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4: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读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书是要读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语文教师治学的法宝。然而在近些年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屋里哇啦读书的声音,已不大听得见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却出现了令人堪忧的现象,学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语文能力较差,写字潦草,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说话作文辞不达意等。这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向教育界敲响了警钟,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教改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
实施推进素质教育,我认为首先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智能和自学能力下功夫。因为语文学科不是文学课,而是为各科的学习和将来生活工作服务的工具。在现代社会里大规模的通讯和交际手段飞跃发展。一个人说话的技能技巧和听取他人说话的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益。而传统教学只注重学生的书面成绩,忽视了素质的培养,只强调课堂纪律的严肃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很少给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和机会。所以说,语文教学要加强素质教育,从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个总目标出发,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能力。因此有必要对语文教学的知识系统进行一次再认识,沟通语文知识系统中各个部分与语言实践的联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由面向应试转向面向素质,由只注重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由只注重读写转向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由只注重课堂教学转向与社会时代同步。认识提高了,教学中就重视了各种能力的培养。
l、语文学科与现代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就能活跃课堂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语言实践能力。过去的“读书做官论”是典型的封闭式教育思想写照。今天学生整日被关在教室里,埋在作业堆中和当前减负不合拍。我认为;在讲课时,适当地把国家大事结合在课文中,再采用适当的点拨就能和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在教学中注重把当代社会的活水引入到语文课堂,把中学生同龄人的习作搬到课堂,引导学生阅读现代生活的作品,学习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文体,让学生写请假条、写订合同、写申请书等文体,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写社会调查报告,以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教会他们怎样听新闻,怎样看报纸,怎样读新书。让学生关心社会思潮,写观察日记说心里话。还可以把好人好事写成稿,往报社编辑部投,通过投搞使学生学习先进,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还可以以批评的眼光对社会上学生中的一些现象分析讨论,最后也可提出批评。这样一搞;使学生提高了认识,受到了教育,增强了学语文的兴趣。
2、让学生动手干一些学生自己能干的活。学习了新闻和读报办报,我号召学生争当手抄报能手活动,我又向学生介绍一些采访、编辑、排版等方面的经验,抓住身边的事,指导学生进行社会采访,自己动手办报,在办报过程中,加深对改革开放的理解,为自己将来知识的学习,不如教给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重要。
过去的陈旧式“把着走、嚼着喂”的做法,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也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更不能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经验,挖掘研究探索学生个别心理差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科学化地分类指导,对症下药,才能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素质,获得教学质量的高效益。
3、“读书教学”应放在语文教学的什么位置上?多年来中高考的模式及应试内容,部分的限制了中学的语文教学,课本学的、背的内容考试中没有,于是课文就不必读那么多了,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让学生精读、熟读了。取而代之的是把大量的教学时间用在过题“江”、下题“海”之中,希望能在此捞上一两道“高”题,借以提高升学率。其次,高考题型的标准化也限制了中学师生的思维,大家都局限在了字、词、句结构类型,层次分析的圈子里,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呆呆地听,而琅琅的读书声是越来越少,大有朗读侵占学习时间之嫌。
4、近几年来教育界不断提倡教研教改,我们的老师于是也把教研教改的主题大多定在了讲课方法上,加之教育领导部门的评估产生的误导而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某些领导听评课的依据是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且津津乐道于听“讲”,评教师讲得是否深透,课堂用语是否儒雅,分析是否明白……这某种程度上就助长了“讲”风盛行,于是教师为得到领导的肯定,大“讲”而特“讲”,非“讲”不算上课,因此语文分析课就成了评估教师讲课水平的焦点,而第一课时的诵读则成了被“听课”遗忘的角落。
首先, 语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法和学法,也是我国几千年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古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私塾学校也是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背书。而我们也都知道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托,是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俗话说:打球要有球感,弹琴要有乐感,那么学习语文也要有个语感的问题,有了语感才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语感的形成,又必须靠多读典范作品来实现。读得多,对语文的感悟性,感受力就强;这样就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有助培养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墩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读课文。
其次,语文教学要尽快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把朗读训练切实重视起来,把有关朗读训练的要求落到实处,把读书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引言
与语文等课程相比,数学课程更具有严谨性与抽象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数学教师习惯沿用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授课方法进行教学,试图将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以此来提高其学习效果。然而,传统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与反感,从而进一步降低其学习欲望。阅读能力对学生学习能力与解题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完善,并将课外素材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其数学阅读水平。本文从教学素材的角度出发,就素材整合在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进行了分析[1]。
