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4: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等职业技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1.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晚发展基础薄弱,缺乏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持。关于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理论性内容对于实践操作具有良好的指导性作用,目前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理论还不全面,针对人才培养的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细则、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理论内容还不完备,对于教学工作推进做不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给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带来难度。
2.教师队伍素质有待加强。
传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师只是针对学生的专业性技能和知识进行提高,同时只是针对学生的专业技术学习开展工作,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课余生活、未来规划、心理疏导工作参与性不强或者没有相关经验,对于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缺乏系统、清晰的认识,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工作的推进形成阻碍。
3.学校领导重视力度有待提高。
传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只是针对专业技能进行培训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工作相对简单,但是社会变化难以预料,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业岗位减少、社会差距变大、岗位竞争激烈,要求的人才所涵盖的能力也越来越全面,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深远,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改革难度大,同时领导缺乏对此类工作的开展经验,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工作缺乏认识,重视度也有待提高。
4.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岗位紧缺、生活压力大
学生入学之后往往只关注专业机能性知识,对于自身发展规划和发展的理论性内容明显关注度不够。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法
1.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为导向。
专业性培训是保证学生进入社会的前提,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在专业设置方面要紧紧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制定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计划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与大学教育不同的是具有自身特色在专业设置方面与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联系紧密,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就业导向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相对封闭,学生对于外界信息了解少,对于就业信息和市场信息敏感度不够,学校在培养人才时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对于朝阳产业、夕阳产业、有前景行业、绿色行业进行深入剖析,并对学生进行引导,确保学生学习的知识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加强思政教育。
与大学教育不同的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方面相对空白。现在社会对于人才要求更加全面,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更是前提和必要条件,高职教育思政教育方面薄弱,领导对于思政教育认识存在误区,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同时学生由于就业压力大,对于思政教育等精神理论重视力度也欠缺。首先领导要加强重视开设相关理论课,招聘具有经验和素质的专业教师,并加强对于思政教育的宣传力度,对学生的思想、心理等多方面进行教育和疏导。
二、以胜任力为本位开展课程建设
胜任力本位课程,可理解为“基于胜任力的教育”或“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是一种以核心胜任力为基础,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情操与提高胜任力为一体的整体化课程理念和模式。胜任力课程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情操、有工作胜任力的职业技术人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将这一目标贯穿于教学始终。
(一)加强胜任力课程编排,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师既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更要综合运用适合于胜任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学习、合作教学、案例教学、实践—反思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角色扮演、任务驱动、体验式教学、问题—讨论—指导式教学、讲解—演示—指导—评价四步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
(二)创建胜任力本位课程学习环境
创造一个实践的、人文的、工作现场学习的环境,该环境能够支持专业群的学习共同体;有开放的学习工具,技术、资源可供访问;能为小组和个人学习提供胜任力本位课程框架和内部计划;能够支持学习范围扩展及更多团体的国际化,包括面对面的和在线的方式。
(三)胜任力课程的改革要和专业改革相结合
以胜任力要求为依据,通过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群的建设,优化通用胜任力、系列专业胜任力和专业与岗位胜任力“三圈层”课程体系。明确本课程哪部分是培养通用胜任力的,哪部分是培养系列专业胜任力的,哪部分是培养专业与岗位胜任力的。
三、做好课程的总体规划
(一)加强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的认知
教师在讲第一堂课时,通过对模拟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模拟电子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模拟电子技术的性质和任务、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的主要方法及模拟电子技术相关职业的全面介绍,加强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的认知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模式
把模拟电子技术主要内容分解成几大模块,每一模块的知识都通过完成一个项目来学习,每个项目又根据需要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在进行每个项目之前,教师要事先制定出项目要求,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求,并把每个项目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做简单介绍和讲解;之后学生按照项目要求逐一完成每个任务,教师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和答疑;最后教师对项目完成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做进一步讲解,学生完成项目报告并提交作品。通过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大胆设计、寻求突破的创新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重视课程设计
指导教师应在设计开始前编好课程设计任务书,并准备好必要的文献资料。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做好选题、分题工作;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并要不断优化设计题目。教师要根据题目性质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指导方法和重点。课程设计以学生独立工作为主,教师采用启发方式,对难点和关键性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阅读参考资料,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
(四)搞好实习、实训
通过参观实习与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教师应根据实习要求,选好实习场所。实习前由指导教师制订出实习计划书并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教育。实习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和管理,学生要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保密制度。学生要按时完成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教师要做好成绩评定工作。
