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4: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以人为本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以人为本论文

篇1

【关键词】消费;以人为本;培育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我国提出了扩大国内需求战略举措。目的在于弥补外需萎缩、解决生产过剩、扭转经济下滑、避免经济危机。因此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好似为了生产、为了发展,扩大的是以物为本的消费需求,而不是以人为本的消费需求。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应该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提高消费水平,增加居民福址,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扩大以人为本的消费需求。

1背景:外需萎缩不得不扩大内需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三驾马车。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出口为主要力量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模式。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国际市场对中国的产品需求开始萎缩。我国企业特别是大量的沿海出口导向型企业,因为没有国际市场、国外需求不足,纷纷收缩经营,甚至关门倒闭。造成大量工人下岗失业,特别是大量的农民工从沿海工厂回到了内地农村无业可就,经济增长快速下滑。我国面对如此严重的经济问题,不得不选择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采取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的措施,来弥补国外需求不足、消化国内生产过剩、保持国民经济增长。这也是一种倒逼机制,外需萎缩不得不采取扩大内需的方针。

2目标:满足以人为本的消费需求

国内需求有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扩大内需关键是要扩大以人为本的消费需求。我国的实践证明,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是供不应求的经济、政府配置资源、企业进行生产、农民进行种养,都是为了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可谓以人为本的消费需求。虽然,消费需求目标、目的是以人为本的,但是没有实现目标、目的的体制动力,就是计划经济条件下不可能生产、提供足够、足质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所以在满足以人为本消费需求中,计划经济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经济体制。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产品和服务逐步丰富,从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转变为供过于求的过剩经济。我国在当今供过于求的过剩经济条件下,总是扩大消费、增加需求,来消化生产过剩、实现供需平衡、促进经济发展。这样就变成了消费是为了生产,消费的目的是生产,我生产什么你就得消费什么,我生产多少你就得消费多少。现在生产多了,消费少了,就要求扩大消费。我国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解决了计划经济无力满足以人为本的消费需求,但同时冲淡、模糊了满足以人为本消费需求的目标,强化、彰显实现以物为本消费需求的目标。

消费是人类生产的目的。在社会再生产中,生产必须围绕消费需求来进行,消费对生产起引导作用。生产与消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生产只是手段,消费才是目的。消费的数量、规模、档次、速度,决定生产的数量、规模、档次、速度;消费能否顺畅实现,决定生产的循环能否顺利完成。可以说,产品能否被消费者接受、接受数量大小,决定着生产者的兴衰。所以说,宏观调控者政府、生产投资者企业、生活消费者居民三者在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上,目的要协调一致,要以扩大以人为本的消费需求为中心目标,才能获得三赢的效果。

3举措:培育以人为本的消费需求

要扩大以人为本的消费需求,必须培育以人为本的消费需求。消费本是一个稳定递进甚至长期处于稳态的经济行为。消费水平主要受收入水平、生产供给、消费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消费与投资相比,其变动率尤其是扩大性的变动理应更小,指望消费水平一夜之间“大幅扩大”,要么根本不可能,要么就是拔苗助长。只能通过循序渐进地提高收入水平、调整生产供给、改善消费环境、完善社会保障来培育以人为本的消费需求

3.1从收入方面培育: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十分紧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当前消费主要依赖于当前收入。高收入高消费,中收入中消费、低收入低消费、没有收入不消费。这说明,收入增长是拉动消费的基础,是决定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根本因素。

篇2

二、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依靠人有目的的、为满足其生存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活动来推动的。所以,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作为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让全体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肯定最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是否体现人性、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检验工作得失的根本尺度,处处讲求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定和维护,是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

三、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包含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文明的发展,以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经济增长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反作用,造成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诉求必然要求我们既关心人,也要关注自然,爱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携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是指人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能够各尽其能地劳动,各得其所地生活,人的差异性得到尊重,个人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个人的自由与社会的认同、社会的需要相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方向协调一致。各个环节的核心内容都是人,和谐社会首先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和谐,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篇3

(2)挖掘学生的独特性和闪光点,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就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他们从自身长处出发,以点滴进步为起点,实现长足的进步。对“问题学生”,更要挖掘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针对自己的个性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帮助其走出困境。

(3)及时化解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中职学校的很多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多年的应试教育过程中,他们由于成绩差很少得到家长、老师的关心,往往自暴自弃。他们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更没有尝试的勇气。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学习,也包括生活,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去,帮助学生端正心态,重塑自我,在每一点微小的进步中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逐步树立起自信心。