一、根据学生兴趣选取素材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不重视数学阅读教学,认为阅读教学一般只存在于语文教学中,从而导致学生的数学阅读教学效果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实际上,数学阅读能力与学生解题能力息息相关,只有提高阅读能力,学生才能在做题的过程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尽快明确题目想要考察的知识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将素材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为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教师必须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选择素材,让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2]。例如,学习与“加减法”有关的内容时,学生容易对数值较大的计算题产生恐惧心理,此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截取素材,让其感受一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首先,教师提出一道题目“134-98=?”随后利用多媒体介绍素材内容:“如果你爸爸带着你一起去超市买生活用品,你们总共有134块钱,买了98块钱的东西,那么还剩下多少钱?该怎么计算才能最快算出答案呢?”此时,学生便能想到可以用100-98+34进行计算,这样很快就能算出还剩多少钱,以此激发其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又如,学习与“小数”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超市各种物品价格的图片,并让学生看看图片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每个物品下面都有具体的价格,而且每种物品的价格都不一样。”教师继续引导:“没错,但是还有其他的信息,你们再仔细看看。”学生则会发现每种物品价格中间都有一个小数点,此时,教师则可以导入“小数”的内容进行教学。由此可见,通过创设情境、引入生活内容等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还能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当然,数学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丰富阅读素材,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根据教材内容整合素材
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仅包括概念、公式等,还包括一些法则。然而,简单的死记硬背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与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教材、探究教材,从而帮助其尽快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例如,学习“加减法、乘除法”等内容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背出运算定律,还应通过口头解释、动手操作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运算定律的原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课外素材来阐述这些运算定律背后的意义,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预习或复习教材内容时要做到仔细、认真,将不懂的地方圈出来,并及时在课堂上提问,不能似懂非懂或者不懂装懂。如学习《平行与垂直》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各种直线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并让学生找出这些直线有哪些共同点,此时,学生会发现两条相互平行的线永远不会有交点。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再仔细回顾教材中的内容,并将存在疑问或者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有一位学生则提出了一个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课文中在介绍直线相互平行时,提到了一个前提,就是要求在同一个平面内,这是为什么,难道不同平面的就不可以吗?”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阅读态度进行表扬与肯定,随后再通过多媒体来展示一些图片素材。图片内容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立交桥、三维立体图形等,学生详细观察后会发现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虽然不相交,但也绝不会平行。通过阅读、提问,学生可以明显感受到数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学,但是数学语言的确具有严谨性与周密性,学习时容不得半点马虎。又如,学习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内容时,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对平面图形并不陌生,从而也降低了学习难度。教师在开始教学之前,可以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通过前后翻页的方式将平行四边形的内容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内容进行联合阅读,找到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宏观上把握不同章节的内容。通过仔细阅读之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图形的具体变换过程,此时,学生会发现平行四边形两个角伸拉之后就可以变为长方形(正方形),换言之,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可见,数学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利用相关素材来帮助学生厘清不同章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逐步构建其数学框架,这样在阅读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学到的知识也就更具有逻辑性与条理性,从而会渐渐形成知识体系。
三、紧贴时代气息挖掘素材
从教育角度来说,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改进,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在进行数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适时更新教学素材,使素材体现时代的气息与特点,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体会,并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3]。例如,在学习《百分数》这部分内容时,众所周知,百分数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如酒瓶上的酒精含量,矿泉水瓶上的矿物质含量等,只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到而已。为了能让学生注意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师可以随机截取一段新闻素材:“2016年我国经济仍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中,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7%,居民消费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5%,经济增长则连续四年高于10%……”这样的新闻素材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生活气息,在新闻联播上具有较高的出现频率,学生开始明白原来百分数在生活中是这样运用的,从而为其学好这个章节的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新课程标准下的自主阅读实践探索
2.1努力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因此,要高中生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必须要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首先,通过课内讲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高中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水平较高,思考问题已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抽象思维占优势,并向理论型抽象思维发展,辩证思维基本形成。因此在阅读课教学时,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教材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要从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开始,就是使学生养成见到读物能主动读的习惯;此外还要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既有阅读习惯又具欣赏水平,再加上读物本身具有的吸引力,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容易产生。