(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建立“模拟电子技术”课外活动小组,经常举办一些和模拟电子技术有关的知识竞赛和模拟电子线路设计比赛,使对本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爱好、提升水平、增强能力。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举办的职业技能考试,使他们在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提高职业能力,增强就业信心。挑选一些能力极强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使这些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四、注重教学改革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目标更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应不断革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革新教材、革新教学手段、革新考核制度,切实推进教学改革。
(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通过到企业调研及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进一步明确知识体系的重点和难点,明确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核心能力。理论教学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模式。实验教学采用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三阶段台阶式教学方式,教学目的明确,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二)教学过程注重定性分析
从工程思维观念出发,不过分追求理论分析的严谨。注重培养系统的观念、工程的观念、科技进步的观念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采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各个击破的方法。采用讨论式、讲练结合式、启发式、演示式、理论与实践穿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总结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窍门,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做好教材选择工作
每学期都要提前做好教材选择工作,不能长年使用一本教材,应及时更新教材,编写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型规划教材。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追踪新技术,增加新知识。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黑板授课、网络教学及实验仿真和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将肢体语言与声光电有机的结合起来,全方位对学生实施情景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五)改革考核评估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创设艺术设计专业之初就是为了满足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是在本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扩展的,所以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以及教学等方面缺乏经验。在学校的设备和师资力量方面处于不成熟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还存在着不足。在所开设的各个专业,如广告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等缺乏具体的认识,对于专业将来需要服务的人群和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并不了解。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需求而开设艺术设计专业,但是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了解并不深入,导致了学校办学和学生学习的后续力量不足,不能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专业的内在需求和魅力。
(二)对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缺乏对艺术设计专业内涵的理解、引导,对于市场的反馈信息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导致了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目标缺失。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实验制作课以及毕业实践等课程并不能达到真正实践的目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只是走过场或者是随大流,不能扎扎实实地学到知识。由于教学体系设置的缺陷,导致学生在参加工作以后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和模式重新进行学习。此外,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不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即使了解到创新性教育对于现代社会以及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将这一认识付诸实践,没有一套系统的培养方法,从而使得拥有创新性的设计人才越来越少。
(三)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不科学
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课程设置都模仿着本科院校开展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灵活性。而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具有艺术气息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应该被束缚,而是应该积极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具有前瞻性的学科,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设定的学科和专业也不尽相同。但是在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仍然重视艺术学习的技能,却忽视了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重视和学习。在其课程设置上将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对艺术设计的基本技能训练上,忽视了对于视觉传达的理论以及心理方面的学习,让学生不能自主地领悟艺术设计的内涵和进行自我创作。而在电脑美术设计课程上由于缺乏师资力量,对于深入的动画设计学生不能进行操作,从而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竞争力。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以后,为了适应当前的岗位还必须按照企业的要求,对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新学习。
(四)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
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所开专业必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主要模式。在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下,要求任课教师不再是传统的课堂单一授课的教书先生,而是必须具有课堂教学能力和企业从业经验的综合型教师队伍,即我们常说的双师型教师。而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来讲,从办学经验到校企合作都不太成熟,不可能建设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所以现在的状况只能是聘任本科院校设计专业或高等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这批“新鲜血液”活力充足却经验不足,更谈不上具有课堂教学能力、企业从业经验。很显然,这种“纯学院派”的师资队伍是无法圆满完成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目标的。
二、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性教育的措施
创新教育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的需求,就当前的发展而言,高等职业院校创新教育刻不容缓。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对整个艺术设计行业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应结合市场需求,深化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
