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5: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生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相对较差,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将游戏教学与学生生物学习进行巧妙结合,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如在对“人体血液循环”的教学中,诸如体循环、肺循环、血液成分的变化等内容比较抽象,单纯地借助挂图和模型教学,学生不仅不容易理解,且学完也就忘了,为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课前指导学生预习,并指导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操场上画出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用蓝色粉笔画流静脉血的血管和腔,用红色粉笔画流动脉血的血管和腔)。上课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地方放上红色小球或蓝色小球,让学生拿着小球沿着循环路径跑,规定学生跑到流动脉血的血管和腔的地方要拿红色小球,流静脉血的血管和腔的地方要拿蓝色小球。在一个小组的同学跑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就当“裁判”,最后看哪个小组跑得又快又准确,就颁发一份奖品给他们。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体循环、肺循环等抽象的生物学知识,还培养了同学之间竞争、团结、合作的精神。
2.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程理念———“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而不是孤立于世界的抽象存在”的表现之一,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要基础。学生们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农村,与之相关的信息会润物细无声般地进入学生的脑海。如在学习“植物的嫁接”之前,我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两个问题:“你们亲自嫁接或见父母嫁接过哪些果树?如何嫁接的?”然后引入新课的学习,最后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要拘泥于教材中的嫁接方法,还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嫁接。这些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在课堂中合理利用这些素材,会使学生觉得生物知识不是空中楼阁,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主动的观察、探究周围的生命现象,这样就可以将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3.教学中应注意及时排除生活经验对学习的干扰
生活中的很多概念与生物学术语差异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及时排除生活经验对学习的干扰,建立起正确的生物学概念。例如在学习果实概念之前,学生思想中已经有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果实”概念,这个“果实”概念与生物学中的果实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前者通常指不包括种子的可食部分“;果皮”也仅指外果皮。若不注意这些生活经验,就会干扰生物学中果实概念的建立。又如在学“生物的无性生殖”时,学生的生活经验认为插秧属于扦插;用出芽土豆繁殖属于出芽生殖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应借助于比较找出异同,帮助学生及时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干扰作用。
二、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农村中学在动植物资源的拥有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生物教材(苏教版)中的很多实验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带,由于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所有的学生都乐于参与这样的活动。例如:在观察“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学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植物来观察。他们带来的植物不一定都有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营养器官,有的只有三种营养器官,有的是四种器官等,这些现象引发了学生的质疑“:这些植物在结构上有没有共性呢?”。再借助显微镜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次体验使学生知道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都有六种器官,同时让学生再次体验了科学探究中成功的乐趣,领略大自然的奥妙。又如在“观察蚂蚁的运动器官和步伐”的实验中,有的学生还会捉来蜈蚣和其他小动物进行观察,完成了多组实验。再如在实验“含氮无机盐对植物的影响”中,除了用课本中提到的植物做实验外,还表扬那些用其它植物做实验的学生,同时引导、鼓励学生去探究如含磷、含钾等的无机盐又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通过多次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目前,人类的干扰已超出了生物圈的承载能力,自然界已经在不断地报复人类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知道只有在自然界许可的限度内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使生态环境逐渐走向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寻找、发现、思考农村中习以为常的,但却是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的行为,并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1.利用黑板报宣传,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在每一个与生物学相关的重要的节日(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来临之际,我都让学生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出一期相关知识的黑板报。这些节日每年的主题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针对目前全球的环境问题提出来的。通过黑板报的宣传,呼吁学生将环保意识落实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中。只有从点滴做起,人人做起,才能形成合力,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帮助学生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开展专题讲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结合教学内容,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这天,我设计了一个名为“同呼吸共奋斗”主题班会活动,这是2013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的世界环境日主题为“思前,食后,厉行节约(THINK.EAT.SAVE)”,旨在倡导反对粮食浪费,减少耗粮足迹和碳排放,使人们意识到粮食消耗方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我召开这个主题班会的目的在于呼应世界主题的同时,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倡导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激发学生持久的环保热情,为改善空气质量,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3.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学习完“保护生物圈———从自身做起”这节内容后,我给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去调查。如我们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应对措施;近几年来我们身边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生活中哪些做法会破坏生态平衡?它将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后果?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怎样做?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去调查,并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题目自拟),然后在班上交流,最后对如何保护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以自主探究法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研究兴趣
初中生在政治学习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加上他们渴望学习参与,教师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法满足学生的这一学习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对所提供的案例进行独立思考与相互合作,从而集聚大家的力量完成对学习难点的突破。例如教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组伪劣产品伤人案件的文本资料,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案例中主人公享有哪些合法的权益?为了正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应当采取哪些必要的自我保护和防范措施?一旦权益被侵犯,那么如何合理有序地表达诉求?有了这样的一组思考题作为引子,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理解效果得到了强化。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模式,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动起来,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强化理解效果。
【论文摘要】