二、融德育于教学实践之中,创建以人为本的德育模式

(1)以严格的制度管理和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为德育管理奠定扎实的基础。无规矩,不成方圆。德育管理不能光是喊口号,首先要有规则,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才能谈道德。要严格细化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学生考评机制、奖惩机制、学生考勤管理制度、日常行为规范等,做到出了问题有“法”可依,以制度来约束人、规范人、管理人。在教育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的板起面孔教训人的姿态。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90后”,观念新潮,个性强,传统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容易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德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方式方法,将大道理融入春风化雨的教诲之中。

篇4

规范护理行为:护理行为主要包括语言、操作、文书行为等方面。①护士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要选择不同时间不同时机,但要有针对性、有目的的进行护患沟通。②操作流程要规范,加强护理人员法律、规章、核心制度、操作常规的培训,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三查七对制度及各项技术操作等。③护理文书书写要规范,护理记录要真实。遵循3个随时、3个重点、3个不能有,即有问题随时记,病情变化随时记,特殊检查治疗用药及手术前后随时记;重点记录客观事实、护理行为、护士确实做过的事情;主观的描述、判断、结论不能有,自相矛盾的记录不能有,含糊其辞的记录不能有。

加强团队建设:①在护士队伍建设中,要针对护士的数量、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人员结构与在不同护理岗位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设编、配编。同时,还应当考虑到护士的专业发展空间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②护理管理在医院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加强科学化管理,完善护理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和规范,并建立护理质量的评价体系和绩效评价指标。

篇5

一所学校的教学管理效果受到管理者管理水平的直接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多年的定式思维的束缚,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推行多年,但是其理念实际上并没有被教学管理者完全内化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也仍然是以行政方法为主。(以行政方法为主的教学管理是指学校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力权威,运用制度、命令、规定、指示等行政方法来管理学校的教学工作,其具有权威性、强制性、锤子性等特点,实效性很强。)但在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生源的扩招,原先的行政教学管理方法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需要。且由于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是由学校领导来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再传达给各部门的负责人去执行,而教师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只能生搬硬套学校的既定管理制度,这使得教师们的工作创造性受到压制,导致其工作的主动性和激情都不高。而且这种上级向下级传达执行的垂直性管理模式也不利于各部门和各年级间的横向沟通,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被削弱,这也是导致管理模式僵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评价机制束缚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多只重视教学的结果而忽视了教学的过程,即只通过学生的成绩好坏、班级的升学率高低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和工作能力的强弱。这是根基深厚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在教学管理中的主要弊端。在这样的教学评价机制之下,教师们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得不狠抓考试学科教育,学生也相应地只看重考试成绩和学科学习的问题,而忽视了对自身业余爱好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学生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作为其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应从教学管理入手,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入手,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教职工提供一个有进步空间的工作环境。

二、在教学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

(一)管理层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上述提到一所学校的教学管理效果受到管理者管理水平的直接影响,可见提高管理层的思想意识高度和管理水平对于管理质量的提高是最有实效性的。所以要想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首先就应该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学校的管理者脑子中生根,在制定一切制度和规定的时候都以师生的幸福和发展为出发点。“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求管理者不再只是一个控制者和发号施令者的角色,而应成为学校教学任务的引领者,带动全体教职工全心全意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实现办学质量的提高。要实现这一观念与角色的转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手段:1.实施领导兼课制度。即让校领导也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工作当中去,跟普通教师一样备课、授课并接受其他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使管理者也成为教师中的一员,才能真正“想教师所想”,制定出考虑到教师利益、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管理制度。2.加强领导培训课程。即管理者通过学习,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管理者应定期参加大学的一些教育管理专业专门为中小学管理者开设的硕士课程、校长高级管理培训课程等,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落实“管理就是发展”的新理念,为“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的顺利运行奠定理论基础。3.做好教师思想工作。校领导除了要深入到普通教师群当中,还应经常通过教工会、个别交流等形式与教师进行深入全面的沟通,做足他们的思想工作,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在教师心中落定。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好教学方式,使之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目标相协调。