(一)转变高等职业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一个学校发展和贯彻的方针政策,它必须面向未来,立足创新,学校一切的教学活动都会为之展开。教学理念也是引导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在提升艺术设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时候对于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以及完善自身这三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针对现在很多学生只注重艺术设计技巧的学习,忽视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情况,学校要重视学生艺术设计基础知识的传授,从而避免学生艺术设计学习后期中遇到的瓶颈——只能够描摹或者是模仿别人的设计作品和理念,却缺乏自主创新。所以积极地转变高等职业艺术设计的教育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为学生创造学习氛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一个积极灵活的创作者,能够将艺术设计的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从而逐步深化对于艺术设计的认知和应用。所以要转变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高等职业艺术设计专业只有立足实际,转变教学理念,才能不断地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
(二)改革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大多数依然遵循的是教师讲课、学生听、多媒体教学以及课本知识讲授等方式,课堂模式过于程式化、单一化,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能自主学习。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学校要重新设定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注重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开发。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接受一些知识。同时,还可以进行模拟项目式的小组比赛,根据某个主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创意设计出产品,完成项目制作过程,以小组互评和老师评判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创新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新方式
1.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要注重对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教师并不是知识的权威,也会出现认知不足的情况,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提问题。这种批判精神需要得到教师的鼓励,同时,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方式。
2.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传统的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曾出现过重技巧而轻思维的培养模式,从而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在新型的学习方式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多种多样的课程模式,激发学生对于创作的兴趣和动力,从而逐渐将学生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去。其中对于“协作式”和“发现式”学习方法的提倡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之间或者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平等,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改善人际关系都是有益的。
3.留有创意空间。在对艺术设计生培养过程中,采用“空闲教学法”,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空闲教学法”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创意自由。
(四)优化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环境
内部的创新是最基本的,但是外部环境对创新的要求和鼓励也是激发学校创新教育的重要因素。高等职业艺术设计专业要培养出新型人才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得到与其他本科院校公平竞争的机会。社会中存在着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及学生的偏见和不理解,这种认知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有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对于设计作品和权益而言,政策上对于这类学生并没有大力提倡和鼓励。所以加强政府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支持和鼓励可以有效地提升其外部力量,让社会大众和学生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的内涵和重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此外,对设计者的权益保护也需要进一步地规范,设计成果应用上的“拿来主义”“偷梁换柱”“鸠占鹊巢”等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设计者的权益。为此,进一步加强对设计者作品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创意的一种尊重和鼓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创作。更重要的是社会能够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性,充分给予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肯定和尊重。
本刊特稿:国内外职教领域重大活动的深度报道、国家及各地区职教发展状况专题研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解析、专家访谈等。
理论与应用研究:职业教育与培训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职教发展宏观问题研究、相关研究课题成果、其他重要选题研究综述等。
高职专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专题研究、其他有关高职的选题研究等。
中职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专题研究、其他有关中职的选题研究等。
师资培养: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理论及实际问题研究、职教教师成长问题研究、教师教学能力问题研究、其他有关职教教师培养培训方面的选题研究等。
职教管理:中、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理论及实际问题研究(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学校经营等)、管理理念与管理策略研究、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管理队伍建设研究、其他有关管理问题的探讨研究等。
职业咨询:职业分析与职业指导、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其他相关热点焦点问题的专家透视等。
基础教学研究: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基础课程教材、教法研究。
专业教学研究: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课程教材、教法研究。
问题探讨:职业教育与培训及相关领域微观问题研究、问题争鸣与讨论及个人主张。
经验交流:具体经验做法介绍与体会交流。
实验实训: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验课程、实习课程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训练方法研究与探讨。
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探讨。
海外职业教育: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目前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管理体系、政策法规、措施方法、特点特色、发展趋势、相关案例等内容的研究与评介。
职业教育史料:中外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思想、思潮、人物、事件等相关内容的研究与评介。
二、稿件要求
内容字数:来稿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谨、数据准确、文字精练,具有创新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篇幅一般不超过6000字。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应简明、具体、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
作者署名: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全称、单位所在地和邮政编码。(格式请参照本刊已发论文)