在数学新课程理念下,强调了数学教学来自于生活,要注重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把课堂上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如何提高初中生数学应用能力是当务之急,本文将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它是表达人类思维,反映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有逻辑、直观、分析、推理、共性和个性等基本要素。虽然不同的传统学派可以强调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互相对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综合起来的努力,才构成了数学真正的生命力、可用性和它的崇高价值。我们要突出数学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
一、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虽然不同的传统学派可以强调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互相对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综合起来的努力,才构成了数学科学的生命力、可用性和它的崇高价值。
(1)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强调最多的是定义的解释,定理的证明和命题的推导,没有从生活经验中去好好领悟数学的需要,所以不难想象,学生对数学内在的真正作用是存在着很大疑惑的。纯粹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能力和修养是不够的,要从更加广阔的意义上去培养初中生“用”数学的意识。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把学到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发展的需要,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用它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因此增强初中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关键。
(2)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大大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已经慢慢涉及到人们的生活中,就拿计算机来说,它的理论模型之父图灵就是应用抽象分析方法首先阐明计算本质的一位数学家,图灵仔细地观察发现,一个人进行笔算时总是把一些符号写在纸上,当计算中出现不同的特殊符号时,就改变作计算的动作。而计算者工作时用的是铅笔还是钢笔,用的纸是有行的、无行的或方格纸等,这些都与计算过程的实质无关。图灵在分析计算过程时,正是对过程中一切无关因素加以舍弃,对过程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发现了计算的本质,这样才导致后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计算机的不断发展更是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并且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物理学、化学等领域也都用到了数学知识,这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
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措施
(1)设计教学方案
首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改变过来,不要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死记硬背,这样在教学情境中,学生就会不知不觉的养成了不动脑、不动手、不爱看书,过分依赖老师的被动学习习惯。老师可以对教材经心安排下,很好的设计一下教学课堂,让学生们一开始就能进入创新思维的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可以精心选取实际的生活案例,让学生们通过想办法,相互之间讨论做比较,增强学生们追求新知识的渴望心理。一些和课本内容相关的案例,做到要有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能够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和实践能力。
(2)数学活动课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带着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写调查、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积累相关经验。比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一课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们设想,根据今天上课学习到的知识怎样去测量山高、河宽、以及联想一下步聚。再比如学习完“垂线段最短”定理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在上体育活动课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跳远米度,用垂线段最短定理来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让学生在课堂与现实中寻求解决的答案,在实践中应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其实在生活中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把习题生活化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习题,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如在学习直角坐标系时,可以把当地区域的地图放在课堂上,让学生建立平面的直角坐标系,然后再写出本地区有关部门的位置,最后坐标确定有关部门的准确位置,把生活中的知识融于课堂中。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建模训练
二、完善课堂教学方式
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是互为主体的关系,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和探索教学内容。要做到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学,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应本着鼓励和维护学生自尊心的原则来评价学生回答,即使学生的回答有误,教师也不能直接批评学生,以免刺激学生,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教师要多用鼓励性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关注,让学生敢于和踊跃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实现高校课堂教学。
2.激发并维持学习兴趣。生物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而且生物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生物学科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使用实验演示、生物事实等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除这些方法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其它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总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思想状况,随机应变,灵活运用。
主动性不高。虽然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已有多年,但受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初中生物教学仍然延续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学生被动地听讲、记忆的模式。这样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致使学习成果不佳。
2.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往往墨守成规,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所控制,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即使有交流也仅限于短暂的上课时间,这样不利于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就无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同时,学生即使有疑难问题,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堂上请教教师,长期积累会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二、改进初中生物教学的措施
1.加强对生物实验的重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实验的本质。
