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4: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区工作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家的经济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沿海地区,其物质生活的提高引起了世界瞩目。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撤乡镇设街道,并村设“居”,使农民变为“居民”。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农村和城市齐驱并驾,社区这个特定的地域空间、最基础的社会单位随之出现,继而生成及发展了社区文化。它有沟通协调、规范整合、融合传承等的功能和作用。这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和城市发生深刻变迁的真实写照。
一
社区一词,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学的新词。在汉语解释中,它由两个相对独立的词构成,核心是社。《管子乘马》说“方六里,名之曰社”,指的是人群聚居的区域。西晋人杜预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请致千社”中“社”字的解释是:“二十五家为社”。他指的是以家庭为基础构成的社会群体。从这个角度看,汉语的社字,似乎已包含现代人所谓“社区”的内涵。先生说:“人和社会团体,各种机关、学校等分布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结构,一个系统,这就是社区。”(参见《社会学的探索》)据何仲苏先生文章介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社区一词有记载的阐释已达90余种。英语community(社区)来源于拉丁语,其语义是指同住一个地方,且具有相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民众,与汉语社区的意义大体相同。
因此,就一般而言,社区是指社会中聚居于一定地域范围内、遵从一定文化规范和制度约束的居民群体及其组织化的共同体,它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结构与细胞,也是一个社会经济运行、政治稳定和文化生活的基础。在传统意义上,社区是个内涵较大的广义范畴;而实际上,人们更多使用的是相对于散居式乡村而言的狭义社区概念,更多的是指涵盖大中小型城市里居民生活相对集中的区域群体。如今,社区的内涵已经扩大到人群聚居的小市镇或大村落。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无论是大城市的街道、居住区、学校、企业、厂矿、机关,还是中小城市与集镇村寨乃至边远军营,都是该国社会中的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社区,都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着力点,都是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直至政治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社区的意义早已引起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特别是文化研究者的重视。进入世纪之交,社区日益成为各国社会治理的重点。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政治哲学——社群主义,就把社区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逻辑基础。他们反对新自由主义把自我和个人作为理解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变量,认为个人行为及其自我价值取向最终是由他或她所在的社群决定的。社群主义的理论基础实质上是立足于社区群体的新集体主义。社群主义的价值观强调集体权利、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强调家庭、社区和国家的价值及其相互协调的关系,他们倡导爱国主义,主张用公益政治学替代新自由主义的权利政治学。社群主义的勃兴,对于推动社区文化的建设项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
社区是一个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社会学家在论及“社会”基本定义时认为,社区得以成立,除了一定地域范围的人群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共同的“文化认同”,而达到文化认同的基础便是社区意识。社区意识是社区的灵魂,是衡量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的文明认同和参与程度的重要尺度。要强化社区意识,打破社区内“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首当其冲的则需要加深了解,相互沟通,增进交往。社区通过举办主题演讲比赛、家庭文艺演唱会、中老年健身操展演、读书会、书画作品展等多种文体活动和展览,以此为联系、沟通纽带,吸引广大居民群众踊跃参与。由了解到认识,沟通心理,传达信息,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默契和理解。
社区通过多种途径的沟通和协调,共同营造了一种和谐、亲善、温馨的氛围,融洽了人际关系,逐步增强了全体居民对社区的文化认同感和家园归属感,由此促进了社区文化向更高层次的健康发展。
三
文化既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影响社会政治发展与稳定的非经济因素,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无形的软实力。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居民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特征,也是社区构成的基础性因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一个社会文化形态的具体化或具象化。中国古代提出“安其居,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农耕社会的社区文化理想。在当代中国,建设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目标相一致的社区文化,应该包容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民主精华。
社区文化包括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方言语汇、情感态度乃至人际关系等等 实质内涵。社区文化的状态,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素质和文化发展水平,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从一定角度而言,优良的社区文化是现代社会的粘合剂、剂,它可以使社区群体保持的安定、祥和、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并由此对经济、政治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一个文化上被扭曲的、被污染的社区,将成为社会的毒瘤。因此,社区文化是区域文化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基本着力点。把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放在社区文化上面,既抓住了文化发展的关键,也体现了执政者的远见卓识。
四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现代化转型的时期,新旧交替社区新的平衡机制尚未建构,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化和经济活动的日益竞争化,不断滋生出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社区文化建设能充分显示规范、整合功能,及时缓和与化解当代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如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戒毒问题,失足青少年教育、就业、邻里纠纷等问题。现实中,一切不安定因素缘起于心态不平衡,一些社会矛盾或冲突,往往在板着面孔的训斥中只会火上加油,而落成生根,处于宽松的社区氛围中,在社区居委会人员春风化雨般的劝导下,却会一下子冰释烟消,这便是新社区的“魅力”。
一个社区,作为城市或农村的一个“小社会”,不管生成历史长短,都具有共生系统的全部内容和形式。千差万错、南腔北调的人来到社区,安居社区,在同一特定的生存空间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有着共同的生活天地。社区通过组织化或非组织化的文化整合,优美、整洁的生态环境的熏陶,使社区居民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树立起高尚的精神追求和自律规范,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机制,本身就是最好的文明规范。
五
