10篇古诗文,要求背诵。每周三节早自习,每节40分钟,一学期下来,诵读时间达40小时,三年初中或高中,诵读时间达120小时,课文背诵达60多篇;②名篇赏读,间周一节课(课外活动),主要从《中国青年报》、《杂文报》、《散文》、《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报纸杂志选择精短时文;③新闻会,间周一次,要求全体同学写稿投稿(也可从报纸上荐稿,大量采用根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编拟的新闻稿,每天晚上7:00至7:30是全校学生收看电视新闻的时间);中心小组选稿改稿定稿,再安排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普通话脱稿播送。

2.读书报告。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故事会,每学期2次,在期中考试后进行(因为本校每年春秋两期分别有音乐之春和艺术节,在中期考试后第3周左右进行,故事会就安排在此间的课外活动之中),主要讲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生活故事、名人故事、民间传说等等;②读书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讲所读的书籍(以文学名著为主)的基本内容、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朗诵其中的一两个精彩片断;宣读自己的“文学评论”(实际上是读书心得,往往既省“评”,又省“感”);③假期见闻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是概述自己假期所见所闻所感,在此基础上重点叙述二三事。

3.讨论论辩。①讨论,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其具体方式包括个人钻研、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教师(或中心小组)总结发言。②论辩,即组织论辩会,不定期举行,从课本、影视、生活中去选择与语文学习相关的重要的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进行论辩。要求各学习小组在认真准备材料,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写出书面发言材料(或提纲),然后采用双方论争的形式进行辩论;同时组织好“评委会”进行裁判和评定。

4.讲课比赛。

我这里所说的“讲课比赛”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讲析课文。每期一周,一般在期中考试之后的第一周进行(因为本校每期期中考试之后有一次运动会,停课2至3天,学生相对较轻松,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备课),但必须在开学之初公布教学计划时就要安排各学习小组具体的授课任务(我的教学计划和总结往往是先由中心小组讨论草稿,然后我定稿打印,学生人手一份)。作为教师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好“讲课”示范,二是具体指导如何备课、如何确定难点、如何设计练习、如何讲课,教给学生“教学”的方法。

②评讲试卷。这里所说的“评讲试卷”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其是语文复习中,让学习小组在分头准备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对语文试卷进行评讲。要求学生必须讲清:“试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怎样考的(角度、题型)——怎样解答(答题技巧)”;必须评准:“试题好不好(难度、信度)——好在何处(科学性)——有何启示(相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学生评讲时出现不足,教师要认真分析,予以补正。

(三)寻找检测听说能力的科学方法

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具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听写:从内容上说,包括听写词语、句子、句群、语段;从文体上说,主要是古诗文;从方式上说,可以老师朗读学生听写,也可以是学生互相听写。

2.听话答问:通过同学老师诵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答问。问题不宜设置太多,问题的内容可以是记忆性的,可以是筛选性的,也可以是理解性的。

篇4

在传统的中职教育体系中,语文课程的地位相对弱化。与专业课程相比,学校安排的课时不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面临着较大的教学压力,习惯于开展单向灌输性的语文教学,教师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权威,多数情况下学生只能进行被动式的学习,所以,学生的“主体性”遭到压制,师生关系也是不平等的。因此,要想确保学生在中职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同学生“平起平坐”,更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转变过去那种“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各项教学活动都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科学全面的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应当着眼于学生前一阶段的综合学习状况,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基础,科学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其次,在科学划分层级的基础上,要设置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体系,以及和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活动流程,从课堂提问到作业设置,都要体现学生的差异性目标。考试考核环节也要采取差异性的方法,让语文教学活动体现出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特点,确保广大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要通过分层教学目标及相应的教学活动,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快乐。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兼顾了学生差异,才能确保语文教学工作从整体上提高针对性,确保学生能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五、 聚合课内外优质教学资源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切忌仅仅局限于课堂。语文教学活动是一项立体性工作,教学设计时要放眼课前课后,使课内外融为一体,这才是素质化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方面要让学生的学习环节充分向前延伸,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教材内容,丰富语文基础知识,提炼语文学习难点。另一方面还要向课后拓展延伸,通过各种研究活动、探讨活动、实践活动使语文学习中的难点问题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研究。