2.2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首先,要认真选择阅读材料。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前提下,笔者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有层次地推荐适合的阅读内容,力求循序渐进。其次,科学规划阅读任务。给学生制定短期和长期的阅读目标,学生在完成这些目标后,让学生就自己的阅读历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省,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阅读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再次,注重日积月累。阅读是书本知识的获得过程,把读物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必须注重积累。最后,精心指导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阅读、会学习,使他们受益终生。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粗精结合的阅读方法,学会鉴赏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
2.3构建学生自主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确定学习目标,给予阅读导向。在学生充分预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事先制定并下发自主阅读的提纲,对学习步骤和方法进行提示,自主阅读练习题。第二,激发兴趣,引发阅读期待。这个环节的重点在阅读导语设计上,导语设计要“激情”、“激趣”、“设悬”、“巧妙”。第三,提出问题,引发质疑。在自主阅读教学中教学要根据内容巧妙的设计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第四,收集资料、整合内容。收集与文章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以达到自主读书的目的。
著名教育家陶知行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可见,提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早期阅读中,教师是借助图书来和幼儿交流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何有理有效地提问,才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呢?根据我的工作经历,我认为应该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应该引起幼儿的兴趣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要引起孩子的兴趣,就应该从激发和活跃孩子的思维做起,而不是机械的问孩子“好不好”、 “行不行”或者“对不对”。这种形式的问题会让幼儿觉得自己所学没有难度,从而不动脑经去思考问题,只是机械地接受老师传递的内容。相反,如果教师提问的问题太难,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产生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心理。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达到所问有所指的目标。比如,《生气的乌龟》的故事中,教师应该先问小朋友“乌龟这样做对吗?为什么”,这时候小朋友们就会认真的阅读故事,并且积极思考。这时候老师应该继续问幼儿“这个故事告诉小朋友们遇到问题时应该怎么办”时,小朋友们就会根据自己看到的故事进一步思考。这样不仅能加深孩子对故事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直观的引导孩子的抽象思维,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二、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应该充分激发幼儿想象力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一些诸如“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之类的问题换成是“你会怎么做”、“你会怎么说”、“你会怎么想”之类的问题发问的话,孩子们的回答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本身,而是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想给出自己人认为满意的答案。
比如,在《三只蝴蝶》的故事中,教师可以这样像孩子提问“假如你是红蝴蝶,你会怎么做?”这时候,孩子们就会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回答“我会找一片大点的树叶,躲到下面,然后等天晴了,我再和朋友一起做游戏”、“我会找个地方和朋友们一起避雨,还能和朋友们一起玩”……再比如在讲《12生肖的故事》时,老师可以问“如果你是小老鼠,你会怎么做”,然后再根据孩子们的回答加深问题的深度,比如教师可以问幼儿“如果你是猫,你会怎么做”或者“请大家想想一下其余的11个生肖是怎么到达的”等问题,加深孩子们对于中国传统的12生肖的认识。由此可见,教师的引导对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应注意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
幼儿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与成年人有所不同,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简单的追求统一的认识,而是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孩子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们养成凡事问“为什么”的良好的思考习惯。
例如《狼和小羊》故事中,孩子们可能对故事有自己的推测。这时候,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提问,引导孩子们进行理性的思考的推理。比如教师可以问“小羊如果坐在自己家门口哭,没有其他小动物从家门口经过,会怎么样?”“小羊可能会被狼吃掉”、“小羊可能会因为害怕而躲起来”或者“大灰狼正要吃小羊的时候,被赶来的小动物消灭了”。接着在这个基础上在想小孩提问“大家觉得那个可能性比较大呢?”引导孩子们进一步分析不同的结果和不同的原因。
四、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应该在自然中把握生动性和形象性
教师就要运用生动形象富有动感,富有色彩的教学语言开启幼儿的智慧之门。
在一次中班的早期阅读观摩教学活动中,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胡萝卜飞船》,为了表达故事情节的奇特而有趣,教师语调始终很高,特别是在讲胡萝卜不断膨胀,撑破房子这一段,教师加上动作、表情,讲得特别夸张。孩子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有大笑不止的,有几个调皮的男孩子更是乘机离开位置在地上打滚了,教师几次停下来维护纪律。在提问的环节中,因为前面没有认真听,很多问题幼儿回答不出,教师只得重新复述故事片段。
鉴于幼儿具有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所以要求我们幼儿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尤其是在早期阅读教学活动中,更需要这样抑扬顿挫的语言节奏来引起幼儿充分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高昂情绪。
五、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应该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全方位地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中,仅满足于让幼儿动口、动手是很不够的,必须让幼儿的思维参与其中,或让幼儿先思考后操作,或边思考边操作,或先操作后思考。这样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
教师在讲《快乐的天使》时,可以先问问幼儿“你们有没有小弟弟小妹妹啊”,然后再接着问小朋友“你们喜欢小的弟弟小妹妹吗”或者“你们想要个小弟弟小妹妹吗”这时候小朋友的思维距活跃起来了,教师可以再接着问“故事中小朋友的做法对吗”,“如果你有小弟弟小妹妹你也会像贝贝那样对待吗”……这样不仅能让小朋友积极学习,还能告诉教育小朋友们应该和其他人相亲相爱,不能嫉妒的道理。