论文摘要:要用第三人称概括全文主旨,主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不加评论,也不使用“本人”、“作者”、“我们”等作为文摘陈述的主语,字数在100字左右。
关键词:论文应有3~6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作为关键词。关键词应简练、准确。
章节体例:文内章节层次标题应简练、明确。一级标题不编号,黑体居中,题末不加标点符号;二级标题分别以汉语数字外加圆括号顺次编号,题末不加标点符号;三级标题不编号,用楷体放在相应的文字段首,题末不加标点符号,正文空两字格接排;四级标题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外加圆括号顺次编号,标题及正文接排不分段。如果文章层次较少,标题可跳级使用。
专用符号:来稿必须采用法定计量单位,专业名词、术语、数字、单位、符号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外文人名、地名和术语需译成中文,并符合国家标准;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号必须书写清楚,要分清大小写;上下角标的字母、数码、符号位置必须明显准确。
图表格式:文中插图与表格放在相应正文之后,分别按出现次序顺次编号。插图的序号、标题及注释居中放置在图的下方;表格的序号及标题置于表格上方,表注置于表格下方。全文只有一个图或表时,图题或表题只标注“图”或“表”而不标序号。(格式请参照本刊已发论文)
正文注释:采用尾注形式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正文内顺次编号,并将注释号①、②、③等标在相应正文之后的右上角。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置于全文正文之后,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外加方括号顺次编号。(格式请参照本刊已发论文)
作者简介:内容包括作者出生年、性别、籍贯、职务、职称、学位和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作者须注明民族。
基金项目:属于基金项目或立项课题的来稿,请注明项目或课题全称和编号,名称和编号必须真实准确。
20世纪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未来发展,形成新的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学会学习”的五大教育支柱观念已经深入到职业教育机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对世界职业教育新的发展趋势,应以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积极主动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对教育现代化及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解
教育现代化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对传统教育全新的超越和诠释,是教育的一种整体转换运动,标志着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水平。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包括教育全民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开放化、教育科学化、教育法制化、教育多样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必须塑造人的现代素质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在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既要按照教育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运作,但更要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具体地说,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来自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以提高就业者素质为目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要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化要求不相符的原有教育观念、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变,使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成为提高众多劳动者素质、加速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人力资源发展的保障。
2.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是树立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观念,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为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经济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担负着技术应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众多的科学技术专家、研究人员,而且还需要更多的受过良好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3.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是现代化建设中提升大量技术人员的科学素养、提高产品质量、提供高服务效益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职技术培训、实现技术人才现代化的基本保证,直接影响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影响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是确保高技术含量产品质量的保障。
二、教师队伍现代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最终落实,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富有开拓性的教育实践。教育中的关键因素是教师,要培养出现代化的人才,教师必须先实现现代化。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展开,不可避免要反思并重构教师角色,即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国际教育所倡导的与学生合作、对话的转化。教师角色现代化转变的基本特征为:
1.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要了解和掌握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并能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建构主义学习”“情境教学”等学习理论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尝试和发现,不断构建新的知识。高职院校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活动及与学生的关系,要有新的思考,使自己的工作和思维方式与时代相符。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手段、教学设备为提高教学效率创造条件,虚拟、仿真的实验或多媒体教学演示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2.具有现代的职业教育精神。现代职业教育精神是指教师的时代职业意识、思维活动和基本的职业心态,同时还要表现出对现代技术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彰显教育个性。教育个性是教师在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所形成的较稳定的教育精神和心理特征,体现在教师对职业技术教育形成独特的感悟和独立的见解,并能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二是重视人的人格魅力及修养。教师的人格魅力,更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能将先进的职业思想、科学技术,成功地传达给学生。三是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创设出适合学生发展职业能力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