虽然高中语文教学时间紧、节奏快,但是教学设计一定要因地制宜,将课内外各种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出题海战术、时间战术,通过课堂的画龙点睛式启发引导、课前的自主探究分析、课后的巩固拓展延伸,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综上所述,科学的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广大教师要立足教学实践进行分析研究,广泛汲取经验成果予以完善,从而推动教学工作有效开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金沙中学(226300) 学习、自主探究和互动探讨的空间。如在课堂上引入“角色扮演”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分别用文言文语言和现代语言对文章中的精彩内容进行对话性的演绎,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集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课堂主体意识,实现师生关系与课堂教学氛围的和谐。

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坚持因材施教

中职教育不同于高中教育,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更具多样性,学生面临着不同的职业发展需求。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过于粗放,各项语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对此,中职语文教师在制定语文教学方案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标准等不能过于统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学,避免语文课堂上两级分化现象的加剧,保护好每个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引导学生建立起语文学习的积极情感。

例如,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必然会有不同的阅读兴趣和爱好。此时,语文教师在传授阅读技巧的同时,更应当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实施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进而促进学生个人化语文素质的发展,有效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和人文素养。

三、营造情感教育氛围,激发主体意识

中职学生面临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很多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存在较严重的功利心理,尤其当学生面临着较大就业压力时,很多学生都会把用于语文课程学习的精力转移到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上。此时,中职语文教师如果不进行积极的情感引导,教学目标的实现就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对学生的语文求知欲、探究欲、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行有效的保护,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故乡的榕树》这篇散文时,作者“寄情于物”的写法需要学生进行主动感知,仔细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以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乡情”贯穿全课,积极营造以“乡情”为代表的情感氛围,增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意识,从而对作者的思乡情结进行主动体验和主动理解,切身感受语文课程的价值与魅力。

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提高职业素质

篇5

期:___________

2021年九年级上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我的语文教学基本遵循这样一个思路,即自主质疑、品读悟情、大量读写、应用拓展。以这个思路为基点,这学期的语文教学着重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培养自主质疑的学习方法。朱熹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开学初,为达到自主质疑的要求,我逐步要求学生养成了书不读熟不开讲、自学生字词、圈点批注等习惯。而后,每学一课前,学生须把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归结为三两个典型问题上交,我再把全班一百多个问题归为几类,挑出有价值的问题课堂讨论,要求学生以文本为依据,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比如学《皇帝的新装》一课,学习提出了“___最后由小孩之口说出真话?上至皇帝,下到百姓,___说假话?”等问题。问题源自学生而非老师的一己之见,依据源自课本而非天马行空高谈阔论,答案源自大家讨论而非教参的千人一面,这种探讨式的课堂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关键句段采取品读悟情的教学方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感之于文章,犹如血液之于躯体。学生在情感上没有与作者发生共鸣,文章的人文思想恐怕难以感悟深切。因而,对于文章的精彩句段,我会采用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涵。

3、大量读写是学好语文的保障。学语文光靠读几本课本,学写作光靠每学期的___篇习作,这无异于摸过乒乓球拍的人想当世界冠军,因为大量读写才会厚积薄发。这学期我到图书室借书___余册,让学生课外多读优秀书籍,到期末人均读书___本,少部分学生已慢慢喜爱上阅读。后半学期,我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有话长写,无话短写,贵在坚持。期末考试前抽查了部分学生的日记,大部分字迹工整,言之有物,大概人均___篇,___字左右,相当于___篇习作的字数,这样长期坚持,必有收益。