六、结论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质量和效果,有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幼儿学习的情感,加深幼儿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在早期阅读中,教学效果与老师的课堂提问技巧有些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语言的魅力,并运用它达到教学的目标,改变以往幼儿教育中被动学习、交单重复的做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中国图书商报社和读吧网于2010年4月联合的《第四次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中称,截至2009年底,我国电子图书总量为97万种,2008年新增电子图书16万种,同比增长19.75%,表明中国电子图书步入平稳发展阶段。2009年,我国电子图书读者为10100万人,首次破亿,同比增长27.8%。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近4年大学本科学历及18—24岁年龄段电子图书读者比例呈下降趋势。国内学者调查显示多数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率较低,只有少数重点大学图书馆电子文献的利用情况比较乐观。2007年南昌工学院超星电子图书的点击率为281次/日,方正电子图书的点击率仅为17次/日。尚慧等进行网上调查发现只有23%的学生经常使用图书馆的电子图书资源(2009)。电子图书是图书馆电子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图书的利用率低,不仅造成电子图书资源的严重浪费,也会成为制约电子图书发展的严重障碍。
目前,有关电子资源利用方面的调查研究局限在利用率高低的表层,调查不全面,也不深入,尤其是缺少读者对电子文献质量方面满意度的调查。为此,笔者于2010年4月从全校本科四个年级12007名学生中选取学号尾数为5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56张,回收率为96.3%。调查问题的设计简单明快,一题一问,包括大学生对电子图书的认知度、使用率及满意度3个大项15个小项目的调查内容。本次调查旨在掌握目前大学生对图书馆中电子图书的使用情况,探索提高大学生获取电子文献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提高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的利用率,为拓宽电子图书的发展空间提供参考。
1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校图书馆现有超星、书生、方正教参、圣典、九羽和方正电子图书6个品牌,数量共计57.5万种。
1.1大学生对电子图书的认知度
本文所指的认知度是大学生对本校图书馆中电子图书的认识、知晓的程度,包括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调查“你是否知道图书馆里有电子图书?”采用两点量表(知道和不知道),知道的学生占56.1%,不知道的学生占43.9%。对电子图书优缺点的调查采用半封闭类型问答,有39.1%的学生认为电子图书的优点是不用纸张,60.9%的学生认为便于查找,而其他优点没有学生提出;有54.0%的学生认为电子图书的缺点是需要阅读工具、不方便阅读,43.9%的学生认为需要费用且损害视力,2.1%的学生认为查找和筛选有困难。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有85.8%的学生选择购买纸质图书,只有14.2%的学生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由此可知,本校学生对电子图书的认知度较低。究其原因,一是不了解电子图书具有声像多媒体功能、发行出版周期短、价廉环保、海量存储及携带方便等诸多优点;二是对电子图书制作、存储、显示技术所具有的不足有抵触情绪,导致学生对电子图书的喜爱程度低;三是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如今是传统图书与电子图书二元共存格局,而且电子图书发展势头正旺,放弃电子图书就会丢掉一半或更多的信息资源。
1.2大学生对电子图书的使用率
1.2.1电子图书的年阅读率被调查学生中91.9%有阅读电子图书的经历,但阅读过本校图书馆里电子图书的学生人数很少,仅220人,占19.0%,绝大多数学生(占81.0%)没有阅读过图书馆中的电子图书。电子图书以点击次数作为阅读次数进行统计,各品牌电子图书从购入到2010年4月22日的阅读情况如表1所示。
馆内电子图书平均年点击率只有1.92%,远远低于纸质图书15.33%的年借阅率(本校图书馆现有纸质图书150万册,借阅率的统计是从2009年1月1日开始,至2009年12月13日截止)。这说明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1.2.2阅读方式调查结果显示72.0%的学生选择在线阅读,17%的学生选择下载阅读,11%的学生选用其他阅读方式。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电子图书的阅读技巧,没有考虑到在线阅读会受到网络效果及计算机设备运行等的影响,而且续读需要再次搜索点击。
1.3大学生对电子图书的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国内现有电子图书的质量满意率不高,选择非常满意的学生只有16.6%,基本满意的是23.5%,不满意的是59.9%。学生不满意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①网上查找不方便,受网速影响;②必须借助阅读设备,阅读格式太多,不能快速阅读;③一些电子图书有质量问题。目前,大学生拥有Pc机和笔记本电脑的比例不高,只占学生总数的30%左右,而专用手持阅读器又比较贵,大多数学生使用手机阅读。此外,经常有学生反映电子图书存在质量问题。笔者抽查某品牌力学方面电子图书59册。发现有6.8%的图书内容与封面不相符,抽查另一品牌机械方面电子图书21册,发现有15.7%的图书存在插图短缺现象。
2提高电子图书的利用率,拓展电子图书的发展空间
提高电子图书利用率是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新途径。针对本校学生对图书馆电子图书认知度较低、阅读率很低、满意度不高的实际情况,图书馆、电子图书商和管理层应合力做好改进工作。大学生是电子图书使用的主要群体,提高大学生电子图书的利用率,是扩大电子图书发展空间是重要方面。论文
2.1图书馆方面
2.1.1以读书活动促宣传,以检索课程为先导信息时代,文献信息种类繁多,检索工具复杂,检索途径多样。图书馆必须通过大力宣传和辅导,尽可能让全体学生了解馆藏电子图书内容、数量和最新资讯,为学生及时获取更加丰富的图书信息提供帮助。利用世界读书日、每月读书节、每周讲座课等开展各种阅读宣传和图书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对电子图书的认知度。文献信息检索是获取知识的捷径,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由于大学生信息检索知识严重缺乏,图书馆要重视《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开设,将该课程设置为各专业必修课,使学生尽早掌握文献检索方法,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电子图书服务平台的图书分类和检索功能,使电子图书查找简单易行。
2.1.2转变信息服务观念,拓展参考咨询服务方式高校图书馆是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机构。加强图书馆员的能力培训和素质养成,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是加强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参考咨询服务工作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环境下变得更加重要。参考咨询方式的多样性和参考咨询工具的多功能,使咨询服务更加便捷和人性化。本馆在保留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台和电话咨询方式的同时,增加了虚拟咨询服务项目,实现了网上实时与非实时咨询。针对学生主动寻求咨询服务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参考咨询人员应加强调查研究,寻找解决良策。如借助即时通讯工具定期信息公告,发送资讯短信,促进学生参与咨询服务活动;与重点大学开展联合咨询和文献传递服务,邀请校内外学科专家进行专家咨询服务等。
2.1.3改进图书检索系统,加强设备硬件管理和维护
本校图书馆纸质图书检索和电子图书检索是分台操作,不便于读者查找。图书馆拟将电子图书检索与纸质图书检索整合在同一平台,实现同步检索。这样,学生在检索时一次查全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会有助于提高电子图书的使用率。
在保证PC机数量的同时,加强管理和维护是提高电子资源利用率的关键。要指导学生严格遵守计算机操作规程和数据库使用规则,及时排除故障,确保硬件运行正常。
2.2电子图书商
2.2.1宣讲电子图书优势,让大学生喜爱电子图书电子图书具有功能、载体和传播三大优势,电子图书商应加强对学生的宣讲,使学生充分认识电子图书的优势,让学生真正喜欢电子图书。
传统的纸质图书呈现给读者的只是文字、符号和图片,属于静态信息。电子图书的呈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既有静态信息,也有动态信息。电子图书能发音,满足读者听书的需要;也可以播放,读者视觉和听觉同时接收信息,使读者的阅读兴趣浓厚,不会产生困意。电子图书的检索功能可以快速准确地帮助查找,其超链接功能还可以给自学读者当老师,拥有一款电子图书便可畅游知识海洋。