就宁波市而言,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第10位,社区文化建设是功不可没的。在城市打造“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在农村以创建东海文化明珠工程为龙头的农村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的“四基”建设。使社区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牢固树立起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政治、物质、精神“三个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发展社区文化的主要目的和作用,还在于能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大部分农村和城市的群众文化资源,特别是硬件设施陈旧、落后,难以满足居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而许多社区内单位(学校、机关、企业等)的高档文化硬件设施却闲置着,得不到合理利用。
社区越来越宠大,社区的居民越来越集中,社区的商场、商店,特别是娱乐场所越开越多,这是这几年社区最直观的变化,党和政府也非常重视社区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了社区服务体制和行政管理职能。但社区在承担许多职能的同时也面临着社区工作人员少,精力有限、消防设备不足或更新慢、消防演习跟不上等问题,致使社区火灾高发不降。据有关统计,我国社区火灾占火灾总起数的35%左右。火灾的发生极易引发纠份,社区居民对社区管理者的不信任,对消防安全的质疑,虽然造成火灾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我们不能回避社区消防工作中政府主导这一块上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强化。
一、社区消防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社区组织对消防工作认识不足导致作用发挥有限。
社区组织就是存有管理等行政职能的社区工作人员,许多社区领导忙于所谓政务,接待领导、搞搞关系对于消防安全关注的不多,一般工作人员更是以领导为“楷模”,在上级领导的询问和消防部门的检查下,许多社区往往是抽一天时间集中式的“扫盲”这种宣传方式一方面社区居民不会有深刻印象,另一方面也较反感,对于消防宣传活动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明确,那么开展这项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就会存在不足甚至是严重偏差。
(二)消防组织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经费不足。
由于社区的基层建制存在着大量的民生问题,所以社区的干部对环境卫生、最低生活保障、解决贫困人员和失业人员以及孤寡老人的生活等问题比较关注。但对消防工作往往是部署不及时、责任不落实,存在着社区消防工作组织不健全,责任不落实,职责不明确,工作不扎实,消防机构大包大揽等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专门的健制来完分工,所以消防经费投入不足,灭火设施不完善。社区内除一些单位投入少量经费,用于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教育,整治火灾隐患,购置必要的消防器材外,社区居委会消防设施和器材很少。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三)社区的消防监督管理协防体系缺失。
社区有片警,大的社区派出所都设有警务室,所以利用好警务人员还协防消防安全问题意义重大,但是现在许多的派出所总以警力少、事务多,社会治安防范任务重推脱,其主要的问题还是派出所的部分民警对消防协防和监督工作认识不到位,总认为消防工作是份外的事,是消防部门的事,于自己无关。二是也存在着人员紧张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就是在治安巡逻的时候也关注一下用电用火的安全,就是许多民警和联防队员把职责划得太清。
二、做好社区消防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消防宣传教育,提高社区消防安全意识。
消防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消防机构应加强消防宣传工作,让消防知识进入社区,使社区组织和居民掌握基本的消防知识、灭火技能和火场逃生方法。消防宣传不能仅仅依靠以往的挂横幅、贴标语、发宣传单、放录音等形式,应紧跟时代步伐,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形势新颖、富有情趣的方式,大张旗鼓的宣传。
(二)发挥社区消防组织作用,建立建全消防制度。
社区消防组织机制的正常运行,是确保社区消防组织发挥作用的前提,而充分发挥作用的消防组织又是保证社区各项防火措施得到贯彻落实的有力保证。一是建立和完善社区自身消防建设四级运行机制。二是依托社区综合治理组织,建立健全社区消防组织,形成自上而下的社区消防工作网络,落实街道办事处、公安派出所、社区居委会、驻社区单位的防火安全职责,有效保证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三是建立健全社区消防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制度以及社区宣传教育培训制度、消防检查巡查制度、火灾隐患整改制度、消防器材维护保养制度等。并通过层层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的形式,形成以街道办事处为主导,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驻社区单位和居民共同参与的防火运行机制。
(三)加大社区消防经费的投入,完善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类人员密集场所大量出现,许多地方消防器材和灭火设施相对落后,社区消防器材和灭火设施“欠账”比较大。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加大消防经费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完善消防基础设施,要按照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制订社区消防逐级管理网络图,建立消防会议记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记录、灭火演练记录、消防安全检查巡查记录、社区居民小区基本情况登记表、社区消防组织登记表、社区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登记表、不安全因素登记表等相关表簿册和台帐。
(四)加强社区联动协防和民警的监督职能作用
派出所一定要发挥自身在社区中的地位和优势,加强消防监督和协防工作,不要认为消防与自身没有关系。所以从加强管理的角度来说必须明确派出所开展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职权。明确派出所实施消防协防和执法的程序和相关的法律文书,明确派出所实施消防监督工作的职责、任务、权限。并将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与治安防范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双管齐下,进行治安防范工作的同时,也能正常开展防火监督工作,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和人力资源,又能将消防工作有效的开展起来。
三、结束语
在如何做好社区消防工作中,消防宣传很重要,同时要让更多的居民加入到消防安全的宣传和演练中来,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加上社区干部和派出所民警的配合和监督,社区消防安全隐患是可以排除的。
其二,影响在于政府政策的影响。比方香港规定某一职位的人都要受社工专业培训,这一政策很大影响了社工教育的发展。在美国,一些法律如精神健康方面条例规定,精神病人要受到很好的照顾。如果不照顾,其家人与团体就要负责任。所以一些条例也在不同层面影响社会工作与教育的发展。
其三,财政来源的影响。比方政府投资多少在社工教育上,这将直接影响我们社工教育步伐大小问题的。香港80年代是政府就给了好几笔巨资,加倍培养社会工作人才,面对社会大需求情况下,政府需要我们大力培养人才。而现在紧缩了,产生的影响亦是不可忽视的。在美国,政府亦曾有几次拨款。在美国有许多私立学校,它们受财团与富翁的影响,若后者对社会工作某一方面比较感兴趣,他们会把资金投往这方面的社工教育。比如有些基金会特别有兴趣搞健康医疗事业,他们就资助了很多这类的培训与项目;一些财团希望搞有关精神治疗或家庭治疗方面的项目,这些影响无疑是很大的。
其四,就是就业机会的影响。比方在美国最近十多年的辩论,他们有许多的私立社会工作机构,许多社会工作者面对个体需求(咨询、心理治疗),在社会上自主择业。这也算是不错的出路。所以一些大学的培训也注重个人理疗,心理治疗等方面培训,因为市场比较大。当然不少社会工作者不喜欢这种取向的。故就业机会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工作培训的方向。另外,在香港我们还要搞一些培训,如艾滋病等。这方面既有就业机会,也有需求,但没有培训。还有社会保障方面,不少人员需要培训。就像我们文凭课程以前没有关于怎么做社会保障的培训,以前他们是不请社工的,现在就业形势不好,社工开始涉及这个领域,做一些派钱性工作。因此,在我们的课程里也有了相应的回应。
其五,社会工作专业群体和社工教育的群体的取向的影响。我们可以看见在美国的社会工作发展或在香港社会工作发展长期受到他们的工会或专业团体的影响是很大的,刚才谈及的美国的几个协会或议会,他们很大地影响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方向,当不同院校在培养本科生还是硕士生从事社会工作问题上产生分歧肘,社会工作教育议会就出面解决了这个分歧,可见专业的团体对社工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在香港,我们的发展好几次得益于社会工作人员协会和社会工作总工会的帮助,政府因财金短缺想“砍”大学里的一些社工教育课程,但协会与工会坚决不能让政府“砍”,他们认为现在暂时不需要这么多专业人士,但现在不培养一批人才,将来社会有需要怎么办?就算这些人暂时找不到工作,但将来一定是有用的。在其他一些问题上,协会和工会常与政府辩论,以保证社工教育不会因经济衰退而受到大的冲击。