(二)提供满足教师需求的能力提升途径

“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求教师在一个组织中要有充分的施展才能的空间与发展前景,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层运筹帷幄,为教师们提供多项能满足其发展需求的提升途径。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其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自身知识结构,因此,学校应建立起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专业培训和师德培训并重,提升教师群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的培训措施有:1.开展校外培训。学校应定期派遣优秀教师到其他学校进行观摩学习、与骨干教师交流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组织听专家德育讲座,反省自身行为,规范教风;鼓励教师多参加学术竞赛和教学能力比赛等,多方听取意见提高自身水平。总之,要为教师谋求各种机会,在学习和交流中促进自身教学专业水平的提高。2.加强校内培训。在学校内部开展多层次的听课活动,如“汇报课”“展示课”“示范课”“观摩课”等,营造出一股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的良好风气,重点培养青年教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另外通过评课、教研等形式,指导他们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理念——由管理主导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由控制仲裁者转变为帮助促进者。这既满足了教师能力的提升,又实现了人性化的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3.优化工作环境。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环境能激发教师的学习欲望,主动学习。所以管理者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如帮他们订购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杂志,建立起教师专业书库,聘请专家来校讲座等。同时大力建设网络课件资源库,为教师搭建与专家教师的远程交流平台,并不断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尽可能解决他们在教研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教师们营造一种充满关怀的学习工作环境,让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当中,使他们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三)建设人性化的评价与激励制度

建设合理的评价与激励制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得以长期发挥其效力的保障,只有在教师之间形成竞争,让教师在利益驱动下去改进教学,才能实现为学校的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根据“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的内容和要求,评价与激励制度的实行具体可参照以下几条:1.实行岗位责任制。制定新的教师考勤制度、外出听课学习制度、教案检查制度等,并成立监督小组,对教师遵守这些制度的情况给予打分,在教师的“个人成长档案”中做好记录,作为工作评价的参考。组内成员之间也要互相监督,一旦发现徇私、包庇必须严惩,保证整个教学管理的质量。2.实行岗位津贴制度。向企业学习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薪资发放原则,将教师和管理人员工作绩效与利益挂钩,初步建立起工作业绩与工作待遇之间的良性循环。3.实行年度考评制度。科学的考评制度应是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并重的,笔者建议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并将学生评价也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实现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4.实行竞争上岗机制。根据年度考评结果对教师进行奖优罚劣,晋升能力强、表现好的教师,辞退能力弱、表现差的教师,通过优胜劣汰来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从而充分调动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6

一、构建中国特色护理理念的合理性

中国传统护理理念实质是中医护理理念。大量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温疫论》等中,多方面强调“三分治,七分养”的天人合一的辩证整体护理的作用。

中国传统护理理念的基本特点首先是整体观。重视人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内在脏腑器官之间,心理、生理功能活动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其次是辨证论治。传统护理根据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脏腑辨证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辩证施护。再次是“天人合一”的人文主义色彩。儒道释养生护理理念把人生命看作是天人和谐的社会的、自然的、精神的存在,强调人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传统护理理念总结了中医学中整体辩证施护的特色,形成中医护理学治疗和护理不分、预防与护理不分、养生与护理不分的特点。中国传统护理把人看成社会的人、道德的(精神存在)人、自然的人、整体的人,强调辩证协调护理,对构建“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有着积极的意义。

实质上现代护理理念以整体人为核心,从生理、心理、社会的角度,肯定人的健康在其生命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这与中国传统护理理念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辩证和谐的养生观是相通的。

二、构建中国特色护理理念的必要性

十九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掀开了现代护理学的历史。中国现代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在后,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护理理念的影响,至今还没有自成体系的先进护理理念。

在生物医学模式统治时期,医学领域内形成了技术至上、技术万能的观念,未能对人的心里、精神和价值、尊严给与充分的关注。

二十世纪60年代受西方人本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护理工作的重心由“疾病护理”转变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甚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护理活动更注重人的整体性、自主性、权益性及价值意义。目前,现代护理理念的发展趋势是注重护理技术的同时越来越注重整体人的辩证和谐的生命价值。

中国特色护理理念应融合中国传统护理理念中的辩证和谐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现代护理理念中的人性、人道、人权的人本主义精神,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互补,把病人看成是具有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信仰等各种需要的整体的人,在维护人的健康权力和人性的完善中构建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护理理念

(一)构建中国特色护理理念的人文思想基础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发展,实施“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要求更加注重对生命的内在质量的关怀和人格尊严的完善,使护理理念中的人性化护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成为中国特色护理理念的内在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人类对自身价值的不断认识和尊重,中国特色护理理念将会更加珍爱和敬畏生命;更加关注人们的身心健康,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更加注重从伦理学、心理学、美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角度提高人性化护理服务水平,最终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渗透到护理实践的各个领域,推动我国护理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中国特色护理理念的主要内容

以人为本观。“以人为本”是构建中国特色护理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为中心,对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珍视和关注的思想。中国特色护理理念发展方向就是要重新认识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加强人性化服务。