数字化信息的出现,是一场信息革命,为人类文明翻开了新的一页。电子图书以电子技术存储、显示、传播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信息,存储载体是磁盘、光盘、u盘等。这种磁光电存储载体具有简易复制、携带轻便、海量存储等优点,是纸质图书无法比及的。
电子图书的传播免去了印刷、装订、运输程序,节约大量人力物力,通过点击键盘就可以轻松获取图书资料。电子图书出版和传播周期短,修改容易,交易便捷,而且无库存风险。
2.2.2改善阅读条件,拓展阅读途径
人们已经习惯于传统图书阅读方式和翻书页的感觉,而电子图书必须在计算机或便携式阅读器上阅读。借助计算机终端阅读有很多不便,没有电脑的学生必需到图书馆去阅读。由于专用阅读器比较昂贵,学生使用的主要阅读工具是手机和MP3,这些电子媒体视屏窄小,阅读效率低,长时间阅读还会影响视力,制约了电子图书的普及。学生们期待类似于纸质书页大小和厚度的电子图书伴随他们的学习生活。毋庸置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会出现物美价廉、使用舒适的电子图书阅读设备,电子图书会成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工具。
2.2.3提高电子图书质量,促进电子图书出版业的发展
图书质量是电子图书发展的生命力。目前,国家对电子图书质量的管理和评价虽然没有统一规范,但电子图书商应给予重视和自律。从表1可知,方正和书生公司的电子图书点击率比较高,很受学生欢迎,主要原因是其图书年代比较新,图书质量比较好。其他公司的电子图书点击率较低,其原因是学生反映图书质量有问题。另外,由于九羽图书是扫描页面,不能复制粘贴,所以点击率特别低。目前,国内电子图书出版商还较少,出版数量不大,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只要抓住机遇,把握质量,一定会促进图书市场有序发展。
2.3管理层
据《第四次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的统计:2009年我国电子图书交易册数5370万册,实现销售收入3.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8%和39.89%;但近4年高学历读者群(专科以上学历者)电子图书阅读率均呈下降趋势,如表2所示。
二、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是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朗读活动能够将语文课文生情并茂地融情于声,从而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有声语言。因此,朗读是语言的放歌,是千姿百态社会的展现,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交织。同样,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说明了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通过语文朗读教学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使得语文教学能够显著达到教学目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提升语文成绩的有效手段。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培养小学生的朗读习惯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培养语文能力的关键阶段,而朗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小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能够将小学生的兴趣有效激发出来,他们才能更容易地接受语文朗读这种教学形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如果能够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而在信息技术下的电教媒体使用,图文声并茂是其突出的特征,能够为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读书氛围,从而为朗读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兴趣,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感情朗读之中。
2.激发小学生的朗读情感
我国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要求,从而对朗读中激发小学生的朗读情感提出了要求。所谓朗读情感,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朗读中,“自然”是非常重要的,要摒弃矫情做作的强调。所谓朗读情感并非是一开始的朗读就能够读出情感,而是需要进行反复诵读的。在诵读中,学生能够领悟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并且逐步和作者的情感搭起交织的桥梁。但是,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有时候会遇到由于生活差距较大,情感体验难以到位的情况。此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相关的视频资料转为学生情感体验的催化剂。比如,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可以将威尼斯的水城相关风景、人文等视频资料向学生播放,可以让学生更好获得与课文相近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在朗读中理解课文。
3.优化小学生的朗读技巧
如果小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反复朗读,其所起到的实质性作用并不明显,因而需要引起对朗读技巧的重视。在小学生的朗读技巧中,通常包括重音、停顿、语气的轻重缓急以及变声等等。而朗读技巧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朗读技巧。因此,在朗读课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在制作电教短片的同时,将课文中的重点句、重点段使用形象的符号进行标出,让学生能够领悟到朗读的技巧,可以标注“”表示停顿较长,“?颉北硎疽话阃6伲?“.”表示重音。比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可以这样标注: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蛭壹乙灿信郎交?,?虼有旱奈髑脚郎饺ィ?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这样在教学时展示给学生们,让他们能形象的看到停顿和重音等,长期坚持既形象又有目的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4.增强小学生的朗读语感
文化馆也就是文化活动中心,能够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活动场所,是社会必不可少的公共设施。随着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文化馆的建设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如今的文化馆不只需要进行数字化建设,还需要从人性化角度出发,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
一、人性化角度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1)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可以拓展知识获取的渠道
我国社会已经跨入信息化时代,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和种类越来越多,内容也日趋丰富。而面对这些复杂的信息资源,人们通常不知道该通过何种渠道获取。对文化馆进行人性化的数字化建设,能够把数量繁多的信息知识细化,并让群众得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平台选择性地吸收自己想要的信息。这样一来,文化馆就起到了节省大众时间的作用,同时还能更好地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
(2)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有利于实现人的自由平等
目前信息化技术开始逐步简化,大多数群众都已经能够掌握文化馆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从而更高效、便捷地获取知识。对文化馆进行数字化建设,能够打破传统文化馆在时间、空间等领域所受到的局限,使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其中,并与他人展开交流和互动。因此,这一平台有利于实现人人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3)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可以推动信息资源民主化
对文化馆进行数字化建设,能够将信息资源与文化活动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民群众打造出方便快捷的文化交流途径,并为人们输送各种最新的文化知识,从而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推动信息资源民主化的实现。
二、人性化角度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措施