3.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及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现代化,要拥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知识不断得到优化。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重视人文素质的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教师基本能力的表现,也是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为人师表的基础;教师专业技术知识应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了解和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创立、构建,以及与其他专业技术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要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的策略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重任。教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高等职业技术职校教师的人文素养、专业素养、现代教学技能、科研能力及高尚的情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1.重塑灵魂工程师,打造培养现代化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典范。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了解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挥自身的示范和感召作用。一是重师德修养,塑教师风范。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应该是彰显人性美德的表率,为人师表,与人为善,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要用人类科学技术文明充实和培育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素养,要具备高尚的技术职业道德,即尊重科学技术,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职业技术教育及教育事业,在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对业务精益求精,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二是铸时代形象,塑灵魂之师。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与各行各业教师一样,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同时也是人类的形象大师。现代化教师应有时代特征,形成内在修养与外在风范的和谐统一,追求人类科技进步,做科学技术的捍卫者,做学生走向科技道路的导航者。
徐青,苏州人
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徐悲鸿画室
1996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现任教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作品《低坡》获江苏省油画展一等奖
作品《祈祷》三联画赴北京“江南精品展”展出
作品《吹笛少女》参加当代中国16省38位油画名家赴台湾展出
作品《雀儿》收藏于美国NEC画廊
作品《境》参加北京国际艺苑油画精品展
作品《蓝发结》参加江苏省迎接二十一世纪油画精品展获银奖并被省美术馆收藏同时收编于美国海外华侨联谊会《中国油画作品集》
俞 磊
俞 磊1965.11出生.苏州市人.
1993年8月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
现任教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园林与环境艺术系)
苏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苏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苏州市美术教育协会会员
作品《高山下的花环》获苏州市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作品《秋荷》《在水一方》收藏于日本BASE画廊.
作品《蝴蝶飞》入选《吴韵汉风-江苏省人物油画展》
作品《晨曦》入选第五届江苏省油画展
作品《水乡》入选江苏省美术作品展
作品《吹笛》上海艺术博览会展出.
作品《苏州民间故事》获苏州图书优秀奖
作品《绘图圣经故事》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
作品《奇怪的眼睛》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
作品《中国卡通》中国少儿出版社出版.(国家动漫“5155”出版工程刊物)
童 军
童军
1971年出生苏州人
1990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
199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
现任教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高 波
高波
1974年生,张家港人
1996年毕业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现为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
作品《窗外》城市商报发表
色彩静物获校青年教师专业技能比赛二等奖
油画《心愿》入选校迎“三八妇女”书画展
作品《校园小景》入选校青年教师速写展
周怀恩
周怀恩 1981年出生,苏州人200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系。色彩构成作品《现代》》获江苏省大学生一等奖。作品《梦荷》赴法国Galerie de Noirmont, Paris画廊展出,现被法国私人珍藏。作品《桥》被法国Galerie Daniel Templon, Paris画廊所收藏。2007年9月在独墅湖举办教师油画展。其中作品《江南雨巷》、作品《船之一》、作品《船之二》现被“苏州艺术桥画廊”所收藏。
杨秋兰
杨秋兰
1982年出生 无锡人
2005年 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任教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园林与环境艺术系)。获高校教师资格证、广告设计高级证等。
2004年11月 作品漆盘《白色的小屋》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收藏。
2005年5月作品漆画《过家家Ⅱ》荣获江苏省第一
届大学生艺术展三等奖。
2005年6月作品装饰重彩画《过家家Ⅰ》南京师范
大学美术学院收藏。
2005年12月 平面设计作品――适合图案花卉变化作
品2幅、黑白人物装饰画1幅编入《决胜
高考平面设计》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6年6月装饰重彩画《过家家Ⅰ》、女人体写生
变化图案4幅、装饰画《徽洲印象》编
入中国高等院校美术•设计教材《图案
设计》辽宁美术出版社。
社会毫无畏惧地向前发展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社会所需也在不断地扩招,所设的专业越来越多,并在教育活动中对新的教学手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尝试。面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近几年来出现的新形势,院校的一系列教务管理工作也在相应改变,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也在逐步提升。为了准确无误地完成教务管理的目标,教务管理人员应以科学管理理论与客观教学规律为基本指导方针,面对整个学校的师生,运用先进的科学信息管理技术,合理地调配教学条件,系统地组织教学人员的各项教学活动,让学校的人、财、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过程也更加协调顺利,管理质量大大提升等。
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务管理及管理员的基本情况
教务管理员在整个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基本属于弱势群体,受到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这主要体现在薪资待遇不高、岗位培训缺失或不到位等。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扩展到教学文件、教学计划、学籍、考试、成绩、实践教学、教学质量等,管理员的工作量明显加大、工作强度明显增强,工作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另外,有些教务管理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服务意识也不是很高,服务的主动性与有效性都远远不够。这大多是因为教务管理员不能受到校方的重视而引起的,这主要表现为校方对他们的录用要求并不高。大部分的教务管理员都不是教务管理科班专业出身,理论知识不懂,教务管理经验也基本没有,甚至对自身职务的认识相对有限,对事物变动的敏感程度也不高。而且他们的组织、协调、沟通、语言表达以及计算机操作能力都相对较弱,不仅不能满足基本的工作所需,也不能顺应新形势下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需求。久而久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务管理员的管理状态不佳,工作热情也受到极大的影响,管理员的流动性也比较频繁,对整个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务管理员的角色扮演
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之中,教务管理员是不可或缺的一支师资力量,它的成立主要就是为了促进教学单位的正常运作、保证教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教务管理员是各个院系部教学工作中的最基层的管理者,帮助相关院系部领导管理一些教学方面的常规琐事,为教学工作正常运转保驾护航。
2.教务管理员是一名辅助工作者,它主要负责将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学成绩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统计出来,归纳总结后再交由各个院系部领导,以便于领导更好地进行决策。
3.教务管理员是一名传达员,主要将院校下达的各项工作安排以及通知及时地传达到各院系部领导那里,并给与相关的参考意见等。
4.教务管理员是学生利益的保护者。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务管理员在每学期开学时需要安排好学生到校的注册工作,并组织学生们进行各式各样的等级考试工作,期末成绩的审查以及毕业生的资格审查等都是他们的工作职责。