最后一个因素在于学院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外在因素固然重要,内在因素更不容忽视,我们自己怎么想,怎么做是很重要的,在美国社工教育历史里面,有许多重要的人物是影响社工教育的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人扮演了重要角色,当社会有需要却没人、没钱来做时,他们就亲自动手。如第一个暑期班。另外专业取向上往往也会受个人的影响。这些社会工作教育界的重要人物怎样去改变历史,怎样去分析、去演绎历史,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讲讲有关社会工作的辩论。
这些辩论在整个发展历史里面是不断发生的,这些辩论在国外、香港都是影响我们取向的,不一定有肯定的答案,它需要我们自己查找与探寻。
第一个争辩是,学术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这个其实是每一个搞社工教育的国家都会面对的问题。社会工作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培训还是一个学术教育,这引起了很大的辩论,比方重视学术教育的人通常会觉得社会工作应该具有很好的学术基础,他们希望做社会工作的人要有很好的社会科学基础,要有很好的理论,很好的研究水平。因为没有理论与研究你单单做实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这一派就不太注重实务性的工作,比较注重象牙塔内的传教,他们面对社会问题就分析社会问题,然后向政府提出相关措施,却往往不参与改变这些社会问题的实践活动。美国社工教育在最初发展中,巳开始了关于这个方面的辩论,即社会工作教育应该怎么搞。20世纪初,一派人认为教育应该是很学术的,培养的人应该注重分析的能力,注重对社会科学的理解,以此提出建议,当时有些大家是以此为取向的,后来没人读,就只好作罢。而原先一些大学的课程注重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分析,几乎没有实务的,学生不用到社会上从事实际工作。另外一派人与此针锋相对,认为社会工作教育应当紧紧与社会实务相扣,不可仅在象牙塔里讨论问题,应该注重专业性、实务性,主张整个社工教育所受的培训应建立在实务的基础上,但是在实务上并不是简单工作,而要去分析、去反思,在实务中发展出实务理论来。在美国这一派获得了成功。我们看到在美国的社工培训中他们是比较实务的;英国相对而言学术性就要强点,实务性相对弱些。这对美国也产生了一些影响,美国社会工作的培训是一个十分注重专业性课程的设计,而且也十分注重专业的素质,如价值观培养、社会工作有关知识、有关技巧的传授’,注重整个社群的建立,这个取向一直影响着美国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按照这个基础,美国社会工作教育议会清楚规定每个课程该有什么内容。在评审课程中注重这些内容:有无社会科学基础、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对于社会环境分析,社会行政和研究;实习。在英美,对实习有个严格的规定:如果要成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你在社会工作教育课程一定要有某一时段的实习——实习不仅是出外看看,而是一定要有专业督导的。1997年香港成立的注册规定我们承认的课程,包括国外的与香港的,都有硬性实习要求,而且如果我们承认他作为我们注册对象,他若是本科社会工作毕业生,就必须要有800小时的实习,要文凭的,至少要达到600小时。其实,这个有关学术教育专业教育之争,在各国都有一个共识,就是认为专业的培训不同于学科的培训,是要建基于实务之上的,但也有很强的学术基础——它是服务于我们的专业的。虽说这个辩论暂时告一段落,但教育界还常谈及社会工作教育是否就这么窄的专业化,所以我们希望现在的院校的社工教育专业化不要太窄,希望它的社会科学的基础能拓宽一些,也希望我们社会工作不仅是学社会工作科目而是希望它是有很好社会科学的基础。比如我们学系现在叫应用社会科学学系:有社会工作、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总之以社会科学为依托,当然叫社会工作系也可以,不过要小心避免一个危机:教授的社会科学不能太窄,而且不能仅由本系老师来教。否则你的领域永远走不开社会工作的圈子,而它的好处在于利于自身强大,能建立一个很好的专业基础。两个各有千秋。
第二个争辩是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取向之争,这其实并不局限于社工专业内的争辩而是整个社会工作的争辩。最初社会工作开始之时,已经有这个问题的争论,当时美国的Richman,是社会工作之母,他的书《社会诊断》就是注重较个人化的,注重个人治疗等。当时另外一个派别则注重邻居社区的运动,注重在贫穷社区内建立一些中心,工作人员生活其中,帮助居民们,常是新移民、妇女、童工等。当时社会工作的取向还是比较注重社会改革与变迁,但到了30年代,佛罗伊德等影响较强。此后就受个人心理咨询与分析影响很大了,这在后来社会工作发展上表现为对个体关注性强。但一些社会动荡,如30年代的经济衰退、60年代的战争问题,使社会工作者认识到,我们不应太注重个人取向,而应该注重一点社会取向,如社区等宏观层面的东西,其实这十多年在美国,社会工作取向还是比较个人性的——在于不少社会工作者是私人择业,这多少会影响社会工作的专业取向。最近美国出版的一些书多是《家庭治疗》、《认知治疗》等治疗层面的,这个取向也影响到了香港,所以很多治疗的模式在香港都很盛行。常会缺乏思考地照搬外来的东西,其实这类治疗有其文化背景与社会背景,如果我们照搬过来是会产生问题的。让我们回到美国。1995年,美国出版了一本书,内容简单只涉及一个问题,但对整个美国社会工作却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本书叫《反叛的天使》,即谈及我们社会工作者已经背叛了我们以前的使命。它提醒美国的社会工作者不要再沉湎于个人的治疗并从中追求个人利益,而在美国许多社会问题是社会工作者忽略的。这本书里说其实社会工作刚开始时是基于回应整个社会问题而逐步发展壮大的,是十分关注社会贫穷、社会压迫的,但是社会工作专业却一步步在变化、变质一一为了个人利益(权威或金钱)忘记了你本来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时的理想与使命,这本书对整个美国福利影响极大,引发了许多讨论:我们是否背叛了我们的使命,我们是否迷失了方向等,这也包括不少辩论,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美国的《社会工作期刊》,它有一个一百年的特刊,在这儿有很多文章反思这个问题,批评美国社会工作迷失了方向,忘记了他们本为公益、为社会改革的理想等。这也影响到我们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微观或宏观的取向是影响课程的设计的。70年代末在加拿大是分得很清楚,我是社区工作,你是个案工作等。彼此间没有合作余地,而且关系不好,他们认为我们只注重社会改革,我们认为他们太个性化,但这似乎是学校的错,而不是学生的过失。当时受欧美潮流的影响,在课程设计上分微观与宏观,然后完全按你兴趣取舍微观与宏观,互不干涉。而且往往课程的设计也影响毕业生以后的择业取向。所以微观与宏观之争其实很大地影响了我们课程的设计。比方美国最近的期刊讨论中多了许多文章关于社会发展取向方面,如何使课程设计与社会发展取向互为体现。可见这个争论是影响社会工作及其教育的,我们怎么样看社会工作的定位,怎么看社会工作的使命影响到了我们的课程设计,如果我们看到我们的使命不单单是为个人,是为社会改革、社会变迁,那么我们的课程设计也一定要包括这些方面的取向,否则会影响我们学生毕业后的取向的。以前的课程设计太窄了,宏观与微观是完全分割的,从而使学生们没有一个全面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第三个争辩是专门与普遍化教育之争。这个争辩基本上是说你的社会工作教育课程的设计应该是很专的还是普遍化的。如果专门化取向的话,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很专门的,是能够抓住一个很专的问题,如青年工作、家庭治疗或者是社区工作等等。用这个取向去理解我们社会工作教育课程的,那便完全围绕它了,恰似以前我读的专业,完全是宏观的层面,从未涉及个人、家庭等问题,那时我们很专门地学习怎么做社区组织工作,而未做个人取向的个人辅导等,而我那同学是读家庭社会工作课程,她读的全是环绕个人,心理、家庭关系,家庭动力,家庭治疗等。如果是专门化培训的方向的话,结果是那帮学生会比较精专,对某一范畴了解很透彻,但他却无法适应于其他的环境。我个人就不太喜欢这种太专业化的培养。普遍性取向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培养每一位社会工作员使之成为全才,方方面面他都懂,所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所有社会工作的知识技巧,他处于任何一个环境,无论是社区,还是面对老人或有问题的家庭,他都可以解决,但是他不可以太专,可以在具体实践中继续求知。但是基本上赞成普遍化取向的教育方法,我们会觉得不单使他成为全才,懂得社工方面所有的知识,理论、技巧,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帮助他能够学会如何转化的能力,即怎样把这个地方学的东西能应用到其他领域,这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你相信是专门训练的话,那么通常你就要给他很多很多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认为人是可以自己学习的,他毕业后他还要自我学习,那我们就要帮助他一些学习的能力。让他毕业后不用再依靠你的培训,可以自由地去获取知识、技能。其实在美国或香港,这个问题差不多已解决了,即初步的培训我们基本注重普遍性的培训,使其有个基础的能力,而高层的培训才进入专门性培训。