(1)建立人性化的数字化平台
文化馆要联络当地文化管理部门,尽快建立起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系统,为当地人民提供信息化服务。文化馆可以带头打造出数字化的超文化服务平台,使文化服务更加现代化、简便化、多元化。文化馆应当合理利用网络文化服务相关资源,创造资源共享的条件,提高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技术,成立服务监督管理机构,对文化馆的运作实行全面监管。要开启民众意见通道,广泛吸取群众的建议,动态化地把握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要拉起工作交流网,使信息与信息之间能够互通互动,并连接到公众服务平台,从而扩展地区服务空间。此外,还要建设公众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网络体制,并逐层递进,在省、市、县、乡等地区全面覆盖数字化文化服务网络,积极打造人性化的文化服务体系。
(2)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数字化文化馆的人文价值
科学整合信息资源,能够提高数字化文化馆的人文价值。文化馆管理人员可以按照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将公众文化产品等宝贵信息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从载体的角度看,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可以分为电子、纸张、网络等多种表现形式。从文种的角度看,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中文和外语。以此为基础,文化馆在实施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上述载体进行区别和整理,并依据相对应的公众文化产品体系,针对信息资源发挥导航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而科学的公众文化产品资源。此外,数字化文化馆还要定期更新自己的文化资源体系,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人性化信息资源服务。
(3)建设网络互动式的信息咨询平台
自从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语言输入假说”后,人们将其应用于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如听说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使我们对语言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本文拟就次理论中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展开探讨并就其对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做初步探讨。
一、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
克拉申(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获得输入(input),并且一定是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如何获得可理解性输入呢?首先要分清楚两个“水平”的问题,即:(i)学习者已有的语言水平及(i+1)学习者要达到的语言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再现学习者已经习得的内容和准备学习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学习者都很难把学得的知识运用起来达到习得的目的。因此,以“旧”导“新”,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挂上钩,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阅读水平,为他们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是实现有效阅读的必要条件。克拉申认为,语言输入的质很重要。所要学习的材料首先应该是可理解性的。课堂是学生获得可理解性语料的主要途径,如果学生理解不了输入的信息,教师的课上得再精彩都是徒劳。其次,语言输入的量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可理解性语料是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最后,所学习的内容总体上不应该超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又必须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语言的习得才可能发生。因为,如果是学习者已经掌握的、很容易理解的所输入的语料将无法激起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但是,若所输入语料的难度大大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他们将无法理解语料,从而丧失学习兴趣,这也不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1、中学语文阅读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要求中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此外,对于课外阅读,提出: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总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获得通过阅读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输入有效的、足够的语料。
2、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很多学习中,合理的方式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而在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担当主角,学生被牵着鼻子走。前者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后者只要顺着预先设计好的轨道思考就可以了。从整篇文章的布局,到具体词句的推敲,都由教师倒给学生。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被教师主观的分析和繁琐的提问占据,学生能自己读书的时间少之又少,最终导致学生“被阅读”的现象。
(2)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很多教师将中学语文阅读课上成了阅读应试课,如何在阅读测试部分获取高分成了这门课的终极目标。忽视原文的意义及其想要传达的情感,按照阅读考试模式训练学生,统一标准答案,在解题技巧和方法上花费大量时间,从而让学习者在阅读中的独特情感体验得不到开发。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方式便会陷入机械化,阻碍他们的个性发展。
(3)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量少,且缺乏有效的指导。相当多的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很少阅读其它材料。即使有课外阅读,他们接触到的目前市面上充斥的盗版书籍或一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的小说等,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提高,还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总体来看,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也存在语料输入的质和量的问题。
三、语言输入理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1、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根据这个现有水平和他们的实际需要,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阅读课堂输入语料的质,这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上的运用。教师不仅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输入,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语料。理解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理解不了信息, 就谈不上吸收所输入的信息,更谈不上输出和运用所学内容。因此,在课堂上采用何种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提供给他们的材料是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教学内容或教材再好, 若教学方法不当, 就达不到教学目标,产生不了想要的教学效果。方式和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有一条规定,要求学生自己能够“体会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可以首先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词语的含义,找找同意词和反义词;接着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把生活阅历和文本环境融合起来理解;然后可借助词典字典帮助理解,把具体语境中重点词的意思与工具书中的意思对比理解;最后,可让学生造个句子,边运用边理解。此外,回读全文、重温精彩片断、积累储存等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有效手段。