5.教务管理员是一名急救员。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若是出现了紧急情况,多半就需要教务管理员的参与,比如因为某些原因调课或者更换教学场所等。6.教务管理员是一名协调员。为学校的职能部门、各院系部领导、教师以及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发挥协调、承上启下的作用,促进信息的有效沟通、改善他们之间的关系等。具体来说,教务管理员若想要使工作顺利地展开,就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在叫学校教学上做好基层管理,又要为教师以及学生做好服务工作,并对院校领导的决策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务管理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
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务管理员的主要作用
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务管理员就像一座架起学生与教师协调关系的桥梁,不仅起到师生之间信息的相互传递作用,还可令师生之间更好地进行沟通,还为师生基本校园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换句话说,教务管理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还要不断地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不断地完善自我,成名一名合格、有用的师生服务员、院系部领导的助手等。
1.料理师生的基本所需
负责学生入学资格的审核、进行学籍核对以及日常学籍管理,比如休学、复学、退学、专升本等日常工作。办理学籍处理工作,比如提供学籍处理名单,为需要变更学籍的学生办理各项手续等。组织学生领教材、向任课教师提供授课班级的学生名单。帮助学生办理重修、补修课程,向教师提供重修、补修学生的名单等。组织学生公共选修课的报名等,为任何老师提供公共选修课的学生名单。负责成绩管理工作,包括成绩按时回收、归档、成绩的公布、成绩单的打印及其相关工作等。配合教师完成各类考试的报名及其证书等的颁发工作。甚至学生考研升本、学生论文的发表、获奖以及毕业生的离校手续等工作也是由教务管理员来完成的。总之,教务管理员在教学管理中要帮助师生日常所需做好一切工作,让他们无后顾之忧。
2.保证教学有序进行
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以后,对学生的管理不再是班主任管理模式了,教师的主要任务仅仅是教学,基本不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学生管理这部分工作主要由教务人员负责,所以教务管理员在教学管理中承载着人力资源管理与学校教学资源配置等任务。为了保证教学可以有秩序地进行,教务管理员需要对学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他们会根据教师的不同教学技能、专业水平,并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以及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结合学科的特点以及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合理地安排专业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工作还得进行跟踪,及时地调整不合理的课程。这一套程序下来,学校的教学工作方可有序地进行。
3.促进院校可持续发展
教务管理员保管着院校的一些重要资料,比如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档案资料以及科研资料等,这些资料算是院校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院校不断发展的标志性存在,无论是对于整个院校今后的发展,还是对院校曾经的发展来说,它们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务管理员所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料管理,而应该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长远发展。教务管理员的责任如此重大,务必需要积极认真地对待这项工作,确保资料的万无一失。如今科学技术在飞速地发展,电子信息管理也进入了各大院校里。无论是毕业论文的管理还是学生学籍户籍等信息的管理,都使用的是电子管理模式。可见,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也让高校管理顺理成章地跟上科技发展潮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务管理员必须认真学习相关的高科技。
4.影响学生的品质养成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务管理员负责院校里的大大小小各项事务,故而教务管理员的为人处世方式直接影响各项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务管理员管理着学生的学籍、注册、各类考试以及教材的发放等,这就意味着教务管理员要与学生展开或大多或小少的接触,在接触过程中教务管理员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可谓是最直接的。在校期间学生接触最多的当属授课老师,从心理层面上看,学生对授课老师存在极大的崇拜心理,对于教务管理员则是一个逐渐了解过程,稍有一丝不耐烦的情绪就会给学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相反地,若是良好的工作态度与工作作风就会给学生带来一系列正面影响。换句话说,教务管理员的工作态度与情绪直接影响着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的工作态度与为人处世的风格。另外,教务管理员还得负责妥善保管好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规范以及各项考试试题等内容,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诚实如真地参加考试、踏实文明地做人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务管理员若是能够以身作则地为人处世,也将有利于学生建立优良的品质。学生的学籍以及在校期间的诚信度直接关系着学生档案之中是否存在污点,对学生能否顺利毕业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教务管理员的公平公正态度以及诚实如实的所作所为,比如学籍管理不弄虚作假、对考试试题做好保密工作等,学生就会受到好的影响。否则,一旦教务管理员在工作中有一点点纰漏,学生就会受到重大影响。
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务管理员的未来发展
在今后的发展规划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务管理员尤其要提高自身的政治道德修养,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力,从根本上提高促进教学管理的质量与效率。有效性与质量提高。首先,教务管理员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能够准确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以及路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岗位职责以及工作的意义等。其次,教务管理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务管理员虽然所从事的都是一些日常且琐碎的学校事务,但对这些事务的管理同样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高尚的敬业精神。教务管理员们要明白“教务无小事”这个道理,在工作中尽量避免疏忽大意,增强自己的预见能力,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尽职尽忠。第三,教务管理员还得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教务管理员所从事的繁杂工作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或者麻烦,甚至工作过程中会遭受不被理解或吃力不讨好的情况,有些工作人员还得加班加点地干活,这就需要教务管理员具备一定的敬业精神,要有责任意识以及奉献精神。面对教务琐事时,教务管理员本着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不怕吃苦、不怕挨累、乐于奉献,凡事为学生着想,为教学服务到底,坚定自己的信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高尚的职业情操。第四,教务管理员必须具备档案信息规范化管理意识。教学档案是教学过程中自行形成的一个信息,院校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进行档案信息的管理,档案信息管理得好坏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评定。这项管理重任直接落到了教务管理员的肩上。从某种程度上看,档案信息不仅涉及学生的信息,还包括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各种评定信息等,对学校而言是一份重要的资料,故教务管理员对档案信息管理必须具备强烈的规范意识。我们已经知道,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务管理人员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在所属岗位与担当的职责上也是任何岗位与职责都无法比拟的。因此,身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务管理员,首先就得明确自己的职责任务,尽最大努力做好手头上的日常工作,并不断地探索出新的方法与思路,让自己发光发热亮,在院校(教务)管理方面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黄明洁 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德通.浅论高校教务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及素质要求[J].中国西部科技,2008,(6).