第四个争辩,这正是我们教育者应当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是为谁服务,争辩是我们应不应该让我们雇主——我们学生的雇主牵着鼻子走,还是我们有自己的立场。很多时候,我们搞社工教育时,我们发现我们若要回应社会需求的时候,他们就会有很多要求,比方雇主,在内地就是政府,不同部门等,在香港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他们提起意见没完没了,当然我们要很快地回应他们的问题。如果我们被他们拉着跑的话,便会失去方向。我们常做。雇主的调查,我们学校两年就做一次,看他们的要求,看他们对我们学生的满意程度,他们希望我们增加什么内容,但我们并不会全部听他的,全听了,就不会有方向了。有些人认为我们的顾客永远是对的,永远应听他们的话,但是我们发现毕业生的雇主所说的要求是好的,但他们要求是比较短浅的,只着眼于现在问题,比如,学生要懂得评估,要懂得会计、财务等。有一阵他们要求加电脑课程,有时又要我们加一些研究多一点的课程,有时加治疗模式等。若全部听他们的话,我们的课程极易膨胀,会没完没了。如果作为社会工作教育者我们就要有一个能力去分辩什么事要做,什么事不做。当然我们不可以说我们有绝对的权威不听你的,这是不好的,是脱离实际的,但我们若全部听他们的也是不好的现象,使我们失去了独立发展的方向。所以这也是一个争辩,所以我们在顾客为主取向,还是我们教育者为主的取向的辩论上,我们也是要找一个平衡点,而不是站在任何一个极端。
第五个争辩是交代的问题,就是我们是向自己交代还是向公众交代。在香港地区、在美国、在全世界现在有一个很强的潮流:管理主义盛行(另外加上经济不好就更惨了),给我们钱的人包括政府、公众等,他们都对社会工作教育有很多要求,也要求我们的交代。因为以前在香港交代制度很严格,我们课程方方面面包括我们教学水平、教学素质、研究成果、学术管理等均要交代。学生多了要交代,学生少了更要交代,学生就业好不好也要交代(每年都要看我们学生的就业率数字)。所以有一些同事不太喜欢这个制度,为什么我们要向外人交代,我们可以向自己交代嘛。我们常强调学术界的自由度,包括无上的权威、无上的自由,但是我们现在已无能力辩了,其实辩论也无用处,外面社会就是这样要求,什么东西都要交代,为了这个交代,在社会工作教育方面,我们有许多方面要去做评估,内地将来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要做方方面面的评估证明我们存在的价值与工作成效。通常我们的辩论是这东西有没有用,为什么要做这么多的评估,如果我们教的好的话,其中效益是很难评估的,它往往是处于社区之中的或对人的,社会工作教育究竟能不能影响我们的学生,令他们工作有成效是更难评估的,而我们现在正在做这些。现在对这个辩论少了,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能做得更好,怎样去证明我们的存在,怎样证明我们学生的素质是好的。我们辩论的方法是希望不用那些传统的、政府的或者是机构给我们的很硬的、非人性化的方法去评估我们,我们希望我们用自己的方法去发展相关评估,去证明我们学生素质是好的,工作是有效率的。包括就业数字、包括个案、学生好的影响等(如他在社区中运用方法与其他人有何不同),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第六个辩论是关于社会工作教育层次问题。在内地这种辩论不太厉害,香港有,美国就更厉害了,究竟社工教育应当放在什么层次,是文凭,本科还是研究生层面。在美国以前辩论得很厉害,最初认为他有一个基础的大学培训,先成为了有教育的人——懂思考,有人文教育基础等,然后他才进入硕士研究生,我个人来看是比较理想的,但现实很难做。现在他们也与现实协调了——需要太大了,无法一步步进入。现在在香港、美国已有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但这种辩论在内地也是需要的,至少要辩论一下不同的层次有什么定位与目标,一二层次间有什么关系,怎么交叉等。
第七个争辩,社会工作教育应不应该有立场。这是近十多年来比较激烈的讨论。因为很多人认为社会工作者是没有价值取向的,无价值立场的,但是最近的很多辩论提及社会工作是不可能无立场的,其实在我们帮助他所做的决定都是有价值立场的。比如帮他讨论一个家庭问题,他最后决定离不离婚,或你帮助一个社区如何去解决问题等,这些时候往往有价值取向的。若说工作者价值没有影响他,这是比较假的,其实我们工作的过程里,常有价值隐含着去影响他们,有时不明显罢了。香港一些机构和社会工作教育课程有很清楚的价值取向。面对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或处于边缘的人士,如果我们不去帮助他们,什么都没有价值取向,什么都没有立场的话,我们叫我们的学生没有立场的话,他们(边缘人)就永远得不到帮助。他们认为社会工作是有立场的,就是帮助那些受压迫的,处于底层的人们。这是他们的价值取向,我们不一定听他的。但这是针对辩论而言的,在香港我们还没有那么激进、进步,所以我们暂时没有什么很清楚的立场。通常,我们的立场只是帮助我们的学生去注重社会公益或者去关注社会底层的人等。但是没有英国社工教育界那层次分明的价值立场。这个,我们也可以讨论,社会工作教育是否应该有立场,比方在内地有那么多贫穷问题,我们是否应该注重社会发展呢?或在取向上帮助他们扶贫,协助他们用社会发展的方法解决问题等。这需要你们更多地去考虑。
刚才说了在社会工作教育领域里的好多争辩问题,曾有的或现在仍进行的,这些重要的议题我估计也还是有些意义,有一些问题也是比较实际的,比如立场问题、培养人才是专才还是全才、教育层次、或者是为谁而服务、社工教育是微观还是宏观、学术与专业关系等,希望我们大家都好好反思一下。
关键词:社区;就业指导;问题;对策
社区就业指导工作是根据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和趋势以及求职群体的共性特点为求职者提供服务。加强社区就业指导,做好社区失业人员和其他求职者就业指导工作,使之走上工作岗位,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和家庭幸福,构建和谐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的社区就业指导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不断加速推进。
一、社区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为当前的社区就业指导工作正在稳步的发展中,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问题。
(一)求职者对社区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认识
求职人员对社区就业指导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对自己的帮助不大,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社区就业指导。他们抱着传统的观念,就业只能找自己的亲戚和朋友帮助,或者自己在网络、报纸媒介找有关信息,对于社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信任,认为他们不会真心诚意地帮助自己,或者认为他们的工作对自己帮助不大,遇到就业方面的问题,不愿去求助社区的就业指导人员。
(二)社区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创新有效的方法
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创新有效的方法,就业指导工作只是简单的职业介绍工作,停留在等待求职者上门咨询、举办小型招聘会、招聘信息等传统的内容。而且在求职者上门咨询时,也没有根据求职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准确的回复,所采取的方法求职者不能接受,影响咨询效果。
(三)社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队伍专业知识薄弱
社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并且社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有较大部分是由兼职人员组成,他们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无法对社区就业指导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二、对社区就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
制约社区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滞后,成为制约失业人员就业的瓶颈
失业人员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专长,专业技术能力也较弱,在现今的就业队伍中既受到低文化、低工资要求的进城农民的竞争,又受到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冲击,处于劣势。为此对失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失业人员就业的有效途径。
(二)求职者的个人因素
社区求职者主要本社区的失业人员,传统的价值取向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劳动者就业的依赖性,“单位就业”的观念非常强烈,他们普遍存在年龄较大,“4050”居多,文化素质不高,技术能力不强,对工作收入的心理预期也偏高,自主创业意识淡薄等问题。但是尽管如此,他们对就业的现状并不关心,更加不会认为他们现正居于就业困难人员的地位,不会主动参加社区各方面的技能培训,不会主动参加招聘,对就业坐以待毙。
(三)社区普遍没有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
社区就业指导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但在社会上还没有引起广泛关注,行业内人才缺乏,就业指导队伍专业能力不强,并且未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这些情况主要是因为社区机构配制编制少,经费也紧张,工作量大,工作面又广,在这种局面下工作人员只能身兼数职。如深圳市南山区某社区,一共才五名在编工作人员,指定了一名工作人员负责本社区的就业工作,但这名工作人员,平时还是计生专干,同时还兼管本社区司法援助工作。但这种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在很多社区都是普遍存在的。职业指导人员分身无术,身兼数职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性。