2、重视课外阅读,课内课外相结合, 增加学生阅读的量。教师只有在抓紧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 充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才能真正做到厚积薄发。当前,初中语文课内教材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两大板块: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不仅阅读主体部分,就连综合性学习板块,也包括了大量的阅读内容。而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材自2001年起,开始尝试把课外阅读材料纳入教材编排体系,七至九年级在每册安排2—3部作品,高中每册介绍2部,这些措施突出课外阅读的重要地位,表明了阅读量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形成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由于课内材料数量不多,教学时数也有限,与实际需要的阅读量相比,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课外补充材料,以课内教材为主,课外自读为辅,让学生有机会能够把在课内学习时获得的种种知识和能力,举一反三,用到课外阅读当中。这个辅助不但可以巩固和扩大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充分锻炼自学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现在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明显的趋势,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阅读文本除了书籍外,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磁带、光盘等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阅读载体。而网络因其大容量、简便快捷、可以随意进行等优势,能够同时传播大量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大有取代以往传统阅读模式而成为更流行的阅读方式。但网络阅读也有其缺点,如信息的正确性、持续性等都无法得到保证。因此,语文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网络阅读,精心选择阅读材料, 指导学生不断收集课内外语文阅读信息,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重视阅读主体的地位,让他们能自主思考,使阅读富有个性和创造性,从而凌驾于阅读的标准答案之上。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体验各不相同,他们对于相同材料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一百个人能读出一百部《红楼梦》。因此,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不能用标准答案去框住学生,不能轻易评判答案的对错, 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与阅读文本、学生与教师的自由对话。让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求, 自主发现, 有所创新,将课堂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产生新的知识情感体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结束语
“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国民年人均阅读量仅有0.7册,韩国11册,日本40册,美国60册,犹太人75册,俄国每20人便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的阅读的质和量呢?作为中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把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作为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语文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创设教学法,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创设情境中,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了解掌握所?W内容,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目的。(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小学生而言,在学习小学阅读知识过程中,面对长篇、乏味的阅读文章,极易产生厌烦情绪,难以提升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按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实现教与学。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艺术性与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1.紧紧围绕文章主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主旨与题材。因此,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文章主旨,从文章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入手,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创设情境体会到作品的意境与思想情感,从而实现情境创设的实效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例如,在《巨人的花园》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文章主旨是巨人将闯进花园的孩子拒于墙外,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幡然醒悟,随后将围墙拆除,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与孩子们的中间,感到无比幸福快乐,这一故事告诉我们,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文章主旨营造童话般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方式,加深对文章寓言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让学生参与进来,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根据文章题材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汉语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语言形式,优秀的文章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除了提升学生语文阅读应试能力外,还可启发学生思维,掌握文章想要表达的内涵和情感。例如,在《揠苗助长》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文章题材创设情境,提问学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吃的米饭是水稻长出来的,但是禾苗老是长不高,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有人采取将禾苗拔高的办法,你认为这样做对吗?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为什么?”通过一连串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中,通过自我思考了解文章中传递的人生哲理。
“悦读”,着意营造读者的良好心境,使阅读活动变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审美愉悦,使单纯的“阅读技术”升华为充满人文精神的“悦读”。情怀。语文“悦读”教学是一种以培育情感为基础、以发展素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在开展“悦读”活动过程中,学校不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而且还激发教师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生活享受。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