整体护理观。整体护理观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科学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以独立地为服务对象解决健康问题为目标,充分展示护理专业的社会价值和护士自身价值的原则。整体护理的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

辩证施护观。辩证施护观是根据每一护理对象的不同情况,予以针对性的不同护理。因人施护是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心理和精神状态、文化背景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因时制宜护理是根据四时气候,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因地制宜护理是根据环境地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

依法施护观。整体护理是程序护理、规范护理、责任与权利护理,也就是法治护理。依法施护观就是护士依法办事,依法护理,明确护患双方的责、权、利,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在保证病人生命和健康权的同时,确保护理人员的利益不受侵犯。

和谐施护观。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施护观要求医学、药学、护理学和谐发展;临床、社区、家庭护理和谐发展;传统护理和西方现代护理融合发展;技术护理和人性关怀协调发展;医护患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道施护观。人道施护观就是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强调尊重个体的生命本身,尊重和爱护他人,强调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维护人的自由和尊严,关心人的幸福。它是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人道主义护理。人道主义精神应贯穿人生的生老病死四大环节,包括临终关怀护理。

循证施护观。循证护理定义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完整的护理方案。”它是一种“遵循证据的护理”,将不可避免地取代经验护理,从而有效推进护理专业独立健康发展。

理念创新观。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国际先进护理理念的要求,理念创新的任务较重,必须坚持求真务实之风,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大胆吸收、融合和借鉴中西方人文护理理念的合理因素,适时地构建中国特色的护理理念,为护理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实施整体护理是护理改革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是内在动力,辩证施护是科学方法,依法施护是制度保障,和谐施护是必要条件,人道施护是道德要求,循证施护是技术要求,理念创新是先导。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用中国特色“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武装学生头脑,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满意的“白衣天使”。

篇7

不少家长认为教育的责任在于学校。往往是把学生放到学校以后,对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更不关注心理是否健康发展。这种观念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更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读书无用,能读到什么程度都可以,在这方面不作任何要求,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只是在履行做父母的责任;在学生不良行为方面,不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单方面靠学校进行矫正。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家校之间缺乏沟通,这种情况下,教育效果收效甚微。

2.家庭教育不容乐观

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但是父母不能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父母经常约朋友打麻将、打牌、酗酒,出于一种补偿心理,对孩子的零花钱方面出手大方,孩子自控能力较差,花钱大手大脚,在生活上追求享受,不懂勤俭节约,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和刻苦精神,在生活上没有热情。父母的这些行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严重影响孩子人格发展、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今天并没有物质短缺体验的日子,物质奖励可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但不会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就感,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动力。

3.片面追求成绩,忽视身心健康的发展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他们的眼里高分就意味着高能,分数代表着一切,唯分数论现象严重。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忽视了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忽视了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身体的健康只是基础,孩子的精神领域同样关键。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腾出更多时间让孩子专心读书,剥夺孩子参加正常社会活动的一切权利。

4.家庭教育方式简单

家长式作风严重,在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靠武力来征服孩子,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居高临下,不能用平等的姿态和孩子进行对话;用物质奖励方式达到刺激孩子学习的目的;没有原则的溺爱。

二、以人为本,缓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状况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要求,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家长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1.建立民主型的家庭以人为本

父母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善于做孩子最好的朋友。以平等的地位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信任,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信任能促进孩子积极健康成长。在孩子面前尤其要做到真诚。“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父母也有犯错的时候,在孩子面前真诚地承认错误,孩子才会觉得你是真诚的。对人真诚,让你的孩子也以一颗最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人。

2.做智慧型的家长

和谐的家庭气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基础。温馨的家庭氛围可以体验到积极乐观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孩子来说,家庭中紧张和不愉快的气氛,比公开的决裂更有害。要学会与孩子沟通,通过言传身教,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用爱浇灌,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在不同年龄段的行为,尊重孩子的意愿,培养适合孩子的兴趣。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让孩子从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去感受美好生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智慧型的家长,会激发孩子求知欲,促进其智力发展。

3.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的重要性。温馨和睦、民主型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远离不良嗜好影响,形成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方式。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积极参加户外活动,文明用语,提高自己的修养;家长还要善于诱导,提高孩子辨别是非能力。

篇8

如果想要更好的去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保定市的事业单位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人力改革。但是根据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来看,这些改革还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所以保定的很多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的职位调动只是包括工资、员工的分配、升职、培训等等,没有把其发展和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放到一起进行管理,所以不能更好的让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潜力,这将会使保定的事业单位的工作力度以及效率都没有什么改变。