三、解决社区就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社区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职能,提高社区就业指导的影响力度
在社区开展用人单位和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鉴定申报、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一站式“服务,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一个场所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二)创新社区就业指导方式
作为社区的就业指导人员不仅是要专业化,还应在真正将专业指导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求职者身上的时候要行之有效,但是由于求职者往往是有被动型,对并不新颖的方法并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所以在社区就业指导中应注意方法的创意。以充分发挥职业指导人员在社区就业服务中的作用,不断拓宽社区就业服务的大市场,积极推进社区就业服务稳定、健康和快速发展。
(三)应在社区配备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
社区应选派具有相应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人员从事社区就业指导工作,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和传、帮、带等形式,提高职业指导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从根本上整体推进社区就业的职业指导工作。根据社区需要向上级部门积极申请增加机构编制,使负责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有专门的编制,可以完全从其他事务中脱离出来,全身投入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人员整体素质,加强对负责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的培训,就业指导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就业指导队伍必须达到专业化、职业化。
综上所述,分析社区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所在,在此基础上,从各方面加强和改进社区就业指导工作,为社区失业人员及其他求职者提供更好的指导服务,使之走上工作岗位,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和谐,构建和谐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冬岩.对职业指导的重新审视和再认识[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
该班是在南京市*区委、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和街道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为提高我区社区管理工作者的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区委党校开办的针对性较强的省委党校函授本科班,是省委党校第一个培养社区专业人才的本科学历班。
*区委对这个班高度重视,区委组织部和街道出资16万作为学员学费(其中区委组织部出资占75%),学员个人在上学期间只出500元。区委党校对该班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试。学习期间,党校出资组织他们到井冈山、扬州、上海等地考察学习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党性锻炼。来自*各社区的41名学员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每学期到课率达到95%,每门课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弘扬了党校良好的学风和考风。
二、创新论文指导模式,论文工作呈现新特点
目前,该班的15门主要课程已经学完,本学期的重点任务是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毕业论文是学员完成学业的重要的必修科目。对于学员来说,这是调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某一论题研究,从中获得研究能力的一次科研训练;从我校来说,是对学员两年来学习成果的全面考察和衡量,是促使学员学以致用,提高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的教育环节。为了使学员们运用所学得的知识,紧密结合当前工作重心,联系工作实际写出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区委党校专门制定《社区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意见》、《毕业论文实施计划》、《毕业论文工作规定》,并创新举措狠抓落实。专门成立由区委副书记陶世贤、组织部长纪增龙担任组长、党校常务校长王天喜、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袁校柠担任副组长的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周密制定论文写作计划。
1、组建阵容强大的指导老师队伍。省委党校副校长、省社区研究会会长唐建中高度重视论文指导工作,对论文指导工作的各个环节均作出明确指示,并亲自指导一名学员。另外,我们还邀请了省民政厅刘广忠副厅长、基层政权处王元刚处长、仲锦副处长、法规处夏青春处长等4位领导。我们还邀请了省委党校行政教研部主任黄菡教授、李阳教授、宁凌教授,社会学教研部主任冯必扬教授、严翅君教授、尤佳教授、倪洪兰教授,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董连翔教授,市委党校教育长王玉珍教授、副教育长吴抒教授、管怀伦教授等11位知名教授指导学员论文,同时,我们也邀请我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姚坚、组织部长纪增龙等领导,另外还邀请了区、街中层具有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21位干部作为指导老师。为了保证论文质量,每个指导老师原则上只指导一名学员,最多不超过2名学员。
2、论文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即每位学员选配两位指导老师,一位是来自由省、市委党校专家和省民政厅的领导,区委领导、区委、区政府中层领导、街道领导等37人组成的外聘指导老师队伍,另一位由区委党校教师担任。双导师制对论文写作有着积极意义:一是有效地弥补了区委党校师资限制。区委党校目前只有11名教师,专业结构也有限制,研究社区问题的老师较少。专家、学者、领导的加入,给学员提供了专业对口,造诣深的指导老师,为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提供了智力保证。通过论文指导,省民政厅领导将在全国、全省社区建设大背景下,为*社区发展提供新思路;省、市党校专家、教授将为*社区建设灌输新理念;区委、各部门、各街道参与论文指导的同志也将在指导学员论文写作过程中深入研究社区民生、民主、民和等问题,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理论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二是扎扎实实地提高学员的素质。这些学员当初都是通过海选担任社区主任、书记岗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但文字表达较弱。通过论文写作将提高文字表达能力,为宣传*社区建设成果提供条件;三是区委党校将通过精心组织好论文写作工作,进一步深化社区研究成果,为社区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以此树立函授质量品牌,切实提高全体学员素质。
三、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为学员提供相对明确的选题
近年来,山西省城市社区建设迅速发展,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社区从老头老太太当家的居民委员会,发展成了一个承担辖区内常住居民管理、社会保险、计划生育核查,兼具一些行政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的社会机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也出现了一些间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一、山西省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投人严重不足。太原市,平均每个社区的办公服务用房不过3一4间,建筑面积不过100平方米左右,这已经属于比较好的了,条件差的仅仅有办公房间1一2间,建筑面积不过40平方米左右,这与北京每个社区办公用房都在300平方米左右没有办法相比。即使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差无几的辽宁、吉林省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他们的社区办公用房在230平方米左右。由于办公条件的限制,社区的许多功能不能发挥,比如缺乏固定的图书阅览室,活动室,导致社区的一些活动难以开展,严重影响了社区的形象。