4、在生活中应用语文,在活动中拓展语文,使语文富有生气和活力。以前的语文学习,几乎是读读背背、抄抄写写的代名词,人文性的光芒也黯然失色。本学期,我每次上“综合性学习”,总尝试让学生拟标语、给远方打工的父母拟编短信、写演讲稿、写串联词、写开幕词等,让学生感受语文之于生活的作用。国庆假期间,我让学生收集精辟的广告语,汇总交流,李宁、丰田等品牌构思巧妙的广告词,令人叹服。元旦前后,我又让学生收集对联,出现了一批如“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一树桃花红间白,两行杨柳翠饶青”等绝妙对联。通过这些拓展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锻炼___的能力。

篇6

其次,从语文教学来看,还有很多弊端,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课本、板书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给学生传授知识,而学生记笔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习惯了老师把一切都做好,学生的思维习惯了顺从接受,渐渐对变化和发展产生抵制,不肯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当前的语文教育需要的不是只会背诵死的书本知识而没有实际能力的书呆子,不是只会写“官样文章”和满口八股腔的所谓“文人”,需要的是能听、说、读、写,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格的新型人才。要造就这样的人才,单单靠课堂的45分钟,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活动有相对独立性、灵活性,不受教材和课程设置的束缚,不受传统教学程式的束缚,因而能避免一致化、同步化的束缚。语文活动既可在课内展开,又能在课外创设,形式可灵活多样,我在近几年的高中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课内开展语文活动

每节课利用前五分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语文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按座位顺序,每节一人,做到人人参与。

(一)成语讲解。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讲解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秀的语言素材,通过成语故事的讲解,使学生们不但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在高考中避免望文生义,做到正确使用成语。

(二)诗歌朗诵活动。学生自选中外优秀诗篇提前做准备,课堂朗诵,增强学生对中外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大家学习中外文化的积极性,寓教于乐,让学生认识到美是无处不在的,始终以美的心态接人待物。学生们喜欢看电视节目“中华好诗词”,因此,很多学生热衷中国古代经典诗文,通过朗诵这些诗文,用经曲熏陶气质、培养品德,而且走出学校后能满腹经纶,知书达理,懂得孝亲,胸怀感恩。

(三)论据收集展示。现在中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在论据收集上存在材料陈旧、单一,内容空洞等问题,课内活动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从网络、电视、报纸上搜集的新素材,还可以教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情,关心现实生活,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写作业时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

(四)口头作文的训练。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工作、建设,学生应具有“应变能力”,这种能力包括“适应社会能力”“克服自卑能力”“取得成果的坚持力、自信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中学生来说,更应该把培养应变能力作为“涵养、锻炼”自己的目标之一。如何“涵养、锻炼”呢?口头作文不能不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利用课前5分钟,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设定了不同的语境,并给予了学生“成功”和“改造”的机遇,从而对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力”都会有积极影响。

(五)名人名言演讲。名人名言演讲,以某一名句为题写短小的以议论为主的讲稿,这样既可使学生的文章锦上添花,又可从名言警句中领悟人生哲理,从而鞭策自己,塑造自我。

二、课外开展语文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展,是课堂教学以外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叶圣陶先生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告诉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就是说语文要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内学知识,课外求实践。

(一)安排阅读课。学生的大部分课外阅读时间应在平时,现在每两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主要可以做以下几件事:1.让学生进行读书交流,让每个学生上台说说自己最近读过的书,说说自己的读书体会,尽量安排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2.老师可以利用这节课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可以给学生阅读优秀精彩的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3.制定读书评价的方法,评选班级的“读书大王”“读书小名星”等。

(二)演讲比赛。每学期最少组织一次班级内部演讲比赛,学生通过演讲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克服“想说不敢说”的毛病。学生为了做好演讲,要有提前准备,从图书、报刊、电影、电视、网络中搜集信息和资料,通过阅读大量健康有益的书籍,使他们的修养学识有较大的提高。

(三)组织小组合作型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的体现,具有学科综合程度高,与社会联系紧密,学生自主性强的特点。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而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广泛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研究形式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课题诸如“春联文化初探”,“摇滚乐与现代生活”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调动学生合作解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学生在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