2.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不到位

培养不到位的主要表现是盲目加大员工培训、对于提升技能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并且相关人员潜力开发机制还不够全面,所以一些事业单位的人员培养比较散漫,根本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对于员工的个人发展没有任何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又因为人才资源断层以及储备不足,最终使得培训工作根本起不到应该有的效果。

3.绩效考评标准模糊

考核过程形式化到底什么是绩效考评呢?所谓的绩效考评是现代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所以应该形成一种合理的有效的考核体系,这样才能为员工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和公正的绩效考评体系。但是,现在的保定市事业单位依然存留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对于不同类别的人员,相关的人员考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但仅仅只是用德智体美劳进行简单的衡量,根本没有进行具体的指标判定,可操作性不高;第二,并没有对标准的岗位进行分析,也没有对每个岗位进行调整,所以使得绩效考评没有任何效果。

4.忽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保定市的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员升职的途径只是行政这一途径,正是因为行政职务这一局限性,所以不是每一个人员都会顺利的升职,另外事业单位根本没有对员工进行职业规划的计划,因此造成更多的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保定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人力资源的重要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并且把人力资源放在首要部分,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就可以为每一个员工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下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过程,第一,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条例中那些传统的落伍的思想抛弃,鼓励员工形成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第二,以人为本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主要思想,并提高一个适宜员工发展的良好环境,发展激励、保证、服务以及培训等等管理功能,并且具有开发指导的管理性能。

2.加强保定市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的规划

保定市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力规划之前,先要关注企业的社会地位和环境,知道未来发展方向,了解需要那种类型的人才,之后再确定人力资源规划,这样才能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一个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社会大环境,发展的各种目标,员工的利益,产品的质量以及对外界的影响力,考虑到整体需要和实际人员之间的平衡问题,优化管理结构,科学的培养优质员工,做到人力资源管理时对人员分配合理,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做准备。

3.加强保定市事业单位的培训工作

保定市企业在管理员工时会分批进行培训,分为新员工、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因为社会大环境在不断进行着变化,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单位也要及时调整管理模式来适应发展,培养出适合社会环境和企业的优秀人才。在进行员工培训之前首先要了解大环境,之后根据企业发展方向制定培训计划,之后在进行员工的分批培训,同时超前思想也很重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符合每个人的特点,培养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注重能力培养,也要探索不同途径,对重要岗位加大培训力度,努力建造一个优质的团队。

4.因人而异,创建全面的激励机制

第一,员工随着发展需要也会不同,所以要及时满足员工的需求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员工积极性。企业还要建立不同的机制来分出不同等级的员工。还有一点,外界大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在变化。社会在不断的进行着变化,企业也要及时调整管理制度来适应这种变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三,员工并不只是工作者,它们是创造价值的企业主体,在进行管理时要最终并关爱他们,让他们同样关心和爱护企业这个大集体,这样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对于激励模式,除了物质奖励在精神上的奖励同样不能吝啬,高管人员可能会更重视这一点。也要建立舒适,人性化的功能工作环境。这样持续激励下去会对企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企业另外要重视的一点就是员工的发展问题,因为员工是一个企业的力量来源,如果企业让员工看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就会更努力工作,给企业带来发展。

篇9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我国教育变革的重要指导思想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正是要大力加强人文教育。关于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的涵义非常丰富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对于中学教育而言以人为本应是人文观念的核心所在在于对人的充分理解、关爱和尊重。新课程背景下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在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评价观中应有新的体现。

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温馨融洽的师生情谊。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相信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价值教师就会用正面的、积极的眼光看学生就会有意识的发现并及时肯定学生身上的每个“闪光点”从而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培养每个学生的潜能。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实际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主导者”:课堂中教师是绝对主角学生参与进去的机会非常少。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以及教师和家长的双重压力疲于应付。但教师和家长往往只注重对学生学习上的教导忽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要留意学生的喜怒哀乐把他们调整到学习的最佳状态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新教育呼唤新的教学观摒弃旧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观。以人为本正是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观它的养成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这种平等和民主应体现在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两大方面。对人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是人文关怀的第一要义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在知识方面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区别而且很大程度上也仅局限于教师的本专业在教师的专业之外好多知识教师可能还不如学生知道得多。所以在认知世界里教师不是学术权威师生不应该是权威依从关系。在情感领域教师和学生也不应该有尊卑之分、长幼之别。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互动和对话。变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式的学习为师生共同探究、师生互动交流和对话式学习这种对话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包括教师和学生与书本的对话由“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教”。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工作者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探究意识和自主精神为重点注重教学过程和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观。