学生之所以对生物实验课感兴趣,是因为学生有好奇心理,出于好玩才热衷于生物实验课。在实践中,学生关心的只是实验中看到的实验表象,却不注重探究实验中所包含的本质原理。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在实验课上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让学生更多地关注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实验的本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而不仅仅只是看到实验的表面现象。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创设问题,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和教材知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果学生对生物课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主动地探求知识。相反,如果学生对生物课没有足够的兴趣,就不会主动学习,甚至会对教师的讲解产生抵触情绪,那么学生就不会掌握更多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无论如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也无济于事。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充分运用生物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单纯的理论讲解会使学生感到生物枯燥乏味,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增加师生的互动环节。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就可以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时,如正确回答了教师的提问、成功地操作了实验或考试成绩有所进步时,教师都要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赏,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3.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亲身实践掌握理论知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物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基本内容,还要使学生学会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切身实践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前提下,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实践,让学生观察和了解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切身实践来感受学习生物的乐趣。比如,在学习种子发芽的过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每日观察并记录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不同状态,等实验结束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然后和课本上的内容做对比,从而掌握课本上的知识。通过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到了生物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物知识。
人的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即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加强初中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一、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毕业班更为突出。
2.人际关系不协调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心灰意冷,失去自信心。
4.独立意识增强
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对成人的干预往往表示不满。对多数初中生来说,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5.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教育中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则为“差”的做法,甚至把自己的固有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心理逆反,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行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品行不端,对孩子起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导致学生的心灵情感不健康。
3.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对教育产生误导,使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导致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另外,社会上的某些不良诱惑使青少年蜕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重视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依据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的规律,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心理教育课程化
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4.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二、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迁移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
新课改更加强调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学习素养的重要性.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实际,以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更易于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现实生活现象的认知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去.如在讲解完一节新课内容后,教师可以让一些学生来做自我总结,一个学生的总结总会在准确性、全面性方面有所欠缺,而多一些学生进行总结,也就会是的教学总结更深入、更具体、更全面.在进行课堂小结之后,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而这些练习题又要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最终在知识的迁移运用中,结合生活实际来独立完成.这样一来,通过练习,学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习上耐心求知、善于钻研的探索精神和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练习作业,学生总会或多或少地获得一定的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又因为这些认识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的,也就容易获得更多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将更加浓厚,持续得更加长久.
三、激发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生物学习的热情
对一门学科的教学,只有学生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教师的教学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够学得高效、有实效.在此,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需要教师能够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对于生物学科来讲,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生物教师必须能够结合大自然中的生物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生物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能够更易于学生感知.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才能更加积极、主动,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赢.如教师可以针对课堂内容,结合现实生活实际,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素材,然后进行知识问答竞赛.当然,这样的教学要基于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如搜集素材的任务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完成,而知识问答竞赛活动,则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这样一来,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浓厚的参与热情,也就会竞相作答.这样的课堂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动力.
二、注重承上启下,加强知识联系
下节课我们沿着这个实验来继续探究。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又如“,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苏教版七(下)的第一节内容,该课概念多,较抽象,中间还穿插了一个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结构的实验。学习中学生往往会侧重于实验观察,而忽视结构和功能特点这一重点的学习。为突出这两个并重的学习内容,笔者采用角色扮演———“连连看”这个活动来串联和深化。先学习细胞结构,再通过观察加以巩固,最后让学生在结构与功能间进行连线,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诸如此类的内容还有学完食物链后转入食物网的过渡等,都可承上启下,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节课作铺垫。
三、精心设置问题,善待学生错误
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互动,而要进入有效对话或互动状态,则常借助教师的有效提问。有效提问的基础是备课中对学情的精准分析和对问题情境的精心设置。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例如,学习“水中的动物”一节,课前布置学生饲养小金鱼活动,并就饲养过程中的每一天作好观察与记录,提出一些探究性的课题。例如,怎样才能养好鱼,养鱼对水质、密度、饲料和水温等有什么要求,淡水鱼可以驯养成咸水鱼吗?又如,在学习叶的蒸腾作用后,可设置以下问题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为什么移栽植物时需要剪掉大量的枝叶?森林附近经常下雨是怎么回事?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去发现问题,再由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就能对蒸腾作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生物学习中,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信息,这正暴露了学生思维的真实性,反映了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发现把学生引向正确的因素,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找到造成错误的原因,从而牢固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进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时,有学生认为两者是逆反应,这时就要启发引导学生从两者发生的条件、场所、能量的转变、储存或释放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最后共同归纳出不能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看成简单逆转的原因。善待学生错误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又能促进学生去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引导知识迁移,加强实践体验