篇7

1 问题提出

课外阅读,是课堂语文学习的有效延伸,是大语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节。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语文素养,而且有助于养成学生高雅的人生品味,形成其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著名学者摩罗也曾说过:“就语文学习而言,真正的学习主要靠自己广泛地阅读,与那些伟大的著作背后的伟大心灵沟通,这是阅读者最大的幸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仅功在当今,而且裨益学生终生。

但是,在日常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语文教师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不做阅读要求,即使有所要求,也仅限于检查一下学生的读书笔记,而学生的读书笔记的写作,也呈现良莠不齐的现状。

于是,如何有效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使课外阅读发挥其最大功效,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我经过多年的思考与实践,摸索出几种解决上述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形式不一,若多措并举,即可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扎实推进并收获高效。

2.1 名家讲坛。每个班级中,不乏语文素养高的学生。这些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胜过同龄学生,这些学生中,不乏酷爱阅读,读书经验丰富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这些优质资源的潜力,为他们开设“名家讲坛”,让他们登上讲台,开坛讲义。“讲义”的内容,可以充分发挥开讲者的特长,可以谈读书经验,读书心得,也可以就自己熟知的或热衷的某一作品展开分析,精讲点评,分析其精彩内容,评价其人物形象,推介其写作特色等。

“名家讲坛”的开设,极大地提高了讲论者的自信心,自豪感,自身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的自足感。为了讲述的精彩,他们反复精细研读作品,大量查阅有关资料,精心撰写讲稿内容,在读、研、思、写诸多方面获益匪浅,促其更加优秀,同时,“名人效应”也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追求,他们欣羡自己也能像于丹、易中天等名家那样侃侃而谈,也想获得同学们的高度认可,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

2.2 名著论坛。对于一些经典名著,尤其是课标规定或教材推荐的作品,教师通常作统一的阅读要求,即要求全班同学在统一的时间内阅读同一书目,这种情况下,为求高效,全面提升全班同学阅读质量,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设“名著论坛”。

论坛可以以“对抗赛”、“挑战赛”等形式展开。论题可以由教师命制,也可以由学生协商命制。论题需提前通知到每个学生,以便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保证课堂的高效。

开设“名著论坛”,需注意一点,即需大面积多方面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阅读,辩论成为全员参与的盛事。论辩结束,可以评选出“最佳辩手”、“最佳辩论小组”、“最佳口才奖”、“最佳创新思维奖”等奖项,以激励学生进一步参与阅读的兴趣。

2.3 名作剧演。受“课本剧”的启发,我将“名作剧演”搬进了课堂。即让学生在阅读名著之后,可就著作中重点章节或学生感兴趣的部分,改编成剧本的形式,在班级中上演。这一工程,看似简单,实则可以从多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首先,他们要认真地研读文本,以便准确改编,从容演绎;改编的过程,是对作品的再创造,再加工的过程,是对学生的思维等能力进行大幅提升的过程。其次,表演的过程,又是一个挑战。如何准确地通过声音、形体等准确表达名著的精髓,是每个学生需要用心体悟的。十几岁的孩子,面对挑战,是敢于迎刃而上的。事实证明,名著剧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2.4 佳作推荐。为了更好地拓展阅读的宽度,我鼓励学生不仅阅读与教材有关的或课标推荐的文学名著,还鼓励其大胆涉猎其它人文、地理、科技等方面的作品,凡是人类知识的精华,尽可拿来一读。为保证这一措施的顺利开展,我们进行了“佳作推荐”活动。

佳作推荐实行个人自荐与抽签推荐两种形式,以保证参与的全员性与高效性的统一。

在这一过程中,强调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要以自身的引领,带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以自身的阅读经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佳作推荐,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选择书目的范围,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为广泛,引领了学生向更宽更广的书海漫步。