[2]孔祥营.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秘书岗位的工作内涵[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它的发展与就业市场状况密切相关,按劳动力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和课程,用市场运作的理念来经营职业学校,把握市场的要求,就抓住了办学的主动权。如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脱离了与市场,离开了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和帮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就脱离了生存的基础。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对人才需求合理预测的前提下,在行业和企业的参与下,经过反复认真地论证后,对专业设置作出理性决策。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特征
从世界各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1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相吻合
综观各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地方性教育,扎根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实际,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生存的基础。相反,如果没有就业市场,不能为当地服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托。
1.2专业设置直接面向特定职业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是把教育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无障碍地从事一个行业的工作,这就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性和实用性。把企业的培训提前到学校里,让学生得到系统的训练,相关技能更加完备。
1.3学科交差类专业成为发展趋势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生产一线员工的教育,但是这些人才也可以升迁,升迁的方向是一线主管或者中层管理人员,他们的职责主要是执行公司的战略决策,这需要相关的技术技能保证公司战略的实施。而这些岗位需要的是复合交叉型人才,所以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形成新的专业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趋势,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相关技能的关键,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顾自身条件开设新专业,盲目攀比,造成热门专业重复建设;降低人才培养标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自身声誉;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稳定可靠的行业依托,导致部分院校急功近利,专业建设难以形成特色。因此,职业院校设置专业时必须适时调整,按照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来进行专业建设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在专业化设置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有足够的超前意识,主动适时地调整旧专业,增设新专业。具体来讲,专业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2.1真正体现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和行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同一职业领域的人才规格、专业目标有特定的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设置和开发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通过市场调查和实际论证来进行。
2.2培养目标为技术应用能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培养方案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在专业开发和设置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专业体系,突出以关键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3专业设置要体现前瞻性
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适时调整原有专业,以成熟专业作为基础,适时调整和修正,设置新专业;同时基于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未雨绸缪,增设新专业。
2.4条件成熟、设备兼容
学校在专业设置时,必须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同时要尽可能地与现有教学设备相兼容,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规模效应。
2.5传承优势和创新相结合
职业学校既要有稳定的优势专业,显示特色和实力,又要有适应社会急需的创新专业。专业创新是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对常规专业进行改造或者是根据高新技术发展,不断更新和调整原有专业的教育内涵,拓宽知识面,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及时设置新专业。总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专业交叉整合来设置和建设专业学科。
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对策
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工艺型、执行型人才,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服务的,所以专业的合理配置显得比较重要。要达到专业的合理配置,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3.1专业定位要准确、合理
高职学校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才愿望,应为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以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兼顾其他需要;要考虑当地的教育基础和受教育者的需要;要考虑学生就业能力、就业需求和就业趋向;也要考虑学校具备的办学层次,切不可盲目攀比,不顾自身条件而任意拔高或盲目赶潮流。
3.2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定向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强调以学科为中心,无须追求专业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要的是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就是学生学习了这个专业,今后能够无障碍地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因此,要以职业岗位为依据设置专业。对于就业相对稳定、需求量大的岗位,每个行业岗位可以设置一个专业,而对于变动性较大,需求量不大的岗位,可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
3.3专业设置要适度超前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特点,准确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科技发展走向,特别是现代支柱产业、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掌握人才需求变化规律,科学预测人才需求远景,做好专业的调整预测研究,确保新开设的专业具有适度的超前。适度超前设置的专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建设和完善,其成熟期可与人才需求的高峰期相一致。专业设置和建设适度超前,还容易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把握学校办学主动权,不断提升学校自身的声誉。
3.4冷、热专业相互搭配
热门专业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好。因此,要在主客观条件和软硬件设施比较完备的情况下,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设置热门专业,社会有需求就设置,不需要就及时调整,适应市场发展,满足企业需要;冷门专业条件比较艰苦,社会需求量不大,学生不愿选报。但今天的冷门,明天可能就是热门,这与政府的政策导向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专业设置时,不应当头脑发热,而是高瞻远瞩,合理配置冷热专业。
3.5突出特色品牌专业
特色就是我有他无、他有我优,而品牌是一个产品的文化内涵。专业建设应当建立在特色品牌这个高度上,没有特色不会被人记住,没有品牌就没有文化内涵和品位。要形成特色品牌专业,必须投入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努力,积淀学校的校园文化,开发相关的技术,形成良好的教育工作氛围和学习习惯等。一个专业成了一个特色品牌,专业的建设才达到一个高度,专业的文化内涵才得以诠释。
3.6学历教育为主,兼顾在职培训
【论文摘 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化使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迅猛发展的经济使得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显得过于缓慢,在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促进其发展的改革之路。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劳动力结构中中高级技术人才比例相对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结构的升级。同时当前社会依然存在初高中毕业生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和职业教育就进入岗位工作,导致目前我国劳动力综合素质及专业技术水平低下的现状。
(一)应用性人才紧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加大,数量以及结构上的紧缺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同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不协调性加重了社会压力。
(二)职业教育缺乏活力
我国工业化正迅猛发展,但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紧密联系,没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职业教育缺少企业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财政上的束缚,导致其发展缺乏活力。
(三)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之处在于在学习中更加注重实践学习以及专门技能学习,但当前职业教育过于学历化,当今教育的环境以学历规范各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原有的特色。
(四)职业教育发展势头正旺
新时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合理化趋势加大了我国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世界国际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供求不平衡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同时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导致考生在填报志愿上倾向于将择业放在首位,多选择热门专业及就业率高的院校,出现供求状态不平衡现象。