第二,社区干部报酬偏低、工作繁杂,收人与付出不对称。太原市社区干部的报酬基本是月均粼刃余元,低于当地月平均工资。这样的工资水平不足以养家糊口,因此,社区干部大部分是企业的离岗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严重制约了社区管理水平的提高。尽管报酬很低,工作却相当繁重,计划生育、扶贫、低保、失业人员的统计等项工作都在社区。社区干部们说,我们干的是政府的工作,出的力比公务员多,但收人只是公务员的几分之一。报酬低而工作繁重,也限制了专业人员进人这个领域。
第三,社区服务的市场运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社区服务水平较低,覆盖面小。在其他大城市社区已经开展的家政服务、职业介绍、中介信息、咨询服务、以及社区养老、社区照顾、社区矫治等项目均没有开展,社区服务基本处于自愿免费的状态。
第四,社区办公经费短缺。目前社区的办公经费仅为每月20(〕元,仅够交电话费和出墙报,稍微复杂一些的事情就没有办法去做。因此,社区干部即使想做一些事情,也没有办法去做。
第五,社区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发展不均衡。太原市基本都纳入了社区网络,另外一些地区城市,如运城、大同等正在开始进行社区建设,而中小县城基本就没有社区这个概念,这种不均衡状态将会制约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比与思考
2000年11月3日,民政部发表了《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后,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并开始由中心城区向城郊,大中城市向县(市)和集镇发展。一些大中城市的社区工作搞得非常好,总结起来,他们成功的经验是:
第一,有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去观察、研究社区,每年都有专业人员针对社区建设提出建议,比如,建设和谐社区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评价社区发展应该有什么样的指标体系等。
第二,有地方政府的引导。根据民政部《全国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纲要》精神,北京、上海等地积极指导各区(县)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先进经验,发挥示范单位的带头作用,引导各区(县)的社区的建设。
第三,有高素质人员的参与。北京率先引进了博士学历的人员参与基层社区建设。u106年春节过后,清华、北大等高校的30位博士来到基层社区担任主任助理,挂职一年,每周到挂职单位工作两三天,其他城市也纷纷效仿。
对比之下,山西省在这三个方面都比较薄弱。在专业研究方面,山西省虽然也建立了三晋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但相对来说没有整合全省的研究力量,形成强大的研究阵容,因而研究成果比较少。在政府引导方面,山西省做得还不够,先进社区和社区干部的示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吸收高素质人员方面,有些街道也引进了大学生副主任,但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对基层社区的建设没有太大的贡献。因此,山西省急需找到差距,弥补不足,推动社区建设的发展。
三、改进山西省城市社区建设的几点趁议
社区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建设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而且还影响到能否解决城市下岗与失业、扶贫、帮困、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重视社区建设工作,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社区建设。
(一)投入资金,改善社区的基础设施
社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使社区管理有一个基本的依托,而且也使社区的各项功能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应当制订一个规划,使社区办公用房在一定时期内达到201)平方米左右,使他们能够建立专用的阅览室和活动室。
(二)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
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与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不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很难吸引到素质高、能力强的人。社区建设需要大批专业人才,但山西目前的现状是专业人才不愿进人社区工作,要推动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投身社区建设事业,必须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山西省现在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有3所,从2006年开始,每年毕业的学生有100名左右,如果他们都进人社区,则社区工作者的素质将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三)提高杜区服务水平,改进社区服务现状
派遗一些社区干部到大城市参观学习,了解如何进行社区养老、社区文化、社区矫治等各项工作,回来后着手开展这些工作,逐渐开设热线电话,拓展服务项目,使社区服务上水平、上台阶。
在脑培训方面,我的脑班坚持上到了第六个学期,学习内容为flash动画软件,学员中有一些能力强水平高的同志。在课上我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实例和内容,使学生获得了提高,他们学会了动画制作软件的大部分功能,许多老年同志到学期末能自己制作贺卡,年历,名信片等,在提高电脑技术的同时,也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同时我还为了更多的服务于社区居民,在10月重新开设了汉字纵横输入法班和图像处理班和办公软件制作班,利用我周二、周四、周五三个上午的时间,现在计算机成人学员有将近60名,他们来自金融街地区和周边辖区,他们均对我的工作表示了支持和肯定,是我工作前进的动力。
XX年8月5日,金融街街道和社区教育学校选送2名选手参加了XX年全国纵横输入法比赛,经过我在赛前的精心辅导,2名选手取得了残疾组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我辅导学员的论文获得了全国论文二等奖,同时我的论文也获得了本次全国比赛的二等奖。
社区是整个社会的细胞、缩影和前沿,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无数个和谐的社区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努力构建和谐社区。
一、和谐社区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区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认为,人类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提高自己的素养。然而,发展需要条件,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而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可以说,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全社会,并首先是社区。当前,人们对社区的依赖性、依存度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而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也更多的依托于社区。政府各个部门也只有依托社区这个平台,才能把自身的管理触角伸向基层,才能使社会矛盾在基层得到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可以说,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区,是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健康运行和秩序良好的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例如,青岛市提出的建立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全体社区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社区各要素健康发展、充满活力而又稳定有序的社区建设目标,就充分体现了社区建设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空间。实际上社区是大社会里面的小社会,麻雀虽小,肝胆俱全。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出现了大量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又解决不好的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新的社会组织——“公民社会”这“第三只手”来承担以实现社会协调、和谐。而社区作为公民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和重要活动场所,为社会找到了相应的承接载体。社会人的许多需求,或者通过社区的社会服务和自我管理得以满足,或者通过社区组织向政府反映得以满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社区的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平台。