2.5 知识竞赛。“知识竞赛”的赛事分为两种:①为检测学生对一些重点名著的阅读效果,避免走马观花,我们采用拟题检测的方法。题目的来源有二:学生自主命题与教师命题。需注意的是,教师命题要在广泛征集、整理了学生命题的基础之上再进行,目的是在学生命题基础上将题目设置得深入化,宽泛化,保证了试题的高质量,高效度。②学期或学年末,组织“课外名著阅读知识竞赛”,可用纸质试题测试,也可现场抢答,目的在于总结表彰,并以此激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这一阅读的黄金季节自觉、自主阅读。

2.6 收获快乐。此活动的安排时间宜在学期、学年结束或开学之初进行。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盘点自己的经课外阅读而获得的心灵上的满足感与自豪感。收获的角度可以从多方面挖掘:知识的丰富,视野的开拓,心灵的启迪,成绩的提高,认识的深化等。

此项活动在开展时务必做到人人参与,共同分享。力争让人人都有成就感,人人都能从老师、同伴那儿获得认可,得到赏识。在自我满足与他人认可中获得读书的快乐,让“我阅读,我快乐”的理念深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3 取得成效

3.1 积累了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广泛的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使他们获取了更生动、更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的阅读量多了,积累丰富了,写作不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同时,名家作品中精彩、生动的语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语感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学生阅读不同作家的作品,接触各种写作风格和文字技巧,受到熏陶和影响,慢慢模仿,甚至有的学生初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但现实情况是,许多语文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则是舞台下的观众。如果舞台上的表演者表演的水平如行云流水,如梅兰芳再生,倒也罢了。因此,高中语文课必须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那么,该如何让学生走进这个原本就属于他们的家园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领学生用语文的思维方法走进原本就属于他们的精彩、瑰丽的语文世界中去。

一、语文教材中大量鲜明、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动手让学生研读、探究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学生总是对人物感兴趣,所以教师当然应该紧紧抓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研习,对文学形象做多角度、多层面的挖掘,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比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汪曾祺散文中的金岳霖先生等人物形象,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精心研究文本细节,结合生活体验,借助想象的力量,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再塑造,进而达到思想境界的提升。比如,八十岁的金岳霖先生坐在平板车上,每一天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圈。如果教师仅仅给出自己的观点,表现出金先生对生活的热爱,我想,倒不如让学生好好去精读这一段的描写,学生会发现此刻,汪曾祺先生这段的人物塑造,会有更丰富的内涵的。让学生去研读、探究作品形象,学生会获得审美的愉悦的。

二、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教师提供资源,让学生欣赏、评价、思考

现代课堂不再是一支粉笔定乾坤的课堂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手段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契机。对人文形象的分析有了很多视频资源,从而让学生从文本到影像,从抽象到直观,进行了一系列的审美体验,而这样的审美体验中,必然会包含着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比较、再认识,实现对作品研读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同时,在更深层次上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认知。比如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先观看电影《祝福》,再深入阅读文本,并且将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电影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处理做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会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思考的。比如电影《祝福》中有一个祥林嫂怒砍门槛的情节增加,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会产生很丰富的阅读观点的。

又如,笔者曾经在班级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中国门》,看完后,笔者不提供任何个人观点,只是提醒他们注意纪录片中的细节,自己思考。在第二天的演讲中,承担演讲任务的学生就谈了自己观看的一些思考。笔者把演讲稿转引部分如下:

黑夜里的几道灯光把学生们引领到会宁一中……

镜头中,我们看到,会宁一中的学生们到校后,立即投入到忘我的学习状态中去。从他们大声的、投入的朗读中,我似乎听到了他们心底想“更上一层楼”的期盼,也感受到了他们对高考的自信,更多的是他们通过高考改变人生生存状态的急切。

……

会宁一中的学生用家里纳的千层底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大道。真诚的祝福他们吧。也感谢导演,这是一部真诚的纪录片。当然,它给予我们的思考还会有更多更多。