(二)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存在偏差
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偏差导致对学生及家长的吸引力不够而降低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个人需求。教育部在99年颁布的新高职政策导致社会层面上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出现误解,加上普通院校与职业教育缺少相应的衔接,使得仅有极少数的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能够继续深造,而大多数只能投身到社会工作中。
(三)高等职业教育缺乏自身特色
改革开放后国家放宽对高等教育院校的审批政策,目前全国已审批通过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近千所,同时在招生方面没有健全的体制,时而出现给生源学校“回扣”的现象,社会声誉严重受损,学生逆反情绪强烈。同时,由于多数的新成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实践相对较短,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没有形成自身发展的特色,部分专业的设置重复或不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使得学生缺少市场竞争力,加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
(四)高等职业教育先天条件落后
现有的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是将原有的专科院校与中专甚至小中专合并而成的,缺少完善的教育设施,教学质量及管理体制远远不能达到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及良好的办学条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先天条件的落后导致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出现偏差,损害了其声誉。
三、适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之路
(一)走人才培养多样化道路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处于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因此对人才的需求及培养模式出现差异性,各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特征。经济高度发达的沿海地区应加强人员的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以满足当地对高层次应用型、工艺型、智能型技术工人的需求。对于工业欠发达地区,应致力于为广大劳动者创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空间,使劳动者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
(二)走办学模式多元化道路
采取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如综合高中模式、中学后模式、企校联合办学模式、社区模式等,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不断拓宽各级职业教育的入口和出口,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将促进就业结构调整及专业技术水平升级,同时可客观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进而促使新的办学模式更加多元化更加合理化,到达双向受益。
(三)走特色发展道路
高等教育的分化与整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合理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分化,不仅可以扩充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而且将突出其办学特色,实现层次化办学,划分出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同时细化专业设置,剔除重复性专业,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增强其适应性,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四)走发展与调整紧密结合的新道路
首先,以发展的眼光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战略目标以适应扩大招生的总形势。其次,在注重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大对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良好的学习条件是关键。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非学历教育规模,注重职业培训及技能训练。最终形成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完善我国整体教育体系格局。
(五)走政府调控式发展道路
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各级政府应当对高等职业教育加以重视,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其优先发展,提高其社会地位。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整体统筹布局,优化教学资源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监控,建立督导评估制度,制定办学条件评估和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标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正规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仁忠.演变、内涵界定及类型: 职业教育概念再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2]顾远飞.高等职业教育的弱公共性特征及其发展政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
2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技术教育创新模式探索研究
2.1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基础设施
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静态与动态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教育创新技术的关键技术元素,分别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元件和元素组成。针对各大高职院校设计的课程教育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技术优化趋势,同时利用不同类型的(民办和公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需增设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平台;推动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等高等职业学院整合建设不同类型的校园虚拟网络教学仿真中心(也就是虚拟云计算系统中心)来提升各个类型的教育创新结构发展,以及推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创新教育模式的运行。
2.2教育互联网+技术创新平台
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的应用网络化平台设计,是一个网络虚拟内部结构的程序和组合的文件系统,以及在虚拟化云计算系统的应用。由于不同层次学院(民办、公办等)所利用的网络基础设施设备及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系统差异,同时利用各个层次专业课程设计各种类型的软件系统,方便各个教师与各个学生熟悉运行网络化平台。其中针对各种类型的高职院校中的网络化平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和教育的发展,提供各个学院不同专业层次的教育创新教学资源平台。
2.3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应用能力平台服务
基于针对各个高职院校的学生分别利用教育创新技术教育实践能力运行基础设施设备资源,它提供基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学生应用程序的运行管理平台,同时基于应用能力运行层以平台软件为中心提供了高职学生中的各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教学与部署、运行相关的资源交流平台。
3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环境下教育创新决策
3.1教育创新教学模式的视角
针对简单化中的传统教育创新教育技术的资源交流平台课程教学方法的是多层负载控制,但是作为各个学院的不同层次的专业教师分别利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平台开展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教育创新教学,同时利用教学模式下网络时延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环境下教育创新技术辅助教学利用了教学模式下网络时延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环境下教育创新技术,集成过程控制符号,网络的网络化和云计算语言维护网络化,网络声的云,云的图片,视频和其他教育创新语言信息技术。
3.2教学模式下网络时延教育创新系统设施
针对教育创新技术教学都采用不同层次的新型教育创新虚拟云计算系统,推动教育创新教学模式下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远程教学模式的优越性。网络化功能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教育创新技术的应用,旨在为网络化技术的远程教育教学系统[2],方便了师生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技术学习平台上的交流。
3.3网络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1)教学模式下教学识别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教学模式下多层次的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服务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高职院校教育创新技术资源交流平台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的特点融合分析,然后通过改进教学的优化设计,合理选择操作和使用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整合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教学平台。(2)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实时交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结构教育者来说,在线交流可以实时的了解当前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线交流最好的方式就是设置教育创新关键技术虚拟云计算系统资源交流平台[1]。随着教育创新关键资源交换平台技术虚拟云计算系统匿名性,在教育创新的关键资源交换平台技术虚拟云计算系统发言使高职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教育创新关键技术虚拟云计算系统资源交流平台上可以设置专题和讨论区,由结构教育创新技术教育工作者确定话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