新课标提出:“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生物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日常生活和社会热点都有紧密的联系,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将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因此,生物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联系学生原有的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实践体验,学以致用,才能进行意义建构。例如,在学习“营养物质的作用”时,穿插介绍学生吃的各种食品包装袋及介绍健康的生活方式。现在,不少年轻人的饮食结构正在逐渐西化,其实白粥馒头比西点营养,甚至更健康,因为,西餐尤其是洋快餐在制作过程中,普遍使用一种“氢化脂肪”的添加剂,影响我们的健康,并且,相比西方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结构,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具有低脂肪、低蛋白、低热量的特点……以上这些,学生都能亲眼看见、亲耳听见。又如,学习“人体的免疫防线”一节时,笔者联系当前的热门话题“甲型H1N1流感”组织学生讨论其危害性,并从预防传染病的三个环节入手,让学生总结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方法。在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课时,可联系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生物物种的入侵及其危害。在学习抗体时,可联系高科技生物制品生物导弹(单抗隆抗体)的知识等。亲身实践体验的生活化知识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必须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复习,并不是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常常是在学生实验前作一些知识的提问和讲解,要围绕该实验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复习,不能展开来、全面的复习,那样的话,就会消耗很多时间。会耽误学生顺利完成实验的。比如,在引导学生做植物茎的输导功能实验时,我们在实验前和学生一起回忆一下茎结构的知识即可,没必要复习更多的知识。在实验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在新课程的生物教学中,我们要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上来。让每个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地去操作实验,是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教学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比如。在引导学生做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按教材的安排,让学生动手实验,由此来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
课后我们可以对此实验的一些现象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从而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实一节优质的实验课堂需要我们学生准备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耐心的指导学生,合理有序地开展实验教学,方能真正的发挥实验优势,提高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能力。
2明确自身责任
发挥指导职能一节优质的生物实验课不仅仅需要学生们的充分准备,作为教师同样义不容辞。新时期,教师要精心指导关键实验环节。对于生物实验中一些直接影响实验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密切注意的环节以及技巧较强的操作,都需教师精心指导。同时反复指导生物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例如,显微镜是生物实验中使用最多的仪器之一,必须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了使用方法,才会在使用显微镜时有充裕的时间观察相应的标本,从而提高探究实验效果。
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并掌握正确、规范的观察方法来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先外部,后内部,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较完整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性质,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观察,例如,对家鸽的内部结构的观察,主要是观察家鸽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脏的内部结构,在观察心脏结构时,可以按由表及里顺序,先观外形,再剖开心脏看心脏的四个腔观察气囊。教师之于实验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深刻的理解学生,从而真正的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构建高效的生物实验课堂。
3积极开展探究实验
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所谓探究性实验就是指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识活动。由于这种实验条条框框少。不限制学生思维。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创造思维能力大有好处。新的教材恰恰增加了探索性实验,使笔者有机会进行教学实践。笔者具体的做法是,在学习新知识前,先围绕新知识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充分去讨论,然后让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自己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实验方法。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实验只能按其中的一种方法来做。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通过逻辑思维、分析、研究,最终真正找到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探究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的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义不容辞,不段的提高自身水平,发挥自身优势,合理的开展探究实验,从而真正的培养学生们的探索创新精神。
二、初中生物改进策略
1.教学方法多样化
作为新时期的生物教师,要转变思想,要摒弃传统一刀切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要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确保“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同时,也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下面以“先学后教模式”为例对高效生物课堂的构建进行概述。例如,在教学《神经调节》时,我选择的是先学后教模式,首先,先学阶段是让学生带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勾画出来并及时反馈;大概在20分钟左右的自主学习时间结束,我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比如,神经细胞膜点位的变化等。在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确保生物教材价值能够得以最大化实现。最后,为了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我还设计了“当堂练环节”,如,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完全相同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且,对高效课堂的实现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自主实验的开展
上文已经介绍了实验的价值以及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作为新时期生物教师要切实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要在实验器材允许的情况下给学生搭建自己实验的平台,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找到学习和探究生物的兴趣,进而,为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生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制作临时玻片》时,我引导学生借助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滴管、叶片、白水、吸水纸、碘液等实验器材自己动手制作玻片,并将完成的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用碘液染色?盖玻片为什么要从一侧盖下?为什么显微镜下的现象什么也没有?为什么会有气泡的产生?等。这些疑问的产生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而且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之后,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自主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对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