无疑,这部纪录片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镜头的画片切换,更多的是学生对现实人生的真切感悟、思考,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语文课堂不应该是僵化的、刻板的。富于活力,多种资源参与,必然会引导学生自觉的走进语文家园,实现审美的提升与超越。由此,笔者非常认同《语文学习》杂志的创刊宗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当然,笔者以为,从教学实际而言,最起码也应该这样认为,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一本教学课本所能涵盖的范围。

三、文学语言自身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去赏析、去运用,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思

语文课堂,学生首先面对的是鲜活的语言建构的文本世界。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反复咀嚼、品味,学生收获的必然是一系列的审美体验。并且,这样的体验也必然会转化为他们用鲜活的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自觉诉求。比如,“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泛泛而读,一句带过,不引领学生深入研读、品味诗句语言,学生是不会发现这其中的艺术魅力的。到窗寒鼓,到窗的是什么,自然是寒冷清晨的鼓声。可是明明鼓声传到窗前,可作者还要说鼓无声呢?“湿”,因为鼓声在传播的过程中被雨湿透了。但声音怎么会雨打湿呢?这明明是一种听者的心理的错觉,但就这个“湿”字,恰恰生动地表达出诗人晨听鼓声的真实感受,不是无声,是鼓声在寒雨中听来显得那般沉闷。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声音沉闷,而学生不去反复咀嚼、推敲,试问,学生能提高语言运用的艺术水平,能获得审美体验的超越吗?

当然,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的方法很多。比如课堂演讲,比如改编剧本,比如讲诗歌变换成散文等等。关键是在于我们教师,要在观念上建立语文课堂要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这样的理念。

篇9

1、超级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拓宽学生阅读渠道,扩大学生阅读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设计了超级阅读作业栏目,鼓励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进行拓展阅读。如教了《开天地》之后,我就布置学生回家读《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共公怒触不周山》等神话故事,让阅读代替枯燥的习题,学生觉得乐趣无穷。

2、我编我快乐。在语文学习中,在 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有些生字特别难写,我就请学生选择较容易错的5-7个生字,编一个简短的小故事。一位学生选择了“懒、蓝、威、武、颜”这六个生字,编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这种简短的故事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爱编、乐编,在编故事的过程中,要辨别难写字的字形,还要将字巧妙地运用到故事中去,将识记、运用、表达融为一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玩中有名堂。曾有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热播《劲爆战士》,一时之间,学校里陀螺满天飞。恰逢周末,我对学生说:“老师也想玩陀螺,谁愿意教教我?”教室里顿时七嘴八舌乐开了花。我又说:“我实在不知道该听谁的,不如你们回家把陀螺的玩法,你怎样玩写下来告诉我好吗?”“耶——”学生快乐地呼喊着,聪明的学生顿悟这是个“陷阱”,但他们却深深地爱上这个“陷阱”。

4、边画边背。在教完《富饶的西沙群岛》我想让学生背诵第四自然段,我就请学生根据第四自然段内容,用简单的线条画出各种各样的鱼的样子,再看着图以课本为讲稿,向爸爸妈妈介绍西沙群岛的鱼。要把鱼画正确,得理解、思考;讲解给爸爸妈妈听,又能帮助记忆。一来二去,学生自然而然就记住了课文内容。

5、想唱我就唱。在教完《影子》这首儿童诗以后,我就让学生配上《新年好》的曲子唱一唱;学完古诗《春日》以后,就让学生找支赞美春天的歌唱一唱。唱一唱,学语文,不也是一种乐趣吗?

二、阶梯式设计,让学生在个性差异中享受作业的魅力

我们的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作为老师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最优发展。因此,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多层次的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是很有必要的。教完了《秋天的雨》我设计了如下作业(见表一)。

这一款作业由易到难,为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作业,真是乐趣无穷。

三、自选式设计,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享受作业的魅力

1、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

某一周的周末,我布置学生复习第五单元,我就规定了如下作业:1.巩固词语。(有词语有多音字组词。)2.巩固句子。(选择本单元中的一两个四字短语写一个句子。)3.巩固段落。(选择本单元中的一个课文片段,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回答。)4.小练笔。(用你喜欢的方式了解你身边的传统文化,把你最感兴趣的一样用一段话介绍给大家。)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精彩纷呈……。这样做,改变了传统作业死板、机械的完成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作业,提高了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2、学生自主选择作业时间