(三)服务居民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区建设的标准有很多,但“含金量”最高的应该是居民的满意度。当前,社区居民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要适应这种多样化的需求,社区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项目,在生活、工作、安全、学习、信息等各方面为居民提供服务,形成“难有所帮、残有所助、弱有所持、老有所养”的社区服务新格局。例如,青岛市湛山街道党工委开展“两谈润心”活动,即“楼院座谈、家庭访谈、润泽民心”活动,面对面倾听民声民情,多渠道解决实际问题,零距离化解民难民忧,到目前为止,先后座谈了135个楼院,3000多户,居民4500多人,显示了社区服务工作旺盛的生命力。论文格式。
二、目前社区工作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
欲求“和谐”,必先消除“不和谐”。只有通过对“不和谐”问题的成因探究和思考,才能明确构建和谐社区的思路和对策。
(一)投入“不和谐”,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设施薄弱
社区财力不足导致部分社区在必须的服务设施、活动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社区居民的锻炼场所紧缺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社区结构“不和谐”,利益协调和矛盾调处困难重重
社区成员结构日益多元化,下岗职工、外来务工人员、个体户、白领阶层等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社区内缺乏完善的调处和协调机制。
(三)管理能力“不和谐”,社区环境、治安等问题亟待改善
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旧式小区物业管理多头交叉,保洁、保绿、保修不到位,小区环境脏乱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措施不够有力,依责履职不够到位,影响了和谐社区建设的整体推进。
(四)公民素质“不和谐”,建设和谐社区道德水准有待提高
不同收入、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理想追求的社区成员之间尚难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共同的道德规范。社区成员在生活中各种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区的几点经验
构建和谐社区,关键在于要围绕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
(一)理顺政社关系,构建以社会化管理为重点的社区管理机制
社区处于城市行政管理和社会自我管理的结合部,是属地化管理具体实施者,着力解决目前社区管理中存在的“有责的无权、有权的无责”等问题,要实行管理进社区、责任进社区、工作进社区、服务进社区。对政府职能部门管不了、也管不好,需要社区承担或参与的工作,经统一审核,批准后进入社区,同时,实行“费随事转、权随责走”,在下放相关职能的同时,将相应的工作经费按照一定比例转移到社区,使社区真正做到有权管事、有钱办事。例如,青岛市李沧区从2002年开始,按照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区级财政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到2005年,全区共投入社区卫生事业经费超过300万元,为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坚持以人为本,构筑良好的社区人文体系
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固然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人文精神是和谐社区的灵魂。和谐社区建设要注意以人为本,立足社区、服务居民,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及文明程度为宗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区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在和睦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上的,提高人们共同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正确价值取向,塑造社区“个性”,提升社区的“气”和“神”。
(三)从社区成员的实际需求出发,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
针对社区成员结构变化、需求多样的实际,坚持物质和精神并举,开展面向所有对象、覆盖不同层次、满足各种需求的社区服务。服务的重点是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论文格式。创造公共服务的方式方法,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引导、协调、鼓励各类企业进入社区,承担、兴办社区服务项目。采取政府购买非营利项目,发展社区居民自我服务组织,充实社区志愿者队伍等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逐步形成社会福利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服务居民生活,凝聚人心。例如,青岛市市南区湖街道党工委组织建立和谐社区综合服务队,在100个开放式居民楼院中实行“小网格化”管理模式,从低保等人员中选聘专门人员,采取划片包干形式,承担治安巡逻、流动人口管控、社情民意和矛盾纠纷信息收集、小广告清理等工作,实行无缝隙管理,解决了社区工作中的许多难点问题,使卫生面貌焕然一新,治安秩序良好,无一起居民户被盗案件发生。
(四)理顺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社区是城市组织中的重要细胞!如今,城市居民对社区的概念越来越深刻,对于社区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在搞好社区建设的尝试和探索中,社区的公共文化建设已成为社区建设的重大标志之一。文化是一个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潜在财富,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城市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因而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区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 、社区文化及其在推进社区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
(一)社区文化及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
社区的成立需要许多的条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社区文化的存在。首先,社区文化是社区共同的文化认同;其次,社区文化是社区特殊的文化传承;最后,社区文化是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就是社区范围里的文化体育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与许多文化机构和设施有关,因而,文化设施的存量和使用情况,直接决定着社区文化生活的质量。
(二)社区文化建设对推进社区全面建设的特殊功能和重要作用
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要发挥社区的文化功能,通过对社区居民的教育、陶冶、塑造来发挥其对社区发展中各要素的支配力和影响力,以便影响、塑造、教育和完善社区人,不断增强社区文化力,为社区形象的塑造提供内在的支撑。首先,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引导塑造的功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和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社区文化建设能较好地把社区社区居民的思想意识引导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上来,达到宣传教育人们、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之目的。其次,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整合协调功能。在社区建设中,社区文化是推动社会沟通、增强心理凝聚力,从而实现社区和谐的有力杠杆。
二、当前社区文化发展面临的三大困境
(一) 社区文化刚兴起时,不少街道由政府投资建造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科技文化中心等。但随着市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不仅到科技文化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的次数在减少,科技文化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的设施也在损耗,维修费日增。