三、以人为本的教师观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特别是在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广泛而深远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管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无论是认知、人格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此社会、学校和家长在关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的同时也应该对教师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份理解、多一点宽容。作为“资方”的学校更要对教师多一些人格上的尊重;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进修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改变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依据的主要手段的状况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

四、以人为本的评价观

以人为本的评价观要求改变单一的评价手段。考试、测验法由于操作方便易于掌握并且能够使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学生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作出定量分析并据此调整教学计划所以长期以来得到了沿用。但这种方法的局限也比较明显:在限定的时间内能够考察的内容和范围较窄对于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创造性、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很难测出。

以人为本的评价观要求现有的选拔制度必须改变。教学实践中由于中考和高考制度的存在在升学压力下不仅教育观念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受到强烈影响而且教学评价也受到制约评价观念陈旧、功能蝙狭、手段单一评价就等同于考试和测验分数决定一切。

以人为本的评价观要求建立适应教师的发展性评价观。从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角度讲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投人的程度和所作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从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反映出来但对教师的测量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跟学生还是有区别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简单地以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结果作为对教师的评价依据学生考得好就说明教师教得好;学生考得差就是教得不好其他因素一概忽略。学校根据教师所教班级学生的分数决定教师的一切;教师根据分数决定学生的一切。提高教学质量变成了千方百计提高考试分数学校逼教师教师逼学生以人为本的教学异化成了以“分”为本。这不是以人为本的评价观。

鉴于中学教学评价的现状所以新课程提倡发展性的评价观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促进教师的不断进步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倡导的这种发展性评价正是以人为本的评价观这种评价观的传播、渗透评价方法的实施需要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努力领会、积极实践。

五、构建“学校一教师一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

在教育教学中师生地位有两种倾向:一是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极端化即教师中心主义。二是受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以学生为本”成了办学基本理念。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摒弃教师中心主义但也要防止学生中心主义。以学生为本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性更不能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性。

篇10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一个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为单位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许多单位长期以来重“藏”轻“用”,对档案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缺乏广泛的宣传,因此,使单位员工对档案利用效益知之甚少。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档案利用率不高。

(二)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借阅、保密等制度不够健全;有的虽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却流于形式执行不严。如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文件资料堆积如山,整理不及时;档案资料收集不全,丢失严重;借出的档案不履行借阅手续,有借无还时而有之,时间一长档案资料就不知去向;还有些人借此机会在档案资料上做文章,私自涂改文字或数据用来做自己有利的证据,这样严重损害了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利用价值。

(三)档案硬件投入及经费不足

目前,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管理档案的单位较少,基本还采用手工收集、检索,信息量小,不利于档案的收集、利用和开发。档案室建设不够标准、不规范,档案柜陈旧老化,档案保管条件简陋。

(四)档案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目前档案人员队伍在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文化程度等方面参差不齐,与时展的要求悬殊较大。表现为档案专业出身的人员较少、知识结构不合理、学历普遍偏低、现代科学知识贫乏、高层次的档案专业人才较少,这些情况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人事档案事业发展。

二、加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增强档案意识,充分发挥档案作用

抓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高认识,从监与管两方面入手,齐抓共管,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应给以档案管理人员多方面的支持和提供可靠的保障,以高标准来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和开发利用工作,以保证归档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系统。特别是要重视档案利用工作,充分开发人事档案信息,以更好地为人事工作服务。

(二)完善规章制度,夯实档案基础工作

要明确有关人员与部门的职责,用制度管事,用制度办事,将人事档案工作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要实现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和鉴别的规范化。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重要一条就是要及时收集和补充档案材料,材料收集、归档、鉴别是否规范化将直接影响收集材料的质量,对收集到的档案材料,从手续是否完备,表述是否准确、精炼,观点是否明确等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鉴别,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及时退回,限期纠正后再归档,对于不属归档范围的材料,及时退给有关单位,做到不丢失、不积压,保证档案材料的齐全完整。

(三)加大投入,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加大投入,不断加大现代档案管理理论与新技术运用的力度,开拓创新,开发新手段,对人事档案实行动态化管理和维护。开发研制人事档案管理软件,建立数字档案和多媒体档案,并实行联网,通过现代化手段建立人才信息收集、反馈和跟踪系统。有效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人事档案信息库,快捷、方便、准确地为查询者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