作业真的得天天布置吗?不是的,某些常规的定时定量的作业,可以在周一之时,将一周的任务告诉学生,请孩子们统筹安排完成作业的时间,明天有事,今天提前完成作业;今天任务重,允许延迟到明天;不喜欢在晚上做作业的学生,允许他们在中午做……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受作业的束缚,自由完成作业。

3、学生自主选择合作的伙伴

篇10

开设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力求集“三味”于一体。所谓“三味”是指趣味、生活味和语文味。“趣味”要求老师激发并保持发展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学的“趣”味盎然。“生活味”要求教学内容开放,注重学生联系生活,自主的进行语文学习实践。正如刘国正所云:“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必定生动活泼,事半功倍”。“语文味”要求语文活动课不能脱离“语文”这一根本要求。因为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的一种形式,语文活动课要体现“语文”课的味道,否则就不能冠以“语文”活动课了。正如叶圣陶所云:“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的肩上,实在是不必的。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

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三味”教学法,尤其是在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活动课上,我带领学生共同去品尝它的滋味。

一、品尝“趣味”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一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能培养学生愉悦的心情。教师要上出精彩的语文课,必须从多方面来打造,让音乐、视频、动漫、绘画、表演等手段运用到语文课堂上,让语文课充满蓬勃生机,充满无限的乐趣,让语文课熠熠生辉。

在我国,战争离里学生太远,毕竟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了六十年,我们的学生一直生活在和平安康的环境中,所以他们对战争没有切肤之痛。为了让他们有所感受,我做到以下几点:

(一)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有反映的《新闻两则》,有反映的《芦花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些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这些篇目让学生一方面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其中突显出来的真善美,另一方面,也看到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和非正义战争中的强盗野兽行径。

在教学中,我带领学生认真品读这些课文,相信对他们了解战争、理解战争有极大的帮助,从而为大家完成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我教会学生们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去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如“我最爱的军事家”、“我最爱的军事电影”、“我最爱的军事成语”、“我最爱的军事名言”把他们引进战争的百花园。

(三)我下载有关战争的视频:如,海湾战争,用影像来直接冲击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战争有了最直接的感官刺激,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品尝“生活味”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生活有多宽,生活的外延就有多宽。如果语文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语文课堂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创新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感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战争这个话题似乎与现在的学生们格格不入,怎样才能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战争的痛苦呢?

(一)我要求学生每日必看《新闻联播》,让他们关注新闻。学生第二天就会和我一同讨论“伊拉克连环爆炸事件”、“叙利亚反政府武装的偷袭”、“朝鲜的导弹发射”

(二)我们的家乡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所在地,有很多与革命战争有关的遗址和纪念地。我带领学生们去瞻仰鄂豫皖革命烈士纪念馆,让他们共同走进那段峥嵘岁月;我带他们去寻访战争遗址,去感受昔时的血雨腥风;我鼓励他们去拜访老、老,让他们与老英雄们亲密接触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们感受到战争的苦难和和平的重要性:原来在生活中,也有战争的影子存在啊!

三、品尝“语文味”

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因为它首先姓“语”。语文课堂在趣味性、生活化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课堂始终以能力为核心,以密切联系生活为原则,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为目的。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智慧思辨、充满生命张力。语文课课堂充满朗朗书声,充满诗情画意。有感情的朗读,忘我的沉吟,激情的演讲,投入的表演每一节课都洋溢着激情,展现生命活力。在“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如何体现他的“语文味”呢?

(一)我让学生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探究,积极查找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如“我最爱的战争名言”、“我最爱的战争书籍”、“我最爱的战争成语”、“我最爱的战争小说”、“我最爱的战争诗歌”。让学生们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演示,使他们互相合作互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