(二) 广场文化为标志的城市社区文化的广泛开展,为城市社区构筑了一道又一道风景线,营造了大城市良好的人文环境。广场文化以群众文化艺术表演为主,也有各类专业艺术团队的表演。但问题在于,专业艺术团队的义演不可能是经常的,它也需要有一定的报酬,而且是水涨船高,要使广场文化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如何解决广场文化发展的资金是当务之急。
(三) 难以真正实现社区资源的共享。在社区文化兴起之初,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基本是无偿的,许多社区单位和个人完全不计较得失及报酬,为推动社区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的日渐成熟,一些社区单位已经不可能长期无条件地提供资源(如体育场、操场、文化中心、文化馆等)。因为资源的利用和共享有成本及消耗,仅仅强调义务与无偿,影响资源所有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这又是一大困境。
三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社区发展,壮大社区经济实力
要解决社区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问题,从根本上就要求我们切实解决社区目前经济空壳问题,做到有钱办事、有人干事。一是要加强与驻社区单位、厂矿的联系与协作,强化动员社区各单位为社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共谋发展;二是社区与单位共建,办好学校、幼儿院、老年活动中心等社会公益事业,为企业发展经济解除后顾之忧,增强社区社会化发展功能,为解决社区剩余劳动力就业奠定基础。三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走社区与厂矿、社区与机关联防联动,同时解决了社区治安联防人员不足,经费不足等问题,确保社会治安稳定,使企业居民都能放心搞生产;四是加强与社区内个体户的联系,促使他们为社区经济发展出力,让个体户发财,求社区发展。
(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社区文化建设机制
通过逐步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相关政策法规,从而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社区文化机制,既为人们群众参与社区活动提供了基础,也为社区工作人员更好的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相应保障。第一,我们要确立和明确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第二,要实现社区文化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动员多方面的人力,整合多方面的力量。第三,尽快建立和完善有效地的社区文化激励和约束机制。第四,健全社区文化建设的法律和制度,使社区文化建设有法可依,保障社区文化建设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障社区文化建设向合理化、有序化发展。
(三)力求服务多样化,增强社区活动吸引力
要提高群众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改变参与人员老龄化现状,就要求我们要加强社区文化服务,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切实解决社区成员最关注的问题;针对社区成员的文化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形成社区文化特色,激励社区成员的参与热情。
(四)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
“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人才。”社区干部是社区工作的主力军,要搞好社区工作,必须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区工作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型社区干部队伍。目前社区中优秀人才缺乏,关键在于社区工作目前缺乏大的吸引力。使社区工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成为谋职的热点、职业的亮点,社区的工作就会更上一个台阶。
四 、小结
良好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篇章。只有深入学习社区文化的内涵,深刻理解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作用,同时正视我们目前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去完善它,改造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理想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2健康教育内容
2.1社区层面的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并符合社区的特点,它是老人、儿童、妇女及康复期患者的聚集地,因此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适合这些人二。健康教育的内容广,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环境、饮食、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针对目前中国的健康状况,疾病谱的特征与有关国家政策,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健康教育:传染病、职业病及慢性病的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日常生活中易出现的意外事故防治,自我保健、食品与营养卫生、环境与健康、生殖卫生与计划生育等。
2.2家庭健康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单位,也是我们社区服务的重要场所和对象,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家庭健康教育的开展。主要内容有:疾病的防护知识、用药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锻炼保健知识、计划生育知识、突发事件的处理常识、康复技能等。
2.3患者的教育主要在社区门诊及家庭访视中进行。教育的内容为:疾病发病的原因、治疗方法、存在的护理问题、应采取措施、避免诱发因素及增加家属健康知识的教育。
3健康教育的实施
3.1健康教育处方的实施根据每个家庭的人员结构、年龄层次、所患疾病及存在问题的不同,我们选择预先印制的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给他们,并逐条进行讲解和指导,以保证其正确实施。
3.2健康教育园地的利用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宣传园地的作用,进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并对家庭生活中易出现的突发事件,如:溺水、电击、煤气中毒、烫伤、噎食等的急救方法给予详细讲述。对教育园地内的内容每季度更换一次,对重要常见的健康知识采取反复循环宣传,加深居民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3.3专题健康讲座的举行社区居民应根据其需求(如反应多的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突然发生的问题)、根据发病的季节、根据突发流行疾病及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进行专场讲座,每季度为老年大学的学员举办专题健康讲座,每个学期为辖区内的学校举行一场儿童期及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根据厂矿的工作特点及工作环境进行职业性疾病预防保健知识讲座。
3.4建立健康教育咨询室设有咨询电话、电视机、影碟机、各种健康教育杂志等,安排有专职的工作人员随时接待个体和群体健康咨询工作。播放健康知识片观看,以便更形象、更生动地进行预防疾病知识的传授。
(1)领导的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国家政策和社区各部门的重视、各单位的支持、协调与配合是顺利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和获得成败的关键。社区健康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单靠社区工作人员是不行的,应依靠社会的力量,共同合作,人人参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准备工作和社区服务人员熟练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全面的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是搞好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
(3)密切了工作人员与社区、群体、家庭及个体的关系,从而主动与社区工作人员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改变他们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和不良的行为方式,也使我院的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