人都有趋乐避苦的动机取向,在快乐原则的支配下,只有当语文阅读教学成为一种愉悦式的教学时,语文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读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
1.鼓励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习惯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其间虽有老师力图改变这一状况,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整体而言,仍然是以教师的讲授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既少独特理解,更无阅读。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不让“个性化阅读”成为空话,合川中学的语文教师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手捧教参一讲到底的陋习,允许学生误读,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在轻松欢乐的课堂氛围里,智慧与智慧碰撞、体验与体验交织,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习惯便日渐形成。
2.多方位展示阅读成果,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渴望享受阅读的成功体验,渴望得到教师、同学及家长的肯定与认同。为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多的阅读成功体验,学校为学生创设了多方位展示其阅读成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如每月一次的互动式读书交流会。互动式读书交流会是把学生的读书心得和成果推向前台,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向同学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对该书的理解和思考,也袒露自己的困惑,还必须接受同学的质疑,完成答辩。这种思想的碰撞必将极大地激发阅读热情,提高阅读质量,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3.“破一卷”与“破万卷”并举,保证阅读的质与量
关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无论200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2011年版课标》都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对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总量要求。针对这一“破万卷”的要求,学校不断拓展语文教学的领域,将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适时补充阅读材料。但“破万卷”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既要遵循“悦读”原则,又不能加重学生负担。对此,学校一方面抓好课内“破一卷”的训练,特别是“四遍发散读书法”训练,即跳读、熟读、细读、精读四遍。跳读,要求学生在读得快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内容梗概,记住文中主要的人、事或者观点;熟读,也要求快速阅读,此次阅读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结构,梳理文章内容,并能简要复述文章;细读,以每分钟200字左右的速度完成理解字词句、理解主要内容、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三项任务;精读,速度不限,完成文章写作特色、创作风格等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卷”,展开研究性阅读,并完成读书笔记和读书报告。“破一卷”与“破万卷”并举,既满足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愉悦了学生的精神,又推进了学生的阅读深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教师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生活享受
《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个性化阅读体验,特别是主动积极钻研文本受到的情感熏陶、获得的思想启迪、享受到的审美乐趣,是教师指导、引领、点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是教师联通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基础。只有喜欢阅读的语文教师,才可能有丰富的阅读体验;只有乐于“悦读”的语文教师,才会在享受阅读愉悦的同时,甘心与学生分享阅读的独特感受。基于此,学校开展系列特色活动,激发教师的“悦读”兴趣。
1.举办读书报告会。学校每年都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组织教师读书并撰写读书笔记和读书论文。读书范围广泛,可为文学作品,也可为专业书籍;文章形式多样,自由诙谐的感悟式小品文、严谨科学的学术论文皆可。学校还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畅谈读书心得,并请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和评委指点提升教师的读书论文。在教师交流和专家打磨下,很多教师既享受了阅读的愉悦,也让自己的读书心得见诸报刊,“悦读”兴趣高涨。
2.举办语文教师沙龙。语文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语文教师沙龙”,以自由、轻松的方式替代呆板、严肃的教研会议。沙龙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读书交流。读书交流采取年级组轮流承办的方式,让年级组各显其能。这样既为教师创设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又使教师了解到不同学段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变化。如,初中三年级组承办了文言文教学探讨与实践,全面介绍了他们和学生一起读文言文的过程,学生对文言文教学的期待,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尝试与经验等,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给其他教师很大启发。
3.建立教师博客。学校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或手机微博,为“悦读”提供一个师生研究交流的空间。在学校官网上,学校准备为教师们开辟博客专区,畅谈读书心得。利用手机微博,教师可以把每天读书的收获记录下来并。依托这些现代的信息化手段,教师与学生拥有了真正平等、自由、可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又激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体现了“悦读”的真正价值。
二、注重语文知识教学,夯实“悦读”基础
语文课离不开语文知识的积累。如果阅读过程障碍重重,文本理解不能深入,肯定无法体验“悦读”的美妙。
教师注重知识教学,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成为合川中学师生长期坚持的原则。什么是知识?教育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是一些语文教学的事实、概念;程序性知识主要指向语文基本技能;策略性知识主要表现为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状态保持的策略。从三者的关系看,陈述性知识是基础,主要靠识记获得,程序性知识是技能,是识记基础上的综合能力表现,策略性知识是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方法选择。
基于知识的类型考虑,我们充分认识到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基础作用,一方面要求教师自己必须具备全面的语文知识系统,有知识积累,有阅读能力,会选择阅读策略,并注意语文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不局限于陈述性知识积累,更要学会愉快阅读的方法和策略,特别是加强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语文知识教学还应在教学陈述性知识之余,对学生进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做到“陈述知识”和“程序知识”的有机结合,达到“学语文”和“用语文”的统一。只有具备相对丰富的语文知识,减少阅读障碍和理解误区,才能感受阅读的愉悦和成功体验。
三、注重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回归“悦读”教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